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新驳议

兰亭新驳议
兰亭新驳议

兰亭新驳议

文/张忠田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是王羲之真迹还是伪托的?最近,由书法网论坛丁剑先生的《〈兰亭序〉真伪臆断》一文,似乎在书法网又激起一串涟猗。

(详见https://www.360docs.net/doc/a02010585.html,/bbs/thread-57511-1-1.html)

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似乎不易更改。因为,自唐以降从皇帝老儿到平头百姓,都已形成定式,兰亭是书圣笔迹、是神品、是行书楷模。即使真迹已随葬昭陵,但对于隋唐以来的临本,亦是顶礼膜拜,不敢俯视。

为什么后人提出这个真伪的问题?原因在于每个时代的书法作品应该有那个时代的特征。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是乾隆时期的赵文学(赵魏),文学语编修云:南北朝至初唐碑刻之存于世者往往有隶书遗意。至开元以后始纯乎今体。右军虽变隶书,不应古尽亡。今行世诸刻,若非唐人临本,则传摹失真也。这里,赵魏强调的是右军书应有隶书遗意,而且他没有断定现传世兰亭是假的,而是怀疑有可能传摹失真也。

到清末的李文田,则从文为假,字更不可能真断定兰亭就是伪托。上世纪六十年代郭沫若和高二适的兰亭争辩,实际是以上争论的继续。最后,其讨论亦不了了之。

从逻辑上分析,兰亭论辩实质上涉及书法有无时代性的问题,作为同一人(王羲之)的作品有无风格上的连贯性问题。若魏晋时代书法均应有隶书笔意,那么,什么是隶书笔意?右军书“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曰“银钩铁画”的特征表现在哪里,兰亭序里是否有这些特征。

从现在留下的资料分析,有三点值得怀疑:一是兰亭序根本不是雅集当场所作。王羲之是和他的朋友子侄等于三月三日游春,饮酒赋诗,曲水流觞。诗做成

了的,有十一人做了两篇,有十五人做了一篇,有十六个人没有做成。其所做的

诗唐代大书家柳公权书写了一通墨迹于今犹存。当时,王羲之作了两首。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王羲之是作成两首诗的,这已是雅集中的皎皎者了,他哪还有时间写出这么长的序篇呢?再说,如果是当场所作,那它应该是稿草,草书亦是王羲之的长项,而不应该是像现留传下来的样子。二是现场所作的两首诗只传下文,字传下来的则是后来由柳公权抄录的。而且关于王羲之这两首诗的书迹,史料并无任何记载。最早记载兰亭序文的是《隋唐嘉话》,此前的记载均为《临河序》、《金谷序》,且文字比较短。为现兰亭文的“夫人之相与……”以上部分。这就可以证明,即使王羲之当场作了序文,也是比较短的。且王羲之这序文连同两首诗,作为书法作品并未引起时人的轰动,争相宝之。如果当时争相宝之的话,史料上是应该有记载的。而从史料对《临河序》的记述,均记其事,并未记其书。后人对王羲之书法史的研究,有老妇题扇的传说,也未有写兰亭序和诗而轰动一时的说法。三是,从笔迹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兰亭序的某些笔画,与现传世的王羲之书迹多有不合。(如下图)如永和九年的九字,现存王字均写为横折弯撇,与下面的年字呼应,而不是横折弯钩。再如“极”字的最后一笔,兰亭为回笔藏锋结束,而丧乱贴中是直出。请注意,丧乱中的这种笔法,正是前人强调的所谓隶书笔意。(隶书的笔意具体地说来,就是使用方笔,逆入平出,笔藏锋而落笔不收锋,形

成所谓蚕头和燕尾。)还有“集”字,王羲之的行书写法是非常飘逸的,而兰亭却中

规中矩,如此等等。

圣人是后人推崇出来的。儒学创始人孔丘,在世是只当了七天宰相,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但后来的封建统治者为了搞一种叫做君臣父子的封建礼教,把老孔抬了出来,封为圣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书坛圣人亦何偿不如此呢?(此文原发《书法网论坛》)

下图为兰亭集字与王羲之其他帖集字比较: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含图)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含图)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岁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祓禊活动。许多著名人士统统来了,年

轻的和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专访有高峻的山岭主,茂盛的树林,外长的竹子。还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衬环绕,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边,虽然没有琴、瑟、箫、笛演奏的盛况,但边喝酒边赋诗,也足够畅叙衷情。这一天,天色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抬头看到天空的广阔,低头看到万物的众多,藉此放眼观赏,开畅胸怀,可以尽情享受耳目的乐趣,确实是欢乐的。 人与人的相处,时间很短暂。有的把自己的抱负倾吐出来,和朋友在一间房屋里谈论;有的凭借爱好的事物寄托志趣,过着放纵性情的生活。虽然各人谋求的和抛弃的千差万别,性格的安静和浮躁也不一样,可是当他们对接触到的事物感到高兴,被自己暂取得,就愉快地自满起来,不知道衰老即将来到。等到他们对谋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了,尽情就随着事物的改变而改变,感慨也随之而来了。从前所喜欢的,在极短的时间内已经变为陈旧的事物,还不能不因此而产生感慨。何况寿命长短,跟着自然界变化,终究要走向结束。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难道不令人悲痛吗!每次我看到从前人产生感慨的原因,同我们好像契约一样相合,没有不对着前人的文章悲伤感叹,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会这样。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样是虚妄的,把长寿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诞的。后来的人看现在,也象现在的人看从前一样,这是多么可悲啊!所以我把与会的人一个一个地

《兰亭集序》完整 拼音 注释 版

yǒnɡ hé jiǔ nián,suì zài ɡuǐ chǒu,mù chūn zhī chū,huì yú kuài jī shān yīn zhī lán tínɡ,xiū xì shì yě。qún xián bì zhì,shào zhǎnɡ xián jí。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cǐ dì yǒu chōnɡ shān jùn lǐnɡ,mào lín xiū zhú;yòu yǒu qīnɡ liú jī tuān,yìnɡ dài zuǒ yòu,yǐn yǐ wéi liú shānɡqū shuǐ,liè zuò qí cì。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 suī wú sī zhúɡuǎn xián zhī shènɡ, yì shānɡ yì yǒnɡ, yì zú yǐ chànɡ xù yōu qín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shì rì yě,tiān lǎnɡ qì qīnɡ,huì fēnɡ hé chànɡ,yǎnɡɡuān yǔ zhòu zhī dà,fǔ chá pǐn lèi zhī shènɡ,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 suǒ yǐ yóu mù chěnɡ huái, zú yǐ jí shì tīnɡ zhī yú,xìn kě lè y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湘教版美术四上《纸品乐淘淘》说课设计之二

湘教版美术四上《纸品乐淘淘》说课设计之二 新市镇中心小学杨琛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伙儿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美术教科书中第三篇课文《纸品乐陶陶》的活动一。 下面我将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课的成效估量这五个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纸品乐陶陶》是湘教版四年级上册第3课的课题,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带领学生发觉和利用生活中最常见的各种纸质材料进行艺术造型的有味活动。 教材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前,体验了《漂亮的昆虫》《快乐日历》等纸类手工课目,现在再组织学生利用纸质材料进行创作,制作成一幅装饰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审美能力。 本课从课题到内容趣味性强,富有新意,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它的步骤是将皱纹纸制成纸绳、纸团,再利用点、线、面结合进行简单的造型。本课的核心在于带小孩们发觉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并将所观看到的美,自己动手进行再制造,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发觉美,制造美!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小孩差不多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在美术课堂上,除了把握差不多知识技法,最重要的确实是培养学生的观看适应,培养自己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创作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并在创作中感受动手的欢乐和与同学合作的欢乐。然而四年级小孩艺术视野有限,艺术表现的方法可不能专门丰富,好动以致不能够专门细致和耐心的创作,是最常见问题。 基于以上考虑,我设计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1、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纸绳、纸团粘贴画制作的差不多步骤和方法。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设计能力及审美能力。 3、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细致耐心的适应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用不同的方法搓纸绳、团纸团,并创作简单的粘贴画。 教学难点:搓纸绳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教法:为促进目标的达成,本课我将结合学生的生活体会展开教学活动,并表达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我要紧采纳的启发法、演示法等,在采纳上述方法中,我还注重学法的指导,正如古人所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引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我采纳观看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交流法等,让他们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发觉美就在你周围。

《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

《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 无常的感慨。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原文及译文,希望对您有所帮 助!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 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 ?a href='/wenxue/zawen/' target='_blank'>杂文 砍一常 阋约 犹 椋 趴衫忠病?/p>夫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 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 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 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 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 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翻译/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 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 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 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 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 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 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 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 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 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
1/7

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序翻译: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案 王羲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一些文言句式的特点。 2.了解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风格。 3.熟读并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1.梳理常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和韵味,培养良好的语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生死问题的哲理思辨和对生命意义、价值的思考;体验古人感悟人生的情趣,感受自然之美。 重点难点 1.品味文中优美的语句,翻译重点文言句子。 2.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及过程;体会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3.区别文中作者表达的思想与老庄思想的差异。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1.导语设计 2.资料积累 ⑴走近作者: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祖籍琅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任会稽内史,官至右军将军,故世称“王右军”。工书法,尤其擅长楷书和行书。由于他卓越的书法艺术,获得了后世的普遍的赞扬,人称“书圣”。他书写的《兰亭序》,笔意妍丽劲健,为千古书法之范,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著有《王右军集》。 ⑵追溯背景: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当时的文士名流在会稽山阴县境内的兰亭,过修禊日,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集会,共有四十一人参加。会稽郡是当时北方士族聚居的名郡,山阴山是江南风光秀美的地方,兰亭在山阴县的兰渚山麓的兰溪江畔,在现在的浙江省绍兴市西南20余里,是我国最早的兰花产地。暮春三月,稽山披翠,水流淙碧,兰花吐香。王

羲之一行在此临流嬉戏,兴致勃起,饮酒赋诗,各抒怀抱,当场作了许多诗和辞赋,共计三十七篇,编定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写序,即《兰亭集序》。 ⑶文体知识:序,是序言的简称,其作用在于介绍、推荐某人著作或某材料,说明写作的过程、写作的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同本书内容有关的一些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和理解。从表达方式上说,序言可以以记叙、描写为主,可以以说明为主,也可以以议论为主,当然也可以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诵读文本,初步感知 本文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学生活动】 请一学生起立诵读文章,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提出的问题。 (提醒学生分段的标准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分段结果。此处是按表达方式的不同划分) 【整合答案】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叙述和描写,先叙集会的时间、地点,后点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第二部分是议论、抒情,由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2.质疑问难,疏通文意 自主诵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疏通全文。特别要重视下列句子的翻译。 ⑴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⑶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⑷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⑸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总结归纳积累整合 (1)重点实虚词 修 ①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指寿命长)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期 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次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驻地)

王羲之兰亭序译文教学文案

王羲之兰亭序译文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兰亭集序全文单字高清放大行书字帖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 《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

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尽管人们的爱好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也不相同,(可是又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而自足,竟不觉得衰老即将到来;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油然而生,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

四年级美术纸品乐陶陶教案

第4课纸品乐陶陶教案 课型:绘画课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纸团、纸绳粘贴画的方法技能,能制作一幅装饰画。 2、能力目标:能运用卷、折、压、扭等基本方法、技能,制作一件纸条工艺品。 3、情感目标:了解单个物体组拼成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及浅显的艺术规律。 教学重点:掌握纸团、纸绳粘贴画的方法技能,能制作一幅装饰画。 教学难点:怎样让学生了解单个物体组拼成图案的形式美法则及浅显的艺术规律。教具准备:课本、书、绘制工具。 教学方法:讨论法、活动、总结、讲解、指导、启发与鼓励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课程: 欣赏运用纸团、纸绳制作好的作品。 思考:这些作品是用什么材料翻作的?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二授新课: 1、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纸品乐陶陶 2、学生尝试将皱纹纸制作成纸绳或纸团。 3、师生交流解决捌作问题: (1)怎样使纸团的大小基本一致?

(2)怎样搓纸绳不易松敢? 4、教师规定时间,学生合作准备材科。 5、教师示范制作方法步骤 (1)构思画草图:内容可以是简单的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简洁鲜明。 (2)涂胶:用胶水或胶棒均匀地涂在所画图形的线上。 (3)粘贴:将纸绳或纸团牯贴在所涂胶的部位,并将其轻压粘牢,示范时结合采用单线贴和团线贴法。 6、学生根据出示的草图讨论,什么地方可用纸团,什么地方可用纸绳。 7、学生为两幅作品提出评价。 (1)纸团排列松散,形象不突出。 (2)未注意纸团、纸绳与底纸的色彩搭配。 8、教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创作的设想。 9、教师示范,小结纸条工艺品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1)将卡纸裁成等宽纸条。 (2)构思:要求将实物变形.运用概括、夸张、添加、想像等方法,使之变得适合于用纸条制作。 (出示动、植物变形图辅助讲解) (3)制作:运用卷、折、压、扭等方法进行想像创造。 (4)粘贴组合成形。 10、出示一朵花的草图及相关的纸条工艺品,让学生感受同一内容由于制作方法、组织形式不同,可产生很大变化。 三总结:总结怎样利用不同的纸做出不同的东西。 四作业要求: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小物件。 五结束

王羲之与《兰亭序》

王羲之与《兰亭序》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据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3]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篇"遒媚劲健,绝代亘古"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后又重写了数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别爱重,交付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无嗣,交弟子辩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了《兰亭序》,常常"置之座侧,朝夕观览"。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摹拓十本以赐近臣,死后把真迹带进昭陵作为陪葬品。所以我们至今已经无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看到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冯承素摹本,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又称为"神龙本"。郭天赐谓"神龙本""笔法秀逸,墨彩艳发,奇丽超绝,动心骇目"。 《兰亭序》结体欹侧多姿,错落有致,千变万化,曲尽其态,帖中二十个"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用笔以中锋立骨,侧笔取妍,有时藏蕴含蓄,有时锋芒毕露。尤其是章法,从头至尾,笔意顾盼,朝向偃仰,疏朗通透,形断意连,气韵生动,风神潇洒,所以明末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出,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时的得意之作。 《兰亭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zhǎng)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shèng),所以(游目骋(ch 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f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qū)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zàn)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3]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f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纸品乐陶陶》说课稿

《纸品乐陶陶》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早上好! 我是XX号,我说课的课题是湘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三课《纸品乐陶陶》。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纸品乐陶陶》是小学中年级“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它与……构成***学习单元。本课有两个活动,今天我讲的是第一个活动,本课从课题到内容都体现较强的趣味性,富有新意,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关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要求,******本活动教材意图是引导学生利用纸材进行艺术造型,采用的材料是皱纹纸,学生通过搓、折、压、扭、团先将皱纹纸制作成纸绳和纸团,并根据材料的性能运用合适的工艺手段进行构思、拼摆、粘贴,根据点、线、面的构成原理进行简单的造型,装饰性强,能够产生浅浮雕的效果。将生活中观察到的美经过自己的创造表现运用到生活中去,用美装点生活。 教材版面由******作品范画和文字构成。 小学中年级学生个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由于生活在农村受到条件的限制,对于一些纸材比较陌生,依据四年级课程标准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教学,学生掌握纸绳、纸团的制作及简单的造型表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学生体验运用纸绳和纸团完成一幅完整的纸 品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开拓学生艺术视野,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与合作意识, 激发美术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依照这三点目标,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制作纸绳和纸团,并进行简单的纸品画创作。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了解、表现具有一定美感的纸品画。 二、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课的目标,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将学生实践能力与设计意识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保持学习过程的自觉性和趣味性,教师只是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帮组者和促进者,而不是只是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启发法、演示法以及交流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保持高度的探索欲,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三、说学法 那么这节课所采用的主要学法是自主探究学习法以及合作交流法,练习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为学生创设尊重、平等、理解的人文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启发交给学赏、做、评的方法。在本课学习活动中,学生从好奇感知-乐中体验-交流合作-大胆创作,都是通过自我的观察、体验、探究、合作而完成作品的,这样的学习过程也是孩子们一次快乐的感受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五个环节:欣赏导入、激趣揭题——观察尝试——探究体验——学生练习、教师辅导——展示评价——小结延伸。 1、欣赏导入、激趣揭题 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新课标的理念,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动力源泉,更是我执教的追求。一上课,教师展示一副优秀纸品画作品,引导欣赏,学生被新颖美丽的作品所吸引,师问:同学们,发现这幅画和你们平时所看到的画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踊跃回答出观察结果。教师引导,这幅画富有立体感、色彩丰富、造型生动,想不想学一学呢?。(老师揭示课题并板书:《纸品乐陶陶》) 2、观察尝试 分组观察、尝试制作,将学生分成6组,每一组分得一副优秀纸品画,教师引导学生进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学案(教师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2、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准确流利背诵课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 过程与方法:1、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体味情感,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2、启发点拨、合作探究多种方法结合解决文本中作者的生命之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达出的旷达胸怀。 2、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脉络并提高诵读能力。 【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解决办法】 1.加强朗读,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反复诵读。 2.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教学方法】 诵读悟情点拨斧正探究解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教学: 二、配乐朗读:进入文本的意境之中。 三、介绍序的文体知识 四、师生互动,疏通文义,梳理文言知识点,强调重点词语的翻译和积累。 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默读课文,概括内容) 明确:文章先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即说明了作诗缘由,然后写了宴会的自然美景和作诗时的情形,接着写面临宴会的结束,作者兴尽悲来,表达了生死观。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这样,结尾回到兰亭宴集收笔,行文舒卷自如,辞气畅达。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六品文析情欣赏景色的清幽之美 1、读第一节本段最后一句写到宴饮“信可乐也”,文中都写出哪些“乐”? 学生讨论生成答案名士相聚之乐环境优美之乐气候宜人之乐临流赋诗之乐 良辰:引用论语中的话:曾皙时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

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集序 【魏晋】王羲之 永yǒng 和hé 九jiǔ 年nián , 岁suì 在zài 癸guǐ 丑chǒu , 暮mù 春chūn 之zhī 初chū , 会huì 于y ú 会kuài 稽j ī 山shān 阴yīn 之zhī 兰lán 亭tíng , 修xiū 禊x ì 事shì 也y ě 。 群qún 贤xián 毕b ì 至zhì , 少shǎo 长cháng 咸xián 集j í 。 此c ǐ 地d ì 有yǒu 崇chóng 山shān 峻jùn 岭lǐng , 茂mào 林lín 修xiū 竹zhú , 又yòu 有yǒu 清qīng 流liú 激j ī 湍tuān , 映yìng 带dài 左zuǒ 右yòu , 引yǐn 以y ǐ 为wéi 流liú 觞shāng 曲qǔ 水shuǐ , 列liè 坐zuò 其q í 次c ì 。 虽suī 无wú 丝s ī 竹zhú 管guǎn 弦xián 之zhī 盛shèng , 一y ī 觞shāng 一y ī 咏yǒng , 亦y ì 足z ú 以y ǐ 畅chàng 叙x ù 幽yōu 情qíng 。 是shì 日r ì 也y ě , 天tiān 朗lǎng 气q ì 清qīng , 惠huì 风fēng 和hé 畅chàng 。 仰yǎng 观guān 宇y ǔ 宙zhòu 之zhī 大dà , 俯f ǔ 察chá 品pǐn 类lèi 之zhī 盛shèng , 所suǒ 以y ǐ 游you 目mù 骋chěng 怀huái , 足z ú 以y ǐ 极j í 视shì 听tīng 之zhī 娱y ú , 信xìn 可k ě 乐l è 也y ě 。 夫f ū 人rén 之zhī 相xiāng 与y ǔ , 俯f ǔ 仰yǎng 一y ī 世shì 。 或huò 取qǔ 诸zhū 怀huái 抱bào , 悟wù言yán 一y ī 室shì 之zhī 内nèi ; 或huò 因yīn 寄j ì 所suǒ 托tuō , 放fàng 浪làng 形xíng 骸hái 之zhī 外wài 。 虽suī 趣qù 舍shě 万wàn 殊shū , 静jìng 躁zào 不bù 同tóng , 当dāng 其q í 欣xīn 于y ú 所suǒ 遇y ù , 暂zàn 得dé 于y ú 己j ǐ , 快kuài 然rán 自z ì 足z ú , 不bù 知zhī 老lǎo 之zhī 将jiāng 至zhì ;

王羲之与兰亭序教案

人美版小学美术六年级 第21课:王羲之与《兰亭序》教案 课型:欣赏评述课时:1—2课时 教学目标:认识了解王羲之及其书法艺术《兰亭序》,了解行书特点学,临摹《兰亭序》,从中体会行书的艺术韵味。 重点:认识了解王羲之与兰亭序,了解王羲之艺术成就及兰亭序艺术特点,认识了解行书。 难点:对兰亭序艺术风格的理解及临摹兰亭序从中体会行书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播放介绍王羲之的视频(约4分钟) 提问学生;片中介绍的是谁?师;对王羲之,王羲之是中国历史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知道王羲之的身世吗?王羲之为什么被后世尊奉为书圣?王羲之的故事你了解哪些? 生答:。。。。。。。。。。。。 师讲解:王羲之字逸少,官至右军将军,后世又称王右军。祖籍琅琊也就是今天我们临沂市。后迁居南京、绍兴。少时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非常刻苦,相传书房门前有池塘,每日练字后就到池塘洗刷毛笔砚台,久而久之池塘的水全变黑了。这就是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青年时代遍游大江南北,向古代碑刻学习,成为大书法家,他精通隶书,尤擅楷书、行书、草书。他把魏晋以前的古体书法,总结发展为刚劲中正、研美流变的新书体,书法史上成为今体(板书“古体今体”),他是一个改革家,一个承前启后的人一个集大成的人物,千百年来后世书法家无不向王羲之学习,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被后世尊奉为书圣。在民间王羲之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讲述“东床快婿”的故事。。。。。。。。。。。。。。。王羲之有很多故事,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多说了。今天我们着重介绍学习他的书法名篇《兰亭序》也就是第21课。(板书课题:21、王羲之与《兰亭序》) 二、新授: 提问学生;对于兰亭序你们知道一些哪些信息? 1、欣赏兰亭序作品,(课件展示)提问:你觉得美吗?能读懂文意吗?你觉得和你练的楷书有啥不同? 师重点讲解兰亭序艺术特点;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及其丰富的艺术美,兰亭序尺幅很小高24.5厘米,长69.9厘米。兰亭序是王羲之感悟山水之美、宇宙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正因为他的情深意厚,笔端天趣自成,也因为笔法精研犹如行云流水、诸美皆备。兰亭序是王羲之行书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学生接着欣赏兰亭序,请找一找作品中雷同的字观察写的一样不一样。20多 个“之”每个字写的都不一样,可见作者功力至深。(请学生读课本53也第二段文字) 3、师读兰亭序文。并解释文言,兰亭序不但是一件书法神品,更是一篇幽美的 山水抒情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作品。 4、师介绍兰亭序的故事。。。。。。。。 5、点击课件欣赏,介绍兰亭序的创作过程。

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3课纸品乐陶陶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3课《纸品乐陶陶》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大地分析本课是利用各种纸材进行艺术造型的有趣活动。采用的材料是皱纹纸搓、捏成的纸团、纸绳,,并根据材料性能运用合适的工艺手段进行构思、设计和制作。所表现的形象装饰性较强,能够产生浅浮雕的效果。 学情分析 本学期操作课较多,学生对于操作课已经有所适应,于是大地对本课设置了两个学习活动,材料及其相关制作技术虽不同,看似有差异,实质上却包含着相似画面构成的一般规律。如将多个点靠近作线状排列会形成线的感觉,点的间距、大小及色彩可产生各种变化;如将点聚集又会形成面的感觉,点的大小与疏密配置可产生多种变化; 线如果大量密集地使用,可形成面的感觉,线还有曲直、长短、粗细、闭合变化。 活动一:学习内容是用纸团、纸绳粘贴出一幅装饰画。类似这样的装饰艺术很多,教材左下角之

图例是一种立体装饰艺术品,这是法国第六十七届柠檬节最引人注目和极具创意的展品。本课作业可单独用纸绳或纸团表现或同时使用,参见教材图例。不同的作业方式其要求也 就不同: 采用纸团粘贴,应让学生掌握纸团的制作方法和巧妙组拼成形的方法步骤。纸团贮存达到一定的数量,要把握好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设计制作装饰画时,注意利用“小纸团一点点排成线,一点点连成片”的方法,使画面形式美感增强。 采用纸绳粘贴,应让学生掌握纸绳的搓捏制作方法和粘贴设计成装饰画的步骤、方法。注意在造型设计时巧妙利用纸绳的松紧使画面的线条出现粗细变化。 综合采用纸团、纸绳粘贴成画,应同时掌握纸团、纸绳的制作方法,并根据画面中点、线、面的呈现方式,巧妙利用材料进行设计。 教学目标 1. 掌握纸团、纸绳粘贴画的方法技能,能制

《兰亭集序》 (一)

《兰亭集序》 (一)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和掌握书序的特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咸、毕、惠、信、兴等词的意思和用法。 3.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意旨。 2.背诵课文,培养熟记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本文,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旷达胸怀。 2.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点 1.鉴赏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2.体会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清新的风格及叙、议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 二、学法指导 课前预习指导 1.课文中无生僻字,无长句,不妨要求学生读两遍。第一遍边读边看注释,粗知大意即可,不求确解;第二遍一气读完全文。 2.分类抄写课文中生动的语句:一类是景语,如“崇山峻岭”“清流激湍”“天朗气清”等;一类是情语,如“情随事迁”“临文嗟悼”等;一类是叙事语,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目的是利用这些语句作为记诵的支撑点。 3.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叫学生试着划分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作为课上讨https:///论文章思路的准备。 课堂诵读指导 1.从解题入手,略说书序体裁特点,让学生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即“一觞一咏”说诗的产生;“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编集;“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说编集的意义。2.归纳各层大意后,讨论全篇思路(内容详见“课文说明”)。要点是:以叙事为抒情议论张本,因此首叙兰亭之会;用“乐”字结束叙事,由是而兴人生之叹;由叹而归结为“死生之大”,点明作序正旨;然后扩展开来,说古人“兴感之由”,论“一死生”“齐彭殇”之妄,最后仍回到说诗集上来。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掌握归纳多义词的义项。 2.体味本文文笔洗练、自然有致的语言特色。 3.背诵课文。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兰亭集序全文单字高清放大行书字帖 《兰亭序》是王羲之47岁时的书作,记述的是王羲之和友人雅士会聚兰亭的盛游之事。全篇写的从容娴和,气盛神凝。被后世学书者尊崇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共计三百二十七个字,逸笔天成,而且变化结构、转换笔法,匠心独运而又不毫无安排造作的痕迹。这样的基于资质超群,功臣力深厚的作品,被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 兰亭书法,符合传统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观,“文而不华、质而不野、不激不厉、温文尔雅”。“恹”的笔法偏重骨力,刚柔相济,点画凝练简洁;在书写技巧上包含了无数变化之道,仅一个“之”字就有十余种写法,在传统的“中和之美”的格式上成为样板。千余年来,历代文人多以《兰亭序》为标准,笔耕不辍。人们习惯地把书法家写《兰亭序》的水准作为衡量其传统功力的尺度。《兰亭序》不愧为博涉众美的经典之作,读其文、赏其书、品其趣,是一种非凡的艺术享受。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即癸丑年,三月之初,(名士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的环形水渠里来,让酒杯飘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轻轻吹来。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开阔胸怀,穷尽视和听的享受,实在快乐啊! 人们彼此相处,一生很快就度过。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跟朋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的原文和翻译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 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三月初,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很多贤才都聚集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或者饮一杯酒,或者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远的情怀)。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吹来令人心情舒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望宇宙的广阔无穷,低头细察自然界万物的繁多,用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值得快乐啊)。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有的人喜欢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依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即使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或好静或好动,各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年老之境即将到来)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才发现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会随着产生)。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命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岂不痛哉!(怎能不悲痛呢?)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每当我看到前人引发感慨的缘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