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钹山总规文本

铜钹山总规文本
铜钹山总规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纲

第一条规划范围

经项目组现场踏勘,铜钹山旅游区规划范围以铜钹山镇行政界线为基础,确定如下:

·北起家潭、石溪一线;

·东、南到铜钹山尖赣闽两省界线;

·西以广丰与上饶县的行政界线为界。

旅游区规划总面积约为312.4km2,其中重点规划区域主要包括军潭、岭底水域及其周边山体、九仙山、铜钹山尖、悟道尖、上加尖等区域。

第二条规划依据

㈠法律法规与国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植物保护法》

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

建设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

国家环保总局《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国家环保总局《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乡村生活区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㈡地方法规与相关规划

《江西省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江西省旅游局《江西省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2001年—2020年)》(2001年)

上饶市旅游局《上饶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1年)

《铜钹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2004年3月)

《广丰县铜钹山镇总体规划》(2005年7月)

《广丰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三条规划指导思想

《广丰县铜钹山旅游区发展总体规划》以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旅游区旅游资源为总体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项目为载体,综合运用旅游、水利、生态、地理等多方面的理论,形成综合的规划编制思想,指导本次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第四条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始终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旅游区资源的永续利用,强化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生态节能原则

旅游区内的项目建设和运营以生态节能为基本原则,一切项目的建设均不能以损害旅游区生态环境为代价。

3、协调发展原则

一方面,必须解决好各部门之间、政府与当地社区以及投资商与当地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应该协调好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水利、林业、农业等产业与旅游业的关系,使旅游区达到和谐发展的目标。

4、差异化发展原则

通过独特的旅游项目和产品,与周边景区差异化竞争,使旅游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开创自身的发展之路。

第五条规划期限

本总规规划期限为2007——2020年,共计14年,分三期实施:

近期:2007——2010年

中期:2011——2015年

远期:2016——2020年

第六条旅游区性质

铜钹山旅游区是建立在生态保护、乡村建设和水利发电等综合功能基础上,以生态山水为背景,以休闲度假、特种旅游为主题的生态型综合旅游区。第七条规划目标

1、总目标

·全面改善规划地的社会经济环境,促进生态环境优化,提升当地社区的生活环境质量;

·通过旅游开发建设与运营,使铜钹山旅游区成为广丰县的龙头景区,成为广丰旅游事业发展的火车头,打造成全省、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生态型特色旅游区。

2、分期目标

·近期引进投资开发商,启动旅游区重点地块的建设,2年后建成并开始营业,到2010年,游客接待量达到32万人次/年;

·中期进行旅游区的全面建设,到2015年全面建成,并达到国家AAAA级旅游区标准,年游客接待量达到68万人次,实现年旅游综合收入10000万元,为社会提供约1200个直接就业机会;

·远期逐渐完善旅游区的其他功能设施,形成功能完善的生态旅游区。旅游区年接待量达到108万人次/年,实现年旅游综合收入30000万元,为社会提供约2500个直接就业机会;当地居民开始全面从旅游区旅游开发中受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良性发展。

第二章资源分析与评价

第八条旅游资源的分类与构成分析

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GB/T18972—2003),经调查统计,铜钹山旅游区共有旅游资源单体99个,类型分布涉及7大主类、15亚类,32基本类,资源类型以地文景观类、建筑与设施类为主。

第九条旅游资源总体评价

·资源丰度较高,类型丰富;

·自然山水秀丽迷人;

·资源空间分布均衡,但可进入性较差;

·资源类型覆盖面较大,自然、人文资源相融合;

·开发潜力大。

第十条特色资源亮点

·串珠成链的水资源;

·神秘的原始森林;

·珍稀的古树名木;

·奇特的丹霞石林;

·古老的山寨城堡;

·影响广泛的白花岩、悟道尖;

·意义重大的红色文化遗址。第十一条资源开发与利用

㈠开发历史和现状

·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落后;

·旅游产品以观光为主,功能单一;

·旅游产业尚未起步,目的地形象未形成。

㈡开发与利用原则

·科学规划、合理开发;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突出特色与注重创新。

㈢资源开发方向

1、休闲度假方向

铜钹山旅游区地处山区,既有崇山峻岭连绵之雄美,又有溪水曲折、清幽之柔丽,优良的山水生态环境为休闲度假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2、特种旅游方向

铜钹山内森林覆盖率高,人烟稀少,连绵的山脉和茂密的森林是开展特种旅游等轻度冒险项目的天然条件。

3、生态体验方向

旅游区内的生态资源和环境为生态体验型的旅游项目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通过资源整合,在合适的区域内进行生态体验型的旅游活动。

4、文化观光方向

充分发掘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资源归类和整合,走独特的地域文化探寻与观光之路。

第三章旅游形象定位与产品开发规划

第十二条旅游形象基础理念

一级理念:生态理念

二级理念:水态理念

三级理念:山态理念

第十三条旅游形象定位

方案一:铜钹山——中国最原生态的山

方案二:走进铜钹山——进入世界之外的森林王国

方案三:绿色铜钹山——心灵休憩圣地

第十四条旅游形象宣传口号

山林秘境,水上仙踪

生态探险秘境,休闲度假仙境

铜钹丹山,生态碧水

绿色宝库,休闲宝地

山水王国——神秘铜钹山

第十五条旅游产品开发规划

㈠旅游产品开发原则

·市场导向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教育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

㈡产品开发目标和策略

根据铜钹山旅游区的规划阶段,结合资源特点和各阶段市场需求特征的不同,按开发时序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开发,各阶段的指导思想为:近期推出重点、中期多样化内容、远期拓展内涵,进而形成层次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

各阶段重点产品类型为:

·近期:大众观光旅游+生态旅游;

·中期:生态旅游+大众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

·远期:以生态旅游为主,大众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共存的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

第十六条近期重点和特色产品规划

近期在铜钹山旅游区内规划特色旅游产品,进行重点开发。旅游区特色旅游产品主要包括休闲度假产品、生态体验产品、森林探险产品和乡村民俗产品,共四大类。

㈠休闲度假产品

产品定位于度假市场的细分市场,通过独具特色的主题策划,在度假市场中找准自身的定位方向。铜钹山旅游区内的休闲度假产品主要包括观光度假、体育度假、疗养度假、休闲度假、会议度假等。

围绕铜钹山旅游区内的纯净山水资源,以铜钹湖、九仙湖等水域为依托,重点开发以水为主题的滨水度假旅游设施,打造铜钹山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㈡生态体验产品

铜钹山旅游区生态体验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森林观光、山溪漂流、生物观赏、风光摄影等系列以生态为主题或目的的旅游产品。

铜钹山的生态体验产品充分体现其独特的生态山水,与周边的传统山水风光景区相区别,突出其生态的保护理念和旅游的情景体验模式。

㈢森林探险产品

铜钹山旅游区森林探险旅游产品主要包括徒步旅游、“马背”旅游、自行车越野、森林狩猎等旅游产品。

⑴徒步旅游线路

根据旅游区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地点组织若干类似的长度和难度不一的环行步道,形成具有探险特色的游览体系。

近期开发:小丰—青草湾—铜钹山尖—平溪—新岭塘、高庄—徐家田—八仙下棋—靠岭—焦坑—荒山—九仙山—白花岩—天星门—高庄、高庄—白花岩—八仙下棋—徐家田—高庄、九仙山—石蓬—焦坑—靠岭—九仙山等四条徒步线路。

⑵“马背”游览线路

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林场林工道组织骑马游览线路,主要有大丰——小丰——双溪、大丰——新岭塘——华竹岭——平溪、石人——铁家山——大东坑——条铺、高庄——刘家田——徐家田——里坞寺——石溪——荒山——高阳——白花岩——高庄等四条线路。骑马游览的线路部分与徒步线路一致,组织方式与徒步线路一样。

近期开发:大丰——小丰——双溪、大丰——新岭塘——华竹岭——平溪等两条短线。

⑶自行车越野游线

铜钹山旅游区内的自行车游览线路组织可分为长线和短线两种。

·长线自行车线路:军潭——条铺——岭底——交溪——条铺——叶家——铁家山——石人——军潭、军潭——条铺——岭底——七星——大丰——新岭塘——小丰等两条线路。

·短线自行车线路:从长线中截取部分线路作为短线产品。

近期开发:近期主要对岭底——七星——大丰——新岭塘——小丰这条短线进行开发和推广。

⑷狩猎旅游线路

根据实际情况,铜钹山旅游区内的狩猎旅游活动主要限制在西南部的大东坑、平溪一带开展,形成若干条固定的狩猎线路,进行一定周期内的轮换狩猎,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狩猎旅游是个高端产品,目前在国内尚不成熟,根据旅游区发展规划,将此项旅游产品安排在中期以后开发。

㈣乡村民俗产品

乡村民俗产品系列主要包括乡村文化体验、习俗节事活动等产品。

⑴乡村文化体验产品

铜钹山旅游区乡村文化体验产品的开发重点是:节庆、古村落(含家庭体验)、饮食文化等。将铜钹山旅游区内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填充到观光旅游产品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中,形成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组合,实现文化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的联动。

⑵习俗节事活动产品

铜钹山旅游区的旅游节事活动与当地的乡村习俗相结合,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习俗节事活动,以此营造铜钹山旅游品牌。

第十七条中远期多样化产品开发规划

㈠商务旅游产品

1、会议旅游

开展区域:岭底、条铺、九仙湖等地。

发展策略:加强与省会南昌,以及所在地区中心城市上饶的联系;与当地及周边的主要大型企事业单位达成接待协议,拓展市场份额。

2、奖励旅游

市场定位:江西省、长三角、闽东南等地区的大中型企业等高端消费客户。

发展策略:与南昌、上海、杭州、宁波、福州、厦门等地的大型旅行社联合达成协议,共同组织铜钹山奖励旅游产品。

㈡自驾车旅游产品

市场定位:拥有汽车的高端客户。

发展策略:重视信息服务,包括详细的自驾车旅游地图,景区景点信息,住宿信息,保证信息及时更新。建设自驾车服务站、游客中心、汽车旅馆、汽车营地,完善公路交通道路网络与标识系统,采用高价收费的营销策略;与周边的三清山、婺源、武夷山、龙虎山等成熟旅游目的地联合起来,组成完整的自驾车线路,进行联合营销与推广。

开发区域:整个铜钹山区。

㈢修学、科考旅游产品

铜钹山旅游区修学、科考旅游产品主要包括生态修学和地质修学两大类,详见表3—1。

市场定位:学生团体、科研工作者等对科学文化教育感兴趣的目标群体。

发展策略:充实和完善标识解说系统;向相关院校推介铜钹山的修学、科考价值;与旅行社加强合作,推介修学科考线路。

表3—1:铜钹山旅游区修学科考旅游产品规划表

第四章市场定位与规划

第十八条市场定位

1、基础市场

定位于广丰本地、上饶、鹰潭、景德镇、衢州、南平等周边主要城市的居民。这一市场空间距离近,交通便利,具有较好的近距离出游条件,出游铜钹山的目的主要为观光、休闲、度假,消费水平中等,重游率高,是铜钹山旅游市场的基础部分。

2、重点市场

·定位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沿海大通道同三高速公路为轴线的东南沿海地区,主要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和福建等三省一市的主要城市居民;

·定位于以南昌为中心的环鄱阳湖地区的城市居民。

两部分市场消费水平中等偏上,出游率高,主要选择铜钹山的文化、生态、乡村等类型的产品,是铜钹山的重点推广目标。

3、机会市场

·定位于基础市场和重点市场以外的其他地区的主要城市居民;

·定位于到上饶、广丰的商务客人,通过旅游宣传,使其成为广丰客源市场;

·定位于周边成熟景区的分流客源;

·定位于海外游客到江西及周边地区旅游的分流市场。

第十九条市场细分

根据铜钹山旅游市场的特征,可将目标市场细分为地域重点客源市场和主要出游类型客源市场两大类。

地域重点客源市场包括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市场、以广州为首的珠三角市场、以厦门(福州、温州)为首的浙闽沿海市场、以南昌为首的昌九地区市场、周边200km 内的闽浙赣近距离市场、海外分流市场等。

主要出游类型客源市场包括休闲度假客源市场、生态体验客源市场、森林探险客源市场、乡村民俗客源市场等。

第二十条市场预测

规划期内铜钹山旅游区各发展阶段客源市场预测如下:

近期期末(2010年):32万人次/年,人均消费350元,综合收入达1.12亿元;

中期期末(2015年):68万人次/年,人均消费600元,综合收入达4.08亿元;

远期期末(2020年):108万人次/年,人均消费900元,综合收入达9.72亿元。

第二十一条细分市场开拓策略

㈠市场开拓的目标

·开拓新市场,在主要目标市场区域迅速扩大印象,形成旅游吸引力;

·打造铜钹山旅游区的旅游整体形象,树立良好的市场口碑;

·建立自身的市场渠道,保证稳定的客源量。

㈡针对重点客源市场的开拓策略

1、国内旅游市场开拓策略

·提高观光产品的吸引力;

·力推冬泳等冬季旅游产品,弥补淡季差异;

·增强产品的可参与性和娱乐性;

·规范住宿业的服务质量;

·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节事活动,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内涵;

·提高服务和度假设施的接待能力。

2、海外旅游市场开拓策略

·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增强海外客商到铜钹山旅游的可能性;

·加强与周边成熟景区的联合,争取分流市场。

㈢产品对应性市场开拓策略

1、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在当地进行频繁的强势形象宣传,在当地家庭市场中树立独特的产品形象;

·与周边地区发展成熟的景区进行运营协作,通过产品的差异性,作为旅游市场的高端产品和专项产品,与周边的观光产品形成互补式经营;

·针对长三角、闽东南等地区的主要城市,进行山地度假旅游项目的形象宣传与营销;

·与大型旅行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大型旅行商的销售渠道保证充足的客源;

·与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大型企事业单位签订经营协议,成为各单位奖励旅游、培训旅游等的定点项目。

2、生态体验旅游产品

·在本地进行形象宣传,成为本地市民郊游的主要目的地;

·通过形象宣传,使旅游区产品在长三角、闽东南等地区的城市居民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居民出游的主要选择之一;

·与度假类产品组合营销;

·建立生态体验俱乐部,进行专项市场开拓,形成稳定的客源市场。

3、森林探险旅游产品

·加入全国性甚至全球范围内的探险俱乐部和狩猎俱乐部等专业组织,成为其中的会员目的地,通过专业俱乐部进行专业市场营销;

·赞助相关的户外探险活动,通过专业活动进行广告宣传,扩大旅游区产品在专业界内的影响;

·联合户外与探险等专业俱乐部,在旅游区内举办相关的探险活动,打造自身的产品形象。

4、乡村民俗旅游产品

·与周边的武夷山脉地区类似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联合打造武夷山区文化探密旅游线路,形成合力,共同推向市场;

·与度假产品相结合,形成特色产品,吸引专项市场。

第五章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规划

第二十二条总体布局

结合铜钹山旅游区的资源特征、地形条件,交通状况和发展需要,确定“二心、八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二心:岭底旅游服务中心,军潭综合管理中心;

八区:九仙山丹霞观光片区、九仙湖休闲娱乐片区、铜钹山尖探险体验片区、七星湖高山平湖游览片区、古树名木科普片区、环岭底休闲度假片区、悟道尖宗教文化片区和家潭乡俗文化片区。

第二十三条景区分区规划

㈠岭底旅游服务中心

1、位置范围

位于岭底村,现铜钹山镇政府所在地。

2、开发思路

·岭底以度假休闲为主要功能,严格控制岭底的发展规模,尤其是居住、商业设施规模,部分大规模的大众化接待设施应限制在岭底发展,严格保护九仙湖和铜钹湖上游水质;

·加强街道整治,规划村镇建设,建设具有当地特色风貌的旅游街区,突出景观化的乡村环境;

·流经街区北部的河道具有浓郁的乡村情调,规划对河道两岸的滨水地带进行景观整治,保护上游原始的卵石滩,严禁采砂等破坏河道的行为,加强街区卫生管理,严禁垃圾入河及随意堆放,严禁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

·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在街区内形成一个中心广场、一个旅游服务中心、两条特色旅游商业街;

·休闲、度假设施是岭底应优先发展的项目,围绕岭底街区,在周边的条铺、张家山、下寺等地建设休闲度假设施,强化岭底的休闲度假功能。

㈡军潭综合管理中心

1、位置范围

位于军潭,以军潭村为中心,包括周边地块。

2、开发思路

·在村镇建设的基础上,全面规划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在满足旅游服务需求的同时,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和条件;

·军潭和家潭统一规划,形成旅游服务区、行政管理区和生态休闲区等组团,完善军潭的综合服务和管理功能。

㈢九仙山观光片区

1、位置范围

九仙山片区位于旅游区的东北部,以九仙山、白花岩为中心,包括周围的石溪、高阳、高庄等三个村的部分区域。

2、开发思路

·根据地形特征和资源分布,九仙山片区分为九仙山、白花岩、八仙下棋、红军岩等四部分,进行有重点的分片开发,各片区之间通过内部观光车道相连接,每个片区内形成环行游览步道;

·以九仙山为主体的九仙山片区重点打造农民起义山寨主题,通过拦坝蓄水,丰富景观元素,形成“水——田——人家——山寨”的立体景观体系,满足游客的观光、休憩等需求;

·白花岩打造以广福寺为核心卖点的宗教文化主题。全面整合周边的丹霞地貌景观资源,扩大广福寺的规模,使之成为“广丰三岩”之首。设置游览步道,挖掘当地的丹霞奇观,开发丹霞奇观游览项目;

·八仙下棋地块包括徐家田范围,这一地块以山里人家为依托,以“八仙下棋”为文化传说的突破点,打造景区休憩节点;

·红军岩以红军战士跳岩故事为文化背景,保护、开发好红色文化遗址,作为上饶红色旅游景点之一,与铜钹山内、广丰及上饶的其他红色旅游景点联合推广,形成红色游线;

·整个片区规划三个入口,分别位于九仙山、高庄和里坞寺,相对应地形成高阳、高庄和石溪三个服务基地。

㈣九仙湖休闲娱乐片区

1、位置范围

位于铜钹山旅游区北部,以九仙湖为主体,包括四周的部分山体。

2、开发思路

·这一片区的开发重点主要在霞雾岭和军潭山等地,形成点状的项目聚集点,水面与陆上项目相结合;

·在上游以猴狲潭为基础,对水库周边的部分小山村进行适当的乡村旅游开发,保持山村原有的幽深环境;

·开通水上观光游线,在九仙湖大坝到猴狲潭之间开通水上游线,兼备观光和交通的功能;

·以军潭山和龟寿山为九仙湖核心区的观光制高点,与水上游船观光游线相结合,建立立体的山水观光体系。

㈤铜钹山尖探险体验片区

1、位置范围

位于铜钹山旅游区的南部区域,以铜钹山尖为主体,包括整个原始森林保护片区范围。

2、开发思路

这一片区内严禁建设任何大规模的旅游接待设施和度假设施,一切旅游活动均应遵循生态保护的原则。通过社区规划,引导当地村民逐渐改变有损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利用空闲时间和劳动力服务于生态旅游,从旅游开发中获益。

·加强对原始森林的保护,严禁任何森林采伐,对林区内的居民实行生态移民政策,鼓励山民“下山致富”,生态移民可集中安置在石溪、家潭等村,以保护原始森林生态系统;

·充分利用现代国际流行旅游项目,结合国家相关的政策,开展森林探险、徒步穿越、森林狩猎等轻度冒险类的森林旅游项目,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寻找突破口;

·在旅游形象宣传方面,铜钹山作为整个旅游区的形象代表,营造原始、神秘、浪漫的旅游环境。

㈥七星湖高山平湖游览片区

1、位置范围

位于铜钹山旅游区的东南部,涉及七星湖及其周边林区和村庄,主要包括七星村、大丰、大丰源等村庄和林场。

2、开发思路

·加大对道路等旅游基础设施和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的投入;

·依托七星湖良好的山水环境,开发山水观光项目,开辟七星村到大丰的水上游览线路,在旅游开发成熟时期,旅游与水电相协调,尽量减小枯水期水位下降对旅游项目的影响;

·利用水库东侧良好的森林植被和生态条件,在滨水地带设置部分休闲和观光设施。

㈦古树名木科普片区

1、位置范围

位于铜钹山旅游区的东部,主要包括下庄坑、记塘坞、过竹洋等地。

2、开发思路

·在现有“铜九公路”的建设基础上,尽快实现路面硬化,打通铜钹山到福建方向的通道,并加强古树名木科普片区与整个铜钹山旅游区的联系;

·对古树名木进行严格保护,开展古树名木观赏项目,依托下庄坑,形成一个乡村旅游接待基地,分别在下庄坑、记塘坞、过竹洋等地设置少量的乡村接待设施;

·通过规划,专门划出古树名木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的保护,形成一个古树名木植物园,在原有古树名木的基础上,进行新树种的培育,作为科普教育基地。

·以红豆杉群为核心,设定自然保护区,在张屯头建设国家级的物种资源库,外围分块种植枫树、银杏、杜鹃,在红豆杉林外形成小片区的特色林相景观。

㈧悟道尖宗教文化片区

1、位置范围

位于铜钹山旅游区的西北部,主要包括石人、叶家、大东坑、铁家山等区域,以境内的悟道尖、上加尖等山区为主体。

2、开发思路

·悟道尖是铜钹山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宗教活动场所,以其特殊的宗教地位,对本地以及闽西北地区的香客都有较大的吸引力;

·通过规划,进一步挖掘当地宗教文化内涵,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

·对主要文物建筑周边环境加以整治,对一些影响景观的建筑予以整修或拆除,将该区域建设成为集宗教朝拜、特色购物、宗教历史文化探究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景区。

㈨环岭底休闲度假片区

1、位置范围

位于旅游区的中部,围绕于岭底周边,主要包括条铺、交溪、千工岭、下寺等四部分。

2、开发思路

·条铺的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强对山村民居的改造,开发“农家乐”项目,营造优美的旅游山村环境,休闲度假设施隐藏于密林山间,以获取幽静的度假环境;

·交溪地块以溪流为依托,沿溪流进行开发,重点开发生态果园、养殖基地等项目,打造成为乡村生活体验地;

·千工岭主要沿河进行漂流项目系列开发,通过协调与水电的利益关系,使岭底电站水坝以下的河段在旅游季节保持充足的水流量,以利于开展漂流活动,沿河两岸结合田园农家风光,进行大地景观改造,形成优美的生态景观;

·下寺作为岭底旅游服务中心的延伸部分,在旅游发展中重点开发度假产品、景观房产等项目,走高端旅游休闲度假之路。

㈩家潭乡俗文化片区

1、位置范围

位于旅游区的北部,主要包括家潭、西石寺等地块,到中远期向北发展,将十六都纳入本片区范围内。

2、开发思路

·沿十五都港形成乡村滨水景观带,依托田园风光,以溪流为轴线,进行两岸项目开发,形成田园风光游乐区;

·分别以宋忠文公祠和西石寺为依托,形成两个文化游览片区:围绕宋忠文公祠,形成历史名人和乡俗文化主题游览区,西石寺则打造成宗教文化游览景点;

·发展远期,在行政上将十六都调整到铜钹山镇,作为外围旅游接待中心,在旅游产业发展上将关里水库和东岩纳入铜钹山旅游区的产业发展布局中,作为西北部的一个乡村文化游憩地。

第二十四条功能布局

㈠岭底旅游服务中心

本中心划分为游客中转区、综合服务区和休闲度假区等三个功能区。

1、游客中转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岭底西部,主要包括北部滨水区域的开阔地。

⑵功能定位

旅游服务、交通中转等。

2、综合服务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岭底街道内。

⑵功能定位

商业、住宿、餐饮、娱乐等。

3、休闲度假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岭底街区西面的张家山。

⑵功能定位

度假、会议等。

4、主要项目与设施

游客中转区:旅游服务中心、游船码头、停车场、旅游商场等。

综合服务区:特色商业街、滨水休闲街、山货市场、休闲广场、住宿与餐饮设施等。

休闲度假区:度假村、游船码头、索桥等。

㈡军潭综合管理中心

军潭综合管理中心共分为旅游服务区、综合管理区和生态休闲区等三大功能区块。

1、旅游服务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军潭村,依托现有村镇,适当向东、向北延伸。

⑵功能定位

旅游接待、服务咨询、旅游购物等。

2、综合管理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军潭村的东北部。

⑵功能定位

行政管理、经营管理等。

3、生态休闲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军潭的西部区域。

⑵功能定位

观光、休闲等。

4、主要项目与设施

旅游服务区:特色美食街、旅游咨询中心、住宿接待设施等。

综合管理区:行政中心、停车场等。

生态休闲区:休闲庄园、生态果园等。

㈢九仙山观光片区

九仙山片区共分为九仙山城堡古迹游览区、白花岩地质宗教游览区、高阳红色文化游览区、八仙下棋山地休闲区和石溪乡村体验区等四个功能区。

1、九仙山城堡古迹游览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片区北部,以九仙山为中心,包括荒山、石蓬和焦坑等地。

⑵功能定位

风光游赏、古迹探寻等。

2、白花岩地质宗教游览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九仙山片区的南部,主要包括白花岩、广福寺、九仙山石林等。

⑵功能定位

观光、游憩、朝拜、接待等。

3、高阳红色文化游览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九仙山片区的西面,主要包括高阳、红军岩、红军峡等区块。

⑵功能定位

革命纪念、综合接待等

4、八仙下棋山地休闲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九仙山片区的东南部,主要包括八仙下棋、徐家田等地块。

⑵功能定位

游憩、接待等。

5、石溪乡村体验区

⑴位置范围

九仙山片区北部,主要包括石溪、里坞寺、石蓬、焦坑等地。

⑵功能定位

游憩、接待、观光等。

6、主要项目与设施

九仙山城堡古迹游览区:九仙山、九仙山城堡、象形石游廊、寿湖、聚义水寨、山寨人家、归隐庄等。

白花岩地质宗教游览区:广福寺、天星门、白花岩、石林等

高阳红色文化游览区:苏维埃革命旧址、红军岩、红军峡、英雄碑等。

八仙下棋山地休闲区:八仙棋盘、桃里人家、象形石系列等。

石溪乡村体验区:游客服务中心、农家旅舍、休闲田园、劳动基地等。

㈣九仙湖休闲娱乐片区

根据实际情况,共分为综合服务区、休闲度假区、立体观光休闲区等三个功能区块。

1、综合服务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九仙湖的东北岸,军潭山与龟寿山之间。

⑵功能定位

综合服务、休憩、交通中转等。

2、休闲度假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九仙湖水域的西部,主要包括靠近霞雾岭的水域及其沿岸的林地、荒地。

⑵功能定位

度假、游乐、亲水等。

3、山水观光休闲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九仙湖主体水面,从九仙湖大坝到猴孙潭之间的水面及其沿岸的观景制高点。

⑵功能定位

观光、水上交通等。

4、主要项目与设施

综合服务区:游船码头、游客中心等。

休闲度假区:望湖山庄、湖景别墅、露天浴场、水上公园、垂钓长廊等。

立体观光休闲区:水上广场、龟寿山、军潭山、城堡山寨、猴孙潭水上人家等。

㈤铜钹山尖探险体验片区

根据地形特征和面积范围,共分为小丰古道游览区、平溪徒步探险区、山尖观光区和原始森林保护区等四个功能区块。

1、小丰古道游览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小丰村及其周边地带,主要包括小丰通往福建的古商道。

⑵功能定位

风情体验、综合服务等。

2、平溪徒步探险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铜钹山片区的西北部,包括平溪、双溪,以及小丰的部分区域等。

⑵功能定位

探险、狩猎、徒步等。

3、山尖观光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旅游区南部,以铜钹山尖为主体,包括黄莲山、青草湾等。

⑵功能定位

徒步、登山、观光等。

4、森林保护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铜钹山原始森林保护区内。

⑵功能定位

生态保护、科考等。

5、主要项目与设施

小丰古道游览区:小丰驿站、古商道等。

平溪徒步探险区:仙峰岩瀑布、户外营地、平溪探险基地等。山尖观光区:铜钹山尖、宿营地等。

原始森林保护区:环境检测站。

㈥七星湖高山平湖游览片区

分为综合服务区、水上观光区、森林休闲区等三个功能区。

1、综合服务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大丰和七星村。

⑵功能定位

旅游服务、经营管理、住宿接待等。

2、山水观光区

⑴位置范围

以七星湖水库为中心,包括周边的山林。

⑵功能定位

水上观光、滨水休闲、水上交通等。

3、主要项目与设施

综合服务区:大丰源山庄、摄影家俱乐部、酒斋村、篝火广场、渔歌湾等。

山水观光区:水上画舫、滨水休闲林、宿营地、紫竹林、枕水人家、游船码头等。

㈦古树名木科普片区

分为综合服务区、珍稀植物保护区和山村休闲区三个功能区。

1、综合服务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下庄坑、记塘坞,及其周边区域。

⑵功能定位

古树名木保护、观光等。

2、珍稀植物保护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下庄坑、记塘坞。

⑵功能定位

古树名木保护、科普、观光等。

3、山村休闲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过竹洋,及其周边区域。

⑵功能定位

古树名木保护、观光、接待等。

4、主要项目与设施

综合服务区:家庭旅馆、农家饭店、古树名木保护站等。

珍稀植物保护区:珍稀植物园、珍稀植物苗圃等。

㈧悟道尖宗教文化片区

分为悟道尖道教文化区、石人乡村游憩区、大东坑山地观光区等三大区块。

1、悟道尖道教文化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悟道尖和上加尖,以山上两处寺庙为主。

⑵功能定位

朝拜、观光等。

2、石人乡村游憩区

⑴位置范围

石人村。

⑵功能定位

接待、游憩等。

3、大东坑山地观光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大东坑及其周边区域。

⑵功能定位

观光、接待等。

4、主要项目与设施

道教文化区:悟道尖、上加尖等。

乡村游憩区:家庭旅馆、农耕园等。

㈨环岭底休闲度假片区

根据这一片区的地形特色,共分为条铺休闲度假区、千工岭漂流休闲区、交溪生态乡村游览区和下寺景观房产区等四个功能区。

1、条铺休闲度假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岭底的西北面,主要包括铜钹湖、条铺口、菜篮顶等地。

⑵功能定位

度假、居住等。

2、千工岭漂流休闲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岭底的东南面,沿溪流而上到岭底电站水坝。

⑵功能定位

漂流体验、山水观光等。

3、交溪生态乡村游览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岭底的西南面,主要包括岭底到交溪之间沿溪的谷地及山林。

⑵功能定位

观光、休闲等。

4、下寺景观房产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岭底的西南面,主要包括寺坑的谷地及两侧山地。

⑵功能定位

休闲、房产等。

5、主要项目与设施

条铺休闲度假区:月亮湾、百竹园、乡村别墅、新农村示范点、菜篮顶等。

千工岭漂流休闲区:曲溪漂流、生态山村、大地景观等。

交溪生态乡村游览区:观光农园、生态走廊、森林浴场、生态畜禽养殖场、古酒酿造品尝园、果蔬加工园、竹藤工艺作坊等。

下寺景观房产区:景观房产等。

㈩家潭乡俗文化片区

这一片区划分为西石寺宗教文化区和宋忠文公祠乡俗文化区等两个功能区。

1、西石寺宗教文化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家潭的西部,以西石寺为中心,包括周边地区。

⑵功能定位

宗教朝拜、观光等。

2、宋忠文公祠乡俗文化区

⑴位置范围

位于家潭,以宋忠文公祠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村组、田园和十五都港。

⑵功能定位

观光、休闲等。

3、主要项目与设施

西石寺宗教文化区:西石寺等。

宋忠文公祠乡俗文化区:宋忠文公祠、乡俗文化广场、景观田园、休闲农家等。

第二十五条土地利用规划

㈠土地利用总体思路

·突出旅游区土地利用的重点与特点,明确用地功能,扩大风景游赏用地;

·保护各类风景游赏用地、耕地、林地和水源地;

·综合分析各地块的特色,确定各地块的使用功能与性质;

·因地制宜地调整土地利用方向,发展符合旅游区特征和要求的土地利用方式与结构。

㈡土地利用分配

1、风景游赏用地

规划将旅游区内林相、季相相对较好的水面周围部分用地、九仙山、悟道尖等地块作为风景点建设用地,共约12.52km2。

2、游览设施用地

规划在铜钹山镇区岭底及军潭规划主要的游览设施用地,同时,在各片区内的主要旅游接待点规划适量的游览设施用地,共约1.28km2。

3、居民社会用地

规划保持现有的居民社会用地基本不变,通过规划引导居民选择理想的居住地,共约3.13km2。

4、交通与工程用地

主要包括旅游区内道路、交通设施、工程设施等用地类型。这一部分用地规划约0.57km2。

5、林地

规划对林地加强保护力度,严禁砍伐森林。旅游区林地规划面积共约236.92km2。

6、园地

园地是指旅游区内用于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作物的土地。规划面积约3.53km2

7、耕地

其中包括了菜地、旱地、梯田、水浇地和其他耕地。这类用地在旅游区占了一定的面积,以国土部门的土地利用规划为依据,对基本农田进行绝对性保护,规划面积约5.62km2。

8、水域

铜钹山旅游区内有四个水库,水资源丰富,拥有大面积的水域,总面积约5.50km2。

9、其他用地

指以上各类用地类型之外的土地,面积约26.33km2。

旅游区土地利用分配详见表7—1。

第二十六条旅游容量测算与控制

㈠旅游容量测算

铜钹山旅游区的旅游容量测算主要采用面积法,按风景游赏用地的面积进行测算,具体测算方法参见说明书中的相关内容。

铜钹山旅游区的年适游天数为270天,则旅游区的年游人容量为:

日游人容量×年适游天数=25250人次/天×270天/年≈680万人次/年

旅游区面积较大,各景点的吸引力差异较大,在实际中游人分布不均匀,取0.6的不均匀分布系数,则旅游区的实际年游人容量为:

680万人次/年×0.6=408万人次/年。

㈡居民容量预测与控制

目前旅游区内总现状总人口约2.2万人,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严格控制旅游区内的常住人口规模。

旅游区位于山区,随着今后上饶及广丰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预计每年将有5‰的人口迁出旅游区内,在旅游区开发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将有一定的旅游从业和经商人员迁入旅游区,年增长率约为3‰,当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10‰,则旅游区内的常住人口净增长率约8‰,到规划期结束,旅游区内的常住人口约为 2.56万人,其中:居民约2.36万人,旅游从业人员和职工约2000人。

㈢旅游区总人口规模预测

铜钹山旅游区的总人口主要包括外来游人、服务职工、当地居民三类人口,根据上述分析,到规划期末,旅游区内的服务职工约为2000人,当地居民约为2. 36万人。通过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到规划期末,旅游区的年游人接待总量约为108万人次/年,年适游天数为270天/年,则旅游区的日游人接待量约为4000人次/天。

综合上述分析,到规划期末,铜钹山旅游区的总人口容量为:

游人年接待量约为:108万人次/年,4000人次/天;

服务职工约为:2000人;

当地居民约为:2. 36万人。

第六章风景游赏规划

第二十七条景观特征分析与景象展示构想

1、景观特征分析

铜钹山旅游区旅游资源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大山文化为主题,以原始森林、溪流、瀑布、丹霞、田园风光为载体。整个旅游区景观具有连贯性,以九仙湖与七星湖为依托形成的水景景观廊道,以九仙山、铜钹山尖、悟道尖为主体形成的山地景观片区,贯穿了整个旅游区,旅游景观从清奇到秀美到雄壮,形成丰富的景观组合。

2、景象展示构想

对于丹霞地貌景观,应当重点展示丹霞崖壁“雄”、“险”、“奇”,丹霞幽谷“幽深”、“清静”及其不同尺度的组合形态等突出特点。

对于分布于旅游区内形态各异的象形山石,设置合理的观赏地点和角度,使游客能形象地体会到其中的景观意向,引导游客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

对于原始森林,充分展示原始森林的原生态环境,表现原始森林丰富多彩的物种和原生态环境。

对于村落和梯田,重点展示赣东北山区人民的生活景象,突出山区居民“靠山吃山”的生活特点,包括山区建筑的风格、取材,农业种植的方法,以及地方的风俗习惯等。

对于文化遗址,重点在于保护与修缮,在保护与修缮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展示,让游客简明地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第二十八条风景单元组织

㈠组织原则

·依据资源内容与规模、景观特征分区、构景与游赏需求等因素进行组织;

·使游赏对象在一定的结构单元和结构整体中发挥良好作用;

·为各景物间和结构单元间相互因借创造有利条件。

㈡组织布局

根据铜钹山旅游区旅游资源特征与分布特点,旅游区共组织九仙山——白花岩丹霞宗教景观单元、九仙湖水上风光单元、铜钹山尖原始森林景观单元、七星湖高山平湖景观单元、悟道尖宗教文化景观单元和下庄坑古树名木景观单元等六大旅游景观单元。

第二十九条游线组织规划

㈠“树”状游线

1、组织方式

通过对整个旅游区的全面建设,形成北翼、东南翼、西翼三个旅游发展翼,分别形成三个大环线,通过区内的主要公路,向四周发散,形成树状的总体游线格局。

2、游线形式

根据不同分区内的旅游开发控制强度,结合地形特点,在各片区内设计不同等级和功能的汽车、漂流、自行车、徒步等多样化的旅游线路体系。

㈡北翼游线

1、组织方式

东北翼主要包括九仙山、九仙湖和家潭,在外高阳打通隧道直接连接九仙湖和九仙山,形成军潭——石溪——高庄——高阳的外部大环线,在内部根据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形成白花岩——九仙山石林——八仙下棋——九仙山——苏维埃遗址(红军岩)的内部小环线,另外,在九仙湖形成一条水上游览线路,连通条铺,军潭和家潭之间的游览线路依托主干道组织。

2、游线形式

外部大环线主要用汽车作为交通工具,通过大环线可便捷地到达每一个服务基地;内部游览环线可采用汽车、步行、骑马等多种交通方式,组织内部游览;九仙湖水上游线采用游船、快艇等水上交通工具组织水上风光游览。

㈢东南翼游线

1、组织方式

东南翼主要包括七星湖、铜钹山尖和下庄坑等地,规划开通三个小环线:记塘坞——下庄坑——过竹洋、千工岭——七星湖——大丰——寺坑、小丰——铜钹山尖——平溪——新岭塘。三个环线分别贯通三个片区的游览区域,环线之间通过公路或水路衔接。

2、游线形式

三个环线均采用车行、步行相结合的交通方式,以车行为主,步行为辅,其中七星——大丰源段可采用水上游船的方式组织,千工岭——岭底段可采用漂流的形式组织。

㈣西翼游线

1、组织方式

西翼游线主要包括大东坑、悟道尖、上加尖和石人等地,结合乡村公路建设,规划石人——悟道尖——叶家的大环线,同时向南延伸到大东坑、向北延伸到上加尖,形成两条分支游线。每一个主要区块内,形成自身的内部游览环线。

2、游线形式

外部大环线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组织游览,串联各区块之间的关系;各区块内部的游览环线主要通过步行、骑马等交通方式组织游览系统。

㈤旅游交通出入口与游览管理规划

1、旅游交通出入口

铜钹山旅游区的旅游交通出入口近期仍设置军潭方向一个出入口,在规划远期,通过旅游区的全面建设,增加石溪、木城关和下庄坑三个出入口,共形成四个出入口,其中木城关和下庄坑两个出入口直接与福建省连接。

2、游览管理

铜钹山旅游区涉及面积较大,景区(点)的分布较散,在近期规划采用分别管理的方式,已开发的景区(点)各自单独售票,独立管理,以节省管理成本。旅游服务中心以岭底为主,军潭为辅。

在规划远期,整个旅游区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后,旅游区的游览门票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售票,各景区(点)分别验票,通过旅游服务中心统一控制各景区(点)的门票管理。旅游服务中心以军潭为主,岭底为辅,部分管理服务设施逐渐向十六都发展。

㈥游线主题设计

1、游线分类

铜钹山旅游区内的游览线路根据游览内容的特色,可分为以下几类:水上观光游线、山地观光游线、文化探寻游线、生态体验游线、森林探险游线等五类游线。

2、游程安排

·一日游线:一日游程主要是观光旅游,主要游览旅游区内最具代表性的景区和景观,一般观光旅游者在一天之内可游览九仙山和九仙湖两个景区;

·二日游线:二日游线主要包括观光旅游、文化探寻旅游和生态体验旅游等类型。可游览除铜钹山片区外的大部分景区和景观,住宿地安排在岭底或军潭;

·三日游线:在三天内可游览铜钹山旅游区内的所有景区和景观资源,主要是观光+度假、探险、观光+文化探寻等类别的旅游活动,住宿地可分别在军潭、岭底、大丰源、小丰、石人等旅游服务基地选择;

·三日以上游线:三日以上的游程一般是特种旅游,主要包括探险、科考、文化调查等具有特殊目的的旅游活动,住宿地根据实际情况在旅游区内各旅游服务基地选择。

第三十条典型景观规划

㈠景观主题演绎

铜钹山的景观规划在历史文化、生态情调与地质环境的主题演绎上强调“人文演绎”、“意境生成”、“建筑选址布局”、“建筑造型”、“环境表达”、“业态组织”六个方面,通过把握“文态、神态、势态、形态、生态和业态”等六态,来衔接总体与局部的关系。

㈡生态景观规划

1、植物景观规划

维护旅游区内的原生种群和区系,严格保护境内的古树名木和现有的大树,培育地带性树种和特有的植物群落。重点保护下庄坑、高庄等地的古树名木,主要包括红豆杉、古柳杉、古银杏、古桂花王等,并通过规划,加大红豆杉林的保护与培育力度,形成自身的地域特色。

2、动物景观规划

在植物景观保护的基础上,满足野生动物对栖息地的基本需求,包括:食物、水、庇护场所、领域等需求。提高景观异质性和景观多样性,以提高野生动物种类的多样性。

3、水域景观规划

⑴湖泊景观

主要位于十五都港沿线的九仙湖、铜钹湖、七星湖(包括岭底电站的水面),均为建造水电站形成的人工湖泊。

⑵溪涧景观

通过对溪流河床的保护、整治,沿溪种植高大乔木,在开阔处形成休憩节点,结合游览步道,在溪间设置汀步、跌水等景观设施。

⑶瀑布景观

利用地形高差,开渠引水,在视线较好的主要游览线路上形成瀑布景观,通过水声、水色、水形三方面营造山间美景。

㈢建筑景观规划

维护旅游区内一切有价值的原有建筑及其环境,严格保护文物类建筑,保护有特点的民居、村寨和乡土建筑及其风貌。

旅游区内的各类新建建筑,应服从风景环境的整体需求,不得与自然环境相冲突,在人工与自然协调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建筑景观和景点。

建筑布局应因地制宜,充分顺应和利用原有地形,尽量减少对原有地物和环境的损伤或改造。

㈣丹霞地貌景观规划

铜钹山旅游区内的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九仙山和九仙湖两个区域内,在旅游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严禁任何山体开挖的破坏行为。

对于分布于旅游区内形态各异的象形山石,通过合理的规划,设置合理的观赏地点和角度,使游客能形象地体会到其中的景观意向,引导游客充分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

第三十一条“铜钹山十景”策划

根据铜钹山旅游区内的主要资源特色,结合环境特征和文化背景,策划“铜钹山十景”,作为铜钹山旅游区的景观标志,进行推广。“铜钹山十景”为:石林夕照、赤岩梵音、城堡明月、小丰遗韵、杉岭清风、铜钹雾霭、平湖天籁、山尖悟道、条铺烟雨、银盘青螺。

广州白云山风景区旅游规划文本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Comprehensive Plan for Baiyunshan Scenic Area, Guangzhou 文本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7-2025, 目录 文本 第一章总则……………………………………………………………2 第二章景区范围、定位与发展目标……………………………………2 第三章规划分区、结构和布局…………………………………………2 第四章游人容量及生态原则…………………………………………3 第五章核心保护区保护规划…………………………………………4 第六章保护培育规划…………………………………………………7 第七章典型景观规划…………………………………………………8 第八章风景游赏规划…………………………………………………10 第九章游览设施规划…………………………………………………17 第十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18 第十一章道路交通规划………………………………………………19 第十二章市政设施规划………………………………………………21 第十三章消防规划……………………………………………………21 第十四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21 第十五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21 第十六章分期发展规划………………………………………………22 第十七章外围保护地带控制…………………………………………错误,未定义书签。31 第十八章环境影响

评价......................................................23 第十九章附则 (24) I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Guangzhou Urban Planning & Design Survey Research Institute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广州市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9-2025) Comprehensive Plan for Baiyunshan Scenic Area, Guangzhou 文本 附图 核心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外围保护地带范围图 规划设计总图 风景游赏规划图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全面发挥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功能和作用,有效地保护、合理地开发利用与科学地经营管理风景区,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本文本适用于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各地块及各类用地的保护、土地利用、建设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文本与白云山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图纸同时使用,二者不可分割。第四条本文本涉及指标及其定量数据,是结合白云山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和特点而制定的,未涉及的指标应符合国家、广东省和广州市有关法规、规范和标准的规定。第五条规划年限为近期,2009,2015年,远期,2016,2025年,并考虑2025年以后的远景发展。 第二章景区范围、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六条风景区规划范围面积为21.80平方公里。 第七条风景区定位

乡镇总体规划文本(新2012)

浏阳市xx镇总体规划(20xx—2020年)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188-93《村镇规划标准》以及 其它相关法规制定本规划。 第-2-条镇头镇城镇规划区内的一切建设行为和土地开发,均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对违反 本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第-3-条本规划所称镇头镇、镇头镇域是指镇头镇的全部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58平方公里;本规划所称镇头镇规划区是指依据城镇总体规划划 定的城镇规划区;本规划所称的镇头镇区是指镇头镇城镇规划区内的 城镇建成区。 第-4-条本规划期限为:近期2010年; 远期2020年。 第-5-条本规划成果由规划文件和图纸组成,规划文件包括文本和附件组成,文本与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二者如有不符,应以规划文本为准。第-6-条本规划经镇头镇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主席团审查同意后,报浏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本规划实施过程中需对本规划进行调整或修改时,应按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有关程序进行。 第二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7-条本次村镇体系规划范围包括镇头镇全部行政区划范围。共4个社区、9个村,村镇体系规划对镇域各项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第-8-条镇域村镇体系规划原则 1、实行城镇带动发展战略,坚持小城镇建设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加速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以产业化促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产业化。 2.坚持“基础设施先行”,规划充分体现重大基础设施对镇域经济的影响,使镇域各项重大设施布局能符合县、市未来发展的需要。 3、实施“点”“轴”开发战略,镇域发展应突出“以点带线,以线促面”,积极开发沿S211以及长沙市花木产业带沿线,强化镇头镇中心城镇职能。 4、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5.实施科教兴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和科技产业,保护好自然环境,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 第-9-条城镇化水平预测 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鼓励剩余农业人口向城镇集中、建设向城镇规划区集中、企业向企业园区集中。近期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6%,远期城镇化水平达到60%。 第-10-条村镇体系的布局结构为“一心一轴三点”的村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心”:指镇头中心城区。 “一轴”:指211省道。

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 1 2020年4月19日

浙东第一古街”旅游区总体规划(纲要)鄞县东钱湖镇韩岭村 浙东旅游科学研究所 宁波英才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二0 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二章旅游资源及评价 第三章景区空间布局与分区规划 第四章骨干旅游项目策划 第五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专项规划 第七章旅游市场开发规划 第八章规划实施建议 附图: 1.区位关系图 2.旅游资源分布图 3.规划总图 4.规划结构图 5.旅游服务设施与交通规划图(暂缺) 6.入口迎宾区规划详图 7.烟草博物馆规划详图

8.民俗博物馆规划详图 9.民居博物馆规划详图(暂缺) 10.鉴湖广场区规划详图(暂缺) 11.善应庵规划详图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区位置及范围 ”浙东第一古街”---韩岭位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钱湖南岸,属东钱湖南湖景系,横街历史文化景区,处于东经121o34ˊ,北纬29o52,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 本次规划核心区域为韩岭行政村所在地,面积约为 0.44平方公里。考虑到项目远期发展及周边风景旅游资源分布状况,规划涉及范围延展至:东起塔沙岭山脊线,南至林下山云南寺,西以象鼻山山脊为界,北至钱湖南岸延伸水域约350米左右,总面积约为 2.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为0.22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 根据<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韩岭老街开发利用方向的定位及韩岭区位与资源特点,本规划确定区域开发目标为: ◆浙东古村风情旅游区 ◆东钱湖南湖区服务中心 三、规划依据 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6 国务院发布 2、<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 1993.12 建设部发布 3、<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1996.7 省人大常委会

镇总规文本

前言 “5.12”汶川大地震使中江县境内集镇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继光镇震感强烈,并造成全镇少量人员伤亡和部分建筑物、设施损毁,打破了城镇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抗震救灾的一系列指导精神,全力做好受灾地区城镇和乡村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是未来3年内的首要工作。 随着城乡统筹步伐的加快,小城镇的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德阳市作为四川省三个统筹城乡配套改革试点市之一,试点所明确的政策、方针和措施,对区域内的城镇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 为抓住机遇,加快继光镇的经济发展,进一步优化城镇用地布局,完善公共设施配套,为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建设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强化规划管理。受中江县规划与建设局委托,我公司承担了“中江县继光镇总体规划”编制任务。 规划项目组于2009年6月初进场,进行了基础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和各类调研,与中江县规划与建设管理局、继光镇各部门领导、专家多次交换意见,并反复调整、修改,最终形成本次总规方案。主要成果如下:一、规划文字 1.中江县继光镇总体规划(2009—2030)文本。 2.中江县继光镇总体规划(2009—2030)说明书。 3.中江县继光镇总体规划(2009—2030)基础资料汇编。 二、规划图纸主要图纸: ●镇域综合现状图 ●镇域总体规划图 ●镇区综合现状图 ●用地布局规划图 ●近期建设规划图 ●道路工程规划图 ●管线综合工程规划图●防灾减灾规划图 其它相关分析图纸 ●区位分析图 ●旅游发展规划图 ●功能结构规划图 ●道路交通规划图 ●绿地景观系统规划图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本次规划是继光镇域范围内村庄和城镇建设规划的依据,对城镇建设具有法律性指导作用。 第二条:本文本与各级现行有效法规共同使用。 第三条:本规划内容包含镇域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两个层次,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说明书及基础资料汇编、规划图纸。 第四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2、《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4、《四川省村镇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及其《补充规定》; 5、《中江村镇体系规划》(2006-2020); 6、《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7、《中江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条:规划期限 近期规划:2009-2015年; 远期规划:2015-2030年。 第六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覆盖整个镇域范围,总面积5168ha。 第七条:继光镇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八条:本规划由中江县人民政府审批,中江县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由继光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第二章规划目标 第九条:规划目标 全面恢复继光镇城乡居民的生活生产,加强生态建设,建设宜居宜憩城镇;建立和谐的城乡关系,全面提升居民享受城市文明的水准,推动城镇化进程;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强化其区域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地位;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把继光集镇建设成为有规模的工业基础、市场经济活跃、第三产业发达、生态符合规律、人文社会和谐的农业旅游型城镇,从而带动全镇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三章镇域产业发展规划 第十条:第一产业主要发展高效农业和规模型农业,建设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 第十一条:第二产业主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适度发展其余加工业。 第十二条: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体验式乡村旅游及商品贸易。第十三条:布局结构:构建“一核、三轴、三区”总体格局。 “一核”:指继光城镇建设区,是全镇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是公共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 “三轴”:是指罗桂公路主要产业发展轴线,同时串联西部和南部两个经济区,同时规划提升兴旺——袁家桥——石马——高石——团碑一线

青龙湖风景区总体规划方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风景区范围、性质 (4)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5) 第四章规划目标及发展规模 (6) 第五章规划分区、结构、布局 (10) 第六章保护培育规划 (12) 第七章核心景区规划 (26) 第八章绿化培育规划 (27) 第九章风景游赏规划 (29) 第十章典型景观规划 (33) 第十一章游览设施规划 (34) 第十二章基础工程规划 (36) 第十三章社会经济规划 (42) 第十四章防灾减灾规划 (48) 第十五章环境影响评价 (54) 第十六章近期建设规划 (55) 第十七章规划实施策略 (58) 第十八章附则 (5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保护青龙湖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的资源和全面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指导合理利用与科学建设、依法管理风景区,特制定《青龙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25)》(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成果包括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书及基础资料汇编),规划成果中的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必须同时使用,在本规划范围内及有关区域的建设活动,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三条本规划适用于风景区内的各类用地保护、利用和建设管理,文本涉及的指标和数据是结合风景区的性质和特色而制定,未涉及到的指标和数据均应符合国家和重庆市的有关法规、规范的规定。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 1、坚持严格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保护山岳地貌和森林生态环境, 加强植被培育; 2、严格保护自然水系,加强水土保持; 3、建立和完善山岳森林生态群落结构,适度调整林相;营造森林生 态群落景观; 4、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重点展示山水、森林群落自然景观和古 寨遗址;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文本

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 眉山市黑龙滩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二OO七年七月 项目名称: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委托单位: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 眉山市黑龙滩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承编单位: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等级:甲级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编号:0 2 1 0 8 2 院长:樊晟 MBA、高工、注册规划师总工程师:毛刚博士、高工、注册规划师院规划成果专用章:

编制完成时间:2007年8月 编制单位: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刘先杰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注册规划师 主审总工:黄东仆副总风景师、所长、高级规划师 工程负责人:罗晖主任工程师、高级规划师、注册规划师 参加编制人员:钱洋主任工程师、高级规划师 王亚飞园林规划师 王荔晓工程师 黄鹤景观设计师 罗朝宽景观设计师 协编单位: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 眉山市黑龙滩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参加编制人员:杨勇眉山市政府副市长 钟建国眉山市政府副秘书长 邹汝林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主任 李学文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局长 张乐勤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副局长

刘德怀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总工程师 陈瑞林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 唐学刚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旅游建设局局长陈世良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旅游建设局副局长杨丽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工程师

前言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于198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二十余年来,风景区生态环境得到较好的保护,在眉山市融入大成都经济圈的背景下,对黑龙滩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全面协调风景区与成都市、眉山市和黑龙滩镇的关系,满足新形势下风景区保护和发展的需要,必须编制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07年1月,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区管委会面向全国进行风景区总体规划商务招标,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中标取得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权,依据我院与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区管委签订的规划委托合同,规划组于2007年1月15日开始工作,2007年3月9日向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区管委汇报了规划纲要;2007年4月29日,向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黑龙滩风景区管委汇报了规划初步方案,按照眉山市规划和建设局下发的规划纪要,修改完成了规划初步方案;7月10日,由眉山市政府邀请省内有关专家学者召开了方案咨询会,按照专家意见和建议,我院对规划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修改和深化,经院总工办两次审查,形成评审方案,于7月30日通过四川省建设厅组织的评审,现按照四川省建设厅《议事纪要》第8期要求,修改完成正式成果,如下: 一、规划文件 《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文本》 附件一:《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说明书》 附件二:《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附件三:《黑龙滩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专题研究》 二、规划图纸 (1)四川省域、成都市域区位关系图 (2)眉山市域、仁寿县域区位关系图 (3)镇域综合现状图1∶20000 (4)镇域统筹结构规划图1∶20000

仙桃市张沟镇城镇总体规划文本

. 仙桃市张沟镇城镇总体规划(2009—2030年) 文本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仙桃市人民政府 仙桃市科学发展规划合作领导小组 张沟镇人民政府

仙桃市张沟镇城镇总体规划(2009—2030年)文本 目录 总则 (1) 第一章城镇性质、发展目标与规模 (2) 第二章镇域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规划 (3) 第三章镇区规划布局 (7) 第四章镇区用地布局 (8) 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10) 第六章绿地水系景观规划 (11) 第七章镇区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2) 第八章防灾减灾规划 (13) 第九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规划 (14) 第十章环境保护规划 (15)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16)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 (17) 附则 (18)

总则 一、编制背景 第一条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设置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从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全省区域发展的高度出发,做出的战略决策。为了加快仙洪实验区发展,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提出“按照小城市建设规模,在试验区改造建设一批中心集镇”,并选择了仙桃张沟镇、洪湖峰口镇、监利白螺镇为中心镇建设试点镇。根据湖北省委、省政府的指示精神,在省建设厅的要求和指导下,制定了《仙桃市张沟镇城镇总体规划(2009—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第二条“十一五”期间,张沟镇的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张沟位于仙洪试验区的“门户”,将承担“先行先试”的发展责任;良好的区位和交通条件,特别是武汉至潜江的城际铁路即将建设,将使张沟成为承接和传递武汉经济向外辐射的重要节点区域;仙桃城区实施“南扩战略”,将使张沟融入城区实现“同城化”发展;以“养蟮”为主的特色农业和初具规模的工业、较好的新农村建设基础,将形成工农互动的发展局面,促进张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良好的内、外部条件,为张沟跨越式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第三条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和仙洪试验区建设的战略机遇,积极对接仙桃城区“南扩战略”,按照仙桃市委市政府建设“市域副中心”的总体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升特色农业,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建设江南水乡特色的宜居城镇和“荆楚明珠”。 第四条立足张沟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按照“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促进发展、生态优先、集约节约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本次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促进张沟镇与周边区域城镇和仙洪试验区的协调互动优势互补,建立区域基础设施共享共建机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加强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3)对接仙桃城区“南扩战略”,突出城镇建设重点和方向,实施“战略空间北移”,合理确定发展规模,优化空间布局,与仙桃城区无缝对接,实现“同城化”发展; (4)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按照“市域副中心”的标准培育小城市功能; (5)坚持“工业兴城”,积极承接城南工业园产业辐射,优化产业布局,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 (6)按照“现代化小城市”标准,完善道路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过境交通干扰和环卫、污水处理、燃气等设施不足的问题; (7)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彰显江南水乡的城镇特色,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三、规划依据、期限与规划区范围 第五条本次总体规划的主要依据是: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0)(2016年修编版)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2016年修编版) 规划文本 规划图纸

目录 规划文本 第一章规划总则 (2) 第二章保护规划 (4) 第三章游赏规划 (9) 第四章设施规划 (12) 第五章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 (17) 第六章相关规划协调 (18) 第七章近期规划实施 (20) 附表 (21) 附表1-1 风景名胜资源类型与分级评价 (21) 附表2-1 文物保护单位 (23) 附表3-1 风景区游客容量 (24) 规划图纸 图0-1 区位关系图 图0-2 综合现状图 图0-3 规划总图 图1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包括1-1、1-2两幅分图) 图2-1 分级保护规划图 图3-1 游赏规划图 图4-1 道路交通规划图 图4-2 游览设施规划图 图5-1 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图 图6-1 城市发展协调规划图 图6-2 土地利用规划图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加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的严格保护和管理,有效指导利用与建设行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面积与范围 风景区总面积为153.12km2,地理座标为东经103°25'45″——103°38'15″,北纬30°52'29″——31°01'48″范围边界走向见图纸。 核心景区面积81.58km2;占风景区总面积的53.28%。 结合风景区范围调整,划定8个城景交叉的管理地块,管理要求见表1-1。

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 (一)风景名胜区性质 以水利文化、宗教文化为底蕴,以卓越的古代水利工程、道教宫观、峡谷溪涧、生态山林为突出景观特征,具有游赏休闲、科教文化、生态涵养及大熊猫保护等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二)风景资源特征 智慧绝伦的水利工程,享誉海内的道教文化,悠久丰富的佛教文化,厚重丰富的历史遗胜,幽远变幻的山峰峡谷,幽深清秀的河溪潭瀑,幽静原始的生态山林。 (三)风景资源类型与评价 共178个景点,分属2大类、8中类、39小类;其中人文景点123个,自然景点55个。特级景点8个,一级景点32个,二级景点48个,三级景点56个,四级景点34个。 14处景群。其中人文类景群9处,自然类景群5处;特级景群3处,一级景群8处,二级景群3处。 第四条规划期限 本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近期2016~2020年。

白马镇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部分泰州市白马镇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1条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泰州市白马镇的规划建设和组织管理,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规定,特编制《泰州市白马镇总体规划》。 第2条本规划是原《泰州市白马镇总体规划》(2007-2020)的修编规划,是指导白马镇镇域和镇区各项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在白马镇范围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均应执行本规划。 第3条本规划经泰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即具法律效力,若需调整、修订本规划,须经泰州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4条凡在本规划批准前编制的各项规划与本规划不一致的,均以本规划为准。因建设需要单独编制的专业规划、详细规划、市政工程规划等,均应按本规划的要求进行。 第二章发展目标及指导思想 第5条总体目标 1、全镇社会文明和谐、科技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昌盛,各项社会业协调发展。 2、镇区建设成为市内领先的设施先进、功能合理、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型小城镇。 3、农村建设和改造全面完成,农业经济发达,农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 4、全镇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环境污染得到根本治理,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环境质量优良。 第6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高起点制定白马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 2、按照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的总体要求,合理布置各类用地,使规划具有较强的超前性和适应性。 3、满足城市建设、镇区建设和村庄建设的发展需要,妥善处理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的关系,长远规划、逐步实施。 4、充分利用镇区的旅游资源和交通优势,打造国家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 5、重视基础设施规划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力求社会、经济和环境三大效益的和谐统一。 第7条规划重点 1、功能定位 坚持以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整合城镇空间,合理配套白马镇的各项公用基础设施;明确镇区性质,完善镇区功能,适度扩大镇区规模。

(整理)临沂市滨河景区总体规划-文本.

临沂市滨河景区总体规划 文本 规划总论 (1) 第一章现状背景与资源 (2) 第二章旅游客源市场 (2) 第三章旅游发展战略 (3) 第四章旅游开发规划 (4) 第五章旅游分区开发 (4) 第七章滨水景观建设 (7) 第八章旅游活动策划 (8) 第九章旅游线路设计 (9) 第十章旅游商品规划 (10) 第十一章旅游市场营销 (10) 第十二章旅游基础设施 (11) 第十三章景区防洪规划 (12) 第十四章环境保护规划 (12) 第十五章景区组织管理 (13)

临沂市滨河景区总体规划文本 规划总论 一、规划背景 进入新世纪,临沂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大临沂、新临沂”的宏伟目标,成功争创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临沂市滨河景区依托城市建设,按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思路,通过几年的城市建设努力,发挥出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临沂市城市旅游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滨河景区先后被水利部评定为首批国家水利风景区,跻身于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行列,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滨河景区自建成以来,实行市场化运作,发展滨河旅游业,先后公开招标了19处服务经营网点,成功举办了沂河广场艺术节、龙舟对抗赛、沂河沙雕艺术节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得到了广大市民的高度认可和社会各界的称赞。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滨河景区,突出特色,提升景区综合效益,2006年5月,滨河景区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编制旅游规划,经招标专家综合评定,北京创新旅游开发中心中标,《滨河景区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展开。 二、规划范围 景区范围包括沂河左岸自分沂入沭水道205国道桥至汶泗公路汤头桥、右岸自刘家道口闸至白沙埠的前石梁头村北,祊河自入沂河口至临沂城北外环路。以上所属河段河道两岸堤防、道路及堤防内所有陆域、水域,滨河防洪工程建设的设施及橡胶坝,河道两岸堤防以外滨河防洪工程建设的部分;城市规划区内已列入滨河防洪工程规划的所属区域;沿河两岸堤防以外与管理范围相连接的区域200米范围,纳入滨河景区外围保护地带,总面积近6000公顷,水面3600公顷,蓄水量1亿立方米。 三、规划性质 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中的第1.0.3条的规定,“滨河景区”应该属于中型风景区。 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的要求,滨河景区规划应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考虑滨河景区作为景观河道在临沂市城市旅游中的特殊地位及其作为行洪河道的重要作用,规划的内容和性质又远远超出了风景名胜区的简单概念。本次滨河景区旅游总体规划确定为旅游区总体规划。 四、规划分期 为使本规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保持一定的弹性,将规划时段选定为2008—2020年,分为近、中、远三期,具体规划年限分期如下: 近期:2008-2010年 中期:2011-2015年 远期:2016-2020年五、规划依据 1. 国家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 2. 国家规范、法规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 《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 《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8973-2003) 《水利风景区管理办法》(200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003)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2003) 3、地方法规及其他资料 《山东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定》(2004) 《临沂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 《临沂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07) 《山东省临沂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2003) 《临沂市滨河湿地生态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06) 《临沂市滨河景区百里健身长廊设计方案》(2007) 《临沂统计年鉴》(2007) 六、规划原则 1、充分考虑行洪安全 滨河景区区域的沂河河道与祊河河道均是行洪河道,在河道两岸以及滨水地带开发旅游,必须充分考虑行洪安全问题。在确保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开发旅游。 2、与有关规划相协调 (1)与城市规划相协调 (2)与水利防洪规划相协调 (3)与全市旅游规划相协调 (4)与城市相关规划相协调 3、充分利用河流二滩地 积极消化利用河滩土地,立足内滩挖潜,建设休闲旅游设施,缓解紧张的城市休闲旅游用地。 4、打造滨水宜居环境 尊重自然环境及地方历史文化,坚持以人为本,创造独具特色、品质一流的人居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文本

项目名称: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委托单位:重庆市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设计单位: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设计编号:2005G025 协编单位:重庆市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人民政府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院长:赵万民教授博士导师 审定:赵万民教授博士导师 总规划师:黄光宇教授博士导师注册规划师 审核:张九师总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朱大庸总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赵万民教授博士导师注册建筑师 规划设计:黄勇规划师城市规划博士生 毕文婷规划师城市规划硕士 姜涛规划师建筑学硕士 朱猛规划师城市规划硕士 戴彦规划师城市规划博士生 李卉规划师城市规划博士生 汪洋讲师地理信息博士生 李俐娟规划师城市规划硕士 李毅规划师城市规划学士 乔柳规划师城市规划学士 段炼副教授注册规划师 道路交通:李泽新副教授注册规划师 魏来规划师城市规划学士 江毅规划师道路交通硕士 工程管网:叶树之工程师 韦小军讲师注册规划师 聂晓晴讲师注册规划师 重庆市长寿湖旅游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林家鹤长寿区副区长管委会主任 黄天江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胡晓东管委会副主任 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人民政府黄世斌镇党委书记 杨德华镇长 黄广荣镇人大主席

重庆市长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文本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2006年3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5) 第二章风景区性质与规模 (7) 第三章风景资源评价 (8) 第四章总体布局 (9) 第五章保护培育规划 (12) 第六章核心景区规划 (15) 第七章风景游赏规划 (16) 第八章典型景观规划 (17) 第九章游览设施规划 (18) 第十章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21) 第十一章植被规划 (21) 第十二章道路交通规划 (23) 第十三章基础工程规划 (26) 第十四章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29) 第十五章分期发展规划 (29) 第十六章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30) 第十七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31) 第十八章防灾规划 (33)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背景分析 一、规划区范围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位于象山港顶部的黄墩港水域及其周边岸线陆地和海岛区,规划范围包括两片海岸陆地、一个群岛以及一片海湾水面,规划区总面积约52.6km2。 二、自然与区位条件 (一)地理区位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位于象山港顶端的黄墩港和强蛟群岛水域,地理坐标位于东径121°19′,北纬29°27′。在行政区划上,宁海湾旅游度假区涵盖了宁海县临港经济开发区和大佳何镇部分地区的陆地。宁海湾旅游度假区地块包括强蛟半岛东部海滨、强蛟群岛、大佳何镇西北海滨以及象山港西部水面。 (二)交通条件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地处全球第六城市群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具有良好的经济区位和便捷的海陆空交通条件。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交通便利。度假区南面通过临海一级公路与县城相连,距离为27.8km;北面通过高速公路直通宁波,相距约58km;西面与西店镇毗邻,东北与奉化市桐照和凤凰山隔海(象山港)相望。通过水上航线,旅游区还可以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各大城市与港口紧密相连。(三)气候水文 宁海县属中纬度亚热带过渡地带,为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总特征是夏、冬两季长,春、秋两季短,春暖、夏热、秋爽、冬冷,四季分明。旅游区年平均最高气温20.8℃。 宁海湾旅游度假区的降水量较少,年降水量在1450mm左右。春、秋、冬一般属稳定性降水,分布较为平均;夏季主要为台风雨和雷阵雨,分布很不均匀。 港内潮流流速较大,一潮进入港口测站断面潮量12亿m3;涨潮流历时普遍长于落潮流,涨、落数值分别为6小时和5小时;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落潮流最大流速1.83m/s,平均流速0.98m/s。 三、社会经济环境 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是指在长江入海而形成的扇形冲积平原上,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和江苏的苏州、无锡、镇江、南京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经济扩散的中心,产业布局的重心。 从总体上来看,宁波处于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圈层第一圈层,宁海又将成为宁波市南部的副中心。因此,本旅游区所在的宁海县相对于长三角区位优势非常突出。 宁波具有发展经济的良好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158.0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突破3000美元,财政收入288.3亿元,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18元。目前,宁波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和重化工业基地,是浙江省经济中心。 四、旅游发展背景 未受污染的沙滩、海水和充足的阳光、温暖的海洋气候是开发滨海旅游最重要的条件。滨海度假起源于拉丁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区,然后逐步扩展到欧美和亚太地区,今天已经成为世界上传统的三大度假形式之一。 随着游客消费心理的日趋成熟,大多数游客的旅游需求正在由观光向休闲度假市场转移,旅游方式已从大众化转向了个性化和多样化。 宁波旅游发展格局: 1、宁波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宁波集聚了重要的旅游资源,其旅游发展总体构架已经形成。 2、宁波作为浙江的第二旅游中心,已经率先完成旅游强市的发展布局。 3、宁波的目标是建成全国重要滨海旅游地和国际性港口旅游强市。 宁海旅游发展格局: 根据《宁海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宁海县要通过“做亮宁海真山真水、培育生态休闲天地、打造黄金度假海湾”的战略路径,逐步形成“一带、两区、多点”的格局:“一带”:中部旅游带,即宁海湾(强蛟岛群与半岛/海湾/大佳何海滨)——中心城区——连福山——梁皇山——前童古镇——浙东大峡谷旅游带;“两区”:温泉旅游区(包括温泉和雁苍山、龙宫峡谷)和茶山旅游区(茶山旅游区和许家山村);“多点”:野鹤湫、胡陈港、伍山石窟等旅游区(点)。

马当镇总体规划文本

彭泽县马当镇总体规划(2003 2020) 文 本 江西师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彭泽县马当镇人民政府 二零零三年七月 目录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技术经济依据 第三章发展战略及总体目标 第四章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第五章镇区性质与规模 第六章镇区建设规划 第七章园林绿地规划 第八章专项工程规划 第九章环保环卫规划 第十章防灾设施规划 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第十二章规划建设控制

第十三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二条规定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第四条及《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要求,特制定彭泽县马当镇总体规划文本(以下简称“文本”)。 第二条本规划是彭泽县马当镇各项建设活动的指导性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和《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要求,并按本规划执行。 第三条本规划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的原则,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合理开发城镇,控制城镇规模,使之成为本省现代化的新型小城镇。 第四条本规划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说明书和基础资料汇编四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图纸是密切相关、相互联系的整体,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五条本规划文本与国家、本省和本地区的其它相关法律、规章(如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建筑设计、文物保护、交通、卫生、消防通讯、公用工程等)配套实施,对城镇建设进行管理和控制。 第二章规划技术经济依据 第六条法律条例、技术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4、《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5、《江西省城镇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2001年) 第七条规划年限 近期2003年—2007年5年 远期2007年—2020年13年 第八条全镇人口规模 近期36000人,远期39000人 第三章发展战略及总体目标 第九条发展战略 把马当镇建设成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工贸型城镇。 1、乡镇企业为马当镇发展的支撑点。规划应加大科技投入,改善投资环境,招商引资,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稳步发展建材、油化生产加工业,创立马当镇支柱龙头产品,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多门类综合体系,建成乡镇企业相对发达的工贸型城镇。 2、积极利用区位优势,以商贸交易为重点,积极营造市场氛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精心组织城镇建设,进行城镇统一综合开发。

湖南福寿山旅游总体规划文本公示模板

湖南福寿山旅游总 体规划文本公示福寿山旅游区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南部思村乡, 是国务院国发 [1988] 51 号文件公布的”岳阳楼洞庭湖风景名胜区”所包括的九个景区之一, 集山秀、水美、林幽、石奇于一体, 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21 世纪前20 年, 将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时期。在充满希望的21 世纪, 福寿山的旅游业同样迎来快速发展的春天。 本着远见旅研”远见卓识、责任良知”的企业宗旨与”济世经用” 的规划理念, 项目小组先后多次赴福寿山旅游区进行实地踏勘、现状资料收集、市场调研; 并与当地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进行座谈, 广泛听取意

见; 同时严格遵照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有关规范, 登记图表、填绘地图, 经过紧张而有序的工作, 在多个方案的比较论证基础上, 完成了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 项目小组得到了岳阳市旅游局、平江县旅游局、思村乡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平江县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规划分三大部分: 福寿山旅游总体规划文本、福寿山旅游总体规划系列图件、福寿山旅游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受水平与条件所限, 规划中的纰漏与误差在所难免, 敬请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 福寿山旅游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

顾问: 彭东明洪志凡李岳玲 组 长: 谢淼泉 成 李镇江艾鲜枝 员: 田共兵 吴湘清何蒙珍赵淼涛 周三春杨野廖洪鸣 林冰玉唐杏桂办公室主任: 林冰玉(兼) 福寿山旅游总体规划作业小组 顾问: 袁健许春晓 刘源 组 长: 副 袁开国 组长: 张国珍张欢李宪坡 组 员: 周玢朱湖英杨宇 调查研究人员: 李镇江唐杏桂邱齐平 赖豪杰 第一章总则 第1.01 条本规划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宗旨, 为指导福寿山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而编制《福寿山旅游总体规划》( 以下简称本规划) 。

生态休闲旅游区总体规划文本

湖北省天子湖生态休闲旅游区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论 (1) 第二章现状及前景分析 (3) 第三章总体定位 (7) 第四章功能分区规划 (9) 第五章片区重点项目设置 (10) 第六章旅游容量分析 (23) 第七章旅游产品规划 (23) 第八章专项规划 (26) 第九章开发步骤 (34) 第十章投资概算 (34) 第十一章效益评估 (36) 第十二章附则 (37)

第一章规划总论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正确指导天子湖生态休闲旅游区的开发建设,保护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合理地规范天子湖旅游区的开发行为,确保天子湖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背景 保康东依古城襄樊,南接宜昌三峡,西连林海神农架,北交道教圣地武当山。地处鄂西北山区,秦巴山系末端的荆山主脉由南向东横贯全境。位于古隆中—神农架—武当山—大三峡黄金旅游线上,属于荆山生态旅游圈的核心部分。保康全境皆山水相依,自然景观美不胜收,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得天独厚。 第三条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南河库区范围,包括大畈村、七里扁村、天子坪村、台口村和张家坊村等5个村,面积约20平方公里。 第四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8—2017,共十年,分为一期、二期、三期,一期为2008-2010年;二期为2011-2013年;三期为2014-2017年。 第五条规划依据 (一)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5-20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

洛碛镇总体规划文本word参考模板

0 / 35 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镇总体规划2008—2020 文 本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1) 第二章 规划目标 ................................................................................. 2 第三章 镇域总体规划 .. (2) 第一节 城镇化水平预测 ............................................................................. 2 第二节 村镇体系规划 ............................................................................... 2 第三节 产业布局规划 ............................................................................... 3 第四节 镇域空间管制规划 ........................................................................... 3 第五节 镇域用地规划 ............................................................................... 4 第六节 镇域公共设施规划 ........................................................................... 5 第七节 综合交通规划 ............................................................................... 5 第八节 基础设施规划 ............................................................................... 5 第九节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 6 第十节 防灾减灾规划 ............................................................................... 7 第十一节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 7 第四章 镇区建设规划 ............................................................. 第一节 城镇规划区、性质与规模 ................................................... 第二节总体布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