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word教案

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word教案
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4课《古代寓言二则》word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教材分析:

《郑人买履》是一则寓言,寓言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发挥其深刻的思想教育作用,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郑人买履》这篇寓言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古代有个郑国人去集市买鞋,因只相信量好的尺寸却不相信自己的脚下,结果没有买到鞋的故事,讽刺世上很多人不顾实际情况,只相信教条的做法。

《刻舟求剑》讲的是这样一个令人捧腹的故事,战国时,楚国有个人乘船渡江,他佩带的剑掉到了江里,他马上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船靠岸之后,他立即从刻下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自己的剑,结果当然是找不到的,这则寓言故事,用来调整那些办事拘泥固执,不知变通的人。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是小学升入初中所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学生还比较陌生,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引导他们逐步走入文言文的独特世界。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中出现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自学:

1.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文体。

2.准备1-2则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了解相关的道理。

3.朗读课文,理解大意,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两则小故事讲给同桌听。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读过的寓言故事肯定不少,再加上昨天回去做过认真的准备,相信你很想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不过老师之前也做了一些准备,只是不太完整,谁来帮我根据画面说说我准备的是哪则寓言?并用一句话说说相关的道理。

【学生活动一】交流寓言故事,激发兴趣,

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样有没有发现这些故事的共同点?

【学生活动二】大胆猜测,认识文体特点

寓言:短小的故事,表达深刻的道理(寓意)

二、作者,作品介绍

【学生活动三】简介韩非及《韩非子》。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公元前233年)即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思想家荀卿的学生。他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后人称《韩非子》。

三、新授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再读课文,读通文意

小组成员互读;圈出文中不明白的或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小组成员互译。

【学生活动四】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教师巡视指导,并明确要求掌握下列词的意思:

有欲(想要)买履(鞋)者自度(量长短)其(自己的)足

置之其坐(同“座”,座位) 至之( 到……去)市

而忘操(拿)之(指量好的尺码) 得履乃(才 )曰

吾忘持(拿)度(尺码) 反(同“返”,返回 )归取之

及( 等到 )反( 同“反”,返回 ) 市罢(结束)

遂(终于)不得履试之(指鞋)以( 用)足

宁(宁可)信度(尺码) 无(不)自信也

(三)翻译下列句子: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宁信度,无自信也。

至之市,而忘操之。

何不试之以足?

(四)三读课文,读出韵味:

要读出郑人忘持度的懊恼之情和回答别人时的执迷不悟的神气,另外还要表现别人问话时的应表现出的疑惑之情。

(五)四读课文,读懂寓意

【学生活动四】深入研读,读懂寓意

1.郑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通过这则寓言,你读懂了什么?

明确:

1.郑人是个迂腐,不知变通的人

2.人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多动脑筋,灵活运用巧妙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分层作业:

A、抄写本则寓言一遍

A、读,背加点字解释,为句子翻译作准备

B、完成课后练习相关小题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郑人:迂腐,不知变通

道理:人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多动脑筋,

灵活运用巧妙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了解课文中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能说出自己的理解。

3.对两则寓言进行简单的比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学生活动一】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二、作者,作品介绍

【学生活动二】简介吕布韦和《吕氏春秋》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政治家。原为大商人,后被任为相国,封文信侯。秦王赢政年幼即位,尊吕不韦为仲父。后因罪被免职,在迁往蜀郡途中自杀。

《吕氏春秋》也称《吕览》,吕不韦使其门客各著所闻,集论成书。

三、新授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再读课文,读通文意

小组成员互读;圈出文中不明白的或自己认为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小组成员互译。

【学生活动三】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教师巡视指导,并明确要求掌握下列词的意思:

其(他的)剑自舟中坠于(到)水

遽(立刻)契(雕刻)其(那个)舟

是(代词,这,这儿,指楚人所刻之处)吾剑之所从坠(剑坠落之处)

舟止(停止,船至江边而止),从其(那个)所契者(指船上刻记号之处)入水求之

求剑若此,不亦惑(迷惑)乎!(不亦……乎,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固定句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三)翻译下列句子: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四)三读课文,读出韵味:

要读出同船人催他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那个掉剑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五)四读课文,读懂寓意

【学生活动四】深入研读,读懂寓意

1.楚人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拿到剑吗?为什么?

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

明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