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理名词解释

医学生理名词解释
医学生理名词解释

1正反馈: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2负反馈:在反馈控制系统中,若反馈信号能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

3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为人类所特有,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

4被动转运:物质移动时消耗的能量来自浓度差和电位差本身所包含的势能,无需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的转运过程。

5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的跨细胞膜的转运称单纯扩散。

6原发性主动转运:指直接利用ATP能量并逆浓度差和电位差对离子进行的主动转运过程。7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转运的动力不是直接来自ATP,而是靠消耗另一种物质的浓度势能进行的。

8极化: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膜内电位较膜外为负,这种内负外正的状态称为膜的极化。9超极化:当静息时膜内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超极化。10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全称跨膜静息电位。

11局部电流:当刺激强度小于阈值时,不能引起动作电位,只限于受刺激局部的细胞膜而不能向远处扩播,故被称为局部兴奋,所引发的电流即为局部电流。

12电紧张兴扩布:当膜的某一部分出现局部去极化后可向周围短距离扩布,并随扩布距离增加而衰减乃至消失,这种方式称为电紧张性扩布。

13兴奋-收缩耦联:肌纤维的收缩总是在动作电位发生后数秒才开始出现。肌膜上的动作电位需通过某种中介环节而引起肌丝滑行为基础的肌肉收缩。以肌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转变成不能流动的胶胨状凝块的过程称为血液凝固,简称血凝固。其实质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

15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也称为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

16动脉血压:动脉血压是指流动的血液对动脉管壁单位面积上的侧压力,即压强。

17比顺应性:单位肺容量的肺顺应性,即排除肺总容量影响的肺顺应性,它比单纯肺的顺应性更客观的反映肺的可扩张程度,可用于不同个体之间顺应性大小的比较。

18功能残气量:在平静呼吸末,肺中剩余气体量称功能余气量,为补呼气量与余气量之和。19消化: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分为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20吸收:吸收是食物经过消化,各种营养物质的分解产物、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21胃排空:胃排空是指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22管-球反馈: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现象称为管-球反馈。管-球反馈通过致密斑感受器调节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

23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

2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当某一个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感觉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的频率会逐渐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25近点:使眼作充分的调节后,所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距离或限度称为近点,与晶状体的弹性有关。

2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后膜的膜电位发生短暂的去极化改变,这种局部的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27回返性抑制: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传向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后,冲动经轴突又回到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它神经元,抑制它们的活动,这种抑制称为回返性抑制。

28下丘脑调节肽:由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稳态:维持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是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30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潮气量,约400-500ml。

31强化: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非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32肺泡通气量:生理学上,将每分钟进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称为肺泡通气量。

33肺牵张反射:肺的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或黑-伯反射。该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34骨骼肌牵张反射:有神经元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牵张反射。

35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36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37心输出量:心输出量为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38渗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升高,使小管液渗透压升高,对抗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加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39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原尿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

40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41兴奋性:细胞接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42阈值:刺激时间,强度时间变化率恒定后,刚能引起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标志。即能引起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43脊休克:刚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动物暂时丧失一切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休克。

44肾糖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

45分节运动:一种以肠壁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在小肠各个部位均可发生。46容受性舒张:由进食动作和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

47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加还是减少,近端小管对Na离子和水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左右。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球管平衡的生理意义在于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

48暗适应:人从光亮处进入暗室时,最初看不清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视觉敏感度才逐渐增加,恢复了在暗处的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暗适应是人眼的暗处对光的敏感度逐渐增高的过程。

49明适应:从暗处初来到光亮度时,最初感到一片耀眼的光亮,不能看清物体,只有稍待片刻才能恢复视觉,这种现象称为明适应。

50第二信使:指激素、递质、细胞因子等第一信使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51运动单位:由一个a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构成的运动的基本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52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的动物,会发生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主要是伸肌过度紧张的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53激素允许作用:有的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生物效应,但它的存在却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

一、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主要成分:盐酸、胃蛋白酶、黏液和内因子。

1、盐酸的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并给胃蛋白酶提供活动所需的酸性

环境;杀菌作用;使蛋白质变性,利于消化;促进胰

液、胆汁和小肠液分泌;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等。

2、胃蛋白酶原的作用:在盐酸的激活下成为胃蛋白酶,

具有活性,能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3、黏液的作用:黏液在胃粘膜表面形成凝胶层,起润

滑和保护作用。

4、内因子的作用:内因子可与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

体,保护B12免遭水解破坏。

(胃液分泌的调节:受神经与体液共同调节,影响其分

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乙酰胆碱、胃泌素和组胺直接刺

激分泌;抑制性内源性物质:生长抑素、前列腺素等。)

比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不同点与相同点。

EPSP IPSP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性神经元抑制性神经元递质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

离子通透性Na+ Cl-

后膜状态去极化超极化

兴奋抑制

对突触后神经

元的影响

相同点: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相同。

二、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博出量增大,入

射动脉中的血量增多,对管壁的张力增大,使收缩压

增高,脉压增大,反之亦然。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心率增大,心舒期缩短,

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液减少,故心舒期末主动脉内

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

减慢,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外周阻力增大,心

舒期内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主动脉

内存留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

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4、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好,使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小,脉压减小,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差,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增大。

5、循环血压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较: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相适应,才能使血管系统足够充盈,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四、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的比较

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分泌部位腺垂体甲状腺

生理作用促进生长、

促进代谢影响代谢、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等

本质蛋白质胺类

五、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接受冲动接受各种特定感觉冲动接受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

活系统的冲动

传入神经

元接替

经较少神经元接替经多个神经元接替

丘脑换元

部位

感觉接替核、联络核髓板内核群

投射部位终止于皮质第四层,与

大椎体细胞的胞体形成

突触联系终止于皮质各层中,并在广大范围内与各层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突触联系

投射特点点对点投射到大脑皮质

的特定区域弥散性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

阈下兴奋的总和阈下兴奋易总和以致产

生扩布性兴奋

阈下兴奋不易总和,但能改

变神经细胞的兴奋状态

相互关系为非特异性传入的来源为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基础

生理作用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

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但不产生特定的感觉

六、二氧化碳、氧气、氢离子对呼吸的影响。

调节呼吸的各种体液因素是相互联系、影响的。

1、CO2刺激呼吸作用的两条途径:

①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经神经联系兴奋呼吸中枢(主要途径)②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呼吸中枢,反射性引起呼吸加强。

2、H+浓度对呼吸影响:

酸中毒时,血中H+浓度升高,引起呼吸运动的明显

加强。H+主要通过外周感受器刺激呼吸。

3、低O2对呼吸的影响:

低氧对呼吸的直接作用是抑制,而简洁作用是兴奋。

①低氧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起作用的,其中

尤以颈动脉体起主要作。

②低氧对呼吸中枢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但外周化学

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对呼吸中枢兴奋作用可在一定范围内对抗低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而表现为呼吸运动的加强,严重缺氧时才为呼吸的抑制。

七、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的比较。

突触前抑制突触后抑制

抑制性质去极化抑制超极化抑制

突触前N元兴奋性N元抑制性N元

产生部位突触前膜突触后膜

抑制机制前膜释放兴奋性

递质减少.EPSP↑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产生IPSP

突触后膜兴奋

升高降低

主要存在部位感觉传入系统CNS广泛存在

生理意义调节感觉传入反射活动协调

八、肾脏的血液循环特征。

特点:1血液供应丰富;2血液分布不均匀;3具有两

套毛细血管网。

流量调节:当血压在一般的变动范围内(80-180mmHg),

肾脏主要依靠自身调节来保持肾血流量的相对稳定,以

维持正常的泌尿功能。紧急情况下,如大出血、缺氧等,可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的作用来减少肾血流量,使血液·较多地分配到脑和心脏等重要器官,以保证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使肾血流量与全身的血液循环调节相配合。

九、小肠具备的吸收条件。

1.吸收面积大:具有环状皱褶,其上有大量绒毛,其上细胞又有微绒毛,极度扩大了吸收面积;

2.小肠内食物受到多种消化酶的作用后,已被充分消化,便于吸收;

3.食物在小肠内停留时间较长;

4.绒毛内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十分丰富,有利于

吸收。

十、血小板的特性与生理功能。

特性:黏附、聚集、释放、收缩、吸附。

生理功能:

(一)参与生理止血:1血管收缩;2血小板血

栓形成;3血液凝固。

(二)参与血液凝固

(三)促进和一直纤维蛋白溶解

(四)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

十一、血压的相对稳定。

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是由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即降压反射所维持的(动脉血压升高可反射引起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外周血管主力降低;动脉血压降低时可引起相反的效应)。分别通过主动脉神经和窦神经的反射作用,或使心跳加强小血管收缩使血压向上或使心跳减弱小血管扩张使血压向下,来保持血压的相对平稳。在血压形成过程中,大动脉弹性既有缓冲心室射血时对血管壁突然增大的压力,使收缩压不至太高,又使心脏舒张期能继续推动血液前进,造成一定的舒张压。

十二、心输出量及调节。

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泵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搏出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凡是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均能影响心输出量。(1)心肌的前负荷。前负荷增大,搏出量增多。若心肌初长度超过一定限度,心肌收缩力反而减

弱,使搏出量减少。

(2)心肌的后负荷。在心肌前负荷和心肌收缩性不变的情况下,动脉血压升高时,搏出量减少。

若其他因素不变,动脉血压降低,搏出量增加。(3)心肌收缩性。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搏出量增多;

心肌收缩能力减弱,搏出量减少。

(4)心率。在一定范围内,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十三、胸膜腔内压及变化。

胸膜腔内压指的是胸膜腔内的压力,在平静呼吸过程中,胸膜腔内压均低于大气压,为负压。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

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因而

胸膜腔内压=大气压—肺弹性回缩压

若以一个大气压为0,则

胸膜腔内压=—肺弹性回缩压)

吸气时负压增大,呼气时负压减小。胸膜腔负压可

以维持肺的扩张状态,保证肺通气正常进行;胸膜

腔负压可降低中心静脉压,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

的回流。

十四、胰液的组成及作用。

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力最强、消化功能最全面的

一种。

组成:无机成分:水、Na+、K+、Cl-和HCO3-等多种

离子,为多种酶提供适宜PH环境。

有机成分:1、胰淀粉酶,可水解淀粉。2、消化蛋白质的酶,包括胰蛋白酶、弹性蛋白酶等,可水解蛋白质。3、消化脂类的酶,包括胰脂肪酶、辅脂酶、胆

固醇酯酶、磷脂酶等,可水解各种脂类。

十五、抗利尿激素分泌调节。

分泌与功能: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分

泌的一种激素。可增加水的重吸收。

影响ADH分泌的因素:

1、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ADH分泌

增加,反之亦然。

2、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减少,ADH分泌增多,反之亦然。

3、其他因素:动脉血压升高、心房钠尿肽、轻度冷刺

激、乙醇等可抑制ADH释放。

十六、原尿生成的调节。

调节原尿生成的因素主要包括肾小球虑过与肾小管和

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影响肾小球虑过的因素:

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当动脉血压在正常范围内肾

小球毛细血管血压维持稳定。否则导致滤过异常。

2、囊内压:囊内压升高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减少。

3、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时可致肾小

球滤过率增加。

4、肾血浆流量:血浆流量加大,肾小球滤过率随之

增加。

5、滤过系数。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因素:

1、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小管液浓度过高妨碍肾小管

的重吸收功能。

2、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增大则对Na+与水的

重吸收率也增加,反之亦然。

十七、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1.迂回通路:血经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

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作用:血液与组织进行

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2.直捷通路:血经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血毛细血管-微

静脉。作用: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回流到心脏。

3.动-静脉短路:血从微动脉经过动-静脉吻合支直接

流回微静脉。作用:参与体温调节。

微循环调节的关键:局部代谢产物。

临床医学名词解释

1腹泻: 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黏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 2、呕血: 指由上消化道疾病(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或全身性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血液经胃从口腔呕出 3、谵妄: 以兴奋性增高为主。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躁动不安,言语杂乱。 4、肺炎: 终末气道、肺泡和肺间质等在内的肺实质炎症。 5、咳嗽: 由延髓的咳嗽中枢受到刺激引起,各种传入的刺激导致咳嗽中枢将冲动传向运动神经,从而导致咽肌、膈肌等运动完成咳嗽动作,剧烈的呼气冲出狭窄的声门裂隙发出声音。 6、支气管哮喘: 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7、心源性呼吸困难: 心衰(尤其是左心衰竭)引起,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卧位加重,坐位减轻,肺底有湿罗音,咳粉红色泡沫痰。 8、心力衰竭: 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9、高血压: 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症。原发性高血压: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 表现伴有或不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症。 10、水肿: 细胞外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11、镜下血尿: 红细胞大于3个/hp,尿液外观无血色者。 12、肿瘤: 机体在各种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自身生长的调 控,导致机体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13、血尿: 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时称为血尿,见于肾结石、肾结核 14、发绀: 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状态 15、湿罗音: 由于吸气时气流通过呼吸道内稀薄分泌物,形成水泡破裂所产生的声音,呼吸音以外的附加音短暂而急促 16、黄疸: 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皮肤、粘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 17、被动体位: 患者不能自己调整或改变身体的位置,见于极度衰竭或意识丧失者。 18、生命征: 是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其质量的指标,包括体温、呼吸(12-20次/分钟)、脉搏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 第一章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与健康及疾病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医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发展起来的,它综合了生物医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成就,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它以满足区域内所有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对卫生资源实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 第二章 模式:在科学研究中是指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或解释方式,也可以指一种思想体系或思维方式。 医学模式:是在医学理论发展和医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它实质上是一种医学观。是对医学的本质、发展和实践操作等方面,做出的高度理论概括。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类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生物学方法以外,还应当包括社会科学法和心理学方法。 亚健康: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亚临床状态:指虽然没有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存在着生理性代偿或病理性反应的临床测验证据。 第三章 社会因素:指社会的各项构成要素,亦可称为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阶层:指由财富、权力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核心家庭:指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社会支持: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帮助。 亚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是非全社会的思想文化的泛称。 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 国民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内和国外所生产的最终成果和提供的劳务价值。 健康投资:指为了防止疾病,恢复和发展人群健康而消耗的经济投资。 第四章 健康相关行为:指个体或群体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自我效能:指人们对完成某个行为目标或应对某种困难情景能力的信念。 生活事件:指日常生活中引起人的心理平衡失调的事件。 社会支持:指一个人在社会网络中得到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个人控制信念:指个体对自己所面对的问题或情境所持的控制信念。 生活方式:广义是指人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一系列日常活动的表现形式;狭义指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 第五章 定性研究:通过采用专门的技术,获得人们在想法、感受等方面的较深层反应的信息,研究目标人群对有关问题的态度、信念、动机和行为等。 问卷:是社会医学调查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测量工具。 封闭式问题:向被调查者提问,并给出两种以上的选择答案,让其选择回答。 信度:采用相同测量工具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常用医学术语汇总

医学术语 一、词根(roots):每个单词的基本部分。 For example:port----transport,export,support,portable 来源于拉丁文“portare”,意为“运送”。 simil----simulate,similarity,assimilate 词根通常是末端开放的单词。 For example:gastr- 胃 pneumon- 肺 在组合词根时,需要加“o”在词根间(但需凭经验判断 何时不用加“o”)。 For example:gastr-o-enter-itis——胃肠炎 celio-gastr-otomy——剖腹胃切开术 二、组合词根时的排序原则: 首先命名近端结构,其次是远端结构。 For example:duoden-o-jejun-itis十二指肠空肠炎 esophag-o-gastr-ectomy食管胃切除术 当不存在自然的解剖连续性时,则按照流动方向决定词根的相对位置。For example:cholecyst-o-jejun-ostomy胆囊空肠吻合术 pancreatic-o-enter-ostomy胰管小肠吻合术

三、常用的解剖学词根 an:肛管(anal canal) celio:体腔(body cavity) arter:动脉(artery) cholecyst:胆囊(gallbladder)cec:盲肠(cecum) choledoch:总胆管(choledochus)chole :胆汁(bile) duoden:十二指肠(duodenum)col:结肠(colon) enter:小肠(small intestine)crani:颅骨(cranium) esophag:食道(esophagus) cyst:囊(sac) lapar:腹部,髂窝(abdomen,flank)gastr:胃(stomach) lith:结石(calculus,stone)hepat:肝(liver) mast:乳腺(mammary gland,breast)hem,hemat:血(blood) lysis:打碎,破坏(destruction)ile:回肠(ileum) jejun:空肠(jejunum)pancreat:胰腺(pancreas) phleb:小静脉(small vein)splen:脾脏(spleen) bronch:支气管(bronchus)ven:静脉(vein) card:心脏(heart)phren:呼吸膈(respiratory diaphragm) thorac:胸(chest) trache:气管(trachea)colp:阴道(vagina) oophor:卵巢(ovary)salping:输卵管,子宫管(fallopian tube, uterine tube)pyel:肾盂(pelvis of the kidney)ureter:输尿管(ureter)vesic:膀胱(urinary bladder) urethr:尿道(urethra)四、具有两个不同词根的器官或结构 子宫(uterus): hyster, metrium 肾脏(kidney):nephr,ren 管(vessel):angi——不一定是血管。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整理(1)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社会因素)与医学(健康或疾病)的联系与规律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 积极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大卫生观: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参与。 医学模式: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现象的总的看法、基本观点和实践原则,亦称医学观。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鬼神作怪,天遣神罚,健康与生命乃神灵赐与,总之归之于某种无所不在的神灵。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把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 的朴素、辩证、整体的医学观念,称为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机械论的医学模式:把人体当成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是机器某部分故障失灵,需 修补完善”,人和动物不同在于“多几个弹簧和齿轮”,这就是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是建立在生物科学基础上,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法论。认为每种疾病都必然并且可以在器官、细胞或分子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学或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应该能够找到治疗的手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是躯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亚健康状态:指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亚临床疾病:无症状疾病,无临床症状体征,但有临床检测证据。 整体病因论:疾病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作用结果的复合体。 健康投资: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健康而消费的食品、闲暇时间和卫生服务等资源。 人口流动: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和阶层职业上的变动。 社会制度: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的总和。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现为亲密,也可以是疏远和敌对。 社会支持:即个体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物质和情感帮助。 城市化: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 文化(广义):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文化,指人类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 人格:是稳定地表现于个体的心理特质,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 心理压力:人们生活中的各种刺激事件和内在要求在心理上所构成的困惑或威胁,表现为身心紧张或不适。 社会事件:指个体在现代社会中遇到的重大正负性生活变化及危机。 文献研究:利用已有资料,采用整理、综合、分析等手段,最终达到研究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指以人群为对象的研究,阐述事物的特点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 定量研究:通过调查收集人群发生某种事件的数量指标,或者探讨各种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数量依存关系的研究称之为定量研究。 访谈法:调查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或电话交谈,了解情况,收集资料。

医学生理学重点内容

名词解释 1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2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 3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成为射血分数。 4应激反应:机体遇到缺氧、创伤、手术等有害刺激时,可引起腺垂体促肾上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血中糖皮质激素浓度升高并产生一系列代谢改变和其他全身反应。 5 应急反应:当机体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时,使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明显增多,以适应在应急情况下机体对能量的需要。在紧急情况下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发生适应性反应。 6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正常成年人平均值125mL|min。衡量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基本指标。 7牵扯性痛:由于内脏疾病而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疼痛或痛觉过敏 8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时生理效应,然而在它存在的条件下,可是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的现象。 9阙值:能引发动作点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刺激的阙值。 10肝肠循环:胆盐从肠到肝,再从肝回到肠的循环过程。进入十二指肠内的胆盐约有95%左右在回肠被重吸收入血,并经门静脉回到肝脏,被肝细胞重新分泌出来。胆盐的肝肠循环具有刺激肝胆汁分泌的作用。 11脊休克:是指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12红细胞沉降率:通常用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13肺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以单分子层的形式覆盖于肺泡液体表面的一种脂蛋白 14内环境:人体的绝大部分细胞不与外环境直接接触,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是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就是肌体中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5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着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包括播出量贮备和心率贮备。 16渗透性利尿:肾小管液中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的力量。如果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很高,渗透压大,就会妨碍肾小管对水的吸收,使尿量增多。临床上以使用不易被肾小管重吸收的药物以增加肾小管液溶质浓度和渗透压,妨碍水的重吸收,从而达到利尿的目的,这种方式成为渗透性利尿。 17耳蜗微音器点位:当耳蜗受到声波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可记录到一种局部的电位波动,此电位变化的波形和频率与作用于耳蜗的声波波型和频率相一致。 18牵张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意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19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僵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现象。20稳态:内环境的各项物理化学因素保持相对恒定状态。 2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膜分子结构的假说,基本内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的蛋白质。 22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成为细胞的兴奋性。 23潮气量:指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24分节运动:小肠的分节运动是一种以肠壁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 25球-管平衡:肾近端小管重吸收率随着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动而发生定比例变化的现象。 26肾小球的滤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质分子外血浆成分被滤入肾小管囊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 27肾小管的重吸收: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浆中去的过程。 28内分泌:某些腺体或细胞能分泌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通过血液或其他体液途径作用于靶细胞,从而调节他们的功能活动,这种有别于通过导管排除腺体分泌物的现象成为内分泌。 简答题 1、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 1肌膜上的动作电位沿肌膜和横管膜传播,同时激活膜上的L型钙通道 2型钙通道通过变构作用激活连接肌质网膜上的钙释放通道,使连接肌质网内的Ca2+释放入胞质 3胞质内钙离子浓度增高使钙离子与肌钙蛋白结合而引发肌肉收缩 4胞质中钙离子浓度升高的同时激活纵行肌质网膜上的钙泵,将胞质的钙离子回收入肌质网,胞质内的钙离子浓度降低,肌肉舒张 2、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 1前负荷:在最适前负荷时产生最大张力,达到最适前负荷后再增加负荷或增加初长度,肌肉收缩力降低; 2后负荷:是肌肉开始缩短后所遇到的负荷。后负荷与肌肉缩短速度呈反变关系; 3肌肉收缩力,即肌肉内部机能状态。 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及各期离子机制: 1特征:复极化过程比较复杂,持续时间长,升支和降支明显不对称,分为0、1、2、3、4期5个时相 2离子机制:0期去极化是快Na通道开放形成,Na+大量内流;1期K+外流;2期平台期为Ca+持久缓慢内流与K+外流处于平衡状态,使复极缓慢形成平台;3期为K+迅速外流;4期为Na+—K+泵启动及Ca2+--Na+交换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不均衡分布得以恢复 4、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1前负荷:前负荷即心肌初长度,为异长调节,通过心肌细胞本身长度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力的改变,从而对心搏出量进行调节。心肌初长度改变取决于静脉回心量,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量增加,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则每博输出量增加,反之减少 2后负荷即动脉血压:当后负荷加大时,心肌射血阻力增加,等容收缩期延长而射血期相应缩短,射血速度相应减慢,搏出量减少。进而室内剩余血量增加,静脉回流若不变,心肌初长度由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而加长,引起收缩力增强 3心肌收缩力:为等长调节,通过心肌收缩力的改变,影响心肌细胞力学活动的强度和速度,使心脏搏出量发生改变 4心率:以40次/分和180次/分为分界点,通过处在不同阶段的心率调节心输出量 五、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增大,射入动脉中的血液增多,对管壁的张力增加,使收缩压升高,从而使血流速度加快,,如果外周阻力和心率不变,则大动脉中增多的血量仍可在心输期流至外周,到舒张期末,大动脉内留存血量和搏出量增加之前相比,增加并不多,使舒张压增高不多,因此搏出量变化主要影响收缩压 2心率:在搏出量和外周阻力不变时,心率加快,心舒期缩短在此期流向外周的血液减少,心舒期末主动脉内存留的量增多,舒张压升高,收缩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减小。心率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若心输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则心舒期内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故舒张压升高,但收缩压升高不明显,脉压减小。故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

医学统计学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1. 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所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只包括(确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有限个观察单位的总体,称为有限总体(finite population)。假想的,无时间和空间概念的,称为无限总体(infinite population)。 2. (总体)参数(parameter):总体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总体参数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变的。 3. 样本(sample):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个体。 4. 样本含量(sample size):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 5. 变量(variable):观察对象个体的特征或测量的结果。由于个体的特征或指标存在个体差异,观察结果在测量前不能准确预测,故称为随机变量(random variable),简称变量(variable)。变量的取值称为变量值或观察值(observation)。根据变量的取值特性,分为数值变量和分类变量。 6. 数值变量(Numerical variable):又称为计量资料、定量资料,指构成其的变量值是定量的,其表现为数值大小,有单位。对每个观察单位用定量的方法测定某项指标的数值,组成的资料。 7. 计数资料:将全体观测单位按照某种性质或特征分组,然后再分别清点各组观察单位的个数。 8. 抽样(sampling):从总体中抽取部分观察单位的过程称为抽样。 9.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由于抽样造成的统计量与参数之间的差别,特点是不能避免的,可用标准误描述其大小。 10. 误差(error):统计上所说的误差泛指测量值与真值之差,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差。主要有以下二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 11. 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按一定的概率或可信度(1-α)用一个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这个范围称作可信度1-α的可信区间,又称置信区间。 12. 总体均数的可信区间:按一定的概率大小估计总体均数所在的范围(CI)。常用的可信度为95%和99%,故常用95%和99%的可信区间。 13. 变异(variation):同质事物间的差别。由于观察单位通常即为观察个体,故变异亦称为个体变异(individual variation)。 16. 平均数(average):也叫平均值,是一组(群)数据典型或有代表性的值。这个值趋向于落在根据数据大小排列的数据的中心,包括算术平均数(arithmetic mean)、几何平均数(geometric mean)、中位数(median)等。 17. 中位数(median):将一组观察值按升序或降序排列,位次居中的数,常用M 表示。适用于偏态分布资料或不规则分布资料和开口资料。所谓“开口”资料,是指数据的一端或两端有不确定值。当n 为奇数时,M=X (n+1)/2;当n 为偶数时,M=[X n/2+ X n/2+1]/2。 18. 百分位数(percentile):是一种位置指标,以P x 表示,一个百分位数Px 将全部观察值分为两个部分,理论上有x%的观察值小于Px 小,有(1-x%)的观察值大于Px 。 19. 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nce, CV):亦称离散系数(coefficient of dispersion),为标准差与均数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100%X s/CV ?=, 变异系数没有度量衡单位,常用于比较度量单位不同或均数相差悬殊的两组或多组资料的离散程度。 20. 频率(relative frequency):在n 次随机试验中,事件A 发生了m 次,则比值 22. 概率(probability):在重复试验中,事件A 的频率,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加将愈来愈接近一个常数p ,这个常数p 就称为事件A 出现的概率(probability),记作P(A)或P 。 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常用P 来表示。 23. 统计量(statistic):由样本所算出的统计指标或特征值。 24.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用以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个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和相关方向的指标,称为相关系数,又称为积差相关系数(coefficient of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总体相关系数用希腊字母ρ表示,而样本相关系数用r 表示,取值范围均为[-1, 1]。 25. 回归系数(regression coefficient):直线回归方程Y ?= a+b X 的系数b 称为回归系数,也就是回归直线的斜率(slope),表示X 每增加一个单位,Y 平均改变 b 个单位。 26. 参考值范围(reference range):也称为正常值范围(normal range),医学上常把绝大多数正常人的某指标值范围称为该指标的正常值范围。绝大多数:可以是90%、95%、99%等等,最常用的是95%。正常人:不是指健康人,而是指排除了影响所研究指标的疾病和有关因素的同质人群。又称参考值范围,是指特定健康人群的解剖、生理、生化等各种数据的波动范围。习惯上是确定包括95%的人的界值。 28. 统计推断(statistic inference):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定含量的样本进行研究,目的是通过样本的信息判断总体的特征,这一过程称为统计推断。 29. 标准误(standard error, SE):在统计理论上将样本统计量的标准差称为标准误,用来衡量抽样误差的大小。据此,样本均数的标准差X σ称为标准误。 30. 参数估计(parameter estimation):由样本信息估计总体参数。它包括两种:点估计和区间估计。 点估计:直接用样本统计量作为对应的总体参数的估计值。 区间估计:按一定的概率或可信度(1-α)用一个区间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这个范围称作可信度1-α的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 ),又称置信区间。这种估计方法称为区间估计。 33. 95%可信区间含义:如果重复若干次样本含量相同的抽样,每个样本均按同一方法构建95%可信区间,则在这些可信区间中,理论上有95个包含了总体参数,还有5个未估计到总体均数。 34.Ⅰ类错误(type Ⅰerror):统计学上规定,拒绝了实际上成立的H 0,这类“弃真”的错误称为Ⅰ型错误或第一类错误,Ⅰ型错误的概率用α表示。 35.Ⅱ类错误(type Ⅱerror):统计学上规定,不拒绝实际上不成立的H 0,这类“存伪”的错误称为Ⅱ型错误或第二类错误,Ⅱ型错误的概率用β表示。 36. 检验效能(power of a test):又称把握度,即两总体确有差别,按α水准能发现它们有差别的能力。 37. 参数检验:总体分布已知,对其中一些未知参数进行估计或检验。这类统计推断的方法叫参数统计或参数检验。 38. 参数检验:假定比较数据服从某分布,通过参数的估计量(x , s)对比较总体的参数(μ)作检验,统计上称为参数法检验(parametric test)。如t 、u 检验、方差分析。 39. 率(rate):又称频率指标,用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常以百分率(%)、千分率(‰)、万分率(1/万)、十万分率(1/10万)等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40. 构成比(proportion):又称构成指标,它说明一种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或分布,常以百分数表示。 41. 比(ratio):又称相对比,是A 、B 两个有关指标之比,说明A 为B 的若干倍或百分之几,它是对比的最简单形式。其计算公式为:比=A/B 。 统计学(Statistics ):运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数据的搜集;分析;解释;表达 的科学。 总体(population ):大同小异的研究对象全体。更确切的说,总体是指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全部研究单位的观测值。 样本(sample ):来自总体的部分个体,更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个体的观察值。样本应该具有代表性,能反映总体的特征。利用样本信息可以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

急诊医学名词解释总结

1急诊:突然发生的急性疾病以及意外伤害。 2急诊医学:在急救医学的基础上,危重病医学,复苏医学,灾害学,急性中毒学,创伤学,急诊医学管理学等逐步发展,共同组成了现代急诊医学。 3院前急救:事发现场的第一目击者实行的初步急救,实施急救的地点可以是家庭,公共场所,社区,野外等,施救者可以使院前急救专业人员,院前急救辅助人员,全科医生,公民或者公民本人。 4反应时间:接到患者呼救信息至急救力量到达现场所需要的时间,为国际上用以衡量急救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按照国际化惯例,失去的反应时间不超过8分钟,郊区的反应时间不超过15~30分钟。 5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急诊医学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室,重症监护病房三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6专科型ICU:专科建设的衍生和发展,是英语专科建设医院或者专业特色十分明显的学科。收治某一专业分为内的危重患者。 综合性ICU:跨学科,面向全院的监护病房,其任务是收治多科为重患者,适应绝大多数医院。 7院内获得性感染:入院前无感染,入院后48~72小时后发生的感染,常见获得性肺炎,血源性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外科感染等等。 8心肺脑复苏术:心跳呼吸骤停后,是自主心脏和自主呼吸得以恢复并积极保护脑功能的急救技术。 9生存链:用来描述VF所致SCA患者复苏时间重要性的一个四环接链。包括:早期识别和启动急救医疗系统,或者联系当地急救反应系统,呼叫120。早期由目击者进行CPR,早期进行电击除颤,早期由医务工作者进行复苏后的高级生命支持。 10黄金时间:发生伤病后的前四分钟。 11休克:是集体遭受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有效循环血量显着下降,不能维持机体脏器与组织的正常灌注,继而发生全身微循环功能障碍的一种危急重症。12心源性休克:狭义上是指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引起的休克综合症,见于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等,广义上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泵功能极度衰减退,心室充盈或者射血障碍,导致心排血量锐减,多重要脏器和周围组织灌注不足而发生的一系列代谢与功能障碍综合症。 精神源性休克:即神经原性休克或者中枢循环衰竭,是指由于强烈的神经刺激如创伤,剧烈疼痛等,引起某些血管活性物质如缓激肽,5——羟色胺等释放增加,或者脑损伤缺血,深度麻醉,脊髓高位麻醉或者脊髓损伤交感神经传出通路被阻断,最终导致周围血管扩张,大量血瘀滞于扩张的血管中,有效循环血量突然减少而引起的休克。 13 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机体在经受严重损害如严重疾病,外伤,手术,感染等之后,同时或者序贯性发生两个或者以上急性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功能衰竭的综合征。 14 SIRS(全身性炎性反应综合征):当机体经受打击后,发生全身性自我破坏性炎性反应过程。 15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由于肺外或者肺内的严重疾病引起肺毛细血管炎症性损伤,通透性增加,继发以急性高通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是急性呼吸衰竭常见类型,也是急性肺损伤(ALI)的病情发展结局。

医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Hunt综合征:表现为耳后、乳突剧烈疼痛,外耳道疱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伴有泪腺、唾液腺分泌障碍,见于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膝状神经节炎。Brown-sequard综合征:脊髓半切征,病变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和上级运动神经元瘫痪,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度觉缺失。见于脊髓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 Gerstman综合征:四主症,即计算不能(失算)、手指失认,左右侧认识不能,书写不能(失写),见于优势半球顶叶角回皮质损伤。 三偏综合征:内囊完全损伤导致病变对侧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常见于脑出血和脑梗塞。wallenberg综合征:①眩晕、恶心、呕吐、眼震(前庭神经核损害),②真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同侧软腭麻痹及咽反射消失(舌咽、迷走神经及疑核损伤),③病灶侧肢体共济失调(绳状体、部分小脑损害)④Horner综合征(颈部交感神经受损)⑤同侧面部痛、温度觉丧失,触觉存在,呈核性分布(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损)⑥对侧痛温度觉消失(脊髓丘脑侧束损伤)⑦呃逆(网状结构中呼吸中枢损伤) Millard-Gubler综合征:脑桥腹下部综合征,表现为①病变侧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②对侧中枢性偏瘫,③对侧偏身感觉障碍。见于脑桥基底部的展神经、面神经、锥体束、脊髓丘脑侧束及内侧丘系损伤。 Weber综合征:①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②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主要见于损害大脑脚底,影响了动眼神经和锥体束。Benedict综合征:红核综合征,表现为①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②对侧肢体不自主运动或共济失调。动眼神经、黒质、红核受损而锥体束未受损。吉兰-巴雷综合征:又称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一组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病理改变为周围性神经炎性脱髓鞘,临床表现为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伴有手套或袜套样感觉障碍及脑神经损害的自身免疫病,实验室检查有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及神经电生理异常。 foster-kennedy综合征:表现为病变侧因肿瘤压迫而出现视神经萎缩,对侧颅内压增高导致视神经乳头水肿。见于额叶底面肿瘤。 Fisher综合征:以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三联征为主要临床表现,可有轻度四肢肌力减弱。 frohlich综合征:肥胖性生殖无能综合征:表现向心性肥胖、性器官发育迟缓、男性睾丸较小、女性原发性闭经。下丘脑腹内侧核及结节部附近,因性激素分泌和释放不足。 west综合征:婴儿痉挛综合征,出生后一年内发病,男孩多见,表现为波及头、颈、躯干或全身的频繁肌痉挛,精神发育迟滞和高幅失律三联征。lennox-Gastaut综合征:好发于1-8岁,表现为多种癫痫发作类型并存,精神发育迟滞和棘慢复合波及睡眠中10Hz快节律三联征,对常用抗癫痫药耐药,易出现癫痫持续状态。 Horner 综合征:患侧眼裂变小,眼睑低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面部少汗或无汗,常见于颈部交感神经受压受损。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 名词解释 社会医学: 是研究社会(社会因素)与医学(健康或疾病)的联系与规律的一门交叉性边缘学科。 积极健康观: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大卫生观: 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参与。 医学模式: 人们对于健康和疾病现象的总的看法、基本观点和实践原则,亦称医学观。 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认为疾病是鬼神作怪,天遣神罚,健康与生命乃神灵赐与,总之归之于某种无所不在的神灵。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把健康、疾病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观察与思考的朴素、辩证、整体的医学观念,称为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把人体当成是“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疾病是机器某部分故障失灵,需修补完善”,人和动物不同在于“多几个弹簧和齿轮”,这就是机械论的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是建立在生物科学基础上,反映病因、宿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医学观和方法论。认为每种疾病都必然并且可以在器官、细胞或分子上找到可以测量的形态学或化学改变,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应该能够找到治疗的手段。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健康是躯体、心理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亚健康状态: 指机体虽然无明确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能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亚临床疾病 :无症状疾病,无临床症状体征,但有临床检测证据。 整体病因论: 疾病不是由单一因素引起的,而是生物、心理、社会综合作用结果的复合体。健康投资:人们为了获得良好的健康而消费的食品、闲暇时间和卫生服务等资源。 人口流动: 人口在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变动和阶层职业上的变动。 社会制度: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制度的总和。 人际关系 :指人与人之间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极其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表现为亲密,也可以是疏远和敌对。 社会支持: 即个体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物质和情感帮助。 城市化: 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 文化(广义):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t 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 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稳态。 3、反射Reflex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称为反射。 4、反馈Feedback 在人体生理功能自动控制系统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将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整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为反馈。有正反馈和负反馈之分。 5、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 6、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向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 7、前馈Feedforward 干扰信号在作用于受控部分引起的输出变量改变的同时,还可以直接通过感受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使输出变量在未出现偏差而引起反馈性调节之前得到纠正。这种干扰信号对控制部分的直接作用,称为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生理 1、液态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 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骨架,其中镶嵌着许多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蛋白质。 2、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 可兴奋细胞受外来的适当刺激时,膜电位在原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电极的快速而短暂的逆转并且可以扩布的电位变化。 3、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活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是存在于细胞两侧的电位差,在大多数细胞中表现为稳定的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4、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 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的过程。 5、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较小的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顺浓度差转运的过程。 6、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通过耗能,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将某些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转运的过程。有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之分。 7、兴奋性Excitability 指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8、可兴奋组织Excitable Tissuse 一般将神经、肌肉和腺体这些兴奋性较高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 9、阈强度Threshold Strength 指使细胞静息电位去极化到阈电位,爆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又称阈值。 10、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能使Na+通道大量开放而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值。通常比静息电位绝对值小10~20mV。 11、极化Polarization 指静息电位时膜内负外正的稳定电位差状态。 12、去极化Depolarization

社会医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2,人际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中人和人之间在互相交往,联系与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3,效度,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 4,增长年龄,通过努力降低危险因素后可能达到的预期年龄。 7,卫生人力,卫生资源中最宝贵且最具有活力的一种资源,是指经过专业培训,在卫生系统工作和正在接受培训的人员,包括已在卫生部门工作和正在接受规范化医学教育和培训的人员。 11,卫生资源,包括卫生人力,经费,设施,装备,药品,信息,知识等技术,一个国家拥有的卫生资源总是有限的,社会提供的卫生资源与实际需要总是存在一定的,有时甚至是很大的差距,研究卫生资源的潜力是卫生服务的一项基本任务。 12,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上的帮助。 13,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是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率及死亡率之间数量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 15,评价年龄,是一句年龄和死亡率之间的函数关系,从死亡率推算得出的年龄值称为评价年龄。 16,社会阶层,指由财富,权力和威望不同造成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的基本层次。 18.信度,对同一事物进行重复测量是,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即测量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 19,两周患病率,调查前两周内患病人次(数)/调查人数100%。 简答题 1,简述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非特异性,泛影响性,恒常性,累积性,交互作用。 2,简述社会医学调查表设计的原则:目的性原则,即问题必须依据假设提出。明确性原则,既问题提出必须简明易懂容易回答。反向性原则,即便于整理分析原则,问题答案的设计要考虑结果的统计分析。逻辑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即简短精炼。 3,简述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价值和总目标。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一个理想,即在人们的生存机会中最大限度的实现每个人的健康。总目标,1提高平均期望寿命的同时提高生命质量。2在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改善健康的公平程度。3,卫生可持续发展,保证人民利用这一系统所提供的服务。 4,简述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与供给特征。(1)需求特征,1有限的人群与有限的资源和病种。2需求的多样化,3预防性,干预性和公共卫生的需求增加,(2)供给的特征,1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的规模必须小而精,和社区医生的相对通科化。2攻击的多样化个体化和家庭化趋势。 5,简述社会病防止原则,社会病一般采用社会性防止措施才能加以控制,运用社会医学的研究方法,探讨社会社会致病因素与社会病发生之间的关系,为预防社会病提供有效依据。1积极开展全民健康教育,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健康知识,促进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的生活习惯。2加强社会病的社会控制,从卫生立法,社会预防,社会制度和规范等方面控制社会病。3,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培养子女的社会道德感和责任感,4,建立社会病的咨询与治疗机构,建立戒烟诊所,戒毒所和心理咨询机构。 6,简述医学模式及其转变过程。(1)医学模式是在医学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在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的无数实践中得出的对医学本质的概括。(2)医学模式经历了,1神灵主义,2自然哲学,3机械论,4生物医学,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3)最早得医学模式是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开始能客观的认识自我兵能够对健康和疾病有初步的了解,促使人们不再认为健康和生命受神秘力量支配,人们开始用自然原因解释疾病即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而科学的进步,接泡学,组织学等生物学体系的形成,使人们从生物学的观点上来认识健康与疾病关系,这就使人们抛弃了机械论而采纳生物学医学模式,而随着医学社会的发展,疾病谱和死因普的改变,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医学学科内部的融合与外部交叉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7,简述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中组合危险分数的计算方法。1危险因素为一项时,组合危险分数=该危险分数。2危险分数为多项时,组合危险分数计算。>1.0的各项减去1.0,剩余值相加(得相加项)≤1.0的各项相乘(得相乘项)相加项和相乘项相加得到组合危险分数。

生理学名词解释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诸论 1、★内环境(internal environmen):生理学中将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细胞周围的液体即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2、★稳态(homeostasis):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液体成分的相对恒定状态。 3、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中最主要的一种调节方式。 4、体液调节(humoral regulation):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方式。 5、自身调节(autoregulation):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6、★反射(反射弧):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7、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数量有限、形式较固定及较低级的反射活动。 8、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数量无限,是一种高级的反射活动。 9、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称为正反馈。 10、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称为负反馈。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是指小分子脂溶性物质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取决于膜两侧的物质浓度梯度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不耗能。 2、★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在特殊膜蛋白的协助下,由高浓度的一侧通过细胞膜向低浓度的一侧移动的过程。参与易化扩散的膜蛋白有载体蛋白质和通道蛋白质。 3、★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指细胞消耗能量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转运的过程。主动转运的特点是:消耗能量;物质转运是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的为小分子物质;发性主动转运主要是通过离子泵转运离子,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依赖离子泵转 4、跨膜电位():当膜上的的离子通道开放而引起带电离子跨膜流动时,从而在膜两侧形成电位,称为跨 膜电位。 5、★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静息时,质膜两侧存在着外正内负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6、★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刺激,可触发其发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7、★阈电位(threshold):产生动作电位时,要使膜去极化是最小的膜电位,称为阈电位。 8、局部电位():由于去极化电紧张电位和少量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尔形成的。 9、★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在神经-肌接头处,由于ACH与受体接合,使终板膜上钠离子内流大于钾离子外流尔形成的去极化电位。 10、局部电流():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动作电位的发生部位分邻近部产生的电流,称为局部电流。 11、★极化(polarization):通常将平稳的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2、★去极化(depolarization):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称为去极化。 13、★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称为反极化。 14、★复极化(repolarization):质膜去极化后,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