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学设计及学案

黄河颂教学设计及学案
黄河颂教学设计及学案

《黄河颂》教学设计

银川十五中马静

设计理念:

《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CAI 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

㈠、知识和能力目标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㈡、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CAI 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资源与教具:CAI 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1、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师:1938 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下面请看一段视频CAI 出示:《亮剑》中骑兵连连长牺牲的视频。

师:看了这段视频,我想大家和我都有着同样悲壮的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黄河颂这首歌,就诞生于抗日战争这个特殊时期,它的传唱曾激励了一代的中华儿女如片中的英雄们一样为祖国浴血奋战,用他们的生命,捍卫了我们民族的尊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歌,一起去体会黄河那奔流的力量。

(板书:黄河颂。)

2、学生用认为最好的朗读方式自由的朗读诗歌。

找学生朗读展示,并由其它同学点评。

3、听录音朗读(“曲”子读音老师进行纠正)

4、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小节,力求读出奔流的力量。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1、出示朗读指导:

《黄河颂》是用“颂”的方法写的,带着奔放的热情,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坚强。歌声悲壮,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 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大合唱》

2、品味语言,感悟诗情

自由朗读,体会情感: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后,谈感受。(把握诗歌对黄河的豪迈赞颂之情)

朗读歌词,指导朗读

点名朗读,众生评论。

以歌词第一节为例指导朗读时应注意情感、语气、节奏。从需要重读的词语(动词)“望、奔、掀、澎湃、劈”;和(形容词)“高山、滚滚、万丈”可以体会出黄河的一往无前、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所以,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磅礴之势、豪迈之情。当然也要读出变化“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没有磅礴之势,此时的黄河已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地势,所以读的时候要舒缓一些。

教师范读

师生共同总结:朗读要把握好节奏、重音(需重的词一般有动词、修饰名词的词)、语速(快慢)、感情抒发要恰当。

(此节主要体现了黄河的英雄的气魄)

师生再次共同朗诵这一节。

(板书:望黄河滚滚)

其它小节环节如上,让学生自己总结朗读方法并练读,然后汇报朗读成果。

(板书:颂黄河精神)第三板块:说启示、融情诵读

探究: 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否需要这样的黄河精神?你看到过这样的黄河精神吗?

生可能说1: 汶川地震生2:雪灾生3:奥运会

师:老师在读黄河颂这篇诗歌时,也想到了灾难,汶川地震,面对着这场灾难我们的民族又一次经历着考验,面对着死亡,我们不怕,面对着灾难我们变得更坚强,我们的黄河精神,民族之魂依然处处可见。

(板书:立民族之魂)

2、听歌曲感受黄河奔放的力量。

3、齐声配乐诵读,再次感受黄河精神,民族之魂。

下面老师想请所有的同学起立,老师和同学们一样我们依然也是黄河所孕育出来的儿女,在我们的身上依然在延续着黄河的这种精神所以老师希望所有的同学对着黄河唱出我们这一代华夏儿女的赞歌,用我们时而高亢,时而深情、时而坚定有力的呼声唱出我们时代的最高音。老师给你们配乐,有信心吗?

附:《黄河颂》学案(学生用)

朗读指导:

《黄河颂》是用“颂”的方法写的,带着奔放的热情,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坚强。歌声悲壮,

学习收获: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

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大合唱》 黄河颂

探究品读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 流/宛

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 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

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1、 标出体现出黄河的力量的词语。这些词语应用一种( 的语调来读。

2、 “浊流宛转,九曲连环”写出了黄河在奔流的过程中的 ( 应用一种( )的语调来读。

3、 这一节诗中,()和()两个字的力量应读到最高点。 )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

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

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

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周围/扮演!

1、 ()这一词体现了黄河与我们民族的关系。我们应怀着一种 ()之情,用一种( )的语调来把这一小节朗读出来。

2、 扮演的内容是( ),朗读时语速应( )。 啊!黄河! 你是/伟大

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

现在 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

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 一泻千丈,浩浩荡荡, 向/南

北两岸伸出 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

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

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

一样的伟大/坚强!

1、 标出体现出黄河的力量的词语。这些词语应用一种( ) 的语调来读。

2、 这一节中,黄河又以( )的形象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这 一形象的作用是( ),在读时候应该把对黄河的( ) 1、标出体现出黄河的力量的词语。这些词语应用一种( 的语调来读。 1、这一节中作者发出向( )学习的呼吁,以及对( 发出的( )誓言。除了要重读之外,更加要 把( )的感情读出来。

《黄河颂》教学反思

银川十五中马静

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是说一个教师如果不经常反思,是永远没有

进步的。教师在上完每一节课后,对自己教学中的得失进行反思,这些经验和教训便可成为今后教学工作逐步完善和改进的依据。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歌语言的表述。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切不可从“抽象”再次走向“抽象”。教师可以充分运用表情与动作的感染;教师板画的直观;录音配乐、CAI 课件

的使用……化“抽象”为“形象”。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一、借助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指“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叶圣陶语)。诗歌,主要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

美读现代诗,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黄河颂》唱出黄河的雷霆万钧之势,奔腾咆哮之声,更写出中华民族不惧艰险,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联系时代特征,读出激昂、雄健、悲壮!再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读出诗歌的韵味。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分组读、齐读,……

二、借助音乐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深切,表现了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歌颂了黄河气势宏伟,历史源远流长。学生听后,激情澎湃,情不可遏,在其中激越飞腾,在其中濡染陶冶。

总之,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画面、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移情等,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所以我们进行诗歌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诗歌本身的美感,让学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 ,也是美的,美就能够接受。方能使整个诗歌教学过程笼罩在师生所创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

三、挖掘主题的深度,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美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是有深度的,不再停留在感受领悟作者对黄河的理解上,同时揣摩到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 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学生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自由畅谈感受、合作讨论等活动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及学习方法。

正是以上这些方面的努力,使得我的这节看似简单的课有了许多的亮点,学生学习的眼睛亮起来,激情高涨了起来,我的课才随之而“亮”了起来。

五、不足之处

但是,课堂教学似乎永远是一种残缺的艺术,欣喜之余也有诸多遗憾:比如本人的嗓音如果很清亮的话,亲自示范朗读,是不是会更好的感染学生呢?如果在课堂有足够的时间,给每个学生足以展示的机会课堂效果会怎么样呢?如果大胆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仿写一段歌颂家乡或祖国其他景物的歌词会怎样?课前如果和音乐老师沟通,请她先讲《黄河大合唱》这部音乐作品的有关知识或教唱其中的歌曲,结果会这样呢?……

我想,只要每个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多设计一些亮点并且努力实践,你的课也可以“亮”起来。今后,我会倍加努力,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

(完整版)七年级语文下册6《黄河颂》教学设计新人教版(新)

《黄河颂》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3.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4.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起黄河对于我们生活在兰州的人来说,谁都不陌生。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它以博大的胸怀滋养着勤劳朴实的炎黄子孙,又以惊涛拍岸的气势鼓舞着中华儿女。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它唱着颂歌。同样,抗日战争时期,诗人光未然随军至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乐章《黄河颂》。 二、黄河印象 以幻灯片的形式投放黄河的图片。 三、字词积累 1.注音 磅礴( páng )( bó) 澎湃( péng )( pài ) 气魄( pò)高山之巅( diān ) 狂澜( lán )哺育( b?) 浊流( zhuó)屏障( zhàng ) 2.解释词语 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

《黄河颂》导学案

《黄河颂》学案 学习目标 1、努力培养朗读、感悟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3、切实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4、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给划线字注音: 狂澜()气魄()屏嶂()() 山巅()哺育()澎湃()() 2.积累词语并解释: 澎湃: 狂澜: 屏嶂:。 九曲连环: 一泻万丈: 二、理解探究 课题是《黄河颂》,其中哪个字是关键?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整理出全诗的结构。 三、合作释疑 1、“……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劈成”改成“分成”行不行? 为什么? 2、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结合具体语言说说你的体会。 四、课内精读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

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1、“望黄河滚滚”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比较好,有什么作用? 2.“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诗歌写了黄河的精神,并且发出了自己的誓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值得我们学习的黄河精神更是多方面的,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自己的誓言吗? 4、诗人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民族的屏障”,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如果把“摇篮”改作“灯塔”,可以吗? 五、拓展延移 保卫黄河 (朗诵)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要抱定必胜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啸,黄河在咆啸。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表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了大刀长矛。保卫祖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1.全诗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2.“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啸,黄河在咆啸”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写出两句有关黄河的谚语。 【知识卡片】与黄河有关的诗句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教学设计

《黄河颂》教案 永昌县教学研究室王艳 课前分析:部编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把握和上课要求不同。这一单元主题是家国情怀。在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学习精读,注重涵泳品味,把握作者的抒情方式,体会作品的意境,还要学习批注。《黄河颂》是这一单元第一篇课文,尤其要注重这些点的把握。所以,我将这一片设计为两课时,并且结合《》《》几篇文章,进行比较教学。教学中注重方法的指导,即使在线教学,也要注重学生主体地位,以达到好的效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了解诗人光未然及组诗《黄河大合唱》。 2.掌握“山巅、澎湃、狂澜、浊流、宛转、屏障、哺育、气魄。”等9个字词。 3.能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4.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中表现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的方法,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叫学生谈自己见到的黄河景色及感受。 2.师播放歌曲“黄河颂”,学生谈听歌之后的感受。 二、介绍写作背景 师:这首歌曲大家听了之后感觉雄壮、充满战斗激情,这正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 1.先让学生介绍。 2.出示重点内容 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在中华民族到最危险的时刻,英勇无畏的华夏儿女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推入高潮, 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了《黄河颂》这首组诗也是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上下,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的《黄河颂》、《黄水谣》和《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呢,老师

部编版初中语文黄河颂教案优秀范

部编版初中语文黄河颂教案优秀范 黄河颂》是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黄河颂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 部编版初中语文黄河颂教案优秀范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本首歌词的创作历史背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提高诗歌的朗读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蕴含在失重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交流,理解诗歌用平实的语言表达深厚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感受诗中所表现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赞颂黄河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计:

《黄河颂》是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与学的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大屏幕上打出黄河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音乐,一边作出如下的解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

最新语文教案:《黄河颂》教学设计8

最新语文教案:《黄河颂》教学设计8 黄河颂 光未然 一、导入新课,渲染气氛 (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七章《保卫黄河》片段) 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正式上课前请大家欣赏一段音乐,请把眼睛闭上,用心去听,用心去感受。听完这段音乐后,用语言表达你有怎样的情绪?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答: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 师问:大家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战斗的激情。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师自答:当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未然在这时期创作的组诗《黄河大合唱》,反映了国难当头的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 师问:全诗共有八个乐章,刚才我们欣赏的是他的第七章《保卫黄河》,另七章分别是什么?在预习作业中老师已作了布置,请一位同学回答: 《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怒吼吧,黄河》。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可以这样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

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在这里我们的诗人放声歌唱,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颂歌。今天我们就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 章《黄河颂》 板书:黄河颂光未然 二、反复朗读,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感情。思考: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配乐《黄河颂》) 生答: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通过你对诗的理解,大声的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诗 人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黄河? 3、大家在充分领悟诗的情感基础上齐读全诗。 大家读的不错,如果想要读得再好一些,这就需要同学们深入了解 课文,深刻领悟诗的内涵和意境。 二、内容研讨,赏析词语 (一)序曲 师问: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 明确:两块。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 文章的主体部分。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 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生答:伟大坚强 读朗诵词 板书:序曲赞美黄河伟大坚强主体 师问: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 了什么修辞?

《黄河颂》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导学案 湖北云梦隔蒲中学 余国福 时间:2011 课 题 :《黄河颂》 学习目标: 1、理解生字词,能结合语境理解词语。 2、 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并能从写作方法上理解本诗。 学习方法:自我感知,读、议、说,展示成果。 导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学法提示:预习课文,独立完成,各组上黑板展示,并讲解。比一比,谁书写工整,讲得出色 1、作者及写作背景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9年加 入中国共产党,稍后因鄂北组织被破坏,失掉党的组织关系。 30年代 起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和文学活动。1936年在武汉发表歌颂抗日志士、 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由阎述诗谱曲后,在抗日救亡活动中广泛传唱。1937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他的《街头剧创作集》出版。1939年1月,率领抗敌演剧第三队由晋西抗日游击区奔赴延安。同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 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在艺术上,全诗构思完整,布局讲究,以黄河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为贯穿形象,熔铸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诗呈现出强大的力度。同时由于诗人从中国传统诗 词表现手法上汲收借鉴,组诗节奏明快,语言凝炼。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澎湃..( ) 狂澜.( ) 屏障.( ) 一泻. 万丈(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摇篮: 屏障: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黄河颂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黄河颂优秀教学设计方案 1、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六、内容研讨 1、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

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提示: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4、课文小结。 七、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八、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辱。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与音乐教师协商,灵活安排学生听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增加一点艺术修养。

6《黄河颂》导学案附答案

6*黄河颂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弘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发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主旨。 2.品味语言,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3.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4.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涵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巅(diān)屏(píng)障(zhàng)狂澜(lán)哺(bǔ)育澎(p?ng)湃(pài)九曲(qǔ)连环diān峰(巅)流xia(泻)发yuán(源)wǎn转(宛) 2.解释下面词语。 (1)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发源地。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 (2)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3)起源。形容黄河孕育了中华的文化。 (4)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5)狂澜:巨大的波浪。 (6)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 (7)屏障: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3.作者链接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4.背景链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他的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教案新人教版 (42)

黄河颂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巅、澎湃、狂澜、屏障、哺育、九曲连环”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教学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著名的民族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黄河大合唱》曾感动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为祖国而战斗。 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它的词作者——著名诗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 1.关于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2.关于作品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这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河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关于背景 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己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光未然1939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三、美读诗歌,体味黄河雄壮的气势 1、黄河印象:多媒体播放黄河的壮阔画面 2.学习生字词 3、学生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4、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学生各自吟诵诗歌,反复练习朗读 4.请学生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读给同学听,展示自我风采 5.学生一齐随配乐朗读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的题目是《黄河颂》,哪个字是关键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歌词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 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

黄河颂优秀教学设计

黄河颂优秀教学设计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黄河颂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意蕴; (2)学习本文修辞手法,使学生掌握反复的修辞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2.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件:《黄河颂》配乐朗诵及歌曲 导入新课 被誉为母亲河的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魂之所在,历来为人们所歌咏。黄河以他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他,因为他古老,他孕育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他厚重,他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历史。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危在旦夕。黄河以他的雄浑力量激励他的儿女奔赴抗战前线。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日演出队来到黄河边的壶口瀑布,涛涛黄河水在诗人胸中掀起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随后又一气呵成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唱遍大河上下,激励中华儿女为祖国尊严而战。《黄河大合唱》共八个乐章,今天老师跟大家一起来学习《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黄河颂》 初读课文

1.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黄河颂。请同学们诵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师正字音)。揣摩思想感情。边读边思考边体会,诗歌结构分为几部分?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2.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赏读课文 (一)朗诵词 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师读,生画节奏,思考问题) 明确: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是英雄气魄,民族精神,伟大坚强,赞歌。 (二)品歌词 1.品读 以纵列小组为单位,赏读歌词部分,每组读一节,(第一组读望黄河,第二组颂黄河的第一层,第三组读颂黄河的第二层,第四组读颂黄河的第三层。) 2.赏析 (1)歌词部分在“颂黄河”之前,对黄河进行了怎样的描写,哪一个词总领,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明确:由“望”字总领,对黄河进行了近镜头特写、俯瞰全景式总写、纵向描写、横向展开,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3.赏“颂黄河” (1)歌颂黄河的部分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明确: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2)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3)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明确: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写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历史贡献;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

六、《黄河颂》教学设计

六、《黄河颂》 目标分析: 1.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着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有感情的朗读歌词,充分展开想象体会歌词中体现出的英雄气魄,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感. 3.理解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并学习运用到写作中去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 2. 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 3. 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分课时设计:1 课时教学过程: 总第 ____ 课时 备课时间:3.25 授课时间:教学步骤: . 导入 播放V黄河大合唱>中的V保卫黄河>,同时展示黄河图片.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句话"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的母亲河,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和自豪。黄河以其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她厚重,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们一起经历过苦难与抗争。在上个世纪,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民族危在旦夕,黄河又以她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日前线。那是在1938 年9 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战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今天,让我们吟诵着《黄河颂》,走进诗

人光未然那充满强烈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心灵世界。 板书课题:黄河颂 . 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 1.关于作者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 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 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 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 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 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2.关于作品: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在结构上与 组诗第一章《黄河船夫曲》是紧密相承的。《黄河船夫曲》描写:“乌云满天,惊涛拍岸,黄河的船夫,在暴风雨中搏战,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彼岸。这象征着我们伟大的民族和人民突破惊涛骇浪般的重重困难,终于取得辉煌的胜利。”于是在第二章《黄河颂》中,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他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学习它的榜样,像它一样的伟大坚强。 3.关于背景: 1938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 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诗人光未然1935年8 月曾经创作出歌词《五月的鲜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歌词经谱曲后广为传唱。1939 年诗人到延安后,又创作了篇幅与规模更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 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三.整体感知 1.认真倾听多媒体播放《黄河颂》,让学生仔细地聆听,进入诗中雄浑、壮阔的境界。 2 .深情朗读一读: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读:有感情的朗诵,把握诗的内容,领悟诗的意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三读: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让小组的其他同学给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四

黄河颂导学案配答案

6* 黄河颂 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弘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发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 1.理解诗歌内容,以及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主旨。 2.品味语言,体味歌词意境,积累经典语言。 3.掌握本文借物抒怀的写法。 4.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体会诗歌蕴涵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根据汉字写拼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巅(diān) 屏(píng) 障(zhàng) 狂澜(lán) 哺(bǔ)育澎(péng)湃(pài) 九曲(qǔ)连环 diān 峰(巅) 流xiè(泻) 发yuán(源) wǎn转(宛) 2.解释下面词语。 (1)摇篮: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发源地。这里指黄河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源地。 (2)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事物) (3)起源。形容黄河孕育了中华的文化。 (4)澎湃: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5)狂澜:巨大的波浪。 (6)宛转:弯弯曲曲地流过。 (7)屏障: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3.作者链接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4.背景链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那是在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他的抗敌演出队来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黄河颂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黄河颂》教案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①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

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页 1 第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⑤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①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②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

内容。 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页 2 第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 来感染、调动学生。 二、学生们把预习所查资料展出并汇报交流,共同了解《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颂》中其第二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梳理作者思路,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并能概括大意。 3.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5.诗歌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 四、内容探究 1.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2.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黄河颂公开课 教学设计

黄河颂教学设计 一、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黄河颂》 2、导入语: 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黄河颂》,它诞生于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时期,它的传唱曾激励了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浴血奋战,用他们的生命捍卫了我们民族的尊严。而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歌,一起去体会黄河带给我们的力量之美。 二、授新课 (一) 1、了解作者光未然: 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2、检查预习 澎湃()() 气魄()高山之巅() 狂澜()哺育() 浊流()屏障() 3、朗读诗歌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用你认为最好的方式来读一读。 出示朗读指导。 4、听读诗歌,感知课文。 其实想读好这首诗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我想请大家来欣赏一段视

频朗读,边欣赏黄河壮阔的景色,边体会诗歌的感情。来听听朗读者是否把黄河的力量之感展现出来了呢 (二)赏析诗歌 1、整体感知 (1.)标题“黄河颂”中哪个词最为关键 “颂”字,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 (2.)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哪几部分 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伟大坚强,引出下文的颂歌。 2、小组合作,赏析探究 出示问题,小组内合作完成 3、全班交流 A 歌词部分并没有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这一部分,应该是哪个字统领到哪 1、出示这部分内容,找出统领的字“望” 2、指导朗读 要读出黄河奔流的力量,就要抓住关键词进行重读,哪些词体现黄河的力量奔、澎湃、掀、万丈、劈(用高吭的声音)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说明黄河在奔流过程中历经坎坷,它的奔流是艰辛的,可是,黄河并没有因此停下来奔流的脚步,这体现出了黄河的坚韧,所以,我们在读时,应该用低沉而缓慢的声音。 B、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对黄河进行赞颂的

(完整版)黄河颂导学案及答案

《黄河颂》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1课时 课题:《黄河颂》课型:自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3.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学习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巓()澎湃()狂澜()浊流()滋长() 哺育()摇篮() 2.用下列词语造句。 浩浩荡荡: 澎湃: 3.原文填空。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向东南。惊涛澎湃,()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成九曲连环;从()下奔向()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两面。 4.黄河自古以来都是诗人深情吟诵的对象。请你至少写出两句有关黄河的古诗句。 ⑴ ⑵ 5.请你试着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魄__________浦__________磁__________扮________ 魂__________哺__________滋__________纷________ 6.用词的引申意义造句。 例: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澎湃—— 扮演—— 【合作探究】 1.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2.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3.“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4.诗歌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 5.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展示提高】 1、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①教师范读。 ②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③学生齐读。 1.“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你认为谁是新时期具有“黄河精神”的人?请列举一位,并为他(她)写上一句话的评论。 人物: 评论: 【巩固拓展】课外语段阅读 黄河颂 浩瀚壮阔的黄河,奔腾澎湃,流经黄土高原。黄河流域是黄种人滋生繁衍的地区,也是轩辕黄帝居住营卫的所在。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得到这份自然的恩赐,瓜瓞绵延,永无止境,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长久。 据远古记载,黄河流经壶口、华阴、孟津、流入渤海。而砥柱则岿然屹立于浊浪怒涛之中,显示出坚忍不拔的气概。砥柱之北的大阳县也因处于大河之阳而得名,又以在大河之北,遂定名为河北县,其后乃改称平陆。小县得大名,实为鲜见。 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的经营。炎黄子孙得天独厚,在此肥沃的土地上,经之营之,日臻文明。淳朴勤俭的风俗,早见于《诗经·国风》的歌育;也深得吴国季札的称道;太史公著《货殖传》、班孟坚撰《地理志》,亦皆颂扬不止。而关西尚雄武,山东称儒雅,两汉将相洵出其间,称为盛世,隋唐而后,更见发扬。人文盛,彪炳史册,令人缅怀留连,无时或已。 自远古时起,黄河流域即为都城所在。三皇五帝的传说,就未远离此城,夏商周三代更辗转迁徒于其间。由秦汉以迄唐宋,咸阳、长安、洛阳、开封,迭为建都之地。都城所在,人文荟萃,历久不衰。奔腾的黄河,激励人民向外发展,齐鲁方士,期望三神山,秦皇汉武,亲临东海上。虽说是景慕神仙,实际是谋图海外开拓。而张骞凿空,甘英远行,始知西域的广大无垠。海上三神山诚渺茫难稽,日南交趾的设郡,汉迁使者遂得远至已不程国。以今地按之,已达到印度南部海岸。这种向往开拓的精神,历隋唐而至于近世,初未稍泯。 黄河流域,既是肥沃的地区,又有瑰丽的文化,但与北方草原相毗邻,不免引起游牧族类骚扰。为了促进文化发展,也为了使农业地区不受蹂躏,从战国时起,就修建了长城,历秦汉而至明代,皆有所修建。由于有了长城,黄河流域的文化不仅受到了保护,而且更显得采。长城并未使黄河流域受到封闭,也并未使人趋于保守。霍去病驰骋于祁连山下,徐自为筑城于卢胸山旁,窦宪勒铭于燕然山侧,王越取胜于红盐池畔,都是不以长城为限。而参于可汗道的建筑,丝绸之路的畅通,又皆显示出没有受到任何的阻隔。这些都是开拓和进取,而不是封闭和保守。黄河的激荡和奔放,是不会使人封闭和保守的。 近世以来,黄河屡经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作用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造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至挽近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如果除旧

初中语文《黄河颂》教案

6、黄河颂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 2.了解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方法。 3.利用字典,掌握生子词。 技能目标 1.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情感目标 感受歌词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学法指导 通过“感受——诵读——品析——运用”的四步进行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 (欣赏《黄河大合唱》第七章《保卫黄河》片段) 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静静地听一段音乐,请你边听边发挥想像,然后说说你听后的感受。(板书学习目标一欣赏:让我们静静地听。) (生:我感受到黄河流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生:我听见黄河在咆哮,在奔腾。使我的情绪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 师问:大家从音乐中感受到了激动、热血沸腾、悲壮等战斗的激情。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师自答:当时抗日战争已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希望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用以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到了黄河岸边,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我们今天学习它的第二乐章《黄河颂》。 二、诵读 师: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

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呢? 师生共议得出。如: 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语调激昂、感情豪迈。) 2,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更多…… 师:下面让我们高声地朗读起来,读出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板书教学目标二诵读:让我们琅琅地读。) 1、学生自由读,推荐一个代表读。 2、老师范读。 3、同学合作朗诵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组合,予以鼓励。 注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三、品析课文 师:我们学诗要读出诗的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下面同学们默读课文,通过读诗歌①你读懂了什么?②你还有哪些疑问?(学生独立思考,老师板书教学目标三品析:让我们细细地品。)1、品味课文中的语言;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议性的 意见。 2、教师总括全文 (一)序曲 师问: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 明确:两块。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 生答:伟大坚强

自读课文《黄河颂》教学设计

自读课文《黄河颂》教学设计 一、预习目标: 1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体会歌词部分澎湃的民族感情。 2.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提升欣赏品位。 3.感悟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预习帮助 1.题目解说 《黄河颂》是组诗《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个乐章。“黄河颂”即歌颂黄河,歌颂黄河的伟大坚强。题目点明了诗歌的赞颂对象和内容。 2.作者介绍 光未然(1913--2002),本名张光年,湖北光化人。诗人、文学评论家。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3.写作背景 本诗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诗人随军行进到黄河岸边,面对雄奇壮丽的黄河、英勇抗战的战士,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于是1939年诗人在到延安后,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 三、练习巩固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diān 峰( ) 流 xiè( ) 狂 lán ( ) pínɡ障( ) 发 yuán( ) wǎn 转(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哺.育( ) 澎湃 ..( ) 浊.流( ) 劈.成( ) 气魄.( ) 臂膀.( ) 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摇 篮: (2)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发源:

4、体会诗歌用词精妙的地方,品析下面加黑词好在哪里: ⑴ (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⑵啊!黄河!你一泻万丈,...... 5、分析下列句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⑴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⑵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6、下面诗句都与黄河有关,你能否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诗句: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片孤城万仞山。 ⑵白日依山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君不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奔流到海不复回。 ⑷一樽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限事,从头说。 7、1953年5月以来,人类22次在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顶留下足迹,有人认为这是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壮举。假如你是登临者,你认为你是征服者吗 ?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看法。(30字以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