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特征综述

第14卷第3期200r7年6月

特种油气藏

Special0ilaJldGasReseⅣoirs

v01.14No.3

Jull.20cr7

文章编号:1006—6535(20cr7)03—0012一04

前言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特征综述

郝明强1,胡永乐1,刘先贵2

(1.中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cr7)

摘要: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是21世纪石油增储上产的重要资源基础,也已成为众多学者竞相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本文首先阐述了低渗透油藏在我国石油工业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关于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研究的重要意义;说明了对低渗透油藏界限的界定标准,并列举了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特点;介绍了裂缝性低渗透储层的分类,并描述了不同类型储层的流体渗流特征;详细分析了关于低渗透油藏中裂缝的研究,以及开发低渗透油藏常用的增产措施——水力压裂技术;最后重点阐述了关于裂缝性低渗介质中渗流理论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裂缝;低渗透油藏;特征;储层类型;水力压裂;渗流

中图分类号:rIEl22文献标识码:A

低渗透油气藏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大油气田或主要盆地,在我国石油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这类油藏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将是我国石油工业增储上产的重要资源基础[1j。低渗透储层中,由于岩石致密程度增加,岩石的强度和脆性加大,因而在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岩石会不同程度的产生裂缝,常常使裂缝和低渗透储层相伴生,形成裂缝性低渗透储层怛j。由于裂缝发育及分布的复杂性,使低渗透油田开发困难。目前这类油田储量动用程度低,开发效果不理想,经济效益差。因此研究如何进一步经济有效地开发好这类油田,对我国石油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从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物性好、规模大的陆上油田也愈来愈少,低渗透油田所占比例逐年增高,因此研究这类油田经济有效的开发问题对世界石油工业也有重要意义。

1996年我国著名的油田开发专家秦同洛教授撰写的“对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几点意见”中提出:“低渗透油田之所以能够进行开发,与油藏中存在的裂隙系统有关,不存在裂缝系统的低渗透油藏一般是不能经济有效地开发的”。对于低渗透的特殊性,秦先生也很早就指出“低渗透油藏开发研究的重点应不是油藏渗透率的分布和变化,而是油藏中裂缝系统的发育及分布”【3』。李道品也指出,低渗透油田的油藏描述重点是仔细研究地层裂缝,包括裂缝的生成、形态、展布、规模以及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因为裂缝(无论是原生的还是人工压裂形成的)是控制低渗地层渗流的主要因素。因此,裂缝在低渗透油藏开发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

虽然对岩石中天然裂缝的研究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已开始,但始终发展缓慢。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学者对天然裂缝的成因、形成机理及分布预测方法做了大量有意义的研究工作。而我国则是在开发玉门油田时发现了天然裂缝对注水的控制作用,遂于20世纪60、70年代开展了此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人们从一系列的经验教训中对裂缝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即在油田投入开发前就要对裂缝特征和作用高度重视。正确认识和研究裂缝将成为裂缝性低渗透油田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1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概念及特征

低渗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其的限定也有所不同。近20a来,我国低渗透油田的勘探开发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根据我国的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对于低渗透储层范围和界限已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HJ。前苏联的苏尔古伊耶夫、唐曾熊、罗蜇潭、王允诚、阎庆来、李道品等都对低渗透储层渗透率的上限进行了不同的定义,我国一般采用李道品(1997)的定义,即50×10。3时,因

收稿日期:2006一08一18;改回日期:2006一ll一02

作者简介:郝明强(1979一),男,2006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流体力学专业,现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低渗透油藏工程研究工作。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