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第二章

无机化学第二章
无机化学第二章

第 2 章分子结构

2-1 化学键参数和分子的性质

分子结构的内容是:分子组成、分子空间结构和分子形成时的化学键键参数:用各种不同的化学量对化学键的各种属性的描述。

键能:在101.3KPa ,298K 下,断开1molAB 理想气体成 A 、B 时过程的热效应,称AB 的键能,即离解能。记为△H °298 (AB )

A ─

B (g) =A (g) +B (g) △H°298 (AB )

键能的一些说明:

对双原子分子,键能即为离解能,对多原子分子,键能有别于离解能。同种化学键可能因环境不同键能有很大差异。对同种化学键来说,离解产物的稳定性越高,键能越小。产物的稳定性可以从电荷的分散程度、结构的稳定性来判断。

键能越大键越稳定,对双原子分子来说分子就越稳定或化学惰性。

成键原子的半径越小,其键能越大,短周期中的元素的成键能力与其同族元素长周期的相比键能肯定要大得多。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可以想见其成键能力应增大。但F-F 、O-O 、N-N 单键的键能反常地低,是因为其孤电子对的斥力引起。

一般单键键能不如双键键能,双键键能不如叁键键能。但双键和叁键的键能与单键键能并无简单的倍数关系。一般来说,原子间形成的第一个键最稳定,第二个键次之,第三个键最小,若有第四个键则更小。

对双原子分子间形成的键:同核双原子分子同族元素从上到下键能下降,因为原子半径增大而成键能力下降;异核双原子分子在核间距一样(或几乎一样)时,电负性相差越大,键越稳定。

双原子分子可用生成热求得键能;多原子分子可用键能近似求得反应热。

H2O (g) =H (g) +OH (g) D (H-OH) =500.8KJ/mol

OH (g) =H (g) +O (g) D (H-O) =424.7KJ/mol

HCOOH (g) =HCOO (g) +H (g) D (HCOO-H) =431.0KJ/mol

D (NH2-H) =431 D (NH-H) =381 D (N-H) =360

若一个原子与多个相同原子形成多个化学键则一般有: D1 >D2 >D3 >…>D n , 但说到键能则是其平均值。

2 键长

键长:成键两原子的核间的平衡距离。

之所以用平衡距离是因为分子处于振动之中,核间距离在不断变化之中。原子核间距离越短,化学键越稳定。

键长也受环境影响, 一般来说, 成键原子环境电负性越强键越短。

F3Si-Cl d=200pm H3Si-Cl d=205pm

H2ClSi-Cl d=202pm Cl3Si-Cl d=201pm

3 键角

键角:同一分子中键与键的夹角。

键角与成键原子的成键轨道有关,在成键轨道确定时还决定于成键原子的价层电子键角用于说明分子的空间结构,对分子的性质尤其是物理性质有推导作用。过小的键角(~90 ) 意味着分子张力大,稳定性下降。

4 键的极性

由于成键两原子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而导致化学键的极性。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的化学键称极性键。

正负电荷重心重合的化学键叫非极性键。

一般来说,对同原子形成的化学键,若其所处环境相同,则形成非极性键,异原子形成化学键则肯定是极性键。离子键是最强的极性键。对共价键来说,极性越大,键能越大。

5 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极性是由化学键的极性引起,组成分子的化学键若都无极性,则分子肯定无极性;而若组成分子的化学键有极性,则要看分子的结构情况以判断有无极性,若整个分子的正负电荷重心得合则无极性,否则有极性。

分子极性的大小用偶极矩来衡量:μ=q.d 其中q 为点电荷,单位为库仑;d 为点电荷间距离,单位是m,μ为偶极矩,单位是 C.m 。

对双原子分子来说,点电荷间的距离就是核间距。偶极矩和核间距均可由实验测得,故可推出其离子性大小。

电负性差值越大,极性越大,双原子分子的偶极矩越大;虽然偶极矩还与核间距有关,但核间距起次要作用。CO 的偶极矩特殊。

6 分子的磁性

任何物质都会产生一个反抗外磁场的磁场,也即抗磁性。

某些有成单电子的物质来说,除了产生抗磁性外,成单电子还会沿着外磁场产生一个顺磁场,且产生的这个磁场比抗磁场要大得多,所以表现为顺磁性,这类物质称顺磁性物质。无成单电子,则只有抗磁性而无顺磁性,这类物质称抗磁性物质。

不论抗磁性物质还是顺磁性物质,当外磁场消失时,其诱导磁场消失。

而另有一类物质,在外磁场作用下产生比一般的顺磁性要大得多的磁场,且在外磁场消失时,而诱导磁场不完全消失,即有记忆,这类物质称为铁磁性物质。

分子的磁性

对顺磁性物质而言,其产生的磁矩如果只考虑纯自旋贡献,不考虑轨道贡献和旋轨道偶合时有如下关系:

2-2 离子键

化学反应的发生在能量上肯定有利。离子化学物形成必然伴随电子得失,只有活泼的金属和活泼的非金属之间可形成离子键。

离子型化合物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能量变化──晶格能

玻恩- 哈伯循环──分析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能量变化

玻恩- 哈伯循环举例

△f H NaCl =-411KJ/mol

S=106.5 D=247 I=495

E A =-376 △H 1 =-526 △H 2 =-243

△f H NaCl =S+D/2+I+E A+△H1+△H2

U =△H1+△H2

晶格能

从玻恩- 哈伯循环中不难分析出,对离子化合物稳定性的贡献最主要来自△H 和△H2,这两项合称晶格能。对离子化合物来说,晶格能对化合物的稳定性不言而喻,故常温下,离子化合物一般不可能是气体和液体,只能是固体。

晶格能:气态离子从无限远处接近最后形成固体离子化合物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是离子化合物稳定性的量度。

晶格能无法直接测得,只有通过热力学循环求得。

对纯离子化合物来说,离子电荷越高,晶格能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晶格能越高。有:U ∝Z + Z - /(r + +r - )

电荷高的晶格能大,电荷一样时看离子半径和,离子半径之和小的晶格能大。

离子化合物的键能(离解能):-(I+E A +△H1 )

离子键

离子键的本质:原子或原子团发生电子得失而形成正负离子,通过正负离子间的静电作用:F=Z + Z - /d2离子从无限远处靠近形成离子晶体而作的功。离子键包括同号离子间的斥力和异号离子间的引力。

阴阳离子不可能无限靠近,离子的核外电子以及原子核间都有强烈相互作用,最后在一适当距离达到平衡,即斥力和引力相等。

离子键的特征

因离子的电荷是球形对称的,故只要空间条件允许,可尽可能多地吸引异号电荷的离子,离子键没有饱和性。在离子晶体中,每个正离子吸引晶体内所有负离子,每个负离子也吸引所有正离子。

异号离子可沿任何方向靠近,在任何位置相吸引,故离子键没有方向性。

不可能有100% 的离子键;成键原子电负性差值越大,离子键成分越高。离子键成分超过50% 的化学键为离子键,此时电负性相差约为 1.7 。含离子键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

离子键百分数和离子键强弱是两码事,与化学键的强弱也无直接关系。

2-3 共价键

Lewis,G.N. 原子价的电子理论,分子趋向于形成共用电子对来满足8e 结构

Heitler,W. 和London,F 应用量子力学处理H2,Pauling,L 发展这一成果,创立了现代价键理论:Valence Bond Theory (VBT) 。

Milliken 和Hund,F 也应用量子力学,从另一角度出发,处理了H2+而创立了分子轨道理论:Molecular Orbital Theory (MOT) 。

1 现代价键理论

成键两原子必须有能量较低的成单电子;

成键时成单电子必须自旋方向相反,在核间电子云密度最大形成稳定化学键;

共价键有饱和性,成单电子的数目就是成键数目;

共价键有方向性,沿轨道方向重叠可产生最大重叠,形成的键最稳定;在所有轨道中只有s 轨道无方向性,只有s 轨道之间形成的键无方向性。

化学键

σ键:沿电子云最大方向头碰头重叠而形成的化学键。头碰头方式重叠是最有效的重叠,故形成的化学键最稳定。S 轨道无方向性,故有s 轨道参与形成的化学键一定是σ键。

π键:成键两原子在已形成σ键的情况下其它轨道不可能再以头碰头方式重叠,可以肩并肩方式重叠形成π键。肩并肩重叠不如头碰头重叠有效,故π键稳定性一般不如σ键。π键是两原子间形成的第二、第三键。

S 轨道只参与形成σ键一种,p 轨道可以形成σ键和π键两种键,d 轨道可以形成σ键、π键和δ键三种键, f 轨道能否成键尚未有定论。

σ键和π键

轨道的杂化

Pauling 指出,原子轨道在成键时并不是其原型,而是将参与成键的几个轨道重新组合成数目相同的等价(简并)轨道,这个过程称杂化。只有能量相近的轨道才能进行杂化;

杂化后的轨道形状和能量完全一样,但方向不同;杂化前后轨道总数目不变;杂化以后的轨道电子云更加集中在某一方向上,故其成键能力强于未杂化的轨道。杂化轨道只能填充孤电子对或σ键上电子;杂化是原子成键前的轨道行为,与该原子的价层电子数目无关。

杂化的几点说明

杂化类型决定于成键中心原子的价轨道和成键时的方式。如价轨道为1s ,则因只有一个轨道故谈不上杂化,价轨道为ns np ,则有四个轨道,最多可有四个轨道参与杂化最多形成四个σ键,若价轨道为ns np nd 或(n-1)d ns np ,则可多于四个轨道参与杂化;价轨道指明了最多可杂化的轨道数目。若中心原子与其它同一原子形成多个化学键,只有一个键是由杂化轨道形成的,其它成键轨道须从价轨道中扣除。杂化轨道只用于形成σ键或孤电子对。

若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目多于价轨道时形成不等性杂化,即部分价电子以孤电子对进入杂化轨道。此类杂化一般只发生在中心原子价轨道为四个时

若以不等性杂化方式成键,则成键键角会发生变化,其规律如下:

孤电子对(lone pair) 只受中心原子约束故电子云伸展范围大;成键电子对(bonding pair) 受两个原子约束电子云伸展区域小。故电子对斥力相对大小为:lp-lp>lp-bp>bp-bp

lp,bp 之间的作用结果使lp-lp 之间的夹角大于lp-bp 之间夹角,而后者又大于bp-bp 之间的夹角。

若与中心原子成键的原子电负性大,其电子云密度也高,对其它成键原子的排斥也大,故键角也相应增大;若有部分原子形成π键也相当于增大电子云密度,故键角也会增大。

2-4 分子轨道理论简介

组成分子的所有原子轨道包括价轨道和非价轨道都并入分子轨道,且在形成分子轨道之前进行重新组合。

组合后的分子轨道与原子轨道相比,总数量完全相同,大致一半能量升高形成反键分子轨道,另一半能量降低形成成键分子轨道,有时还有少量原子轨道找不到对称性匹配的其它原子轨道与之组合则形成非键分子轨道,非键分子轨道基本上仍保留原原子轨道特点(能量、波函数)。

分子轨道就象一个原子的原子轨道一样在能量上不同按能级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列,但表示符号已变为σ、π、δ…替代原子轨道的s 、p 、d 、f…。分子轨道也用波函数来表示。

原子轨道要组合成低能量的分子轨道须满足三原则:

对称性匹配原则:参与组合的原子轨道必须在取向上满足一定要求才能组合成有效的分子轨道,否则只能形成非键分子轨道即不参与组合直接成为分子轨道。参与组合的原子轨道通常只有三种对称性即σ对称性、π对称性和δ对称性,其中最后者不常见。

能量相近原则:能量越近,组合后的成键轨道比原轨道能量降低得越多,反键轨道比原轨道能量升高得越多。因价轨道组合后得到的高能反键轨道常常无电子填充,故这种组合最为有效。

最大重叠原则:新的分子轨道中,成键轨道占用率总是高于反键轨道的,最大重叠是指形成的成键轨道尤其是由价轨道形成的成键轨道在原子间电子云密度最大。

电子在分子轨道上的填充顺序与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填充顺序一致,即满足能量最低原理,保里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

填充电子后的分子若其成键轨道上的电子总数大于反键轨道上的电子总数则分子可以形成,否则不稳定。成键轨道上和反键轨道上的电子数差除 2 即为键级。

共价键的稳定性首先与参与键的原子有关,原子间的电负性差越大形成的共价键一般越稳定;原子的原子半径越小形成的共价键也越稳定。还与原子参与组合的价轨道有关(对称性),σ对称性稳定性一般高于π,而π又高于δ。

若分子组成相似而且价轨道上填充的电子总数相同,这些分子称为等电子体。等电子体一般有相

分子轨道理论举例

同核双原子分子:H2+ ,Li2 , Be2 , B2 , C2 , N2 , O2 , F2。同核双原子分子总可以找到对称性匹配且能量相近甚至一样的原子轨道,故只有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而无非键轨道。第二周期元素同核双原子分子轨道能级为:σ1s , σ1s * , σ2s , σ2s * , σ2p , 2π2p , 2π2p * , σ2p

* …(Li,Be,O,F )或σ1s , σ1s * , σ2s , σ2s * , 2π2p , σ2p , 2π2p * , σ2p * …(B,C,N)

异核双原子分子:BN ,CO ,HF 。

等电子体CH4 , NH4+ , CCl4 ; NH2- , H2O, H2F+。

异核或多核分子中可能没有非键轨道,也可能有一定数量的非键轨道。如HF 中只有一个成键轨道和一个反键轨道其余都是非键轨道,而CO 中无非键轨道。

2-5 金属键和键型过渡

金属能导电,说明金属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而金属的价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 ,一般为1~2 个,在金属晶体中,原子的配位数却达8 或12 ,显然,不可能形成8 或12 个普通化学键。

自由电子理论: 金属的电负性小,容易失去价层电子,而形成正离子。在金属晶格结点上排列的金属原子和正离子是难以移动的,只能在其平衡位置振动,从金属原子上脱下的电子在整个晶体中运动,将整个晶体结合在一起。金属键可看成是许多原子共用许多电子而形成的特殊共价键,只不过该共价键没有方向性,也没有饱和性。

金属能带理论

用分子轨道理论处理金属键,把整个金属晶体看成的一个大分子,则所有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要参与组合,由于参与组合的原子轨道极多且能量一样(合金中能量相近),故组合后的分子轨道在能量间隔上相差极小,甚至产生能量重叠。当然最有意义的是价轨道的这种组合。

满带:电子填满的能带

导带:部分填充电子的能带。

禁带:满带与导带间的能量间隔。

满带与导带重叠则为导体;满带与导带不重叠但禁带宽度(能级差)小于3eV 为半导体;禁带宽度一般大于5eV 为绝缘体。

键型过渡

原子之间尽可能多地成键,成键种类无非是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但一般的化学键很少是单纯是三种键的一种,而是混合型。因为只有100% 的共价键而无100% 离子键,故共价键成份总是存在的。由于元素的电负性差值在变,故其离子成分也变,键型由100% 的共价型转向离子型(离子成份>50% ),若是金属间形成化学键,典型的共价键即成为金属键,也向离子键过渡。在一个化合物中,不同原子间的化学键可能有很多种,如:Cu(NH3)4SO4中就有离子键和共价键(配位键)。

2-6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由范德华(Van der Waals) 提出,又称范德华力,按作用力的产生原因分三种力: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取向力(orientation forces) :极性分子之间偶极的定向排列而产生的作用力, 又称Keesom 力。

取向力特点:

只有极性分子之间才会产生。分子偶极越大,取向力越大。在极少数极强极性的分子间中它

才是最主要分子间力,如H2O 、HF 中;一般是次要的作用力。

诱导力(induction forces) :极性分子诱导其它分子产生偶极(非极性分子)或附加偶极(极性分子)。诱导出的偶极再定向排列而产生的作用力。又称Debye 力。

诱导力特点:

只有极性分子存在才会产生。极性分子极性越大,诱导力越大,被诱导分子的变形性越大,诱导力越大。诱导能力强的分子其变形成性往往越差,而变形性强的分子其诱导能力又差。故诱导力绝不是分子间的主导作用力,永远产很次要的作用力。

色散力(dispersion forces) :分子中电子和原子核的瞬间位移而产生瞬间偶极,瞬间偶极的作用只能产生于相邻分子间,这种相互吸引便是色散力。又称London 力。

色散力特点:

任何分子间均有色散力。分子变形性越大,色散力越大。分子量越大,色散力越大,重原子形成的分子色散力大于轻原子形成的分子的色散力。除极少数极性极强的分子外,色散力是分子间的主流作用力。

分子间力特点:

作用力远不如化学键,一般<40KJ/mol ,比化学键小10~100 倍。

分子间力的作用距离在数百pm ,比化学键作用距离长。且因为是电荷作用,故无饱和性,而且色散力还无方向性。

对大多数分子色散力是主要的,故一般用色散力的大小便可判断其分子间力的大小。

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熔点沸点、溶解度,表面吸附等起作用。

2-7 氢键

氢键的形成条件:

必须是含氢化合物,否则就谈不上氢键。

氢必须与电负性极大的元素成键,以保证键的强极性和偶极电荷。

与氢成键的元素的原子半径必须很小。只有第二周期元素才可。

与氢形成氢键的另一原子必须电子云密度高,即需有孤电子对,且半径小,以保证作用距离较近。

氢键的特点

一般是静电作用,但它有方向性,即孤电子对的伸展方向。一般情况下也有饱和性,即氢与孤电子对一一对应。

作用力一般在40KJ/mol 左右,比化学键低一个数量级,但某些情况下氢键可能转化为化学键。氢键强于分子间作用力。

要想形成强氢键,一般要求氢与N 、O 、F 三元素之一形成化学键。

氢键的强弱与跟它成键的元素电负性和半径大小有关,电负性越大,氢键越强,原子半径越小,氢键越强。键极性越大,氢键越强,负电荷密度越高,氢键越强。

氢键有分子间氢键和分子内氢键。分子间氢键相当于使分子量增大,色散力增大,故熔沸点升高,极性下降,水溶性下降;分子内氢键未增大分子量,却使分子极性下降,故熔沸点下降,水溶性也下降。

习题:

是非题:

1、两原子间可以形成多重键,但两个以上的原子间不可能形成多重键。×

2、只有第一,第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之间才可形成π键。×

3、键的极性越大,键就越强。√

4、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与分子大小很有关系,结构相似的情况下,分子越大范德华力也越大。×

5、HF液体的氢键"键"能比水大,而且有一定的方向性。×

6、只有抗磁性物质才具有抗磁性,顺磁性物质无抗磁性.×

7、在NH3分子中的三个N─H键的键能是一样的,因此破坏每个N─H键所消耗的能量也相同.√

8、两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时,首先形成的一定是σ型共价键.√

9、BCl3分子中B原子采取sp2等性杂化,NCl3分子中N原子采取的是sp3不等性杂化.√

10、就轨道的形成和分布来说,杂化轨道的分布向一个方向集中,这样对形成共价键有利.√

二.选择题:

1.氮分子很稳定,因为氮分子

A.不存在反键轨道

B.形成三重键

C.分子比较小

D.满足八隅体结构

2.下列四种酸分子中,哪一种分子是中心原子在锥顶的三角锥结构?

A.H2SO3

B.H3PO3

C.H2CO3

D.HNO3

3.多原子分子中非中心原子最外层未成键电子对(孤电子对)的存在对键角

A.都有影响,使键角增大

B.都有影响,使键角减小

C.都有影响,有增大也有减小

D.大多数情况下影响很小

4.下列哪类物质中不可能有金属键A.化合物B.液体C晶体D.气体

5.分子中电子如果受到激发后

A.电子将从高能态跃迁回来

B.化学键将受到破坏

C.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D.两种情况都不符合实际

6.CO和N2的键级都是3,两者相比CO的

A.键能较小,容易氧化

B.键能较小,较难氧化

C. 键能较大,较难氧化

D.键能较大,较易氧化

7.下列那种化合物中实际上没有氢键? A.H3BO3 B.C2H6 C.N2H4 D.都没有氢键

8.SiF4的空间构型是A.平面正方形B.四面体型C.四方锥型D.直线形

9.乙炔分子(C2H2)中,碳原子采取的是

A.sp2杂化

B.等性sp3杂化

C.sp杂化

D.不等性sp3杂化

三.填空题:

1.PCl3分子,中心原子采取(sp3 )杂化,其几何构型为( 正四面体),偶极矩(0.97D ).

2.在CO HBr H2O等物质的分子中,取向力最大的为( h2o),最小的为( hbr);诱导力最大的为( hbr), 最小的为(h2o );色散力最大的为(hbr ),最小的为( h2o).

3.离子键的强度一般用(晶格能)来描述,而共价键的强度一般用(键能)表示.

四.简答题

1.为何氮气是反磁性物质而氧气却是顺磁性物质?

2.PF3和BF3的分子组成相似,而它们的偶极矩却明显不同,PF3(1.03D)而BF3(0.00D),为什么?

5.什么叫杂化?原子轨道为什么要杂化?

五.计算题

1.从下列数据计算反应2NaCl(s) + F2(g) = 2NaF(s) + Cl2的反应热,已知:1688kj/mol

(1) F2(g) = 2F(g) ΔrH°= +160kJ/mol

(2) Cl2(g) = 2Cl(g) ΔrH°= +248kJ/mol

(3) Na+(g) + Cl-(g) = NaCl(s) ΔrH°= -768KJ/mol

(4) Na+(g) +F-(g) = NaF(s) ΔrH°= -894kJ/mol

(5) Cl(g) + e- = Cl-(g) ΔrH°= -348kJ/mol

(6) F(g) + e- = F-(g) ΔrH°= -352kJ/mol

大学无机化学第九章试题及标准答案

大学无机化学第九章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 本章总目标: 1:牢固掌握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式配平的方法。 2: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意义,能运用标准电极电势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计算平衡常数 3:会用能斯特方程式来讨论离子浓度变化时电极电势的改变和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各小节目标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 1:掌握化合价、氧化数的概念,以及原电池的符号表示方法。 2:能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以及会表示电池的电动势,可以配平电极反应式,书写电池反应方程式。 第二节:电池反应的热力学 1:可以判断原电池反应的自发性:r m G zEF θ ?=-,E>0反应以原电池的方式进行。 2:掌握 E θ 和电池反应的 K θ 的关系的计算; 2.303ln ln lg RT RT zE F RT K E K K zF zF θθθθθ=?= =. 3:掌握利用能斯特方程来求算电极电势:。0.059lg V E E z θ??? ?=+???? 氧化型还原型 第三节: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学会运用能斯特方程来从酸度、沉淀物生成和配位化合物生成三方面来讨论这些因素对电池电动势的影响。 第四节:化学电源与电解 1:认识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源---锌锰电池、银锌电池、铅蓄电池、燃料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2:了解分解电压和超电压的概念。 第五节:图解法讨论电极电势 1:会看元素电势图。

大学无机化学第二章试题及标准答案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本章总目标: 1:掌握四个重要的热力学函数及相关的计算。 2:会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 3:理解化学反应等温式的含义,初步学会用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去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各小节目标: 第一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了解与化学热力学有关的十个基本概念(敞开体系、封闭体系、孤立体系、环境、状态、状态函数、过程、途径、体积功、热力学能),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U=Q-W )和计算。 第二节:热化学 1:掌握化学反应热的相关概念: ○ 1反应热——指恒压或恒容而且体系只做体积功不做其它功的条件下,当一个化学反应发生后,若使产物的温度回到反应物的起始温度,这时体系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反应热。()。 ○ 2标准生成热——某温度下,由处于标准状态的各元素的指定单质生成标准状态的1mol 某纯物质的热效应。符号f m H θ?,单位:1J mol -?或1kJ mol -?)。 ○ 3燃烧热——在100kPa 的压强下1mol 物质完全燃烧时的热效应。符号:c m H θ?;单位:1kJ mol -?。 2:掌握恒容反应热△U=Q v -W;恒压反应热Q p =△H 恒容反应热和恒压反应热的关系:p V Q Q nRT =+? 3:掌握盖斯定律内容及应用 ○1内容:一个化学反应若能分解成几步来完成,总反应的热效应等于各步反应的热效应之和。 ○ 2学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并从键能估算反应热。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方向 1:了解化学热力学中的四个状态函数——热力学能、焓、熵、吉布斯自由能。 2:重点掌握吉——赫公式r m r m r m G H T S θθθ ?=?-?的意义及计算。 3;建立混乱度、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反应自由能和标准熵以及标准摩尔反应熵的概念,并学会对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做初步的讨论会运用吉布斯自由能判断反应的自发性。 Ⅱ 习题 一 选择题 1.如果反应的H 为正值,要它成为自发过程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A.S 为正值,高温 B.S 为正值,低温 C.S 为负值,高温 D.S 为负值,低温 2.已知某反应为升温时rG 0值减小,则下列情况与其相符的是( ) A.rS 0<0 B.rS 0>0 C.rH 0>0 D.rH 0<0 3.该死定律认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与途径无关。这是因为反应处在(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可逆条件下进行 B. 恒压无非体积功件下进行 C. 恒容无非体积功件下进行 D.以上B,C 都正确 4.在298K 时反应 H 2(g )+1/2O 2(g ) =H 2O (g )的Qp 和Qv 之差(KJ/mol )是( ) A.-3.7 B.3.7 C.1.2 D.-1.2 5.冰的熔化热为330.5KJ/mol ,00C 时将1.00g 水凝结为同温度的冰,其S 为(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330.5Jmol -1K -1 B.-1.21Jmol -1K -1 C .0 D.+1.21Jmol -1K -1 6.下列变化为绝热过程的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体系温度不变 B.体系不从环境吸收热量 C.体系与环境无热量交换 D.体系的内能保持不变 7.某反应在298K 时的Kc 1=5,398K 时Kc 2=11,则反应的rH 0值为( ) A 〈0 B. 〉0 C.于0 D.不一定 8. 298K 时的rG 0=-10KJ/mol.已知:298K 时A,B,C ,D 皆为气体,当由等物质的量的A 和 B 开始反应时,则达到平衡时混合物中( ) A .C 和D B. A 和B C . A 和B 、C 及 D 都有,A 和B 的量大于C 和D 的量 D. A 和B 、C 及D 都有,但C 和D 的量大于A 和B 的量 9.热化学方程式:Zn (S )+1/2O 2(g )=ZnO (s ) rH 10=-348.3KJ/mol 2Hg(1)+O 2(g )=2HgO (s ) rH 20=-181.6KJ/mol 则反应:Zn (s )+HgO (s )=ZnO (s )+Hg (l )的rH 0 ( ) A.166.7KJ/mol B.-257.5KJ/mol C.–439.1KJ/mol D. -529.9KJ/mol

无机化学《分子结构》教案

无机化学《分子结构》教案 [ 教学要求] 1 .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基本特征和它们的区别。 2 .掌握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3 .掌握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内容。 4 .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及氢键的性质和特点。 [ 教学重点] 1 .VSEPR 2 .VB 法 3 .MO 法 [ 教学难点] MO 法 [ 教学时数] 8 学时 [ 主要内容] 1 .离子键:离子键的形成、离子的特征(电荷,半径,构型) 2 .共价键:价键理论-电子配对法(本质,要点,饱和性,方向性,类型σ 键、π 键)。 3 .杂化轨道理论:杂化轨道理论的提出,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杂化轨道的类型- sp 、spd 等各种类型及举例。 4 .分子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分子轨道的能级图,实例- 同核:H2、He 、O2、F2、N2;异核:NO 、HF 。 5 .共价键的属性:键长,键角,键能,键级。 6 .分子间的作用力和氢键。 [ 教学内容] 2-1 化学键参数和分子的性质 分子结构的内容是:分子组成、分子空间结构和分子形成时的化学键键参数:用各种不同的化学量对化学键的各种属性的描述。 键能:在101.3KPa ,298K 下,断开1molAB 理想气体成 A 、B 时过程的热效应,称AB 的键能,即离解能。记为△H ° 298 (AB ) A ─ B (g) =A (g) +B (g) △H° 298 (AB ) 键能的一些说明: 对双原子分子,键能即为离解能,对多原子分子,键能有别于离解能。同种化学键可能因环境不同键能有很大差异。对同种化学键来说,离解产物的稳定性越高,键能越小。产物的稳定性可以从电荷的分散程度、结构的稳定性来判断。 键能越大键越稳定,对双原子分子来说分子就越稳定或化学惰性。 成键原子的半径越小,其键能越大,短周期中的元素的成键能力与其同族元素长周期的相比键能肯定要大得多。在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可以想见其成键能力应增大。但F-F 、O-O 、N-N 单键的键能反常地低,是因为其孤电子对的斥力引起。 一般单键键能不如双键键能,双键键能不如叁键键能。但双键和叁键的键能

无机化学

一、是非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X )1、HNO3是一元酸,H2CO3是二元酸,H3BO3是三元酸。 (√)2、在Na2HPO4溶液中加入AgNO3生成Ag3PO4沉淀。 (X )3、O3是非极性分子。 (√)4、SO2分子呈V形结构,分子中有一个三中心四电子离域π键。 (X )5、卤素分子的解离能从氟到碘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X )6、卤化银都是难溶于水的,且从氟化银到碘化银溶解度依次降低。 (√)7、Cu2O的热稳定性高于CuO。 (√)8、Zn(OH)2和Cu(OH)2都是两性物质。 (√)9、Mn(II)在碱性溶液中的还原性比酸性溶液中的强。 (√)10、Cl2可以装在铁罐中储存和运输。 二、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焦硫酸的分子式为(A )。 A、H2S2O7; B、H2SO4·x SO3(x>1); C、H2S2O8; D、H2S2O4。 2、下列反应中产物错误的是(D )。 A、在CuSO4中通入H2S生成CuS; B、Na2S与HCl(aq)作用生成H2S; C、H2S与Cl2混合生成硫酸; D、FeS与HNO3作用生成H2S。 3、在氢卤酸中,由HF到HI酸性逐渐增强,其主要原因是(A )。 A、从HF到HI键能减弱; B、从F到I原子的电负性减小; C、从F到I的相对原子质量增大; D、从F到I原子的电子亲合能减小。 4、下列氢氧化物中,溶于过量氨水(必要时可加NH4Cl)后又易被氧化的是(B )。 A、Ni(OH)2; B、Co(OH)2; C、Cu(OH)2; D、Zn(OH)2。 5、为处理洒落在地上的汞,可采用的试剂为(C )。 A、HNO3; B、Na2S; C、S粉; D、NaOH。 6、可用于检验NH4+的试剂是(B )。 A、[PbI4]2-的酸性溶液; B、[HgI4]2-的KOH溶液; C、[AgI2]-的碱性溶液; D、[CuI2]-的酸性溶液.。 7、下列物质的溶液不能使KI-淀粉试纸变色的是(D )。 A、H2O2; B、Pb(NO3)2; C、AgNO3; D、Na2S2O3。 8、下列各组离子,无论加入氨水还是NaOH溶液,开始都生成沉淀,而加入过量试剂时,沉淀 又都能消失的是(B )。 A、Co2+、Hg2+; B、Cu2+、Zn2+; C、Zn2+、Cd2+; D、Co2+、Zn2+。 9、根据I-分别与Cu2+、Ag+发生反应的事实,判断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D )。 A、E(Cu2+/CuI)>E(I2/I-); B、E(Cu2+/CuI)>E(AgI/Ag); C、E(AgI/Ag)

朱文祥版中级无机化学答案前七章

第一章 3排除下列各酸在醋酸中的酸强度次序,并指出其中那些是超酸? 4指出下列物质在液氨中的酸碱行为? 5指出在100%硫酸中的酸碱行为? 8方程式 10、什么是硬软酸原理?试从化学键角度解释这种现象。

12粗略估计下述各酸的pKa值: 第三章

28、说明无水CuSO4、Cu(H2O)62+和Cu(NH3)42+的颜色差异,并指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29、指出Mn(H2O)62+和Fe(H2O)63+的颜色有何特征?说明原因 30、MnO4-中Mn为d0组态,为什么他能有很深的颜色?说明颜色来源 34、CrO42-离子是d0配合物,但它能呈现颜色,1解释显色原因,2预言他的跃迁能量比 Mn4-高还是低? 第四章 6试解释二茂铁鎓离子是一种强氧化剂;二茂钴在合适的溶剂中是一中强还原剂;二茂镍易跟NO气体反应生成

O? 8举例说明什么叫做协同成键作用? 16如果钒的羰基化合物符合EAN规则,那么它的最简单化合物的分子式应该是什么?为什么它实际上又是不稳定的? 17已知Mn2(CO)10只观测到2044~1980cm-1范围内的伸缩振动带,而Co2(CO)8观察到2071~2022cm-1的振动带以及另外两个1860cm-1和1858cm-1的振动带,试画出Mn2(CO)10和Co2(CO)8的合理的结构式? 22试分析对比蔡斯盐中,乙烯与Pt2+的成键方式与金属羰基化合物中CO与金属原子的成键方式的相同与区别点。 23在乙烯中用金属锂处理Co2(CO)8时得到一个化学式为的同的红色晶体,并放出CO,该晶体的红外光谱出现3个不同的羰基伸缩振动吸收峰2080~2000,1850和1600cm-1请据此推出他的最合理的结构式。

湖南理工学院2011年无机化学习题及标准答案第九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九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Lamber-Beer 定律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答:La mb er-Beer 定律:A=Kbc,它表明:当一束平行单色光通过某有色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A 与液层厚度b 和溶液浓度c 的乘积成正比。 2:何谓吸光度?何谓透光度?二者间有何关系? 答:吸光度表示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用A 表示;透光度也是用于表示物质对光的吸收程度,用T 表示。二者之间有以下关系: T T A lg 1lg -== 3:摩尔吸光系数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和哪些因素有关? 答:摩尔吸光系数ε是吸光物质在特定波长下的特征常数,是表征显色反应灵敏度的重要参数。ε越大,表示吸光物质对此波长的光的吸收程度越大,显色反应越灵敏。它表示物质的浓度为1mol ·L -1液层厚度为1cm 时,溶液的吸光度。ε和入射光源的波长以及溶液本身的物理或化学因素都有关系。 4:什么是吸收曲线?有何实际意义? 答:若将不同波长的单色光依次通过某浓度一定的有色溶液,测出相应波长下物质对光的吸光度A,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光度A 为纵坐标作图即为A-λ吸收曲线。从吸收曲线可以看出以下关系:(1)被测溶液对不同波长的光的吸收具有选择性;(2)不同浓度的溶液的吸收曲线形状相似,最大波长不变,说明物质的吸收曲线是一种特征曲线,可以定性的判断物质;(3)在最大吸收峰附近,吸光度测量的灵敏度最高。这一特征可作为物质定量分析选择入射光波长的依据。 5:将下列透光度换算成吸光度 (1)10% (2)60% (3)100% 解:用A 表示吸光度,T 表示透光度,由公式T lg T lg A -==1可得: (1)11.0lg lg 11=-=-=T A ; (2)22.06.0lg lg 22=-=-=T A ; (3)01lg lg 33=-=-=T A 6:某试液用2cm 的比色皿测量时,T=60%,若改用1cm 或3c m比色皿,T%及A等于多少? 解:由公式Kc b A c K Kbc A ==均为常数时,和知,当。由T lg A -=,当T=60%时,A =0.22。故当b=1cm 时,%.T .A ,A ..A 67710101101 22201101111====--,=; 同理可得,当b=3cm 时, %8.46,33.022==T A 。 7: 3360035251005415.A cm .nm KMnO L mol .max =??--吸收皿测得吸光度处用=溶液,在λ

大学无机化学第十六章试题及答案

第十七章卤素 总体目标: 1.掌握卤素单质、氢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 2.掌握卤素及其化合无各氧化态间的关系 各节目标: 第一节卤素单质 1.了解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溶解性等等 2.掌握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包括与水作用、与金属的反应、与非金属反应、与氢气的反应及其递变规律;了解卤素单质的用途 3.运用元素电势图来判断卤素及其化合物的氧化—还原性 第二节卤化氢和氢卤酸 掌握卤化氢的酸性、还原性、热稳定性及其变化规律;卤化氢的制备方法 第三节卤化物、卤素互化物和拟卤素 了解卤化物的分类;金属卤化物、卤素互化物和拟卤素的主要性质和制备 第四节卤素的含氧化合物 了解卤素含氧酸及其盐酸性、氧化性强度及变化规律 Ⅱ习题 一选择题 1.某元素的电势图为:E A ?M4+-0.15M2+-0.14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M2+不能发生歧化反应 B. M2+是强氧化剂 C. M是强还原剂 D. M4+与M 反应生成M2+ 2.碘的电子结构式是[Kr]5S25P5 ,指出下列哪种化学式的化合物不能存在() A.IF 5 B.IF 7 C.Na 3 H 2 IO 6 D.HIF 3.下列关于(CN) 2 的反应中,不象卤素单质反应的是() A.(CN) 2 +H 2 O==HCN+HCNO B.可在空气中燃烧 C.与银、汞、铅反应得难溶盐 D.与卤素反应生成CNCl、CNBr等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无论在酸性还是在碱性介质中,卤素电对X 2 |Xˉ不变

B.由于卤素阴离子(Xˉ)具有还原性,所以能用电解卤化物水溶液的方法制备卤素单质 C. 卤素阴离子可以作为路易斯碱而构成配合物的内界 D.氟的电负性最大,所以F 2 分子中的共价键是所有共价键中最强的 5.在含Iˉ的溶液中通入Cl 2 ,产物可能是() A.I 2和Clˉ B.ClO 3 和Clˉ C.ICl 2 ˉ D.以上产物均有可能 6.将氟气通入水中,生成的产物可能有() A.O 2、O 3 和HF B.OF 2 和HF C.H 2 O 2 和HF D.以上诸种 7.冷的氯水中微粒的种类有() A.5种 B.6种 C.7种 D.8种 8.卤素互化物一般由较重卤素和较轻卤素构成,在卤素互化物分子中,较轻卤素原子个数一般为() A.1 B.2 C.1、3、5、7(奇数) D.2、4、6(偶数) 9.下列物质受热产生Cl 2 的是() A.Cl 3O 5 B.ClO 2 C.Cl 2 O 2 D.Cl 2 O 10.关于SnCl 2和SnCl 4 的熔沸点高低,正确的是() A.SnCl 2高于SnCl 4 B. SnCl 2 低于SnCl 4 C.两者差不多一样高 D.外界条件不同,熔、沸点高低不同 11.制备F 2 实际所采用的方法是() A.电解HF B.电解CaF 2 C.电解KHF 2 D.电解NH 4 F 12.实验室制备Cl 2 最常用的方法是() A.KMnO 4与浓盐酸共热 B.MnO 2 与稀盐酸反应 C.MnO 2与浓盐酸共热 D. KMnO 4 与稀盐酸反应 13.实验室制得的氯气含有HCl和水蒸气,欲通过二个洗气瓶净化,下列洗气瓶中试剂选择及顺序正确的是() A.NaOH,浓H 2SO 4 B.CaCl 2 ,浓H 2 SO 4 C.H 2O,浓H 2 SO 4 D. 浓H 2 SO 4 ,H 2 O 14.下列各对试剂混合后能产生氯气的是() A.NaCl与浓H 2SO 4 B.NaCl与MnO 2

中级无机化学习题和答案

中级无机化学习题 第二章 对称性与群论基础 1、利用Td 点群特征标表(右表)回答下列问题 (1)、群阶,对称操作类数,不可约表示数 (2)、SO 42-离子中S 原子3p x 轨道及3d xy 轨道所属的不可约表示 (3)、可约表示Г(10,-2,2,0,0)中包括了 哪些不可约表示?SO 42-离子是否表现为红外活性?SO 42-离子是否表现为拉曼活性的? 解:(1)点群的阶h=8;对称操作类=5;不可约表示数=5 (2)S 原子的P X 轨道所属不可约表示为T 2表示。 (3)()01231)2(811018 1 11=??+?-?+??=?Γ?=∑i A g h a χ;同理 02 =A a ;11=T a ;12=T a ;2=E a ;故可约表示E T T 221)0,0,2,2,10(⊕⊕=Γ- 因T 2表示中包含(x,y,z )和 (xy,xz,yz),故既表现为红外活性又表现为拉曼活性。 2 (1)、点群的阶,对称操作类数,不可约表示数 (2)、NH 3分子中偶极矩所属的不可约表示 (3)可约表示Г(6,0,2)中包括了哪些不可约表示? 解:(1)点群的阶h=6; 对称操作类=3;不可约表示数=3 (2)NH 3分子中偶极矩所属不可约表示为A 1表示 (3)()21231021616 1 11=??+??+??=?Γ?= ∑i A g h a χ;同理 02=A a , 2=E a ; 故可约表示E A 221)2,0,6(⊕=Γ 3 (1)、点群的阶,对称操作类数,不可约表示数 (2)、SF 5Cl 分子中S 原子Px 轨道所属的不可约表示 (3)、可约表示Г(4,0,0,-2,0)中包括了哪些不可约表示?

23.2化学专业科目三《中级无机化学专题》考试大纲

福建师范大学申请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考试 化学专业 《中级无机化学专题》课程考试大纲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参考教材(考生自备) 1、《中级无机化学》,朱文祥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2、《中级无机化学》,唐宗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中级无机化学》,朱文祥、刘鲁美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二、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化学类各专业本科学生在修读完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物质结构后修读本课程。掌握近代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运用热力学、动力学及结构、谱学知识掌握重要类型无机物的结构及反应性;了解、熟悉近代无机化学的某些新兴领域。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掌握近代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运用热力学、动力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等课程所学的理论和知识讨论无机化合物性质的规律及其产生的原因;掌握重要类型无机物的结构

及反应性,了解、熟悉现代无机化学的新领域、新知识和新成就。使学生不仅加深对无机物性质的认识和了解,而且也能使学生者加深对结构化学、物理化学中学过的原理的理解。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中级无机化学》是在学完基础无机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先行课程后开设的一门课。学习本课程需具备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和物理化学等课程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酸碱理论与非水溶液化学 (一)课程内容 本章介绍了近代几种酸碱理论和非水溶液化学。 (二)学习要求 了解酸碱理论的发展,掌握酸碱的水-离子理论、质子理论、溶剂体系理论、路易斯理论的要点,了解气态二元氢化物及其取代物的酸碱特性,掌握无机含氧酸及氨系酸碱的强度变化规律,了解质子酸在水溶液中的酸性强度变化规律,掌握路易斯酸碱强度变化规律,掌握软硬酸碱理论及其应用,了解超酸的概念及其应用,了解各种非水溶剂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金属氨溶液的特点及其应用。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大学无机化学第九章试题及答案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 本章总目标: 1:牢固掌握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式配平的方法。 2:理解标准电极电势的意义,能运用标准电极电势来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强弱,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计算平衡常数 3:会用能斯特方程式来讨论离子浓度变化时电极电势的改变和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 各小节目标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与原电池 1:掌握化合价、氧化数的概念,以及原电池的符号表示方法。 2:能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以及会表示电池的电动势,可以配平电极反应式,书写电池反应方程式。 第二节:电池反应的热力学 1:可以判断原电池反应的自发性:r m G zEF θ ?=-,E>0反应以原电池的方式进行。 2:掌握 E θ 和电池反应的 K θ 的关系的计算; 2.303ln ln lg RT RT zE F RT K E K K zF zF θθθθθ=?= =. 3:掌握利用能斯特方程来求算电极电势:。0.059lg V E E z θ??? ?=+???? 氧化型还原型 第三节: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 学会运用能斯特方程来从酸度、沉淀物生成和配位化合物生成三方面来讨论这些因素对电池电动势的影响。 第四节:化学电源与电解 1:认识几种常见的化学电源---锌锰电池、银锌电池、铅蓄电池、燃料电池、镍氢电池、锂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2:了解分解电压和超电压的概念。 第五节:图解法讨论电极电势 1:会看元素电势图。

2;可以根据元素电势图判断酸性的强弱、计算电对的电极电势 112212......n n n z E z E z E E z z z θθθθ +++= +++、判断某种氧化态的稳定性学会绘制和利用自由能-氧化数图。 习题 一 选择题 1.将反应K 2Cr 2O 7+HCl → KCl+CrCl 3+Cl 2+H 2O 完全配平后,方程式中Cl 2的系数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1l B.2 C.3 D.4 2.下列化合物中,氧呈现+2价氧化态的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Cl 2 O 5 B.Br O 7 C.H Cl O 2 D.F 2O 3.将反应KMnO 4+ HCl → Cl 2+ Mn Cl 2+ KCl+H 2O 配平后方程式中HCl 的系数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8 B.16 C.18 D.32 4.某氧化剂YO(OH)2+中元素Y 的价态为+5,如果还原7.16×10-4mol YO(OH)2+溶液使Y 至较低价态,则需要用0.066 mol/L 的Na 2SO 3溶液26.98ml 。还原产物中Y 元素的氧化态为(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2 B.-1 C.0 D.+1 5.已知电极反应ClO 3-+6H+6e ═Cl -+3H 2O 的△rG θm =-839.6 kJ/ mol,则E 0 ClO3-/ Cl-值 为(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1.45V B.0.73V C.2.90V D.-1.45V 6.使下列电极反应中有关离子浓度减小一半,而E 值增加的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Cu 2+ + 2e - ═ Cu B. I 2 + 2e - ═ 2I - C.2H + + 2e - ═ H 2 D.Fe 3+ + e - ═ Fe 2+ 7.将有关离子浓度增大5倍,E 值保持不变的电极反应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Zn 2+ + 2e - ═ Zn B. MnO 4- + 8 H + + 5e - ═ Mn 2+ + 4H 2O C. Cl 2 + 2e - ═ 2Cl - D. Cr 3+ + e - ═ Cr 2+ 8.将下列反应设计成原电池时,不用惰性电极的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大学无机化学第六章试题及答案

第六章化学键理论 本章总目标: 1:掌握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的区别; 2: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和键参数的关系; 3:重点掌握路易斯理论、价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以及分子轨道理论。 4:熟悉几种分子间作用力。 各小节目标: 第一节:离子键理论 1:掌握离子键的形成、性质和强度,学会从离子的电荷、电子构型和半径三个方面案例讨论离子的特征。 2:了解离子晶体的特征及几种简单离子晶体的晶体结构,初步学习从离子的电荷、电子构象和半径三个方面来分析离子晶体的空间构型。 第二节:共价键理论 1;掌握路易斯理论。 2:理解共价键的形成和本质。掌握价键理论的三个基本要点和共价键的类型。3:理解并掌握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要点并学会用此理论来判断共价分子的结构,并会用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来解释分子的构型。 第三节:金属键理论 了解金属键的能带理论和三种常见的金属晶格。 第四节:分子间作用力 1:了解分子极性的判断和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以及氢键这种次级键的形成原因。 2;初步掌握离子极化作用及其强度影响因素以及此作用对化合物结构及性质的影响。 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化合物含有极性共价键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2 C. Na2O 2.下列分子或离子中键能最大的是() A. O2 C. O22+ D. O22-

3. 下列化合物共价性最强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C. BeI2 4.极化能力最强的离子应具有的特性是() A.离子电荷高,离子半径大 B.离子电荷高,离子半径小 C.离子电荷低,离子半径小 D.离子电荷低,离子半径大 5. 下列化合物中,键的极性最弱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3 C. SiCl4 6.对下列各组稳定性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O22- B. O2->O2 C. NO+>NO D. OF->OF 7. 下列化合物中,含有非极性共价键的离子化合物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3 C. Na2O2 8.下列各对物质中,是等电子体的为() 和O3 B. C和B+ C. He和Li D. N2和CO 9. 中心原子采取sp2杂化的分子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3 C. PCl3 10.下列分子中含有两个不同键长的是() A .CO2 3 C. SF4 11. 下列分子或离子中,不含有孤电子对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H2O B. H3O+ C. NH3 D. NH4+ 12.氨比甲烷易溶于水,其原因是() A.相对分子质量的差别 B.密度的差别 C. 氢键 D.熔点的差别 13. 下列分子属于极性分子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CCl43 C. BCl3 D. PCl5 14.下列哪一种物质只需克服色散力就能使之沸腾( ) 15. 下列分子中,中心原子采取等性杂化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NCl34 C. CH Cl3 16.下列哪一种物质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

无机化学: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基础解析

第九章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基础 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元素的氧化数(氧化值)(中学:化合价) ?定义:氧化数是某一个元素的荷电数,这种荷电数由假设把每个键中的电子数指定给电负性更大的原子而求得。 ?本质:a、离子化合物中,即正、负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b、极性化合物中,即元素的一个原子提供参与共价键的电子数,其中电负性小,共用电子对离得较远的元素为正氧化数,电负性大、共用电子以离得较近的元素为负氧化数。『①单质的氧化数为0-1; ②在配合物中,当自由基或原子团作为配体时,其氧化数均看作 1; 2 ?定义:凡有电子得失或共用电子对偏移发生的反应。 氧化——失去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的变化,相应的物质称为“还原剂”; 还原——得到电子或共用电子对接近的变化,相应的物质称为“氧化剂”。 ?氧化剂 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氧化数升高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因此,凡元素氧化数发生变化的过程,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与应用 (一)氧化数法:适用于任何氧化还原反应 ?依据:还原剂氧化数的升高总值 = 氧化剂氧化数降低总值 例1:KMnO4 + FeSO4 + H2SO4 == ①根据反应事实,写出反应产物,注意介质酸碱性: KMnO4 + FeSO4 + H2SO4==MnSO4 +Fe2(SO4)3 + K2SO4 + H2O ②调整计量系数,使氧化数升高值 = 降低值: +7 +2 +2 +3 KMnO4 + 5 FeSO4 + H2SO4==MnSO4 + 5/2 Fe2(SO4)3 + K2SO4 + H2O ③若出现分数,可调整为最小正整数: 2 KMnO4 +10 FeSO4 + H2SO4==2 MnSO4 + 5 Fe2(SO4) 3 + K2SO 4 + H2O 法2:配平各元素原子数(观察法)——先配平非H、O原子,后配平H、O原子。 ①配平K+、SO42-数目 SO42-:左11,应+7;右18 2 KMnO4 + 10 FeSO4 + 8 H2SO4 ==2 MnSO4 + 5 Fe2(SO4) 3 + K2SO 4 + H2O ②配平H+数目 H+:左2,应 8 H2O 2 KMnO4 +10 FeSO4 + 8 H2SO4==2 MnSO4 +5 Fe2(SO4) 3 + K2SO 4 + 8 H2O ③配平(或核对)O原子数目:已平衡。 小结:氧化数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步骤

大学无机化学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化学热力学基础 本章总目标: 1:掌握四个重要的热力学函数及相关的计算。 2:会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 3:理解化学反应等温式的含义,初步学会用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去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各小节目标: 第一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了解与化学热力学有关的十个基本概念(敞开体系、封闭体系、孤立体系、环境、状态、状态函数、过程、途径、体积功、热力学能),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U=Q-W)和计算。 第二节:热化学 1:掌握化学反应热的相关概念: ○1反应热——指恒压或恒容而且体系只做体积功不做其它功的条件下,当一个化学反应发生后,若使产物的温度回到反应物的起始温度,这时体系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反应热。()。 ○2标准生成热——某温度下,由处于标准状态的各元素的指定单

质生成标准状态的1mol 某纯物质的热效应。符号f m H θ ?,单位:1 J mol -?或1kJ mol -?)。 ○ 3燃烧热——在100kPa 的压强下1mol 物质完全燃烧时的热效应。符号:c m H θ?;单位:1kJ mol -?。 2:掌握恒容反应热△U=Q v -W;恒压反应热Q p =△H 恒容反应热和恒压反应热的关系:p V Q Q nRT =+? 3:掌握盖斯定律内容及应用 ○ 1内容:一个化学反应若能分解成几步来完成,总反应的热效应等于各步反应的热效应之和。 ○ 2学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并从键能估算反应热。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方向 1:了解化学热力学中的四个状态函数——热力学能、焓、熵、吉布斯自由能。 2:重点掌握吉——赫公式r m r m r m G H T S θθθ ?=?-?的意义及计算。 3;建立混乱度、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反应自由能和标准熵以及标准摩尔反应熵的概念,并学会对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做初步的讨论会运用吉布斯自由能判断反应的自发性。

第二章习题答案

162 第2章习题 1 下列化合物中,哪些是路易斯酸,哪些是路易斯碱? BH 4-, PH 3, BeCl 2, CO 2, CO , Hg(NO 3)2, SnCl 2 解答:路易斯酸:BeCl 2,PH 3,CO 2,CO ,Hg(NO 3)2,SnCl 2 路易斯碱:PH 3,CO ,SnCl 2 2 写出下列物种的共轭酸和共轭碱: NH 3, NH 2-, H 2O , HI , HSO 4- 解答: 共轭酸 共轭碱 共轭酸 共轭碱 NH 3 NH 4+ NH 2- NH 2- NH 3 NH 2- H 2O H 3O + OH - HI H 2I + I - HSO 4- H 2SO 4 SO 42- 3 下列各对中哪一个酸性较强? 并说明理由。 (a) [Fe(H 2O)6]3+和[Fe(H 2O)6]2+ (b) [Al(H 2O)6]3+和[Ga(H 2O)6]3+ (c) Si(OH)4和Ge(OH)4 (d) HClO 3和HClO 4 (e) H 2CrO 4和HMnO 4 (f) H 3PO 4和H 2SO 4 解答:(a) [Fe(H 2O)6]3+和[Fe(H 2O)6]2+ 路易斯酸性:前者,中心离子电荷高、半径小,吸引电子能力大; 质子酸性:前者,中心离子电荷高,对O 的极化能力大,H +易离解; (b) [Al(H 2O)6]3+和[Ga(H 2O)6]3+、(c) Si(OH)4和Ge(OH)4 路易斯酸性:均为前者,中心离子半径小,d 轨道能量低; 质子酸性:均为前者,中心离子半径小,对O 的极化能力大,H +易离解; (d) HClO 3和HClO 4、(e) H 2CrO 4和HMnO 4和(f) H 3PO 4和H 2SO 4 路易斯酸性和质子酸性均为后者,中心原子氧化数高、半径小,非羟基氧原子多。 4 应用Pauling 规则, (1) 判断H 3PO 4(pK a =2.12)、H 3PO 3(pK a =1.80)和H 3PO 2(pK a =2.0)的结构; (2) 粗略估计H 3PO 4、H 2PO 4-和HPO 42-的pK a 值。 解答:(1) 根据pK a 值判断,应有相同非羟基氧原子。 H 3PO 4: H 3PO 3: H 3PO 2: (2) H 3PO 4:一个非羟基氧原子,pK a 值约为2。根据多元酸分级电离常数之间的关系,K a 1:K a 2: K a 3≈1:10-5:10-10。所以,H 2PO 4-:pK a 约为7;HPO 42-:pK a 约为12。 5 指出下列反应中的路易斯酸和碱,并指出哪些是配位反应,哪些是取代反应,哪些是复分解反应? 解答:(1) FeCl 3+Cl -=[FeCl 4]- (2) I 2+I -=I 3- 酸 碱 (配位) 酸 碱 (配位) (3) KH + H 2O = KOH + H 2 (4) [MnF 6]2-+2SbF 5=2[SbF 6]-+MnF 4 碱 酸 (复分解) 碱 酸 (取代) (5) Al 3+(aq)+6F -(aq)=[AlF 6]3-(aq) (6) HS -+H 2O =S 2-+H 3O + 酸 碱 (配位) 酸 碱 (配位) (7) BrF 3+F -=[BrF 4]- (8) (CH 3)2CO + I 2 =(CH 3)2COI 2 酸 碱 (配位) 酸 碱 (配位) 6 根据弱硬酸碱原理,判断下列化合物哪些易溶于水? P H HO HO P OH HO HO

中级无机化学_朱文祥_第7章元素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习题答案

第七章元素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补充习题及答案】 1.请写出下列原子的电子构型:Sc、Fe、P、Cs、Eu、Pt、Xe、Br、Se。 答案:Sc:[Ar]3d14s2;Fe:[Ar]3d64s2;P:[Ne]3s23p3;Cs:[Xe]6s1;Eu:[Xe]4f76s2;Pt:[Xe]4f145d96s1;Xe:[Kr]4d105s25p6;Br:[Ar]3d104s24p5;Se:[Ar]3d104s24p4 2.金属离子Al3+、Zn2+、Ga3+、In3+、Be2+、Th4+、Zr4+、Sc3+与有机芳香配体所形成的配合物是电致发光材料研究的重要研究对象。写出这些离子的电子构型。 答案:Al3+:[Ne]3s23p1;Zn2+:[Ar]4s23d10;Ga3+:[Ar]4s24p1;In3+:[Kr]5s25p1;Be2+:[He]2s2;Th4+:[Rn]7s26d2;Zr4+:[Kr]5s24d2;Sc3+:[Ar]4s23d1。 3.请指出下列各组中半径最小的原子或离子: (a)Li、Na、K (b)P、As、Bi (c)O+、O、O-(d)S、Cl、Kr (e)Pd、Ni、Cu 答案:(a)Li原子。 (b)P原子。 (c)O+离子。 (d)Cl原子。 (e)Ni原子。 4.请按原子或离子半径递减的顺序排列下列各组元素。 (a)Cu、Cu+、Cu2+;(b)Ni2+、Pd2+、Pt2+;(c)O2-、S2-、Se2-; (d)La3+、Eu3+、Gd3+、Yb3+;(e)Te2-、I-、Xe、Cs+、Ba2+、La3+答案:(a)Cu > Cu+ > Cu2+。

无机化学第九章分子结构练习

第九章 分子结构练习 一、填空题 1. SiF 4中硅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为______,该分子中的键角为_____;-26SiF 中硅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为_______,该离子中的键角为_________。 sp 3 '28109 sp 3d 2 90 2. BF 3,NH 3,H 2O ,+4PCl 的键角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中心原子杂化轨道中不含有孤对电子的有___________。 BF 3>+4PCl >NH 3>H 2O ; BF 3和+4PCl 3. 在C 2H 4分子中,C 和H 间形成______键,C 与C 之间形成______键和______ 键,碳原子的轨道杂化方式为____________。 σ σ π sp 2 4. 根据分子轨道理论,+2H 、He 2、B 2、C 2、+2He 、Be 2中,能够存在的有__________, 不能存在的有________。 +2H 、B 2、C 2、+2He ; 2He 、2Be 5.+2O 的分子轨道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键级为_________;+2N 的分子轨道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呈__________磁性。 ()()()()()()() 1*p 24p 22p 22*s 22s 22*s 12s 1ππσσσσσ ()()()()()()12422*2222*121p p s s s s σπσσσσ 顺 6. 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4ICl 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___,中心原子采用_______杂化轨道成键;PCl 5(g )的空间构型为_______,中心原子采用_____杂 化轨道成键。 平面正方形; sp 3d 2; 三角双锥; sp 3d

大学无机化学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本章总目标: 1:掌握四个重要的热力学函数及相关的计算。 2:会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 3:理解化学反应等温式的含义,初步学会用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去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各小节目标: 第一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了解与化学热力学有关的十个基本概念(敞开体系、封闭体系、孤立体系、环境、状态、状态函数、过程、途径、体积功、热力学能),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内容(△U=Q-W)与计算。 第二节:热化学 1:掌握化学反应热的相关概念: ○ 1反应热——指恒压或恒容而且体系只做体积功不做其它功的条件下,当一个化学反应发生后,若使产物的温度回到反应物的起始温度,这时体系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反应热。()。 ○ 2标准生成热——某温度下,由处于标准状态的各元素的指定单质生成标准状态的1mol 某纯物质的热效应。符号f m H θ?,单位:1J mol -?或1kJ mol -?)。 ○3燃烧热——在100kPa 的压强下1mol 物质完全燃烧时的热效应。符号:c m H θ?;单位:1kJ mol -?。 2:掌握恒容反应热△U=Q v -W;恒压反应热Q p =△H 恒容反应热与恒压反应热的关系:p V Q Q nRT =+? 3:掌握盖斯定律内容及应用 ○ 1内容:一个化学反应若能分解成几步来完成,总反应的热效应等于各步反应的热效应之与。 ○ 2学会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并从键能估算反应热。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方向 1:了解化学热力学中的四个状态函数——热力学能、焓、熵、吉布斯自由能。 2:重点掌握吉——赫公式r m r m r m G H T S θθθ?=?-?的意义及计算。 3;建立混乱度、标准摩尔反应焓、标准摩尔反应自由能与标准熵以及标准摩尔反应熵的概念,并学会对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做初步的讨论会运用吉布斯自由能判断反应的自发性。 Ⅱ 习题 一 选择题 1、如果反应的H 为正值,要它成为自发过程必须满足的条件就是( ) A 、S 为正值,高温 B 、S 为正值,低温 C 、S 为负值,高温 D 、S 为负值,低温 2、已知某反应为升温时rG 0值减小,则下列情况与其相符的就是( ) A 、rS 0<0 B 、rS 0>0 C 、rH 0>0 D 、rH 0<0 3、该死定律认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与途径无关。这就是因为反应处在(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可逆条件下进行 B 、 恒压无非体积功件下进行 C 、 恒容无非体积功件下进行 D 、以上B,C 都正确 4、在298K 时反应 H 2(g)+1/2O 2(g)=H 2O(g)的Qp 与Qv 之差(KJ/mol)就是( ) A 、-3、7 B 、3、7 C 、1、2 D 、-1、2 5、冰的熔化热为330、5KJ/mol,00C 时将1、00g 水凝结为同温度的冰,其S 为 (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330、5Jmol -1K -1 B 、-1、21Jmol -1K -1 C 、0 D 、+1、21Jmol -1K -1 6、下列变化为绝热过程的就是(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体系温度不变 B 、体系不从环境吸收热量 C 、体系与环境无热量交换 D 、体系的内能保持不变 7、某反应在298K 时的Kc 1=5,398K 时Kc 2=11,则反应的rH 0值为( ) A 〈0 B 、 〉0 C 、于0 D 、不一定 8、 298K 时 的rG 0=-10KJ/mol 、已知:298K 时A,B,C,D 皆为气体,当由等物质的量的A 与B 开始反应时,则达到平衡时混合物中( ) A 、C 与D B 、 A 与B C 、 A 与B 、C 及 D 都有,A 与B 的量大于C 与D 的量 D 、 A 与B 、C 及D 都有,但C 与D 的量大于A 与B 的量 9、热化学方程式:Zn(S)+1/2O 2(g)=ZnO(s) rH 10=-348、3KJ/mol 2Hg(1)+O 2(g)=2HgO(s) rH 20=-181、6KJ/mol 则反应:Zn(s)+HgO(s)=ZnO(s)+Hg(l)的rH 0( ) A 、166、7KJ/mol B 、-257、5KJ/mol C 、–439、1KJ/mol D 、 -529、9KJ/mo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