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厦接力PKPM计算和出图快速入门

广厦接力PKPM计算和出图快速入门
广厦接力PKPM计算和出图快速入门

广厦接力PKPM 计算和出图快速入门

目录

1建议采用广厦计算或处理的21个工程类型 3 2从PKPM读入数据 4 3无梁楼盖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 5 4现浇空心板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 6 5转换层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7 6多塔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7 7全弹性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7 8斜交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7 9偏心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8 10同一楼面层高不同的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8 11斜屋面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8 12楼梯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8 13填充墙不均匀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8 14后浇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9 15筏板基础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9 16桩筏板基础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9 17核心筒基础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10 18异形柱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10 19连体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10 20构造抗震等级不同的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10 21自动生成墙柱梁板施工图和一分钟算工程量11 22中震计算11

2从PKPM读入数据

采用PKPM建模,采用广厦GSSAP、后处理、基础CAD和自动概预算。

1)在录入中的"FK"命令,采用PM录入数据设计流程:

|-->SATWE----| |-->广厦自动生成施工图--|

PM录入数据-->|-->GSSAP----|-->| |-->广厦自动概预算

|-->广厦录入--| |-->广厦基础CAD---------|

在主控菜单中在PM录入数据相同的目录下新建工程或寻找已建工程,选择“工

程─从PKPM读入数据”菜单。

a)采用SATWE计算结果模式

该模式的目的:

i)采用PMCAD的模型数据;

ii)读取SATWE计算结果,采用广厦生成施工图;

iii)读取SATWE墙柱底力,采用广厦进行基础设计。

该模式的使用前提:

i)运行SATWE“结构内力,配筋计算”计算后;

ii)对于08版PKPM还需在PKPM界面生成SATWE计算数据,此时不能选

“数据检查”选项(因数据检查会自动删除用于接口的文件),05

版不用进行此步骤。

转换后广厦结构CAD中的操作步骤:

i)在“楼板次梁和砖混计算”中计算楼板内力和配筋;

ii)在“平法配筋”中选择结构计算模型为SATWE,自动生成平法施工图;

iii)在“平法施工图”中编辑出图;

iv)在“图形录入”中生成基础数据;

v)在“基础CAD”中设计基础。

注意:已自动生成“楼板次梁计算”数据,采用PKPM导的荷传给SATWE计算,

不能再选择广厦录入中“生成SATWE计算数据”菜单。

b)采用GSSAP计算结果模式

该模式目的:

i)采用PMCAD的模型数据;

ii)读取GSSAP计算结果,采用广厦生成施工图;

iii)读取GSSAP墙柱底力,采用广厦进行基础设计。

该模式的使用前提:

i)经SATWE数据检查正确的数据;

ii)对于08版PKPM还需在PKPM界面生成SATWE计算数据,此时不能选“数据检查”选项(因数据检查会自动删除用于接口的文件),05版不用进行此步骤。

转换后广厦结构CAD中的操作步骤:

i)在“楼板次梁和砖混计算”中计算楼板内力和配筋;

ii)在“通用计算GSSAP”中计算墙柱梁内力和配筋;

iii)在“平法配筋”中选择结构计算模型为GSSAP,自动生成平法施工图;

iv)在“平法施工图”中编辑出图;

v)在“图形录入”中生成基础数据;

vi)在“基础CAD”中设计基础。

注意: 已自动生成“楼板次梁计算”数据,采用PKPM导的荷传给GSSAP计算,

不能再选择广厦录入中“生成GSSAP计算数据”菜单。

c)只从PKPM读入数据模式

该模式目的:

1)采用PMCAD的模型数据;

2)只形成广厦录入数据。

该模式的使用前提:

i)经SATWE数据检查正确的数据;

ii)对于08版PKPM还需在PKPM界面生成SATWE计算数据,此时不能选“数据检查”选项(因数据检查会自动删除用于接口的文件),05版不用进行此步骤。

该模式做了如下的工作:

i)读入经SATWE数据检查的PKPM数据;

ii)自动删除板导到梁墙上的荷载:只保留梁上集中力和最大均布恒载,只保

留墙上集中力。

注意:该模式最后采用广厦导荷,梁上最大均布力若不是填充墙重量,请删除重新布置。

3无梁楼盖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

录入中建模型步骤:

1)执行“FK”命令,选择模式3:只从PKPM读入数据模式;

2)执行“CB”命令,把梁改为宽度B为0(梁高H为非0任意数值)的虚梁;

3)执行“DEBD”命令,删除梁上已有梁荷;

4)执行“SD”命令,修改板荷;

5)执行“PR”命令,选择任一块板,修改板设计属性中的计算单元类型为板单元或壳单

元,再光标选择修改其它板的计算单元类型(可窗选);

6)执行“CA”命令,布置柱帽;

7)执行“GO”命令,生成GSSAP计算入口数据,退出录入系统。

查看计算结果步骤:

在运行“楼板、次梁和砖混计算”和“通用计算GSSAP”后,在“图形方式”中

1)点按“板壳结果”菜单,查看板组合前后应力、内力和配筋,以及剖分情况;

1)XY向底筋和面筋中的XY指钢筋摆放方向,显示字的方向为钢筋摆放方向;

2)面内外力方向与板局部坐标或主应力方向一致,显示字的方向为力的方向。板局部

坐标可在录入系统中修改,缺省总体坐标XZ面与板面交线为局部X轴,板面法向为局部Z轴,在录入中可修改;

3)有3种显示结果方式:节点数值、等值线和彩色填充;

4)弯矩单位为kN.m/m,剪力单位为kN/m,钢筋面积单位为mm2/m,位移单位为mm,

转角单位为弧度;

5)板冲切剪切比<1.0,不满足要求,增加板厚;当为现浇空心板时显示两方向肋梁最

大箍筋(cm2/0.1m)和两方向最大剪切验算,同时显示柱帽的冲切比<1.0,不满足要

求;

6)选择板上一点,显示方式为节点数值时文本输出最近节点结果,其它方式文本输出

选择点插值结果。

4现浇空心板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

录入中建模时修改板的截面为现浇空心板,其它步骤与无梁楼盖的计算完全相同。

5转换层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

录入中建模型步骤:

1)执行“FK”命令,选择模式3:只从PKPM读入数据模式;

2)执行“PR”命令,选择任一块板,修改板设计属性中的计算单元类型为板单元或壳单

元,再光标选择修改其它板的计算单元类型;

3)执行“PR”命令,选择任一转换梁,修改梁设计属性中的计算单元类型为H向壳,再

光标选择修改其它转换梁的计算单元类型;

4)执行“DEBD”和“BD”命令,删除或修改所有层梁上已有梁荷;

5)执行“GO”命令,生成GSSAP计算入口数据,退出录入系统。

查看计算结果步骤:

在运行“楼板、次梁和砖混计算”和“通用计算GSSAP”后,在“图形方式”中调入转

换层。

1)点按“梁内力”菜单,查看梁组合前后内力;

2)点按“板壳结果”菜单,查看板组合前后应力、内力和配筋,以及剖分情况;

6多塔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

录入中建模型步骤:

1)执行“FK”命令,选择模式2:采用GSSAP计算结果模式;

查看计算结果步骤:

在运行“楼板、次梁和砖混计算”和“通用计算GSSAP”后,在“图形方式”中。1)点按“三维振型”菜单,查看三维振型;

7全弹性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

录入中建模型步骤:

1)执行“FK”命令,选择模式3:只从PKPM读入数据模式;

2)执行“PR”命令,选择任一块板,修改板设计属性中的计算单元类型为壳单元,再光

标选择修改其它板的计算单元类型;

3)执行“DEBD”和“BD”命令,删除或修改所有层梁上已有梁荷;

4)执行“GO”命令,生成GSSAP计算入口数据,退出录入系统。

查看计算结果步骤:

在运行“楼板、次梁和砖混计算”和“通用计算GSSAP”后,在“图形方式”中。1)点按“三维振型”菜单,查看三维振型;

8斜交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

录入中建模型步骤:

1)执行“FK”命令,选择模式2:采用GSSAP计算结果模式;

查看计算结果步骤:

在运行“楼板、次梁和砖混计算”和“通用计算GSSAP”后,在“文本方式”中。

1)选择“结构信息”菜单,查看斜交方向刚度比;

2)选择“结构位移”菜单,查看斜交方向位移;

3)选择“水平力效应验算”菜单,查看斜交方向剪重比、刚重比、框架剪力调整、倾覆

力矩和承载力比值;

9偏心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

录入中建模型步骤:

1)执行“FK”命令,选择模式2:采用GSSAP计算结果模式;

查看计算结果步骤:

在运行“楼板、次梁和砖混计算”和“通用计算GSSAP”后,在“图形方式”中。

1)点按“梁内力”菜单,查看梁恒载下扭矩;

2)点按“墙柱内力”菜单,查看墙柱恒载下弯矩;

10同一楼面层高不同的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

录入中建模型步骤:

1)执行“FK”命令,选择模式2:采用GSSAP计算结果模式;

查看计算结果步骤:

在运行“楼板、次梁和砖混计算”和“通用计算GSSAP”后,在“图形方式”中。

1)点按“梁内力”菜单,查看交接处梁弯矩包络;

2)点按“墙柱内力”菜单,查看交接处墙柱最大弯矩;

11斜屋面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

录入中建模型步骤:

1)执行“FK”命令,选择模式2:采用GSSAP计算结果模式;

查看计算结果步骤:

在运行“楼板、次梁和砖混计算”和“通用计算GSSAP”后,在“图形方式”中。

1)点按“梁内力”菜单,查看斜屋面处梁弯矩包络;

2)点按“墙柱内力”菜单,查看斜屋面处墙柱最大弯矩。

12楼梯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

录入中建模型步骤:

1)执行“FK”命令,选择模式3:只从PKPM读入数据模式;

2)执行“DEBD”和“BD”命令,删除或修改所有层梁上已有梁荷;

3)执行“MT”命令,输入楼梯;

4)执行“GO”命令,生成GSSAP计算入口数据,退出录入系统。

查看计算结果步骤:

在运行“楼板、次梁和砖混计算”和“通用计算GSSAP”后,在“文本方式”中:

1)选择“结构信息”菜单,查看刚度比。

在“图形方式”中调入转换层。

1)点按“三维位移”菜单,查看楼梯间与整个结构的运动;

2)点按“墙柱内力”菜单,查看楼梯间角柱内力;

3)点按“板壳结果”菜单,查看楼梯板组合前X向正应力以及剖分情况;

13填充墙不均匀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

录入中建模型步骤:

1)执行“FK”命令,选择模式3:只从PKPM读入数据模式;

2)执行“DEBD”和“BD”命令,删除或修改所有层梁上已有梁荷;

3)在“GSSAP总体信息”中,填充墙刚度选择1考虑并根据梁荷自动求填充墙;

4)执行“PR”命令,选择首层梁,修改梁设计属性中的梁下填充墙宽度,再光标选择修

改其它转换梁;

5)执行“GO”命令,生成GSSAP计算入口数据,退出录入系统。

查看计算结果步骤:

在运行“楼板、次梁和砖混计算”和“通用计算GSSAP”后,在“文本方式”中:

1)选择“结构信息”菜单,查看刚度比。

2)选择“周期和地震作用”菜单,查看结构周期。

14后浇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

录入中建模型步骤:

1)执行“FK”命令,选择模式3:只从PKPM读入数据模式;

2)执行“DEBD”和“BD”命令,删除或修改所有层梁上已有梁荷;

3)在“GSSAP总体信息”中,设置考虑模拟施工;

4)执行“PR”命令,选择墙柱之间的梁,修改梁设计属性中的模拟施工号,再光标选择

修改其它墙柱之间的梁;

5)执行“GO”命令,生成GSSAP计算入口数据,退出录入系统。

查看计算结果步骤:

在运行“楼板、次梁和砖混计算”和“通用计算GSSAP”后,在“图形方式”中。1)点按“梁内力”菜单,查看斜屋面处梁弯矩包络;

15筏板基础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

录入中建模型步骤:

1)执行“FK”命令,选择模式1:采用SATWE计算结果模式;

2)执行“BO”命令,生成基础初始数据;

查看计算结果步骤:

在“基础CAD”中。

1)选择“读取墙柱底内力”菜单,选择SATWE计算模型读取墙柱底内力;

2)点按“桩筏和筏板基础布置和计算─角点定边”菜单,输入筏板边界;

3)点按“桩筏和筏板基础布置和计算─布置柱墩”菜单,输入柱墩;

4)点按“桩筏和筏板基础布置和计算─局部厚度”菜单,确定局部厚度的范围;

5)点按“桩筏和筏板基础布置和计算─划分单元”菜单,选择3和4节点混合剖分;

6)点按“桩筏和筏板基础布置和计算─计算筏板”菜单,选择所要计算的筏板;

7)点按“桩筏和筏板基础布置和计算─计算简图”菜单,查看剖分情况和计算结果。

16桩筏板基础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

录入中建模型步骤:

1)执行“FK”命令,选择模式1:采用SATWE计算结果模式;

2)执行“BO”命令,生成基础初始数据;

查看计算结果步骤:

在“基础CAD”中。

1)选择“读取墙柱底内力”菜单,选择SATWE计算模型读取墙柱底内力;

2)点按“桩筏和筏板基础布置和计算─角点定边”菜单,输入筏板边界;

3)点按“桩筏和筏板基础布置和计算─布置柱墩”菜单,输入柱墩;

4)点按“桩筏和筏板基础布置和计算─局部厚度”菜单,确定局部厚度的范围;

5)点按“桩筏和筏板基础布置和计算─参数布桩/参数布桩2/两点布桩/一点布桩”菜单,

布置桩;

6)点按“桩筏和筏板基础布置和计算─划分单元”菜单,选择3和4节点混合剖分;

7)点按“桩筏和筏板基础布置和计算─计算筏板”菜单,选择所要计算的筏板;

8)点按“桩筏和筏板基础布置和计算─计算简图”菜单,查看剖分情况和计算结果。

17核心筒基础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

录入中建模型步骤:

1)执行“FK”命令,选择模式1:采用SATWE计算结果模式;

2)执行“BO”命令,生成基础初始数据;

查看计算结果步骤:

在“基础CAD”中。

1)选择“读取墙柱底内力”菜单,选择SATWE计算模型读取墙柱底内力;

2)点按“桩筏和筏板基础布置和计算─角点定边”菜单,输入核心筒基础边界;

3)点按“桩筏和筏板基础布置和计算─参数布桩/参数布桩2/两点布桩/一点布桩”菜单,

布置桩;

4)点按“桩筏和筏板基础布置和计算─划分单元”菜单,选择3和4节点混合剖分;

5)点按“桩筏和筏板基础布置和计算─计算筏板”菜单,选择所要计算的筏板;

6)点按“桩筏和筏板基础布置和计算─计算简图”菜单,查看剖分情况和计算结果。

18异形柱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

录入中建模型步骤:

1)执行“FK”命令,选择模式2:采用GSSAP计算结果模式;

查看计算结果步骤:

在运行“楼板、次梁和砖混计算”和“通用计算GSSAP”后,在“图形方式”中。

1)点按“墙柱内力”菜单,查看异形柱内力和配筋。

19连体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

录入中建模型步骤:

1)执行“FK”命令,选择模式3:只从PKPM读入数据模式;

2)执行“DEBD”和“BD”命令,删除或修改所有层梁上已有梁荷;

3)在“GSSAP总体信息─地震信息”中,设置地震力计算3考虑水平和竖向,并考虑计

算竖向振型;

4)执行“GO”命令,生成GSSAP计算入口数据,退出录入系统。

查看计算结果步骤:

在运行“楼板、次梁和砖混计算”和“通用计算GSSAP”后,在“图形方式”中。1)点按“三维振型”菜单,查看三维振型;

20构造抗震等级不同的结构建模和查看计算结果

录入中建模型步骤:

1)执行“FK”命令,选择模式3:只从PKPM读入数据模式;

2)执行“DEBD”和“BD”命令,删除或修改所有层梁上已有梁荷;

3)在“GSSAP总体信息─地震信息”中,设置构造抗震等级提高一级;

4)执行“GO”命令,生成GSSAP计算入口数据,退出录入系统。

查看计算结果步骤:

在运行“楼板、次梁和砖混计算”和“通用计算GSSAP”后,在“图形方式”中。1)点按“梁配筋”菜单,查看梁配筋中的构造配筋面积的变化;

21自动生成墙柱梁板施工图和一分钟算量

操作步骤:

1)录入中执行“FK”命令,选择模式1:采用SATWE计算结果模式;

2)在运行“楼板、次梁和砖混计算”;

3)在运行“平法配筋”,注意选择SATWE计算模型,生成施工图;

4)在运行“平法施工图”中选择“工程─生成整个工程DWG”;

5)在运行“自动概预算”,点按第一步基本设置和第二步全部计算,再点按左下角经济

指标,最后点按左上角当前工程总指标。

22中震计算

录入中建模型步骤:

1)执行“FK”命令,选择模式2:采用GSSAP计算结果模式;

查看计算结果步骤:

在运行“楼板、次梁和砖混计算”和“通用计算GSSAP”后,在“图形方式”中。2)点按“梁配筋”菜单,查看梁配筋中的构造配筋面积的变化;

PKPM计算结果正确性的大致判别

PKPM计算结果正确性的大致判别 结构CAD毕竟是一个辅助设计工具,智能化功能很弱,在概念设计、计算模型选择、结果分析等方面必须由设计人员来做,而且结构CAD也会有漏洞、出错,这在软件工程理论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因而还需要校审把关。如果设计人员不考虑计算模型是否适用,不考虑计算结果是否合理,不检查输入数据是否正确,一味迷信计算机是很危险的。因为高层建筑结构复杂,构件多,计算后数据输出量很大,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上机计算并不能保证计算结果一定正确,设计人员必须要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其正确性。 计算结果产生错误的原因大致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程序的计算模型和假定与工程的实际情况是否对应;另一方面输入数据错误:一个工程要准备成千上万条原始数据,虽经多方校对,也难保证不出错误。查看SSW计算结果总信息。 对计算结果分析可按以下项目进行: ⒈自振周期:在文件中,依次给出所有周期或先X后Y。按正常的设计,大量工程的自振周期大约在下列范围(未考虑周期折减的计算值)。 第一周期即基本自振周期为: 框架结构: T1=(0.12~0.15)n 框剪框筒结构: T1=(0.08~0.12)n 剪力墙筒中筒结构 T1=(0.04~0.05)n 中给 H为 EK 式中 F EK—结构底部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 G —建筑物总质量。 文件中层数多,刚度小时F EK偏于较小值;层数少,刚度大时F EK趋于较大值。当计算的地震作用小于上述的下限,宜适当加大结构的截面尺寸,提高结构的刚度,使设计地震作用不至太小而不安全;当计算的地震作用大于上述的上限太多,宜适当减小结构的截面尺寸,降低结构的刚度,使结构设计比较经济合理。

PKPM必须检查的计算结果输出信息

PKPM必须检查的计算结果输出信息 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6和6.4.5。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参见《高规》的表3.3.13;地震规范的表5.2.5同。程序对算出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如果不满足规范的要求,将给出是否调整地震剪力的选择。根据规范组的解释,如果不满足,就应调整结构方案,直到达到规范的值为止,而不能简单的调大地震力。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 新抗震规范附录E2.1规定,转换层结构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 新高规的4.4.3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新高规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上述所有这些刚度比的控制,都涉及到楼层刚度的计算方法。目前,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1)高规附录E.0.1建议的方法--剪切刚度 Ki=GiAi/Hi (2)高规附录E.0.2建议的方法--剪弯刚度Ki=Vi /△i (3)抗震规范3.4.2和3.4.3条文说明中建议的方法Ki=Vi/△ui 选用方法如下: (1)对于多层(砌体、砖混底框),宜采用刚度1; (2)对于带斜撑的钢结构和底部大空间层数>1层的结构宜采用刚度2; (3)多数结构宜采用刚度3。(所有的结构均可用刚度3) 竖向刚度不规则结构的程序处理: 抗震规范3.4.3条规定,竖向不规则的建筑结构,其薄弱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楼层结构平面布置图二

14.2.3楼层结构布置平面图 楼层(屋面)结构布置图是假想沿楼面(或屋面)将建筑物水平剖切后所得的楼面(或屋面)的水平投影。它反映出每层楼面(或屋面)上板、梁及楼面(或屋面)下层的门窗过梁布置以及现浇楼面(或屋面)板的构造及配筋情况。 为二层梁的布置及配筋图,为板的结构布置平面图。图中中粗线为未被楼面构件挡住的墙(柱),中粗虚线为被楼面构件挡住的墙,粗实线为梁,细实线为下层的门窗洞及雨篷。 一般情况下,梁和板的布置可画在同一张图纸上,但在实际施工中,是将梁全部搁置和浇铸完后,再搁板。因此,实际工程中,可将梁和板的结构布置平面图分开绘制,以免标注太 多太乱而不清晰。如为二层梁的布置及配筋图,为板的结构布置平面图。 从中可看出:沿外墙上布置有窗过梁G L 4152、G L 4101、 G L 4122、G L 4151、G L 4184、G L 4181等,另外②轴线以左, ⑧轴线以右,在轴线到轴线范围内的阳台位置,布置有现浇 梁X L1和X L2;沿内墙上布置有G L4082、G L4081等过梁,另外还布置有L27、L L1、L L2、L L4、T L24等梁。梁的断面尺寸也可从图中看出。如图中符号的具体含义为: 一一梁编号为L L1。 一一梁的断面尺寸,梁宽200,梁高350。 一一梁内箍筋直径为,间距为100。

一一梁内上部两根直径为m m的架立筋,下部三根直径为18m m主筋。 从可看出:预制板平面布置的图示方法是在预制板布置的某一范围内用细实线由左下至右上画一对角线(该对角线是结构单元铺板的外轮廓线的对角线),在对角线的一侧(或两侧)注写铺板的数量、代号和编号;也可用细实线分块画出全部或部分预制板的轮廓线,以示铺板方向。本图是以后一种方式表达的。铺板完全相同的结构单元可用一代号标明,如、 …,不必一一标注,以减少绘图工作量。 钢筋混凝土梁、板、过梁等多采用标准图,构件编号各地 有所不同。和中各构件编号的含义如下: 矩形截面过梁的编号(选自D B J T-13一一地区标准建筑图 第十三分册,即《钢筋混凝土过梁图集》)。 如G L4181表示该过梁宽度(墙厚)为240,过梁净跨度为1800,1级荷载。 预应力空心板的编号(选自西南G222《预应力钢筋混凝土 空心板图集》)。 如2YK B4590-5表示两块预应空心板,此板的板跨4500(实际板长4480),板宽900(实际板宽890),5级荷载。 在“川92G402”中2Y-K B276-5表示两块板跨为2700,板 宽为600,荷载级别为5级的预应力空心板。符号的含义为。

PKPM计算结果分析及注意的问题讲义(终审稿)

P K P M计算结果分析及注意的问题讲义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第一节结构整体性能控制 I、轴压比 一、规范要求 轴压比:柱( 墙)轴压比N/(fcA) 指柱( 墙) 轴压力设计值与柱( 墙) 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它是影响墙柱抗 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使柱墙具有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规范 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轴压比。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 见10 版高规和。 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的规定;对于Ⅳ类场 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其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二、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混凝土构件配筋、钢构件验算输出文件(WPJ*.OUT) Uc --- 轴压比(N/Afc) 1.抗震等级越高的建筑结构,其延性要求也越高,因此对轴压比的 限制也越严格。对于框支柱、一字形剪力墙等情况而言,则要求更严 格。抗震等级低或非抗震时可适当放松,但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

2.限制墙柱的轴压比,通常取底截面(最大轴力处)进行验算,若截面尺寸或混凝土强度等级变化时,还验算该位置的轴压比。SATWE验算结果,当计算结果与规范不符时,轴压比数值会自动以红色字符显示。 3.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墙肢轴压比的计算时,规范取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压力设计值(即恒载分项系数取,活载分项系数取)来计算其名义轴压比,是为了保证地震作用下的墙肢具有足够的延性,避免受压区过大而出现小偏压的情况,而对于截面复杂的墙肢来说,计算受压区高度非常困难,故作以上简化计算。 4.试验证明,混凝土强度等级,箍筋配置的形式与数量,均与柱的轴压比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规范针对情况的不同,对柱的轴压比限值作了适当的调整(抗规条注)。 5.当墙肢的轴压比虽未超过上表中限值,但又数值较大时,可在墙肢边缘应力较大的部位设置边缘构件,以提高墙肢端部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改善剪力墙的延性。当为一级抗震(9度)时的墙肢轴压比大于,一级(8度)大于,二级大于时,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否则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程序对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所有墙肢端部均按约束边缘构件考虑。 三、轴压比不满足简便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II、位移和位移比 一、位移和位移比控制

PKPM计算结果及注意的问题-资料

第一节结构整体性能控制 I、轴压比 一、规范要求 轴压比:柱( 墙)轴压比N/(fcA) 指柱( 墙) 轴压力设计值与柱( 墙) 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它是影响墙柱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使柱墙具有很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规范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限制轴压比。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10 版高规6.4.2和7.2.13。 抗震设计时,钢筋混凝土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3.6的规定;对于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其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二、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混凝土构件配筋、钢构件验算输出文件(WPJ*.OUT) Uc --- 轴压比(N/Afc) 1.抗震等级越高的建筑结构,其延性要求也越高,因此对轴压比的限制也越严格。对于框支柱、一字形剪力墙等情况而言,则要求更严格。抗震等级低或非抗震时可适当放松,但任何情况下不得小于1.05。 2.限制墙柱的轴压比,通常取底截面(最大轴力处)进行验算,若截面尺寸或混凝土强度等级变化时,还验算该位置的轴压比。SATWE验算结果,当计算结果与规范不符时,轴压比数值会自动以红色字符显示。 3.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墙肢轴压比的计算时,规范取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产生的轴压力设计值(即恒载分项系数取1.2,活载分项系数取1.4)来计算其名义轴压比,是为了保证地震作用下的墙肢具有足够的延性,避免受压区过大而出现小偏压的情况,而对于截面复杂的墙肢来说,计算受压区高度非常困难,故作以上简化计算。 4.试验证明,混凝土强度等级,箍筋配置的形式与数量,均与柱的轴压比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规范针对情况的不同,对柱的轴压比限值作了适当的调整(抗规6.3.6条注)。 5.当墙肢的轴压比虽未超过上表中限值,但又数值较大时,可在墙肢边缘应力较大的部位设置边缘构件,以提高墙肢端部混凝土极限压应变,改善剪力墙的延性。当为一级抗震(9度)时的墙肢轴压比大于0.3,一级(8度)大于0.2,二级大于0.1时,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否则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程序对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所有墙肢端部均按约束边缘构件考虑。 三、轴压比不满足简便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PKPM计算结果,PKPM计算书合理性判定

PKPM计算结果,PKPM计算书合理性判定 PKPM计算结果,PKPM计算书合理性决定到设计的成败,要做到PKPM计算准确无误需要有PKPM计算结果,PKPM计算书合理性判定!我们杭州绿树结构施工图设计室在PKPM软件计算,提取计算书时对PKPM计算结果,PKPM计算书合理性判定有如下总结: 1.检查原始数据是否有误,特别是是否遗漏荷载; 2.计算简图是否与实际相符,计算程序是否选则正确 3.7大指标判定: (1).柱及剪力墙轴压比是否满足要求,主要为控制结构延性;见抗规6.3.7和6.4.6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 剪重比也就是地震剪力系数,由《抗规》(GB50011-2001)对5.2.5条的条文说明知,“对于扭转效应时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结构,剪力系数取0.2amax”,由此可据《抗规》表 5.1.4-1推算出各地震列度下的剪力系数:9度为0.2*0.32=0.064,8度为0.2*0.16(0.24)=0.032(0.048),7度为0.2*0.08(0.12)=0.016(0.024),6度为0.2*0.04=0.008。在计算时应注意《抗规》5.2.5条,对于6度区可不要求该剪力系数,可详读该条的条文说明。即6度区按0.8%较好,这样对结构来说是更安全的(类似于最小配筋率的概念)。 剪重比主要是考虑基本周期大于3s的长周期结构。地震对于此类结构的破坏相比短周期的结构有更大影响,但规范用的振型分解反应普法无法作出估计;而且对于此类长周期结构计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偏小,这可能就是规范设定最小剪重比的原因。另外不要忘了对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的水平剪力应增大1.15倍,即楼层最小剪力系数不小于《高规》表3.3.13(即上表)中相应数值的1.15倍。在抗震规范的抗震截面验算的条文说明中,明确指出,剪重比是一个调整系数,即这不是一个指标,计算结果出来后,若剪重比大于规定的最小值,计算结果不作调整,若小于,将地震剪力调大,使剪重比达到规定的最小值.类似框剪结构的0.2Qo,在satwe的结果文件Wmass.out,给出这一调整的信息,多看看这

PKPM 软件计算结果分析详细说明

PKPM软件计算结果分析详细说明 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 规范条文: 《高规》JGJ3-2010中第3.4.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 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 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 平均值的1.4倍。 《高规》JGJ3-2010的第3.7.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 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 结构休系Δu/h限值 框架 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 筒中筒,剪力墙 1/1000 框支层 1/1000 《抗规》GB50011-2010中第3.4.4条第1款第一条:“扭转不规则时,应计入扭转影响, 且楼层竖向构件最大的弹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分别不宜大于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和层 间位移平均值的1.5倍,当最大层间位移远小于规范限值时,可适当放宽。” 名词释义: (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结构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 Max-(X)、Max-(Y)----最大X、Y向位移。(mm) Ave-(X)、Ave-(Y)----X、Y平均位移。(mm) Max-Dx ,Max-Dy : 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 Ave-Dx ,Ave-Dy : X,Y方向的平均层间位移 Ratio-(X)、Ratio-(Y)---- X、Y向最大位移与平均位移的比值。 Ratio-Dx,Ratio-Dy : 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即要求: Ratio-(X)= Max-(X)/ Ave-(X) 最好<1.2 不能超过1.5 Ratio-Dx= Max-Dx/ Ave-Dx 最好<1.2 不能超过1.5 Y方向相同 电算结果的判别与调整要点: 1.若位移比(层间位移比)超过1.2,则需要在总信息参数设置中考虑双向地震作用;

PKPM结果输出文件说明

结构设计信息输出文件(WMASS ·OUT) 运行第二项菜单“结构整体分析”项时,首先计算各层的楼层质量和质心座标等有关信息,并将其存放在WMASS ·OUT 文件中,在整个结构整体分析计算中,各步所需要的时间亦写在该文件的最后,以便设计人员核对分析。 WMASS ·OUT 文件包括六部分容,其输出格式如下: 第一部分为结构总信息 这部分是用户在“参数定义”中设定的一些参数,把这些参数放在这个文件中输出,目的是为了便于用户存档。 第二部分为各层质量质心信息,其格式如下: Floor Tower X-Center Y-Center Dead-Mass Live-Mass Mass Moment 其中: 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 ? ??--center y center x —— 楼层质心座标(m) Dead-Mass —— 该楼层恒载产生的质量,其中包括结构自重和外加恒载(单位t) Live-Mass —— 该楼层活荷载产生的质量(已乘过活荷质量折减系数,单位t) Mass-Moment —— 该楼层的质量矩(t*m 2 ) 接后输出 Total Mass of Dead Load Wd —— 恒载产生的质量 Total Mass of Live Load Wl —— 活荷产生的质量 Total Mass of the Structure Wt —— 结构的总质量 第三部分为各层构件数量、构件材料和层高等信息,输出格式如下: Floor Tower Beams Columns Walls Height Total-Height 其中: 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 Beams (Icb ) —— 该层该塔的梁数,括号的数字为梁砼标号 Columns (Icc )—— 该层该塔的柱数,括号的数字为柱砼标号 Walls (Icw ) —— 该层该塔墙元数,括号的数字为墙砼标号 Height —— 该层该塔的层高(单位m), Total-Height —— 到该层为止的累计高度。 第四部分为风荷载信息 Floor Tower Wind-X Shear-X Moment-X Wind-Y Shear-Y Moment-Y 其中: 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

PKPM结果输出文件说明

结构设计信息输出文件(WMASS ·OUT) 运行第二项菜单“结构整体分析”项时,首先计算各层的楼层质量和质心座标等有关信息,并将其存放在WMASS ·OUT 文件中,在整个结构整体分析计算中,各步所需要的时间亦写在该文件的最后,以便设计人员核对分析。 WMASS ·OUT 文件包括六部分内容,其输出格式如下: 第一部分为结构总信息 这部分是用户在“参数定义”中设定的一些参数,把这些参数放在这个文件中输出,目的是为了便于用户存档。 第二部分为各层质量质心信息,其格式如下: Floor Tower X-Center Y-Center Dead-Mass Live-Mass Mass Moment 其中: 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 ? ??--center y center x —— 楼层质心座标(m) Dead-Mass —— 该楼层恒载产生的质量,其中包括结构自重和外 加恒载(单位t) Live-Mass —— 该楼层活荷载产生的质量(已乘过活荷质量折减系数,单位t) Mass-Moment —— 该楼层的质量矩(t*m 2) 接后输出 Total Mass of Dead Load Wd —— 恒载产生的质量 Total Mass of Live Load Wl —— 活荷产生的质量 Total Mass of the Structure Wt —— 结构的总质量 第三部分为各层构件数量、构件材料和层高等信息,输出格式如下: Floor Tower Beams Columns Walls Height Total-Height 其中: 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 Beams (Icb ) —— 该层该塔的梁数,括号内的数字为梁砼标号 Columns (Icc )—— 该层该塔的柱数,括号内的数字为柱砼标号 Walls (Icw ) —— 该层该塔墙元数,括号内的数字为墙砼标号 Height —— 该层该塔的层高(单位m), Total-Height —— 到该层为止的累计高度。 第四部分为风荷载信息 Floor Tower Wind-X Shear-X Moment-X Wind-Y Shear-Y Moment-Y

PKPM结果合理性判定

PKPM结果合理性判定 原文地址:PKPM结果合理性判定作者:kobeduan 1.检查原始数据是否有误,特别是是否遗漏荷载; 2.计算简图是否与实际相符,计算程序是否选则正确 3。7大指标判定: (1).柱及剪力墙轴压比是否满足要求,主要为控制结构延性;见抗规6.3.7和6.4.6(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 剪重比也就是地震剪力系数,由《抗规》(GB50011-2001)对5.2.5条的条文说明知,“对于扭转效应时显或基本周期小于3.5S的结构,剪力系数取0.2amax”,由此可据《抗规》表5.1.4-1推算出各地震列度下的剪力系数:9度为 0.2*0.32=0.064,8度为0.2*0.16(0.24)=0.032(0.048),7度为0.2*0.08(0.12)=0.016(0.024),6度为0.2*0.04=0.008。在计算时应注意《抗规》5.2.5条,对于6度区可不要求该剪力系数,可详读该条的条文说明。即6度区按0.8%较好,这样对结构来说是更安全的(类似于最小配筋率的概念)。 剪重比主要是考虑基本周期大于3s的长周期结构。地震对于此类结构的破坏相比短周期的结构有更大影响,但规范用的振型分解反应普法无法作出估计;而且对于此类长周期结构

计算所得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偏小,这可能就是规范设定最小剪重比的原因。另外不要忘了对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的水平剪力应增大1.15倍,即楼层最小剪力系数不小于《高规》表3.3.13(即上表)中相应数值的 1.15倍。在抗震规范的抗震截面验算的条文说明中,明确指出,剪重比是一个调整系数,即这不是一个指标,计算结果出来后,若剪重比大于规定的最小值,计算结果不作调整,若小于,将地震剪力调大,使剪重比达到规定的最小值.类似框剪结构的0.2Qo,在satwe的结果文件Wmass.out,给出这一调整的信息,多看看这一信息,对剪重比的理解会更深刻. 注意剪重比和剪压比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不可混淆。剪重比是对整个结构体系一个宏观概念,而剪压比是针对单个构件的一个控制指标(类似于剪跨比)。一般的转换梁的截面尺寸是由剪压比计算确定,以避免脆性破坏和具有合适的 含箍率.剪压比计算公式:μv=Vmax/fcbho.其中Vmax为转换梁支座截面处最大组合剪力设计值,fc为转换梁混凝土抗压 强度设计值,fc为转换梁的宽度,ho为转换梁截面的有效高度. 关于有没有上限的问题,首先要明白在地震作用下影响建筑水平地震剪力的内在原因是什么,这个明白了此问题也就有解了这个原因就是结构刚度,结构刚度越大产生的剪力就越大,有些建筑不满足剪重比要求多是因为建筑过柔的缘故。结构刚度的大小可参考层间位移比,只要这个比值合适就不

工程实例结构图讲解 03基础结构平面布置图(一)

大家好,今天讲第三张图纸“基础结构平面布置图” 我们主要是讲解第一单元,其它二个单元没有车库,上部结构跟一单元差不多,所以就不再讲解了,只讲一单元。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图纸分为几个部分 1、附注说明 2、基础平面图 3、桩表、承台表、独立基础表 4、桩、独基、挡墙大样图 一、附注说明

上面说的是基础的形式,单轴抗压强度、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还有施工方法,施工标准,基础砼标号、保护层厚度,桩基的检验试验方式,回填土回填方式压实方法及系数。 挡墙转角需高置暗柱(这个只有文字说明,没有在图上标示,不看说明就容易忽略掉) 二、基础平面图

本图是三个单元,从右往左分别是一单元、二单元、三单元,今天我们只讲一单元,因为第一它有车库、有独基、条基、挖孔桩,地梁,有挡土墙,有回填,有通风,有消防。它们的上部结构都差不多,所以只讲一单元。 我们看一看,这部分间距比较稀的独立基础就是车库位置,右边基础比较密集的就是住宅部分的,这块的柱子比较密,所以不能当车库,是把这块作为设备用房的。 三、桩表、承台表、独立基础表

桩表,这个就是我们这张图的人工挖孔桩的桩表,我们就要根据这个桩表,来查出每一根桩的具体参数、配筋的。 承台表,在后面的讲解中会讲到,里面每一行代表什么,做什么用的。

独立基础表,在后面的讲解中会讲到,里面每一行代表什么,做什么用的。 上面这三个表里面的这些参数及配筋我们一定不要搞错了。 在这里独立基础表最小面有一行小字,“附注:表中所注基础顶标高,若有原位标注以原位标注为准”也很重要,千万在施工时别搞错了,要不标高不是高就是低,低了还好说,高了就麻烦了,所以不管是什么地方标注的说明,都要仔细看清楚,防止出错。 四、桩、独基、挡墙大样图 大样图我们在下一节里进行细讲。

结构设计pkpm软件SATWE计算结果分析

结构设计pkpm软件SATWE计算结果分析 SATWE软件计算结果分析 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 规范条文: 新高规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 结构休系Δu/h限值 框架 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 筒中筒,剪力墙 1/1000 框支层 1/1000 名词释义: (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结构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 Max-(X)、Max-(Y)----最大X、Y向位移。(mm) Ave-(X)、Ave-(Y)----X、Y平均位移。(mm) Max-Dx ,Max-Dy : 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

PKPM软件计算结果审查分析

计算机的后处理结果,即最终打印结果指内力图、配筋图和详细的内力及配筋表(按构件编号依次输出),有抗震计算时还输出中间分析结果(如自震周期、振型、位移、底部总剪力等)设计人应认真对最终打印结果进行分析,确认无误或无异常情况后再绘制施工图,必要时应将最终确定的构件编号、构件截面和配筋数量、规格绘制成简单的平面图,供校核审定和归档用。对最终打印结果不进行分析,盲目采用其配筋直接绘制施工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往往会造成不良的严重后果,既对工程不负责任、有不利于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 一、整体分析 一、对重力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的分析 审查重力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是否符合受力规律;可以利用结构底层检查竖向内外力的 平衡,即底层柱、墙在重力荷载作用下的轴力之和应等于总重量;如果结构对称、荷载对称,其结构内力图必然对称,即检查其对称性。当以上三者出现异常情况时,需要返回原始数据进行检查。 二、对风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的分析 审查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和位移是否符合受力规律;可以利用结构底层检查侧向内外力的平衡,即底层柱、墙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剪力之和应等于全部风力值(需注意局部坐标与整体坐标的方向);如果结构沿竖向的刚度变化较均匀、且风荷载沿高度的变化也较均匀时,其结构的内力和位移沿高度的变化也应该是均匀的,不应有大正大负、大出大进等突变。 三、对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计算结果的分析 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可以利用其结果进行如同风荷载作用下的渐变性分析,但不能进行对称性分析,也不能利用结构底层进行内外力平衡的分析(因为振型组合后的内力与地震作用力不再平衡)。水平地震荷载作用下,对其计算结果的分析重点如下。 1.结构的自振周期 对一般的工程,结构的自振周期在考虑折减系数后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结构的基本自振周期(即第一周期)大致为: 框架结构T1≈ ( 0.12~0.15) n 框-剪和框-筒结构T1≈ ( 0.08~0.12) n 剪力墙和筒中筒结构T1≈(0.04~0.06)n 式中,n为建筑物的总层数。 第二周期、第三周期与第一周期的关系大致为: T2≈(1/3~1/5)T1 T3≈(1/5~1/7)T1 周期偏长,说明结构过“软”、所承担的地震剪力偏小,应考虑抗侧力构件(柱、墙)截面太小或布置不当;如周期偏短,说明结构过“刚”、所承担的地震力偏大,应考虑抗侧力构件截面太大或墙的布置太多或墙的刚度太大(宜设结构洞予以减小其刚度)。如果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布置都很正常,无特殊情况而自振周期偏离太远,则应检查输入数据是否有错误。对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结构,如果一切正常,其基本自振周期往往在2.0~3.0之间(叫次长周期),则需要增加地震力(调整系数取1.5~1.8)重新进行计算。 以上的判断是根据平移振动振型分解方法得出来的。考虑弯扭耦连振动时情况要复杂得

PKPM计算结果分析与调整

PKPM计算结果分析与调整 1设定结构整体参数 1.1振型个数 结构的振型个数一般取楼层数的3倍且要满足有效质量系数的要求; 1.2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 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即结构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若计算得出的角度大于15度则需要调整。 1.3结构基本周期 第一振型周期即为结构基本周期

2确定整体结构合理性 控制结构整体性的主要参数是:周期比,剪重比,位移比,位移角(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层间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比,刚重比 2.1周期比(WZQ.OUT) 周期比是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重要指标,是结构扭转刚度,扭转惯量分布大小的综合反映。控制周期比的目的是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加有效,更加合理,以此控制地震作用下结构扭转激励震动效应不能成为主振动效应,避免了结构扭转破坏。 2.2剪重比(WZQ.OUT) 剪重比计算是因为在长周期作用下,地震影响系数下降较快,对于基本周期大于3.5秒的结构,由此计算出来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很小。而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动态作用下的地面运动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具有更大的破坏作用。 2.3位移比(WDISP.OUT) 位移比是控制整体扭转性和平面不规则性的重要指标。

2.4位移角(WDISP.OUT) 层间位移角是控制结构整体刚度和不规则性的主要指标。限制建筑物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层间位移角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受力构件出现裂缝或裂缝超过允许范围;二是保证填充墙和各种管线等非结构构件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伤。 2.5层间刚度比 层间刚度比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和判断薄弱层的重要指标。对于转换层,无论刚度比是多少,都应该设置为薄弱层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如何绘制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如何绘制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是拟建项目施工场地的总布置图。它按照施工方案和施工进度的要求,对施工现场的道路交通、材料仓库、加工场地、主要机械设备、临时房屋、临时水电管线等做出合理的规划布置,从而正确处理全工地施工期间所需各项设施和永久建筑、拟建工程之间的空间关系。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是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及部分专项施工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程投标中,也是技术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CAD应用普及,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基本上采用CAD进行绘制,下面以应用CAD软件为例,说明如何才能绘制好施工总平面布置图。 一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绘制依据标题 1、各种设计资料,包括建筑总平面图、地形地貌图、区域规划图、建筑项目范围内有关的一切已有和拟建的各种设施位置。 2、建设项目的现场考察情况(周边道路及交通情况、原有建筑物情况、用水用电接驳口、现场排水口、施工区域及围墙出入口设置情况等)。 3、建设项目的建筑概况、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以便了解各施工阶段情况,合理规划施工场地。 4、各种建筑材料构件、加工品、施工机械和运输工具一览表(含需要数量及外廓尺寸等信息),以便规划工地内部的储放场地和运输线路。 5、各构件加工厂规模、仓库及其他临时设施的需求数量及规格。 6、《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GB 50720-2011、《施工现场临时建筑物技术规范》JGJ/T 188-2009。 7、当地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关于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的相关规定,施工单位安全文明施工标准。

二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绘制原则 1、在满足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少占地,不挤占交通道路。 2、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的布置满足施工需求。 3、最大限度的压缩场内运输距离,尽可能避免二次搬运。 4、在满足施工需要的前提下,临时工程越小越好,以降低临时工程费。 5、充分考虑劳动保护,环境保护,技术安全,消防要求等。 6、遵守当地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关于施工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的相关规定。 三 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的主要内容及绘制步骤 1、绘制拟建建筑物(构筑物)、确定施工现场区域。(现在基本上可从设计院拷贝建筑总平面电子图,但先要进行图形处理,详细见第六部分第2条。) 2、设置围墙、出入口,引入场外交通道路;对施工现场区域按现场办公区、临时生活区、现场生产区进行划分。 3、现场生产区布置(施工阶段不同布置要求会有所不同,以下以上部结构施工为例): (1)主要机械设备的布置(先考虑塔吊布置,然后考虑施工电梯布置,其他机械如砼泵可在布置内部运输道路后进行布置)。 (2)布置内部运输道路。 (3)布置加工场、搅拌站(先考虑钢筋加工场)。 (4)布置生产区临时设施(仓库、钢筋棚、木工棚、门卫室、蓄水池、洗车池等)。(5)材料、加工半成品、构件的堆场。 4、现场办公区及临时生活区布置。——现场场地狭小,现场办公区及临时生活区另租场搭设或甲方另指定位置搭设的,另附平面布置图。 5、布置临时水电管网、排水系统等。 6、必要的图例、说明及标注、指北针等。 四

pkpm计算结果的参数控制与结果判断与

SATWE软件计算结果分析与参数控制 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 规范条文: 新高规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 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 结构休系Δu/h限值 框架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 筒中筒,剪力墙 1/1000 框支层 1/1000 名词释义: (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结构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附件128 128-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一)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概述: 在施工现场上,除拟建建筑物外,还有各种拟建工程所需的各种临时设施,如混凝土搅拌站、材料堆场及仓库、工地临时办公室及食堂等。一般来说,施工平面图上有:办公场地,材料堆放场地,加工场地,临时用水用电,设备堆放场地,宿舍,食堂,厕所,警卫室,入场道路,这种在建筑总平面图上布置各种为施工服务的临时设施的现场布置图称为施工平面图。

施工平面图是施工方案在现场空间上的体现,反映已建工程和拟建工程之间,以及各种临时建筑、临时设施之间的合理位置关系。单位工程施工平面图一般按1:200—1:500比例绘制。 (二)施工平面布置图设计要求: 1)在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的基础上设计出不同施工阶段的施工平面布置图。 2)按规范设计要求编制施工平面布置图,需包含图签及图例等,图中各项内容能清晰明了地进行辨别,图签示例可详见128-图例1。 3)施工平面布置图需清晰标注出各种临时设施,并用明显的颜色标识出目前阶段的场地硬化面积。 4)施工平面布置图经由项目总工审核,项目经理审批通过后方可作为正式图纸指导施工作业,项目总工、项目经理需分别在图签上签名确认。 5)满足各项规范与设计要求。 6)符合国家、地方及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求。 (三)施工平面布置图设计原则: 各项目可依据项目特点自行设计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的阶段划分,但须是在施工总平面布置图的基础上规划设计出分阶段的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且图中应包含有必要的图例及注释,使之能清晰准确的识别各项临时设施的场地布置情况及大型机械设备的规格型号等,不同阶段场地已硬化的面积及范围也应用显著颜色特别标识出来,以便于一目了然的掌握已完成和需后续好施工的临时道路及场地的硬化工作。 施工平面布置图设计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 1)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前提下,现场布置尽量紧凑,节约用地。 2)合理布置施工现场的运输道路及各种材料堆场、加工厂、仓库位置、各种机具的位置,尽量使得运距最短,从而减少或避免二次搬运。 3)力争减少临时设施的数量,降低临时设施费用。 4)临时设施的布置,尽量便利工人的生产和生活,使工人至施工区距离最近,往返时间最少。 5)符合环保、安全和防火要求。

pkpm计算结果判断与分析

SATWE软件计算结果分析 土木2009-05-10 12:21:13 阅读881 评论1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控制 规范条文: 新高规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角,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 结构休系Δu/h限值 框架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 筒中筒,剪力墙 1/1000 框支层 1/1000 名词释义: (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结构位移输出文件(WDISP.OUT)

PKPM如何根据SATWE计算结果配筋

如何根据SATWE计算结果配筋(剪力墙) 如何根据SATWE计算结果来给剪力墙进行配筋 假设此楼层是不是加强层,剪力墙厚度为200, 问题如下: 1.剪力墙下面的“H0.8”根据帮助文件那里说是指Swh范围内水平分布筋面积,我想问问“Swh范围内”是不是指SATWE参数设置里面的“墙水平分布筋间距”同时这个面积是指两侧的吧假如是,那根据“H0.8”我配Φ10@200(面积为392,我在SATWE里面设置墙水平分布筋间距为200的),这样对吗两侧面积加起来低于0.8cm2呀!!!各位大侠你们觉得该怎么配! 2.我找了半天都没见到竖向分布钢筋的计算结果面积,我想问是不是剪力墙上面显示“0”表示暗柱按构造配筋,那么墙的竖向分布钢筋面积就按照SATWE参数设置里面的“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进行计算”计算过程是不是:%=600mm2,这样那配Φ12@180(面积为628)这样对吗或者我的想法是错误的,那该怎么计 算墙的竖向分布钢筋 是指Swh范围内的水平分布筋面积,Swh范围指的就是Satwe参数中的墙水平分布筋间距!双侧。。。不放心就配Φ8@150 剪力墙显示0是指暗柱按构造配筋。。。。。。。你的竖向筋配筋率高了,看结果显示,你的竖向筋配筋率可以按照规范最小配筋率来配。。。。 我知道规范对剪力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是%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进行计算”计 算过程是不是:%=600mm2? 剪力墙的竖向分布筋没有根据计算结果进行配筋的吗是指Swh范围内的水平分布筋面积,Swh范围指的就是Satwe参数中的墙水平分布筋间距,是指的双侧的,那么单侧就是2=0.4cm^2,而一根8为,已远大于,所以Φ8@200足够,不必加 大。 竖向:计算过程是:%=600mm^2,但同样是指双侧,除以2就是300mm^2. Φ10@200(面积393mm^2)足够,而不需要Φ12@180(面积为628)。 先换算成1米内的配筋值再来配比如你输入的间距是200 mm 计算结果是那就用*100*1000/200=400mm2 再除以2 就是200mm2 再查板配筋表就可以了所以配8@200面积250>200 满足要求了! 首先要明白剪力墙的主筋是水平筋,竖向钢筋是分布筋,端头除外,一般都是按 构造配。 Satwe参数中的竖向配筋率是可根据工程需要调整的,当边缘构件配筋过大时, 可提高竖向配筋率。 墙的配筋计算结果显示中的18应该怎么配筋啊。“在水平分布筋间距Swh范围 内的竖向分布筋”怎么配不明白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