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四次工业革命与文艺复兴

第五章 四次工业革命与文艺复兴
第五章 四次工业革命与文艺复兴

第五章四次工业革命

在移动互联网世界,需要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信息在工业革命的应用。

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哪里诞生的?人们脱口而出的答案是英国。

但这是不正确的历史观。

判断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准应该是:是谁第一次把人类从农业中解放出来的?把人们从靠天吃饭的农耕生产方式进化到手工业作业方式,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

显然始于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并不符合这一要求。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目标是把人们从分散作业的手工生产方式进化为机械化的大规模工厂生产方式。因此,发生在英国的那场工业革命并不是人类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尽管它被轰轰烈烈地载入史册。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000多年前的中国,大约在唐宋时期达到了高峰。手工业迅猛发展使丝绸之路都显得拥挤。“四大发明”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直到今天。

看看西方的良知,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于1620年是这么说的:“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发明的力量、功效和结果。它们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因为这三大发明首先在文学方面,其次在战争方面,再次在航海方面,改变了这个世界许多事物的面貌和状态,并由此产生无数变化,以至于似乎没有任何帝国、任何派别、任何名人能与这些技术发明在对人类事务产生更大的动力和影响方面相比。”

培根正确评价了三大发明的历史意义,而这三大发明都起源于中国。雕版印刷是一种把要印的书的每页分别刻在每块木板上的印刷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印刷的中国佛教经文。活字印刷术也是中国人最早发明的,它由一位普通艺人试制成功。1041年至1049年间,这位普通艺人制作了用泥土焙烧而成的活字。此后几个世纪中,中国人用木头和各种金属活字代替了泥活字。这些发明由中国传到中东,再经中东传入欧洲。1423年,欧洲人首次使用雕版印刷。1456年,欧洲人用活字印刷了第一本书——谷登堡《圣经》。

早在唐朝(618—907年),中国就用火药制造烟火。1120年,中国发明了一种武器,即“突火枪”,它由一根粗毛竹筒塞满火药制作而成。这几乎就是金属管枪的前身。金属管枪大约出现于1280年,不过现在没人知道它最先是由中国人发明的,还是由阿拉伯人或欧洲人发明的。

约公元240年,中国的一本书最早明确提到了磁力。但以后的几个世纪中,指南针仅用于巫术。不过,到1125年,指南针开始被用于航海。显然是中国的阿拉伯商人学会使用这种仪器,并将其传入欧洲的。

除这三大发明外,中国人传给欧亚大陆各邻邦的东西还有很多。105年,中国人发明了纸,为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先决条件。751年,被带到撒马尔罕的中国战俘将造纸术传给阿拉伯人,阿拉伯人又将它传入了叙利亚、埃及和摩洛哥。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

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法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过去用羊皮纸制作一本《圣经》至少需要300张羊皮。

传遍整个欧亚大陆、具有深远影响的其他中国发明还有船尾舵、马镫和胸戴挽具等。船尾舵大约于1180年与指南针同时传入欧洲。马镫使中世纪欧洲穿戴沉重铠甲的封建骑士得以产生。胸戴挽具与过去的颈环挽具不同,它套在马肩上使马能全力拉东西而不会被勒死。最后,中国人还栽培了许多水果和植物,它们通常由阿拉伯人传遍欧亚大陆。这些水果和植物包括菊花、山茶花、杜鹃花、茶香玫瑰、翠菊、柠檬、柑橘等。柑橘至今在荷兰和德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

判断一场工业革命的标准有三个:划时代的思想家或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技术发明和全球贸易方式的变革。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思想家群体的形成、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和丝绸之路的欧亚大陆贸易方式的变革,都注定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落户在中国的唐宋文明。

不过,我们没有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势头顺势发展下去。1206年,元朝建立前后,北方少数民族的铁蹄强行中断了中原工业革命的势头。当我们停下来歇脚的时候,欧亚大陆的另一端,英吉利海峡的对岸,大英帝国的蒸汽机轰然响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的三大主角———科学与思想家、发明家和全球贸易家依次登场。

这三大主角之间的逻辑关系像一场足球赛,后卫把球传给中场,中场再传给前锋,由前锋完成致命一击。

思想家解放了束缚科学发明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在一个更加开放和宽松的人文环境中,

发明家把各种奇思妙想变成可触摸的实实在在的技术发明。这种发明进一步推动了全球贸易。全球贸易使全球资源重新配置。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了大英帝国。

科学与思想虽不能直接产生财富,但却是一台强大的鼓风机,把蒙在科技之上的尘土吹走,把束缚科学发明的绳索吹断。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之前,有两位巨人充当了急先锋,他们分别是牛顿和达尔文。

牛顿(1642—1727)是他那个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任何两个有质量的物体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引力与两个粒子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它们的质量乘积成正比。”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揭开物质规律的一个轰动性的、革命性的解释。实际上,自然界好像一个巨大的机械装置,通过观察、实验、测量和计算可以确定的某些自然法则。这就为机械化的诞生提供了科学理论的支持。

牛顿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蒸汽机的发明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1769年,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围绕蒸汽机的发明,一系列的发明涌现出来。

约翰?凯的能提高纺织速度的“飞梭”(1733年)、理查德?阿克莱特的水利纺纱机(1769)、詹姆斯?哈格里莱斯的珍妮纺纱机(1770年)和塞缪尔?克朗普顿的走锭纺纱机(1779年)也十分出色。用珍妮纺纱机,一个人能同时纺8根纱线……后来是16根,最后为100多根。

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为过。它提供了控制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动力的手段。因此,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一个巨大崭新的能源为人类获得,一个新时代开启了。

读者或许会问,那时候的中国在干什么呢?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巨浪在大西洋掀起时,处于太平洋彼岸的中国在忙什么呢?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皇帝把北京初建成的圆明园赐给了皇四子胤禛。雍正登基后将它扩建为离宫御苑,前后五十年调动了全国的能工巧匠,使圆明园成为世界万园之园。乾隆时期再次扩建,调动了江南园林百万工匠,把圆明园打造成具有极高艺术水准的皇家园林。这个历时百年的庞然大物耗尽了大清帝国的国力。其结果呢?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圆明园被付之一炬。

多么荒诞的历史对照。当大西洋上空飘荡着自由与科技的旗帜时,当英国民众用100年时间投入全部国力去搞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愚昧的大清帝国用了100年集全国之力建了注定被毁掉的圆明园。

难怪有历史学家说,宋朝之后再无中华。

难怪孙中山革命的历史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大清王朝所谓的康乾盛世,其实是一个真正被工业革命边缘化的时代。我不得不感叹,大清误国。

再看看大西洋彼岸是如何的热火朝天:新的棉纺机和蒸汽机的出现,必然需求铁、钢和煤供应量的增加。这一需求通过采矿和冶金术一系列技术进步得到了满足——亨利?科特发明了除去熔融生铁中杂质的“搅练”法。瓦特蒸汽机在鼓风机、凿岩机以及在翻转和破裂

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到1800年,英国生产的煤和铁比世界其他地区生产的总和还多。人类不仅进入了蒸汽机时代,也进入了钢铁时代。不过,这不包括闭关锁国的清王朝。

初期也许看不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多大的影响,以至于到19世纪末慈禧太后还在大修圆明园。殊不知,坚船利炮即将登岸。

1840年,塞缪尔?肯纳德建立了一条横越大西洋的定期航运线。运输方式的改变、新的贸易方式的出现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真正意义上的“魔鬼出闸”。蒸汽机轮船的出海远航,彻底改变了财富分配的格局,英国变富了,中国变穷了。

不仅如此,轮船既可以用于商战,也可以用于军事。由于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蒙羞。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鸦片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小日本的欺辱,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

1839年的鸦片战争,配备老式武器的中国人没有打败装备蒸汽机炮舰和火炮的英国人的任何可能。英国历史学家阿瑟?韦利描述了当年宁波海战时滑稽的一幕:“总攻的信号是将点燃火攻木筏向英国船只发射过去。火攻木筏漂向英国船只,在它们起锚前将它们点燃……英国大船上的小船在这些燃烧着的火攻木筏到达前很久便已出发,将它们击成两半,中国人逃跑了。

有人建议:应该在一些猴子的背后拴上鞭炮,然后将猴子扔到英国船只的甲板上。火焰将会随着爱窜的猴子迅速向各个方向逃散开去,此时如果能够碰巧跑到弹药库,那么整艘船将化为粉末。19只猴子被买了回来,并在进攻前被成群地带到了前沿阵地……”

其结果想必读者早已知晓。

这就是被工业革命边缘化的结果:守旧必然落后,落后必然挨打。我无法知道2014年APEC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中南海4个小时的对话内容,但至少新闻

报道中重点提到习主席向奥巴马总统介绍了中国近代史,从而解释了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改革的深层原因。

正因为以史为鉴,中国必须改革。200年前,中国完全错过了第二次工业革命。30年前,中国赶上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末班车。

第三次工业革命

英国的工业革命热情尚未结束,大西洋彼岸燃起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火焰。

像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样,第三次工业革命依然需要科学家、发明家和全球新贸易家的诞生。只不过,这个伟大人物的诞生有点传奇。

1905年,身为瑞士邮局小职员的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关于相对论的文章,从此拉开了一个全新世界的序幕。世界进入了原子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大幕由爱因斯坦这双巨人的手拉开是再恰当不过了。牛顿铺垫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带来了许许多多激动人心的成就,但它并不正确!爱因斯坦用相对论对它进行了颠覆式修正。

按照牛顿的看法,引力效应是瞬时的,如果我们移动一个质量,就立即转到一个新的能

量。用这种手段,我们可以用无穷大的速率发送信号。但爱因斯坦认为,我们不能以快于光速的速率发送信号,因此万有引力定律一定错了。

牛顿是绅士型科学家———他与权贵有一张关系网,虔信宗教,不慌不忙,做事井井有条。他的科学家风格在200年中被奉为圭臬。与他相比,爱因斯坦简直就是屌丝逆袭:行为古怪,不修边幅,心不在焉,一个抽象思想家的原型。

“相对论”带来了大家熟悉的质能公式,用这个公式计算出第三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也是最可怕的武器——原子弹。

作为这场工业革命的四件标志性工业品——汽车、航空器、电话、计算机,全部与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E=MC2有关。

每一次工业革命前,必有一场科学革命。在漫长的黑夜中,发明家需要科学家这盏明灯。千万别轻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基础物理学家、基础生物学家等基础学科专家,甚至理论家,他们都是工业文明的先知先觉者。1752年,美国人富兰克林发明了电,从此工业文明从用煤时代进入到用电时代。这个改变世界的发明刚刚出现,莱特兄弟于1900年试飞了人类第一架飞机。一旦“电”和“飞机”结合,美国的波音飞机公司诞生了。至今世界的天空中有80%的远程大飞机是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电”和“橡胶”“油气机”的结合,诞生了美国著名的福特公司的T型汽车。福特公司不仅向人类贡献了一款经典车型,还用福特式管理贡献了第三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大批量生产管理的新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电子工程和信息技术加入到工业化的大合唱之中,整整100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舞台闪耀着自动化工业文明的优美旋律。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的财富比过去1000年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的总和还要多,多到今天用“产能过剩”来说明。这一点也不夸张。

美国人的发明创造热情贯穿了百年工业文明史。1946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在美

国诞生。从计算机硬件到软件,再到今天的互联网世界,互联网无处不在。

如果说互联网是地球上无所不能新技术,恐怕不会有人反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始于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但大概他也没有想到互联网的能量远超核爆,而且其能量尚未完全释放。

先歇口气,让我问你一个问题:假如一百年前,第三次工业革命发源于中国,中国会变成什么样?或者这样问,一百年前的中国在干什么?为什么又一次与工业革命的创始机遇擦肩而过?

1895年美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拂晓时分,中国正忙着和日本打仗,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1937年到1945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最关键时期,中国被迫全民抗日,无暇顾及工业发展。可以说每每到了中国发展的最关键时刻,日本总会来捣乱。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火苗被隔海相望的这个邻居扑灭了,幸好中国用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赶上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末班车。这三十年是幸运的三十年,中国人的小步快跑的工业化节奏给了世界惊喜。

原来,中国也可以创造一个世界波,只要没有人干扰。

这次工业革命并未随着铁路、跨大西洋轮船和电子信息的出现而结束。它一直持续到今天,发明依然连续不断。一个领域的发明产生了不平衡,会刺激其他领域相应的发明来纠正这种不平衡。尽管德国、日本也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贡献了很多技术发明,但是美国仍然是这场工业革命的中心。

那么,美国是如何利用这场工业革命的成果使自己变成当今地球唯一的超级霸主的呢?除了科学和技术发明,贸易方式的变革才能巩固工业革命的成果。美国人精心设计了符合自己利益的全球贸易规则———WTO。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也是美国的发明。更绝的是美国发明了以美元作为全球贸易主要结算货币的“布雷森”体系,美国把第三次世界工业革命的成果通过一系列的贸易规则和贸易工具的发明据为己有,使自己变得更强大了。发生在2014

年底的石油卢布贬值,就是货币战争的清晰显现。

显然,第三次工业革命给我们的启发是,谁拥有科学技术,谁发明主导了全球贸易规则,谁就将获得在下一次工业革命中诞生最强大经济体的伟大机会。幸运的是,现在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夜。

中国是否会错过第四次工业革命呢?

第四次工业革命

代表工业创新和发展、寓意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工业4.0”浪潮势不可挡。“工业4.0”是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它一经提出,立马震撼了世界。

“工业4.0”给我们描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未来,这个未来以制造业改造为入口,提出了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产业和电子信息技术等第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进入以信息物

理融合系统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然而,争论同时开始:这里使用“革命”这个概念是否理由充分?或者说,如果不说“革命”而说“演化”会不会显得更恰当?质疑者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工业4.0”所描述的未来世界的变革中,促发这场变革的技术元素并非什么新东西:软件、传感器、执行器等电子器件。这些东西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期早已出现。

但事实上,我们正处于将各种新技术新发明集中汇合在一起,从量变到质变的前夜,任何一场工业革命的时间跨度都经历了几十年。单就这一点而言,时间跨度不一定成为反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概念的依据,况且,21世纪初以来的十几年涌现出来的技术变革的方向,与前几次工业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均呈现出相反方向的趋势,使越来越多的人趋向于认同这是一次革命而不是修修补补的进化。

假如“工业4.0”是一场真正的工业革命的话,依照前三次工业革命的演进三部曲“科学—技术—贸易”,第四次工业革命理应在到来之前出现富于革命意义的科学成果或科学思想。

事实是,征兆早已出现。这次还是理论物理学打先锋。

原来,人们以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已经完美无瑕。谁能想到量子力学划破了相对论的时空。当今世界最先进最不可思议的量子力学在最近三十年取得了正统地位。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量子力学是从重新认知原子开始的。

如果在某次地球大灾难中,所有的科学知识都被毁灭,人类只有一次机会把一句话留下来给未来的新人类,那么怎样以最少的词汇包含最多的信息呢?

我相信那一定是原子假说:即万物都由原子构成,原子是一些小粒子,它们永不停息地四处运动,它们之间既彼此吸引,又互相排斥。

只要你稍微想一想,这句话包含了人类重构世界观所需要的巨大信息。原来,人就是由一堆原子构成的,石头、钢铁、树木也是由一堆原子构成的,人和石头的区别仅仅是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而已。既然如此,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形成了互联网,凭什么人与石头,石头与树木互相之间不能实现网络连接呢?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原子学说重构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世界观。

虽然这是事实,但是有时候想一想就觉得可怕,物理学如此高深而有趣:在你面前走来走去并且和你说话的那个“可移动的东西”,原来就是一大堆排列得非常复杂的原子;每天晚上躺在床上的那个所谓的“爱人”,原来竟是一堆按睡眠模式排列有序的原子;女人生下来的那个“宝宝”,原来是夫妻共同排列出来的一堆原子……

经典物理学认为物质运动一定有它的确定性的规律可循。量子力学认为,不可能同时既知道一样东西在什么地方,又知道它运动得有多快。动量的不确定量和位置的不确定量是互补的,其定律是ΔxΔp≥h/2π。

量子力学带来的一个科学观念和科学哲学上最有趣的结论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精确预言将会发生的事情。这就是著名的“测不准原理”。测不准原理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前夜所有发明家的热情不被传统势力打压。原因很简单,既然成功是一场偶然,何必怀疑小人物的创造力呢?量子力学不经意间为“微世界”的创新工场开启了一扇门。

第二节文艺复兴

此时此刻,我们正处于第三次文艺复兴的最高潮的前夜。第一次文艺复兴的高潮部分大约在两千年前的古文明,第二次文艺复兴大约在五百年前的欧洲。想一想晚上做梦都会笑,第四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文艺复兴不约而同来到人间,借助移动互联网的翅膀,科学、艺术与互联网将同台演出一场那么宏达的史诗般的剧幕。

01第一次文艺复兴

提起文艺复兴,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源于中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这是狭义的理解。也许是那场运动对现代的影响太大了。本书采用自编写的新历史观,重现人类的第一次文艺复兴。我的历史观认为,每一次世界范围所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文艺复兴都具备三个条件:历时数百年完成、由源起和高潮部份组成、影响到科学、工业与商业。

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的提法,历史上有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国四大文明古国。然而这个提法并不被世界历史学界的主流派别承认,例如古巴比伦只是一个

阶段而不是文明中心。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第一次文明的灿烂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和中国,在世界东西两端升起两颗巨星:毕达哥拉斯和孔子。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出生于希腊的萨摩斯岛(Samos),他大约生于公元前580-590年间,活了75岁。恰巧在同一时期,东方也出现一位圣贤,年龄与之相当,而且他们从事的是相似的行业——教育,这位东方圣贤叫孔子。

毕达哥斯拉毕生都在探索自然的规律,孔子学说主要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然孔子培养了包括孟子在内的三千弟子最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学派,孔子还编订了中国最早的文学集大成作品《诗经》。孔子的时代是巨星灿烂的时代。之前有老子形成的道教学派,之后有兵圣孙子,在相差没几年的同一时空纬度,中国在孔子的带领下加入人类的第一次文艺复兴。

毕达哥斯拉学派直接培养出柏拉图,而柏拉图培养出亚里士多德。而亚里士多德说出了著名的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毕达哥斯拉创立了一个科学科学体系——几何体,在牛顿经典力学诞生之前,整个西方世界都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理论。

第一次文艺复兴的影响是奠基性的,孔子把东方中国奠基成伦理学中心并且延续至今,毕达哥斯拉把西方奠基成物理数学等科学中心并且传承至今。这一点,东西方借助互联网相互融合过程中发现了彼此的长处,东方注重伦理的特征不得不去补科学民主与法学的缺板,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宪法的尊严就证明这一点,西方在注重科学与法制的同时,也开始吸收东方伦理,孔子学院开始流行于欧美国家。

第一次文艺复兴以璀璨开场,以东西方大相径庭的方式收尾。

春秋战国之后,秦灭六国,中国以封建集权制的“焚书坑儒”的方式结束了第一次文艺复兴,带来了一个统一的中国。而西方在公元1世纪,耶稣诞生,基督教统一了欧洲,上帝来了,第一次文艺复兴走了。从此欧洲进入了漫长的教会统治的中世纪,中国进入封建社

会的漫漫长夜。

02第二次文艺复兴(1436-1616年)

从1436年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建成开始,到1616威廉.萨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人生谢幕为止,第二次文艺复兴登场了。这次历时两百年的文艺复兴与一个城市有关,与一个家族有关,就是和中国无关。

处于文艺复兴核心的是佛罗伦萨的著名财阀美帝奇家族(Medici family),科西莫是美第奇家族支持修建圣母百花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的家族第一人,正是他在建筑建成后用“复兴”这个词来形容建筑,标志着欧洲文艺复兴的正是开场。

科西莫不仅出资复兴文化和艺术,还四处收集古书,美第奇家族的图书馆是全欧洲最大的藏书库。在黑暗的中世纪,科西莫保护了一大批文艺复兴早期的艺术家,如弗拉?安杰科科、菲利波?里皮、雕塑家多纳秦罗,还有西方近代建筑学鼻祖布鲁内莱斯基。科西莫曾说:“做这些事情不仅荣耀上帝,而且带给我美好回忆,我感到巨大的满足和充实。在过去的50年里,我所做的就是挣钱和花钱,当然花钱(赞助)比挣钱更快乐。”他知道财富有一天会消失,而他保护的艺术作品将永立于世。欧洲文艺复兴真正的高潮即将登场。科西莫的孙子豪华者洛伦佐(Lorenzo de’Medici,the uegnificeut,1949-1492)接班了。洛伦佐继承家族传统,不是收购艺术品等待升值空间,而是发现艺术家并保护他们支持他们。文艺复兴的三杰中有两杰在他手中诞生,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1488年,洛伦佐开设了世界上第一所艺术学校,这所学校培养了文艺复兴的第三杰—拉斐尔。

文艺复兴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有多大?可以说翻天覆地!教会统治欧洲一千多年艺术只为上帝服务,没有人性可言。欧洲的文艺复兴揭开这一黑幕,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米开朗琪罗著名的雕塑作品“大卫”,虽取材于《圣经》中大卫王的故事,但我们看到的是英俊健康的男性之美,这和《圣经》的宗教题材其实已经没有关系了。而在这当时的欧洲属“大逆不敬”

行为。

1492年,年仅43岁的洛伦佐去世了,第二次文艺复兴的教父洛伦佐葬在圣洛伦佐教堂。多年后,应教皇的请求,米开朗琪罗亲自设计并雕琢墓碑的塑像,那就是著名的“昼与夜”和“晨与昏”。这也许蕴含着一个伟大时代由晨到昏的辉煌落幕之义。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一年被称为全球化开始的第一年,这一年是中国明朝明孝宗弘治五年。这之后的两百年,欧洲开始了工业革命,中国迎来了所谓的“康乾盛世”。

对第二次文艺复兴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只拉开文艺复兴序幕的那双手是新世纪的第一个诗人但丁,而拉上幕布的最后一个巨匠是莎士比亚。1616年,第二次文艺复兴的最后一位巨匠莎士比亚谢幕。

03第三次文艺复兴(1919年至今)

经过第二次文艺复兴沉寂之后的500年沉寂,20世纪初,第三次文艺复兴正式开场,这场运动由中国牵头,印度紧跟,美国呼应,整个世界的新起点从大西洋转到太平洋。

第三次文艺复兴的主题词是平民主义的光辉。从第一次文艺复兴的造神,到第二次复兴的人性的光辉,再到平民主义的登场,人类从神到平民。

1856年,美国诗人惠特曼(Walt Whitmen)出版《草叶绿》第二版,诗中多次提到了草叶:草叶像记着一切平凡、普通的东西和平凡的人。

1913年,印度诗人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是《飞鸟集》、《新月集》和《吉檀迦利》,透过泰戈尔的诗句,清晰地看到对一切弱小的东西表示的同情和怜悯。

1928年,中国诗人徐志摩发表《再别康桥》。

前后五十年,三位文学巨匠以“草”、“鸟”和“桥”这些最微不足道的小景小物入手,开创了第三次文艺复兴以颂扬平民意识的“微时代”。

但我们还是把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定义为第三次文艺复兴的开场年。

在1919年前后的三十年间,全世界只有中国的天空星光灿烂,而且全是巨星闪耀。历史很难再现这么多艺术大师扎堆在同一时空下的现象,为了巨星的到来,胡适先生赶忙铺路,把中国三千年使用的文言文改为白话文,于是巨星登场了。

1918年鲁迅发表《狂人日记》,写的是凡人凡事,就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和平凡有关;1921年,郭沫若发表《女神》,把平凡人的浪漫主义发挥到极致;1927年,朱自清发表《荷塘月色》,把“日日走过”的清华园的荷塘描写得窒息之美;1928年,戴望舒发表《雨巷》,把凡人的雨和常人的巷描绘成天堂;1938年,巴金写成《春》;1941年,矛盾对着一棵树大声《白杨礼赞》;1957年,老舍描写北京平常最爱喝的《茶馆》;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李可染画牛,黄胄画驴,李太平画狗,梅兰芳的京剧被誉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我把人类历史上三次文艺复兴概况成“天上-天上人间-人间”三个阶段。人间有什么?人间有一草一木一花一间茅屋,人间由99%平民和1%贵族构成的。人性的光辉普照到99%的平民脸上,才是文艺复兴的终极目标。

始于上世纪初的第三次文艺复兴,以“普惠大众,关注小微”始发,不仅惠及中国近30年的工业化,而且在习近平主席这届政府对小微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对权贵利益集团的打击政策等导向上看到第三次文艺复兴才刚刚开始的曙光。

移动互联网正是这片曙光下的一片草原,以小微精神,吸纳碎片化晨露,迎着曙光方向四处摇曳。

第三节移动互联网:从焦虑和冲撞开始

2015年滴滴与Uber燃烧了整个地球,一场撕逼大战轰动了全球。人类已经无法抗拒移动互联网了。

滴滴与Uber为什么这么火?他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整个社会因他们改变了什么?

滴滴打车

滴滴打车是一款免费打车软件,人称“打车神器”。“滴滴打车”App改变了传统打车方式,建立培养出大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引领的用户现代化出行方式。相对与传统出租车模式来讲,滴滴打车的诞生更是改变了传统打车市场格局,颠覆了路边拦车概念。利用移动互联网特点,将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从打车初始阶段到下车使用线上支付车费,画出一个乘客与司机紧密相连的O2O完美闭环,最大限度优化乘客打车体验,改变传统出租司机等客方式,让司机师傅根据乘客目的地按意愿“接单”,节约司机与乘客沟通成本,降低空驶率,最大化节省司乘双方资源与时间。下面我们来看数据,滴滴的格局有多大。

据媒体报道,截至2015年3月底,滴滴打车在全国已经突破1亿用户,日均订单量也突破了521.83万,覆盖了包括北、上、广、深等超过178家一二线城市,使用滴滴打车的司机也超过了100万。

从社会资源角度来讲,这些数据说明,滴滴为社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第一,缓解了公交、地铁的交通压力;第二,充分使私家车本身发挥更多的作用;第三,改变以前在路边总是召不到出租车的窘境;第四,给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第五……

滴滴快的官方表示,“滴滴快车”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借助社会闲置车辆和运力,通过大数据智能匹配缓解城市高峰期运力短缺的现象,尤其对于乘客上下班出行效率将带来明显改善。

业内人士认为,“滴滴快车”通过大数据优化资源配置,让更多用户享受移动互联网的

红利。滴滴平台原有出租车和专车业务,加上今天上线的快车以及即将推出的拼车和代驾服务,一个全新的超级出行平台正在逐渐成形。

Uber打车神器

如果说滴滴是“打车神器”,那么Uber将是“无所不能神器”。当Uber进入中国后持枪扫射,快的和滴滴都以为自己中枪了,结果毫发无损,低头一看,风情万种的陌陌倒在了血泊之中。

网络一直流传着这么一个高大上的故事:今天的Uber司机家住国贸,原来在央视新闻频道当记者,现在搞互联网公司创业,开一辆路虎和一辆法拉利做Uber司机,和他一起培训的有张朝阳老师的两个前助手,还有一个开A8W12的土豪,他开Uber不为挣钱,主要有三个目的:

1.招聘。一到晚上12点以后就准时守在中关村,接的都是加班的技术员,接了6个人以后,招到了现在的技术总监,大大降低人力招聘成本;

2.找项目,晚上在南站趴活,他的第一单生意就是在那接到了一个IDG的人,然后谈

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较早阶段的工业革命中,人们被迫适应新的生活情况,人们从农庄搬到城市,全家大半生都在工厂工作。工业化及其随同的变化增高了世界多数人们的生活标准。较之过去,有更多的货物可以供用,成本也较低廉。 工业化也改变了政府。许多国家行使帝国主义以支配各种原料和市场,俾能支持工业的发展。工业工人(无产阶级)学会了组织与谈判的技术。因此,民主的过程加速,因为工人要求对于社会的管理,有更多的发言权。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在这一时期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由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内燃机的出现及90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化学工业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工业部门,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炭中提炼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学产品,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无烟火药也相继发明并投入了生产和使用。原有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以及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 第三次工业革命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这次科技革命被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它产生了一大批新型工业,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其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开辟了信息时代。它也带来了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发达程度的高低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成败的关键所在。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80年代以来,国内史学工作者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史的研究日益深入,相关研究成果不断问世。 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科技革命(20世纪后期)依据曾邦哲的观点,以系统科学的兴起到系统生物科学的形成为标志,系统科学、计算机科学、纳米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理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机械化,即机器生产普遍取代手工劳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气化,即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自动化(数字化),即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兴起;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智能化(信息化),即信息技术的升级创新与应用。从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以机器大工作代替工场手工业,使人类进入机器时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它把社会的工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使社会生产力进入电力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面临的这一新科技革命,将使世界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它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为前沿,以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为特征,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

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这是一场全新的绿色工业革命,它的实质和特征,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全面脱钩,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脱钩。以历史视角观察,用工业化的角度观察,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革命已经来临。绿色工业革命的目标首先是实现碳排放的“脱钩”,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促使已有的“黑色”或“褐色”能源“绿化”,即采用能耗更低、更清洁的方式使用化石能源,使单位能耗的污染强度下降;二是促使化石能源的使用与经济产出之间“脱钩”,尽量减少化石能源在经济生产和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三是促进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的大幅上升,并促进这类能源的利用最终占据主导地位。在碳排放“脱钩”的基础之上,绿色工业革命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使生态资本相关要素的“全面脱钩”,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资源等等。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还是需要在技术、制度、组织和物质资本投入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二步则是尽早达到各类资源使用的“峰值”,接着就能促进其出现下降,从而实现生态资本要素的“盈余”。2015年——第四次工业革命元年 2014年的热门词汇“工业4.0”,是一个引起全世界关注的概念,掀起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浪潮。2015年,随着新一

第四次工业革命——概述 挑战机遇及对策建议

第四次工业革命 (详细提纲) 一、概念 (一)四次工业革命概述 1.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通过水力和蒸汽机实现的工厂机械化可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以及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采用电力驱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可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通过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的成功分离,开创了产品批量生产的新模式。 3.第三次工业革命 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制造过程不断实现自动化,可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自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 4.第四次工业革命 未来10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的智能化,将使人类步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

革命。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集成,将形成一个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涵 1.核心 ?CPS(Cyber-Physical System) CPS(信息物理系统)包容了与工业相关的智能电网、智能产品、智能(生产)建筑、智能调配和智能物流等内容,它将工厂的所有智能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集成在一起建立网络。CPS 可将所有相关的物理设备(在世界范围内)连接到互联网上,使得物理设备具有计算、通信、精确控制、远程协调和自治等功能。由于CPS 有互联网支持,它创造出智能产品、智能生产程序与过程,构建起新的智能工厂。 国内已有的“物联网”但远远不是这个“物联网”。但是国内已有的互联网成果有可能被引用到中国的CPS 中来,腾讯的微信、马云的淘宝、百度的中文搜索都可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发挥作用。 ?智能工厂 智能工厂能够管理复杂的事物,不容易受到干扰,能够更有效地制造产品。在智能工厂里,人、机器和资源如同在一个社交网络里自然地相互沟通协作。智能产品理解它们被制造的细节以及将被如何使用。它们积极协助生产过程,回答诸如“我是什么

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工业4.0作为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的国家战略,在传入中国之后,立马成为舆论的焦点。国家发改委在8月7日发文公告,将为工业4.0中核心的概念之一——物联网出台重大产业政策,媒体的热度更不在话下,根据百度搜索的结果,现在跟工业4.0相关的搜索页面已经达到800多万,国内知名的信息化平台e-works也制作了非常专业的工业4.0的专题,但对于很多用户,太复杂的信息化专业词汇,反而让很多从事商业的用户,无法真正深刻地理解到工业4.0真正带来的跨革命影响和带来的全新商机。 因此,在众多的工业4.0资料中,挑出一本比较具有系统性、描述更加“平民化”的书对我们全面深刻了解工业4.0意义重大。由西门子公司工业领域首席执行官(CEO)鲁斯沃撰写,乌尔里希?森德勒主编,费尔达芬工业峰会系统领导2030年的配套材料——《工业4.0:即将袭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就是这样一本著作。 本书从经济和科学的角度,深入探讨工业怎样才能使中欧工业到2030年仍能保持一个成功的全球生产基地的地位。到2030年,互联网和其他服务联网的系统将使所有行业实现智能化,并取代传统的机械和机电一体化产品。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哪些领域,通过哪些产品和什么样的服务,可以使我们取得成功以及如何才能够做到这一点。 本书试图为这些问题给出一个答案。每个章节都从非常特殊的角度表达了对工业4.0的独特看法。所有这些观点综合在一起可以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目前工业产业发展所处岔路口的情形。 工业4.0强调“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其实质是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旨在保持德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当前,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因此,学习和借鉴工业4.0的理念,建设智能工厂,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剂良方。 本书的三大特点: ①内容系统、全面。让读者可以清楚地知晓工业4.0的来龙去脉,移动互联网的兴 起如何带动物联网等数字化工厂的发展。从不同专家的视角对工业4.0进行了阐释 与构想,可以激发中国的制造业企业思考,移动互联网不仅仅是快消品范畴的变革, 已经辐射到制造业的设计生产流程。 ②语言不太“接地气”,非专业人员不好上手。由于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外文翻译, 文字不是非常通俗易懂,虽然将每个概念都解释得很透彻,但其中还是难免的涉及 了许多制造业的专用语,而且中间几章感觉较水,精华集中在前两章和后两章。 ③激发新产业商机洞察。这本书并没有大篇幅地介绍技术,而是从整个产业链的角 度去阐述将来的变革和可能的新产业商机,特别是对于智能软件的展望。未来的三 维CAD设计软件不再是设计到制作,而是设计和制作同时进行,或许将来的中望 3D通过移动互联网,就可以直接操作实时控制数控机床、3D打印的加工进程了。 作为在工业4.0概念刚刚兴起的第一本权威专业“参考书”,并没有过多的介绍工业4.0,而是试图通过各个专家对工业4.0的不同看法、阐释与构架来介绍工业4.0,遗憾的是但到最后还是没有给出一个工业4.0的具体概念,只是把讨论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做了引导。(相比于国内对工业 4.0的各种着急忙慌的解释,显示出了德国学者治学的严谨与负责任,工业4.0是德国提出的,作为世界的顶尖制造强国,德国至今还未能给出工业4.0的一个确切定义,而国内各种概念、技术、蓝图已经炒作的沸沸扬扬了。)本书最大的特色与作用在于通过不同视角与方向的切入,让我们一方面对工业4.0有一个初步的浅显认识了解,另一方面

《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软件:工业的未来鲁思沃(Siegfried Russwurm)概论 工业企业欲在未来长期保持竞争优势,必须做好三件事:提高生产力、加强节能高效,提高生产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降低成本;缩短产品上市时间,并通过提高产品的种类,扩大需求;满足个性化的生产需求。为实现高度灵活的规模化生产,对客户和合作伙伴能够在日益复杂的价值创造链条中进行高效资源优化,使生产和服务形成更加紧密的连接,工业企业还需要高效的生产和运营。 经过了几十年发展的制造业,如今正面临着产业模式的转变。随着制造业中虚拟与现实的交互性不断加强,生产方式必将因工业 IT 和软件技术的应用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功能性工业软件的智能应用和研发,将无疑成为了影响制造业和过程工业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这些行业现有的发展态势,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未来,越来越不取决于工厂本身。相反,软件工程师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是他们使生产工序间有了交互性,这种交互性不只作用于生产层面,还作用于业务层面,例如:工程师所承担的一部分工作,将企业和企业外部组织连接在了一起。通过工业软件,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交互,显著提高了生产力。因此,工业软件也就成为了未来制造业研究的重要课题。 2.1 工业领域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的挑战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世界工业格局的划分已经基本完成:高科技产业在西方国家发展并不断完善,这一事实毋庸置疑。而那些简单的加工产品,即使是在发达国家出售,也是在低收入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生产的。“高精尖”产品的创新周期具备可规划的特点,其产品上市时间也可预见。当批量生产时,产品本身的特点会减少。无论是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通过批量生产降低成本),还是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通过产品组合获得成本协同效益)的原理都已得到了验证。但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大多数只能接到小批量订单。 以前提高生产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手段:优化现有流程、提高制造业的自动化程度、改进设计、降低劳动成本以及完善供应链管理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在资源严重短缺和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提高生产力的方法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过去60年中,全球贸易量增长了20多倍。全球化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工业企业有机会获得更大的市场,从而从中获得更大的利润;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就意味着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价格更低、品质更好、效率更高,这三点加在一起就是现代企业需要一直要追逐的目标。当前的企业价值链,已远远超越了地区界限。它跨越了国家甚至是时区的界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下,企业要不断地改进生产,其商业运作模式的复杂性也在日益增加。 汽车制造业就是商业模式改变最明显的实例:目前汽车制造业产值占工业生产总产值的35%。据奥纬企业咨询公司和汽车行业协会的一份调查表明,到 2025 年,制造业的产值将

一张图看懂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一张图看懂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历程 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 工业革命早期,人们被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人们从农庄搬到城市,全家大半生都在工厂工作。工业化及其随同的变化提高了世界多数人们的生活标准。较之过去,有更多的货物可以供用,成本也较低廉。 工业化也改变了政府。许多国家推行帝国主义以支配各种原料和市场,进而支持工业的发展。工业工人(无产阶级)学会了组织与谈判的技术。因此,民主的进程加速,因为工人要求对于社会的管理,有更多的发言权。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中期,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场革命是以发明、改进和使用机器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高涨,被称为近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在这一时期里,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 工业重心由轻纺工业转为重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由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发明,远距离输电技术的出现,电气工业迅速发展起来,电力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内燃机的出现及90年代以后的广泛应用,为汽车和飞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也推动了石油工业的发展。 化学工业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工业部门,从80年代起,人们开始从煤炭中提炼氨、苯、人造燃料等化学产品,塑料、绝缘物质、人造纤维、无烟火药也相继发明并投入了生产和使用。原有的工业部门如冶金、造船、机器制造以及交通运输、电讯等部门的技术革新加速进行。

德国第四次工业革命

德国第四次工业革命 (2014-03-23 10:41:32) 转载▼ 本文介绍笔者在2013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所了解到的一些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探讨。 受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委托,笔者观摩参与了德国汉诺威2013工业博览会。这次汉诺威博览会的热议话题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Industrie4.0)最早是在2011年汉诺威博览会上,由三位大学教授提出来的。 制造业在德国的国民经济中(创造的价值)占26%。作为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战略发展方向,112页的实施建议由项目研究组在2012年10月2日提交给德国联邦政府此项目牵头的教育科研部(BMBF)、经济部(BMWi)和内政部(BMI)。已拨款2亿欧元(约16亿人民币)作为第一步的研发经费。 这是一场有组织的革命。德国的机械设备制造协会(VDMA)、电子工业中央联盟(ZVEI)和信息通讯新媒体协会(BITKOM)有史以来第一次搭建了一个联合工作平台,2013年4月开始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协调已有的和要开始的研究项目。 在德国,工业革命是如此认定划分的:

第一次,机械化。从18世纪末开始,蒸汽机逐步取代人力。 当时,机器采用集中动力驱动,动力从上空的动力轴通过皮带传给机器。 机械制造,之前已开始有分工,但直到采用新动力方式,才开始如今天的形态。 机床制造,作为一个行业,最早从英国开始。“Made in Germany”就是当年英国人在德国人造的机床上贴的(作为劣质品的)警告标志。 第二次,流水线生产。始于1913年美国人福特采用流水线制造汽车,规格化生产,成本大大下降,价格从850US$降到370US$。但同时也大大地放弃了个性化。 机器和流水线开始逐步由电驱动,更易控制。 第三次,自动化。始于1974年。当时在德国一个小地方的一个小企业研发出了由集成电路制成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逻辑,相对继电器组成的控制器,可以更方便更灵活地更换修改,迈出了微处理器控制工业应用的第一步。但当时正值冷战,没有人想到这个小东西会对工业生产带来如此大的变化,以致值得称之为革命。以后,硬件水平、集成度不断提高,采用了C语言和更高级的编

《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干货版

《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金句 标题备选:技术创新却使生产效率止步不前,第四次工业革命如何破局 第一章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了 1. 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着纷繁复杂的挑战,其中最严谨、最重大的挑战莫过于如何理解并塑造本次新技术革命,这不亚于人类的一次变革。 2.各行各业都在发生重大转变,主要表现为:新的商业模式出现,现有商业模式被颠覆,生产、消费、运输与交付体系被重塑。 3.决策者们往往囿于传统的(非颠覆性)线性思维,或者过于关注眼前的危机,而难以影响未来的各种颠覆和创新力量进行战略性思考。 4.技术并非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一个外在因素。我们不必囿于“要么接受,要么拒绝”这样的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相反,我们要把握这次剧烈的技术变革机会,反思我们的本质与世

界观。 5.以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为核心的数字技术早已不是什么新新鲜事物,但与第三次工业革命不同的是,数字技术正变得更为精深,一体化程度更高,由此正在引起各国社会和全球经济发生变革。 6.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大收益者是智力和实物资本提供者——创新者、投资人、股东,这正是工薪阶层与资本拥有者贫富差距日益悬殊的原因。 第二章驱动革命的三驾马车 1.所有的新进展和新技术都有一个重要特点:它们很善于利用数字化和信息技术无所不在的力量。 2.第四次工业革命背后的技术驱动力,可以归为三类:物理类、数字类和生物类。这三个门类相辅相成,各项技术均可从彼此的发明和进步中受益。 3. 新材料有望在缓解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未击中发挥重要作用。

4.数字革命正在彻底改变个人与机构之间的互动与协作方式。 5.共享经济有一个共同点:用十分便捷(低成本)的方式对供需进行匹配,向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允许双方互动并给出回馈,这些平台通过这些方式建立信任。 6. 共享经济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根本性问题:究竟什么是值得拥有的,是平台还是平台背后的资产? 第三章颠覆性影响 1. 第四次工业革命最重大的影响之一可能来源于赋权,即政府如何与公民互动。被赋权者必须认识到,他们属于一个分散的权利系统,需要在相互交往中加强协作,方能取得成功。 2.对于目前全球增长放缓的情况,有许多解释,诸如资本分配不当、过度负债、人口结构变化等。本书着重分析其中两个与技术进步关系尤为密切的因素,即老龄化和生产效率。 3.过去十年里,尽管技术进步和创新投资都实现了指数级增

第四次工业革命

经信111 韦常业 第四次工业革命报告书 (能源革命) 背景: 1998年6月7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题为《即将来临的石油危机——真正的危机》的文章认为,今后10年左右,世界石油供应似乎是充足的。在今后20年左右的时间,全球石油产量可能开始持续下降。虽然市场力量和石油生产技术的改进可能使石油供应继续保持到21世纪,但是石油危机的到来可能比一般人的设想早得多。 星期三在本世纪内,世界主要靠丰富的低价石油推动了经济车轮的前进,如果石油枯竭那么世界经济将面临严峻挑战。 《中东报》认为,到1997年底,开采石油已达8070亿桶,其中一半是在石油动荡的70年代开采的。还有一些报告指出,世界石油总储量约达9950亿桶。目前,世界每年消费石油240亿桶,而新勘探出的石油越来越少,每年只有50亿桶。。 而据美国石油业协会估计,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两万亿桶,可供人类开采不超过95年的时间。在2050年到来之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煤炭。其后在2250到2500年之间,煤炭也将消耗殆尽,矿物燃料供应枯竭。 而正由于世界对于能源需求的迫切性,第四次工业革命即能源革命,将会在22世纪前期发生。 理论基础: 1781年,普利斯特、卡文迪许发现了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但是两位科学家受当时错误观念的束缚,没能认识到这一点,1783年拉瓦锡确认了水的组成——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而氢气和氧气,都在能源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氢气作为一种高

效绿色能源,极大的促进了世界工业的发展 2H2O--O2+2H2这个化学方程式是水的分解方程式。目前电解水理论上是比较快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外部提供的电能造成的分解。还有一些反应,比如催化反应,也可以使水分解,比如一些制氧催化剂IrO2的存在,也可以使水中析出氧;还有TiO2光触催化剂也可以使水分解。此外还有将电解-催化的复合方法使水分解的。但是水变油是绝对不可能,违反了最基本的能量守恒定律,把水分解成氧和氢多需要的能量就是氧和氢燃烧多能释放出的能量。 标志性: 尽管如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对能源日益迫切的需求,人类并没有放弃分解水资源这一方式,更多高效的催化剂不断被发现,2112年,世界航空联合会从火星上带回来的矿物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作为分解水的催化剂,这种催化剂随着水压的升高分解速度也随之加快,在万米深的海底,分解速度甚至能达到以往催化剂的数百倍,这一物质的发现,标志着能源革命的到来。 能源时代: 从2112年新的催化剂的发现,到22世纪30年代氢气作为一种普遍能源取代了过去石油、煤炭甚至成本高昂的太阳能、风能……世界工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种族矛盾、贫富差距、地域纠纷……由于能源革命的到来,人类整体利益的一致性也在这20年里得到了充分的调和,人类逐渐接受了地球一体化这一观念,地球的环境也达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最和谐的程度,同时还建成了地球自动交通网以及第一条月球专线等规模空前的交通工程。 此外,由于能源革命,人类向地球外扩张的脚步也不断的加快,更多新的材料的发现与应用不断的促进着人类信息技术、航天航空技术以及军事技术……的发展,而极为丰富而高效的能源同时也给人类创造了以往无法创造的实验环境使得许多技术得以发展以及应用,人类的生活将是我们现在另类的科幻片。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机械化,即机器生产普遍取代手工劳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气化,即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自动化(数字化),即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兴起;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智能化(信息化),即信息技术的升级创新与应用。从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8世纪末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这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以机器大工作代替工场手工业,使人类进入机器时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的,以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它把社会的工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使社会生产力进入电力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于20世纪中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人类面临的这一新科技革命,将使世界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它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为前沿,以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应用为特征,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无人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这是一场全新的绿色工业革命,它的实质和特征,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全面脱钩,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脱钩。以历史视角观察,用工业化的角度观察,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革命已经来临。绿色工业革命的目标首先是实现碳排放的“脱钩”,这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促使已有的“黑色”或“褐色”能源“绿化”,即采用能

第四次工业革命

100Leisure 后窗·开卷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美)安妮特·西蒙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5-1 团队运行依靠数字、事实、预测还有流程。这些可能听起来有些无聊和枯燥,那是因为这些因素难以激发我们的热情和欲望,无法激励我们出类拔萃、敢为人先或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最终,只有多样化而富有激情的团队才能创造出革命性成果,而这些结果也有赖于人这种因素。《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不仅说明了如何学习和增强这项能力的方法,还将故事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启迪大家来解决问题。 第四次工业革命(德)克劳斯·施瓦布中信出版集团 2016-5-1在社会和技术指数级进步的推动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又开始了!这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智能化与信息化,进而形成一个高度灵活、人性化、数字化的产品生产与服务模式。在这本《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施瓦布认为,这场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向我们席卷而来,它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丝毫不逊于前三次工业革命。它将数字技术、物理技术、生物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的经济和社会。 网红经济袁宝国,谢利明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16-5-1移动互联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颠覆着我们的生活,随着自媒体、网红、短视频等新生代的崛起,衍生于互联网的新事物不断涌现,并开始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强调个性化的网红经济正在成为互联网产业又一发展方向。网红经济的爆发是传统企业的巨大机会,网红的品牌和流量将助力传统企业快速高效地转型升级,能否抓住网红经济的千亿红利市场,将是考量传统企业能否在一个更高的维度上实现互联网转型的关键要素。本书从网红经济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入手,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对这一新经济形态的运作模式进行了 详细系统地阐述, 是一本超前的具有深刻参考价值的商业著作。栏目编辑:周玉涛 52268759@https://www.360docs.net/doc/a08046070.html, 责任美编:于淑丽

德国第四次工业革命

德国第四次工业革命-超级震撼 在本文开始之前,先看一段视频,感受一下德国第四次工业革命成果。真是令人赞赏BMW的高科技组装,小编看完后对德国自动控制及工具机技术佩服不已,太棒了!让你全方位立体看到一辆宝马车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摘要:本文介绍笔者在2013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所了解到的一些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探讨。 受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委托,笔者观摩参与了德国汉诺威2013 工业博览会。这次汉诺威博览会的热议话题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Industrie 4.0)最早是在2011 年汉诺威博览会上,由三位大学教授提出来的。 制造业在德国的国民经济中(创造的价值)占26%。作为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战略发展方向,112页的实施建议由项目研究组在2012年10月2日提交给德国联邦政府此项目牵头的教育科研部(BMBF)、经济部(BMWi)和内政部(BMI)。已拨款2亿欧元(约16亿人民币)作为第一步的研发经费。 这是一场有组织的革命。德国的机械设备制造协会(VDMA)、电子工业中央联盟(ZVEI)和信息通讯新媒体协会(BITKOM)有史以来第一次搭建了一个联合工作平台,2013年4月开始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协调已有的和要开始的研究项目。 在德国,工业革命是如此认定划分的: 第一次,机械化。从18世纪末开始,蒸汽机逐步取代人力。 当时,机器采用集中动力驱动,动力从上空的动力轴通过皮带传给机器。

机械制造,之前已开始有分工,但直到采用新动力方式,才开始如今天的形态。 机床制造,作为一个行业,最早从英国开始。“Made in Germany”就是当年英国人在德国人造的机床上贴的(作为劣质品的)警告标志。 第二次,流水线生产。始于1913年美国人福特采用流水线制造汽车,规格化生产,成本大大下降,价格从850US$降到370US$。但同时也大大地放弃了个性化。 机器和流水线开始逐步由电驱动,更易控制。 第三次,自动化。始于1974年。当时在德国一个小地方(Neuhausen im Enzkreis)的一个小企业(Klaschka GmbH)研发出了由集成电路制成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逻辑,相对继电器组成的控制器,可以更方便更灵活地更换修改,迈出了微处理器控制工业应用的第一步。但当时正值冷战,没有人想到这个小东西会对工业生产带来如此大的变化,以致值得称之为革命。以后,硬件水平、集成度不断提高,采用了C语言和更高级的编程语言,不仅可以描述简单的与或逻辑关系,还可以描述各种复杂的控制策略(PID、自适应、自学习等等),现在已被广泛使用,几乎无处不在。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汽车工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完成的一项耗资500万US$的调研报告“改变了世界的机器”说,日本汽车工业之所以能在20年里抢占世界三分之一市场,除了“苗条”(零

从工业4.0到第四次工业革命

从工业4.0到第四次工业革命 "革命"一词指的是突然出现的剧变。革命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始终:每每出现新技术,出现看待世界的新视角,人类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便会发生深刻变革。如果以历史的长河作为参照,这些突然发生的变革可能要持续很多年才能全面展开。 人类生活方式的首次深度转变大约发生在10000年前。当时,通过驯养动物,我们从采集时代过渡到了农耕时代。这次农业革命使畜力和人力得到了结合,推动了生产、运输和交通的发展。此后,粮食产量逐步増加,有效促进了人口増长和人类聚居地面积的扩大,并由此催生了城市化城市的崛起。 继农业革命之后,到了18世纪下半叶,一系列工业革命相继而来。这些革命标志着肌肉力量逐渐被机械力量取代,发展到今天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认知能力的提高正在促进人类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约从1760年延续至1840年。由铁路建设和蒸汽机的发明触发的这次革命,引领人类进入机械生产的时代。策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末,延续至20世纪初,随着电力和生产线的出现,规模化生产应运而生。策三次工业革命始于20世纪60年代。这一次革命通常被称为计算机革命、数字革命,因为催生这场革命的是半导体技术、大型计算机(60年代)、个人计算机(七八十年代)和互联网(90年代)的发展。 基于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各种定义和学术观点,我有理由认为,我们当前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策四次工业革命始于这个世纪之交,是在数字革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同过去相比,互联网变得无所不在,移动性大幅提高;传感器体积变得更小、性能更强大、成本也更低;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也开始崭露锋芒。 在德国,关于工业4.0的探过方兴未艾。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11年的汉诺威工业展上提出,它描绘了全球价值链将发生怎样的变革。策四次工业革命通过推动"智能工厂"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实现虚拟和实体生产体系的灵活协作。这有助于实现产品生产的彻底定制化,并催生新的运营模式。 然而,策四次工业革命绝不仅限于智能互联的机器和系统,其内涵更为广泛。当前,从基因测序到纳米技术,从可再生能源到量子计算,各领域的技术突破风起云涌。这些技术之间的融合,以及它们横跨物理、数字和生物几大领域的互动,决定了策四次工业革命与前几次革命有着本质不同。 在这场革命当中,新兴技术和各领域创新成果传播的速度和广度要远远超过前几次革命。事实上,在世界上部分地区,以前的工业革命还在进行之中。全球仍有13亿人无法获得电力供应,也就是说,仍有17%的人尚未完整体验策二次工业革命。策三次工业革命也是如此。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也就是40亿人,仍无法接入互联网,其中的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发展中国家。纺捶是策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它走出欧洲、走向世界花了120年。相比之下,互联网仅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便传到了世界各个角落。 策一次工业革命的经验同样适用于今天的革命。社会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技术创新,是决

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 张海平 摘 要:本文介绍笔者在2013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所了解到的一些关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探讨。 受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委托,笔者观摩参与了德国汉诺威2013工业博览会。这次汉诺威博览会的热议话题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Industrie 4.0)最早是在2011年汉诺威博览会上,由三位大学教授提出来的。 制造业在德国的国民经济中(创造的价值)占26%。作为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战略发展方向,112页的实施建议由项目研究组在2012年10月2日提交给德国联邦政府此项目牵头的教育科研部(BMBF)、经济部(BMWi)和内政部(BMI)。已拨款2亿欧元(约16亿人民币)作为第一步的研发经费。 这是一场有组织的革命。德国的机械设备制造协会(VDMA)、电子工业中央联盟(ZVEI)和信息通讯新媒体协会(BITKOM)有史以来第一次搭建了一个联合工作平台,2013年4月开始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协调已有的和要开始的研究项目。 在德国,工业革命是如此认定划分的: 第一次,机械化。从18世纪末开始,蒸汽机逐步取代人力。 当时,机器采用集中动力驱动,动力从上空的动力轴通过皮带传给机器。 机械制造,之前已开始有分工,但直到采用新动力方式,才开始如今天的形态。 机床制造,作为一个行业,最早从英国开始。“Made in Germany”就是当年英国人在德国人造的机床上贴的(作为劣质品的)警告标志。 第二次,流水线生产。始于1913年美国人福特采用流水线制造汽车,规格化生产,成本大大下降,价格从850US$降到370US$。但同时也大大地放弃了个性化。 机器和流水线开始逐步由电驱动,更易控制。 第三次,自动化。始于1974年。当时在德国一个小地方(Neuhausen im Enzkreis)的一个小企业(Klaschka GmbH)研发出了由集成电路制成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逻辑,相对继电器组成的控制器,可以更方便更灵活地更换修改,迈出了微处理器控制工业应用的第一步。但当时正值冷战,没有人想到这个小东西会对工业生产带来如此大的变化,以致值得称之为革命。以后,硬件水平、集成度不断提高,采用了C语言和更高级的编程语言,不仅可以描述简单的与或逻辑关系,还可以描述各种复杂的控制策略(PID、自适应、自学习等等),现在已被广泛使用,几乎无处不在。

第四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蒸汽机的发明驱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流水线作业和电力的使用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催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 在社会和技术指数级进步的推动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又开始了!这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智能化与信息化,进而形成一个高度灵活、人性化、数字化的产品生产与服务模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有如下几点! 第一章“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了!”主要通过将第四次工业革命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进行对比得出现在我们所处的这一场深刻的系统变革具有无穷的潜力。作者在这一章也指出了本书的创作前提是坚信‘技术和数字化将会改变一切’,从这一观点出发作者分析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与受益方。 第二章“驱动革命的三驾马车”里面作者就将第四次工业革命背后的技术驱动力进行归类,分位物理类、数字类和生物类三类来进行了介绍,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技术来进一步感受到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这些不一样的新技术具有的新活力,也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机遇与挑战。 第三章正好就是以“颠覆性的影响”为章节名来为我们介绍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我们的经济、企业、国家乃至全世界可能带来的影响都进行了颇有逻辑性的分析,当然到底是不是镇的影响这么巨大,还有待时间的证实。 不过作者在后面的“未来之路”一部分给出了我们如何来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这个时代的建议 我最感兴趣的部分就是本书最后的“展望2025:深度变革”,这部分内容里作者列举了25个变革,囊括的范围相当广泛,有人工智能的应用,也有3D打印技术的应用,更有‘定制人类’这样目前只能在科幻小说中出现的鞭哥,这部分可以说是让我们脑洞大开的部分。 本书介绍了此次工业革命的本质、后果和影响,以及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利用本次工业革命为共同利益服务。本书适用于所有对未来新事物有兴趣,并致力于利用本次颠覆性变革的机会,塑造一个更美好世界的人。 《第四次工业革命》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目标: ——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技术革命的全面性、速度及其全方位影响; ——构建技术革命的思维框架,列出核心问题与可能的应对措施; ——提供一个平台,激励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就技术革命问题开展相关合作。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速度之快、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都迫使我们反思国家的发展方式、组织创造价值的方式以及人类自身的意义。我认为人人都有责任塑造这样一个美好的未来,使创新和技术以人为本,并服务于全球公共利益。 这次新技术革命的速度和广度。仅以移动设备为例,如今,移动设备将地球上几十亿人口连接到了一起,具有史无前例的处理和存储能力,并为人们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由此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各种新兴突破性技术出人意料地集中出现,尽管其中很多创新成果还处于初期阶段,但是在物理、数字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推动下,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促进并不断融合,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点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具有自身特性的第四次革命,主要有以下三大原因:速度:和前几次工业革命不同,本次革命呈现出指数级而非线性的发展速度,这是因为我们目前生活在一个高度互联、包罗万象的世界,而且新技术也在不断催生更新、更强大的技术。广度与深度:第四次工业革命建立在数字革命的基础之上,结合了各种各样的技术,这些技术正给我们的经济、商业、社会和个人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它不仅改变着我们所做的事情和做事的方式,甚至在改变人类自身。系统性影响:它包含国家、公司、行业之间(和内部)以及整个社会所有体系的 变革。

工业4.0 (第四次工业革命)知识普及

工业4.0 (第四次工业革命)知识普及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德国所谓的工业四代(Industry4.0)是指利用物联信息系统(Cyber—PhysicalSystem简称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最后达到快速,有效,个人化的产品供应。 工业4.0已经进入中德合作新时代,中德双方签署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有关工业4.0合作的内容共有4条,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工业生产的数字化就是“工业4.0”对于未来中德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双方认为,两国政府应为企业参与该进程提供政策支持。 背景 “工业4.0”研究项目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并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德国联邦政府投入达2亿欧元。 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并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该战略已经得到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弗劳恩霍夫协会将在其下属6-7个生产领域的研究所引入工业4.0概念,西门子公司已经开始将这一概念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 自2013年4月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以来,工业4.0迅速成为德国的另一个标签,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新一轮的工业转型竞赛。 内涵 “工业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 “工业4.0为德国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其进一步巩固其作为生产制造基地、生产设备供应商和IT业务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地位。”德国工程院院长孔翰宁(Henning Kagermann)教授如此评价工业4.0。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该战略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工业4.0”项目主要分为三大主题:

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 【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科技知识《第四次工业革命》,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2018夏季达沃斯论坛主题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打造创新型社会。很显然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悄然走进我们的生活。这次技术的变革重新定义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方式,重新定义了工作,重新定义了经济的功能和政府的职能。那么哪些是影响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的关键技术?因此对该知识点进行着重讲解。 1.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含义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继蒸汽技术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2.兴起国及特点 (1)兴起国 中国、日本、美国、德国等科技大国。 (2)特点 灵活易变、高资源效率、提高资源生产率、减少污染排放。 3.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关键技术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新计算技术、区块链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先进材料、多维打印、生物技术、地球工程、空间技术为主的技术革命。 (1)新计算技术 新的计算技术使得小型化、快速化的计算机逐渐普及,意味着设备渗透到城市环境、消费品、住房甚至人体内,这些设备将是全球网络的一本分。 (2)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分布式数字账本,有助于安全共享数字记录和信息,保护数据对象和信息价值,这有助于向传统上未能分享经济效益的群体分配更为合理的效益。 (3)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不仅仅是接入互联网的智能家电及其提供的服务,其真正价值在于收集、分析和管理数据,发掘意外关联和机遇,预测颠覆性趋势。对数据流的监测是其发展主要的挑战。 (4)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归功于机器学习。目前,机器学习在有限场景中的互动表现甚至优于人类,包括在游戏、医疗诊断以及汽车自动驾驶系统的发展史上。 (5)先进材料 材料科学的进步,为技术的发展赋予了更多力量,进而变革世界秩序,影响人类的生活。但是在每个行业中,材料的发展要求我们以对生态负责的方式去获取,保护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