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情绪

专业及班级 心理咨询专业07级 周次 第十周 日期 2007.12.10
教学课题 第十章 情绪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应能够:
1、了解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2、了解情绪状态和情感的种类
3、掌握情绪的外部表现
4、评价各种情绪理论
5、应用情绪知识调控自己和别人的情绪

教学重点 1、情绪的概念及其功能
2、情绪状态的种类
3、情绪的外部表现

教学难点 1、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2、情绪理论

教学进度 第十周 4课时
教学设计 讲授法
讨论法

课后作业 解释概念:情绪、情感、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理智感、美感、表情








第十章 情绪
第一节 情绪概述
一、 什么是情绪
1. 定义: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是以个体的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能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和情感。当客观事物或情境不符合主体的需要和愿望时,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绪和情感。
2.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即个体需要与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脑的神经机制活动的过程,如高兴时手舞足蹈、愤怒时暴跳如雷。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或消失。情绪代表了感情的种系发展的原始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讲,情绪概念既可以用于人类,也可以用于动物。情感经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如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以及对美的欣赏等。作为一种体验和感受,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2)联系: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他又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
二、 情绪与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情绪的适应功能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改善和完善人的生存和生活条件的。无论是儿童或成人,通过快乐表示情况良好;通过痛苦表示急需改善的不良处境;通过悲伤和忧郁表示无奈和无助;通过愤怒表示行将进行反抗的主动倾向。
2.动机功能 情绪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motivational system)。它能够驱策有机体发生反应、从事活动,在最广泛的领域里为人类的各种活动提供动机。情绪的这一动机功能既体现在生理活动中,也体现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一般来说,生理内驱力(drive)是激活有机体行为的动力。但是情绪的作用则在于能够放大内驱力的信号,从而更强有力地

激发行动
3.组织功能 情绪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发生机制和操作规律;作为脑内的一个监测系统,情绪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A.Sroufe,1976、1979)。情绪的组织作用包括对活动的瓦解或促进这个两方面,一般说来,正性情绪起协调的、组织的作用;负性情绪起破坏、瓦解或阻断的作用。
4.信号功能 情绪和语言一样, 具有服务于人际沟通(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的功能。

第二节 情绪的种类
一、 情绪的维度与两极性
(一) 情绪的维度
情绪的维度 是指可以从数量上加以衡量的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是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
(二)情绪的两极性 是指情绪的每一个特征都存在两种对立状态。
1、肯定与否定 满意、喜悦、快乐、热爱、憧憬等对事物所持有的肯定性体验和不满、痛苦、忧愁、悲哀、绝望、憎恨等个体对事物所持的否定性体验。
2、增力和减力 积极的情绪对个体活动起“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对个体活动起“减力”作用。
3、紧张和轻松
4、激动与平静
5、简单和复杂
二、 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一) 情绪的分类
1.据我国古代名著《礼记》记载,人的情绪有“七情”分法,即喜、怒、哀、惧、爱、恶、欲。
2.《白虎通》记载,情绪可分为“六情”,即喜、怒、哀、乐、爱、恶。
3.近代的研究中,常把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称:喜、怒、哀、惧。
4.伊扎德的情绪分类 近年来,西方情绪心理学中的一派倾向于把情绪分为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伊扎德确定基本情绪的标准为:基本情绪是先天预成、不学而能的,并具有分别独立的外显表情、内部体验、生理神经机制和不同的适应功能。按照这个标准,伊扎德用因素分析的方法,提出人类具有8 到11 种基本情绪,它们是兴趣、惊奇、痛苦、厌恶、愉快、愤怒、恐惧和悲伤以及害羞、轻蔑和自罪感。伊扎德把复合情绪分为3 类,一类为在基本情绪基础上,2~3 种基本情绪的混合;二类为基本情绪与内驱力身体感觉的混合;三类为感情—认知结构(特质)与基本情绪的混合。依此分类,复合情绪则会有上百种之多
5.克雷奇的情绪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克雷奇(Krech)、克拉奇菲尔德(Crutch-field)和利维森(Livson)等人把情绪分作以下4 类:
1.原始情绪将快乐、愤怒、恐惧、悲哀视为最基本的或原始的情绪。
2.与感觉刺激有关的情绪包括疼痛、厌恶和轻快。这类情绪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不愉快的。
3.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包括成功的与失败的情绪、骄傲与羞

耻、内疚与悔恨等,这些情绪决定于一个人对自身行为与客观行为标准的关系的知觉。
4.与他人有关的情绪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情绪种类似乎无限繁多,按照积极的与消极的维度,可以把它们分为爱和恨两个大类。
(二) 情绪状态的分类
情绪状态是指在某种事件或情境的影响下,在一定时间内所产生的某种情绪,其中最典型的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等三种。
1.心境 心境(mood)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心境具有弥散性,它不是关于某一事物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体验对待一切事物。
心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工作中的成功和失败、人们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等都可能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学习、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2.激情 激情(intense emotion)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暂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通常是有对个人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引起的。
激情状态往往伴随着生理变化和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
激情状态下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认识活动的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进而使人的行为失去控制,甚至做出一些鲁莽的行为或动作。
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激情,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3.应激 应激(stress)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
当人面临危险或突发事件时,人的身心会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率加快、呼吸变快、血压升高、血糖增高等。这些变化有助于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
应激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疾病的机制之一。
(三) 情感的分类
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人类高级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理智感 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如发现问题时的惊奇感,分析问题时的怀疑感,解决问题后的愉快感,对认识成果的坚信感等等。理智感常常与智力的愉悦感相联系。
3.美感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种美的体验。如对优美的自然风景的欣赏,对良好社会品行的赞美。
第三节 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
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在情绪和情感发生时,又总是伴随着某种外部表现,这种外部表现也就是可以观察到的某些行为特

征。
一、 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眉 皱眉--不同意、烦恼,甚至是盛怒;扬眉--兴奋、庄重等多种感情;眉毛闪动--欢迎或加强语气;耸眉的动作比闪动慢,眉毛扬起后短暂停留再降下,表示惊讶或悲伤。
人的眼睛最能袒露人的内心的隐秘和激情了。“眼睛的直径约为2.5厘米,不仅是人体中最小的器官,而且也是生长变化最少的,但它的表情达意却是极为复杂而维妙的,有时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所以从来就有眼睛会说话之说。一般来说,眼睛正视表示庄重,仰视表示思索,斜视表示轻蔑,俯视表示羞涩。但它有个显著特点:看到很喜欢的人或事物,瞳孔会异常增大;看到不喜欢的人或事物,瞳孔则会缩小,甚至会缩到针眼那么细小。科学研究表明:瞳孔变化最能反映内心世界的变化。凡在出现强烈兴趣或追求动机时,瞳孔会迅速扩大。口部肌肉的变化也是表现情绪和情感的重要线索。嘴唇闭拢,表示和谐宁静、端庄自然;嘴唇半开,表示疑问、奇怪、有点惊讶,如果全开就表示惊骇;嘴唇向上,表示善意、礼貌、喜悦;嘴唇向下,表示痛苦悲伤、无可奈何;嘴唇撅着,表示生气、不满意;嘴唇绷紧,表示愤怒、对抗或决心已定。
脸上泛红晕,一般是羞涩或激动的表示。在与性爱有关的场合,人们时常会脸红,它是人类显示童贞的信号。脸色发青发白是生气、愤怒或受了惊吓异常紧张的表示。
达尔文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一书中认为,不同的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固有的、并且能为全人类所理解。
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对于种族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二、 姿态表情
姿态表情可分为身体表情和手势表情两种。身体表情是表达情绪的方式之一。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身体姿态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手势也是表达情绪的一种重要形式。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手势表情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它不仅有个别差异,而且存在民族或团体的差异。后者表现了社会文化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同一种手势在不同的民族中用来表达不同的情绪。
三、 言语表情
语音的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是表达说话者情绪的手段
四、 感觉反馈
面部表情可能激活和放大某些情绪状态(Mclntosh,1996)表情通过大脑中产生的生理变化进而激活情绪体验。(Izard,1990)
表情中的身体姿势也能提供感觉反馈,并影响人的情绪和情感。伸展体姿能振奋精神,收缩姿势会降低活力。
语言行为也同样影响人们的情绪。
情绪通过肌肉和骨骼系统来表现,身体的反馈活动会增强情绪和情感的体验。


第四节

情绪的理论
一、詹姆士──兰格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James)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https://www.360docs.net/doc/a05303135.html,nge)各自分别于1884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基本相同的理论。该理论的重要功绩在于,提出了情绪与机体生理变化的直接联系,强调了外周生理活动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二、坎农-巴德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坎农针对詹姆士—兰格理论提出了质疑,坎农认为,情绪并非外周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机制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并于本世纪20~3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坎农认为,当刺激引起的感觉信息传到皮层时,释放了经常处于抑制状态的丘脑中心,唤醒丘脑过程,导致特定模式的情绪产生。丘脑同时向大脑皮层和身体的其他部分输送冲动,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所以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同时发生。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故后人称坎农的情绪理论为坎农-巴德情绪学说。
三、阿诺德的评定—兴奋学说 美国女心理学家阿诺德(M.Arnold)于本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该学说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对情境的评估,而这种评估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
四、沙赫特的激活—归因情绪理论
60年代初,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对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1、个体必须感到高度的生理唤醒; 2、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来自三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体验:
环境中的刺激
生理因素
认知评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