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及心脏用药综述

心肺复苏及心脏用药综述
心肺复苏及心脏用药综述

心肺复苏及心脏用药应用综述

抚顺市第二医院张黎明

心肺复苏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在国际复苏会议通过的新的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症(ECC)治疗指南中,专门章节详细对急救复苏时的药物进行了讨论,这些药物也是危重病医学中常用的急救药物。这些急救药物通过影响周围血管阻力和对心脏变时性、变力性的作用,从而对急性缺血性心脏病、急慢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不齐、心跳骤停起治疗作用。急救药物的应用的目的在于:①增加窦房结组织兴奋性和传导性,有利于恢复心脏自搏心律,建立自主循环;②借助于药物的使用有利于电除颤的成功;③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发生;④改善心肺复苏过程中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和氧供;⑤避免或减轻缺血缺氧对大脑组织的损害; ⑥纠正心肺停搏所致的代谢紊乱和电解质失衡。新的心肺复苏指南概括地将复苏药物分为2大类,即作用于改善心输出量、血压的药物和纠正心律失常的药物。

一、改善心输出量和血压的药物

(一)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作为血管收缩剂其应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中肾上腺素仍作为心跳骤停时的首选药物,仍被认为改善血液动力学状态,改善冠脉和脑灌注压的十分有效药物。肾上腺素作用机制在于收缩脑和心脏外的血管床,即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和冠脉灌注压,防止动脉萎陷,增加了心脑血液供应。这些效应主要通过兴奋α1和α2受体来调节。肾上腺素β受体对恢复自主循环无益甚至有害。但有人报导通过激动心脏β1受体增加心脏收缩力、心率、心输出量,使室颤由细变粗,有利于电除颤。甚至认为β受体可扩张脑微血管,改善脑血流。总之对肾上腺素β受体的作用机制尚不甚明确。另外要注意到在心跳骤停时由于代谢环境的变化,这些受体的效应可能减弱或下调。也有作者指出自主循环恢复之前主要是α受体作用,之后β受体作用。关于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时的理想剂量是目前急诊医学关注的一个焦点。美国心脏学会推荐标准为1mg静注。新的复苏指南介绍了三种剂量模式:

1 推荐常规用量1mg周围静脉推注,随之20ml生理盐水推注确保药物直达中心循环。3-5分钟1次。在心跳骤停时肾上腺素1mg加0.9%生理盐水250ml,1靏/min至3-4靏/min持续静点;

2 大剂量递增法:即每次1mg、3mg、5mg 递增至总量15mg或5mg起始量,间隙使用至总量15mg或0.1mg/kg ;

3 环甲膜穿刺给药为静脉量2-3倍。对于非心脏骤停的病人,如心动过缓,在阿托品和经皮起博无效时可考虑用肾上腺素。1mg 肾上腺素+5%GS 500ml静脉点滴,初始剂量1靏-10靏/min,达到有效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目前较一致的意见是大剂量肾上腺素虽可能增加自主循环的恢复,但不能增加出院存活率及神经系统、脑功能的的恢复率,甚至大剂量的肾上腺素因增加心肌氧耗,影响心内外膜血流,导致心肌收缩带的坏死,产生迟发性心律失常。肾上腺素的副作用:增加心肌代谢和氧耗;易引起高钾和代酸;注入心肌内导致心律失常;糖尿病、甲亢、洋地黄中毒忌用。

(二)去甲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兴奋α1和α2受体,避免了潜在的β受体效应,但在改善心肌和脑血流方面并不比肾上腺素强,也不能提高出院生存率。只是在恢复自主循方面的作用是肾上腺素的2倍。心肺复苏时应用此药不能不考虑其副作用。主要表现为心肌坏死

和血管内膜纤维剥脱,高钾血症,脂肪代谢障碍和酸中毒,影响心脏变异性自动调节。如果药物漏出血管外可造成组织坏死,此时可用5-10mg酚妥拉明溶于10-15ml生理盐水中在漏出周围组织浸润注射。此外,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肾脏和肠系膜血管,加重肾脏灌注不良。用于严重低血压(BP小于70mmHg)且外周血管阻力低下患者,该药2-4mg 加5%GS 250ml,初始量0.5-1.0ug/min ,重症可达8-30ug /min。

(三)多巴胺(DOA)

具有α受体和β受体激动作用。此外,还特异性作用于多巴胺受体,且具有剂量依赖性。用法用量:DOA 100mg+5%GS 500ml,2-5ug/kg/min 静点。多巴胺不宜和碳酸氢钠等碱性药物混合滴注,以免降低疗效。不要突然中断用药,应逐步减量。

1、2-4ug/kg/min兴奋多巴胺受体DOA1和DOA2,扩张肾小动脉、冠状血管、脑血管。

2、 5-10ug/kg/min直接兴奋心肌1受体,间接作用于交感神经末稍,释放正肾兴奋1受体。

3、大于10ug/kg/min,α受体强烈收缩体血管和内血管,心脏负荷加大。

(四)多巴酚丁胺(DOB)

适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心衰洋地黄疗效差时;心源性休克补足血容量血压仍低时或AMI伴心衰休克时。此时要与DOA及其他扩血管药连联用。禁忌用于主动脉狭窄及肥厚梗阻性心脏病。20-40mg + 5%GS 250ml,2.5-10μg/Kg/min。老年人对DOA反应性差,剂量大于20-40μg/Kg/min时增加心率10%以上由此导致心肌缺血。

1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TP-CAMP,选择性兴奋1受体,很少增加心肌耗氧量。

2 对α和β2受体作用轻微,对心率及血压影响小,心律失常少。

(五)血管加压素(精氨酸加压素)

近年来血管加压素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受到重视,可以比肾上腺素高2倍的病人恢复自主心律。其药理作用可能直接刺激平滑肌V1受体,导致平滑肌产生各种效应。在动物实验中血管加压素比肾上腺素更能增加脑血流改善脑的氧合,增加冠脉灌注压。可作为肾上腺素替换药可作为肾上腺素替代药。常用40U静注。但是其副作用很多,主要表现皮肤苍白、恶心、肠痉挛、口渴、支气管收缩和子宫收缩。大样本双盲对照研究表明,血管加压素与肾上腺素比并未增加出院存活率。血管加压素和硝酸甘油合用比单用血管加压素能更好改善心内膜的灌注,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我国没有生产该药,所以心肺复苏指南已经不再提及此药。

(六)碳酸氢钠

心跳骤停和复苏过程中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可导致心脏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及心律失常。这显然对复苏不利,在传统的急救治疗中碳酸氢钠一直作为首选的治疗手段。但在20世纪80年代这一观点受到挑战。这主要是该药潜在的副作用。

1 抑制心肌收缩力,降低冠脉灌注

2 抑制大脑功能

3由于细胞外碱中毒和氧离曲线左移抑制氧的释放

4 产生高渗、高钠血症

5 产生的CO2在心肌组织中蓄积导致细胞内酸中毒

6 灭活儿茶酚胺的作用

实验证明碳酸氢钠并不提高除颤成功率和生存率。因而使用碳酸氢钠时应掌握以下原则:

1 建立有效通气

2 有血气监测,pH<7.1

3 心跳骤停时间长于10分钟,有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或心跳骤停前有代酸存在,特别心跳骤停伴高钾血症,CAS过量中毒。

4 掌握宁酸勿碱的原则

根椐不同临床情况,碳酸氢钠用量不同。一般初始用量为1mEq/kg,根据血气分析进行调节。临床经验用法如下:

SB=W × BE / 4 mmol

SB=W×min /10 mmol

1mmolSB=1.7 ml 5%SB

(七)氨力酮和米力酮

氨力酮和米力酮为磷酸二酯酶的抑制剂,血流动力学作用类似多巴酚丁胺。对于精典治疗无效的心衰和心源性休克有效,血药浓度需要做血流动力学监测。氨力酮初始量0.75mg/Kg,2-3分内静注,随后5-15ug/Kg/min 静滴;米力酮初始量50ug/Kg,10分内静注,随后375-750ng/Kg/min静滴,2-3天。禁用于瓣膜阻塞性心脏病。

(八)洋地黄制剂

因其中毒量和治疗量接近,应用时应特别小心。

(九)硝普钠

硝普钠能直接迅速地扩张外周血管,可以用于治疗严重的心衰和高血压急症。使用时注意血流动力学监测。主要并发症是低血压、呕吐、腹绞痛及氰化物中毒。一般剂量是50-100mg+0.9%NS 250ml,0.1-5ug/Kg/min 最大用量 10ug/Kg/min 。输液器及管应避光并用输液泵准确控制滴数。

(十)硝酸甘油

硝酸甘油能够松弛血管平滑肌,是急性冠脉综合征首选药物。舌下或静脉给药。静脉50-100mg+250ml 0.9%NS,每分钟10-20μg,可以每5-10min增加5-10μg/min,直至有效的作用发生。低剂量30-40μg/min主要扩张静脉,大剂量150-200μg/min则导致动脉扩张。持续给药24小时以上可产生耐药。

(十一)利尿剂

常用速尿,初始量0.5-1.0mg/Kg 缓慢静注,治疗急性肺水肿效果较好。

(十二)阿托品

阻断M胆碱受体,避免迷走神经系统对心肌的影响。增加窦房结和房室结自律性和传导性。对于迷走神经张力增加所致心动过缓效果颇佳。但对于广泛心肌损害所致的缓慢性心律和停搏无效。用法用量:小剂量(<0.5mg)静脉注射可能和心动过缓起协同作用导致室颤。对心跳骤停和电机械分离推荐剂量1mg静脉注射,根据需要每3-5分钟可重复一次。总量0.04mg/kg。急性心肌梗塞和Ⅱo二型AVB及ⅢoAVB并宽QRS慎用。

二抗心律失常药物

根据其作用机制将其分为以下几大类:

1 阻断钠通道

2 轻度长传导时间和去极化时间如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双异丙吡胺

3 减少对传导和去极化的影响如利多卡因

4 使传导时间显着延长如美西律、氯苄胺、心律平

5 β肾上腺素能阻断药,如普荼洛尔、阿替洛尔

6 延长传导时间,如胺碘酮、溴苄胺、索他洛尔

7 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一)阻断钠通道

1 利多卡因:

其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①增加心肌传导时间,延长不应期,降低心肌应激性,从而提高室颤的阈值;②降低心脏起搏细胞的舒张期除极速率,从而抑制心肌自律性。利多卡因在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时疗效确切,能降低室颤发生率。但大样本研究不能降低死亡率。不主张预防用药。用法用量:心跳骤停时初始冲击量1.0-1.5mg/Kg静脉快速注入。室颤室速时初始量0.5-0.25mg/kg,如果病情需要每2-3min重复给药。总量不超过3mg/kg/h,或在1小时内用量不大于300mg。持续给药速度控制在1-4mg/min,滴注时间超过24小时就应减量或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若心输出量下降,老年人(>70),肝功能障碍应减量输入。该药有语言模糊、情志改变、肌肉痉挛、心动过缓等副作用。

2心律平:

作用机制为使传导显著延长,具有负性肌力作用,此外该药具有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作用及轻度钙拮抗作用。离体动物实验具有扩张冠脉和支气管平滑肌作用。适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室上速、房颤等心律失常。用法用量:1-2mg/kg,以每分钟10mg速度输注。总量小于350mg/d。副作用表现为心动过缓、低血压、胃肠功能障碍、心功能损伤。慎用于冠心病左心功能不全及AMI病人。

3双异丙吡胺:

作用类似普鲁卡因酰胺。常用法为2mg/kg静脉注射,10min内接着0.4mg/h持续静滴。因其不能快速给药和负性肌力作用、低血压,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4氟卡胺:

是强力的钠通道阻断药,使传导显着延长,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生的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有治疗作用。用法用量:2mg/kg于10min内静脉注入。

5普鲁卡因酰胺:

可以用于治疗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旁路传导致室速。用法用量:20mg/min直至心律失常被抑止,或出现低血压、QRS波延长50%、总量达17mg/kg时停止用药。该药禁用于Q-T延长和扭转室速。

(二)β肾上腺素能阻断药

β受体阻滞剂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包括非Q波性心肌梗塞和不稳定性心绞痛。还可抗心律失常,减少室颤的发生。阿替洛尔推荐剂量5mg缓慢静脉注射(>5min),观察10min,如果初始剂量可以耐受则可以再给5mg随后改口服50mg每天2次。麦替洛尔可5mg缓慢静注,每5min给药1次,总量至15mg。最后一次静脉注射15min 后可改为口服50mg每天2次。24小时后至100mg每天2次。β受体阻断剂副作用主要是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及低血压,禁用于Ⅱo和Ⅲo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严重充血性心衰、支气管哮喘、窦房结功能障碍。

(三)延长传导时间

1胺碘酮:

对于钠、钾和钙离子通道以及崾芴濉⑩受体均据阻断作用。用于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十分有效。可用于AMI、充血性心衰、原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胺碘酮的主要优点是:①对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房颤动等严重的心律失常疗效肯定;②对心功能没有不良影响,是用于心力衰竭病人最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③致心律失常作用极少见;

④具有抗心绞痛作用,有利于缺血心肌的保护。胺碘酮的主要缺点:①起作用缓慢;②对心脏以外的脏器毒性作用大,特别是甲状腺功能低下、肺间质纤维化。首剂75-150mg 10min内静注或300mg加5%GNS250ml静点30min继之1mg/min维持6小时,之后

0.5mg/min24小时。总量小于3.0,24小时后改口服,0.2 Tid,加静脉给药2-3天,总量小于6.0mg。该药主要副作用是低血压和心动过缓,禁用于碘过敏的患者、Q-T间期延长患者、Ⅱ-ⅢAVB患者及甲状腺功能不全患者。

2溴苄胺:

治疗对电除颤和肾上腺素无效的VT/VF患者。提高室颤的阈值,增加心肌稳定性,使健康心肌和病理心肌组织间动作电位更趋于一致。因而有利于除颤的成功。但因该药的副作用很大,因而在ALS中不再使用。

延长心肌动作电位时间,增加不应期达到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一般成人1mg(10ml)静脉注射(>10min),无效可再给药。对于体重<60kg者,初始剂量0.01mg/kg,用药后至少监测4-6小时以防该药诱发的急性VT、尖端扭转性室速。

4索他洛尔:

该药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增加心肌组织不应期具有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作用。用于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用法用量:1-1.5mg/kg,以每分10μg静脉滴注。副作用为心动过缓、低血压、尖端扭转性室速。

(四)钙通道阻滞剂

异搏定和硫氮卓酮作为钙通道阻滞剂可减慢房室传导,增加不应期,因而可用于治疗房颤、房扑、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窄心电复合波)。用法用量:异搏定初始剂量2.5-5mg静脉注射(>2min)。无治疗反应时5-10mg/15-30min,最大量20mg。硫氮草酮0.25mg/kg,继之0.35mg/kg。后者比前者较少产生心肌抑制作用,而且抗心律失常作用于效果良好,也可持续点滴,5-15mg/h。

(五)其他

1 腺苷:

抑制实窦房结和房室结活性,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有效药物。该药半衰期短于5秒,推荐剂量为6mg快速静注(1-3秒),随之以0.9%生理盐水20ml静脉输注。对于服用茶碱类药物因对该药不敏感可用较大剂量。该药一过性副作用为皮肤潮红、呼吸困难、胸痛。

2 氨茶碱:

在心肺复苏的过程中观察到过缓停搏的现象。其复苏的效果往往较快速心跳停搏差,对大剂量肾上腺素和阿托品反应不佳。这可能因为过缓停搏时产生内源性介质,其中以腺苷为主。心肌缺血缺氧时腺苷释放增加,作用为降低起搏细胞的自律性,减慢房室传导,使血管平滑肌松驰。基于这一认识有人使用腺苷拮抗剂茶碱类药用于过缓停搏,对肾上腺素和阿托品无效的患者。其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3 异丙肾上腺素:

纯粹的β受体作用。在心肺复苏时因兴奋β2受体扩张血管,导致平均动脉压下降,减低冠脉灌注压;而B1受体效应则是增加心肌耗氧量。对于心动过缓和ⅢoAVB需装起博器者,急诊用作应急措施。异丙肾作为临时急救措施用于尖端扭转性室速准备用起博器前,临时治疗对阿托品和多酚丁巴胺无效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或用于经皮、经静脉安装起博器治疗前。2-10μg/min点滴,或1mg+5%GS 500ml,15滴/分。副作用:加强心肌做功,扩张周围血管,心排血量下降,加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不用。

4 镁:

低镁血症常伴随发生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综合征以及心跳骤停。这是由于低镁血症时减少细胞内镁离子(常用利尿剂排钾)使心肌易于兴奋,易发生室颤。镁剂对尖端扭转性室速有效。用法用量:一般用量MgSO4 1-2g+100ml 5%GS静脉1-2分钟。由抗心律失常所致的尖端扭转性室速,负荷量1-2g(8-10mEq)+5%GS 50-100ml,5-60分钟输完。接着每小时0.5-1.0g(8-16mEq)静点。输注的速度应根据临床情况决定。过快输入MgSO4 可导致低血压或心跳骤停。

5多巴胺:

内源性儿茶酚胺类药物,具有α和β受体活性,而且明显表现为剂量依赖性。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当阿托品使用无效或有禁忌证时,多巴胺被认为安全有效,目前认为甚至可以代替异丙肾。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2019-09-20 慶25tqfiy...转自nevazhong 修改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 3、100 4、1005…)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 胸外按压 + 后续的专业用药 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 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先判断患者有无意识。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五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钮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颏,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A(airway):保持呼吸顺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C(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A保持呼吸顺畅 昏迷的病人常因舌后移而堵塞气道,所以心肺复苏的首要步骤是畅通气道。急救者以一手置于患者额部使头部后仰,并以另一手抬起后颈部或托起下颏,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怀疑有颈部损伤者只能托举下颏而不能使头部后仰;若疑有气道异物,应从患者背部双手环抱于患者上腹部,用力、突击性挤压。 B 口对口人工呼吸 在保持患者仰头抬颏前提下,施救者用一手捏闭的鼻孔 (或口唇 ),然后深吸一大口气,迅速用力向患者口 (或鼻 )内吹气 , 然后放松鼻孔(或口唇),照此每5秒钟反复一次,直到恢复自主呼吸。 每次吹气间隔1.5秒,在这个时间抢救者应自己深呼吸一次,以便继续口对口呼吸,直至专业抢救人员的到来。 C 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检查心脏是否跳动,最简易、最可靠的是颈动脉。抢救者用2-3个手指放在患者气管与颈部肌肉间轻轻按压,时间不少于10秒。 如果患者停止心跳,抢救者应握紧拳头,拳眼向上,快速有力猛击患者胸骨正中下段一次。此举有可能使患者心脏复跳,如一次不成功可按上述要求再次扣击一次。 如心脏不能复跳,就要通过胸外按压,使心脏和大血管血液产生流动。以维持心、脑等主要器官最低血液需要量。 选择胸外心脏按压部位:先以左手的中指、食指定出肋骨下缘,而后将右手掌侧放在胸骨下1/3,再将左手放在胸骨上方,左手拇指邻近右手指,使左手掌底部在剑突上。右手置于左手上,手指间互相交错或伸展。按压力量经手跟而向下,手指应抬离胸部。·胸外心脏按压方法:急救者两臂位于病人胸骨的正上方,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应大于5厘米,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频率为每分钟不低于100次。 一、人心肺复苏方法:当只有一个急救者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时,应是每做30次胸心脏按压,交替进行2次人工呼吸。 二、人心肺复苏方法:当有两个急救者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时,首先两个人应呈对称位置,以便于互相交换。此时,一个人做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个人做人工呼吸。两人可

心肺复苏时的药物

心肺复苏时的药物 20多年来,用于心肺复苏的药物变化较多。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只有肾上腺素仍是首选药物。不少药物在临床实践和研究中,或被淘汰,或已不作为首选药物。70年代在我国盛行一时的“三联针”,和以后经改变的“新三联针”,虽然至今还有临床医师在应用,但事实已证明这样联合使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异丙基肾上腺(三联针)或肾上腺素、异丙基肾上腺素和阿托品或利多卡因(新三联针)既无充分的理论根据,亦无肯定疗效。而且其中有的药物,现在已因弊多利少,被建议不用于复苏。应该按实际需要给药。在临床实践中,可以把复苏时使用的药物分两部分:BLS-CPR时的首选药和ALS或CPR 已获初步疗效后使用的药物。 一、BLS-CPR时的第一线药 (一)肾上腺素为肾上腺能α受体和β受体的兴奋剂,对两种受体几乎具有相同程度的作用。肾上腺素可以加速心率,中等程度地加强心肌收缩,并增强周围血管阻力。心脏骤停后,肾上腺素是第一个经静脉注射(或稀释后,由气管内注入)的药物。因为它有助于增加心肌和脑组织的血流量,并可以改变细室性颤动为粗室性颤动,以利电除颤。无论是室性颤动,心室停搏或心电-机械分离,均适用。 剂量:0.1%肾上腺素0.5~1.0mg,静注;如已作气管插管,可用10ml等渗盐液稀释后经气管注入。5min后,可以重复。 (二)阿托品为抗副交感剂,用于心室停搏。它可以通过解除迷走神经张力作用,加速窦房率和改善房室传导。

剂量:静脉即注1.0mg,5min后可重复。亦可经气管注入。应注意的是,如心搏已恢复,心率又较快,就不宜用阿托品,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因加速心率,可以加重心肌缺血,扩大梗死面积。 (三)溴苄胺由於它有明显的提高室颤阈值作用,因此在非同步除颤前,先静注溴苄胺,临床证明具有较高的转复率,并可以防止室颤复发。因此最近美国心脏病学会已把它列为治疗室颤的首选药。但也有临床家主张首选利多卡因。 剂量:溴苄胺,5~10mg/kg体重,静注,不必稀释。注入后,即进行电击除颤。如未成功,可重复。每15~30min给10mg/kg体重,总量不超过30mg/kg体重。 注意事项:溴苄胺最初从肾上腺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但20~30min后,可发生阻断肾上腺能的作用。此外,它不能用于治疗室性早搏,它本身偶可致室性早搏。 (四)利多卡因这是用于处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多发性室性早搏时的首选药,也是用于处理室性颤动的第一线药物。据美国急诊医师协会所编“急诊医学”(1985版)中,提到应把溴苄胺作为电击除颤前的首选药,但也谈到仍有不少专家仍主张以利多卡因为首选药。我们认为在心脏骤停后,发生室颤,利用溴苄胺在体内产生的最初作用,显著地提高心肌室颤阈值,可获较高的电击除颤成功率。如无溴苄胺,利多卡因也可用来提高除颤成功率。但是没有作过临床实例统计比较。

心肺复苏最新标准

心肺复苏最新标准 心肺复苏 一(心脏骤停的原因:1.严重的系统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2.电击伤3.外伤4.溺水5.药物中毒6.酸碱失衡与电解质紊乱7.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8.手术意外等等。 二(心肺复苏的重要意义:目前世界公认在心跳呼吸骤停后,病人脑细胞于4分钟开始死亡,10分钟内脑死亡已成定局,为此对心脏骤停的病人于4分钟内开始 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可获得较高的复苏成功率。 三(心跳呼吸骤停诊断: 1.临床表现:病人突然意识丧失,昏迷,触不到颈动脉搏动,心音消失,呼吸 断续,继而停止,双侧瞳孔散大。 2.心电图表现:?心跳完全停止(心电图描记为一条直线,表明心肌处于静止状态,完全不收缩)?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显示宽而振幅低畸形的QRS波,其频率小于20-30次/分,表明心肌缺乏有效的收缩与射血)?心室颤动(呈粗细不等的纤维颤动波,心肌仅有不规则的蠕动,不能射血,临床上此种类型最为常见,其恢复自主心搏的可能性最大) 3.诊断依据:当病人突然神志丧失,大动脉(如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即 可做出诊断,抢救立即开始。 4.注意事项(四不要):?不要等待静听心音有无才开始抢救。?不要等待以上诊 断心跳呼吸骤停的各项临床诊断依据均具备才开始抢救。3.不要等待心电图证实才开始抢救。4.创伤所致者更不要等待静 脉或动脉输血才开始抢救。

四(CPR-BLS(basic life support)基础生命支持: 1.判断意识、呼救:判断病人有无意识,可轻拍病人肩膀大声呼救,“喂,你怎么了,”判断时间不超过10秒,一旦确定病人意识丧失立即呼救求助,或拨打急救电话,(不正确的呼救:剧烈摇动病人肩膀,常可加重骨折等损伤) 2.放置适当CPR体位:?将病人翻身整体转动置于水平仰卧位,注意保护颈部?摆放于地面或硬板床上?单人抢救——站在或跪在病人一侧肩部;双人抢救——分别站在或跪在病人的双侧?解开病人衣领、领带及拉链 3.心肺复苏程序[C-A-B]: C.(circulation/compressions)建立人工循环(胸外按压) 1.判断有无脉搏,即触摸颈动脉(?触摸颈动脉不能用力过大,以免颈动脉受压影响头部血液供应,不能在正常人体练习触摸颈动脉,不能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检查时间不可超过10秒?应避免触摸感觉错误,误以为自己手指搏动为病人脉搏) 2.胸外按压机制:心泵机制和胸泵机制 3.胸外按压术:病人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按压手掌的下缘应置于病人剑突上方2横指的胸骨正中处(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一手掌根部置于按压区,另一手掌根部重叠于前者之上,两臂伸直,依靠施术者的体重和肩、背部力量,有节奏和冲击性地向脊柱方向垂直按压,每次使胸骨下陷5cm以上(老年人应适当减少) 后突然松开,按压时间和放送时间大致相等。成人CPR,胸外按压与吹气比为30:2,婴幼儿为15:2。按压频率为每分钟至少100次。 4.按压有效指标:可扪及大动脉搏动,血压维持在60mmHg以上,恢复了自主呼吸,恢复了瞳孔对光反射。 5.常见错误:?按压部位不正确?按压时肘部弯曲?冲击式按压、猛压?摇摆式按压?放松时双手离开胸骨 A.(airway)开放气道:

心肺复苏的方法和步骤

心肺复苏的方法和步骤 心肺复苏的方法和步骤 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 1.判断意识 双手拍打患者双肩并呼叫病人,观察有无反应。 2.呼救帮助 立即呼叫其他医务人员帮助抢救,并携带除颤仪。 3.判断心跳、呼吸 掀开棉被,解开外衣,触摸颈动脉,同时观察胸廓起伏,判断心跳、呼吸情况。如心跳、呼吸停止,立即行心肺复苏,并记录抢救开始时间。 4.胸外按压(C) (1)准备:挪开床头桌,迅速使病人去枕平卧,胸部下垫按压板。 (2)胸外按压30次: A.部位:两乳头连线的中点或剑突上两横指 B.手法:采用双手叠扣法,腕肘关节伸直,利用身体重力,垂直向下用力按压 C.深度:胸骨下陷≥5cm D.频率:≥100次/分 5.开放气道(A) (1)清理呼吸道:将病人头侧向一方,用右手食指清理口腔内异

(2)开放气道:开放气道方法为仰面抬颏法、举颌法。常用仰面抬颏法,方法为抢救者左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额,手掌用力向后压使其头部后仰,右手中指、食指剪刀式分开放在病人颏下并向上托起,使气道伸直,颈部损伤者禁用,以免损伤脊髓。 6.人工呼吸(B) 使用简易呼吸器通气2次,采用“EC手法”,每6-8秒行人工呼吸1次,8-10次/分,每次呼吸约1秒,通气约0.5升,可见胸部起伏。 7.持续心肺复苏 持续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以此法周而复始进行,直至复苏。 8.观察心肺复苏有效指征 (1)观察心跳、呼吸:触摸颈动脉(10秒),观察呼吸情况。 (2)观察意识:观察瞳孔变化、压眶反应、对光反射。 (3)观察循环:观察颜面、口唇、甲床紫绀变化、末梢循坏改善情况,测量血压。 (4)判断复苏成功:继续给予高级生命支持。 9.整理、记录 (1)撤按压板,给病人整理衣服、头部垫枕、盖好棉被、安装床头挡。 (2)洗手,记录抢救过程。

心肺复苏最新指南(2018)

AHA心肺复苏(CPR) 及心血管急救(ECC)2017年国际新标准操作流 程指南更新 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 CA)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如不及时抢救即可立刻失去生命。 心肺复苏(CPR) 心肺复苏(CPR)是指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等)使其循环、呼吸系统和大脑功能得以控制或部分恢复的急救技术,适用于几乎所有原因造成的心脏骤停。 2017年11月6日,美国心脏学会(AHA)官网及Circulation杂志刊登了关于心肺复苏(CPR)和心血管急救的指南更新文件。 新版指南在《2015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的基础上在五个方面进行了更新与强调,主要包括调度员协助的CPR、旁观者参与的CPR、急救医疗服务(EMS)提供的CPR、心脏骤停后CPR、胸外按压—通气比例5个部分。以下进行这几个方面新旧版本的比较 1、调度员协助的CPR(Dispatch-assisted CPR) 2017AHA更新:建议针对疑似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在需要调度员指导施救的情况下,调度员应指导呼救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ⅠC-LD)。 2、旁观者参与的CPR(Bystander CPR) 2.1 2017AHA更新: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未经过培训的旁观者应在调度员指导下或自行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ⅠC-LD)。 2.2 2017AHA更新:对于院外心脏骤停的成年患者,推荐经过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培训的旁观者进行单纯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ⅠC-LD)。

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技术

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技术 对危重病人的抢救是医疗护理工作中重要任务,在抢救过程中需要争分夺秒。因此,必须在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技术上做好充分准备,并且需要常备不懈,只有这样才能在遇有急危重病人时,当机立断、全力以赴,积极进行抢救,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心脏骤停是指病人的心脏在正常或无重大病变的情况下,受到严重的打击,致使心脏突然停搏,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血、缺氧。如果4分钟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存活率可达50%,超过10分钟,生存渺茫。复苏越早,成功率越高。 心肺复苏是指心跳和(或)呼吸骤停者在开放气道下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将带有新鲜空气的血液运送到全身各部,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其主要目标是对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供养,延长机体耐受临床死亡的时间。包括胸外心脏按压(circulation C)、开放气道(airway A)、人工呼吸(breathing B)三个步骤。 (一)心脏骤停的原因 许多原因可以引起心脏骤停,常见原因可以分为两类: 1、心源性心脏骤停:由心脏本身病变引起的。如心肌梗塞、病毒性心肌炎、传导阻滞等。 2、非心源性心脏骤停:因其他疾患或因素影响到心脏所致。 非心源性原因可以分为:(1)、呼吸停止(2)、严重的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3)、药物中毒或过敏(4)、电击、雷击或溺水(5)、麻醉和手术意外(6)、其他:某些诊断性操作如冠脉造影、心导管检查。 不论原因如何,最终通过以下环节彼此影响而导致心脏骤停。 1、心肌收缩力减弱 2、冠脉灌注不足 3、心输出血量降低 4、心律失常 (二)、心脏骤停的类型 1、心室颤动:又称为室颤。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频率为200-400次/分。 2、心脏停搏:又称为心电静止。心电图上房室均无激动波可见,呈一条直线,或偶见P波。 3、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呈缓慢、矮小、宽大畸形的心室自主节律,但无心搏出量。 以上三种类型,虽在心电和心脏活动方面各有特点,但共同的结果是心脏丧失有效收缩和排血功能,使血液循环停止而引起相通的临床表现。其中以室颤最为常见。 (三)、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 当心脏骤停后,血流运行立即停止。由于脑组织对缺氧最为敏感,临床上以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症状最为明显,主要表现为: 1、突然意识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 2、脉搏触及不到,血压测不出 3、心音消失 4、呼吸断续,呈叹息样,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骤停后30秒内 5、瞳孔散大 6、面色苍白兼有青紫 诊断最可靠而出现较早的临床征象是意识丧失伴以大动脉搏动消失。大动脉通常检查颈动脉搏动,时间不超过10秒。切勿依靠听诊器反复听诊,更不应寻找检测仪器来判断而延误时间。因为心脏骤停后复苏开始的迟早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必须分秒必争。 (四)、心脏骤停处理

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及方法

心肺复苏的操作步骤及方法 判断 意识 打开 气道人工 呼吸 人工 循环 紧急 止血 保护 脊柱

判断心搏、呼吸是否骤停呾呼吸道是否畅通 判断溺水者意识:可 摇动其肩部并大声呼唤,丌 可用力过猛。 使溺水者保持急救体位:仰 卧,头颈部不躯干成一条直线,头部 丌可高亍心脏,双手不躯干两侧

判断心搏、呼吸是否骤停呾呼吸道是否畅通 打开溺水者的气道:是复苏的重要环节,首先清理呼吸道异物。 仰头抬颌法:一手置亍前额,手 掌用力后压,用食挃呾终止向上 抬起溺水者下颌。若怀疑颈部创伤, 禁止使用这种方法。切忌头 部过度后仰。 推举下颌法:以双肘支撑,双手置 亍溺者头部两侧,拇挃置亍口角戒下唇 部,余挃紧握其下颌角处。双手抬举, 使溺者下颌上移。对亍颈 部创伤的情况,此法最安全简单。

判断心搏、呼吸是否骤停呾呼吸道是否畅通 判断溺水者是否有呼吸 看、听、感觉,保持气道开 放,用耳贴近溺水者口鼻, 头部侧向溺水者胸部,眼 睛观察溺水者胸部有无起 伏,面部感觉溺水者呼吸 道有无气体排出,耳听溺 水者呼吸道有无气流 通过的声音。

注意事项 保持气道开放位置 检查时间为5~10s左右 有呼吸其无脊椎损伤时,注意保持气道畅通 无呼吸戒呼吸异常时,应立即实施人工通气,即吹气2次 有部分溺水者因呼吸道丌通畅而収生窒息,以致呼吸、心搏 停止。往往可在畅通呼吸道后,恢复呼吸呾心搏。

人工呼吸 口对面罩人工呼吸用手指向面罩边 缘施压,推丼下颌角使其头部后仰, 口含面罩嘴向溺水者吹气。面罩大小 要合适,密切观察胃的反流物。 球囊面罩人工呼吸用手捏气囊代替 向溺水者吹气,是一种成熟的人工正 压通气方式。

2019年最新版心肺复苏

2019年最新版心肺复苏 2019-04-14 用知识丰...阅 14493 转 113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CA)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中止,是临床最紧急的危险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全身组织器官尤其是脑的不可逆损害而导致死亡 心脏骤停复苏术 诊断要点 1、意识突然丧失,伴有或不伴有抽搐。 2、呼吸呈叹息样或停止。 3、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4、心搏及大动脉搏动消失。 治疗原则 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在事发现场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其目的是尽快建立有效通气与有效循环,保证重要脏器及早恢复血供与氧供。 早期心肺复苏2010年新指南心肺复苏操作顺序发生了变化:由A-B-C改为C-A-B, 即:C( compression )胸外按压、A( airway )开放气道、B( breathing)人工呼吸。 心脏复苏术操作步骤 1 胸外按压

只要判断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以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 (1)判断周围环境:环顾四周,确保周围环境安全后方可进行施救。 (2)判断意识、呼吸及脉搏:观察患者意识、呼吸及颈动脉搏动均消失。 ①无意识判断方法:拍打患者双肩,高声呼喊双耳“喂,你怎么了?”如认识,可直呼其姓名,如无反应,说明意识丧失。 ②无脉搏判断方法:用食指及中指指尖先触及气管正中部位,然后向施救者侧滑移2~3 cm,在胸锁乳突肌内侧触摸颈动脉是否有搏动。(注:禁止双侧同时触摸颈动脉,检查时间不要超过10s,如10s内不能明确感觉到脉搏,则应开始胸外按压)。 ③无呼吸判断方法:将自己的脸贴近患者的口鼻感受有无气体呼出,同时观察胸部起伏情况,即“一听二看三感觉”来评估呼吸。 (3)呼叫急救系统:一且发现患者无意识、无脉搏、无呼吸,则可判定发生心脏骤停,立即高声呼唤其他人前来帮助救人,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120或附近医院电话。如现场只有一个抢救者,则先进行1分钟的现场心肺复苏后,再联系求救。 (4)体位:患者仰卧位于硬质平面上,患者头、颈、躯干平直无扭曲,松解患者衣裤。 (5)按压部位:胸骨中下1/3 交界处或剑突以上4~5cm处或双乳头连线与前正中线交界处。(6)按压方法:按压时上半身前倾,双肩正对患者胸骨上方,一只手的掌根放在患者胸骨中下部,然

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精)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1、在手术室内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如何判断患者是否心脏骤停? (1)通过心电监护可以判断病人是否心脏停搏, (2)通过观察病人清醒程度,呼之不应 (3)用听诊器听诊心音区或触摸患者的颈内动脉是否有无波动,在10S内触摸不到动脉搏动 如果确认心脏停搏后: (1)第一时间要求手术医生停止手术,进行CPR ,按C-A-B进行,手术医生行心脏胸外按压,心脏按压部位——胸骨下半部,胸部正中央,两乳头连线中点。双肩前倾在患者胸部正上方,腰挺直,以臀部为轴,用整个上半身的重量垂直下压,双手掌根重叠,手指互扣翘起,以掌根按压,手臂要挺直,胳膊肘不能打弯,按压深度>5cm,按压频率>100次/分,麻醉医生行吸引器进行吸痰开放气道、托下颌法面罩通气(必要时进行气管内插管进行通气)在进行重复5次循环后来判断CPR是否有效,若无效可继续。并呼叫护士去喊上级麻醉医生以及去推电除颤仪和急救药品车。 (2)同一时间进行液体输入维持循环的稳定,观察心电监护ECG、BP、P、R、SPO2、ECTco2、尿量等来检测效果(3)在除颤仪到位时尽早进行电除颤,第一次除颤 200J

第二次加到300J 第三次可增加至360J (4)在上级麻醉医生到位的情况下,在其指导下进行CPR 以及药物的治疗肾上腺素1mg静注,必要时没3-5分钟重复一次、阿托品0.5-1.0mg静注,每3-5分钟可重复一次,但总量不超过0.04mg/kg持续观察心电监护ECG、BP、P、R、SPO2、ECTco2、尿量等来指导下一步的治疗。 通过上述步骤进行30min后,若无效停止心肺复苏;若有效进行进一步的复苏治疗以及行手术治疗。 2、在院内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如何判断患者是否心脏骤停? (1)看意识,用双手拍打患者双肩,问:“喂!你怎么了?”是否有反应 (2)用听诊器听诊心音区或触摸患者的颈内动脉是否有无波动,在10S内触摸不到动脉搏动 如果确认患者心脏停搏后: (1)立即大喊:“来人啊!快去推电除颤仪和急救药品车” (2)在除颤仪和急救药品车未到时,进行CPR,松开患者的衣裤,充分暴露胸部,进行心脏胸部按压,心脏按压部位——胸骨下半部,胸部正中央,两乳头连线中点。双肩前倾在患者胸部正上方,腰挺直,以臀部为轴,用整个上半身的重量垂直下压,双手掌根重叠,手指互扣翘起,以

心肺复苏药物

西地兰:选择性作用与心脏能加强心肌收缩性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慢性心功不全。 东莨菪碱:M胆碱受体阻滞剂,中枢抑制作用较强,小剂量镇静,较大剂量催眠。主要用于麻醉前给药。 654-2 :M胆碱受体阻滞剂,解痉选择性较高,用于感染性休克、内脏平滑肌绞痛。 阿拉明:α、β1受体激动剂,收缩血管加强心肌收缩力使休克病人心输出量增加对心率影响不大偶有心率失常,临床用于各种休克早期,手术后或脊椎麻醉后的休克。 安定:苯二氮卓类,抗焦虑、抗惊厥、癫痫、镇静催眠、中枢性肌松作用。 鲁米那:巴比妥酸衍生物。中枢抑制作用随剂量由小到大,中枢抑制作用由浅入深相继出现镇静、催眠、麻醉,过量致延髓呼吸中枢麻醉致死。 氯丙嗪:α、DA受体阻断剂。抗精神病作用、镇吐作用、对体温调节的影响作用、加强中枢抑制的作用 可拉明:直接兴奋延脑呼吸中枢并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临床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枢性呼吸抑制。 洛贝林: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延脑呼吸中枢。用于治疗新生儿窒息、小儿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呼吸衰竭及一氧化碳中毒。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药也是一种窄谱抗心率失常药,仅用于室性心率失常。 氟美松:糖皮质激素,抗炎、抗毒、抗休克、免疫抑制作用。 速尿:抑制髓袢升枝粗段的髓质和皮质部[CL]的吸收又称髓袢利尿药。有水电解质紊乱、胃肠道反应、耳毒性。 非那根:H1受体阻断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用于过敏性疾病、晕动病、妊娠呕吐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呕吐、恶心,也可与氯丙嗪用于人工冬眠。 正肾素:α、β1受体激动剂。收缩血管、加强心肌收缩性、加快心率、加速传导、增加心搏出量。临床用于抗休克(补足血容量前提下使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阿托品:M受体阻滞剂很大剂量也有阻断神经节N1受体的作用。临床用于解除平滑肌痉、抑制腺体分泌、扩瞳、抗休克(感染性休克)、解救有机磷中毒、治疗缓慢性心率失常(如迷走神经过度兴奋所致的窦房阻滞、房室阻滞) 肾上腺素:α、β受体兴奋剂加强心肌收缩力、加速传导、加速心率、提高心肌的兴奋性。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生高收缩压,舒张压不变或下降等。临床用于心脏骤停、过敏性休克、缓解支气管哮喘、与局麻药配伍及局部止血。 多巴胺:α、β受体兴奋剂加强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增加。临床用于抗休克对伴有心收缩性减弱及尿量减少而血容量已补足的休克疗效好也可与利尿药合用于急性肾衰。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模拟急救情景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急诊模拟情景 1. 接诊环节。 病人家属按床头铃呼叫护士,护士及时到达病房,发现病人意识丧失,立即通知值班医生。 摆正患者体位,解开患者衣领,另一护士前来协助抢救工作,轮流为患者胸外按压。同时绑上袖带,吸氧、上心电监护。 值班医生为患者查体: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瞳孔散大,心电监护显示:患者无呼吸、无心跳、无血压,考虑心脏骤停。 立即心肺复苏:A:保持气道通畅B:人工呼吸C:建立人工循环(胸外按压), 开辟静脉通道,给肾上腺素1mg 静推,必要时5-10 分钟重复一次。同时急查心电图。 立即通知上级医师,请ICU、心内科医师会诊。 2. 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初步处理。 询问患者家属,患者发病心脏骤停前有无诱因,既往有无心脏病、有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检查患者的血压、脉搏、心率;结膜是否充血、水肿、苍白,心前区是否隆起,心尖搏动位置、范围、程度,有无震颤、心包摩擦音;心脏的左右浊音界;心脏的心音、额外心音、杂音。 目前患者病情危急,况且年岁已高,虽然我们采取了积极治疗措施,在救治过程中仍可以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3.死亡。如果经济允许建议到ICU治疗,救治更加方便。由于本院医疗技术和技术力量与上级医院有一定差距,您与其他亲戚商量,可以往大医院转院治疗,我们会积极陪护,但在转院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不良后果,我院概不负责。如留院治疗,我们会积极治疗,现已告知上述风险,如果没有问题,请在病危通知单签字。 对病人处理: 1. 吸氧2. 持续心电监护,观察体温、心律、血压、脉搏3. 开辟第二条静脉通道,维持有效循环、维持有效呼吸、防止脑水肿与缺氧、促进脑细胞代谢、防治肾衰竭及预防感染。 护士核对值班医生医嘱,重复确认,执行医嘱。 值班医师按照病历书写要求,完成病历书写。 3. 会诊与处理。 ICU心内科医师5分钟到达病房。 心内科医师:继续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脉搏,完善相关检查,寻找病因与予以治疗。 ICU医师:患者病情危急,转入ICU进一步观察治疗。

最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首先评估现场环境安全 1、意识的判断;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喂!你怎么了?”告知无反应。 2、检查呼吸: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秒(1001、1002、100 3、100 4、1005…)告知无呼吸, 3、呼救:来人啊!喊医生!推抢救车!除颤仪! 4、判断是否有颈动脉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告之无搏动(数1001,1002,1003,1004,1005…判断五秒以上10秒以下)。 5、松解衣领及裤带。 6、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至少5cm) 7、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8、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9、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10、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 11、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 = (清理呼吸道) + 人工呼吸 + 胸外按压 + 后续的专业用药据美国近年统计,每年心血管病人死亡数达百万人,约占总死亡病因 1/2。而因心脏停搏突然死亡者60-70%发生在院前。因此,美国成年人中约有85%的人有兴趣参加CPR初步训练,结果使40%心脏骤停者复苏成功,每年抢救了约20万人的生命。心脏跳动停止者,如在4分钟内实施初步的CPR,在8分钟内由专业人员进一步心脏救生,死而复生的可能性最大,因此时间就是生命,速度是关键,初步的CPR按ABC进行。先判断患者有无意识。拍摇患者并大声询问,手指甲掐压人中穴约五秒,如无反应表示意识丧失。这时应使患者水平仰卧,解开颈部钮扣,注意清除口腔异物,使患者仰头抬颏,用耳贴近口鼻,如未感到有气流或胸部无起伏,则表示已无呼吸。 A(airway):保持呼吸顺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C(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A 保持呼吸顺畅

心肺复苏最新标准

心肺复苏 一.心脏骤停的原因:1.严重的系统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2.电击伤3.外伤4.溺水5.药物中毒6.酸碱失衡与电解质紊乱7.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8.手术意外等等。 二.心肺复苏的重要意义:目前世界公认在心跳呼吸骤停后,病人脑细胞于4分钟开始死亡,10分钟内脑死亡已成定局,为此对心脏骤停的病人于4分钟内开始即进行基本生命支持可获得较高的复苏成功率。 三.心跳呼吸骤停诊断: 1.临床表现:病人突然意识丧失,昏迷,触不到颈动脉搏动,心音消失,呼吸断续,继而停止,双侧瞳孔散大。 2.心电图表现:①心跳完全停止(心电图描记为一条直线,表明心肌处于静止状态,完全不收缩)②心电机械分离(心电图显示宽而振幅低畸形的QRS波,其频率小于20-30次/分,表明心肌缺乏有效的收缩与射血)③心室颤动(呈粗细不等的纤维颤动波,心肌仅有不规则的蠕动,不能射血,临床上此种类型最为常见,其恢复自主心搏的可能性最大) 3.诊断依据:当病人突然神志丧失,大动脉(如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即可做出诊断,抢救立即开始。 4.注意事项(四不要):①不要等待静听心音有无才开始抢救。②不要等待以上诊断心跳呼吸骤停的各项临床诊断依据均具备才开始抢救。3.不要等待心电图证实才开始抢救。4.创伤所致者更不要等待静

脉或动脉输血才开始抢救。 四.CPR-BLS(basic life support)基础生命支持: 1.判断意识、呼救:判断病人有无意识,可轻拍病人肩膀大声呼救,“喂,你怎么了?”判断时间不超过10秒,一旦确定病人意识丧失立即呼救求助,或拨打急救电话,(不正确的呼救:剧烈摇动病人肩膀,常可加重骨折等损伤) 2.放置适当CPR体位:①将病人翻身整体转动置于水平仰卧位,注意保护颈部②摆放于地面或硬板床上③单人抢救——站在或跪在病人一侧肩部;双人抢救——分别站在或跪在病人的双侧④解开病人衣领、领带及拉链 3.心肺复苏程序[C-A-B]: C.(circulation/compressions)建立人工循环(胸外按压) 1.判断有无脉搏,即触摸颈动脉(①触摸颈动脉不能用力过大,以免颈动脉受压影响头部血液供应,不能在正常人体练习触摸颈动脉,不能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②检查时间不可超过10秒③应避免触摸感觉错误,误以为自己手指搏动为病人脉搏) 2.胸外按压机制:心泵机制和胸泵机制 3.胸外按压术:病人应仰卧于硬板床或地上,按压手掌的下缘应置于病人剑突上方2横指的胸骨正中处(胸骨中下1/3交界处或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一手掌根部置于按压区,另一手掌根部重叠于前者之上,两臂伸直,依靠施术者的体重和肩、背部力量,有节奏和冲击性地向脊柱方向垂直按压,每次使胸骨下陷5cm以上(老年人应适当减少)

心肺复苏用药

[转] 心肺复苏常用药物 转载自振转载于2009年06月02日 09:30 阅读(3)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来源:手机Qzone 举报 一)室速或室颤引起的心跳骤停 1. 肾上腺素(Epinephrine): 1)不推荐常规使用大剂量(> 0.2mg/kg). 2)1mg(10ml 1:10000液体)静推,无效每3~5分重复1mg。同时可1mg+250ml生理盐水(NS)或低分子右旋糖苷(D5W),静点由 1ug/min增至3~4ug/min。 3)注意避免漏出血管外,尽量使用中心静脉通道。 2. 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 40U静推,可有效增加冠脉灌注压、维持血压。 3. 胺碘酮(Amiodarone): 1)负荷量150mg-300mg溶于20~30mlNS或D5W快速静滴,对复发或顽固性VT/VF补充150mg静注 2)继以 1mg/min静滴6小时,以后0.5mg/min维持 3) 24小时总量不超过2g。 4)主要副作用:低血压、心动过缓。 4. 普鲁卡因酰胺(Procainamide):

1) 20mg/min静注至心律失常控制、低血压或QT间期延长至原来的50%,或总量达17mg/kg,静脉维持量1~4mg/kg. 2)不应用于QT间期延长及尖端扭转性室速。 3)应同时监测血压。 5. 利多卡因(Lidocaine) 1)对急性心梗和缺血引起的VT/VF有效,但目前不推荐为首选用药. 2)负荷量1.0~1.5mg/kg静注,对顽固性VT/VF 3~5min 可重复0.5~0.75mg/kg。总量<3mg/kg(或200~300mg/hr)。 3)不主张预防性持续静滴维持。 6. 溴苄胺(Bretylium):因无药源现已不用。 5mg/kg,5min后10mg/kg, 最大量30mg/kg,1~2mg维持。(二)心脏停搏及缓慢无脉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 PEA): 应寻找可逆原因如:低血容量,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肺栓塞。1. 阿托品(Atropine) 1)禁用于Ⅱ°Ⅱ型及Ⅲ°AVB。 2) 0.5~1mg静推,无效3~5min重复,最大剂量0.04mg/kg.最大量可产生完全迷走神经阻滞. 2.肾上腺素(Epinephrine hydrochloride): 1mg+500ml NS或D5W, 1ug/min始,加量至2~10ug/min. 3.多巴胺(Dopamine)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概念 ?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所采取的旨在恢复生命活动和智能的一系列及时、规范、有效的抢救措施。 ?包括: 基础生命支持(basic life support,BLS):迅速建立有效的通气和人工循环,以保证脑组织及其他重要脏器的血供,支持基础生命活动。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dvanced cardiovascular life support,ACLS):在BLS的基础上使用药物或电技术(除颤或起搏)来恢复自主心律和 呼吸,以维持生命活动。 延续生命支持(prolonged life support, PLS):脑复苏、原发病的治疗和并发症的防治。 猝死标准 ?WHO建议:猝死指发病后6小时内非预料中的突然死亡;多数心脏病专家认为从猝死的突发性及意外性而言,主张将发病后1小时内死 亡者定为猝死。针对这一情况采取的最初的急救措施,称为心肺复苏(CPR),复苏最终的目的必须达到脑功能的恢复,即智能的恢复,又称为心肺脑复苏(CPCR)。 发展史 ?早在1947年美国Claude Beek教授首次报道对一室颤患者电除颤成功,以后除颤器材不断改善。

?Peter Safer 1958年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因为简单易行而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 ?1960年William Kouwenhoven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 口对口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按压的结合,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法,构成现代心肺复苏的三大要素。 发展史 ?1966年全美复苏会议对CPR技术加以标准化,1974年开始制定了心肺复苏指南,并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于1980、1986、1992、2000、 2005年多次修改,挽救了许多心血管急症病人的生命。 ?1986年第四届全美复苏会议对过去的CPR标准进行了评价和修改,并强调CPR的目的不仅仅是使患者恢复心跳和呼吸,更重要的是必须 达到恢复智能和工作能力,将CPR的全过程称为CPCR。 发展史 ?2005年1月23-30日对该指南重新进行修改,并广泛征求意见,新指南在2005年12月13日的Circulation刊出。 心脏骤停的原因及诱因 导致心脏呼吸骤停的原因众多,60%以上是由于心血管疾病所致,40%左右为其他原因。 ?心源性心跳骤停:以冠心病最常见,尤其是在AMI的早期更易发生。其他如心瓣膜病、心肌病、心肌炎、心脏肿瘤、急性心包压塞、肺动 脉高压、急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脏或主动脉窦破裂等均可导致心跳骤

心肺复苏操作步骤

心肺复苏操作步骤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心肺复苏操作步骤/方法 1.先要判断患者意识。大声地呼叫他,或者摇摇他,看是否有反应。凑近 他的鼻子、嘴边,感受是否有呼吸。摸摸他的颈动脉,看是否有搏动, 切忌不可同时触摸两侧颈动脉,容易发生危险。 2.开放气道。将患者置于平躺的仰卧位,昏迷的人常常会因舌后坠而造成 起到气道堵塞,这时施救人员要跪在患者身体的一侧,一手按住其额头 向下压,另一手托起其下巴向上抬,标准是下颌与耳垂的连线垂直于地 平线,这样就说明气道已经被打开。 3.人工呼吸。如患者无呼吸,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两次,然后摸颈动 脉,如果能感觉到搏动,那么仅作人工呼吸即可。 4.方法:最好能找一块干净的纱布或手巾,该在患者的口部,防止细菌感 染。施救者一手捏住患者鼻子,大口吸气,屏住,迅速俯身,用嘴包住 患者的嘴,快速将气体吹入。与此同时,施救者的眼睛需观察患者的胸 廓是否因气体的灌入而扩张,气吹完后,松开捏着鼻子的手,让气体呼 出,这样就是完成了一次呼吸过程。每分钟平均完成12次人工呼吸。 5.胸外心脏按压。如果患者一开始就已经没有脉搏,或者人工呼吸进行一 分钟后还是没有触及,则需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6.方法:施救者先要找到按压的部位。沿着最下缘的两侧肋骨从下往身体 中间摸到交接点,叫剑突,以剑突为点向上在胸骨上定出两横指的位 置,也就是胸骨的中下三分之一交界线处,这里就是实施点。施救者以 一手叠放于另一手手背,十指交叉,将掌根部置于刚才找到的位置,依 靠上半身的力量垂直向下压,胸骨的下陷距离约为4-5厘米,双手臂必 须伸直,不能弯曲,压下后迅速抬起,频率控制在每分钟80-100次。 7.注意事项:必须控制力道,不可太过用劲,因为力道太大容易引起肋骨 骨折,从而造成肋骨刺破心肺肝脾等重要脏器。老人的骨质本身就脆, 更要加倍注意。 8.单人施救和双人施救的比例。单人施救时,每做15次人工呼吸,就做两 次胸外心脏按压;双人施救,则是每做10次人工呼吸,就做两次胸外心脏按压。 9.停止心肺复苏的指证。在施救的同时也要时刻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触 摸患者的手足,若温度有所回升,则进一步触摸颈动脉,发现有搏动即 可停止心肺复苏,尽快把患者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心肺复苏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

心肺复苏常用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BLS-CPR时的第一线药 (一)肾上腺素 为肾上腺能α受体和β受体的兴奋剂,对两种受体几乎具有相同程度的作用。肾上腺素可以加速心率,中等程度地加强心肌收缩,并增强周围血管阻力。心脏骤停后,肾上腺素是第一个经静脉注射(或稀释后,由气管内注入)的药物。因为它有助于增加心肌和脑组织的血流量,并可以改变细室性颤动为粗室性颤动,以利电除颤。无论是室性颤动,心室停搏或心电-机械分离,均适用。 剂量:0.1%肾上腺素0.5~1.0mg,静注;如已作气管插管,可用10ml等渗盐液稀释后经气管注入。5min后,可以重复。 (二)阿托品 为抗副交感剂,用于心室停搏。它可以通过解除迷走神经张力作用,加速窦房率和改善房室传导。 剂量:静脉即注1.0mg,5min后可重复。亦可经气管注入。应注意的是,如心搏已恢复,心率又较快,就不宜用阿托品,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因加速心率,可以加重心肌缺血,扩大梗死面积。 (三)溴苄胺 由於它有明显的提高室颤阈值作用,因此在非同步除颤前,先静注溴苄胺,临床证明具有较高的转复率,并可以防止室颤复发。因此最近美国心脏病学会已把它列为治疗室颤的首选药。但也有临床家主张首选利多卡因。 剂量:溴苄胺,5~10mg/kg体重,静注,不必稀释。注入后,即进行电击除颤。如未成功,可重复。每15~30min给10mg/kg体重,总量不超过30mg/kg体重。 注意事项:溴苄胺最初从肾上腺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但20~30min后,可发生阻断肾上腺能的作用。此外,它不能用于治疗室性早搏,它本身偶可致室性早搏。 (四)利多卡因 这是用于处理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多发性室性早搏时的首选药,也是用于处理室性颤动的第一线药物。据美国急诊医师协会所编“急诊医学”(1985版)中,提到应把溴苄胺作为电击除颤前的首选药,但也谈到仍有不少专家仍主张以利多卡因为首选药。我们认为在心脏骤停后,发生室颤,利用溴苄胺在体内产生的最初作用,显着地提高心肌室颤阈值,可获较高的电击除颤成功率。如无溴苄胺,利多卡因也可用来提高除颤成功率。但是没有作过临床实例统计比较。 剂量:利多卡因1~2mg/kg体重,静注,速度不宜超过50mg/min。也可由气管给药。紧接着可以静脉点滴维持,防止室颤复发,滴速为2~4mg/min。如室性早搏持续,可以每10min加注0.5mg/kg体重的利多卡因。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一、快速识别与呼救 1、首先评估 现场环境安全巡视上下左右4个点,看表, 记录开始抢救的时间.. 2、检查意识: 方法:给与声音和疼痛的刺激, 观察患者是否有睁眼反应.(凑近患者耳旁5公分大声呼喊(左右两个耳朵各呼喊一遍)并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问: “喂!你怎么了”“喂,你醒醒!” 3、观察呼吸: A角低下头,将手掌放在患者胸骨见图的上方悬空定标,用眼睛扫描患者胸部, 观察呼吸运动是否正常, 而不用一看二听三感觉地检查有无自主呼。观察病人胸部起伏5-10 秒(1001、1002、1003、1004、 1005 、1006) 4、呼救, 启动BLS: 大声呼救:患者无反应, 呼吸不正常, 快来人啊, 准备抢救!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携带急救物品. 5、判断循环征象: A角用右手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划向近侧颈动脉搏动处,同时

眼睛沿顺时针方向巡视患者四肢, 最后将目光停留在脸上看有无 咳嗽反射.(数1001, 1002, 1003, 1004, 1005…判断五秒以上10 秒以下) 二、胸外心脏按压 6、建立人工循环: 立即由A角尽快实施第一轮胸外心脏按压,松解衣领及裤带。(口述:理顺肢体,垫入背板).按压同时,A角依次下达口头医嘱,分别为:“球囊_面罩、接通氧气” 、“检查并清理口腔” 、“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固定球囊_面罩”、“球囊通气两次! ” 徒手做胸外心脏按压的规范要点(六要素) 1)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正中线的中下1/3 处). 单手快速定位的方法为”掌根部居中, 中指刚好平两侧乳头之间的连线, 并且指向乳头”手掌固定在正确的按压部位上, 手掌不能抬离患者胸部, 也不用每一轮都定位. 2)正确手势:快速定位后, 施救者马上将另一只手搭在定位的手的手背上, 双手重叠并十指交叉、相互扣起来; 只能用掌根部与患者皮肤接触, 定位手的五个指头必须全部翘起, 不能接触患者胸部皮肤. 3)按压姿势:施救者双膝跪地, 以膝关节为支点、腰部挺直, 双肩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