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技术支撑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技术支撑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技术支撑平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技术支撑平台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现状及信息化支撑情况

“十一五”系统按照三级电力市场建设有关要求,以支撑统调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开展交易和交易中心内部管理为主,为国家、区域、省三级电力市场独立运营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取得积极成效。

“十二五”系统按照发电侧统一市场运作和“一级部署”的要求进行升级建设,2012年国网交易中心组织各级单位对交易业务进行了深入梳理,形成了电力交易业务标准说明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统一、标准的需求规格;提出系统建设工具化、可配置化和流程化管理功能需求;为后续实现“交易业务协同化”、“市场服务互动化”、“交易资源管控集约化”、“购电决策智能化”的新一代交易运营系统提供依据。

根据《关于印发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电力交易工作要点的通知》(交综〔2013〕8号)的要求,采用公司统一开发运行平台(SG-UAP)进行系统研发,2013年5月完成电力交易运营系统V2.0(一期)的基础支撑应用功能及市场成员管理、合同管理模块研发和试点上线工作。计划于2013年底将完成包含交易管理、交易计划管理、电能结算管理、交易信息发布、电力电量平衡分析等基本业务功能模块的电力交易运营系统V2.0(二期)研发和试点上线工作,支撑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交易的开展,2014年继续开发交易运营分析、服务窗口管理等功能。电力交易运营系统V2.0是按照发电侧单边市场模式进行建设,仅支持电网企业、发电企业接入和发电侧市场运作,无法支持电

力用户接入及发电侧、用户侧联动的双边市场运作。

公司为积极争取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提出了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方案,按照“放开两头,监管中间”的总体思路,在保持输配电一体化、电网调度交易一体化的基础上,构建支撑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运作的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交易平台,向所有符合准入条件的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开放,满足其自由选择参与市场交易。

因此,需要按照“统一市场、两级部署”的思路对现有电力交易运营系统进行重新设计和功能开发,建设具有准实时业务支持能力的技术支撑平台,满足海量电力用户接入的全国统一市场运作要求。

二、改造/新增需求

为迅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主动在电力市场化改革中迈出实质性步伐,体现公司主动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响应中央改革号召的积极态度。公司主动搭建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交易平台,赋予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自主选择权,充分发挥电网调度交易一体化运作的优势,使公司更好地面向市场、面向客户,满足市场各方的需求。

1、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对技术支撑平台的总体要求:

1)市场由原来的发电侧单边市场改为发电侧、用电侧联动的双边市场,技术支撑平台需支持电力用户参与交易。

2)海量电力用户和发电企业将作为市场成员,进入技术支

撑平台运作,计算复杂性急剧增加,对平台支持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3)技术支撑平台支撑的交易周期由月度运作提高到准实时运作,在交易和结算环节上需提供高可靠性。

4)技术支撑平台需及时交互电网运行、电能计量、电能结算等大量信息,与调度、营销、财务、计量等系统高度融合。

5)电力用户直接交易主要在省内开展,各地总体思路和核心规则虽统一,但不同地方政府出台的具体交易细则存在差异,技术支撑平台要支撑各地不同情况。

6)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不断推进,需要技术支撑平台能够灵活调整,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2、技术支撑平台架构

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技术支撑平台由总(分)部和省两级平台共同构成。总(分)部平台由总(分)部一体化组织运营,以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市场为主。省级平台由省公司运营,以满足省内供需平衡和大用户参与市场交易为主。

3. 平台支撑的交易品种

平台主要支撑跨区跨省交易、电力用户直接交易、发电权交易、基数电量交易、应急支援交易、合同回购转让交易和低谷电交易等交易品种的开展。

总(分)部平台主要开展点对网、网对网的跨区跨省交易。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允许电力用户通过总(分)部平台购电,并鼓励其尽可能消纳清洁能源。

省级平台以电力用户直接交易为主,并开展基数电量交易、

发电权交易等。

4、平台建设试点工作安排

选择安徽、山西、甘肃三省作为试点,在2014年一季度完成平台建设工作,之后在省级平台上开展大用户直接交易等各类交易;2014年完成总部、华东分部,华中分部、东北分部、西北分部、华北分部、山西、安徽、甘肃、北京、天津、河北、冀北、山东、上海、浙江、湖北、湖南、江西、辽宁、吉林、蒙东、陕西、宁夏、青海、新疆26个单位的平台建设。

具体业务需求如下:

1)交易管理

支持月度以及以上交易周期,双边、撮合等不同交易方式的电力用户直接交易的组织开展,提供信息公告、交易申报、交易计算、结果发布的交易全过程技术支持。

支持点对网、网对网长期合同交易、短期优化交易;网对网回购转让交易、清洁能源跨区跨省电力交易、短时电力支援交易等不同交易品种、不同交易周期的各类跨区跨省交易组织开展,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2)市场注册

为通过不同渠道接入、满足准入条件的市场成员(发电企业、电力用户和电网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主要功能包括市场成员注册、变更、注销,支持在一定的市场规则下的发电企业、电力用户进入、退出市场业务流程,为交易业务提供基

础信息管理支撑。

3)合同管理

对不同类型合同(电力用户直接交易合同、年度基数电量合同、跨区跨省购售电合同、外送电合同、发电权交易合同、调试合同等)进行分类管理,支持合同的草拟、制订、变更、执行、备案、终止等业务开展。

支持电子交易单形式的交易合同管理。支持合同多级审批流程控制和执行跟踪,并对合同签订和完成情况等数据实现灵活、全面的统计分析。

4)计划管理

针对跨区跨省联络线、发电企业和电力用户,提供年度、月度、短期等多周期多交易品种跨平台协调分解的计划编制功能。计划编制策略具有灵活扩展性。能够对计划制定和执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5)结算管理

具备复杂交易成分的电能结算功能,支持跨区跨省交易、电力用户直接交易、发电权交易等不同类型交易结算。根据电能量计量系统提供的关口电能数据、营销业务系统提供的电力用户电能数据、调度系统的运行考核数据、以及交易计划、合同电价等市场数据,进行电能结算,并生成各类电费结算单,通过横向数据接口发送给财务系统或营销系统。

6)信息发布

根据电力用户直接交易规则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并确保信息

的时效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支持大屏幕、触摸屏等不同发布渠道,具备周期发布、定时发布、实时发布等功能。

7)电力电量平衡分析

在电力用户直接交易大规模开展的情况下,进一步细化分析影响平衡的供煤、来水、新能源发电预测、检修、受阻、负荷等各项因素,提高平衡分析的预见性和准确性,为组织安排电力用户直接交易等各类电力交易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

8)双边市场三公管控

提供市场成员公平接入、信息公开发布、交易合规组织、交易执行监控等三公管控功能,保障市场“公平、公正、公开”运行。依据市场成员准入规则,保障市场成员公平准入与退出;发布交易成员、交易价格、交易电量等交易信息,保证交易过程透明公开;根据交易规则,对交易过程、交易结果进行合规管控;具备交易、合同、计划、结算等主要业务执行过程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

结合平台建设实际,2014年需完成双边市场数据管控工作,2015年再实现双边市场运营管控、双边市场交易资源管控、双边市场交易合规管控建设工作。

9)双边市场评估分析

支持双边市场运营情况分析、市场态势分析、市场运营效益分析、市场关键指标评估。分析发电企业及电力用户成本和效益,

掌握公司购售电成本与效益、清洁能源消纳及跨区跨省资源优化配置效益。

结合平台建设实际,2014年需完成双边市场运营情况分析工作,2015年再实现双边市场市场态势分析、市场运营效益分析、市场关键指标评估建设工作。

10)数据质量管理

建立全方位的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对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有效性等进行监管和控制,以满足各级交易业务的集中管理需要及跟踪分析展示需要。应对外部监管环境的变化必须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实现在数据的广度、深度、时间长度,以及数据完整性、准确性等方面质量提升。

11)服务窗口管理

交易中心作为公司服务窗口,集业务受理、问询答复、信息发布、服务监督等业务为一体,通过整合资源、规范管理、提升质量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向政府、电监机构、发电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展示国网公司良好企业形象。

12)市场信息综合统计

随着电力用户直接交易工作的持续推进和大规模开展,电网公司的市场成员、电力交易、电能结算信息数据量必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电网公司迫切需要对各类海量业务数据信息进行详细梳理和综合统计,形成支撑后续业务决策的关键数据基础和指标依据。

13)交易全景展示

电力交易作为公司经营链条的核心环节之一,其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着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公司经营水平,面向公司各级领导的不同关注点构建展示模型,对电力市场运行状况和电力交易经营情况进行全方位展示,将有助于公司决策者把握电力交易全局信息,为制定公司经营策略提供依据。

三、对信息化支撑提出的新增要求

1. 支撑电力用户直接交易等新品种的交易管理需求

随着电力市场化运作的深入推进,各类交易品种日渐丰富,电力用户可直接参与市场交易,市场规则也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而逐步趋于完善。因此需要改进和完善现有的交易模式和交易流程,以适应电力交易工作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为适应电力用户直接交易的开展,2014年需在原有的发电侧单边市场交易功能的基础上,新增电力用户直接交易功能。支持月度及以上等不同交易周期,双边、撮合等不同交易方式的电力用户直接交易的组织开展,提供交易公告、交易申报、交易计算、结果发布的交易全过程技术支持。

为提升电力交易在能源资源大范围优化配置中的作用,交易管理应完善网对网长期合同交易、网对网短期优化交易、清洁能源跨区跨省电力交易等跨区跨省交易功能,新增网对网回购转让

交易、短时电力支援交易等功能,促进能源资源优化配置。

2. 支撑海量电力用户接入的市场注册需求

按照“放开两头,监管中间”的要求,应为通过不同渠道接入、满足准入条件的市场成员(包括电力用户、发电企业和电网企业)基本信息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满足对海量电力用户市场注册、新能源打捆管理的需求。

2014年需新增电力用户基本信息注册、变更、审核、注销等管理功能,支持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规则下的电力用户、发电企业进入、退出市场业务流程,为交易业务提供基础信息管理支撑。2014年底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技术支撑平台具备万数量级用户接入能力。

3. 支撑电力用户直接交易等新品种的合同管理需求

随着电力用户直接交易的开展,对合同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技术支撑平台应完善对年度基数电量合同、跨区跨省购售电合同、外送电合同、发电权交易合同等合同的管理功能,2014年需新增对电力用户直接交易合同等新品种的管理功能,支持电力用户直接交易等合同的起草、签订、变更、执行、备案、终止等全业务流程,支持合同版本的管理,精确记录合同变更条款细节,提供规范的合同模板管理。支持电子交易单形式的电力用户直接交易合同管理,支持跨区跨省交易合同多级审批流程控制和执行跟踪,并对合同签订和完成情况等数据实现及时统计。

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功能规范

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功能规范

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功能规范(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三章各子系统功能要求 第四章各子系统间数据接口的设计要求 第五章数据网络、计算机及局域网络系统 第六章技术支持系统的系统管理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中国电力市场建设的需要,维护电力市场秩序,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功能规范。

第二条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是支持电力市场运营的计算机、数据网络与通信设备、各种技术标准和应用软件的有机组合。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三条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必须对电力市场的数据申报、负荷预测、合同的分解与管理、交易计划的编制、安全校核、计划执行、辅助服务、市场信息发布、市场结算等运作环节提供技术支持。 第四条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行业标准和有关的国际标准。 第五条技术支持系统必须保证系统及其数据的安全,满足全国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要求,采用适当的加密防护措施、数据备份措施、防病毒措施及防火墙技术,提供严格的用户认证和权限管理手段,并考虑信息保密的时效性。 第六条技术支持系统的结构设计、系统配置、软件编制,必须满足对区域电力市场可靠运营的要求。 第七条技术支持系统必须保证整个交易数据的完整,确保各类数据的准确性及一致性。

第八条技术支持系统必须确保提供连续的服务。在保证能量管理系统(EMS)实时性以及电能量计量系统(TMR)连续性的同时,保证报价、交易、结算及信息发布的处理和数据传输的及时性。 第九条技术支持系统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和分布式系统设计,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能满足与未来电力监管系统接口的要求,适应电力市场发展、规则的变化、新技术发展和设备的升级换代。 第十条技术支持系统必须满足软件平台、硬件平台的兼容及各子系统间的互联的要求。系统的结构设计应注重系统的可维护性,并提供系统运营状态实时监视信息。 第三章各子系统功能要求 第十一条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主要由以下子系统组成:能量管理系统(EMS:Energy Management System)、交易管理系统(TMS:Trade Management System)、电能量计量系统(TMR:Tele Meter Reading System)、结算系统(SBS:Settlement & Billing System)、合同管理系统(CMS:Contract Management System)、报价处理系统(BPS:Bidding Process System)、市场分析与预测系统(MAF:Market Analysis & Forecast System)、交

电力行业发展趋势

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 国际发展趋势 近年来世界上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对环境越来越重视,加上私有化的浪潮,正在重新塑造电力工业,使电力工业在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工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归纳世界电力工业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1. 电力工业的市场化体制改革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美国和英国发动的电力工业市场化体制改革,即所谓自由化、民营化、放松管制、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电力部门的"自由化"及其伴生的"民营化",它的优点和缺点并存,因为电力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公用事业,任何政府都不会让它只处在市场控制之下。"自由化"和"民营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为了保证可靠、长期充足的电力和优质的服务、合理的价格、符合环境标准、面向更广泛的用户。这种改革能否成功,尚须拭目以待。 2. 更加广泛地使用电力 世界上至少今后20~30年还将主要靠化石燃料提供能源,但化石燃料利用会造成环境污染,排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为了解决这个矛盾,要求更加广泛的使用电力。我国早在1985年提出能源工业的发展要以电力为中心;1995年又提出能源建设要以电力为中心,这个方针与世界潮流是一致的。 --从发达国家几十年的实践来看,电力增长越快,总的能源需求增长越慢;电力占终端能源比重越大,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即能源强度)越低; --电力工业是最能清洁利用化石燃料的部门,也是效率最高地利用化石燃料的部门,发达国家几乎把污染最严重的煤炭的全部或大部分用于发电; --电力还有改善地区环境的作用,在能源利用密度大的大中城市,如果用电力来替代化石燃料的应用,可以直接解决空气污染、水污染及其他污染问题。电力的广泛应用是解决大中城市污染问题的最好办法。 但是电力替代煤炭、石油、天然气、燃气和秸杆等能源的速度,决定于世界各国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和经济水平,决定于石油、天然气的可供应能力,以及电力对其他能源的竞争能力。我国目前电气化的水平还很低,按计算我国1990年电能在终端能源中的消费的比重约为7.5%,而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平均为15%,大致相差一半。经济合作组织国家预计到2050年电能在终端能源中的消费比重有可能达到36%。我国如果要在今后50年中,电气化程度要赶上经济合作组织国家,而终端能源消费中,电力占36%,其他64%还是要依靠化石能源解决,粗略估计,固体燃料占16%,液体燃料占27%,气体燃料占17%,热力占4%。这就是说今后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必然要逐步上升,即使到2050年电力成为终端能源中的第一位,也还有64%的终端能源要依赖化石能源。电力在进行能源替代时,必然要在竞争力最强,最经济的领域首先替代。 3. 电力工业把注意力转向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 电力工业初期依靠水电和凝汽式火力发电站,工业发达国家水能资源大部分开发后,电力发电技术在狭窄的领域里进行,即不断提高汽轮发电机的温度、压力,由低温低压、中温中压、高温高压、并向亚临界、超临界的方向发展,采用更大型的发电机、汽轮机和锅炉。但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凝汽式发电机技术几乎没有多大进展,电站的平均效率稳定在35%左右。而且新电站比老电站造价要高得多,且可靠性差。但是电力部门认为这是暂时的

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状况 1882年,英籍商人等人招股筹银5万两,创办上海电气公司,安装1台16马力蒸汽发电机组,装设了15盏弧光灯。1882年7月26日下午7时,电厂开始发电,电能开始在中国应用,几乎与欧美同步,并略早于日本。 从1882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历了艰难曲折、发展缓慢的67年,其间67年电力发展基本状况是一个十分落后的百孔千疮的破烂摊子,电厂凋零,设备残缺,电网瘫痪,运行维艰,技术水平相当落后,。 到1949年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仅为185万千瓦和43亿千瓦时,分别居世界第21位和第25位,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新中国成立后的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状况 1949年以后我国的电力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78年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712万千瓦,发电量达到2566亿千瓦时,分别跃居世界第8位和第7位。 改革开放之后,电力工业体制不断改革,在实行多家办电、积极合理利用外资和多渠道资金,运用多种电价和鼓励竞争等有效政策的激励下,电力工业实行"政企分开,省为实体,联合电网,统一调度,集资办电"的方针,大大地调动了地方办电的积极性和责任,迅速地筹集资金,使电力建设飞速发展,在发展规模、建设速度和技术水平上不断刷新纪录、跨上新的台阶。 从1988年起连续11年每年新增投产大中型发电机组按全国统计口径达1,500万千瓦。各大区电网和省网随着电源的增长加强了网架建设,从1982到1999年底,中国新增330千伏以上输电线路372,837公里,新增变电容量732,690MVA,而1950至1981年30年期间新增输电线路为277,257公里,变电容量70360MVA。 改革开放以来到上世纪末,我国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年均增长率分别为%、%。发电装机容量继1987年突破1亿千瓦后,到1995年超过了2亿千瓦,2000年达到了3亿千瓦。发电量在1995年超过了1万亿千瓦时,到2000年达到了万亿千瓦时。 进入新世纪,我国电力工业进入历史上的高速发展时期,投产大中型机组逐年上升,2004年5月随着三峡电站7#机组的投产,我国电源装机达到4亿千瓦,到2004年底发电装机总量达到亿千瓦,其中:水、火、核电分别达10830、32490、万千瓦。2004年发电量达到21870亿千瓦时。2000~2004年,5年净增发电装机容量14150万千瓦,2004年我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5100万千瓦,超过美国在1979年创造的年新增装机4100万千瓦的世界历史最高记录。预计今年新增装机容量约为6000万千瓦,年末装机容量将超过5亿千瓦。

电力市场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电力市场》课程考核要求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撰写课程论文,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一.论文撰写要求 电力市场课程是知识型系列讲座,在很多方面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适于采用课程论文考查的方式来考核学员的学习状态。 1.总体要求 作为课程论文,不需要大家做特别复杂的数学推导,关键是有自己的思想,同时采用严肃的学术型的语言表达,防止口语化、感性化、口号化的表达方式。 另一方面,课程论文不是工作总结,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意见。 通过课程论文,使大家学以致用,并接受一定的学术研究训练,促进形成勤思考、大胆创新的思维方式。 关于写作角度,对于目前已经在电力系统工作的学员,建议根据自己的岗位特点,谈电力市场改革对自己工作岗位的影响、在未来这个岗位将具有与目前哪些不同的特点;等等。也可以就某一个具体的方面,开展比较深入的研究。 2.关于引用参考文献 引用参考文献一定要注明。需要强调的是: 1)引用别人的思想,或者直接引用别人的语言,一定要注明。未注明视为抄袭。 2)一定要在真实引用处注明,比如,“电价是电力市场中的杠杆”,第一次言及这句话的文献是哪篇文献,就在此处注明。不能在文章结尾,一次注明“本文引用如下文献:……” 3)参考文献数不少于15篇。 3.关于篇幅 篇幅没有严格限制,但一般应在3千字——7千字之间。 4.关于文章应包含的部分

文章应由标题、引言、主要思考内容和结论几部分构成。 ?标题:应简洁。 ?引言:简单介绍本研究的背景、意义、其他研究人员与已有文献所做的相关的工作、本文的创新点等方面。 ?主要内容:是论文的主体部分。 ?结论:简单总结所取得的成果(或者自己所提出的思想概要)。 二、参考题目 1.介绍、分析当地电力市场建设的概况及对本人工作的影响 2.国外电力市场改革对我国电力市场建设有哪些借鉴意义? 3.厂网分开后,电网企业的生产管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4.厂网分开后,电厂企业的生产管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5.厂网分开后,电力调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6.用户参与市场有哪些形式? 7.用户参与市场有哪些条件? 8.辅助服务有何意义? 9.各种辅助服务如何参与市场运行? 10.电力市场改革对辅助服务有什么影响? 11.电力市场条件下风险管理问题 12.电力市场条件下如何规避和控制市场风险? 13.电力市场中如何协调电源与电网规划? 14.需求侧管理有什么意义? 15.电力市场中需求侧管理与计划方式下的需求侧管理具有什么新特点? 16.需求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7.你认为合理的电价机制具有什么特点? 18.我国目前的电价机制分析 19.电力市场条件下,电力监管与传统的监管有什么新特点? 20.电力市场条件下负荷预测问题 21.电力市场条件下电价预测问题

电力市场讲稿(研究生学科前沿)

电力市场的交易理论与技术 摘要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电力市场的交易理论以及为实现电力市场化所依赖的信息化平台。在合约市场中,本文提出了在合约市场中不能只考虑以电量单位的交易,必须采用考虑电力电量平衡的模式;必须以月为单位进行年度的合约市场竞价,以反映资源的稀缺状况;在日前市场中,本文提出了反映制定发电计划公平性的“无约束发电计划”、“机组可行发电计划”、“机组和电网可行的发电计划”的概念和防止发电商过度投机的价格形成机制。本文探讨了合约、日前、实时和辅助服务四个市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在各市场中的交易电量的比例。在输电市场中,本文介绍了竞价原理和电力市场意义下输电成本的构成。本文介绍了单一买主、双边和经纪人的电力交易的最新理念,并分析了各种模式的利弊;揭示了市场环境下电厂营销的内容、策略和定价的新理念;分析了市场监管的目的,提出了监管的内容。本文分析了电子商务在电力市场中应用的优势,提出了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电力交易信息平台的设想,介绍了构成这一平台的主要先进技术,其中包括电力市场交易系统的通讯协议、信息加密技术、中间件技术、可视化组件技术、电力交易的电子商务数据格式标准、数据挖掘技术、电力市场规则语言的翻译技术。 1 引言 电力工业走向市场是国家基础产业改革的方向。市场化是为了达到市场配置资源的目的。通过竞争,发现电资源的价值。以价格为杠杆,使电资源能被有效地利用。在电力市场中,电厂、输电公司、配电公司和零售商成为独立经营的市场成员,大用户、零售商(代表部分散户)可以选择价格低廉的电厂、省级电力交易中心购电,输电公司和配电公司只负责电能的传输并收取过网费。市场化改变了原来的电力工业垄断经营的生产方式,赋予了电力系统运行与规划理论与方法的新内涵,必须从认真研究电力这一特殊商品的营销、厂商、交易、定价的理论与方法。 从市场空间的角度,电力市场可划分为:国家市场、大区市场、省级市场、地区市

电力市场初步研究

电力市场初步研究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电力市场竞价模式和规则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目标 二、电力市场竞价模式和规则设计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发电侧电力市场价格机制 一、买方市场中的电价机制 二、缺电市场中的价格机制 三、采用价格机制的环境 第四章期货市场与风险管理 第五章省级电力市场竞价模式 一、省级电力市场总的竞价模式 二、水、火电竞价模式 三、机组分组(类)竞价上网的模式 四、发电集团之间竞价上网的模式 五、省级电网交易中心在大区电力市场中的作用 第六章区域电力市场竞价模式 第七章电力市场中多级交易市场的协调问题 第八章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

电力市场初步研究 摘要 本文对电力市场竞价模式和规则设计的基本原则、发电侧电力市场价格机制、期货市场与风险管理、省级电力市场竞价模式、区域电力市场竞价模式、电力市场中的“期货交易市场、日前交易市场、实时交易市场、辅助服务交易市场”的协调问题、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力市场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电力市场竞价模式辅助服务市场风险管理价格机制市场规则

第一章引言 电力市场化改革在国外已经经历了十年多的实践,在国内也进行了三年多的试点实践。目前,英国的电力市场在运行了八年之后,正在针对发电公司市场控制力太大而出现的投机报价问题,进行第二阶段的改革;美国加州电力市场因缺电导致电价急剧上扬,出现了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次分区停电,美国联邦政府正在提出补救措施,并修改竞价模式和规则;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前十几年,为了解决严重缺电的局面,我国实行了“集资办电”的政策,从而形成了许多产权多元化的新电厂。由于新电厂还本付息的缘故,其电价远高于老电厂,且电网公司对这些电厂在还款期内承诺了发电利用小时数和上网电价。由于上述原因,我国的发电市场竞价规则绝不会向国外的那么简单。本文结合我国电力工业的现状,借鉴国外的电力市场运行经验,对我国电力市场竞价模式和规则设计的基本原则、发电侧电力市场价格机制、期货市场与风险管理、省级电力市场竞价模式、区域电力市场竞价模式、电力市场中的“期货交易市场、日前交易市场、实时交易市场、辅助服务交易市场”的协调问题、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建设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电力市场建设的若干建议。第二章电力市场竞价模式和规则设计的基本原则 一、电力市场化改革的目标 电力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引入竞争机制,降低销售电价、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优质服务,促进电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电力市场竞价模式和规则设计的基本原则 电力市场竞价模式和规则设计应满足这个目标,其基本原则如下: 1、在设计电力市场的竞价模式和规则时,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安全是最大的经济,一次电网大事故足以抵消搞电力市场所获得的效益。保证安全不仅仅体现在制定购电计划时要进行安全校核,更重要的是在设计电力市场竞价模式和规则时要充分考虑电网安全运行。 2、在设计电价机制时不仅要考虑如何降低电价,还要促使电价机制有利于电源和电网的长期发展,有利于激励在电力行业投资。制定价格机制必须兼顾发

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功能规范

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 功能规范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功能规范(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三章各子系统功能要求 第四章各子系统间数据接口的设计要求 第五章数据网络、计算机及局域网络系统 第六章技术支持系统的系统管理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我国电力市场建设的需要,维护电力市场秩序,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功能规范。 第二条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是支持电力市场运营的计算机、数据网络与通信设备、各种技术标准和应用软件的有机组合。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三条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必须对电力市场的数据申报、负荷预测、合同的分解与管理、交易计划的编制、安全校核、计划执行、辅助服务、市场信息发布、市场结算等运作环节提供技术支持。 第四条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行业标准和有关的国际标准。 第五条技术支持系统必须保证系统及其数据的安全,满足全国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要求,采用适当的加密防护措施、数据备份措施、防病毒措施及防火墙技术,提供严格的用户认证和权限管理手段,并考虑信息保密的时效性。 第六条技术支持系统的结构设计、系统配置、软件编制,必须满足对区域电力市场可靠运营的要求。 第七条技术支持系统必须保证整个交易数据的完整,确保各类数据的准确性及一致性。 第八条技术支持系统必须确保提供连续的服务。在保证能量管理系统(EMS)实时性以及电能量计量系统(TMR)连续性的同时,保证报价、交易、结算及信息发布的处理和数据传输的及时性。 第九条技术支持系统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和分布式系统设计,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可扩展性,能满足与未来电力监管系统接口的要求,适应电力市场发展、规则的变化、新技术发展和设备的升级换代。

中国电力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中国股票市场电力行业投资价值分析 1、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结构 所谓市场结构是构成市场的卖者(企业)相互之间、买者相互之间以及卖者和买者集团之间等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市场结构是决定产业组织竞争性质的重要方面。西方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影响市场结构的要素有:市场集中度(包括买者和卖者的集中度,产业组织学重点探讨市场上卖者(企业)的集中问题)、产品差别化、进入壁垒、规模经济、市场需求的增长率、市场需求的价格弹性等,其中4项是特别重要的。这些因素是互相关联的,当某一因素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其他因素的变化,从而使整个市场结构的特征发生变化。 1.1、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衡量市场上卖者垄断程度的指标,主要反映卖者的规模结构,也就是产业内生产集中的状况。按集中程度分,垄断可以分为完全垄断、双头垄断、双边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影响市场集中度的最基本因素是市场规模和规模经济的关系。此外,企业趋向垄断的意向、为产品差别化而进行的推销活动、进入壁垒的设置、政府政策保护、企业之间的合并等都会提高市场集中度;市场的扩大、阻止企业合并、严格的反垄断法律则会降低市场集中度。 1.2、进入壁垒 产业组织理论中把欲进入某产业中的新企业和已有企业相比,在竞争中阻止新企业进入的不利因素称之为进入壁垒。可以构成进入壁垒的因素有: ⑴规模经济壁垒。当产业中企业的最小最佳经济规模同市场规模相比占很大比重时,产业只允许少数企业存在,新企业很难进入。 ⑵费用壁垒。包括初始资本费用壁垒和沉没费用壁垒。初始费用壁垒是指企业进入时所需的最低限度资本量,初始资本量越大,资本筹措越困难,新企业进入越困难。沉没费用壁垒指一旦新企业遭到失败后,资产转卖不出去或只能回收少部分投资,沉没费用越高,企业风险和损失越大。 ⑶产品差别壁垒。原有市场已被良好细分,原有企业产品已形成偏好,新企业寻找市场缝隙和推销的难度越大,成本越高。 ⑷政策和法律壁垒。如营业执照、经营范围、经营条件的规定,税收政策等,都可能成为新企业进入壁垒。 1.3、产品差别化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产品差别化是企业产品同其他同类产品造成足以引诱买者的特殊性,并以此在争夺市场等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形成差别化的方法大致有:改变产品的质量和外观、积极研发、广告等。

电力行业技术方案

电力行业技术方案 1

I 电力行业 M 2M 无线通信技术方案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 T h e T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M 2M W i r e l e s s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i n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I n d u s t r y 版本号:1.0.0(征求意见稿) ╳╳╳╳-╳╳-╳╳发布 ╳╳╳╳-╳╳-╳╳实施

前言 本文基于电力行业应用的需求,提出电力行业M2M无线通信技术方案,包括功能要求、系统结构、码号要求、设备及接口要求等,并附参考案例,是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和省公司为电力行业提供M2M解决方案的技术依据。 本技术方案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数据部归口管理。 本技术方案解释权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具体技术细节由中国移动研发中心负责解释。 本技术方案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研发中心。 本技术方案主要起草人:李石、吕志虎、赵生、唐剑锋、任赪、姚丰、孙金霞、李威。 2

目录 1范围 (4) 2引用标准 (4) 3相关术语与缩略语解释 (4) 4业务及功能 (5) 4.1业务需求 (5) 4.2功能要求 (5) 5系统结构和信息流程 (6) 5.1系统结构 (6) 5.2信息流程 (7) 6业务流程 (8) 7码号要求 (8) 8设备及接口要求 (8) 8.1 行业终端功能 (9) 8.2 监测工作站功能 (9) 8.3 系统接口要求 (9) 8.4 对现网设备要求 (9) 9计费与结算 (10) 10网管 (10) 11安全 (10) 3

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

第六章 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 第一节 电力市场运营技术支持系统(EMOS)概述 一、电力市场运营技术支持系统在电力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 电力市场的运营涉及到电力市场、市场规则、市场监管以及电网安全运行等诸多问题,但归根到底是要组织电力市场成员,按照一定的市场运营规则竞价上网发电、购电,并对发电企业实际发电情况和供电企业及部分大用户实际购电情况进行计量、考核和结算,保障各方的经济利益。要在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公平、公正和准确无误地完成这些工作,就必须要有计算机网络、电能计量系统和电网调度系统的技术支持。通常将这些技术支持系统称为电力市场运营技术支持系统(Electricity Market Operation System,以下简称为EMOS),构成它的主要功能系统包括: 1. 电能计量系统(TMR),用于自动、实时采集和统计各发电企业、供电企业和部分大用户在各时段,在网上实际交易的电量及相关数据。 2. 实时数据采集、安全监控和系统稳定分析,即除原有能量管理系统(EMS)的经济调度之外的功能,用于保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3. 市场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内部信息系统和外部信息系统。内部信息系统提供对EMOS中其他子系统的信息支持,外部信息系统实现远程市场成员与市场交易管理机构之间上传报价数据、技术参数和发布竞价信息、下达发电计划等,还可以进行电能买卖合同的签订、结算信息的质疑,提供授权信息查询,完成市场成员管理,市场各成员也可以交流其他相关信息。 4. 电力市场交易管理系统,用于预测有关竞价的市场信息、制定竞价上网发电计划和辅助服务计划。电能交易管理系统是EMOS的核心。 5. 合同管理系统,用于对电力市场中的各种合同(期货交易合同、现货交易合同、实时交易合同和辅助服务合同等)进行管理,并作为交易结算的依据。 6. 考核与结算系统,用于对已发生的电能交易,按合同进行实时或定期的考核、结算,并定期进行交易结算资金的银行划拨。 7. 数据库管理系统,为各子系统的分析计算提供可靠、统一、完整的数据支持,提供规范的数据接口和稳定的数据操作界面,实现整个技术支持系统的信息共享。 8. 系统运行支撑平台,提供各子系统的集中调度、模块管理、人机交互以及图表和报告处理等功能,是EMOS的最终集成体现。

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及前 景分析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电力行业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 1.电力经济发展趋势综述 电力行业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对电力产业也是加倍关注。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对近年电力产业经济发展状况做出宏观的基本了解和判断。 1)电价:电价上涨。面对煤价上调和排污费增加所导致的成本增加,国 家 发改委已意识到电力行业没有利润是不利于其稳定和发展的。但中央要求的电价上调在地方却可能未必完全执行。而上游的煤炭在电价上调的激励下可能会再抬高煤价,下游的耗电工业成本也会受很大影响。 2)电荒:毫无疑问,电荒在短期内仍将继续存在。但随着国家对协调发 展 的重视和对“惟GDP论”的抛弃,在宏观上电力需求的增速将有所下降。从供应端看,如果近年大江大河的来水正常,则水电出力一定比上年大增,同时大批新建电源开始并网发电,电力供应将比上年增加。从需求端看,由于侧管理逐渐推广,电价上涨使高耗能产业发展受限以及居民用电对价格的敏感,需求的增长也会理性些。因此,缺电未必会持续比上一年严重。电价上涨并不会激发电力投资过热,相反,电力“跑马圈地”会回归理性。 3)煤电联营:不论是煤强电弱,还是电强煤弱,也不论是以煤炭垄断对 付 电力垄断,还是利益格局重新调整,煤电之间的顶牛只能是两败俱伤。在多次呼吁政府部门协调而不可得的时候,各种形式的煤电联营将有利于减少中间环

节,稳定煤价,打造完整的电煤供应链。煤电联营将是最好的稳定电源安全的方式之一。 4)产权多元化:现在,电力企业无论是电厂还是电网基本上是国家资 本, 但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后,电力企业吸引战略投资者,吸引外资、民营等各类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产权多元化已是箭在弦上。同时,加快重组步伐,积极谋划集团一级上市也是各大集团心照不宣的计划。产权多元化必然带来投资、融资的多元化,更多的资金将源源不断流入电力领域,规范投资、加强立法已是刻不容缓,电力投资体制改革也是大势所趋。 5)年薪制:2004年起,国资委对中央企业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同年也是 国 资委对中央企业实施业绩考核的第一年。电力企业有成为国资委重点培养的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雄心,年薪制将会激发电力企业间的竞争。 6)多种产业剥离:据悉,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已成为国资委推进国 有 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两件大事之一。既然剥离不可避免,那么电力身上多出的这一根“筋”怎么剥离,就是考验各电力企业智慧的大问题了。既要减员增效做强主业,又不能甩包袱,漠视多种产业职工的电力情结,还要让企业好好地活下去,剥离后的多种产业和主业关系成为较大关注点。。 7)区域电力市场:2003年,东北、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北5家区域电 网

电力市场运营基本规则(征求意见稿)资料

附件3 电力市场运营基本规则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目的和依据] 为规范电力市场运营,依法维护电力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保证电力市场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 2015? 9 号)及其配套文件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规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展现货交易的电力市场。 第三条[ 市场原则] 电力市场成员应严格遵守市场规则,自觉自律,不利用市场力或市场规则的缺陷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市场主体的利益。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市场正常运行。 第四条[ 实施主体] 国家能源局依法组织制定电力市场规划、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办法,会同地方政府对区域电力市场和区域电力交易机构实施监管。 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和地方政府电力管理部门根据职能依法履行省(区、市)电力市场监管职责。 第二章市场成员 第五条[ 市场成员] 电力市场成员包括市场主体(包括市

场交易主体和电网经营企业)和市场运营机构三类。其中,市场交易主体包括各类发电企业、售电企业、电力用户和独立的辅助服务提供商等;电网经营企业指运营和维护输配电资产的输配电服务企业;市场运营机构包括电力交易机构和电力调度机构。 第六条[ 市场主体登记] 所有并网运行的省级及以上调度发电企业应在电力交易机构登记。 为电力市场交易提供输配电服务的电网经营企业应在电力交易机构登记。 不符合准入条件的电力用户、符合准入条件但未在电力交易机构注册的电力用户(以下统称“非市场用户” ),由售电企业或电网经营企业代理开展交易,按售电企业约定价格或国家目录电价结算。 第七条[ 市场主体注册] 符合准入条件且纳入省级政府目录的的售电企业、电力用户、发电企业须向电力交易机构申请注册,取得市场主体资格后,方可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申请注册的发电企业和拥有配电网的售电企业须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后。 符合技术条件的独立辅助服务供应商,须向电力交易机构申请注册,取得市场主体资格后,方可参与辅助服务交易。 第八条[ 市场运营机构职责] 电力交易机构主要负责市场主体注册及注销、组织实施电力市场交易、编制交易计划, 并提供结算依据和服务。 电力调度机构主要负责电网运行安全、系统实时平衡和日以

中国电力市场改革

中国电力市场改革 电力市场是采用法律、经济等手段,本着公平竞争、自愿互利的原则,对电力系统中发电、输电、供电、用电等各环节的成员,组织协调运行的管理机制和执行系统的总和。管理机制是指经济手段。执行系统包括贸易场所、计量系统、计算机系统、通信系统等。电力市场是电力的买主和卖主的相互作用,以决定其电价和电量的过程。电力市场是电网商业化运营的规范化的环境和场所。电力市场就是电力供方和需方分别以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按照约定的规则并以输电网为媒介联系起来,通过自主竞争和经济合同的形式,进行电能交易的一种组织体系和电能配置方式。 电力市场存在六大要素:一是市场主体,商品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市场管理者;二是市场客体,交易商品,就是电力和电量;三是市场载体,一般指网点设施、仓储设施、运输设施、通讯设施、交易场所等,而电力市场的载体是电网,而电力市场有别于其他商品市场的特色,在于电力生产、输送、消费是同时完成的,具有供需动态平衡的特殊性;四是市场价格;五是市场规则;六是市场监督。电力市场存在三公原则:公平,公正,公开。 我国电力市场是一种初级的运营模式,即是单一购电的运营模式。它特征是多个买主(发电商)竞争售电给一个买主(电网经营企业);而配电公司和用户不能直接选择供电商,而只能从一个卖主(电网经营企业)那里买电,没有选择权。即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各个独立发电企业将电能提供给电网经营企业,用户不能与发电厂签订购电合同,只能由电网经营企业采用趸售或零售的方式供电。而单一购电的运营模式的交易机制,是全部容量合同交易机制。它的主要特点:(1)根据电网所需发电容量签定长期合同,上网电价采用两部制电价。当机组容量可用率满足容量合同要求时,单一购电者支付发电商容量费,而电量电费按调度机组所发电量的变动成本支付。(2)单一购电者承担长期双边容量合同的市场风险,而发电商可以满足其收入要求。(3)发电的固定成本和机组的可用率相关。单一购电者首先估算总固定成本,然后确定机组容量可用率,根据总固定成本及可用率目标,确定基本容量费。基 (4)电量成本一般按实际发电的可变成本补偿。在一定程度下,本容量费按年月不同可调整。 单一购电模式也存在着一些优点,(1)适合于发电商数量较少,系统装机容量较小的单一购电模式下的电力市场。(2)对我国现有的电力工业运营模式改动较小。(3)发电商能够收回足够的固定费用。 电力市场的改革目标在于提高电力生产效率,使电价形成机制合理化,提供高质量、更安全的电力产品,促进电力工业本身的良性发展,并使全社会从改革中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智利、阿根廷、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电力市场改革给其电力市场带来了活力,并激励了世界上其他各国的市场化发展过程。 实行电力市场改革的目的:引入竞争、提高效率,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性发展,降低电价,使用户和全社会受益,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投资方向,保护环境。由于电力是一种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垂直一体化垄断经营模式:政企不分,政府直接干预,电力企业无市场主体地位,市场概念模糊,没有市场活力。 但是在改革上存在横向束缚电力市场首先要求将传统集总式的电力工业分解为可以按市场要素和规则平等竞争并可获利的独立法人实体,也存在着电力公司的纵向解捆,就是发电、输电、配电和销售分离为竞争性的独立实体,形成电力市场中的另一类的竞争主体。 一般来说,电力市场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问题,这些目标有时统一,有时相互矛盾。在电力市场的不同发展阶段,改革的着眼点和目标是不同的。对于发展中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是电力设施的扩建,改革的首要目标是吸引电力投资,建设充足的发电容量,基础设施扩建和升级,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减低电价、提高效率和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成为改革的次要目标。对于成熟的电力市场,改革的焦点是减低电价、提高效率和为客户

电力行业技术方案模板

电力行业技术方案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 电力行业 M2M无线通信技术方案 T h e T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M2M W i r e l e s s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i n E l e c t r i c P o w e r I n d u s t r y 版本号:1.0.0(征求意见稿) ╳╳╳╳-╳╳-╳╳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

前言 本文基于电力行业应用的需求, 提出电力行业M2M无线通信技术方案, 包括功能要求、系统结构、码号要求、设备及接口要求等, 并附参考案例, 是中国移动集团公司和省公司为电力行业提供M2M解决方案的技术依据。 本技术方案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数据部归口管理。 本技术方案解释权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具体技术细节由中国移动研发中心负责解释。 本技术方案起草单位: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研发中心。 本技术方案主要起草人: 李石、吕志虎、赵生、唐剑锋、任赪、姚丰、孙金霞、李威。

目录 1范围 (5) 2引用标准 (5) 3相关术语与缩略语解释 (6) 4业务及功能 (7) 4.1业务需求 (8) 4.2功能要求 (8) 5系统结构和信息流程 (9) 5.1系统结构 (10) 5.2信息流程 (11) 6业务流程 (12) 7码号要求 (13) 8设备及接口要求 (13) 8.1 行业终端功能 (14) 8.2 监测工作站功能 (15) 8.3 系统接口要求 (15) 8.4 对现网设备要求 (15) 9计费与结算 (16) 10网管 (16) 11安全 (16) 11.1 终端鉴权与认证 (16)

电力市场论文

电力市场电价概述 李杰 华北电力大学电气化0604班(200601001111) 【摘要】电力市场的兴起使电价理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电价在电力市场中起着优化资 源配置、组织生产、促进流通、平衡利益等一系列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电力市场的简介,从中重点概述我国电力市场电价的改革、基本理论、影响因素、预测方法等,并给出了自己对现行电力市场电价的一些认识,希望有助于读者对电力市场电价的系统了解。 【关键词】电力市场电价理论上网电价输配电价销售电价电价因素电价预测 0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如何打破垄断经营,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从而提高整体的社会效益成为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重大课题。在电力市场中,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对电力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所有环节进行协调与控制。电价的形成机制与电价的结构体系决定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高效运行。电价既是电力供求的市场信号,又是电力市场发展的调节杠杆,还是关系国计民生、各行各业经济效益和切身利益的重要经济参数。因此,电价问题一直令人关注。我国近年来出台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也将电价及其形成机制列为重要内容。我国电价虽经多次调整,但至今电价形成机制尚不明确、电价结构及水平确定方法尚不科学,从而造成电价名目繁多、水平不一。为此,本文着重从整体方面概述了我国电力市场中的电价的相关问题,并阐述了对电力市场电价的基本认识及见解。 1电力市场简介 1.1 电力市场基本概念 电力市场的实质是通过建立电力系统商业化运营环境来提高整个电力工业的经济效益, 市场竞争机制和用户选择市场是电力市场的两个基本方面。电力市场具有一般市场的基本内涵。其特点表现为交易瞬间完成和以电网为场所。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有:(1)垄断型运营模式:该模式中发、输、配、售电各个环节都实行垄断经营管理。(2)买电型运营模式:该模式在发电领域实行竞争机制, 但只允许有一个买电机构 负责从不同的发电公司购电, 不允许发电 厂将电直接卖给最终用户。买电机构对输电网和最终用户的电力供应实行垄断。 (3)批发型运营模式:该模式允许配电公司直接向发电公司买电, 并通过输电网输送, 因此, 要求输电网向配电公司开放。配电公司对最终用户的电力供应实行垄断。(4)零售竞争型运营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输电网和配电网都开放, 配电和售电的 经营也分开, 在售电领域也引人竞争机制。允许所有的用户选择供电公司, 甚至直接 从发电公司买电。这里的供电公司可以是配电公司, 也可以是没有配电网的电力零售商, 允许成立独立经营的专门向最终用户 售电的供电公司。 1.2 我国电力市场概述 从80 年代开始,一些国家开始进行电力工业改革。例如拉美的智利、阿根廷,欧洲的英国、挪威,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对传统的电力管理运营方式发起了冲击,并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促使世界范围内实行电力工业改革的原因大致有政治 改革、管理效益低下及电力工业失去活力等。电力工业由于具有处于国民经济能源的基础地位,电能不能大量存储,电力生产与消费同时完成和电力事业的公益性等特点,因而长期实行垄断经营。如此大规模的能源生产、传输和消费对现代社会影响深入到方

电力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分析

电力行业的现状和发展 分析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本科课程设计论文 统计软件课程设计 题目关于电力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分析系别统计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7年6月24日 内容摘要 电力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当前我国的电力企业供求面临了一些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认清当前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在充分认识我国电力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优化电力资源配置,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电力的供求形势,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电力供给紧张的原因,最后分析了我国未来电力需求的发展趋势,希望可以对当前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产格局、现状、发展

Abstract The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basic industry and pillar industry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It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and prerequisite for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The current power supply and demand enterprises in China is facing some new problems,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power industry, in the foundation of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status quo of power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find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power resources, so as to improve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enterprises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China's power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the causes of power supply in China nervous, finally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future electricity demand,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in china. Key words: production pattern,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电力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电力行业个人专业技术总结

电力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电力行业个人专业 技术总结 本人95年7月毕业于*****,所学专业为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后分配至文秘自学网,96年8月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几年来在身边师傅同事及领导的帮助下做了一些专业技术工作,现做如下介绍:一、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工作(10kV及以下)96年9月至97年担负分公司10kV配电线路(含电容器)、10kV用户站继电保护定值整定工作,由于分公司原来没有整定人员,但自从开展工作以来建立了继电保护整定档案资料,如系统阻抗表、分线路阻抗图、系统站定值单汇总(分线路)用户站定值单汇总(分线路),并将定值单用微机打印以规范管理,还包括各重新整定定值的计算依据和计算过程,形成较为完善的定值整定计算的管理资料。近两年时间内完成新建贯庄35kV变电站出线定值整定工作和审核工作。未出现误整定现象,且通过对系统短路容量的计算为配电线路开关等设备的选择提供了依据。97年底由于机构设置变化,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开展定值整定工作并顺利完成工作交接。二、线损专业管理工作96年至98年9月,作为分公司线损专责人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完成了线损统计计算的微机化工作,应用线损计算统计程序输入表码,自动生成线损报表,并对母线平衡加以分析,主持完成理论线损计算工作,利用理论线损计算程序,准备线损参数图,编制线损拓补网络节点,输入微机,完

成35kV、10kV线路理论线损计算工作,为线损分析、降损技术措施的采用提供了理论依据,编制“九五”降损规划,96-98各年度降损实施计划,月度、季度、年度的线损分析,积极采取技术措施降低线损,完成贯庄、大毕庄等35kV站10kV电容器投入工作,完成迂回线路、过负荷、供电半径大、小导线等线路的切改、改造工作,98年关于无功降损节电的论文获市电力企协论文三等奖,荣获市电力公司线损管理工作第二名。参与华北电力集团在天津市电力公司试点,733#线路降损示范工程的改造工作并撰写论文。三、电网规划的编制工作98年3月至98年11月,作为专业负责人,参与编制《东丽区1998-20xx年电网发展规划及20xx年远景设想》工作,该规划涉及如下内容:电网规划编制原则、东丽区概况、东丽区经济发展论述、电网现状、电网存在问题、依据经济发展状况负荷预测、35kV及以上电网发展规划、10kV配网规划、投资估算、预期社会经济效益、20xx年远景设想等几大部分。为电网的建设与改造提供了依据,较好地指导了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工作,并将规划利用微机制成演示片加以演示,获得了市电力公司专业部室的好评。四、电网建设与改造工作96年3月至现在参加了军粮城、驯海路35kV变电站主变增容工作,军粮城、驯海路、小马场更换10kV真空开关工作,参加了贯庄35kV 变电站(96年底送电)、东丽湖35kV变电站(98年12月送电)、小马场35kV变电站(99年11月送电),易地新建工作,新建大毕庄35kV 变电站(99年12月送电、20xx年4月带负荷)、先锋路35kV变电站(20xx年8月送电)。目前作为专业负责开展么六桥110kV变电站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