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区划研究

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区划研究
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区划研究

国土资源部行政事业专项

项目设计书

项目名称:中国地质灾害空间预警区划研究主管部门:国土资源部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负责人:

起止年限:2001—2003

联系电话:(010)

二OOO年九月一日

目录

一、立项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三、目标、任务

四、主要研究方向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六、专题设置与主要研究内容

七、起止时间及年度工作安排

八、预期成果及效益评价

九、实现本项目已有基础和条件

十、经费预算

十一、项目组织与主要参加人员

一、立项背景和意义

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系统的区域性规律深入全面的认识,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空间预警区划研究,地质灾害区划是进行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前提,是编制地质灾害监测规划和“十五”计划的根本性科学依据,同时也是指导各省(市、自治区)组织编制各级地方性地质灾害监测规划或计划所必需的。

全面建立地质环境监测系统是国家地质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的重大举措。自五十年代开始,我国比较系统地开展了以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和水量等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近20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和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产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和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已成为急需全面开展的重大任务,原来零散的、孤立的、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的,而远未形成监测控制体系的地质灾害监测已不能适应合理地和可持续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的需要。

中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同一地区内也存在着地质环境演变的不同阶段性。不同地质环境类型区监测站的建设布局、监测特点和任务(监测内容、监测指标、监测方法)是不同的。因此,深入全面认识地质灾害区域性规律和成生环境,并进行科学的区划后,才能有效地开展地质灾害监测站点建设,分级、分阶段布设或优化监测工作,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地质灾害预警乃至预报。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区划是地质灾害监测、防治规划管理和地质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前提和基础。在对地质灾害有较为客观的评价基础上,地质灾害监测才能抓住重点,围绕重点地区、重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因此,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区划是开展地质灾害监测的依据,是部署监测预警工作的客观需要。

实例:陕西省紫阳县(2000.7.13)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和成因也说明了地质灾害区划研究的重要性。紫阳县区域地质灾害发生特点具有:

(1)区域性——在520.41km 2

范围内全面暴发,占全县总面积的25%,有很强的区域性;

(2)同时性——巨大灾难主要出现在7月13日,区域相连的11个乡镇在数小时内,几乎同时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毁;

(3)暴发性——滑坡、特别是泥石流的发生具有突然暴发性,当地人称为“涡旋炮”。据称,同一地点伤亡人员最多的联合乡鱼泉村7组(瞬间造成37人遇难)是五个“涡旋炮”同时击中的结果。滑坡泥石流灾害出现区域性暴发是山高、坡陡、土薄、雨强和防灾意识薄弱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由此提出了地质灾害的可区划性、可预警性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所以,应基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需要,尽快开展专门的全国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区划研究工作。

二、国内外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目前,关于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效益也不明显,主要的风险评价灾种局限于滑坡,泥石流等斜坡不稳定性引起的区域地质灾害。如Mario Mejia-Navarro & Ellen E.Wohl(1994)在分析Colombia的Medellin地区地质灾害敏感性和土地及生命易损性的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将二者合成产生了风险评价分区图。R.Anbalagan &Bhawani Singh(1996)在R.Anbalagan(1992)前期关于山区滑坡灾害评估和区划制图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风险评价制图的新方法:风险评价矩阵(RAM)。

1933年,美国成立了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TV A),该局在负责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中,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前期工作就是风险分析。事实证明,风险分析不仅为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与整治规划的指定、一系列水利工程方案的设计与优化等提供了决策依据,而且为难度极大的风险区居民迁移的宣传和说服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探讨了洪水灾害风险分析和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创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先例。其后,西欧、日本、印度等国纷纷效仿,开展了洪水灾害风险分析和评价,推动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工作的深入。

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始于50年代,其中以地震、洪涝、干旱等为主

要灾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参与“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以来,对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研究得到了相应的重视,并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工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研究实验室的研究者对这方面的贡献:如史培军对灾害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的探讨,他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四种基本的灾害理论:致灾因子论,孕灾环境论,承载体论以及区域灾害系统论,并对区域灾害系统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奠定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的理论基础;黄崇福对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进行了探索,指出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基本原理是:由各灾种的专家提供给区域内自然致灾因子发生的时、空、强的可能性数值,由防灾减灾工程师依据致灾因子强度,提供人类社会系统各种破坏的可能性数值,由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依据破坏程度,推测各种损失的可能性数值,最后,由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人员将三个环节的可能性数值组合起来,给出损失风险。

与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研究相比,专门的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分析的研究工作是随着“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的开展在90年代才逐渐在世界各国兴起的,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的阶段,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长期以来,国内外关于区域地质灾害的研究多数停留在其危险性评价分区阶段,研究成果极为丰富,参见文献。分析其原因认为主要是由于承灾体(危险元素)种类繁多,包括人类生命,财产,土地资源,环境资源,公共设施等,他们的社会属性极为复杂,难以用统一的定量化指标衡量,致使风险评价系统中的易损性评价难以取得满意的成果,甚至难以进行。这样务必导致政府部门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主要依据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价分区结果制定防灾减灾政策,部署相应工程,由此往往造成决策失误,使防灾减灾的效益大大降低。直至今天,易损性评价仍然是困扰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者的一大难题。

在国内,随着人们对地质灾害社会属性和其破坏效应、防治效益的认识的逐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如刘希林,苏经宇等对区域泥石流风险评价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区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的8个指标和人与财产的易损性计算公式;张梁应用环境经济理论,探讨了地质灾害风险分析和损失计算方法;张业成等以灾度为指标,评价了中国地质灾害危险分布特征;张业成还对云南省东川市泥石流灾害进行了风险分析;胡瑞林等初步提出了地质灾害危险性

分析和经济评估的计算机系统。尽管如此,随着人们地质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强,政府对减灾效果的日渐重视和对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工作的大力支持,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会愈来愈丰富,效益也会明显增强。

早在1985年,胡海涛先生等在“2000年的中国地质”系列《中国2000年环境地质研究》一文中,论述了我国六大区域的主要环境地质特征。1991年,张宗祜先生论述了“地质环境和环境地质”,为环境地质区划研究打下基础。1992年,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编制出版了“中国环境地质分区图”,首次对我国的地质环境进行了分区。将我国分成了六个区二十五个亚区。1994年,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完成了“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地质环境态势与发展”研究成果,将我国分成了六个区二十九个亚区。采用的是先分“区”后分“亚区”的“从大到小”的划分方法。这类方法最高级别的区划界线往往与自然地理界线一致或相似,很难顾及人类活动的影响。1995年,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完成了“全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及预测图编制”。它先将全国评价区域方形网格化,每个单元为60km×60km。在单元综合叠加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数值化结果在计算机上自动生成等值线,反映区域性地质灾害分布规律。此区划方法与上述相反,是“从小到大”的划分方法。但“方形网格”存在着空间跨度过大,样本内属性并非真正单一的缺点。

区划中存在着“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两种区划方法。由于地质环境系统的复杂性,区域界线往往存在着不确定性,“从大到小”划区,需要有较强的宏观控制能力和综合能力,高级区划单元界线如果发生偏差,下级的区划界线便无法保证精度。“从小到大”划区,是在基本单元的基础上对区域进行相似单元合并,逐级得出更高级别的区划单元。采用这一方法,下级区划单元界线的可靠性较大,同时也保证了更高一级区划界线的精确性。目前,自然区划的主流是采用“从小到大”的方法为主,同时兼顾从大到小的方法进行区划。

一些有用的参考信息是:1985年,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和美国气象服务中心(NWS)联合在旧金山湾地区建立了泥石流预警系统,主要是依据降雨强度、岩土体渗透能力、含水量和气象变化作出综合判断,预警结果通过气象服务中心进行广播。预警网由50部射电遥测雨量器组成报警网。根据山坡岩土体的含水量必须达到某一界限值才可能在一次降雨过程中发生泥石流,一

旦达到估测的界限含水量,就跟踪监听气象预报,经综合分析,确定降雨强度使泥石流发生的概率较大时,即由气象服务中心(NWS)播报,提醒相关地区的公众注意。降雨强度临界值随地区不同而异,据研究,旧金山湾地区的6小时降雨量达到4英吋时,就可能引发大面积泥石流。

香港地区采用雷达图像解译小范围地质构造,从而确定滑坡发生的潜在区域。1984年开始,1999年改进,由48个自动雨量计组成网络,将资料定时传给管理部门,若预测24小时内降雨量达到175mm或60分钟内市区内雨量超过70mm,即认为达到滑坡预报阈值,即由政府发出通报。香港平均每年约发出三次山洪滑坡暴发警报。

北京北山地区基于地质调查数据库进行区域评价与区划,研究得出该地区泥石流爆发周期10—30年,个别2年或40—50年。针对灾害复发周期,制定空间预警规划。如降雨条件下,暴雨型泥石流的暴发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沟谷就表现出极不相同的临界雨量,如四川南部地区为50—100mm/24h;甘肃南部地区泥石流暴发的平均雨强为10—50mm/1h;北京北山地区泥石流爆发的前期雨量为50—240mm,暴雨强度为50—10mm/1h。

不同于泥石流在降雨过程中发生,滑坡一般在一次降雨过程末期,且多在其后数天发生,因为斜坡体内地下水位的上升幅度到达最高值的时间均滞后于最大降雨强度发生时间。据研究,四川盆地暴雨滑坡的临界降雨强度为200mm/d;长江云阳、奉节地区诱发滑坡复活的临界降雨量为280—300mm,且降雨强度为140—150mm/d;陕西某县斜坡失稳的年降雨阈值为1600mm;鄂西山区近十年来的滑坡多在降雨当天或雨后1—6天内发生。

不同地区具体一条沟谷的泥石流始发雨量区间为10—300mm,差异之大也反映了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的差异。有条件时,应分别研究预警地区的24小时降雨强度(H24)、1小时降雨强度(H1)与10分钟降雨强度(H1/6)与岩土体饱和状态及滑坡或泥石流复活的关系。

理论上,地质灾害预警可分为时间预警和空间预警两种类型。空间预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根据长期气象预报),比较明确地划定一定时间内地质灾害将要发生的地域或地点;时间预警是在空间预警的基础上,针对某一具体地域或地点(单体),给出地质灾害在某一时段内或某一时刻将要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空间预警是减轻区域性、全局性地质灾害的更有效的手段。

三、目标、任务

基本要求是原创性、战略性、持续发展与指导性,为地质灾害监测防治规划和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服务,为减轻和防治地质灾害,制定正确的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服务。具体目标是促进对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系统的区域性规律深入、全面的认识,为政府部门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控和地质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为“十五”计划、和2010年地质环境监测战略性规划和发展提供依据。

具体目标是实现地质灾害监测的空间预警。空间预警是基于地质灾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如地层岩性、地质结构、地貌形态、地层突变等)和诱发因素(如降雨、地震、冰雪消融、人为活动)开展工作,控制因素是基本条件,诱发因素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的不同地段常常表现出极大差异。具体任务是

(1)以项目形式开展阶段性总结,为开展新时期的地质灾害监测搞清工作基础,同时为地方提供地质环境开发保护服务;

(2)建立中国地质灾害数据库;

(3)完成中国地质灾害区划,通过4——5级区划,描述到基本单元;地质环境基本单元——影响地质环境变化的因子单一,地质环境相对一致,人类活动单一;

(4)针对典型地区或重要灾害点进行专项监测研究或示范监测研究;

(5)探索地质环境监测的价值体现形式,目标是政府需要、公众关注,从仅提交资料到参与国家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及时向工矿、交通、城建和农村民居等部门提供咨询;定期向公众发布地质环境状况数据,危急时与气象、地震部门联合发布预警信息;对政府和私营的工程经济活动予以监督与咨询;以监测预警为目的的地质灾害评价理论、方法研究。

四、主要研究方向

探索地质灾害监测和评价的指标体系,向地质环境快速变化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评价理论与

方法的方向迈进。重视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预案制定;实现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1、地质环境背景评价指标研究

考虑要素(量化)包括:

地理——气候(降雨量、雪线高度)地势;

地质结构——岩土物理、水理和力学性质;

生态——植被类型;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适宜性及强度;

社会经济—生产方式、社会需求、开发战略部署(投资量);

环境地质问题。

2、工作部署

以全国性分水岭或雪线为界,初步考虑七大区作为一级区(图),即:Ⅰ东北山地平原区、Ⅱ华北平原区、Ⅲ东南丘陵区、Ⅳ西南中高山区、Ⅴ黄土高原区、Ⅵ北方干旱沙漠区和Ⅶ青藏高原区等。在此基础上,逐级制定标准划分出二级、三级、四级区。或反向进行,从采用低级到高级逐级研究,通过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得出区划成果。考虑因素主要是地形条件、工程地质岩组、地质结构、大气降雨、社会经济状况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因素。

(1)地形因素关系着地质灾害发生的空间几何条件,由各省现场调查或测量获得;

(2)工程地质岩组决定着岩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特别是水理性质,由现场调查和室内试验获得相关资料;

(3)地质结构控制着岩土体变形破坏机制和模式,由现场调查、测量和室内模拟试验获得相关资料;

(4)区域气候变化及其自然地理;

(5)大气降雨特点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自然因素,通过气象站、水文站和雨量站等获得资料;

(6)社会经济状况涉及损失或危害度大小与抗灾能力;

(7)人类工程经济活动通过改变地形条件、地质结构和含水状态等加剧或减缓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方法

1、建立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属性数据的空间转换—将基于行政单元范围内的数据转换到基本单元的研究;

2、建立全国地质灾害图形库;

3、研究建立空间数据处理的数学方法,如图斑合并方法—传统聚类方法,基于空间邻接系数的聚类方法;

4、研究一套区划指标——地质灾害发育度(密度分布)

——地质灾害风险度(模糊风险)

——地质灾害危害度(含易损性)

(二)技术路线

1、资料收集、分析;

2、全国性路线调查;

3、分区建立数据源;

4、分区进行空间特征评价;

5、通讯和会议征求意见;

6、按地质灾害发育度、风险度和危害度分别形成区划图;

6、编制报告。

六、专题设置与主要研究内容

1、中国地质灾害分区研究

包括Ⅰ东北山地平原区、Ⅱ华北平原区、Ⅲ东南丘陵区、Ⅳ西南中高山区、Ⅴ黄土高原区、Ⅵ北方干旱沙漠区和Ⅶ青藏高原区等七个子题

2、中国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以发育度表示)

3、中国地质灾害未来风险研究(以风险度表示)

4、中国地质灾害未来危害强度研究(以危害度表示)

5、中国地质灾害空间预警与防治战略研究

七、起止时间及年度工作安排

项目计划时间:2001—2003年

2001年

1、中国地质灾害分区研究

2002年

2、中国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研究(以发育度表示)

3、中国地质灾害未来风险研究(以风险度表示)

2003年

4、中国地质灾害未来危害强度研究(以危害度表示)

5、中国地质灾害空间预警与防治战略研究

八、预期成果及效益评价

1、《中国地质灾害空间预警区划研究报告》

2、中国地质灾害空间预警区划系列图

——发育度(密度分布)图

——风险度(发生概率)图

——危害度(含易损性)图

3、附件——中国地质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规划建议

九、实现本项目已有基础和条件

(一)20年来,我国先后完成或出版了以下成果,具备了较为良好的工作基础:

(1)“2000年的中国地质”系列《中国2000年环境地质研究》,(1985);

(2)“中国环境地质分区图”,(1992);

(3)“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地质环境态势与发展”,(1994);

(4)《全国地质灾害趋势预测及预测图编制》,(1995);

(5)《中国地质灾害类型图》,(1991);

(6)《中国地质灾害》,(1997);

(7)《中国分省地质灾害图》,(1998)。

(二)正在实施的工作一方面为本项目提供更详细的资料,反过来,本项目的综合研究和提交成果可以指导这些工作:

(1)我国已基本完成以地质灾害为核心内容的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

(2)正在开展全国重点县(市)(400个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

(3)项目申请单位是本专业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项目组成员是长期从事地质灾害调查、区划和防治工程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有扎实的功底,旺盛的创业精神。

十、经费预算

项目总预算 247万元,具体支出预算如下:(一)项目预算总表

(二)经费支出计划

(三)经费预算明细表

十一、项目组织与主要参加人员(一)项目工作组织

负责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参加单位:各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二)主要研究人员

一、项目申请书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地质灾害野外调查细则 第一章调查要点 1、不稳定斜坡 调查的内容包括:构成斜坡的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厚度、软弱夹层岩性及产状;断裂、节理、裂隙发育特征及产状;风化残坡积层岩性、厚度;山坡坡型、坡度、坡向和坡高;岩土体中结构面与斜坡坡向的组合关系。不稳定斜坡与建筑物的平面关系(如:房屋与高陡边坡的距离)。调查斜坡周围,特别是斜坡上部暴雨、地表水渗入或地下水对斜坡稳定的影响、人为工程活动对斜坡的破坏情况等。对可能构成崩塌、滑坡的结构面的边界条件、坡体异常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以此判断斜坡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可能的影响范围。斜坡稳定性调查表中有关栏目填写要求如表1。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视为该斜坡具备失稳条件: (1)各种类型的危岩体; (2)斜坡岩体中有倾向坡外、倾角小于坡角的结构面存在; (3)斜坡被两组或两组以上结构面切割,形成不稳定棱体,其底棱线倾向坡外,且倾角小于斜坡坡角; (4)斜坡后缘已产生拉裂缝; (5)顺坡走向卸荷裂隙发育的高陡斜坡或凹腔深度大于裂隙带; (6)岸边裂隙发育、表层岩体已发生蠕动或变形的斜坡; (7)坡足或坡基存在缓倾的软弱层; (8)位于库岸或河岸水位变动带,渠道沿线或地下水溢出带附近,工程建成后可能经常处于浸湿状态的软质岩石或第四系沉积物组成的斜坡; (9)其它根据地貌、地质特征分析或用图解法初步判定为可能失稳的斜坡。

2、滑坡 (1)调查的范围应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 (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 (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 (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 (5)对岩体滑坡应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 (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 (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 (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 表2 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定 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 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 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 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3.基本术语 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 3.1 图元 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 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 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3.4 图类 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 数据项 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 数据类型 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等。 3.7 属性表 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3.8 空间图形库 由描述不同要素空间分布特征的数据(点、线、面),以不同的数据结构,构成空间图形库。 3.9 地质灾害数据库 由描述崩塌、滑坡、泥石流、塌陷、地裂缝及斜坡变形体特征的关系数据表构成。 3.10 多媒体文档 由描述地质灾害特征的图片、录象、说明文档、电子表格等多种媒体资料组成。 4.空间图形库技术要求 4.1 基本技术要求 图幅组织形式: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是以行政区划为基本单位,因此,其图幅组织将以县(市)行政区划范围为基本单位。 坐标系类型:投影平面直角 投影类型:高斯-克吕格(横切椭圆柱等角)投影 坐标单位:米 比例尺:1:100000 为保证数据库中存放的灾害点大地坐标X,Y值与图形库的对应和方便GPS所采集数据的入图,统一规定图幅的水平线与大地坐标X平行。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矿街道发〔2011〕号 兰州市红古区矿区街道办事处 关于二〇一一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的 通知 各村、机关各部室: 为了做好我街道2011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兰州市红古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制度的通知》和《红古区2011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现结合我街道地质灾害现状,制定本方案。

一、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街道地质灾害以降雨诱发突发性的滑坡、泥石流和沉陷区地面塌陷为主。从灾害发生原因上分析,人为因素占据重要作用,而灾害的诱发因素均与降雨密切相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直接与降雨有关。辖区滑坡、泥石流预防地段为省道301线峡口至大湾段、山根截路沟社、红沟至炭洞沟个体煤场地带;地面塌陷主要预防地带为滩子村、截路沟及复垦区一带;人为危险点预防地段为滩子村村委会对面一带及铁路以西原陶瓷厂至国税局段,形成原因为村民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私自建房。 二、地质灾害重点预防期 我区降水主要集中在5—10月份,是地质灾害主要防范汛期,也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预防期,如短期出现强降雨,极易引发滑坡、泥石流、沉陷区地面塌陷等突发性灾害发生。各村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及时进入重点预防状态,加强对各隐患点的巡查,实时监测预防,认真执行汛期地质灾害防治的各项制度,确保安全渡汛,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三、汛期地质灾害防范重点 辖区滑坡、泥石流预防地段为省道301线峡口至大湾段、山根截路沟社、红沟至炭洞沟个体煤场段;地面塌陷主要预防地带为滩子村、截路沟及复垦区一带;人为危险点预防地段为滩子村村委会对面一带及铁路以西原陶瓷厂至国税局段。上述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初论

收稿日期:2009-05-20;修订日期:2009-06-02 地调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编号:2006BAC04B05)、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08CB425803)和中国地质调 查局项目(编号:1212010640401)资助 作者简介:吴树仁(1956-),男,博士,研究员,从事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研究。E-mail:shrwu@https://www.360docs.net/doc/a016719002.html, 地质通报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第28卷第8期2009年8月Vol.28,No.8Aug.,2009 地质灾害(这里主要指崩塌、滑坡、泥石流,相当于国际上广义的滑坡)风险评估与管理在国际上越来越流行、越来越普及,已经成为国际减灾防灾战略的重要成分[1-2],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上滑坡风险管理的推广应用成为热点,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相关的国际专题讨论会和推广培训会议,积极宣传讨论滑坡风险评估与管理的成熟经验、技术方法和热点问题[3-6]。尽管在实施地质灾害风险 评估与管理过程中还有很多难点问题和困惑,但是世界上许多学者都在努力研究探索,不断改进完善这个过程[2,7-14],其中不断改进完善滑坡风险评估指南是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国际上滑坡风险评估指南已经出版了3~4版(代)[11,14-15],国内相关研究也早有开展,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方法的系统研究方面也有大量探索研究[16-21],但是至今国内没有正式出版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因此,本文在分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初论 吴树仁,石菊松,张春山,王 涛 WU Shu-ren,SHI Ju-song,ZHANG Chun-shan,WANG Tao 国土资源部新构造运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Key Laboratory of Neotectonic Movement &Geohazard,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hina 摘要:为了分析阐明突发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在概要地分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编写的目的、基本原则和结构层次、核心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探索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危险性和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初步提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应该遵循的6条基本原则、结构层次及核心内容;初步提出定性分析-定量化评价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提倡实用性技术方法和GIS 技术的推广应用;初步提出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评估区划的基本工作流程。最后,简要地讨论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一些主要难点和易于混淆的问题,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的编制和修改完善提供参考依据。关键词: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风险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552(2009)08-0995-11 Wu S R,Shi J S,Zhang C S,Wang T.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geohazard risk assessment.Geologi -cal Bulletin of China,2009,28(8):995-1005 Abstract:In order to analyze and clarify some key issues in the field of sudden geo-hazard risk assessment,on the basis of general analysis of purposes,basic principles,structure and core contents of the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geo-hazard risk assessment,this paper has focu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of risk,probability and possible consequence assessment.Six basic principles,structure and core contents which should be followed are put forward;qualitative analysis with combination o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tech -niques are achieved with emphasis on practical techniques and GIS application;basic working process of risk,probability and possible consequence geo-hazard assessment are put https://www.360docs.net/doc/a016719002.html,stly,there are some brief discussions on some of the major difficulties which are easy to be confused in terms of geo-hazard risk assessment,which can be referred to for the technical guideline revision and improvement.Key words:geo-hazard;probability;fatalness;risk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方法·

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中国农业气象(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2012,33(4):623-629 doi:10.3969/j.issn.1000-6362.2012.04.022 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张洪玲,宋丽华,刘赫男,徐永清 (黑龙江省气候中心,哈尔滨150030) 摘要:以黑龙江省81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的逐日降水数据、社会经济资料、地理信息数据以及灾情数据为基础,运用GIS技术,对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等评价因子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加权综合分析法以及GIS中自然断点分级法,构建了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将黑龙江省划分为高、次高、中等、次低和低5个等级风险区。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呈“东西高-南北低”的分布,松嫩平原大部、三江平原北部和南部地区处于高-次高风险区,哈尔滨西北部、大庆东南部、绥化北部和西部以及鹤岗中部地区,属于高风险区;而大兴安岭地区和东南半山区处于低-次低风险区,发生暴雨洪涝灾害的几率较低。灾情验证结果表明,实际灾情的高值-次高值分布与风险区划结果基本符合,风险区划模型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暴雨洪涝;GIS;风险区划;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 中图分类号:S166文献标识码:A Risk Zoning of Flood and Waterlog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ZHANG Hong-ling,SONG Li-hua,LIU He-nan,XU Yong-qing (Climate Center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Haerbin150030,China) Abstract:Based on daily precipitation date,socio-economic data,GIS data and historical disaster data,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fatalness of disaster-inducing factors,sensitivity of disaster-forming environments and vulnerability of disaster-bearing bodies by using GIS method.Then the model of risking valuation was built with the method of weighted synthesis evaluation and natural breakpoint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GIS.Risk zoning charts of flood and waterlog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s painted and was divided into five hierarchies:high,less high,medium,less low and low.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isk of flood and waterlog presented high in the east and west areas but low in the north and south.Most area of Songnen plain,north and south of Sanjiang plain and the central of Hegang belonged to high risking zone,especially north-west of Haerbin,south-east of Daqing,north and west of Suihua,the central of Hegang.Daxinganling area and southeast semi mountainous belonged to low-less low risking zone and where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also low.Actual disaster results were matched with risking zone,especially the distribution of high low high areas. Key words:Flood and waterlog;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Risk zoning;Fatalness of disaster-inducing factors;Sensitivity of disaster-forming environments;Vulnerability of disaster-bearing bodies 暴雨洪涝灾害是黑龙江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当地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带来很多不利影响,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易灾暴雨也频繁发生,1998年松嫩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受灾农田483万hm2,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600亿 800亿元;2004年5月,东部和北部地区发生大暴雨,土壤偏涝面积达近10a 来的最大值;2005年6月,暴雨致沙兰镇发生特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2006年7月,黑河发生大暴雨,导致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61亿元;2008年7 *收稿日期:2012-02-29 基金项目:中国气象局2009年业务建设项目“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作者简介:张洪玲(1979-),女,黑龙江人,硕士生,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及GIS技术应用。 E-mail:zhanghongling0469@163.com

气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短信自动发送系统

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短信自动发送系统 本系统在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并且不影响原有业务的基础上,搭建起了基于GIS 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短信系统。采取机器自动分析发送,有效地解决了暴雨等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漏发误发的问题,同时由于集成了地理信息系统,能够提高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短信发送的针对性,同时提高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短信的时效性。 1、系统设计与实现 本系统是在充分利用现有移动代理服务器以及气象资料观测网络的前提下进行的二次开发。硬件主要由气象信息服务器、信息处理服务器以及移动代理服务器3 部分组成(图1 )。 其中气象信息服务器用于实时收集和储存气象信息数据;信息处理服务器用于储存地理信息资料和用户,同时对气象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生成气象预警短信;移动代理服务器用于发送手机短信,通过开放接口与信息处理服务器对接。 2 . 1 移动代理服务器

移动代理服务器(MAS )是针对集团客户设计开发的产品,其将软硬件一体化封装,只需要有稳定的电源及网络便能正常工作,在同一网络中其他PC 机可通过浏览器访问MAS 。由于其接口开放,其他程序可方便地通过MAS 进行短信发送等操作。 2 . 2 信息处理服务器 系统运行在信息处理服务器上,主要由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生成子系统以及短信发送子系统组成。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信息生成子系统负责监控实时气象实况资料以及雷达外推等预报资料,根据设定的闽值并生成带有地理信息的预警信息。短信发送子系统负责将带有地理信息的预警信息与用户资料数据库联合分析,生成手机短信,通过开放接口提交到移动代理服务器,最终发送到用户手上。 3 系统实现原理 气象观测网络上建有气象信息服务器,气象观测资料存储在Microsoft SQL Serve :数据库内。移动代理服务器内部使用MySQL 数据库,支持通过数据库接口或API 接口等方式提交短信发送请求,本系统直接使用数据库接口。为了方便后期维护和二次开发,系统采用C #作为开发语言。由于Microsoft . NET Framework 本身已经集成了Microsoft SQL Serve :操作类,因此只需把MySQL 的动态链接库包含在内即能正常运行(图2 )。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施细则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 (修订稿) 国土资源部 二○○六年四月

目录 一、总则 (1) (一) 目的 (1) (二) 名词解释 (1) (三) 任务 (1) (四) 基本要求 (2) (五) 组织形式 (3) (六) 质量监控 (3) 二、设计编制 (3) (一) 基本要求 (3) (二) 设计书提纲 (4) 三、野外调查 (5) (一) 调查要点 (5) (二) 野外调查记录要求 (14) (三) 野外调查记录形式 (16) (四) 工作手图和清图填绘要求 (17) 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 (18) (一)群众监测网络建设 (18) (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 (20) 五、室内资料分析整理 (20) (一) 基本要求 (20) (二)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 (20) (三) 重点防治区的确定 (23) (四) 成果图件编制 (23) (五) 成果报告编制 (24) (六) 报告附件 (26) 六、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 (27) 附件1: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表 附件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图图例

一、总则 (一)目的 为查明我国地质灾害严重县(市)的地质灾害隐患,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减少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二)名词解释 1、地质灾害: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隐患:本细则所称地质灾害隐患,包括可能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不稳定斜坡、潜在滑坡、潜在崩塌、潜在泥石流和潜在地面塌陷,以及已经发生但目前还不稳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灾情:本细则所称灾情为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险情:本细则所称险情为地质灾害隐患的潜在危害性,包括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人数和威胁财产数(潜在经济损失)。 (三)任务 1、“以人为本”,对城镇、厂矿、村庄、风景名胜区、重要交通干线和重要工程设施分布区不稳定斜坡(变形斜坡)、泥石流潜在发育区以及潜在地面塌陷区进行调查,并对其稳定程度和潜在危害(险情)进行初步评价。 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

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发言

在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市人民政府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为重点,着力完善地灾防治机制和群测群防体系,狠抓民生工程的实施与监督,强力实施工程治理,实现了财产“零伤亡”、人员“零伤亡”的“双零”目标,为推动“三次创业”奠定了和谐的地质环境基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精心组织,筑牢地质灾害防治基础 (一)坚持以防为主,着力巩固防治基础。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坚持科学防治,先后开展5次巡查和3次“拉网式”排查,将108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纳入市、县两级监测,并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将42处成灾危害性大的隐患点纳入市级以上预案管理,其中4处纳入省级预案管理。对纳入预案管理的隐患点,各区市县编制完善《临灾预案》,落实监测和预警人员,制作设立警示标志(牌),划定危及对象和撤离路线,明确预警和报灾方式,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3000余份,健全“市、县、乡、村、社”五级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体系,将防灾责任落实到了最基层的操作层面上。 (二)狠抓规范管理,着力健全防灾制度。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会商、汛前检查、汛期巡查、应急预案、灾情速报、监督管理等机制,确保防灾工作“分工、任务、要求”三明确。在汛前排查的基础上,编制了《201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2013年度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地质灾害防治指挥部。实行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片定点督导责任制,市、县、乡政府逐级签订了年度地灾防治责任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内容,明确了责任。 (三)建立部门联动,多管齐下联合防灾。进入汛期后,我局与市气象台合作,建立了降雨信息共享平台。凡有强降雨预警信息就及时以短信发送到市局分管领导、地环科、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编写要求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项目设计书的编写要特别强调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目的 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以人为中心”,即以人的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调查研究和保护为中心,为科学规范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和防治地质灾害服务,为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和地方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服务,为地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和防治对策。 二、工作任务 (一)一般进行1:50000以地质灾害为主的综合调查,对居民点、重要经济工程区,特别是集镇,查明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范围、规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其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 (二)查明和预测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调查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强度、范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未来趋势; (三)调查与地质灾害相关的水土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提出民居建设的生态地质对策; (四)评价工作区地质环境和各种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预测评价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和斜坡稳定性等地质灾害,预测其发展趋势; (五)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六)建立地质灾害GIS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综合分析系统; (七)对重点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建议. 三、工作内容

本项目的工作内容包括地质灾害诸灾种的实地调查、综合分析研究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是综合性的,以各种地质灾害为主,同时兼顾相关的地质环境、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的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灾种的地质环境、成灾历史、目前动态和可能的危害等: 1、崩塌; 2、滑坡; 3、泥石流; 4、岩溶地面塌陷; 5、地裂缝; 6、斜坡稳定性; 7、胀缩土; 8、地表水地下水污染; 9、固体废弃物;10、采矿、采石和边坡开挖诱发的地质灾害;11、矿坑排水引起的地表水地下水污染;12、特殊地质环境因素;13、地方病;14、水土流失。 (二)评价内容 分以下三个层次建立研究区的概念模型和量化模型,开展区域地质灾害的时空规律预测。 1地质灾害发育度——区域地质灾害发育的现状评价指标/方法筛选; 2地质灾害风险度——风险评估/单因子分析、多因子分析 分析因子包括:地形地貌、岩组、地质结构、降雨、地表水、地下水、气候变化、人为因素、区域地质环境等的空间相关/时间相关分析; 3地质灾害危害度——危害强度+易损性分析。 四、综合研究的技术要求与技术路线 (一)工作标准 执行的技术标准: 1、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标准(1:2.5万—1:5万),中国地质调查局编制,1999; 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规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1999;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 尹博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尹博 发表时间:2019-09-03T10:35:52.823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2期作者:尹博侯赤金[导读]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除了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还会对人们的财产、环境及各项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云南地质工程第二勘察院云南省昆明市 650200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工工程活动不断增加,地质灾害风险的发生几率也在不断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很大影响,为了更好的地质灾害进行预防,需要加强地质灾害发生分析,然后制定相对应的治理措施,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本文主要对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区划;防治措施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rtificial engineering activities are increasing, and the risk of geological hazards is also increasing. The occurrenc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will have a great impact on people's lives. In order to prevent geological disasters better,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analysis of the occurrence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n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to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This paper mainly elaborates the risk zoning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the main countermeasures of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hazard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geological hazards; risk zon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地质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除了会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还会对人们的财产、环境及各项资源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因地质灾害无法提前准确预测,且发生规模较大,所以一旦发生,将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甚至达到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分析区划,并制定有效综合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1.我国地质灾害现状我国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时间突发性以及空间规律性的特点,已经成为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调查统计,在近20 年的时间内,我国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死亡百人以上的重大地质灾害。仅在1998 年,我国共计有18 万起突发性的地质灾害发生,包括了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其中447 处规模较大,共造成270 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从我国最近十多年发生的地质灾害来看,总体的特点如下:在我国受到滑坡、泥石流以及崩塌等地质灾害威胁的村庄有1 万多个,县级城镇有400 多个,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受到地质灾害损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些年来,尽管我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质灾害的理论研究以及防治水平,但是地质灾害依然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为了有效的防治我国的地质灾害,需要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以及风险性进行区划,并对此进行预防性的研究,将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以及高风险区域进行圈定划分,以便于国土规划、灾害管理以及减灾防灾工作的展开,从而达到综合的防灾减灾的目的。从今后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区域来看,西部地区将是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区。但是我国西部地区恰恰是我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域,地质环境十分脆弱,经济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能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势必会加重该地区的地质灾害,因此,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依然面临严峻的考验。 2.地质灾害风险区划2.1易发性分区:所谓的易发生区就是依照相关的规定,对容易出现灾害的地区进行区分。通常来说,地质灾害易发生性主要是依据其特征以及分布情况进行的,其中包括:地形地貌、底层岩性以及降雨量等。这些规则及影响,可将易发生分区划为:高发区、中级易发区、低发区、非易发区。 2.2危险性分区: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分区主要是依据当地的地质灾害的活动强度。从危险性方面对地质灾害进行分区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地质灾害的规模、密度及频次、自然条件、地质条件、降雨量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根据以上方法及影响因素从危险性方面分区可将地质灾害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及无危险区四个区域。 3.我国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3.1切实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在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监测的时候,我们必须要加强相关的预警设备,保证每个监测预警环节的正常运行。从总体上来看,在各种危险或者隐患还存在的时候,所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区都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在进行相关的监测和预警的时候,要注意这三个方面:1) 做好相关的衔接工作。我国现在基本已经建设起了全面的气象和水利方面的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所以每个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出相应的防止措施,从而做好相关的衔接工作。特别是在滑坡和泥石流频发的地区,以及容易出现山洪的地方,如果这里的人口有非常的密集,其城镇高多建立在峡谷地带。这时候一定要做好相应的监测工作,通过要加强其设备监测的专业性,从而做到全面的监测和预防。2) 在进行监测和预警的时候,要把传统和现代科技进行有效的结合合。比如随着现代信息网路技术的不但发展,可以采用电视、网络和手机信息等方式进行预警,并且要做到全面的覆盖。而对于一些相对贫困的地区,则可以采用一些传统的方式比如采用广播、鸣锣和有线电话等传统方式进行灾害预警,从而保证人们可以及时接受到预警消息。3) 在进行灾难检测和预警的时候,要加强群众和人民的联动工作。在现代我国所采用的地质灾害防治主要的方法就是群防群策,在很多落后的地区,他们的监测预警任务主要就是靠人民群众和基层干部来完成的。因此,在现代的许多地区,特别是县乡两级的人民政府部门在对灾难进行防御和预警不太重视,要利用好群防群测的这样的方法。所以政府要百姓进行群防群测技能的培训,对于那些自发参与到这样活动中的老百姓,进行适当的经费补贴,而且在这样的发展中,可以发放给他们一些简便有效的设备。 3.2加强应急救援工作1) 加强我国地质灾害的应急能力,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中,要将公安消防、武警官兵以及解放军的力量充分运用到地质灾害的救援中去,同时要加强对交通、通信以及专业设备的配备,定期组织进行应急演练,以便加强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2) 加强基层防范地质灾害的能力,将乡村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不断建设提高,在汛期的时候,要加强监察检查,同时安排专人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察巡视。除此之外,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至少每年在汛期之前组织一次应急避险的演练。 4.总结

全国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技术规范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技术规范 2009 年 2 月

目录 总则 (1) 一、定义 (1) 二、数据资料 (2) 三、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的概念框架和技术流程 (3) 四、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 (5) 附录1 规范化方法 (13) 附录2 加权综合评价法 (13) 附录3 百分位数法 (13) 附录4 自然断点分级法 (13) 附录5 区划等级命名 (14) 附录6 山洪灾害孕灾环境指标及防灾减灾能力指标说明 (15) 附录7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说明 (15) 附录8 流域暴雨洪涝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分析与评估 (17)

总则 气象灾害是制约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天气气候的特殊性、复杂性,属气象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经济总损失的 70%以上。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一些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频率可能会增加,各种气象灾害出现频率也将会增加。因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是各级政府关心的问题,也是气象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暴雨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工作是基于灾害风险理论及气象灾害风险形成机制,通过对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等多因子综合分析,构建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价的框架、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对暴雨洪涝灾害风险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借助 GIS 绘制相应的风险区划图系,并加以评述,提出相应的防御措施。本项工作是防灾减灾的一项基础工作,在减灾规划与预案制定、国土规划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灾害管理、法律法规制定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科学决策、管理、规划的重要内容。 一、定义 气象灾害风险:指各种气象灾害发生及其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孕灾环境:指气象危险性因子、承灾体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如地形地貌、水系、植被分布等。 致灾因子:指导致气象灾害发生的直接因子,如暴雨、干旱、台风等。 承灾体:气象灾害作用的对象,是人类活动及其所在社会中各种资源的集合孕灾环境敏感性:指受到气象灾害威胁的所在地区外部环境对灾害或损害的敏感程度。在同等强度的灾害情况下,敏感程度越高,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破坏损失越严重,气象灾害的风险也越大。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最新)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案 为了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全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X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安全第一、常抓不懈、预防为主、全力抢险”和“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坚持从全区实际出发,尊重自然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以群测群防为手段,以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促进人与自然和经济社会的全面持续、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搬迁避让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 3.坚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原则。 4.坚持“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对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由相关责任单位或责任人负责治理。 5.坚持地质灾害防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协调稳定发

展。 二、全区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我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境内沟壑纵横,谷深坡陡,地形破碎,植被稀疏,地表为黄土质粘土层,质地疏松,遇有暴雨或连阴雨天气,极易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特别是近几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一些土建工程诱发的地质灾害隐患明显增多,对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目前,全区共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56处,其中滑坡39处,崩塌16处,泥石流1处,危及173户、602人、591孔窑房、6.6公里公路(其中地方道路1.49公里,省道5.11公里)。 三、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一)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点段 X—X—X—城区—X—X—X—X等区段梁峁交错,沟壑纵横,土质疏松,地质环境相对脆弱,切坡建窑比较普遍,黄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极易发生。 (二)可能发生重大地质灾害的城镇 城区、X镇、X镇、X镇、X镇、X镇等城镇,由于水蚀、深切作用强,山体相对高差和后缘压力较大,加之人口稠密,人类活动影响严重,引发重大地质灾害的机率较高。 (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矿山 重点是油区井场、砖厂和采石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取土不规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DOC)

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提交单位: 提交时间:2015年12月 目录 0前言 (3)

1基本灾情 (3)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3) 2.1自然地理条件 (3) 2.2水文气象条件 (3) 2.3地形地貌 (4) 2.4地层岩性 (4) 2.5地质构造 (5) 2.6工程地质条件 (5) 2.7水文地质条件 (5) 2.8区域地壳稳定性 (6) 3地质灾害类型、特征及成因分析 (6) 3.1灾害规模、特征 (6) 3.2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6) 4地质灾害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 (8) 5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8) 5.1已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 (8) 5.2防治效果及存在问题 (8) 6今后的防治工作建议 (8) 7应急调查准备和安全问题 (8)

0前言 1基本灾情 2014年9月2日13时19分,位于长江一级支流青干河支流锣鼓洞河左岸的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初步估算,滑坡体总面积3万m2,估计总方量约80万m3。滑坡地点位于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2组、3组交界处,距离青干河河口约5.15 km。滑坡导致G348国道约200m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m,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台区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 2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2.1自然地理条件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坝上库首。地理坐标为东经110°18'~111°0',北纬30°38'~31°11'。东与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集镇凤凰山(新县城所在地),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县境东西最大横距离66.1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离60.6公里。秭归县版图面积2427平方公里。据2010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秭归县国土实际总面积22.74万公顷。本次调查的杉树槽滑坡位于秭归中部的沙镇西镇流锣鼓洞河左岸。 2.2水文气象条件 滑坡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7~19℃,多年平均降雨量1 493.2 mm.降雨具时段和频度相对集中的特点,雨季多暴雨,一日最大降雨量达358 mm.年降雨量由南向北、从低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