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西北政法大学

题目:对管理信息系统的简单认识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6班年级:2011级

学号:20110840624

姓名:唐俊秋

日期:2013年6月10日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些关于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结合自己熟悉的一套管理信息系统,阐述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和一些运用其中的的技术,并进一步说明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开发以及前景。

正文:

当今,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信息已成为现代生产体统中,最重要的投入。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信息看做是一种有价值的基础性资源,认识信息在物质社会中的先导作用。建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完成这个使命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它已成为经营管理和决策部门的客观需要,也是一种基础性建设。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MIS.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新型学科,MIS的定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更新,在现阶段普遍认为管理信息系统MIS是由人和计算机设备或其他信息处理手段组成并用于管理信息的系统。

管理信息由信息的采集、信息的传递、信息的储存、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维护和信息的使用五个方面组成。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具有以下四个标准:确定的信息需求、信息的可采集与可加工、可以通过程序为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可以对信息进行管理。具有统一规划的数据库是MIS成熟的重要标志,它象征着管理信息系统MIS是软件工程的产物.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个交叉性综合性学科,组成部分有:计算机学科(网络通讯、数据库、计算机语言等.、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线性规划等.、管理学、仿真等多学科。

信息是管理上的一项极为重要的资源,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做出有效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得质量。所以能否有效的管理信息成为企业的首要问题,管理信息系统MIS在强调管理、强调信息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得到普及。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现代化中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

它不仅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管理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20世纪,随着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众多经济学家纷纷提出了新的管理理论。20世纪50年代,西蒙提出管理依赖于信息和决策的思想。同时期的维纳发表了控制论,他认为管理是一个过程。1958年,盖尔写到:“管理将以较低的成本得到及时准确的信息,做到较好的控制。”这个时期,计算机开始用于会计工作,出现数据处理一词。1985年,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明尼苏达大学的管理学教授Gordon B.Davis给了管理信息系统一个较完整的定义,即“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软硬件资源,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人-机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这个定义全面地说明了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功能和组成,而且反映了管理信息系统在当时达到的水平。

管理信息系统起初应用于最基础的工作,如打印报表、计算工资、人事管理等,进而发展到企业财务管理、库存管理等单项业务管理,这属于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当建立了企业数据库,有了计算机网络从而达到数据共享后,从系统观点出发,实施全局规划和设计系统信息时,就达到管理信息系统的阶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系统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人们更加强调管理信息系统能否支持企业高层领导的决策这一功能,更侧重于企业外部信息的收集、综合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和其他人工智能根据能否直接面向决策者,这是决策支持系统的任务。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有少数企业开始MIS的局部应用,目前,我国已经相当普及,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个行业及各个部门,具有广泛的发展前途

信息是很重要的资源,对企业来说,人、物资、能源、资金、信息是5大重要资源。人、物资、能源、资金这些都是可见的有形资源,而信息是一种无形的资源。以前人们比较看重有形的资源,进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以后,信息资源就显得日益重要。因为信息资源决定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物资资源。信息资源是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中得出的知识结晶,掌握了信息资源,就可以更好地利用有形资源,使有形资源发挥更好的效益。

管理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决策是通过对客观情况、对客观外部情况、对企业外部情况、对企业内部情况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所以,决策和信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过去一些凭经验或者拍脑袋的那种决策经常会造成决策的失误,现在越来越明确信息是决策性基础。

管理信息是实施管理控制的依据,在管理控制中,以信息来控制整个的生产过程、服务过程的运作,也靠信息的反馈来不断地修正已有的计划,依靠信息来实施管理控制。有很多事情不能很好地控制,其根源是没有很好地掌握全面的信息。

管理信息是联系组织内外的纽带,企业跟外界的联系,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也是通过信息互相沟通的。因此要沟通各部门的联系,使整个企业能够协调地工作就要依靠信息。所以,它是组织内外沟通的一个纽带,没有信息不可能很好地沟通内外的联系和步调一致地协同工作。比如税收系统,有很多个人所得税没有完全收上来,造成了大量税款流失,就是因为不知道这些人收入的具体情况,只知道一些人固定的收入,很多灰色收入没有反映到信息中,这就造成了大量的个人所得税的流失。所以说没有信息就不可能进行很好的管理控制,信息是实施管理控制的一个重要依据。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机器包含计算机硬件及软件(软件包括业务

信息系统、知识工作系统、决策和经理支持系统),各种办公机械及通信设备;人员包括高层决策人员,中层职能人员和基层业务人员,由这些人和机器组成一个和谐的配合默契的人机系统。所以,有人说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技术系统,有人说管理信息系统是个社会系统,根据我们上面所说道理,我们说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个社会系统,然后是一个社会和技术综合的系统。系统设计者应当很好的分析把什么工作交给计算机做比较合适,什么工作交给人做比较合适,人和机器如何联系,从而充分发挥人和机器各自的特长。现在还有一种计算机基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说法,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作用的信息系统。为了设计好人机系统,系统设计者不仅要懂得计算机,而且要懂得分析人。

我们说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一体化系统或集成系统,这就是说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企业的信息管理是从总体出发,全面考虑,保证各种职能部门共享数据,减少数据的冗余度,保证数据的兼容性和一致性。严格地说只有信息的集中统一,信息才能成为企业的资源。数据的一体化并不限制个别功能子系统可以保存自己的专用数据,为保证一体化,首先要有一个全局的系统计划,每一个小系统的实现均要在这个总体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其次,是通过标准、大纲和手续达到系统一体化。这样数据和程序就可以满足多个用户的要求,系统的设备也应当互相兼容,即使在分布式系统和分布式数据库的情况下,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也是十分重要的。具有集中统一规划的数据库是管理信息系统成熟的重要标志,它象征看管理信息系密地设计而建立的,它标志着信息已集中成为资源,为各种用户所共享。数据库有自己功能完善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着数据的组织、数据的输入、数据的存取,使数据为多种用户服务。

管理信息系统是为组织中层管理监督和控制业务活动,有效分配资源提供所

需信息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它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加强企业的信息管理,通过对企业拥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调查了解,建立正确的数据,加工处理并编制成各种信息资料及时提供给管理人员,以便进行正确的决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目前,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1.硬件系统,计算机的硬件是指组成一台计算机的各种物理装置。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五大部件组成,是计算机进行工作的物质基础。2.软件系统,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和有关的文档。计算机软件系统由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组成。系统软件是指负责管理、监控和维护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的一种软件。

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负责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流程,提供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软件接口。操作系统具有五大功能,作业管理、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应用软件是指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而设计的程序完成用户任务。

数据库的几个基本概念,数据库是将数据按一定格式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数据的仓库,即存储在计算机内的相关数据的集合。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软件系统。其主要功能有数据定义、数据操纵、数据库的运行管理和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数据库系统是指以数据库方式管理大量共享数据的计算机软件系统,通常把数据库系统简称为数据库。数据模型及数据库组织结构数据模型,描述数据库中记录间关系的数据结构方式,所以一般理解为数据结构。常见有层次数据库模型、网状数据库模型、关系数据库模型和面向对象数据库模型。

数据库组织结构:用内模式、概念模式和外模式三个层次来描述数据库。

数据通信,若一个通信系统传输的是数据,则称这种通信为数据通信。通信系统具有信源、传输媒体和信宿三个基本要素。数据通信通常被划分为五个基本阶段。第一阶段建立通信线路用户将要通信的对方地址信息告诉交换机

交换机查询该地址终端若对方同意通信则由交换机建立双方通信的物理通道。第二阶段建立数据传输链路通信双方建立同步联系使双方设备处于正确收发状态通信双方相互核对地址。第三阶段传送通信控制信号和数据。第四阶段数据传输结束。双方通过通信控制信息确认此次通信结束。第五阶段由通信双方之一告知交换机通信结束切断物理链接通道。

计算机网络,就是利用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互相连接起来在网络软件的支持下实现彼此之间的数据通信和资源共享的系统。特点是开放式的网络体系结构,不同软硬件环境、不同网络协议的网可以互连。真正达到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和分布处理的目标。追求高速、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采用多媒体技术提供文本、声音、图像等综合性服务。功能是使地理位置遥远的、独立的计算机具有了相互访问、传输数据的能力,缩短了空间距离,入网计算机或终端具有远程控制和执行命令的能力,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包括软硬件资源、数据资源,甚至技术和人力资源等。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指网络的链路和节点在地理上所形成的几何结构。主要有星形、总线形、环形、网状形和树形网络。

计算机网络根据通讯距离或地域覆盖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和城域网。通信协议是通信双方共同遵守的一套规则。Internet因特网,也称国际互联网,是当今世界上覆盖面积最广、用户最多、使用最为成功的计算机互联网

络。它按照统一的协议,将世界各地已有的各种广域网和局域网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庞大的互联网络如全球网、万维网等。Internet提供的基本服务主要包括,电子邮件E-mail文件传输FTP远程登录Telent电子数据交换(EDI) 联机会议世界环球网络WWW广域信息服务WAIS

电子公告牌BBS和网络新闻Usenet网络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就是根据组织的总体发展战略和资源状况,对组织信息系统近、中、长期的使命和目标、实现策略和方法、实施方案等内容作出的统筹安排。一个组织的信息系统规划可以分为战略性规划和执行性规划两部分。战略性规划是宏观指导性的长远规划,执行性规划是对战略规划的具体化和细化。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是关于管理信息系统的长远发展的计划一般包括三年或更长期的计划,也包含一年的短期计划。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耗资巨大、历时很长、技术复杂且又内外交叉的工程,信息已成为企业的生命线,信息系统和企业的运营方式、文化习惯息息相关,因此,MIS战略规划是企业战略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开发系统之前,为了节省信息系统的投资,合理分配和利用信息资源,必须认真地制订MIS战略规划。通过制订规划,找出存在的问题,正确地识别为实现企业目标MIS系统必须完成的任务,促进信息系统的应用,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一个好的规划可以作为一个标准,考核信息系统人员的工作,明确他们的方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总之,MIS战略规划对企业开发MIS是非常重要的。

管理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的战略目标、政策和约束、计划和指标的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以及计划指标的分析;系统的功能结构、信息系统的组织、人员、管理和运行;组织业务流程重组;信息系统的

效益分折和实施计划等。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步骤:

第一步,确定规划的基本问题,如规划的年限、规划的方法,确定集中式还是分散式的规划等。

第二步,收集初始信息。包括从各级干部、卖主相似的企业、本企业内部各种信息系统

领导小组、各种文件以及从书籍和杂志中收集信息。

第三步,现存状态的评价和识别计划约束。包括目标,系统开发方法、计划活动、现存硬件和它的质量、信息部门人员、运行和控制、资金、安全措施、人员经验、手续和标准、中期和长期优先序、外部和内部关系、现存的设备、现存软件及其质量,以及企业的思想和道德状况。

第四步,设置目标。主要由总经理和计算机领导小组来设置,包括服务的质量和范围,政策、组织及人员等,它不仅包括信息系统的目标,而且应有整个企业的目标。

第五步,准备规划矩阵。列出信息系统规划内容之间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矩阵,确定各项内容以及它们实现的优先顺序。

第六步,第七步,第八步,第九步,是识别上面所列的各种活动,判断是一次性的工程项目性质的活动,还是一种重复性的经常进行的活动。由于资源有限,不可能所有项目同时进行,只有选择一些好处最大的项目先进行,要正确选择工程类项目和日常重复类项目的比例,正确选择风险大的项目和风险小的项目的比例。

第十步,确定项目的优先权和估计项目的成本费用。依此编制项目的实施进

度计划第十一步,然后在第十二步把战略长期规划书写成文,在此过程中还要不断与用户、信息系统工作人员以及信息系统领导小组的领导交换意见。

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组织和管理,高层管理者参与规划工作是确保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功的关键。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层管理者最了解各项战略决策中的信息需求,单靠一个规划组来规划这种来自高层的信息资源,他们很难理解高层管理者以及各层管理人员的看法和信息需求,所以作为高层管理者必须亲自参与规划,了解规划的内容,把握规划方向。

2,规划中出现了争议和问题时,只有高层管理者出面才能得以解决。规划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弊病导致管理机构的调整,其调整的最终决策权在高层管理3,信息系统的开发效率是至关重要的,为了避免信息资源开发上的浪费,必须有一个自顶向下的全局范围的信息结构,这种信息结构必须得到高层确认4,总体规划需要对下一步各项子系统的开发提出优先顺序,并做出开发预算,这些内容也必须由高层管理者做出最后的决策

5,总体规划往往要进行关于系统内数据项定义的标准化工作,在数据项定义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必须由高层管理者负责协调解决。

由此可见,总体规划必须在高层管理者的直接参与并管理下进行规划的组织则依据不同的规划范围有着不同的形式。

系统规划的组织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工作需要成立一个责权明确的领导小组。它在组织的最高层管理者的直接管理者下,由一名负责全面规划工作的信息资源规划者和一个核心小组所组成,并通过一批用户分析员和广大的最终用户相联系。核心小组和用户分析员应该是脱产地从事总体规划工作,而广大的最终用

户则是临时性或短期的参与规划工作。全部规划工作应由强有力的核心小组来完成。核心小组成员由高层管理人员与数据处理人员大约四五人组成,具体包括:组织内的业务负责人、财务培训人、数据处理负责人、系统分析负责人等。核心小组成员应由外请顾问进行培训和指导,以便正确行使他们的权力。信息系统的最终用户是指那些直接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各层管理人员,这些人员中要抽出一部分人在总体规划期间代表所在的部门参加工作,成为用户分析员。用户分析员的人数应该适合组织的规模,并能覆盖全部业务范围。用户分析员要经过培训,学会总体规划方法,并具体负责本部门的规划工作。

诺兰模型是西方国家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指导性理论之一。西方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经验表明:一个企业或地区信息系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要经历从初级到成熟的成长过程。诺兰(Nolan)总结了这一规律,于1973年首次提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阶段理论,被称为诺兰模型。到1980年,诺兰进一步完善该模型,把信息系统的成长过程

划分为6个不同阶段。

1.初装阶段,计算机的作用被初步认识,个别人具有了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各单位一般从财务部门开始购置计算机,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财务部门工作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2.蔓延阶段,个别部门尝试的成功,计算机的应用很快从少数部门扩散到其他部门,并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程序,使单位的事务处理效率有了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蔓延”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数据处理能力发展迅速,但同时出现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数据冗余性、不一致性、难以共享等。

3.控制阶段计算机数量超出控制,计算机投资比例增长快速,但大量独立性的

单项系统应用却带来很多矛盾。这就要求企业加强组织协调,限制盲目扩大计算机应用规模,抑制支出无序增长,对整个企业的系统建设进行统筹规划,特别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诺兰先生认为,第三阶段将是实现从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一般发展较慢。

4.集成阶段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联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和各种信息系统。由于重新装备大量设备,这阶段预算费用又一次迅速增长。

5.数据管理阶段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为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打下了基础,企业开始重视数据的加工处理,提高系统对企业业务的支持水平,数据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

6.成熟阶段信息系统可以满足单位中各管理层次(高层、中层、基层)的要求,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的管理,诺兰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

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都是不能跳越的。这一理论对预测企业信息系统的未来变动、对企业信息系统规划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在确定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或者在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时候,因此明确本单位当前处于哪一生长阶段,然后根据该阶段特征来指导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通常,系统规划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来进行,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有三种策略:

1.“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从各个基层业务子系统(如物资供应、

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的日常业务处理开始进行分析和设计。完成下层子系统

的分析和设计后,再进行上一层子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实现一个个具体的功能后,逐步地由低级到高级建立MIS。这种方法边实施边见效,容易开发可以避免大规模系统可能出现运行不协调的危险,但由于在实施具体子系统时,不能像想象那样完全周密,缺乏从整个系统出发考虑问题,易导致功能和数据的重复和不一致,随着系统的进展,往往要作许多重大修改,甚至重新规划、设计。

2.“自上而下”的开发策略,从企业高层管理入手,强调从整体上协调和规划,由全面到局部,由长远到近期,从探索合理的信息流出发来设计信息系统。它首先考虑企业的总体目标,总功能,划分子系统,然后进行各子系统的具体分析与设计。

这种开发策略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强的优点;缺点是对制定较大的系统来说,由于工作量大而影响具体细节,系统开发费用大。这是一种更重要的策略,是信息系统的发展走向集成和成熟的要求

3.“自下而上”的方法适用于系统设计、系统实施阶段,所以,实际使用时往往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点。即采用“自上而下”方法进行总体规划,把企业的管理目标转化为对信息系统的近期和长远目标,新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通常“自下而上”的策略用于小型系统的设计,适用于对开发工作缺乏经验的情况。在实践中,对于大型系统往往使用综合开发方法,即先“自上而下”地作好MIS的战略规划,再“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地逐步实现各系统的应用开发。这是建设MIS的正确策略。

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有多种,主要有关键成功因素法战略目标集转化法和企业系统规划法等三种。还有几种用于特殊情况,或者作整体规划的一部分使用,如企业信息分析与集成技术、产出方法分析、投资回收法、征费法、

零线预算法、阶石法等。

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是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管理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科学,它研究管理系统中信息处理和决策的整个过程,并探讨计算机的实现方法。它是一个由人、计算机、通信设备等硬件和软件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可促使企业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使企业处于一个信息灵敏、管理科学、决策准确的良性循环之中,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所以,管理信息系统是企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企业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信息系统在管理各项事务中有着普遍的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工作的提升。管理信息系统是为管理服务的,它的开发和建立使企业摆脱落后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有效途径。管理信息系统将管理工作统一化、规范化、现代化,极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使现代化管理形成统一、高效的系统。

过去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以人为主体的人工操作,虽然管理人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然而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管理工作难免会出现局限性,或带有个人的主观性和片面性。而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系统思想建立起来的,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手段,以现代化通信设备为基本传输工具,能力管理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人机系统,这无疑是将管理与现代化接轨,以科技提高管理质量的重大举措。管理信息系统将大量复杂的信息处理交给计算机,使人和计算机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组织一个和谐、有效的系统,为现代化管理带来便捷。在现代化管理中,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不可缺少的帮手,它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企业管理现代化中,组织、方法、控制的现代化

离不开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和网络逐渐应用于现代管理之中。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资源和越来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不论是企业还是学校都有必要建立高效、实用的管理信息系统,为管理决策和控制提供保障,这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工业园区VOC在线监测管理系统

工业园区VOC在线监测管理系统 深圳市圣凯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背景介绍 1、项目背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染源的种类日益增多,特别是化工区、工业集中区及周边环境,污染方式与生态破坏类型日趋复杂,环境污染负荷逐渐增加,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同时,随着公众环境意识逐渐增强,各类环境污染投诉纠纷日益频繁,因此对环境监测的种类、要求越来越高。 在“十二五”期间,政府着力打造以空气环境监测,水质监测,污染源监测为主体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形成了我国环境监测的基本框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已经明确“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从目前环保部力推的“气,水,土三大战役”的初步效果来看,下一步对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则是对于现有治理设施和治理手段的检验。而对于三个领域治理效果的检验,依赖于全面有效的环境监测网络。 国务院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提出建设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初步建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根据调研大部分企业具备简单治理技术,即将生产车间内生产工艺所产生的VOCs污染物通过管道集气罩收集后通过活性炭吸附装置处理以后进行排放,但园区内存在着有组织排放超标和无组织排放的问题,为督促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和治理装置,减少无组织排放,建议园区部署网格化区域监控系统。 系统部署可提高各工业工园区污染源准确定位能力,同时快速直观的分析出污染源周边的相关信息,通过整合各类地理信息资源和环境保护业务资源,建立统一的环境信息资源数据库,将空间数据与动态监测数据、动态监管数据、政策法规数据等业务数据进行无缝衔接。为管理者提供直观、高效、便捷的管理手段,提高环保业务管理能力,综合管理与分析的决策能力。同时根据业务应用的不同,对数据进行横向的层次划分,通过应用人员层次的不同,对数据进行纵向的层次划分,明晰信息的脉络,方便数据的管理。 2、建设依据 2.1相关政策、规划和工作意见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1〕42号)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 《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环发〔2013〕61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应急体系重点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办函〔2013〕3号) 《关于印发<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环发〔2013〕20号) 《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环发〔2011〕112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纲要(2010-2020)>的通知》(环 〔2009〕156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化工园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环发〔2012〕54号) 《关于印发<全国环保部门环境应急能力建设标准>的通知》(环发〔2010〕146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环发〔2009〕130号)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2013年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环办〔2013〕10号) 《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建〔2007〕67号) 《中央财政主要污染物减排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07〕67号) 2.2相关技术标准规范 《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DB12/524-201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管理信息系统期末考试试题库

管理信息系统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入括号内) 1.当计算机在管理中的应用主要在于日常业务与事务的处理、定期提供系统的 业务信息时,计算机的应用处于()。 A. 管理信息系统阶段 B. 决策支持系统阶段 C. 电子数据处理阶段 D. 数据综合处理阶段 2.下面关于DSS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DSS是解决结构化和半结构化问题的信息系统 B.DSS中要求有与MIS中相同的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 C.DSS不仅支持决策者而且能代替决策者进行决策 D.DSS与决策者的工作方式等社会因素关系密切 3.ES的特点不包括()。 A.掌握丰富的知识,有专家水平的专门知识与经验 B.有通过学习或在运行中增长和扩大知识的能力 C.自动识别例外情况 D.有判别和推理的功能 4.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条件包括科学的管理基础、领导的支持与参与 及()。 A. 报表文件统一 B. 数据代码化 C. 建立组织机构 D. 建立专业人员队伍和培训 5.在因特网中用E-mail发送邮件,实现的实体间联系是()。 A. 1:1 B. 1:n C. n:1 D. m:n 6.为了解决数据的物理独立性,应提供某两种结构之间的映像,这两种结构为 ()。 A. 物理结构与用户结构 B. 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 C. 逻辑结构与用户结构 D. 概念结构与逻辑结构 7.系统结构化分析和设计的要点是()。

A. 由顶向下 B. 由底向上 C. 集中 D. 分散平等 8.在各种系统开发方法中,系统可重用性、扩充性、维护性最好的开发方法是 ()。 A. 原型法 B. 生命周期法 C. 面向对象的方法 D. 增长法 9.在诺兰模型中,开始对计算机的使用进行规划与控制是在()。 A. 集成阶段 B. 成熟阶段 C. 控制阶段 D. 数据管理阶段 10.企业系统规划法的基本概念是:()地进行系统规划和()地付诸实 施。 A.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 B. 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C. 自上而下,由总到分 D. 由总到分,自上而下 11.从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的功能来看,计算机在管理系统中应用的发展依次 为()。 A. EDP、DSS、MIS、EIS B. DSS、EDP、MIS、EIS C. MIS、EDP、DSS、EIS D. EDP、MIS、DSS、EIS 12.DSS的工作方式主要是()。 A. 人机对话方式 B. 键盘操作方式 C. 交互会话方式 D. 非交互会话方式 13.专家系统有两个核心组成部分,即知识库和()。 A. 数据库 B. 推理机 C. 方法库 D. 决策模型 14.处理功能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决策树、决策表和()。 A. 结构化语言 B. 数据字典 C. 数据功能格栅图 D. E-R图 15.在医院,患者与医生的关系是属于()。 A. 1:1 B. 1:n C. n:1 D. m:n 16.系统开发中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它采用先确定()模型,再设计() 模型的思路。 A. 实体,用户 B. 用户,实体 C. 逻辑,物理 D. 物理,逻辑

(完整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2 《管理信息系统》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必修课。其先修课程主要有《计算机文化基础》《办公自动化》《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等, 均是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 依托于这些课程的知识基础,培养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 MIS 开发与管理技能,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后续课程是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基于《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储备,能够使这些后续环节顺利开展。本课程与前修、后续课程衔接得当,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要求学生了解 MIS 的最新发展,掌握其组织、管理与应用开发的方法、技术、过程与步骤,培养从事 MIS 开发、实施和维护工作的初步能力,重点培养利用 MIS 相关软件服务日常行政工作的能力,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 (二课程主要任务 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 MIS 的发展和技术前沿, 掌握 MIS 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结构和功能, 全面掌握 MIS 的需求分析、设计开发、编码测试、验收运行和维护评价的整个生命周期,具备从事 MIS 开发、实施和维护工作的初步能力,能够熟练应用 MIS 相关软件如 Office 系列、 Visio 、 Zmaker 等完成日常行政工作;引导学生从管理、组织和技术等多个角度来认识信息系统,学会在不同环境下使信息系

统与业务战略、组织控制以及业务流程有效结合在一起,获得竞争优势;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面向企事业单位 MIS 各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课程设计思路 3 通过教师到企业实地调研和顶岗锻炼,了解 MRP 、 DSS 、 CRM 、 ERP 等的使用、维护流程,掌握企业对 MIS 相关岗位的素质和技能需求,共同探讨课程教学 及实训新途径,将专业培养目标及相 1 指:按照评估要求划分的 A 类、 B 类 |、 C 类课程。 2阐述课程的类型 (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能力课、专业核心能力课、专业拓展课、教学实践;必修课、选修课 , 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先修课程,后续课程 ,与相关课程、专业的关系。 3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等 关岗位要求融入课程建设的全过程。采用工学结合的方式,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将项目开发与管理的内涵和要求贯穿到各个项目中,设置和序化教学内容,通过引入实例、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演练,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改革作业模式,采取提交论文报告、设计软件作品、撰写软文文案等形式强化学生的 MIS 实际应用能力。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师从讲授者转换为指导者,为学生活动提供帮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学习情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研究获得知识与技能。最后, 要通过顶岗实习环节,使学生接触实际场景, 紧跟 MIS 技术前沿, 达到职业引导、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素质培养要求,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 MIS 的发展,掌握 MIS 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结构和功能,掌握 MIS 的组织、管理与应用开发的方法、技术、过程与步骤。 (二能力目标

检测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检测信息管理系统 设计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厦门市检测市场,加强对检测单位的监督管理工作,厦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按照市建设局的要求,决定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法,从检测数据采集、处理、存储等各方面加强管理工作,保证建材检测的权威性,保障工程建筑的质量安全。按照这个目的要求,本站提出如下的检测信息管理方案: 一、信息化技术要求 1.各检测单位所检测工程按照一定的规定统一编 号,建议工程编号与质量监督信息系统统一起 来,以便质量监督人员能够查询到相应的工程 数据。 2.检测报告、报表统一标准:由市监督站检测监 督科制定统一标准的检测报告格式,规定检测 报告的纸质格式、电子格式化标准,其中电子 格式推荐Borland Delphi的QuickReport格式, 该数据格式包含单个或多个工程检测部位(送 检样本)的单个或多个检测原始数据、检测处 理结果等。这样便于各检测单位、检测监督单 位、上级主管部门、其他相关单位等便于查看、 检查、转换、打印等。

3.检测数据上报功能:各检测单位一般上报检测 数据的电子格式的数据,上报方式采用软件系 统自动上报功能或人工上报。检测数据上报后, 由软件系统自动导入或管理人员导入到检测信 息化管理数据库中,便于检测监督人员随时检 查。 4.软件系统自动统计各检测单位的工程检测数 量、不合格报告数量、作废检测数据数量等, 对不正常的检测报告发出报警。统计各施工单 位的检测检测数量、不合格报告数量、作废检 测数据数量等,对超过一定数量不合格检测报 告发出报警。 二、信息化软件功能要求 1.软件开发设计应采用B/S的方式开发:B/S方式 即采用web方式开发,这样,客户端只需要打 开网页浏览器,输入网址就可以处理各种事务 了,不必在客户端安装软件或不断升级软件了, 减少了软件维护麻烦,保证用户能够及时处理 事务。 2.工程编号管理功能:软件应采用一定的方式保 证检测单位所检工程的编号是唯一、不重复的。 3.(预留接口)施工(送检)单位编号:软件应

管理信息系统试题期末考试

一、填空题,请把答案写在括号内(每空2分,共30分) 1、(管理信息系统)就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数学模型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资源,为组织的运行、管理、分析、计划及决策等职能服务的集成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就是管理人员设施组织目标的有效工具。 2 目前,社会上将办公自动化以英文名称简写为(OA)。 3 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生产要素就是( 知识)与(信息)。 4信息的三要素就是 (信源)、(信宿)与(载体)。 5信息从客体传输到主体经过接收、处理、实施各环节反馈到客体,形成一个信息运动的循环称为 (信息循环)。 6 在数据传输中,数据沿通信线路可以向两个方向传递,但不能在两个方向同时传送,属于 (半双向通信方式)。 7 软件模块的独立性往往就是用两个指标来度量的, (内聚)性度量其功能强度的相对指标, (耦合)性则用以度量模块间的相互联系的强度。 8 决策支持系统的英文缩写就是(DDS)。 9 对信息世界中的有关信息经过加工、编码、格式化等具体处理,便进入了(数据世界)。 10 数据交换方式,常用的三种基本方式就是线路交换,(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 12 系统分析阶段就是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 13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技术通常简称(CASE)技术。 14 UML 把软件系统开发分成五个阶段:需求分析,(分析),设计,(编程)与测试。 15 (电子商务)就是指利用电子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 16 (误码率)就是衡量数据通信系统正常工作情况下的可靠性度量指标。 17 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称为(信息)。 18 信息资源通常包括信息及其(载体)。 19信息理论的创始人就是(香农)。 20 管理信息的处理应满足的要求就是:及时,(准确),适用,(经济)。 21 (模块)就是这样的一组程序语句,它包括输入、输出、逻辑处理功能,内部信息及其运行环境。

管理信息系统考试题

《管理信息系统》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今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三大资源是指( ) A.信息、能源和物质 B.信息、生物和能源 C.信息、宇宙和生物 D.信息、宇宙和能源 2.数据资料含有信息量大小的标志是( ) A.数据记录的条数多少 B.消除人们认识的不确定性的大小 C.输出信息表格的复杂程度 D.引起人们注意力的程度 3.描述业务逻辑所使用的流程图叫做( ) A.管理功能图 B.数据流程图 C.业务流程图 D.表格分配图 4.目前所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结构,大多数为( ) A.层次结构 B.关系结构 C.网状结构 D.链表结构 5.下述对数据文件叙述正确的是( ) A.建立数据文件包括建立文件结构和输入数据两步 B.数据文件是数据项的有序集合 C.数据文件中记录个数是固定不变的 D.数据文件中的数据项数一旦确定下来就不允许改变 6.关于管理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用计算机后才能产生管理信息 B.管理信息都是为高层领导提供决策支持的 C.管理信息是管理数据加工的结果 D.管理信息没有时间性 7.管理信息系统是分层次的,最下层的处理是( ) A.从数据库中存取数据 B.进行业务处理 C.从业务处理系统提取数据 D.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 8.详细调查和对调查结果的系统化分析是( ) A.原系统逻辑模型设计的前提 B.原系统物理模型设计的前提 C.新系统逻辑模型设计的前提 D.新系统物理模型设计的前提 9.系统设计的任务是( ) A.将原系统的逻辑模型转换为新系统的物理模型 B.将原系统的逻辑模型转换 为物理模型 C.将系统分析阶段的逻辑模型转换为物理模型 D.将系统逻辑模型转换为功 能模型 10.下列对数据字典叙述正确的是( ) A.编制和维护数据字典简单方便 B.编制数据字典的工作量较少

环境自动监测及信息管理系统_运维管理操作手册

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运维管理模块 操 作 手 册 省环境保护局监测信息处 省环境保护局信息中心 2011年7月

目录 1.前言 (1) 1.1目的 (1) 1.2围 (1) 1.3运行环境 (1) 1.4如使用本手册 (2) 2.概述 (2) 3.操作手册 (2) 3.1系统登录 (2) 3.2在线监控 (4) 3.2.1首页 (4) 3.2.2实时信息 (5) 3.3运维管理 (8) 3.3.1 运维单管理 (8) 3.3.2日常运维 (13) 3.3.3比对数据 (19) 3.3.4汇总查询 (21) 3.3.5消息转发 (24)

1.前言 1.1目的 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是对全省污染源在线监控进行统一管理的系统操作平台,实现了省、市、县(区)三级联动,数据整合交换,为环境执法人员及管理者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撑与管理平台,提高了操作人员及管理者的工作效率,为改善全省环境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操作手册详细介绍了《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服务程序、应用功能、具体操作法及相关问题解答,为使用人员实际操作提供指导。 1.2围 本手册的编写对象:《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等。 1.3运行环境 本系统运行环境要求如下 系统使用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操作系统 浏览器版本:IE7.0、IE8.0 系统安装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 server2003操作系统(含:.netframework2.0,IIS6.0)数据库:oracle10g 发布平台:tomcat5.5

1.4如使用本手册 1)按顺序阅读每一章。 2)根据目录中的索引词条选择性阅读。 3)建议您完整阅读本手册,以便整体把握与操作。 2.概述 《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是原在线监控系统的升级改造版本,解决了之前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系统缺陷,操作不便及人工耗时等问题,并针对新的用户需求进行研发,如:环境质量和数据统计的信息化处理,有效性数据审核等。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加强了省、市、县(区)三级部门的信息联动,为管理者的有效考核与管理提供了支撑。 3.操作手册 3.1系统登录 (1)在浏览器中输入相应的网址,启动系统时,显示登录页面如图3.1.1。

管理信息系统(1)

2018年11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考前练习题 一、简答题 1.区分组织的技术和行为定义。 2.详细描述执行战略系统分析的主要因 3. 企业如何利用信息系统影响公司的战略?提供一个例子。 4. 原型法的优缺点是什么?描述原型法的步骤。给出至少2种原型可能是有用的情况。 5. 什么是外包?描述外包软件开发的优劣势。 6. 描述一个大公司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结构的要素。 7. 列出并描述IT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 8. 讨论决策支持系统中常用的四种模型类型。 9. 描述公司内部IT治理的作用。 10. 讨论产生道德问题的至少三个关键技术趋势。对每个影响道德的技术趋势给一个例子。 11. 解释为什么标准在信息技术中非常重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有什么重要的标准? 12. 列出至少三个导致数据冗余和不一致的情况。 二、论述题 1. 为什么知识工作者对数字化公司如此重要?他们的功能是什么?你觉得对公司的成功最关键的是哪些?为什么? 2 黑客和病毒是一个不断增加的问题,特别是在互联网上。一个公司,保护自己免受黑客和病毒攻击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全保护可行吗?为什么? 3. 互联网如何使全球信息系统开发受益?所有的全球系统都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吗?

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 区分组织的技术和行为定义。 解答: 组织的行为的定义是,它是一个权利,特权,义务,和责任的集合,通过矛盾和矛盾的解决微妙的进行协调。技术的定义认为,组织是一个实体,需要从环境中的吸取资源,通过处理这些资源,创造产品和服务。技术的观点认为,资本和劳动是可以互换的单位,这些单位可以根据组织意愿重新调整。而行为学观点认为,重新安排组织的一些方面,如信息系统,将对组织其他单位产生重要的后果和变化。 2. 详细描述执行战略系统分析的主要因素。 解答: 一个主要因素是该公司所在产业的结构。例如,在行业中的竞争力量是什么,竞争的基础是什么?变化的性质和方向是什么,以及产业如何使用IT。 第二个主要因素是确定公司和产业的价值链。例如,公司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使用了哪些最好实践,以及核心竞争力?产业供应链或客户群的变化,以及影响是什么?公司能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或价值网的受益吗?在价值链中哪些地方信息系统提供最大的价值。 考虑的第三个主要因素是公司的IT与企业战略和目标的一致。这些目标是否被正确地陈述或定义?产业是否根据公司的目标改进正确的业务流程和活动?是否使用了正确的度量来衡量进展? 3. 企业如何利用信息系统影响公司的战略?提供一个例子。 解答: 一个企业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与它实现企业战略和企业目标的能力相互依赖的。企业竞争和成功的能力越来越依赖于一个企业实施技术的能力。将来企业能做什么,就要看它的系统能做什么。例如,一个公司投资信息系统,使它能够创造新的产品或使其分销系统更加有效率,使公司成为低成本的生产者。 4. 原型法的优缺点是什么?描述原型法的步骤。给出至少2种原型可能是有用的情况。 解答: 当需求或设计解决方案不确定性时原型法是最有用的。由于原型鼓励用户参与系统开发的整个过程,更容易产生满足用户要求的系统。工作原型系统可以非常快速和低成本地完成开发。 快速原型法可以重点关注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必要的步骤。如果完成的原型许系统能很好地工作,管理层可能不知道还需要重新编程,重新设计,以及补充完整的文档,以建立一个全面的系统。在生产环境中,这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质量或大量的用户的问题。 原型法的步骤是:(1)确定用户的基本要求,(2)开发一个原型,(3)使用原型,(4)修改和增强原型。 在设计终端用户界面,或用户对他们的信息要求是什么没有明确的想法的情况下,原型法可能特别有用。 5. 什么是外包?描述外包软件开发的优劣势。 解答:

卫生监督监测管理系统(V1.3)

卫生监督监测管理系统 解决方案 北京争上游科技有限公司 2013年

目录 1. 项目背景 (3) 2. 项目目标 (3) 3. 建设原则 (3) 4. 技术方案 (4) 4.1. 设计原则 (4) 4.2. 总体架构 (6) 4.3. 技术架构 (7) 5. 分项设计 (8) 5.1. 监测管理 (9) 5.1.1. 产品登记 (9) 5.1.2. 产品质控 (9) 5.1.3. 产品监测 (9) 5.1.4. 产品复核签发 (10) 5.1.5. 产品评价 (10) 5.1.6. 产品综合查询 (10) 5.1.7. 检验单位信息管理 (10) 5.2. 监督单位管理 (10) 5.3. 统计分析 (11) 5.4. 监督抽检 (11) 5.5. 风险预警 (11) 5.6. 法规标准 (12) 5.7. 系统管理 (12) 6. 售后服务 (12) 6.1. 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的目标 (12) 6.2. ISO9001服务体系和规范 (13) 6.3. 售后服务期 (13) 6.4. 售后服务的方式 (14) 6.5. 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的程序 (15)

1.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卫生监督监测管理工作的内容和难度也随之增大。为了实现对卫生安全的信息化与数字化管理,使我国的卫生监督监测管理工作尽快达到规范化与科学化的管理水平。依照国家及卫生部颁布的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和监督监测工作规范,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建成一套满足现行卫生监督监测业务流程和业务规范的信息系统,实现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电子化管理和区域信息共享。 2.项目目标 通过信息系统应用卫生监督监测和指导,构建卫生监督监测网络,动态掌握管理相对人基本信息和卫生状况,初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卫生监督监测综合评价体系,促进改善卫生状况,实现卫生监督监测的综合管理,为制定卫生政策、法规提供基本数据和科学依据。 3.建设原则 1、以服务监测为中心; 2、以规范业务为主导; 3、以资源共享为手段; 4、以优化管理为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类别:必修课 总学时/学分:48/2.5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学时:40/8 授课时间:二(3,4)、双周四(3,4)/1-16周授课地点:6D402 任课教师姓名:董敬然职称:工程师 所属院(系):机械学院 联系电话:Email: dash2012@https://www.360docs.net/doc/a114235843.html,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 1.课间,一对一,或与同学协商时间地点集中答疑; 2.针对作业中的问题,集中讲解。 二、课程简介 管理信息系统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与测试、系统实施等的理论,同时也针对系统规划、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关键环节进行实操练习,培养学生在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方面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根据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特点,此课程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掌握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和特点;掌握系统分析的调查方法、资料分类与整理方法、业务流程的总结方法和系统流程图的分析方法、数据字典的编制方法、业务逻辑表达方法;掌握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包括功能结构图设计、输入输出设计、信息流程图设计和处理流程图设计;掌握至少一种开发平台的特点和基本使用方法,并对其设计特点有一定了解,了解规范化的测试方法;了解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手段;了解软件开发的项目管理及其特点,了解微软项目开发框架MSF的应用;了解决策支持系统的原理和应用,了解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前景;了解至少一个主流技术的开发案例的所有细节和其运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全过程。能将客户的需求与当前的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系统规划;能根据客户的行业特点和系统需求进行详细的业务调查,也能对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改进,并根据需求设计出新的数据流程图;能根据当前技术平台的特点进行系统设计,包括架构设计、界面设计、业务组件设计、数据库设计;能在现有技术平台上制定相应的测试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化中的技术综合应用案例,其根本要义就是将现实世界的人类活动抽象化、理性化、过程化并转换为一系列的信息流动、处理与存储。所以设计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最终是对设计者理性程度的考验,其中包括:系统规划的技术能力考量、系统调查的切入点与重点的设置、系统分析中信息的变迁与流程的改造、系统设计中架构的扩展与优化等。而在更深层次上也应意识到设计者本身对于信息和知识的接受程度对系统的设计带来的巨大影响,同时也看到这是一个完整的进化过程。因此保持开放的态度和开放知识与信息接纳并以理性予以归化才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终极手段。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管理信息系统的先修课程为:计算机文化、数据库等。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管理信息系统》,黄梯云、李一军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4版。 2.参考书:《管理信息系统》,薛华成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5版。 六、课程进度表 表1 理论教学进程表

管理信息系统考试复习

1企业流程重组:企业流程(过程)是指为完成企业目标或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跨越时空的逻辑相关的业务活动 2企业系统规划法(BSP):是一种能够帮助规划人员根据企业目标制定出MIS战略规划的结构话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做到:1.确定出未来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明确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和开发子系统的先后程序2.对数据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和控制,明确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关系,保证信息的一致性 3数据字典:数据字典是一种用户可以访问的记录数据库和应用程序源数据 的目录,对数据流程图中的各个元素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内容主要是对数据流程图中的数据项,数据结构,数据流,处理逻辑,数据存储和外部实体等六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定义 4关键成功因素发(CSF法):关键成功因素指的是对企业成功起关键作用的因素。CSF法就是通过分析找出使得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然后再围绕这些关键因素来确定系统的需求,并进行规划 5.信息资源的三个基本要素:信息技术,信息生产者,货币 6数据结构:描述了某些数据项之间的关系。一个数据结构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组成,也可以由若干个数据结构组成;还可以由若干个数据项和数据结构组成。数据字典中对数据结构的定义:1.数据结构的名称和编号2.简述3.数据结构的组成 7数据流:数据流由一个或一组固定的数据项或数据结构组成。定义数据流时,不仅要说出数据流的名称,组成等,还要指明它的来源、去向和数据流向等。 8外部实体:外部实体的定义包括:外部实体编号、名称、简述及有关数据流的输入和输出 9数据存储:数据存储是数据结构保存的场所。它在数据字典中只描述数据的逻辑存储结构,而不涉及它的物理组织10程序效率:程序效率是指程序能否有效地利用计算机资源 11管理信息是什么系统: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通讯设备及其他信息处理设备,对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存储、加工、运用、更新和维护,以提高组织作业运行、管理控制、战略计划效率,整体提高组织效率和竞争力的人机系统。 12管理上的可行性:指管理人员对开发应用项目的态度和管理方面的条件。主管领导不支持的项目肯定不行。如果高中层管理人员的抵触情绪很大,就有必要等一等,积极的做工作,创造条件。管理方面的条件主要指管理方法是否科学,相应管理制度改良的时机是否成熟,规章制度是否齐全以及原始数据是否正确等 13数据处理的目的:数据处理的目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把数据转换成便于观察分析、传送或进一步处理的形式。2从大量的原始数据申抽取、推导出对人们有价值的信息以作为行动和决策的依据。3科学地保存和管理已经过处理(如校验、整理等)的大量数据,以便人们能方便而充分地利用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 14在计算机应用领域中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特点表现在:1.数据调用方便,只要按少量键,便可以控制整个系统的运行2大量使用图表形式来显示 整个企业或直到基层的运营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异常情况及时报警 15模块化设计思想:模块化是一种重要的设计思想。这种思想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解为一些规模较小、功能较简单的,易于建立和修改的部分。 16系统实施:主要内容包括物理系统的实施、程序设计与调试、人员培训、数据准备与录入,系统切换和评价等。系统实施是指将系统设计阶段的结果在计算机上实现,将原来纸面上的、类似于设计图式的新系统方案转换成可执行的应用软件。 17信息主管CIO:是信息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承担有关有关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领导工作 18信息: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信的知识 19数据:数据是记录下来可以被鉴别的符号,它本身并没有意义。数据经过处理仍然是数据,只有经过解释才有意义。20:原型法:与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不同,原型法不注重对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全、系统的调查与分析,而是本着系统开发人员对用户的需求的理解,先快速实现的一个原型系统,然后通过反复修改来实现管理信息系统 21封装:为实现各式各样的数据传送,将被传送的数据结构映射进另一种数据结构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应用科学方法论中的分类思想,将近似或相似的一组对象聚合成类,采用各种手段将相似的类组织起来,实现问题空间到解空间的映射。 封装性: 22数据流程:数据流程是数据的采集、输入、处理、加工和输出的全过程。信息原始数据经采集后,输入计算机系统,进行模式或统计运算,或按用户的特殊要求编制某种专门程序来加工处理数据,然后输出结果数据。输出结果一般都应说明或反映某一领域内客观事物自然属性的特性和规律性。 23代码:代码是代表事物名称、属性、状态等的符号,也就是程序员用开发工具所支持的语言写出来的源文件,是一组由字符、符号或信号码元以离散形式表示信息的明确的规则体系 24功能过程分解:功能分解就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由复杂到简单的过程 25模块化程序设计应注意:1.模块的独立性2.模块划分的大小要适当3.模块的功能要简单4.共享的 功能模块要集中 26管理信息:管理信息是指那些以文字、数据、图表、音像等形式描述的,能够反映组织各种业务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和时间上的变化程度,并能给组织的管理决策和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情报资料。管理信息都是专门为某种管理目的和管理活动服务的信息。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代码:INDE2009 英文名称: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2.5学分/54学时 开课学期:第6学期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先修课程:数据库、管理学基础、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高级程序设计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窦云霞 大纲执笔人:窦云霞大纲审核人:杨宏兵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交叉性的课程,也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信息管理是最重要的管理内容,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信息是宝贵的资源、无形的财富、决策的基础,是本课程的核心概念。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涉及到管理思想、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人文环境,是本课程依赖的环境与背景。 教学目标:了解MIS的功能和作用;掌握MIS开发要点;熟知MIS结构;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数据搜集、加工和使用的知识,获得管理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重点了解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知道如何根据管理任务向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提出设计要求,并配合他们建立信息系统,为管理决策服务。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课程教学、自学、作业、讨论等内容和要求,指明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重点内容: ;难点内容:?) 1、信息系统概述(6学时) 1.1信息化与管理 1.2系统与信息系统 1.3管理信息系统 1.4管理信息系统与现代管理方法 1.5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6组织与信息系统; 1.7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 1.8信息系统应用中的管理挑战 1.9企业信息系统管理部门的建立

基坑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坑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现代化的不断提高,高层建筑将越来越多,同时为了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需要,建造地下室也将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便是深大基坑的开挖与支护问题,尤其在软土地基中深基坑开挖支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给岩土工程师提出了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主要就是针对基坑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基坑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引言 基坑变形监测通过对实测数据进行处理,评价基坑当前的安全状况,对变形趋势作出分析,用于指导施土,是基坑工程质量保证的基本要素之一。基坑监测信息系统以工程化管理的思想对所获取的监测信息进行管理,可以为基坑工程的信息施工提供快速、准确、形象、直观的监测数据及分析与预测成果,能够较好地满足基坑监测数据快速处理、反馈的需要。 1、概述 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是岩土工程信息化施工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工作贯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设施施工的全过程。其监测项目主要有: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围护墙(边坡)顶部竖向位移、深层水平位移、立柱竖向位移、支撑内力、地下水位、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周边建筑和地表的裂缝、周边管线变形以及周边建筑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倾斜等。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基坑工程的变形情况和了解监测目标当前的安全状态,需对每个监测项目由专人进行周期性的观测。 现场监测的目的是及时掌握基坑支护结构和相邻环境的变形和受力特征,并预测下一步的发展趋势。而目前现场监测人员的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对数据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现场监测模式大多仍停留在“测点埋设-数据监测-数据简单处理—报表提交“的阶段,面对大量的监测信息,监测人员很少对所获得的信息数据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并预测下一步发展趋势及指导施工。数据处理方法也多由人工完成,处理效率低、反馈成果不及时、缺乏分析深度,影响工程决策的效率,且原数据、报表、日志等以简单的word或excel形式进行保存,不利于日后进行快速查询和分析。因此结合工程经验,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构建以数据库为基础的,集信息管理、报表输出、数据分析与预测为一体的基坑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2、系统设计 针对变形监测工程中的信息管理需求,分析变形监测的原理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抽象为变形监测信息管理的概念模型,以GIS为基础,将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变形分析等方法融合于信息管理系统中,设计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平

管理信息系统试题(期末考试)(B卷答案)

一、填空题,请把答案写在括号内(每空2分,共30分) 1.(管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数学模型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等资源,为组织的运行、管理、分析、计划及决策等职能服务的集成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是管理人员设施组织目标的有效工具。 2 目前,社会上将办公自动化以英文名称简写为(OA)。 3 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生产要素是( 知识)与(信息)。 4信息的三要素是(信源)、(信宿)与(载体)。 5信息从客体传输到主体经过接收、处理、实施各环节反馈到客体,形成一个信息运动的循环称为(信息循环)。 6 在数据传输中,数据沿通信线路可以向两个方向传递,但不能在两个方向同时传送,属于(半双向通信方式)。 7 软件模块的独立性往往是用两个指标来度量的,(内聚)性度量其功能强度的相对指标,(耦合)性则用以度量模块间的相互联系的强度。 8 决策支持系统的英文缩写是(DDS)。 9 对信息世界中的有关信息经过加工、编码、格式化等具体处理,便进入了(数据世界)。 10 数据交换方式,常用的三种基本方式是线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 12 系统分析阶段是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 13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技术通常简称(CASE)技术。 14 UML 把软件系统开发分成五个阶段:需求分析,(分析),设计,(编程)和测试。 15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电子手段进行的商务活动。 16 (误码率)是衡量数据通信系统正常工作情况下的可靠性度量指标。 17 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状态的描述称为(信息)。 18 信息资源通常包括信息及其(载体)。 19信息理论的创始人是(香农)。 20 管理信息的处理应满足的要求是:及时,(准确),适用,(经济)。 21 (模块)是这样的一组程序语句,它包括输入、输出、逻辑处理功能,内部信息及其运行环境。 22模块的(聚合)指模块内各个组成之间的凝聚程度。 23 (物流)是指企业中由原材料等资源投入企业,经过形态、性质的变化,转换为产品而输出的运动过程。 24信息模型的主要要素是(实体)。25(数据挖掘)是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出可信、新颖、有效并能被人理解的模式的高级处理过程。 二单项选择题,请把答案写在括号内(每题2分,共20分) 1.在信息系统开发、运行的整个费用中最大的费用是( B )。 A.用在开发中的硬件费用 B.用在开发中的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的开发费用 C.系统调试和转换的费用 D.运行和维护阶段的开支 2.系统设计应包括( D )。 A.系统性、可靠性 B.经济性、灵活性 C.安全性、系统性 D.系统性、灵活性、可靠性、经济性 3.数据流程图的建立是在( C )。 A.系统分析阶段 B.系统设计阶段 C.系统实施阶段 D.系统规划阶段 4.对某些特定对象而形成的文件的集合构成( A )。 A.数据库 B.文件 C.文件系统 D.数据结构 5.( C )属于管理信息系统分析阶段的内容。 A.模块划分,程序设计,人员培训 B.选择计算机设备,输出设计,程序调试 C.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 D.程序设计,设备购买,数据准备与录入 6. 在文件管理系统中,任何文件的存取都要先查(B ) A、索引表 B、主文件目录表 C、关键字 D、文件名 7. 系统设计的原则之一是(C) A 严格遵循可行性分析报告 B 主要考虑技术的先进性 C 体现系统的可扩展性与可变性 D先详细设计后总体设计 8 下列那一个是输出设备(C) A 鼠标 B键盘 C 数/模转换器 D 模/数转换器 9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D ) A 系统软件是应用软件基础上开发的 B 系统软件应提供良好的人机界面 C 系统软件与硬件密切相关 D系统软件与具体应用领域无关 10 通常可用传输速率描述通信线路的数据传输能力,传输速率指的是( C ) A 每秒钟可以传输的中文字符个数 B每秒钟可以传输的字符数 C 每秒钟可以传输的比特数 D每秒钟可以传输的文件数 11 软件的结构化开发过程各阶段都应产生规范的文档,以下那

管理信息系统考试题库

1.用二维表数据来表示实体及实体之间联系的数据模型称为(A) A.实体-联系模型 B.层次模型 C.网状模型 D.关系模型 2.一般认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它是以( B ) A.计算机硬件为主导的系统 B.人员为主导的系统 C.机构为主导的系统 D.计算机网络为主导的系统3.下列选项中属于关键成功因素法内容的是( C ) A.了解组织结构B.识别职能部门的功能和关系C.分析信息需求D.制定组织目标 4.信息系统规划的准备工作包括进行人员培训,培训的对象包括( C )A.高层管理人员、分析员和规划领导小组成员 B.高层和中层管理人员、规划领导小组成员 C.分析员、程序员和操作员 D.高层、中层和低层管理人员 5.下列选项中,对初步调查叙述正确的是( B ) A.调查目的是从总体上了解系统的结构 B.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有关组织的整体信息、有关人员的信息及有关工作的信息C.调查分析内容主要为人员状况、组织人员对系统开发的态度 D.初步调查是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 6.改进风险对策的关键是(D ) A.风险识别 B.风险分析 C.风险规划 D.风险监控 7.原型法的主要优点之一是( A ) A.便于满足用户需求 B.开发过程管理规范 C.适于开发规模大、结构复杂的系统 D.开发文档齐全 8.在数据流程图中,系统输出结果的抵达对象是( A ) A.外部实体 B.数据处理 C.数据存储 D.输出设备 9.系统详细调查需要弄清现行系统的基本逻辑功能和( B ) A.组织机构 B.外部环境 C.信息流程 D.基础设施 lO.关系到信息系统能否最大程度发挥作用的关键问题是确定新系统的( A ) A.外部环境 B.管理模式 C.业务流程 D.数据流程图 11. U/C矩阵中,C代表(D) A、使用 B、完成 C、功能 D、创建 12.如果数据流程图呈束状结构,则称它为( B ) A.变换型数据流程图 B.事务型数据流程图 C.顶层数据流程图 D.分层数据流程图 13.某学生的代码(学号)为2009001,这个代码属于( D) A、数字码 B、字符码 C、混合码 D、助记码 14.数据库设计的起点是( A ) A.用户需求分析 B.概念结构设计 C.存储结构设计 D.物理结构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论述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管理信息系统》是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和经济管理专业(专升本)的必修课,是涉及多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综合性专业应用课程。 本课程属于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综合运用管理学原理、运筹学、数据结构、数据库、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网络等先导课程的知识,是决策支持系统、办公自动化与其他业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 1.本课程的任务和教学目的 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结构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学、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任务与技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环境与工具以及其他类型的信息系统等,同时使学生把前修课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开发应用系统的初步能力。 2. 课程的基本要求 (1)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学; (3)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各阶段的步骤、基本技术与方法; (4)初步掌握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能够编写开发过程各阶段的主要文档; (5)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新技术和新进展。 3.教学要求的层次 各章教学的具体要求在后面列出的课程教学内容中给出,教学要求的层次为了解、理解和掌握。了解即能正确判别有关概念和方法;理解是能正确表达有关概念和方法的含义;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应用。 4.教学方法、教学形式 本课程从内容与要求上分为基础概念、开发方法学、开发技术和开发实践培养四个层次,课程教学应该根据不同内容层次的特点和要求,采用概念、实例分析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且注意引导学生紧跟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形势,学习新的技术,提高开发应用系统的实际能力; 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活动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所构成。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辅以上机实验、作业练习、专业实训、案例展示、课程设计、专题讲座、课外自学等。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教学目的、重难点以及所要达到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