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第七章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一、学习要求
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主要观点;学会应用有关理论分析儿童行为的特点和成因,确定有效教育内容和方法;学会分析学前敬爱噢与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逐步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发展观。
二、学习重难点
(一)环境取向的发展理论
以环境为取向的发展理论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代表。从发展历程看,行为主义心理学分以华生为代表的经典行为主义和以斯金纳、班杜拉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
1、华生的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这种思想可以简化为S-R(刺激-反应)这个公式,它成为了行为主义理论的标记,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观察法是华生坚持并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行为主义的习惯:华生认为,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学会的快速行动的结果。行为主义的情绪:华生认为儿童具有三种情绪的基本模式:惧、怒、爱。行为主义的人格:华生认为人的身上有很多习惯系统,其中占据支配地位的习惯系统就构成了一个人的人格。但人格中哪个系统如何受人支配,则受环境的影响,以个人的行为特征也取决于环境。花生十分重视儿童早期行为习惯对成人人格的影响。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
2、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斯金纳认为华生所讲的行为属应答性行为,但现实生活中,有机体更多的是操作性行为,即个体主动发生的一个行为。如果该行为被强化,则其发生概率会大大增加。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强化有连续强化与间歇强化、固定强化与偶然强化之分。还可以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消极强化是指当刺激减少后,某一操作行为的发生次数反而增加。但需要区分消极强化和惩罚的差别。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而惩罚是企图消除行为,目的不同。斯金纳建议以消极强化取代惩罚的办法。儿童行为的变化:斯金纳把我们想要的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塑造,又称接近法,因为强化使得越来越好的香人们所要求的反应接近。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不同于模仿,观察学习是是通过观察从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中获取信息。观察学习是通过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这个过程包括四个组成

部分,依次是:注意、保持、运动复现、强化和动机。观察学习的模式包括以下八种:行为模式、言语模式、象征模式、抽象模式、参照模式、参与性模式、创造模式、延迟模式。班杜拉认为人不能独立于行为之外的,人类的行为是人与环境影响的交互作用多维地决定的。
4、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行为主义在心理学史上是一个影响深远的流派。极大地推动了心理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变革,推广了心理学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尤其是对儿童的学习和教养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方法。如教育和训练的目标和标准应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不要墨守陈规,而应因地制宜采取措施。坚决反对体罚儿童,应该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重视家庭护理、身心教育等。但过于夸大教育、环境的作用,也都是片面的。
(二)生物取向的发展理论
1、格塞尔与他的同事们属于遗传决定论者。格塞尔用双生子爬梯实验断定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
2、发展的原则
(1)发展方向的原则: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相互交织的原则
(2)相互交织的原则:对称的解剖结构保证了机体平衡的活动。
(3)机能不对称的原则:从一个角度面对世界可能更有效,所以出现了一只眼、一只手一条腿更占优势的结果。
(4)个体成熟的原则:格塞尔认为,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而成熟的顺序取决于基因决定的时间表。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
(5)自我调节的原则:婴儿能自我调节吃、睡等的周期。这种现象还能加强成长天性的不平衡和波动,"进二步,退一步,然后再进二步"。这种进退的策略也表现在儿童的情感和性格特征的发展中。格塞尔称为"行为周期"。这种行为周期为父母和教师客观理解儿童行为的极端特征和采取争取正确的对待方法提出了要求。
3、育儿观念
每一为父母和学前教育的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成熟规律固有的智慧。格塞尔学说提出的教育忠告,所有的教育忠告都建立在尊重成熟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1不要认为你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2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3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4不要老去想"下一步该发展什么了",应该让你和孩子一道充分体验每个阶段的乐趣。
4、评析
格塞尔的全部功绩在于向我们证明成熟机制是如何

在发展程序和自我调节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生物学和心理学有足够的根据证明儿童的发展是遵循这一个内部的计划的。格塞尔学说的一大功绩在于提请所有的研究儿童和从事儿童教育的人树立重视儿童长远发展的观点,重视儿童成长规律的特点。成人的催赶使儿童的童年太过匆忙,过于急功近利,使儿童无法享受童年的快乐。这是整个社会都应该引起重视的。
(三)相互作用取向的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相互作用取向的理论典型。
1、儿童认知中的自我中心
儿童思维的核心特点是自我中心,即把注意集中在绩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的现象。表现在儿童的言语、表象、逻辑和外部行为中。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皮亚杰称之为去自我中心化。
2、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思维和语言是异源的:语言产生于经验,思维是从一个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中抽绎出来的。语言是构成逻辑思维的必要条件。
3、教育对儿童思维发展的影响
按皮亚杰的说法,教育即社会经验。传统教育存在一定弊端。传统教育中把儿童看作小大人,与此相对应的教育法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机械重复和被动模仿等。教育对儿童思维的发展是重要的,但不是无限的,教育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和现有的认知结构水平,教育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加速儿童的认识过程。
4、评析
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其独特性,只有经过长期的发展,才能达到成熟水平。皮亚杰的理论使我们相信儿童是积极的、有成效的探索者,儿童本人在自身发展中有重要地位。其贡献还在于不再满足于探索思维的发展,而是努力探索思维的机制,大大推动了心理学的理论建设。
(四)社会文化历史取向的发展理论
以维果茨基为首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坚持社会文化历史的取向。他们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在社会文化历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的。社会交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在社会条件下,儿童通过教育,高级心理机能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我们把这一学派称为高级心理机能学说。
1、心理发展观
维果茨基认为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能得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人的心理发展是受社会的文化历史发展规律所制约的。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两类。高级心理机能指的是观察、随意注意、

词的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预见性意志等。这些机能都是随意的、主动的;他们的反映水平是概括的、抽象的;其实现过程的结构是姐姐的,需要经过符号或词作为中介;就其起源而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社会规律制约;从个体发展来看,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加强;心理活动的抽象性加强;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变化和重新组合性增强;心理活动个别化。维果斯基认为所谓发展就是心理的发展,而心理的发展表现为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发展的起因来自于外部,起源于社会。
2、教学发展观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教学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为了正确解决发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在确定发展过程与教学的可能性的实际关系时,应该确定两种水平:现有的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即最近发展区。这是个动态的概念。学前儿童的教学课程为自发-反应型教学。学前儿童的态度应该就是这样确定的:他做他要做的事情,但他要做的事情恰恰也是他的领导要他做的。幼儿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如何帮助儿童从按照自己的大纲学习变成按教师的大纲学习,通过学前教育,实现学习的转变,发展儿童的心理。他提出了学习的最佳期限这一概念。建立在开始但尚未形成的心理机能基础上的教学,就是所谓的"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维果茨基十分重视心理的整体发展。 
3、评析
贡献在于:为意识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关于教学与发展关系的主要结论是: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