人情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领导管人_流程管事

人情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领导管人_流程管事
人情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领导管人_流程管事

人情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领导管人流程管事

中国式管理究其实是人情化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建立柔性、和谐的气氛,最大程度地激发被管理者的热情与忠诚。但既然是人情化管理,被管理者就可以选择不接受或不报答管理者的人情,因此这种管理方式的主动权掌握在被管理者手中,是一种管理者丧失了主动权的管理模式。

近年来,西方的管理思想与模式在中国企业界大受欢迎。但在轰轰烈烈地上马各种流程与模式后,管理者们发现收效甚微。再进一步地,他们发现西方的思想与模式不符合中国管理界的现状,容易出现水土不服;完全摈弃中国式管理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现实的。

本书作者一直活跃在管理咨询一线,观察过数百家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方式,致力于解决“中西方管理如何进行融合”这一难题。他没有采用“中西合璧”“中体西用”等模糊的主张,而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人、事分离”“领导管人,流程管事”“纵向管人,横向管事”。

“领导管人,流程管事”,其核心在于将企业的事情从领导的权力中分离出来,用流程化的模式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将领导的精力更多地放在流程解决不了的问题上去。这既可以降低成本,又避免了相互干扰,提升了效率。这种模式已通过了近200家企业的实践,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一、精益管理与日本文化

2008年11月16日,我率中山大学总裁班学员赴日考察精益管理。一路上,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管理模式与文化习性的关联。

精益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不难理解,也不难掌握。但在国内企业的应用很不理想呢?有的企业应用了精益管理,业绩得到了一定改善,人员却大量流失,最终业绩还是下滑;有的企业应用了精益管理,也像以前上马ISO一样,热闹一阵,最后不了了之,成为面子工程。

对日本的考察,特别是对日本人生活习惯的考察,让我们找到了精益管理在国内企业难以扎根的根源:人的习性。

日本人的生活是精益的,或者说,他们过着一种精益生活。生活当中,日本人特别强调节约,杜绝浪费,那精心制作、份量精确的日式料理,让你品尝到什么叫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日本人对守时的苛求,能让你感到生产中的准时只不过是生活中准时的延伸。

那无处不在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让你觉得他们过的就是一种“5S”的生活。由此你能知道,日本人在工作中为什么能坚持“5S”。

一切都是自然的:工作与生活相通,管理与习性融合。这才是日本式管理的精髓。

日本人以小气、吝啬为荣,所以他们痛恨浪费。中国人以大方、豪气为荣,所以我们不怕浪费。

日本人崇尚愚直(过分正直)、地味(质朴),所以他们不求大,只求精;不做第一,要做唯一。他们的工厂主具有“工匠精神”,喜欢脚踏实地,深入生产现场。

中国人崇尚变通、时尚,所以我们只求大,不求精;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我们的工厂主具有“商业精神”,喜欢在生意场上与人周旋,展示精明。

中国人与日本人有如此多的不同,他们的管理模式我们又岂能轻易学到?

然而中国与日本,同为东方文化,并且中国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日本文化的源头。正如一位日本企业家所言,他们做管理,靠的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拿《论语》。可见中国文化对他们影响之深。既如

式管理的突破口。

东方文化一个显著特征是它内在的矛盾性。中国人既流行“好汉不吃眼前亏”,“好死不如赖活”的保命文化,又崇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文化。一个人究竟如何选择,是会根据特定形式下自身的需要而灵活处理的。这叫变通。

日本人的生活习性上也有很多的矛盾之处:这是一个非常强调等级的社会,但他们在收入上却力求平等。所以,中产阶层庞大,号称“一亿中流”。同时,他们世界知名企业的总裁收入也比我们想像的低得多。等级分明和追求平等集于一身。

尊重和服从这对矛盾的价值,也会在日本人身上得到统一。作为消费者,你会处处受到尊重。作为生产者,却必须首先学会服从别人,而不是让别人尊重你。

残酷和仁爱这对矛盾,也相容共存在日本式管理中。“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人的发明,体现了和衷共济的仁爱思想,这就是一手拿《论语》的含义。但其实,日本文化是以残酷著称的,日本式管理准确地讲是武士道精神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精益管理中的“零库存”模式,以及遇到异常时员工有权“拉绳停止整个生产线运作”的模式,体现的都是一种自我压迫、背水一战的心态。是一种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心理表现。

当然,日本文化的残酷性,从武士道推崇的自残行为中就可以看到。生活当中,日本社会也是一个不讲人情的社会。老人与子女之间人情之淡薄,你只要到日本的游戏厅以及温泉就能深切地感受得到。那里,到处是满头银发无人陪伴的老人。这样的情景,在中国类似的场所,几乎是不可能见到的。

仁爱与绝情,日本人兼而有之。有时,你真搞不清这是一个重情的群体,还是一个无情的群体。日本文化的内在矛盾之深由此可见。

二、中国能否以日为师?

问题是,同为集诸多矛盾于一身的东方文化,为何中日两国会在企业管理上有根本不同的文化基础,管理风格大相径庭?

其实,我们仔细一比较就会发现: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都具有内在的矛盾性,但中国人处理内在矛盾的方式和日本人处理内在矛盾的方式截然不同。

中国人用的是“变通术”。有矛盾不假,但我们可以统一在自己身上。需要这个用这个,需要那个用那个。矛盾的两极,出现哪一极,由自己选定。于是,一个人有两张面孔,一件事有两种说法。说起话来,“尽管……但是……”这样的语法结构频频使用,模棱两可、见风使舵之人大行其道。权术玩到了极致,精明成了国粹。

日本人用的则是“分离术”。他们将不同的属性置于不同的场合下。根据不同的场合,大家强调不同的标准,而不是让个人决定采取何种对策和表现。

所以,当他们视你为一类时,强调对你的仁爱;当他们视你为另类时,就对你无情可言。

当你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者的身份出现时,服从成了你必须表现的品性。而当你在生活中消费时,尊重成了你一定能得到的奖赏。

在权力、身份上,他们强调等级秩序。在收入分配上,他们强调平等和谐。

这种“分离术”和我们的“变通术”有何优劣之别呢?

“变通术”尽管统一了矛盾,但把选择的权力给了个人,让个人根据不同场合下的自我需要,变通决策。后果就是管理的原则得不到坚守,管理的真相无人知晓,管理的措施完全被个人化解。最终的结果就是:

“分离术”也保持了矛盾。但它让矛盾的两极处在不同的场合,避免了互相干扰,杜绝了个人选择。尽管在不同的场合,他们的行为看似矛盾,但在特定的场合,他们必须按一个标准去做,个人没有选择余地。这就为现代管理最需要的原则性、标准化、执行力提供了文化和习俗的有力保障。

在日本的现代化的过程中,这种“分离术”的运用,让他们很好地实现了西方科学管理与东方传统文化的结合:

在精神和思想领域,他们更多地保留了自己的传统;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他们更多地吸收了西方的机制。这种精神与行为的分离、人与事的分离实际上是为东方文化如何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提供了一个示范,一个成功的社会案例。

如果说,日本企业家的确说过他们的成功是因为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的话,我们倒不妨把这个“算盘”理解成一种数量化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就这一点来讲,恐怕他们心中的“算盘”早已经是西方的科学管理,而不是中国古老的“算盘”概念了。

由此可见,这个一手拿《论语》和一手拿算盘的说法,其实就是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兼容并蓄之意,只不过他们是两只手“分开”拿的。

不像我们这个《论语》的“原产地”,人皆一手既抓《论语》,又抓算盘。另一只手在干什么呢?在比划着如何变通。悲哉!

其实,看一看中国的近现代史,历史上中国现代化的哪一次巨大的进步,不是与这种“分离术”的采用相伴随呢?

毛泽东创造性地在军队设置了管思想和抓军事两条线,让人与事相对分离,创造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为中国现代化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军事基础。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政企分离,使百姓的经济活动从政治活动中相对分离出来,让中国人找到了一块自由施展才华的“自留地”。中国活了!中国人富了!中国经济腾飞了!

每一次的进步,都以“分离”的形式,而不是以“变通”的形式进行,这应该是中国近现代史给我们最有益的启示了。

该把“分”的思维引入企业管理中了。用“分离”替代“变通”是企业管理的重生之道,是中国文化与现代体制在企业结合的唯一模式。

三、本书架构

——兼论精益管理如何学

本书重点介绍了企业管理中第一个必须完成的“分离”:人事分离。提出了“领导管人,流程管事”的分离思想。其核心在于将企业的事情从领导的权力中分离出来,用流程化的模式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将领导的精力更多地放在流程解决不了的问题上去。这既可以降低成本,又避免了相互干扰,提升了效率。这种模式已通过了近200家企业的实践,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在人事分离的背景下,该书还提出了流程管事具体的六大控制方法,这些方法的核心,也是一个字:“分”。

第一种方法:限制选择法。限制“变通”,为“分离术”的导入奠定基础,扫平障碍。重点解决人们只图方便的坏毛病。

第二种方法:横向控制法。强调横向分权,平级制约。让我们摆脱完全依赖领导的传统做法。

第三种方法:三要素法。将控制的要素进行分解,逐项落实,做到事事有标准,有制约,有责任。重点整治管理中“只做不管”的假动作。

第四种方法:分段控制法。将控制过程分段细化,达到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控制效果。重点解决“只要结果,不管过程”的坏习惯。

第五种方法:数据流动法。用分数替代感觉,是这种方法的最终目的。

第六种方法:稽核控制法。该方法将管理活动最终的效果分解到一次次的实施过程当中。通过多次的检查稽核,让人们的行为和心态发生改变,产生累积效应,最终改变企业。它主要改变人们“只重方案设计,不重具体实施”的坏习惯。

总之,“分”是我们倡导的管理思维,也是我们从几百家企业的改造中总结出来的有效方法。当然,“分”的工具并不在此书之中,我们有“流程控制卡”、“横向控制卡”、“数据控制卡”这些工具的使用,才能让“分”的思想落地,也才能让“分”的方法见效。

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该进入文化层面、哲学层面,以及方法论层面了。尽管现代科学的引入已经在知识层面大大改进和完善了中国文化,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分析精神和分解能力的知识分子。但离开教育,离开学校,我们在工作中,在生活中,还是在学“变通”,用“变通”。最终我们还是没有办法完成中国文化和西方管理的结合,二者始终是无法黏合的两张皮。

思维没有现代化,人就没有现代化,社会又何从现代化?

学会了“分”,我们才能找得到细节,才能管好细节,才能谈论成败。

学会“分而治之”吧!这也是孙子在《孙子兵法》中对我们的教诲。

其实,“分”是为了更好地“合”,分而治之才能合而有序,否则就会混乱不堪。

“人事分离”就是为了把管人与管事这两种不同风格的管理活动分开处理,因为管事要细分,管人则要融合。如何做到分而不离、合而不乱是企业管理者的一大课题。本书只是抛砖引玉,试图将管理问题的焦点引导至“分”与“合”的实操层面上来,以此寻找一条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管理的结合之路。

曾伟

2008年12月

第一节人事不分问题不断(1)

很多领导或企业的老板喜欢把对人的管理和对事的管理打包,交给副手分管,并说:这个部门、这个工厂、这个车间就交给你了,你帮我管好它。

他们还表示:只要帮我管理好了,你要多少钱都行。番禺有一位老板曾对笔者说:“曾教授,我这人文化不高,但是我对人很实在。谁要真的对我好,我什么都可以给他。”然而,他失望了。他优待过很多下属,但没人能将他的厂管好。

为什么领导者把人和事一起交待下去,结果总是让自己失望呢?

有两种情况:第一,你请的人能力不够;第二,你请的人有能力,但他搞帮派。他不会让他下面的人认你。

他怎么会让下面的人认你呢?他在下面是老大,什么都归他管:人归他管,事归他管,加薪减薪归他管,安排岗位也归他管。这种情况下,下属肯定认他,这个企业你还控制得了吗?

问题、成本问题一大堆,最后,全交给老板你买单。

做老板的很容易被表面上人对人的服从现象所蒙蔽,直到事态严重了,老板才会知情,但往往已积重难返。

老板为什么会被蒙骗呢?因为将人和事全交给某一个人管,他就会在他管辖的范围内形成一个小团体。这种小团体有一个现象:欺上瞒下,造假成风,令老板根本无法了解真实的情况。很多时候老板是有资源、有办法救急的,但因为你都不知道他做了些什么,也就无从出面。这是最糟糕的。

我碰到过很多老板说:这次,又是采购员没有把物料及时买回来,影响了出货。但之前他说没有问题。其实他早点告诉我,我也有办法解决的,我手里的供应商又不止一家,问题就是他没跟我讲真话。

所以说,人和事不能打包管理。一旦打包管理,最后的结果是下面的人一起瞒哄老板。这点不仅对老板,对一般的企业管理者也是适用的。

人和事不分开就会造成管人和管事的两难,出现以下两种领导者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第一,好了事,得罪了人。管事需要较真,一较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出问

题。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随和的人最有人缘。出去旅游,你说往东,他赞成;你说往西,他也说好。这样的人是最讨大家喜欢的,一出去旅游就喜欢约他。谁愿意约那个你说东他偏往西的人呢?但管事情的人是要较真的,人一较真,人际关系就紧张了。所以,把事情管好了,就容易把人得罪。如果人和事都归他管,事是管住了,却把人都得罪了,于整个的管理工作还是不利。因为事情毕竟还得靠人做。

第二,做好了人,耽误了事。我们在生活当中能碰到很多这样的人,人缘特别好,

做事一塌糊涂。你不能给他派活,你交一件他砸一件。因为做事是要讲原则的,他整个没原则,当然做不好事。

所以我发现:做人就是给自己定规矩,会做人的人,总是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能约束自己,但他不去约束别人;而管事是要给别人定规矩、约束别人,管事的人往往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在做人方面有欠缺。现实中,既懂得给自己定规矩又懂得给别人定规矩的人,可说是凤毛麟角。这样的人不是伟人也是高人。

一、好人办坏事

很多企业的“坏事”都是好人干的。

第一节人事不分问题不断(2)

坏人干坏事我们有办法:犯了法,就把他送到监狱里去;没犯法,照规章制度处罚或辞退他。但是,我们很多企业的“坏事”都是好人干的。

说我们现在企业的人坏,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为什么?他们一天到晚干那么长的时间,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得了的。

我曾在古镇遇到一位五十来岁的老板娘,精力特别充沛,经常半夜两点召集管理人员起来开会。为了配合她的工作节奏,员工们都住在企业,牺牲掉业余生活。你说,这样的员工还不好吗?她的一个副总有一天晚上出去办事,上了哪趟公交车,在哪站下的车,后来拐了几道弯,找了谁聊天,她都一清二楚。在这样严密的控制下,这位副总有机会变坏吗?

但是有用吗?没用。她的企业照样管理问题一大堆:仓库堆得很满,一次清仓就丢弃价值两百万元的废

老板都把人管成这个样子了,事情还管不住,这说明什么?说明管住人和管住事是两码事,千万别当一回事。你把人管得服服帖帖,但问题照样会接二连三。

二、强势不强效

我们很多企业的管理是很强势的,老板一出来,员工就像老鼠见到猫。但是你要知道,猫不能天天守着老鼠,更不能每时每刻守着;最终,猫一走,老鼠该干嘛还干嘛。

所以,我认为这个强势的风格没有用,因为它的执行力很差,导致顺而不从的现象很严重。什么叫顺而不从呢?就是不跟你作对,不反抗你,但就是不听你的。

顺而不从是让人很难办的事。他要跟你做对你会有办法,你可以劈头盖脸地骂他一通。让管理者最窝火的就是那些见你面点头哈腰,转过背啥都不做的人。遇到这种人你都恨不得揍他;但是不行,你还得求着他。

这就叫强势不强效。

三、小事变大事

人和事不分开,还会导致一个现象:本来是事情的问题,到最后变成人的问题。

本来是业务部门下的单,生产部门没有做出来,这只是一件事。但业务员和生产主管一旦吵起来,就可能把两人积压多年的宿怨搬出来,变成人的问题了。

事的问题一旦变成了人的问题,就没有底线了。

这一段时间我们看到网络、报纸都在报道一件事:警察打死学生。这件事的起因很小:警察和学生各开一辆车,在停车时擦了一下。这本可以是件很小的事:首先,车有保险,不用自己赔钱;第二,两辆车是停车时发生刮蹭,因停车时速度往往很慢,即便自掏腰包也是不超过1000块钱的问题。

结果闹出一桩人命官司。

这件事是因为两台车的轻微碰撞而起;继而演变成两拨人之间的矛盾,导致问题升级,变成了谁怕谁、谁更胆大的问题;矛盾持续升级,直到出了人命大家才放手。

这说明人的本性有一个毛病,处理矛盾时往往会从事过渡到人。

打牌赌博的人可以连打三天三夜不休息,好赌的根本原因不在钱,他们在赌一股气。他们谁都不承认自己的运气最差,不承认斗不过别人,就一直赌。有些人为几十块钱的输赢能赌三天三夜,有的人甚至一分钱都不赌,钻桌子也能打三天三夜。

所以,人一旦跟人较上了劲,他会觉得其乐无穷的,当然,其害也无穷。因为这里往往没有对错,没有好坏,甚至没有输赢。而且偏离了事情,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没有一点价值。

很多家庭矛盾是这样产生的。早上丈夫刷牙,没给妻子挤牙膏。妻子走进卫生间,随口说了句:你怎么对我这样啊?丈夫回一句:怎么了?两个人就较上劲了。说不定妻子就把丈夫三年以前没给她家送钱的事搬出来。

我们很多企业也是一样,吵啊闹啊,闹到老板这里,把老板也搅了进去,但回头一看,小事一桩,甚至都忘了开始是为什么吵了。

所以,不把人和事分开,不把问题限定,就会没完没了,大家都不在解决问题,最后大闹起来。

题,停一下,不要把精力浪费在无休止的斗气当中。不要把问题变成情绪,然后用情绪替代问题。最后情绪倒是发泄出去了,问题却变得更糟糕。

第二节人事分管的依据(1)

我们提出管人与管事分开的原则,是基于这样几个因素:有的人适合管人,有的人适合管事;管人与管事的标准、方法、风格、效果、心态等等是不一致的。

一、管人与管事的取材不同

管人与管事分开,首先要把管人的人与管事的人分开。因为人才是有局限性的。

管人的人一般不太擅长管事。为什么呢?因为人际关系有它的一套规则,特别会处人际关系的人,谈起怎样与人周旋总是一套一套的。这跟做事的人不一样,他们有他们的规则。

管事的人也不擅长管人。我们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是这样:做事很棒,跟人打交道却很差,有时候甚至显得弱智。为什么呢?他总是一根筋,他认为对的就一定是对的,没有道理可讲,也没有价钱可谈。所以,管事的人不擅长管人。

既然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了两种人,应该怎么办呢?让两种人各得其所:管事的去管事,管人的去管人。不要让擅长管人的人去管事,也不要让擅长管事的人去管人。更不要认为这世界上存在这样一种人,他是可以既管人又管事的。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作用。否则,你会感觉招不到你要的人。

我们平时觉得某个人能说会道,给人的感觉挺好。但是你一让他做事,十有八九要失望,你甚至会觉得他是个骗子。其实他不是骗子,他是个跟人打交道的人,但你偏偏让他去做事,最后当然让你大失所望。

有的时候你碰到另一些人,冥顽不化到让人不能容忍,但他做事又是一把好手,你又离不开他。其实只要你不让他去碰人际关系就好了。跟他约法三章,告诉他只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碰到人的问题就让他停住,你来处理,这就好了。

二、管人与管事的标准不同

管人的标准是下属心服不心服。但这个标准不适用于管事,我们在工作中经常看到有些领导者把人管得服服帖帖的,下属对他五体投地,然而事情压根没人做。管事的标准是下属是否认真做事,心服不服不重要。现实中我们发现,不会跟领导说软话的下属,往往也不会对工作中的困难服软。

如果人和事不分开,我们就会面临两种情况:要么下属听话但是不做事,得到一个表面和谐的假相;要么下属能干但不服领导,令领导生气得想把他“咔嚓”掉。有些老板就有这个脾气:他能帮我挣钱,但我不让他帮我挣,因为他不服我。

这就麻烦了,人家卖力干活,帮你挣了钱,但是他不会跟你说好话、给你敬酒,结果得不到你的赏识。但你知道吗,敬你酒的人可能啥事都没干。

所以,不要被服不服的假相蒙蔽,而怠慢或者闲置了那些能做事的人。当然,企业

里也不能一天到晚谁也不服谁。怎么办?把人和事分开。

三、管人与管事的风格不同

管人我们会遇到一个怪圈:做个小人没人跟,做个君子被人坑。你做个小人没人跟随你,因为你小气、计较。做个君子呢?跟随你的人倒是不少,但坑你的人也会很多,因为坑你容易。

怎么办?

较,后要包容一切。

先把两个人的关系理清楚,就是你到底要他做什么、你能给他什么。要先学会小气、计较,然后不管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你都要包容、承受、接受。

第二节人事分管的依据(2)

让同一个人扮演不同角色是不现实的,让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成为一个过程的前后两段,也让人无法接受。

所以,要将这不同类的两种身份分开,将管人、管事分开,将君子与小人的角色分给不同的人来扮演。

在事情上要有小人(小气之人)的风格。管事的人必须认认真真地计较被管理者干了什么、干了多少、该得到多少,坚持等价交换的原则,明明白白地给予,为团队运作提供控制力。

在为人上要有君子的风范和气度。管人的人必须要有忍辱负重的精神,有包容心、平常心,获得被管理者的认同,为团队稳定提供凝聚力。

先小人后君子的实质是:过程计较,结果承受。计较是小人行为,承受是君子之举。在过程中做小人,在结果上做君子,成为真君子。

现在很多企业刚好相反,在结果上斤斤计较,而对于过程呢?啥都不管。到结果上做小人,在过程中做君子,最后成了真小人。

四、管人与管事的方法不同

管人靠的是“信”,管事靠的是“法”,或者说,管人靠信任,管事靠方法。

管人一定要靠信任,为什么呢?这与中国文化深层次的结构有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什么是“仁”呢?孔子在《论语》里说“仁者,人也”。像一个真正的人就是仁者,一个真正的人是什么?是君子。孔子最大的功劳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用人替代了神,我们不信神就要信人。

所以,中国人的管理一定有一个对人的认同问题,否则一切都谈不上。人对人的认同和信任是整个管理的基础、核心,中国式的管理,一定要有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得到大家的认同和信任,这是肯定的。

如何获得下属的认同和信任呢?

多行仁道,少行霸道,最终成就王道——王者之道。通过“修己”,实现“仁道”,继而达到“王道”。中国文化三大主流都强调一个“修”字:道家讲修道,儒家讲修身,佛家讲修心。

所以,要提高人与人的信任度,说来说去,都是一个修己的问题。修道、修身、修心,都是修己,在修己上多下工夫,多做文章。

当然,修己并不能解决全部的问题,但是没有这个绝对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信任是体,方法是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本体都没有,方法附着在什么上面呢?有些企业在方法上做了很多动作,如搞ISO、ERP、绩效考核等,为什么不能改变企业呢?因为企业管理的根本是人与人相互信任的问题,在这个地方先下足功夫,才能用得上那些方法。

以上说的是管人。管事就要靠方法了,流程也好,稽核也好,都是方法。说到管事的方法这个层面,西方的管理科学和工具就都派上用场了,这恰恰是中国传统管理的弱项。

管人靠信,信靠修,修是修己。所以,人这一条线的功夫要用在自己身上。

管事靠方法,方法是针对别人的,所以,在管事这条线上要懂得将力用在别人身上。

那么,最好把它们分开来,按两条线走,用两种人做。

五、管人与管事的心态不同

管人要“空”,管事要“实”。空是什么意思呢?佛家《心经》里面讲“空”有句很有名的话,“色不易空,空不易色”。这里的“色”是指物质世界。意思是说这个物质世界是空的。

也许有人会开玩笑说:你把头往墙上撞一下,看看墙是不是空的?撞出一个包才是真的。这是错误地理解了“空”。

第二节人事分管的依据(3)

何为“空”呢?首先我们要知道,“空”跟“无”不同,“无”是个否定词,“无”就是没有。我们说,仓库还有没有物料?没有,这就是“无”。“无”是对“有”的否定,就是这个东西不在这里了,没有了。

而“空”可以是肯定词,也可以是否定词,既是肯定词,又是否定词。

说这个房间里面空空的,啥都没有,这个“空”就是否定词。我们到电影院去找位置,说这里有个空位置,这个“空”是个肯定词。说这个杯子是空的,说明有空间,正好可以装东西。所以,“空”既可以是肯定,也可以是否定,“空”不是全盘的否定,“空”就是包容。它既包含了否定,也包含了肯定。

让你学会“空”就是要你学会包容,说管人要空就是说要学会包容。既不要肯定,也不要否定,都接受。所以,佛家里面有一句话,叫“接受,明白,放下”。做人就要懂得接受,什么样的苦都受得了,这就叫做人。

做事当然不能什么都接受,客户说罚你两万,接受;罚你两百万,接受。那你不把厂都赔出去了吗?如何盈利?

所以,做人和做事有很大不同,做人是什么都要接受的,好的坏的都要接受的。

这还不是“空”的最终含义。“空”最终的含义是与“空不易色,色不易空”,这句话是相通的。

佛祖当时得出“空不易色,色不易空”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桌子是桌子,电脑是电脑,它们是不同的东西。因为桌子和电脑在你的视觉里有明确的界限。

但请注意,这是你的眼睛看到的,假如我们现在不是用肉眼,而是用电子眼,你还能看到这么清晰的界限吗?不用说电子眼,你把手伸到显微镜下一看就知道了,就看不到界限了,你看到的是细胞,界限消失了。所以,佛祖也许在两千多年以前入定以后,看到了界限的模糊乃至消失。

界限消失了意味着什么?差异消失了,没有分别了。“空”的意思是无界限、无差异、不分别。

这才是“空”的意思。

什么是“空”?就是没有分别心。“空”的真实含义就是不要有太重的分别心。包容的根本是什么?是不要有分别心。

我们好多人做人做得不到位,就是分别心太重了:有钱的,没钱的;当官的,当兵的;漂亮的,丑陋的;能干的,不能干的;有良心的,没良心的……你天天带着分别心,能把人管好吗?

所以,要管好人,就不要有太重的分别心。为什么说不要太重呢?因为一点也没有谁也做不到,一点也没有就是菩萨了,凡人做不到的。尽管做不到,但也要朝这个方向努力,更不可强化分别心。

没有分别心是一个团队运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你的分别心一重就要提醒自己:团队会出问题。

当然,不要有分别心是对人而言,而不是对事,不能说出货不出货也没有分别,否则,那还怎么干事?

所以,要人归人,事归事;桥归桥,路归路。这是中国特色。

六、管人与管事的角色不同

管人者要学做仁者,管事者必须是个强者。

做个强者并不难,这只是能力和性格的问题。社会生活已经把强者思维深深地烙进了人们的心中,很多人都有以成败论英雄的习惯,输赢心也很重,争做强者。做个仁者却很不容易,需要很高的智慧和很深的修炼。

强者思维本质上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只不过我们要注意它是自然法则,并不是社会法则。它有正确的一面,也有一定的局限。

第二节人事分管的依据(4)

一群长颈鹿能活下来,是因为它们能吃到长得很高的食物,这需要每一头长颈鹿都有足够长的脖子,它们是没有办法互相弥补的。强者生存的法则很残酷,它要求动物界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强者,才能形成一个幸存的优胜的种群。站在个体角度,的确是适者生存,我们要学会做强者。

动物界只有以个体的强形成群体的强这一条路,而人却不同。我们说人是高级动物,但是毕竟在前面要加“高级”两个字,可见,我们内心还不完全把自己当成一个自然的存在。也就是说,人虽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已经远远超越了自然的存在。我们还属于群体,属于团队,属于社会,具有社会属性。我们的社会生活适用社会法则,和自然法则就有很大的不同。

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呢?那就是仁者之道!

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概念就是“仁”,“仁”是一个“人”加“二”组成的,这个二,是个复数,是多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是团队需要的概念,是社会生存的法则。

孔子几千年以前就发现一个人生存的时候可能是强者生存,形成族群以后这个法则就不行了,所以提出仁者的概念。

人类可以通过合作分工来解决问题,不需要每一个体单独地面对环境,不需要独立的逞强,于是,在群体内部,合作比逞强就重要得多了。一方面,个体的弱可以通过群体来获得弥补,弱势的个体可以形成强势的群体,这是动物界所望尘莫及的;另一方面,个体过分的强,甚至会削弱群体的合作,造成群体的弱。所以,对社会组织而言,个人并非越强越好。

因此可以说,仁者比强者更有力量,仁者之道超越并涵盖了强者之道。

那么什么叫仁呢?“仁者,爱人”,这个“爱”其实就是包容。有这么一句话,叫“大爱无疆”,“疆”就是疆土、边界,无疆就是无界,就是“空”。所以,这个“爱”与佛家讲的“空”是一个意思。

佛家还有一句话,叫“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学会把自己跟别人当成一体对待。很多时候别人的问题是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的。

道家的阴阳图很有意思,一个“阴”,一个“阳”。我可以比喻为一个己(自己),一个人(别人)。这个阴阳图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自已和别人原本就是一个整体,自己这边一动,别人就会跟着动。所以,要管别人,在自己身上用力就可以了,这就是管人的奥妙。要懂得管人的穴位在自己身上,在自己身上用力,你就可以改变别人,因为你跟别人是一体的。

说到底,“仁者,爱人”就是要有一体化的概念,要把自己和别人当成一体对待。这也就是佛家讲的“不分别”的意思。

“仁者”不是“厚道”两个字能包含的。“仁者”不仅仅是“厚道”,更是一种智慧,什么智慧?知道自己跟别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是没有输赢的关系。你赢了,就是别人赢了;别人输了,你也输了。

“仁者,爱人”的“爱”字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把别人当对手看,不要总想着战胜对方。没有对手,所以,仁者无敌。

关于“仁者无敌”,这里有两个概念需要澄清。

第一,仁者无敌讲的不是结果,而是一个心态:不把别人当成敌人看。第二,仁者无敌不是说仁者多有本事。很多人对这个“仁者无敌”是误解的,以为“仁者无敌”就是仁者什么人都能战胜。错了!说的是仁者眼里没有敌人。

很多人的误区就在于只考虑如何做强者,以为目前不幸福不快乐是因为不够强大,以为挣的钱不够多,于是拼命地做大,挣更多的钱。结果并不幸福。

不要以为走强者的路就可以达到你想要的彼岸,达不到的。就像下棋一样,你永远在战斗,永远在赢,但又永远有更强的对手等着你,你的人生是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

与人交往,强者的思维是到不了头的,到头也不会幸福。

在企业里是一样的,当你把这个下属管得服服帖帖的时候,顺而不从就开始发生了。

所以,强者之道是不能用来与你的下属打交道的,你需要经常提醒自己不要忘了“仁”,不要忘了管人的路叫“仁者之道”。

事情当然有对错,有好坏,有分别,有竞争,有成败。这就需要我们做个强者,懂得强者之道。既做仁者,又做强者;既要不分别,又要有分别。这两种极端的特质要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很不容易。所以,要分开来做。

但对企业领头人而言,则需要兼而有之,因为他必须是个王者。那么对他而言,就需要在自己身上把两种属性分开,对事做强者,对人做仁者;对外做强者,对内做仁者;搞经营做强者,抓管理做仁者。这的确是件让人难以做好的事。所以,企业不容易做大,老板不好当。

七、管人管事效果互补

其实,管人能改变人,管事也能改变人,只不过一个是直截了当,一个是潜移默化。

管事的人是不是不去改变人呢?是不是不跟人打交道了?不是。管人是直接地改变人,我把它叫“明修栈道”。管事呢?你把这个事情管好了,让一个人总是这样做事,做事的人就能改变心态、行为,我把它叫做“暗度陈仓”。

军队的训练就是一方面通过思想工作,另一方面通过每一天的训练,最后得到合格的军人。所以,事情也能改变人。

这两者一个快,一个慢;一个直截了当,一个潜移默化;一个“明修栈道”,一个“暗度陈仓”,可谓相辅相成。

第三节人和事如何分管(1)

前文我们从管人与管事的六大不同要点,讨论了人事分管的必要性,本节我们具体论述人和事如何分管。

概括起来,有三个要点:

一、老板带队来管人

人这条线在任何时候老板都要亲自抓,不要交出去,也交不出去。你偷什么懒都可以,这个懒偷不得,偷了以后一定会“返工”。

企业有返工的概念,那是指产品,但你不知道,人也会“返工”的。怎么返?一拨人走了,又换一拨人来,又重新培训,重新整合。何必呢?

管人这条线为什么非得老板亲自抓呢?因为管人要靠非常高的信任度,谁能获得这么高的信任度?我认为企业里面只有一个人——老板;也只能是老板,如果别人得到那么高的信任度,就麻烦了。

只不过管人在不同的阶段应该达到不同的层面。只有三十人时老板能管住所有员工,到了上百人时,就只能管到班组长了,再往上几百人时,就可能只抓到主管、经理一级了。但是人这一条线是要严抓不放的;一旦放手,遗患无穷。

为什么?因为每个企业一定要有一个精神领袖。

珠三角很多比较知名的企业,它们的成败的都可以说明这一点。格兰仕是梁庆德,美的是何享健。

现在很多知名企业的创业者都在交接班,但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这种接班接的不是一个总经理的班,接的是一个精神领袖的班,接不了这个班企业就会很麻烦。

科龙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潘宁走后是王国端,然后是徐铁锋,再往后是顾雏军,最终科龙被海信收购。这一路科龙走得险象环生,跌跌撞撞。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潘宁这个精神领袖一走,团队凝聚力丧失,人事动荡,人心不稳,业绩下滑。

所以,一个企业无论多强大,都需要有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这个人物在企业里要被人人都竖大拇指才行。

老板带队伍的核心就是在做人方面要成为大家的楷模,不要仅仅在挣钱方面充当下属的偶像。

老板带队伍并不是说所有的人都归老板管,而是指老板一定要管人的思想动态。要让自己的理念成为企业的理念,让企业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个员工的心里去。你的思想理念不渗透进去,别的理念就会渗透进去,人就很难管理。

老板带队伍,抓管人这条线,要通过几条线抓下去:

第一条是领导这条线。总经理→副总→厂长→经理→主管,这是一条管人的线。通过这一层一层的领导,老板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一步一步往下传播和渗透。

处在各个层级上的领导必须起到一个往下传播的功能,维护企业理念的纯洁性,并且对各种异常的声音予以纠正。

当然,不能说企业带头人的理念就一定是正确的,就一定是值得维护的。但是,如果企业带头人的理念得不到各级领导人的认同和维护,效果只会更糟。

各个层级的领导者,即使认为老板是错误的,也绝对不能通过抗拒和另搞一套,来对待老板的决策,只能通过事先的协商、讨论来避免错误的发生。决策一旦做出,理念一旦形成,企业的各层级领导毫无疑问应该维护这种决策和理念,因为错误的理念也许会带来问题,混乱的理念则会葬送企业。思想上的混乱和不纯洁毫无例外地会让企业离心离德,团队散乱,效率低下。

为了确保企业理念上的纯洁性,企业带头人还要敢于打破层级概念,直接深入基层与员工对话,缩短距离,经常性地清除一些中间环节产生的“杂音”。

第三节人和事如何分管(2)

做管理要强调层级概念,带队伍却是不可以僵化行事的。这也是强调管人与管事相分离的原因。因为管事要讲流程,讲规则。而管人的思想却更多要讲统一,讲单纯,过分地拘泥于规则和层级,思想就可能产生异化。

思想是不可能被任何外在的规则和层级固化的,心是无常的,心只可能与心相通。一颗无常的心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只能靠一种强大的心灵的力量频繁地作用。

第二条线是人事部门。这个部门是专门协助老板管人的。

第三条线是稽核部门。这是我们在企业里面新设立的部门。稽核牵涉到事,又牵涉到人,它通过事来发现人的问题。这个部门是直接归老板管的。我们在第三章会详细论述稽核部门的工作。

二、部门横向来管事

管事要靠职能部门来管,而不是通过行政这条线来管事。也就是说,事情的管理不要依赖于总经理管副总、副总管厂长、厂长管经理这种模式。

事情的管理要通过职能部门。什么是职能部门呢?计划部门、品质部门、财务部门,这些都属于职能部门,是专门管事情的部门。这样一来,车间的事情归计划部管,人归厂长管,所以叫“纵向管人,横向管事”。

靠流程管事能减少对人的依赖,从而降低人力成本;同时能减少犯错,因为犯错往往是人,而不是流程。严格按流程走可能不太方便,但一定不会犯错。

职能部门要管好事情必须掌握一个原则:对事不对人。比如计划部门发现计划没有被执行,品质部门发现质量问题,必然要跟人发生矛盾,此时一定要定一条游戏规则,就是与人发生纠纷,遇到人的对抗,职能部门不要硬往前冲,不要压着对方去执行,强压的做法弊大于利。遇到对抗,只能通过沟通来解决。如果沟通无效就要停住,连人带事交到领导管人这条线上来。

老板一定要为企业职能部门的运作扫平障碍,开路搭桥。扫平什么障碍呢?人的障碍。人的问题不要让职能部门去硬碰,职能部门管的是事,不是人。因为他们没有行政权力,同时,他们也不一定擅长与人打交道,只会把人的问题搞恶化,难以收场。

所以,职能部门碰到人的问题以后,只要把这个人是做还是没做、做到什么程度等有关事的信息,连带人的问题反馈到老板管人的这条线上来就行了。

人的问题不能抽象地讨论,不能说“这个人的脾气不好”、“这个人就是不执行”之类的话。他什么地方不执行?哪些任务没有执行?要收集证据,再反馈到老板管人这条线上。这既便于解决问题,又可以避免由事的对立升级为人的冲突,为领导的介入留有余地。

人的工作不是谁都做得了的,政工干部是稀缺的资源。现在很多企业就是缺乏有政工干部素养的管理者。

管人者与管事者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管事的人要将执行人的执行状况准确无误地反馈给管人的人,协同管人者共同解决执行人的问题。

三、避开陷阱

管事的人要懂得控制自己,不要让自己掉入下面三个陷阱中:

第一,喜欢从事情中去分析和猜测对方的心态、动机,是管事者容易走入的第一个陷阱。

管事者不管人的准确含义是指不要去管执行人的想法,而应该管他的行为,也就是管他做的事。因为你管他的想法你就要猜,一猜就可能猜不准,一猜不准就可能把事情搞得更麻烦。

第三节人和事如何分管(3)

很多人跟领导汇报的时候,讲了一大通他遇到的那个人怎么怎么样。但是你一问:那个人到底做得怎么样?他却回答不出来,为什么?他忘记了这个人到底哪些事情没做好,而把那个人的态度记得清清楚楚。

请记住,管事的人不要猜,员工做了就是做了,做了什么就是什么,你把他做的记下来,没做的记下来,就行了,不要去猜。一定要戒掉揣摩人的习惯,学会就事论事。

当老板的或者当领导的如果遇到管事者的投诉,第一句话就要问:这个人到底做到什么程度?如果汇报的人答不上来,你就应该告诉他,先把这些事情了解清楚了再来谈这个人的问题。

管人者其实也要戒掉猜测人的毛病。前面说过,管人的穴位在自己身上,你如果觉得对方不好管,你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就可以了,也没必要揣测对方。揣测人的心态和动机是很不好的习惯。

第二,征服欲太强,是管理者容易掉进的第二个管理陷阱。

有的管理者可能会说,我揣测对方是为了掌握他的思想动态,从而征服他。商场上或许是这样,因为大家彼此都要斗智斗勇。但对部下不要这样,因为部下不是对手。生意场上可以战胜对方,但是千万不要战胜下属,因为你永远战胜不了。

你能战胜你的孩子吗?战胜不了的。他对抗你的方式很多,你根本就不知道。有些小孩子,对抗父母最厉害的方式是残害自己,跑出去或者不吃饭,到了这一步你就得求他了。

如何提高制度执行力,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

如何提高制度执行力,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 制度管人 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要取得工作成效,必须在制度执行力方面加以提高。在中央纪委十七届五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抓好制度执行,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制度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这些年来,消防部队在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不断探索,推进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但在制度执行力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只有针对制度执行力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才能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 一、当前存在问题: 一是制度本身的不完善。针对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初步开展,反腐倡廉制度的各方面还存在问题。第一,制度的可行性的不强。制度的设置必须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对制度执行力的各个方面提出根本的、实质性的要求,而不是空洞化的要求,看似健全,却无从执行。 这不但使制度的执行难以进行,而且制度的权威也受到藐视。第二,制度的设置没有从全局性、长期性进行考虑。制度在执行时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制度的执行。因此,制度的设置不但要从当前的问题出发,还要建立一系列的评价标准来反馈制度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从各个方面使制度得以完善。第三,制度的责任主体缺位。制度对制度执行者的问题往往集中于制度执行者这一方面,忽略了对制度的制定者、监督者和评价者等各个方面的考虑,从而使其他各方不能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第四,制度责任的追究不到位。制度在对责任的追究往往存在一定的“弹性”,不能很好的体现制度的威信,使制度的执行力大打折扣。 二是制度执行者的力度不强。制度的执行者在执行反腐倡廉制度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执行制度不到位的现象。第一,是由于一些干部的“特权”思想在作怪。他们认为对制度的执行是对自己权利的削弱,只是在正式场合下表现自己对制度的执行和拥护,然而在平时却对自己执行的制度视而不见,自行其是。第二,是一些干部认为这不是自己的责任,不必理睬。他们认为制度的执

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团队打天下管理定江山心得体会

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团队打天下,管理定江山!的 心得体会 用心认真地阅读、用心体会这简短精炼的50条励志语录,这50条语录可谓是在书海中提炼出的精华,简短的字字句句却涵盖了深刻的工作经验和内涵,是激励和传扬职场正能量的经典语录。以下是本人读后,联系到工作中的心得体会: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是说我们做事情要有规有矩,按规矩流程办事。制度和管理是绝情的、无情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制度和管理流程,工作才有依据和基础,所以在制度、流程等规定面前应该是一视同仁,人人平等,不搞个人主义和特殊情况。作为一名员工,应该按照公司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并做到积极服从、执行领导的决策。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古话一语道破了职场工作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木桶原理也很恰当的说明了团队精神的意义。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工作中脱离了团队就如同生活中脱离了社会,必将一事无成。在工作中要做好与人的沟通交流,凡事要换位思考,要做到更多的理解善待他人,这样才会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气氛。“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在工作中应学习他人的长处来改善自身的短处,要学会赞美别人,“赞美别人就等于复制别人的优点”。 工作中要讲究方式方法,不断地创新寻找更简单、便捷、高效的工作方法。向领导请示和汇报工作时不能只是单纯的请示和汇报,更不能存在将问题抛给领导解决的心理,要有一份责任重于泰山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地向领导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撑、分析报告等、以及自己想到的较为妥善的应对方案,就像文章中所说的:“请示问题不要带着问题请示,要带着方案请示;汇报工作不能评论性地汇报,而要陈述性的汇报。”同时考虑问题时要尽可能的做到周全仔细,注重细节。遇到问题要敢于担当,要时刻提醒自己“办法是想出来的,潜力是逼出来的”,“凡事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办法”,“多想一遍,少错一句话;多看一遍,少错一件事”。一寸光阴一寸金,要做好自己的时间管理,否则真的就不知道时间去哪了。无论工作多忙,每天都应抽出时间用来思考,“多考虑应该做什么,少考虑能够做什么”。要规划自己每天“必须做的事,应该做的事,可以做的事”。

限权与授权管理制度

限权与授权管理制度 一、目的 规范行政权限,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层层监管,明确责任,一级对一级负责,并对审核、审批人员越权、违规、违法造成的后果,追究经济和刑事责任。 二、适用范围 除本章第六项操作程序中规定以外的一切授权事项,按大全原各项制度中规定严格执行,若制度中没有即报总裁室审批,否则作越权、违规查处。 三、职责 1、经办人在所经办事项上签署意见,并负责任。 2、审核人、复核人要参照相关制度签署意见,并负责任。 3、审批人对最终审批权把关,并负责任。 四、修改 由各管理或使用部门提出修改意见→行政部收集整理→董事会会办→行政部行文下发 五、培训 1、培训计划:行政部制订。 2、培训频率:本制度修改一次培训一次。 3、培训对象:所有人员。 4、授课人:总裁 六、操作程序 严格执行财经纪律的“一支笔”原则,总裁对各部门、分支机构管理人员对相关制度授权与限权,未明确的不在授权范围之内。使用权限的人员,在审核、复核审批过程中违反相关的合同、文件、制度而造成的损失,应承担全部责任。 对以下相关制度授予权限: 1、对第二篇内部管理细则第二章人事用工管理制度第2节雇员招用管理标准及操作规程,临工招用按合同规范文本签订(一式三份),授予总经理直接审批,后勤科保存,企管部备案。 2、对第二篇内部管理细则第二章人事用工管理制度第2节中招工管理费管理标准及操作规程,招工管理费只授予生产性公司总经理凭合同签定费用标准一级审批权。 3、对第二篇内部管理细则第六章作息、请假管理制度,生产性公司作息时间由总经理或副总裁协商制订,报集团行文。 4、对第二篇内部管理细则第八章章印管理制度,财务专用章印授予各财务科长在任职期间管理使用,并对操作负责,不得转他人管理;报关章印授予潜江公司总经理,亚欧、集团、玩具、生化授予分管业务副总裁管理,并对章印负责;报检章印授予各生产性公司总经理管理;法人印鉴章授予总经理,只限用于财务上使用;财务副总裁印鉴章,并授予各分管出纳会计使用; 5、对第二篇内部管理细则第十六章供应管理制度第一节原辅材料采购管理标准及操作规程,授予生产性公司除固定资产、办公长期用品(除一次性的)、固定资产改造及维修以外授予限额内总经理一级审批权,其他授予报总裁审批。 6、对第二篇内部管理细则第二十章财务管理制度第二节银行帐户的开设及银行汇款结算管理标准及操作规程,出纳会计管理:银行付款和汇款授予财务科长及总经理一级审批权; 7、对第二篇内部管理细则第二十章财务管理制度第十三节存货出库的管理

制度制定发布执行管理流程

制度制定、修订、发布、执行管理流程 (行政内部) 第一条:总则 为完善行政工作流程,加强行政工作的规范化,保障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和效果,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规章制度的制定 1、制度的草拟: 行政人事部根据公司经营管理的需要,草拟符合公司管理要求的各项规章制度; 职能部门及分子公司根据自身经营需要订立部门规章或管理制度,可由各职能部门及分子公司自行拟订。 2、行政人事部草拟的各项规章制度,经适用部门或公司主要负责人对制度的实用性、可操作性进行审核,并提出修改建议。 部门及分子公司拟定的各种规章制度,须经综合管理部对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并提出修改意见。 审核、审查规章制度必须在五个工作日内结束。 3、行政人事部、其他拟订制度的部门或分子公司应根据修改建议或意见,做好制度的修正工作。 4、经审核、审查的规章制度修正后,由行政人事部牵头,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会签制度。 5、制度会签后,由行政人事部公布,各部门及分子公司须落实执行。

6、新制度试行三个月,在执行过程中须检查制度的合理性、实用性、可行性;在确定符合公司需要的情况下,报经执行董事审批。 第三条:规章制度的修订 1、行政人事部定期检查公司已有制度的执行状况,发现规章制度在合法性、实用性等方面影响到公司经营环境时,应主动提出修订。 2、职能部门及分子公司发现部门规章或公司制度影响公司经营时,也可以提出修订。 3、制定修订的内容在合法性的前提下,对修订的制度条款进行列表分析,说明原因。 4、制度修订的过程参照制度制定流程:草拟、审核、修正、会签、审批,原则上,修订制度须在十个工作日内完成。 5、修订后制度,须重新编号,标明版本级次。 第四条:规章制度的发布 1、新订或修订的规章制度,在执行董事审批后,由行政人事部适合的场所进行公布;同时以邮件方式,将规章制度发送给各部门及分子公司负责人。 2、部门及分子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均经行政人事部备案。行政人事部可协助职能部门公布,并组织部门内部实施,或由部门自行实施。 3、行政人事部、其他职能部门及分子公司负责人均对公布的所有规章制度存在宣导或督导义务。 4、公布的新制度或修订的制度,各职能部门及分子公司须于1周内组织本部门(或公司)人员学习。 新进员工入职时由行政人事部组织学习规章制度。 第五条:规章制度的执行

浅谈用制度管事管人

浅谈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团队有无战斗力、凝聚力,能否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关键取决于是否有完善的制度,以及制度有效执行。只有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工作格局,才能实现队伍制度化规范化。 一、制度建设的过程就是树立正确导向的过程 制度建设是抓好工作的根本。邓小平同志曾极其精辟地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强调,“要着力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中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深刻地诠释制度的重要性。 制度建设是公平公正的保障。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是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利益矛盾,促进和保障工作中公平正义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同样,遵循公平正义原则,制度就能得到公众认同和支持,社会矛盾就能得到有效调处,不同社会群体就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社会就能安定有序。 制度建设是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有了制度就有了明确、具体的标尺,既便于衡量,也便于检查监督,有利于防止和及时

纠正各种形式的不正之风,有利于划清不正之风和工作中的一些不当措施的界限,保护税务干部投身税收事业的积极性。有了健全科学的制度,就能够保障在长期税收工作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以继承和发扬。健全、完善的制度既是对集体利益的保护,也是对其中每一个成员的爱护。 二、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督不力,执行走样。在实际工作中,有的负责干部带头执行制度的意识不强,对人严、对己宽;有的重制定、轻执行;有些制度实施后,无检查、无监督,形同虚设;在一些工作上搞变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落实中变样走形。不仅没有发挥出制度本身的规范约束作用,反而会导致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推诿扯皮等消极现象。 二是不完善不科学,难以执行。制定的各种制度很多,但发挥出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甚微。究其原因主要: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表现为过于细化、量化、标准太高太严等,这样使制度执行起来十分困难,使制度执行的成本非常大;制度的制定缺乏计划性,往往只考虑解决当下工作实际问题,而忽视了制度内在的科学联系机制,造成工作制度多,但与其配套的监督制度少;原则性制度多,而具体可操作的制度少。 三是缺乏实效,脱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制度实施了能否适应实际工作需要,能否最大程度的有效发挥作用往往无从

制度管人,流程管事

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团队打天下,管理定江山! 制度是绝情的,管理是无情的,执行是合理的: 1、管理是盯出来的,技能是练出来的,办法是想出来,潜力是逼出来的。 2、没做好就是没做好,没有任何借口。随便找借口,成功没入口。 3、不是没办法,而是没有用心想办法。用心想办法,一定有办法,迟早而已。 4、结果不好,就是不好。 5、取是能力,舍是境界。 6、努力赞美别人,赞美别人=复制别人的优点。 7、细节做好叫精致,细节不好叫粗糙。 8、既民主又集中的战略战术实施,服从总是没有错。 9、先计划再行动,先策划再沟通。 10、多考虑应该做什么,少考虑能够做什么。 11、差异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相对优势是最大的优势。 12、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 13、选择重于努力,成败在于选择之间。过去的选择决定今天的生活,今天的选择决定 以后的子。 14、速度第一,完美第二;行动第一,想法第二;结果第一,过程第二。 15、执行力不讲如果,只讲结果。 16、不看错不错,只求好不好。 17、习惯于缺点就是最大的缺点。 18、员工是笨蛋就要找到适合笨蛋的管理方法。 19、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高度,文化的高度决定企业的高度。 20、没有想法,就没有结果。 21、行动不及时是因为痛苦达不到。 22、人人都喜欢的事不一定是对的,对的事不一定人人喜欢。 23、不需要你看到别人没有用,要让别人看到你有用。 24、不要指望别人帮助你,要指望别人需要你。 25、沟通重在换位思考。 26、不满足让客户满意,要追求让客户感动,创造客户终身价值。 27、请示问题不要带着问题请示,要带着方案请示。汇报工作不要评论性地汇报,而要 陈述性的汇报。 28、利益是执行的源动力,企业文化是执行的持续动力。 29、敢于负责任,才能担责任。 30、简单的才是有效地。 31、做好时间管理,做好自己的主人。 32、宣贯的密度+力度=执行的密度+高度。 33、企业绝大多数人应该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 34、理念变。天地变;理念不变,原地转。 35、凡成就大业者,喜欢把小事做细做透。 36、做企业:世界上原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 37、成功者常改变而不改变目标,失败者常改变目标而不改变方法。 38、凡是都有三种以上的解决方法。 39、若要如何,全凭自己。

规范化管理的意义

规范化管理的意义(摘) 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使这个系统工程正常运转,实现高效、优质、高产、低耗,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手段和原理,按照一定的运营框架,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要素进行系统的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设计,然后形成有效的管理运营机制,即实现企业的规范化管理。 1.企业规范化管理概念 1.1企业管理规范化 企业管理规范化,是指依据企业开展管理事务的规范运营框架或流程,(包括战略、营销、财务、生产、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等框架,也可以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流程)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并在管理工作中按照这些组织框架和运营流程进行实施,以期达到管理动作的井然有序和协 调高效。 1.2企业规范化管理 企业规范化管理是建立在企业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上,依照企业的运营流程或框架对组织体系进行建设和管理,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集权与分权、人治与法治;要求对企业运营的流程形成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表单化以及数据化。要求企业建立以

责、权、利对等为基础的管理框架,通过这种规范化的建设,使企业常规的事件纳入制度化、数据化、流程化的管理,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以此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 率,达到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营的目的。 2.企业规范化管理的内容 规范化管理在企业运作上涉及到多个方面:战略规划与决策程序、组织机构、业务流程、部门和岗位设置、规章制度和管理控制等方面;规范化的内容简单地说就是“五化”: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表单化、数据化。 2.1战略规划和决策的规范化 在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里,企业的人员从上到下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前途,没有一个统一的、清晰的认识,对企业发展的预期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有一个科学、规范、务实的企业战略分析系统,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机会、威胁、弱势和优势进行有效的分析,确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进行经营定位、行业定位、产品定位和市场的定位,以此来明确公司战略,随后“量体裁衣”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和各职能层战略。 决策程序化,不仅意味着要在内容体系完整的基础上进行决策,而且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决策,并把决策活动约束在既定的程序中,避免企业决策受决策人的知识结构、情绪波动、感

公司如何制度管人,流程管事

李践老师经常提到“制度管人、流程管事”,这句话实际上已经囊括了管理的精髓。一个好的制度可以使人的坏念头受到抑制,而坏的制度则会让人的好愿望四处碰壁。建立起将结果和个人责任和利益联系到一起的好制度,不但能解决很多管理上的难题,也可以解决很多社会问题。那么我们今天来看看一些经典的管理制度,是怎样发挥出其不意的力量的吧! 第一个故事:合格率的检查制度 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9%,这就意味着从概率上来说,每一千个跳伞的士兵中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不合格而丧命。军方要求厂家必须让合格率达到100%才行。厂家负责人说他们竭尽全力了,99.9%已是极限,除非出现奇迹。军方(也有人说是巴顿将军)就改变了检查制度,每次交货前从降落伞中随机挑出几个,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检测。从此,奇迹出现了,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第二个故事:付款方式 英国将澳洲变成殖民地之后,因为那儿地广人稀,尚未开发,英政府就鼓励国民移民到澳洲,可是当时澳洲非常落后,没有人愿意去。英国政府就想出一个办法,把罪犯送到澳洲去。这样一方面解决了英国本土监狱人满为患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澳洲的劳动力问题,还有一条,他们以为把坏家伙们都送走了,英国就会变得更美好了。 英国政府雇佣私人船只运送犯人,按照装船的人数付费,多运多赚钱。很快政府发现这样做有很大的弊端,就是罪犯的死亡率非常之高,平均超过了百分之十,最严重的一艘船死亡率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三十七。政府官员绞尽脑汁想降低罪犯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包括派官员上船监督,限制装船数量等等,却都实施不下去。 最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将付款方式变换了一下:由根据上船的人数付费改为根据下船的人数付费。船东只有将人活着送达澳洲,才能赚到运送费用。 新政策一出炉,罪犯死亡率立竿见影地降到了百分之一左右。后来船东为了提高生存率还在船上配备了医生。 第三个故事:抽水马桶的清洁标准 某日本高级酒店,检测客房抽水马桶是否清洁的标准是:由清洁工自己从马桶中舀一杯水喝一口。可以想象,这样的马桶会干净到什么程度。 第四个故事:粥的分配制度

制度流程的规范化管理规定

制度流程的规范化管理规定 T-人事-01-2020 一、目的:规范流程与制度的编制、审批、发放、实施、修改与作废控制,确保制度和流程简单、实用、有效,支撑基础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二、适用范围:各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类制度流程。 三、制度流程的编制原则 3.1根据公司组织结构设置和职责,由各部门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编制本部门主管工作的管理制度与流程,并为该制度流程的归口管理部门。 3.2制度梳理分为:项目部和管理人员制度两套,重叠内容两套制度中均要有体现。 3.3管理制度编写时,要优先采用流程图格式、表格、图片等简单、明了的方式表达,要尽量减少大篇幅的文字说明。 3.4编写时要充分沟通或征求意见,确保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逻辑清晰,能将工作管控住,并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工作效果。 3.5管理制度审批时,要尽量简化流程或审批手续,一般工作不超过3个人签字,复杂工作不超过5个人签字等。 3.6各部门编制报批后的管理制度流程,必须报行政人事部备案。 四、制度分级 五、制度流程编号

六、制度流程的格式要求 6.8正文格式要求:小四号字

七、制度审批权限 八、制度的部门变更、新增、修订、备案、发布要求 8.1职能调整:因公司机构变更,职能调整的部门,必须在一周内将需转交的制度与相关部门进行交接,并将交接清单报制度管理部门备案。 8.2新增制度 当需要新增制度流程时,要先排查现有制度流程里是否有相关内容,是否可以在现有制度流程上进行修订完善。如无法在现有制度流程上修订完善,则填写

“制度流程新增审批表”,报行政人事部确认后,方可新增制定与报批等。 8.3修订制度 8.3.1制度流程实施中,发现内容不完善或与别的制度流程相冲突,或不能适应公司要求、使工作管控的,应予以及时修订完善。修订完善意见可由各部门提出,但需有制度流程归口部门进行修订完善。 8.3.2原则上,公司行政人事部每年负责组织各部门进行集中梳理、排查、修订完善一次。 8.3.3为方便对比新老制度的差异,并决定是否修改,请在原制度修改前,打开菜单栏“工具”中的“修订”,显示出对原制度更改的痕迹。 8.3.4制度流程修订、换版后,编制部门在发布修订换版后的制度流程时,需特别注明之前的制度流程作废等。 8.4制度备案:编制部门将批准后制度流程的电子版、纸质版(签字原版),均报制度管理部门备案一份。要求必须在批准日期后两天之内备案完毕。 8.5制度发布:编制部门负责将批准后制度流程的电子版在公司钉钉中进行发布。 8.6每年1月1日前,各部门对本“部门有效制度流程清单”进行更新,报部门负责人确认后,报行政人事部一份,并与行政人事部核对相对应的制度流程是否备案等,确保本部门与行政人事部备案制度流程的一致性。 九、制度的实施与监督 9.1批准后的制度流程是公司运行的法律性文件,各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并保留相关运行的记录等证实性资料,以便备查。 9.2各单位负责人是制度流程在本单位有效实施的第一责任人。 9.3各部门负责人是本部门编制制度流程在公司范围内有效实施的第一责任人。 9.4各部门负责人与各主管副总均有义务正确宣贯、传达公司制度流程要求,培训单位人员。 9.5各部门对本部门编制制度至少每月点检一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完善。 9.6凡是发现未按批准后的制度流程执行的,对责任部门负责人每次考核

如何提高制度执行力,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如何提高制度执行力,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 制度管人

推进反腐倡廉工作,要取得工作成效,必须在制度执行力方面加以提高。在中央纪委十七届五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抓好制度执行,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检验制度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这些年来,消防部队在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不断探索,推进了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但在制度执行力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只有针对制度执行力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才能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 一、当前存在问题: 一是制度本身的不完善。针对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的初步开展,反腐倡廉制度的各方面还存在问题。第一,制度的可行性的不强。制度的设置必须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对制度执行力的各个方面提出根本的、实质性的要求,而不是空洞化的要求,看似健全,却无从执行。这不但使制度的执行难以进行,而且制度的权威也受到藐视。第二,制度的设置没有从全局性、长期性进行考虑。制度在执行时会出现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制度的执行。因此,制度的设置不但要从当前的问题出发,还要建立一系列的评价标准来反馈制度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从各个方面使制度得以完善。第三,制度的责任主体缺位。制度对制度执行者的问题往往集中于制度执行者这一方面,忽略了对制度的制定者、监督者和评价者等各个方面的考虑,从而使其

他各方不能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第四,制度责任的追究不到位。制度在对责任的追究往往存在一定的“弹性”,不能很好的体现制度的威信,使制度的执行力大打折扣。 二是制度执行者的力度不强。制度的执行者在执行反腐倡廉制度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执行制度不到位的现象。第一,是由于一些干部的“特权”思想在作怪。他们认为对制度的执行是对自己权利的削弱,只是在正式场合下表现自己对制度的执行和拥护,然而在平时却对自己执行的制度视而不见,自行其是。第二,是一些干部认为这不是自己的责任,不必理睬。他们认为制度的执行不是自己的事,不把制度当一回事,能躲则躲,躲不过则看看能不能打打“擦边球”,怀着“天塌下来有个高的顶着”的思想。第三,是一些干部对制度的学习不到位。他们对于制度的知识是知道有这回事即行,浅尝则止,没有深入的去了解。当真正去执行时,却又由于对制度的不了解而不能对制度的真正执行。 二、提高方法: 一是不断加强对制度的完善。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首先要看制度本身的可行性。制度本身的完善是制度执行的前提。第一,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必须是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进行明确的规定,不能出现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规定,从而使制度得以真正的健全,制度的权威得以存在。同时,制度的设立必须具有严密性,防止“弹性”的现象出现。“弹性”是制度的大忌。“弹性”的出现在制度执行过程中

(完整word版)某公司流程管理制度

***号 流程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建立公司级统一的流程管理方针,保障公司流程体系的建立、维护、优化、E化、日常运作由合适的组织在合适的时间和程序下做合适的事情,兼顾效率和风险,使流程体系具备自我完善的机制,并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业务发展而持续改进,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涵盖**集团(下称“公司”)所有业务系统和部门,适用于所有业务流程。“**集团”是指**控股有限公司、其附属公司、及为会计而综合入账的公司,包括但不限于**有限公司。 3、定义和缩略语 3.1 流程管理制度 指公司规定的关于流程管理需遵守的统一的原则,管理模式、职责和规范,是流程规范化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3.2 高阶流程 指公司层面比较宏观的流程,实际是具体流程的集合,一般指一级流程和二级流程。 3.3 低阶流程 低阶流程指具体的操作性流程,活动流向性明显,一般指三级以下(包含3级)的流程。 3.4域

从企业整体视角形成的最高层的流程框架称为企业系统级流程,域是构成这个框架的宏观要素,一般对应为一级流程。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一个业务或职能领域,比如,研发管理作为一级流程,是一个域。 3.5 域过程 域过程是构成域的主要过程,一般对应为二级流程。比如,产品或服务开发作为研发管理域中的二级流程,是一个域过程。 3.6 子流程 流程具备层次性,组成流程的某些活动本身(或活动的集合)也可以是一个流程,它将继续分解为更具体的活动,这样的流程叫子流程。子流程因其层级的不同,可以分为多个级别,如一级子流程、二级子流程等。 3.7 流程owner 指流程的主人,是作为某流程主要执行或控制主体的业务部门或岗位。 3.8 流程责任矩阵 是表达流程主要责任者和其他参与者角色的矩阵,它反映了流程和组织结构的对应关系。一般一个流程有一个主要责任者,其他的属于参与者。 3.9 PMO 是Process management office的缩写,即流程管理委员会,为公司级流程管理部门。 3.10 E化 指流程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和支持日常运作,与手工执行方式相对应。4、流程管理原则 4.1 业务流程 流程作为贯穿组织架构的工作流转过程,应有公司级统一的业务流程体系。流程体系中应对流程进行分类分级,且需要保持高阶流程在公司层面的统一。 公司级统一制定发布的低阶流程在其适用范围内各业务系统必需遵守,不允许另行制定和执行本系统个性化的流程;对于公司级暂不统一规定的流程,需要建立和维护时由流程的owner发起,按照附录2《流程建立、维护流程》中相关规定进行审核,确定使用范围,并由流程管理部门根据流程建设计划考虑是否在

领导者管人管事的10大手段

领导者管人管事的10大手段 作为一个领导者,管人管事是一门大学问。人管不好,就会出事;事管不好,就会出局。愚蠢的领导者靠职务唬人,聪明的领导者靠能力驭人。能力是什么?就是管人管事的领导艺术。领导者虽然大权在握,但是并不代表有领导力。艾森豪威尔说过:“你不能靠拍人家头而领导别人,那是侵犯,而不是领导力”。只有紧紧地把握住领导权,又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把人管的热血沸腾,把事管的有条不紊,这才是真正的领导力。所以管人不能没有手段,管事必须讲究技巧。 从本质上来说,企业中只有两种入,一种为领导者,一种为被领导者。因为人性因素,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关系,好比是两个人博弈,总是存在着或明或暗的较量,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制东风。所以说,作为一个领导者,与下属博弈的手段和技巧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掌握了管人管事的手段,在管理工作中灵活运用,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管理的主动地位,工作才会出彩,自己才不会出局。那么,有哪些管人管事的手段和技巧呢? 一、制度建起来,才能有法可依 1:企业管理好比是满汉全席,制度才是压轴大菜,人性化说教不过是菜盘边上的点缀罢了。千万不可舍本逐末。 2:事要有人干,离不开职责;事要怎么干,离不开制度;事要有效率,离不开流程。所以,职责、制度和流程是领导者的三大法宝。 3:制度就是企业的法,既是员工的行为准则,也是领导的执法依据。要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制度就必须符合企业实际,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 二、威信树起来,才能一呼百应 1:一个好的领导者,集中到一点,就是他有能力使他的下属信服而不是简单地控制他们,所以,威信是领导者的第一要素。 2:领导威信产生的五个要素:一,做好榜样;二,保持距离;三,树立形象;四,信守承诺;五,培养气质。 3:威严不是威信。威严源自于“严”,员工只是怕你的权利;威信来自于“信”,员工这是信服你的领导。 三、方法活起来,才能事半功倍 1:管理一定要讲方法,也就是“有手段”。手段用于工作,那就是“阳谋”,手段用于整人,那就是“阴谋”。领导者只搞阳谋站不稳,必要时也要搞点阴谋。 2:现在的队伍不好带,按部就班的顺向思维有时行不通,所以需要采取一些逆向思维或非常规思维进行管理。

管理是从“管事”演变到“管人”

管理是从“管事”演变到“管人” 管理是“管人”还是“管事”?又或者是“管人管事”,一直是管理学界热衷讨论的话题,其目的无非是寻找解决组织管理问题的有效方案,今天从组织形态管理理论角度给出一个答案,管理是从“管事”演变到“管人”,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管理方案也要符合这一变化规律。 无论是“管事”还是“管人”,都属于管理基础。什么是管理基础?管理基础是管理系统建立的依据,是管理思想、制度、方法、措施实现的基础,缺乏管理基础,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无法有效进行,运行秩序无法建立。管理不是空中楼阁,一定会有管理行为的体现,这些行为始终贯穿在价值创造活动中,管理行为的背后是一系列管理思想、理念、方法、工具。管理基础使管理行为有了依托,从管理行为产生那一刻起,管理基础就发挥作用。理解管理基础的变化规律,需要从组织形态进化规律谈起。 企业形态进化规律 在工业时代,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形态沿着产业价值链不断演变,经历了股东价值形态(形如三角形)、精英价值形态(形如梯形)、客户价值形态(形如链形)、利益相关者价值形态(形如圆形)等四种典型组织形态,实现了从低级组织形态向高级组织形态进化。

企业形态进化规律 股东价值形态是1.0时代的最佳企业形态,资本为企业创造主要价值,至今依然存在,但数量大幅度减少;精英价值形态是2.0时代的最佳企业形态,也是人们常说的传统企业,形如“金字塔”,少数精英为企业创造主要价值,绝大多数企业都是这种组织形态;客户价值形态则是新商业时代(3.0时代)的最佳企业形态,创新型团队为企业创造主要价值,这也将是传统企业转型的方向;利益相关者价值形态是4.0时代(智能时代)的产物,尚未到来。 管理基础是构成企业形态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当企业形态演变时,管理基础必然发生演变。 管理基础演变规律 随着企业形态不断进化,管理基础经历从“工作”到“人”,体现了人性的演变过程。当管理基础成为“人”时,企业与市场生态的管理基础趋同,企业边界逐渐消失。 管理基础演化过程 从企业形态演变过程来看,管理基础经历四个阶段,这四阶段分别是以“工作”为基础,以“职位”为基础、以“能力”(也可以成为角色)为基础、以“人格”为基础,这是“人”的四种具体形

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团队打天下管理定江山心得体会

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团队打天下管理定江山心得 体会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团队打天下,管理定江山! 的心得体会 用心认真地阅读、用心体会这简短精炼的50条励志语录,这50条语录可谓是在书海中提炼出的精华,简短的字字句句却涵盖了深刻的工作经验和内涵,是激励和传扬职场正能量的经典语录。以下是本人读后,联系到工作中的心得体会: 中国有句古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就是说我们做事情要有规有矩,按规矩流程办事。制度和管理是绝情的、无情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制度和管理流程,工作才有依据和基础,所以在制度、流程等规定面前应该是一视同仁,人人平等,不搞个人主义和特殊情况。作为一名员工,应该按照公司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并做到积极服从、执行领导的决策。 “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古话一语道破了职场工作中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木桶原理也很恰当的说明了团队精神的意义。个人能力固然重要,但工作中脱离了团队就如同生活中脱离了社会,必将一事无成。在工作中要做好与人的沟通交流,凡事要换位思考,要做到更多的理解善待他人,这样才会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气氛。“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在工作中应学习他人的长处来改善自身的短处,要学会赞美别人,“赞美别人就等于复制别人的优点”。 工作中要讲究方式方法,不断地创新寻找更简单、便捷、高效的工作方法。向领导请示和汇报工作时不能只是单纯的请示和汇报,更不能存在将问题抛给领导解决的心理,要有一份责任重于泰山的工作态度,积极主动地向领导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撑、分析报告等、以及自己想到的较为妥善的应对方案,就像文章中所说的:“请示问题不要带着问题请示,要带着方案请示;汇报工作不能评论性地汇报,而要陈述性的汇报。”同时考虑问题时要尽可能的做到周

以制度管人管事管钱上存在的问题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以制度管人管事管钱上存在的问题 篇一:浅谈用制度管事管人 浅谈用制度管人管权管事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团队有无战斗力、凝聚力,能否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关键取决于是否有完善的制度,以及制度有效执行。只有大力推进制度建设,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工作格局,才能实现队伍制度化规范化。 一、制度建设的过程就是树立正确导向的过程 制度建设是抓好工作的根本。邓小平同志曾极其精辟地指出:“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强调,“要着力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中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深刻地诠释制度的重要性。 制度建设是公平公正的保障。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是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利益矛盾,促进和保障工作中公

平正义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同样,遵循公平正义原则,制度就能得到公众认同和支持,社会矛盾就能得到有效调处,不同社会群体就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社会就能安定有序。制度建设是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有了制度就有了明确、具体的标尺,既便于衡量,也便于检查监督,有利于防止和及时 纠正各种形式的不正之风,有利于划清不正之风和工作中的一些不当措施的界限,保护税务干部投身税收事业的积极性。有了健全科学的制度,就能够保障在长期税收工作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以继承和发扬。健全、完善的制度既是对集体利益的保护,也是对其中每一个成员的爱护。 二、制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督不力,执行走样。在实际工作中,有的负责干部带头执行制度的意识不强,对人严、对己宽;有的重制定、轻执行;有些制度实施后,无检查、无监督,形同虚设;在一些工作上搞变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落实中变样走形。不仅没有发挥出制度本身的规范约束作用,反而会导致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推诿扯皮等消极现象。 二是不完善不科学,难以执行。制定的各种制度很多,但发挥出的规范和约束作用甚微。究其原因主要: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表现为过于细化、量化、标准太高太严等,这样使制度执行起来十分困难,使制度执行的成本非常大;制

制度管人

制度管人,流程管事,团队打天下,管理定江山 严要求才能打造出高品质团队。 1、制度是绝情的,管理是无情的,执行是合情的 如果真的爱你的伙伴,就考核他,要求他,逼迫他成长,如果你碍于情面,低目标,低要求,养了一群小绵羊,这是对伙伴前途最大的伤害! 因为这只会助长他们的贪婪、无知和懒惰。让下级因为你而成长,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具备了完善的品行,不断的成长,就是上级对伙伴最伟大的爱! 2、带领团队,必须牢记这些 1.管理是盯出来的,技能是练出来的,办法是想出来的,潜力是逼出来的,不逼员工,员工就平庸! 2.没做好就是没做好,没有任何借口。随便找借口,成功没入口。 3.不是没办法,而是没有用心想办法。用心想办法,一定有办法,迟早而已。 4.结果不好,就是不好,执行没有如果,只有结果。 5.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 6.选择重于努力,成败在于选择之间。过去的选择决定今天的生活,今天的选择决定以后的日子。 7.执行力不讲如果,只讲结果。 8.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高度,文化的高度决定企业的高度。 9.不要指望别人帮助你,要指望别人需要你。 10.请示问题不要带着问题请示,要带着方案请示。汇报工作不要评论性地汇报,而要陈述性的汇报。 11.敢于负责任,才能担重任。简单的才是有效的。 12.成功者常改变方法而不改变目标,失败者常改变目标而不改变方法。 13.像老板一样当干部,用老板的标准要求自己,像经营事业一样经营自己的岗位。慈爱是虚伪的,严肃的爱才是大爱!管理一定要严字当头! 3、负能量,请滚出团队! 在团队里,表面上一池静水,暗地里却暗流涌动。其中"传染"最快的不是那些鼓舞人心、积极向上的信息和能量,而是那些让人消极、倦怠、心里不爽的人和事。若你稍不留心,自己也可能卷入负面能量的漩涡,不仅影响正常工作,伤害人际关系,严重还可能因此丢了工作。谨记,远离"负能量",才能获得正能量,积极向上! 1、杀伤力最大、辐射面最广——抱怨 团队里的"祥林嫂"可男可女,他们总爱数落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不满,自怜自艾。工作中谁没有压力,成天抱怨咒骂,让本来安心工作的人也容易被负面情绪困扰。抱怨是团队中最易传播,辐射最快最广最具杀伤力的"负能量"。抱怨让自己和他人陷入负面情绪中,消极怠工,一个人会传染一个部门,一个部门会传染整个公司。有时,为了"维稳",公司不得不"和谐"掉这样的人。 2、最易动摇"军心"——消极

流程管理制度汇编

流程管理制度 1、目的 为建立公司级统一的流程管理方针,保障公司流程体系的建立、维护、优化、E化、日常运作由合适的组织在合适的时间和程序下做合适的事情,兼顾效率和风险,使流程体系具备自我完善的机制,并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业务发 展而持续改进,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涵盖**集团(下称“公司”)所有业务系统和部门,适用于所有业务流程。“**集团”是指**控股有限公司、其附属公司、及为会计而综合入账的公司,包括但不限于**有限公司。 3、定义和缩略语 3.1 流程管理制度 指公司规定的关于流程管理需遵守的统一的原则,管理模式、职责和规范,是流程规范化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3.2 高阶流程 指公司层面比较宏观的流程,实际是具体流程的集合,一般指一级流程和二 级流程。 3.3 低阶流程 低阶流程指具体的操作性流程,活动流向性明显,一般指三级以下(包含3级)的流程。 3.4域 从企业整体视角形成的最高层的流程框架称为企业系统级流程,域是构成这个框架的宏观要素,一般对应为一级流程。可以通俗的理解为一个业务或职能领域,比如,研发管理作为一级流程,是一个域。 3.5 域过程 域过程是构成域的主要过程,一般对应为二级流程。比如,产品或服务开发 作为研发管理域中的二级流程,是一个域过程。 3.6 子流程 流程具备层次性,组成流程的某些活动本身(或活动的集合)也可以是一个 流程,它将继续分解为更具体的活动,这样的流程叫子流程。子流程因其层级的不同,可以分为多个级别,如一级子流程、二级子流程等。

3.7 流程owner 指流程的主人,是作为某流程主要执行或控制主体的业务部门或岗位。 3.8 流程责任矩阵 是表达流程主要责任者和其他参与者角色的矩阵,它反映了流程和组织结构的对应关系。一般一个流程有一个主要责任者,其他的属于参与者。 3.9 PMO 是Process management office的缩写,即流程管理委员会,为公司级流程管理部门。 3.10 E化 指流程通过信息系统来实现和支持日常运作,与手工执行方式相对应。 4、流程管理原则 4.1 业务流程 流程作为贯穿组织架构的工作流转过程,应有公司级统一的业务流程体系。流程体系中应对流程进行分类分级,且需要保持高阶流程在公司层面的统一。 公司级统一制定发布的低阶流程在其适用范围内各业务系统必需遵守,不允许另行制定和执行本系统个性化的流程;对于公司级暂不统一规定的流程,需要建立和维护时由流程的owner发起,按照附录2《流程建立、维护流程》中相关规定进行审核,确定使用范围,并由流程管理部门根据流程建设计划考虑是否在其他系统试点或进行借鉴。对于统一的流程中,因业务性质不同而更详细的 操作说明可以“操作手册”形式来作为流程的补充和细化。 4.2 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应以业务部门为主体,各级流程管理部门在流程建设过程中应起到 组织、统筹、方法指导和推动的作用,帮助业务部门发挥创新能力。 落实业务部门的主体作用,要求各级流程均明确相应的业务部门或岗位作为 流程的owner,对流程的制定和执行负责。按流程级别来分owner包括域的owner、域过程owner、流程owner和各级子流程的owner。域owner由PMO 与公司管理层确定,域下属的各级流程owner以域owner为主确定。 5、流程管理模式 根据流程管理原则,为确保流程建设的有效推行,对流程管理模式和组织明确如下: 5.1 流程管理模式

授权管理制度

授权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进一步规范公司的运作,提高效率、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改善客户服务,特制定本授权管理办法。 本办法包括从组织层面明确各层级的常规授权,以利于职责、任务的顺利完成,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及效能。同时规定临时性授权的原则及方法,指导各级主管的临时性授权,以促使组织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 二、定义及类别 (一)定义 授权指将某项权力从公司或某个层级(岗位)授予某个层级(岗位)使用以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 1、任务是指管理者所要求员工去完成的具体事项,如年度工作任务、日常监控任务等。 2、权力是指员工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财力、人力及其他资源的自主支配权,如决策权、财务使用权、人员调配权、信息知情权、质量否决权等,按权力所指向的对象类别分为财务权、人事权及业务权。

(二)授权的种类 1、授权从整体上分为常规授权和临时授权。 常规授权也称组织授权,指根据流程运作及职责分解而固定授予的权力。常规授权 临时授权也称个人授权,指根据属下能力变化而临时授予完成某项任务的权力。权临时授权 力一般由组织的高层级向低层级授予,但亦存在平级委托任务并相应授予权力的情况。 2、授权按权力的性质和尺度可分为决策权、信息知情权和执行权。 1)决策权决策权指对某项事项进行提议、审核、决策的权力;决策权 2)信息知情权信息知情权指决策前及决策后信息知晓的权力;信息知情权 3)执行权执行权指具体执行某项事务或决策的权力,前者即是职位职责所约定的分工,执行权 后者是指在职位分工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决策明确的执行主体所有的权力。

3、决策权按决策程度分提议权、审核权、会签权、批准权: 1)提议权提议权包括申请权,指对某一事项或工作制订、编制、申请或提议的权力。提议权 2)审核权审核权包括复核权。审核权指对申请/提议事项按公司规定进行审核以确定是否审核权 合理、可行的权力。复核权指对已审核通过的事项进行复核的权力。审核和复核的结果有三种,第一种是通过并呈报上级批准,第二种是予以否决,与提议者沟通如何进行修订或改进,第三种是提出意见,由拥有批准权的人最终决策。审核和复核者根据事项的性质进行判断,决定作出哪一种审核结果。 3)会签权会签权指对申请/提议事项是否合理、可行提出本人意见的权力。会签权与审核会签权 权的最大区别是会签权只为最后审批提出意见,并不能否决所提议的事项。会签权也是决策前知悉的一种信息知情权。 4)批准权批准权又称为审批权、核准权,指对审核通过事项进行最后审批以确定是否实批准权 行的权力。对某事项拥有批准权的人称为该事项的权责主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