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我国医药中小企业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我国医药中小企业研究的文献综述
有关我国医药中小企业研究的文献综述

论文综述的主要文献来源是以“医药企业发展”为主题词对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库的1999-2007年的范围检索得到的硕士论文。将所得论文按企业类型分类发现,国内对医药中小企业的研究较集中在医药工商业企业,而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的发展战略,目前系统研究的不多。具体针对医药研发型企业战略研究的文章共得到2篇。

将所得的论文按行业分类发现,生物制药行业和中药行业的相关论文篇数较多,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大多数原料药企业没有自己的发展战略,我国对原料药行业研究也是远远不够的,国内尚无此类系统研究文章。原料药行业发展战略相关文章仅得2篇。

一、竞争力分析

1、竞争力评价。对我国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药企业。从竞争实力和竞争潜力两个方面来评价中国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证研究得出了我国制药业的竞争力与跨国制药公司的量化差距。实证研究的学者得出的结论都很一致:目前,我国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差距明显。

徐震宇(2004)研究认为,我国制药企业市场化能力较强,有一定竞争实力。竞争潜力尚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但发展态势较好。

徐国铭(2002)在建立的化学制药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计算发现中国公司的竞争力评分仅在跨国公司的一半左右。

谭双顺(2005)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在医药制造业的三大子行业中,竞争力得分显示我国中药及中成药加工业虽然在近几年有长足的发展,但竞争力还是很低的。生物制品制造业由于多种原因,基本上没有明显的竞争力。与化学药制造业相比,中药行业和生物制药行业的竞争力更为逊色。

此外,陈峰(2002)运用内外部因素分析法对中药行业做了细致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中药产业内部资源的潜力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中药产业的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不足,表明了这一点。中药产业在利用外部机会和回避外部威胁的能力水平低,中药产业在产业管理、市场运行、企业管理等问题上所处的地位同所应达到的程度有一定差距。

2、竞争力形成因素分析。谭双顺(2005)的研究中发现医药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体现在技术密集以及市场占有率方面。其中,化学药品制造不仅体现在技术密集及市场占有率,还体现在各综合指标上;中药及中成药加工以及生物制品制造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技术密集上面。

学者们对营销能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存在对立看法。一种

观点认为,一些成长性较好的大中型医药企业,在营销上的大笔投入忽视了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对立观点认为,营销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能力。营销能力上承管理能力所形成的成本优势,使之变成利润优势,下载创新能力形成的产品和技术优势,使之成为保持和增长利润的优势。

构建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有三种方法:演化法、孵化法和收购法。张焕凤(2005)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进行融资活动时,优先考虑的是如何方便地获得足额资金,而不是实现最优资本结构。

产业集群发展能促进医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肖勤(2006)研究发现,上海浦东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仍处于形成阶段,内部合作网络尚未形成、投融资体系尚未建立。

二、战略研究

企业发展战略一般可分为八个方面,即产品战略、市场战略、投资战略、资本战略、科技发展战略、联合与兼并战略、涉外经营战略和文化发展战略。在进行中小企业战略研究时,大部分学者们提出的中小型医药企业的发展战略方案集中于以下三种:第一、专精战略。中小型医药企业发挥其“小”的特长,专注于某一两个方面,形成核心竞争力。这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战略。周玲(2002)提出产品的“专精”。认为中小企业在生产、营销及融资等方面都不具备比较优势,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只能依靠产品中的专有技术。

第二、联盟的战略。战略联盟,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自己在某个时期的战略目标,通过协议合作方式所结成的松散的联合体。实现优势互补,产生更大的综合优势。是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选择。

第三、地域集群战略。是指以地域为中心大量同业中小企业有机集中所形成的集合。可弥补中小企业规模的劣势。

赫涛(2003)认为化学药的原料药和中药饮片两种类型的中小型企业比较适宜采用成本领先战略。中小型化学原料药和中药饮片生产商本身具有相对成本优势,并有进一步降低成本的空间。

毛吉军(2005)提出成本领先战略使得我国的原料药生产企业在地域上出现了南北集聚的趋势。同时,在世界原料药生产向亚洲转移的过程中,基于成本领先战略的考虑,产业聚集也成为了跨国企业投资战略的导向标。

周峰(2003)提出我国医药工业企业可以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输出,也是基于低技术创新的成本。

有关我国医药中小企业研究的文献综述

周窑生,余伯阳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南京210038)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状况的研究以及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状况研究相结合,形成了我国医药中小企业研究的文献综述,从竞争力、战略、管理、营销、物流、信息化等方面系统的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文献综述;医药企业;竞争力;战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089(2009)03-0076-03

赫涛(2003)认为中成药企业和生物制药行业中的中小型制药企业可以采用差异化战略。刘锐(2004)在针对一家中小型中成药企业提出了以差别化战略为核心的营销策略。

另一种研究思路是,通过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与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这两个因素判断企业的竞争力水平,进而确定其应采取的战略。如图1所示,不同区域的企业拥有不同的竞争力。

区域1中的企业为“龙头企业”,应采取进攻型战略。区域2和3中的企业竞争能力属一般水平。这类企业,应采取防御性战略。

区域4的企业,表明一个企业处于规模经济水平与多元化经营程度均较低的状态,在行业处于龙尾,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应采取撤退型战略。

图1

战略方案示意图

三、管理创新研究

制药企业的管理创新的研究重点集中于企业组织结构创新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一)企业组织结构创新

1、内部组织结构设计。组织结构设计是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其设计是否合理体现了管理水平的高低。牛淑霖(2002)通过对三家组织结构上有代表性的生物医药研发公司进行调查和分析,并结合生物医药研发过程的特点,在现有组织结构设计相关理论基础上归纳出符合生物医药研发公司的组织结构模式。

2、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是指有多个项目小组或企业,各自专门负责整个项目的一个子任务模块,在自己的优势领域独立运作,并通过彼此间的协调和合作,实现整个项目的目标。任玮(2003)建议在大型制药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建立这种联盟,整合优势资源,提高竞争力。

这样既给市场能力低下、销售网络缺乏、资金短少,但技术精良、产品新颖、效率显著的中小型企业提供了持续发展的机会,又给大型制药公司提供了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等好处。按照虚拟企业合作领域的不同,有以下三种思路可供选择,即生产型虚拟企业、销售型虚拟企业和研发型虚拟企业。

3、跨组织合作。这里的跨组织合作指的是公共科研机构和医药企业间的研发合作。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公共科研机构和医药企业在资源配置和承担任务上都不匹配。

故应以建立跨组织团队的形式实现资源的互补。佟石(2004)提出了建立以项目管理为基础的、能充分利用产业网络资源的柔性跨组织团队的建议,同时分析总结了在建立跨组织团队时必须坚持企业主导、政府组织协调的原则。

(二)企业人力资源创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与企业战略相一致。但目前,医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大部分围绕绩效管理领域研究。

对医药行业销售人员的绩效管理方面研究的有两篇论文。黄艳(2004)将研究重点集中于知识型医药代表上,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主要从企业的绩效考核体系、薪酬制度、企业文化建设、培训体系方面做了原因分析,得出知识型医药代表流失的根本原因

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缺乏一套有效的激励体系。张彦(2005)认为我国医药行业销售人员考核激励不力与组织文化是否以人为本、绩效考核目标设置是否合理和绩效考核是否准确执行有关。

医药研发团队绩效管理也有学者关注,但研究较虚,没有给出具体的团队绩效管理方案。

四、技术创新研究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即极少数的领先大型制药企业,其销售额占到整个市场药品销售额的一半以上,而且其R&D 支出占整个医药产业R&D 支出的绝大部分;另外有大量小企业,其销售额及R&D 支出在整个医药产业所占份额有限,但这些小企业却具有极为活跃的R&D 活动。作为医药中小企业,是没有能力全面进行R&D 的,所以选择高技术作为企业主导技术是医药中小企业的出路。

武汉理工大学的邹僬在论文中多处提到,发达国家的关税壁垒正在向“技术壁垒”核发转向“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转变。而中药产业如果国际化,必须突破这些壁垒,唯一出路就是技术创新,特别是绿色技术创新模式,主要包括在中药产业链全程范围内实施绿色创新;建设重要绿色技术创新基地;建设绿色中药材规范化生产基地;中药药材种植资源库建设等。吉林大学的罗莹认为我国中小医药企业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一般存在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缺乏转化资金、产学研合作不紧密问题。该文章所倡导的走产学研联合研发、运用风险资金、自主开发在今天看来已经没有什么新意。

沈阳药科大学的金泉源在论文中运用系统理论、层次分析法首次定量计算了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各个阶段的成功率和最终转化率,对不同的转化模式进行了比较评价。并深入了分析了低水平重复研究的根源。文章认为中小企业目前还需要采取技术跟随战略,分析后认为只有大企业才能真正的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根据该文章数据分析,以大企业为主导的转化模式是最值得推广的。所以中小企业论文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论文可能并不可取。

五、市场营销研究

1、医药新产品上市的市场营销战略和策略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的李良忠对某公司的产品进行了市场现状的分析,包括该产品的市场总体特征、消费特征、市场竞争分析、销售情况、该产品上市必须要思考的问题。运用SWOT 分析法来确定该产品应该选择差异化与集中化相结合的的营销策略,并具体制定了战略策略、战略步骤、战略部署、品牌形象定位。

2、中小制药企业营销规划与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伍立慎的论文首先从规模、效益等指标简单的描述了医药行业的现状,而后从营销管理的现状、发展历史描述了一个中小企业由于营销战略与策略的不当从而衰变的过程。进一步对这个企业在营销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公司的产品受到合资公司利用学术上的优势对中药产品的打压以及其他中药产品的有力竞争、缺乏适合的营销规划与管理、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定位。最后从注重开发、战略选择、合理的市场营销、重视培训四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建议。

3、医药企业关系营销战略案例分析与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的鲁会的研究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以医药产品服务领域为研究范围,从医药企业的市场营销行为出发,分析比较了不同医药企业

规模经济水平

业多元化经营程

高低3142高

并征求意见,经申请人同意后征信局可将个人信用信息有偿提供给评估机构。评估机构获得个人信用档案后,进行调查核实并运用相关模型系统进行分析评估,向委托机构提供评估报告及结果。金融机构参考评估结果对是否同意融资申请人的申请做出决策,答复申请人。这样个人信用体系便运作起来。

参考文献:

[1]住宅设计研究院.次贷危机概念与产生,2008-07-09

[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2005-04-20

[3]个人信用体系,2008-12-02

[4]张传良.发展房地产证券化分散金融风险[J].城市开发,2008;(2):45~47

实施关系营销的举措,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对关系营销理论和实践的思考。研究探讨了医药企业采取关系营销战略及行为的诱因问题。结合医药行业特点及企业的营销现状,针对企业在营销实践中所涉及的困惑与难点,着重阐述了医药企业关系营销的三个重要层面,即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企业与经销商的关系、企业与员工的关系。

4、制药企业销售模式变革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张乃元(2004),详细了介绍了区域完全代理制、区域多家代理销售模式、区域经销商模式、企业自建队伍销售模式、招标制等销售模式的定义、优点、缺点、使用对象、控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选择销售模式进行了分析。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确定合适的营销模式。另外,又通过产品成熟度和市场成熟度模型同样来帮助企业选择营销模式。最后,根据销售额、市场占有率、销售费用率、投入产出比等指标对销售变革进行评价并得出一些启示。

六、物流研究

1、我国医药行业药品分销渠道管理研究。武汉大学黄素华详细的介绍了分销渠道管理的基本理论。包括渠道的定义和职能、分销渠道的流程、分销渠道的结构(长度结构、宽度结构、系统结构),紧接着又对国外分销渠道结构理论、分销渠道行为理论。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介绍了我国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各自的药品分销渠道的主要模式和分销渠道的管理,重点介绍对窜货的分析与解决方法。最后,作者从深度分销的趋势、未来医药物流和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向等法规面展望渠道发展的前景。

2、医药产业供应链管理研究。吉林大学蔡志刚的论文首先描述了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认为目前的研究只是停留在企业层面,而从区域经济和产业层面研究供应链管理和竞争力的关系论述不多。而后,详细地介绍了有关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包括供应链的含义、供应链管理的含义与特征,认为对供应链的管理就是要增加渠道竞争力。进一步有分析了供应链失调的原因与协调模式。在以上理论的基础上,作者开始就东北地区医药行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认为东北地区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医药物流社会化、市场化低、专业的医药物流企业提供的服务尚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药物流需求、医药物流管理不统一等问题并提出了拓展东北地区医药物流市场的四个基本点和重构东北地区医药行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六个要素。

七、关于医药企业的并购研究

金宝山(2005)在总结了我国制药企业及医药商业企业的多起并购案例后,发现我国医药企业并购主要按这三种模式进行:(一)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横向并购。医药企业的战略并购以横向并购为主。典型案例有广药集团对白云山制药的收购,太极集团对西南药业的并购。这些企业在横向并购之后,规模经济效应已有所体现,主要表现在:企业规模扩大,资产质量提高,生产成本下降。产品结构优化,整体盈利能力增强,规模经济与市场优势已开始体现。

(二)降低交易费用与稳定经营环境的纵向并购。制药企业的纵向并购多时向经营流通领域扩展。医药流通领域以成为国内竞争的焦点,具有区域垄断地位的医药流通企业成为了制药企业竞相并购的对象。太极集团并购桐君阁、双鹤药业收购西安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控股收购一致药业、复星医药参股国药集团都体现了制药业的这一战略方向。

(三)利用资产与降低风险的混合并购。可分为产品扩张型、地域扩张型、纯粹混合型。

1、产品扩张型并购是具有相关生产企业之间的并购,其作用是拓宽企业的生产线,延展产品生产线。特点是增加主导产品或储备产品,降低产品集中度风险,并通过统配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2、市场扩张型并购是在不重叠的地理区域上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其作用是扩大企业的市场范围。

3、纯粹混合并购是指所涉及的并购企业之间没有任何生产或者经营上的联合。医药行业的高增长、预期的利润空间和发展前景吸引着行业外资本以并购重组的形式流入。

八、医药企业信息化研究

1、我国医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现状以及策略。沈阳药科大学陈玉文(2001)把电子商务理论运用于医药企业,为我国医药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以及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包括电子商务的模式选择策略、介入INTERNET的策略、网页设计策略、B2B医药商务模式的网站开发策略、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选择策略、中小型医药企业的电子商务策略和网络广告、E-MAIL营销、客户关系管理以及网络调查等医药企业网络策略。

2、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现状与推进策略。沈阳药科大学孟令全(2005)分析了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的状况。首先介绍了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行业环境。其次从信息化机构与人才现状、硬件建设情况、标准规范建设、信息化投入情况、重点应用系统建设、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情况、信息化工程等方面介绍了我国医药行业信息化现状并描述了趋势。接下来分析了我国医药企业信息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信息意识不足、认识偏颇、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标准规范建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员工培训力度不够、贪大求全、被动接受、缺乏统一领导、简单引进。在第三部分,从企业与政府层面分别探讨了信息化建设中的推进策略。

(上接第39页)

!!!!!!!!!!!!!!!!!!!!!!!!!!!!!!!!!!!!!!!!!!!!!

中小企业融资难文献综述资料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我国中小企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并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向前推进。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中小企业也处在迅猛发展之中,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但各国经验表明,融资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问题,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经营出现较大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担保难问题异常突出。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对此,国内外学者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将中小企业融资理论以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字: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信用风险 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尽管如此,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是公认的的世界性难题,自1931年英国的麦克米伦爵士提交《麦克米伦缺口》至今,各国政府、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各类相关的社会服务机构持续致力于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但仍没有从根本上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理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是企业的血液。资金的数量与结构直接制约企业的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在发达国家,有关中小企业融资和发展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以下列举三种较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麦克米伦缺口”理论 英国议员Macmi1lan(1931年)在向英国国会提交的关于中小企业问题的调查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麦克米伦缺口”。报告中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存在资金的缺口,也就是说资金的供给方并不愿意提供给中小企业足够的资金。Macmi1lan的研究认为中小企业长期资本的供给存在短缺,但是又未达到在公开市场上融资的规模,由此中小企业很难在公开市场上获得资金。“麦克米伦缺口”是关于融资缺口最早的论述。后来Bolton 报告(1971年)、Wilson 报告(1979年)等研究也证实了许多国家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缺口,同时,中小企业也更易遭受来自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债务缺口”的困扰。 英国学者Ray(1983年)将金融缺口分产生的原因分为资金的可得性和融资成本两个方面。张捷(2003年)补充了产生金融缺口的第三个原因,即融资时限。

中小企业发展问题(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题目中小民营企业发展问题综述 系经贸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摘要】:中小企业是区域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群体,它们数量多、影响广,可以撑起区域经济的一片天,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驱动器,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差、核心竞争力低等问题,使它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并陷入了生存危机。本文针对中小民营企业发展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特别是融资难问题,进而寻求解决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民营企业发展问题

1.2.1 中小企业的困难 (一)内部困难 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存在,使得它们在人才引进、战略管理、技术创新和市场核心竞争力等方面遇到了困难。 (二)外部压力 1、融资压力 由于我国目前的金融体制尚不完善,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十分狭窄,主要依靠间接融资,也就是从银行贷款。而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大、信用等级低、财务信息可信程度低、管理水平低、无抵押等因素造成的高借贷风险现实面前,大多都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融资,从而造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 2、成本压力 目前我国各地出现的作为“民工荒”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内劳动力价格快速上升的问题。我国劳动力开始从无限供给向敬爱个决定劳动力供给数量的转变,这使得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面临生产成本大幅上升的压力。 3、转型压力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目标,国民经济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投资性向消费型”转变、从“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这就要求企业也必须跟从国家大的政策转变,由“粗放型”向“内生型”发展转变。但由于中小企业技术水品低、技术创新水品低、资金短缺等问题,使它们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 4、国际市场压力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是中小企业的国际市场大幅萎缩;另一方面,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对出口型或贸易加工型中小企业的影响巨大,使它们失去了国际市场竞争力 在这些困难中,融资难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资金,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需要资金,改进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也需要资金。 1.2.2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成因分析 目前,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局面是由企业自身素质、我国金融体系、国家宏观政策等多层次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企业信用等级低,融资意识淡薄 贺云龙(2003)[1]指出近年来,我国企业缺乏诚信已经成为一大问题,而中小企业以破产、改制为名逃避银行债务的事件时有发生。目前,根据对城市商业银行的调查发现,中小企业的违约率要高于大型企业。贷款的高违约率是银行不愿向中小企业贷款的一个重要原因。借债还钱的意识淡薄、信用观念缺失直接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文献综述

本文转自新浪微博原文作者红尘有我 内容摘要:资金是企业发展的血液,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成功的融资活动是其得以发展和壮大的基础条件之一。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国家金融环境方面对中小型企业缺乏倾斜性的保护,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一直处于不完善的发展状态,中小企业融资也一直困难重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也因此更加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他们不仅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的特点,同时也指出了当前中小型企业在融资活动中存在的困难,并从多个角度对造成中小企业融资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还提出了应对的对策和建议。本文对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进行了归集和研究,期待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金融环境;文献资料 一、前言 无论是在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虽然规模小,产量较低,但企业量大面广,经营灵活,作为一个整体,在国民经济中是一支重要而又活跃的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受到资金因素的制约,资金的不足让很多中小企业步履维艰,同时缺乏科学的融资策略造成融资成本过高,效果不理想的后果,因此研究中小企业融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李世平(2004),指出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迅速,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也在迅速的增加,但是由于我国长期的金融抑制政策致使的金融资源体制内循环现象依然存在。很多企业对增量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尤其是对于广大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生存都受到了资金匮乏的威胁,正规金融的支持和金融深化改革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也需要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 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主要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产生的深层次经济根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源在于市场的失灵。市场太少或存在高度的非自然垄断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应选择培育出更多的市场来纠正市场失灵。另有些学者认为从经济学意义上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交易成本高和信息的不对称。 制度因素分析认为,制度因素能影响到企业的外源融资,制度上的供给不足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外部条件。陈晓红,郭声琨(2006)认为,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金融制度约束主要有金融抑制、外生性金融成长和信贷紧缩。信贷紧缩,即经营贷款的金融机构提高贷款标准,以高于市场利率水平的条件发放贷款,甚至不愿意发放贷款,从而导致信贷增长下降,使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中小经济的金融困境源于国有金融体制对国有企业的金融支持和国有企业对这种支持的刚性依赖,中小经济一时无法在国家控制的金融体制中寻求到

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建设企业文化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建设企业文化文献综述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建设企业文化文献综述【摘要】中竞争中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都受到严峻的威胁。中小企业走出困境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所以,中小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刻不小企业长期以来在国民经济中一直都未受到充分的重视,它们在大企业的阴影下,举步维艰。当前在激烈的市场容缓,是中小企业发展和我国经济强大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本文对国内外的有关企业文化建设的资料和研究进行归类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尽供大家参考。【关键字】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文化建设措施 一导言 中小企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的课题。说它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是因为不论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大量的中小企业那么,中小企业是如何界定的呢?中小企业是企业规模形态的概念。一方面它有决定自身本质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另一方面也有量的界线。确定企业规模。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界定标准范围的弹性,避免僵化,选用双指标较为合理。目前主要以企业资本金和从业人员数为准,只要任何一个指标符合规定划分标准,即可认定为中小企业。小企业标准为凡工业企业雇用人数在300人以下或注册资本在800万元以下者为小型企业,非工业企业雇用人数在200人以下或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下者为小型企业。中型企业标准:凡工业企业雇用人数1000人以下或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以下者为中型企业,非工业企业雇用人数在500人以下或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下者为中型企业。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日益突出,企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必

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献综述 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社会组织,其目的在于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其中,成本核算是中小企业获得利润乃至生存的关键。因此,在企业运营中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核算,寻找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实现其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一、国外成本核算的研究现和发展趋势状 国外的文献主要从成本核算的内容以及其对影响企业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这些研究都体现着成本核算对企业的重要性。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布洛克在《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中提出了成本核算在会计和管理领域中对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性:在这样竞争激烈的时代,平淡无奇的公司很难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每种组织或者每个公司都应该拥有各自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吸引较多顾客,而较低的成本或许成为某些公司的竞争优势。低成本是会计领域乃至管理领域比较注重的方面,这样才能满足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为顾客或者股东增加价值。 1987年,库珀和卡普兰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中第一次提出了“成本动因”(cost driver,成本驱动因子)理论,将成本比作因变量,各种独立或交互作用着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认为成本是各种独立或交互作用着的因素合力相互影响的结果。他们还是认为,业务量,比如产量,是影响成本的主要动因。主要论述了业务量对成本的制约作用,但没有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按照这一动因决定思想,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诸如量本利分析以及依存于产量的弹性预算等在成本费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成本动因理论的提出,将成本核算从理论上提升到了系统的高度,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成本核算对企业的重要性。 厄休特·库恩(美)在《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核算》中提出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核算是事关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Robert W.Ingram博士(亚拉巴马大学会计学院讲席教授)提出了按成本预算一资本支出一内部核算一业绩评价这条主线剖析管理会计,以企业经营的Et常管理为背景讲解成本会计。这些都使成本核算这一课题更加丰富与祥实。 在国外,成本核算已经是一门非常系统的课程。而在成本核算的研究上,国外学者主要是从大

中小企业融资难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难文献综述 西南财经大学证券期货学院龚劲倩(2011)《中小民营企业融资与民间金融重构创新探析》中认为首先,要继续完善以正规融资渠道为主的金融体系,并尝试在既定的金融框架下,将民间金融的发展融入到整个金融体制的改革中去。这是重构我国民间金融市场的基本指导思想。其次,完善金融法规,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制定民间金融发展的相关制度,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立法可以从法律上认可和规范民间金融,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最后,加强金融创新,结合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尝试在民间金融市场上推行利率市场化,以此来规范合理的利率范围,并建立民间借贷利率信息公布机制和平台。长期以来,民间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问题就是借贷利率的随意性和自发性,这不仅不利于其融资活动,而且造成了民间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由于金融市场的核心是利率,允许利率在一定范围内浮动,有利于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民间金融市场的自我发展,也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融资环境。 西南财经大学李可(2012)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路径创新探索》认为,商业银行银行应该开发具有针对性的融资产品,研发供应链融资创新渠道。商业银行应加强中小企业融资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力度,鼓励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创新服务。推行简易快捷的中小企业贷款模式,根据中小型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为其确定一个合理的融资额度。在该额度内,尽可能减少对中小企业申请贷款的管理层次。同时为了适应中小企业资金分期回流的特点可开办整贷零尝的贷款,通过一次贷款分期偿还的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负担。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姜俊吉(2011)《中小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成因和对策》中认为,中小民营企业应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变原有的“家族式”管理企业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或有限责任公司,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中小民营企业要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赢利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融资能力。中小民营企业要重视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信用意识,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只有当企业有了较高的盈利水平和较强的偿债能力,企业才能获得广泛的融资渠道。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指出:“金融领域中,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果不是唯一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金融深化论认为:金融机制会促进被抑制的经济摆脱徘徊不前的局面,加速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金融本身被抑制或扭曲的话,那么它就会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金融抑制,即一国的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未发挥作用,经济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受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碍经济的发展。金融抑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在1929 年,英国政府开始认识到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瓶颈问题即资金缺口。金融大危机过后,英国金融产业委员会发布了《麦克米伦报告》,提出了著名的“麦克米伦缺口”(Macmillan Gap)。报告认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金缺口,小企业对资本和债务的需求高于金融体系愿意提供的数额。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制约着很多中小企业的进一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财务管理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 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中小企业融资难这个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成为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随着金融危机的恶化和蔓延,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更加凸显出来。由于我国金融支持体系尚不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金融市场运作不规范、中小企业自身发展不足等原因,使得融资难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从而也影响了我国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因此,金融危机下对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分析迫在眉睫,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往,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就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从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成因、方式、对策等方面对融资问题进行了全面和透彻的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但是,由于研究此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也就存在了差异性。 1中小企业融资概念的界定 1.1中小企业概念的界定 中小企业是一个与大企业相对应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和不同的行业,中小企业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和界定标准。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国际上所设定的参照系标准一般有三个因素:一是实收资本;二是企业职工人数;三是一定时期的经营额。 中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经过了数次调整。2002年8月发布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对中小企业的定义为: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而后,国家经贸部于2003年2月发布新的《关于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该标准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并结合行业特点规定了新的中小企业界定标准。 李玉潭(1992)在《日美欧中小企业理论与政策》一文中归纳:所谓中小企业,是指相对大企业来说经营规模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他对中小企业的这种定性界定基本上符合客观实际。

中小企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正文 宁波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对中小型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制度经济学分析及融资策略优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 刘卫柏(2005)通过对美国中小企业融资经验,提出了美国企业融资对我国发展中小企业经济的启示。其中包括:发展地方中小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拓展金融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重新构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组织体系、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主体的直接融资体系。 杜锦兴(2006)提出拓宽融资渠道助推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应对策与建议。 杨思波,钟闺陈(2007)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确定相应的中小企业融资模式。认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在选择合适的融资模式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内外兼修”。一方面,中小企业要内强素质,进一步转变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强化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控制,增强诚信观念,树立良好的形象等,另一方面,政府应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充分发展引导和服务职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郁阳秋,黄伟(2008)认为中小企业对于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增加就业、鼓励创新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传统融资渠道难以满足其融资需要。产业投资基金的出现,可以从风险投资、并购、担保和公益投资四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方面的帮助,不失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新工具。 倪杰,马凯(2008)认为融资制度变迁主体分为初级行动团体和次级行动团体,行动团体的划分有利于对其责任的划分,要采取正确的行动必须对主体有明确的角色界定。 吴国栋(2003)提出融资效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针对融资效率的这种不确定性和受多因素影响的特点,通过实例分析,给出了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评价房地产企业融资效率的一般方法。 张维,钮元新,熊熊(2008)依据行为主体在中小企业投资和融资中的风险偏好及风险管理功能,文章界定了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构成,构造了对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进行评估的指标体系,并研究了对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进行评估的模糊层次分析方法进行评估,通过评估结果对中小企业融资体系进行改进。 甘红莲(2006),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策略影响因素通过调研问卷和统计分析进行实证研究,从而获得了促进企业融资的策略。 高霁阳(2003)通过对江苏、山东两省八十家中小型企业的调查研究发现,他们普遍存在融资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具体原因有:国有商业银行在机制、成本等方面与中小企业不对称,难以提供有力支持;金融市场功能不健全;风险投资运作有障碍;社会信用环境较差;企业经营风险较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调研数据的分析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加快发展各类民间金融机构;完善货币与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建设全国及地方性信用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与保护,提高企业素质。 张建宗,张茜,高伯文(2004)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措施,其中包括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银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发展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完善投资渠道、建立健全民营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 陈丹红(2006)从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解决融资

中小企业融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国内外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与经营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论述。 标签:中小企业融资 进入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正是如此,中小企业融资与经营方面的问题也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由于中小企业的巨大作用,更加促使了国内外的学者对中小企业从不同的视角展开了研究,并且这些研究对指导中小企业的发展卓有成效。下面将国内外关于中小企业的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国外研究现状 经济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发展及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研究和管理政策都早于我国,这些研究以及各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程显示中小企业都遇到了融资难的困境。20世纪5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莫迪格利安尼和米勒(MM)首次提出了现代资金结构理论即MM理论;70年代,权衡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MM理论的发展,考虑了税负效应与债务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进入80年代,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学者们把信息经济学中“不对称信息理论”引入到融资领域,大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该问题的理解,对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研究空前拓宽。在此期间,也出现其他一系列中小企业融资的理论。Jaffee和Modilian(1969)认为:银行的信贷供给曲线类似工业产品一样按标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来决定。Dewatripant 和Maskin(1995)认为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中产生“预算软约束”问题,导致了银行更趋于“大客户”的业务。Hodgman(1961)和Martinell(1997)认为中小企业多属“双短”企业即信贷历史较短与经营时间短的企业,企业信贷的历史信用不足,从而得出中小企业必然面临银行的信贷困难的问题。Berger and Udell(1998)提出,伴随着企业成长周期不同而发生的信息约束条件、企业规模大小和资金需求量的变化是影响企业融资结构变化的外在基本因素。Jaffee and Russell(1976)认为,银行之间的竞争使得利率具有可塑性,这些利率水平不仅使银行能规避风险而且能赚取利润,只有这样才有益于各类企业的贷款融资。 上世纪70年代初,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等经济学家,在世界银行的资助下以发展中国家为样本,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在“不对称信息论”的基础上,斯蒂格利茨和温斯在1981年发表《不完备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论文,阐述了商业银行信贷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并解释了“信贷配给”现象,提出了信贷配给理论。这些学者认为,即使有政府的干预,信贷配给仍会作为一种供需中长期均衡现象而存在,从而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Mayers(1984)提出“融资顺序理论”(pecking financial order theory),其认为企业的融资决策是在综合各种因素如控制权的分散与财务成本根据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依次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即首先选择无交易成本的内源融资如经营利润的积累;其次选择交易成本较低的债务融资;对于信息约束条件最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近几年来,关于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文献越来越多,这充分说明了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融资的基本理论方面 融资是资金融通的简称,是资金从剩余(超前储蓄)部门流向不足(超前投资)部门——购买力转移——的现象。企业融资,即企业从各种渠道融入资金,实质上是资金优化配置的过程,包括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 1、企业融资成本与融资风险。企业融资成本是指企业使用资金的代价,即指企业为获得各种渠道的资金所必须支付的价格,也是企业为资金供给者支付的资金报酬率。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它等同于企业在具备承受一定风险的能力时,寻求投入成本最小化的融资结构。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增加的风险,是筹资决策带来的风险。 2、企业融资结构的契约理论。企业的融资结构,又称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各项资金来源的组合状况,即资产负债表右边各组成部分的构成。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戴兰德于1952年提出,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按照下列三种方法建立的,即净收入法、净营运收入法和传统法,这是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现代企业融资理论是由Franco Modigliani和

Merton Miller于1958年所创立,即著名的MM理论。后来的学者对MM理论的假设条件不断发展完善,引进了诸如激励理论、信息传递理论、控制权理论。张维迎认为,“一个企业的融资结构至少受三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该企业所在经济的制度环境,二是该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特征,三是该企业自身的特点”。 3、金融制度方面的理论——金融深化论、金融抑制论。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指出:“金融领域中,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果不是唯一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金融深化论认为:金融机制会促进被抑制的经济摆脱徘徊不前的局面,加速经济的增长,但是,如果金融本身被抑制或扭曲的话,那么它就会阻碍和破坏经济的发展。金融抑制,即一国的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市场机制未发挥作用,经济中存在过多的金融管制措施,而受压制的金融反过来又阻碍经济的发展。金融抑制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共同特征。 4、银企信贷博弈分析。主要运用博弈论,通过对银行与企业在信贷过程中的博弈分析,来说明降低银企交易成本的重要性。徐洪水认为,企业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不是一次性的,实际是一种动态博弈的过程,通过分析发现,在有良好的政治信贷支持系统(担保抵押体系)或高效的司法制度下,能有效降低银企交易成本,获得银企双赢,反之,昂贵的交易费用和低效的司法制度将增加银企交易成本,加剧中小企业金融缺口。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成因分析方面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文献综述

南京审计学院金审学院学年论文 题目: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文献综述 姓名:朱玉梅学号:js1002446 专业:财务管理班级:10金审财管4班指导教师:钟宜彬职称:讲师 二0一三年八月三十日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js100244610财管4班朱玉梅 【摘要】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资金短缺和融资难问题,是世界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以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处在一个非市场化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其融资难问题较之其他国家或地区更为复杂和具有其特殊性。为此,国内外许多学者和专家展开了研究,本文梳理了其中有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研究文献。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融资环境

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快速席卷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出现明显下滑,进而使发达国家几乎整体陷入衰退,在同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受到的影响日益显现,而实体经济中最受冲击的正是中小企业。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已达到千万户,中小企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白钦先、薛誉华认为,转轨时期,具有比较优势、差异性和多样化的中小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并适应要素享赋特点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追求规模经济和实施赶超战略使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处于“强位弱势”的尴尬境地,其中中小企业所普遍面临的融资困境最为人们所垢病。同时高正平指出,根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对2000多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发现53.8%的企业选择资金不足为企业发展最不利的问题,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将为加快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乃至增强我国国民经济活力,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中小企业融资的现状 边红霞(2008)认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直接融资渠道受阻严重;内源式融资是企业资本的重要来源;非正式金融是中小企业资金的重要渠道。 李玉海(2006)经研究也发现我国中小企业在资金融通方面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表现为:中小企业在融资中过分地依赖债务融资,在债务融资中又过于偏重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忽视其他的债务融资方式。 李志骥、封俊国(2006)等人通过对衡水市10县中小企业调查,发现县域中小企业以外源融资为主,占信贷总量的68.7%,内源融资占26.5%,是融资的重要来源。另外,多数研究表明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整体支持力度不够也是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客观事实。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及原因 (一)中小企业自身存在问题 Shape(1990)认为中小企业、处于初创期的高科技企业自身信息透明度低,

关于中小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以其自身的特色经营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保持了较为迅速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小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发展中,一方面,其自身存在的弊端初露端倪,中小企业存在着融资难、技术创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又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使得中小企业在新的时期有必要做出新的战略选择,不断地探索、研究,以便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本文从对中小企业的内涵、成就、中小企业经营发展优劣势及其经营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进行相关的研究分析,做了比较全面的整理,以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经营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一些经营发展战略对策和建议,以促进中小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中小企业的内涵及其作用 中小企业在理论上就是中型和小型规模的企业,其特征通常表现为:企业资产规模不大、销售不大、从业人员不多、管理跨度较小。不同国家针对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对中小企业进行了具体的界定。界定通常从质的标准和量的标准两个角度进行。在质的标准方面,主要是从企业资本来源、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目标、企业的法律形式等方面进行的。在量的标准方面,选取的指标主要有企业人数、企业资本额和年度经营额等。就我国而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中小企业主要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构造市场经济主体,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有关资料表明,到目前为止,我国中小企业已达2930万户(包括个体工商户),约占全国企业总数的%。“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为%,而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左右。截至2006底,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增加值的58%,社会零售额占59%,上缴税收占%,提供就业机会占75%,出口额占全国出口的68%。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户国内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

中小企业融资开题报告

中小企业融资开题报告 关于《中小企业融资开题报告》,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题目杭州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根本性变化,从完全依靠国有和集体企业发展到民营中小企业发挥重要作用的混合性经济,由于大批国有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人员分流和产品结构调整,国

有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减弱,而此时我国中小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成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生力军。在我国,中小企业在活跃市场,吸纳就业,促进技术创新与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意义 在我国,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创造了74%的工业增加值,63%的GDP,但是其占有的金融资源却不足20%。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杭州的企业体制一般是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也导致了杭州的中小企业也存在严重的融资难问题,虽然各个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杭州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因为中小企业地位的重要性,所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是刻不容缓的。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参考文献综述的主体与总结部分) (一)国外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

中小企业迅猛发展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在中小企业创建、经营发展过程中,融资困难一直是困扰世界各国中小企业的大问题,为此,探索可行有效的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中小企业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和工作重点。西方国家如美国、日本、意大利、英国等都制定了相关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值得我们借鉴。 国外有关企业融资的理论研究主要是资本结构理论。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杜兰特提出的,包括净收益理论,净经营收益理论和传统理论。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形成于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后期,它以MM定理为中心,一部分探讨税收差异对资本结构的影响,被称为“税差学派”,另一部分研究破产成本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发展成为财务困境成本学派,形成“破产成本主义”和“财务困境主义”,最后合并为权衡理论。七十年代后期,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博弈论的引入,使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新资本结构理论以信息不对称为中心,大量引入经济学各方面的最新分析方法,从新的学术视野来分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小企业发展文献综述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中小企业发展文献综述 摘要:1978 年以来,北京市中小企业对支持其经济良好快速发展、增加就业和财政收入、推进科技创新和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北京市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步逐步加快,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究。 优化,学者们对产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了诸多研关键词:结构调整;财政收入 、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研究现状 20 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为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理论界几乎没有对“产业结构”这个理论进行研究。当时与产业结构内容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关于再生产理论中两大部类的关系,重点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问题。 在上世纪80 年代中后期,产业经济学界主要研究产业 政策,夏禹农和冯文俊、周叔莲、周起业(1989)、洪银 1988)等探索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理论、调整模式 等;厉以宁(1988)指出,经济增长的主体是企业,产业结 构调整的主体也是企业,首先进行企业体制改革,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利益主体、有效的投资主体。 上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我国的相关理论得到延伸,西方 主流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理论逐渐引入我国,经济学界借鉴西方产业经济理论和方法,形成了我国特色的产业结构理论。

改革开放以后,自引进西方经济学理论开始,我国产业结构研究的重点转变为对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众多学者开始学习研究西方产业结构理论。 进入21 世纪,我国经济得到飞速发展,随之北京产业 结构同样发生巨大变化,国内学者开始对产业结构调整理论有了新的研究。 陈秀山、张可云(2004)就北京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两 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就第三产业的结构和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北京经济发展、城区差距问题两个方面入手,最后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和重点及空间布局来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佘延双、沙景华(2006)研究了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制造 业,比较出北京及周边地区增长较快的几种行业,用产业结构、国家因素、地区竞争力解释地区行业的增长情况。该研究对了解北京各行业经济增长、衰退的现状与趋势起到重大作用,能够为制定和实施产业和区域政策作参考。 王洪渠(2007)利用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通过比 较北京市产业的内外部结构,得出北京市现阶段的产业结构还需要优化,第三产业的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与国际大都市还有一定的差距。

关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文献综述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思考文献综述一前言;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政府、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克服困难,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解决当前问题与着眼全面发展相结合,坚持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与推进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相结合,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它们都在其各自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中小企业以其规模较小,生产经营灵活并富有弹性,对市场需求变化反映灵敏,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特点,适应了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现已成为促进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和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不少还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 二中小企业存在并具竞争优势的理论解释1、最佳规模理论 因为规模越大,分工就越细,但由于技术的非无限可分性,分工超过一定程度反而意味着复杂程度的提高、操作成本的增加和效率的损失。同时,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会被管理费用的增加及管理效率的降低所抵消。蒂格勒运用这种生存技术法,通过大量实证分析,得出结

论:某一行业的最佳规模通常是一个区间而非一个点,因而企业长期成本曲线是浴盆曲线而非U型曲线,中小企业在最低区间内也能达到最优规模。科斯认为,企业边界取决于企业和市场的均衡,即企业的边际管理费用与边际交易费用相等之处。一般而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交易费用递减,管理费用递增,而两者之和最小处的企业规模不一定很大。况且,规模经济不一定和企业规模有必然联系。最优规模不一定就是大规模。 2、生产力发展理论 日本学者中村秀一郎在《大规模时代的终结——多元化产业组织》中列举日本经济的现实,认为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他认为,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日本自70年代已从重化工业阶段跨入信息时代:首先,生产力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迅速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移,人们对规模经济的根本信念发生了动摇。其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提高,带动需求结构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与之相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取代了少品种、大批量的传统生产方式。最后,国家为发展生产力,其产业政策也向中小企业倾斜。因此,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3、企业组织理论 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不论其级别高低和规模大小,都包含有三个基本要素,即: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的联系。巴纳德认为,个人协作意愿的强度同组织规模成反比关系。组织越大,成员的协作

中小企业融资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融资文献综述 摘要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小企业在创业阶段基本上是靠内源融资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这是由于在创业阶段,企业的经营规模尚小,产品尚不成熟,且市场风险较大,因此外源融资不仅难度大且融资成本高,于是中小企业不得不把内源融资作为筹集发展资金的主要渠道,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自有资金不足的现象。以私营企业为例,目前平均每户注册资本才80多万元。在内源融资方面,我国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陷于非常困难的境地,如不转向外源融资,别说是进行企业扩张,连维持生产经营都成为问题 一、选题背景和理论意义 资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得拥有一定数量的资金。然而, 许多中小企业恰恰缺少经营、发展所必需的资金。这样, 这些中小企业就往往面临着无法回避的融资问题, 融资问题就成为了这些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企业融资应当有利于实现企业顺利健康成长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融资过程中既要注意防止资金筹集过多, 造成资金闲置, 增加成本与风险;又要注意企业融资制度必须在宏观融资体制的框架下做出选择。而目前, 我国融资大环境长期以国有企业, 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体,同时又缺乏专门服务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 这是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难的一个反映。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规模较小,资信度低等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从银行或资本市场的筹资。 融资活动是企业资金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企业融资决策决定着企业的资本结构,而融资决策往往受制于其当时的金融环境。企业的资金可以从多渠道、多方式来筹集,不同来源的资金,其使用时间的长短、附加条款的限制、财务风险的大小、资金成本的高低都不一样。中小企业要想在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中完全成长起

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所在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财务管理 年月日

据记载,财务报表分析的起源,始于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期之间。在起源初期,银行对财务报表分析仅以资产负债表为基准,分析衡量顾客的信用和偿债能力。1906年,基于信用分析的需要,企业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必须附有资产负债表,但当时人们对资产负债表的认识还处于较表面的境界。20世纪初,亚历山大·沃尔在原有的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比率分析体系、标准比率法与指数法,被称为财务报表分析的创始者。 1928年,华尔与邓宁在《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综合比率分析,被后世人公认为“华尔分析模式”,至今仍广泛应用于国际财务分析的实践中。 1998 年,Richard M. S. Wilson 在其撰写的《盈利能力管理》一书中,总结了多年来盈利能力管理的发展,并收录了对盈利能力管理的发展曾起到重要作用的重要文献。Wilson 将盈利能力管理定义为盈利能力管理是明确战略问题和所关切重点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它通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加拓展了管理会计的范围。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盈利能力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对盈利能力管理及其竞争情报的应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盈利能力管理模式--成本企划。这种盈利能力管理模式是从事物的最初点开始,实施充分透彻的成本信息分析,来减少或者消除非增值作业;应用反求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方法,在设计产品的同时,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也设计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成本达到最低,其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的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Theresa Libby(2001)进行参与实验,他通过与其他参照实验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工作目标是否公平。结果表明,预算目标不公平性会导致工作业绩低下。Margaret Ponn、Chard Pike、Dean T Josvold在对我国香港的一家公司进行调研后发现,当有着共同预算目标的团队组织中出现不同的意见时,大家更愿意进行公开讨论,互相协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这样的结果使得大家的团队意识很强,并且使预算的理念能够更准确得到贯彻,全员参与的形式提高了团队的工作效率,进而优化了预算的编制,使预算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 综上所述,国外各时期学者将出现在不同时期的管理理论引入企业传统预算,将盈利能力管理与代理理论、社会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相互渗透,形成新的盈利能力管理模式。在这些研究过程中,管理模式均是深入到预算编制与实行的具体。工作中,并且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财务,而从更宽的角度扩充企业预算,向决策靠拢,具有较强的应用指导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