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C&J等品牌集合店和购物中心的关系解析

I.T、C&J等品牌集合店和购物中心的关系解析
I.T、C&J等品牌集合店和购物中心的关系解析

“具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偏好尝试新奇潮流产品和服务,却没有太多逛街时间。”这是对国内新兴中产阶级追求时尚的精准描述。而“品牌集合店”便能帮助这部分人群解决在最短时间找到最多值得购买商品的难题。

近几年,“品牌集合店”被国内时尚界频繁提及,这个早在欧美零售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零售模式为什么在中国才刚刚起步?究竟什么样的产品组合才能构成品牌集合店?买手制和集合店有怎样的关系?集合店的引进又会给购物中心带来什么好处?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和深圳平安商用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盛发为我们从购物中心和集合店关联的角度来共同探讨品牌集合店在中国的发展契机。

品牌集合店也被称为“品牌概念店”,即在一家统一名字的店面里,汇集多个品牌的当季新品。品牌集合店的货品种类并不限定于某个类别,涵盖了服装、鞋、包、首饰、手表等多个品种。虽然每个品牌的风格与设计理念不尽相同,但却被同一店面召集在一起,互相融合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品牌集合店。

品牌集合店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企业多品牌战略深入操作的表现形式。其实早在几十年前,欧美国家便开始流行这种业态。买手制的盛行也加速了品牌集合店在欧美的发展,并使其成为欧美国家当今的主流零售模式。

近几年,像I.T、C&J这样的品牌集合店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受到市场热捧。2011年年底,深受众多明星青睐的奢侈品配饰集合店IGER也入驻了赛特奥莱。这些集合店的开设虽然让国人有了许多大牌之外的选择,但或许因本土消费者还不能很快接受所谓的“陌生大牌”,导致一些集合店在国内的运营并不那么顺利,连卡佛就曾在过去五年的急速扩张中遭遇了滑铁卢。

在国内市场环境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品牌集合店的概念还较为模糊。甚至有专家指出,连卡佛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集合店,而是一个正宗专业百货。在郭增利看来,中国现阶段还没有出现自己的品牌集合店,大多只是雏形,但集合店已成为国内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未来将会更多地被购物中心引进。

“竞争不充分、缺乏耐心、买手匮乏是主因”

记者:您怎么理解品牌集合店?

郭增利:在我看来,品牌集合店应分为两类。第一种是在某一品类下搭配不同品牌的集合店。比如在国外,一个卖拖鞋的集合店就会有两三百种品牌。第二种是不同品类的全链条集合店,相当于一个小型购物中心,因为店里面集中了从服装、鞋到箱包、配饰、化妆品等全线产品。

石盛发:整体来说,一个是产品线的横向延伸,一个是产品线的纵向集合。另外,从规模上来说,集合店明显小于百货。

记者:在国外定义的集合店中,专门提到了一个短语叫“under one roof”,可以理解为不

管是哪种分类,集合店所面对的顾客群一定是消费档次相当的人群。

郭增利:这点是必然,只有在面对同一消费水平的顾客群时,集合店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记者:您认为品牌集合店在国内没能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郭增利:首先,国内没有完全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即使本土百货和购物中心之间的竞争非常残酷,但仔细思考便会发现,他们的竞争其实很简单,就是“遇到竞争,便调整策略”。也就是说没有哪一个企业遇到竞争时去深度剖析市场细分的需求,而集合店恰恰是在市场空间非常狭小的情况下采取的创新方式。所以集合店在中国最大的挑战就是本土市场环境还不能完全支撑它的良性发展。

其次,耐心也很重要。三年前,国内有一个集合40个韩国中小品牌的组合店,叫“GST318”,也算是集合店的雏形,这个店被燕莎奥莱和华威大厦引进,很可惜后来华威店关闭了。现在想来,主要由于购物中心对这个店的耐心不够,其实只要这个集合店有了雏形,老百姓认可这些品牌,销售额自然会高。所以购物中心应给集合店宽松的成长空间。

石盛发:买手制的发展在国内相对滞后,这也是主要原因。在国外,都是基于买手制基础上的集合店,而在中国,买手制的环境很不成熟。如果是买手制的话,货源都由自己控制,这样做集合店容易得多。

“品牌集合店+专卖店+配套=购物中心”

记者:您认为品牌集合店对品牌和购物中心会带来哪些好处?

郭增利:产品的丰富度能让消费者在选择过程中掌握更多主动权。曾有家多品牌公司计算过,客人在单品牌店铺逗留的时间不长,但在集合店里,客人停留的时间明显高过单品牌店3倍。他们还算过另一笔账,采用集成店模式能够使店内每平方米的租金压力、人员成本减少,估计比单品牌店下降15%,但是销售额却能增加很多。

另外对品牌自身来说,由于多品牌组合经营,品牌之间为了不甘示弱,要不断强迫自己创新。

石盛发:品牌集合店的效益十分明显,采用集成店模式,不仅可以让多品牌分担店铺租金压力、降低运营成本,还可以增加客人停留时间,进而提高成交率。

记者:据了解,国外的品牌集合店不仅被购物中心引进,也有很多是零售商自己开设的店铺,在国内会是同样的情况吗?

郭增利:在国内不同。可以说,未来国内的购物中心开发商将是品牌集合店的生力军,而并非零售商。目前,从购物中心角度来讲,他们需要的不是百货,恰恰是集合店。其实这对国外大多数购物中心来说是常态,但在中国,由于市场竞争环境不充分,再加上集合店的匮乏,造成了本土购物中心没有信心和机会引进集合店。

实际上,对购物中心来说,引进集合店的好处要远大于百货。因为集合店就相当于主题区,在某一品类放大了其选择性,并能形成多个亮点,这样既避免了和百货店的重叠,同时又让品牌的丰富度变得更高。

举例来说,通常两三百个品牌就可以构成一座购物中心,但把集合店引入进来后,可能是两三百个集合店,但绝不只有两三百个品牌,也许这些集合店的品牌总和就变成了两三千,呈现放大的趋势。未来,购物中心会逐渐演变成“集合店+专卖店+配套”这样三足鼎立的格局。集合店占比应在40%,但这个“40%”给购物中心带来的租金收益比之前同样面积的百货店带来的租金收益大得不止一倍两倍。

现在,我们强调购物中心是一种零售渠道,而不是单纯的金融产品。能使购物中心发挥渠道功能的,除了单一专卖店外,就是品牌集合店,这样购物中心的容量也会明显放大。

石盛发:未来,主力店将有很大调整,购物中心会往次主力化方向发展。这样一来,主力店最好能由三五个小型集合店组成,对购物中心来说,租金收益也比较高。

“主题百货和集合店概念模糊”

记者:您认为,国内有典型的品牌集合店吗?

郭增利:很少。听到很多人说连卡佛是集合店,但是我认为它就是一个专业百货,要找出一个具体证据也很难,从规模上来讲,连卡佛比标准意义上的集合店大得多,从品类来讲,男装品类的丰富度不够高。现阶段,集合店在国内只是刚刚起步,并没有很多运作成功的本土案例,大家都处在探讨阶段。所以在国内,专业百货和集合店的概念很模糊,只有市场竞争到一定阶段后才能区别开来。

记者:您怎么看待品牌集合店在国内的发展前景?

郭增利:集合店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也许五年后、十年后在本土市场上会呈现出集合店真正的状态。

目前,中国还没有买手的成长环境,没有本土企业愿意斥巨资培养买手,所以我们根本没有练手的机会。如果没有买手,集合店盈利的方式还是小百货店的方式。最后,这种小百货店的联营方式又发挥不出集合店应有的作用,就会变成面积比传统百货小一点的主题百货,但这种主题百货并不是集合店。

如果买手制的问题不能解决,在国内出现真正集合店的概率便会降低。所以发展到最后,中国很有可能出现一种以联营方式形成的新型集合店,到那时应该针对本土实际情况对集合店进行重新定义。

链接——品牌集合店典型案例

意大利Fuleight高级服饰品牌集合店

Fuleight是意大利首屈一指的高级服饰品牌集合店。虽然它的货品覆盖了许多价位和层面,然而“精选”的概念,一直贯彻始终,以保障无论是哪种档次的货品,都是该档次中最好的。品牌包括Giorgio Armani、Miu Miu、PRADA、VERSACE、D&G、DKNY、Polo、Ermenegildo Zegna、Givenchy、BURBERRY、FERRE、BALL Y、KENZO、dunhill、Trussardi、Ferragamo等国际知名品牌。

意大利GI AMMABRUNS品牌集合店

欧洲最受欢迎和最具影响力的时尚服饰零售商,成立于1994年,总部位于意大利米兰。每季展出欧洲最具潮流的多个具有国际经典品质的最新时尚精品品牌,其中包括A-style、Bianca J、Daniele

Fiesoli、Gaudi、Jaccobbe、Kess Lord、Paola Frani、Sweet Years、Sexy Woman等专为国际买手提供专业服务。

日本Beams品牌集合店

创立于1976年的日本潮流品牌集合店,旗下共集结了BEAMS TIME、Ray BEAMS、BEAMS BOY、Uniform Circus、B.E.等数个品牌,产品囊括了男女装、饰品、背包提袋、鞋子、手表、桌面配件、文具、家饰品以及家具、礼品、玩具等。

集合店的中国现状

集合店的中国现状 patrick发表于2013-05-09 标签:多品牌集合店, 服装店独家 【导读】集合店在中国总体来说处于一种虽边缘却火热的市场境况。集合店目前正处于一种萌芽状态,是以百货、Shopping Mall为主流零售渠道的模式下的一种边缘零售模式,是对现在零售体制下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一种弥补。

在探究集合店中国现状之前,首先解析中西方零售模式的不同,最大区别点就是销售点模式及其所有权不同。首先,西方的独立中小型零售商(很多是类似我们眼中的个体户或中小型家族企业这样类型的规模)比百货商场等超大型零售商更多。而在国内,主流零售业态依然以百货商场渠道为主,近十年出现了Shopping Mall大型购物中心这种零售渠道。 百货商场在中西方零售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非常不同。在西方,百货商场通常直接买断品牌商的货品,以“零售商”的角色销售得到授权的品牌给终端顾客,日常的运营工作也由百货商场自己完成。国内百货商场则兼具了“地产商”的角色与部分零售运营的功能。他们通常会从专业的商业地产商手中承租下一幢楼,以“联合经营”的形式与国内专业的经销商共同管理品牌的日常经营。国内的百货商场基本不买断任何品牌的经营权,而是以“招商”方式引入经销商。国内,处于销售环节的“经销商”向上要得到“品牌商”的支持,向下则又需要得到“商场”的批准,其独立自主性与西方经销商相比虚弱许多。 我国经销商体系依然不如西方经销商成熟与完善;在整个供应链中所占的话语权,与西方经销商相比,依然相对处于弱势。这样的零售环境赋予中国本土集合店品牌的成长,一方面集合店作为渠道商的一种形式,由于手握更多差异化品牌的中国经营权,在商场面前将更具话语权;另一方面集合店作为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经销商身份,这种不把宝压在单个品牌身上的经销方式也更安全,综合以上,更多眼光前瞻的中国零售商乐于挑战集合店模式。 五大现象证明集合店在中国零售市场很火热: 集合店目前在中国式一种很火热的零售模式,下面这些正在服装零售界悄然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能够证明这一观点。 ▍i.t很成功,证明买手集合店也可以做大 国内服装零售市场几家发展成熟集合店品牌:i.t、连卡佛、JOYCE……最近两年都有比较大的动作和业内瞩目度,比如I.T目前店铺数量达400多家,价值十几亿,“买手店也可以做大”的事实令其成为业内的学习标杆,创始人沈嘉伟因创造买手集合店的成功模式而被称作“时装教父”,而高端百货式集合店连卡佛也将发力中国市场,已经取得破记录7亿美元收入(截至2012年3月31日的全年),同店销售额取得23%增长的同时,将于明年下半年在上海开全球最大旗舰店。 ▍服装集团很钟情,糅合旗下品牌热衷开生活馆式集合店

深圳万象城男装品牌概述

深圳万象城男装品牌简介 1.Alfred Dunhill 中文名称:登喜路 国籍:英国 成立时间:1893年 产品线:男装,领带,皮具,配饰,书写工具,香烟,打火机,礼品 主打产品:男装、男士香水 风格:强调现代与传统相结合,带着浓浓的绅士味。 2.BALLY 中文名称:无 国籍:瑞士 成立时间:1851年 产品线:皮鞋、皮具、时装;Villemot Group为其女士系列,涵盖成衣、鞋履和包袋。主打产品:皮鞋、手袋(男女两类)

风格:“整体造型”的设计概念,BALLY要创造一个丰富而多元化但仍是一个完美整体的时装世界。 3.Hugo BOSS 中文名称:无 国籍:原籍德国,现籍意大利Marzotto时装集团 成立时间:1923年 主打产品:男装 风格:继承德国传统硬朗男性形象,服装线条硬一点,规矩且讲求对称。深得白领人士,尤其是中层管理人士的喜爱。 产品线:BOSS Black以优质的布料取胜;BOSS Selection是最Premium的一条line,大多衣服的细节部份皆由人手制;BOSS Orange主打休闲服;BOSS Green则是以运动服为主。 4. Bottega Veneta(BV)

中文名称:宝缇嘉 国籍:意大利 成立时间:1966年 产品线:皮具、时装、香氛、家居、高级珠宝 主打产品:女士包包和男士皮鞋是BOTTEGA VENETA的拿手好戏,前者和Hermes,Chanel 合称奢侈品中的奢侈品,而后者,无须并列,稳坐第一奢侈男鞋品牌。 风格:低调的高贵。 “当你不知道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时髦态度时,可以选择LV;但当你不再需要用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时髦态度时,可以选择BV”。 5.Burberry 中文名称:博柏利 国籍:英国 成立时间:1856年 产品线:女装及配饰,手袋和鞋履,男装及配饰,香水 主打产品:风衣、雨衣(以此起家) 风格:浓厚英伦文化,沉稳、厚实,旗下的风衣品牌享誉全球。

服装品牌集合店的四大分类代表剖析

集合店四大分类 1.?多品牌集合店 代表性品牌:i.t、retro?gallery 店铺主力面积一般在300-1000平米,一家服装店内集合多个服装品牌,品牌定位多集中于喜好分明的大众服装市场,每个品牌都有自己清晰的定位和客群,每个品牌之间又有相关联性,每个品牌在店铺内都有相对独立、分区明显的铺位空间。店铺与品牌之间不是铺位租赁关系,而是买货、代理或代销中的一种,入店货品的类型选择权多在店铺方,而非品牌方。 2.?买手制精品集合店 代表性品牌:joyce、barneys?new?york 从名称上可以看出此类店铺的定位,这类店铺的面积一般不会太大,一家服装店内同样集合多个品牌,品牌多是奢侈品牌或颇具潜力的非知名高端品牌,这种店的精彩之处在于货品,而非品牌,货品大都是店主或者店铺的买手团队内亲自挑选,虽不一定全部出自名家之手,但遵循店铺的概念一致性。店内商品陈列不一定以品牌分区,而是以产品品类作为分区,陈列的出发点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店铺和品牌之间通常是买货或代销、代理关系中的一种,入店产品的选择权完全在店铺方,也就是买手。 3.?生活方式类集合店 代表性品牌:dover?street?market、colette 生活方式类集合店又称为lifestyle?store,锁定某种生活形态,产品全部围绕这种形态组合。生活方式类集合店一般不止贩售服饰产品,还会推文具、小件电子产品、食品等生活杂物,完成对锁定为消费群的全套系生活方式产品的供应,甚至有些生活方式类集合店还推出了酒店和咖啡店,可谓total?lifestyle。 4.?百货式多品牌集合店 代表品牌:连卡佛、novo 这类店铺一般在规模上已经称得上“小型百货”,虽然有些在经营模式上有百货的特征,比如novo入驻品牌的店员是由品牌方而非店铺方安排,但是这类集合店因为主题性较强、货品精选,因此店铺面积不似一般的百货商场大,一般在商场中以店中店的形式存在,100 0-5000平米的面积为主。这类集合店有很强的推动潜力新品牌市场化的作用。

服装品牌集合店的四大分类代表剖析

集合店四大分类 1.多品牌集合店 代表性品牌:、retrogallery 店铺主力面积一般在300-1000平米,一家服装店内集合多个,品牌定位多集中于喜好分明的大众服装市场,每个品牌都有自己清晰的定位和客群,每个品牌之间又有相关联性,每个品牌在店铺内都有相对独立、分区明显的铺位空间。店铺与品牌之间不是铺位租赁关系,而是买货、代理或代销中的一种,入店货品的类型选择权多在店铺方,而非品牌方。 2.买手制精品集合店 代表性品牌:joyce、barneysnewyork 从名称上可以看出此类店铺的定位,这类店铺的面积一般不会太大,一家服装店内同样集合多个品牌,品牌多是奢侈品牌或颇具潜力的非知名高端品牌,这种店的精彩之处在于货品,而非品牌,货品大都是店主或者店铺的买手团队内亲自挑选,虽不一定全部出自名家之手,但遵循店铺的概念一致性。店内商品陈列不一定以品牌分区,而是以产品品类作为分区,陈列的出发点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店铺和品牌之间通常是买货或代销、代理关系中的一种,入店产品的选择权完全在店铺方,也就是买手。 3.生活方式类集合店 代表性品牌:doverstreetmarket、colette 生活方式类集合店又称为lifestylestore,锁定某种生活形态,产品全部围绕这种形态组合。生活方式类集合店一般不止贩售服饰产品,还会推文具、小件电子产品、食品等生活杂物,完成对锁定为消费群的全套系生活方式产品的供应,甚至有些生活方式类集合店还推出了酒店和咖啡店,可谓totallifestyle。 4.百货式多品牌集合店

代表品牌:连卡佛、novo 这类店铺一般在规模上已经称得上“小型百货”,虽然有些在经营模式上有百货的特征,比如novo入驻品牌的店员是由品牌方而非店铺方安排,但是这类集合店因为主题性较强、货品精选,因此店铺面积不似一般的百货商场大,一般在商场中以店中店的形式存在,1000-5000平米的面积为主。这类集合店有很强的推动潜力新品牌市场化的作用。

商业研究分析报告:品牌集合店--购物中心业态组合新去向

商业研究报告:品牌集合店--购物中心业态组合新去向

————————————————————————————————作者:————————————————————————————————日期: 2

品牌集合店--购物中心业态组合新去向 随着购物中心运营水平逐渐提升和招商能力的增强,购物中心和百货店分手的现象不断:百货品牌重复率高、承租能力差、聚集人流能力下降,而品牌丰富度高、聚集人流、租金能力承担强的品牌集合店就成为了购物中心青睐的对象。前言:随着购物中心运营水平逐渐提升和招商能力的增强,购物中心和百货店分手的现象不断:百货品牌重复率高、承租能力差、聚集人流能力下降,而品牌丰富度高、聚集人流、租金能力承担强的品牌集合店(专题阅读)就成为了购物中心青睐的对象。包括万象城(专题阅读)(项目招商信息)在内等大型购物中心都将不少精力和资源引入品牌集合店。此外,原潮、热风、NOVA、MAP等一批品牌集合店迅速成长,继电影院和超市之后成为购物中心吸引客源的重要砝码。 一、国内品牌集合店处于发展阶段 品牌集合店进驻购物中心,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微缩版的百货形态,对于传统业态来说更是一种创新。就目前而言,国内品牌集合店正处于刚刚起步状况。 1.国内没有完全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 即使本土百货和购物中心之间的竞争非常残酷,但仔细思考便会发现,他们的竞争其实很简单,就是“遇到竞争便调整策略”。也就是说没有哪一个企业遇到竞争时去深度剖析市场细分的需求,而集合店恰恰是在市场空间非常狭小的情况下采取的创新方式,所以集合店在中国最大的挑战就是本土市场环境还不能完全支撑它的良性发展。 2.购物中心对品牌集合店缺乏耐心 2010年,国内有一个集合40个韩国中小品牌的组合店,叫“GST318”,也算是集合店的雏形,这个店被燕莎奥莱和华威大厦引进,很可惜后来华威店关闭了。现在想来,主要由于购物中心对这个店的耐心不够,其实只要这个集合店有了雏形,老百姓认可这些品牌,销售额自然会高,所以购物中心应给集合店宽松的成长空间。 3.买手制的发展在国内相对滞后 在国外,都是基于买手制基础上的集合店,而在中国,买手制的环境很不成熟。如果是买手制的话,货源都由自己控制,这样做集合店容易得多。 品牌集合店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购物中心里的品牌集合店形成规模还有待时日,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尝试,但其未来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辽宁社会科学院WTO研究所姜岩表示,在零售商眼里品牌集合店的好处在于第一,降低运营成本,减少了租金、人员等压力;第二,节省时间,为消费者节省时间;第三,吸引顾客,因为种类繁多,延长顾客停留时间。

最火的11个新兴零售品牌DOC

最火的11个新兴零售品牌|快时尚|集合店全都有 《9月最受购物中心关注新兴品牌TOP50》零售品牌TOP50榜单中零售品牌(专题阅读)共上榜11个,占整体的22%。 《9月最受购物中心关注新兴品牌TOP50》零售品牌详情

1、forever21 品牌创立时间 1984年 风格定位及目标客群 美国大众时尚品牌,偏向于甜美路线,设计风格简单轻巧,颜色亮丽,富年轻人朝气。 目标客户主要是20岁左右热衷时尚潮流的青少年,迎合青少年的着装喜好,并且定价比较低。

入驻要求 已入驻项目 北京APM、北京宜家荟聚商场、上海晶品购物中心、上海新梅联合广场、深圳海岸城购物中心、武汉世界城广场、武汉英特宜家购物中心、澳门耶稣会纪念广场、无锡荟聚购物中心等。 拓展计划

forever 21快时尚品牌在全球总共600多家门店遍布世界20多个国家,Forever 21在深圳、北京、上海、武汉、杭州等城市均开有门店,在中国发展已经由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布局。重点考虑拓展城市是深圳、北京、上海、武汉、杭州。

2、素型生活馆 品牌创立时间 2014年 品牌定位及主营产品 打造全球级别的零售、体验、服务一体化品牌,店内包括有中央服务区、休闲阅读区、O2O模式体验区;商品覆盖女装、男装、童装、鞋包、配饰、精品家居、进口名品、无公害农场产品。 入驻要求 选址以购物中心为主,街边店为辅助; 开设面积以300平方~3000平方为标准选择;专卖店将视面积大小情况独立经营生活馆某个项目品类,比如:独立素型女装专卖店、独立男装专卖店、独立童装专卖店、独立饰品专卖店等全面发展;

十大快时尚品牌

十大快时尚品牌 ZARA:1975年于西班牙创立,隶属于Inditex集团,为全球排名第三、西班牙排名第一的服装商。全球56个国家内设立超过2000多家的服装连锁店,深受全球时尚青年的喜爱。ZARA的商品从设计、试做、生产到销售,平均只花3周时间,最快的只用1周。2006年进驻中国市场。 H&M:海恩斯莫里斯(Hennes&MauritzAB,简称H&M)于1947年由Erling Persson在瑞典Vsters市创立。一件H&M时装从设计到出现在店面只要20天。2004年起,不断推出与顶级设计师联名的系列服饰,如川久保玲、马修·威廉姆森等。2007年进驻中国市场。 GAP:美国最大的服装公司之一。1969年创建时,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名员工。而现在,它是拥有三个品牌(GAP、Banana Republic、Old Navy)、4200多家连锁店、年收入超过130亿美元、员工16.5万人的跨国公司。2010年进驻中国市场。 MUJI:日本良品计划株式会社是西友株式会社于1980年开发的PB品牌,发展至今已有23年的历史,其年营业额超过1,151亿日圆,员工数超过2890名,目前在日本国内共有直营店121家,经销点146家,是日本最大的Life Style Store。 M&S:目前英国最大的服装零售商。它是一个在全球拥有超过800个商店和76000位职员的世界品牌。在玛莎百货位于英国的旗舰店里,每周有超过2千1百万的人会光顾选购各种各样的食品和服装。他们为自己定下的要求是:Quality(质量) Value (价值) Service(服务) Innovation(创新) & Trust(信任)。 UNIQLO:日本著名的休闲品牌,是排名全球服饰零售业前列的日本迅销(FAST RETAILING)集团旗下的实力核心品牌。坚持将现代、简约自然、高品质且易于搭配的商品提供给全世界的消费者。而所倡导的“百搭”理念,也为世人所熟知。 C&A:作为全球著名的时装零售品牌,以其适合多种场合,并为全家带来领先的时尚潮流

品牌集合店之研究

品牌集合店之研究 品牌集合店定义: 品牌集合店也被称为“品牌概念店”,此营运型态为时代的产物,主要目的在于企业更加深入多品牌操作之战略与管理,即在一家统一名字的店铺内,汇集多个品牌的产品,不同风格及设计理念的各个品牌被凝聚,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品牌集合店。简而言之就是把多个品牌的产品集合在一个店铺内进行统一经营,和单品牌店铺最大的不同就是店铺内的产品来自于多个品牌,产品和经营完全由店铺方操作,品牌方则以卖货、寄卖或被代理的形式和店铺方合作。 品牌集合店聚集多个品牌,不但可形成有针对性的服务,同时也利于商家集中产品进行库存消化。集合店旨在打造个性一站式消费。无论是服装、配件还是化妆品集合店,其销售的商品都是经公司“买手”精心挑选后呈现在店里,多个品牌间商品皆可互相搭配,也促进各品牌间的良性竞争。整体来说,集合店的用意,在于将店内产品线做横向延伸或纵向的集合。 品牌集合店历史: 集合店起源于欧美国家,最初的发展名称为精选店(select shop),即是买手制精品集合店,也被称为高端买手式经营,锁定消费客群的时尚观念与购物习惯,融合不同品牌的服装、配件和化妆品等,提供消费者便利舒适的购物环境。 集合店历史可以追溯到1929年,由法国设计师Lucien Lelong创立了第一家买手店铺。这个时候,买手制独立精品店和高端精品百货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以精品为主的集合店又延伸出各种主题类型的集合店,主要可分为四大类:多品牌集合店、买手制精品集合店、生活方式集合店和百货式集合店。而现今更延伸发展企业多品牌自营店和品牌多系统集合店等。

中国大陆品牌集合店发展历史: 不完全相同于欧美国家,中国大陆自身的品牌集合店自有一套形成系统,主因有以下几点: 1.现阶段品牌商和百货商沿用的多是联营、租金或扣点的模式,百货商基本上掌握经营、促 销的话事权,品牌商自行提供商品,常会遇到百货活动与品牌商自身商品活动无发衔接,双方无法有效给予彼此适时的支持。 2.随著流行资讯的普及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品牌意识随之崛起,对于品牌的商品和品质 有了更严苛的要求,消费者也愿意尝试新奇潮流产品和服务,然而目前国内各大商场林立且同质性过高而复杂,新兴的消费族群难以找到自己想要的品牌。 3.当前整体零售业的不景气,在消费意愿不强、客流偏弱的环境下,一般而言,牺牲毛利的 过度促销并不能带来期望的销售提升。相对而言而品牌集合店自有活动的力度和效果更能妥善的利用,吸引消费者眼球。 4.前期定位失误,国内商场营运不同于国外,不是由零售商主导而是由地产商主导的,购物 中心建成之初地产商急于招商租店铺,因此并没有精准地考虑自己的定位,经营过程中才发现百货店与自己的定位不符,遭遇其主力百货店与自身品牌重叠性过高问题,此问题造成品牌间恶性抢业绩,商场租金不高和品牌商反弹等后续效应。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曾公开表示,根据统计,在国内的品牌集合店里,客人停留的时间明显高出单品牌店3倍。此外,采用集合店模式,能够使店内租金压力和人员成本减少,估计比单品牌店下降15%,但是销售额却能增加很多。

上海高岛屋百货楼层品牌分布一览精编版

上海高岛屋百货经营范围覆盖了众多国际高端品牌,涉及经营品类包含国际精品、男女服装、童装、化妆品、珠宝配饰、家居用品、美容美发、美食、超市等百货业的各个领域,并将配置餐饮和休闲娱乐设施。其中包括了: 7F 各国餐饮活动广场 6F 家居厨具小家电旅行用品美容美发 5F 男装配饰男女休闲运动服饰服务中心 4F 儿童服饰玩具淑女服饰配饰咖啡 3F 女装时尚配饰皮具内衣 2F 国际时尚服饰珠宝咖啡 1F 国际精品化妆品服务台 B1 新鲜市集悠闲美食生活用品 7层餐厅12店铺 营业时间上午10:00-晚上21:30 上海第一次出店品牌:MI CASA BY LAPIS LAZULI(地中海餐新概念),Cafe de parloir 雅荟坊(法式新概念),名藏(炸猪排专门店京都),翡翠烧烤(韩国料理新出店),无敌家(拉面和食),八盛酒藏(新概念)。Piazza di Begonia(海棠广场)将会给顾客提供各种新鲜有趣的活动,如圣诞节市场,大新加坡展,大意大利展,大比利时展等。 各种餐厅可提供各种中式、日式、西式等丰富多彩的各式料理。即可招待客人,又可与亲朋好友共度快乐时光及各种商务午餐以及晚餐,也便于和家人或朋友悠闲就餐。打造出适合古北地区生活方式的美食餐厅。 6层家居生活新品牌: 中国第一家的有AirPlus(美容美发加拿大),金凤堂(高级眼镜日本),oof & on(家居生活日本),Carrs(家居生活英国),IC大福(意法品牌集合店新概念),LAVIE(欧洲品牌集合店新概念)。 上海第一家的有Deshoulieres(家居法国),DUHUB(北欧品牌集合店新概念),Friedola Living (家居德国),京彩(德国),东京西川(寝具日本),Sanderson(寝具英国),Fissler Studio(新概念) 该层具备大量点缀生活大放异彩的商品,如餐具、厨房用品以及软装饰商品,帮助人们实现全新的轻

快时尚、国际潮牌、集合店品牌汇总

快时尚、国际潮牌、集合店品牌汇总 核心提示:15大快时尚品牌,3大国际时尚潮牌,3大国际时尚品牌,11大快时尚集合店。 快时尚 1、ZARA Inditex集团成立于1975年,是Inditex集团成立于1975年,是西班牙排名第一,世界四大时装连机构之一,(其它三个为美国的休闲时装巨头GAP、瑞典的时装巨头H&M、德国的平价服装连锁巨头C&A)。Inditex 旗下拥有ZARA、Pull and Bear、Massimo Dutti、Bershka、Stradivarius、Oysho、Zara Home、Uterque 服装品牌,ZARA是其中最成功的,被认为是欧洲最具研究价值的品牌之一。 全球56个国家内设立超过2000多家的服装连锁店,2006年进驻中国市场,深受全球时尚青年的喜爱。商品从设计、试做、生产到销售,平均只花3周时间,最快的只用1周。ZARA在战略上采取了快速、敏捷、多品类、小规模、大终端的竞争战略;招募了480人的庞大的设计师队伍;同时在巴黎、米兰、纽约等时装时尚发布地建立了完备的时尚情报站。 特点:开店一般在1500-2000㎡之间,现在开得都比较大,2500㎡左右。 Inditex旗下的品牌都是以独立的店铺形式呈现,一般面积在200-400㎡之间。 1、Bershka是以年轻人市场为目标,以年轻前卫,充满街头感的设计风格取胜。 2、Pull and Bear产品线并没有Zara那么的全而广,而是主打年轻人市场。其同样也继承了Zara得以成功的制胜法宝:较多的款式、较好的设计、却以较低的价格出售。 3、Massimo Dutti以男装起家。男装成功地打入市场后,1995年发布女装系列,并相继推出童装和香水系列。 4、Oysho是充满青春活力与时尚动感的品牌,带来了有趣、性感且女性味十足的内衣系列,舒适而休闲的家居服饰以及相应的配饰和鞋履。

I.T、C&J等品牌集合店和购物中心的关系解析

“具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偏好尝试新奇潮流产品和服务,却没有太多逛街时间。”这是对国内新兴中产阶级追求时尚的精准描述。而“品牌集合店”便能帮助这部分人群解决在最短时间找到最多值得购买商品的难题。 近几年,“品牌集合店”被国内时尚界频繁提及,这个早在欧美零售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零售模式为什么在中国才刚刚起步?究竟什么样的产品组合才能构成品牌集合店?买手制和集合店有怎样的关系?集合店的引进又会给购物中心带来什么好处?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和深圳平安商用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盛发为我们从购物中心和集合店关联的角度来共同探讨品牌集合店在中国的发展契机。 品牌集合店也被称为“品牌概念店”,即在一家统一名字的店面里,汇集多个品牌的当季新品。品牌集合店的货品种类并不限定于某个类别,涵盖了服装、鞋、包、首饰、手表等多个品种。虽然每个品牌的风格与设计理念不尽相同,但却被同一店面召集在一起,互相融合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品牌集合店。 品牌集合店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企业多品牌战略深入操作的表现形式。其实早在几十年前,欧美国家便开始流行这种业态。买手制的盛行也加速了品牌集合店在欧美的发展,并使其成为欧美国家当今的主流零售模式。 近几年,像I.T、C&J这样的品牌集合店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受到市场热捧。2011年年底,深受众多明星青睐的奢侈品配饰集合店IGER也入驻了赛特奥莱。这些集合店的开设虽然让国人有了许多大牌之外的选择,但或许因本土消费者还不能很快接受所谓的“陌生大牌”,导致一些集合店在国内的运营并不那么顺利,连卡佛就曾在过去五年的急速扩张中遭遇了滑铁卢。 在国内市场环境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品牌集合店的概念还较为模糊。甚至有专家指出,连卡佛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集合店,而是一个正宗专业百货。在郭增利看来,中国现阶段还没有出现自己的品牌集合店,大多只是雏形,但集合店已成为国内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未来将会更多地被购物中心引进。 “竞争不充分、缺乏耐心、买手匮乏是主因” 记者:您怎么理解品牌集合店? 郭增利:在我看来,品牌集合店应分为两类。第一种是在某一品类下搭配不同品牌的集合店。比如在国外,一个卖拖鞋的集合店就会有两三百种品牌。第二种是不同品类的全链条集合店,相当于一个小型购物中心,因为店里面集中了从服装、鞋到箱包、配饰、化妆品等全线产品。 石盛发:整体来说,一个是产品线的横向延伸,一个是产品线的纵向集合。另外,从规模上来说,集合店明显小于百货。 记者:在国外定义的集合店中,专门提到了一个短语叫“under one roof”,可以理解为不

快时尚、国际潮牌、集合店品牌汇总(全)

2015-05-24 15大快时尚品牌,3大国际时尚潮牌,3大国际时尚品牌,11大快时尚集合店。 快时尚 1、ZARA Inditex集团成立于1975年,是Inditex集团成立于1975年,是西班牙排名第一,世界四大时装连机构之一,(其它三个为美国的休闲时装巨头GAP、瑞典的时装巨头H&M、德国的平价服装连锁巨头C&A)。Inditex旗下拥有ZARA、Pull and Bear、Massimo Dutti、Bershka、Stradivarius、Oysho、Zara Home、Uterque服装品牌,ZARA是其中最成功的,被认为是欧洲最具研究价值的品牌之一。 全球56个国家内设立超过2000多家的服装连锁店,2006年进驻中国市场,深受全球时尚青年的喜爱。商品从设计、试做、生产到销售,平均只花3周时间,最快的只用1周。ZARA在战略上采取了快速、敏捷、多品类、小规模、大终端的竞争战略;招募了480人的庞大的设计师队伍;同时在巴黎、米兰、纽约等时装时尚发布地建立了完备的时尚情报站。 特点:开店一般在1500-2000㎡之间,现在开得都比较大,2500㎡左右。 Inditex旗下的品牌都是以独立的店铺形式呈现,一般面积在200-400㎡之间。 1、Bershka是以年轻人市场为目标,以年轻前卫,充满街头感的设计风格取胜。

2、Pull and Bear产品线并没有Zara那么的全而广,而是主打年轻人市场。其同样也继承了Zara得以成功的制胜法宝:较多的款式、较好的设计、却以较低的价格出售。 3、Massimo Dutti以男装起家。男装成功地打入市场后,1995年发布女装系列,并相继推出童装和香水系列。 4、Oysho是充满青春活力与时尚动感的品牌,带来了有趣、性感且女性味十足的内衣系列,舒适而休闲的家居服饰以及相应的配饰和鞋履。 5、Stradivarius品牌女装紧跟时尚步伐,是专为活力四射、激情洋溢的创意女性而设计的新潮服饰品牌。 6、ZARA HOME以销售家居用品及室内装饰品为主,包括床上用品、各类餐具和个人护理用品等,主营纺织品,如床罩、桌布、地毯、浴袍等。品牌旨在为顾客提供兼具装饰性、实用性、时尚设计与合理价格的家居装饰类产品。 2、H&M H&M于1947年在瑞典创立。2007年进驻中国市场。以销售量为衡量标准,H&M是欧洲最大的服饰零售商,即使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业绩仍持续上升。H&M之所以能横扫欧洲街头,得力于公司兼顾流行、品质及价格的三合一哲学,以及积极扩张的政策。一件H&M时装从设计到出现在店面只要20天。为了降低成本,以维持平价策略,H&M没有自己的成衣厂,制造完全外包给九百家工厂。为了拿到最好的价格,公司精挑细选外包对象,这些工厂分散于全球

服装品牌集合店的四大分类代表剖析

集合店四大分类 1. 多品牌集合店 代表性品牌:i.t、retro gallery 店铺主力面积一般在300-1000平米,一家服装店内集合多个服装品牌,品牌定位多集中于喜好分明的大众服装市场,每个品牌都有自己清晰的定位和客群,每个品牌之间又有相关联性,每个品牌在店铺内都有相对独立、分区明显的铺位空间。店铺与品牌之间不是铺位租赁关系,而是买货、代理或代销中的一种,入店货品的类型选择权多在店铺方,而非品牌方。 2. 买手制精品集合店 代表性品牌:joyce、barneys new york 从名称上可以看出此类店铺的定位,这类店铺的面积一般不会太大,一家服装店内同样集合多个品牌,品牌多是奢侈品牌或颇具潜力的非知名高端品牌,这种店的精彩之处在于货品,而非品牌,货品大都是店主或者店铺的买手团队内亲自挑选,虽不一定全部出自名家之手,但遵循店铺的概念一致性。店内商品陈列不一定以品牌分区,而是以产品品类作为分区,陈列的出发点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店铺和品牌之间通常是买货或代销、代理关系中的一种,入店产品的选择权完全在店铺方,也就是买手。

3. 生活方式类集合店 代表性品牌:dover street market、colette 生活方式类集合店又称为lifestyle store,锁定某种生活形态,产品全部围绕这种形态组合。生活方式类集合店一般不止贩售服饰产品,还会推文具、小件电子产品、食品等生活杂物,完成对锁定为消费群的全套系生活方式产品的供应,甚至有些生活方式类集合店还推出了酒店和咖啡店,可谓total lifestyle。

4. 百货式多品牌集合店 代表品牌:连卡佛、novo 这类店铺一般在规模上已经称得上“小型百货”,虽然有些在经营模式上有百货的特征,比如novo入驻品牌的店员是由品牌方而非店铺方安排,但是这类集合店因为主题性较强、货品精选,因此店铺面积不似一般的百货商场大,一般在商场中以店中店的形式存在,100 0-5000平米的面积为主。这类集合店有很强的推动潜力新品牌市场化的作用。

品牌集合店的未来发展趋势

北京人才市场北京找工作 品牌集合店的未来发展趋势 购物中心是一种未来不可小觑的零售渠道,购物中心己不是单纯的地产和金融产品,为了能使购物中心发挥渠道功能的,除了单一专卖店外,就是品牌集合店,这样购物中心的容量也会明显放大。 未来,主力店将有很大调整,购物中心将可能向去百货店化,去主力店化方向发展。这样一来,主力店最好能由三五个小型集合店组成,几个小型集合店的组合所产生的效应比一个百货产生的影响力要大得多。对购物中心来说,租金收益也比较高。未来做购物中心主力店的百货店,在联营模式不变的情况下,百货店会缩小自己的销售空间,销售当季的时尚品牌和新品,是一种小型的流行百货形态。这种形态会发展很快,正如购物中心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一批快时尚品牌的飞速发展。这种小型流行百货称就是一种放大的“品牌集合店”,就是所谓的以品牌集合形式来体现的新型百货形态。 未来购物中心合作的对象将是“品牌集合店”,圈内人也说,品牌集合店也可被称为“品牌概念店”,这与国内的主题百货概念并不相同,这个早在欧美零售市场占主导地位的零售模式近来频繁被国内业态提起。 “品牌集合店”,即在一家统一的店铺中汇集多个品牌的当季新品,品牌集合店所涵盖的商品并不限定某个类别,现在购物中心品牌集合店还是以服饰加配饰为主,可以拥有服装、鞋包、首饰、化妆品等多个品类。集合店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也许五年后、十年后在本土市场上会呈现出集合店快速发展的状态。国外的“品牌集合店”按货品内容,组合方式,面对的受众,辐射的范围,品牌沉淀等情况可细分十多种以上,但国内的“品牌集合店”我认为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可分四大类: 1. 多品牌集合店 代表性品牌:i.t、retro gallery 店铺主力面积一般在300-1000平米,一家服装店内集合多个服装品牌,品牌定位多集中于喜好分明的大众服装市场,每个品牌都有自己清晰的定位和客群,每个品牌之间又有相关联性,每个品牌在店铺内都有相对独立、分区明显的铺位空间。店铺与品牌之间不是铺位租赁关系,而是买货、代理或代销中的一种,入店货品的类型选择权多在店铺方,而非品牌方。 2. 买手制精品集合店 代表性品牌:joyce、barneys new york 从名称上可以看出此类店铺的定位,这类店铺的面积一般不会太大,一家服装店内同样集合多个品牌,品牌多是奢侈品牌或颇具潜力的非知名高端品牌,这种店的精彩之处在于货品,而非品牌,货品大都是店主或者店铺的买手团队内亲自挑选,虽不一定全部出自名家之手,但遵循店铺的概念一致性。店内商品陈列不一定以品牌分区,而是以产品品类作为分区,陈列的出发点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关联性。店铺和品牌之间通常是买货或代销、代理关系中的一种,入店产品的选择权完全在店铺方,也就是买手。 3. 生活方式类集合店 代表性品牌:dover street market、colette 生活方式类集合店又称为lifestyle store,锁定某种生活形态,产品全部围绕这种形态组合。生活方式类集合店一般不止贩售服饰产品,还会推文具、小件电子产品、食品等生活杂物,完成对锁定为消费群的全套系生活方式产品的供应,甚至有些生活方式类集合店还推出了酒店和咖啡店,可谓total lifestyle。 4. 百货式多品牌集合店

商业研究报告:品牌集合店--购物中心业态组合新去向

品牌集合店--购物中心业态组合新去向 随着购物中心运营水平逐渐提升和招商能力的增强,购物中心和百货店分手的现象不断:百货品牌重复率高、承租能力差、聚集人流能力下降,而品牌丰富度高、聚集人流、租金能力承担强的品牌集合店就成为了购物中心青睐的对象。前言:随着购物中心运营水平逐渐提升和招商能力的增强,购物中心和百货店分手的现象不断:百货品牌重复率高、承租能力差、聚集人流能力下降,而品牌丰富度高、聚集人流、租金能力承担强的品牌集合店(专题阅读)就成为了购物中心青睐的对象。包括万象城(专题阅读)(项目招商信息)在内等大型购物中心都将不少精力和资源引入品牌集合店。此外,原潮、热风、NOVA、MAP等一批品牌集合店迅速成长,继电影院和超市之后成为购物中心吸引客源的重要砝码。 一、国内品牌集合店处于发展阶段 品牌集合店进驻购物中心,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微缩版的百货形态,对于传统业态来说更是一种创新。就目前而言,国内品牌集合店正处于刚刚起步状况。 1.国内没有完全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 即使本土百货和购物中心之间的竞争非常残酷,但仔细思考便会发现,他们的竞争其实很简单,就是“遇到竞争便调整策略”。也就是说没有哪一个企业遇到竞争时去深度剖析市场细分的需求,而集合店恰恰是在市场空间非常狭小的情况下采取的创新方式,所以集合店在中国最大的挑战就是本土市场环境还不能完全支撑它的良性发展。 2.购物中心对品牌集合店缺乏耐心

2010年,国内有一个集合40个韩国中小品牌的组合店,叫“GST318”,也算是集合店的雏形,这个店被燕莎奥莱和华威大厦引进,很可惜后来华威店关闭了。现在想来,主要由于购物中心对这个店的耐心不够,其实只要这个集合店有了雏形,老百姓认可这些品牌,销售额自然会高,所以购物中心应给集合店宽松的成长空间。 3.买手制的发展在国内相对滞后 在国外,都是基于买手制基础上的集合店,而在中国,买手制的环境很不成熟。如果是买手制的话,货源都由自己控制,这样做集合店容易得多。 品牌集合店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购物中心里的品牌集合店形成规模还有待时日,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尝试,但其未来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辽宁社会科学院WTO研究所姜岩表示,在零售商眼里品牌集合店的好处在于第一,降低运营成本,减少了租金、人员等压力;第二,节省时间,为消费者节省时间;第三,吸引顾客,因为种类繁多,延长顾客停留时间。 随着新一代消费者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偏好尝试新奇潮流产品和服务,却没有太多逛街时间。这是对国内新兴中产阶级追求时尚的精准描述。而“品牌集合店”便能帮助这部分人群解决在最短时间找到最多值得购买商品的难题。 无论是化妆品还是服装的集合店,其销售的商品都是经公司“买手”精心挑选后呈现在店里。仿佛是一个有品位的朋友挑选了最潮的商品后,再由消费者自己从中搭配。据I.T公司市场部介绍,在2011年圣诞与大悦城一同开张的i.t,不仅全力引入及售卖日本最流行的品牌,亦有部分其他著名欧美品牌。2012年3月天津首家novo PLUS在米莱欧店开业。追求个性时尚的novo PLUS,也

新时代下多品牌集合店视觉形象设计的现状分析

汪滢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湖北武汉430011) 摘要:在新时代的消费观念下,新零售商的出现。多品牌集合店也面临着如何塑造何提升品牌形象的视觉形象设计,而品牌的视觉形象设计对建立品牌形象是重中之重。因此对多品牌集合店视觉象设计是现今创业新品牌的一个重要方面,围绕视觉形象设计这一主线对多品牌集合店的国内外现状进行分析并发现问题 关键词:新时代:多品牌集合店:视觉形象设计: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J047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13-0027-01 针对目前国内外多品牌集合店的现状分析,在新的零售商模式来说看的出来多品牌集合店是受创业者欢迎的,那么肯定是多品牌集合店有过人之处,希望通过国内外的分析能有效的帮组新的零售模式稳定发展。 1多品牌集合店概念 多品牌集合店也可简称“多品店”?就是将多个不同品牌进行组合,在一个统一的名字店里面将不同品牌风格统一起来,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并融合成值得关注的新品牌①。多品牌集合店(多品牌店/多品牌零售商)。是很多不同的品牌产品店统一经营和销售,部分产品和操作完全由商店,和管理品牌连锁产品来自不同来源的方法,还包括代理品牌,品牌自己的买手,等等。最大不同的是品牌和商店的产品品牌可以相互集合,与单一品牌商店最大的区别是商店里各种品牌的单一品牌②。多品牌集合店消费者能一站式将服装、鞋包、首饰等多个品总的商品购齐。这种多品牌集合店是零售行业的新渠道模式,即迎合最新的消费时代也是消费者需求迅速变化的产物③。 2多品牌集合店视觉形象设计国内外现状分析 2.1国外多品牌集合店视觉形象设计发展现状 由于多品牌集合店的特殊经营模式,现在各家多品牌店的模式与发展状况就会有所不同,主要是市场表现各有差异也会导致这种集合店品牌意识和视觉形象设计有一定的差异,重视程度不一。西方的独立中小型零售商(很多是类似我们眼中的个体户或中小型家族企业这样类型的规模)比百货商场等超大型零售商更多。国外的多品集合店都是大规模的形式,一般都是知名品牌,不管是资金还是品牌营销都是成熟的。国外多品牌店经 营产品多样,如服装类、箱包类、多以精品,名 品、潮流品为主,品牌定位清晰。于是国外多 品牌集合店注重品牌意识,品牌建立,品牌形 象、品牌产品,店铺终端设计等。所以国外多 品牌集合店很注重建立自己独立的品牌形 象,通过视觉元素体现整个集合店的产品特 点,也很注意个性化的体现。由于每个国家消 费观念不同国外很多品牌会通过多品牌集合 的模式去吸引更多其他国家的消费群体,所 以很国家的旅游城市的多品集合店也比较盛 行。这样会比较重视品牌店铺终端设计,当然 需要商品陈列方面有独创性,打破品牌界限, 以产品线为主轴推出特别款,确保消费者在 各大品牌选择性游刃有余。 2.2国内多品牌集合店视觉形象 设计发展现状 国内现状是“新零售”的出现严重冲击 了传统的零售行业,而现代消费者的行为也 正在发生着很大的改变。不仅仅市场的需求 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而且当下的创新科技也 已经发展到了可以打破虚拟和现实的界限。 由于作为一种发展趋势的新零售业态即线 上线下一体化迅速得到大众认可。当下国内 多品牌集合店也正在追求一种生活方式的 体验店模式,在其形式上与020模式不谋而 合,都注重客户体验④。而国内多品牌集合店 的萌芽恰处于其全球范围内的演进阶段,借 鉴国外集合店的基本类型,发展出更为多样 的形式。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一批具有前瞻 性的境外服装零售商发觉内地市场多品牌 集合店的可能性,开始尝试在内地市场开设 集合店⑤。在国内多品牌集合店也可称“买手 店”或者“概念店”对于多品牌集合店来说国 内概念教模糊,于是国内很多创业者只是知 道品牌集合店的分类情况,根据自己的运营 模式来制定自己的集合店形式,有的是将多 品牌集合店和精品买手店的形式和二唯一 形成自己的集合店的模式,但是叫法有的叫 多品牌集合店有的叫精品买手店,但是其特 点是一样的。 结论 国外很多大型知名企业在多品牌集合 店的视觉形象设计师耗费巨资的。国内的多 品牌集合店形式多样不统一,很多创业者对 多品牌集合店了解不够,视觉形象较弱,所 以未能迅速的发展国内自己的多品牌集合 店,大多都是街边店,品牌意识不强,只为赚 钱为目的,并不是开创新品牌。导致国内很 多小型集合店给人一种水货店,无档次的感 觉,只是集合的模式但是并没有品牌。既然 对品牌不重视那么就更别谈形象了。国内多 品牌集合店混乱模式开启,所以国内也有很 多新创立多品牌集合店就不那么尽人意了, 经常看到普通的街道也会有很多无名子的 多品牌集合店,或者店名没有特点,店面设 计就让人担忧,视觉形象设计无设计感。 目前我国零售业正面临着电商兴起、消 费需求多样化以及品牌重复率等挑战,传统 的百货和购物中心等零售形式无法很好满足 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从而不得不进行升级 转型。因而,引进多品牌集合店是零售业发展 的重要举措。所以视觉形象设计尤为重要,多 品牌集合店已经成为了零售业发展的重要形 式,同时也是未来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释: ①晓青.集合优势[J].中国服饰,2014,(第9期). ②李玉杰;王金锋;迟到的多品牌[J].中国服饰, 2014-02-05 ③王展超.新零售模式下我国实体零售业经营策略 研究[J].伤情,2017,(52):56.DOI:10.3969/j.issn. 1673-4041.2017.52.05 ④谢姗.新零售业态下国内服装设计师买手集合店 O2O模式发展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9 ⑤顾文龙.品牌集合店将成购物中心新宠[J].国际市 场,2014(03):31-32. 作者简介:汪滢(1981.01—),女,汉,黄梅,研究生,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POPULARVANE -27-

IT、C&J等品牌集合店和购物中心的关系解析总结计划

IT、C&J等品牌集合店和购物中心的关系解析总结计划“具有很强的品牌意识偏好尝试新奇潮流产品和服务却没有太多逛街时间。”这是对国内新兴中产阶级追求时尚的精准描述。而“品牌集合店”便能帮助这部分人群解决在最短时间找到最多值得购买商品的难题。 近几年“品牌集合店”被国内时尚界频繁提及这个早在欧美零售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零售模式为什么在中国才刚刚起步究竟什么样的产品组合才能构成品牌集合店买手制和集合店有怎样的关系集合店的引进又会给购物中心带来什么好处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和深圳平安商用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盛发为我们从购物中心和集合店关联的角度来共同探讨品牌集合店在中国的发展契机。 品牌集合店也被称为“品牌概念店”即在一家统一名字的店面里汇集多个品牌的当季新品。品牌集合店的货品种类并不限定于某个类别涵盖了服装、鞋、包、首饰、手表等多个品种。虽然每个品牌的风格与设计理念不尽相同但却被同一店面召集在一起互相融合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品牌集合店。 品牌集合店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企业多品牌战略深入操作的表现形式。其实早在几十年前欧美国家便开始流行这种业态。买手制的盛行也加速了品牌集合店在欧美的发展并使其成为欧美国家当今的主流零售模式。 近几年像I.T、CJ这样的品牌集合店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受到市场热捧。2011年年底深受众多明星青睐的奢侈品配饰集合店IGER也入驻了赛特奥莱。这些集合店的开设虽然让国人有了许多大牌之外的选择但或许因本土消费者还不能很快接受所谓的“陌生大牌”导致一些集合店在国内的运营并不那么顺利连卡佛就曾在过去五年的急速扩张中遭遇了滑铁卢。 在国内市场环境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品牌集合店的概念还较为模糊。甚至有专家指出连卡佛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集合店而是一个正宗专业百货。在郭增利看来中国现阶段还没有出现自己的品牌集合店大多只是雏形但集合店已成为国内零售业态的发展趋势未来将会更多地被购物中心引进。 “竞争不充分、缺乏耐心、买手匮乏是主因”记者您怎么理解品牌集合店郭增利在我看来品牌集合店应分为两类。第一种是在某一品类下搭配不同品牌的集合店。比如在国外一个卖拖鞋的集合店就会有两三百种品牌。第二种是不同品类的全链条集合店相当于一个小型购物中心因为店里面集中了从服装、鞋到箱包、配饰、化妆品等全线产品。 石盛发整体来说一个是产品线的横向延伸一个是产品线的纵向集合。另外从规模上来说集合店明显小于百货。 记者在国外定义的集合店中专门提到了一个短语叫“underoneroof”可以理解为不管是哪种分类集合店所面对的顾客群一定是消费档次相当的人群。 郭增利这点是必然只有在面对同一消费水平的顾客群时集合店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记者您认为品牌集合店在国内没能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郭增利首先国内没有完全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即使本土百货和购物中心之间的竞争非常残酷但仔细思考便会发现他们的竞争其实很简单就是“遇到竞争便调整策略”。也就是说没有哪一个企业遇到竞争时去深度剖析市场细分的需求而集合店恰恰是在市场空间非常狭小的情况下采取的创新方式。所以集合店在中国最大的挑战就是本土市场环境还不能完全支撑它的良性发展。 其次耐心也很重要。三年前国内有一个集合40个韩国中小品牌的组合店叫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