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1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1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 大变革的时代教案1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西周末年,周幽王做出了哪一件蠢事?(烽火戏诸侯)

后果怎样?(诸侯再也不听周天子的号令,西周在公元前771年灭亡了。东周虽然建立起来,但周天子已处于傀儡地位。)

讲述过渡:到了战国初年,相继发生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等事件,说明某些大夫的势力已超越诸侯了。新生的政治势力要求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怎样进行改革变法呢?请看33页“导入框”。

学生讨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当时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由于生产的发展,要求变法;而改革变法,则必须取信于民。)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33—34页有关课文,进行活动:

1、先看37页“自由阅读卡”,了解“铁氏三兄弟”的区别,再根据34页“动脑筋”: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原因有二:它在性能上比石器和青铜器优越;当时的冶铁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2、37页“活动与探究2”,分析材料: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牛的生理特征和习性,为利用畜力进行生产创造了条件;也反映了当时牛耕已经很普遍的史实)

二、著名的都江堰

指导学生阅读34页“正文”和“阅读文字”,观看35页“文献资料”和插图,讨论回答:

1、后人为什么认为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他主持修建成都江堰)

2、都江堰有什么作用?(消除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号称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指导学生阅读35—36页“正文”和“阅读文字”,结合观看“文献资料.商鞅语句”和插图“商鞅舌战守旧群臣”,讨论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怎样?(1 依靠

武力胁迫其他诸侯国承认自己的领导地位,是春秋争霸战争的目的,结果是大量减少了诸侯国的数目,逐渐趋向统一;2 通过富国强兵,吃掉敌手,准备统一中国,是战国兼并战争的目的,其最终结果是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那时社会阶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有怎样的变化?(一些

土地由国家所有变为私人所有,出租私有土地的奴隶主转化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变成农民)

3、到战国时,各国为什么纷纷变法?(新兴的地主阶级要确立封

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4、商鞅所说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什么意思?(治理国家

不能呆板地只用一种办法,也不必盲目效法古代制度,商鞅用这种理论来反驳那些守旧群臣)

5、33页“导入框”的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取

信于民)这就启示同学们,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言必信,行必果)

6、商鞅变法采取怎样的措施?(承认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奖励生

产、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7、这些措施有利于哪个阶级?(新兴地主)

8、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承认土地私有并可自

由买卖→建立封建土地所有

确立起封建制

为统一全国奠

定了基础

奖励生产→农民积极

劳动

→经济

发展

→国富

奖励军功→官兵勇敢

作战

→能打

胜仗

→兵强

建立县制→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全国

→加强中央

集权

9、联系上一节课“战国七雄”和本课“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著名的都江堰”等内容,你认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怎样?(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各国统治者想通过变法来发展壮大自身力量,达到富国强兵,吃掉敌手,最终统一中国的目的,所以纷纷实行变法)

10、36页“动脑筋”: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成功了)为什么?(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的惨死,并未中止变法的实施,只是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最高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但他所推行的变法已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力不断增强,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

11、36页“活动与探究1-寻找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具体变革的事例有几多?(开始出现铁农具,已使用牛耕,修都江堰,一些土地由国家所有变为私人所有,部分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商鞅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等等)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1、提问式填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有?和?

的推广,还有李冰主持修建成?。(铁农具、牛耕、都江堰)

2、根据以下《商鞅变法表》(括号内的知识点)提问填空:

3、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成功了)为什么?(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守旧贵族的反对,商鞅的惨死,并未中止变法的实施,只是说明了守旧势力的猖狂和最高统治者的昏庸。商鞅虽死,但他所推行的变法已

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能取信于民,措施有效)

4、当堂完成课本36页“练一练”:写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5、课外作业:新学案23页[自我测评]。(其中问答题只需答出商鞅

变法的影响)

6、提醒学生预习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大变革的时代

“大变革的时代”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 (一)导入新课: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导入框中“立木为信”的故事,提出问题:商鞅为什么要发起变法?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 教师总结出:战国时代是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这个大变革时代的到来,与生产力的发展有绝大的关系,下面我们就先从生产发展讲起。由此导入新课。(二)新课讲授 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学的内容,在原始社会或奴隶社会普遍使用的哪些生产工具? 【学生回答】:原始社会时期,主要工具是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夏、商、周三代是青铜时代,但在农具使用上仍以木、石为主, 西周时才使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2 【教师】:非常好! 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本中P36页《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图, 【教师提问】:生产工具又是由什么材料制成呢?比较一下以上众多材料的生产工具, 如果是你的话,你会选择哪种质量的生产工具? 【学生回答】:铁, 后者: 铁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民和我们的同学一样聪明, 他们当时也选择了铁器来作为生产工具。图片中的铁器就是当时铁制农具的一部分。1950年,在河南辉县的一个魏国墓葬里,出土了铲、锄、犁、、斧、削等铁器多达93件;其中铁器达85%。这说明铁制农具在战国时期已非常普及。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动动脑筋,为什么铁农具在当时能这么快推广呢? 【学生回答】: 答案一:铁农具比石农具和青铜农具坚固、耐用,而且锋利。 答案二:还需一个条件,那就是需要有那么多的铁。 答案三:大量铁的生产需要有丰富的铁矿资源,而技术上也必须提高而且推广。 【教师总结】:我把大家说的内容概况一下就是:一是铁农具与石农具和青铜农具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二是当时的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教师讲授】:除了生产工具出现变化外,耕作的动力也发生了变化,看一下,人们利用什么来帮忙拉犁耕田呢? 【学生回答】生:牛 【教师讲授】:对,人们找到憨厚老实的牛来帮忙耕田,也就是由人力耕作变为畜力耕作。我们可以从一些事件来看一下,比如说在春秋时期,人们常用牛来起名,如孔子有个弟子叫冉耕,字伯牛的,还有一个叫司马耕,字子牛,晋国有一个大夫姓牛,字子耕,那么通过这些个人名,说明在春秋时期,确实已经出现了牛耕,而且可以知道牛耕现象已经相当普遍。【教师过度】:当铁器和牛耕出现之后,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所以在战国的时候,就出现了名闻世界的都江堰工程。 2、著名的都江堰 【教师提问】:阅读课文回答,都江堰是哪国、谁负责修筑、一个怎样的水利工程? 【学生回答】:都江堰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含答案解析)

学案1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 [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1.发展的表现 (1)铁器和牛耕逐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有了更大的发展。 (2)兴修水利工程,战国三大著名水利工程有魏国的西门豹渠、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遗惠至今。 2.发展的影响 (1)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私田大量增加。 (2)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3)新兴地主阶层力量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4)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革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概念阐释] 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重点精讲] 想一想哪些因素促使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大变革的时代? (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出现的根本原因。春秋末期,随着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且逐渐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 (2)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掌握政治权利。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进行要求各国国君通过内政改革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取得

战争的胜利。 (4)法家思想提供了变法改革的理论武器。 深化探究 材料 图一春秋战国时期图二战国时期贵族 的铁制农具用的牛形酒容器 图三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及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 思考 (1)图一和图二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两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图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答案(1)①图一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出现铁制农具。图二反映出牛耕推广。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图二也是社会存在——牛耕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 (2)战争是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 二、赋税改革和诸侯国的卿大夫夺权 1.赋税改革 (1)齐桓公任用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的多寡肥瘠征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案集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从地图看世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世界地图发展变化的几个过程及每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图名称。 (2)常见的地图种类和形式。 (3)地图与人类生活的实际联系。 (4)地图的基本三要素。 (5)地图的作用。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世界地图发展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在这一领域为世界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地图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 (3)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向前人学习的意识。 3.能力目标: (1)通过对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地图的能力和方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基本能力。 (3)通过比例尺公式的学习,使学生会正确地进行三者之间的换算并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界地图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图的种类 地图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地图三要素 难点:地图三要素的换算和实际运用 地图与人类活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1.结合书上的“读与思”,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地图分析以得出一定的结论。 2.结合书上的“活动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3.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饿学习积极性。 4.结合书上的地图资料和地图册上的资源,培养学生对地图的一种情感。 5.结合练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单词】 世界地图 the Map of the World 公元前 BC 电子地图 electronic map 比例尺 scale 方向 direction 【板书设计】 §1 世界地图的变化 一、历史发展 遥远的古代 (古希腊人)(中国)(托勒密) 帛地图经纬线 现代 ) 二、地图类别 1、纸制地图 2、立体地图 3、影像地图 4、电子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上学期,我们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我是中国人。 这学期,我们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去年,在自然地理中已经学过有关地图和地球的知识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1)

舒兰市中小学“两修三课”教案用纸(正页)

舒兰市中小学“两修三课”教案用纸(副页)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导言引入新课 由立木取信的故事导入。 教师小结导入: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的时代”,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这场“大变革”的重要原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情况; 二、讲授新课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2、提问:如果给你一块实验田,让你亲手耕种,你会选用哪种农具?为什么? 接着提问: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3、铁农具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当时标志着生产力提高的另一个因素是牛耕。那么我国大约在什么时期就开始使用牛耕了? 用牛耕以前人们是怎样耕地的? 请两组同学上台演示:一组演示用耒耜翻地(倒退)、另一组表演人拉犁翻地(前进),不久,拉犁者脚步变得吃力,并不断用手擦汗。 提问:看完表演你有什么体会?怎样解决人体力不足的问题好呢? 学生认真听,认真看,议论并请学生发言。 学生阅读小字并适当补充铁器加工的资料 学生通过回答,比较出铁农具的优越性。 从铁农具的优越性和冶铁业的发达两方面回答 学生通过回答掌握知识点 表演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出牛耕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牛耕也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舒兰市中小学“两修三课”教案用纸(副页) 教学过程设计(含时间分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总结: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劳动效率,为精 耕细作、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也为开山凿渠 提供了便利,因此,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兴修水利。其中最 著名的是秦国的都江堰。 二、著名的都江堰 1、课前我们已经做了准备,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 你的成果,向大家介绍一下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为什么李 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都江堰呢?大家根据课前准备的资料,小组讨论一下,然后进行回答。 所以治理岷江,人们早已望眼欲穿。公元前3世纪,李冰被秦王任命为蜀郡郡守,成为这个地方的最高长官。李冰有着远见卓识、又通晓天文地理知识,而且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为解除水患,造福百姓,他深入高山峡谷,观山势,察水情,寒来暑往,日夜操劳,制订治水方案。 假如这时你是李冰的参谋,你会给他怎样的参考方案? 总结:刚才通过几位同学的演示和讲解,我们了解了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它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了,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 人们千秋万代颂扬着李冰的功业,请看61页李冰石像和石像旁的诗句:“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如”传说李冰为了治水废寝忘食,终于在一个漫天风雪的黄昏,他拄着黄荆拐杖,举步艰难,昏倒在雪地上,数日后与世长辞。李冰的事迹光照史册,中国人永难忘怀。 学生小组讨论后,指图讲解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并由各组代表说出各自治水方案。 学生介绍:李冰的治水方针是“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他精心设计,调动大量民工投入修建,终于完成了集防洪、灌溉,航运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学生认真听,并深受教育。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导学案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备课人: 李继军使用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示标自学】: 1、展示学习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2、自主学习:(学生看课本,同时完成以下内容,教师巡视检查,完成后小组交流订正) 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⑴、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时期,广泛使用。⑵、我国至迟在已使用牛耕,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㈡、著名的都江堰: 时间:时期;建造者:秦国蜀郡太守;地点:江; 特点:闻名世界的__________工程 ㈢、商鞅变法:时间:;人物:商鞅、; 目的:确立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内容:⑴、政治上建立,加强中央集权;⑵、经济上承认私有,允许买卖,并奖励;⑶、军事上根据_______授予爵位和田宅. 作用:秦国经济得到发展,____________加强,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国___________奠定了基础。 ㈣、封建社会的形成: 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形成,阶级和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合作精讲】:(教师以提问的形式讲解,简单的一笔带过,较难的细致讲解) 1、春秋战国时期,标志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是哪些发明?分别是在何时出现和推广使用的?他们的使用有何意义? 2、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是哪一项?谁在什么地方主持兴建的?发挥了什么作用? 3、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导学案(共5课附答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学习目标】 1.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统一概况、隋初经济繁荣的表现 2.了解大运河的开通和科举制的创建 3.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 4.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学习重点】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兴起及影响 【学习难点】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科举制创立的标志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581年,杨坚建立,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 2. 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3.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统一南北和度量衡制度;加强,提高行政效率。 4.为了加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从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 5.大运河以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6.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7.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二、合作探究 1.想一想,隋朝能够统一南北的原因有哪些? 2.相传,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只是为了去扬州欣赏一种绮丽的琼花,所以有人认为运河的开凿对人民带来的只有灾难。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谈谈你的看法。

三、练习巩固 1.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 A.589年 B.601年 C.605年 D.611年 2.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①通济渠②永济渠③邗沟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3.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4.魏晋时期,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是() A.才能 B.财产 C.门第 D.民族 5.科举制诞生时,统治者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注重考察的是() A.儒家经书 B.学识 C.科技知识 D.风俗民情 6.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 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 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 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皮日休《汴河怀古》 诗人赞颂的“此河”是哪项伟大的工程?该河开凿时的皇帝是谁? 8.科举制度的创立有什么意义? 四、课后反思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历史与社会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到个人和社会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1)知识与技能: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了解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社会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说明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同时也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料,同时社会也能促进个人进步。学生通过学习在理解了个人离不开社会的基础上,也应懂得作为社会的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社会这面大镜子既可以照出每个人的长处、优点,也可以照出每个人的短处、缺点,为今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了社会与人的关系,强调个人生活离不开社会,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上,正确认识自己,从而学会客观、全面、发展地看待自己。它是学好其他两课的关键。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程模式是探究式学习,教学步骤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选择的教学策略是情景教学法,利用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的生活和成长都离不开社会。 §教学准备 一杯水、一张生活流程图。 §个人使用前的思考及改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活动一】将一滴水滴到地上,观察反应(转瞬即失);而一杯水却不会消失。 思考: ○为什么一滴水离开杯子后就会消失? ○如果说小水滴也有灵性,它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该怎么办? 别离开它生活的集体。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新人教版

大变革的时代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西周末年,周幽王做出了哪一件蠢事?(烽火戏诸侯)后果怎样?(诸侯再也不听周天子的号令,西周在公元前771年灭亡了。东周虽然建立起来,但周天子已处于傀儡地位。) 讲述过渡:到了战国初年,相继发生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等事件,说明某些大夫的势力已超越诸侯了。新生的政治势力要求改变旧的政治制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怎样进行改革变法呢?请看33页“导入框”。

学生讨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当时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由于生产的发展,要求变法;而改革变法,则必须取信于民。)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33—34页有关课文,进行活动: 1、先看37页“自由阅读卡”,了解“铁氏三兄弟”的区别,再根据34页“动脑筋”: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原因有二:它在性能上比石器和青铜器优越;当时的冶铁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2、37页“活动与探究2”,分析材料: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牛的生理特征和习性,为利用畜力进行生产创造了条件;也反映了当时牛耕已经很普遍的史实) 二、著名的都江堰 指导学生阅读34页“正文”和“阅读文字”,观看35页“文献资料”和插图,讨论回答: 1、后人为什么认为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他主持修建成都江堰) 2、都江堰有什么作用?(消除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号称为“天府之国”) 三、商鞅变法 指导学生阅读35—36页“正文”和“阅读文字”,结合观看“文献资料.商鞅语句”和插图“商鞅舌战守旧群臣”,讨论回答: 1、春秋战国时期,大国争霸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怎样?( 1 依靠武力胁迫其他诸侯国承认自己的领导地位,是春秋争霸战争的目的,结果是大量减少了诸侯国的数目,逐渐趋向统一; 2 通过富国强兵,吃掉敌手,准备统一中国,是战国兼并战争的目的,其最终结果是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2、那时社会阶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有怎样的变化?(一些土地由国家所有变

2012年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教师寄语: 课题第七课时大变革的时代课型新授课授课人审核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的成败,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学习难点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学过程预 习 自 测 1、我国铁农具出现的时间是,进一步推广是在。 2、牛耕出现是在,推广是在 3、都江堰修建于国蜀郡首在岷江中游修建了,是 文明世界的工程。 4、公元前年在支持下开始变法。 课 堂 交 流 与 探 究 1、回顾历史:人类在原始社会使用什么工具?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 会时期使用什么工具?进入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什么工具?它比 上面的工具有什么优点?它的使用说明了什么问题? 2、牛耕的逐渐推广 材料一:下图是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战国墓葬中发掘出来的“牛尊” 材料二:《吕氏春秋》上有一个故事,说: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 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结合文献记载与出土文物,谈谈这个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3、著名的都江堰 后人为什么认为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 (他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消除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 号称“天府之国”.) 4、春秋以来,社会阶级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有怎样的变化? 奴隶主 ---- 把新垦土地变成私产并出租---封建地主 租种地主土地的人 ---农民 5、“立竿为信”的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要想做个 成功的人,必须具备什么品质? 6、穿越时空隧道的火箭,回到公元前四世纪的秦国宫廷,如果你是商鞅, 你将如何舌战守旧群臣? 模拟辩论: 守旧的奴隶主贵族代表--奴隶主旧贵族组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 目标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比例尺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根据现实需要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地图 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教具 各类地图、乡土教材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选择合适的地图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1―11A和1―11B两幅地图,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提问: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小? 提问:如果想了解福州与台湾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大致距离,应该选择哪幅地图? 提问:如果要坐火车游览台湾,应选择哪幅地图? 总结:由此可见,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而反映区域范围越小的地图,图上内容越丰富。 二、巧用地图 如果张京要坐火车从北京到杭州旅游,他该选择哪种地图来确定线路? 1、交通图 提问:他应该如何安排线路?可以有哪些不同线路? 展示:《中国铁路干线图》 提问:根据你们确定的线路,沿途会经过哪些城市?

展示《杭州交通图》 展示:等高线图。 叙述: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地势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地势起伏越平缓。 教 学 过 程 提问:当我们拿一张《张家界风景旅游区地图》,该如何安排两天的行程? 1、请在图上找到入口处?你准备从哪个门进?从哪个门出? 2、请在图上找到住宿的宾馆,你准备晚上哪个宾馆住宿? 3、根据上述选择,确定第一天和第二天所要游览景点的范围。 4、根据你所确定的范围,再合理安排具体的旅游景点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图和历史变迁图及其运用。 布置作业 练习册1----7题 板书设计

初一7大变革的时代

鸡西市第四中学2012—2013年度上学期初一历史导学案 第二单元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 编制人:郭兰波复核人:使用日期:2012.9.24编号:07 【授课模式】目标导航双主高效 【学习目标】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重点】都江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自主学习】 1、______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______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2、我国至迟在__________已使用牛耕,__________牛耕进一步推广。______是 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______和牛耕的推广,使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显著提高。 4、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______在岷江中游修筑的______,是闻名世界的防 洪灌溉工程。使成都平原获得了__________的美称。 5、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 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__________效果最显著。 6、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___________逐步确立起来。____________代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展示探究】 1、说一说,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2、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 3、说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4、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战国时开始出现铁农具 B、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C、春秋末年牛耕进一步推广 D、春秋时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 2、春秋时期,生活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使用青铜工具 B、重视使用肥料 C、使用铁农具 D、人们进行大规模的集体耕作 3、中国古代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西周早期 B、西周晚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4、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战国时期四川的水利工程是() A、青城山 B、都江堰 C、郑国渠 D、随县编钟 5、商鞅变法中,最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 A、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爵位 B、建立县制 C、承认土地私有 D、奖励耕织 6、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军队战斗力提高的是() A、奖励军功,按军功授予爵位 B、建立县制 C、承认土地私有 D、奖励耕织 7、商鞅变法中,能使秦国国富兵强的措施有() ①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生产③奖励军功④推广县制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8、战国时期推动各国变法的最根本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称霸天下的欲望 C、缓和阶级矛盾 D、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强大 二、说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课后反思】

高中政治《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速效导学案 Z0901 一、导入新课:二战以后,世界在总体上是稳定、缓和的,但并安宁。相对于传统安全(指军事安全或国防安全,其工作的重点是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和外交斗争)而言,非传统安全威胁广泛存在。非传统安全威胁是指除传统安全威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主要包括恐怖主义(如劫机)、贩毒走私、严重传染性疾病(如艾滋病)、海盗活动、非法移民(偷渡)、经济金融安全、信息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环境安全、网络安全(黑客)、卫生安全、文化安全以及宗教极端力量的纷争和民族分裂活动等等。但是,直接涉及到整个人类生存的问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问题,这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二、预习·考点梳理:(找出本课主要知识点并完成下列填空或判断) 1、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或者说发展问题。 2.和平问题是指维护、防止新的的问题。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 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世界和平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世界人民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3.发展问题是指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相对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世界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知识经济,经济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 4.和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建立以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 5.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和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共同发展的权利。 6、中国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的赞赏和支持。中国人民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的方向发展。 三、知识链接: 1、和平问题与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发展问题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不同的概

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完整版)

差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集 第一课我家在哪里(第一课时) 从社区看我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利用比例尺,计 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升入了初中学习,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新同学,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 引出社区概念。(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 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 境。那么怎么让朋友们了解自已家的位置和环境呢?(一个好办法是画一幅社区平面图)新课教学: 一、从社区看我家 1、社区 出示图1-1和图1-2①,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仔细观察、讨论“这两幅图画得是同一地方吗?”找出它们的差异,并作好记录。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 差异找得最多。(两图方向、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异、图幅有大有小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图下第二小题,可以让一组同学扮演杜鹃,一组同学扮演王朋,分别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看其他同学能否听明白。 这时教师作适当引导,自然地过渡到第三小题,怎样修改一下,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 别人容易读懂?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两图方向不同-------→要有统一的方向(方向)图幅有大有小-------→要有统一的大小(比例尺)地图的三要素 符号有异-------→要有统一的符号(图例和注记) 展示图1-3②,让学生仔细读图,并比较图1-3对图1-1和图1-3对图1-2,分别作了哪些改进?师生共同一边比较,一边阅读图旁对地图三要素的含义的注释,加深对地图三要素 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地图的语言”。 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地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③、经纬网④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⑤”,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让学生记住比例尺⑥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 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⑦,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利用图册,反复 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活动:假如你是杜鹃或王朋,利用1-3图,向别人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和周围环境] 小结: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评一个最佳小组合作奖。 尝试应用:1、画一幅自己学校或自己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教后反思 设计教学情境,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问题、自主分析归纳地图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讲述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的概念,然后引导 学生练习使用地图语言去描述某地的位置,并进行比例尺的量算。最后鼓励学生尝试绘制自 家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二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调查,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2.通过讨论、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 生认同感、自豪感。

201x-202x年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同步练习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同步练习 【学习目标】 1、都江堰(∨) 2、商鞅变法(∨∨∨) 【知识梳理】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时期,广泛使用。我国至迟在 已使用牛耕,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二、著名的都江堰 时间:时期;建造者:秦国蜀郡太守;地点:江; 特点: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三、商鞅变法 时间:;人物:商鞅、; 目的:确立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 内容:政治上建立,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上承认私有,允许买卖,并奖励; 军事上根据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 作用: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发展成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四、封建社会的形成 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形成,阶级和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最主要的原因是()A.实行商鞅变法B.更多使用铁制家具 C.牛耕得到推广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2、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奠定了封建经济基础的是()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C.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的看法是()3、对于商鞅变法,不正确 ... A.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B.秦孝公变法的坚定决心与商鞅大刀阔斧变法的行动相得益彰 C.没有商鞅就没有秦国的变法和强大 D.一些旧贵族极力反对变法,说明任何变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 4、四川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从历史上看,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的重要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B.都江堰C.白渠D.灵渠 5、作家余秋雨曾经写道:“就在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主持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A.大禹 B.李冰 C.商鞅 D.李春 6、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A.奖励耕战B.土地私有C.建立县制D.奖励军功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文中“卫鞅”指谁?“孝公”是哪国国君?(2分) (2)文中反映卫鞅什么主张?属于哪家学派?(3分) (3)文中的议论代表哪个阶级?结果如何?(2分)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等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初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2分钟) 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个大变革时代,让我们了解当时的改革是怎样推动社会进步的. 二、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13分钟)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时期。 2、牛耕进一步推广时在()时期。 3、负责都江堰这一工程建造的是()国的()。

4、被称为“天府之国”的是()。 5、任用商鞅进行变法的国君是()。 6、经过商鞅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三、合作探究:(10分钟) 1、说一说,铁农具为什么能较快推广? 2、《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四、达标训练:(10分钟) 基础训练P15第一题 五、堂清检测: 默写自学提纲内容,要求全过。 附:板书设计 一、农业的进步: 1、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2、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秦国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生产力的发展。

2、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3、变法的内容: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4、变法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__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1)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学习目标:1、了解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情况,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2、学习评价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 3、认识: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需要。 学习重点:商鞅变法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我国封建社会形成。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36-P37,完成以下问题 1、铁农具:时期出现,使用范围扩大。 2、牛耕:使用牛耕,时期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3、说出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时期、人物、地位。 阅读课本P38-39,完成以下问题 1、商鞅变法背景(原因)、目的、时间、主要内容、历史作用。 2、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主要矛盾与 (二)合作探究:1.我的问题: 2.老师的问题: ①认识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主要因素。 ②课本P39动脑筋。 (三)拓展延伸:商鞅变法作为两千多年前效果显著的一场改革,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借鉴意义? (四)巩固训练: 1、后人写诗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主要由于 A.兴修水利,使关中成为沃野 B.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 C.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 D.任秦国蜀郡太守,勤政廉洁 2、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诸侯国的最主要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使用铁器 C.推广牛耕 D.兴修水利 3、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阶级矛盾尖锐 B.周王室日益衰微 C.生产力迅速发展 4、我国实行县制最早是在 A.春秋 B.战国 C.夏朝 D.商朝 5、商鞅变法中提出的选官的标准是 A.开科考试 B.门第高低 C.地方推荐 D.军功大小 6、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起来的方式是 A.革命斗争 B.变法或改革 C.农民与地主阶级的出现 D.地主阶级统治建立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①上述材料是谁的名言?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③为了“治世”“便国”他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进行变法?④从中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五)当堂反思 ①本节收获: ②不足:

七年级 (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一、课程目标 (1)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3)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地图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用 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 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对自家周围环境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 情境式、活动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上节课请同学们了解自家周围的环境,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 【板书】从社区看我家 【板书】1.社区 根据同学们的讲述,感性讲解“什么叫社区”: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境。请同学们打开你们带来的深圳地图,找找自己的家在哪里。” 进一步引导:“你是如何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的?”请同学们再看书上的图1-1和1-2,看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图1-1和图1-2的不同之处 那两幅图是不是一个社区呢?如果是一个地方,老师分别请一个同学扮演杜鹃,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王朋家,再请一个同学扮演王朋,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杜鹃家。 “同学们能听清楚这两位同学说的话吗?为什么听不懂?” “如果我们将这两幅图改成图1-3,再从杜鹃家走到王朋家,是不是就很清楚了?为什么?” 引出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板书】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图,和地图对话。

201x-202x年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1

2019-2020年七年级上册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2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李冰与都江堰的修建; 3、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以及封建城市的兴起; 4、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能力方面: 1、通过讲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 会变革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小结,归纳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手工业技术的 世界领先情况,以培养学生综合、概况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观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并结合课文中有关内容,引导学生 认识都江堰的作用,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识图、用图的能力。 思想方面: 1、通过介绍大变革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名闻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的修建,以及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最终导致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而相对优越的封 建制度,反过来双促进了生产力的更快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说明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

3、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通过对商鞅变法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认识 到正是由于实行了行之有效的变法改革,才使得原本并不十分富强的秦国强大富裕起来,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教学重点:农业的发展、都江堰的修建和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各国变法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告诉学生: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是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那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什么特点? 一、农业的发展 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教师首先提问:在春秋战国以前,农业和手工业工具以什么为主?估计学生回答有些困难,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回忆以前讲过的知识,得出答案:以石器和铜器为主。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图,边指图边讲解:在春秋后期,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铁质工具开始在农业和手工业部门使用。到了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广泛使用。在构成生产力的诸因素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