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发挥文化力量着力推进文化繁荣

注重发挥文化力量着力推进文化繁荣
注重发挥文化力量着力推进文化繁荣

注重发挥文化力量着力推进文化繁荣

本网讯7月25日下午,公司党委组织中心组理论学习,重点学习中国华电政[2012]291号文关于印发《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关于推进企业文化繁荣发展意见》的通知精神。公司党委委员、副总师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党委书记乐俊、政治工作部主任储志良作专题发言。

乐书记在学习中指出,宣传与贯彻《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关于推进企业文化繁荣发展意见》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是注重发挥企业文化的力量。依靠企业文化塑造人、管理人,思想产生信仰,信仰产生力量;企业文化通过语言的传递、做事表达的方式,形成一定的理念,理念左右思想,思路决定行为,行为导致结果;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环境来影响人、培养人;企业文化凝聚人、吸引人。

二是注重句电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背景,句电公司是新建企业,员工来自不同的单位和地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文化理念,反映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反映在员工的精神面貌等方面,并通过相关的媒体等渠道进行宣传,但仍需要一个发展与沉淀的过程,逐步做到“落地生根”;要通过企业文化的传播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是着重做好企业文化的宣教与发展。积极做好《华电宪章》、分公司文化理念的宣贯,以“价值思维核心理念”在传承电力传统性文化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句电文化的文字描述和理念释义;在夯实管理

基础、制订规章制度中体现企业的文化和工作理念;充分利用内部宣传渠道和文化活动,宣扬公司企业文化理念,使企业文化“落地生根”;利用外部媒体资源,加强企业文化对外传播,塑造良好形象,提高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刘礼忠)

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 “吞舟之鲸不行支流”,2008,在跨国公司疯蚕食国内涂料企业的狂躁喧嚣中,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完美收官,传来一缕飒利的清风----创建于1995年的FP制漆(北京)有限公司成功并购坐拥二百余年历史底蕴的RL漆业有限公司,成为国内涂料行业并购潮中绝无仅有的民营企业收购案。 消息传出,业界哗然,生产经营单一外墙涂料与保温产品的FP,论经营资历、论技术积累、论产品丰富、论资源雄厚,其力量如何堪比家大业大、渊源久远的RL?在很多人心中这是个难解的谜,然而,对于了解FP的人,这个结果并不令人感到吃惊。 进入FPVIP会客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装帧精美的镜匾,上书八个大字:吞舟之鲸不行支流。 同时,在每一个FP人心中深深烙刻着“诚信、高效、创新、团队精神”这十个字,而这十个字,就是FP人的主流。 文化的力量,能给我们企业带来什么呢? 优秀文化推动企业健康成长 “吞舟之鲸”以明志,是FP追求的企业目标;“不行支流”定坐标,是规定每一个FP 人在经营活动中要坚定不移地沿着“诚信、高效、创新、团队精神”这一主流前行。 在FP,“诚信”是一切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定盘星。 唯坦诚相见,以真相沟通、交流,方得彼此信任、建立信心,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所有工作才可能高效;无“诚”,则真相扭曲,无“信”,则衔接落空,诚信不存,必然效率低下。 “创新”,只有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才会将结果导向企业追求的经济目标,不然,所谓创新就可能成为个别人鱼目混珠的隐身草。 “团队精神”更是须臾不能离开“诚”与“信”。无“诚”,组织中人各怀鬼胎,无“信”,组织变成乌合之众,非“诚信”不能成就“团队精神”。 道理简单到无以复加,践行艰难到寥若晨星。无它,践行“诚”、“信”二字经常要让你放弃很多眼前的利益,非大智者不能为也。 FP的文化就是如此简单明了。 靠这十八个字,FP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建筑涂料到外墙保温、以产品结构单一的民营企业身份完成对拥有涂料十八大类产品线的RL的完美收购。 优秀文化具有化繁为简的神奇力量 企业并购重组,尤其是同行业企业间的重组,历来是困扰管理者的难题。惠普收购康柏、联想收购IBM电脑,因利益纠葛错综复杂,都是用了几年的时间消化、整合,才基本实现收购的战略目标。更有TCL收购汤普逊、明基收购西门子后,重组整合失败退出的案例。 FP收购RL,从立项到签约,用时两个月;从接盘到基本完成新团队的建立、融合,日常经营工作正常开展,重组工作组解散,仅仅三个月。期间非但没有发生任何冲突性事件,还完成了三件大事,为RL的顺利发展解决了关键性平台建设。做到这一切,FP靠什么? 收购谈判是新、老股东利益博弈的过程,但FP人“吞舟”之志明确、坚定,不在细枝末节上纠缠;坦诚有信,不单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也充分体谅原股东利益,引导对方共同创造双赢局面,在极短时间内完成谈判并签约,摆脱了大多数收购谈判无果而终或久拖不决的宿命。 新RL整合,和其它收购案例一样面对极其复杂的局面。 RL由于近年来几度易手,干部职工对前途、命运以及个人的切身利益都非常敏感,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恶性冲突;同时,大家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感到前途渺茫,工作热情一度低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刘奇葆 《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3日06 版)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深刻阐明了在新时代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对待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和举措发展文化、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和目标推进文化建设等重大问题,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一、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切实增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责任感使命感 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正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意味着新任务、新要求,新方位意味着新起点、新作为。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国家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仅开创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还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

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正是有了这一强大精神力量的凝聚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才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奋勇前进;也正是有了这一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旺盛生命力。现在,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凝聚起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强大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综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都离不开文化的积极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强盛,都需要以文化繁荣发展为支撑。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就在于我们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不仅为自身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是接近目标,越需要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只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才能更好提振起全党全国人民的信心和斗志,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就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可以说,衡量美好生活,文化是一个重

感受文化的力量

感受文化的力量 2004-12-10 07:45:35 作者: 来源: ——《齐鲁历史文化丛书》选读 齐、鲁文化十大不同 齐鲁文化由于其渊源、地理环境、发展道路不同,其文化各具显明特征。 一、文化渊源之比较:齐起炎帝,鲁起黄帝,族源不同。黄帝为主居中原的华夏族之始族,而炎帝为夷族及若干周边蛮夷羌等少数民族之始祖。齐居薄姑旧地,鲁居商奄旧地,方国文化不同。周公东征消灭薄姑和商奄势力,齐、鲁始得就封建国。薄姑为姜姓方国,属炎帝系统,族系与齐同源,以鸟为图腾;商奄为凤姓方国,以龟为图腾。两国文化传统不同,其对齐、鲁文化的影响也不一样。齐鲁对周文化的贯彻政策不同。齐是“因其俗、简其礼”,以东夷文化为主;鲁是“变其俗、革其礼”,以周文化为主。齐、鲁两地东夷文化的差异,对于形成齐、鲁文化的不同特色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治国理念之比较:齐尚霸道、鲁行王道。齐国800余年,多半时间展现为东方霸主之国。鲁为“宗邦”之国,强调以王道统一天下。齐重士族参政,鲁为贵族专权。齐尚变革,鲁重守成。 三、经济类型之比较:齐重工商,各业并举;鲁重农业,比较单一。 四、哲学思想之比较:齐尚道学,鲁尊儒学。齐从姜太公立国之始,即实行“修道术,尊贤者”之策。管仲相齐,也采取太公道术治国;鲁国为周之宗邦,以继周为己任,所谓“周礼尽在鲁”。 五、学术风气之比较:齐学重兼容,鲁学尚一统。齐学通权达变,趋时求合,鲁学严守古义,笃信师说。 六、思想观念之比较:齐人重功利,鲁人重礼义。齐人重才智,鲁人尚道德。 七、社会风俗之比较:齐俗尚奢侈,鲁俗重俭啬。齐俗长女不嫁,同姓可婚,鲁俗严守周礼,同姓不婚。齐人夸诈放任,鲁人淳朴拘谨。 八、宗教信仰之比较:齐重自然崇拜,鲁重祖先崇拜。齐人将祖先神化,鲁人将祖先伦理化。齐之神与海洋有关,鲁之神与农业有关。齐人相信有神而多方士,鲁人怀疑鬼神而崇祖先。 九、故都文化之比较:齐都不断扩建,鲁都变更较少。齐城尽显霸业,鲁城合乎周礼。齐为工商之城,鲁为礼乐之都。 十、代表人物之比较:齐文化的代表人物是管仲,鲁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齐文化的代表经典是《管子》,主要内容为政治思想及治国之策。鲁文化的代表经典是《论语》,主要内容是伦理道德教化。 ——《齐鲁文化概说》 两个历山书院 山东境内有两处历山书院,一在濮州,一在济南。 濮州(今鄄城)有山,名历山,传说舜曾耕于山下。元人千奴在濮州创建历山书院。千奴为蒙古人,其祖元初定居历山。千奴笃于学问,通今博古,学者称

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 马丽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现就其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内涵,作用,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形势下,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支持。纵观成功企业的发展史,无—例外地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也是迄今为止对每个企业来说最具挑战性的一环,因为它涉及了企业的价值观、员工士气以及管理者的管理方式等诸多领域。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产生于企业之中的文化现象,它的出现与现代企业管理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密不可分,从管理角度看,企业文化是为达到管理目标而应用的管理手段,因此,企业文化不仅具有文化现象的内容,还具有作为管理手段的内涵。首先,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主体意识为主导,追求和实现一定企业目的的文化形态,并不是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思想、观念等文化形态的大杂烩。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管理的文化。其次,企业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有自己的共同目标、群体意识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企业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均是企业群体共同认可的。再次,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和企业职工在经营生产过程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离开企业的经济活动,就不可能有企业文化的形成,更谈不上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的三个层次 (一)企业物质文化

企业物质文化是一种以物质为形态的表层企业文化,它是结合了企业行为文化和企业精神文化的体现,是在企业员工共同创造出来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它主要包括企业环境、企业器物、企业标识三大部分。 (二)企业行为文化 企业人在生产经营、人际关系中就逐渐形成了企业行为文化,企业文化是以人的行为为形态,并以将中层企业文化以动态形式表现出来的形式。它主要由企业目标、企业制度、企业民主、企业文化活动、企业人际关系等组成。 (三)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一种企业意识和文化观念就为企业精神文化,它是一种以意识形态所表现出来的深层企业文化。它主要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及企业道德等方面。 三、企业文化管理的三个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清晰价值观 清晰价值观就是通过对企业文化现状的准确认知,对企业文化与企业环境的适应程度进行考察,并厘定出清晰的价值观体系。 (二)第二个环节:激发意愿 这里所指的意愿是指在企业中员工发自内心地愿意工作,并愿意在达成企业愿景的征途上协同企业中的其他成员一起中并肩作战。激发意愿就是要将为企业发展贡献才智和力量的意愿要在企业所有人形成,并在工作中要相互理解和认同。企业内共享价值观是激发意愿的一个关键点和基础。 (三)第三个环节:提升能力 第一个环节和第二个环节是对企业和员工“怎样干”、“愿不愿干”的问题的处理,而第三个环节就是要解决“会不会干”的问题。遗传能力和适应能力是企业能力的两大范畴,不同企业对提升能力的理解和侧重也会不同。企业要想逐渐回归到自己的最初目的,对发展方向和战略进行科学合理调整,并使得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对于这些企业文化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推进作用。 四、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人才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取得大量的优秀人才,并留住人才,对企业的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是

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①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④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⑤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意义: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力。③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那么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它包括四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作者简介:赵惠昆,男,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省检察院人民监督员,民革云南省委委员、常委。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赵惠昆 (民革云南省委,云南昆明650031) 摘要: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云南的传播对云南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多形式、多渠道发挥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3-0051-02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一、中华传统文化在云南的传播历程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西方文化进入以前,中国已有2000年以上的学术文化传统,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孔子和儒学文化。2000多年来中华文化承载着民族的思想、智慧、价值和追求,连接着全民族成员的人情、亲情、族情。中华文化不仅在中原地区广为传播,也随着历史的变迁,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据史书记载,汉至隋,中原王朝对各民族地区实行郡县制管理,迁入移民进行屯田,开办儒学堂。唐初,南诏诏主盛罗皮在“开元十四年,效唐建孔子庙”。唐朝统治者为教化南诏国民,使之归顺,积极倡导和帮助南诏国学习儒家经典。元朝统治者采用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积极创办和推广儒学,在各地广建孔庙。1325年在云南建水建成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元朝,赛典赤在云南“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由是文风稍兴。”“大德元年,改云南行省右丞,下诸郡邑遍立学校。”中庆路、建水路、临安府、曲靖路等先后办起儒学。明清两朝儒学推广普及时期。云南彝族、白族、纳西族等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其思想文化受内地儒家思想长期而深刻的浸润影响,基于传统文化底蕴,融汇异域文化,元明清时期各地涌现出众多儒士。对儒学文化价值认同及民族间思想文化的交融,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进步和发展,具有“凭一隅统率西南全境”的影响力。 以大姚县石羊古镇为例。西汉石羊发现食盐,因盐兴镇。明洪武年间,大力提倡尊孔读经,万历年间建书院。康熙年间,先后建成绿萝 书院、张公书院、龙吟书院、灵源书院。还兴办义学、学宫。从明弘治七年(1495年)到清末,一个石羊镇中试285人,其中入翰林2人,进士7人,举人59人,有官职者76人。 随着教育文化的发展,各地大建孔庙。昆明文庙元朝兴建。其时,元世祖诏告天下,“使长幼皆闻孝悌忠信之言,则礼让既行,风化自厚矣。”此后,不断举行儒学祭孔仪式。建水文庙始建于元 朝泰定二年,规模宏大,建筑奇伟,文物精巧,与山东曲阜孔庙并称,在全国孔庙中排名第二。石羊孔庙始建于明洪武元年,兴儒重教中不断扩建。1708年建成一尊高2.3米,重约1.4吨的孔子黄铜铸像。这是中国现存体积最大的一尊孔子铜像。历经300余年保存完好。鹤庆文庙始建于1271年,多次修复重建,是滇西规模较大、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庙。该文庙700多年是传播、弘扬儒学文化的中心场所,文化氛围浓厚。明清时期,鹤庆产生翰林3人,进士29人,举人292人。 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意义深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形成15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NO.3,2012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 [一方水土熔铸万千力量]

开栏的话“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是江苏人民励精图治干事业、锐意进取闯新路、敢于超越创一流的精神升华。为进一步弘扬“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本刊开设“三创三先在基层”专栏,刊发专题调研、深度观察及理论阐释文章,充分反映和宣传全省各行各业践行“三创三先”精神的宝贵经验和先进典型,引导全省上下将“三创三先”精神内化于心、实化于行,鼓舞全省人民以昂扬的姿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出新步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自古以来,江苏就是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商贾云集的“繁华之地”、小桥流水的“人间天堂”。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江苏山川秀美如锦织缎绣,莺飞草长处处充满生机,是一个令世人羡慕的好地方。 这方水土孕育了灿烂的历史和光辉的业绩 江苏出才子、出名人、出大家,灿若繁星,绵延不断。屈指数来,明清两朝全国共产生了212个状元,其中江苏就出了66个。1955年至今,当选的中国两院院士有339人出生在江苏,高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首位。 江苏出财富、出创造、出效益,是国之粮仓、赋之重地。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及春申君就在苏州太仓设立了国家最早的粮仓。公元7—10世纪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更有了“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说法,淮安、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公元17世纪中叶以后,苏州、松江和南京等地巢丝纺织业不断发展,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到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在南通、无锡、苏州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连续20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全国百强县中江苏占了29个,前10强中占了7席。2011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603亿元,人均GDP首次突破6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突破6万元和1万元。 江苏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中心,地处长江三角洲,总面积10.26万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区第24位。然而,就在这片仅占全国1%的土地上,江苏以6%的人口创造了约占全国十分之一的财富,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方水土孕育了古老的文明和先进的文化 文化是融入血脉的元素、植根历史的灵魂,是一方水土生生不息的原动力。江苏是吴越文化、长江文化的发祥地,在千百年的交流交融中,江苏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吴文化、金陵文化、徐淮文化、维扬文化与苏东海洋文化共同为中华文明璀璨发展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商周时期,泰伯三让天下,带周人来到荆蛮之地,文身断发,发奋图强,在一个偏僻之地开启了一方霸业。吴国虽远离中原文化中心,却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长江文明。我们熟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苏州吴县人范仲淹、“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出自无锡东林党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苏州昆山人顾炎武,这些名言警句无不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和吴文化“敢为天下先”的变革精神。金陵文化历经多次南北文化的大冲撞、大交流,每一次的冲撞交融,都带来了更大的包容性、开放性与创新性,为江苏文化精神注入新的活力。在徐淮大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项羽高唱“力拔山兮气盖世”,刘邦畅怀“大风起兮云飞扬”,在金戈铁马的厮杀征战中书写了壮怀激烈的英雄伟业。维扬文化因大运河文化的兴起,自隋唐起就渐执天下商贾文化之牛耳,深刻影响了苏东海洋文化的拓展。

文化的力量

文化是一种力量 文化的力量 仲言 (一)横平竖直的方块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宫商角徵羽的千古佳音述说着炎黄子孙的剑胆琴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首李太白《静夜思》不知引来多少华夏游子回望乡关,报效祖国。一阕《广陵散》琴曲,一腔《正气歌》豪情,一段《梁祝》倾诉,一片《离骚》忧思——诗辞歌赋,丝竹管弦,所有这些意味深长的文化符码,传递着一个东方民族的侠骨柔情和勇敢担当。正是这铁骨铮铮的方块汉字,筑起了雄奇天下的精神长城;正是这“巍巍乎高山,荡荡兮流水”的鼓声琴音,在无数江河子嗣的内心引起了巨大的回响和波澜。 “蓝墨水的上游是黄河”——文化作为看不见的精神纽带,纵横千里,绵延古今,使中华民族在任何危急关头都保持着无比的自信和雍容,也使得中华民族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保有着一颗庄严无畏的高贵心灵。 (二)文化产生于人类对周围世界的体验、探索和理解之中,它的发展和延续更与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心理、习俗、信仰和观念密切相关。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以及精神创造物,更是人类文明得以存续、传播和绵延的动力。从语言萌芽到部落初建,从土地之制到礼乐之兴,从刀耕火种到信息革命,人类告别蒙昧落后、走向开化文明的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地镌刻着文化进步的烙印。 翻开林林总总的世界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自邃古以迄今日,人类社会由蒙昧进而至于开明,其历史不仅是一部生命繁衍、岁月推移的历史,不仅是自然改造、财富积累的历史,更是一部文化进步、文明传承的历史。不论是以实物形式存在的长城、特洛伊古城、耶利哥遗址、兵马俑、纳斯卡线条、克诺索斯宫殿、罗塞达石碑,还是口口相传、手手相授最终形诸文字和形象的戏剧、小说、散文等各种文学艺术表现形式,都在某个特定的角度上揭示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个积淀层。文化史中的任何一个琐碎发现、一笔不甚清晰的记载,都有可能重新书写人类的历史与未来。一块远古的打磨石器、一件来自北美洲的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手工艺品、一串源自冰川时代的贝壳雕饰、一个在中国内蒙浩瀚山岭的坚硬石壁上舞蹈的人形石刻……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无疑都具有巨大的文化蕴涵。文化以各种形式被载入文明史册,成为记录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正是源于对人类文化孜孜不倦的考察,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发出无限感慨。 (三)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人民奋进的号角。文化在潜移默化中释放着巨大而无穷的能力。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哲学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文艺复兴,从先秦诸子的文化典籍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人民新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文化以其对社会历史的巨大作用力,贯穿、渗透在社会实践的每一个具体而细微的环节。文化的力量不仅在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重大社会实践之中,而且还在更为宏观的历史层面上,以其无微不至的渗透力和雄强宏阔的整合力构成人类物质与精神创造的巨大张力。 一部《神曲》敲响了中世纪封建主义的丧钟,开启了启蒙运动的先河;一篇《共产党宣言》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深刻揭示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人类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纪元;一本薄薄的《新青年》凝聚起一群热血青年,开创了中华民族走向民主与科学的新天地;一曲《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激扬的旋律,鼓舞了亿万个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忘

范文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奉行全盘西化的观点之所以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是因为() A.没有把握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 B.全面否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C.割裂了传统和现代的关系 D.颠倒了中西文化的关系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 A.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B.提倡文化多样化 C.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3.江苏省文化建设工作会议强调,文化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江苏之所以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基于() 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发展先进文化、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内容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4.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什么样的文化建设,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引领文化前进方向的旗帜,就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那么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 A.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B.培育“四有”公民 C.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D.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6.广州市的人民公园、青年公园、东风公园,不设围墙,不售门票,均免费开放,集游览、观赏、休闲、游玩、健身于一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市民的文化艺术需求。广州市政府的这种做法() A.有利于传播和普及各种思想文化 B.有利于保障市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C.有利于保证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D.强化了文化公共设施的经济功能 7.在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全面来临的时代,“红色经典”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商业化改编。由于原作者的革命精神和理想主义的价值观被颠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作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南安一中高三政治备课组 一、时政材料 1.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成果显著;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开展,未成年人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生动活泼;新闻媒体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公共文化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文艺创作空前活跃,精品迭出;“汉语热”席卷世界,中华文化“走出去”,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1)和谐之花,文明之果——和谐文化构筑团结进步精神支撑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随着改革深化,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妥善处理错综复杂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既需要相应的社会机制,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和谐文化如春风化雨,丰富并提升着人们的精神内涵,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奠定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发展繁荣中的当代中国文化之所以能促进社会和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巩固了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爱国主义、公平正义、互助互爱、真善美等思想观念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里,价值日益凸现。 (2)民族之根,时代之声——优秀传统文化再造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经济飞速前进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内容不但受到中国人民的重视,也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在保护文化遗产、挖掘其优秀内涵、创新其表现形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2年,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启动;2003年,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这些大工程对于保护中华传统文化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3)创新之源,活力之本——文化改革促发展惠及亿万群众 据统计,十六大以来,全国文化事业经费累计达到580.82亿元,年均增长22.5%。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渐向农村和西部倾斜,5年累计对农村投入159.44亿元,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全面铺开,使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大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目前已整合的数字资源达到60TB,相当于1500万册图书或者55560小时的视频节目,辐射上亿人口。到2006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6.4亿元,基本实现了已通电5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公益性文化事业正在成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入世后,国产电影不仅没有被来势迅猛的外国大片打垮,而且票房连续四年超过进口影片。以《英雄》、《十面埋伏》、《夜宴》等为代表的国产大片,还成功打入壁垒森严的欧美市场。中国电影上演“绝地反击”的秘密,就在于改革创新。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增强了国

让文化成为一种力量

让文化成为一种力量 读《潍坊市特级校长诞生记》一书,担任评审组长的成尚荣在其总结发言《校长的专业定位和努力方向》中提出:办好一所学校,必须进行文化建设;学校的发展,力量来自于文化。读到这里,想起了杨局长在今年正月十二召开的全市教育干部会议上的一句话:文化是一种力量。如何让文化成为一种力量?我们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抓住灵魂,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力量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不同的学校,灵魂自然不同。抓住了自己的灵魂,就能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力量。作为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人员老化,观念落伍,闭门锁心,自甘平庸。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提出了“用欣赏文化凝心聚力,靠和谐发展强根固本”的管理理念,引导师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社会、看人生;用积极的心态去享受生活、享受工作;用快乐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提升为自己的管理文化。 在教师层面,立足尊重,通过欣赏,激发教师的工作激情;在学生层面,立足管理,通过欣赏,增强学生的主人意识;在家长、社会层面,立足沟通、共嬴,通过欣赏,凝聚、吸纳家长和社会的正能量。 配合欣赏文化的构建,我们开展了“寻找校园最美身影活动”,让全体师生都参与寻找,每个人都是寻找者,每个人都是被寻找者,在寻找与被寻找的过程中,去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学习,达到我们提出的“用欣赏文化凝心聚力”的目的。并且把最美视角行动延伸到了学生、家长及社会。也就是说,不管是谁,只要出现在校园里,就有可能成为校园的“最美身影”。而且,我们逐步地将“美”的标准由感动人延

伸到感染人。 展示最美身影的阵地有三个:一是宣传栏,主要是立足及时性。只要最美身影积累到了一定的量就进行更换,让最美身影尽快地发挥激发正能量的作用。到现在为止,已进行了六次更新。二是教室前的外墙,主要是立足系列化。一学期或一学年后,将所有最美身影进行归类,形成一个个的系列。去前12月份,我们将一年多来的最美身影整理成了24个系列:奉献、默默无闻的“孺子牛”、“夕阳”更红、爱满校园、金秋丰收啦、快乐读书、多彩校园、在劳动中成长、分享收获……并制成了版面,比较长久地进行展示。三是接待室,主要是立足推介性。我们在接待室的东墙上,特意留了一个地方用来展示“校园最美身影”,让一张张美丽的身影成为来宾谈论的话题。“校园最美身影”的评选让老师、学生找到了一种归属感,也凝聚起了家长、社会身上所具的学校发展所需要的正能量。 今年,立足“敬业、乐群、尚贤、求是”的高密教育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我们又提出了“争先、创新、奉献、有为”的干部行为准则,“向上、包容、务实、博爱”的教师行为规范,“乐学、友善、阳光、进取”的学生行为要求,并力促成为干部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的灵魂。 二、播种思想,让文化成为教师发展的力量 毛主席说过,长征是播种机。文化建设,也应该像长征那样,在教师的心中播种文化的思想。 1.播种教师必须是“读书人”的思想

文化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文化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首先,我想表达的是,王树增、邓小南和葛剑雄三位嘉宾的精彩演讲,帮助我们进一步全面、历史地认识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重要意义。这一《决定》的主题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但是怎样去“坚持”,怎样去“建设”,这需要方向和步骤的统一,认识和行动的一致。 康德说,没有概念的思想是空虚的。但是,如果只有文化概念而缺乏对概念的足够正确的认识,也会导致行动的盲目和错误。文化讲坛一直致力于做的一件事,就是为个人和社会正确的存在发展方式提供正确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引用德国另一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话:每个人的存在,事实上都是与他人同在。这种存在的方式,就是文化的方式。国家也好,组织也好,个人也好,总是在与“他人”相处中体现出自身的长处和价值。因此,“文化强国”的命题,放在更为辽阔和深邃的历史时空中去认识,将能显示出它异乎寻常的分量。 经济就是满足人的需求,而今天人的心理需要远比物质需要更为重要。人的心理需要具有历史感、空间感和体验感等文化特征。历史上,那些成功的国家和民族,都是文明进步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它们不一定能被复制,但至少说明,一个社会认知和民众行动相对一致的生存发展模式,终究会显示出文化的光芒。王树增先生提出老百姓的心就是世道之心,就是文化之本,真正的强大是民族精神和蕴含在精神中的心灵图谱。这就是说,中国如果要成为世界文明最发达的国家,不但需要强大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更需要平衡自身与外部环境的文化能力。 与利益至上的经济手段、征服威慑的军事手段和实际利益为主的政治手段不同,文化光芒只能显现于一种长远的战略的可持续进行的努力之中,这甚至可以超越现实中的力量强弱之分和数量多寡之别,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长久生存之道。主张火烧圆明园的是英国著名的启蒙运动学家艾令,他是当时的英法联军总司令。杜鲁门当时决定用原子弹摧毁的是东京都而不是广岛和长崎。他们认为征服一个地区的老百姓,唯一的办法就是打击他们的文化信心,最好的办法是烧毁他们为之骄傲的文化标志性建筑物。今天,无论何种国家或企业的战略模式,几乎都承认机遇是决定战略的重要构件。成功不仅是因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主要是因为抓住机会的眼光。没有这种文化眼光,机遇只能擦肩而过。所以,奥巴马上任以后多次说的一句话就是:美国正在改变看待发展最终目标的方式。紧随其后,希拉里提出了“巧实力”。 但是,从哲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或认识都有一个最理想的状态,超过这个度反而有害。英国哲学家乔治?贝森把这种矛盾称作“品质的双向蕴含”。文化建设是百年大计。假如把“文化强国”只是局限于权宜之计或纸上谈兵,会有悖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邓小南教授让我们在中国历史中理解历史的中国,她讲到的宋代,当时是一个文明气氛浓郁、文化气象万千、科技创新领先、选才用官有序的时代,但是这样一个具有强大文化气场的宋最终却没能“强国”,反而不断受到外族蛮夷的侵扰和羞辱,两个皇帝先后被俘虏死在北方。这就说明,国家强大固然需要文化的支持、引领和提升,但是如葛剑雄教授所说,最终需要巧实力和真实力、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结合,实力和使用实力的方法最重要。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论文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新形势下,讨论草根文化与高雅文化如何共存、共生、共进的问题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王舒悦10300290007 引子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了文化与物质两个建设要齐抓不放的重要性。在欢欣鼓舞之余,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无时不刻在社会主义文化中成长的我们,又应该如何思考社会主义繁荣的文化在现实中的意义呢? 这牵扯到诸多因素,但其中有一条则是非常值得讨论,同时也是笔者非常感兴趣的: 关于在新形势下,“草根”文化和“高雅”文化如何做到共生,乃至互利共进的问题。 于是,本文通过研究分析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相关问题的认识,结合历史以类比,并参考现实,力图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〇、文化的人民性、进步性的前提 (人民性——进一步推出进步性) 不管是所谓的“草根”文化还是“高雅”文化,他们的来源,无论是历史上、创作上还是服务对象上来说,都是以人民作为目的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人是文化发生的原因、发展的动力和目的。”。“人化的自然”恰恰是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本质的定义,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即人化”。因此我们说,文化是人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的标识。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人。“在现实社会中,人民是作为类概念的人的主体。人民群众现实的物质、精神需求推动着他们去从事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正是在大量生产生活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得以发展和进步。人创造了文化,反过来也要求文化服务于自己。”。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与文化的人民性相伴生的是文化的进步性。因为历史是人所创造的,而历史是发展的、进步的,所以由人民所创造的文化就必须是进步的,“革命的”。

文化力量与社会发展

文化力量与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17:34 来源:《求是》期号:2005.9作者:顾伯平 经济文化一体化作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正日益凸显文化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科学论断,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和文化的巨大力量,牢固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基础。 一、文化力量作为精神力量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综观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个社会的整体力量无一不是文化力量与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不同的是,作为物质力量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总是以一定的形态存在于社会、作用于社会的,而作为精神力量的文化力量则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之中,一起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车轮。 文化力量是社会变革的内燃机。任何社会形态的文化,本质上都不只是对现行社会的肯定和支持,而且包含着对现行社会的评价与批判,它不仅包含着这个社会“是什么”的价值支撑,而且也蕴含着这个社会“应如何”的价值观念。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显示,当一种旧的制度、旧的体制无法进一步运转下去的时候,文化力量对新的制度、新的体制的建立的先导或前导作用十分明显。蕴藏在新制度、新体制中的无形的文化精神,一方面为批判、否定和超越旧制度、旧体制提供锐利武器,另一方面又以一种新的价值理念以及由此而建立的新的价值世界为蓝图、为旗帜、为灯塔,给人们以理想、信念的支撑,激励人们努力寻求和开辟实现新制度、新体制的办法和途径,进而建立新的制度、新的体制,并逐步将新的制度、新的体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制度化、规范化。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之于封建制度在华夏大地的建立,文艺复兴运动及其随后的新教改革运动之于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的推行,新文化运动之于我们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之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推动,无一不体现着文化力量的强大作用。可以肯定地说,人类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制度战胜一种旧的制度、一种新的体制代替一种旧的体制,文化力量都起到了内燃机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内涵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有着无穷的力量。 中国字,形象、声音、辞意,三者一体,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漂亮的中国字一字一音,有四声,平上去入,抑扬顿挫。杜甫有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对仗严谨,平仄悦耳。黄绿白蓝,四种颜色,一副画面。上句满足听觉,下句强调视觉,描绘内容如此丰富,调动感官如此愉悦,只需十四个汉字。自甲骨文起,金文、大篆、小篆、汉隶、魏碑、唐楷,汉字随时代无论如何演变,在国人眼中,日还是日,月还是月,山还是山,水还是水。这些简单汉字稍加训练,任何人都可以看懂 不变的真理,让我不禁想到“传统文化”这四个字所蕴含的力量,“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下成长起来的,能散发出不可阻挡的“诱人魅力”,任何一名中国人从骨子里都无法抗拒它的号召力。看了央视节前播出的《十万摩托车返乡大军回家过年》新闻,你就能体会得出这种号召力有多么强大,它已牢牢印刻在每名回家过年炎黄子孙的脸上,它已深深浸透到每名华夏儿女的心中。 我们的文化给我们曾经带来过什么呢?自汉代起,唐、宋、元、明、清,我们的祖国曾数次成为世界最强国,为世界文明进程做出了

巨大贡献。凡是那时来过中国的外国人,都惊叹中国的文明程度,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盛赞那时的中国繁盛昌明,工商业发达、城市繁华热闹,马可波罗写下的游记,使每一个西方人都对中国无限神往。新中国十年大庆的时候,北京为此建成了十大建筑,这十大建筑中,有五座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民族文化宫,这些博物馆反映了新中国人民对文化与历史的需求。我们的文化基因构成了我们文化的绚烂。我们的基因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汉字。当我们的先人在龟甲上刻上第一个字时,没想到它能够跨越数千年,将信息传达至今日。我们幸福啊!能与祖先沟通。一个美国汉学家对我说:“你们中国人太幸运了,能看懂几千年前的文章,而英文却不能。”原因是:我们的汉字是表意的,英文是表音的。人类的声音一直在改变,人类的情绪一直在延续。 比如我们常说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出自《论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出自《左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出自《汉书》。至于出自《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今天读来依旧亲切。古人的智慧,通过文字的积累,铸成丰碑。 可是,19世纪以来,仅百年的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开始衰落,积贫积弱,一败再败;1840年的鸦片战争,1860年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圆,1900年的八国联军的入侵,都将西方觊觎了许久的东方神秘大门打开,大肆掠夺。今天世界各国博物馆内的中国文物,大部分都是这一时期的流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