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课程

组织行为学课程
组织行为学课程

《组织行为学》课程考试标准

一、课程性质与考试基本要求:

学科基础类必修课;要求牢固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规律有较明确的了解;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预测组织中人的各种行为现象和原因,从而期望提高沟通的效果以及工作效率。

二、考试方法:闭卷

三、试题类型: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四、课程考试内容及要求:

五、不同性质考试内容所占比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占考分30%、分析和计算占考分25%、综合应用占考分45%。

六、成绩评定方式:考勤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10%,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20%,期末考试占期末总成绩的比例: 70%。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

[本章重点]

一、组织行为核心概念

(一)组织的含义与特点

(二)行为的含义

(三)组织行为的含义与类型

二、组织行为研究

(一)研究历史

(二)研究方法

(三)相关学科

(四)发展趋势

第二章个性与行为

[本章重点]

第一节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

一、个性的概念

二、个性理论

三、个性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个性非倾向性心理特征

一、气质差异与应用

(一)气质的概念

(二)气质差异

(三)气质差异的应用

二、能力差异与应用

(一)能力的概念

(二)能力差异

(三)能力差异的应用

三、性格差异与应用

(一)性格的概念

(二)性格差异

(三)性格差异的应用

第三章价值观、态度与工作满意度

[本章重点]

第一节价值观与态度

一、价值观

(一)价值观的概念

(二)价值观的分类

二、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的概念

(二)态度的功能

(三)态度与行为

三、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理论与应用

(二)态度改变的方法

四、态度测量的方法

(一)量表法

(二)访谈法

(三)行为观察法

第二节工作满意与组织承诺

一、工作满意

(一)工作满意的概念

(二)工作满意的维度

(三)工作满意与工作行为

1.工作绩效

2.流动

3.缺勤与迟到

4.组织承诺

第四章社会知觉

[本章重点]

一、知觉的概念及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一)知觉的概念

1. 社会知觉

2. 个人知觉

(二)影响知觉选择的因素

1. 主观因素

2. 客观因素

二、知觉的组织过程

(一)连续性

(二)接近性

(三)相似性

(四)封闭性

三、知觉偏差

(一)常见的知觉偏差

(二)印象管理策略

四、管理者知觉与管理方式

第五章激励

[本章重点]

一、激励的概念

二、内容型激励理论概述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3、麦克莱兰的激励需要理论

三、过程型激励理论概述

1、期望理论

2、目标设置理论

3、公平理论

四、强化型激励理论概述

1、强化的几种主要形式

2、强化的类型

3、运用强化理论的原则

五、综合型激励理论概述

1、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式

2、罗宾斯的综合激励模式

六、激励理论的应用

1、激励的一般原则

2、激励理论的应用

﹒权益层激励

﹒经营层激励

﹒操作层激励

﹒激励方法的多样化

第六章群体行为基础

[本章重点]

第一节群体概念与内涵

一、群体的概念与类型:(一)群体的概念与作用(二)群体的类型

二、群体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群体动力

一、群体的规模

二、群体的结构

三、群体的目标

四、群体的领导

有效的群体领导人

五、群体规范

(一)规范的概念

(二)规范的形成

(三)群体规范的维度(四)群体规范的功能

六、群体压力

七、群体的内聚力

(一)群体内聚力的概念(二)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三)群体内聚力与生产率(四)群体内聚力的测量

八、外部环境

九、社会影响

第七章团队建设

[本章重点]

一、团队的概念

(一)团队的概念

(二)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三)团队与群体的区别(四)团队的类型

二、团队的创建

(一)准备工作

(三)形成团队

(四)提供持续支持

三、塑造高绩效的团队

(一)高绩效团队的特征

(二)高绩效团队的管理对策

第八章群体沟通

[本章重点]

一、沟通原理

(一)沟通步骤

(二)沟通障碍

(三)促进沟通的途径

二、群体中人际关系的一般问题(一)人际关系的内容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

(三)人际关系的特点和功能

(四)研究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五)影响人际关系因素

三、人际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一)人际关系确立的条件

(二)人际关系发展的动力

四、人际交往的原则

(一)平等原则

(二)互利原则

(三)信用原则

(四)相容原则

五、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

(一)相互作用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二)根据相互作用分析改善人际交往第九章领导及领导行为

[本章重点]

一、领导理论

(一)领导的含义与作用

(二)主要领导理论

二、有效的团队领导方式

三、领导类型

(一)转变型领导

第十章权力与冲突

[本章重点]

一、权力

(一)个人权力及其来源

(二)组织中各层次人员的权力来源

(三)授权

1. 授权的含义与原因

2. 授权的过程

3. 授权的原则

二、冲突

(一)冲突的含义与作用

1. 冲突和竞争

2. 冲突观念的转变

(二)冲突的类型

1. 人际冲突原因与解决方式

2. 群际冲突原因与影响因素

3. 组织间冲突

(三)冲突的过程

(四)冲突的管理

1. 协商

2. 调解

3. 仲裁

4. 激发合作

第十一章组织文化

[本章重点]

一、组织文化的含义

1、文化概念

2、组织文化的定义

二、组织文化的结构

1、表层文化、又叫实体文化

2、中层文化.或制度文化。

3、深层文化,或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

三、组织文化的类型

四、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

1、组织环境

2、企业价值观

3、英雄人物

4、典礼或仪式

5、文化网络

五、组织文化的作用

1、组织文化的积极作

规范作用

分界线作用

凝聚作用

激励作用

稳定作用

人本作用

2、组织文化的消极作用

组织变革的障碍

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多元化的障碍

六、组织文化的塑造

1、加强企业家的培养

2、改善组织内部环境

3、提高组织产品文化内涵

4、培育优良的组织精神

第十二章组织变革与发展

[本章重点]

第一节组织变革

一、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

(一)组织变革的动力

(二)组织变革的阻力

(三)应对组织变革阻力

二、组织变革的基本模式

(一)卢因变革模式

(二)行动调查模式

(三)变革模式的应用

三、管理变革

(一)激励变革

(二)创造愿景

(三)形成政治支持

(四)管理变革过程

(五)维持变革动力

第二节组织学习

一、组织学习的概念与形式

二、促进组织学习

(一)组织学习机制

1. 组织培训

2. 内部交流

3. 外部咨询

4. 行业学习

5. 客户学习

(二)促进组织学习的影响因素

三、学习型组织

(一)学习型组织的含义与特征

(二)学习型组织

一、组织行为学导论

名词:组织行为学,就是综合运用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专门研究各类工作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简答:1、组织行为学侧重于:

·研究人的行为规律;

·研究工作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

·运用有关知识研究工作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

·其目的在于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

组织目标。

或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动的影响方式。

第二个问题是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意义

*1.通过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研究,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

*2.有助于团队建设,提高团队绩效

*3.有助于改善组织行为,提高组织的绩效

3、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1.改善质量和提高生产率

* 2.改善人际技能

* 3.管理劳动力多元化

* 4.回应全球化

* 5.授权

* 6.激发革新和变革

*7.处理“临时性”

*8.员工忠诚性减弱

*9.改善道德行为

论述:1、.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方法:

①案例研究法。

②观察法。观察法可以分为两类:第一,按照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来分类,可以

把观察法分为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第二,按照观察情景的差异来分类,可

把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

③调查法。具体有三种:面谈法、电话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

④心理测验法(或测验法)。

⑤实验法。具体有三种:实验室实验法、现场实验法和准实验法。

2、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一,

组织行为学认为:人是组织的主体,在现代化的管理之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管

理,要实行合乎人情味的管理,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第二,科技要发展,

就越要重视人的因素,越要重视提高人的素质,越要提高脑力劳动者的比重。第

三,越是高级的脑力劳动者,越需要实现具有人情味的管理,充分发挥其主动性

和自觉性,而不能主要靠监督。

(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

(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一,组织行为学主张,

把组织中的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作用结合起来。第二,能否选择出合适的群

体领导,至关重要。因为只有群体的领导正确,群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会高,

群体的绩效才可能好。

(4)有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我国的企业改革的启示如下:

第一,要根据我国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或劳务性质、人员素质的不同,

设计不同的组织结构。第二,同一个企业的环境、技术、产品或劳务、人员素质,

在不同的时期情况下,所以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

变化。

二、个性与行为

名词:1、个性是一个人在其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气质的概念:

指个人行为的全部动力特点的总和。

3、性格的概念

指一个人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简答:1、个性的特点

*1、社会性:个性是受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离开了社会,个性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2、差异性:世界上不存在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3、相对稳定性:个性是人内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偶尔出现的某种心理特征不叫个性。

*4、整体性:个性是以整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并表现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

5、倾向性: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表现为对事物有不同的态度、体验与特定的行为模式。

2、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1、自然的、遗传性因素

*2、后天社会化因素: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生活条件以及教育等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3、社会实践:个性是个体与环境交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4、组织环境因素

3、性格的特点:

(1)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伴随着世界观的确立而形成的。

(2)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与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高层次的心里成分相联系,所以它在个性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

(3)性格是个体的本质属性,有好坏之分,始终有道德评价的意义。

论述:1、气质在管理中的作用

1、气质无好坏优劣之分。气质是心理特征和表现方式的区别,气质不标志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和道德水平,不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

2、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感情和行为,进而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和对环境的适应。

在环境变化时,应注意对不同人进行不同的引导。

*(1)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合理用人。

*(2)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合理调整组织结构,增加团体战斗力。

*(3)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强调几点: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三、价值观、态度、工作满意度

*名词:1、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2、态度(attitudes)是关于客观事物、事件和其他人的评价性陈述,它反映了一个人的心

理倾向——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3、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它主要源自于个

体对其工作或工作经历的一种快乐或积极的情绪状态。

4、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

简答:1、员工如何表达不满

*退出(exit):离开目前岗位的行为。包括在组织内寻找一个新的职位或者辞职。

*建议(voice):采取积极性和建设性的态度试图改善目前的环境。包括改进的建议、与上级讨论所面临的问题和某些形式的工会活动。

*忠诚(loyalty):消极地但是乐观地期待环境的改善。包括当组织遭受外部批评时为组织辩解、相信组织及其管理层会采取正确的举措改善目前的情况。

忽略(neglect):消极地听任事态向更糟糕的方向发展。包括长期缺勤和

迟到,降低工作中的努力程度,犯错的次数增加。

论述:1、快乐的员工是生产率高的员工么?

2、价值观是怎样影响行为的?试举例

*影响对其他个人及群体的看法,从而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影响个人所做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影响个人对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看法;

*影响个人对道德标准的界定;

*影响个人接受或抵制组织目标和组织压力的程度;

*影响对个人及组织的成功和成就的看法;

*影响对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选择;

*影响对管理和控制组织中人力资源手段的影响。

3、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具有心理挑战性的工作

*公平的报酬

*良好的工作环境

*融洽的同事关系

*支持性的上级管理

*人格与工作的匹配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其他因素

1.年龄

2.职业阶层

3.教育因素

4、管理者如何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员工的组织认同感的概念:是员

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它包括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渴望保持组织成员资格三个方面。

(2)提高员工组织认同感的意义与作用:有认同感的员工会主动把组织提升到同舟共济的

高度,表现为积极维护组织声誉,愿意为组织牺牲个人利益;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很少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通常表现比较出色;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会坚决支持并自觉贯彻执行组织的政策;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能最充分发挥组织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提高组织绩效。

(3)工作参与度的概念: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

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4)提高员工参与度的意义与作用:参与工作有利于增强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感觉,这对组

织和个人都有积极的影响。

(5)员工的组织认同感与工作参与度都属于员工的工作态度的内容。管理者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提高这两种工作态度:可以从真诚关心员工利益的角度、为员工创造实现个人目标的机会的角度、改善工作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更多自主权的角度、寻找机会及时奖励员工的角度、同员工一起设置目标的角度等方面联系实际展开论述。

四、社会知觉

名词:1、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对感觉获得的信息作进一步处理后,反映出事物的整体。

*2、社会知觉:主体对社会环境中生活的人及其关系的认识。社会知觉的过程既包括主体的社会经验对有关的信息、线索进行选择、识别的知觉活动,还包括分析、比较、归纳、

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

*3、人际知觉,指的是对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知觉,包括对自己与他人以及对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4、角色知觉,指的是人们通过他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而对其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认知。

*一个完整的角色知觉过程包括角色期待、角色认知、角色行为和角色评价四个环节

*

简答:1、影响和决定知觉者知觉的主要内在因素

一是知觉者的神经系统的状态,

二是知觉者的知识经验和思想状态,

三是知觉者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等。

2、社会知觉可分为:

*对他人知觉

*人际知觉

*角色知觉

*自我知觉等

3、社会知觉过程

*包括了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和行为反应五个阶段

4、社会知觉的特征

*选择性

*理解性

*恒常性

*相对性

*整体性

5、社会知觉的效应

*刻板印象

*晕轮效应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投射效应

*对比效应

论述:1

五、激励

名词:

简答:

论述:

六、群体行为基础

*名词:1社会助长作用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

*2、社会抑制作用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的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的现象。

3、从众效应,就是指个人由于受到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而放弃自己在认知或行为上的独立性,屈从于大多数人的认知或行为的现象。

4、责任分摊效是指在没有明确责任的情况下,当事者越多,采取主动行为的人越少,仿佛责任被平均分摊到每个人头上的现象。

*5、群体规范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行为标准或准则。

*群体规范可分为两种:即正式的、明文规定的群体规范和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不成文的群体规范。

*6、群体压力是由于群体规范的形成而对其成员在心理上产生的压力。群体压力对人的行为有重要影响。

*7、群体意识就是群体成员对群体的看法,是在群体内占主导地位的、对群体本身所从事工作的看法。包括群体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道德标准、成员间的友谊等。

*8、群体士气,是群体成员的一种精神状态,由群体的工作精神和成员对组织的积极态度组成。

简答:1、群体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 )群体的各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2) 群体要满足各成员的归属感;

(3)群体成员之间要有工作、信息、思想及感情上的交流。

2、群体的类型

*小群体和大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创新群体

*电子化群体

3、人们为什么加入群体

(1)安全需要

(2)社会需要

(3)自尊需要

*(4) 实现目标的需要

4、群体的功能

*1.组合功能

*2.分工协作功能

*3.协调功能

*4.平台或手段功能

*5.满足成员需求的功能

*5、规范之所以能产生群体动力,是因为它具有如下功能:

·支持群体的功能;·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

·群体行为的约束功能;·群体行为的合力功能;

·群体行为的矫正功能。

*6、高士气群体的特征:

·来自内聚力的高度团结

·没有分裂成相互敌对的小团体

·既有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又有解决内部冲突的能力

·成员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强烈

·成员明确知道群体的目标,并对领导持肯定态度

7、非正式群体形成原因

*(1)共同的兴趣爱好,即趣缘群体。

*(2)价值观的相似,即志缘群体。

*(3)有类似的经历和社会背景。

(4)性格一致。

8、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有较强的凝聚力

*群体规范性

*有自然形成的领导人物

*信息沟通灵敏

*有强烈的群体意识

*群体效率高

9 、群体决策的优点

* 1. 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 2. 增加观点的多样性。

* 3. 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

* 4. 增加合法性。

* 5.更准确,更有创造性。

10、群体决策的缺点

* 1. 浪费时间。

* 2. 从众压力。

* 3. 少数人控制。

* 4. 责任不清。

11、群体决策和个体决策孰优孰劣呢?

这取决于你衡量决策效果的标准。就准确性而言,群体决策更准确。证据表明,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质量更优。但就速度而言,个体决策优势更大。如果你认为创造性最重要,那么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有效。如果你的标准是最终方案的可接受性,那么还是群体决策好。在考虑决策效果时不能不考虑决策效率。就效率这一点来说,群体决策总是劣于个体决策。就同一个问题而言,群体决策所用时间总是比个体决策所用时间多,而且很少有例外。因此,在决定是否采用群体决策形式时,应权衡一下群体决策在决策效果上的优势能否超过它在效率上的损失。

12、群体决策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互动群体:对成是个人形成压力,迫使从众。

*2、脑力激荡法:个人畅所欲言,不许别人对这些观念加以评论。

*3、名义群体法:在决策过程中对群体成员的讨论或人际沟通加限制。

*4、德尔菲法:不需解体成员见面,其他类似名义群体法。成员匿员成问卷,整理结果后返回,再完成问卷。

5、电子会议法:名义小组织与计算机技术混合,50人围坐在桌子旁,面前有一台计算机,匿名,可靠,迅速,自己把问题输入到电脑上,呈现在参与者,迅速,没有闲聊,不会打断别人,快55%,但打字快者有利,最后建议者得到奖励。

论述:1、.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1)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第一,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的需要

第二,融洽员工的感情

第三,激励和培训员工

第四,保障员工的权益

(2)非正式群体的负面作用

第一,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二,削弱管理者的权力

第三,控制束缚员工发展和上进

如何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工作

*第一,管理者自觉增强与非正式群体的联系

*第二,运用舆论导向引导

*第三,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

“鼓励积极型、转化中性型、限制消极型、瓦解破坏型” 。

2、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就会产生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即表现出某种从众行

为。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个人因素。

a.智力因素。一般而言,智力优秀的人不轻易从众。

b.情绪的稳定性。情绪比较稳定、能够自我控制的人,不太容易从众。

c.自信心。自信心强的人不容易从众。

d.个性特点。服从性强和受暗示性强的人容易从众。

e.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比较好的人容易从众。

(2)环境因素。

a.群体的气氛。鼓励和支持群体成员行为一致性的群体,比较容易引发从众行为。

b.群体竞争性。群体内部竞争程度越低,群体成员越容易表现出共同的行为。

c.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高,越容易导致从众行为。

d.群体成员共同性。

e.群体目标。群体目标越是明确和一致,群体成员越容易表现出从众行为。

f.群体的规模。

七、团队建设

名词:1、团队是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

简答:1、团队的构成要素,总结为“5 P”。

*目标(Purpose)

*人(People)

*团队定位(Place)

*权限(Power)

计划(Plan)

*2、团队群体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团队群体显示出积极向上的协同效应;

*团队群体突出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

*团队绩效>个人绩效之和

*团队中的个体和团队共同承担责任;

团队中的个体相互补充,显示群体优势

3、领导人如何有效的打造团队精神

*营造相互信任的组织氛围

*态度并不能决定一切

*在组织内慎用惩罚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

论述:1、团队建设的途径

*价值观途径

*任务导向途径

*人际关系途径

*角色界定途径

2、团队绩效的来源

*团队的规模

*成员的能力

*分配角色以及增强多样性

*对共同目的的承诺

*建立具体目标

*领导与结构

*社会惰化与责任心

*适当的绩效评估体系和报酬体系

*培养相互信任精神

3、团队能产生高效率的原因

*团队成员的大力协同和技能、经验、知识的互补,有助于组织更好地利用员工的才能。*成员积极的参与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共同的目标追求、及时充分的信息交流和良好的工作氛围有助于创新。

*团队比传统的部门结构或其他固定的群体更灵活,反应更迅速,更能适应组织战略和组织目标的要求。

4、领导人如何针对成员不同风格建立有效团队

*1)、认识成员

*在团队活动正式开始前,非正式成员和每位成员见面,交换彼此的背景与团队的感受,并且了解成员的动机是否有助于团队目标的完成。

*2)、确定团队的目标

*说明你对团队的期望,并且检查时间表、预算与各种限制。让每一位成员参与预先设定议程的讨论,以明确了解团队的任务与目标。

*3)、明确角色

*使每个人都清楚团队对自己的期望。

*4)、建立标准

*鼓励团队发展共同工作的标准,比如所有会议皆需要全员参与,重视承诺,允许不一致的意见,保守机密等。

*5)、描绘计划

*发展目标与行动计划,包括任务分派与完成期限等。

*6)、鼓励提出问题

*意见不一是很自然的事,领导人应该表现出鼓励对现状的质疑,接受不同意见。

*7)、维持均衡

*有效的团队能在不同风格的成员间欧良好的均衡。均衡并不代表每一风格一律平均利用,而是指在必要时适当引用每一种风格。

*8)、分享荣誉

*每个成员贡献的多寡与团队的成就如何,皆由领导人决定。另外,领导人也要负责将喜悦与外界分享,特别是高级主管与公司内部通信的编辑。

*1)、强调参与

*让每一位成员参与团队的工作,并且让每一个人都得到任务的分派。对于重要的决策,应设法达成共识。

*10)、庆祝成就

*庆祝每阶段的成就与其他重要的事件。

*11)、评估团队的有效程度

*领导人应负责推动至少每年一次的自我评估,包括团队的实力、进展情形,还有任务的时效性、有效性,对工作品质的满足程度,及必要的改变等等。

*

*

八、群体沟通

名词:

简答:1、组织沟通通道

上行沟通,下行沟通,横向沟通与斜向沟通

论述:

九、领导及领导行为

*名词:1、领导影响力,是指领导者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影响和改变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

*简答:1、领导影响力可分为两种:即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

*权力影响力,也叫强制性影响力,它来源于领导者的职务、地位和权力。

*非权力影响力,也叫自然性影响力,它不是外界赋予的,而是由领导者自身因素,如道德品质、工作才能、文化知识以及交往艺术等所引起的,能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心理和行为的一种力量。

论述:

十、权力与冲突

名词:1、权力就是一个人影响他人的能力。换一句话说权力就是驱使他人去做你想要做的事的能力或使事情依照你的想法进行的能力。

2、冲突——是行为主体之间,由于目的、手段分歧而导致的行为对立状态。

简答:1、权力的五种类型:强制权、奖赏权、合法权、亲和权、专家权。如果单从权力的角度来看,信息的影响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权力应当包括六种:还有“信息权”

2、处理冲突的5种形式:

*竞争——自我肯定但互不合作处理冲突的行为意向;

*协作(或合作)——自我肯定并相互合作处理冲突的行为意向;

*折衷(或妥协)——相互合作程度与自我肯定过程均处于中等水平的处理冲突的行为意向;

*回避——自我不肯定且不相互合作的处理冲突的行为意向;

*迁就——自我不肯定但相互合作的处理冲突的行为意向;

论述:1、冲突的积极作用

*⑴促进改革。

*⑵建立新的和谐关系。

*⑶激发完成任务的干劲。

*⑷宣泄员工的不满情绪。

*⑸了解真实的信息。

*⑹促使组织更换领导者。

*⑺促进完善制度。

⑻满足员工追求卓越的心理。

*⑼有利于阐明观点与立场。

⑽有利于产生新的目标。

冲突的消极作用

*⑴引起消极的情绪状态。

*⑵造成组织巨大损失。

*⑶使一部分人才流失。

*⑷破坏组织结构和秩序。

⑸导致员工人际关系恶化。

2、领导威信对于领导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领导威信的概念:威信是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它表现为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尊重、信赖、钦佩、崇敬和心甘情愿的服从、追随、仿效的精神感召力。

领导的有效性表现为领导的行为能适应既定的环境,并根据各种特定的情景,做出正确的决定的有效领导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良好的领导绩效(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工作效率、较好的工作效益、较高的人员满意度、合理的跳槽率以及较高的出勤率等方面)。

威信是领导者有效地实施领导的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对于领导的有效领导行为的产生以及良好的领导绩效的产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威信决定领导者影响力的强弱;威信是提高领导效能的重要条件;威信有利于推进组织变革;

威信有助于融洽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威信有利于吸引人才等。

通过提高领导者品质中的品格、感情、知识、能力等因素建立、提高领导者的威信,从而有利于领导者有效地实施领导。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

十一、组织文化

名词:1、组织文化就是指组织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本组织所特有的,且为组织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和及其在组织活动中的反映。

简答:1、组织文化结构是指组织文化各种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一般将其分为三个层次,即表层的实体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观念文化。

论述:组织文化的积极作用

1.规范作用。

2.分界线作用。

3.凝聚作用。

4.激励作用。1

5.稳定作用。

6.人本作用。

组织文化的消极作用

1.组织变革的障碍。

2.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3.多元化的障碍。

十二、组织变革与发展

名词:1、组织变革(Organization Change,简称OC):组织管理人员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主动对组织的原有状态进行调整和完善,提高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简答:1、组织变革的目标

提高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

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2、组织变革的意义

组织的目标更加明确

组织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具有稳定性和适应性,组织的自我更新能力增强。组织成员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得到提高

组织的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方法更加明确;

组织机构的管理效率提高,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组织的信息沟通渠道畅通无阻,信息传递更加准确

3、组织变革的外在动因(外部环境)

技术条件的变化

制度条件的变化

经济条件的变化

政治条件的变化

自然条件的变化

人文条件的变化

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因(内部环境)

组织目标或组织成员价值观的改变

组织结构和运行政策的改变

管理技术条件的改变

组织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 1、张林这一辈子 问题: 1.张林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他的个性、他的需求是什么? 2.在与心理医生谈话的时候,张林的自我知觉有无问题? 3.张林的工作态度如何?对这样的人如何调动他的积极性? 4.张林现在的工作和过去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他?还有其他什么工作适合他吗? 5.张林的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存在什么问题? 案例分析提示:这个案的5个问题,涉及了第二章个体行为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1.张林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它的个性和需求是什么? 从文中看,张林是一位工作稳定,从事药品推销行业的中年男性。他下过乡,恢复高考后,他上了财经学院,毕业后,他先后从事了三种共四份工作。他虽然几次调换岗位,并小有成就,但他并不得志,没有真正实现其自身价值。他对目前的推销工作是基本适应的,但与他的某些个性倾向,如态度、价值观是有矛盾的,也就是说,当前职业对他来说并非最佳选择。 张林的个性按照麦迪的个性性格类型属外向、高忧虑型;具有多血质气质。性格划分属于外向、独立、理智的类型。他的个性使他对当前的工作是能够胜任的,但有两点不相符合,一是他多年形成的正直、善良的价值观与他所在行业的经营目的和营销手段发生矛盾,二是他对自己所在单位所给的报酬也不甚满足,所以产生苦恼。 张林的需求侧重是分阶段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在前期主要是要让自己的价值得到组织和社会的承认,努力寻找独立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希望获得管理工作和获得提升。在后期,面临着妻子下岗和女儿上大学的心理与经济压力,则希望有较高报酬的、并且不与自己价值观念发生冲突的工作。 2.在与心理医生谈话的时候,张林的自我知觉有无问题? 张林的自我知觉有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张林对自己还缺乏非常清醒和理性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个性与专长最适合从事何种类型的工作和职业,自己在活动中所担任的角色,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事物的关系,以及主体对自己诸方面的领悟与理解都存在一定问题,不是十分清楚,这一点在他前2项工作的选择过程中更为明显,以致造成前期择业和工作的失败。他的药品推销员工作,是经过能力测试后的选择,相对理性化了,因而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他仍然存在着困惑与痛苦,如他所说: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决定我作为一名职员究竟想干什么?至今我仍不能确定究竟何种类型的工作或职业最适合我。 另外,就一般意义来讲,人对自身的认识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难以完全把握,正如俗话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因而张林寻求与心理医生的谈话和沟通,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和解决自我认知问题就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选择。 3.张林的工作态度如何?对这样的人如何调动他的积极性 张林的工作态度也存在一定的的问题。虽然他对工作是认真并积极的,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他对目前的工作与发展状况,仍然存在着某些矛盾状态和心理失衡。另外,他对今后的工作与职业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堕性,有些安于现状,缺乏再发展和迎接挑战的动力。

《组织行为学》心得体会

读《组织行为学》有感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它是管理学科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以组织系统及其群体、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读此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识人、读人、用人、用好人。更好地了解新生代的员工的需求,怎样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便更好的管理,让我在建设团队、管理团队、处理团队内部各方面的关系、激励团队等工作上有了更加有效的方法可以选择。 学习组织行为学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在一个组织中,领导人很重要,但是领导不是所有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事必躬亲。真正的领导人要会招揽人,会用人,各持其长,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书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激励原理。所谓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表扬制度、奖金制度等等激励措施的总和。也包括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另外,组织行为的考量需要建设一个高效的团队,而团队的建设贵在坚持。团队建设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劳永逸的工作。它需要我们所有人在保持相对稳定的企业凝聚力的前提下,不断改进、提高,因时而变,因事而变。将每个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转化为巩固经营成果的安全防护墙;最终保证业务经营的健康持续发展。 团队的真正意义在于找到一群人,他们技能互补、目标相同、工作表现指标一致、具有协调的认知、彼此为对方负责。而我作为团队的一份子,更要为这个团队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价值,为企业的发展努力奋斗。

行政管理学课程标准

行政管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行政管理学 总学时数:64学时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基本能力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在公共管理下属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定位 行政管理学的课程定位是基础的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课。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系统的科学,同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财政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公共管理的工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行政管理学需要以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等知识为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和发展性很强的学科。它是后续的公共政策、非政府组织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等课程必备的基础,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知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行业专家对管理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就业为导向,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设计的。课程具体包括:国家、政治权力、政治文化、社区治理、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政策过程与政策方法、行政关系与行政沟通、行政协调、行政法治、行政监督、公共危机管理、办公室管理与后勤管理、政府绩效管理等内容。课程根据上述过程和内容安排设定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的培养。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

组织行为学学习感想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结合各种资料、实例,就其中的激励机制与行为影响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它是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组织系统及其群体、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一、对激励机制的概述 《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激励原理。所产生的激励机制是领导和管理企事业单位,公司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方法)。所谓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表扬制度、奖金制度等等激励措施的总和。也包括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二、激励机制在团体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国内外许多著名公司、团体无一例外地都拥有非常成熟的激励机制。我就本人搜集的几个具体例子对此进行阐述。 这是国外和国内两个比较著名的公司所运用的激励机制。它们很好地体现了激励机制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在学习《组织行为学》之前,我是一向不去注意这些例子的。但现在通过这两个例子,更加使我了解到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机制的要点。 第一个是GE公司的员工激励机制。GE公司对员工有着一套相当完善的考评制度。公司CEO韦尔奇随身都会携带一本笔记本,上面画满了图表,每个部门都有相关的图表,反映每个员工的情况)这是一个动态的评估,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第一类占10%,他们是顶尖人才;次一些的是第二类,占15%;第三类是中等水平的员工,占50%,他们的变动弹性最大;接下来是占15%的第四类,需要对他们敲响警钟,督促他们上进;第五类是最差的,占10%,我们只能辞退他们。根

组织行为学学习总结

《组织性为学》学习总结 为期一个学期的《组织行为学》课程结束了,在感受到一种失落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获得知识的喜悦与充实。通过这门课程,让我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的管理与通的能力都有了显著地提升。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老师诙谐幽默的上课方式,他的知识渊博他的有才都使我深深的喜欢上了《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这也是我在大学中为数不多的带着期待的心情去上课的课程。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在此期间我们从个体行为到群体行为、再到群体沟通、谈判与冲突到激励,组织结构,文化以及变革等进行了学习,收获颇丰,深深感受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它是以组织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组织体系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表现。针对组织行为的特征,找出特定组织环境下的组织行为共性,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结合老师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情景游戏,我从更深的角度体会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和自身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从个体、群体、组织系统和组织动力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它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个体行为、个性心理与知觉、群体规模与行为、团队组织和管理、群体沟通与冲突、领导与决策、权利与政治、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等等。使我全面深入地理解了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性,了解了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激励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组织管理和不断创新能力。在组织行为学中系统研究了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学好组织行为学能有效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的个人满意度。 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进一步明确了个体和群体互相依存关系。任何一个群体和组织都是由很多的个体所组成的,所以个体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这个群体或组织的团

行政管理学课程标准.pdf

行政管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行政管理学 总学时数:64学时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行政管理学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基本能力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在公共管理下属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从事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的能力。 (二)课程定位 行政管理学的课程定位是基础的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课。行政管理学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系统的科学,同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财政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公共管理的工作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行政管理学需要以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等知识为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和发展性很强的学科。它是后续的公共政策、非政府组织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法等课程必备的基础,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知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以行业专家对管理类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任务驱动、就业为导向,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特点设计的。课程具体包括:国家、政治权力、政治文化、社区治理、行政环境、行政职能、行政组织、行政领导、人事行政、政策过程与政策方法、行政关系与行政沟通、行政协调、行政法治、行政监督、公共危机管理、办公室管理与后勤管理、政府绩效管理等内容。课程根据上述过程和内容安排设定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职业岗位的培养。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高等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 在工作任务引领下,以教师讲授、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学生实训、学生实践、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展开教学。在加强课堂教学中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同时,应加强教学的实践和实习环节。要求学生做学结合、边学边做,以培养学生胜任相关的专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岗位实际运用需要,并为学习掌握其他相关专业主干课程做好铺垫。

《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

《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让天下彩。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系统对组织内部行为影响的学科。2012年9月20日,我有幸的作为武大EMBA2012级一班的一名学员,聆听了来自北京航空科天大学程志超教授为期四天的授课,深有感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我全面深入地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以行为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交叉。其应用性是在应用理论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探索和揭示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在掌握这些规律后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学习好组织行为学能有效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个人的满意度,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充满竞争,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竞争。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如果一个企

业的员工素质不高或者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那么这个企业的资金、设备、信息等物质因素都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通过这次学习我想结合我所处的工程建设这个行业,谈谈我个人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一些感悟。第一:在工程项目中的个体行为管理个体行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个人简历、个性、能力、价值观和态度等。简历在员工入职时都需要填写,一般而言,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则其工作稳定性相对要强些。个性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其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应该尽量使每个员工的个性与其工作要求相匹配,以形成较高的满意度和较低的流动性。能力的研究是为了使个体能力与其从事的工作相匹配;例如,项目协调人员就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基本信念,作为工程项目的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的价值观,尽量使个体的价值观和组织的价值观相一致,在安排人员及其任务时,不仅要考虑到个体的工作能力、经验和动机,也要兼顾其价值观,使其个人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中。第二:工程项目的群体行为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如果成员善于社交和沟通、独立性强、则对群体的产生率和凝聚力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不同的工程建设项目有不同的组织结构,相似的项目也可以采取不同的的组织结构,企业的文化和规章制度对其群体行为影响不同,一般来说,规章制度越健全,群体及其成员的行为越一

《组织行为学》14个案例分析及参考答案

《组织行为学》课程综合案例 (一) 张林这一辈子 张林,1949年生于中国北方一个小镇。正当他念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不得不中断学业,后来又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到一个偏远的人民公社插队。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他考入了某财经学院。毕业后,在某市的一家造船厂做成本会计,一年半后,他辞职不干到某市一家集装箱公司谋得一份管理职位,三个半月后,他被解雇了。在谋求新的工作岗位时,他到一家职业介绍所作了能力测试并寻求帮助和建议,测试结果表明他最适宜做推销工作。那家职业介绍所为他找了一份药品推销工作,任职于一家大型医药公司。他喜欢这一工作,在那里干了一年半。后来,他听说另一个更著名的药材公司有同类型的工作,便向该药材公司申请,并在1984年被雇用。进入90年代,他的女儿长大并考入一所著名大学,但他的妻子却下岗了。张林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也变得有点工作狂了,因为他感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人劝告他去找一位心理医生解除他的心理紧张。他接受了劝告,找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作了一系列的咨询诊断。下面就是他在一次谈到他的工作历史时 的诊断记录: 心理医生:你干过很多工作,那是因为你在财经学院毕业后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的缘故吗? 张林:确实是这样。我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决定我作为一名职员究竟想干什么。这曾经给我造成精神上极大的痛苦,甚至在今天仍是这样,我仍不能确定究竟何种类型的工作或职业最适合我。 心理医生:好,让我们先谈谈你在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你在造船厂做成本会计,为什么要辞掉这份工作呢? 张林:首先它很烦人。我不喜欢整天跟数字打交道,不喜欢只在数字上加减乘除。另外,我认为那份工作毫无前途,那时我有很大的抱负,我要做较高层的管理人员,挣较多的钱。 心理医生:因此你去了那一家集装箱公司? 张林:是的,那是一个我可以向公司证明我的能力、真正的管理职位。 心理医生:但是你在那个工作岗位上遇到了点麻烦。 张林:我不适应那种类型的组织。我监督工人们操作制造箱子的机器设备。这些工人都是从最偏远的农村招来的,很难管理,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他们对工作和公司没有积极的态度,毫无感情。我的老板,那个幕后指挥者,总是要求我对他们狠一些,督促我要求他们提高工作速度。告诉你一个例子,你或许就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了,我手下有一个老年妇女,大约有50岁,生产装冰箱用的箱子,因为箱子太大,所以她处理起来比较困难。我敢说,她已经竭尽全力了。但我看见老板站在她身后,手拿着秒表,大声叫着,呵斥她快点。我一点也不喜欢他那样做,就象我不喜欢穿着鞋磕着地走路一样。一次,老板请我们这些管理人员出去吃饭,那些同事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嘴脸极其令人厌恶。我自言自语地说:“这就是为了提升而必须做的事”。那之后不久,老板就叫我到他的办公室,告诉我不适合做这样的工作,他认为我不会或不愿强迫别人努力工作。 心理医生:你对此有何反应? 张林:我十分难过。那时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我不能确定我究竟适合什么工作,因此我去一家职业介绍所去作能力测试。 心理医生:那么,测试结果怎么样?

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 姓名:刘登银学号:080402010023 专业:08公共事业管理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的行为有关的学科知识,系统研究工作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从而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随着形和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这门学科从理论到实践,从国外到国内都在迅速发展,它不是与其他管理理论同时产生的,而是管理科学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至今已经有百年的历史。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它是把人的心理和人们行为的规律性这两者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的。人的行为与心理是密不可分的,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表现,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工作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这种组织的范围包括工厂、商店、学校、机关、军队、医院、农村等所有的工商企业、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以及国家机关等组织。 组织行为学是现代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个体心理与行为,个体心理包括个人行为的发展过程、态度、个性、价值观以及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认知的确定、人格特征的形成等,个体行为则是指处于组织环境中的个人的所作所为。群体心理与行为,包括群体心理的特征、群体的凝聚力、群体的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冲入与沟通以及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领导心理与行为,主要包括领导功能、权威与影响力、领导者素质与领导者选拔、领导行为等问题;组织行为与组织绩效,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设计、组织决策、组织文化以及组织变革与发展等问题。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的行为激励、探索人的行为规律、提高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已达到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管理效能的目的。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效率的影响,以期形成良好的组织气氛,促进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探索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的原则和模式,促进组织不断完善和发展。 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在《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陈英葵老师用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以及幽默风趣、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恰到好处地将组织行为学的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后受益匪浅。课程虽然结束了,但学习过程中的一幕幕仍然记忆犹新。尤其是那晚由陈老师带领我们两个班在相宝山做的活动和期末结束的模拟拍卖会这两次活动,给予学生上了生动的一课。使学生认识到对于一个团队而言、彼此间信任、选择一个合适的领路人、对策略的把握、对解决困难的执着、动脑与动力的权衡、信念、目标、梦想、勤奋、求知等等因素对于一个即将投身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有多重要。 《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并不会因大学课时的终止而结束,进入社会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只不过我们的团队组织、人生导师、学习环境等即将发生新的变化而已,然而学习的精神、对信念的执着、这个学期以来学到的宝贵知识对于我个人而言,却是永恒的,亘久不变的!

《企业管理》课程标准

《企业管理》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适用对象:财经、管理类各专业制定时间:2009.6.22 课程代码: 030001所属系部:管理工程系 学分: 3.5学时:54 制定人:批准人: 二、课程的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使学生能够根据工作活动的需要,运用所学的企业管理知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分析;对企业日常管理的不足之处提出合理建议;协助公司决策层制定公司的生产计划、营销计划等;对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各个方面的工作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具体能力目标分解如下:

2、方法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掌握并基本以下9方法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训,达成以下社会能力目标:

三、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1、课程定位 说明: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总体设计思想,明确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清晰地描述其它课程对该课程的支撑、关联等作用。 本课程是管理工程系各专业的平台课。现根据经济管理各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要求的目标,对本门课程的课程定位进行以下说明: ⑴与专业培养目标关系 由于本课程适用于连锁经营、会计电算化、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若干专业,现只列出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但是设计中已经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情况进行本课程设计。 ⑵与前导课程(及平行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需具有高等数学、政治经济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前导课程知识基础,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平行课程的知识基础。 ⑶与后续会计课的关系 由于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了管理企业人、财、物、供、产、销各个方面的工作的初步能力与方法,为其他后续课程如: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2、课程开发思路 企业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直接指导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根据此特点本门课程开发思路如下: 1)采用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是“六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调研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共性培养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动态训练与静态讲授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同时,灵活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大脑风暴法、文本引导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采用即讲、即问、即答的方式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程内容体系设计合理。课程内容的设计能够把最新的教改研成果引入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 ?3)由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传统教学方法向大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等方法转换。 4)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习中结合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使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5)采用多媒体方式模拟企业运作情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组织行为学案例分析答案

案例1 卢作孚和他的事业 1.讨论卢作孚的价值观及其与“民生精神”的联系。 答:1).价值观概念:价值观代表了一系列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角度来说,某种具体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为可取。 2).影响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伴团体,社会舆论,大众传媒及 其它社会文化因素(历史,民族,宗教等) 3).卢作孚的价值观:A:口号“服务高于一切”——对社会、对他人负 责的价值观。 B:提倡“个人为实业服务,事业为社会服务,个人的工作是超报酬的,事业的任务是超经济的”(事业中心论)——将国家、将社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价值观。C:培养群体的团结意识。——由小到大的个人到群体到社会的责任价值观。 4).卢作孚的“民生精神”。目标:“民生主义”;宗旨:“服务社会、便 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集中强化爱国、集团服务和艰苦创业等意识。 5).价值观与“民生精神”的联系。民生精神促进了他价值观的发展, 价值观也同时让他亲近了民。生精神,两者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2.民生公司的管理有什么特点?这对今天中国企业的管理有哪 些启示? 管理特点:1).提出了“安全、迅速、舒适、清洁”的理念,同时提 出了“服务高于一切”的口号。 2).完善业务流程、够用渠道、建立员工参与监督的制度。 3).提倡“职工股东化、股东职工化” 4).将员工教育作为提高公司竞争力的头等大事。 5).民生精神教育,居于员工训练的核心地位。 启示:1).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制度 2).要致力于组织的文化建设 3).注重创新,创新将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4).重视员工,尊重员工,满足需求。 5).重视的价值观的作用 6).制定合理的用人制度要根据每个的能力安排不同的工作。 7).公司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_学习组织行为体会与感悟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_学习组织行为体会与 感悟 a;《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十分实用的课程。它是管理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以组织系统及其群体、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是建立在多学科基础之上的学科。下面是带来的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篇一 听到祖林老师激昂的课堂语言,给我一种感染,觉得人生都要保持这种状态去激励自己,并感染他人。 说到祖林老师的课,思路清晰,内容逻辑性强。给我的启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所计划准备,才能循序渐进,忙而不乱,轻松的生活和工作。 问自己,做人,做事,做自己,做企业,这次所学的的《组织行为学》都是一把规尺,来满足以后的成长,慢慢地深入了解,结合实战,真正的认识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间的长久发展。 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篇二 学习组织行为学后,对于管理者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极大的帮助;并能使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管理者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组织行为学》一书中比较重要的一块内容就是激励原理。所谓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建立完善人事考核制度、评比制度、表扬制度、奖金制度等等激励措施的总和。也包括使用影响人的心理、行为活动及绩效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响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在学习《组织行为学》之前,我是一向不去注意激励方面的例子的。但现在通过以下这两个例子,更加使我了解到组织行为学中激励机制的要点。 比如,我看过这样一个案例:销售部有位高级销售代表小李非常适合做销售,极聪明,善于沟通,有良好的学历背景,能言善辩,几句吸引力,同时也了解自己产品,并懂得如何销售,部门的人都挺尊重他。但是,销售部经理发现,小李并不比自己包房更多的客户,通常他的拜访总是足以达成其业绩时停止,很少依规定的频率去拜访新的客户,每月销售目标的完成情况销售代表中属于中上之列。多年的工作习惯使他变得很散漫,宁肯去和朋友,同学聊天,也不愿意再多拜访几个客户。实际上,在他的个人生活中,及其圈子中,都说他是一个挺严谨的人,并拥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销售部经理和小李谈话,一便了解他,激励他,因为经理知道小李可以做得更好。小李表示他现有的收入不值得他投入更大的精力,他说他比团队内的其他销

(完整word版)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总结

组织行为学 2011级政管03班---陈志意 1.组织—p.2 答:是指一些人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特定目标,而结合形成的人际关系系统。 2.组织行为—p.6 答:泛指组织条件下组织中的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包括内隐的心理和外显的行为。 3.组织行为学—p.8 答:是指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整体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4.晕轮效应—p.30 答: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倾向,通过知觉对象的部分特征推论其他特征。 5.归因—p.30 答: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6.定势—p.31 答: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到以后心理活动的进行。 7.归因偏差—p.32 答:(1)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内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2)行为者与观察着偏差:行为者倾向于强调外部环境等不可控的因素,作出外部归因;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为者本身的特质因素,进行内部归因。 (3)自我服务偏见:个体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倾向于给人留下好印象,自我标榜。 8. 印象管理—p.33 答:就是个体试图影响和控制别人对自己的社会知觉或者对自己的归因的过程。包括:自我提升的印象管理策略—使自己看起来比实际更加出色或者试图增加自

己对某个积极结果的影响作用。 防御式的印象管理策略—就是尽量避免别人将某个消极结果的责任归因于自己。 9.人格—p.37 答:是指人们所具有的个体独特的、稳定的对待现实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10.自我效能感—p.40 答:就是个体关于自己能够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包括:水平、强度、概化程度。 11.控制点—p.40 答:就是个体所认为的直接影响自己行为的原因,即内部原因还是外部环境。由此可分为:内控型个体、外控型个体。 12.自我监控—p.41 答:是指为了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采取不同行为模式的人格特质。自我监控水平高的个体倾向于随着环境改变自己的行为。 13.态度—p.43 答: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人或事件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包括情感成分、认知成分、行为意向成分。 14.认知失调理论—p.44 答:认为当一个人不同的认知元素之间出现了不和谐的时候,或者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就会引起个体内心的不自在。 15.学习—p.54 答:由于经验造成的个体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包含学习意味着改变、改变是持久的、改变来自于经验。 16.心理契约—p.62 答:是指个体与组织之间隐含的没有明文规定的双方各自的责任以及对对方的期望,包括组织对员工的责任和员工对组织的责任。 17.个人-组织契合度—p.66 答:是指员工个人的特征或偏好与组织的文化和气氛是否相一致,也就是个体人

组织行为学的阅读心得

组织行为学的阅读心得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组织行为学的阅读心得 通过两周来对美国学者罗宾斯所着的《组织行为学精要》的阅读,我对组织行为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浅显的体会,也感受到了这一学科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之处。下面是我对组织行为学的一点学习心得。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如何做好对人的管理、如何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等问题的学科,它探讨的是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如何影响组织绩效、影响组织的发展。《组织行为学精要》则是一本“独特的、更易理解的组织行为学教材”,通过大量的例子和图表,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因此在阅读这本书时,即使是从未接触过组织行为学的我也能独立地进行学习和思考。 根据罗宾斯博士给出的定义,所谓组织,就是指两个和两个以上的人,通过有计划的协作所组成的为达到共同目标的正式结构。而组织行为学是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它的研究领域,是运用在控制条件下收集到的科学的证据,以合理的、严谨的态度去测量和解释,对其原因和结果进行归类和汇总。作为一门应用科学,组织行为学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它的相关理论很广泛,主要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心理学的贡献在于个体和微观的分析层次,其余学科则在于帮助人们理解宏观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当今越来越讲究群体性的社会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的社会就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一个大型组织,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合作不可避免。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的趋势下,更讲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组织行为学关注的便是人际交往能力。 组织行为学的确切目标是帮助人们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解释这一目标看似并不重要,但从一开始便试着解释某一事件的产生对于理解某种现象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员工辞职率升高、工作效率下降等,对事件的有效解释能够帮助管理者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发生;预测则是对将来的事件而言的,掌握了组织行为学以后,管理者能够对于某种变化引起的行为反应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测,从而选择员工抵触程度最小的决策,例如工厂的管理者试图评价员工对安装新型机械设备的反应,就是一种预测行为;而控制目标既是被管理者认为最有贡献价值的目标,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目标。因为现代社会大多数是民主社会,而民主社会则是建立在个人自由理念基础上的,当有人试图控制别人的行为,令别人依照自己的意图行事时,会被认为是一种缺乏道德的做法而遭到厌恶和反对,控制目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牵涉到道德的问题。 然而,组织行为学中提供的控制他人技巧却是事实,也对一个组织的运作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因此虽然这一目标引起了相应的争议,它仍然作为组织行为学的其中一个目标而存在。这也使我意

客户服务管理课程标准[详]

《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标准 0 课程基本信息 0.1 适用专业 电子商务专业 0.2 开课系部 商贸旅游系 0.3课程负责人 谷晓栋 0.4学时与学分 56课时,4学分。 1.课程定位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理论渊源、CRM系统的构成、CRM系统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将来从事客户关系管理工作和研究、开发、实施CRM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相关课程 1.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网络营销、公共关系 2.后续课程:销售管理、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 2 课程目标 2.1 课程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思维和职业精神,熟练掌握客户服务部对客户服务技能,逐步形成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在行业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2 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 2.2.1 知识目标 了解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知识、要素,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方法,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主要工作的任务和流程,掌握客户细分及其管理策略等容,了解数据挖掘方法在客户关系管理中基本应用。 1.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与涵、意义与作用,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的动因和实施现状。 2.分析谁是潜在客户,如何找到并开发潜在客户,和怎么把潜在客户变成新客户; 3.如何建立客户信息来源并建档,以及如何分析客户资料。 4.如何界定大客户,如何分析大客户资料并制定计划,以及如何为大客户服务。 5.如何根据客户的要求设计客户体验平台,如何进行体验式营销。

6.客户满意度的测试与分析,产品和服务满意管理,以及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客户的不满与抱怨。 7.忠诚客户的价值及测量和忠诚客户的分类,以及如何培养忠诚客户和挽回流失的客户。 2.2.1 能力目标 依据职业教育特点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规操作能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掌握现代客户服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把握客户服务业务经营的发展趋势和科学管理方法的运用,力求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实用型的服务于管理人才。 1.具有调查客户信息、联系、邮寄资料获得客户的需求信息的能力,具有根据公司的实力确认是否继续跟进客户促成订单或寻找新的客户资源的能力; 2.具有对已成为稳定期客户的售后服务的能力; 3.具有合理分配时间在开发新客户和维护老客户的能力,具有充分分析是否有意义需要投入时间金钱继续维护客户的能力; 4.具有在限量的客户资源库里快而准地寻找目标客户的能力,具有快速通过技术各种手段实现稳定客户的形成的能力。 2.2.3 素质目标 1.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体能和健全的心理。 3.具有正确的从业心态。 4.具有刻苦、严谨、周密细心、不敷衍了事、工作到位的作风。 5.具有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爱岗敬业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6.具有积极进取的职业心理,刻苦钻研,好学上进、克服困难。 3 课程容标准 3.1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职业岗位为课程目标,以职业能力为课程核心,以职业标准为课程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在教学设计中以具体的“客户管理与客户服务项目”为平台,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任务驱动型教学。 3.2 课程容选择 1.认识CRM 系统 2.CRM的信息处理模式 3.CRM之客户价值管理 4.客户满意度与客户维持战略 5.CRM之营销管理

组织行为学课程案例分析报告:李锋离职的思考

组织行为学课程案例分析报告题目:李锋离职的思考 指导教师: 班级: 学号: 姓名: 报告日期:

案例分析正文: 分析背景和目标、基本情况、分析所用的理论介绍、分析过程、相关问题讨论和对策探讨、进一步的思考等 本案例分析的是研究所的组织问题。 一、背景知识 研究所属于科研单位,其主要目的是完成有关的研究任务,其绩效主要由科研成果来衡量。研究室是研究所的基本行政单位,通常按专业不同设置不同研究室,专责有关专业的研究工作。课题组是研究所的临时机构,为了完成某项具体科研课题任务而临时设立,其主要目标是解决该课题下的科研问题,得出有关的问题的答案或者实现具体的应用。 二、基本情况 该案例中的研究所存在系统性的组织问题。 首先,人员安排程序混乱。赵所长在没有征求课题组长意见,没有提前通知,也没有引荐的情况下突然将张志文推到课题组,形成领导意图不明、组织结构模糊的情况,导致在突然的遭遇和性格冲突下形成猜忌和矛盾对立的局面。 其次,组织文化不健康。组织内从上到下弥漫着唯专业技术能力为上的潜意识和思想,所有人的焦点集中在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上,没有形成团队协同、分工合作的主流文化。而研究所赵所长在这一点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其"谁搞出新东西,谁就进所里的领导班子"的言论概念模糊,无法界定其含义到底是个人搞出新东西还是课题组组长领导大家搞出新东西,引起李锋等人误读(也许不是误读),因此进一步导致了个人技术能力为唯一评判标准的心理暗示。 第三,组织内缺乏有效沟通。李锋属于外控型的人,凡事不愿意明确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和要求,回避责任和冲突。赵所长作为一所之长对课题组的情况放任自流,缺乏主动沟通、了解和控制。而小王和其他成员在沟通上也处于被动的位置。张志文在沟通上采取单向灌输和辩论争胜的方式,表现出自负、傲慢和个人英雄主义的倾向,造成了更严重的沟通障碍和矛盾。这几个方面的问题环环相

最新《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

《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 目录 第一篇:《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第二篇:组织行为学国家精品课程学习心得第三篇:课程作业《组织行为学》学习心得第四篇:组织行为学课程论文要求第五篇:组织行为学课程设计更多相关范文 正文第一篇:《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组织行为学》课程心得《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让天下彩。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系统对组织内部行为影响的学科。2020年9月20日,我有幸的作为武大emba2020级一班的一名学员,聆听了来自北京航空科天大学程志超教授为期四天的授课,深有感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我全面深入地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以行为学为基础,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相交叉。其应用性是在应用理论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探索和揭示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在掌握这些规律后进一步研究评价和分析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方法,掌握保持积极行为,改变消极行为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学习好组织行为学能有效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

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个人的满意度,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充满竞争,而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也是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竞争。现代企业管理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素质不高或者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那么这个企业的资金、设备、信息等物质因素都不能实现其真正价值。通过这次学习我想结合我所处的工程建设这个行业,谈谈我个人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的一些感悟。第一:在工程项目中的个体行为管理个体行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个人简历、个性、能力、价值观和态度等。简历在员工入职时都需要填写,一般而言,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则其工作稳定性相对要强些。个性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其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作为项目的管理者应该尽量使每个员工的个性与其工作要求相匹配,以形成较高的满意度和较低的流动性。能力的研究是为了使个体能力与其从事的工作相匹配;例如,项目协调人员就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价值观是一个企业的基本信念,作为工程项目的管理者需要了解员工的价值观,尽量使个体的价值观和组织的价值观相一致,在安排人员及其任务时,不仅要考虑到个体的工作能力、经验和动机,也要兼顾其价值观,使其个人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中。第二:工程项目的群体行为管理归根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如果成员善于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