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简史教学大纲

中国金融简史教学大纲
中国金融简史教学大纲

《中国金融简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0131

学时:18

学分:1

一、课程简介

《中国金融简史》是研究从先秦至当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和信用制度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些规律。本课程将金融基本原理与金融实际运用有机结合,较为全面地勾勒了金融学的脉络框架,论述了货币与金融的发展规律。

二、课程的类别、作用和目标

本课程属于金融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的金融历史发展演变,包括各个时期国家的货币种类和使用情况,有关的政策、法规,货币流通中的矛盾问题,官府和民间的金融借贷活动;为学生分析判断中国当今金融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历史借鉴。中国金融简史是考查课程。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国金融简史》的先修课程有《西方经济学》(微观)《西方经济学》(宏观)等。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微观)《西方经济学》(宏观)等课程的基础上,能够掌握各个时期国家的货币种类和使用情况,有关的政策、法规,货币流通中的矛盾问题,官府和民间的金融借贷活动;以及中国古代货币在世界文化领域里的地位和影响。《中国金融简史》从历史角度建立对金融的认识,为学习其他金融类课程

提供必要的基础;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中国金融简史》作为专业选修,为学生继续学习《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当代金融理论前沿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内容

(一)《中国金融简史》理论教学内容

主要教授:中国历代货币及货币制度、信用、官府和民间的金融借贷活动;以及中国古代货币在世界文化领域里的地位和影响等知识。

(二)课程重点、难点

1.金融历史规律的理解。学生要在通过有限的课程中掌握各个时期货币制度要素之间的联系,从而理解中国古代货币在世界文化领域里的地位和影响,是本课程学习中的一大难点。

2.金融事例分析。通过对中国金融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经济环境下的货币和信用制度的得失。要求学完该课程后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中国当前金融现象进行解释、分析,初步具备对实际金融事例的分析和讨论的能力。

第一章明清前信用和货币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了解货币的起源,先秦、秦至隋、唐宋元朝时期的信用和货币。

第一节先秦的货币和信用

一、先秦货币

二、先秦的信用

第二节秦至隋朝的金融

一、秦至隋朝的货币

二、秦至隋朝的信用

第三节唐宋元朝金融

一、唐高祖时期的币制改革

二、宋朝币制特征

三、纸币的产生和发展

四、唐朝的汇兑和货币兑换业务

第四节明清(鸦片战争前)的金融

一、明清时期的钱币

二、明清(鸦片战争前)的信用和信用机构

第二章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金融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了解鸦片战争后货币制度、外国银行的设立及其扩展,中国银行业的兴起。

第一节货币制度和货币流通

一、晚清银钱制度及其弊端

二、钱庄的发展和演变

三、票号由兴盛到衰落

第二节外国银行的设立及其扩展

一、外国银行的设立

二、资金来源

三、主要活动

第三节中国银行业的兴起

一、历史条件

二、中国通商银行的建立

三、户部银行

四、交通银行

五、早期中国银行业兴起所表现的特点

第三章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金融

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了解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金融业的发展。

一、“善后大借款”

二、中国金融业的发展

第四章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金融

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了解官僚资本金融垄断体系的建立,币制改革。

第一节官僚资本金融垄断体系的建立

一、设立中央银行

二、控制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

三、设立中国农民银行

四、设立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金汇业局

五、推行合作金库

第二节币制改革

一、英国、美国对中国货币支配权的争夺

二、废两改元和法币改革

第三节货币制度的总崩溃

一、法币加剧恶性膨胀

二、法币继续恶性膨胀下的黄金政策

三、法币继续恶性膨胀下的外汇政策

四、金圆券的出笼及其崩溃

五、官僚资本外逃

六、银元券的垂死挣扎

第五章新民主主义时期的金融

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了解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及大一统的体系。

一、中国人民银行的建立

二、1952——1978年:大一统金融体系的形成

第六章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的金融

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了解新时期金融体系的建立。

一、中央银行地位的确立

二、恢复和设立国有专业银行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立

四、政策性银行的建立

五、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建立

六、2003年开始,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七、农村信用社改革

八、城市信用社的清理整顿

九、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

五、本课程的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运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习题等方法与形式组织教学。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选修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采取以下的方式:

(一)分析各个时期的金融现象,提高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从先秦至当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货币和信用制度进行分析,揭示了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一些规律。注重启发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与学互动始终贯穿教学全过程,辅之课堂内外的讨论,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课堂讲授、课堂提问与讨论、课堂案例分析、课堂或课后的作业练习、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教师精讲与学生多练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

(二)提供课外阅读线索,鼓励并督促学生扩大阅读量

向学生推荐、介绍和点评国内外相关文献,通过在阅读中进行学习金融发展的历史,并深化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为学生答疑解惑。

(三)应用多媒体

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七、教材与参考书

[1] 姚燧. 中国金融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陈雨露, 杨忠恕. 中国是部金融史.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3] 洪葭管. 中国金融通史.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4] 杨端六. 清代货币金融史稿. 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美术史 学时:36 学分:2 适用专业:三年制美术教育 一、课程的性质和作用 本课程是师范学生的专业必修基础课,是学习、研究并应用艺术理论的一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各个时代风格、审美风潮基本的了解,熟悉各个历史时期重要的画家、画作及其技法特征,并对各时期比较重要的艺术理论有一定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修养,并与技法教学相互参证,提高其艺术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国各个时期的美术发展状况、美术发展的特点以及演变过程。 2、记忆中国各个时期美术发展的各种主要流派,其流派的代表画家、代表作品、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 3 理解并掌握中国各个时期美术的绘画成就以及对其后期美术的影响和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原始美术 1、熟悉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和纹样 2、了解不同类型之间的风格特征 二、先秦美术

1、了解先秦青铜艺术及其美的特质 2、了解先秦绘画的概况 三、秦汉美术 1、了解秦汉绘画的主要作品及风格特点 2、熟悉秦汉雕塑的代表作品 四、魏晋南北朝美术 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及理论 2、了解佛教美术的特点 3、了解南朝的石刻艺术成就 五、隋唐美术 1、了解隋唐人物画的主要画家及成就 2、了解隋唐山水画的发展 3、了解鞍马画的主要作品 六、五代、宋元美术 1、了解五代、宋元山水画的发展及主要的画家和作品 2、了解五代、宋元花鸟画的主要风格 3、了解五代、宋元人物画的主要风格 七、明清美术 1、了解明清山水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风格特征及主要的流派 2、了解明清花鸟画的主要画家及作品 3、了解明清人物画的主要画家及作品 八、近现代美术 1、了解近代中国画的主要成就 2、了解近代外来绘画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及成就 四、教学实施和建议 1课时安排

中外美术简史考试复习重点

重点复习: 1.洛可可艺术. 1)概况:出现于18 世纪上半叶,服务对象是法国宫廷贵族。也叫“蓬巴杜风格”。 2)题材:以上流社会贵族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描绘全裸或半裸的妇女以及精美华 丽的装饰。 3)风格:追求轻盈纤巧、浮华精致的风格,趣味甜俗,充满脂粉气。 4)代表作品:有华托《舟发西台岛》,布歇《蓬巴杜夫人》,弗拉戈纳尔《秋千》等。 2.巴洛克艺术. 1)17 世纪源于意大利,服务于教会和宫廷贵族,即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色彩。 2)讲究光线的运用,追求戏剧性效果,饱含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 3)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 4)代表作品如贝尼尼《大卫》、《阿波罗与达芙妮》、《圣德列萨祭坛》,鲁本斯《抢劫 吕西普斯的女儿》 3.巴比松画派 19世纪30-70年代,法国写实主义画派,因枫丹白露森林区的巴比松村而得名。该派画家厌恶都市生活、向往回归和赞颂大自然,采取“对景写生”的方式,再现自然景色,作品流露出率真、质朴之情。代表画家有卢梭、杜比尼、柯罗、米勒等。 卢梭,是巴比松画派的领袖主将,其代表作品有《巴比松附近的橡树》。 杜比尼,被誉为“画水的贝多芬”,其代表作品是《奥特沃地方的高拜尔磨坊》。 4.波普艺术 1)创立:20 世纪始于英国,盛于美国。 2)特色:波普艺术是普通的、流行的、大众的,用后即丢的艺术。模糊甚至取消了以 往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 3)代表作品:安迪?霍沃尔《玛丽莲?梦露》,汉密尔顿《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如此不 同,如此有魅力?》等。. 5.荷兰小画派

17世纪是荷兰绘画的黄金时代,除了哈尔斯与伦勃朗伟大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还涌现出一批出色的画家,被称为“荷兰小画派”。一是作品画幅小,适宜市民阶层悬挂;二是不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特别注重生活细节的描绘。 维米尔《花边女工》,拉格尔德.特鲍赫,加布里尔等是典型代表画家。 6.立体主义. 1)创立:1908 年毕加索与布拉克在巴黎推出了“立体主义”的画风。 2)特色:立体主义以动点透视多方向去观察和表现物体。将一个对象分解成多个视角 的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组合,从而彻底摒弃了物体的自然形象。 3)代表作品:毕加索《亚维农少女》《格尔尼卡》。 7.拉斐尔前派 在布莱克之后,英国历史画陷入低潮。到1840年,皇家美术学院一批青年要求复兴英国历史画传统,以拉斐尔以前的早期文艺复兴艺术为榜样,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感情和观念。作为一种与艺术思潮,该派在欧洲美术史上最先反映出现代工业文明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困惑, 它包含的象征主义和唯美主义因素对欧洲19世纪末期象征主义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8.谢赫“六法” 在《画品》中提出,画品是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评论的理论文章。 1)气韵生动,强调刻画形象要有生动的气度韵致,富有生命力。是绘画艺术的最高目 标之一。 2)骨法用笔,表现对象内在生命本质,讲究笔法笔力、韵律和情致。 3)应物象形,应物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反应,象形中的形是指头脑中经过加工的 艺术形象。 4)随类赋彩,画家通过观察,将万物归成其类,因类取象赋色。 5)经营位置,指代章法和画面结构。 6)传移模写,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 9.超现实主义 1)创立:20 世纪30 年代,出现于法国。 2)特色:吸收了达达主义自动性创作的观念,摒弃了达达主义全盘否定的虚无态

(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教学大纲

《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编写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教学目的 《项目管理》是一门技术和管理交叉型、指导软件开发项目的组织与管理的学科。其旨在培养软件项目管理人才。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软件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熟悉软件项目管理的方法、流程和工具;培养在软件开发组织中管理软件开发项目的基本能力,并将软件项目管理的理论应用于软件项目的实践,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大纲制定的依据 根据本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的。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 ⑴本大纲所列各章节的讲授内容是以教材为主,并参照相关的资料编制。 ⑵本大纲所列的各章节的内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紧密结合软件项目管理的发展前沿,讲授的实际内容可随软件项目管理领域的发展动态有所变动。(四)实践环节 1.实验一 (1)名称:了解Microsoft Project (2)主要内容与要求: ①Microsoft Project的安装; ②了解Microsoft Project的环境要求; ③了解Microsoft Project的基本功能; ④了解Microsoft Project基本结构。 (3)学时分配:2 2.实验二 (1)名称:熟悉Microsoft Project操作 (2)主要内容与要求: ①Microsoft Project的信息输入、鼠标操作、插入/删除等操作; ②管理任务级别; ③改变任务层次; ④操作时间条。 (3)学时分配:2 3.实验三

(1)名称:创建项目计划 (2)主要内容与要求: ①创建项目高级别的阶段; ②增加具体任务; ③调整条形图。 (3)学时分配:2 4.实验四 (1)名称:资源管理 (2)主要内容与要求: ①用Microsoft Project的“资源表”记录项目小组成员的任务分配情况; ②用Microsoft Project的“文件”菜单下的“属性”选项中的“摘要信息”记录项目的有关管理信息; ③用Microsoft Project的主菜单中的“工具→跟踪”菜单下的“保存比较基准”选项保存新的计划基线; ④用Microsoft Project导入/导出计划; ⑤熟悉甘特图向导。 (3)学时分配:4 5.实验五 (1)名称:跟踪和报告项目 (2)主要内容与要求: ①完善项目计划; ②熟悉任务对话框; ③用Microsoft Project自动制定项目计划; ④关键路径计划制定和人员管理。 (3)学时分配:2

《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1)解析

《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华南理工大学东莞东阳教学中心 课程名称:项目管理(英文):Project Management 课程性质:必修课适用层次:专升本 学时:80 学分:5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 项目管理是现代管理学科中一个日显突出其地位的新分支。项目管理学科主要探索、研究和发现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最佳实践。项目管理的对象----项目,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一定的目标的一次性活动,是组织增强环境适应性和应变性、实现变革和跳跃式发展的有效的运作方式和实施载体,是一种普遍适用的、先进的组织形式。它已不局限于工程领域,而在各行各业得到应用。项目管理不再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它正迅速地成为商业活动的标准形式。项目管理课程传授项目计划、项目实施与控制的现代理论以及社会实践案例,它涵盖了项目的综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等九大领域以及企业多项目管理、项目管理软件等。 2、教学方法 1)深入浅出地进行理论知识讲解:多以案例和实例为依托,对理论知识特别是重点难点理论知识及其提出的背景、实践应用情况等进行阐述、介绍和分析。 2)开展以学生为本的互动教学:以提问、作业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加入教学环节中。 3)以仿方案实践培养理论知识系统应用能力。将学生分组,指导学生执行项目任务书并进行项目过程和最终成果演示和评估。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目的: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项目管理的核心理论和方法; 同时辅以团队仿案例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和正确地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并解决项目管理中较为复杂的问题的综合能力。 本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是中级项目管理课程,要求学生课前已经掌握了项目管理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并具有一些项目管理工作背景和实践经验;而由于堂上时间有限,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新内容及案例进行预习和提前思考、在课后读专题研究和案例研究文献,及在课上积极参与教学互动。 4、课程类型 专业课 5、先修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中外美术史对比史论文

中外美术发展对比 史论文长安大学建筑学院2014—2015(学年) 指导老师:孔凡静

浅谈欧洲文艺复兴美术 摘要:欧洲的文艺复习时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由意大利开始,以后席卷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继承、借鉴和利用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在意识形态邻域里对封建主义和宗教神学发动的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对于破除近千年的封建思想意识和宗教神学观念对人们的束缚,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欧洲的科学、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是“人类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关键词:意大利、尼德兰、德国、达·芬奇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 (一)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佛罗伦萨三位大师的出现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的来临。这三位大师是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画家马萨乔和雕塑家多纳太罗。布鲁内莱斯基设计过一批代表文艺复兴成就的建筑,其中就有佛罗伦萨大教堂是其最早的作品。而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的马萨乔,他以科学的探究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中。经常提到的他的名作《失乐园》和《纳税钱》,画面朴实无华,人物坚定沉着,显示了文艺复兴美术的基本特色: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与人文精神内容的统一。 在哥特时期,雕塑通过自由的肢体动作和新发展的心理表达,已找到一种新的贴近生活的写实主义手法。但是,当时的雕塑仍服务于阐明超验的关系,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则着从人的尘世美与真的方面来表现人。他们受古代榜样的鼓舞,创作了富有立体感和尘世 坚定信念的雕塑。哥特式人物形象说明了人渴望天国的完 美,而文艺复兴则展示了在做人的完美之中的天国形象。 因此,多纳太罗让他塑造的像真人一样大小的青铜雕像《大 卫》(图1)像赤身裸体,而过去只有亚当和夏娃,以及被 钉在十字架的人和被拷打致死的圣塞巴斯蒂昂才能如此。 大卫也不再是旧约故事中的英雄,而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 仅戴着一顶佛罗伦萨小帽,以漫不经心的优雅姿态望着敌 人的头颅。这里是新型的人的形象,他十分自信,不受习 俗束缚,喜欢摆出优越者的姿态。它标志着希腊、罗马的 人体美术传统又得到了恢复。 图1 (二)意大利盛期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正是在极其动乱的阶段了,盛期文艺复兴艺术形成了。这是一种明朗而又有高尚观念的,伟大而又有克制力的艺术。在文艺复兴盛期,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为代表的一批美术家,进一步完善了15世纪意大利人的探索,使理性与情感、现实与理想在美术品中获得了完美的统一,使形与空间的关系获得了高度和谐,从而为再现性的美术确立了一种经典样式,给后世提供了效法的最佳范例,在以后西方美术的发展历程中,无时不感到它的强大影响力。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 纲 Written by Peter at 2021 in January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工程项目管理 二、学分:5三、先修课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建筑经济与企业管理》、《工程监理》 四、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网络教育考试的一门选修课。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这是一门紧密联系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的重要课程,它以工程项目为对象提出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系统,从施工项目管理者或承包商的角度讲授项目组织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强调管理的应用。设立本门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如何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协调,为学生建立管理项目的知识体系和培养应用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为学生在毕业后从事有关的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及主要内容: 第一章工程项目管理概论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史,了解该课程的基本框架。本章要了解项目和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清楚项目与工程项目的关系,项目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理解以及工程项目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建设程序,工程项目建设各阶段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程序。重点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及系统结构,管理的基本内容以及影响工程项目管理成功的因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项目和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特点,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和过程; 第二节:工程项目和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特点,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系统结构、基本内容以及成功的工程项目管理的评价指标; 第三节: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以及各阶段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工程项目的实施程序。 第二章工程项目的管理体制 一、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现行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及发展趋势,工程项目管理的类型如何进行划分,理解工程项目各个参与方之间的关系,各自进行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重点掌握工程项目各参与方的关系,各自进行的项目管理在目标、范围等方面的区别。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我国现行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及发展趋势; 第二节:工程项目管理的类型和任务,项目各参与方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趋势; 第三节:工程项目管理咨询,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咨询的产生和发展,咨询范围,咨询单位的委托; 第四节:业主对工程项目的管理范围和职能; 第五节:政府对工程项目的管理的意义,主要内容和实施的有效性,政府对工程项目的管理与政府工程项目管理的区别,国外政府对工程 项目的举例1; 第六节:承包商对工程项目的管理的范围、特征、主要工作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古代人文科学----哲学、文学、史学、艺术、宗教及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 文化传统和知识,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祖国悠久、丰厚的文化遗产,把握中华人文精神的基本内容。二、教学对象: 本课程主要针对三年制专科政治专业学生。 三、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文化,认识中国文化的源流、特点、精神,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决心。 四、教学要求 本课程采用面授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面授教学中,要将系统教授与重点、难点教授相结合,力求通过形象化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五、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要求 本课程学时:72学分:4 学时分配: 导论文化和传统文化 教学要求;

1、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基本含义。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教学内容: 一、传统和文化释义 二、传统文化的要义及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特征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和基本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现代意义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 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环境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哲学和宗教传统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2、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来源及其特征 2、了解中国古代主要宗教及其文化意义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特征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古代哲学的思想资源 三、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特征 第二节中国古代宗教的发展及文化意义 一、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历程 二、中国古代宗教的主要特点 三、儒教的基本精神特质和文化作用 四、道教的基本信仰、教规、特征及文化影响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概论等 面向对象:本科 开课单位:艺术系 总学时数:36理论学时:30实验学时:6 学分:2 一、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能力培养要求 本课程依托大量文献史料和相关图片,将中国工艺美术史按时间和工艺类别加以论述,并介绍每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工艺作品,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工艺大师及其作品。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史中介绍陶瓷工艺,丝织工艺的篇幅较多,内容较为系统,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理解认知能力。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背景、工艺的发展和成就、艺术风格、艺术作品、工匠大师有全面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对优秀工艺作品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第1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1概述 1.2石器玉器骨器 1.3制陶工艺 1.4其它工艺 学习目标:了解作为中国工艺美术萌芽期的原始社会工艺特点,以及对后世带来的影响。

第2章夏商西周时期的工艺美术 2.1概述 2.2青铜工艺 2.3玉石工艺 2.4陶瓷工艺 2.5其它工艺 学习目标:了解本时期青铜器、陶器、玉石等工艺类型的风格和艺术特点;掌握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设计及取得的艺术成就。 第3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 3.1概述 3.2青铜工艺 3.3漆器工艺 3.4陶瓷工艺 3.5玉石工艺 3.6染织工艺 学习目标:掌握本时期达到顶峰的青铜工艺,尤其是具有典型性的;同时掌握发展迅速的漆器和染织工艺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4章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 4.1概述 4.2青铜工艺 4.3陶瓷工艺 4.4玉石工艺 4.5漆器工艺 4.6染织工艺 4.7画像砖画像石工艺 学习目标:对中国此时的工艺美术发展有较为宏观的认识,青铜、漆器、陶瓷砖瓦、纺织服饰、金银玉雕等各个领域中的工艺生产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第5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5.1概述 5.2陶瓷工艺 5.3织绣工艺 5.4金属工艺 5.5漆器工艺

中外美术史异同

中外美术史异同 ——论中外美术观念的差异 摘要:中外美术差异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法、画风上的差异,从中体现出的哲学传统、思想观念更加是中外美术差异的关键所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绘画当中,就以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形态体现出来,物体不讲究其轮廓的精确,而是注重其神韵的描绘,与其相反的西方绘画则特别强调用客观的方式表现自然,强调“眼睛的真实”,这种观念恰恰表现了西方人驾驭自然、征服自然的思维模式。 关键字:天人合一、主观客观、人与自然 美国著名作家亨德里克·房龙在他的《人类的艺术》中曾深有感触地说:“西方花了好几百年的时间才懂得,原来中国绘画同西方绘画一样好,一样趣味隽永。如果不是远远超过西洋画的话。” 不难想象,处在一个资本主义文化氛围里的西方人,想要对中国文化做一个客观理性的欣赏,其困难程度不言而喻,若要究其缘由所在,我想还是中外美术观念上的差异导致了这个结果。 中外美术观念的差异,可大体地概括为感性和理性的区别。中国美术强调人的精神世界,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而西方美术注重的则是对客观世界的再现,注重眼睛所看到的而不是心里想到的。我想这主要是中西方经济、政治的变革导致的文化差异所决定的。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天人合一”。什么是“天人合一”呢?就是说人类与自然应当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和谐统一,人不可违背自然。照此说来,中国文化特别强调要顺应自然,强调自然的不可逆性,人必须要融入到自然当中。这种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和物质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不是站在客观之外把握它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之内去,理解客体,体会客体,让主客体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于是,中国画历来不以再现自然、悦人眼目为目的,而是重在“立意”,使作品成为画家修养、人格和情绪的载体。所以中国历来偏重表现作者的感情,注重书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调描绘客观,画家所画常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受约束。 倪瓒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他的《渔庄秋霁图》只分近、中、远三景:近处一个小小的山坡,上面高高矮矮的生者几颗小树;中景为一片湖光,没画一笔;远处是几片浅秋。画中的景物不分远近,一律用干笔淡墨轻轻松松地画出,形成了一种虚融、淡泊的画面效果。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画家所画是心中所想,而非眼前所见。画家描绘的不是一个具体景色,而是要表达一种境界。近代画家张大千曾说:“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为妙。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也。”这样说来,中国的美术观念显而易见。 与此相反,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和哲学传统,总体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即天人相分的观念为基础的。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

国际工程合同管理教学大纲(新版)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国际工程合同管理教学大纲(新版)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 国际工程合同管理/ International Project Contract Management (The FIDIC Clause) 2. 课程代码: 143C211 3. 课程类别: 学科专业课 4. 课程性质: 专业选修课 5. 学时/学分: 32/2 6. 先修课程: 建筑工程法规 7. 适用专业: 国际工程管理专业与工程管理专业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课程目的: 《国际工程合同管理》是国际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中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国际工程的各种项目管理模式、国际工程 风险管理和索赔管理的概念与方法;熟练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的基本要求;掌握国际工程通用模式的工程采购合同文件的内容与编制、FIDIC有关合同条件、国际 工程有关的几种主要合同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具备在国际工程承包过程中按国际惯例编 制、运用国际工程合同和进行国际工程合同管理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6学时) 了解:国际工程和国际程的各种项目管理模式。。 理解:国际工程项目的项目各方 掌握:国际工程合同的类型 重点内容:国际工程合同的类型 教学难点:国际工程项目的项目各方 知识点:国际工程,各种项目管理模式,项目各方,国际工程合同类型 第二章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工程采购合同(2学时) 理解: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采购标准招标文件,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工程采购。 掌握: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此案够招标文件的基本内容及开标、评标和决 标 重点内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此案够招标文件的基本内容及开标、评标 和决标。 教学难点:开标、评标和决标的程序及注意事项。 第一节:概述 知识点:世界银行贷款的流程及世界银行贷款的条件 第二节: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采购标准招标文件 知识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采购标准招标文件的内容 第三节: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工程采购 知识点:我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工程采购的要求 第四节:开标、评标与决标 知识点:开标、评标与决标的程序及废标的情况 第三章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咨询服务合同(4学时) 了解:咨询合同和个人咨询专家咨询服务协议标准格式 理解: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咨询合同标准格式 重点内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咨询合同标准格式 教学难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咨询合同标准格式 第一节:概述 知识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的咨询服务合同相关概念 第二节: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咨询合同标准格式 知识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工程咨询合同标准格式内容及注意事项。

“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Project Management 课程编号:MAGT3785 学时:32(理论学时:32,课外学时:8) 学分:2学分 适用对象:公管学院本科生 先修课程:管理学、经济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周跃进、杨东朗等:《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年 [2]杰弗里k 宾图:《项目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 [3]骆珣:《项目管理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 [4]赵涛,潘欣鹏:《项目整体管理》,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5]丁荣贵:《项目管理:项目思维与管理的关键》.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课程性质和目的 性质:专业基础课 目的:项目管理是指按工期、预算和要求,应用科学方法去优质完成项目目标的简明技术、技巧和方法。项目要想成功,管理是关键。本课程在吸收国内外项目管理最新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阐述企业项目化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强调项目管理理论及其知识体系在企业中的应用,系统地介绍项目管理的原理,内容和方法。在吸收当代较成熟的管理理论和最新颁布的有关土地的政策、法规,以及项目管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项目经管理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增加公共项目管

理案例分析和操作实务,以期学生在掌握项目管理基本理论和知识的 基础上,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从公共项目管理应用角度介绍项目管理的内容和知识体系,突出系统管理思想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以及新经济环境变化导致项 目管理给企业带来的新变革。本课程分别介绍项目和项目管理概念,项目管理中的系统思维方法,项目管理环境与企业战略,项目论证与评估,项目计划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 项目信息与沟通管理,项目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以及流行的项目管理软件介绍。 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掌握系统科学的管理思想; 2.熟悉工业环境中的项目管理及流程; 3.灵活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和工具; 4.较好地分析项目管理实践案例的能力; 5.培养贯彻、执行标准的意识和查阅相关手册的能力. 、、教学内容及安排 第一章项目和项目管理 第一节项目概述 第二节管理的系统方法 第三节项目观点和传统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课程英文名称: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课程编号: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1.课程的性质、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应用技术大学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其宗旨在于促进文理交融,拓展和完善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本课程强调人文精神教育与科学精神教育相结合,主要任务是使青年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进一步陶冶身心,培养在生活中用传统文化的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未来。 2. 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讨论和思考,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对于祖国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并能联系现实,深入思考,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3)以现代化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能够以本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拓展知识结构,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 本课程适用于茅台学院各专业。总学时54,3学分。其中理论课44学时,社会考察10学时。

4.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启发式教学,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看、多读传统文化著作,配合文化网站等现代化信息的输入,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激活思维,启发思考,本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悉数穷尽,建议将一些适合讨论和交流的知识单元集中于网络教育平台,进行师生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2学时) (一)基本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环境与条件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基本精神和产生条件;能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会从文化的视野观察、分析现实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难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因素和其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第二章历史的天空:中国历代王朝的兴衰(4学时) (一)基本教学内容与要求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夏商周与春秋战国 第二节秦汉大一统与魏晋南北朝的分立 第三节繁盛的隋唐

中国美术史 教学大纲

《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010009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学分数】 2 【适用专业】美术学 【学时数】32 一、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过程 《中国美术史》是为美术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理清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和脉络,以及对各个时期、流派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艺术作品的特征、风格的阐述能力。通过课程中知识性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的艺术史观,具备独立的思考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丰满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为其进行艺术创作奠定理论基础。 2.技能与方法 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中国美术史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美术创作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理论内涵、艺术作品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背景;了解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流派、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风格,并具备对其特征风格的阐述能力;提高学生美术理论的涵养,基本具备观察艺术文化现象、分析艺术发展规律、评论具体艺术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的、系统的美术史观,以形成赏析、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同时深刻理解艺术创作中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去思考美术与社会、与生活、与心灵的关系。 二、课程重点、难点与解决办法 课程重点:掌握中国美术各个时期的艺术代表作、艺术风格、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家的基本特征。 课程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各个艺术现象产生的潜在性因素,理解艺术创作于社会生活、与经济水平、与艺术评论的关系。 解决办法:在讲解上尽量结合具体案例进行细致分析,增加学生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整体学时分配

章节序号章节名称 理论 学时实验学时 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美术:石器的制作与审美意识的萌芽、新石器时代陶 器艺术、雕塑与绘画 2 0 第二章奴隶时代的美术:青铜工艺、建筑、绘画与雕塑 2 0 第三章战国秦汉美术: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艺术、壁画、绘画、雕塑 4 0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人物画、山水画、早期佛教艺术 4 0 第五章 隋唐美术:人物画、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的兴起、中晚唐花鸟画、 佛教壁画和陵墓壁画、佛教雕塑与陵墓雕刻、“唐三彩” 4 0 第六章 五代两宋时期的美术:宋代的画院与院画、花鸟画与山水画的发 展、人物画的繁荣、风俗画和历史故事画、巴蜀佛教造像 4 0 第七章 元代美术:“复古”思潮、“元四家”的山水画艺术、水墨花鸟画 的兴盛、寺观壁画 4 0 第八章明清美术:“院派”和“浙派”、吴门画派和“明四家”、松江画派 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水墨大写意花鸟画派、明末的人物画大 家、清初画坛、扬州画派、清代宫廷绘画与仕女人物画、明清版 画艺术、西洋画的输入、明清的建筑成就 4 0 第九章 中国近代美术:清末“海派”名家、新美术观的形成与发展、中 国早期的美术留学生、中国早期的美术教育 2 0 第十章专题:四川画派 2 0 四、课程内容安排 (一)总论 主要内容:中国美术史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讲解,以及它在学科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要求:多媒体课件 重点难点:使学生明确史论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其它教学环节:课题讨论、分组汇报 (二)第一章:原始社会的美术

中外美术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美术史考题 选择题: 1、水墨山水的创始者是唐代诗人(A) A、柳宗元 B、贺知章 C、王维 D、孟浩然 2、(A)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A、塞尚 B、毕加索 C、凡高 D、高更 3、哈夫拉金字塔前的(A)是古埃及最大、最古老的室外雕刻巨像 A、狮身人面像 B、老村子像 C、书史凯伊 D、拉荷切普王子像 4、《荷拉斯兄弟的宣言》、《苏格拉底之死》等绘画作品的作者是法国19世纪(C)画家大卫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新古典主义 D、印象主义 5、中国夏商周三代以(A)艺术最为突出 A、青铜器 B、陶器 C、漆器 D、玉器 6、《洛神赋图》是中国魏晋是起(D)的代表作 A、曹不兴 B、卫协 C、陆探微 D、顾恺之 7、古希腊美术最突出的成就是(A) A、雕刻 B、瓶画 C、建筑 D、壁画 8、唐代以画马而著名的画家有(C) A、阎立本 B、尉迟乙僧 C、韩干 D、韩滉 9、宋代山水画家(A)所绘《千里江山图》,堪称青绿山水之典范 A、王希孟 B、郭熙 C、张泽瑞 D、范宽 10、下面那幅作品足以代表王羲之行书的面貌(D) A、《十七帖》 B、《乐毅论》 C、《黄庭经》 D、《兰亭序》 11、同上 12、《步辇图》是(B)的作品 A、阎立德 B、阎立本 C、张萱 D、周昉 13、下列(B)作品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A、《沉睡的维纳斯》 B、《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C、《奥斯瓦尔德克雷尔》 D、《奥尔加斯伯爵的下葬》 14、下面哪位画家不是荷兰的(D)

A、哈尔斯 B、维米尔 C、伦勃朗 D、鲁本斯 15、(A)被视为浪漫主义的伟大宣言 A、《梅杜萨之筏》 B、《但丁之舟》 C、《泉》 D、《自由引导人民》 16、下列哪件作品被认为是第一件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也就是立体主义的开端(A) A、《格尔尼卡》 B、《亚维农少女》 C、《舞蹈》 D、《呐喊》 17、下列哪幅作品是将花鸟与山水结合起来的,也可视为一种新的创造(D) A、《踏歌图》 B、《溪山清远图》 C、《写生珍禽图》 D、《梅石溪凫图》 18、下列哪位不是“后印象主义”的画家(B) A、波纳尔 B、雷诺阿 C、凡高 D、高更 19、下列作品中(A)是洛可可画家布歇的作品 A、《沐浴的狄安娜》 B、《舟发西苔岛》 C、《秋千》 D、《热尔桑??》 20、下列作品中(D)不是赵孟X的作品 A、《江村渔乐图》 B、《鹊华秋色图卷》 C、《怪石晴竹图》 D、《富春山居图》 填空题: 1、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 2、世纪初法国立体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是毕加索。 3、印象主义名称的由来是因莫奈的《日出》这幅作品而得名。 4、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别号是八大山人。 5、中国近代美术之变首先集中在被迫辟为通商口岸的上海和广州,后来形成“海派” 和“岭南派”,成为近代中国美术的先声。 6、元代时期绘画的杰出代表,元四家指的是黄公望、吴镇、倪瓒和王蒙四位画家。 7、荷兰风格派的创始人是杜斯伯格和蒙德里安。 8、直接对德国表现主义美术产生影响的是挪威画家蒙克。 9、拉斐尔为梵蒂冈宫绘制了三幅壁画《巴尔纳斯山》、《圣典辩论》和《雅典学院》表现 了一个人文主义者对于真理和幸福的追求。 10、五代山水画成绩斐然,南北两种画风正式确立,南派山水的开创者是董源与巨然。 名词解释 1、吴门画派? 吴门画派是指明代中期活动在苏州一带的画家,属文人画体系。这个画派的特点是重神韵,重意境,讲格调,讲含蓄。 2、新印象主义? 法国19世纪的画派,代表人物是修拉和西涅克,根据光学理论的新研究成果,对色彩进行分割和并列研究,在创作中将不同的纯色以点状并列在画面上,呈现镶嵌般的色彩效果,这是对印象主义凭感觉作画的科学总结,最重要作品是《大碗岛星期日的下午》。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标准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作者:佚名 | 发布日期2012-9-3 11:27:38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262501 课程名称:工程项目管理 英文名称:Project Management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8 实验学时:0 学分:3 适用对象: 建筑工程技术专科 先修课程: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管理学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执笔人:宁蕊蕊审定人:夏红春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了土木工程专业所必须的技术、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掌握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建设工程项目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的基本方法,熟悉各种具体的项目管理技术、方法在建设工程项目上的应用特点,为学生建立管理建设工程项目所需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体系,培养学生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通过本课程所有教学环节,应使学生: 1、了解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主要阶段管理活动的容、重点和特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惯例,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过程、建设工程项目的各参与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HSE管理的主要容。 2、熟悉建设工程项目的策划、组织与采购模式。懂得项目管理的组织与发包方式。 3、掌握建设工程项目费用、进度、质量等目标的管理与控制技术、方法,掌握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沟通管理、信息管理等主要职能中的常用的技术与方法。 4、初步具备应用本课程所学工程项目管理思想、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综合性、系统性地解决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学院《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编码及课程名称 课程编码:3281103612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General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二、学时及学分 总学时数:36 学分:2 三、适用专业及开设学期 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开设学期:第5学期 四、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思想政治专业的素质拓展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达到以下目标: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五、课程的基本要求 在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华先民创造出的历史悠久、成就灿烂的文化,以补充学生知识链条的缺失,使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理解和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明的渊源,提高自身文化创新的信心和本领;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大势,领悟中国文化主体精神。在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认识中国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具备从文化角度分析问题和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学生能够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进行比较,具备全人类文化的眼光来看待各种文化现象的能力。 六、课程教学内容 导言(共2学时) (一)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文化的涵义和特征,掌握中国文化的概念、涉及范围、功能作用,以及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充分认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而端正学习的态度,为以后该课程内容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 1. 文化的涵义 2. 文化的分类 3. 文化的特征 4.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