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3 2322-2016

河北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3 2322-2016
河北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3 2322-2016

ICS 13.020.40

Z 05

DB13河北省地方标准

DB 13/ 2322—2016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Emission Control Standard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for Industrial Enterprises

2016-02-24发布2016-02-24实施

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河北省环境保护厅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河北省环境保护厅

提出并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北环境工

程技术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邢书彬、赵树慈、倪爽英、王洪华、曹鹏、雷永从、鲍晓磊、张焕坤、陆雅静、赵卫凤、周琳、李媚、成国庆。

本标准由河北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

DB13/ 2322—2016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污染物监测要求、实施与监督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现有和新建工业企业或生产设施的废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其投产后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516 空气质量甲醛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

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T 8017 石油产品蒸气压的测定雷德法

HJ/T 32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酚类化合物的测定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HJ/T 33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甲醇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HJ/T 38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非甲烷总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

HJ/T 75 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HJ/T 76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

HJ/T 373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

HJ/T 39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HJ583 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固体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法

HJ584 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

HJ644 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吸附管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HJ683 环境空气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HJ732 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的采样气袋法

HJ733 泄漏和敞开液面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技术导则

HJ734 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医药制造工业

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中成药生产、生物药品制造、兽用药品制造,其中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按生产工艺不同,可分为发酵类、化学合成类(包括半合成类)和提取类。

1

3.2

石油炼制工业

以原油、重油等为原料,生产汽油馏分、燃料油、润滑油、石油蜡、石油沥青和石油化工原料等的

工业。

3.3

石油化学工业

以石油馏分、天然气等为原料,生产有机化学品、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等的工业。

3.4

有机化工业

以石油化工或其他工业产物为原料生产有机产品的过程,包括橡胶制品、塑料制品、涂料与油墨制品等。

3.5

炼焦工业

炼焦煤按生产工艺和产品要求配比后,装入隔绝空气的密闭炼焦炉内,经高、中、低温干馏转化为焦炭、焦炉煤气和化学产品的工业。

3.6

钢铁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钢铁工业包括烧结(球团)、高炉炼铁、炼钢及轧钢生产工业,不包括耐火材料、炭素制品、焦化及铁合金生产。

3.7

木材加工业

以木材为原料,采用机械或化学方法进行加工的工业,包括锯材加工、单板加工及人造板制造等。

3.8

家具制造业

用木材、金属等材料制作的,具有坐卧、凭倚、储藏、间隔等功能的各种家具的制造工业。

3.9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制造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牵引载运人员和/或货物的交通设备的工业,包括汽车制造、铁路运输设备制造、城市轨道交通设备制造、船舶制造、摩托车制造、自行车制造等。

3.10

表面涂装业

为保护或装饰加工对象,在加工对象表面覆以涂料膜层的工业。

3.11

印刷工业

使用模拟或数字的图像载体将呈色剂/色料(如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复制工业。

3.12

2

DB13/ 2322—2016 挥发性有机物(VOCs)

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或者根据规定的方法测量或核算确定的有机化合物。

3.13

非甲烷总烃

采用规定的监测方法,检测器有明显响应的除甲烷外的碳氢化合物的总称(以碳计)。

3.14

标准状态

温度为0℃,压力为101325Pa时的状态。本标准规定的各项标准值,均以标准状态下的干排气为基准。

3.15

排气筒高度

自排气筒(或其主体建筑构造)所在的地平面至排气筒出口的高度。

3.16

泄漏检测值

采用规定的监测方法,检测仪器探测到的设备(泵、压缩机等)或管线组件(阀门、法兰等)泄漏点的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扣除环境本底值后的净值(以碳计)。

3.17

背景浓度值

挥发性有机物探测器在被检测的设备或管线组件上风位置1-2 m处,随机测得的挥发性有机物仪器读数,若该测量位置有其它邻近设备或管线组件的干扰,则距离不得少于25 cm。

3.18

挥发性有机液体

任何能向大气释放挥发性有机物的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有机液体:(1)20℃时,挥发性有机液体的真实蒸压大于0.3kPa;(2)20℃时,混合物中,真实蒸压大于0.3kPa的纯有机化合物的总浓度等于或者高于20%(重量比)。

3.19

真实蒸气压

有机液体气化率为零时的蒸气压,又称泡点蒸气压,根据GB/T 8017测定的雷德蒸气压换算得到。

3.20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3

DB13/ 2322—2016

处理设施后排气筒中污染物任何1h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或指无处理设施排气筒中污染物任何1h浓度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单位为mg/m3。

3.21

最低去除效率

大气污染物经净化设施处理后,应达到的被去除的污染物与净化之前的污染物的质量的百分比。

3.22

无组织排放

大气污染物不经过排气筒的无规则排放。

3.23

现有企业

本标准实施之日前已建成投产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已通过审批的工业企业或工业生产设施。

3.24

新建企业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文件通过审批的新、改和扩建的生产企业或设施。

3.25

企业边界

工业企业的法定边界。若无法定边界,则指企业或生产设施的实际占地边界。

4 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

4.1 有组织排放控制要求

4.1.1 新建企业或生产设施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现有企业或生产设施自2017年1月1日起执行表1规定的污染物排放限值。

表1 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单位:mg/m3

4

DB13/ 2322—2016 表1(续)单位:mg/m3

5

6

DB13/ 2322—2016

表1(续)

单位:mg/m 3

4.1.2 产生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生产工艺和装置必须设立整体或局部气体收集系统和净化处理装置,达标排放。

4.1.3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学工业有机废气排放口的排放浓度及去除效率必须同时满足标准的要求。

4.1.4 医药制造、有机化工、木材加工、家具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表面涂装和印刷工业有机废气排放口的排放浓度及去除效率应同时满足本标准的要求。若去除效率达不到相应的规定,须加设生产车间或生产设备的无组织排放监控点,排放限值按照表3执行。

4.1.5 废气中非甲烷总烃的去除效率,可通过同时测定处理前后废气中非甲烷总烃排放浓度和排气量,以被去除的非甲烷总烃与处理之前的非甲烷总烃的质量百分比计,具体见式(1):

P =

∑C 前 ? Q 前 -∑C 后 ? Q 后 ?100% (1)

∑C 前?Q

式中:

P ——废气中非甲烷总烃的去除效率,%;C 前——进入处理设施前的非甲烷总烃浓度,mg/Nm 3

Q 前——进入处理设施前的排气流量,Nm 3/h ;C 后——经最终处理后排放入环境空气的非甲烷总烃浓度,mg/Nm 3;

Q 后——经最终处理后排放入环境空气的排气流量,Nm 3/h 。当处理设施为多级串联处理工艺时,处理效率为多级处理的总效率,即以第一级进口为“处理前”、

最后一级出口为“处理后”进行计算;当处理设施处理多个来源的废气时,应以各来源废气的污染物总量为“处理前”,以处理设施总出口为“处理后”进行计算。

7

DB13/ 2322—2016

4.1.6 非焚烧类有机废气排放口以实测浓度判定排放是否达标。焚烧类有机废气排放口的实测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须折算成基准含氧量为 3%的大气污染物基准排放浓度,并与排放限值比较判定排放是否达标。大气污染物基准排放浓度按公式(2)进行计算。

式中:

ρ基——大气污染物基准排放浓度,mg/Nm 3;

O 基——干烟气基准含氧量,%;O 实——实

测的干烟气含氧量,%;

ρ实——实测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mg/Nm 3。

4.1.7企业排气筒高度一般不应低于15m 。排气筒高度应高出周围200m 半径范围的建筑5m 以上。高度如果达不到规定时,按排放限值的50%执行。 4.2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污染控制要求

4.2.1 新建企业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现有企业自2017年1 月 1日起,执行下列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污染控制要求。

4.2.2 储存真实蒸气压≥76.6 kPa 的挥发性有机液体应采用压力储罐。

4.2.3 储存真实蒸气压≥

5.2kPa 但<27.6kPa 的设计容积≥150m 3

的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以及储存真实蒸气压≥27.6kPa 但<76.6kPa 的设计容积≥75m 3

的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应符合下列规定之一:

a) 采用内浮顶罐;内浮顶罐的浮盘与罐壁之间应采用液体镶嵌式、机械式鞋型、双封式等高效密

封方式;

b) 采用外浮顶罐;外浮顶罐的浮盘与罐壁之间应采用双封式密封,且初级密封采用液体镶嵌式、

机械式鞋型等高效密封方式;

c) 采用固定顶罐,应安装密闭排气系统至有机废气回收或处理装置,其大气污染物排放应符合表

1的规定。 4.2.4 浮顶罐浮盘上的开口、缝隙密封设施,以及浮盘与罐壁之间的密封设施在工作状态应密闭。若检测到密封设施不能密闭,应在15日内进行维修;在不关闭工艺单元的条件下,在15日内进行维修技术上不可行,则可以延迟维修,但不应晚于最近一个停工期。不能在15日内完成修复的泄漏,应提前记录备案,并在具备条件时立即完成修复。

4.2.5对浮盘的检查至少每6个月进行一次,每次检查应记录浮盘密闭设施的状态,记录应保存1年以上。

4.3设备与管线组件泄漏污染控制要求

4.3.1医药制造、石油炼制、石油化学、有机化工、炼焦工业执行以下规定,其他行业可参照执行。

4.3.2 新建企业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现有企业自2017年1 月 1日起,执行下列设备与管线组件泄漏污染控制要求。

DB13/ 2322—2016

4.3.3 挥发性有机物流经以下设备与管线组件时,应进行泄漏检测与控制:

a) 泵;

b) 压缩机;

c) 阀门;

d) 开口阀或开口管线;e)

法兰及其他连接件;f)

泄压设备;

g) 取样连接系统;

h) 其他密封设备。

4.3.4 泄漏检测周期

根据设备与管线组件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泄漏检测周期:

a) 泵、压缩机、阀门、开口阀或开口管线、气体/蒸气泄压设备、取样连接系统每3个月检测一

次;

b) 法兰及其他连接件、其它密封设备每6个月检测一次;

c) 对于挥发性有机物流经的初次开工开始运转的设备和管线组件,应在开工后30日内对其进行

第一次检测;

d) 挥发性有机液体流经的设备和管线组件每周应进行目视观察,检查其密封处是否出现滴液迹现

象。

4.3.5 泄漏的认定

出现以下情况,则认定发生了泄漏:

a) 有机气体和挥发性有机液体流经的设备与管线组件,采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仪(以甲烷或丙烷

为校正气体),泄漏检测值大于等于2000μmol/mol;

b) 其他挥发性有机物流经的设备与管线组件,采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仪(以甲烷或丙烷为校正气

体),泄漏检测值大于等于500μmol/mol。

4.3.6 泄漏修复

a) 当检测到泄漏时,在可行条件下应尽快维修,一般不晚于发现泄漏后15日。

b) 首次(尝试)维修不应晚于检测到泄漏后5日。首次尝试维修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描述

的相关措施:拧紧密封螺母或压盖、在设计压力及温度下密封冲洗。

c) 若检测到泄漏后,在不关闭工艺单元的条件下,在 15日内进行维修技术上不可行,则可以延

迟维修,但不应晚于最近一个停工期。不能在15日内完成修复的泄漏,应提前记录备案,并在具备条件时立即完成修复。

4.3.7 记录要求

泄漏检测应记录检测时间、检测仪器读数;修复时应记录修复时间和确认已完成修复的时间,记录修复后检测仪器读数,记录应保存1年以上。

4.4 无组织监控点污染控制要求

4.4.1 企业边界任何1h大气污染物平均浓度执行表2规定的限值。

8

DB13/ 2322—2016

4.4.2 在现有企业生产、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后的生产过程中,负责监管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对周围居住、教学、医疗等用途的敏感区域环境质量进行监控。

表2 企业边界大气污染物浓度限值

4.4.3 医药制造、有机化工、木材加工、家具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表面涂装和印刷工业生产车间或生产设备无组织排放监控点任何1h大气污染物平均浓度执行表3规定的限值。监测点位设在生产车间门或窗口、或生产设备外1m,距离地面1.5m 以上位置处。

表3 生产车间或生产设备边界大气污染物浓度限值(1)

4.5 控制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的生产工艺和管理要求

控制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的生产工艺和管理要求见附录A。

9

DB13/ 2322—2016

5 污染物监测要求

5.1 一般要求

5.1.1 企业应按照有关法律和规定,建立监测制度,制定监测方案,对污染物排放状况开展监测,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并按相关规定公布监测结果。

5.1.2 医药制造、石油炼制、石油化学、有机化工等企业有机废气主要排放源应安装连续自动监测设备,相关要求按有关法律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5.1.3 企业应按照环境监测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设计、建设、维护永久性采样口、采样测试平台和排污口标志。

5.1.4 对企业排放的采样,应根据监测污染物的种类,在规定的污染物排放监控位置进行,有处理设施的,应在该设施后监测。

5.2 大气污染物监测与分析

5.2.1 排气筒中大气污染物的监测采样按GB/T16157、HJ/T397、HJ732、HJ/T373或HJ/T75、

HJ/T76的规定执行。企业边界大气污染物监测按HJ/T55的规定执行。

5.2.2 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应与装置运行同时进行。

5.2.3 医药制造、石油炼制、石油化学、有机化工、炼焦企业的管线组件应设置编号和永久标志,泄漏检测按HJ733的规定执行。

5.2.4 对企业排放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测定采用表4所列的方法标准。

表4 大气污染物浓度测定方法标准

6 实施与监督

6.1 本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实施。

10

DB13/ 2322—2016

6.2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地方环境保护的需要和经济技术条件,批准提前实施本标准。

6.3 在任何情况下,工业企业均应遵守本标准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各级环保部门在对企业进行监督性检查时,可以现场即时采样或监测的结果,作为判定排污行为是否符合排放标准以及实施相关环境保护管理措施的依据。

11

DB13/ 2322—2016

12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控制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的生产

工艺和管理要求

A.1 源头控制

A.1.1鼓励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原料的转化和利用效率。

A.1.2鼓励生产和使用水基型、无有机溶剂型、低有机溶剂型、低毒、低挥发的产品和材料。

A.1.3 含挥发性有机物的原辅材料在储存和输送过程中应保持密闭,使用过程中随取随开,用后应及时密闭,以减少挥发。

A.1.4 产生挥发性有机物的生产工艺和装置必须加装密闭排气系统和管道,保证无组织逸散的挥发性有机物导入挥发性有机物处理设施。

A.2 末端治理与综合利用

A.2.1鼓励VOCs的回收利用,并优先鼓励在生产系统内回用。

A.2.2 企业应安装有效的VOCs污染控制设施,污染控制设施应先于生产活动及工艺设施启动,并同步运行;后于生产活动及工艺设施关闭。

A.2.3废弃溶剂应及时进行收集并密闭保存,定期处理,并记录处理量和去向。

A.2.4 严格控制VOCs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对于催化燃烧和热力焚烧过程中产生的含硫、氮、氯等元素的废气,以及吸附、吸收、冷凝、生物等治理过程中所产生的含有机物废水、固废等应妥善处理,并达到相应标准要求后排放。

A.3 VOCs污染控制的记录要求

A.3.1 VOCs使用量(如有机溶剂或其它输入生产工艺的VOCs的量)、每种含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材料中挥发性有机物的含量、排放量(随废溶剂、废弃物、废水或其它方式输出生产工艺的量)、污染控制设备处理效率等数据应每月记录。

A.3.2 污染控制设备为酸碱洗涤吸收装置,应记录保养维护事项,并每日记录各洗涤槽洗涤循环水量及pH值。

A.3.3 污染控制设备为清水洗涤吸收装置,应记录保养维护事项,并每日记录各洗涤槽洗涤循环水量及废水排放流量。

A.3.4 污染控制设备为冷凝装置,应每月记录冷凝液量及每日记录气体出口温度、冷凝剂出口温度。

A.3.5 污染控制设备为吸附装置,应记录吸附剂种类、更换/再生周期、更换量,并每日记录操作温度。

DB13/ 2322—2016

A.3.6 污染控制设备为生物处理设施,应记录保养维护事项,以确保该设施的状态适合生物生长代谢,并每日记录处理气体风量、进口温度及出口相对湿度。

A.3.7 污染控制设备为热力燃烧装置,应每日记录燃烧温度和烟气停留时间。

A.3.8 污染控制设备为催化燃烧装置,应记录催化剂种类、催化剂床更换日期,并每日记录催化剂床进、出口气体温度和停留时间。

A.3.9 其它污染控制设备,应记录保养维护事项,并每日记录主要操作参数。

A.3.10 记录至少需保存三年。

13

肉类加工厂的过程控制标准(18P)

肉类加工场过程控制标准 1生猪屠宰 1.1入厂验收 1.1.1标准:无公猪、母猪、病猪、死猪。生猪收购体重要求在65-120公斤的育肥猪;毛猪重量小于65公斤以下拒收。所交送的牲猪必须具有三证(包括动物检疫证、车辆消毒证,五号病非疫区证明)。 1.1.2检验方法:视觉检查加体温检测 1.1. 2.1生猪必须来自安全非疫区,健康无病并取得非疫区证明和产地检疫 证明,否则拒收。 1.1. 2.2按随到随卸、先到先卸的原则进行卸猪,卸猪要做到轻赶,任何人 不准用棍棒打猪、踢猪,经过宰前检疫方能放行。 1.1. 2.3生猪进厂,兽医应进行逐头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别存放于待宰栏, 观察猪圈和病猪隔离圈。 1.1. 2.4卸车后收购人员清点猪数,对重量、病死猪做好登记,并逐头检查 猪体外表及伤残情况并做好记录,在当日上报车间统计员。 1.1. 2.5收购员每60分钟检查生猪一次,对将近死亡的生猪及时送急宰室处 理,不允许仓亡生猪时间过长,导致肉尸变质。 1.1. 2.6瘫猪确认无异常情况后方可进入屠宰车间。 1.1. 2.7车辆运输等原因导致死亡,或经宰前检疫有明显的传染病,不能进 入车间加工生产的猪都应送到急宰间处理。 1.1. 2.8 静养:宰前应(12-24)h,充分喂至宰前3h停止。 1.2.宰杀 1.2.1淋洗 把猪赶进淋浴间,淋洗猪体污垢。淋浴的水温应根据季节变化适当加以调整,冬季一般在38℃左右,夏季一般在20℃左右,淋浴时间为3—5min。 喷水应是上下左右交替喷向猪体,使猪体表面清洗干净。淋浴后要让生猪休息5—10min,再进行麻电刺杀。 1.2.2电击晕 1.2.2.1标准:麻电棍电压90V以内,电流不大于1.5A,麻电时间应为3—5S,赶猪电棍电压50V.

河北工业大学软件测试的期末复习资料

软件测试的重点 第一章 P4 软件缺陷:它是计算机系统或者程序中存在的任何一种破坏正常运行能力的问题,错误,或者隐藏的功能缺陷,瑕疵。注:软件缺陷出现最多的阶段是需求规格说明书。 P9软件测试的定义:软件测试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 {软件测试的目的:就在于在软件投入运行之前,尽可能多地发现软件中的错误。===测试的目的是发现程序中的错误,是为了证明程序有错,而不是证明程序无错。} 实现此目的的核心是测试用例的设计。判断软件测试的成功与失败:一个好的测试用例在于发现还未曾发现的错误,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错误的测试。 软件测试的目标是为了检验软件系统是否满足用户的需求。 调试和测试的区别:首先调试是由程序员编试的,且调试是在测试之前。/////调试是一个随机的、不可重复的过程,目的是寻找错误的原因和具体的位置,并修复错误。调试一般在测试前进行。 4.优秀的软件测试员应具备的素质: 1 软件测试人员是群探索者。 2 软件测试人员是故障排除员。 3 软件测试人员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4 软件测试人员具有创造性。 5 软件测试人员是群追求完美者。 6人员判断准确。 7 软件测试人员注重策略和外交。 8 软件测试人员善于说服。 5. P12软件测试的分类: 1.从是否需要执行被测软件的角度(程序是否运行的角度):软件测试可分为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其中静态测试可分为(1)代码检查法(2)静态结构分析法(3)代码度量质量法其中动态测试分为(1)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

###二者的区别:静态测试不实际执行程序,而是利用人工手段及静态测试工具完成对程序的静态测试。主要目的是检查软件的表示与描述是否一致,没有冲突和歧义。而动态测试则是实际运行测试用例,以发现软件中的错误。 ### 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的时序关系: 一般可先进行静态测试,即代码检查法、静态结构分析法、代码质量度量法等进行测试;然后进行动态测试,即逻辑覆盖法、基本路径测试法、程序插桩等进行测试。 2.从软件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的角度(从测试的策略):可分为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 (1)黑盒测试是一种从用户角度出发的测试,又称为功能测试,数据驱动测试和基于规格说明的测试。(2)白盒测试基于产品的内部结构来进行测试,检查内部操作是否按规定执行,软件各个部分功能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又称为结构测试,逻辑驱动测试和基于程序的测试,即根据被测程序的内部结构设计测试用例,测试者需要事先了解被测程序的结构。 3.按照软件的开发阶段分类:软件测试可分为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 4.按照实施测试的组织,可将测试分为Alpha测试、Beta测试及第三方测试。 (1). Alpha测试 Alpha测试属于开发方进行,指软件开发组织公司内部人员模拟各类用户对即将交付的软件产品进行测试,以发现其中的错误并改正。 (2 ).Beta测试 Beta测试是用户进行的测试,但通常不等同于验收测试,即决定是否接受软件并不是Beta测试的目的。 Beta测试的目的在于帮助开发方在正式发布软件产品前对其进行最后的改进。 (3 )第三方测试 第三方测试是指由不同开发方和用户方的组织进行的测试。 6.软件测试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软件测试技术的发展历史 ●20世纪50年代,英国,图灵给出了软件测试的原始定义。 ●1957年,测试是发现软件潜在错误和缺陷的活动。 ●1972年,北卡罗纳大学举行了首届软件测试正式会议。

“工业搅拌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化工混料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1 分析研究被控对象与明确控制任务 1.1分析研究被控对象 图1.1.1是一个典型的化工混料过程,两种配料(配料A和配料B)在一个混合罐中由搅拌器混合,混合后的产品通过一个排料阀排出混料罐。 图1.1.1 搅拌系统示意图 系统中各个区域被控对象的工艺要求描述如下: 配料A和配料B区域: z每种配料的管道都配备有一个入口阀、一个进料泵以及一个进料阀; z进料管安装有流量传感器; z当急停按钮被按下时,进料泵运行立即停止; z当罐的液面传感器指示罐满时,进料泵运行立即停止; z当排料阀打开时,进料泵运行立即停止; z在启动进料泵后最开始的1秒中内必须打开入口阀和进料阀。 z在进料泵停止后(来自流量传感器的信号)阀门必须立即被关闭以防止配料从泵中泄露。 z进料泵的启动与时间监控功能相结合,换句话说,在泵启动后的7秒之内,流量传感器会报告溢出。

z当进料泵运行时,如果流量传感器没有流量信号,进料泵必须尽可能快地断开。 z进料泵启动地次数必须进行计数。(维护间隔) 混合罐区域: z当急停按钮被按下时,搅拌电机的启动必须被锁定。 z当罐的液面传感器指示“液面低于最低限”时,搅拌电机的启动必须被锁定。 z当排料阀打开时,搅拌电机的启动必须被锁定。 z搅拌电机在达到额定速度时要发出一个响应信号。如果在电机启动后10秒内还未接收到信号,则电机必须被断开。 z必须对搅拌电机的启动次数进行计数(维护间隔)。 z在混合罐中必须安装三个传感器: ――罐装满:一个常闭触点。当达到罐的最高液面时,该触点断开。 ――罐中液面高于最低限:一个常开触点。如果达到最低限,该触点 关闭。 ――罐非空:一个常开触点,如果罐不空,该触点闭合。 排料区域: z罐内产品的排出由一个螺线管阀门控制。 z这个螺线管阀门由操作员控制,但是最迟在“罐空”信号产生时,该阀门必须被关闭。 z当急停按钮被按下时,打开排料阀必须被锁定。 z当罐的液面传感器指示罐空时,打开排料阀必须被锁定。 z当搅拌电机在工作时,打开排料阀必须被锁定。 1.2明确控制任务 该“工业搅拌过程”是一个典型的顺序控制,本次设计,准备采用“上位机监控” + “下位机控制” + “操作面板”的方式对整个“工业搅拌过程”进行控制。

河北工业大学软件工程期末复习

软件工程期末复习总结 第一讲概述(选择U填空U简答) 1、1 软件工程的研究内容 软件工程要考虑专业软件开发所需要的理论、方法与工具----工程技术问题 软件工程要考虑如何有效的在软件开发中利用有限的成本资源----工程管理的问题 1、2 什么就是软件? 软件包括:---软件的内涵 ①能够提供客户所需功能与性能的计算机程序; ②使程序能够适当的操作信息的数据结构; ③用以描述程序开发过程及使用的文档。 软件产品可以为一个特定的用户设计开发,也可以为某一类通用的市场设计开发。 软件产品可以分成: 一个新的软件并不一定就是全新开发,可以由现有软件或可复用软件成分配置形成。 1、3 什么就是软件工程? 软件工程就是涉及软件生产各个方面的一门工程学科 软件工程涉及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方面,从软件需求的确定到软件退役。 软件工程:(1)将系统化的、规范的、可度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与维护的过程,即将工程化应用于软件;(2)研究(1)中的方法、 ——IEEE[IEE93] 1、4 什么就是成功的软件项目 一个成功软件项目的三个要素包括: 按时交付不超预算满足用户要求。 1、5 软件过程与软件生命周期的相关概念 软件过程就是指开发或制作软件产品的一系列活动及其成果、 所有的软件过程中都包括四个基本活动:(填空) 1、描述( Specification)- 系统应该提供的功能及其开发约束; 2、开发( Development)- 软件产品的生产过程; 3、有效性验证(Validation )- 检验软件产品就是否满足了客户的需要; 4、进化( Evolution )- 按照用户的变更要求不断的改进软件。 软件生命周期就是软件过程的另一种形象描述,通常包括需求定义、分析与描述、软件设计、实现、测试、维护与退役等活动。 1、6什么就是优良软件的属性? P8 (填空U选择) 优良的软件应能交付相应的功能与性能,而且应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可依赖性、有效性与可用性:(选择题,考法内涵匹配) 可维护性(Maintainability) Software must evolve to meet changing needs; 可依赖性(Dependability) Software must be trustworthy;

冲压过程质量控制规范

冲压过程质量控制规范 编制: 审核: 批准: 生效日期: 受控标识处:受控(1)

分发号: 发布日期:2012年6月28日实施日期:2012年6月28日 第一部分:过程质量控制项目 1.0 目的及范围 2.0 人员及人员素质 3.0 设备、模具、工装 4.0 存放、处理、运输 5.0 缺陷分析、纠正、持续改进 第二部分: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办法 1.0 目的 2.0 适用范围 3.0 职责 4.0 规定 5.0 记录 第一部分:过程质量控制项目 1.0 目的及范围 本管理办法适用于冲压车间生产工段、班组生产过程控制,是对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实施、评审、考核的依据,此办法从发布之日起执行。 2.0 人员及人员素质 2.1生产操作者熟知对产品和生产过程质量监督的责任和权力 2.1.1操作者参与改进工作的意识 ●根据生产实际情况提出改进的建议; ●主动实施改进,配合改进试验工作; ●做改进记录并存档; ●主动交流、接收信息。 2.1.2操作者自检 ●通过目视、手摸、油石等手段按质量标准对制件控制表面、孔、面的质量,工艺内容等项目进行自检; ●做自检记录并存档; ●出现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并立即排除、通知或安排计划解决; ●对出现的不合格品做出标记并隔离存放; ●自检率为100%。 2.1.3 过程认可与点检

●过程控制受控、有效、可靠、准确; ●人为可控因素的影响在控制范围内; ●人为可控因素影响的不合格品数量的发展趋势呈下降趋势; ●做过程记录并存档; ●生产过程按标准化进行; ●生产前维修班组按点检标准对使用的设备、模具、辅助等进行点检与状态认可; ●做点检测记录并存档; ●出现问题及时发现、并立即排除、通知或安排计划解决。 2.1.4过程控制 ●人为可控因素影响的不合格品数量的发展趋势呈下降趋势; ●在控制图中,人为可控因素影响引起的曲线波动在UCL-LCL线之间并靠近CL线; ●当曲线波动超出UCL或LCL时,制定改进措施,跟踪改进工作。完成改进后进行检验,保证措施有效; ●做记录并存档。 2.1.5终止生产 ●在生产过程中,操作者发现制件有质量问题时,立即停止生产并排除问题,在不能自行解决时,通知专业人员处理; ●对出现的不合格品做出标记并隔离存放。 3)做记录并存档。 2.2 生产操作者具有保养生产设备和清理生产坏境的责任 2.2.1整齐与干净 ●生产用设备、模具、工装、辅具、工具、器具、附近、箱、饮水机、班组管理用品等按定置摆放、按要求保持清洁; ●工作场地清洁无杂物、污物; ●生产操作者衣着整齐、干净; ●废料入口处无堆积废料; ●制件不直接落地; ●板料、拉延模具用塑料薄膜覆盖; ●工位组织合理、最大限度符合人机过程。 2.2.2进行维修与保养 ●按计划定期、定时对生产用设备、模具、工装、天车、辅具、工具、附件等进行点检、保养、润滑、清擦、清点。 ●当生产用设备、模具、工装、辅助、工具、器具、附件等出现问题时,立即停止生产并排除问题,不能进行解决时,报请专业人员处理。 ●做维修保养记录并存档。 2.3操作者适合于完成所交付的任务并保持其素质 2.3.1生产过程指导、培训、素质证明(结果)《冲压车间操作规程》、《冲压安全操作卡》、《设备操作使用规程》、《模具使用规程》、《冲压件生产工艺卡》、《标准化操作卡》、《生产计划》、《冲压车间检验规程》、《质量过程控制办法》、《冲压件装箱标识说明》、《生产现场管理办法》、《生产班组管理办法》、《TPM 运行程序》、《生产过程停歇记录办法》等作为生产过程指导文件用于指导生产全过程。 ●对员工上岗前进行生产过程指导的培训,并在工作中进行定期考核、再培训;

工业过程控制系统发展与趋势交大理工

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课程(论文) 题目工业过程控制系统发展与趋势 分院:电信分院 专业: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 班级:12电牵1班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李杰 起讫日期:2015.11-2015.12

摘要 工业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是工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的主要手段和技术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介绍了工业自动化技术的特点及其对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工业自动化技术;技术进步;产业结构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main method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ustri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and its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at present. Key words: industri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dustrial structure

基础工程河北工业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天然地基:未经人工处理处理就可以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基。 人工地基:天然地层图纸过于软弱或存在不良工程地质问题,需要经过人工加固或处理后才能修筑基础。 浅基础:埋置深度较浅(一般在数米以内),且施工相对简单的基础,在设计计算中,可忽略基础侧面土体的摩阻力和侧向抗力(如刚性扩大基础,柔性扩大基础) 深基础:浅层图纸不良,需将地基至于较深的良好图层上,且在设计计算中不能忽略基础侧面土体的摩阻力和侧向抗力的基础形式(桩基础、沉井基础、地下连续墙) 浅基础,综述 刚性基础(无筋扩展基础):当基础圬工具有足够的截面使材料的容许应力大于有地基反力产生的弯曲拉应力和剪应力时,基础不产生裂缝而不需配置受力钢筋,这种基础称为刚性基础。 柔性基础(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在外力和地基外力的作用下,基础本身发生较明显的变形,基础刚度较小,不可以承受压力,弯曲拉应力和剪应力,需要配置钢筋。 因为刚性基础不易变形的特点,使其一般应用于桥梁基础 扩散角:自墩台身边缘处的垂线与基地边缘的连线的夹角α 刚性角:自墩台身边缘处的垂线与基地边缘的连线最大夹角αmax。(由基础本生的材料决定的) 当α≤αmax则安全(刚),所以通常也用刚性角来定义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 浅基础的构造 刚性扩大基础、单独和联合基础、条形基础、筏板和箱型基础 由于地基强度一般较墩台或墙柱圬工的强度低,因而需要将地基平面尺寸扩大以满足地基强度要求,这种刚性基础有成为刚性扩大基础 地基承载力容许值[?a](修正后得到的)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a0] 地基承载力容许值的确定 地基承载力容许值[?a],由下式确定。当基础位于水中不透水地层上时,[?a]按平均常水位至一般冲刷线的水深每米再增大10kPa [?a] = [?a0] + k1γ1(b-2) + k2γ2(h-3) [?a]——地基承载力容许值(kPa) b——基础底面的最小变宽(m),当b<2m,时取b=2m; 当b>10m,时取b=10m h——基地埋置深度(m),自天然地面起算,有水流冲刷时自一般冲刷线算。 当h<3m,时取b=3m; 当h/b>4m,时取h=4bm; k1、k2——基底、深度修正系数,根据基底持力层土累呗按表确定 γ1——基底持力层土天然重度(kN/m 3),若持力层在水面以下切为透水者,应取浮 重度 γ2——基底以上土层的加权平均重度(kN/m 3),换算是若持力层在水面以下,且不 不透水时,不论基底以上土的透水性质如何,一律去饱和重度;当透水时,水 中土层则应取浮重度

工业过程与过程控制4单元课后习题

第4章 1、基本练习题 (1)什么是被控过程的特性?什么是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为什么要研究过程的数学模型? 目前研究过程数学模型的主要方法有哪几种? Q:1)被控过程的特性:被控过程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关系。2)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被控过程的特性的数学描述,即过程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定量关系的数学描述。3)研究过程的数学模型的意义:是控制系统设计的基础;是控制器参数确定的重要依据;是仿真或研究、开发新型控制策略的必要条件;是设计与操作生产工艺及设备时的指导;是工业过程故障检 测与诊断系统的设计指导。4)主要方法:机理演绎法、试验辨识法、混合法。 (2)响应曲线法辨识过程数学模型时,一般应注意哪些问题? Q:试验测试前,被控过程应处于相对稳定的工作状态;相同条件下应重复多做几次试验; 分别作正、反方向的阶跃输入信号进行试验;每完成一次试验后,应将被控过程恢复到原来 的工况并稳定一段时间再做第二次试验;输入的阶跃幅度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4)图4-30所示液位过程的输入量为q1,流出量为q2、q3,液位h为被控参数,C为容量系数,并设R1、R2、R3均为线性液阻。要求:1)列写该过程的微分方程组。2)画出该过程框图。3)求该过程的传递函数G0(s)=H(s)/Q1(s)。 q q q C 123d h dt Q:1)微分方程组:q 2 h R 2 q 3 h R 3 2)过程框图:

3)传递函数:0 1 G (s) H (s) / Q (s) Cs 1 1 1 R R 2 3 (5)某水槽水位阶跃响应的试 验记 录为: t/s 0 10 20 40 60 80 100 150 200 300 ? h/mm 0 9.5 18 33 45 55 63 78 86 95 ?98 其中阶跃扰 动 量u 为稳态 值 的10%。 1)画出水位的阶跃响应标幺值曲线。2)若该水位对象用一阶惯性环节近似,试确定其增益 K 和时间常数T。 Q:1)阶跃响应标幺值0 y (t) y(t) y(t) y( ) 98 ,图略。 2 )一阶惯性环节传递函数:G( s) K T s 1 ,又u =10%*h( ∞)=9.8 ,放大系数 K= y( ) 98 u 9.8 10 ,时间常数T=100s,是达到新的稳态值的63%所用的时间。 (6)、有一流量对象,当调节阀气压 改 变0.01MPa时,流量的变化如表。 若该对象用一阶惯性环节近似,试确定 其传递函数。 解:方法一:作图得,T1=5.2S; 方法二: T 2 1.5(t0.632 - t 0.283 ) 1.5 * (5.2 - 1.9) 4.95 我们用两种方法求平均:

过程控制标准化

新建某标 标准化建设管理手册 过程控制标准化卷 (初稿) 中国中铁 2013年12月

前言 为提高项目部新建项目部的项目管理水平,促进项目管理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方向发展,保证项目施工的安全质量,按照沪昆客专贵州段标准化管理的要求,编制了项目部各项管理制度。目标任务是:构建结构清晰、职责分明、内容稳定、体现(安全、质量、工期、成本控制、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六位一体”管理要求,制定出实施有规范、操作有程序、过程有控制、结果有考核的项目管理制度。 项目部设有综合部、工程管理部、安全质量部、物资设备部、计划财务部和征拆、协调办公室等五部一室,各业务部门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按照安全、质量、工期、成本控制、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六位一体”的要求,制定管理规范性文件,落实项目管理责任,健全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法,提高项目施工管理水平,确保本项目工程的各项目标的顺利实现。 按照业务部门分工,项目施工标准化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制度标准化、人员配备标准化、现场管理标准化和过程控制标准化等四大部分。其中:《规章制度标准化》是本项目必须建立的基本制度;《人员配备标准化》主要对项目的机构设置、管理及技术人员与招投标文件进行对照和加以明确、也将项目的培训和考核等工作进行了规定。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机构设置按照扁平化管理要求规范为项目部、架子队二级管理;《现场管理标准化》重点规定了施工现场的管理标准,通过对现场的有效管理,达到施工现场场容文明整洁、材料管理有序、现场作业有条不紊、内业资料规范齐全的要求;《过程控制标准化》重点是按照“六位一体”的要求,对施工全过程的控制标准进行规定。 同时,我们根据项目实际需要,组织编写了《作业指导书》、《作业要点卡片》、《安全操作规程》,《岗位工作手册》以进一步规范各项作业活动。 本项目标准化管理文件共包括以下八个分册: 一、《规章制度标准化》 二、《人员配备标准化》 三、《现场管理标准化》 四、《过程控制标准化》(本册) 五、《作业指导书》 六、《作业要点卡片》 七、《安全操作规程》 八、《岗位工作手册》 工程项目标准化管理是一个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加之工程技术不断发展,现行规范标准也在不断更新,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指正。

工业过程控制系统(DCS)

工业过程控制系统(DCS) ?西门子PCS7系统介绍 ?PCS7系统高达的应用 -------------------------------------------------------------------------------------------------------------------------------------- 西门子PCS7系统介绍 西门子为了应对制造业、过程工业和楼宇自动化行业中的挑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解决方案—全集成自动化(TIA)和全集成能源管理(TIP)的驱动与自动化的解决方案,适用于各种行业。 SIMATIC PCS7过程控制系统是全集成自动化(TIA)的核心部分,为生产、过程控制和综合工业中所有领域实现统一且符合客户要求的自动化平台。 通过采用 SIMATIC PCS 7 的全集成自动化解决方案,可实现一致性的数据管理、通讯和组态,性能优异并可前瞻性地确保满足典型的过程控制系统应用需求。 ?简单而可靠的过程控制 ?用户友好的操作和可视化,并可通过因特网实现 ?系统范围内功能强大、快速、一致性的工程与组态 ?系统范围内的在线修改 ?在各个层级的系统开放性 ?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与安全相关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广泛的现场总线集成 ?仪表与控制设备的资产管理(诊断、预防性维护和维修) 1. PCS7工程组态系统—ES SIMATIC管理器是工程组态控制的控制中心,是工程组态工具套件的综合平台,同时也是SIMATIC PCS7过程控制系统所有工程组态任务的组态基础。SIMATIC PCS7项目各个方面的创建、管理、归档和记录都在这里进行。

河北工业大学单片机期末考试选择题库(非计算机、电气类)

河北工业大学单片机期末考试试题库(非计算机、电气类) 单选 1.在微型计算机中,负数常用 C 表示。 A.原码 B.反码 C.补码 D.真值 2.将十进制数215转换成对应的二进制数是 A 。 A.11010111 B.11101011 C.10010111 D.10101101 3.将十进制数98转换成对应的二进制数是 A 。 A.1100010 B.11100010 C.10101010 D.1000110 3.将二进制数(1101001)2转换成对应的八进制数是 B 。 A.141 B.151 C.131 D. 121 4.十进制126数其对应的十六进制数可表示为D。 A.8F B.8E C.FE D.7E 5.二进制数110110110对应的十六进制数可表示为 B 。 A.1D3H B.1B6H C.DB0H D.666H 6.—3的补码是D。 A.10000011 B.11111100 C.11111110 D.11111101 7.在计算机中“A”是用 D 来表示。 A.BCD码 B.二—十进制 C.余三码 D.ASCII码8.将十六进制数(1863.5B)16转换成对应的二进制数是B。A.1100001100011.0101B B.1100001100011.01011011 C.1010001100111.01011011 D.100001111001.1000111 10.将十六进制数6EH转换成对应的十进制数是 C 。 A.100 B。90 C。110 D。120

9.已知[X]补=00000000,则真值X= B 。 A.+1 B.0 C.—1 D.以上都不对10.已知[X]补=01111110,则真值X= D 。 A.+1 B.—126 C.—1 D.+126 11.十六进制数(4F)16对应的十进制数是 C 。 A.78 B.59 C.79 D.87 12.单片机在调试过程中,通过查表将源程序转换成目标程序的过程叫A。 A.汇编B.编译C.自动汇编D.手工汇编 MCS—51单片机原理与结构 1.MCS—51单片机的CPU主要的组成部分为 A 。 A.运算器、控制器 B.加法器、寄存器 C.运算器、加法器 D.运算器、译码器 2.单片机能直接运行的程序叫 C 。 A.源程序 B。汇编程序 C。目标程序 D。编译程序 3.单片机中的程序计数器PC用来 C 。 A.存放指令 B.存放正在执行的指令地址 C.存放下一条指令地址D.存放上一条指令地址 4.单片机上电复位后,PC的内容和SP的内容为 B 。 A.0000H,00H B。0000H,07H C。0003H,07H D。0800H,08H 5.单片机8031的ALE引脚是 B 。 A. A.输出高电平 B。输出矩形脉冲,频率为fosc的1/6 B.C.输出低电平 D。输出矩形脉冲,频率为fosc的1/2 6.单片机8031的EA引脚A。

工业过程控制教材

1、(本题15分)试画出IMC 的基本结构框图,详细解释在对象模型精确条件下如何保证该控制系统的 稳定性?试给出一种增强系统鲁棒性的改进IMC 方案并举例说明。 答: 如果对象模型精确的话,那么00 ?()()G z G z =,并且除去外界干扰的话,()0m D z =,所以()R z 是不变的。如果有干扰的话,()()m D z D z =即()()R z D z -来减少输入,以使()Y z 趋于稳定。 令() ()?1()() c i p c G z G z G z G z = +,用()i G z 来完全补偿扰动对输出的影响,()i G z 相当于一个扰动补偿器或 称前馈控制器。且当0 ?()G z 不能精确描述对象,即模型存在误差时,扰动估计量()m D z 将包含模型失配的某些信息,从而有利于系统的鲁棒性设计。

2、(本题15分)画出动态矩阵控制的算法结构框图,试述其工作过程以及DMC 算法离线准备的参数和 这些参数的选取原则。 答: 工作过程:输入()u k 通过预测模型预测未来几个输出值,我们一般取第一个值,与当前的输出值进行在 线校正,且校正后的值()c y k i +,输出值和给定值通过参考模型也给出一个值()r y k i +,把 ()c y k i +与()r y k i +进行比较,把它们之间的误差通过优化计算来改变输入值()u k ,从来对模型 的失配与干扰的影响在()u k 的变化上体现出来,从而使()y k 有很强的鲁棒性。 DMC 算法离线准备的参数和这些参数的选取原则 1、 脉冲响应系数长度N 的选择 如果采样周期短,则N 会相应的增大。且N 可适当选得大一些,但N 太大会增加预测估计控制的计算量和存储量。通常N=20~60为宜。 2、 输出预估时域长度P 的选择 通常P 越大,预测估计的鲁棒性就越强。但相应的计算量和存储量也增大。一般,设置P 等于过程单位阶跃响应达到其稳态值所需过渡时间的一半所需的采样次数。 3、控制时域长度M 的选择 M 越大,系统的鲁棒性也就越弱。M 不宜选得太大,一般M 取小于10为宜。 4、参考轨迹的收敛参数α的选择 α越大,系统预测控制的鲁棒性越强,但导致闭环系统的响应速度变慢。相反,α过小,过渡过程较易

河工大 期末考试题 电子与电工技术

考试课程: 电工与电子技术(三) A / B 卷 ( 开 / 闭 卷 ) 共 页第 页 院(系)名称 班级 姓名 学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总分得分 阅卷人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中,将唯一正确的答案代码填入括号内(本题共10小题,共26分) 1 (3’) 2(2’) 3(3’) 4(2’) 5(3’) 6(2’) 7(3’) 8(3’) 9(3’) 10(2’) 1、(本小题3分)在 图 示 电 路 中,已 知 U S = 12 V , I S = 2 A 。A 、B 两 点 间 的 电 压 U AB 为 ( )。 (a) ?18 V (b) 18 V (c) ?6 V U I S S 2、(本小题2分)R ,L ,C 串 联 电 路 原 处 于 感 性 状 态,今 保 持 频 率 不 变 欲 调 节 可 变 电 容 使 其 发 生 谐 振,则 应 使 电 容 C 值 ( ) 。 (a) 增 大 (b) 减 小 (c) 须 经 试 探 方 能 确 定 增 减 3、(本小题3分) 当 三 相 交 流 发 电 机 的 三 个 绕 组 接 成 星 形 时,若 线 电 压u BC = 3802sin ωt V ,则 相 电 压 u C = ( )。 (a) 220290sin()ωt +° V (b) 220230sin()ωt ?° V (c) 2202150sin()ωt ?° V 4、(本小题2分) R ,C 串 联 电 路 与 电 压 为 8 V 的 恒 压 源 在 t = 0 瞬 间 接 通,如 图 1 所 示,接 通 前 u C (0?) = 0,当 电 容 器 的 电 容 值 分 别 为 10 μF ,30 μF ,20 μF 和 50 μF 时 得 到 4 条 u t C () 曲 线 如 图 2 所 示,则 50 μF 电 容 所 对 应 的 u t C () 曲 线 是 ( )。

过程控制临时更改标准理解

IATF16949标准8.5.6.1.1过程控制的临时更改 标准理解: 基于顾客经历的一些问题新增的要求,这个要求主要对于不能采用正常的控制方法时过程的控制,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防错装置故障、实验设备故障,生产设备故障而需要采用替代方法进行或控制生产过程的情况。 1:如何理解过程控制的临时更改? a)应该在规定的路径处进行的某个过程或活动由于特定的原因导致要换个路径 进行或者备其他的活动替代; b)防错设备失效导致使用其他的方法替代,或者是防错设备的某些防错功能失效导致应该被过滤的产品或过程输出进入下一过程。 2:在汽车制造业常见现象举例: a)设备或生产线发生故障导致使用了其他的生产线或设备,例如原来使用自动线,现在使用手工线; b)产品的自动分选设备的1和2位置故障导致某档位的尺寸的产品不能筛选出,红外线探测失效导致未打孔的产品流入下工序,由于验证防错设备的标准件失效导致防错设备无法验证等 C)顾客要求每件产品100%的探伤,但探伤设备损坏,采用拉力测试验证焊缝强度的方法替代。 实施: 为满足此要求,组织应开发替代控制过程满足以下要求: 1识别和文件化可能被替代的过程或设备,无论是用于生产、检验还是防错,可以针对特定项目也可以针对特定的生产线或过程,被替代的过程和防错设备的风险应该包括在FMEA内,替代的控制方法应包含在控制计划中。 2根据过程和设备失效所造成的后果在FMEA中的严重度开发替代过程或设备 的控制要求和内部批准过程,并包含在控制计划中,顾客或组织有要求时,应得到顾客的批准。 3替代过程或设备清单应得到定期的维护和评审以确保预期的能力(如果所有产品的过程是相同的,可以维护通用的清单,如果随产品不同,应随项目,但无论哪种情况,在产品实现策划里要包含对其的评审结果。 4启用了替代控制生产的产品在发运前要得到顾客的批准,且保持追溯性。 5替代控制的过程处应有作业指导书以确保作业人员获得控制要求

生产过程控制

优质产品源于严格的生产过程控制 1.产品质量是基本要求 DEC产品质量包括多方面的要求,如客户对产品功能与性质的定义、法规标准的要求,以及产品整个生产过程的相关环节控制等。顾客的要求与法规、标准的要求可以看作产品质量控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ISO9000-2000质量管理八大原则中,第一大原则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的焦点”。顾客的要求包括对产品功能、性能的要求以及目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了顾客的要求,产品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质量法规要求是保障安全生产、职工人身安全和国家财产安全、防止安全事故的重要依据。环保性也是近年来要求日益严格的一项要求。产品的开发和制造必须遵循国标、行标的规定,并由国家授权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後,方可投入批量生产和出售。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标或行标,应该建立企业的产品标准。产品标准是产品设计、开发、生产、验收的依据。产品标准在充分考虑顾客要求、法规规定和安全标准要求的基础上,还应考虑技术先进性、经济合理性和对环境的保护。 2.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 在满足法规、标准要求的前提下,企业还需在产品设计、开发、生产、验收、仓储的全过程实现严格控制,才能生产出真正的合格产品。

产品设计控制包括设计输入、设计输出及设计评审、设计验证、设计确认和设计改进控制。产品设计控制不只会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对产品的加工工艺、成本控制等都会有相当大的影响。合格、合理的设计是最终高效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基础。其控制过程应包括以下因素:依据顾客、法律、法规要求进行设计输入;对设计输出应评审其与标准的符合性、技术的先进性、经济性、工艺性和标准化等;设计验证控制,证明与设计输入的符合性;设计确认控制,验证记录和实施运行,证明产品满足预期要求;送国家授权检验机构作审查;设计更改,不论是来自外部或内部的更改要求,都应进行评审和授权人批准,方可实施更改 4.产品原材料质量控制 合格的原材料以及供应商产品的稳定性是保证设计性能的关键,因此选择具有优异质量保证能力的客户至关重要。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供应厂商的选定;评估供应厂商的质量保证体系、供货能力、投诉处理及服务能力;通过评估资格的供应厂商送样、少量试用、小批量试用、中批量试用到批量供货;原材料进厂验收;原材料存放;仓库管理。 5.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在前述所有前期控制的基础上,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还需要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相关因素,包括:加工工艺文件控制;人员控制;设备工装控制;工作质量的控制;工艺过程控制。

河北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河北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2019 题要 1、工程资料应与建筑工程建设过程同步形成,并应真实反 映建筑工程的建设情况和实体质量。2工程资料应字迹清楚、内容完整、结论明确,并应签字盖章齐全。3、工程资料应以打印文本为主,纸质载体幅面为A4,手工书写部分应用蓝黑或黑色碳素墨水。4、工程资料不得随意修改。当需修改时,应实行划改,并由划改人签字确认。 河北省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对河北省的建筑工程 资料的分类、修改、编制等进行方方面面的规定。建筑工程 资料管理都必须依据这套规程来进行整理和保存。规程每隔 几年都会进行改进,所以就让来讲解一下河北省建筑工程资 料管理规程2017的内容。 ▲河北省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2017的内容 根据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的通知》(冀建质[2011]140号)要求,唐山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站对《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程》DB13(J)35—2002进行了修订。 经组织审查,批准修订后的《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为河北省工程建设标准,编号为DB13(J)/T145—2012,自2013年4月1日起施行。原《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规程》 DB13(J)35—2002同时废止。

(一)新增规定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13(J)/T145—2012) 新增规定: 01、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增加声像资料; 02、工程资料载体及填写要求; 03、工程资料结论栏的填写要求; 04、资料修改的规定; 05、档案移交与备案的规定; 06、资料的重新分类; 07、各类资料填写、编制、审核及审批的规定; 08、竣工图的绘制要求; 09、工程资料的编号; 10、工程资料收集、整理与组卷; 11、工程档案的归档与移交; 12、工程档案的备案。 (二)基本规定 1、工程资料应与建筑工程建设过程同步形成,并应真 实反映建筑工程的建设情况和实体质量。 2、工程资料应字迹清楚、内容完整、结论明确,并应 签字盖章齐全。 3、工程资料应以打印文本为主,纸质载体幅面为A4,手工书写部分应用蓝黑或黑色碳素墨水。

工业过程控制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1章 1. 系统动态性能的常用单项指标有哪些?这些指标那些分别属于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性?会计算给定值单位阶跃响应下的性能指标。P8,9,10 解:单项性能指标主要有:衰减比n 、超调量与最大动态偏差A 、静差C 、调节时间T S 、振荡频率w 、振荡周期T 和峰值时间T P 等。 稳定性:衰 减 比,最大动态偏差。 准确性:静 差,最大动态偏差。 快速性:调节时间,振 荡 频 率 。 1y 为第一个波峰值,y 3为与1y 相邻的同向波峰值,y (∞)为最终稳态值,X 1为设定值。 n=1y :y 3;1100%() y y σ=?∞;A=最高峰-设定值;C=丨X 1-y (∞)丨;T 为相邻两个同向波峰之间的时间间隔。 2. 典型过程控制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并画出典型过程控制系统方框图? 解:测量变送器、控制器、执行器和被控对象. 第2章 1. 热电偶的中间温度定律及中间导体定律?什么是热电偶冷端补偿?常用补偿方法的应用场合?补偿导线的作用? 解:中间温度定律:E AB (t ,t o )=E AB (t ,t n )+E AB (t n ,t o ) 中间导体定律:在热电偶回路中接入中间导体后,只要中间导体两端的温度 相同,则对热电偶的热电动势没有影响。接入多种导体时亦然。 热电偶冷端补偿:实际应用时热电偶冷端温度波动较大给测量带来误差,为 降低影响,通常用补偿导线作为热电偶的连接导线。 补偿导线的作用:将热电偶的冷端延长到距热源较远且温度比较稳定的地 方。 常用补偿方法的应用场合: (1)查表法。只能用于临时测温。 (2)仪表零点调整法。适宜冷端温度稳定的场合。 (3)冰浴法。一般用于热电偶的检定。 (4)补偿电桥法。广泛用于热电偶变送电路中。

过程质量控制标准

四川华西管桩工程有限公司 过 程 质 量 控 制 标 准 发布单位:华西管桩实验室审核:批准:文件编号:HSGZ-JS-0802

目录 一、目的 (2) 二、适用范围 (2) 三、控制方法 (2) 四、职责 (2) 五、工艺控制标准 (2) 1.钢筋笼制作标准及分数分布 (2) 2.拆装、清模组控制标准及分数分布 (6) 3.脱模、清模控制标准 (7) 4.布料组控制标准及分值分布 (8) 5.预应力张拉控制标准 (10) 6.离心成型控制标准 (11) 7.常压蒸养(暂定)控制标准 (11) 8.蒸压养护控制标准 (12)

一、目的 为加强本单位的质量控制,以保证管桩的质量及其稳定性特制定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 本控制标准适用于生产过程中对生产工艺控制。 三、控制方法 质检员可按照分值分布,对各岗位工作质量进行量化评定,总分100′。质检人员判定要求: 分为5′ 四、工作职责 实验室过程质检人员负责,相关部门配合。 五、工艺控制标准 1.钢筋笼制作标准及分数分布 钢筋编笼组评定总分:100′ 1)主钢筋定长切断标准。 a.主筋进厂必须随提交合格证,交由实验室存档。 b.主筋必须由实验室经复验合格,方可使用。 c.主筋不应有明显的局部弯曲、挺直度超差、油污、锈蚀、缺陷

等。…………………………………….5′ d.严格按照生产计划通知单要求的钢筋直径、材质、数量、切断 长度等下料。…………………………...5′ e.下料长度偏差不得大许于定尺长度的1/5000,以10m桩来说 就是±2mm。超差主筋的必须分组组合使用。…………10′ f.不同技术性能的钢筋严禁混用。……………5′ g.切口平整,与中线垂直,无飞边、切斜现象。……….5′ 2)主筋切断长度(暂定) 3)钢筋镦头技术要求 a.应根据线径及材质,调校加热时间、电流和镦头行程,气压应 大于0.55Mpa,使镦头形状和尺寸符合要求。 b.出现单边镦头、偏头、歪头、爆裂、尺寸超差等不得使用。………………….……5′ c.由于设备造成镦头缺陷,应立即通知修理班。……..……5′ d.实验室应抽检每批次主筋镦头强度(不低于母材强度的90%)。

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及安全控制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 及安全控制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7680-32 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及安全控 制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自19世纪世界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生产过程由简单到复杂,规模由小到大。至今,已有各种各样的工业生产过程,生产出多种多样的产品满足人们的生产需要。作为工业生产过程一部分的工业过程控制系统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 自动化仪表技术的发展 在工业安全生产过程,通常需要测量和控制的变量有:温度、压力、流量、液面、称重、电量(电流、电压、功率)和成分等。这些变量的测量和控制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虽然其基本测量原理变化不大,但是信号置换、显示和控制装置的变化十分迅速。最近50年,工业自动化仪表从气动仪表到电动仪表,从现场就地控制到中央控制

室控制,从在仪表屏上操作到用计算机操作站(CRT)操作,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等,其发展和变化十分惊人,如表1—1所示。 20世纪50年代是电子真空管时代,工业生产过程规模比较小,所用的仪表与控制系统都比较简单且粗笨,多用气动仪表进行测量与控制,采用o.2—1.Okgf/cm2(3—15psi)气动信号作为统一标准信号,记录仪是电子管式的自动平衡记录仪。控制系统为就地式的简单装置。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工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石油化2E212业的迅速发展,工业生产过程要求集中操作与控制。在这期间,半导体技术有了迅速的发展,自动化仪表开始用电动仪表,电子管由晶体管代替,开发出以半导体分立元件制造的电动Ⅱ型仪表,统一信号标准为0~10mA。采用中央仪表控制室对工业生产过程进行操作、监视和控制,同时,计算机开始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应用,实现直接数字控制(DDC-Directly DigitalComtrol)。进入20世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