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

文言文中“记”阅读专题导学案

文体,即文章体式,每种不同的文章都会有不同的写作范式与要求,正如不同的衣服样式,每种样式的服装都得有自己的设计特点。阅读文章,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无疑是掌握了一把阅读文章的钥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都是如此,本文主要说说文言文中游记类文章阅读的一般技法。

一、试题回顾。

(一)九疑山图记(2010年秋考题)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②表: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分)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D.听说出世者在衡山、华山安居生活。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二)潭州东池戴氏堂记(2012年秋考题)

柳宗元

①弘农公刺潭①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

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叠饰而已奂矣。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③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①刺潭:担任潭州刺史。

22.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4.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

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

二、认识文体:

就高中教材来说,典型游记类散文有《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黄州快哉亭记》。初中还学过《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以及《醉翁亭记》等内容各异的名篇。可见,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沧桑变幻,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一家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一种散文形式,有重在议论说理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重在考证说理的,如郦道元的《三峡》、苏东坡的《石钟山记》;有重在寄兴抒怀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纵观这些名篇佳作,艺术手法多样,综合来说主要由以下几点基本特征:

(一)景物描写,绘声绘色

例如《石钟山记》中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融情于景,意境灵动

例如《醉翁亭记》中写出了山水相映之美、朝暮变幻之美、四季轮回之美,并借此抒发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三)托物言志,含蓄隽永

例如《黄州快哉亭记》因亭景而生意,借亭名而发论,作者借物抒怀。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不以物而伤性”的人生态度。作者并非主张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同时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气。这些复杂而又微妙的情愫都含蓄地蕴藉在文中,让读者回味。

(四)语言精美,佳句频现

例如《小石潭记》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词句摇曳多姿,用词精当,观察入微,描摹细致,肖其貌,传其神;又如《桃花源记》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些语句对仗工整,穿越千年,读之生津。

(五)题材丰富,主旨多变

(1)纯粹表现娱情山水(热爱与留恋)类的(很少):如《与朱元思书》、《冷泉亭记》(白居易2005年春考题)。

(2)表达民本忧国思想类:《醉翁亭记》除山林中游赏宴饮之乐外,还有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岳阳楼记》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病梅馆记》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3)借物(事)喻人(理)类(富有理趣):如《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先叙后议,哲理的提升;《古樟记》(赞美德才出众者,贬抑庸碌小人)、《永州龙兴寺息壤记》(批判鬼神迷信的无神论思想)、《九疑山图记》(作者撰文对地处衡山之南、宏伟美丽的九疑山却不能列于五岳的不满,希望人家认识九疑山特有的长处)。

(4)借景浇心中不平之块垒类的(作者一般为被贬人文):如柳宗元《永州八记》均借写山水游记来书写被贬后胸中的不平与愤郁;《前赤壁赋》借秋夜舟游赤壁的情景表现政治上受挫后惆怅苦闷的心情同时也显示出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5)表达文人雅士之生命的感悟:如《项脊轩志》(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也表达对三位亲人的怀念)、《归去来兮辞》(对官场的厌弃对自由的向往)、《兰亭集序》(批判虚无主义思想,表达积极入世的人生观)、《黄州快哉亭记》(则借为亭作记表现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结合文体基本特征,我们不难发现游记类文章,具有很高艺术价值以及思想性,阅读难度适中,阅读障碍不会很大,非常适合作为考试材料。

最后要指出的是有些文章在题目中并没有“记”,如《与朱元思书》、《项脊轩志》、《前赤壁赋》、《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等,但是仔细斟酌,这些文章的特点与游记类文章一样,我们在阅读时也可以把它们划归到游记类中来。

三、阅读技法:

结合这类文章文体的基本特点与高考常见的出题方向,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结合文体基本特征,整体把握全文。

根据上文所述文体的四个基本特征,把握其中的“景”、“情”、“志”、“妙”,随文圈划。2012年秋考《潭州东池戴氏堂记》中“景”如“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于是为最”;“情”藏“景”中,对戴氏、弘农公的称赞、颂扬含蓄有致;“志”如“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叠饰而已奂矣”,真是“有仙则灵”;“妙”如用词造句,整散结合,“水萦之若玦焉”、“望之若连舻縻舰”比喻灵动。在初读时不妨圈划、旁批。

(二)读出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因景悟情。

“景”通常是“情”与“志”的载体,“情”与“志”因“景”而生。一般来说写景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常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抒情常融会在写景之中,少有直接抒情;议论则是全文的关键所在,经常处在文章的后半部分。

(三)调动积累,读出艺术特色。

我们不妨积累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化虚为实)、白描、渲染、衬托、烘托、联想、想象等等,结合文章进行分析比对。

当然,阅读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灵活运用。有些文章会做出一些个性化的选择,比如《病梅馆记》重在托物言志,借梅议政,文中很多地方都只是出现了喻体,本体需要读者自己理解来发现。

四、答题技巧:

《考试手册》中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主要涉及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文言句式,内容的分析、概括、理解,还有针对主旨内容以及语言特点的鉴赏评价。这些考试内容都有可能在山水游记中出现,不过就近年上海高考命题来看侧重于考察这类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理解以及对内容主旨、艺术特色的鉴赏评价。面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考察,如果掌握了此类文章的文体知识、阅读技法,就会迎刃而解。

近五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这类文章主要有:2009年春考试题中柳宗元的《永州龙兴寺息壤记》,2010年春考试题中描写樟树滩上大樟树的《古樟记》,2010年秋考题中描写九疑山的《九疑山图记》,2012年秋考试题中柳宗元的《潭州东池戴氏堂记》等。题型主要有加点字解释、虚词理解、句子翻译、简述选文的思想意义、写出选文的寓意(还会提示有几方面)、文中代词的指代内容、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内容、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艺术手法、选择题(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与否的判断)以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等。至于文章字、词、句等文言基础知识的考察,与文体之间没有紧密联系,这里不再赘述,而作为主要出题方向的文章内容理解和手法鉴赏类题目,都是与文体的基本特征紧密联系起来的。下面主要在上文的基础上总结一下主要内容理解、评价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一)字、句、段内容理解、概括,重在理解。

首先,依据前后文,找到相关语句,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概括表述。

其次,分点表述,要点齐全。

(二)评价文章内容主旨,客观辩证。

首先,依据题目要求明确鉴赏评价的具体对象,是人物性格还是所述之理等。

其次,面对作者观点、行为,评价要客观、辩证,利弊分析到位。

再次,表述规范,观点居要,紧扣文本作具体的鉴赏评价。

(三)艺术特色分析,评鉴具体。

明确鉴赏角度,笔力集中,分析具体,据分值合理取舍。

首先,结构角度:由叙及议,层层推进论证,严谨而有条理,说理有力。

其次,写作手法:对比鲜明,类比形象;正反说理,透彻有力;由景及情,由事及理,虚实结合,含蓄典雅。

最后,语言特点:经常大量采用两两对称的整句句式(骈对),整散结合,富有气势和节奏感;用词精妙,多用修辞,造句典雅等。

五、练习巩固:

详见一模卷:P10《游桃源山记》、P51《王彦章画像记》、P64《宝界山居记》、P70《游翠微峰记》、P81《慧山寺新泉记》、P93《梅庄记》

游记类文言文练习

游白水书付过 宋苏轼 绍圣元年[1]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3]佛迹院,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5]可熟[26]物。 循[6]山而东,少北[7],有悬水[8]百仞[27]。山八九折[9],折处辄[10]为潭,深者缒石[24]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1],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3],观山烧火,甚[14]俛仰,度[15]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16]中流,掬[17]弄珠璧[18]。 到家二鼓[19],复与过饮酒,食余甘[20]煮菜。顾[21]影颓然[25],不复甚寐[22]。书[23]以付过。东坡翁。 [1]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3] 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4]汤池:即汤泉。[5]殆:(dài)大概,差不多。 [6]循:沿着。[7]少北:稍向北。[8]悬水:悬于山的泉水,大则谓瀑布。[9]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10]辄(zhé)为:就是。辄,就。[11]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2]水崖:水边的山崖。[13] 倒(dào)行:顺来路回去。[14]甚:厉害。[15]度:越过,过 [16]击汰(tài):击水。汰,水波。[17]掬(jū):用双手捧取。18]珠壁:珍珠,壁玉。此指倒映在水中的月亮。[19]二鼓:二更(大约晚上十点多);古代击鼓报时。[20]余甘:橄榄的别称。[21]顾:回头看。[22]寐:睡觉。[23]书:写下。[24]缒(zhuì)石:用绳系着石头向下。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25]颓然:衰老的样子。 [26]熟:使动用法。使......成熟。[27]百仞(rèn):这是夸张的说法;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浴于汤.池汤:(2)其.源殆可熟物其: (3)食.余甘煮菜食:(4)顾.影颓然顾: 2.找出加点字与其他个不同的一项:() A. 浴于.汤池B今诸生学于.太学C言于.睿曰:“晋室内之乱,由宗室争权……” D 相与步于.中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2)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

文言文中“记”阅读专题导学案 文体,即文章体式,每种不同的文章都会有不同的写作范式与要求,正如不同的衣服样式,每种样式的服装都得有自己的设计特点。阅读文章,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无疑是掌握了一把阅读文章的钥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都是如此,本文主要说说文言文中游记类文章阅读的一般技法。 一、试题回顾。 (一)九疑山图记(2010年秋考题)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②表: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分)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山水游记篇【含答案】

2012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 【山水游记篇】 (2012 ?山东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丰乐亭记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 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 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③,道其风俗之美, 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释】①掇:拾取。②刻露:明显地表露出来。③本其山川:依据其山川地。 (2012 ?山东威海)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2. 本段文字多角度写出了作者之乐,请再概括出四种。 1. (那时)又恰好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2. 乐岁物丰成,乐山川之美(可爱之景),乐风俗之美,乐和平安定,乐与民同乐。 附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在山谷之 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山,低头听泉声。采摘幽香的山花,躲在 乔木下乘凉,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 又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水,称道这 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 时代啊。

龙井题名记 秦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②会 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⑥霁:雨后放晴。⑦雷峰:与下文“南屏” “灵石坞”都是山名。⑧惠因涧:山涧名。 【2012年浙江省湖州市】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以书邀余入山()(2)比出郭,日已夕() (3)濯足于惠因涧()(4)谒辨才于朝音堂()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3. 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 《龙井题名记》 1. (1)书:信。(2)比:等到。(3)濯:洗、洗涤。⑷ 谒:拜访。 2.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意思对即可。) 3. 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悦耳,内心 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意思对即可。) 《龙井题名记》译文:

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最新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州寒食诗(二首) (北宋)苏轼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定风波① (北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注】本词作于1082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从以上两首诗和一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病起须已白”、心念朝堂“拟哭途穷”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竹杖芒鞋”“何妨吟啸且徐行”,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 【解析】【分析】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剑,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定风波》该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故答案为: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文体阐释】 2011年《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诗文,其中传记类文言文仍为首选,但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也渐入人们视野。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游记类文言文考查的知识内容和传记类文言文别无二致:常见文言实(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用法,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其中,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倒装句式及理解概括能力需重点训练。 【阅读技巧】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把握。初读需要集中注意力,浏览一遍。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不予深究,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为什么,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在人物身上,表现出怎样的品格、性格。做到“了其大意,不求甚解”,能懂六七成即可,但同时必须对文段中有疑问的地方,用符号标示出来。此时,也可配合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此步骤当中,需要一一落实文章后边所涉及的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要充分利用所给的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阅读者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再加上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一般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完成。文段后的注释也不可疏忽,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通过第二步,阅读者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将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此举既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若能熟知文言文概括推断题的常见设误类型(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因果倒置、是非混乱、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妄加推断),反过来再去阅读全文,许多疑惑会迎刃而解的。 【阅读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 1- 7题。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

古代游记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古代游记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游记散文,学习和继承这一优秀的 文化遗产,是我们无可推卸的责任。 阅读古代散文游记和阅读一般的文言文一样,也需要弄清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即必须有文言文阅读基础。 但游记散文和写人叙事的文言文、和议论抒情的文言文毕竟分属不同文体,因此有它特殊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首先,既然是游记,和现代游记一样,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第二,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是什么,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三,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要学习借鉴古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因此,在了解了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后,还得清楚作者是怎样写景,怎样抒情的,还得分析鉴赏作者在写景抒情中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我们不妨把古代游记散文阅读的这一过程称作“游记阅读三部 曲”。学会了这“三部曲”,也就学好了古代游记散文。

参考译文: 吴郡的东面没有山,只在城西,山峰联在一起,山岭相叠,众多而华丽丽;山势有起有伏,而灵岩山就在其中,拔奇挺秀,像是不肯和其他山峰混为一体。远远望过去,都知道灵岩山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从山下往上走,有一座亭,在半山腰,大概建在这里,可以节省行人的体力,至U这里可以稍事休息;由亭往上,有一个幽深的洞,叫西施洞;有一泓水量很大的泉水,是西施浣花的水池。这里都是过去吴王夫差宴游的遗迹了。那上面有草堂,可以宿息;有琴台,可以远眺四周;有轩,可以看到对面的洞庭山,轩的名称叫抱翠。有阁,可以俯瞰太湖的水波,阁的名称叫涵虚;虚明动荡,因此称为奇观阁。吴郡最美的山是灵岩,而灵岩最美的地方,则是这个阁了。 我是吴郡人,来这个地方很多次了。但是灵岩山常常将幽境胜景隐藏起来,因此看不到山色的美,也找不到有什么不好来,也许它是存心鄙视我这样浅薄的人吧。今年春天,我跟随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和其他十个客人再来游玩。爬到了高处,优美的山景就主动出现了;进入深山,奇石就自然出现了;山间雾气也为之舒展,杉树桧树也随风起舞。灵岩山,大的,小的,明显的,不明显的景色,都争着显现出它们的姿态,不再隐藏,而是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对于这山是从今天才开始明白,其实过去并不了解。 山的景致与众不同,尚且需要等人来看,更何况人的与众不同呢?饶公观看景色有得,命随同的客人赋诗,嘱咐我为之作记。我说:“天

游记类文言文

游记类文言文 【篇一:游记类文言文】 c.过立恭宿别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加:超过。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b。 【解析】“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 【技巧点拨】判断所给文言实词的词义正确与否,首先熟练掌握考 纲规定的120个实词,也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还可以根据学 过的成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遂扫石而坐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弃甲曳兵而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乐其无已乎d.遂与李及道士别 其孰能讥之乎今君与廉颇同列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 【解析】c组的两个“其”都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a项中的“而”是连词,第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表示修 饰关系。b项中“焉”,第一个是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那里; 第二个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d项中的“与”,第一个是介词,和;第二个是连词,和。 【方法总结】解答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试题的方法如下: ①“近视镜”辨词性,前后搭配看语法。若两句中的虚词词义相同, 按题干要求,仍需进行辨析时,就要看他们之间词性的区别了。分 析词性和用法,主要是从前后搭配的词语的属性来进行分析。这实 际上与上面的辨析词义是相关联的思维过程,即词义相同辨词性, 语法功能看搭配。 ②“放大镜”辨关系,删换替代看变化。这主要是针对一些虚词词义 相近又同作连词而讲的。有时候,两个句子中的虚词词义相同,且 都是连词,但根据题目的要求,仍需要进行辨析时,就要对这个连 词连接前后所表示的关系进行辨析,以区别不同。需要按照“删、换、

游记类文言文学生版

桃花涧修禊诗序宋濂 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元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 ......,且穷泉石之胜。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先后累累如鱼贯。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傍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益清绝,曰钓雪矶。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临小窪,泉冽甚,宜饮鹤,曰饮鹤川。自川导水为蛇行势,前出石坛下,锵锵作环佩鸣。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 还至石坛上,各敷.茵席,夹水而坐。呼童拾断樵,取壶中酒温之,实髹觞①中。觞有舟②,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时轻飙东来,觞盘旋不进,甚至逆流而上,若相献酬状。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③,人皆赋诗二首,即有不成,罚酒三巨觥。众欣然如约,或闭目潜思;或拄颊上视霄汉;或与.连席者耳语不休;或运笔如风雨,且书且歌;或按纸伏崖石下,欲写复止;或口吻作秋虫吟;或群聚兰坡,夺觚争先;或句有未当,搔首蹙额向人;或持卷授邻坐者观,曲肱看云而卧。皆一一可画。 又明日,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濂按《韩诗内传》④,三月上巳,桃花水下之时,郑之旧俗,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祓除不祥。今去之二千载,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昔也。其远裔能合贤士大夫以修禊事,岂或遗风尚有未泯者哉虽然,无以是为也。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徒。然后无愧于孔氏之徒,然后无愧于七尺之躯矣,可不勖.哉! (选自上海辞书社《古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注:①髹(xiū)觞:漆制酒杯。②舟:托盘。③觚(ɡū)翰:指纸笔。觚,古人用以书写的木简;翰,毛笔。④《韩诗内传》:西汉韩婴所著,解释《诗经》的书。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比:并排 B.又六七步,奇石怒.出怒:突起 C.还至石坛上,各敷.茵席敷:遍布 D.然后无愧于七尺之躯矣,可不勖.哉勖:勉励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①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①不乐泉声之.独清 A. B. ②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①或与.连席者耳语不休①执兰草以.祓除不祥 C.D. ②谷与.鱼鳖不可胜食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11.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序》文字中可窥宋濂取法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痕迹,但他并没有一味地模仿,刻画“修禊事”中诸贤就为自然风光增添了人文色彩。 B.第二段文字记叙入山沿涧探幽寻胜的经历,并借览胜点明桃花涧得名由来,而所写“水蚀道几尽”等,表现出作者移步换形以探幽的情景。 C.作者调动笔墨描绘桃花涧“可玩”“可钓”“可听”的诱人风光,不光是再现山水的秀丽,更是感悟了人投入大自然“情与境适”的美好。 D.宋濂引用《韩诗内传》,旨在认同春秋时郑国人修禊的旧俗,“执兰草以祓除不祥”,进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小石潭记(节选)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作者为宋代诗人,乙文作者为唐代文学家。 B. 从题材看,甲诗为怀人诗,乙文为山水游记 C. 甲乙两诗文均有感而发,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 D. 甲乙两诗文作者在文坛上被并称为“刘柳”。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3)下面选项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颈联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千帆过”“万木春”之景,表达其对生活哲理性的思考。 B. 乙文“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句着意描写了潭中鱼儿自由游弋的可爱情态。 C. 甲诗尾联中“长精神”和乙文中“凄神寒骨”都隐约传达出作者被贬后的失意与怅惘。 D. 甲诗和乙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均较为显性,伤感至豁达、欢乐转忧伤,读者能感同身受。 (4)古人云“诗言志,歌咏怀”,甲诗和乙文作者有过被贬谪经历后,都在作品中以含蓄委婉的方式表达情感,请举例说明。 【答案】(1)D (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3)D (4)甲诗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含蓄表达思念故友,感慨岁月的情感;乙文借幽深凄清之景委婉抒发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解析】【分析】(1)A. 甲诗作者为刘禹锡,唐代文学家。B. 甲诗为酬答诗。C. 甲诗不是写于作者被贬谪之地。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三年(实则二十二年)后应召回京。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故选D。(2)本题注意关键词:俶尔,忽然。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翕:迅疾。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教案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 《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诗文,其中传记类文言文仍为首选,但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也渐入人们视野。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游记类文言文考查的知识内容和传记类文言文别无二致:常见文言实(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用法,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其中,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倒装句式及理解概括能力需重点训练。 【阅读技巧】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把握。初读需要集中注意力,浏览一遍。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不予深究,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为什么,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在人物身上,表现出怎样的品格、性格。做到“了其大意,不求甚解”,能懂六七成即可,但同时必须对文段中有疑问的地方,用符号标示出来。此时,也可配合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此步骤当中,需要一一落实文章后边所涉及的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要充分利用所给的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阅读者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再加上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一般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完成。文段后的注释也不可疏忽,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通过第二步,阅读者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将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此举既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若能熟知文言文概括推断题的常见设误类型(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因果倒置、是非混乱、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妄加推断),反过来再去阅读全文,许多疑惑会迎刃而解的。 【阅读演练】 龙洞山记〔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磬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力殆。其宴于外者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酌,名曰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训练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训练(2006-09-13 15:51:44) ⊙河北省辛集中学曹保顺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①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 【注】①会计:指征收钱谷之事。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独大王之雄风耳独:仅仅 B.而人有遇不遇之变遇:遇到 C.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穷:穷尽 D.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胜:经得起 2.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亭子命名为“快哉”原因的一组是() 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②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③变化倏忽,动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方法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和方法 2019.10 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贝叽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 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要注重 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

《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贝U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常见考法 从考查形式上看,以单篇阅读为主,也有的安排文段与文段、文段与诗词的比较阅读或链接阅读。选文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法。从近几年考题看,课内文章入选率较高的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名篇。 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题型分析及解题方略:

2020高考一轮复习:游记类文言文阅读

2020高考一轮复习:游记类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

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有删改)【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杳无穷极杳:深远 B.修篁干霄干:冲 C.延坐后堂延:延请 D.履苍莽中履:鞋子 【答案】D 【解析】履:行走。要注意文言文中词语的活用现象,如“履”在此处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可根据具体语境判断出来。 2.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 (6)

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和训练方法及练习题(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名著阅读。 (1)看人物。 看下面含“闹”的回目,从中选一个,结合具体情节,谈谈你对人物的认识。 (回目列举)《西游记》 第十七回孙行者大闹黑风山观世音收伏熊罴怪 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水浒》 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 第四回小霸王醉入销金帐花和尚大闹桃花村 第七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人物:________(填孙悟空或鲁智深) 认识:________ (2)品艺术。 讽刺手法的运用使小说更具艺术效果。请赏析《围城》或者《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 我选作品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孙悟空;孙悟空大闹五庄观,他完全不顾事情的原委就把人家的果树推倒,也不思考自己有没有实力保护好身边的师徒们,而且对于对手的实力评估十分不准确,不思后果,最后才导致要前去寻找菩萨帮助。这体现了孙悟空做事冲动、鲁莽、做事不计后果的特点。(悟空上山寻妖索要袈裟,与黑汉熊精相斗。悟空在洞外打死一小妖,得到请贴,变为老住持赴会。因被识破,只好请来观音才要回袈裟。这体现了孙悟空爱显摆、好胜的性格。) (2)《围城》;《围城》里运用比喻进行讽刺分地方很多。书中有句话说:“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文凭本是一个读书人的学历的证明,作者将它比喻为“遮羞布”,讽刺了当时社会不重真才实学、追求留洋“镀金”、弄虚作假的教育状况。 【解析】【分析】(1)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含“闹”的回目,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章。简单的概述情节。然后结合情节内容,评价人物的性格即可。如: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后,为了避祸出走了,可是又遇到了金老父女,他就在金老女婿的关照下入五台山当了和尚,可是在寺里却全不尊僧人规矩,处处惹祸,这体现了他直率、不受拘束、敢作敢当、天不怕地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文体阐释】 2019年《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诗文,其中传记类文言文仍为首选,但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也渐入人们视野。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 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 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 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游记类文言文考查的知识内容和传记类文言文别无二致:常见文言实(虚)词,文言 特殊句式和用法,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其中,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倒装句式及理解概括能力需重点训练。 【阅读技巧】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把握。初读需要集中注意力,浏览一遍。对文段中的人名、 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不予深究,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为 什么,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在人物身上,表现出怎样的品格、性格。做到“了其大意,不 求甚解”,能懂六七成即可,但同时必须对文段中有疑问的地方,用符号标示出来。此时,也可配合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此步骤当中,需要一一落实文章后边所涉及的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要充分利用所给的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 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阅读者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此题 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再 加上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一般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完成。文段后的注释也不 可疏忽,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通过第二步,阅读者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将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联系上下文 进行推导,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此举既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 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若能熟知文言文概括推断题的常见设误类型 (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因果倒置、是非混乱、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妄加推断),反过 来再去阅读全文,许多疑惑会迎刃而解的。 【阅读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 1- 7题。 醒心亭记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山水游记篇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 【山水游记篇】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丰乐亭记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③,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释】①掇:拾取。②刻露:明显地表露出来。③本其山川:依据其山川地。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2. 本段文字多角度写出了作者之乐,请再概括出四种。 《丰乐亭记》 1.(那时)又恰好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2. 乐岁物丰成,乐山川之美(可爱之景),乐风俗之美,乐和平安定,乐与民同乐。 附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山,低头听泉声。采摘幽香的山花,躲在乔木下乘凉,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又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

龙井题名记 秦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②会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⑥霁:雨后放晴。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 ⑧惠因涧:山涧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以书.邀余入山( ) (2)比.出郭,日已夕( ) (3)濯.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3.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 《龙井题名记》 1.(1)书:信。(2)比:等到。(3)濯:洗、洗涤。(4)谒:拜访。 2.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意思对即可。) 3.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悦耳,内心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意思对即可。)

2019届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阅读】精练解析卷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精练解析卷 雪屋记 明*杜琼 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13年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造其庐焉造:建造 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尚:推崇 C.今又济之以雪济:加上 D.以屋名雪,讵不韪欤韪:正确 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 A.而因之B.则为所C.以乎之D.且于所 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一:中考文言文阅读题答题技巧】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解析: 1.文言诗文背诵要求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改;默写文言诗文语句,不仅要连贯前后语句,默写时还应一字不错。 中考默写一般4句诗、2句文,特别注意背诵篇目中的名句。记住并 纠正自己以前默写中的错别字。 2.古诗理解鉴赏要重点关注各册教材中以讲读篇目出现的古诗词曲, 要注重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积累,特别是教材中的注释;要对《篇 目点击》中的赏析指导和练习相当了解,对诗句的理解、诗词主要 内容和写作意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把握准确。 3.对一些名家名篇,还应了解作者的姓名、生活时代和篇名。 4.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因此对课文中的 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 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5.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 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 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6.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 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7.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 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 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