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运营商Wlan系统参考模型完整版

电信运营商Wlan系统参考模型完整版
电信运营商Wlan系统参考模型完整版

电信运营商W l a n系统

参考模型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电信运营商Wlan系统参考模型

一.前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有线网络以其传输速度高,产品的品牌及数量众多和技术发展速度快等优点,在市场上占据了网络应用领域里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然而,随着移动计算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工业标准逐步被市场所采纳和接受,以及无线网络在技术上的成熟,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和产品成本下降,据统计未来几年,无线网在全世界将有较大的发展。无线因特网应用越来越多,它将扩展有线局域网或在某些情况下取而代之。可以预期,在未来信息无所不在的时代,无线网将依靠其无法比拟的灵活性,极强的可扩容性,使人们真正享受到简单、方便、快捷的连接。

无线局域网在很多应用领域有独特的优势:可移动性,它提供了不受线缆限制的应用,用户可随时上网;安装容易,无须布线或减少布线,大大节约了建网时间;组网灵活,即插即用,网络管理人员可以迅速将其加入到现有的网络中,并在某种环境下运行;成本低,特别适合于变化频繁的工作场合。此外无线网络相对来说比较安全,无线网络是以空气为介质,传输的信号可以跨越很宽的频段,而且于自然背景噪声十分相似,这样一来,就使得窃听者用普通的方式难以偷听到数据。"加密"也是无线网络必备的一环,能有效提高其安全性。所有无线网络都可以设安全密码,即使千方百计接收到数据,没有密码也很难打开数据。

二.无线网络互联技术

2.1、无线网络技术

无线技术是新兴的一种组网技术,具有组网灵活、应用广泛、投资较少,扩展性较好、数据带宽高、免费频段等特点,应用也随即推广开来。

最早的无线网络标准是97年7月制定的IEEE802.11标准,由于该标准的带宽只有

2Mbps,而且价格较高,应用一直没有普及开来。1999年9月通过了IEEE802.1b标准,该标准采用直接序列扩频技术(DSSS)和伪随机噪声码(PN CODE)技术,实现了抗干扰能力强,带宽高,功率低,几乎对其他系统无干扰,IEEE802.11b标准数据传输速率可达

11Mbps,工作在2.4G的公用免费频段上,能够传输数据和图像,完全能达到目前的网络速度的需要,而且无线技术发展很快,最新的IEEE802.11a标准数据传输速率可达

54Mbps。相信无线技术会很快普及开来。

由于扩频通信在提高信号接收质量、抗干扰、保密性、增加系统容量方面都有其突出的优点。特别是在保密性方面,因为无线技术根源于军事应用,所以保密早就是无线设备的一个设计标准。安全供应作为特色被建立在无线局域网中,使得他们比有线局域网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无线网络技术采DSSS技术,本身就具有防窃听之功能,复杂的加密技术可以保证其安全性。在本方案中采用的无线接入点设备和无线网卡部分,均可设为64位或128位WEB加密方式。正因为扩频通信的诸多优点使扩频通信在民用、商用通信领域迅速普及开来。

无线网络产品工作在2.4G 的ISM 频段上,该频段是完全开放的,用户不用申请即可使用。

无线局域网系统包括无线接入点和无线网卡,组网结构有如下五种:

(1)、独立式无线局域网(Independent WLANs)

一个构造简单的独立的无线局域网是由带无线射频网络适配卡(ISA或PCI接口)的PC 机所构成,只相当于对等网(peer to peer)的形式。当只需要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无线网卡并行连接时,就可构置成独立式WLAN。这种网络结构不需要进行集中的管理和配置设计,使用快捷方便所需专业知识不多。

(2)、非独立式无线局域网(Infrastructure WLANs)

在大多数情况下,无线通信是作为有线通信的一种补充和扩展。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非独立式的WLAN。在这种配置下,多个AP通过线缆连接在有线网络上,使无线用户能够访问网络的各个部分。AP不仅是一个提供和传统网络连通的设备,更是作为无线网络重要的一部分,如果需要,可使用足够多的AP,使网络能覆盖整个建筑物。

(3)、单元无线漫游式局域网(Microcells and Roaming)

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会不断衰减,无线信号的有效范围取决于发射的电波功率的大小,当电波功率大小额定时,AP的通讯范围就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个范围被称为微单元。这是一个类似于移动电话基站的系统,它能有效扩展活动范围。当网络环境存在多个AP,且它们的微单元互相有一定范围的重合时,无线用户可以在整个WLAN覆盖区内移动,无线网卡能够自动发现附近信号强度最大的AP,并通过这个AP收发数据,保持不间断的网络连接,这就称为无线漫游。

(4)、远程点对点无线连接(point to point)

远程点对点传输中,布线困难,而且成本较高,施工周期较长,采用无线互连,就能较好地解决问题,并节约租用专用线路的费用。如果二者可视,拓扑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不可视的情况,需要增加中继接点。

(5)、远程点对多点无线连接(point to multipoint)

远程点对多点传输中,采用无线互连,就能较好地解决租用专线的费用,而且还解决了布线困难的问题,安装调试也非常简单,组网周期短,网络建设很快会投入使用。

2.2、无线网的特点:

1)、无线技术成熟,性能稳定。无线技术的利用已相当普及,而且性能稳定,带宽高,传输质量较好。

2)、无线设备提供的带宽已满足需要。无线设备现在已可提供11Mbps的带宽,完全满足用户的网络需要。而且无线技术发展迅速,现在的工作在ISM 5.8GHz频段的无线设备速率已达54Mbps。

3)、投资较少,组网快,可扩展性较强,组网灵活。相对于光纤,无线设备投资很少,成本只是敷设光纤的1/4,甚至更低,而且可扩展性较强,在无线覆盖的区域,远端各点只需架设天线即可和中心机房相连,组网方便快捷,而且节约了预敷设光纤的大量资金。 4)、安全性好,抗灾能力强。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无线网络已具有相当的安全性。

5)、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的大(30KM),基站可以将乡镇覆盖上。

6)、专网专用。利于管理维护,可入固定资产。并且移动性好,可随网点搬迁移动。 7)、无线组网作为有线的补充,能弥补有线的不足,为最终用户提供一个自由、移动、方便的网络环境。

2,3、无线网络的安全技术

1)、无线局域网采用直接序列扩频技术,由于传输信号经过与伪随即码相异或。信号本身就有加密功能,即使能捕捉到信号,也很难打开数据。

2)、服务集标示符ESSID。对无线接入点设置不同的SSID,只有计算机AP的SSID相匹配,才能访问AP。

3)、MAC地址过滤。对无线接入点AP设置MAC地址访问列表,控制无线网卡的访问控制。

4)、有线对等加密WEP。在链路层采用RC4对称加密技术,用户的加密钥匙与AP的密钥相同才能获准存取网络的资源。

5)用户验证,在最新的新通宽带无线接入点产品中,增加了用户验证功能,只有通过验证的用户才能访问无线网络。

三.电信运营商的网络结构

3.1、网络的基本结构

电信运营商的无线接入网络系统应包括无线接入点(AP)和接入控制器(AC)构成。

无线接入点AP是Wlan的小型无线基站,完成IEEE802.11b、IEEE802.11a或

IEEE802.11g等无线接入功能,它也是一个桥接器,连接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桥梁,任何带有无线网卡的计算机设备,均可通过无线接入点连入无线网络,访问网络资源。高速与网络进行数据通讯。并且具有一定的漫游性。满足移动商务,移动互连的用户群的需要。该业务应用较为广泛,目前在电信业的应用有:

1、北京电信依托电信宽带IP网和城域光纤网,为第21届大运会提供无线宽带上网服务,被中新社记者认为是"此次大运会通信技术的亮点",大运会后,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布设了WLAN网络,并将进一步在机场、大会议场所、写字楼、酒店等处布设WLAN。

2、上海电信:以ADSL,FTTB为主要接入手段,通过计时、计次、预付费、包月等多种计费形式。先后在上海星巴克咖啡馆布设了命名为"天翼通"的无线局域网,第21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布设WLAN(新闻中心、记者席、主席台、比赛区域等),正在为会展中心、机场、休闲中心、咖啡吧、宾馆等商务人士活动区布设WLAN。

3、南京电信:为参加第六届华商会的主要会场、宾馆布设WLAN。

4、中国网通去年10月在上海金茂大厦、东方明珠新闻中心、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浦东香格里拉饭店推出的"无线伴旅"无线宽带接入服务。

无线网络技术正是以它独具有的特点,适应了人们对移动的需求,适合宾馆、会议室、展厅、体育馆、机场、咖啡吧、休闲中心等场所。

接入控制器是在Internet和无线局域网之间,担当网关作用,对用户进行认证、计费等管理,通过认证服务器,可以对用户进行管理,制定多种适合运营商运营的计费机制,比如:按流量计费、按时间计费、预付费、包月等等不同的适合多种需求的计费方式。

无线接入电信运营商结构图例:

3.2、无线互连

目前,电信光纤资源非常丰富,但有一些地方,可能光纤资源不足或不能立即通有光纤,在这些地方,我们建议采用无线连接方式,目前速率一般可达11Mbps,有的设备支

持20Mbps或54Mbps,网络结构可组成点对点,点对多点模式,采用无线方式连接,具有组网速度快,投资较少,能较快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为电信运行商提供较短的成本收回期。

结构图:

3.3、无线提供的功能和优势 1、投资少,收益快,运营商可在较短的时间内投资建网,实现数据远距离传输。2、最终接入用户使用无线方式,具有移动性、便捷性特点。 3、适合公共商务场所,不宜布线场所、要求移动办公等场所。 4、支持原有的应用程序,适用性较好 5、采用多种加密方式,保障了数据的安全性。 6、可采用多种计费方式,为运营商提供灵活的运营模式 7、小功率、大覆盖,保证信号的稳定性 8、使用2.4G免费频段。 9、提高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的档次 10、为运营商提供一个灵活的、崭新的运营思路,有效增加运营商的利润。四、运营解决方案宽带接入服务器,是串联在ISP租给用户专线上端的路由器和用户的交换机之间,它对内连接的是用户原有的局域网络。对外连接宽带城域网。它最主要的功能是完成对用户的认证、计费。宽带接入网关能够记录下每个客户经过网关上网的时间(精确到秒)以及流经的字节数(以千字节为单位),这些数据可通

过网关的接口输送给计费服务器作清费处理。通过其独特的处理方法,对信息流和用户的

需求可以实时的、互动进行有效的控制能力。根据用户的身份验证,给予不同的应用授权

和计费方法,并且实时监控信息的流通的全部过程,通知用户的资源的使用情况和状态,

根据用户的授权属性保持或切断用户的连接。除网络认证记费功能外,产品支持很多扩

展功能包括: 1) 路由器功能:宽带网络接入必须需要路由器,宽带接入服务器可以替代

路由器。它所具有的网络地址转发(NAT)功能可以将多个私有IP地址动态或静态地转发

成公网IP地址,这特别适合运营商通常只向酒店提供一个公网地址的情况。该接入网关

同时还具有动态主机地址分配(DHCP)功能,它能够动态地为连入的计算机设置IP地

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DNS服务器地址,因此可以免去了住客设置IP参数的麻烦。

2) 防火墙功能:防止外界黑客对酒店的宽带系统进行攻击。 3) 安全隔离功能:防止住

客与住客之间的机密文件窃取。 4) 网站浏览限制功能:对一些网站的浏览进行限制。 5) 远程管理功能:使酒店或ISP的运维人员不必在设备边上进行设备维护和设置。我们提

供的宽带接入网关是一个纯硬件的设备,它可提供高达512个并发的户连接访问。与骨干

网的接口非常简单,即插即用, 24小时内便可安装完成,投入使用。五、用户计费

管理用户计费管理服务器作为后台处理软件,放置在用户的中心机房,主要用于完成用

户开户,计费信息采集,帐务处理,统计,出帐的功能。它作为一种服务器软件安装在用

户的中心机房的服务器上。该软件还可以提供应用程序(API)接口以及硬件的串行接口

与用户的MIS接口进行通讯。具体功能包括: 1) 开户(Authorize) 2) 认证(Authenticate) 3) 采集和监控(Accounting & Supervising) 4) 统计与审核 5) 账

单输出 6) 系统管理六、远程汇总服务器远程汇总服务器装载运营商级的服务器软

件,放在ISP的中心机房里;通过INTERNET标准的AAA协议--RADIUS协议远程采集各用

户的网络使用情况,并对详细上网情况进行汇总。以便双方进行合作分成。系统提供了

统计员应用软件,统计员软件用于对数据库进行查询、统计的工作,为经营者统计每天用

户登录、访问、使用和缴费等数据,帮助经营者分析用户的使用习惯,网络的流量,访问站点等资料。

网络体系结构及OSI基本参考模型典型例题分析解答

网络体系结构及OSI基本参考模型典型例题分析解答 一、填空题 1.计算机网络层次及其协议的集合称为网络的___。 2.为进行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____、标准或____的集合称为网络协议。 3.0SI的全称为____,的参考模型是由____制定的标准化开放式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 4.ISO包括____、服务定义和____三级抽象。 5.0SI的体系结构定义了一个七层模型,从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____、运输层、会话层、____和____。 6.网络协议包含三要素,这三要素分别是语义、____和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在网络协议中,涉及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格式、编码及信号电平等的内容属于网络协议的()要素。 A)语法B)语义C)定时D)语用 2.osI体系结构定义了一个()层模型。 A)8 B)9 C)6 D)7 3.在OSI的7层模型中,主要功能是在通信子网中实现路由选择的层次为(). A)物理层B)网络层C)数据链路层D)运输层 4.在OSI的7层模型中,主要功能是协调收发双方的数据传输速率,将比特流组织成帧,并进行校验、确认及反馈重发的层次为()。 A)物理层B)网络层C)数据链路层D)运输层 5.在ISO的7层模型中,主要功能是提供端到端的透明数据运输服务、差错控制和流量撞控制的层次为()。 A)物理层B)数据链路层C)运输层D)网络层 6.在ISO的7层模型中,主要功能是组织和同步不同主机上各种进程间通信的层次为(). A)网络层B)会话层C)运输层D)表示层 7.在OSI的7层模型中,主要功能是为上层用户提供共同的数据或信息语法表示转换,也可进行数据压缩和加密的层次为()。 A)会话层B)网络层C)表示层D)运输层 8.在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中,把传输的比特流划分为帧的层次是()。 A)网络层B)数据链路层C)运输层D)分组层 9.在OSI的7层模型中,提供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的机械的、电气的、功的和规程的特性的层次是()。 A)网络层B)数据链路层C)物理层D)运输层 10。在OSI的7层模型中,负责为OSI应用进程提供服务的层次是() A)应用层B)会话层C)运输层D)表示层 11。在创I的7层模型中,位于物理层和网络层之间的层次是()。 A)表示层B)应用层C)数据链路层D)运输层 12。在OSI的7层模型中,位于运输层之上的层次是()。 A)表示层B)数据链路层C)会话层D)应用层 13。允许计算机相互通信的语言被称为()。 A)协议B)寻址c)轮询D)对话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10.自适应控制 严格地说,实际过程中的控制对象自身及能所处的环境都是十分复杂的,其参数会由于种种外部与内部的原因而发生变化。如,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参数随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变化(外部原因),化学反应速度随催化剂活性的衰减而变慢(内部原因),等等。如果实际控制对象客观存在着较强的不确定,那么,前面所述的一些基于确定性模型参数来设计控制系统的方法是不适用的。 所谓自适应控制是对于系统无法预知的变化,能自动地不断使系统保持所希望的状态。因此,一个自适应控制系统,应能在其运行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测取系统的输入、状态、输出或性能参数,逐渐地了解和掌握对象,然后根据所获得的过程信息,按一定的设计方法,作出控制决策去修正控制器的结构,参数或控制作用,以便在某种意义下,使控制效果达到最优或近似更优。目前比较成熟的自适应控制可分为两大类: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和自校正控制(Self-Turning)。 10.1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10.1.1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原理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图10.1所示: 10.1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 它由两个环路组成,由控制器和受控对象组成内环,这一部分称之为可调系统,由参考模型和自适应机构组成外环。实际上,该系统是在常规的反馈控制回路上再附加一个参考模型和控制器参数的自动调节回路而形成。

在该系统中,参考模型的输出或状态相当于给定一个动态性能指标,(通常,参考模型是一个响应比较好的模型),目标信号同时加在可调系统与参考模型上,通过比较受控对象与参考模型的输出或状态来得到两者之间的误差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律(自适应律)来修正控制器的参数(参数自适应)或产生一个辅助输入信号(信号综合自适应),从而使受控制对象的输出尽可能地跟随参考模型的输出。 在这个系统,当受控制对象由于外界或自身的原因系统的特性发生变化时,将导致受控对象输出与参考模型输出间误差的增大。于是,系统的自适应机构再次发生作用调整控制器的参数,使得受控对象的输出再一次趋近于参考模型的输出(即与理想的希望输出相一致)。这就是参考模型自适应控制的基本工作原理。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设计的核心问题是怎样决定和综合自适应律,有两类方法,一类为参数最优化方法,即利用优化方法寻找一组控制器的最优参数,使与系统有关的某个评价目标,如:J=? t o e 2(t)dt ,达到最小。另一类方法是基于稳 定性理论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保证控制器参数自适应调节过程是稳定的。如基于Lyapunov 稳定性理论的设计方法和基于Popov 超稳定理论的方法。 系统设计举例 以下通过一个设计举例说明参数最优化设计方法的具体应用。 例10.1设一受控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W a (s)=) 1(+s s k ,其中K 可变,要求 用一参考模型自适应控制使系统得到较好的输出。 解:对于该系统,我们选其控制器为PID 控制器,而PID 控制器的参数由自适应机构来调节,参考模型选性能综合指标良好的一个二阶系统: W m (d)= 1 414.11 2 ++s s 自适应津决定的评价函数取 minJ =?t e 2 (t)dt ,e(t)为参考模型输出与对象输出的误差。 由于评价函数不能写成PID 参数的解析函数形式,因此选用单纯形法做为寻优方法。(参见有关优化设计参考文献)。 在上述分析及考虑下,可将系统表示具体结构表示如下图10.2所示。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篇一 互联网OS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集线器也叫Hub,工作在物理层(最底层),没有匹配的软件系统,是纯硬件设备。 集线器主要用来连接计算机等网络终端。 集线器实际就是一种多端口的中继器。 中继器的作用就是将已经衰减得不完整的信号经过整理,重新产生出完整的信号再继续传送。 集线器为共享带宽,连接在集线器上的任何一个设备发送数据时,其他所有设备必须等待,此设备享有全部带宽,通讯完毕,再由其他设备使用带宽。 正因此,集线器连接了一个冲突的网络。 所有设备相互交替使用,就好像大家一起过一根独木桥一样。 集线器不能判断数据包的目的和类型,所以如果是广播数据包也依然转发,而且所有设备发出数据以广播方式发送到每个接口,这样集线器也连接了一个广播域的网络。 数据链路层:产品代表交换机。 交换机——交换机Switch,工作在数据链路层(第二层),稍微高端一点的交换机都有一个操作系统来支持。 和集线器一样主要用于连接计算机等网络终端设备。 交换机比集线器更加先进,允许连接在交换机上的设备并行通讯,好比高速公路上的汽车并行行驶一般,设备间通讯不会发生冲突,因此交换机打破了冲突域,交换机每个接口是一个冲突域,不会与其他接口发生通讯冲突。 并且有系统的交换机可以记录MAC地址表,发送数据不会以广播的方式发送到每个接口,而是直接到目的接口,节省了接口带宽。 但是交换机和集线器一样不能判断广播数据包,会把广播发送到全部接口,所以交换机和集线器一样连接了一个广播域网络。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交换机是针对共享工作模式的弱点而推出的。 集线器是采用共享工作模式的代表,如果把集线器比作一个邮递员,那么这个邮递员是个不认识字的“傻瓜”--要他去送信,他不知道直接根据信件上的地址将信件送给收信人,只会拿着信分发给所有的人,然后让接收的人根据地址信息来判断是不是自己的!而交换机则是一个“聪明”的邮递员--交换机拥有一条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 交换机的所有的端口都挂接在这条背部总线上,当控制电路收到数据包以后,处理端口会查找内存中的地址对照表以确定目的MAC(网卡的硬件地址)的NIC(网卡)挂接在哪个端口上,通过内部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目的端口。 目的MAC若不存在,交换机才广播到所有的端口,接收端口回应后交换机会“学习”新的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地址表中。 网络层:产品代表路由器。 路由器——路由器Router,工作在网络层(第三层),所有路由器都有自己的操作系统来维持,并且需要人员调试,否则不能工作。 路由器没有那么多接口,主要用来进行网络与网络的连接。 简单的说路由器把数据从一个网络发送到另一个网络,这个过程就叫路由。 路由器不仅能像交换机一样隔离冲突域,而且还能检测广播数据包,并丢弃广播包来隔离广播域,有效的扩大了网络的规模。 在路由器中记录着路由表,路由器以此来转发数据,以实现网络间的通讯。 路由器的介入可以交换机划分的VLAN实现互相通讯。

网络体系结构参考模型

一、互连网体系结构 1974年IBM提出了SNA(系统网络体系结构),考虑到各个网络存在的异构,异质,导致网络都属于封闭式网络,无法相互连接,通过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了OSI(开放式系统互连)标准,将计算机网络进行分层分层优点:解决了通信的异质性问题,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向高层屏蔽低层细节问题,使网络的设计更加的简单、容易实现。 协议:网络中通信或数据交换的规则和标准 实体:发送接收信息的软件或硬件的进程 对等实体:不同系统内的同一层次两个实体 接口:相临两层之间的交互界面 服务:某一层和此层以下的层能力,通过接口交给相临层 协议栈:系统内的各个层的协议集合 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层次结构和协议的集合 1、ISO/OSI参考模型 ISO/OSI参考模型是一种逻辑结构,不是具体的设备,任何遵循协议的系统都可以相互通信经过OSI七层模型的数据要经历数据的封装(打包)和解封装(解包)过程,封装过程是将原数据从高层向低层传递的过程,每经过一层都需要加上该层的报头信息,解封装过程是从低层向高层传递的过程,每经过一层都需要将对等层的报头去掉还原为上层数据。

第一层:物理层 处于最底层,为上层提供物理连接,负责传送二进制比特流,在物理层中定义了机械特性(连接器形式和插针分配),电气特性(接口电路参数),功能特性(物理接口的信号线)和规程特性(信号线操作规程),传输介质可以使用有线介质或无线介质,物理层传输二进制比特流,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物理层的典型设备有:集线器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 链路的管理,流量的控制,差错控制,数据以数据帧格式传输的,数据帧包含帧头(H2)和帧尾(T2)MAC(介质访问控制),48位二进制组成,为了方便表示使用十六进制表示,网卡上的MAC地址是物理地址,在生产网卡时就内臵在网卡的ROM(只读存储器)芯片中了,不能修改,但是可以伪造(网卡属性中),为了表示网卡的全球唯一性,将MAC地址表示的48位二进制地址分为2部分,前24位表示厂商代号,后24位表示厂商内部代号,MAC地址相同的计算机不能够相互通信网桥,二层交换机,网卡都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第三层:网络层 提供统一的寻址方案,完成分组的独立路由选择,网络层数据以数据包传输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实现路径的选择,通过路由表中的路由表项,(直连路由,路由器自己接口所在的网络形成的路由表),(静态路由,管理员手工添加路由信息添加的路由表),(动态路由,路由器通过相互的路由学习,得到的路由表),路由器可以实现网络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SI七层模型工作原理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简称OSI)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CITT)联合制定的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为开放式互连信息系统提供了一种功能结构的框架。 它从低到高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其中前三层主要与网络应用相关,负责对用户数据进行编码等操作。后四层主要是负责网络通讯,负责将用户的数据传递到目的地。在通讯的过程中,各层所负责的情各不相同,也不会互相干扰,但会协同一起工作,最终完成整个通讯过程,将数据正确的交到对方电脑中。其各层功能如下: 1.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利用传输介质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实现比特流的透明传输。传输单位为比特(bit),即一个二进制位(0或1)。这些比特的传输必须依赖于传输设备和物理线缆等媒介。典型设备有中继器,集线器、网线、HUB。 2.数据链路层负责建立和管理节点间的链路。该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各种控制协议,将有差错的物理信道变为无差错的、能可靠传输数据帧的数据链路。 数据链路层主要有四个功能: (1)协商:两端设备连接上线缆之后,设备默认是不知道对端使用的是什么协议的,会 通过数据链路层发送协商包来确认对端是否与自己的协议一致; (2)流量控制 (3)差错控制:当数据封装到数据链路层时,会作一个校验,然后再传到对端,对 端接收下来之后,也会作一个校验,以确认数据传递过来的时候是一个正常的数据。 (4)物理寻址:在数据链路层中,有很多种二层的协议中都有地址,比如以太网的mac地址,Frame-Relay的DLCI等等。 其典型设备有网卡,网桥,交换机。 3.网络层是通信子网的最高一层。它在下两层的基础上向资源子网提供服务。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报文或分组通过通信子网选择最适当的路径。该层控制数据链路层与传输层之间的信息转发,建立、维持和终止网络的连接。具体地说,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在这一层被转换为数据包,然后通过路径选择、分段组合、顺序、进/出路由等控制,将信息从一个网络设备传送到另一个网络设备。其主要设备有路由器,防火墙、多层交换机。 4.传输层是是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的接口和桥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该层的主要任务是:向用户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差错和流量控制,保证报文的正确传输。传输层的作用是向高层屏蔽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即向用户透明地传送报文。传输层提供会话层和网络层之间的传输服务,这种服务从会话层获得数据,并在必要时,对数据进行分割。然后,传输层将数据传递到网络层,并确保数据能正确无误地传送到网络层。因此,传输层负责提供两节点之间数据的可靠传送,当两节点的联系确定之后,传输层则负责监督工作。其主要工作设备是进程和端口。 5.会话层是用户应用程序和网络之间的接口,主要任务是:向两个实体的表示层提供建立和使用连接的方法。将不同实体之间的表示层的连接称为会话。因此会话层的任务就是组织和协调两个会话进程之间的通信,并对数据交换进行管理。会话层,主要功能是用来管理会话,细分为三大功能: (1)建立连接。A、B两台电脑要通讯,首先必须建立一条他们之间的连接,osi会话层 会完成这个步骤。 (2)保持连接。连接建立后,当、B通讯完了。A、B之间的连接不会立刻断开,osi会话层会将建立好了的连接维持一段时间不中断,当A、B下次还要通讯时,可以直接使用之前

1、OS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的最底层是( )。

1、OSI(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的最底层是()。 A、传输层 B、网络层 C、物理层 D、应用层 2、网络资源共享包括硬件,软件,()。 A、设备 B、数据 C、应用 D、操作系统 3、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A、网络 B、通信 C、软件 D、信息 4、同步和异步通信都属于()方式。 A、串行 B、并行 C、复用 D、网络 5、数据传输速率的单位是()。 A、字节 B、位 C、汉字 D、帧 6、数据传送速率的单位是每秒()。 A、字节 B、比特 C、汉字 D、帧 7、调制是指()。 A、把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 B、把数字信号转为模拟信号 C、把光信号转为电信号 D、把电信号转为光信号 8、同步比异步通信传输速率()。 A、快 B、慢 C、相同 D、可快可慢 9、计算机网络的功能是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方便可靠。 A、数据传送 B、软件下载 C、电子邮件 D、电子商务 10、同步和异步通信都属于()方式。 A、串行 B、并行 C、复用 D、网络 11、数据通信方式分为单工,双工,()。 A、广播 B、半双工 C、共享 D、应答 12、OSI参考模型分为()层。 A、3 B、5 C、7 D、9 13、O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为()。 A、应用层 B、网络层 C、物理层 D、数据链路层 14、OSI参考模型的最高层为()。 A、表示层 B、会话层 C、物理层 D、应用层 15、通过HUB连接的网络拓扑结构是()。

A、总线型 B、环型 C、星型 D、数型 16、组成局域网的网络硬件可分为服务器、工作站和()。 A、微机 B、通信系统 C、连接电缆 D、网关 17、通常所说OSI模型分为()。 A、6层 B、2层 C、4层 D、7层 18、OSI模型中最底层和最高层分别为()。 A、物理层和表示层 B、网络层和应用层 C、物理层和应用层 D、网络层和表示层 19、当个人计算机以拨号方式接入Internet网时,必须使用的设备是()。 A、网卡 B、调制解调器(Modem) C、电话机 D、浏览器软件 20、因特网服务采用()模式。 A、Client(客户)/server(服务器) B、文件服务器 C、打印服务器 D、数据库服务器 21、Internet的通信协议是()。 A、SMTP B、CSMA/CD C、POP D、TCP/IP 22、Internet采用()网络结构。 A、文件服务 B、数据库服务 C、客户/服务器 D、打印服务 23、HomePage指WWW站点的()。 A、网页 B、主页 C、任意页 D、名称 24、Internet互连网的概念叙述错误的是()。 A、Internet即国际互连网 B、Internet具有网络资源共享的特点 C、在中国称为因特网 D、Internet是局域网的一种 25、Internet的缺点是()。 A、不够安全 B、不能传输文件 C、不能实现现场对话 D、不能传输声音 26、Internet采用的通信协议是()。 A、TCP B、TCP/IP C、IP D、T/P 27、Internet提供多种服务,应用最广泛为()。 A、Telnet B、Gopher C、E-mail D、TCP/IP

计算机网络 局域网参考模型

计算机网络局域网参考模型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成立了IEEE 802委员会,他根据局域网自身的特征,并在参考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后,提出了局域网的参考模型(LAN/RM),从而制定出局域网的体系结构。 按照IEEE 802标准,局域网的体系结构由物理层(Physical layer)、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edium Access Control Sublayer,MAC)和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ogical Link Control Sublayer,LLC)三个层次构成。在这三个层次中,其物理层(Physical layer)对应OSI/RM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与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共同对应OSI/RM参考模型中的数据链路层,其对应关系如图7-1所示。 OSI参考模型 局域网参考模型 图7-1 局域网参考模型与OSI/RM间的关系 在OSI参考模型中,物理层的作用是处理机械、电气、功能和规程等方面的特性,确保在通信信道上二进制位信号的正确传输。其主要功能包括信号的编码与解码,同步前导码的生成与去除,二进制位信号的发送与接收,错误校验(CRC校验),提供建立、维护和断开物理连接的物理设施等功能。局域网参考模型的物理层与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相对应,它包括以下功能: ●信号的编码与解码。 ●前导码的生成与去除(前导码只用于接收同步数据)。 ●比特的发送与接收。 在OSI/RM参考模型中,数据链路层的功能较简单,它负责把数据从一个节点可靠地传送到相邻的节点。在局域网中,由于多个站点共享传输介质,因此在节点之间传输数据之前要处理好由哪个设备使用传输介质的问题,所以数据链路层要有介质访问控制功能。又因为存在介质的多样性,所以必须提供多种介质访问控制方法。为此在局域网模型中,IEEE 802标准将数据链路层划分成为两个子层,即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和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下面分别对让门进行介绍。 1.介质访问控制子层(MAC)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是构成数据链路层的下半部分,直接与物理层相邻。它为不同的物理介质定义了介质访问控制标准。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在发送端,将数据封装成帧,其中包含有地址和差错检测等字段。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IT法

一 原理及方法 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是用理想模型代表过程期望的动态特征,可使被控系统的特征与理想模型相一致。一般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一般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 其工作原理为,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或出现干扰时,被控对象的特征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通过检测出实际系统与理想模型之间的误差,由自适应机构对可调系统的参数进行调整,补偿外界环境或其他干扰对系统的影响,逐步使性能指标达到最小值。 基于这种结构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有很多种方案,其中由麻省理工学院科研人员首先利用局部参数最优化方法设计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适应控制律,简称为MIT 自适应控制,其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MIT 控制结构图 系统中,理想模型Km 为常数,由期望动态特性所得,被控系统中的增益Kp 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或有其他干扰出现时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产生变化,从而使其动态特征发生偏离。而Kp 的变化是不可测量的,但这种特性的变化会体现在广义误差e 上,为了消除或降低由于Kp 的变化造成的影响,在系统中增加一个可调增益Kc ,来补偿Kp 的变化,自适应机构的任务即是依据误差最小指标及时调整Kc ,使得Kc 与Kp 的乘积始终与理想的Km 一致,这里使用的优化方法为最优梯度法,自适应律为: ??+=t m d y e B Kc t Kc 0)0()(τ Yp Ym e +__ + R 参考模型 调节器被控对象 适应机构 可调系统 ———kmq(s) p(s) Kc Kp q(s)-----p(s)适应律 R ym yp e +-

MIT 方法的优点在于理论简单,实施方便,动态过程总偏差小,偏差消除的速率快,而且用模拟元件就可以实现;缺点是不能保证过程的稳定性,换言之,被控对象可能会发散。 二 对象及参考模型 该实验中我们使用的对象为: 1 22) ()()(2 ++= =s s s p s q K s G p p 参考模型为: 1 21) ()()(2 ++= =s s s p s q K s G m m 用局部参数最优化方法设计一个模型参考自适应系统,设可调增益的初值Kc(0)=0.2,给定值r(t)为单位阶跃信号,即r(t)=A ×1(t)。A 取1。 三 自适应过程 将对象及参考模型离散化,采样时间取0.1s ,进而可得对象及参考模型的差分方程分别为: )2(0044.0)1(0047.0)2(8187.0)1(8079.1)(-+-+---=k r k r k y k y k y m )2(0088.0)1(0094.0)2(8187.0)1(8097.1)(-+-+---=k u k u k y k y k y p p p 其中u 为经过可调增益控制器后的信号。编程进行仿真,经大量实验发现,取修正常数B 为0.3,可得较好的动态过度过程,如下图3所示:

网络编程OSI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七层参考模型

网络编程,OSI(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七层参考模型: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套接字(Socket)是网络通信的基本构建模块,又分为流式套接字(Stream Socket)和数据报套接字(Datagram Socket)两种类型的套接字。 TCP:传送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这是一种提供给用户的可靠的全双工字节流面向连接的协议。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 Protocol),这是提供给用户进程的无连接协议,用于传送数据而不执行正确性检查。 当然TCP、UDP都归属于传输层协议。 对所用的网络知识简短的介绍,下面步入正题,开始Qt套接字编程~ 在TCP/IP网络中两个进程间的相互作用的主要模式是客户机/服务器模式(Client/Server model),是构造分布式应用程序最常用的模式。 Qt中几乎所有的QtNetwork类都是异步的,一般情况下没有必要Socket使用在多线程中。 ■、UDP UDP是不可信赖的,它是基于包的协议。一些应用程序层的协议使用UDP是因为它比TCP更加小巧,数据是从一个主机到另一个主机以包的形式发送的。这里没有连接到的概念,并且如果一个UDP包没有被正确交付,它不会向系统报告任何错误。 下面写一个简单的广播示例,由客户端和服务器两部分组成。 //客户端发送数据 void Client::sendDatagram() { QByteArray datagram; QDataStream out(&datagram, QIODevice::WriteOnly); out.setVersion(QDataStream::Qt_4_3); out << QDateTime::currentDateTime() << "vic.MINg!" << 3.14; QUdpSocket udpSocket(this); udpSocket.writeDatagram(datagram, QHostAddress::Broadcast, 1981); } 在QByteArray型局部变量datagram中构建待发送的数据包,然后通过QUdpSocket类的writeDatagram ( const QByteArray & datagram, const QHostAddress & host, quint16 port );函数将数据包发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地址使用了QHostAddress::Broadcast值,它对应IPv4下的广播地址,如果将该值更换成单机地址(如本机地址QHostAddress::LocalHost),将变成一个普通的点对点的UDP程序。 //服务器接收数据 void Server::initSocket() {

1-4_参考模型

第一章引言 参考模型

主要内容 ?为什么需要参考模型??ISO-OSI参考模型 ?TCP/IP参考模型 ?两者的异、同

为什么需要参考模型/分层? ?各层工作独立,层之间通过接口联系,降低协议工作的复杂程度 ?灵活性好,任何一层的改变不影响其它层 ?每层的实现技术可以不同,减少了实现的复杂度 ?易于维护,每层可以单独进行调试 ?便于标准化

如何分层? ?分层原则:信宿机第n层收到的对象应与信源机第n层发出的对象完全一致。 ?典型分层模型: OSI七层模型 TCP/IP(DoD)四层模型

Network Processes to Applications Provides network services to application processes (such as electronic mail,file transfer,and terminal emulation )Application Presentation Session Transport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765 4 3 2 1The 7 Layers of the OSI Model

Network Processes to Applications Insure data is readable by receiving system Format of data Data structures Negotiates data transfer syntax for application layer Application Presentation Session Transport Network Data Link Physical 765 4 3 2 1The 7 Layers of the OSI Model Data Representation

计算机开放与系统互联国家标准

计算机开放与系统互联国家标准 GB/T 16264.7-2008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目录第7部分:选定的客体类 GB/T 16264.8-2005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目录第8部分:公钥和属性证书框架 GB/T 16284.4-1996信息技术文本通信面向信报的文本交换系统第4部分:抽象服务定义和规程 GB/T 16505.1-1996信息处理系统开放系统互连文卷传送、访问和管理第1部分:概论 GB/T 16505.2-1996信息处理系统开放系统互连文卷传送、访问和管理第2部分:虚文卷存储器定义 GB/T 16505.3-1996信息处理系统开放系统互连文卷传送、访问和管理第3部分:文卷服务定义 GB/T 16505.4-1996信息处理系统开放系统互连文卷传送、访问和管理第4部分:文卷协议规范 GB/T 16505.5-1996信息处理系统开放系统互连文卷传送、访问和管理第5部分:协议实现一致性声明形式表 GB/T 16644-2008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公共管理信息服 务 GB/T 16645.1-2008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公共管理信息协议第1部分:规范 GB/T 16645.2-2000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公共管理信息协议第2部分: 协议实现一致性声明形式表 GB/T 16646-1996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局域网媒体访问控制(MAC)服务定义 GB/T 16647-1996信息技术信息资源词典系统(IRDS)框

架 GB/T 16652-1996开放文件体系结构(ODA)和互换格式文件结 构 GB/T 16684-1996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数据描述文卷规 范 GB/T 16687.1-2008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面向连接的联系控制服务元素协议第1部分:协议规范 GB/T 16688-2008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联系控制服务元素服务定义 GB/T 16723-1996信息技术提供OSI无连接方式运输服务的协议 GB/T 16724.2-1996信息技术系统间的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 X.25DTE一致性测试第2部分:数据链路层一致性测试套 GB/T 16724.3-1997信息技术系统间的远程通信和信息交换 X.25DTE一致性测试第3部分:分组层一致性测试套 GB/T 16975.1-2000信息技术远程操作第1部分:概念、模型和记法 GB/T 16975.2-1997信息技术远程操作第2部分:OSI实现远程操作服务元素(ROSE)服务定义 GB/T 16975.3-1997信息技术远程操作第3部分:OSI实现远程操作服务元素(ROSE)协议规范 GB/T 17142-2008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系统管理综述 GB/T 17143.1-1997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系统管理第1部分:客体管理功能 GB/T 17143.2-1997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系统管理第2部分:状态管理功能 GB/T 17143.3-1997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系统管理第3部分:

网络协议开放系统互连篇

网络工程师知识点总结之网络协议开放系统互连篇 下面是由希赛软考学院为大家总结的网络工程师知识点,网络工程师知识点总结之网络协议开放系统互连篇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9年建立了一个分委员会来专门研究一种用于开放系统的体系结构,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这是一个定义连接异种计算机的标准 主体结构。 2、OSI简介:OSI采用了分层的结构化技术,共分七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 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3、OSI参考模型的特性:是一种异构系统互连的分层结构;提供了控制互连系统交互规则的标准骨架;定义一种抽象结构,而并非具体实现的描述;不同系统中相同层的实体为同等层实体;同等层实体之间通信由该层的协议管理;相信层间的接口定义了原语操作和低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面向连接的或无连接的数据服务;直接的数据传送仅在最低层实现;每层完成所定义的功能,修改本层的功能并不影响其他层。 4、物理层:提供为建立、维护和拆除物理链路所需要的机械的、电气的、功能的和 规程的特性;有关的物理链路上传输非结构的位流以及故障检测指示。5、数据链路层: 在网络层实体间提供数据发送和接收的功能和过程;提供数据链路的流控。 6、网络层:控制分组传送系统的操作、路由选择、拥护控制、网络互连等功能,它 的作用是将具体的物理传送对高层透明。 7、传输层:提供建立、维护和拆除传送连接的功能;选择网络层提供最合适的服务; 在系统之间提供可靠的透明的数据传送,提供端到端的错误恢复和流量控制。 8、会话层:提供两进程之间建立、维护和结束会话连接的功能;提供交互会话的管理功能,如三种数据流方向的控制,即一路交互、两路交替和两路同时会话模式。 9、表示层:代表应用进程协商数据表示;完成数据转换、格式化和文本压缩。 10、应用层:提供OSI用户服务,例如事务处理程序、文件传送协议和网络管理等。TCP/IP的分层 1、TCP/IP的分层模型 Internet采用了TCP/IP协议,如同OSI参考模型,TCP/IP也是一种分层模型。它 是基于硬件层次上的四个概念性层次构成,即网络接口层、IP层、传输层、应用层。

网络七层模型

网络中的七层模型、五层模型、四层模型 一:ISO 七层模型 OSI模型有7层结构,每层都可以有几个子层。 7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主要计算机生产厂家先后推出了各自的网络体系结构,但它们都属于专用的。 为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的计算机能够互相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有必要建立一个国际范围的网络体系结构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于1981年正式推荐了一个网络系统结构----七层参考模型,叫做开放系统互连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由于这个标准模型的建立,使得各种计算机网络向它靠拢, 大大推动了网络通信的发展。下面我简单的介绍一下这7层及其功能。 OSI的7层从上到下分别是: 7 应用层 6 表示层 5 会话层 4 传输层 3 网络层 2 数据链路层 1 物理层 其中高层,既7、6、5、4层定义了应用程序的功能,下面3层,既3、2、1层主要面向通过网络的端到端的数据流。 (1)应用层:与其他计算机进行通讯的一个应用,它是对应应用程序的通信服务的。例如,一个没有通信功能的字处理程序就不能执行通信的代码,从事字处理工作的程序员也不关心OSI的第7层。 但是,如果添加了一个传输文件的选项,那么字处理器的程序员就需要实现OSI的第7层。示例:telnet,HTTP,FTP,WWW,NFS,SMTP等。 (2)表示层:这一层的主要功能是定义数据格式及加密。例如,FTP允许你选择以二进制或ASCII 格式传输。如果选择二进制,那么发送方和接收方不改变文件的内容。如果选择ASCII格式,发送方将把文本从发送方的字符集转换成标准的ASCII后发送数据。在接收方将标准的ASCII转换成接收方计算机的字符集。示例:加密,ASCII等。 (3)会话层:他定义了如何开始、控制和结束一个会话,包括对多个双向小时的控制和管理,以便在只完成连续消息的一部分时可以通知应用,从而使表示层看到的数据是连续的,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表示层收到了所有的数据,则用数据代表表示层。示例:RPC,SQL等。(4)传输层:这层的功能包括是否选择差错恢复协议还是无差错恢复协议,及在同一主机上对不同应用的数据流的输入进行复用,还包括对收到的顺序不对的数据包的重新排序功能。示例:TCP,UDP,SPX。 (5)网络层:这层对端到端的包传输进行定义,他定义了能够标识所有结点的逻辑地址,还定义了路由实现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为了适应最大传输单元长度小于包长度的传输介质,网络层还定义了

基于RBFNN的直接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

自动化专业综合设计报告 设计题目: 基于RBFNN的直接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所在实验室:matlab仿真实验室 指导教师:杜 学生姓名 班级文自112-2 学号201190 成绩评定:

仿真截图

三角输入 clear all; close all; u_1=0; y_1=0; ym_1=0; x=[0,0,0]'; c=[-3 -2 -1 1 2 3; -3 -2 -1 1 2 3; -3 -2 -1 1 2 3]; b=2*ones(6,1); w=[ 0.8283 0.3887 -0.8872 -0.3668 0.8233 0.8274]; xite=0.45; alfa=0.05; h=[0,0,0,0,0,0]'; c_1=c;c_2=c; b_1=b;b_2=b; w_1=w;w_2=w; ts=0.001; for k=1:1:4000 time(k)=k*ts; r(k)=0.2*sawtooth(2*pi*k*ts,0.5); ym(k)=0.6*ym_1+r(k); y(k)=(-0.1*y_1+u_1)/(1+y_1^2); %Nonlinear plant for j=1:1:6 h(j)=exp(-norm(x-c(:,j))^2/(2*b(j)*b(j))); end u(k)=w'*h; ec(k)=ym(k)-y(k); dyu(k)=sign((y(k)-y_1)/(u(k)-u_1)); d_w=0*w; for j=1:1:6 d_w(j)=xite*ec(k)*h(j)*dyu(k); end w=w_1+d_w+alfa*(w_1-w_2); d_b=0*b; for j=1:1:6 d_b(j)=xite*ec(k)*w(j)*h(j)*(b(j)^-3)*norm(x-c(:,j))^2*dyu(k); end

网络模型有两种基本类型

网络模型有两种基本类型:协议模型和参考模型。 协议模型与特定协议簇的结构精确匹配。协议簇中分层的一组相关协议代表了连接以人为本的网络与数据网络所需的全部功能。4 层的 TCP/IP 模型描述了TCP/IP 协议簇中每个协议层实现的功能,因此属于协议模型。 参考模型为各类网络协议和服务之间保持一致性提供了通用的参考。参考模型的目的并不是作为一种实现规范,也不是为了提供充分的详细信息来精确定义网络体系结构的服务。参考模型的主要用途是帮助人们更清晰地理解涉及的功能和过程。7 层的开放式系统互联(OSI) 模型是最广为人知的网际网络参考模型,用于数据网络设计、操作规范和故障排除。 根据 OSI 参考模型可以说明构成 TCP/IP 协议簇的协议。在 OSI 模型中,TCP/IP 模型的网络接入层和应用层被进一步划分,用于说明这些协议层需要实现的全面功能。 TCP/IP 协议簇在网络接入层并没有指定通过物理介质传输时使用的协议,而只是描述了从 Internet 层到物理网络协议的传递。而 OSI 模型第 1 层和第 2 层则讨论了接入介质所需的步骤以及通过网络发送数据的物理手段。 这两个网络模型之间主要的相似之处在于 OSI 模型第 3 层和第 4 层。OSI 模型第 3 层是网络层,几乎全部用于讨论和记录为了通过网际网络编址和路由消息而在所有数据网络中发生的各种过程。Internet 协议 (IP) 是 TCP/IP 协议簇中包含第 3 层所述功能

的协议。 OSI 模型的第 4 层是传输层,通常用于描述管理 源主机和目的主机之间各个会话的一般服务或功能。这些功能包括确认、错误恢复和定序。传输控制协议 (TCP) 和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 这两个 TCP/IP 协议提供了 这一层需要的功能。 TCP/IP 应用层包括许多协议,为各种最终用户应用程 序提供特定功能。OSI 模型第 5 层、第 6 层和第 7 层供应用程序软件开发人员和厂商参考,用于生产需要访问网络进行通信的产品。

网络的含义和OSI网络参考模型的含义和意义

网络的含义和OSI网络参考模型的含义和意 义 青龙县袁春明 一、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就是为了实现信息共享而利用通信线路连接起来的 两台或多台独立计算机的集合。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应用范围的扩展,计算机网络的概念也在发展。这并不是最权威的定义,只是计算机网络定义中的一种。不同的书上,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关键不是记住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而是通过对概念的正确理解把握它的内涵。理解计算机网络需要把握以下两点: (1)组成网络的计算机要求是独立的。每台计算机核心的基本部件,如处理器、系统总线等要求存在并且是独立的。有的计算机系统不满足这一要求,在1980年前后,许多图书馆采用了图书查询系统,采用一台小型机带几十台查询终端的体系结构,如图1.1所示。这种系统不是计算机网络,因为整个系统中除了有一台主机具有处理器外,其他的终端都只有输入/输出设备,不是完整、独立的计算机,所以该系统属于具有一台主机的计算机系统,而不是计算机网络。 (2)计算机网络通信的目的是实现信息共享。有的计算机系统数据通信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信息共享,而是为了实现分布式处理等,这种计算机系统也不是计算机网络。如在多处理机系统中,在各个处理器之间虽然也存在数据通信,但数据通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多个处理器协同处理一个更大的任务,保证每个处理器都能完成自己的一部分任务而不致发生调度混乱。因此,一个多处理机系统,如双

CPU的计算机系统不是计算机网络。在科学计算、天气预报等领域广泛应用的多处理机系统可以看作是处理能力很强的计算机,而不是计算机网络。判断计算机系统是不是计算机网络的一个必要标准,就是系统是否以实现信息共享作为数据通信的目的。当然,并不是说所有分布式处理的系统都不是计算机网络,一个计算机网络也可以实现分布式处理,如有的网络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Linux等)支持集群的功能,可以实现在网络环境中的多台计算机之间的负载平衡,具有分布式处理的能力。 二、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为什么要把多个计算机连成一个计算机网络呢?换句话说,计算机网络主要为用户提供了哪些功能?可以概括为4个方面。 1.资源共享 资源包括硬件、软件和数据。硬件为各种处理器、存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这些硬件的共享,如打印机、硬盘空间。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驱动程序等,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这些软件的共享,如多用户的网络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服务器。在后面的章节中会介绍利用Windows Server 2003的远程桌面服务进行应用程序的共享,在一台服务器上安装的应用程序可以在其他的计算机上直接使用。数据包括用户文件、配置文件、数据文件等,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这些数据的共享,如通过网络邻居复制文件、网络数据库。通过共享使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节省成本、提高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