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中凯瑟林和希斯科里夫的爱情悲剧及其原因

《呼啸山庄》中凯瑟林和希斯科里夫的爱情悲剧及其原因
《呼啸山庄》中凯瑟林和希斯科里夫的爱情悲剧及其原因

[收稿日期]2008-09-11

[作者简介]韩福领(1963~),男,平顶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5呼啸山庄6中凯瑟林和希斯科里夫的

爱情悲剧及其原因

韩福领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67000)

[摘 要]回顾5呼啸山庄6凯瑟林和希斯科里夫的爱情悲剧的发展过程,并分析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1.他们的

爱情缺乏共同的基础;2.希斯科里夫缺乏抗争意识。

[关键词]爱情悲剧 艾米莉#勃朗特 5呼啸山庄6

[中图分类号]I 106

.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473(2009)01-0058-03 5呼啸山庄6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杰作。凯瑟林和希斯科里夫的爱情悲剧是小说的主线。本文将首先简要回顾凯瑟林和希斯科里夫的爱情悲剧的发展过程,然后分析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

一、凯瑟林和希斯科里夫的爱情悲剧

凯瑟林是呼啸山庄老主人恩萧的女儿。希斯科里夫是老恩萧从利物浦拣来的弃儿。老恩萧去世后,他的儿子亨得利变得专横无理,他把希斯科里夫当作夺取了他父爱和特权的人,威胁要把他赶出家门,并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把他贬为仆人,要他像长工一样在田里干重活。/他对希斯科里夫的方式足以使圣贤变成恶魔。0[1]P65然而亨得利的妹妹凯瑟林却喜欢与希斯科里夫站在一起:/她把她学到的东西教给希斯科里夫,同他一起在田间干活或游戏。0[1]P44亨得利把希斯科里夫锁到阁楼里时,凯瑟林吃不下饭,眼泪夺眶而出。她顺着屋脊从一个阁楼的天窗爬到另一个阁楼的天窗去安慰他。他们的爱情就这样慢慢开始了。然而,他们的爱情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一个雨夜的画眉山庄之行揭开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序幕。

五个星期后,当凯瑟林从画眉山庄返回家里时,她的举止已经大变了。/她不再是一个不戴帽子的小野人,,而是一个从一匹漂亮的小黑马身上下来的一个非常端庄的人。0画眉山庄的生活对凯瑟林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世俗熏陶。她内心的虚荣感开始萌发了。尽管她的灵魂深处仍然保持着对希斯科里夫的友谊和爱,但在强大的世俗力量的不断的冲击下,她的信心产生了动摇。她的童心开始逐渐泯灭了。童年时代的亲密伙伴希斯科里夫,在她眼里变得越来越无知和乏味,不再像以前那样使她感到愉快了。相反,象征着世俗力量的林顿,却以他彬彬有礼的举止,平静而温和的外表吸

引住了她的心。

[2]P101

她采取/双重人格0来对待两个人,既不想伤害希斯科里夫,又不想伤害林顿,既想拥有希斯科里夫的爱,又想拥有林顿的爱。但是她必须从希斯科里夫和林顿中选择一个。当林顿向她求婚时,她答应了,但心中却充满了矛盾,她这样向耐利表达了她对希斯科里夫的爱:

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大的痛苦也就是希斯科里夫的痛苦。从一开始我就观察并体会到了我们各自的痛苦。我生存的最大意义就在他身上:如果一切都毁灭了,而他还存在,我将继续活下去;如果他灭亡了,整个宇宙将成为一个巨大的陌生的东西,我将不再是它的一部分。我对林顿的爱如同树林中的树叶,我清楚地知道时间会改变它,就象冬天改变树木一样。我对希斯科里夫的爱就象树下的恒久不变的岩石)))不能给人多少显而易见的乐趣,但却必不可少。耐利,我就是希斯科里夫!他永远活在我脑海里,不是一种乐趣,就象我总是不能同自己快乐一样,而是如同我本人的存在一样。她对希斯科里夫的灵魂之恋可见一斑。她虽明知如此,但经不住世俗的诱惑,最终选择了代表着世俗力量的林顿来满足她的虚荣心和物质欲望。她背叛了自己的灵魂,背叛了自己的爱。而此时的希斯科里夫没有做任何挽回爱情的努

)

58)内蒙古电大学刊JO U R N AL O F I N NER M O NGO LI A RAD I O &TV UN I V ERS I T Y No .1,2009(Sum No .113)

2009年第1期(总第113期)

力,只是悄悄地离家出走。于是爱情双方,一个背叛,一个懦弱,最终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发生。

她选择的世俗爱情能给她带来幸福吗?刘沛在5艾米莉与3呼啸山庄46中写道:当她选择林顿之后,生活并没有给她带来一丝的幸福,她的心灵也没有因此而平静下来。相反,一股发自灵魂深处的巨大的悔恨时时刻刻在销蚀着她。背叛希斯科里夫意味着背叛自己的灵魂。失去希斯科里夫意味着失去世间的一切,包括自己生存的意义。凯瑟林的全部精力在这巨大的矛盾痛苦里最终消耗殆尽了。[2]P103最终凯瑟林在生下小凯西后黯然死去。希斯科里夫失去了凯瑟林也就失去了灵魂的另一半。于是他展开了疯狂的复仇。亨得利和林顿曾剥夺了他的爱情,于是他首先向他们复仇,之后复仇的目标又指向无辜的依沙蓓拉和小凯西及哈里顿。甚至自己的儿子林顿也不放过。复仇使他拥有了一切,却并不能挽回失去的爱情。复仇这把双刃剑在摧毁敌对势力的同时,也摧毁了他自己。他们的爱情被复仇的烈焰完全吞没了。

二、凯瑟林和希斯科里夫爱情悲剧的原因

1.缺乏共同基础,不符世俗标准

尽管凯瑟林和希斯科里夫在小时候曾有过纯真的友谊和爱情,但他们那时的爱情是在无视背景差异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随着他们的成长,潜藏着的巨大鸿沟必然要表现出来。凯瑟林是呼啸山庄老主人的女儿,她有文化,有地位,有财富,一心向往富足优裕的生活。而希斯科里夫却是一个弃儿,后来又成为仆人,他无知,粗鲁且一无所有。这些现实差距是希斯科里夫所无法弥和的。

凯瑟林在答应林顿求婚后曾向耐利诉说她选择林顿的原因:他年轻,漂亮,有地位,有钱财,且爱她,嫁给他会使她变成附近最了不起的女人,她会因此而高兴。这些确实是选择丈夫的最佳标准,但在现实世界中,希斯科里夫却是个低等儿。他无地位,又无钱财,又不漂亮,且不会花言巧语,也就是说,他不符合世俗标准中的任何一条,因此他注定要被这个世俗标准所抛弃。因此凯瑟林和希斯科里夫之间的爱也是世俗标准所不能容忍的,他们的爱注定也要被世俗标准撕得粉碎。

2.出于不同目的,双方背叛爱情

凯瑟林接受了世俗标准,嫁给了林顿来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和虚荣心。她这样做背叛了自己的灵魂,背叛了自己的爱情,这也是她临死前希斯科里夫仍不能原谅她的原因:你现在才使我明白你曾经多么残酷)))残酷而又虚伪。你为什么看不起我?你为什么背叛你自己呢?,,是你自己害死了你自己,,你爱过我)))那么你有什么权利离开我呢?有什么权利,回答我,对林顿的那种可怜的爱。因为贫穷,耻辱和死亡以及上帝或撒旦所能做的一切都不能拆散我们,而你,出于你自己的心意,把我们拆散了。我没有打碎你的心)))是你自己打碎了你的心,而在打碎它的时候,你把我的心也打碎了。[1]P161

如果说凯瑟林背叛爱情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那么希斯科里夫背叛爱情的目的则更直接明了)))为了复仇。希斯科里夫回到呼啸山庄准备复仇时听说依沙蓓拉暗恋自己,于是他在早年恋人的面前拥抱依沙蓓拉,并毫无廉耻地说:/这跟你有什么关系,如果她愿意的话,我就有权利吻她,而你没有权利反对,我又不是你丈夫,你用不着为我而嫉妒,0[1]P112然后与依沙蓓拉私奔。凯瑟林和希斯科里夫都背叛他们的爱情,那么他们的灵魂之爱只能是个空壳,没有实质内容。

3.性格的弱点,缺乏反抗

希斯科里夫没有维护男子汉的尊严。他本是老恩萧从利物浦拣回来的儿子,也受到老主人的喜欢。后来亨得利把他贬为仆人,让他像其他仆人一样在田间干重活,/他却能够忍受被贬为仆人0。耐利也讲述了她缺乏抗争的一面:/亨得利打他,他会忍受,不眨一下眼睛,也不流一滴泪;我掐他,他只是深吸一口气,把眼睛睁开,好象是他不小心伤了自己,别人没有责任。0[1]P36

希斯科里夫没有尽力摆脱愚昧无知状态。老主人死后,亨得利剥夺了他受教育的权利,他本应该力争摆脱愚昧,而他却乐于变得无知。/他们俩(凯瑟林和希斯科里夫)都明确地说长大后要象野人一样粗野。0[1]P44耐利也讲他是怎样彻底放弃学习的:/从早到晚做不完的重活,熄灭了他求知的欲望,他不再喜爱书籍和学习,而以前他曾追求过知识他奋斗了好久,力图在学习上与凯瑟林保持一致,最后却怀着深深的遗憾默默地放弃了。当他发现他应当,而且有必要到他原来的水平之下时,他彻底放弃了学习,再也没有一丝上进心。0[1]P67

这样他与凯瑟林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凯瑟林为他的无知感到耻辱。同时与有教养,有礼貌的林顿相比,希斯科里夫的举止像个小丑,没有一点文明社会的样子,凯瑟林接受林顿的爱,放弃希斯科里夫的爱也顺理承章。

希斯科里夫没有尽力去挽救他的爱情。希斯科里夫曾无意中听到凯瑟林对耐利讲她接受了世俗的标准,准备嫁给林顿。此时希斯科里夫本应该大胆地站出来,向她表达自己对她的深爱,告诉她自己也会达到这些世俗标准,进而让她嫁给自己。但希斯科里夫不是这么做,而是选择了离家出走。这意味着希斯科里夫默默承认了自己达不到这些世俗标准,承认了自己与林顿相比之下的失败。他不是努力创造条件来挽回爱情,而是偷偷溜走放弃爱情,他失去了挽回爱情的机会。

19世纪的欧洲已经进入资本主义阶段。早在17世纪,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个性解放的启蒙运动已风靡整个欧洲大陆。凯瑟林和希斯科里夫不是没有可能冲破思想的束缚和庄园的牢笼,使爱情如愿以偿。但他们在希斯科里夫出走以

)

59

)

韩福领5呼啸山庄6中凯瑟林和希斯科里夫的爱情悲剧及其原因语言#文学

前没有勇气,在希斯科里夫归来以后也只是满足于偷儿一样的幽会和所谓天国的许诺,听任爱情的被毁灭,在痛苦中毫无价值地折磨自己。这里根本看不到他们对命运的反抗,而是忍耐和屈从,违反人性和理性,毁灭了自己,也葬送了爱情。[3]P53

也许呼啸山庄与世隔绝太深,也许外界的自由空气吹不到这片土地上,在希斯科里夫出走之前,凯瑟林和希斯科里夫从没有表达过对彼此的爱,尽管他们爱得那么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希斯科里夫回来后,大胆地表达他对依沙蓓拉的爱(尽管是假的),继而又携依沙蓓拉私奔。这些行为是他在出走前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或许这是因为他在外出三年间受到的外界的影响吧!如果他在出走前就意识到他可以这样追求自己的爱情,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保卫自己的爱情,结果可能是另外一番模样。希斯科里夫从小就习惯于被欺压,又没有摆脱愚昧的努力,在危机关头又不挺身而出挽救爱情,也没有意识到追求爱情的权利,所以他只能让爱情只花在眼前逐渐枯萎凋谢。

4.性格的弱点,盲目复仇

希斯科里夫的复仇性格从小就表露出来。他曾发誓要向亨得利复仇:/我在打算怎样向亨得利复仇,我不在乎要等多久,只要最后复仇就行了,希望他不要在我复仇之前就死掉0。他也曾向凯瑟林明确表达他的复仇心理:/如果你以为可以用甜言蜜语来安慰我,那你就是白痴。如果你想我受了苦不复仇,那我马上明确告诉你,恰恰相反0。正是这种狭隘的复仇心理把他带上了毁灭的道路,既毁灭了他的肉体,又毁灭了他的爱情。别人压迫他,他没有反抗;别人剥夺他的爱情,他也没有反抗,他只是把这些一点一滴记在心里,最后疯狂复仇。里家出走三年后,他又回到呼啸山庄,此时:他的肉体被一种疯狂的激情所控制。他开始以极其残酷的手段摧毁周围的一切。他的复仇方式凶残而野蛮,是恶魔般的行为。在小说的描写里,我们可以看出希斯科里夫的仇恨是对整个世界的仇恨,因此他的复仇是盲目的。这种疯狂的复仇犹如一股泛滥的洪水,其危害波及四方,不仅他周围的人难以幸免,甚至连他自己的孩子也无法逃脱。[2]P103

他最后霸占了两个庄园,在偌大的庄园中,他占有财产,却得不到一个同情者。小凯西一针见血地指出: /没有一个人爱你,,你是悲惨的,不是吗?没有一个人爱你,你死了也没有人哭你,我可不愿做你!0,最终是死亡吞没了他们的爱,而不是爱情战胜了死亡。[3]P54

疯狂的复仇没有能够挽回失去的爱情,相反却摧毁了他的身体,使他在雨夜悲惨地死去。

5.性格的弱点,盲目幻想

凯瑟林背叛爱情嫁给林顿除了接受世俗标准外,还有一个原因来自于她不切合实际的幻想:她幻想通过嫁给林顿来帮助希斯科里夫崛起,从而摆脱亨得利的控制;她幻想婚后丈夫能容忍她继续与希斯科里夫保持亲密关系。她说:/林顿必须消除自己(对希斯科里夫)的反感,至少要容忍他。当他知道我对希斯科里夫的真实感情后他会的,,如果我嫁给了林顿,我会帮助希斯科里夫崛起,使他不再受我哥哥的控制0。并说:/这是最好的动机0。Nell y告诉她这个幻想难以实现:/你会发现他不是你估计的那么柔顺,,我认为在你想当林顿太太的动机中这是最坏的一个。0[1]P81

三年后希斯科里夫回到呼啸山庄,凯瑟林初尝幻想破灭的滋味。希斯科里夫初到画眉山庄,凯瑟林见到失散多年的恋人高兴异常:/她飞身上楼,气喘吁吁,近乎发狂,来不及用语言表达她的高兴0。但她丈夫林顿把希斯科里夫称作/流浪汉0,不愿意在客厅接待他,让他最好呆在厨房。[1]P94然后对凯瑟林说你可以高兴,但不要太荒唐,用不着全家人都来看你怎样像欢迎你哥哥一样来欢迎一个流浪汉。

凯瑟林依然偷偷默默同希斯科里夫往来,此时林顿再也不能容忍了:/真是是可忍熟不可忍,她竟然有这么一个朋友,还强迫我与他相处,可耻之极,,凯瑟林不得再与那个下流坯争论什么)))我已经对他迁就够了。0[1]P113然后威胁用武力把希斯科里夫赶出家门盛怒之下,林顿动手打了希斯科里夫,双方矛盾激化。此时凯瑟林才意识到自己当初的幻想是多么的幼稚,她想到用死来调和这一对矛盾:/我一直迁就一个的懦弱性格和另一个的坏性格。真高兴我的好意得到了两个忘恩负义的回报。一个愚蠢,一个荒谬。0/我被推向绝境,这是结束一切的最好的方式。0[1]P117

刘沛在5艾米莉与3呼啸山庄46中分析:

凯瑟林和林顿的结合,一方面来自物质利益的诱惑,另一方面也出自她个人的一个不实际的幻想。凯瑟林试图把自己的肉体献给世俗世界,把自己的灵魂留给希斯科里夫。她既不放弃物质生活的享乐,又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结果在灵与肉的冲突面前,她的可怜的幻想彻底破灭了。[2]P102

凯瑟林与林顿结合的结果不但没有实现她帮助希斯科里夫的幻想,反而让她失去了爱情。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凯瑟林和希斯科里夫爱情悲剧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他们的爱情缺乏共同基础,不符合世俗标准,双方背叛爱情;另一方面希斯科里夫缺乏抗争,盲目复仇,凯瑟林盲目幻想。所以他们的爱情悲剧不可避免。

[参考文献]

[1]Em il y Bronte,W utheri ngH ei gh t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刘沛.艾米莉和5呼啸山庄6[J].深圳大学学报,1989,(1).

[3]于为民.爱与生的长歌)))评5呼啸山庄6[J].郑州大学学报, 1989,(6).

[责任编辑:王雪炎]

)

60

)

内蒙古电大学刊JO U R N AL O F I N NER M O NGO LI A RAD I O&TV UN I V ERS I T Y No.1,2009(Sum No.113)2009年第1期(总第113期)

呼啸山庄 之 凯瑟琳的爱情悲剧

呼啸山庄之凯瑟琳的爱情悲剧 很早之前就知道了《呼啸山庄》这本小说,但是始终都没有着手去阅读它,知道在课上老师介绍了这本书后我才从图书馆借来了这本书,津津有味的将它阅读。 《呼啸山庄》讲述的是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讲了两代人的恩怨,先是凯瑟琳、希斯克利夫和埃德加,接着是小凯瑟琳、哈里顿和小林敦,都是一女二男,叙述的是两代人不同的爱情故事。呼啸山庄的主人恩休带回一个孤儿,给他取名叫希斯克利夫,恩休十分宠爱希斯克利夫,他的儿子亨得利很恨希斯克利夫。在恩休死后,辛德雷为了报仇对希斯克利夫百般迫害,这个时凯瑟琳却对希斯克利夫产生了感情,他们两个青梅竹马,一起玩耍。但是随着家庭对凯瑟琳的教育,凯瑟琳开始嫌弃希斯克利夫的贫穷转而喜欢上画眉田庄的年轻多金又帅气的埃德加。希斯克利夫知道后悲愤交加离家而走,三年后终于以富人的身份回到呼啸山庄。但是使他悲伤的是他一生的挚爱凯瑟琳却已经嫁给了埃德加。于是他开始了疯狂的报复,通过赌博夺走了辛德雷的所有财产,亨得利最终死去。他的儿子哈里顿沦为了希斯克利夫的奴仆。为了报复凯瑟琳,他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萨贝拉,辜负而且深深伤害了一个爱他的女子的真心。精神上受到折磨的凯瑟琳在生产中死去,留下了小凯瑟琳。至此,是《呼啸山庄》中第一代人的爱情悲剧。 在我读到年少的凯瑟琳和年少的希斯克利夫玩耍时的情节时,我就想一个是孤儿,一个是富人家的女儿,他们的爱情会不会有美好的结局,会不会突破世俗的界限,阶级间的隔膜。我想凯瑟琳是深爱着希斯克利夫的,正如她在跟艾利谈话时候所说“我这么爱他,那并不是因为他漂亮,艾利,而是因为他比我更像我自己。不论我们的灵魂是什么做成的,他的和我的是一模一样的。而林敦的灵魂就如月光和闪电,或者霜和火,完全不同。”“世上每一个林敦都可以化为乌有,我绝不能够答应放弃希刺克厉夫。啊,那可不是我打算的——那不是我的意思!要付这么一个代价,我可不作林敦夫人!将来他这一辈子,对于我,就和他现在对于我一样地珍贵。埃德加一定得消除对希刺克厉夫的反感,而且,至少要容忍他。当他知道了我对他的真实感情,他就会的。艾莉,现在我懂了,你以为我是个自私的贱人。可是,你难道从来没想到,如果希刺克厉夫和我结婚了,我们就得作乞丐吗?而如果我嫁给林惇,我就能帮助希刺克厉夫高升,并且把他安置在我哥哥无权过问的地方”。我想最后一句话估计就是凯瑟琳嫁给埃德加真正的原因吧,凯瑟琳是爱着希斯克利夫的。

浅析宝黛爱情悲剧

(演讲时不要点击图片!) 浅析宝黛爱情悲剧 打开《红楼梦》,(切换第二张)曹雪芹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开篇明诣,点出作者希望通过此书道尽人间沧桑,希望世人醒悟的愿望。正如王国维所说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其在论述宝、黛的爱情时强调:造成宝黛的爱情悲剧的"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常人之情,常人之理导致了悲剧的发生。然而,就在常人之情,常人之理中,造成宝黛爱情的悲剧根源又是什么呢? 《红楼梦》是一个作者没有完成的著作。从前八十回的描写来看,宝黛的爱情线索是既连续发展又若有所断的。宝玉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他与黛玉的感情发展也似一条耀眼红线令人眩目。 宝黛爱情在《红楼梦》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局。宝黛的爱情之悲也就在于他们的爱情之深。他们的爱情是从黛玉初进荣国府,(第三张)从黛玉第一眼看到宝玉开始的。黛玉眼中的宝玉,宝玉眼中的黛玉,都是那么的美丽、清俊、高雅、脱俗,也许前世的灌溉之恩就注定了他们今生的一见钟情。而后,黛玉的孤高,宝玉的温柔,和他们共同的执着思想——愤世嫉俗,使他们彼此成为知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日久生情,虽然双方有意,而且都那么执着,但黛玉的小性和宝玉的多情使他们感情的发展始终是一波三折。麒麟公案、金玉姻缘,每一点点小的事件都会使大观园内鸡飞蛋打,使他们情感的小舟几欲浪涨船翻。然而,他们感情却就是在这样的曲折的道路上一路坚强的走了过来。 在贾府中,贾家的男性腐朽不堪,当家的早已是女性。贾母处在贾家的最高权力地位上,是贾家的精神领袖。在她的面前,贾政连教训儿子的权力也被剥夺了。在《红楼梦》后四十回里,贾母被描写成一手造就宝黛悲剧的真凶。由此,有人认为贾母是霸权主义推行者,是坚决反对宝黛爱情的人,是为了所谓的封建正统,为了她至高无上的尊严,为了她的一厢情愿,毅然舍弃了她心肝肉似的宝玉的幸福,舍弃了她疼爱的外孙女的性命,她一反往日那慈祥的面孔,决绝地作出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但我以为,造就宝黛爱情悲剧的,并不在于贾母。 贾母是时时刻刻操心着宝玉的婚事的,时时刻刻袒护着两玉儿的。在第五十回见宝玉和薛宝琴在雪中同立、红梅掩映,贾母问起她的生辰八字,欲与宝玉求配,这就奇怪了,眼前有热辣辣等着的人偏不考虑,而对初来乍到的却兴趣盎然。实际上,贾母是明问宝琴,暗拒宝钗。如果说,在前八十回里,贾母一直都是看好宝钗,希望着宝钗将来能够许配给宝玉,我想这是有力的辨证。所以紫鹃说贾母是黛玉唯一可以信赖的人,这应该是有充分根据的,贾母始终是二玉的保护者。 贾母平日里疼黛玉还来不及,将来更不会加害黛玉。在《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描写中,二玉不理世情,生存能力极差,贾母岂会不知?她只想着自己在一日,保护他们一日,不让宝玉挨他父亲的打,不让宝玉去社会上去接触世情险恶,覆雨翻云;不让黛玉受贾府那些薄情的的长辈,势利眼的下人欺负。她每天都为他们操心。她在贾府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她在一日,二玉衣食无忧,没人敢侵犯他们;她一旦闭眼了呢?在贾府这样的温柔富贵乡里,贾母也是怕的。因为,她太知道,富贵后面的假象了。 老太太常抱怨着说:“几时我闭了眼,断了这口气,也就罢了。便又不咽这口气!”没有夸奖,没有客套,只有责备和泪水。这是真情流露啊!

《哈姆雷特》 摘要

【摘要】《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将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通过其语言动作刻画的淋漓尽致,作者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的悲剧哀悼了文艺复兴晚期人文主义的衰落。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来探讨其悲剧形成的根本原因http://www.【关键词】《哈姆雷特》历史背景莎士比亚性格缺陷 一、历史背景 十六、十七世纪之交,英国正处在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这个时期是英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 《哈姆雷特》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当时的英国,如前所述,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而《哈姆雷特》正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剧中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的斗争,象征着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与反动的封建王权代表的斗争。通过这一斗争,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 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进入了“人”的觉醒的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开始动摇。在“个性解放”的旗帜下“为所欲为”,这是当时的一种时代风尚。这一方面是思想的大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尤其是到了文艺复兴的晚期,随之产生的是私欲的泛滥和社会的混乱。面对这样一个热情而又混乱的时代,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哈姆雷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而又混乱的社会的一种审美写照。 二、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1564―1614)出生在伊丽莎白时期艾文河畔的斯特拉夫小镇上。他的父亲是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后来生意中途没落,最终没有步入大资产阶级之列。年轻时的莎士比亚做过屠夫、商人。他所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内心始终有一种改变生活状态,进入高级阶层社会的需求与向往,并以此获得超越自我,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莎士比亚离开家乡,来到充满文学、戏剧氛围的伦敦,在此他的文学创作天分得到了充分的施展,最终使他踏上了通向文学的巅峰之路。 处于社会底层的莎士比亚处于一种心理焦虑状态,他渴望同他人在一起,建立友好的关系,尤其渴望被社会接纳,从事一种被欣赏、有尊严的工作。戏剧和诗歌是他最好的选择。他积极接受伊丽莎白时期人们对美的观念,用唯美的方式表达对美的理解和对文学艺术的膜拜。在《第十八首十四行诗》中,他使用伊丽莎白式十四行诗描述了爱人那不可言喻的美,并歌颂了文学能战胜自然,使美永存人世的特殊功能。 三、哈姆雷特的性格分析 (一)忧郁 1.忧郁之根源 一系列残酷的事件突然发生,打破了他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义的幻想。然而父亲的死,母亲的改嫁,朋友的背叛等等让哈姆雷特觉得:人类,并不

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

论哈姆雷特的悲剧 【摘要】《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在整个过程中,主人公的悲剧让读者值得思考,本文将对悲剧根源,悲剧意义进行分析。 【关键词】哈姆雷特;悲剧性格;悲剧根源;悲剧意义 一、引言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哈姆雷特丹麦王国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子,他有魄力、好思索、接近人民、对人类抱有美好的希望。他正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学习,国内传来噩耗,父王突然惨死,叔叔克劳斯迪篡夺王位,母亲改嫁克劳斯迪。哈姆雷特回国奔丧,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见到了父亲的鬼魂,父亲的鬼魂告诉了他自己被害的经过。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他整天穿着黑色的丧服,一心想着复仇。这样的开始演变成一个悲剧的结局。 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望。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义的信念破灭了。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在复仇道路上的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悬殊。渐渐地他的性格也显得悲剧,已然不再是那个快乐的王子。 同时,借此表现了作者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反思与对人的命运与未来社会的忧虑。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就是一个身著黑衣、一脸肃穆的忧郁王子,但“剧前期”的哈姆雷特可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他对世界倏然改观:哈姆雷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雷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却登上王位;他的母亲的爱情理想又为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雷特看到了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贵们纷纷向新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雷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仅仅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难就已经使哈姆雷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谁知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使哈姆雷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巨大的震惊和愤怒,使忧郁的王子从个人的痛苦中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使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这一列原因性格,社会环境等等都是这成了悲剧的根源。 悲剧的性格,恶劣的社会环境,悲剧的根源同时也阐释了悲剧的意义。让我们从中认识到了《哈姆雷特》的悲剧意义,同时也阐释了人文主义带来的意义。 二、悲剧根源 (一)悲剧性格 1.多疑 哈姆雷特自幼生活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身份尊贵,家庭和睦美满,国家强盛。他所经历过的处境无一不是平顺的。但是在一夜之间,他所拥有的一切都遭到了全盘颠覆:父王猝死,母后改嫁,王权旁落,国外大军压境。对于一个从来不曾遭遇过什么重大挫折与坎坷境遇的年轻王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突如其来的巨变更打击的事了。也正因为如此,哈姆雷特的忧郁本性愈发得明显了,而他性格中多疑的一面也被激发了出来,并愈演愈烈。 2.嫉恶如仇 嫉恶如仇的性格也是推动哈姆雷特人生轨迹的重要动力。在第一幕中,他气愤于母亲的

宝黛爱情

浅析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红楼梦》是我国十八世纪中期的一部古典小说,可谓文坛奇葩。它自成书两百年以来,吸引了无数的“红迷”雅俗共赏,其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凄美哀绝的爱情故事更是倾注了曹雪芹毕生的才情,也使整部《红楼梦》的悲剧艺术和社会意义更具魅力。当我们被他们的爱情故事牵动心弦,看着他们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成为知音、相互爱慕直至爱情破灭、黛玉憾死,在抱憾叹息的同时,掩卷深思,究竟是什么导演了这场悲剧,那段“木石前盟”到底哪里这样令人刻骨铭心,亘古流传? 剖析其时代本质,不难得出,这场悲剧其实有其时代的必然性:一.没落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导致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思想自然发展的严重桎梏,封建的爱情婚姻制度,对宝黛爱情悲剧的形成至关重要。通观《红楼梦》全书,不难看出,宝黛之爱情是以共同的反封建主义叛逆精神为基础的,而这一点正预示了他们的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首先,宝黛爱情不以封建的“夫贵妻荣”为爱情基础。他们二人都不喜谈论“经济学问”、“仕途经济”、“官宰”等封建的东西,他们以有共同的思想而引为知己,他们爱情的基础就是他们共同的反封建主义叛逆精神。他们根本不以“夫贵妻荣”为规范,反而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其次,宝黛爱情不以封建的伦理、道德为标准,对“男女之大防”、“金玉姻缘”、“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等封建的伦理道德

规范不屑一顾,大胆地追求他们甜蜜的自由恋爱生活。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他们追求的不是封建的荣誉,而是纯洁的、真挚的爱情,是恋爱的自由和婚姻的自主。 从上述可知,他们的爱情背负着沉重的时代和历史的负担,在那样的环境下根本没有婚恋自由。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尚不具备足以摆脱封建势力的民主性个性,特别是对婚姻自主的束缚压迫和野蛮扼杀,而宝黛的爱情也就成了这一时代局限下的牺牲品。以他们当时的处境和能力,加上自身的寂寞、孤独、软弱远不能同封建礼教抗衡。要求婚姻自主而没有支持它的社会制度,他们的婚恋在当时传统礼教看来是“大逆不道“的,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爱情的存在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影响儿女婚姻幸福的是那个泯灭人性的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法,那才是导致宝黛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 二.家庭背景导致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就贾府上层人员的角度来看,贾府的上层人员中,最顶层是贾母,其下是邢王两位夫人。 (一)贾母 处于最顶层的贾母,她的意见是最重要的。中国封建宗法社会最讲究的是“多子多孙”,“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个家族是否兴旺发达的标志之一便是人丁是否兴旺。黛玉如此衰弱且无可救治的病体,为避免贾宝玉婚姻的不幸,危及子孙的繁衍与健康,贾母断不会让贾宝玉与林黛玉结合的。而宝钗身体很好,又比黛玉更懂得怎样讨贾母的欢心,深得贾母喜爱。由于要组建家庭,又是如此的大家族,

悲剧英雄——哈姆雷特

悲剧英雄——哈姆雷特 一、悲剧产生 身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热爱生命,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爱的恋人奥菲利亚,可以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然而,这美好的生命时光瞬息之间又消失了。宫廷一片混乱,父王奇怪地驾崩,母后改嫁新王,国外敌军压境,国内群情激愤、一触即发,而宫中却在通宵达旦地酗酒取乐,一切的一切,都在哈姆雷特年轻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从而使他郁郁寡欢,认为人间不过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些,已经为王子年轻的生命注入了悲剧的因素。随着老王鬼魂的出现,宫廷内幕的揭开,谋杀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剧的帷幕拉开了……面对阴险奸诈的新国王,哈姆雷特开始了孤身复仇的行动:为了复仇,他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失去了深爱的情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后,在一场血淋淋的宫廷决斗中,他虽然杀死了阴险狡诈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结束在这“牢狱”般的宫廷中。 二、悲剧根源 (一)悲剧性格 哈姆雷特的性格充满着复杂性,多面性和矛盾性。他拥有世俗的一切光辉的品质,如爱人奥菲利亚的赞誉“一个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的娇子;时尚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还没有说服力的话,国王和波各涅斯对他的忌惮则可显示民众对这位英武的王子的拥戴;直到变故发生前,他还有一位拥有“太阳神的毛发、天神的前额、阿波罗的身躯”“完善卓越的仪表”的堪称“世间男子汉的典范”的父亲;他还拥有一位美丽贞洁的母亲,父亲的英勇让国人骄傲,让自己自豪;父亲和母亲的爱情在他看来是那么的完美无暇;作为丹麦的王子,他继承的不仅是丹麦的国土和臣民,还有父母的美德和国人的赞颂。这是一个完美的人。然而父亲被害,凶手竟是叔父;母亲变节,元凶还是叔父。只要是一个正常人,就不能夸口自己还能在这样的变故中保留自己一贯的优秀品质,即使他是一个像哈姆雷特这样完美的王子———三十岁的拥有智慧的青年。 1.多疑 哈姆雷特自幼生活在一帆风顺的环境中:身份尊贵,家庭和睦美满,国家强盛。他所经历过的处境无一不是平顺的。但是在一夜之间,他所拥有的一切都遭到了全盘颠覆:父王猝死,母后改嫁,王权旁落,国外大军压境。对于一个从来不曾遭遇过什么重大挫折与坎坷境遇的年轻王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突如其来的巨变更打击的事了。也正因为如此,哈姆雷特的忧郁本性愈发得明显了,而他性格中多疑的一面也被激发了出来,并愈演愈烈。 2.嫉恶如仇 嫉恶如仇的性格也是推动哈姆雷特人生轨迹的重要动力。在第一幕中,他气愤于母亲的朝三暮四,痛斥:“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在母亲的寝室中,他愤怒地辱骂他的叔叔是“一个杀人犯,一个恶徒,一个庸奴,一个冒充国王的丑角,一个盗国窃位的扒手。”对叔父的奢侈以及国家的陋习,他都表现得痛心疾首。他向往光明,痛恨邪恶,将所有的国仇家恨都绑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忍受所有苦难,不断挣扎前进。 3.优柔寡断 哈姆雷特虽然善于思索,但却优柔寡断,这也是他的复仇成为悲剧的原因。面对着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恨国仇,哈姆雷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

简析《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摘要 《呼啸山庄》是由艾米丽·布朗特所创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艾米丽在小说中成功的塑造了爱与恨为主题的爱情悲剧故事。自该小说诞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呼啸山庄》主题的研究从未停止。本文选取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爱情故事原因的角度进行探究,致力通过对男女主人公所处的阶级,受到的教育,各自成长环境的变化,及各自性格原因,来分析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使读者对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悲剧有更清晰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爱;恨;凯瑟琳;西斯克里夫;呼啸山庄

Contents Abstract (i) 摘要 (ii) 1.Introduction. (1) 1.1Introduction of Emily Bronte and her Wuthering Heights (1) 1.2 Introduction of the tragic love story (1) 1.3 The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2) 2.Literature Review (4) 2.1 Review on the oversea studies (4) 2.2 Review on the domestic studies (4) 3.The External Reasons for the Tragedy (6) 3.1 The class barrier (6) 3.2 The educational reasons (7) 3.2.1The family education for Heathcliff and Catherine (7) 3.2.2Education conducted by European upper class (7) 4.The Internal Reasons for the Tragedy (9) 4.1 Catherine’s own reasons (9) 4.1.1 Catherine’s growing environment (9) 4.1.2 Catherine’s dual personality (9) 4.1.3 Catherine’s betrayal (10) 4.2 Heathcliff’s own reasons (10) 4.2.1 Heathcliff’s growing environment (11) 4.2.2 Heathcliff’s extreme personality (11) 4.2.3 Heathcliff’s revenge (12) 5.Conclusion (14) References (15) Acknowledgements (16)

哈姆雷特悲剧原因分析

The Causes of Hamlet's Tragedy As we know, Hamlet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and influential tragedies wrote by William Shakespeare. He gives deep impression to almost everyone who have read the story. Every reader has their own idea about Hamlet’s tragedy. This story describes a prince’s of Denmark revenge for his father’s death. The King of Denmark died, young prince Hamlet who was studying abroad came back to his country only to find out that his mother married his uncle Claudius just a short time after his father’s death. A ghost who looked like the old King appeared at night, and told Hamlet that it was Claudius who killed him, so Hamlet promised to revenge for his father. He began to pretend to be mad, and left Ophelia who was loved by him very much. To spy on the reflection of Claudius, Hamlet arranged a play. Claudius realized it, he sent Hamlet to England, and asked the man who kept an eye on Hamlet and sent a letter to the king of England to have Hamlet died. But Claudius failed. Hamlet came back to Denmark again. Meanwhile Ophelia was drawn because of her father’s death and Hamlet’s departure. Her brother Laertes asked to fight with Hamlet and Claudius gave a sword to them. In this fight, Hamlet was killed by the poison sword, Laertes was wounded to die. The Queen, Hamlet’s mother, died from the poison wine which was prepared for Hamlet by Claudius. Before death, Laertes told the truth. Finally Hamlet killed Claudius with the cost of his life. In my opinion, there are four mainly causes of Hamlet’s tragedy. Firstly, Hamlet was the prince of Denmark, he was noble and simple. So when Hamlet found his father’s death and his mother’s marriage with his uncle, who had become the new king, he was barely to get over of these matters. Filled by sorrows, Hamlet cannot thought about his revenge clearly, which is one of the reason of his filled. Secondly,Hamlet had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which made him though a lot about his plan of revenge. H e was struggling with the choice of the cause of his father’s death, suicide as people said or murdered by his uncle. Therefore, he was entangled with the question “To be or not to be”. Besides, his faith in religious hindered his idea of killing his uncle. His struggle of this question made him hesitate to kill his uncle for the revenge of his father. Thirdly, before all of these horrible things, Hamlet lived a happy and bright life as the prince of Denmark. During his study aboard, Hamlet has wonderful dreams and brilliant image of his future. In his mind, the world is peace and prosperous. However, these over-optimistic thoughts gave him a frail will which led him to tragedy. Fourthly, as a prince, hamlet refused to tell his friends about his experiences and ideas. He was unwilling to cooperate with others, because he believed that he was the

论哈姆雷特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成因

论《哈姆雷特》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成因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09级汉语言文学(师范)3班施静平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莎士比亚通过戏剧《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演绎了不同的两种悲剧。《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最后与仇人叔父同归于尽的彻底的悲剧,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男女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却因封建家族世仇而不能成为美眷,双双殉情,最后家族言归于好的带有喜剧色彩的爱情悲剧。 本文将从两种悲剧的写作背景,剧中矛盾,以及人物性格来分析两部戏剧的悲剧成因。 一.写作背景 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先于《哈姆雷特》六年出世,但这两部戏剧都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是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这个时期,城市手工业与商业贸易蓬勃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这给当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代表着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新兴资产阶级不满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产生了反封建的政治愿望和要求,便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提出了符合自身利益的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肯定个人的情感,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求以及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在压

抑人们欲求的封建时代,它无疑成了点燃人们反封建的熊熊火炬。 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为当时新思想的代表,他们厌恶禁锢思想的封建制度,憧憬美好的爱情,所以,当他们彼此得知自己是门第相当的世仇家族时,他们毅然不顾世俗的藩篱,大胆相爱。罗密欧由衷的叛逆:“……敬爱的神明,我痛恨我自己的名字,因为它是你的仇敌;要是把它写在纸上,我一定把这几个字撕得粉碎。”,朱丽叶也有同样的声音:“……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这种微弱的呼喊人性自由的声音与敦厚的封建思想的抗衡导致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成为了思想进步,社会发展的牺牲品。 在《哈姆雷特》中也是如此。 12世纪的丹麦王国封建势力强大,封建势力的代表者克劳迪斯掌握着国家的权利,拥有朝廷的力量,哈姆雷特作为受过新思想熏陶的人文主义代表势单力薄;再加上,哈姆雷特昔日的朋友与情人,如今也成了克劳迪斯的密探,而哈姆雷特不仅需要复仇,他还有重整乾坤的任务在身,孤身一人的他与强大的封建势力相对抗,其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悲剧便出现了。 二.剧中矛盾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要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破灭展开,以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社会恶势力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冲突。剧中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文主义理想的人物,描写他们与恶势力进行的悲剧斗

浅论宝黛爱情及悲剧原因

木石本前盟,情债终成梦—浅论宝黛爱情及其悲剧原因摘要:《红楼梦》又称《情僧录》《风月宝鉴》,可见“爱情”是这本书的重要主题。综观全书,若说大厦将倾的贾府是全书的躯干,宝黛的爱情便是全书的血液。小说以宝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利用种种谶语铺垫人物故事结局,辅之以贾府的衰败过程。然有情人终难成眷属,何故?宿命耶?人事也! 记得初次看的是删简本的《红楼梦》,只是突出宝黛爱情婚姻悲剧这一主线,以致让我一度认为《红楼梦》是写宝黛钗的情感纠葛的古言小说。故而喜恶明显,先入为主,崇黛抑钗,看书时也是挑着看,发现有黛玉的情节便有宝玉的身影,仿佛黛玉即是为宝玉而而生为宝玉而死。高一那年,买了本以程乙本为底本的比较完整的《红楼梦》,再看已不是只停留在宝黛的爱情悲剧上,而扩展到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生活画卷、悲欢离合、人情世态。红楼事,终成空,“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所要好,须是了”。 一、宝黛爱情的源起人常说,所谓爱情,要么一见钟情,要么则是日久生情,宝黛间的爱情起源却是两者兼之。在第三回写两人初见的情景: 黛玉一见,便吃了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像是旧相识的,今日只做远别重逢,未为不可。” 初见便都觉似曾相识,亲切感一生,心理距离也就拉近了。诚如宝玉所说,他们确是“久别重逢”,在第一回已含蓄表露:宝玉乃系离恨天上神瑛侍者身青埂峰下玉石魂,而黛玉则是太虚幻境潇湘妃子身三生石畔仙草魂,下得凡来一为历劫,一为报恩。也就是说宝黛前世有段未了的情缘,今生得以复见,便一发不可收拾。贾府的权威人物—贾母见两人一见如故,为让自己最疼爱的孙子和刚来的外孙女能“亲上加亲” ,便顺意让两人住在一处。二人“日则同食,夜则同卧”,日久情增,心事渐成。

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 关键词:哈姆雷特复仇悲剧疯癫颠倒混乱的时代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哈姆雷特遭受了一连串打击致使他对亲情、友情和爱情失望,从而改变了其原有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在那个颠倒混乱的时代他的悲剧的必然性。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著名的一出戏剧,同时也是莎士比亚创作生涯的高峰。《哈姆雷特》讲述了一个既复杂又简单的故事。说复杂是因为其情节十分的曲折,人物关系也错综复杂。说简单是因为它的主线可以用一句话概况——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最终与仇人同归于尽。在这出著名的悲剧中,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这两个悲剧人物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这两个人同为疯子,只不过一个是装疯而一个是真疯。 哈姆雷特是丹麦的王子,在老国王未死之前,他就读于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互爱,相信人类的前途是光明的,相信依靠人的理性和力量能够创造美好的人生和理想的社会。哈姆雷特对美好事物的热爱的同事也对一切丑恶的事物表现出了憎恶。这样一位生机勃勃,抱有远大理想的王子本应该继承

着又对友情失去了信心。哈姆雷特不再相信友情,他更加的孤独了。 命运却并没有因此而放过他,他仅剩的爱情也岌岌可危,奥菲利亚确实是个好女人,她美丽善良又单纯,但她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软弱并且没有主见,她过于听她父亲的话,就是这一缺陷葬送了他们的爱情。在哈姆雷特装疯期间,叔父克劳狄斯想要验证其真假,于是奥菲利亚的父亲便出主意让自己的女儿去验证一番,他们相信在恋人面前哈姆雷特会说真话或至少会露出马脚。于是奥菲利亚这个傻姑娘便真的去了。恋人的试探无疑是在哈姆雷特那血淋淋的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将他往绝望的深渊又推进了一步,也让他对女人彻底失望,不再相信爱情。 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变突然发生,打破了哈姆雷特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的幻想。人类,并不美好,下贱的克劳狄斯一旦爬上王位,很多变开始对他阿谀奉承,为了利益而去巴结他;而为了篡位,弟弟居然暗杀自己的哥哥,人类不过是泥土捏成的生命,有着丑陋的心。爱情,也不坚贞,父王死去不到两个月,母亲变改嫁叔父。友谊,也不可靠,为了一己私利,好友接连背叛自己。纵目四望,奸王邪恶,群臣昏聩,朝廷腐败,上层堕落,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朱维之,1982)本来美好的世界现在在他看来一切都是那

哈姆莱特 文学常识

高考名著阅读之《哈姆雷特》 【作者简介】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主要作品】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 【哈姆莱特主要人物】 哈姆雷特:乔特鲁特和先王的儿子,新王克劳狄斯的侄子。他时刻准备为父亲复仇,最后终于杀死克劳狄斯。在与雷欧提斯的比剑中身亡。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先王的弟弟。哈姆雷特的叔叔。他毒死了先王,篡夺了王位,并娶了嫂子乔特鲁特。最后被哈姆雷特杀死。 乔特鲁特:哈姆雷特的母亲,先王的妻子,后续嫁新王,即先王的弟弟克劳狄斯。在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的比剑中误饮毒酒而死。 奥菲利亚:波各涅斯的女儿,雷欧提斯的妹妹,哈姆雷特的恋人。最后因疯癫落水而死。 波各涅斯:御前大臣,雷欧提斯与奥菲利亚的父亲,克劳狄斯的帮凶。被哈姆雷特误杀。 雷欧提斯:波各涅斯的儿子,奥菲利亚的哥哥。最后在与哈姆雷特的比剑中身亡。 【故事梗概】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在德国人文主义中心维腾贝格大学读书,得知父王暴死,匆匆回国,却发现其叔父克劳狄斯与原来的王后即哈姆雷特之母成婚并继承了王位。哈姆雷特悲愤交集。后来,哈姆雷特父亲的鬼魂显灵,告诉他克劳狄斯是杀己夺取王位的凶手。哈姆雷特用戏中戏影射其叔父杀兄夺嫂的罪行来获取证明,同时决定要为父王报仇。奸王克劳狄斯不断试探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只好以装疯的方式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同时在如何复仇问题上犹豫不决,奥菲利亚因为父亲被哈姆雷特误杀身死以及她本人与哈姆雷特恋爱失败,导致精神失常,溺死水中。后来在国王的挑唆下,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哥哥雷欧提斯比武,双双中了毒剑。王后则误饮奸王为谋害哈姆雷特而设下的毒酒而死。哈姆雷特临死前刺死了奸王,报了父仇。 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反象征着人文主义理想与封建王权之间的严酷斗争。故事虽然发生在丹麦,但实际上是16、17世纪之交英国社会生活的缩影。 【三条线索】哈姆雷特为父被谋杀篡权复仇,雷欧提斯为被哈姆雷特无意杀死的父亲波洛纽斯复仇,福丁布拉斯为其在战场上比武丧生的父亲复仇。流血复仇的情绪笼罩全篇。三条线索以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主线,其他两条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其中尤其重点写了哈姆雷特一家和奥菲莉娅一家的种种纠葛。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优柔寡断,忧郁多疑。谨慎有谋略。机智、果敢、勇敢与软弱、妥协、鲁莽交织。例:听了父亲的鬼魂告白,叔父祈祷时,他本可轻丽易举复仇,可他放弃了,说明他优柔寡断、软弱;和母亲谈话;发现有人偷听,一剑错杀了情人的父亲,说明他多疑、鲁莽;他装疯躲避国王,借演戏试探叔父的反应,说明他机智、谨慎;新父王要杀他,他识破奸计,调换诏书,处死凶手,回国复仇,说明他勇敢、机智、果敢。 【选择题】 1、下面对名著《哈姆雷特》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哈姆莱特》在人物塑造上常常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使剧中人物各具特点。比如同是反面人物,克劳狄斯阿谀奉承,波洛涅斯笑里藏刀。 B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家之一,《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赞叹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等等,表现对人生的深切关注,体现出强烈的时代色彩。 C哈姆雷特是个具有先进理想并勤于思索的人文主义者。他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D《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王后的冲突是悲剧的主要冲突,这一冲突深刻地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的矛盾。 E《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代表作品。在思想内容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与本质特征。 【解析】(D哈姆雷特和克劳狄斯的冲突是悲剧的主要冲突。)(E应为封建社会末期)) 2、下列有关作品的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A、《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挪威王子哈姆莱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B、《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作品,作者在哈姆莱特身上寄托了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和悲剧结局也反映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危机和致命弱点。

呼啸山庄主要内容、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主要内容、呼啸山庄读后感 呼啸山庄主要内容: 呼啸山庄的主人乡绅欧肖先生带回来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取名希斯克利夫,他夺取了主人对小主人亨德雷和他的妹妹凯瑟琳的宠爱。 主人死后,亨德雷为报复把希斯克利夫贬为奴仆,并百般迫害,可是凯瑟琳跟他亲密无间,青梅竹马。后来,凯瑟琳受外界影响,同时爱上了画眉田庄的文静青年埃德加。希斯克利夫愤而出走,三年后致富回乡,凯瑟琳已嫁埃德加。 希斯克利夫为此进行疯狂的报复,通过赌博夺走了亨德雷的家财。亨德雷本人酒醉而死,儿子哈里顿成了奴仆。他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 妹妹伊莎贝拉,进行迫害。内心痛苦不堪的凯瑟琳在生产中死去。 十年后,希斯克利夫又施计使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嫁给了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敦。埃德加和小林敦都死了,希斯克利夫最终 把埃德加家的财产也据为己有。复仇得逞了,但是他无法从对死去的 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而死。 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继承了山庄和田庄的产业,两人终于相爱,去画眉山庄安了家。 呼啸山庄读后感:两代人爱情故事的对比,不难发现,相似经历相似的人,因为信念的不同选择的不同最终获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凯瑟琳既想要埃德加文明的爱,又想要希斯克利夫本真的爱,于是她经历了极其暴躁、郁郁寡欢的一生 人要的不能太多,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为避免悲剧一定要做出选

择,然后去热爱自己的选择。犹豫摇摆会同时伤害爱自己的和自己爱的人。 埃德加深爱凯瑟琳,知识让他文明克制隐忍,但是爱情终究是自私的,他无法接受妻子爱另一个男人。他允许自己深爱一个人,允许自己因离别而悲伤,也允许自己死后依然去爱那个人,但是他不会因动荡而停止热爱生活。 努力的去学习去修炼内心,学会和自己相处,学会与温暖为伴,因为这个世界上只有自己是自己永远的伙伴,要习惯别人的到来和离去。 希斯克利夫对一个人爱的方式是疯狂的,他渴望拥有,爱而不得之后久久走不出自己内心的桎梏。 爱一个人不能太满,过满则溢。要善良宽容一些,不但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自己。行有不得反思诸己。 伊莎贝拉的爱是幼稚可笑的,硬闯进别人的故事想做主角,最终也只能是一身伤痛且一生再没机会做自己爱情故事的主角。 不要去爱一个心里有其他人且疯狂的人,他的疯狂只会给那个心里的人,给其他人的都是发疯。 小凯瑟琳的爱是从本真进化过来的,爱情是相互的,你爱我那我也爱你,你不爱我了,那我收回我的爱去爱其他人。 这和现代文明的爱情是不谋而合的,谁的爱都不是廉价的,谁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要找到那个和自己的灵魂高度在同一个层次的人。 哈里顿的爱是真诚,善良,包容的。我爱你,你是自由的。但是我

论林黛玉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论林黛玉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姓名:陈晓磊 学号:0934001268622 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 年级:09秋 层次:本科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亳州分校

目录 一、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4) 二、共同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宝黛爱情的基础,也是宝黛爱情美的魅力之所在 (8) 三、性格的独特性、缺陷性注定宝黛爱情是个悲剧 参考文献 (9) 内容摘要:一部《红楼梦》演绎出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共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奠定了宝黛之间纯真的爱情基础,而封建礼教和宿命论以及宝黛两人性格的独特性和缺陷性则注定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因此,分析研究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宝黛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宝黛的爱情悲剧另一方面也是让世人警醒的众生浮沉之梦。 关键词:林黛玉爱情悲剧社会根源;封建伦理;家族利益

论林黛玉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述了贾、薛等家族的兴衰历史,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纯真爱情感天动地,令无数人的心灵为之震撼!那个“花的精魂”、“诗人化身”的林黛玉之死,令无数人痛惜!可人们又觉得她并没有死,虽然她的生命短暂,可她创造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她的生活就像一首诗,虽然忧愁多过欢乐,可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的科举制度等新思想与腐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也反映了对新的社会生活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从反面也说明了贾宝玉和林黛玉性格的独特性及弱点。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集中表现了封建腐朽的旧思想与宝黛的新思想的种种不协调,从众多像花一样的女儿们的悲惨命运中,让人们看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主义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因此,对宝黛爱情悲剧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则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对此问题,浅谈如下: 一、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第一: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是与封建世家的家族利益和政治上的考虑有着深刻联系的。 《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这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有其典型意义,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小说的第四回写了薛家公子薛蟠,因霸占丫头,平白地打死了人,竟一走了事,作案一年,官府不敢究问。金陵应天府尹贾雨村初上任不知内情,本想依法办理,一个门子止住了他,并向他介绍了一通“护官符”的缘由:“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护官符’。”于是贾雨村就“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事后又连忙修书二封给薛蟠的姨父贾政,舅父王子腾请他们放心。“护官符”不仅深刻地暴露了当时官场,吏治的黑暗腐败,而且表明了四大家族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有着何等强大的政治势力。 第二、《红楼梦》所描述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内容,“金玉姻缘”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好像人的命运上天自有安排,冥冥之中早有定数。贾宝玉就曾说过,我偏不信什么“金玉姻缘”,偏信“木石前盟”。“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其内容的丰富,包含了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美感的深处,结晶了几乎全部的欲望和冲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林黛玉代表的“木”字和薛宝钗代表的“金”字,可以从中国文化底蕴来看:木近水,金近火,阴柔与阳刚,寂寞与活溢,虚无与实有,悲观与乐观,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宇宙人生两种不同的本质认识的体现。林黛玉体寒,虽多愁善感,可激情似火;而薛宝钗体有热毒,却“藏愚守拙”、“不关已事,高高挂起”。所谓“门当户对”、“包办婚姻”的封建意识至今桎梏着人们的心灵。薛林两人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规范,人格理想和宇宙精神的化身,贾宝玉在爱情婚姻的天平上,他的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他虽然深爱林黛玉,但他的力量是弱小的,贾府从上到下,一起来蒙骗他,他爱林黛玉已到痴迷的状态,在被蒙蔽的情况下,他是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相抗衡的。封建统治者为贾宝玉选择什么样的对象做妻子,是要由贾府的切身利益,特别是贾府日益衰败的客观形势来决定的。林黛玉本人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而且家道早衰。薛宝钗的家庭则是:“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贾、薛两家联姻,可以加强他们“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