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菌核秆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水稻菌核秆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水稻菌核秆腐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水稻稻瘟病病菌研究进展_任鄄胜

第15卷第1期2008年1月 现代农业科学M ode rn A g ricu ltura l Sc i ences V o.l 15N o .1 Jan .,2008 文章编号:1005-4650(2008)01-0019-05 水稻稻瘟病病菌研究进展 任鄄胜 1,2,3 ,肖陪村2,3,陈 勇2,3,黄 湘 2,3 ,王玉平1,李仕贵 1 (1.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成都611130;2.内江农业科学研究所,四川内江641000; 3.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四川内江641000) 摘要:稻瘟病菌(Phy ricularia grisea (Cooke)Sacc .)是全球水稻产区最为流行、最具有破坏性的病原体,也是研究病原菌和寄主互作的主要模式病原菌。世界各国科学家对稻瘟病菌全面系统地进行了研究。就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致病性和遗传宗谱的关系、稻瘟病菌功能基因和基因组的研究进行了归纳论述。 关键词:稻瘟病菌;致病性;生理小种;遗传宗谱;功能基因;基因组中图分类号:S511;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A The R esearch Progress on R ice B l ast Fungus REN J uan -sheng 1,2,3,X I AO P e-i cun 2,3,CHEN Y ong 2,3,HUANG X iang 2,3,W ANG Y u -pi ng 1,L I Sh-i gu i 1, (1.R ice Res earch Instit u te of S i chuan Agricultura lU n i vers it y ,C hendu 611130,Ch i na ;2.Agri cu lt u ral S ci ence Res earch Instit u t e of Neiji ang ,Neijiang ,S ichuan 641000,C hina ;3.N eiji ang hybri d iz ati on R ice Technol ogy D evelopm ent C enters ,Neiji ang ,S ichuan 641000,C hina) Abstrac t :M agnapor t he grisea i s the m ost ep i de m i c and destructi ve pa t hogen of r i ce w or l d w i de.And it is also the pr i ncipa lm ode l o rganis m for research on i nteracti on bet w een f unga l pathogen and host p l ants .Sc i entists a t ho m e and abroad have round l y done re -search i nto rice b l ast fungus .It is rev ie w ed and su mm ar i z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v iru lence spec i a li za ti on o f rice blast f ungus ,viru -lence ,relationshi p bet w een pathogenicity and genetic li neage ,f unctional gene and the geno m e of t he r i ce blast fungus . K ey word s :M agnap orthe gr isea ;pathog en i c ity ;physio l og ic race ;genetic li neag e ;f unc ti ona l gene ;genom e 收稿日期:2007-12-18 作者简介:任鄄胜,男,1978年生,山东鄄城人,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稻瘟病及其抗性遗传育种。E-m ai:l rjs heng @163.co m 通讯作者:李仕贵 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世界上超过半数的人口以此为主食;同时,水稻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为适应全球人口的增长,国际水稻研究所估计到2020年水稻产量要在目前基础上再增加三分之一[1]。水稻稻瘟病是我国稻区和世界其它稻区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稻瘟病发生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危害严重,流行年份可减产10%~20%,严重时可减产40%~50%,甚至绝收。据测算,每年由稻瘟病造成的水稻损失产量足以养活6000多万人[2]。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Phyric u l aria gr isea (Cooke )Sacc .引起的,被称为灰梨孢=Pyr icul ar i a oryae Cav .或称稻梨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M agna -p ort he gr isea (H ebert)Barrnov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水稻稻瘟病菌的生活史如图1所示。该病菌不仅侵染水稻,还能侵染小麦、大麦和粟等农作物,甚至侵染植物的根部[3,4]。基于水稻作为农作物的重要地位和稻瘟病菌对水稻危害的严重性,人们对稻瘟病菌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对前人和近几年来稻瘟病研究的情况加以综 述, 并对其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图1 M agnzporthe grisea 的生活史F rom:D ean e t a.l N ature ,434:980~986 1 致病性分化 1.1 鉴别品种 早在1637年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5天工开物6中记载了稻瘟病的发生,将稻瘟病称之为/发炎火0。到1922年日

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进展_叶丽丽

[4]朱校奇,邓启云,陈春光,等.再生稻及超级杂交稻再生利用研究进展[J].杂交水稻,2007,22(3):6-9. [5] 马绪亮,李合松,刘莉莉.应用14 C 示踪技术研究超级杂交稻同化产物转运分配及其与早衰关系的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08,(6):142-146.[6] 任天举,李经勇,邹亚兰,等.头季稻后期光合产物对再生稻的 影响[J].再生稻,1997,(2):17-21.[7] 徐富贤.杂交中稻抽穗后再生芽生长与头季稻茎鞘物质积累的关系[J].中国水稻科学,1997,11(3):160-164. (责任编辑:高国赋 ) 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进展 叶丽丽1,王翠红1,彭新华2,王丽慧1 (1.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湖南长沙410128;2.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 摘要:为正确评价农业生产中秸秆还田的作用,本文从土壤肥力质量、土壤健康质量、土壤环境质量三个方面综述了秸秆还田 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并展望了秸秆还田的前景。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肥力质量;土壤健康质量;土壤环境质量中图分类号:S1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0X (2010)19-0052-04 Effect of Straw Returning on Soil Quality YE Li-li 1,WANG Cui-hong 1,PENG Xin-hua 2,WANG Li-hui 1 (1.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HNAU,Changsha 410128,PRC;2.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njing 210008,PRC) Abstract:In order to correctly evaluate t he effect of straw returning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the effect of straw returning on soil quality was introduced from three aspects (soil fertility quality,soil health quality and 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and the prospects of straw returning were viewed. Key words:straw returning;soil fertility quality;soil health quality;soil environmental quality 秸秆因含有一定的氮、磷、钾等多种元素,同时富含大量的纤维素、木质素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质而一直受到农业科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人们在秸秆 还田的技术、 作用以及产生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早期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对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已将秸秆还田作为农业生产中土壤培肥的一项有效措施来实施,甚至有的国家如日本还将此当作法律来执行。然而近十几年研究表明,秸秆还田可能带来如温室气体排放、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我国是秸秆产量较丰富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秸秆年产量约7.9亿t 左右,约占全世 界的39.5%,但目前这些秸秆除小部分用作燃料、 造纸、畜牧饲料外,大部分秸秆被就地焚烧,还田率极低,仅占总产量的1/4。由此可见,我国的秸秆还 田措施有大量发展空间。 本文从近十年来提出的土壤质量概念,即土壤肥力质量、土壤健康质量以及土壤环境质量3个方面综述了由秸秆还田带来的影响,旨在为农业生产中实施秸秆还田措施提供一定参考。 1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1.1 土壤物理指标 1.1.1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调控土壤物理、生物过程和土壤有机质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多数研究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具有良好的改土培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0.05~0.25mm 的粗粒级团聚体含量的作用。秸秆还 收稿日期:2010-07-24 作者简介:叶丽丽(1983-),女,四川内江市人,在读硕士,研 究方向为土壤物理。通讯作者:王翠红 !!!!!!!!!!!!!!!!!!!!!!!!!!!!!!!!!!!!!!!!!!!!! 湖南农业科学2010,(19):52~55Hunan Agricultural Sciences

水稻白叶枯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水稻白叶枯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别名:水稻白叶瘟、水稻地火烧、水稻茅草瘟 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异,常见分3种类型。叶枯型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发病先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线状斑,很快沿线状斑形成黄白色病斑,然后沿叶缘两侧或中肋扩展,变成黄褐色,最后呈枯白色,病斑边缘界限明显。在抗病品种上病斑边缘呈不规则波纹状。感病品种上病叶灰绿色,失水快,内卷呈青枯状,多表现水稻白叶枯病田间为害状在叶片上部。急性凋萎型苗期至分蘖期,病菌从根系或茎基部伤口侵入维管束时易发病。主茎或2个以上分蘖同时发病,心叶失水青枯,凋萎死亡,其余叶片也先后青枯卷曲,然后全株枯死,也有仅心叶枯死。病株茎内腔有大量菌脓,有的叶鞘基部发病呈黄褐或褐色,折断用手挤压溢出大量黄色菌脓。有的水稻自分蘖至孕穗阶段,剑叶或其下1-3叶中脉淡黄色,病斑沿中脉上下延伸,上可达叶尖、下达叶鞘,有时叶片折叠,病株未抽穗而死。褐斑或褐变型抗病品种上较多见,病菌通过剪叶或伤口侵入,在气温低或不利发病条件,病斑外围出现褐色坏死反应带,病情扩展停滞。黄化型症状不多见,早期心叶不枯死,上有不规则褪绿斑,后发展为枯黄斑,病叶基部偶有水浸状断续小条斑。天气潮湿或晨露未干时上述各类病叶上均可见乳白色小点,干后结成黄色小胶粒,很易脱落。水稻白叶枯病造成的枯心苗,在分蘖期开始出现,病株心叶或心叶以下1-2层叶出现失水、卷筒、青枯等症状,最后死亡。白叶枯病形成枯心苗后,其他叶片也逐渐青枯卷缩,最后全株枯死,剥开新青卷的心叶或折断的茎部或切断病叶,用力挤压,可见有黄白色菌脓溢出,即病原菌菌水稻白叶枯病病叶上半部症状脓,别于大螟、二化螟及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病原:病原为稻黄单胞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 (Ishiyama) Swings.,属细菌。 发病规律: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小球,借风雨、露水、灌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病菌借灌溉水、风雨传播距离较远,低洼积水、雨涝以及灌漫灌可引起连片发病。晨露未干病田操作造成带菌扩散。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条件,稻区长期积水、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一般中稻发病重晚稻,籼稻重于粳稻。矮秆阔叶品种重于高秆窄叶品种,不耐肥品种重于耐肥品种。水稻在幼穗分化期和孕期易感病。 防治措施: (1)选用适合当地的2-3个主栽抗病品种。早稻抗病品种有:嘉育280,皖稻61号,赣早籼40号,中优早81号,湘早籼21号、22号,培两优288,桂引901。中稻抗病品种有:嘉45号,秀水1067,皖稻28,皖稻32、34、36、36、38、59、61号,汕优多系1号,湘粳2号,七袋占1号,八桂占2号,三培占1号,航育1号。晚稻抗病品种有:沈农514,滇籼13号、14号,滇粳糯39号,滇粳40号,宁粳15号、16号、17号,宁糯4号等。山东表现中抗的品种有H301。粳稻品种对我国7个白叶枯病菌株(致病型1-7)抗至水稻白叶枯病叶片上的条斑.水稻白叶枯病菌脓从叶缘溢出中抗的品种有:DP5165,95鉴27,加45,95鉴25,96鉴35,宁93-38,宁波2号,台537,D602等。 (2)加强植物检疫,不从病区引种,必须引种时,用1%石灰水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浸种2天或50倍液的福尔马林浸种3小时闷种12小时,洗净后再催芽。也可选用浸种灵乳油2ml,对水10-12L,充分搅匀后浸稻种6-8kg,浸种36小时后催芽中。还可用中生菌素100倍液,升温至55℃,浸种36-48小时后催芽播种。

水稻稻瘟病抗病性育种研究进展

植花生积极性,保证花生质量。 3.3健全良种繁育体系,加速品种更新换代 要建立优质花生出口基地,就必须有符合外贸要求的优良品种。目前,濮阳市种植的花生品种,由于种植时间较长,存在品种混杂退化,产量不高的问题。近年来濮阳市农科院先后培育出濮科花1号、濮科花2号、濮科花3号、濮科花5号、濮花9519等花生新品种,对这些新品种,要加速繁育推广,尽快完成品种的更新换代。有条件的可以实行一村一种,推广区域化种植,以保证品种的优良性状。 3.4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推动花生产业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市场是产业化链中关键的一环。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市场,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着力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花生产品,以此拓宽花生的消费渠道。濮阳市目前花生加工环节极为薄弱,在产、加、销龙头企业中,应重点扶持加工龙头企业,由产后的加工业发展,牵动花生产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书波,等.花生学报,2008(10):5-10. [2]禹山林,等.花生科技,1999(12):23-26. [3]吴继华,等.优质花生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M].中原农民出版社,2007. 由稻瘟菌(Magnaporthe grisea)引起的稻瘟病是全球性的毁灭性水稻病害之一,常导致病发区水稻产量损失重大,是阻碍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1]。全球每年因稻瘟病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达11% ~30%[2],我国稻瘟病的年发生面积均在380万hm2以上,所造成的稻谷损失达数亿千克[3],给粮食安全带来隐患。稻瘟病的化学防治成本高、污染严重,而利用遗传抗性、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最有效、最经济、最利于环境保护的防治策略[4],因此,开展稻瘟病抗性遗传和育种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稻瘟病菌小种的遗传复杂性及易变性,推广品种稻瘟病抗性周期短已经成为水稻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5]。2011年,广东省植保总站从全省35个县(市区)采集稻瘟病样本464份,利用7个中国鉴别的品种和9个单基因鉴别品种对菌株进行小种鉴定,结果显示:广东省多年的主栽抗病品种如天优998、培杂泰丰、博优998等在稻瘟病生理小种监测结果中显示在多个地区存在极高的感瘟风险,被认定为高抗品种的五山油占、粤晶丝苗2号在曲江、龙川、雷州等多个地方种植存在一定的风险[6],这对粮食生产安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延长品种的抗病周期,普遍提高栽培品种的抗性水平是当务之急。而挖掘新的抗病基因资源,并将多个基因聚合到一个水稻品种中,培育新的广谱抗性的水稻品种是获得持久抗性的关键。文章就稻瘟病的抗病种质资源的挖掘,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与克隆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水稻稻瘟病抗病性育种研究进展 赵二生玉洪昊张波 (广东天弘种业有限公司湛江524006)) 摘要:如何提高水稻稻瘟病抗性和延长抗病周期一直是育种家研究的热点,基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基础上的多个抗病基因聚合育种是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文章就稻瘟病的抗病种质资源的挖掘、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与克隆以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抗性育种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同时结合育种工作的实际情况,对稻瘟病抗性育种研究进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稻瘟病;持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育种 作者简介:赵二生(1985-),男,本科,从事水稻育种工作。E-mail:hnnydxzes@https://www.360docs.net/doc/a111571413.html, 18 --

水稻参考资料的生物学特性

水稻的生物学特性 2.1水稻品种生育期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1水稻品种生育期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1.1 营养生长阶段是水稻营养体的增长,它分为幼苗期和分蘖期。在生产上又分为秧田期和大(本)田期(从移栽返青到拔节)。 2.1.2 生殖生长阶段是结实器官的增长,从幼穗分化到开花结实,又分为长穗期和开花结实期。幼穗分化到抽穗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抽穗后基本上是生殖生长期。长穗期从幼穗分化开始到抽穗止,一般30天左右。结实期从抽穗开花到谷粒成熟,因气候和品种而异一般25?/FONT>50天之间。 2.1.3 水稻生育类型(幼穗分化和拔节的关系)早、中、晚稻品种各异,早稻品种先幼穗分化后拔节,称重叠生育型;中稻品种,拔节和幼穗分化同时进行,称衔接生育型;晚稻品种拔节后隔一段时间再幼穗分化,称分离生育型。 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受自身遗传特性的控制,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2.2.1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稳定性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同一季节,不同年份栽培,由于年际间都处于相似的生态条件下,其生育期相对稳定,早熟品种总是表现早熟,迟熟品种总是表现迟熟。这种稳定性主要受遗传因子所支配。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根据品种生育期长短划分为早稻,全生育期100?/FONT>125天,中稻130?/FONT>150天,连作晚恼120?/FONT>140天,一季晚稻150?/FONT>170天,还可把早、中、迟熟稻中生育期长短差异划分为早、中、迟熟品种,以适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的需要,从而保证农业生产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2.2 水稻品种生育期的可变性随着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变化,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栽培时,表现出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生育期延长,相反,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降低,生育期缩短;同一品种在不同的季节里栽培表现出随播种季节推迟生育期缩短,播种季节提早其生育期延长。早稻品种作连作晚稻栽培,生育期缩短;南方引种到北方,生育期延长。 2.3 水稻品种的“三性”三性是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的遗传特性。不同地区、不同栽培季节,水稻品种生育期长短(从播种到抽穗的日教),基本上决定于品种“三性”的综合作用。因此水稻品种的三性是决定品种生育期长短及其变化的实质。水稻三性是气候条件和栽培季节的影响下形成的,对任何一个具体品种来说,三性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因日照长短使生育期延长或缩短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的感光性。对于感光性品种,短日照可以加速其发育转变而提早幼穗分化,这就是指短于某一日长时抽穗较早;长于某一日长时抽穗显著推迟,这又称为“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即是诱导幼穗分化的日长高限。水稻品种不同,种植地区不同,延迟抽穗的临介日长亦不同。我国南北稻区,水稻生育期间大多处于11?/FONT>16小时之间。 2.3.2 水稻品种的感温性在适于水稻生长的温度范围内,高温可使水稻生育期缩短,低温可使生育期延长,这种因温度高低而使生育期发生变化的特性,称水稻品种的感温性。水稻在高温条伴下品种生育期会缩短,但缩短的程度因品种特性而有所不同。晚稻品种的感温性比早稻更强,但晚稻品种其发育转变,主要受日长条件的支配,当日长不能满足要求时,则高温的效果不能显现。中稻品种介于早、晚稻之间。 2.3.3 水稻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水稻进入生殖生长之前,在受高温短日影响下,而不能被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水稻的基本营养生长期。它不受环境因子所左右的品种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又称为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营养

水稻四大病害

水稻四大病害 水稻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病毒病 一、水稻稻瘟病 1、苗瘟:发生在苗期三叶前芽,芽鞘水渍状斑、病苗基部变褐、上部变黄 褐、枯死、温度大时长灰褐色霉层。 2、叶瘟:秧田、本田发生最严重 3、节瘟:多发生于穗以下的第1、2节位上,褐点→环节扩展,失水干缩易 折断→白穗。 4、穗颈瘟:发生于穗梗至第1枝梗分枝的穗颈部呈褐或墨绿色→白穗 5、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颖上,大椭圆形→病斑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 →谷粒不饱满黑色。 发病原因(气候因素):温、湿、雨、光、24-28℃有利发病,此温度范围内湿度越大,病害越重,强光可抑制病菌孢子的萌发。 防治方法: ①种:a、抗病品种,b、种子处理 ②秧:a、培育无病壮秧,b、药防保护 ③密:合理密植,通风透光 ④肥:配方施肥,增强P、K肥 ⑤水:科学管水,适时晒田,介绍沟垄栽培、育秧栽培技术 ⑥药(化学药剂防治):a、40%的富士一号,150ML/亩,b、用75%三环 唑,30克/亩,兑水45KG喷雾,连房三次,隔5-7天一次。 二、水稻白叶枯病 1、普通型:即典型的叶枯症状。一般在分蘖后期才较明显,发病从叶尖或 叶缘开始,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加长 而扩展成条斑,可达叶片基部或整个叶片,最后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 易见黄色珠状菌脓。 2、急性型:叶片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 最后变为白色,像开水烫过似的,病部有蜜黄色珠状菌脓。 3、雕萎型:多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呈 现失水青卷而后枯萎的症状。 4、叶黄型:病株较老的叶片颜色正常,新叶呈均匀褪绿或黄色或黄绿色宽 条斑,以后病株生长受到抑制(此型目前国内仅在广东省发现)。 发病原因: ①气候条件:温度25-30℃,相对湿度90%,暴风雨有利白叶枯病的发生和 流行。 ②栽培管理:与水肥关系十分密切,串灌、漫灌加重发生和流行,偏施氮 肥,追施过早、过迟,有利病害发生。 ③水稻品种:粳稻比籼稻抗病,糯稻比粳稻抗病,窄叶比阔叶抗病,在分 蘖末期后抗病率下降,抽穗期最易感病。 ④菌源因素:病虫、病草、再生稻是本病的主要初级染源。 农业防治:排灌分开,浅水勤灌,适时晒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氮肥施用过量。 药剂防治:用叶枯净或农用链霉素2包,兑水45KG,喷雾防治。

水稻白叶枯病的综合防治

水稻白叶枯病的综合防治 摘要:防治白叶枯病,应在控制菌源的前提下,选用抗病品种为主,加强肥水管理,及时喷药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治。 关键词:水稻百叶枯病综合防治 水稻白叶枯病于1884年首先在日本发现,目前已遍及世界各主要产稻区。此病在黑龙江省属检疫性病害,因此,不要盲目从水稻白叶枯病病区引种。水稻受害后,叶片枯萎,严重妨碍光合作用,致使不实粒增加,一般减产20%-30%,严重的可减产50%。 1 症状 根据各地发生情况,常见的为叶缘型和急性型,在田间基本见不到凋萎型(枯心型)。 (1)叶缘型。叶缘型是最常见的典型病斑。病菌自叶片的叶尖和叶缘侵入后,出现针头大小的黄绿色水渍状条纹斑点,随后沿叶缘一侧或两侧,或沿叶片中脉继续发展成为波纹状的黄色、黄绿色或灰绿色病斑,最后变为枯白色,病部及健部界线分明。 (2)急性型。急性型也是常见的症状。病叶先产生暗绿色病斑•,随后迅速扩展使叶片变灰绿色,并向内侧卷曲,失水青枯。多见于上部叶片,此种症状的出现表示病害正在急剧发展。在空气湿度大或雨后傍晚和清晨露点大时,常从新病斑表面吐出混浊状的水珠或黄色胶珠状的细菌脓,干涸后硬结成粒,容易脱落。 2 病原病原细菌为Xanthomonas oryzae (1)形态与生理性状。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园,近乎卵形,具1根极生鞭毛,不形成芽孢,无荚膜,但在菌体表面有一层胶质分泌物。在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蜜黄色或淡黄色,圆形,边缘整齐,质地均匀,表面隆起,光滑发亮广无萤光,有粘性。革兰氏染色阴性。不液化或轻度液化明胶;能使石蕊牛乳变红,但不凝固;不还原硝酸盐;产生氨和硫化氢,不产生吲哚;能利用蔗糖、葡萄糖、木糖、果糖和水解乳糖,使发酵产生酸,但不产生气体。不能利用其他糖类。在含3%葡萄糖或20P8/2青霉素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好气性。生长温度范围为

水稻白叶枯病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水稻白叶枯病的为害特点及防治方法 发表时间:2011-9-9点击次数:140来源:植保站 一、危害特点 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异,通常分为4种类型。 普通型:即典型的叶枯型症状。苗期很少出现,一般在分蘖期后才较明显。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后沿叶脉从叶缘或叶脉迅速向下伸长、加宽而扩展成条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病健交界线明显,呈波纹状(粳稻品种)或直线状(籼稻品种)。病斑黄色或略带红褐色,最后变为灰白色(多见于籼稻)或黄白色(多见于粳稻)。湿度大时,病部易见蜜黄色珠状菌脓。 急性型: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或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生。叶片病斑暗绿色,迅速扩展,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灰绿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也有蜜黄色珠状菌脓。此种症状的出现,表示病害正在急剧发展。 凋萎型:为系统侵染型症状。多在秧田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呈现失水、青卷、尔后枯萎的症状,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病轻时仅1~2个分蘖青枯死亡,病重时整株整丛枯死。如折断病株的茎基部并用手挤压,则可见到大量黄色菌脓溢出;剥开刚刚青卷的枯心叶,也常见叶面有珠状黄色菌脓。根据这些特点及病株基部无虫蛀孔,可与螟虫引起的枯心相区别。

二、侵染循环 带菌种子、带菌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的初侵染源。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后由叶片水孔、伤口侵入,形成中心病株,病株上分泌带菌的黄色菌脓,借风雨、露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病菌借灌溉水、风雨传播距离较远,低洼积水、雨涝以及漫灌可引起连片发病。在晨露未干病田操作造成带菌扩散。高温高湿、多露、台风、暴雨是病害流行条件,稻田长期积水、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土壤酸性都有利于病害发生。一般中稻发病重于晚稻,籼稻重于粳稻,矮杆阔叶品种重于高杆窄叶品种,不耐肥品种重于耐肥品种。水稻在幼穗分化期和孕穗期易感病。 三、防治方法 (一)防治策略 以选用抗病品种和实施群体质量栽培为主导,注重发病初期防治,严防穗期暴发。 (二)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在病害流行区域,要压缩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种植优质、丰产、抗病的品种。 2.农业防治:秧田严防水淹。加强水浆管理,浅水勤灌,雨后及时排水,分蘖期排水晒田。妥善处理病稻草,不让病菌与种、芽、苗接触,清除田边再生稻株或杂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避免氮肥使用过量、过迟。 3.化学防治:大田发现发病中心,即用药封锁,并进行全田预

水稻的特点

水稻从播种至成熟的天数称全育期,从移栽至成熟称大田(本田)生育期。水稻生育期可以随其生长季节的温度、日照长短变化而变化。同一品种在同一地区,在适时播种和适时移栽的条件下,其生育期是比较稳定的,它是品种固有的遗传特性。 水稻的一生(王维金,1998.8) 幼苗期:秧田期 秧苗分蘖期:返青期有效分蘖期无效分蘖期 幼穗发育期:分化期形成期完成期 开花结实期: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 水稻的一生要经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其中,营养生长期主要包括秧苗期和分蘖期。秧苗期指种子萌发开始到拔秧这段时间;分蘖期是指秧苗移栽返青到拔节这段时间。秧苗移栽后由于根系受到损伤,需要5-7天时间地上部才能恢复生长,根系萌发出新根,这段时期称返青期。水稻返青后分蘖开始发生,直到开始拔节时分蘖停止,一部分分蘖具有一定量的根系,以后能抽穗结实,称为有效分蘖;一部分出生较迟的分蘖以后不能抽穗结实或渐渐死亡,这部分分蘖称为称为无效分蘖。分蘖前期产生有效分蘖,这一时期称有效分蘖期,而分蘖后期所产生的是无效分蘖,称无效分蘖期。 水稻营养生长期的主要生育特点是根系生长,分蘖增加,叶片增多,建立一定的营养器官,为以后穗粒的生长发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肥水管理搭好丰产的苗架,要求有较高的群体质量,应防止营养生长过旺,否则不仅容易造成病虫为害而且也容易造成后期生长控制困难而贪青倒伏等,对水稻产量形成影响很大。 水稻生殖生长期包括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灌浆结实期。拔节孕穗期是指幼穗分化开始到长出穗为止,一般需一个月左右;抽穗开花期是指稻穗从顶端茎鞘里抽出到开花齐穗这段时间,一般5-7天;灌浆结实期是指稻穗开花后到谷粒成熟的时期,又可分为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水稻生殖生长期的生育特点是长茎长穗、开花、结实,形成和充实籽粒,这是夺取高产的主要阶段,栽培上尤其要重视肥、水、气的协调,延长根系和叶片的功能期,提高物质积累转化率,达到穗数足,穗型大,千粒重和结实率高。 温度水稻为喜温作物。生物学零度粳稻为10℃、籼稻12℃,早稻三时期以前,日平均气温低于12℃三天以上易感染绵腐病,出现烂秧、死苗,后季稻秧苗温度高于40℃易受灼伤。日平均气温15~17℃以下时,分蘖停止,造成僵苗不发。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幼小孢子阶段及减数分裂细线期),最低温度低于15~17℃,会造成颖花退化,不实粒增加和抽穗延迟。抽穗开花期适宜温度为25~32℃(杂交稻25~30℃),当遇连续3天平均气温低于20℃(粳稻)或2~3天低于22℃(籼稻),易形成空壳和瘪谷,但气温在35~37℃以上(杂交稻32℃以上)造成结实率下降。灌浆结实期要求日平均气温在23~28℃之间,温度低时物质运转减慢,温度高时呼吸消耗增加。温度在13~15℃以下灌浆相当缓慢。粳稻比籼稻对低温更有适应性,

研究生开题报告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提升及作物产量氮磷钾养分的影响

**农业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提升及 作物产量、氮磷钾养分的影响学号: 报告人: 专业学位(类别): 研究方向(领域): 所在学院: 校内导师:教授 校外导师:高级工程师 报告时间:2013年7月 **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制

1立题依据 农作物秸秆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一种农业生产副产品。由于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利用涉及到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肥力、水土保持、环境安全、农村能源的有效利用以及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等问题,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据报道,在经济发达的国家中,秸秆还田的数量很大[1]。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秸秆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主要的秸秆有近20种,而且数量巨大(每年都有6~7亿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能源的改善,农作物秸秆出现大量剩余。尤其是夏秋两季,农作物秸秆无组织地焚烧,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严重污染环境。据测定秸秆中有机质含量约为150g/kg,氮、磷、钾、钙、硫等多种营养元素含量也相当丰富[2]。秸秆还田可以以草养田、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秸秆还田,在现代可持续农业和生态农业以及有机农业的发展中,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 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决定因素。作物秸秆含有多种营养元素,是重要的有机肥源[4]。通过人工或机械操作,并综合采用少耕、免耕,选用良种、平衡施肥、防治病虫害、模式化栽培等多项配套农艺措施,以不同形式将秸秆还田,可以起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的含量,维持土壤养分平衡、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增加作物产量的作用。尽管秸秆还田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及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还田后的秸秆不易腐烂,影响下茬播种质量;有些农民对秸秆还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长期效益观念,秸秆还田机具价格偏高、利用率低等,使推广该项技术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研究更有效的秸秆还田技术为推进秸秆还田的推广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进展 2.1秸秆还田概述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的总称,是作物收获子实后的剩余部分[5],一般占生物量50%以上。因其含氮、磷、钾、钙、镁和有机质等,故是一种丰富且能直接利用的可再生资源[6]。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农村能源结构的调整,秸秆在广大农村地区已不再是主要的燃料物质,秸秆的出路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焚烧秸秆不仅污染环境,而且由于有机物不能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水稻秸秆机械化灭茬深翻还田)实施方案(最新)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水稻秸秆机械化灭茬深翻还 田)实施方案 为全面做好x县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工作,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严控农作物秸秆焚烧污染,促进农业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按照区x厅《关于下达x年第一批农业财政项目资金计划的通知》(x〔x〕11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中央农村工作会议、x第x次党代会及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生态立区战略部署,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科学合理利用水稻秸秆资源,有效治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改土培肥,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和效益,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工作目标 通过水稻秸秆机械化灭茬深翻还田深入推进秸秆肥料化利用,消除水稻秸秆“站岗”浪费和因焚烧秸秆而造成的空气污染现象,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建立可持续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全面实现水稻秸秆资源化利用,促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x年,全县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83%以上。 三、实施区域和作业要求

(一)实施区域。全县划定的粮食功能区水稻种植区域全部纳入秸秆机械灭茬深翻还田作业范围,重点在x镇、x乡、x乡、x镇四乡镇实施,作业面积27万亩。 (二)作业要求。对水稻秸秆机械化灭茬深翻还田作业,必须将高茬秸秆通过机械粉碎后深翻还田,深度必须达到30厘米以上,秸秆要翻埋入土,地表要平整;所有参与实施的农机作业机具都要加装农机深松深翻整地远程监测设备。 四、实施对象和补助标准 (一)实施对象。全县划定的粮食功能区水稻种植区域的各类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和农户。 (二)实施主体。由县x部门公开招标,确定作业实施主体,经乡镇确认后,签订具体作业合同。参与投标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农机服务组织应达到x农机服务组织建设规定的基本要求。中标的农机服务组织,所有作业拖拉机必须由县农机部门在指定经销企业,统一安装农机深松作业补贴实时监管设备,并纳入后台管理系统。 (三)补助标准。水稻秸秆机械化灭茬深翻还田作业,每亩定额补助40元,由x财政和县财政各承担50%。 五、实施程序 补助资金严格遵循“先作业后补助、先公示后兑现”的原则,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水稻病害图谱

一、真菌性病害 1、稻瘟病 叶瘟大田症状,稻瘟病为害造成的白穗 苗叶瘟褐点型

苗叶瘟慢性型 叶枕瘟 苗叶瘟病斑连片

枝梗瘟 穗颈瘟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水稻上为害最重的病害之一,以日照少、雾露持续时间长的山区和气候温和的沿江、沿海地区为重。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根据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苗叶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以4叶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期最易感病。 防治方法: 1、采取“狠抓两头,巧治中间”的防治措施。即狠抓苗叶瘟和穗瘟,巧治叶瘟。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最有效的方法。水稻生长前期实行浅水勤灌,适时适度烤田,后期干湿 交替,促进稻叶老健;2、孕穗破口期(即有5%左右穗出现时,一般2—3天)是药剂防治

的关键时期。当苗期或分蘖期,稻叶出现急性型病斑或有发病中心的稻田,或周围田块已发生叶瘟的感病品种田和生长嫩绿的稻田,或在孕穗末期叶病率在2%以上、剑叶发病率的1%以上的田块应及时进行喷药。常发区应在秧苗3—4叶期或移栽前5天喷药预防苗瘟。穗颈瘟的防治适期在破口期和齐穗期;3、药剂可选用75%三环唑。叶瘟掌握在初发病期用药,防治穗颈瘟,一定要在破口初期施用。 2、纹枯病 纹枯病枯孕穗 纹枯病包鞘

叶鞘上不规则病斑 纹枯病严重为害状 纹枯病前期菌核

纹枯病后期蜂窝状菌核 纹枯病是水稻常发且为害重的病害,具有发生面广,大发生率高,为害重,损失大的特点。病菌主要以菌核在稻田里越冬,菌核是最主要的初次侵染源。早稻中后期和晚稻中前期是纹枯病发生发展的盛期,尤以水稻抽穗前后最烈,以分蘖期和孕穗期最易感病。纹枯病是高温高湿的病害,也是多肥茂盛嫩绿型病害。水稻施肥多,生长茂盛嫩绿,天气多雨时,往往发生严重。长期灌深水,偏施迟施氮肥,造成水稻嫩绿徒长,田间郁闭、湿度增高,都有利于纹枯病的发展蔓延。 防治方法:1、采取“在插秧前消灭菌源,插秧后加强肥水管理,并结合发病初期防治,确保水稻倒三叶完好”的防治策略;2、每季耙田后要打捞漂浮在水面上的菌核,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要掌握“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做到浅水分蘖,足苗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 3、化学防治:纹枯病的防治适期为分蘖末期至抽穗期,以孕穗至始穗期防治最好。一般当水稻分蘖末期到圆秆拔节期丛发病率10%—15%、孕穗期丛发病率15%—20%时,应用药防治。高温高湿天气要连续防治2—3次,间隔期10—15天,药剂防治有:苯甲丙环唑,噻呋酰胺。 3、胡麻叶斑病

水稻稻瘟病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2019年第2期27 水稻稻瘟病抗病基因研究进展 江一博,葛馨木,浦彻,黄巧丽,林雪松 (浙江省奉化中学315000) 1前言 水稻,作为我国长江流域种植历史最悠久的粮 食作物,在其生长过程中,常常会因病虫害问题而 减产。其中最主要的三大病害分别是稻瘟病、纹枯 病和稻白叶枯病。稻瘟病是由稻瘟病真菌引起的,是该作物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它的严重性可从以下 3个方面来看。首先,其地理分布广泛,稻瘟病在 世界所有水稻种植区都有发生;其次,本病以叶 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 产;最后,控制稻瘟病要用到大量的杀菌剂,这样 一方面在水稻生产中产生额外的成本,另一方面会 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长期使用会产生抗药性。据 农业部2014年统计我国水稻区稻瘟病发生58000km2,我国从1980年到1990年,用杀菌剂处理 防稻瘟病面积从24000km2增加到8900(_)km2。使用农 药在一定程度下可以减轻病虫害,但是会造成环境 污染,长期使用会使病虫的抗药性增强,降低农药 的效果。同时农药的残留会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 浓缩,污染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尽管存在有效的杀菌剂,从长远的利益出发,选育抗稻瘟病新品种是防除该病的最好途径。 2 水稻稻癌?病的分类及发病症状 水稻上由各种真菌、细菌、病毒或线虫引起的 多达70种不同疾病。其中,稻瘟病是真菌引起的最 具危害性的病害,病菌小种变异快,广泛分布于稻 田,造成引起该病防治困难。稻瘟病在整个水稻生 育期都会发生,根据受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 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其中以穗颈瘟对产量影响最大。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 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 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 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 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秧苗发病后变成黄 褐色而枯死,不形成明显病斑,潮湿时,可长出青 灰色霉;稻瘟病在我国南、北方稻区都有不同程度 发生,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达 40%~50%,在水稻秧苗期和分蘖期发病,可使叶片 大量枯死,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有些稻株虽不枯 死,但抽出的新叶不易伸长,植株萎缩不抽穗或抽 出短小的穗,孕穗抽穗期发病、节瘟、穗颈瘟严重 发生,可造成大量白穗或半白穗,损失极大。 3抗病育种方法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育种方法为发挥杂种优势,将两个或多 个性状互补遗传上具有差异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在子代中连续选择出符合育种要求的品系,或将有 明显优势的第一代杂交品种直接用于种植。这种方 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显著地增加了水稻的产量。但是,此育种方式育种周期较长,水稻的品质受微 效多基因、水肥条件和气候环境以及基因的作用机 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水稻的育种途径将从常规 的杂交育种转向分子设计育种,用基因编辑技术, 转基因技术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可以极大地 缩短育种周期,目的性更强,而且可以不受环境的 影响。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体细胞杂交等方法,将 不同的抗病基因转人遗传背景较好的水稻材料中,可以得到更持久,更高抗性水平和抗谱更宽的新种 质。 _宁波市科技新苗计划资助,宁波市重大科技项目(2016C11017)资助。

栽培水稻的基本知识

栽培水稻的基本知识 1 水稻的背景知识 1.1 学名、俗名和其他名称 水稻,学名:Oryza sativa L。 1.2 分类学地位 水稻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分类上属于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科(Gramineae) 稻属(Orgza),目前认为属内有20~25个种,不同的分类学家稍有分歧,其中二个是栽培种,即普通栽培稻(O.sativa L)或称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O.glalerrima Steud)。普通栽培稻世界各地都有栽培,非洲栽培稻只限于西非一带。中国有三种野生稻,即:普通野生稻(O.Stiva L f.spontanea.Roschev.)、药用野生稻(O.offinalis Wall.)、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 Baill); 其中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 1.3 原产地及引进时间 稻属是世界性分布的植物。我国栽培稻种为普通栽培稻,它直接起源于我国的普通野生稻。普通野生稻在中国的分布是南起海南三亚(18°09’N),北至江西东乡(28°14’N),西自云南盈江(97°56’E),东至台湾桃园(121°15’E)。据已有考古资料和古书记载,我国栽培水稻历史最早,余姚河姆度(6950±130 B.C)和浙江桐方罗家角(7,040±150 B.C)出土的稻谷证明,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栽培了水稻。最晚也有云南剑川海口遗址(1335±155B.C)。但多数年代为至今4000-5000年间。比世界其它国家发现的有关考古资料都早。据现有资料表明,中国的原始稻作是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传播的。最早记载有关种稻之书有西汉《汜胜之书》和北魏《齐民要术》。 1.4 用途 栽培水稻的种子可作为人类的粮食和畜禽饲料或加工成淀粉、酿酒等工业原料,茎叶可作为家畜的青贮饲料或干饲料。 2 水稻的生物学特性 2.1 是一年生还是多年生 水稻为一年生植物,在我国华南稻作区一年可种2~3季,华中、西南地区可种植单、双季,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可种植单季。在热带地区,经适当管理,某些水稻可以多年生。然而,在我国北方,在自然条件下,水稻不能越冬(熊振民等,1992) 。 2.2 水稻的繁殖方式 水稻主要靠有性繁殖,水稻雌雄同花,着生在茎端的园锥花序上,为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天然异交率少于1%(见《作物育种学》1980)。 2.3 水稻在自然条件下与同种或近缘种的异交率 在普通栽培稻中有两或三个亚种(型),即粳稻和籼稻、瓜哇稻,籼粳稻杂交F1为半不育,瓜哇稻与籼、粳稻杂交均为可育,少数出现不育。亚种内各品种杂交正常结实,但也有少量组合出现不育(如选育不育系)。普通栽培稻与其祖先普通野生稻杂交多数可育,少量组合不育(如选育不育系)。在中国出现的三种野生稻之间因染色体组不同,杂种不育。目前未见栽培水稻与其它杂草杂交可育的报道(胡兆华,1993)。 2.4 水稻的育性 栽培水稻的大多数品种是可育的。在自然条件下有许多可以引起水稻雄性不育的因素,如高温、低温、干旱、辐射、化学药物处理等。水稻品种中也存在受遗传控制的不育类型,如受细胞质基因控制的细胞质不育型,核基因控制的核不育型,以及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型(三系杂交稻),温光条件诱导的核不育型(两系杂交稻)。本研究所使用的水稻品种为正常可育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