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氨气》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氨气》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氨气》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积累了学习非金属元素和化合物的更多体验,如初中学习的碳、高中学习了氯、硫等,在学习线索方面会比较清晰。同时,也有氧化还原理论作为指导,对氨气的性质能够作出相应的推测。另外,学生对于实验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对喷泉实验有一定的分析推理和设计能力。鉴于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化学学习基础,所以本节的重点和难点都可以突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氨气的分子结构,掌握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氨水的成分和性质;掌握氨气的制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氨气化学性质的推测,提高推理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本质的分析,提高思维的积极性和发散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养成由宏观到微观,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科素养;通过归纳氨气的用途,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制法。

教学难点

氨气的化学性质及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演示“双喷泉”实验,请学生质疑,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新课讲析

(一)氨气的物理性质

学生归纳氨气的物理性质:极易溶于水,常温下1:700;容易液化,沸点-33.50C。

教师补充新闻事件中的液氨泄漏事件,强调氨气沸点比较高,容易液化。

(二)氨气的化学性质

演示试管喷泉实验。提问:根据刚才的实验以及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推测氨气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1.氨气与水的反应

学生总结:氨气与水的反应NH3+H2O?NH3?H2O;

NH3?H2O?NH4+ + OH-。

2.氨气与酸的反应

教师演示氨水碱性的检验方法――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学生讨论:氨水和液氨的区别?

演示实验:氨气和氯化氢的反应NH3+HCl=NH4C1。结论:氨气与挥发性酸(盐酸、硝酸等)反应才有白烟生成。此为检验氨气方法之一。2NH3 + H2SO4 =(NH4)2SO4该化学反应的应用:可以制得化学肥料中的铵态氮肥。3.氨气的还原性演示实验:氨的催化氧化

4NH3 4NO+6H2O

(工业制备硝酸的基础反应)

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硝酸形成的原理。

教师讲解工业上常用浓氨水检验氯气是否泄露,用化学方程式写出检验原理。

学生总结氨气的用途:工业制冷剂;制取硝酸;医用稀氨水消毒;制取氮肥、塑料、染料、纤维等。

(三)铵盐的性质

1.铵盐易溶于水。

2.铵盐受热易分解。

NH4ClNH3↑+HCl↑ NH4HCO3 NH3↑+H2O+CO2 ↑

3.铵盐与碱共热产生NH3。

(NH4)2SO4+2NaOHNa2SO4+2NH3↑+2H 2O

(四)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制取氨的反应原理:2NH4Cl+Ca(OH)2 =

CaCl2+2NH3↑+2H2O)。

2.如何检验氨是否收集满?能否用排水法收集氨?分组讨论并探究实验设计。

3.能否用浓硫酸干燥NH3?能否使用NH4HCO3、NH4NO3、NH4Cl?为什么?使用碱石灰代替消石灰有什么优点?

三、教师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及其实验室制法,我们要利用这些性质为人类服务,同时也要合理地使用氨气,防止污染。

布置作业:练习册12页。

【教后反思】

氨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我启发学生推测氨气可能的化学性质,给学生时间讨论,学生分析得比较全面。总结化学性质的同时,我采用实验验证法,无形中渗透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问题的基本过程,即提出问题收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详细讲解了氨气的实验室制法,并提出了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和实验探究,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2021幼儿乐高教学设计教案

幼儿乐高教学设计教案 乐高教育以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的身上有着自然的爱好和本能,而发挥其本能的学习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布满趣味性、刺激性、挑战性的活动中,主动往探究知识的奥秘。以下是 ___精心的幼儿乐高教学设计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班乐高活动:灵活的小车 执教者朱翔 活动目标: 1、掌握方向盘、操纵杆的概念,拼搭能灵活转弯的小车,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2、通过设计、改造小车,发展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 活动准备: 乐高一盒,搭建好的小车,马路路线图一张,视频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入场 (放音乐《小汽车》)(幼儿在教师带领下,开小汽车形式入场,开到指定位置)“到站啦!我们找个位置站站好” “刚刚我们玩了开小车的游戏,正好前两天,我们也用乐高玩具也搭建了一辆小汽车呢,看,我们面前有一条宽宽的马路。让我们拿起小车,来玩一玩吧” (放音乐《小汽车》)(事先交代不同方向的小朋友往哪个方向开)(玩的过程中会发生碰撞) “把小车放在这里,请回到你们的位置上去吧”(幼儿在垫子上做好) 刚在我们玩得真开心,不过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有没有遇到问题啊?---撞车了,太挤了 很多小朋友的车挤在了一起,你们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当我们发现两车要相撞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某某小朋友你来试一试”(请小朋友来试一试,能不能避让开,提出要求,车轮不能离开地面。) “小车只能往前走,不能拐弯”“你们能想办法让我们的小车拐弯吗?” 二、出示小车,引入方向盘和操纵杆的概念 “我这有一辆车,你们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可以转动 “在这个小车里面藏着一个小小的秘密哦,想不想知道?”---想 “我们来看一看”(视频) “看明白没有?你们说说看”----方向盘转动,带动操纵杆车轮转动 “方向盘和车轮之间是什么连接的”---轴“这根轴就是操纵杆。” “这就是小车能够拐弯的秘密,老师的小车就是有了方向盘、操纵杆。当我转动方向盘的时候,车轮就跟着。。。” 三、展示PPT分解图

《编辑文档》教学设计

《编辑文档》教学设计2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 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 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整理的《编辑文档》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编辑文档》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与要求】 1、会用一种方法打开文档。 2、掌握文字复制、粘贴的方法。 3、掌握文字查找和替换的方法。 4、培养学生的审美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打开文档,进行文字的复制与粘贴。 难点:文字的查找和替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儿歌《春天在哪里》

刚才是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歌曲,老师把这首歌的歌词用“WPS 文字”编辑整理了一下,不过老师可能整理的有点匆忙,出现了一点 小问题,这节课请大家跟我一起来编辑一下这份文档。(揭题:编辑 文档)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打开看一看这份文档有什么问题。 请同学打开文档“春天在哪里歌词”,学生演示。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打开文档。(介绍打开文档方法。) 学生选择其中一种方式打开文档“使用电脑小常识”。 二、新授 1.复制粘贴 问题一:歌词不完整 解决问题:学生将歌词补充完整。 第一个完成的学生介绍经验——使用了复制与粘贴,不是直接输 入文字完成的。所以速度特别快。 师介绍:在输入文字时,如果文档中重复出现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可以使用“复制”与“粘贴”命令来复制文字。 学生演示讲解操作步骤。

特别强调:第一步要先选中复制的文字。教师简单介绍复制粘贴 的三种方法。 学生用最快的'方法将歌词补充完整,并保存。 练习:打开“课程表(学)”,将空白的课程表填写完整。比一比,谁的速度最快。 2.查找替换 这首歌的歌词除了有空缺之外,还存在什么问题吗? 问题二:歌词有错误 错误歌词改正:那里——哪里 学生自学课本,尝试操作。 学生汇报演示。 学生修改歌词,大家都掌握了吗?接下来考考大家。 练习:找出电脑使用小常识中“电脑”出现了几次,并将“电脑”全部替换成计算机,并且标出他们所在的位置。 练习二:课程表中“语”替换成“语文” 三、课堂总结

一年级语文:《我的家》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一年级语文:《我的家》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一年级语文:《我的家》教学设计(参考文 本) 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录音,了解录音中那位同学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家的。 2.能根据要点、清楚、明确地介绍自己的家,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教学时间 1教时 教学重点能根据要点、清楚明确地介绍自己的家,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课前准备 按本次训练的内容与要求,课前让学生向家长询问有关情况(如家庭地址、父母的工作单位等),然后抓住“你的家可爱在哪里”这个重点作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个家,而且对家里的情况都十分了解,我们怎样才能把家里的情况介绍给人家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听说训练——我的家。板书:我的家 二、明确训练内容和要求。 1.介绍自己的家,要求做到什么? ①在介绍内容上,要体现“听说内容”中所提出的3个要点; ②尽言在表达上,要把事情说清楚,语句要完整前后意思连贯,家庭地址要说明确; ③对别人的介绍(包括录音中哪位同学的介绍)要认真听,吸取

关于优质公开课大班数学教案随笔

关于优质公开课大班数学教案随笔 使幼儿在玩中学、乐中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设计使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接下来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最新优质公开课大班数学教案随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优质公开课大班数学教案随笔1 大班数学活动铺垫子(面积守恒)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反思等内容,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面积的守恒,在操作过程中能积极尝试,主动学习,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数学活动课,快来看看铺垫子(面积守恒)教案吧。 活动目标: 1、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面积的守恒。 2、在操作过程中能积极尝试,主动学习。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小长方形每人5个三角形若干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设疑(教师出示两个形状不同,但面积相同的纸) 师:小朋友,老师这儿有两张纸,你们觉得它们一样大吗?为什么?你能有什么办法证明谁大,谁小? 小结:这两张纸到底谁大?谁小?这问题可好难?怎么办?如果我给你们一些小长方形,你们能利用小长方形来解决谁大,谁小的问题吗? 二、利用小长方形,形成初步的面积守恒概念 师:谁来用小长方形试一下?这张纸你用几个小长方形铺满的?再试一下另外一张纸,需要几个小长方形? 小结:这两张纸都用了5个小长方形,说明它们是一样大的。 三、幼儿操作,巩固概念。 师:请小朋友每人拿5块小长方形,拼出一个图案,并把你的图案的形状记录下来。

小结: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们都拼出了那些图案。你们拼出的图形都用了几块小长方形。我们都用了5块,说明这些图形都是一样大的。 四、幼儿操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师“现在,你们看,老师手中有什么?这三角形有多大吗?请你们看一下,这两个图形是不是一样大?为什么? 现在,也请你们用三角形和小长方形拼出一个图形,并把图形的形状和你使用了几块长方形几块三角形记录下来。 小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图形,你觉得哪些图形是一样大小的? 活动延伸: 师:在小朋友的操作纸上,有一些图形,请你们看一看,哪些图形是一样大小的。请你用一定的标记把它标出来。 活动反思: 数学****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优质公开课大班数学教案随笔2

乐高教学设计

教会小朋友认识建筑房子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城南实验小学林水祺 活动目标: 1、发挥想象力进行搭建,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2、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使用材料:常规积木、造型积木、ppt。 活动准备:幼儿积累建构经验。 活动过程: 一、联系 1、出示小朋友,以参观他家的位置为由,导入教学活动。 师:我叫小明,今天我带你们去我家那附近看一看,有很多漂亮的建筑在哪,准备好了吗? 2、音乐游戏《钻山洞》,让幼儿一个个通过钻过拱门,出示小明家附近的建筑ppt。 师:我家到了,请大家跟我一起走一走,去看一看吧,看小朋友们认不认识这些新奇有趣的建筑。 1)请幼儿观察图片,你们发现有哪些建筑呢? 提问:大家看看,我家附近有哪些有趣的建筑呢? 2)和幼儿一起分享不同建筑物的外形特征。 提问:谁能说说这些建筑像什么呢?由哪些图形组合在一起构成的? 二、建构 1、让幼儿搭建自己喜欢的建筑。 师:现在请小朋友用乐高积木来搭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起建筑。

2、出示操作材料。 3、老师提出操作要求,让幼儿按操作要求进行活动,孩子自由选择积木搭建,老师观察指导。 三、反思 1、请幼儿介绍自己搭建的是什么起建筑。 师:现在请小朋友跟同伴交流一下,你搭建的是什么起建筑? 师:有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搭建的建筑?请个别搭建比较特别的幼儿出来示范讲解) 2、你搭的建筑物有什么特别之处,用来干什么的? 四、延续 1、分组合作,给小动物建一个动物园。 提问:我们搭建了这么多的建筑,把他们放在哪里好呢?幼儿回答。现在你们分成两组每组6人,每组搭建一个小区,把你们的建筑物放进小区里。 2、展示作品。 师:好了,现在你们的小区都搭建好了,可以把你们搭好的建筑物搬进去啦。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62951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设计模板(参考)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课程名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学院及系: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技术系 班级:06级教本二班 姓名:赵国杰 提交日期:2008年11月20日 题目:自己选择一节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依据系统的教学设计理论和过程模式对其进行教学设计。 《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设计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基础知识中的一节,在教材中这一节叫“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介绍,它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本质进行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以便在学习后续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本节课是其中的硬件系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及其各部件的功能。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计算机内部结构认识不是很清晰,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差距,水平高的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教学实施规划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并简单的了解其功能。? ? ? ? ?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观察、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乐高教学设计

乐高教学设计 ----《程序与程序设计》之旋转木马

马,调试程序,不断优 化。 学生分组活动和电机结构;常用测量工具准备。 Contemplate (引导学生评价和反思实践活动的成果) 思考与分析 通过让学生上台来讲解和演示所设计的机器人旋转木马,让学生自己反思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去寻求解决的方案,使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程序控制结构的理解;通过采取老师和同学提问,小组成员答辩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和总结的科学精神,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资源及 环境师:同学们,布置给大家的任务都完成 了没有? 老师展示ppt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各个小组按照ppt 上面所列的问题,准备5分钟的发言, 待会儿依次上台来,讲解你们所设计的 系统,并演示旋转木马。 在学生讲解完后,老师给予掌声鼓励。 在学生演示完后,针对演示过程中,出 现的一些问题,老师进行提问。 在所有的小组完成了讲解和演示之后, 老师要进行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任务,大家都完成 得非常出色! 生:都完成了! 学生分小组,依次上台 讲解,并演示旋转木马。 在学生讲解完后,其他 小组同学给予掌声鼓 励。 演示小组的同学共同回 答老师的疑问。 其他小组同学提问 演示小组的同学共同答 疑 学生鼓掌 通过设置小组 成员上台讲解 和演示的活动, 让学生进行充 分的反思和总 结。 通过设置老师 提问和学生提 问的环节,让师 生之间、生生之 间进行思维的 碰撞,进一步促 进学生的反思。 老师通过在课 堂上肯定学生 的表现,进一步 激发学生课后 自主开展学习 的热情。 学生通过填写 课堂评价表,完 成对自己,以及 组员的评价,对 整堂课的表现 进行量化评价。 制作好 ppt课 件 演示的 同学和 其他小 组同学 都围在 旋转木 马两 旁,营 造一个 良好的 互动氛 围。 提前设 计好学 生的量 化评价 表。

《编辑文档》教案

《编辑文档》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江苏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的第3课。《编辑文档》是教材关于Word文字处理知识的铺垫,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Word知识教学,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根据《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Word 作为文字处理工具是必学的内容,所以本节内容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操作,是学生学好后面知识的前提。本课内容是按“文字的复制”、“文字的修饰”、“段落的修饰”的顺序编写的,这是需要学生掌握的三个知识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该内容属于四年级内容。下面以我见习的黄海路小学四年级(2)班学生为例。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通过课前的访谈,发现该班级学生总体思维比较活跃、团体协作能力较好。从学生的信息素养来看:根据问卷调查,发现该班学生对Word文档的创建与关闭、word窗口的组成、输入文字的内容已经较为熟练,可以说有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复制/粘贴”的操作方法。 2.学会设置文字的字号、字体、字形和颜色。 3.能够根据需要对文章进行对齐方式、行距的设置。 (二)过程与方法 在实施任务驱动的过程中,结合教师对难点部分的演示与讲解,通过自我探究、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协作的方式,学会合理设置字符格式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进行文字处理的操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文字修饰的学习,学生间的相互评判和教师的点评等,感受美、体验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同学的互助交流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设置文字的字号、字体、字形和颜色;设置对齐方式、首行缩进与行距。 教学难点:根据需要进行合理的文档编辑。

幼儿园优秀数学教案模板

xx优秀数学教案模板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撰写活动设计是备课的重要环节。教案写得好,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那么在教案的实施过程即上课时就能得心应手、有条不紊、中心明确。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幼儿园优秀数学教案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xx数学教案一:梯形在哪里 设计意图 中班的幼儿已经学习了关于图形的有关知识,并且也非常的喜欢图形,梯形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幼儿所要认识的平面图形中最难理解的一种,尤其是梯形的概念。因此,中班幼儿认识梯形,只要理解梯形的特征,能找出相应的图形即可,不必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梯形的特征。《认识梯形》这个活动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活动目标 1、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发现环境中与梯形相似的物体。 2、具有初步的观察力、想象力。 3、能按活动规则独立进行操作,愿意讲述操作结果。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已认识长方形,知道长方形的基本特征。 2、物质准备 教具:房子图一张;生活中含有梯形元素的图片若干。

学具:给图形宝宝涂色一组、正方形、长方形白纸若干、剪刀若干、蜡笔一盒、不同形状的卡片若干、铅笔若干,印尼2份、操作单若干、夹子每人一个。 重点: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 难点:认识不同的梯形。 活动过程 1.有趣的房子。 (1)巩固认识长方形。 教师出示房子图:这是什么?房子的墙是什么形状的? (2)认识梯形。 ①教师:房顶是什么形状的?这个图形和长方形一样吗? 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后回答。 ②引导幼儿比较梯形和长方形的外形特征,说出两个图形的异同: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有两条边是平平的;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是一样长的,梯形的四条边事不一样长的。 ③教师出示多种图形,引导幼儿找出梯形。 教师:这些图形里哪些是梯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儿尝试找出梯形并说出其基本特征。 2.梯形在哪里。 (1)教师:“想一想、找一找生活中哪些东西像梯形?” 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2)教师:“仔细看看这些东西像不像梯形?”

word的基本操作及文档的录入与编辑教案

教案首页

一、组织教学 清点人数,安定课堂秩序 二、复习旧课 Windows XP的环境设置与实用工具 三、讲授新课 (一)word 的打开方式 1、开始/程序/office/word 2、建立桌面快捷图标 3、打开一个已经建立的WORD文档 (二) word 的工作界面 1、标题栏 位于文档的最顶端,包含文件的名称,最小化,还原,关闭按扭。 2、菜单栏包含处理编辑文件所有的命令。 打开菜单栏的方式:1 用鼠标单击 2 alt+相应菜单的字母 3、工具栏常用的命令用图标的形式显示,利用工具栏加快操作速度。 显示或隐藏工具栏视图/工具栏/选择常用,格式 4、标尺利用标尺设置段落的缩进,页边距,制位表,以及改变栏宽。 5、文本区输入文字,插入图片,设置格式。 6、滚动条拖动滚动块,查看文档的不同位置。 7、滚动条的左侧4个显示方式: 普通视图:输入,编辑和排版文本。 Web版式视图: 大纲视图:查看文档的结构。 页面视图:查看与打印效果相同的页。 8、状态栏 (三) word的打开和关闭 文档的打开:文件/新建快捷键 Ctrl+N 空白文档/利用模板建立新文档/利用向导建立新文档; 文档的关闭“ 1.单击文件/退出 2.按alt+F4 3.单击标题栏上的关闭按扭 4.双击标题栏上的控制菜单按扭 (四)文件的保存 1、第一次保存新建的文档: A、组合键:Ctrl+S。 B、文件菜单→保存。 C、常用工具栏上单击“保存”按钮。 注意:保存文档时应首先选择保存位置、再输入文件名、选择文件类型,最后单击“保存”。 a、文件默认类型为*.doc。

b、模板文件(文档模板):*.dot。 c、文本文件(纯文本):*.txt。 2、对已有的且已修改的文档进行保存 A、直接按F12。 B、文件菜单→另存为……。 (五)文本输入与选定 1、输入中文: 输入法的逐一切换:Ctrl+Shift。 中英输入法的切换:Ctrl+空格键。 中英文符号的切换:Ctrl+.。 全角与半角的切换:Shift+空格键。 2、输入标点符号: (1)键盘输入。 顿号:退格键左侧的那一颗双字符键; 省略号:Shift+6(双字符键); 破折号:Shift+ -(双字符键) 书名号:Shift+<、Shift+>;) (2)软键盘输入:在软键盘上右击,在菜单中选择符号类型,……。 (3)符号工具栏 (4)插入菜单中的符号或者特殊符号。 (5)插入与改写的切换:Insert键 3、选定文本: (1)任何数量的文本:将“I”字形指针移动到文本的左侧,按住左键拖过这些文本。 (2)一行文本:将“I”字形指针移动到文本的左侧,按住左键拖过这些文本到本行结束,或者单击本行左侧的选定栏。 (3)一大块文本:首先选中开头的部分文字,再按下Shift键,文本末尾处单击左键。 (4)一块垂直文本:将“I”字形指针放在文本的起始处,按下Alt键,按住左键拖过这些文本。 (5)全选:Ctrl+A。 (七)文本的移动、复制和删除: 1 、移动:左键拖动;剪切和粘贴。 2 、复制:左键拖动(配合Ctrl键);复制和粘贴。 (八)查找和替换 在文档中经常需要查找或修改一些文字符号,尤其当需要从较长的文档中统一地更改某些相同的字符时,可以使用查找与替换功能,可以快速查找或替换文档中的某个单词、短语、格式或特殊字符。 1、查找 选择“编辑”菜单下的“查找”命令 2、替换 选择“编辑”菜单下的“替换”命令 (九)撤消与恢复 快捷键:

数学优秀教案课程修订稿

数学优秀教案课程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72页信息窗1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密切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3.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会读、写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两个苹果(一个平均分、一个不平均分)、1号学具袋(不同形状大小的纸片、吹塑纸、橡皮泥)和2号学具袋(纸条、纸片、软铁丝)等。 学生准备:彩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奇妙的问题想请教大家,你们知道我们是怎样来到这个美好世界的吗?学生自由回答。

妈妈十月怀胎,含辛茹苦,我们呱呱坠地,便来到了这个美好的世界。想不想来看看咱们在妈妈肚子里是什么样?(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学生对于自己如何来到这个世界感觉很惊奇,激发了学生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2.观察胎儿图,发现一半。 课件出示胎儿图,瞧!这就是八周大小的胎儿,看到我们好玩、可爱的样子,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胎儿时期头长占整个身长的一半,其它部分也占整个身长的一半。教师追问:一半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操作学具,理解一半(回顾平均分)。 学生解释。(师拿一个苹果,从中间切开。)问其中的一份是整个苹果的一半吗(是)为什么像这种分法,在数学上我们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一半)(师拿一个苹果,故意切出一半大一半小)这一份是整个苹果的一半吗(不是)为什么只有怎样分才可以说是“一半”我们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线段来理解分数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借助了身边的实物苹果来理解“一半”,自然引出“平均分”,使学生明确“平均分成两份,一份就是一半”。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知的学习做铺垫。) 2.创造符号,表示一半。 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2个物体可以用数字“2”表示,那这“一半”该怎样表示呢?课件出示: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表示一半吧!(可以用图形、符号、数字或实物等。) 学生自由想象,创造符号,教师巡视。

教学设计参考书籍

1.盛群力.教学设计的涵义与价值[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2.林宪生.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04). 3.高洁,杨改学.二十年来我国教学设计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08(03). 4.李秉德.“教学设计”与教学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0 (10). 5.何克抗.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与李秉德先生商榷[J].电化教育研究,2001(04).

6. 盛群力,马兰.简论教学设计的重要理念[J].教育科学研究,2006(09). 7.盛群力.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7). 8. 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 9.岳欣云,董宏建.建构主义之后——功能语境论与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论争及启示[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10.张燕丽,周辉,谭敬德.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反思及展望[J].现代教育技术,2008(01). 11.布兰特·G·威尔逊,沈艳,盛群力.教学设计与技术的未来[J],远程教育杂志,2007(01 ). 钱旭鸯.创感时代教学设计的德性维度——教学设计者的主体性追求[J].现代教育技术,2009(03). 王竹立,蒋莉.基于教育二重性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9(02). 吴宁宁.David Merrill的教学设计分代理论和教学交易理论评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9(02). 盛群力.贯通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赖格卢特论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与特征[J].远程教育杂志,2009(01). 齐媛,张生.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述评[J].现代教育技术,2009(01). 张豪锋,卜彩丽.从教育技术专业期刊分析国内教学设计发展现状[J].现代教育技术,2009(01). 盛群力,马兰,褚献华.论目标为本的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2008(05). 曹贤中,何仁生,王锋,郑中梅,徐小双.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8(01). 盛群力.掌握教学设计方法加快教师专业成长[J].当代教师教育,2008(01). 蔡奇杰.教学设计模式的定性及其要素构成的层次关系[J].现代教育技术,2007(01). 何晔,盛群力.为促进理解而教——掌握逆向设计[J].高校教育管理,2007(02). 王丽华.论迪克-凯瑞的系统教学设计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4(08). 李文光,何克抗.以知识建构与能力生成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理论中认知目标分类框架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07). 张军征,刘志华.对我国当前教学设计模式分类观点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4(03). David H. Jonassen,钟志贤,谢榕琴.基于良构和劣构问题求解的教学设计模式(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3(11). David H. Jonassen,钟志贤,谢榕琴.基于良构和劣构问题求解的教学设计模式(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 李文光,何志龙,何克抗.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理论与试验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2(10). 盛群力,马兰.试论系统设计教学中的备课程序[J].教育研究,2001(05). 陈青,乌美娜.从抛锚教学看情景学习观点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1999(04).

小班数学优质公开课教案

小班数学优质公开课教案:神奇的魔术师(圆形方形三角形) 活动目标:复习巩固对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认识。 活动准备:魔术师的衣服、帽子各一件,三种图形卡片各一张,头饰各一个,不同表情的三种图形卡通挂饰每人一个,三种图形的彩色卡片若干(粘在“图形妈妈”身上),三种图形的标志牌各一个,户外布置好“小商场”,三种不同形状的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变魔术的游戏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老师打扮成魔术师的样子对孩子们说:“我是神奇的魔术师,我能变出很多很多的东西,看我变变变”。(边说边转一圈,从袖子里拿出三角形)。 提问:(1)我变出了什么? (2)三角形有几条边?(伸出手点数) (3)你见过什么东西是三角形形状的? 2、用同样方法,从左兜里变出正方形,提问相似问题。 3、用同样方法,从右兜里变出圆形,提问相似问题。 (二)进行游戏:图形娃娃找家 1、以魔术师的身份变出图形娃娃,送给孩子们。 师:我的本领可大了,还能把你们变成图形娃娃,看我变变变(从隐蔽的地方拿出卡通图形娃娃挂饰,让幼儿辨认形状),你喜欢哪一个,就自取一个挂在脖子上,自己摸一摸,看一看你是什么形状的娃娃? 2、变出“图形妈妈” (1)师:图形娃娃也有自己的妈妈,你们愿意和自己的妈妈一起做游戏吗?妈妈在哪呢?看我变变变(从屏风后面拉出头戴三角形头饰,身上粘有三角形标志的“妈妈”) 图形妈妈:我是三角形娃娃的妈妈,我的孩子们,你们在哪呢?(三角形宝宝跑到妈妈这,大声地说:我在这里) (2)用同样方法变出“正方形妈妈”,引导幼儿找自己的妈妈。 (3)用同样方法变出“圆形妈妈”,引导幼儿找自己的妈妈。 3、“图形妈妈”带幼儿找自己的家,介绍游戏规则。 “图形妈妈”:今天咱们一起玩一个“图形娃娃找家”的游戏,先来看看咱们的家在哪呢?(带幼儿找和自己形状相同的标志牌) 介绍规则:孩子们听音乐跳舞,自己随意表现,音乐一停,就去找自己的家,看哪个宝贝

(完整word版)Word文档的高级编辑教案

课题:Word文档的高级编辑 教学内容: 1.段落设置方法。 2.为文档添加背景色和效果。 3.在文档中插入编辑图片操作。 4.添加批注,阅读批注方法。 教学重点: 1.掌握为文档添加背景色和效果方法。 2.掌握在文档中插入编辑图片方法。 教学难点: 1.为文档添加背景色和效果。 5.在文档中插入编辑图片操作。 教学媒体:cp机 教学过程: Word文档的高级编辑 导入:考勤制度是公司正常工作秩序的基础,是支付工资员工考核的重要依据,接下来制作一个“公司考勤制度”文档。 范例公司考勤制度06. docx 操作步骤:

1、标题“公司考勤制度”:字号【小一】、加粗、【字符间距】4磅、位置上下左右都居中。 2、正文部分:字体四号、【段落】【缩进和间距】【特殊格式】【悬挂缩进】【2字符】 3、【段落】【行和段落间距】【1.15】 4、选中标题行,在【段落】组中单击【行和段落间距】按钮,从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增加段落后的空格】选项,随即标题所在的段落下方增加了一块空白间距。切换到【缩进和间距】选项卡,在【间距】组合框中【短前】微调框调整为“1行”,将【段落后】微调框中将间距值调整为“12磅”。【段前】和【断后】微调框中同时将间距值调整为“0.5行” 5、选中需要添加编号的文本,在【段落】组中单击【编号】按钮右侧的下三角按钮,从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编号。 6、选择要添加边框的文本,在【段落】组中单击【边框】右侧下三角按钮,从弹出的下拉列表中选择【外侧框线】选项。 7、选中要添加底纹的文档,在【页面背景】组中单击【页面边框】按钮。弹出【边框和底纹】对话框,切换到【底纹】选项卡,在【填充】下拉列表中选择【橙色,各性色2,淡色80%】选项。 8、【插入】水印,为文档添加水印效果,自定义水印效果。 9、【页面布局】【背景】为文档设置背景色【灰色-50%,着色3,淡色80%】。添加渐变、纹理、图案不同底纹效果。 10、添加批注,删除批注【审阅】【插入批注】。切换到【审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教学设计模板及案例

教学设计模板(参考)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计算机硬件组成》教学设计 一、前端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第一册基础知识中的一节,在教材中这一节叫“微型计算机系统”。是对整个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介绍,它是针对高中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对计算机的本质进行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的工作原理,以便在学习后续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本节课是其中的硬件系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计算机由哪些硬件组成,及其各部件的功能。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计算机内部结构认识不是很清晰,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差距,水平高的学生和一般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不同会对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教学实施规划 二、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观察实物及动手实践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有直观的认识,了解计算机的硬

件组成,并简单的了解其功能。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观察、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概念和实物的对接。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学生交流、师生交流、人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和概括表达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成就感,为今后学会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通过小组协作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竞争参与意识和研究探索的精神,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由几大部分组成,分别包括哪些硬件,基本功能是什么? 确定依据:根据高中生现有的接受能力以及应考要求,当给出硬件实物或图片时学生能指出名称和它们的基本作用。 教学难点:存储设备和运算设备都包括那些硬件以及它们的功能。 确定依据:这两大部件包括的硬件较多,又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但由于这些部件大多集中于主机箱内部,学生平时很难见到学生主机箱内部部件,所以不太容易掌握,故为本节的难点。 四、教学策略分析 (一)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法 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应掌握的知识点。本节课的教

幼儿园优质公开课 中班数学课件教案《数鸭子》

数小鸭--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本教案有配套视频,教学PPT) 结合了主题《在农场里》,为了提高中班孩子数数能力,尝试对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进行数数,结合"在农场里"的主题,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从而积累封闭式数数的不同经验,同时创设了有趣的情景,在情境中开展数学活动。 活动难点:学习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的数数 活动重点:提高幼儿数数能力 活动目标: 1、在数小鸭的情境中,运用已有数数的经验数数,并尝试运用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的数数方法,提高数数能力。 2、体验帮助鸭妈妈数小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鸭若干,(直线排列、曲线排列、呈封闭状排列)。 2、辅助材料:夹子、笔、数字等。 活动过程: 一、鸭宝宝排队游泳(价值分析:运用已有数数的经验数数) 情境导入:暖和的春天来了,小河里的水变暖了,我的鸭宝宝排好了队来游泳了。 1、数数鸭宝宝(出示若干只小鸭呈一字式排列、曲线排列) 提问:数一数有几只鸭宝宝呀? 小结:嗯,你们的办法真灵,数的真快! 二、鸭宝宝花样游泳(价值分析:尝试运用呈封闭状排列的物体的数数方法,提高数数能力) 情境导入:我的鸭宝宝说他们要和运动员一样来一次花样游泳了呢。

刚刚它们排好队的时候,我一遍就数清楚是几只了。可他们一摆了个花样游泳的造型,我数来数去好几遍还没有数清楚,这可怎么办呀? 1、数花样游泳的鸭宝宝 提问:(1)小朋友,你们来帮帮我,有什么办法能让我数清楚我的鸭宝宝到底有几只呢?(幼儿相互讨论商量。) 提问:(2)你是怎么数的?你从哪里开始数的?数到哪里结束? 2、数丢了帽子的鸭宝宝 提问:(1)可是我的鸭宝宝太顽皮了,把帽子也给丢了,现在小鸭一摸一样了,又该怎么数呢? 小结:你们的办法真灵,用各种办法记住了从哪只小鸭数起,就能知道数到哪只停下来。这样不会多数也不会少数,今天多亏了你们教了我这个本领,谢谢小朋友! 3、幼儿帮忙数小鸭 情景导入:可是你们看呀,还有那么多调皮的鸭宝宝还在河里摆造型,他们长的都一模一样,我数也数不清,请你们用刚刚的好办法快来帮助我吧! 提要求:鸭妈妈还提供一些工具可以帮助你们数数,如果你需要它就用,不需要它也可以不用。 4、幼儿交流 提问(1):你数了怎么样的鸭子宝宝?你是怎么数的?(2)碰到一摸一样的鸭子你怎么记住的,从哪里开始的? 小结:今天你们既帮助了鸭妈妈,又让自己学到了许多数数的本领。以后当我们碰到要数的图案像圈儿排队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法试一试,数一数,这样我们数数的本领会更大。 三、鸭妈妈感谢小朋友(价值分析:体验帮助鸭妈妈的快乐。) 1、今天鸭妈妈要谢谢你们小朋友,所以要请你们去我家里做客,要感谢你们,我们一起出发吧!

文档的编辑与排版教学设计(自动保存的)

文字的编辑与编排教学设计

快捷组合键:Ctrl+N 快捷组合键:Ctrl+S 练习使用快捷组合键 及工具按钮。 熟练掌握Word工具栏 中工具按钮及常用快 捷组合键的使用。 注重知识 的延伸。 设置页面 观看老师演示、熟悉文档的纸张设置和页边距设置方法。集中讲解,清晰思路。 新建空白文档 保存为Word文档 设置页边距 设置纸张

任务二:设置字体 1、将文档标题字体设置为“黑体”,字号设置为“二号”;字体颜色设置为“红色”。 2、使用“格式”菜单下的“字 体”对话框将文档正文颜色设置为“蓝色”,字号设置为“四号”。 3、将正文内容中的时间加上下划线,并使用格式刷工具将地点也加上下划线。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 任务,主动完成操作。 任务驱动 法,让学 生主动构 建知识意 义。 任务三:设置段落 1、将文档标题的对齐方式设置为居中(Ctrl+E),将落款对齐方式设置为右对齐(Ctrl+R)。 (注,能够使用段落格式设置中的对齐方式,也可直接使用格式工具栏上的“居中”按钮。)2、使用“格式”菜单栏下的“段落”命令将正文第一自然段的行间距设置为1.5倍。 提升:使用“格式”菜单栏下的“段落”命令将通知中1、2、3三个自然段首行缩进2个字符。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 任务,主动完成操作。 任务驱动 法,让学 生主动构 建知识意 义。 格式工具栏上的居中按钮

任务四:设置边框和底纹 选择文档所有文字,使用“格式”菜单下的“边框和底纹” 命令将段落加上边框和底纹。提升:使用“格式”菜单下的“边框和底纹”命令,然后选择“页面边框”为整个文档添加页面边框。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 任务,主动完成操作。 任务驱动 法,让学 生主动构 建知识意 义。 打印设置 方法:单击“文件”菜单,选择“打印” 命令,或使用组合快捷键Ctrl+P 观看老师 演示,熟悉文档的打印、打印预览设置方法。集中讲解,清晰思路。 课堂小结1、新建与保存文档。 2、设置页面。 3、设置文本格式。 4、打印设置。 确认打印机 打印范围 打印分数

教学设计案例-参考模板

教学设计案例-《苏州园林》

沧浪亭 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园林。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既有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厅、堂、轩、廊之人文景观,更以湖山奇石、洞壑深邃而享誉盛名,素有“假山王国”之美誉。 留园 留园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 网师园占地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小中见大,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精巧幽深之至。建筑虽多,却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因此被认为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 怡园 怡园是苏州园林中建筑最晚的园林,因而得以博采众长,形成其集锦式的特点。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多媒体同时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花墙廊子等。 2.学生练习朗读 3.教师检查预习,注意正音。 多媒体显示: (1)辨明字音: 轩榭(xuān xiè)、池沼(zhǎo)、邱壑(hè)、模(mú)样、 重峦叠嶂(zhàng)、相间(jiàn)、嶙峋(lín xún)、庸俗(yōng)、

镂(lòu)空、蔷薇(qiáng wēi) 4.学生轻声读课文,请学生小组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教师提示(多媒体显示): 文章是从_______角度,抓住______________的特点来分析、介绍苏州园林的。 角度: A.建筑学B.园林历史 C.导游 D.欣赏者 特点: A.苏州园林总的特点 B.有代表性的园林 学生明确:文章是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来分析、介绍的。 四、朗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说明要点及说明顺序 1.。学生精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1)同桌之间交流,求同存异。 (2)小组内部交流,求同析异,并统一看法。 (3)全班交流,教师可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地位及特点。 第二部分(3~9)分类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 2.把握作者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的说明顺序。 (2)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明确: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1)

小学数学优秀教案: 课题:5的乘法口诀第一执笔人:张国梅介休市城关乡堡上巷小学 高级教师地级电教能手 一、教材分析“5的乘法口诀”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以后为加快学生计算速度,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由于5的乘法口决易学,易记与实际生活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所以先学习5的乘法口诀作为其他口诀的基础,结合具体实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索等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很熟练地掌握其特点和规律,从而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学习2、3、4、6的乘法口诀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由于学生有五个五个数的基础和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摆小伞,结合乘法意义,写出乘法算式,引出五的乘法口诀,学生经历归纳口诀的过程,能比较好地理解口诀的来源和它表示的意思。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要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学生熟悉的事情出发,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并使全体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 三、教学目标知 识与技能1、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应用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抽象,概括、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四、教学重难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知道5的乘法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时间 分配 评价建议 创设情境做好铺垫师:学校最近要评选 “雏鹰行为奖章”获 得者大赛,我们班的 “雏鹰行为奖章”的 获得情况如何呢? 看我们班的评比栏, 问:我们班谁获的最 多? 小文获多少枚? 小玉获多少枚? 那他们一共获多少 枚?如何列式?表 示什么含义? 师:任写一个算式 学生共同观察墙 壁上的评比栏 生: 生:4枚 生:4枚 生:4+4=8 4 2=8 2×4=8 学生互相说表示 的含义 3′ 1′ 同学们积极观察评 比栏,很高兴看到自 己和他人的学习成 果,愿意表达自己的 看法。 操作观察探究新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 了乘法的初步认识, 同学们用自己的小 棒摆出了许多美丽 的图案,谁来介绍一 下自己是怎样摆出 一把小伞的? 用几根小棒才能摆 出一把小伞呢? 那么在规定的时间 内用手中的小棒比 赛一下看谁摆得又 快又多。 问:一把小伞用5根 小棒,那你摆了好几 把,一共用了几根? 指着你所摆的图案 学生介绍摆伞的 过程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可能回答: 2′ 3′ 能积极参与动手摆 小伞的活动,愿意思 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加比赛活动积极 性非常高,愿意与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