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知识。

2、领会老子文章的思辨性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老子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又名老5fi[dan],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二、老子的基本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童,5000余字,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分《道经》、《德经》两篇,《道经》谓体悟道之所传,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德经》谓先修自身心意,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O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课文精讲:

第[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对此,《老子》在本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岀来。这说明老子特别重视"无",谈谈理解。

参考1 :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一个车轮或器皿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车轮或器皿的作用。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

空的部分起了住的作用,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这一段话很巧妙地说明''有'和''无"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辩证关系,它把''无"作为主要的对立面。

参考2 :老子认为车轮、器皿、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毕竟是有了车轮、器皿、房子等f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本来没有车轮、器皿、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第2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日余食螯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逬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縫的行为Z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如何理鱒这句话的含义?

老子以辩证的观点告诫人们应如何修身养性。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现象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捋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第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知道满足的人是冨人,强劲奋逬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作者为什么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老子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则是高明、圣明。这是f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知实际上更为困难,一般人的毛病都在于不自知。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第4章:其安易捋,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

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干里之行,始于足下。

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还没有岀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张开了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暹远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岀来的。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f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失。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会遭受损失。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因此”圣人以不欲为欲,不看重难得的财货,以不学为学,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成万物的自然生灭,而不敢擅自去改变它们。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给你哪些启示?

(1 )防患于未然。

(2 )慎重如始。就是要始终保持开始时的态度,对待工作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要制定能实现目标的计划措施,并在做事时运筹帷幄,时刻保捋清醒的认识,并做到全力以赴,这样事情就会容易成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干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段话体现了老子的什么主张?

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事物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说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同时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业。

本文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1)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和对偶,像诗,也像歌谣,语言简短精炼又充满哲理,像格言。

(2 )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第11童以"车""器""室"设喻,形象阐明了对一切事物其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第64童以"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 ”干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小处积累才能成功的道

理。

研读探讨: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

儒家:

孑L子:道德上主张”仁”,政治上主张”礼治”

孟子:主张” CiBr

道家:

老子:强调"道",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

生活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

儒家:

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根(苏轼、李白、陶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道家:

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B.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粗(苏轼、李白、陶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儒家论“天道“:

荀子的思想里,也明显吸收了道家思根,如《荀子?天论》篇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儒家思根中超然通达的_面:

(曾皙)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

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日:"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子日:"道不行,乘檸浮于海。"

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十九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第二章)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第七十八章)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五十四章)

从"儒道互补"看"钗黛合一"

宝钗似乎是一^儒家人物,谨言慎行、积极进取,近乎”圣人”;而黛玉则更像一^ 道家人物,自然率真、灵动飘逸,婉若"仙子"。前者是主流、正统,因此为"(衡芜)君";后者为辅助,因此为"(潇湘)妃(子)"。

湘云最初受宝钗影响,倾向于儒家,如她向宝玉所说的仕途经济;后来,与黛玉也颇为知心,如凹晶馆联诗。这是中国古代士大夫常走的一条路:最初总是希望能够"学而优则仕",有一番作为;当理想受挫、四顾茫然时,便思退隐,寄情山水。

讨论:

在治国、求知、为人处世等方面,我们可以怎样去实践"儒道互补"呢?

我们如果把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消极的人生观念适度地配起来,我们便能得到一种和谐的中庸哲学,介于动作和静止之间,介于尘世的徒然匆忙和完全逃避现实人生之间;世界上所有的_切哲学中,这一种可说是人类生活上最健全最完美的理想了。

林语堂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重点、难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一、以老子简介导入:(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 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二、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现实社会中的士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三、内容分析: (一)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老子》五章同步学案2012学生____龚德国

《老子》五章同步学案 一.文言知识积累 1.给下面加点的字读音 音声相和.夫.唯弗居受国之垢.虽有舟舆. 2.解释下面加点的重点字词 ①道.可道.,非常道 ...。 ②名.可名.,非常名.。 ③此三者,以为 ..文不足。 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3.解释或翻译《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①成语: 有无相生 前后相随 绝圣弃智 见素抱朴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②格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断句难点 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二. 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的含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抱:怀抱 B.道可道,非常道常:永恒的 C.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文:文字 D.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居:居住 2.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无,名天地之.始 B.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涉 D.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3.下列句子句式不同的一组是: ( ) A.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无,名天地之始 B.天下莫柔弱于水仕宦于台阁 C.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老子》第一章提到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具有不可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和根源。 B.第二章强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反映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C.第七十八章说”受国之垢,是社稷之主”,只要能够蒙受国家的屈辱,就可以做君主。 D.第八十章里.老子认为,让百姓不用各种器具, 不去冒险,只要满足他们的温饱需要,就可以使国家太平发展。 5.把下面四句话按恰当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连贯的一段话。 ()

《老子》四章 导学案

《老子》四章导学案(含答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 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 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 二、预习检测 1.老子,姓李名耳,字,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的思想核心是“”。老子传世作品《》(又称《老子》),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2.字词注音 毂牖矜赘泮 3.词语释意 毂: 埏埴: 器: 牖: 企: 彰: 伐: 矜: 长:

过: 三、文本探究 1.阅读四章文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2.翻译,请结合注释翻译《老子》四章,并做好批注。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二十四章: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4.怎样理解第十一章的“有”“无”? 5.第二十四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6.第三十三章中,老子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7.第六十四章蕴含什么道理? 8.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学习过的荀子《劝学》中有这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讲的道理有什么不同?

《〈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热爱生活,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xx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二单元2《老子》五章含答案

2《老子》五章 低下头,你才能看见我 老子哲学中,我觉得根源性的那句话应该是:“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美德在低处,流水向低处,要把一个人的生命落到实处,实处也即低处。 老子告诉我们,“素”是生命的原色。绚烂来自“素”,最终还是要回到“素”。“素”和“朴”一起,成为人生这首大诗的诗眼,一双亮晶晶的眼睛。这双眼睛蒙了尘,人生就会黯淡无光。“素”是无杂色,“朴”是无机心。一个人的内心,既无杂色,也无机心,他就是一个“朴素”的人,反过来也对,一个“素朴”的人。所谓“天道”,就在“素朴”二字中得到体现。 地位高的人,心可以放得很低,他也是一个“素朴”的人。心放得很低,生命的境界就得到扩展,他的那颗心,就会成为老子所说的“谿”或者“谷”。“虚怀若谷”,就是这个意思。心像谷一样空无,一样宽绰,就能容得下东西。人的心要是成为一个“谷”,他就有了包容。有了包容,他就不会认为只有自己过的生活才叫生活,别人的都是瞎扯。他就不会盛气凌人,也不会虚张声势。他会活得本分,也活得踏实,活得像一个正常的人。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1)老子(约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吏,晚年辞官隐居。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受益颇多。 老子第一个提出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老子是一位杰出的辩证法大师,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观察到万事万物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提出了许多富有辩证法思想的命题。 在社会历史观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老子的哲学思想可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他的思想和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2)《道德经》的主要内容

老子四章

二十五、《老子》四章 【学习要点提示】 1.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2.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结合本文掌握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 【作品背景介绍】 1、老子其人其书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广泛。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五千精妙,博大精深,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他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 2、学习和研究《老子》的意义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国思想史上一座名垂千古的丰碑,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之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千多年来,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全面地把握这一光辉著作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源流和民族精神的关键之一。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宏观视野和战略眼光重新反思和研究考证《道德经》及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全面正确地把握它的思想内涵,对于在全球化条件下重建中华文化,显扬其本真主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先秦时期的文章,通假现象较为普遍,词不达意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解读先秦时期的文章要根据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意思来解,切不可望文生义和凭空臆断。 【相关网址链接】 《老子》(道德经)老子网老子文化论坛 老子传奇 【作家作品汇评】 1.隋·薛道衡《老子庙碑》 其辞简而要,其旨深而远。飞龙成卦,未足比其精微;获麟绝笔,不通方其显晦。 2.陈鼓应《老子注译与评介》 常人所见只是事物的表相,看不见事物的里层。老子以其丰富的生活经验所透出的智慧是,来观照现实世界中种种事象的活动。他认为:一、事物常在对待关系中产生,我们必须对于事物的两端都能加以彻察。二、我们必须从正面去透视负面的意义,对于负面意义的把握,更能显现出下面的内涵。三、所谓正面与负面,并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它们经常是一种依存的关系,甚至于经常是浮面现根底的关系。常人对于事物的执取,往往急功近利,只贪图眼前的喜好。老子则晓喻人们,要伸展视野,观赏枝叶的繁盛,同时也应注视根底的

《老子五章》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老子五章》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要点】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 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一、【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二、【作者生平】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在西方,《道德经》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实上,该书至少出版过四十种不同的英文译本,除了《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它书籍的版本。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对人类思想的影响像老子那样广泛和持久。 三、【创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老子》五章 学案

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 对应学生用书P8 老子(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礼于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道教尊其为“太上老君”,老子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老子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主要著作《道德经》,也直接称《老子》。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

《老子》一书,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写作基础及背景,主要有三点: 第一,老子静思好学,为他打下了渊博的知识基础。老子自幼聪颖,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他的学识远近闻名。 第二,超脱的环境和明智的境界为他提供了记录和评议时事的条件。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经历了时事的严酷动乱与变迁,他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身在朝廷,洞察时弊,凭借超然的环境,远见卓识的才能,卓尔不群的境界,旷古之智与气魄,关爱民生和关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第三,共同的志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经》。函谷关守关关令尹喜,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他早闻老子大名,他的远大志向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 ①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经》,也称《老子》。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经典。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原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道经》主要为宇宙论和本体论,《德经》主要为人生论和政治论。 ②《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展示了他的辩证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不是有目的地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③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课本中所选的《〈老子〉五章》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是其思想的内核和精华。 《〈老子〉五章》体现了老子的宇宙观、价值观和政治观。他认为天地万物皆源自“道”,“道”有自己运行的规律,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同时他还提出治国方针“无为而治”,使民心淳朴,天下大治。但又主张社会回复到“结绳记事”“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这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老子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面还在于提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 章次内容 第一章本章提出老子的最高哲学概念——道。旨在说明:①“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②“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 第二章老子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相对的、变化的,强调人要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对于人类努力所得的成果,不必擅自据为己有,即“功成而弗居” 第十九章老子阐述的治国主张。首先讲应抛弃智慧、聪明、仁义、学问,会有利于人民。然后从正面主张“见素抱朴” 第七十八章从生活经验出发,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道理,本质上强调“圣人”应遵循的治国之道,即“受国之垢”“受国不祥” 第八十章描述理想中的社会状态,即“小国寡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可以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可以被命名的名称,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doc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 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二、检查学生预习。 三、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四、文言知识积累 A.读音 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 B.重点字词 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 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C.《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 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初一传统文化教学案设计-2-《老子》(五章)中《有无相生…》

教学案第一页

教学案第二页

《老子》五章教案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二、重点、难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一、以老子简介导入:(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老子的思想: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二、创作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现实社会中的士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三、内容分析:(一)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译文:道,(如果)能过说出来,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够叫得出来,它(也就)

《老子有无相生》导学案教师版

课题《老子·有无相生》 编写: 刘京平审稿: 【本课时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实词、虚词等文言现象; 2、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知识链接】 1、文体知识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道德经》是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2、作者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自主思考(思)】 1、找出下列通假字。 ①自见者不明(“见”通“现”) ②死而不亡者寿(“亡”通“妄”) ③其脆易泮(“泮”通“判”)

④起于累土(“累”通“蔂”)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 ①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 ②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 ③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容词作名词) ④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 ⑤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 ⑥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 ⑦其未兆易谋(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 ⑧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 ⑨慎终如始(形容词作动词,慎重对待) 3、找出下列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①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不行:走不远; 不明:不能明理) ②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从事:做事;几成:差不多成功) ③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弱:柔软;坚强:僵硬) 4、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 ①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 ②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 ③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 ④千里之行(宾语前置) ⑤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被动句) 5、翻译下列句子 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译文: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 ②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老子》四章 学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学案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字音、字形、文言知识; 2.[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老子》的相关知识,体会老子的哲学思想。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老子,相传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他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蒙山著书立说,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不知所终. 老子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老子的思想精髓: 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作为一个史官,老子从历史中看出了兴亡更替的规律,昔日的霸主或是众叛亲离或是趋于灭亡.所以他不认为争强好胜是可以达到长久之道的,他更赞成人们采取一种清静无为的态势.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但认为“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道”可以解释为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一、导入 以动画《老子说》导入,体会老子的思想。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老子五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 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二、检查学生预习。 三、老子其人其书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四、文言知识积累 A.读音 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 B.重点字词

老子五章同步学案2012

《老子》五章同步学案 一、文本内容讲析;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评析: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道”是这章(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在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 本章旨在说明:(1)“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妙;(2)“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调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评析:道是绝对的、永恒的,但是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事物都是相对的、变动的。美与丑、善与恶、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称谓、概念与价值判断,都是在相对的关系中产生的,同时这种相对关系也不断地变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说明一切事物在相对的关系中,显现相成的作用,互相依赖,相互补充。 老子强调每个人都要发挥创造的动力,但是不能让自己的私欲无限发展。“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生”、“为”、“功成”,正是强调人要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但是对于人类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自据为己有。 “不有”、“不恃”、“弗居”就是强调个人要消除占有的冲动,因为人类社会的争端,就在于人人都想扩张自己的私欲,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直,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人民才能回到孝和慈;抛弃了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评析:这章具体陈述老子的治国主张,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这章老子首先讲应该去除哪些东西,再从正面讲怎样做。 老子主张摒弃知识、智慧、摒弃仁义等道德规范。特别强调的是,“素”、“朴”都是指的是没有搀杂“人为”因素的自然本性。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译文: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超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小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祸,才算是天下的君主。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语。

《老子》四章 练习题

《老子》四章练习题 一、读懂文意 边诵读边完成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 1.三十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共一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当其无.(车毂的中空处),有车之用.(功用)。埏.(揉和)埴.(黏土)以 为器.(陶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2.企.(踮起脚)者不立 ..(不能久立),跨.(阔步行走)者不行,自见 ..(偏执己见)者不明,自是.(以……为是)者不彰.(彰显),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长久)。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赘瘤)行.(同“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做)。(第二十四章)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 ..(强劲奋进)者有志.(意志)。 不失其所.(地方、位置,指立身之地)者久,死而不亡 ..(不朽)者寿.(长寿)。(第三十三章) 4.其.(代指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安.(安稳)易持.(持守),其未兆.(显露迹象)易谋.(解决),其脆.(脆弱)易泮.(同“判”,分离),其微.(细微)易散.(散失)。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细小的萌芽);九层之台,起于累.(同“蔂”,土筐)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接近)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以……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以……为学)不学,复.(弥补,补救)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 二、语言理解与积累 翻译下列句子。 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所以,有了它们(车子、器皿、房屋)给人带来便利,但恰恰依靠“无”才使它们发挥了作用。(要点:准确译出“有”与“无”的关系,不能译为无内容硬联系的并列句子) 2.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要在事情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把它做好,要在混乱还没有产生的时候把它治理好。(要点:未有、未乱) 三、重点理解 1.选文第十一章是如何说明“有”和“无”的关系的?你如何看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选文第十一章很巧妙地说明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车”“器”“室”都有

《老子》 五章 教案

《老子》五章 学习目标: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面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自读、自我探究、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美文欣赏】平和为美 平和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宽容是平和的外观。平和的人,厚德载物。雅量容人,推功揽过,能屈能伸。“原谅失败者之心,注意成功者之路”,处事方圆得体,待人宽严得宜。 冷静是平和的内涵。平和的人,其玄机在一个“静”字,“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冷静处人,理智处事,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平和的人,眼界极高。表面平凡,实则内聚,心中有坚石般的意志,胸中有经世济邦之策。其心,天心,天青白日;其才,玉韫珠藏。居轩冕之中,不忘山林之味;处林泉之下,须怀廊庙之经纶。 平和的人,执热情而不做作,忠诚而不虚伪。内不见自己,外不见人,施恩于人是出于真诚,而不是利用别人来沽名钓誉,信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光明磊落,纯心做人。 平和既是一种修养,又是一种工作方法。平和的人,从不被忙碌所萦绕,闲时吃紧,忙里悠闲。待人不严,教人勿高。宽严得宜,分寸得体。身心自在,能享受生活之乐趣。 平和的人生,是和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 授新课 一、进一步审视“哲人”----老子 老子(约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曾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吏,晚年辞官隐居。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受益颇多。老子第一个提出“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老子是一位杰出的辩证法大师,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观察到万事万物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提出了许多富有辩证法思想的命题。 在社会历史观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老子哲学思想可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他的思想和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老子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后退隐,著《老子》延伸:老子其人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P222) 一、老子简介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朝日趋没落,乃退隐,着《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二《老子》简介 《老子》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共81章,约5000字。 《老子》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在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反对“天帝造物”论,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演变的根源。因而,可以认为,老子是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始祖。 强调一切均要顺应自然法则,即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他却忽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提出“弃绝圣贤”、“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的政治主张,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 自然无为——老子的思想核心。即面对神秘玄奥的自然,人只能听天由命。故他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追求柔弱)、退让”。 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如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相随”等。 指出对立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如他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观点(4、5)都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道可道》赏析(P222) 1、解题 出自《老子》第一章。可视为整部着作的导语。如同现在的理论着作,作者往往要在“导语”中将使用的一些新概念作必要的交代和说明。同理,老子也把他创造和使用的新概念作了事先说明。主要有:“道”,“名”(即“概念”)、“无”、“有”、“玄”等。 先串讲,再作具体分析。 2、翻译 道,可以用语言表达,但不是常说的“道”;概念,可以给它一个命名,但不是常说的“名”。用“无”,给天地的初始阶段命名;用“有”给万物的根本命名。所以,常用“无”去观察天地的奥妙;常用“有”去观察万物遵循的规律。“无”和“有”是出于认识事物的同一需要而创造的名称不同的两个概念。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认识万物奥妙的总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