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类诗歌鉴赏

咏物类诗歌鉴赏
咏物类诗歌鉴赏

《唐诗宋词选读》咏物类、议论抒情类诗歌导学案

班级小组学号姓名评价

咏物类诗歌鉴赏解题指导

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象等。

鉴赏要义

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一、咏物诗的类型

1、“托物言志”型。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如:骆宾王《在狱咏蝉》诗中的“蝉”即是作者的自况,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蒙冤不白的悲愤之情。

2、“借物抒情”型。在这类咏物诗中,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中通过描写柳树的风姿,歌颂春风的神奇力量,透露出诗人对春光的热爱之情。

二、咏物诗的整体解读——三读

1、读标题

咏物诗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蝉》(李商隐)、林逋《山园小梅》、《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石灰吟》(于谦)、《小松》(杜荀鹤)。从标题中我们明确了作者所描述的对象,理解作者所选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

2、读作者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对此,后世历代诗文论者多为推崇。“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诗作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出身寒门,因才高位卑,愤激之情,时见纸上。《在狱咏蝉》就是作者在上

疏论事遭诬下狱期间写的愤激之作。“知人论世”还应充分了解作者的风格流派。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趣味,这就形成不同的风格;而思想观点、艺术见解、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的作家所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体就是流派。

3、读注释

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三、咏物诗的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3、熟悉咏物诗常用的写作技巧

写作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比喻:更形象具体与生动。比拟:使读者觉得亲切,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夸张;强调和突出该事物;互文:使诗歌内容更加凝练;

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等等

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诗歌的表现力”等用典:化用前人诗句,使诗歌内涵丰,内容更

加凝练

对比:使事物的性质、状态与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反问:表强调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咏物诗在写作上常用拟人、比喻、衬托、对比、象征等手法。

如虞世南《蝉》: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古人结在颔下帽带下垂部分。蝉头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自”一“非“形成鲜明的对比,通过蝉声清越而远传并不是靠秋风传送来表明自身的清明正直并非凭借自己的地位和他人的吹传。

除正面描写外,也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又如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首句从人的感觉写夜雪,一个“冷”字,写雪大,写空气中的严寒。一个”讶”字,于“寒”之外写出夜雪无声无息的又一特点。次句,夜深却见窗户明,从视觉角度写雪下得很大,积得很深。后两句从听觉角度写不时传来的“折竹声”,表现雪势的有增无减。全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句句写人,却处处写雪,诗境平易自然,浑成熨贴,却又韵味悠长。

4、赏析咏物诗,还要善于将不同作者的作品进行比较,感悟他们在描摹同一事物中所寄托的不同感情。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的角度、深浅的不同,即便写同一事物,他们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唐代有三位诗人都写过咏蝉的诗,被人诬陷入狱的骆宾王,发出的是"雾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的"患难人"的感慨;而身居高位、一生平庸的文学宠臣虞世南,表达的却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的志得意满,他们都抓住了蝉鸣高远的特点,都糅进了自己的不同感受,堪称咏物的上乘之作。

高考题例

1、(2004年北京卷)红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

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旬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③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1)①C②A。(2)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的《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

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解析:(1)题的两个小题在考查目的上各有侧重,第一问侧重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解读,第二问侧重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艺等方面的鉴赏能力。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自己不愿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自成一片春光,保持高洁、孤傲的梅格,坚持保持自己的节操。其实这两处错误容易看出,因为这与整首诗的风格不和谐,也与苏轼一贯的操守迥异。(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意蕴内涵的比较辨析把握。要注意“决非桃李诗”“决非红莲诗”的含义是指林逋和皮日休都抓住了景物的神韵特征(决非“桃李”“红莲”),林诗为人称道的原因就是这两句传神地描绘了梅花的清幽、高洁的气质;皮诗所描绘的白莲的素洁、清雅,确实令人赞赏不已;而石曼卿《红梅》诗则只是从比较外形的方面描写了红梅无绿叶,有青枝而已。这里共有两问,实际可合二为一。比较鉴赏的角度很新颖。

2.(10全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

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

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

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

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

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案:(1)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2)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解析: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的语文试题中。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课文研究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为什么说“似花还似非花”一句是《水龙吟》一词的中心句

陆游《卜算子咏梅》

这首词是怎样表达词人的志向和情操的

李白《将进酒》

1.这首诗,诗人感情的大起大落是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豪放的表现。作者在这

首诗中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2.从这首诗的哪些语句你能读出李白的豪放飘逸的诗风

岳飞《满江红写怀》

1、诗人的心绪集中在哪个字上,又通过哪个字层层深入地表现了这样的感情请简要

分析。

2、“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在全词中是虚写还是实写为什么其中

“饥餐”“笑谈”“渴饮”三词之前分别有“饥”“笑”“渴”,各起什么作用(4分)

苏轼《定风波》

1、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麽人生态度

2、

3、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上片中“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和下片中“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其内涵是否一样

2、结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拓展延伸

1.(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2.(09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①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2分)

②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

答题技巧总结

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

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

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模式: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一) 来源于网络 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作者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名师点睛 1.明确表达技巧的范围。表达技巧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表现手法上看,有联想、对比、衬托、烘托、白描、象征、抑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从表达方式上看,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其中的借景抒情考查的频率较高;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用典等。 2.掌握答题的思维步骤。解答鉴赏表达技巧的题目,最重要的是要准确判断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分三个层面,首先要考虑的是第一个层面,考虑是否运用了对比、衬托、白描、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然后考虑第二个层面,即表达方式,尤其要注意借景抒情的情况;最后考虑第三个层面,也就是修辞手法。 3.把握答案特点。在分析表达技巧时,有时需要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和主旨;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要从诗歌中找出具体诗句进行说明。学科.网 二、【2015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咏物诗专题复习 ★、知识梳理★、知识积累:★、高考方向略。见学案 ★规律探寻 一、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1、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二、四句的“凌云”含意各有不同,前者指______,后者指______。(3)这首诗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______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_______ 1、诗人简介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他的诗歌继承了新乐府运动的传统,多以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 2、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3、主旨分析 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穷困潦倒。而世俗之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小松幼时人们对其忽视和长大后人们对其称赞的不同态度的遭遇正是诗人自身的写照。 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出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2、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从整体看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春雨?说说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答:▲ 2.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请具体指出哪里是真实描写,哪里是想象之词?

(完整版)写景抒情诗词分析

写景抒情诗词分析 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选取古典诗词,又以“写景抒情”的题材居多,比如2013年天津卷诗歌鉴赏题,就是写景抒情类的诗歌。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该诗后四句情景交融(关系)。写出了绿竹青翠、红莲花谢,炊烟四起,人们采菱而归的清新之景(景),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以及陶醉于自然美景的闲适之情(情)。 参考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分析:这类题目标准答法必须要答关系,参考答案给出的是采分点,由于各省市的要求不一样,对于我们考生来说,掌握规范答法永远处于不败之地。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回答作者情感时,要考虑两个方面:1、对外物的情感;2、作者本身的心情。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的表述思路:景+特点+意境+(效果)+感情,表述模式:描绘了——的景,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 【答题模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怎样把握一首诗的主旨 六看:1、看题目2、看作者3、看注释4、看意象5、看体现情感的词(直接的、间接的)6、看体现主旨的关键句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夸张、用典。 2、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远近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虚实结合、点面结合。 3、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乐景写哀情、以景结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情景鉴赏题型: 1. 即用什么样的“景”表现了什么样的“情”,如果要回答关系还要用一个表示情景关系的词语加以概括。比如:天津卷第二题: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 情景鉴赏题:记住下列公式即可——关系+景+情。 关系术语: 1)纯写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 2)前景后情——触景生情 3)前情后景——以景衬情

2019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总复习专项五《咏物抒怀诗》精讲及考题演练卷

2019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总复习 专项五《咏物抒怀诗》精讲及考题演练卷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古人很喜欢咏物,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咏物诗6261首,其中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咏物诗最多的在盛唐时期。 一、主要特点 1、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屠隆在《论诗文》中认为:咏物诗“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如:古诗中虞世南的《咏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等咏物诗。 又如左河水的《咏棉花》:“不恋虚名列夏花,洁身碧野布云霞。寒来舍子图宏志,飞雪冰冬暖万家。”短短四句托物言志特征明显。 2、充分运用形象思维 无论是虞世南想表达高洁也好,骆宾王想表达怨情也好,李商隐想表达孤清也好,都不是直说,都是通过对蝉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的,这就不生硬,不直白,能够让人有生动的想象。 写诗,必须注重形象思维,必须写得鲜活生动,只有这样,才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报告也不是论文。 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诗歌都或多或少具有此类特点。 3、形象思维都是经过理性思维烛照过 想通过一首诗表现什么样的思想内涵,作者是应当明白的。在形式上怎么才能表达好这样的思想内涵,用什么样的构思和章法安排,这也离不开理性思想。当然,这样的思维,有些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 写诗,不仅要有对诗的感觉,而且要掌握写作的要领,对所写内容本身的规律及诗的文本要求,要有熟悉的掌握。只有从理性上理解了,认识了,才能从形象上更好地感觉和表现。 4、诗都是物情交融的产物 上述三首诗都写到蝉,也都表达了情。虽然有的是直接表达,有的是曲折表达。 咏物诗,必须有物,没有物就称不起咏物诗。但只简单写物不行,还要有人的思想情感作其灵魂。没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写的物就会苍白无力。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 二、经典赏析 1、 卜算子·咏梅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2018年人教版高三语文】古诗鉴赏定势思维-咏物诗 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正是咏物诗。 二、复习预习 请鉴赏下面两首咏物诗。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鉴赏提示: 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 咏物诗概念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知识点2 咏物诗的类型 1、“托物言志”型。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如: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此诗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2、“借物抒情”型。在这类咏物诗中,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如贺知章的《咏

咏物诗的特点

咏物诗 主编:张培培审核:高燕燕时间:2016.04.15 编号:16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方法。 【学习重难点】 理解咏物诗感情,掌握咏物类诗歌的表达技巧。 【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诗歌,自主研习学案,小组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一、咏物诗的概念 咏物诗指那些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或讽喻现实,或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由于作者的经历际遇,情趣爱好不同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对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 例如李商隐在《咏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中借秋柳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而曾巩在《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中借春柳讽刺了得势猖狂的小人。在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咏物诗也是很受出题者的亲睐,2006全国高考重庆卷选用了《红楼梦》中的两首《咏白海棠》,湖南卷选用了清代张维屏的《新雷》,都是较为典型的咏物诗。 二、特点归纳 1. 以物象为题,即咏(题、赠、赞)+物象 2.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双关、借代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三、咏物诗代表作 1、《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赞颂了梅花的风度和品格,这正是诗人幽冷倔强性格的写照。) 2、《墨梅》元·王冕: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极富清新高雅之气,以此表达不愿媚俗的独立人格理想。) 3、《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4、《竹石》清·郑變: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5、《蝉》唐·虞世南:垂绥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写景抒情诗(解读十分详细)

(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 这类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例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宋?陆游《书愤》)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 (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 这类意象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例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宋?李清照《声声慢》)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宋?秦观《踏莎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王令《送春》) (三)冰雪、松、菊、梅、竹 这类意象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例如: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宋?张孝祥《念奴娇》)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宋?陈亮《梅花》)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才高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宋?王安石《华藏院此君亭》) (四)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 这类意象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例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五)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 古代诗人多借这类意象抒发闲情雅致.例如: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山居秋暝》)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1)空间角度

专题19 读懂诗歌(五)了解诗歌常见题材(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解析版)

专题19 读懂诗歌(五)——了解诗歌常见题材 【咏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 一、真题速递 (一)【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从题目看本诗是一首怀古诗,映入眼帘的是“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构成了一幅催人泪下的破败荒凉图,结句的“不堪回首思秦原”显然是对古盛今衰的慨叹。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 【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由眼前的“荒郊”“破古碑”“积雪”“残阳”“黄沙路”顿生一种伤今哀情,将这种古盛今衰的慨叹融入眼前的景物描写之中。由眼前破败荒凉的景物寄托一种深深的对现实的慨叹。 (二)【2010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含答案)

诗歌鉴赏之咏物抒怀 一、概念理解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客观世界的某一“物某一物”(山川河岳、草木虫鱼)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寄寓诗人理想追求、襟怀抱负、情怀节操、或表达自己观点、感慨愤懑的诗歌。 此一“物”多为作者理想、志趣或人格追求、节操的化身, 常见的艺术手法:咏物抒怀、托物言志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 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多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常见主题及类别: 1、表现时代特点和揭露社会丑恶的。 官仓鼠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 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 谁遣朝朝入君口? 物的特点:官仓鼠体形大、胆子大 寄托的情感:对贪官污吏搜刮百姓、统治者坐视不管的谴责 2、抒发政治失意人生苦闷的。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物的特点:春柳繁盛、秋柳枯凋 寄托的情感: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3、表达人生理想或愿望的。 早梅齐己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物的特点:一支先开,幽香素艳 寄托的情感:希望他年应时而发,在京城独占鳌头 4、写仕途遭遇及个人节操的。 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③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指囚徒③玄鬓,指蝉 物的特点:高唱、难飞

(完整版)咏物诗鉴赏学案(教师版)

咏物诗鉴赏导学案(教师版) 高二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的概念、特点和表现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学会鉴赏咏物诗。 【学习的重点、难点】 1、对诗歌的意象特点及情感作正确分析并把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方法,提高感悟诗歌情感的能力。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案(第一学时) 一、概念 咏物诗,通常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特征着意描摹,通过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有的讽喻现实,有的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二、特点 1、有的直接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咏(题、赠、赞)+物象”为题。 2、咏物诗,要真实描摹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①从描写对象上,咏物类诗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笔墨也集中在这个主体描写对象的特点上;而其他类别的诗,则通常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意象与意象之间一般没有主次之分。 ②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生理想;而其他类别诗中的景物描写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成一幅幅画面,去营造或渲染某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内容 (一)、从主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类: 1、借物抒情(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 2、托物言志(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人生态度、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3、直写物事(无寄托,单纯赞美事物) (二)、常见的思想内容: 1、表达诗人清高孤傲的人格,坚持理想,绝不趋势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的坚定意志。如《北陂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

初中诗歌赏析分类(记事写景抒情类)学生

初中诗歌赏析分类(记事写景抒情类) 此类诗歌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的生活为主,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主题: ①描写山川美景,抒发爱自然、爱祖国河山、爱生活的感情; ②厌弃官场黑暗,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如《西江月》(宋辛弃疾)写出了乡村夜晚恬美的生活情趣,表达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了细雨蒙蒙、春草乍生的早春之景,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与珍惜。 一、《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_________;“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_________;“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二、《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诗句?请你从中选出一句,作一点赏析。 2.“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3.诗中的“几处”“谁家”改为“处处”“家家”可以吗,为什么? 4.本诗写了什么?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三、《浣溪沙》晏殊

完整版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

写景抒情类诗歌鉴赏 类别。古诗词如果要一、解读古诗词有一个比较管用的办法,就是分清其分类的话,一般可分为以下十个大类别:①写景抒情诗词;②题赠送别诗词;③托物言志诗词;④山水田园诗词;⑤咏史怀古诗词;⑥边塞征战诗词;⑦羁旅行役诗词;⑧思妇闺情诗词;⑨悼亡游仙诗词;⑩谈禅说理诗词。 二、写景诗歌产生原因:1.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2.中国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抒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三、写景诗歌的特点:写景抒情诗词,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词。诗人在诗词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融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写景抒情诗词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 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四、写景诗歌的一般模式: 1、一是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人们的表情达意的方式 大多都习惯于用优美、绚烂的景物来抒写高兴、快乐的感情,用荒芜、暗淡的景物来抒写凄凉、哀伤的感情。所以,解读时抓住景物特色就可以触摸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二是反其意行之,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王夫之《姜斋诗话》中

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乐景写哀情,用让人心情愉悦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悲伤;以哀景写乐情,用让人心情悲伤的景物描写,来反衬人物的欢乐。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让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前者是乐景写哀,后者是哀景写哀,而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哀乐的效果。如李煜《采桑子》中的“可奈情怀,欲睡朦胧入梦来”,无奈之下朦胧入睡,却见伊人人梦来。这里用的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再如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美景却更让诗人伤心,这里用的'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不过,以哀景写乐情的事例比较少见。 3、三是前面写景,后面抒情。如果是四句诗的话,一般都是前两句写景, 后两句抒情。这种情况的诗比较容易,暂不多论。 4、四是全诗都是写景,将情付托于景中。古诗词中最有名的通篇写景的 莫过于以下三首了: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刘禹锡的《石头城》以及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五、写景抒情诗歌的抒情方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六、写景诗的景情关系:景——情:一致-情景交融不一致-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情与景的关系】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哀”与“乐”首先要在阅读中明确所写景物的要想鉴赏诗歌景物,发感情服务的。. 从乐与哀角度来说,情和景之间有以下几种情况:

诗歌鉴赏核心知识巩固 写景抒情

诗歌鉴赏核心知识巩固 李兵2016年5月15日 写景抒情诗鉴赏 一.古典诗歌中写景的方法 中国古典诗歌多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情感,诗人惯用的手法便是借景达情,于是就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但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 1、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2、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3、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4、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

咏物诗鉴赏

咏物诗鉴赏 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审美效果:生动形象,含蓄蕴藉,意在言外。 一、概念 咏物诗,通常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特征着意描摹,通过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有的讽喻现实,有的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二、特点 1、有的直接以物象为题,有的以“咏(题、赠、赞)+物象”为题。 2、咏物诗,要真实描摹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 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4、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 等手法。 5、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咏物与写景的区别 ①从描写对象上,咏物类诗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笔墨也集中在这个主 体描写对象的特点上;而其他类别的诗,则通常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整体的画面,意象与意象之间一般没有主次之分。 ②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人生 理想;而其他类别诗中的景物描写则是通过意象组合成一幅幅画面,去营造或渲染某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思想内容 (一)、从主题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类: 1、借物抒情: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反映自己不幸的遭遇,表达自己的 感慨、愤懑或理想愿望。 2、托物言志:即诗歌所描绘的物象只是作者抒情的载体,作者借以表达 人生态度、生活理想,或批判丑恶的现象,或表达作者的观点。 3、直写物事:无寄托,单纯赞美事物。 (二)、常见的思想内容: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借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动人。 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如下面这首唐诗: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有人评论这首孟诗“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谒(求荐之意)之痕”。那么,诗人孟浩然是如何把求荐之意表达出来的? 这首干谒诗(诗用于有所要求而拜见对方)是作者西游长安时写给丞相张九龄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 诗作前两联写景,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一望无际,气蒸荆楚、波撼岳阳的壮观,气势雄伟,形象鲜明飞动,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后两联由眼前景物的触发转向抒情。诗人面对浩淼无垠的湖水,想到自己功名未遂,空有出仕的愿望,无人引荐,就好像欲渡洞庭湖而无舟船一样,希望张九龄援引。 这首干谒诗不落俗套,它把求仕之意,巧妙地与眼前的洞庭湖写景结合起来,写得委婉含蓄,不卑不亢,极有艺术力和感人力量。是把眼中景与胸中情结合得极好的范例。 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如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

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 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清月芬芳 诗歌鉴赏中写景的作用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所有的诗歌都是要抒发一定的感情的,即诗言志,没有纯粹的写景诗或是咏物诗,而抒情的方式除了直接抒情外,还有借景抒情或是融情于景,于是笔下的景物就有了寄寓感情的作用了。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飘落的桂花,空旷的春山,当空的月亮,鸣叫的山鸟来表达一种悠闲自在,淡泊宁静的内心感受,借景抒情的手法在这里运用的淋漓尽致。 2、先言他物,领起下文。这也是中国古诗中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君子好逑的句子,以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又接近于比。又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思考: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释] 见宿:留下住宿。分(fn):情谊。蔡家亲:也做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分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 3.渲染气氛,为主题服务。李珣的《南乡子》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给整首词奠定了一种感伤的基调,从而为下文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做一个铺垫。 再如《闻邻船吹笛》中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中首句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基调。 4.营造氛围,烘托心境。岳飞的《小重山》上阕: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中,寒蛩不住鸣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用这些景物描写首先营造了一种静谧,凄清的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内心的孤寂之情,使整首诗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再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前两句写出了鸟儿飞尽,白云飘走的动态,其实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 5、含蓄蕴藉,意味无穷。这个作用主要是用于那些居于句末的写景而言的。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咏物诗 一、关于咏物诗 咏物诗有悠久的历史,是抒情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心雕龙》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意思是通过咏物可以抒发情志,这就是咏物诗创作的特征。《诗经》中的《硕鼠》,《楚辞》中的《橘颂》,大家耳熟能详,其中的缘物兴情、咏物明志的表现手法,至今影响深远。唐代以后,咏物诗大量涌现。诗人们或即物寄兴,或托物抒怀,大千世界,大如日月星辰,风云雨雾、冰雪霰露、季节时辰、山峰岩谷、江河湖海、溪瀑泉潭、塞外大漠,小到花草树木、鸟兽鱼虫、器物杂类、蚊蚋草芥,皆成为诗人描述的对象。多愁善感的诗人们,往往能由自然界里的万物,生发出无限的感慨,这便产生了咏物诗。2005年的上海卷、2006年的湖南卷、2007年的重庆卷皆对咏物寄怀诗有所考查。 咏物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五种。 1.描摹情态,表达喜爱。 这类诗歌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如韩愈的《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鲜红耀眼的石榴花灿若云霞,在清幽的园林中开花结实。地上的青苔覆盖着落红,也没有车马践踏。诗句写出了榴花似火的热闹景象,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又如顾况的《道该上人院石竹花歌》:“道该房前石竹丛,深浅紫,深浅红。婵娟灼烁委清露,小枝小叶飘香风。”作者写道该房前有一层层盛开 着的石竹花,深紫淡红,五彩缤纷,吐蕊盛开。花瓣上滴滴清露闪烁,青枝嫩叶间飘过阵阵清香。诗人极写石竹花的色、香、貌,溢满了对石竹花的喜爱之情。 【当堂演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咏绣障(唐?胡令能)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1)本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三、四句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答: 【参考答案】对精美的刺绣的赞美和喜爱。三四句写“绣成”以后绣幛的精美巧夺天工:把它安放到春光烂漫的花园里去,虽是人工,却足以乱真,连黄莺都上当了,离开柳枝向绣屏飞来。从侧面写出了绣屏的精美和女红之工巧。 (2)第二句充满动态中,请结合诗句评析“争”、“拈”二字的艺术表达效果。 答: 【参考答案】“争”写出了一群绣女正竞相拈取小巧的画笔,在绣床上开始写生,描取花样,争先恐后的模样,眉飞色舞的神态。“拈”,是用三两个指头夹取的意思,见出动作的轻灵,姿态的优美。【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刺绣巧夺天工的诗。第一句“日暮”、“堂前”点明时间、地点。“花蕊娇”,花朵

诗歌分类鉴赏-- 写景咏物类

诗歌分类鉴赏-- 写景咏物类 写景咏物类诗歌鉴赏(一) 一、【2017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从关键词(名词:日、断桥、人、水、幽树、鸟)入手分析即可。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 本题考查诗词的艺术手法。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分析,尾联为写景句,表现出的闲适,运用了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的手法;从更待两字分析,所写之景应为想象之景,故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名师点睛 1.明确表达技巧的范围。表达技巧是非常宽泛的概念,从表现手法上看,有联想、对比、衬托、烘托、白描、象征、抑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从表达方式上看,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其中的借景抒情考查的频率较高;从修辞手法看,有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双关、用典等。 2.掌握答题的思维步骤。解答鉴赏表达技巧的题目,最重要的是要准确判断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分三个层面,首先要考虑的是第一个层面,考虑是否运用了对比、衬托、白描、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然后考虑第二个层面,即表达方式,尤其要注意借景抒情的情况;最后考虑第三个层面,也就是修辞手法。 3.把握答案特点。在分析表达技巧时,有时需要结合诗歌的形象、语言和主旨;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要从诗歌中找出具体诗句进行说明。学科.网 二、【2015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