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初中物理八上《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word教案 (6)

第5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讲过程:

一.认识透镜

1.出示各种各样的透镜:有的中间厚边缘薄,有的中间薄边缘厚,然后学生画图(课本图4-5-3)

2.学生观察眼镜镜片,看看近视镜片是哪一种。

3.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对于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补充)

二.透镜的焦点、焦距及对光的作用

演示课本图4-5-5的实验来研究凸透镜对光的______作用。(利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和凸透镜演示。)用凹透镜代替凸透镜实验,可以说明凹透镜不能使平行光线______,对光有______作用。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一点上,这个点叫凸透镜的________,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________。

思考:能用凸透镜制作平行光源吗?凹透镜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三.光路图

根据实验现象画图(如右图所示)。只在主光轴上下各画一条光

线即可。

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2)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

(3)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其反向延长线相

交在虚焦点上。

四.探究凸透镜的成像情况

方法:手持凸透镜伸直前臂,由近及远观察书上的字,描述你

看到的现象。

首先看到是____立的____的字;随着透镜离开字的距离的增大,___立的字变得越来越___;继续增大距离,字_____了;再增大距离,又看到了____立的_____的字,再继续增大距离,看到___立的字变___了,直到变成____立______的字。

归纳得出你的结论:凸透镜可以成___立____的像、___立_____的像和___立_____的像。

练习检测:(100分)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_________,它对光线有_________。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一定过_________。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________,它对光线有_________,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凹透镜的折射后变成_________光线,其反向延长线相交于_________。

2.利用凸透镜获得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_______上。

3.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透镜的______,通过_____的光线方向不改变。

4.一滴水滴在平铺的塑料纸上,透过水珠看纸上的字,字______(放大还是缩小)了,看到的是______立_______像,水珠起__________的作用。

5.你认为凹透镜可以有哪些应用,请说出两个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凸透镜所成实像一定是()

A.像比物大

B.像比物小

C.像总是倒立的

D.像总是正立的

8.凸透镜成像时,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像总是倒立的,虚象总是正立的

B.实象和虚象都可能是放大或缩小的

C.成实像时,物体离透镜越近,像越小

D.成虚象时,物体离透镜越近,像越大

9.凸透镜不能形成的是:()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正立、放大的实像

10.使用投影仪时,想在银幕上得到一个放大的

“F”字母,投影片正确的放法应选用图中的哪一种

()

11.下列关于实像与虚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虚像是人的幻觉,实像是有实际光线进入人眼

B.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虚像则不能

C.虚像就是影子,实像是由实际光线形成的亮斑

D.光线经折射后总是成实像,经平面镜反射后总是成虚像

12.如右上图,一塑料薄膜组成的顶棚下堆放着一堆干草,夏天雨后,阳光穿过薄膜上的积水,照射到干草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薄膜上的积水形成一个大的凸透镜,如果其焦点恰好在干草处,干草有可能燃烧。

B.

透镜都是固体物质组成的,液体不能起凸透镜作用

C.起凸透镜作用的应是塑料薄膜

D. 水和塑料薄膜共同起凸透镜作用

13.完成光路图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教师总结。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