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一《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说课稿

湘教版必修一《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概述

本说课稿针对《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这一教材单元进行讲解。该教材单元是湘教版必修一的内容,主要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系统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格局,进一步认识到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和

形成原因。

2.掌握大气环流的分类和特点,能够描述不同地区的

气候特征。

3.理解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认识到大气环流

与气候变化的密切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从实际观测数据

中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清晰地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够区分

不同类型的大气环流。

2.理解大气环流与地球气候的关系,能够分析大气环

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

3.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观察并分析现实中的气象数

据,从中得出结论。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分类:介绍大气环流的定义和基

本分类,如经向环流、纬向环流、垂直环流等。

2.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详细解释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因,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3.大气环流的特点和基本格局:探讨不同地区的大气

环流特点,如南北半球的风向、气压分布等。

4.大气环流与气候的关系:说明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

的影响,如赤道附近的气候特征、季风气候等。

5.大气环流的观测和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气象数据,

通过分析数据研究大气环流的变化规律。

2. 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并进行概念解释和原理说明。

2.组织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

分析不同地区的大气环流特点和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3.实地观察: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室外观测气象数据,

通过实际观察和记录,加深学生对大气环流的理解和感知。

4.实验演示:教师进行相关实验演示,通过实际操作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五、教学过程安排

1. 导入环节

1.1 大气环流的概念引入

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大气环流的概念,并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大气环流的存在与重要性。

2. 知识讲解

2.1 大气环流的分类和特点

教师介绍大气环流的基本分类,并解释各种环流的特点和形成机制,让学生对不同类型的大气环流有清晰的认知。

2.2 大气环流与气候的关系

教师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大气环流与地球气候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大气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

3. 实践探究

3.1 气象数据的观测与分析

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室外观测气象数据,比如气温、风向、气压等,引导学生分析数据,观察不同地区的大气环流特点。

3.2 实验演示

教师进行相关实验演示,如利用水低温传热的实验来模拟大气环流的形成原理,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4. 总结归纳

4.1 概念和要点回顾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概念和要点进行回顾,让学生对大气

环流的关键概念和知识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4.2 学生提问和解答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

讨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思考。

六、教学评价

本单元的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表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

题的积极性、观察问题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2.学习成果:通过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成绩,评估学生

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学生互评: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了解学生对

课堂教学的认同程度和满意度。

4.教学反思:教师根据教学过程的反馈和学生的反馈,

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

1.课件:包括本单元的知识点、示意图和实例分析等

内容的课件,以便教学展示。

2.参考书籍:准备一些相关的参考书籍,帮助教师进

一步了解本单元的教材内容。

3.实验器材: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水温计、风向仪

等,方便进行实验演示。

八、教学延伸

本单元的教学延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学生开展小型研究课题,让学生深入探究大气

环流对当地气候的影响机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2.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象数据,分析不同地区的大

气环流特点以及其对当地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

进一步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理和特点,并将实验结果进行展示和分享。

以上是《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的说课稿,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对大气环流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气候变化的认识和理解。

2019-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热力环流》说课稿教学反思

《热力环流》说课稿 2019-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热力环流》说课稿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第三课时,在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和受热过程后引入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但却是理解本章“大气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以及锋面系统的理论基础”的重要基础。可以说如果不能理解热力环流,第二单元的学习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同时它也是高中地理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历年高考中多有考查,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它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说教学目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即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了解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城市热岛效应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三、说教材重点、难点 重点:地表冷热不均造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运用热力环流理论解释城市风、山谷风和海陆风。 四、学情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而且对有关的天气、气候事例比较感兴趣,参与、表现欲望较强,但已有的知识水平较低、甚至还有错误的认识。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五、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实验演示和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实验教学法、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 六、学法指导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浙江专用)学案:第二章 5 第三节 第2课时 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与大气的

第2课时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 阐明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基本原理及风的受力状况。 学会判读等压线图与等压面图。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大气运动的原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形成过程 (1)A地受热较多,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D处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2)B、F地受热较少,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3)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1)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值是高压大于低压。 (2)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气压梯度力。 2.主要作用力及特征

字母作用力特征 F1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F2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使风速减小 F3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 3.风向 (1)高空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近地面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影响风力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则风力越大。 (2)风力大小还要考虑摩擦力的大小,地面障碍越多,阻挡作用越强,摩擦力越大,风力越小。 (3)地转偏向力不影响风力大小,只影响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一、判断题 1.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3.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始终平行于风向。() 4.高空的风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5.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2019·4月浙江)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实线为等压线)。回答下题。 6.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成因和空气垂直运动正确的是()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2.3.2《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 2.3.2《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导学 案湘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2.结合图示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3.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大气运动现象;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判断某地的风向,比较两地的风速。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①____________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②______________不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③________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热力环流的形成 (1)A地受热较多时,近地面形成④____气压,其高空形成⑤____气压;同时B、C两地受热较少,空气冷却下降在⑥________形成低气压,在⑦__________形成高气压。⑧____________出现弯曲。 (2)水平气压差异产生⑨____________________,并造成空气的⑩________运动:在高空,空气从A地向B、C两地?________;在近地面,空气则由B、C两地流向A地,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____。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风的 基本 要素?? ? ?? 方向:由?力、?力、?力三个力共同作用 风速: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探究点一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应用 【探究材料】 实验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1.实验器材:长方形的玻璃缸1个(长100厘米,宽30厘米,高40厘米)、胶合板盖一个(一侧开有一个小洞)、一盆黄沙、一盆枝叶茂密的草皮、一束香、一个打火机、两个1 000瓦的电灯、电源。 2.实验步骤 (1)将一盆黄沙和一盆草皮分别放置在玻璃缸两端。 (2)用平整的胶合板把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3)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4)将电灯打开。 3.实验探究 (1)观察烟雾的飘动情况,绘制出其简明示意图,并简要说明原理。 (2)利用这一原理,谈谈在城市发展中如何改善大气质量。 (3)古诗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你能理解巴山为何多夜雨吗? 【规律总结】 1.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可简单归纳为: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湖南省长沙市湘府中学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2.3大气环境第三课时热力环流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Ⅰ第二章第三节 《热力环流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能正确区分等压面和等压线 3、会运用热力环流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三国演义》中有一则故事:诸葛亮精心设计把司马懿诱入上方谷内,以干柴火把截断谷口。司马懿进退无路,面临火焚灭顶之灾。正在此时,天地间突然狂风大作、骤雨倾盆,司马懿趁机杀出重围。事后诸葛亮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其实诸葛亮不知道这火虽然是他放的,但是这雨也是他自己造成的。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分析它。 一、基本概念 1、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以百帕(hPa)为单位。 结论一: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2、等压面: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合而成的面叫做等压面。

(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受热均匀。) 【活动探究】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的飘动方向?空气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说明:课件动画演示) 【归纳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思考】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太阳辐射) 2、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冷热不均) 3、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气压差异) 【练习】 (1)1、2、3、4、5四点中气压值相等的是:_____;海拔高度相等的是:_____。 (2)3、5两点,_____点气压高,_____点气压低。 (3)A、B两点,_____点气流上升,_____点气流下沉。 (4)用“ →”画出图中A、B、3、5四点热力环流。 (5)A、B两点,_____点受热,_____点冷却。 【归纳总结】热力环流中的温压关系

湘教版必修一《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说课稿

湘教版必修一《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概述 本说课稿针对《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这一教材单元进行讲解。该教材单元是湘教版必修一的内容,主要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系统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格局,进一步认识到大气运动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大气环流的概念,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和 形成原因。 2.掌握大气环流的分类和特点,能够描述不同地区的 气候特征。 3.理解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认识到大气环流 与气候变化的密切关系。 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能够从实际观测数据 中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清晰地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够区分 不同类型的大气环流。 2.理解大气环流与地球气候的关系,能够分析大气环 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 3.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观察并分析现实中的气象数 据,从中得出结论。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 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大气环流的概念和分类:介绍大气环流的定义和基 本分类,如经向环流、纬向环流、垂直环流等。 2.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详细解释大气环流形成的原因,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3.大气环流的特点和基本格局:探讨不同地区的大气 环流特点,如南北半球的风向、气压分布等。 4.大气环流与气候的关系:说明大气环流对地球气候 的影响,如赤道附近的气候特征、季风气候等。 5.大气环流的观测和分析:引导学生观察气象数据, 通过分析数据研究大气环流的变化规律。 2. 教学方法 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并进行概念解释和原理说明。 2.组织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 分析不同地区的大气环流特点和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3.实地观察: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室外观测气象数据, 通过实际观察和记录,加深学生对大气环流的理解和感知。 4.实验演示:教师进行相关实验演示,通过实际操作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环流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大气环境“一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高一年级学生也已具备如大气压强受高度、密度、温度等因素影响的基础知识。但本节课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概念。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培养观察、推理、绘图等能力。 2、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分析、归纳、表达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分析、理解、运用热力环流,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怀,用地理 眼光关注生活,发现和探究地理问题 2、培养学生节能环保的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和等压线的综合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演绎归纳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设计思路】 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注重与实际相结合,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引进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组织教学,力求实现地理原理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提出问题→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观察、推理、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评课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节大气热力环流》评课稿 一、课程背景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的第三节课程是关于大气热力 环流的内容。大气热力环流是地球上大气层内空气的水平和垂直运动,是地球气候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因素。通过这节课,学生将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原理和作用,以及全球热带风暴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四个大气环流带状带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原理和作用, 掌握全球热带风暴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和极 地高压带四个大气环流带状带的特点;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形成和分 布的关系,理解气候区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关注和兴趣, 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深入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 原理和作用,掌握全球热带风暴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 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四个大气环流带状带的特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气候形成和分布的思维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气候区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四、教学内容 1. 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和原理 •大气热力环流:指在全球范围内,因太阳光照射而形成的大气运动。

•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吸收的热量不均匀,因而形成了高温带、低温带和中温带。 2. 大气热力环流的作用 •单纯的大气热力环流影响:对地球上的气候分布和季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与海洋相互作用的大气热力环流影响:共同影响了海洋环流和海洋生物等。 3. 大气热力环流带状带的特点 •热带风暴带:位于赤道附近,常年高温潮湿,季风明显,降水充足,适宜农业生产。 •副热带高压带:位于30°纬线附近,常年高气压,天气晴好,降水不足,物种多样性低。 •副极地低压带:位于60°纬线附近,常年低气压,天气多变,气温低且降水充足。 •极地高压带:位于极地附近,常年高气压,气温极低,降水稀少,地理条件极为恶劣。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1.情景模拟法:通过模拟实际的气候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形成和分布的关系。 2.图片示意法:通过投影仪将有关大气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直观地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 3.实地调研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记录不同地理区域的气候变化和大气热力环流的表现形式。 六、教学评估 1.自查评估:提供一份小测试,让学生自行回答与大气热力环流相关的问题,并自行检查答案。 2.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交换资料和观点,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高中教育地理湘教版必修1 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基础性内容。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它是理解季风环流和三圈环流的基础,是分析气候成因和天气变化的所要依据的基础性的重要知识。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机理 2、应用热力环流的机理解释自然界的热力环流现象 3、理解热力环流对等压面的影响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播放演示实验录像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2、通过合作学习实例和练习交流迁移应用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初步培养实证主义科学精神,从实验结果中获取现象和规律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三.教学重点 1、基本的概念:①气压②等压面 2、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 3、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四、教学难点 1、在同一水平面上,高压的等压面和低压的等压面的弯曲特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放飞孔明灯导入。 【导入】孔明灯也叫许愿灯,它带去大家美好的愿望的同时,也反映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大气运动的最本基本形式--热力环流 二)学习新课 1、学习基本概念 【过渡】我们先来学习基本概念 【师生互动】学习气压与等压面 【小结】1、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规律:海拔越高,气压_越低_ 2、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假设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应该是水平面;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热力环流(讲义)

1.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及过程。 2.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利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城市热岛、海陆风的形成原因,分析热力环流与污染的关系,如工业、绿化带、卫星城布局与城市热岛的关系,是经常考查的内容)。 二、重难点提示 重点: 1.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2.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 难点: 热力环流形成过程。 一、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原理:太阳辐射→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3.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空气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二、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一)海陆风: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洋上高,近地面,陆地气压低于海洋,空气由海洋流向陆地,形成海风(如图a)。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上低,近地面气压比海洋高,使近地面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如图b)。 (二)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强烈,于是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如图c)。夜间因近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如图d)。 (三)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如下图)。 【随堂练习】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某地受热,高空形成低压 B.某地受热,近地面形成低压 C.某地冷却,高空形成高压 D.某地冷却,近地面形成低压 答案:B 思路分析:某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某地冷却,近地面空气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 例题1(荆州中学质检一)读下列四幅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和直线表示等压面,正确的为() A.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②④ 思路分析: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近地面冷却,空气下沉,形成高压,等压面上凸,高空等压面和近地面相反。由此可判断①③正确。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_【优教教案】《大气热力环流》_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3节热力环流 本课为新教材湘教版第三章第第三节内容。主要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本节第一部分讲述“热力环流原理”。第二部分主要讲述“自然界的热力环流”。“热力环流”主要阐明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运动形式,用图示的形式形象地讲解了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密度和气压的变化,进而形成热力环流的过程。如果结合等压面讲,是一个难点。这部分知识是学习“大气环流”的基础。 1、人地协调观:通过了解大气运动,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通过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知识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是有普遍联系、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辨证唯物观。 2.综合思维:空气的对流实验热胀冷缩的原理引出热力环流,从而总结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且结合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地理现象。 3.区域认知:可以运用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重点:判断气压的高低。 难点:判断气压的高低。 多媒体教学平台 新课导入:通过PPT播放观察空气对流小实验,让学生思考在门窗关好的情况下,A、B、C哪一种现象有可能发生? 承转:引出“大气在全球是受热不均匀的”问题,导出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和产生的根本原因,并引出热力环流的定义以及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热力环流的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地面受热均匀的情况下 分析总结:等压面为一个个水平面,等压面越往高空气压值越低。 (2)地面受热不均匀的情况下 假如A点受热,近地面大气就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空气的密度增大,气压增高形成高压区;B、C两地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区。于是,上空的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A地空气上升后,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地区都低,形成低压区;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区。这样,近地面的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这就是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高中地理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 1 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f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f分析推理运动过程f归纳概括运动 规律(理性认识)f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 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 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 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 示大气环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2、介绍利用课件展示几个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第35页热 培养学生 气运动的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 力环流第一段,思考并 自主学习 有关内容 里? 2.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是什么? 过渡:大气到底是怎样运动 回答课件展示问题。 能力及信 息提取能 力。 的呢? 小组合作活动: 1 .观察烟雾的飘动轨迹 并画在纸上。 2.思考探究: ①请说出烟雾飘动的方 向?并在黑板画出。 ②烟雾为什么会飘动? 并在图中加上表示原因 的文字或图画。 ③因此可以得出冷热不 均引起大气运动。(即已 完成热力环流图的描画 和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1、创设情境提问“为什么空调冷景导入教 机装在房间的高处而暖气 片 学 放在房间的地上?” 思考、回答 结合生活中 的真实案 例,激发学 生学习热 情。 3、感受热1、播放录像: 力环流的 录像内容,在玻璃箱内 产生 通过电脑 演示热力 环流形成 过程,这样 学生通过 观看、分 析、思考、 回答,教师 的讲解、归 纳来使学 生获得感 性认识。 冰块盆和热水盆,在玻璃箱 点燃香,观察烟雾的飘动方 向。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大气环流》说课教案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大气环流》说课教案湘教版必修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本课内容在大气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 2、教材思路: 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联系实际。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名称,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三圈环流”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通过观察“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3)情感目标:学生认识到事物是有规律联系在一起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 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以及季风环流的形成等。 难点: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而南北移动。 二、说教法 1、总体策略 采用化繁为简、有易入难的策略。运用这一策略进行大气环流的教学,可以化解学生的思维障碍,突破教学难点。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种“抽象—建模”的思想方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本节课内容抽象,且理论性极强,针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感性认识、形象思维较强,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教学中运用形象直观教学法,将抽象的、静态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手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并结合动画设计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3、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讲解法、口诀小结法等 三、说学法 1、学生情况的分析: 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高一学生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

热力环流说课稿

热力环流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位于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三节,是“大气运动”这个重要内容的开篇和基础性的内容。“热力环流”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规律和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重要天气系统”奠定知识基础,也是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天气变化所要依据的重要知识。 2、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培养学生从学习中和生活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 因为学生对空间的思考和想象能力有限,过程的讲述成为知识讲述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本节课的教法指导思想是:利用最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热情参与,积极思考,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 1、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演示,获得知识,验证结果。 2、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3、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4、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三、说学法 对于学生,图是地理的重要语言,使学生获得读、用、析图的方法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节课中,我打算着重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熟悉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图,进而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 提出问题“为什么暖气片装在教室的下部而冷空调却装在教室的上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 版块一用蜡烛实验引入气压。其过程是:在点燃的蜡烛上罩一个透明的塑料瓶,右侧开一小孔,引导学生观察蜡烛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2课时学案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学案

第2课时热力环流与大气水平运动 播放两幅图片,或者是微视频。内容是火锅上空的水汽往上走;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块,放在桌面上,水汽往桌下沉。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说出空气受热,气体膨胀上升;空气遇冷,气体收缩下沉。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热力环流。 1.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运用各种示意图,说明大气运动状况。理解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 一、热力环流(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1.概念:由于地面①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气温与气压关系(近地面):气温高→气压②,气温低→气压③。(高空与近地面气压状况相反) 3.空气的垂直运动:温度高的地方气流④,温度低的地方气流⑤。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⑥上的气压差。 4.空气的水平运动:同一水平面上,大气由⑦的地方流向⑧的地方。 5.常见的热力环流 (1)小尺度: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2)大尺度:季风环流,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的形成。 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⑨→空气的垂直运动→⑩→水平气压梯度力(原动力)→空气的 →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原因,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方向 等压线,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 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摩擦力:方向与风向,大小与距离地面高度成,高空可忽略不计。 4.风向

(1)赤道:受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有摩擦力)作用→风向等压线。 (2)其他纬度 高空: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答案】①冷热不均②低③高④上升⑤下沉⑥同一水平面⑦气压高⑧气压低⑨冷热不均⑩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水平运动直接正比垂直于垂直相反反比垂直于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请简述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提示】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在等压线图上,该如何画任一地点的风向? 【提示】在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如下: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做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用来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左或向右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过该点的风向。以北半球为例,如图所示。 读图,回答1~2题。 1.若该图表示热力环流,则甲、乙、丙、丁对应的等压面分布(示意)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如果上图表示青岛沿海地区,并且该地区此时吹海风,则能够正确表示海风的箭头是( )。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课时13大气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考点1大气热力环流 一、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1.大气运动 (1)原因: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不同地区气温不同→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大气运动。 (2)形式: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水平运动即是风。 2.热力环流 (1)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2)基本规律 ①一个过程:用箭头在上图中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并填写形成过程。 答案 ②两个方向

垂直方向与冷热差异有关,受热上升,遇冷下沉 水平方向与气压差异有关,从高压流向低压 ③三个关系 关系表现 温差关系近地面两地有气温差 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等压面的凹凸关系气温高的地方:近地面下凹、高空上凸气温低的地方:近地面上凸、高空下凹 思考如何理解气压高低的相对性? 答案气压的高低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因而高压的数值并不一定大于低压的数值。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的气压值大于低压区的气压值;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的气压数值要高于对应高空高压的数值。 二、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1.海陆风 (1)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2)影响及应用: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2.山谷风 (1)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2)影响及应用: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和盆地,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

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和盆地地区不宜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 3.城市热岛环流 (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2)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局在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等压面图的判读 (1)判断气压大小 ①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如图,P A>P C,P B>P D。 ②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如图,P C>P D,P B>P 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冬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热力性质上裸地类似于陆地,绿地类似于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近地面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大小 近地面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如上图中甲地;近地面等压面上凸处,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如上图中乙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