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资料整理

教育学复习资料整理
教育学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儒家非常重视教育在国家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礼记》是儒家著作,其中《学记》(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为经典。

2.孔子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见于其弟子辑录的《论语》中。主张“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

3.苏格拉底:古希腊人。启发式教育,《产婆术》,方法:讨论、谈话、提问等。

4.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三个里程碑:①②③

①柏拉图:古希腊人。培养哲学人才,《理想国》和《法律篇》。

②卢梭:法国人。《爱弥儿》,强调培养自然人,教育要顺其自然,自然主义思想。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③杜威:美国人。《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代表,提出三个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5.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1632年撰写《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教育要适应自然、分科教学。

6. 赫尔巴特:德国哲学家,传统教育代表,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学》,围绕三个中心:教师、教书、教室。

7.教育起源:

心理起源:孟禄,美国心理学家,强调“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在社会主义国家广为流传,如:中国。

第二章教育与发展

1.教育对文化的影响:是指教育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功能:①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物+人)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材)③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多元文化)④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创新)

2.影响人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方面。

第三章教育目的

1.西方传统教育目的观:

①宗教本位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小原国芳。

②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裴斯塔洛齐、福禄培尔。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③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迪尔凯姆、凯兴斯泰纳。基本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来确定。

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①我国教育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方向性;

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③培养“劳动者”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④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的质量标准;

⑤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目的的一贯坚持原则;

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时代取向。

第五章课程

1、课程的类型

①从内容固有属性分: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②从内容组织方式分:分科课程(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逻辑严密和条理清晰的文化知识)

与综合课程(在于通过相关科学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和方法)。

③从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要求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④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⑤从课程性质及其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与隐性课程(学校建筑、设备、空间布置,师生关系、校训、同伴关系、校风等等。)

2、课程理论流派

①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斯宾塞、赫尔巴特和布鲁纳。主要观点:知识是课程的核心,应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强调以知识的学科逻辑体系来组织编排课程;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强调课程目标是理智训练和智力发展。

②经验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主要观点:课程的实质是经验;儿童及其活动是课程的中心;强调课程组织的心理化;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强调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习和发展。

③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康茨、布拉梅尔德、弗莱雷。主要观点:课程是实现未来社会变化的运载工具;社会问题是课程的核心问题;课程知识应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感;课程的学习方式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参与到社会中去。

④人本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马斯洛(研究人的需要)、罗杰斯。主要观点:课程目标是促成学生的自我实现;课程要适合学习者的兴趣、能力及需要;在课程的组织上,强调“整合”;在课程的设计上,重视人文学科。

3、课程的表现形式:①课程计划、②课程标准、③教材(教学材料) P115-119理解内容

4、课程实施的取向:①忠实取向(执行落实方案过程)、②相互适应取向(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进行调试)、③创生取向(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教育经验)。

5、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P124看一下

第六章教学

1.教学的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创造性学力+发展性学力);

②发展学生能力,增强学生体质;

③.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个性的健全发展。.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教育学相统一的规律、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规律、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④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

3.启发性原则—孔子(重点记忆)

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断发展自己的能力。

基本要求: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指导学生学会学习③发挥教学民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习评价

上课基本要求:①目标正确。能够实现认知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领域目标的统一。②内容正确。教学内容必须保证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③方法恰当。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教学形象性和直观性,通知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

法指导。

④结构合理。是讲授、提问、演示、讨论、练习等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⑤教学能力强。教师具备良好的课堂组织和应变能力,有效地对课室教学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冷静、机智地处理课堂突发事件⑥效果优良。看效果主要看学生是否注意力集中、是否积极主动、是否思维活跃等。

第七章学校德育

1.我国德育内容(简答,记住)

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①爱国主义教育②集体主义教育③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④理想教育⑤道德教育⑥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⑦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教育⑧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第八章教师与学生(重点)

1.衡量教师社会地位高低因素:政治地位、经济地位、专业地位、职业声望。

2.(重点记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

3. (重点记忆)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①专业精神的形成。教师需通过教学实践,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实现从理想到行为的转化,形成坚定的职业理想及正确的教育观。②专业知识的拓展。包括学科专业知识不断加深,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不断拓宽,教育学科知识的深化,教学实践性知识的获得。③专业能力的发展。包括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④专业自我的建立。包括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4.(记忆)学生的本质特征:①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②学生是处于发展中得人③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5. (记忆)教师对当代学生观:①尊重学生的人格②尊重学生的独特性③尊重学生的创造性④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依法施教。

6.(重点重点,大题)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影相师生关系的因素:具体表现在教师、学生与环境三个方面。

⑴教师因素。①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应明确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角色,师生之间是“人-人”平等的关系。②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领导方式分为专制型管理方式、放任型管理方式和民主型管理方式。③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不是一种纯粹的理性智慧,而是一种实践智慧,它整合了教师的个人知识、实践经验、人生体验、专业精神追求和个人教育品质。④教师的人格因素。教师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⑵学生因素。①学生对教师的认识、评价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的建立。②学生的不成熟也是影响到师生关系的因素。学生对人和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事物表面,情绪容易激动,会发生冲撞教师的现象,从而影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⑶环境因素。主要是学校人际关系和课堂的组织环境因素。学校人际关系包括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校领导关系。课堂组织环境包括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学生的人数等。

7. (重点,大题)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策略

①树立现代教育理念②尊重、理解、关爱学生③主动与学生交往,善于与学生沟通④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九章班主任工作(重点)

第三节:班级组织与管理的基本策略(一至八大点,分析、提炼、整合)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

⑴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①了解和研究班集体。包括班集体的基本情况、班级学生总体情况和学生生活社区环境等。②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学生个性情况等。

⑵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①查阅学生档案。②观察法。③谈话法。④调查法。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

良好的班级气氛通常具有以下特点:融洽的师生关系;双向师生互动与沟通;合作的同学关系;积极的学习气氛;积极地学习风气;和谐的班级气氛。

为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教师应遵循以下原则:①运用情绪暗示原则②多运用鼓励与强化③给予各种适时关怀④教师必须以身作则⑤正确运用归因理论。

三、明确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根据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短期目标,如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中期目标,如本学期获得优秀班级称号;长期目标,如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等。班主任要让班级成员明确本班的奋斗目标。

四、抓好班干部队伍建设

班主任要把班级管理好,班级骨干是必不可少的。在开学之初,班主任就要了解学生入学材料,初步掌握学生的各种能力、性格、特长,从而确定班干部的人选,此外,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从学生的思想作风、心理状态、学习态度、主动精神等方面发现学生骨干。

五、制定班级组织的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治班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六、搞好班级学习管理

班主任在班级学习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完成智育任务和个性全面发展的要求。既要对学生的学习提出统一要求,重视对群体学习的管理,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实行分类指导,还要充分关注班级中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并创设条件,以发展个性和特长。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形式多样,按活动内容可分为:学习活动、科技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班队活动等。班级活动是一种目的行为,班主任在设计活动过程应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①教育性原则②针对性原则③主体性原则④易操作性原则。八、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计划和总结

班级管理工作计划要根据教育政策法规、中小学培养目标来制订,要与学校工作计划和本班实际相联系,计划要全面,目的要明确,条理要清晰,阐述要简练,操作要可行。班级管理工作总结是班级工作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既是对工作计划执行情况的检查,也是对工作质量的全面评估,以便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一.选择题

1.现代教育史上,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并倡导“发现学习”方法的教育家是【D】

A.赞科夫

B.苏霍姆林斯基

C.皮亚杰

D.布鲁纳

2.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C】

A.自觉性

B.独立性

C.创造性

D.主动性

3.“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D】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春秋》

4.在古代欧洲,曾经出现过一种旨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它是【B】

A.斯巴达教育

B.雅典教育

C.教会教育

D.骑士教育

5.一个社会的教育发展进程与其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之间的关系是【C】

A.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

B.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发展

C.教育常常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发展状况

6.课外校外教育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B】

A.延展

B.必要补充

C.深化

D.变革

7.教材包括【D】

A.教科书

B.CAI软件

C.教学参考书

D.以上三者皆是

8.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儿童,如果在由我所控制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翻其中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富商、甚至乞丐和盗贼。”这种观点过于低估了下列哪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A】的作用。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教师

9.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D】

A.国民教育制度

B.社会教育制度

C.高等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10.“教学相长”这一提法【C】

A.最早出现于《论语》

B.指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C.是我国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之一

D.说明教学过程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要素

11.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A】

A.观察法

B.问卷法

C.谈话法

D.调查法

12.三结合的教育一般是指【A】

A.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

B.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C.校长、教师和家长教育三结合

D.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结合

二.填空题

1.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制),它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2.美国教育家孟禄主张的教育起源论被称为是(心理起源论);而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劳动)。

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4.我国中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义务性)的特点。

5.美育的实施途径主要有: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通过(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6.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基本途径是(教学)。

三.解答题

1.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德育过程和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不同表现在:

教育学重要资料整理

绪论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词源 我国古代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说文解字》作了文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总之,我国古代把教育解释成“劝人为善”。 西方 educare”,指“引出”的意思, 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把教育看作是对人的引导的活动 二、教育的定义 广义:泛指凡是能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社会活动,都可以成为教育。理解的 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其智力和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牢记的 狭义教育的特点: 1.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2.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 3.在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选择题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活动的人。 2.学习者受教育者 相对于“教育者”或“教师”而言的概念 “学习者”这个概念与“受教育者”或“学生”这两个概念的区别 随着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的对象已经从青少年扩大到成人乃至所有的社会公民。所以,比起“学生”来说,“学习者”是一个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类型的词汇。 3.教育影响教育内容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内容上: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注: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主要信息媒介 形式上: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注:有教材中,三要素分别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答题时注意一致即可。 三者间关系纽带桥梁对象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地位:

教育学一题库(13英语班整理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必然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传统教育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即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 4.广义教育: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 5.狭义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全面发展。 6.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 7.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组织形式。 8.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9.学校文化: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10.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11.沟通: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教育学、心理学学习整理资料

教育学、心理学学习整理资料 教育学 一、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

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6.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7. 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8.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 19.癸卯学制——1903年修改为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它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以读经尊孔为教育宗旨。其特点是学习年限长。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

教育学概论(按题型整理)讲课教案

教育学概论 名词解释、选择题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门科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孔子 ·《爱弥儿》的作者是-----卢梭 ·教育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是------赫尔巴特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教育起源论被称为---心理起源论 ·对终身教育提出系统阐述的是----保罗*朗格朗(法) ·下列不是原始教育的特点的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文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世界上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教育的本质:培养人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的活动而作用于社会,它的特定功能或基本职能是通过人类已有文明的传授促使受教育者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智力的沉睡状态进入激活状态,使其沉睡状态的潜能发展为动态的潜能,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教育活动的构成: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六个要素构成;从微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从狭义的角度来解释的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当代社会构成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 ·人的特征: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即个体在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结构与特征方面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教育学主要内容整理

第一章 1、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具体之,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2、教育的历史 原始教育的特点 1. 非独立性——与当时的社会生活融为一体 2. 无阶级性——教育机会具有原始均等性 3. 原始性——形式、手段和内容极为简单,水平低下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阶段的教育。 第一、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学校。 第二、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森严的等级性。 第三.学校教育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实际。 第四,机械性与刻板性。 近代教育的特点: 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与控制,公立教育崛起。 第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第三、教育的世俗化。 第四,教育立法的实施。 3、教育的定义,广义狭义。 广义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德育”是同义词。 4、教育的八个属性 1、教育的永恒性 2、教育的生产性 3、教育的历史性 4、教育的继承性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6、教育的长期性 7、教育的民族性 8、教育的阶级性 5、教育的要素与作用 1、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学校教育,教育者则主要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 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影响源,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层于主导地位。 2.学习者 第一,学习者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第二,学习者具有独特个性,身心不断发展完善

《教育学基础》期末重点知识整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的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 级)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3. 教育的基本形式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特点:(1)启蒙性与长期性(2)全面性与渗透性(3)针对性和权威性 学校教育的特点:(1)职能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3)内容的系统性 社会教育的特点:(1)对象的开放性(2)内容的多样性(3)媒介的多元化 4. 教育理念的含义及作用含义:所谓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性判

断与看法,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 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作用:(1)反思与概括作用(2)导向与激励作用(3)创新作用 5. 当代主要的教育理念 (1)终身教育理念【特征:终身性、整合性、民主性、灵活性】 (2)全民教育理念【特征:差别平等、普及化】 (3)素质教育理念【特征: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主体性】6. 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简答或论述) (1)教育学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教育自觉性的提升 (3)教育学为反思性、研究性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教育功能(上) 1. 教育功能的分类 (1)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生存与发展的作用 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学前教育学整理资料

第一章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背)教育概念: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教育指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二.(背)学校教育(即狭义教育):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 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 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活 动。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的物质资源 (1)教育者(2009.4):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 任的人都是教育者。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是接受教育的人。 (3)教育内容: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没有教育内容也无从产生教育活动。 四.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宏观功能——促进社会发展 教育的微观功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1)人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到老年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五.(背)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1. .教育的发展急剧增长 2. 教育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 3. 教育的内涵扩大 4. 教育作用愈加重要 5. 教育的不平等依然存在。 (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 全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方向

2. 提倡终身教育 3. 倡导教育的民主化 4. 教育的现代化 5. 教育与社会紧密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6.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决策的先导 补:有时间看下:1.教育现代化: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是教育整体的变革。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变革,其中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核心。 2.全民教育:指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事实上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3. 终身教育: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接受教育应是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它在时间上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在空间上贯通了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界限,打破了教育为学校系统所垄断,改变了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的模式。 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一、物质环境与学前教育:物质环境是指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气候、山河、海洋、空气、 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 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备条件。 二.(背)精神环境: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1)对学前儿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环境包括:1.父母及家庭成员的表率,家庭生活气氛 2.居住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及情调 3.社会环境中的道德水准和文化生活 4.托儿所、幼儿园的园风,直接教育者的品德修养等 三.(了解)经济是教育的基础:1. 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 经济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 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和变革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4.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四.(了解)现代教育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1. 现代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条件 2.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必要因素 工业社会初期——主要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

教育学一题库13英语班整理复习资料

1. 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 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必然联 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传统教育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在教师的主导下系统地传授知识,即是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教学模式。 4. 广义教育: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 5. 狭义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 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 (或身心两方面)全面发展。 6. 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 7. 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组织形式。 8.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9. 学校文化: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 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10. 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11. 沟通: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 12. 儿童主体活动:是儿童依据自我调节的能力水平,对与自己有关系、也有意义的内外刺激进行反应的过程。 13. 儿童的发展: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14. 辐合论:也称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

河南专升本教育学复习资料-教师和学生

河南专升本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五章教师和学生 1、教师是受一定社会的委托,以培养学生为职责的专门教育工作者,使学生治理开发者和学生个性的塑造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 2、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锻炼和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这一作用具有必然性、辩证性和条件性。 3、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4、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5、教师劳动的性质、任务、对象、手段、方法、过程、成果的特殊性和人才成长周期长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个体性与群体形相结合、持久性等。 6、教师劳动的持久性是由人才成长周期的规律决定的。 7、教师的职业品质包括优良的职业道德和优良的智能结构两个方面。 8、教师的职业道德主要内容包括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对待学生的道德;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对待自己的道德。 9、教师以积极的态度从事教育劳动,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对待教育事业道德的一个最基本内容。 10、热爱学生构成教师对待学生道德的一个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11、教师在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方面应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亲密团结、互相协作、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反对文人相轻,互相猜疑,业务封锁。 12、教师的智能结构包括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像学生穿的各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的能力结构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对各种影响进行教育加工的能力,对教育影响进行传导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 13、教师掌握的专业知识应具有如下特点:理论性大于实践性,偏于系统性和全面性,较强的基础性。 14、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在教师的教导下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受教育者,使教师进行教育劳动实践的客体。但是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有时教育的主体。 15、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她实在教育过程中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终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16、师生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和道德风尚的影响,具有社会制约性。 17、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是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为目标,以共产主义道德规范为指导,以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为特征的师生关系。 18、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联合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其首要的条件是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讲。则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职业品质修养水平。 19、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20、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21、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22、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年龄阶段内,绳拉力和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典型本质(或规律性)的特征。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教育学复习资料33977

一、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二者的关系? 答:(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目的、制度、内容与方式,以及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主要表现为: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3)二者关系的协调①关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由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与文化要求来考察教育;还应当重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发挥教育特有社会功能,注意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②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制约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的特性。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当做绝对的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③在重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独立性。教育是一定社会中的教育,社会制约性是其根本特性,而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应在重视教育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自身的规律,健康、合理的发展。 总之,教育要与这一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状况和民族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同时又要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 二、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在你看来,需要一些什么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积极作用? 答:(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主要是指向整个社会整体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的。而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是作为工作来设计、培养的。具体而言,对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评价如下:①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存在和延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提出大量新的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各种潜能,获得大量的人力资本,从而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演变和发展。③教育的社会变迁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是作为社会的工具来审视、设计、培养和训练的。然而,在该过程中,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思维品质、个人潜能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①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合理、科学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人们需求的满足、建议的表达和权利的实现,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助于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健全的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提升教育质量,以便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有助于社会创造力的提升和社会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为促进社会的变迁做好准备。 可见,健全的社会制度和良好的教育质量是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条件。因此,要促进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教育的高质量性。

教育学考研资料整理分享

教育学考研资料整理分享 朱熹将人性分成“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两个方面。“天命之性”就是“理”(性即理),是绝对至善的。他认为,每个人的形体气质都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气质的个体对“天理”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气质之性”。所以“气质之性”是因人而异的。 朱熹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通过“变化气质”,使“气质之”接近“天命之性’’(接近“天理”)。气质中最不利于“天理”显现的因素就是“欲”。所谓“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在他看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朱熹把人受教育的过程大略划分为两个阶段:十五岁以前受“小学”教育;十五岁以后受“大学’’教育。他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成一个统一的教育过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阶段。他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以事”,大学是“教以理”。 (1)关于“小学”教育思想 朱熹特别重视小学教育,认为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他还从儿童心理特点上分析“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儿童时期是人的心智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如果对于儿童行为习为的培养及儿童的教化能够与心智发展相吻合,就会达到一种“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效果,这时养成的一切品质都是很稳固的。 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伦理道德规范的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学习,简单地说,就是“教事”、“学事”。教儿童只是教他如何去做,不必教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即便是和儿童讲道理,也要求浅近具体。小学的教育方法要尽可能具体、明确;教法应尽量生动形象。 (2)关于大学的教育思想 十五岁以后是“大学”教育阶段。“大学”教育的任务是“穷其理”、“以理教”。“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即“大学”的任务是利用小学所学到的知识经验去推测未知的事物,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朱熹认为大学主要是要去读书,即“读书穷理”。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主要靠自觉,学习的成败在于学习者的自觉性。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读书、穷理。 关于凯程:

教育学加整理资料!!

一,选择题(10-20题) 二,辨析题(4-5题) 1.人是班级管理的核心要素,学生是班级管理的客体。 答案:该说法错误。 从班级管理对象看,班级管理既以“人”作为管理的“核心”要素,又使其它教育管理要素与之紧密相联,形成具有整体功能的育人系统。 构成班级管理的要素主要有人、事、信、时、空、物、财等,其中事、信、时、空、物、财等与人不是有直接的联系,就是有间接的联系,况且班级教育管理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因而,班级管理把人作为教育管理的核心对象是明智之举。 然而,在肯定人是教育管理的核心要素的同时,不能否定事、信、时、空、物、财等要素各具特色的育人功能。为此,班级管理不仅把人作为自己教育管理的核心对象,而且要把具有整体育人功能的班级管理系统作为自己教育管理的对象。但不能认为班级管理系统就是班级集体。 2.客观环境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 3.课程就是指课表上开设出的科目。 答案:该说法错误。 从广义上说,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包括校外)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主要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文化的影响。从狭义上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上。 广义上的课程除了学科课程,还包括活动课程、潜在课程等。 4.教师劳动具有鲜明的示范性 5.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 6.教学就是教育 7.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方法 三,名词解释(4-5题) 1.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答案: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的身心世家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狭义教育目的答案: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体要求 3.教育内容答案: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 4.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答案:社会分层,个体、群体和社会组织由于对财富、权利与名望等社会资源的不均等占有而形成的高低有序的若干层次;社会流向,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 5.教师答案:广义的教师是指有威信的、聪慧的、对人们有巨大影响的人,或者说是指把知识、技能、思想、品德传授给别人的人。狭义的教师是指受过专门训练在知识、技能、思想诸方面比较成熟,有一定教育素养的,按照国家的社会要求 6.狭义的个体发展答案:个体发展是指个体在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性结构与特征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