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讲场地分类和特征周期(工程抗震周)

五讲场地分类和特征周期(工程抗震周)
五讲场地分类和特征周期(工程抗震周)

第五讲场地分类和设计反应谱的特征周期

周锡元樊水荣苏经宇

一、国内外概况

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J11-89)(以下简称89规范)中的场地分类标准和相应设计反应谱的规定是在1974年发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TJ11-74)中有关场地相关反应谱的基础上修改形成的。有关规定的背景材料见文献[1]—[3]。需要指出的是抗震设计反应谱的相对形状与许多因素有关,如震源特性、震级大小和震中距离,传播途径和方位以及场地条件等。在这些因素中震级大小和震中距离以及场地条件是相对易于考虑的因素,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在89规范已有所反映,震级和震中距离的影响涉及到区域的地震活动性,应该属于大区划的范畴。在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设计近震、设计远震是按由所在场地的基本烈度是否可能是由于邻区震中烈度比该地区基本烈度高二度的强震影响为准则加以区分的。这显然只是一种粗略划分。划分设计近震、设计远震实际是根据场地周围的地震环境对设计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加以调整。关于地震环境对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影响,今后将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础上由新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来考虑。

关于场地条件对反应谱峰值αmax和形状(T g值)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实质是要预估不同场地条件对输入地震波的强度和频率特性的影响。首先,如何确定输入基准面或基岩面就是很困难的,在89规范中,将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硬土层定义为基岩,可以说是迁就钻探深度的一种粗略的处理方法。在美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剪切波速度大于760m/s的地层才算作是软基岩,而软基岩和硬基岩对地震波的反应特征也是有区别的。另外土层的剪切波速分布千变万化,如何将其对反应谱的影响准确的加以分类,同样也很是困难的。在各国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尽管大家都承认考虑场地影响的重要性,可以说都还没有找到很满意的实施方法。美国关于场地相关反应谱的研究始于1976年,1978年以后才开始进入抗震设计规范。美国规范应用了Seed等[4]提出的S1~S3类场地划分标准。他们与我国规范一样只考虑场地类型对反应谱形状(Tg值)的影响。1985年墨西哥地震以后,美国规范增加了剖面中存在软粘土的S4类场地。这一分类标准从定义到分类方法都有一些含糊不清的地方[5]。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根据1989年Loma Prieta等地震中不同场地上的强震观测记录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比较结果,提出了一个以表层30m范围内的等价剪切波速为主要参数的场地分类标准和相应的设计反应谱调整方案NEHRP[6],在这一方案中同时考虑了场地类型对反应谱峰值(αmax)和特征周期

(Tg)的影响[7]。为适应美国东部地区的地震动特性,林辉杰等对这一方案作了一些调整[8]。NEHRP 方案已基本上被美国2000年建筑规范草案接受,按照这一新方案,对低烈度区(≤7度)最软场地上的αmax 将是坚硬场地的2.5倍,对高烈度区在软硬场地上的αmax 值保持不变,中间的情况大体上是依次逐渐变化的。场地条件对反应谱Tg 值的影响在美国规范中是用周期为1s 的谱加速度值来表示的。场地条件对反应谱形状的影响是用周期为1s 和0.2s 的谱加速度比值来表示,此值实际就是我们所说的特征周期Tg 值有关,其数值范围为0.4~1.0s 。考虑到所在场地地震环境的不同,对Tg 值,尚需作进一步的调整,调整幅度与场地类别和周期为1s 时的谱加速度有关。美国2000年建筑规范中的设计反应谱随场地条件的变化幅度比以前的规范有所扩大。从统计意义上看这样的调整也许是合理的,问题是目前使用的场地分类方法和相应的场地相关反应谱还不能很好与其预期值相适应。另外,诸如震源机制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还可能掩盖由于场地条件可能造成的谱形状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调整的幅度尚不宜过细过大。对此在这此修订中已有所考虑[15]。

日本1980年颁布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场地简单地分为三类:即硬土和基岩,一般土和软弱土,相应的Tg 值分别为0.4,0.6和0.8s 。从文献[9]中可以看到目前各国抗震设计规范中所采用的场地分类方案大多比较简单,相应的反应谱Tg 值范围一般都在0.2~1.0S 之间。只有墨西哥城是一个例外,那里采用的反应谱特征周期有大至2.0~2.5s 的情况。这是由于特殊的地震和地质环境造成的。我国的地震以板内地震为主,地震动的主要频率考虑在1.0~10HZ 之间看来是合适的。关于场地类别对地震地面运动强度的影响,在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以后日本学者也十分重视。他们从对规范中3类场地上峰值加速度和速度比值的统计结果中发现,2、3类场地的峰值加速度平均约为1类场地的

1.5倍,2、3类场地的峰值速度平均约为1类场地的2倍和

2.5倍。

二、现行规范场地分类的基本考虑

从理论上讲,对于水平层状场地,当其岩土分布和柱状,各层土力学特性(包括非线性特性),以及入射地震波等均为已知时,场地反应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目前的问题是关于输入和介质的信息都不够完备,因此很难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抗震设计规范中只能应用目前在工程设计中可能得到的岩土工程资料,对场地土层的地震效应作粗略的划分,以反映谱特征周期一般性变化趋势。众所周知,对于均匀的单层土,土层基本周期s

V H T 4=。此式表明覆盖土层H 愈厚,剪切波速V S 愈小,基本周期愈长。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基本公式主要适用于岩土波速比远大于1.0的情况,且有V S 和H 这样两个评价指标。由于场地土层剪切波速一般都具有随深度增加的趋势,用一般工程勘察深度范围内实测剪切波速的某种平均值来表示场地的相对刚度,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考虑到当平均波速V S 相同时,由于覆盖层厚度H 不同,基本周期也将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现

行规范中增加了覆盖层厚度的指标,并由此产生了双参数的场地类别划分的构想。按照H愈大,V S愈小,Tg值愈大的一般规律将场地划分为Ⅳ类,应用可能得到的强震加速度反应谱进行分类统计获得了各类场地的平均设计谱。在实际应用统计结果时考虑到经济方面的原因,在选用各类场地Tg值时采取了平均偏小的值。另外,考虑到这种分类方法的把握不是很大,因此在分类中有意识地扩大Ⅱ类场地的范围,把Ⅰ、Ⅲ、Ⅳ类场地的范围缩得较小。在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协商的结果。与国外抗震设计规范中的场地分类标准和相应的Tg值相比,我国规范中取的值约偏小15%-30%左右。从不同场地上的大量实测反应谱资料看,在中短周期段(0.1~1.0秒)实际记录分析得到的谱加速度值比规范规定大很多的情况常有出现,但按规范设计的建筑大多能经受(指不产生严重破坏)这种超规范的地震作用。例如在我国1988年云南澜沧—耿马地震的一次6.7级余震中,在震中附近Ⅰ~Ⅱ类场地上记录到的地面加速度达0.45g,反应谱特征周期达0.5秒。但台站周围的建筑震害并不很严重。这些情况说明设计中采用场地分类和相应的反应谱可能会与未来地震中实际经受的谱有较大的差异,但一般来讲,这种不确定性可能造成的后果并不是十分严重的。

三、实用中提出的问题和处理意见

89规范中的场地分类和相应的设计反应谱特征周期值划分方法已为我国工程界熟识。在93年的局部修订中对这部分内容未提出强烈的修改要求。不过在实用中以及与其他规范的协调过程中还是反映出来一些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条。

1、在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修订过程中对此分类方案的阶梯状跳跃变化提出了异议。工程界也有一些意见认为场地类别的分界线不容易掌握,特别是在覆盖层厚度为80m,平均剪切波速为140m/s的特定组合下,当覆盖层厚度或剪切波速稍有变化时场地类别有可能从Ⅳ类突变到Ⅱ类,相应地震作用的取值差别太大。这种情况是因为在征求意见和审查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要求将Ⅲ、Ⅳ类场地范围尽量划小,以减少设防投资而人为地将一部分Ⅲ类场地划成了Ⅱ类后造成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情况的好转,这一问题已不难解决了。

2、89规范中的划分方案在边界附近的场地类别差一类,反应谱Tg值也相应跳一档,例如从Ⅲ类场地跳到Ⅳ类场地时引起Tg值以及中长周期结构的地震作用有较大的突变,在设计中不好掌握。因此提出可否考虑采用连续化的划分方法。这个问题实际是反映了需要与可能之间的矛盾。事实上场地类别和Tg之间的这种分档对应关系在实际地震中是很可能出现矛盾的。上面提到的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中的实际记录就是一个例子。再说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相邻场地类别Tg值的差异已不是成倍的变化了,因此过细的区分必要性不是很大的。为了满足形式上的连续化可以采用插入的方法。关于这一点将在本文第四节中加以讨论。

3、按照89规范的场地分类标准,当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硬土层上覆盖3m以上剪切波速 140m/s的软土时便应划为Ⅱ类场地,但当覆盖层厚度为3~9m时,只要上覆

土层的平均剪切波速大于250m/s时,便可划为Ⅰ类场地。设有两个场地。场地1的覆盖土层为4m,地表以下0~3.5m以内的剪切波速为200m/s,3.5~4.0m以内的剪切波速为400m/s,按厚度加数平均剪切波速为225m/s,按现行规范应划为Ⅱ类场地。场地2的覆盖层厚度为8.5m,地表以下0~3.5m以内的剪切波速也为200m/s,3.5~8.5m以内的剪切速仍为400m/s,也就是说与场地1相比场地2是基岩以上的中硬土层的厚度增加了4m,其余均无变化。场地2的平均剪切波速为294m/s,按照现行规范场地2划为Ⅰ类。有人认为这一结果是不合理的,因为场地1的刚性比场地2大。这个问题与在大于500m/s的硬土层上面允许覆盖多厚的软土层仍可作基岩的考虑有关。事实上,这一厚度最初被定为0m,但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有相多人提出规定太严格了,后来才定为3m。但仍有不少人提出当表土层的剪切波速接近“半基岩”还可以放宽一些,从而导致了现行规范中的结果。由于造成这种反差的情况实际上很少,而且在实际地震中也还是有可以出现的。这方面的问题虽已有人提出,但并不很多。为了减少这种反差现象,在这次修订中,Ⅰ类场地上允许覆盖的中硬土层的最大厚度改为5m。

4、在文献[10]中以另外二个场地的对比为例阐述了由于计算平均剪切波速的表土层厚度取15m或覆盖厚度两者的较小值所带来的问题。在这两个例子中,场地甲的覆盖土层厚度为10m,地表以下0~9m以内的剪切波速为100m/s,9~10m以内的剪切波速为480m/s ,按厚度加数的平均剪切波速为138m/s,按现行规范应划为Ⅲ类场地;场地乙的覆盖层厚度为15m,地表以下0~9m以内的剪切波速仍为100m/s,9~15m以内的剪切波速也为480m/s,以厚度加权的平均剪切波速为252m/s,按89规范应划为Ⅱ类场地。直观来看,场地甲的刚性比场地乙的大一些,同样也出现了反差。应该说这种情况也是很少见的。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除了以上所说的计算平均剪切波速时采用的土层总厚度取值的双重标准以外,更主要的还与基岩的最小剪切波速划一地定为500m/s有关。事实上场地岩土剖面中的所谓基岩和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理论上讲,当下卧岩土的剪切波速远大于上层时,该下卧层方可划为基岩。但这样定义的岩土界面往往很深,大大超出了工程勘察的范围,因此才考虑以波速500m/s为界。在这次修订中拟补充岩土波速比的划分标准。这样一来不仅使划分标准显得更合理,上述反差现象也不大可能发生了。具体方案将在下一节中阐述。

四、场地分类标准的修订方案

考虑到以上种种意见和问题,在这次修订中将在场地分类标准基本框架不变的条件下,将原有条文作以下调整。

建筑场地类别的划分仍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双参数为定量标准,但对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方法作相应的修改。在89规范中土层等效剪切波速是

按厚度加权的方法计算的,总厚度取为15m 。由于按厚度加权方法缺乏物理意义,也不能与土层共振周期建立等价的关系,因此在这次修订中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以下计算公式:

t d se /0=υ (1)

)/(1si n i i d t υ∑==

(2)

式中:υse ——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

d 0——场地评定用的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 m 两者的较小值;

t ——剪切波在地表与计算深度之间传播的时间(s);

d i ——在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 土层的厚度(m);

n ——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

υsi ——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 土层的剪切波速(m/s)。

公式(1),(2)在文献[2]、[3]中就已经提出,在89规范中考虑到我国工程界的习惯采用了按厚度加权的算法。在文献[2]中还曾比较过两种算法的差异。在多数情况下,按照公式 (1)、(2)计算的土层等效剪切波速比按现行规范中的公式计算结果偏小。考虑到实际需要和规范分类标准的延续性,在这次修订中将计算深度从15m 提高到20m 。由于剪切波速随深度的变化在多数情况下具有增大的趋势,计算深度从15m 增大到20m 以后,按现行规范中的公式和式(1)(2)计算的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就比较接近了。

工程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方法拟修订为:

1、在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 的坚硬土层或岩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2、当地面5m 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的上层土剪切波速的2.5倍的下卧土层,且下卧土层的剪切波速不小于400m/s 时,可取地面至该下卧层顶面的距离和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 的坚硬土层或岩层顶面距离两者中的较小值。

3、场地土剪切波速大于500m/s 的孤石和硬土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一样。

4、剪切波速大于500m/s 的硬夹层(火成岩夹层)当作绝对刚体看待,从而可以从土层柱状中扣除[11]。

四类场地别仍然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加以划分,只是对覆盖层厚度的分档范围有些调整。调整后的场地划分标准见表1。

在这次分类标准中对Ⅳ类场地的范围不作任何调整,Ⅲ类场地的范围有些扩大,Ⅰ类场地的范围略有缩小,Ⅱ类场地的范围有增有减,总的来讲变化不是很大。

五、关于场地反应谱特征周期的连续化问题

由于与场地类别有关的设计反应谱特征周期Tg愈大,中长周期结构的地震作用也将增大,设防投资一般来讲也相应增加。从提高设防投资效果的要求出发,场地分类和Tg值的划分和确定似乎愈细愈好。但就目前的资料基础是做不到的。即使是像现行规范这样的粗略分档在实际地震中也难保准确,αmax和Tg比预期值差一倍都是不足为奇的。因此过细的分档和连续化划分只能满足人们心理上的精度要求。因此,我们不主张这样做。但是经修改以后的场地分类标准和相应的Tg取值并不排斥连续化的运用,只要运用插入方法即可。为简单起见在插入过程中可以考虑以下基本原则和约定:

1.dov-Vse平面上相邻场地分界线上的Tg值取平均值,即设在I~II类场地,II~III类场

地和III~IV场地分界线上的Tg值分别为0.30,0.40和0.55秒;

2.将Tg等值线细分到0.01秒,即分辨到二位小数;

3.为简单起见,优先考虑采用线性插入或等步长划分。为减少相邻Tg等值线间距的跳

跃变化,在等值线间距可能造成突变的区段采用步距递增或递减的非线性插入;4.在dov-Vse图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场地类别分界线均呈台阶状,因此插入后

的Tg等值线也可用台阶状折线来表示。由于III~IV场地的分界线是一步台阶,而II~III场地的分界线是二步台阶,为使之连续化,可将过渡区一部分中的Tg等值线取为一步台阶,另一部分取为二步台阶,一步和二步台阶区域范围按等间距的原则划分,两部分的Tg值分界线取为0.48秒;

5.插值范围包括从覆盖层厚度dov=0~100m,等效剪切波速Vse=0~700m/s的区域,相

应的Tg值范围为0.20~0.72秒;

按照以上原则和约定,在图1中给出了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拟采用的场地类别分

界线和相应的Tg 值的等值线。按此图很容易根据dov 和Vse 值按以上原则确定相应的Tg 值(可分辨到二位小数)。

关于Tg 等值线的等间距插入方法毋需作进一步的说明。因此下面只对其中的不等间距插入方法作些补充说明。首先看dov 轴上dov =3~15m 的区间,其左边(即dov <3m 的区间)为0.6m 的等步长插入,如果在3~15m 间也采用等步长插入为10个间隔,其平均间距为1.2m 。为了使3m 附近的等值线间隔与其左边相协调,这一段采用变步长插入,即令第i 个步距为0.6+i δv1。dov =15~65m 的区间,由于其左边(dov <15m )最后一个间隔为1.69m ,如果从dov =15m 到dov =65m 的区间按等间距划分,分辨到0.01秒的Tg 等值线间距达 5.56m ,在其左端具有很大的突变,为了保持相对比较平滑的变化趋势,采用了从左到右等值线间距递增的分割形式,即取第i 个间距为1.69+i δv2。

关于m dov 100 时沿竖轴上的横向分割。由于在Vsm 从0~250m/s 的范围内分二段按等步长插入的步距变化不太大,也就不必考虑变步长插入了。但从Vsm =250~500m/s 区间等分为10个间隔时,间距为25m/s ,与其下端分档间隔出现明显的不协调(突变)。所以在这一区间也应采用了变步距插入。

现在再看dov =5~50m ,Vsm =140~500m/s 区间的竖向分割。若将Tg 值等值线细分到0.01秒,这一区域沿dov 轴应划分10个分档,平均间距为4.5m/s 。考虑到在此区段以外两边的dov 分档都比较小,因此对这一区段采用中间宽两边窄的分割方案。具体做法是以dov =27.5m 为中分线将此区段分为左右两部分。

按以上原则和方法划分得到的Tg 等值线不仅保持了场地类别分界线上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完全一致,同时也基本满足了相邻等值线间距渐变的要求,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连续化划分方案。需要再次指出的是由于反应谱的场地分类目前还只是一种粗略的划分,所有的Tg 值连续化的划分都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细分,并不能真正改善设计用Tg 值的准确性。图1中的T g 值等值线相应于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中的一区,对二、三区也可按照同样的原则制定与场地土平均剪切波速V sm 和覆盖层厚度有关的T g 值等值线图。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按规范规定的场地类别选择Tg 值已经足够,只是当dov 和Vsm 值都有准确数据和特殊要求时才可考虑Tg 的连续化取值。

感 谢

文中有关场地分类与设计反应谱特征周期的观点与意见曾与戴国莹教授,谢礼立院士,刘曾武、郭玉学、谢君斐教授以及其他同行专家切磋和研讨,笔者从中得益匪浅,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周锡元、王广军、苏经宇,场地·地基设计地震,地震出版社,1991

2、周锡元、王广军、苏经宇,多层场地土分类与抗震设计反应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科学研究报告,1983

3、周锡元,土质条件对建筑物所受地震荷载的影响,中国科学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研究报告集(二),科学出版社1965

4. H.B.Seed, C.Ugas and J.Lysmer, Site Dependent Spectra for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 Bull, Seis. Soc. Am., Vo1.66, pp.221-244, 1976

5. R. V. Whitman, Workshop on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for Seismic Hazard Mapping, Technical Report NCEER-890038, NCEER,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 N.Y, 1989

6. R. D. Borcherd, Estimates of Site-Dependent Response Spectra for Design Methodology and Justification, Earthquake Spectra, Vo1.10, No.4, pp.617-653, 1994

7. FEMA, NEHRP Recommended Provisions for Seismic Regulation for New Buildings, 1994 edition,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Washington D.C. 1995

8. H. Lin, H. H. M. Hwang and J—R. Huo, A Study on Site Coefficients for New Site Categories Specified in the NEHRP Provisions, CERI, The University of Memphis, 1996

9.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IAEE), Regulations for Seismic Design, A World List, 1996

10. 张苏民,再论工程抗震建筑场地类别的划分,军工勘察,1995年第4期

11. 赵松戈,马东辉,周锡元,具有岩浆岩硬夹层场地的地震反应分析以及场地类别评价原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研究报告,1999

12. 王亚勇,刘小弟,澜沧-耿马强震观测与数据分析,云南澜沧-耿马地震震害论文集,陈达生等主编,科学出版社,1991

13. 苏经宇,李虹,规范场地类别划分的比较分析,工程抗震,1995年第2期

14. 日本建筑学会,动的外乱に对すゐ设计の展望,2,耐震设计,1996

15. 周锡元,场地条件对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的影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研究报告,2000

工程类别、环境类别、场地类别和土壤类别

工程类别、环境类别、场地类别和土壤类别 工程类别: 工程类别的标准 建筑工程类别划分标准 一、 项目一类二类三类四类 工业建筑、单层厂房跨度m>24>18>12≤12 檐高m>20>15>9≤9 多层厂房面积m>8000>5000>3000≤3000 檐高m>36>24>12≤12 民用建筑住宅层数层>24>15>7≤7 面积m>12000>8000>3000≤3000 檐高m>67>42>20≤20 公共建设层数层>20>13>5≤5 面积m2>12000>8000>3000≤3000 檐高m>67>42>17≤17 特殊建筑I级II级III级IV级 构筑物烟囱高度m>100>60>30≤30 水塔高度m>40>30<30砖水塔 筒仓高度m>30>20≤20砖水塔 贮池容量m3>2000>1000>500≤500 注: 名词界之: 1.跨度: 指按设计图标注的相邻纵向定位轴线的距离。 2.檐高: 指设计室外地坪标高至檐口滴水的垂直距离。 3.面积: 指按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计算的单位工程建筑面积。 4.层数: 指建筑物的分层数(不含地下室)。不计算建筑面积的建筑层和屋顶水箱闻、楼梯间、电梯机房也不计算层数。 5.公共建筑: 指医院、宾馆、综合楼、办公楼、教学楼、候机楼、车站、客运楼等为公众服务的建筑物。 6.特殊建筑: 指影剧院、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美吠馆、展览馆等为公众服务的建筑物。 二、工程类别标准的说明: 以上各项工程分类均按单位工程划分。 1 2.住宅及公共建筑符合表中两个条件方可执行本标准,其余符合表中的任一个条件即可执行本标准。 3.室外管沟、化粪池、围墙、按四类标准执行,挡墙按市政定额的划分标准执行。 4.单层多跨厂房应以最大跨度或檐高作为确定类别的依据。与单层厂房相连的附属生活间、办公室等均随该单层厂房的标准执行。 5.单位工程檐高不同时应以其最高檐高作为确定类别的依据。 6.一个单位工程具有不同使用功能时,应按其主要使用功能(以建筑面积大小区分) 确定取费标准。 7. 特殊建筑工程类别的确定须报市造价管理总站,由市造阶管理总站依据施工图纸按有关技术参数确定后执行。 二、市政工程类别划分标准 项目单位一类二类三类四类

高考化学压轴题专题元素周期律的经典综合题含详细答案

高考化学压轴题专题元素周期律的经典综合题含详细答案 一、元素周期律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高温下,正硅酸锂(Li 4SiO 4)能与CO 2发生反应,对控制CO 2的排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完成下列填空: (1)硅原子核外电子占有_____种能量不同的轨道;Li 、C 、Si 的最高价氧化物中,属于原子晶体的是_____。 (2)钠元素的金属性比锂强,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说明理由_____。 一定温度下,在2L 的密闭容器中,Li 4SiO 4与CO 2发生如下反应: Li 4SiO 4(s)+CO 2(g)Li 2SiO 3(s)+Li 2CO 3(s)。 (3)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反应20min ,测得容器内固体物质的质量增加了 8.8g ,则0~20min 内CO 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 (4)在T 1、T 2温度下,恒容容器中c(CO 2)随时间t 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该反应是_____反应(选填“放热”或“吸热”)。 若T 1温度下,达到平衡时c(CO 2)为amol· L -1,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通入一定量的CO 2,重新达到平衡时c(CO 2)为bmol· L -1。试比较a 、b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_____。 【答案】5 SiO 2 钠元素和锂元素均为第ⅠA 族元素,Na 原子有3个电子层,Li 原子有2个电子层,原子半径Na>Li ,则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Na

  • Li ,因此金属性Na 强于Li () 21c CO 0.005mol·L -1·min -1 放热 a=b ,通入一定量的CO 2,平衡会正向进行,但由于温度不变,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21c CO 不变,故达到新平衡时c (CO 2)不变,即a=b 【解析】 【分析】 【详解】 (1)硅是14号元素,基态硅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 22s 22p 63s 23p 2,其核外电子共占有5种能量不同的轨道;Li 、C 、Si 的最高价氧化物分别为Li 2O 、CO 2、SiO 2,Li 2O 是离子晶体、CO 2是分子晶体、SiO 2是原子晶体,故答案为:5;SiO 2; (2) 钠元素的金属性比锂强,从原子结构解释:钠元素和锂元素均为第ⅠA 族元素,Na 原子有3个电子层,Li 原子有2个电子层,原子半径Na>Li ,则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Na
  • Li ,因此金属性Na 强于Li ,故答案为:钠元素和锂元素均为第ⅠA 族元素,Na 原子有3个电子层,Li 原子有2个电子层,原子半径Na>Li ,则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Na
  • Li ,因此金属性Na 强于Li ;

    工程类别、环境类别、场地类别和土壤类别

    本页为作品封面,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删除,欢迎下载!!! 精 品 文 档 【精品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项目一类二类三类四类 工业建筑单层厂房跨度m >24 >18 >12 ≤12 檐高m >20 >15 >9 ≤9 多层厂房面积㎡>8000 >5000 >3000 ≤3000 檐高m >36 >24 >12 ≤12 民用建筑住宅层数层>24 >15 >7 ≤7 面积㎡>12000 >8000 >3000 ≤3000 檐高m >67 >42 >20 ≤20 公共建设层数层>20 >13 >5 ≤5 面积㎡>12000 >8000 >3000 ≤3000 檐高m >67 >42 >17 ≤17 特殊建筑 I级 II级 III级 IV级 构筑物烟囱高度m >100 >60 >30 ≤30 水塔高度m >40 >30 ≤30 砖水塔 筒仓高度m >30 >20 ≤20 砖水塔 贮池容量m3 >2000 >1000 >500 ≤500 注: 一、名词界之: 1.跨度:指按设计图标注的相邻纵向定位轴线的距离。 2.檐高:指设计室外地坪标高至檐口滴水的垂直距离。 3.面积:指按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计算的单位工程建筑面积。 4.层数:指建筑物的分层数(不含地下室)。不计算建筑面积的建筑层和屋顶水箱间、楼梯间、电梯机房也不计算层数。 5.公共建筑:指医院、宾馆、综合楼、办公楼、教学楼、候机楼、车站、客运楼等为公众服务的建筑物。 6.特殊建筑:指影剧院、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等为公众服务的建筑物。 二、工程类别标准的说明: 1.以上各项工程分类均按单位工程划分。 2.住宅及公共建筑符合表中两个条件方可执行本标准,其余符合表中的任一个条件即可执行本标准。 3.室外管沟、化粪池、围墙、按四类标准执行,挡墙按市政定额的划分标准执行。 4.单层多跨厂房应以最大跨度或檐高作为确定类别的依据。与单层厂房相连的附属生活间、办公室等均随该单层厂房的标准执行。 5.单位工程檐高不同时应以其最高檐高作为确定类别的依据。 6.一个单位工程具有不同使用功能时,应按其主要使用功能(以建筑面积大小区分)确定取费标准。 7.特殊建筑工程类别的确定须报市造价管理总站,由市造阶管理总站依据施工图纸按有关技术参数确定后执行。 二、市政工程类别划分标准

    元素周期律专题复习

    “元素周期律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师大学良乡附属中学焕亮平英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本节课学生运用周期律知识完成、改编典型例题,交流改编成果,自主复习周期律知识,并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学生思维的冲撞、渗透、磨合,带领学生进入理解和感悟的空间,促使学生学会跳出题海,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资源共享精神。 2、教学容分析 元素周期律专题是高三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容。它的教学容主要包括(1)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和应用贯穿了整个中学化学学习的始终,是学习中学无机化学的理论指导。高三对于元素周期律这部分知识、能力的要求高于高一、高二的水平,它要求学生熟悉元素周期律在高考命题中的主要题型,掌握其解题规律和技巧,同时能应用元素周期律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研实际问题。 “元素周期律专题”分2个课时完成。 第1课时:重建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体系 第2课时:应用元素周期律知识来解决问题 3、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结构分析:本班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不是很高,但沟通能力强、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信息素养分析:学生能够从文字资料中筛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但对信息的审读能力不是很全面。遗漏信息、误读信息是学生完成习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 学习需要分析:从短期目标高考分析,进入高三的学生高考意识比较强,需要强化高考题,强化高考题中的热点问题,能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长期目标个人的长远发展分析他们需要提高表达、与人合作、处理信息的能力。 心理分析:学生进入高三后,既想跳出题海,又不敢跳出题海。忙于做完题,做很多题而不是清清楚楚去做一道题,做到举一反三。 4、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结合有关数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等)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等)的关系。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认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过程与方法:在设计选项、改编例题中,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重组,培养了学生知识归纳能力,引导学生跳出题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2)发展性目标

    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练习题答案汇编

    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1. 元素X、丫、Z原子序数之和为36, X、丫在同一周期,X+与Z2—具有相同的 核外电子层结构。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A. 同周期元素中X的金属性最强 B. 原子半径X>丫离子半径X+ >Z2— C. 同族元素中Z的氢化物稳定性最高 D. 同周期元素中丫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最强 【解析】井析题给条件可推知:X是钠觸、¥是轨口)、£是氧⑹。原子半徑但F■血J与芒W)电子层结枸相同』寓子半g 曲乙 【答和B 【点评】在周期表中,元素的原子序数差因周期表结构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同主族,相邻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之差的判断。①第I A、U A族元素,相差上一周期元素所在周期所含元素的种数。②第川A?%A族元素,相差下一周期元素所在周期含有的元素的种数。 (2)同周期相邻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之差的判断。①I A、U A元素或川A?%A相邻元素相差1。②U A、川A元素:若为第二或第三周期则相差1,若为第四或第五周期相差11,若为第六或第七周期则相差25。 2. A、B、C为三种短周期元素,A、B在同周期,A、C的最低价离子分别为A2 —和C—, B2+和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序数:AB>C C. 离子半径:A2 —>C— >B2+ D. 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A>C>B 【解析】严和L具有相同电子层結村说明R的原子序数大于?而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粒子』 都杲随橈电荷如博子序数)的增扣而粒子半径减小所以由于□在C的下一周期,且A的最低价离子为A二所以原子序数:直孑半胫:原子半轻;3>A>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可能为直【答案肮 3. 在以离子键为主的化学键中常含有共价键的成分。下列各对原子形成化学键时共价键成分最少 的是() A. Li, F B. Na,F C. Na,Cl D. Mg,O r【解折】越活泼的金属与越活泼的非金属化合^越易形成离子键,所形成的代学键中合有鎭裕锥越 少。选项中,脳是最活泼的金属〉F杲最活泼的非金属』符合题青已 [W E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最新工程类别 环境类别 场地类别 土壤类别

    工程类别环境类别场地类别土壤类别

    工程类别:一,工程类别的标准一、建筑工程类别划分标准 项目一类二类三类四类 工业建筑单层厂房跨度m >24 >18 >12 ≤12 檐高m >20 >15 >9 ≤9 多层厂房面积㎡>8000 >5000 >3000 ≤3000 檐高m >36 >24 >12 ≤12 民用建筑住宅层数层>24 >15 >7 ≤7 面积㎡>12000 >8000 >3000 ≤3000 檐高m >67 >42 >20 ≤20 公共建设层数层>20 >13 >5 ≤5 面积㎡>12000 >8000 >3000 ≤3000 檐高m >67 >42 >17 ≤17 特殊建筑 I级 II级 III级 IV级 构筑物烟囱高度m >100 >60 >30 ≤30

    水塔高度m >40 >30 ≤30 砖水塔 筒仓高度m >30 >20 ≤20 砖水塔 贮池容量m3 >2000 >1000 >500 ≤500 注: 一、名词界之: 1.跨度:指按设计图标注的相邻纵向定位轴线的距离。 2.檐高:指设计室外地坪标高至檐口滴水的垂直距离。 3.面积:指按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计算的单位工程建筑面积。 4.层数:指建筑物的分层数(不含地下室)。不计算建筑面积的建筑层和屋顶水箱间、楼梯间、电梯机房也不计算层数。 5.公共建筑:指医院、宾馆、综合楼、办公楼、教学楼、候机楼、车站、客运楼等为公众服务的建筑物。

    6.特殊建筑:指影剧院、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等为公众服务的建筑物。 二、工程类别标准的说明: 1.以上各项工程分类均按单位工程划分。 2.住宅及公共建筑符合表中两个条件方可执行本标准,其余符合表中的任一个条件即可执行本标准。 3.室外管沟、化粪池、围墙、按四类标准执行,挡墙按市政定额的划分标准执行。 4.单层多跨厂房应以最大跨度或檐高作为确定类别的依据。与单层厂房相连的附属生活间、办公室等均随该单层厂房的标准执行。 5.单位工程檐高不同时应以其最高檐高作为确定类别的依据。 6.一个单位工程具有不同使用功能时,应按其主要使用功能(以建筑面积大小区分)确定取费标准。

    工程类别、环境类别、场地类别和土壤类别

    工程类别: 一,工程类别的标准 一、建筑工程类别划分标准 项目一类二类三类四类 工业建筑单层厂房跨度m >24 >18 >12 ≤12 檐高 多层厂房 檐高 民用建筑 面积㎡ 檐高 公共建设 面积㎡ 檐高 特殊建筑 构筑物 水塔 筒仓 贮池容量m3 >2000 >1000 >500 ≤500 注: 一、名词界之: 1.跨度:指按设计图标注的相邻纵向定位轴线的距离。2.檐高:指设计室外地坪标高至檐口滴水的垂直距离。

    3.面积:指按建筑面积计算规则计算的单位工程建筑面积。 4.层数:指建筑物的分层数(不含地下室)。不计算建筑面积的建筑层和屋顶水箱间、楼梯间、电梯机房也不计算层数。 5.公共建筑:指医院、宾馆、综合楼、办公楼、教学楼、候机楼、车站、客运楼等为公众服务的建筑物。 6.特殊建筑:指影剧院、体育场(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等为公众服务的建筑物。 1 2 准。 3 4 5 6 准。 7 项目单 桥梁工程:单跨m >25 >20 >15 ≤15 隧道工程及地下通道工程全部--- 排水工程:干线管径 mm >700 ≤700 给水工程:干线管径 mm >400 ≤400 燃气工程:干线管径 mm >150 ≤150 路灯工程-全部--

    河堤、挡墙工程:砼:墙高 m ->10 ≤10 砌石:墙高 m ---全部 封闭式涵渠双排或多排全部--- 单排砼:宽度 m >1.5 >1.0 <1.0 - 砖石:宽度 m >2 >1.5 <1.5 - 特殊工程 I级 II级 III级 IV级 注: 1 2 3 4 5 明第7 工程环境类别的划分见03G101-1 35页 工程环境分为5类 一类:室内正常环境 二类 a):室内潮湿环境,非严寒地区的露天环境,与无侵蚀性的水和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二类 b):严寒和严寒地区的露天环境,与无侵蚀性的水和土壤直接接触的环境。 三类:使用除冰盐的环境;严寒和寒冷地区冬季水位变化的环境;滨海室外环境。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练习题(附答案)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编制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是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B.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的排序依据是原子的核电荷数 C.门捷列夫编制元素周期表的排序依据是相对原子质量 D.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间的内在规律 2、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列就是一个族 B .主族元素都是短周期元素 C .副族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D .元素周期表每个长周期包含32种元素 3.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素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 B.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族 C.所含元素种数最多的族是Ⅷ族 D.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为2的元素都是第ⅡA 元素 4、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能反映原子结构和元素的化学性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由长、短周期元素共同组成的元素族称为主族 (除零族外) B .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现金属性,又表现非金属性 C .短周期元素原子形成简单离子后,最外层电子都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D .互为同位素的不同核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不同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卤族元素都有正化合价 B.卤族元素的单质都只具有氧化性 C.卤族元素的最低化合价都是-1价 D.卤族元素氢化物都是强酸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卤族元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因此不能与其他非金属元素反应 B.碱金属元素单质越活泼,其熔点和沸点就越高 C.卤族元素单质都能与水剧烈反应 D.卤族元素单质都能和氢气反应,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随单质氧化性的增强而增强 7、下列有关卤族元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卤素单质从F 2到I 2,颜色加深,熔沸点升高 B.卤族元素从Cl 到I,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减弱 C.卤族元素从F 到I, HX 水溶液酸性增强 D.卤素单质氧化性F 2>Cl 2>Br 2>I 2,因此排在前面的卤素单质可将排在后面的卤素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8.下列有关卤族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密度:22Cl >Br B. 44HFO >HClO C.热稳定性:HBr>HI D.最外层电子数:Br>I

    元素周期律练习题含答案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主族的元素,原子半径越大,其单质的熔点一定越高 B.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 C.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氢化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它的沸点一定越高 D.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其单质的沸点一定越高 2.下列各表为元素周期表中的一部分,表中数字为原子序数,其中M的原子序数为37的是() 3.同主族两种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数差值可能为() A.6 B. 12 C. 26 D. 30 4.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面的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①铍(Be)的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②铊(Tl)既能与盐酸作用产生氢气,又能跟NaOH溶液反应放出氢气,Tl(NO3)3溶液的酸性很强, ③砹(At)为有色固体,HAt不稳定,AgAt感光性很强,但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酸, ④锂(Li)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产物是Li2O2,其溶液是一种强碱, ⑤硫酸锶(SrSO4)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⑥硒化氢(H2Se)是无色,有毒,比H2S稳定的气体 A.①②③④B.②④⑥C.①③⑤D.②④⑤ 5.X和Y的原子序数都小于18,两者都能组合化合物X2Y3,已知X的原子序数为n,则Y的原子序数不可能是()

    A、n+11 B、n-5 C、n+3 D、n-6 6.1999年是人造元素丰收年,一年间得到第114、116和118号三个新元素。按已知的原子结构规律,118号元素应是第______周期第_________族元素,它的单质在常温常压下最可能呈现的状态是__________(气、液、固)。近日传闻俄罗斯 合成了第166号元素,若已知原子结构规律不变,该元素应是第_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元素。 7.在下列各元素组中,除一种元素外,其余都可以按照某种共性归属一类,请 选出各组的例外元素,并将该组其他元素的可能归属按所给六种类型的编号填入表 内。 其他元素所属类型编号: ①主族元素,②过渡元素,③同周期元素,④同主族元素,⑤金属元素,⑥非 金属元素。 元素组例外元素其他元素所属编号(1)N、S、Na、Mg (2)N、P、Sn、As (3)K、Ca、Al、Zn (4)Cu、Fe、Ag、Ca 8.在Li、N、Na、Mg、Li、C中: (1)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互为同位素; (2)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质量数相等,但不能互称同位素; (3)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中子数相等,但质子数不相等,所以不是同一种元素。 9.1971年美国的斯图杰尔和阿佩里曼在0℃以下将氟气从细冰末上通过, 成功地合成了一直认为不存在的氟的含氧酸——次氟酸。 (1)写出次氟酸的结构并指出各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_______; (2)次氟酸刹那间被热水分解得到既可表现氧化性(对NaI)又可表现 还原性(对KMnO4)的溶液,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筑场地类别

    建筑场地类别 折叠编辑本段场地分类折叠场地土类别分类 场地土系指构造物所在地的土层。可分为四类:Ⅰ类场地土:岩石,紧密的碎石土。Ⅱ类场地土:中密、松散的碎石土,密实、中密的砾、粗、中砂;地基土容许承载力[σ0]〉250kPa的粘性土。Ⅲ类场地土:松散的砾、粗、中砂,密实、中密的细、粉砂,地基土容许承载力[σ0] ≤250kPa的粘性土与[σ0]≥130kPa的填土。Ⅳ类场地土:淤泥质土,松散的细、粉砂,新近沉积的粘性土;地基土容许承载力[σ0] 折叠场地类别分类与场地土类型1、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8年版4、1、2条: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与场地覆盖层厚度为准。同时4、1、6条具体规定了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与“场地覆盖层厚度”双参数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等四个类别的定值范围。这就是与GBJ11-89规范的一个明显区别(GBJ11-89第3、1、5条规定:建设场地的类别,应根据建筑场地土类型与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8年版4、1、4条规定了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确定的几条标准:(1)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 500m/s的土层顶面距离确定;(2)下卧岩土层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且不小于相邻的上层土的剪切波速2、5倍时,

    覆盖层厚度可按地面至该下卧层顶面的距离取值。但这一规定只适用于这种硬土层埋深大于5m的情况;(3)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本人理解:此时计算厚度不剔除,剪切波速用上下土层的)。(4)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层中剔除。4、现在好些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对场地类别的划分,仍沿用GBJ11-89规范“应根据建筑场地土类型与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划分规定,这里显然有一个理解问题。GB50011-2008年版4、1、3条之表4、1、3就是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结合当地经验,根据地岩土名称与性状,划分土质的类型与估算各土层的剪切波速,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覆盖层的等效剪切波速计算。如果确实要确定场地土类型,那也只有一层就就是一层的了,除非就是单一土层,其剪切波速就等于等效剪切波速。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年版4、1、5条规定了土层(本人理解:此处应就是指覆盖层)的等效剪切波速计算公式。其中“式中do—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与20m二者的较小值”(本人理解就是:覆盖层厚度小于20m时取实际的,大于20m时只计算到20m)。折叠编辑本段场地等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8版GB 50021-2001、3、1、2 根据场地的复杂程度,可按下列规定分为三个场地等级:一级场地(复杂场地)一级场地1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级场地(复杂场地):1)对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2)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 3)地

    元素周期律经典练习题

    《元素周期律》习题精选1 一、选择题 1.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 A .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 B .核电荷数逐渐增大 C .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D .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2.某电子层当它作为最外层时,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当它作为次外层时,最多只能容纳18个电子,该 电子层可能是 A.M 层 B.K 层 C.L 层 D.P 层 3.下列各组元素中,按最高正价递增顺序排列的是 A .F 、Cl 、Br 、I B .K 、Mg 、 C 、S C .C 、N 、O 、F D .Li 、Na 、K 、Rb 4.按Be 、Mg 、Ca 、Sr 、Ba 的顺序而递增的性质是 A .氧化性 B .还原性 C .熔点 D .化合价 5.1~18号元素的离子中,原子核电荷数和离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是 A .Cl — B .Na + C .O 2— D .S 2— 6.1~18号元素中,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与电子层数相同的是 A .氢 B .铍 C .铝 D .氯 7.下列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 A.锂 B.钠 C.氟 D.氯 8.下列各组微粒半径之比大于1的是 A .Na Na r /r + B .Na Mg /r r C .Cl P /r r D .p N /r r 9、某元素R 的阳离子是R n+,核外共有x 个电子,其质量数为A 则R 核内中子数为( ) A 、A-x+n B 、A-x-n C 、A+x+n D 、A-n+x 10、某元素的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电子层与最内电子层的电子数相等,则该元素的核电荷数是( ) A 、12 B 、16 C 、18 D 、20 11.元素X 的原子核外M 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元素- 2Y 的离子核外有18个电子则这两种元素可形成的化合物为 A .XY 2 B .X 2Y 3 C .X 3Y 2 D .X 2Y 12.A 、B 均为原子序数1~20的元素,已知A 的原子序数为n ,+2A 离子比-2B 离子少 8个电子,则B 的原子序数为 A .n +4 B .n +6 C .n +8 D .n +10 13 X 和Y 两元素的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 元素的阳离子半径大于Y 元素的阳离子半径;Z 和Y 两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次相同,Z 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Y 元素的原子半径。X 、Y 、Z 三种元素原子序数的关系是 A 、X >Y >Z B 、Y >X >Z C 、Z >X >Y D 、Z >Y >X 14.已知X +、Y 2+、Z -、W 2-四种离子均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于X 、Y 、Z 、W 四 种元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X >Y >Z >W B.原子序数:Y >X >Z >W 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Y >X >Z >W D.金属性:X >Y ,还原性:W 2->Z - 15、关于主族元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什么是场地类别

    场地 4.1.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按表4.1.1 划分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 表 4.1.1 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 4.1.2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为准。 4.1.3土层剪切波速的测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场地初步勘察阶段,对大面积的同一地质单元,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应为控制性钻孔数量的1/3 ~1/5,山间河谷地区可适量减少,但不宜少于3 个。 2在场地详细勘察阶段,对单幢建筑,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不宜少于2 个,数据变化较大时,可适量增加;对小区中处于同一地质单元的密集高层建筑群,测量土层剪切波速的钻孔数量可适量减少,但每幢高层建筑下不得少于一个。 3对丁类建筑及层数不超过10 层且高度不超过30m 的丙类建筑,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根据岩土名称和性状,按表4.1.3 划分土的类型,再利用当地经验在表4.1.3 的剪切波速范围内估计各土层的剪切波速。 表 4.1.3 土的类型划分和剪切波速范围

    注:g 为重力加速度。 4.1.4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 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2当地面5m 以下存在剪切波速大于相邻上层土剪切波速 2.5 倍的土层,且其下卧岩土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 时,可按地面至该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 3剪切波速大于500m/s 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 4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土层中扣除。 4.1.5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υse=d0/t(4.1.5-1) (4.1.5-2) 式中υ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m/s); d0——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 二者的较小值; 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 d 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厚度(m); υs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剪切波速(m/s); 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 4.1.6建筑的场地类别,应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按表4.1.6 划分为四类。当有可靠的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且其值处于表 4.1.6 所列场地类别的分界线附近时,应允许按插值方法确定地震作用计算所用的设计特征周期。 表 4.1.6土的类型划分和剪切波速范围 等效剪切波

    2020-2021备战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综合题试题及详细答案

    2020-2021备战高考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综合题试题及详细答案 一、元素周期律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⑨在表中的位置,回答问题: 族 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0 周期 1① 2②③④ 3⑤⑥⑦⑧⑨ (1)表中用于半导体材料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 (2)③、④、⑧的原子半径最小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元素符号 ....回答)。 (3)⑤、⑥、⑦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用化学式 ...回答)。 (4)②、③、④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最强的是__________(用结构式 ...回答)。 (5)②和③按原子数1:2形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 ...为____________,该晶体气化的过程中克服的微粒间作用力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③和⑧形成的化合物属于_______________(填“离子化合物”或“共价化合物”),该晶体属于________晶体(填“离子”、“分子”、“原子”)。 (7)元素⑤、⑦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互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3周期IVA族 F NaOH H-F 分子间作用力共价化合物 原子 Al(OH)3+NaOH=NaAlO2+2H2O 【解析】 【分析】 根据元素①~⑨在表中的位置可知分别是H、C、O、F、Na、Mg、Al、Si、Cl。据此解答。【详解】 (1)半导体材料应在金属与非金属交界处寻找,根据上述元素周期表的部分结构,半导体材料是晶体硅,位于第三周期第IVA族; (2)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因此原子半径大小顺序是Mg>O>F,即原子半径最小的是F; (3)同周期从左向右金属性减弱,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即NaOH>Mg(OH)2>Al(OH)3,碱性最强的是NaOH; (4)同周期从左向右非金属性增强,其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因此氢化物的稳定性:HF

    高考化学 元素周期律 综合题及详细答案

    高考化学 元素周期律 综合题及详细答案 一、元素周期律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已知元素X 、Y 均为短周期元素,X 元素的一种核素常用于测文物的年代,Y 元素原子半径是所有原子中最小的,元素X 、Y 可形成两种常见化合物M 和N ,已知M 可以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M 分子中所含X 元素的质量是Y 元素质量的6倍,且M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6。N 是一种常用溶剂,它的实验式XY 。回答下列问题: (1)符合条件的M 的有 ______种。 (2)任意写一种不带支链的M 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 (3)若在N 与液溴的混合液中加入铁粉可以发生反应(在如图装置a 容器中反应),则: ①写出a 容器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②d 容器中NaOH 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4)在碘水中加入N 振荡静置后的现象是__________。 (5)等质量M 、N 完全燃烧时消耗O 2的物质的量较多的是________(填“M ”或“N ”)。 【答案】3 CH 2=CH -CH 2-CH 3 2Fe +3Br 2=2FeBr 3、+Br 23FeBr ???→ +HBr 吸收HBr 和Br 2,防止污染环境 溶液分层,下层无色,上层紫红色 M 【解析】 【分析】 短周期元素X 元素的一种核素常用于测文物的年代,则X 为碳(C );Y 元素原子半径是所有原子中最小的,则Y 为氢(H )。元素X 、Y 可形成两种常见化合物M 和N ,已知M 可以使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褪色,M 分子中所含X 元素的质量是Y 元素质量的6倍,且M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6,则M 为分子式C 4H 8的烯烃;N 是一种常用溶剂,它的实验式XY ,则N 为苯(C 6H 6)。 【详解】 由以上分析可知,M 是分子式为C 4H 8的烯烃,N 是分子式为C 6H 6的苯。 (1)符合条件的M 有CH 2=CHCH 2CH 3、CH 3CH =CHCH 3、(CH 3)2C =CH 2,共3种。答案为:3; (2)一种不带支链的M 的结构简式为CH 2=CHCH 2CH 3或CH 3CH =CHCH 3。答案为:CH 2=CHCH 2CH 3或CH 3CH =CHCH 3; (3)①a 容器中,Fe 与Br 2发生反应生成FeBr 3、苯与Br 2在FeBr 3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溴苯和溴化氢,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Fe +3Br 2=2FeBr 3、 +Br 23FeBr ???→ +HBr 。答案为:2Fe +3Br 2=2FeBr 3、

    建筑场地类别

    建筑场地类别 目录 建筑专业术语 场地土类别分类 场地类别分类 场地等级 地基等级 建筑专业术语 根据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和场地土质刚度等因素,按有关规定对建设场地所做的分类。用以反映不同场地条件对基岩地震震动的综合放大效应。场地的类别分为四类,分别是Ⅰ0、Ⅰ1、Ⅱ、Ⅲ、Ⅳ类,具体的分法可以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4.1.6条规定。 场地土类别分类 场地土系指构造物所在地的土层。可分为四类: Ⅰ类场地土:岩石,紧密的碎石土。 Ⅱ类场地土:中密、松散的碎石土,密实、中密的砾、粗、中砂;地基土容许承载力[σ0]〉250kPa的粘性土。 Ⅲ类场地土:松散的砾、粗、中砂,密实、中密的细、粉砂,地基土容许承载力[σ0] ≤250kPa的粘性土和[σ0]≥130kPa的填土。 Ⅳ类场地土:淤泥质土,松散的细、粉砂,新近沉积的粘性土;地基土容许承载力[σ0]<130kPa的填土。 场地类别分类 与场地土类型 1、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年版4.1.2条: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应以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为准。同时4.1.6条具体规定了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双参数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Ⅳ类等四个类别的定值范围。这是与GBJ11-89规范的一个明显区别(GBJ11-89第3.1.5条规定:建设场地的类别,应根据建筑场地土类型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四类)。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年版4.1.4条规定了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确定的几条标准:

    (1)一般情况下,应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土层顶面距离确定; (2)下卧岩土层的剪切波速均不小于400m/s,且不小于相邻的上层土的剪切波速2.5倍时,覆盖层厚度可按地面至该下卧层顶面的距离取值。但这一规定只适用于这种硬土层埋深大于5m的情况; (3)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孤石、透镜体,应视同周围土层(本人理解:此时计算厚度不剔除,剪切波速用上下土层的)。 (4)土层中的火山岩硬夹层,应视为刚体,其厚度应从覆盖层中剔除。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年版4.1.5条规定了土层(理解:此处应是指覆盖层)的等效剪切波速计算公式。其中“式中do—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二者的较小值”(理解:覆盖层厚度小于20m时取实际的,大于20m时只计算到20m)。 4、现在好些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对场地类别的划分,仍沿用GBJ11-89规范“应根据建筑场地土类型和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划分规定,这里显然有一个理解问题。GB50011-2008年版4.1.3条之表4.1.3是当无实测剪切波速时,可结合当地经验,根据地岩土名称与性状,划分土质的类型和估算各土层的剪切波速,再在此基础上进行覆盖层的等效剪切波速计算。如果确实要确定场地土类型,那也只有一层就是一层的了,除非是单一土层,其剪切波速就等于等效剪切波速。 场地等级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2008版GB 50021-2001、3.1.2 根据场地的复杂程度,可按下列规定分为三个场地等级: 一级场地(复杂场地)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级场地(复杂场地): 1)对建筑抗震危险的地段; 2) 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 3) 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强烈破坏; 4) 地形地貌复杂; 5) 有影响工程的多层地下水,岩溶裂隙水或其他水文地质条件复杂,需专门研究的场地。 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 1)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 2)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 3)地质环境已经或可能受到一般破坏; 4)地形地貌较复杂; 5)基础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场地。

    全国高考化学试题 元素周期律 专题汇编 含答案与解析

    2017年全国高考化学试题元素周期律专题汇编 Ⅰ—原子结构 1.(2017?北京-8)2016年IUPAC命名117号元素为T,T的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是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SS A.T是第七周期第ⅦA族元素S B.T的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S C.T在同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弱S176核素符号是Ts176的TD.中子数为117S D【答案】据此判断该元素位于第七周期、,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该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解析】A.正确。VIIA族,故A第的同位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数,故T.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中子数,而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总数,则B S正确;B正确;T在同族元素中非金属性最弱,故CC.同一主族元素中,随着原子序数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则S293D错误;中子数=176+117=293,该原子正确的表示方法为:Ts,故D.该元素的质量数=质子数+117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考点】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专题】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明确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为解答关键,注意掌握原【点评】子构成及表示方法,试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灵活应用能力。 原子次外层的电b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原子核外电子总数与-9)a、b、c、.2(2017?新课标Ⅱ同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与a子数相同;c所在周期数与族数相同;a>b >A.原子半径:d>c种元素中b的金属性最强B.4.c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C a单质的氧化性强dD.单质的氧化性比【答案】B元素.d为S、可能为bNa或Mg、c为Al为【解析】由以上分析可知aO元素、A错误;O>d,a为,原子半径最小,故bA.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应为>c的金种元素中为非金属,金属性较弱,则4b、>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降低,则金属性bc,ad属性最强,故B正确;,对应的氧化物的水化物为氢氧化铝,为弱碱,故AlC错误;为.Cc错误。D的单质的氧化性强,故a.一般来说,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应为D. 【考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 【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注意把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把握性质的比较角度,难度不大。 3.(2017?江苏-2)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氟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31P B .质量数为31的磷原子A15C. CaCl的电子式: D.明矾的化学式: Al(SO) 3422【答案】A 【解析】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元素符号的左上角为质量数、左下角为质子数。A.质量数为31的磷原子的质量数31P,故A,该原子正确的表示方法为:正确;=15+16=3115B.氟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总数都是9,故B错误。 C.氯化钙为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中需要标出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氯化钙正确的电子式为,故C 错误; D.明矾化学式中含有结晶水,其正确的化学式为:KAl(SO)?12HO,故D错误;故选A。24 2【考点】物质结构:电子式、化学式或化学符号及名称的综合;铝及其化合物; 【专题】化学用语专题。

    高考总复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高考总复习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 【考纲要求】 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2.以第三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以ⅠA 族和ⅦA 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4.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考点梳理】 要点一、元素周期表 1.原子序数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为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中) 2.编排原则 (1)周期: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排成一个横行; (2)族: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个别除外)按电子层数递增顺序从上到下排列,排成一个纵行。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七横十八纵”) 表中各族的顺序:ⅠA 、ⅡA 、ⅢB …ⅦB 、ⅠB 、ⅡB 、ⅢA ……ⅦA 、0(自左向右)。 4.原子结构与周期表的关系 (1)电子层数=周期数 (2)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序数=最高正化合价(除F 、O ) (3)质子数=原子序数 要点二、元素周期律 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 2.实质: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实质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注:元素的性质主要是指原子半径、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 3个短周期:一、二、三周期元素种数分别为2、8、8种 3个长周期:四、五、六周期元素种数分别为18、18、32种 1个不完全周期:七周期元素种数为26(非排满)种 周期(7个) 主族(7个):ⅠA ~ⅦA 副族(7个):ⅠB ~ⅦB Ⅷ(1个):表中第8、9、10三个纵行 0族(1个):表中最右边 族 元素周 期 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