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人教版)

《公输》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第一课时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加强朗读,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研习课文。学习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热悉文意,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意。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 1、墨子(约前476―前390),名翟,鲁人,一说宋人,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墨子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2、《墨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一般认为是墨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现存五十三篇。《墨子》是我国论辩性散文的源头,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论证,逻辑严密,说理清楚。【生字读音】郢[]犀兕[]鼋鼍[]鲋[]鱼文梓[]?F[]楠长[]木【多音字】请说之( ) 长木( ) 公输盘( ) 见我于王( ) 禽滑厘( ) 【通假字】 1、公输盘不说( ) 2、子墨子九距之( ) 3、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4、公输盘诎( )。【一词多义】 1、子子墨子闻之愿借子杀之 2、说公输盘不说(yuè)请说之 3、已胡不已乎吾既已言之王矣 4、类:不可谓知类( ) 为与此同类( ) 5、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 6、见胡不见我于王于是见公输盘【虚词】(1)为: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夫子何命焉为?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子墨子解带为城

必为有窃疾矣:(2)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请说之宋何罪之有臣以王吏之攻宋也(3)以:将以攻宋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二、合作探究 1、译读课文。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意 3、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谈谈

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三、交流学习,师生质疑。四、拓展练习: 1、《公输》选自。墨子,名,是春秋战国之际家学派的创始人。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各句中的意思(1)子公输子之意()(2)公输盘不说()愿借子杀之()请说之()(3)见公输盘()(4)虽然,公

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胡不见我于王()然臣之弟子禽滑厘……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1)子墨子九距之。距:(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3)公输盘诎…… 诎:第二课时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让学生从内容、人物、写作特点等方面鉴赏文章,然后点拨总结、拓展延伸。学习目标:探究墨子

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体味墨子的劝说艺术,品读课文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从课文内容角度出发,以“这篇课文叙

述了的故事,表现了。(2):在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选择最

能体现人物,自己认为较容易读出感情的语句,反复揣摩诵读,读准语气、语调。然后组内展示。二、合作探究1、本文刻画的几个人物中主要表现的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2、思考: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分哪三步?讨论明确: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摸拟攻宋。使楚王心服口服。

3、墨子劝说公输盘时,采用什么策略让公输盘自觉理亏?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增强说理气势?

4、墨子模拟攻宋取得怎样的效果?为什么会取得这样效果?

5、作

为现代青年,你觉得墨子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呢?

三、学习交流,师生质疑。四、拓展练习 1、公输盘就是鲁班,子

墨子就是墨子。请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个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1)与鲁班有关的成语:班门弄斧(2)与墨子有关的成语:墨守成(陈)规 2、假如有时空隧道,你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3、请联系全文,结合自己的感悟,用下列句式写一句。如果,那

么战争就会消失,世界就会和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反复诵读、自主学习,归纳文言词汇。学习目标: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语言的音乐美。一、自主学习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 1、自读课文,初步领会语句的意思。 2、正音亲戚畔之()畎亩()

傅说()胶鬲()拂乱()拂士() 3、找出通假字,并解释。(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曾益其所不能()(3)困于心衡于虑()(4)入则无法家拂士() 3、古今异义(1)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5)舜发于畎亩之中()(6)傅说举于版筑之间()(7)管夷吾举于士()(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为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人恒过,然后能改()所以动心忍性()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二、合作探究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段中: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② 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③ 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④ 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① 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② 战争结果如何?

③ 为什么?

4、总结:

三、师生学习交流,互相质疑。四、拓展延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① 委而去之② 环而攻之③ 池非不深也④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⑤ 亲戚畔之 2、翻译下列句子:①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②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不以兵革之利。 3、填空: (1、全文论述的中心句是。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借论战争来阐明什么?(2、在“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这个问题上,孟子和曹刿有着基本一至的看法,孟子认为在于曹刿认为是。 (3、2001年5月,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印证了孟子关于人心向背的重要规律,即。 4、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

五、学习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反复诵读、背诵课文,归纳文言词汇。学习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语汇。 2.掌握本文在说理论证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正确的成才观。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疏通文意。 2、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由点及面,疏通全文。二、合作探究: 1.第一段所列的六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特点?2.第二段的“故”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担当重任?

3.第三段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证?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所论证的内容是什么?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三、师生质疑,交流展示四、拓展练习(一)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__通___ 2 、入则无法家拂士__通__ 3 、困于心,衡于虑__通___(二)翻译下列句子。 1.劳其筋骨。 2.饿其体肤。 3.必先苦其心志。 4. 空乏其身。 5. 行拂乱其所为。 6. 所以动心忍性。(三)、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四)、请写一句意思相近的名言表述孟子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的道理。(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鱼我所欲也》

学习目标: 1、理解孟子所阐述的“义”的含义,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把握人生,慎重选择。 2、学习经典论说文在论证结构和方法的独到之处。 3、感受孟子文章语言自然流畅,节奏鲜明的特点,强化朗读背诵,积累文言词语。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 2、积累字词:(1)、通假字故患有所不辟也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

为身死而不受(2)、古今异义是(是亦不可以已乎)(3)、一词多义为: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蹴尔而与之故:故不为苟得也是故所欲有

甚于生者则:则凡可以得生者得之则生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是亦不可以已乎而:呼尔而与之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翻译课文二、合作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

2、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3、文章开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三、师生交流学习成果,互相质疑。四、拓展延伸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①不为苟得也②所恶有甚于死者③为宫室之美④一箪(dān)食⑤ 蹴(cù)尔而与之⑥乞人不屑(xìe)也 2、请用“/”为下列各句做适当的朗读停顿: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5、模仿下面一段话,发表对选择的感言。选择博爱,我们品味异样精彩的人生;选择回忆,我们度量往事的厚重;选择诚信,我们畅享生命的真真切节;选择坚强,我们感受经历挫败后的成功的甘甜;选择关爱,我们因几颗心同时跳动而愉悦而已……

《庄子》故事两则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生字词句。 2、掌握文言知识. 3、体会文章给人的启示。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说出你初读的妙悟)。 2、积累字词:(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推荐给大家)

3、翻译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二、合作探究 1、两则短文分别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

2、第一则,庄子不直截了当的阐述自己思想,而用故事进行比喻,

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3、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三、师生交流学习成果,互相质疑。四、拓展练习 1、《〈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庄周,是(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g?R”比喻,“鸱”比喻,“腐鼠”比喻。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惠子相梁()(2)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3)是鱼之乐也()(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