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

丹毒
丹毒

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的一种急性疾病,又称丹燥。根据其发病部位和临床表现之不同,中医文献中有不同的名称:发生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生于胁下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生于下肢者,称流火或腿游风;新生儿丹毒,发无定处,称赤游丹。本病西医也称为丹毒。

丹毒的诊断要点

皮疹好发于小腿和面部,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

发病急骤。常见有恶寒,发热,疲倦乏力,头痛骨楚,纳呆,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

皮疹为略高于皮肤表面的红斑,掀热肿胀,色如涂丹,压之褪色,放手后即恢复原状,表面紧张发亮,与正常皮肤界限清楚,常迅速向四周扩展。严重者红斑表面可发生水疱或大疱,更严重者可发展成坏疽。

自觉局部灼热疼痛。皮疹附近淋巴结常肿大。

较严重者可见高热持续不退。若热毒内陷,则见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或黄糙,脉洪数等证。病程为急性经过。

可复发。反复发作者称为慢性复发性丹毒;日久可继发形成象皮肿(以小腿多见)。

本病应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某种外界物质的病史,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皮疹多为在红斑上有密集的水疱(或有大疱),境界清楚,自觉灼热瘙痒而一般无疼痛感。

检查血象,白细胞常明显增高,分类常见嗜中性粒细胞增加。

本病主要治疗方法是清热凉血解毒,并宜结合外治法。

丹毒的辨证论治

风热火毒型

【证见】皮疹发生于头面部,伴有恶寒或寒战,高热,头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纳呆,口渴,咽干,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佐以祛风。

【方药】

1.主方普济消毒饮(李东垣方,录自《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黄芩、牛蒡子、柴胡、玄参、牡丹皮各12克,黄连、桔梗、升麻各9克,连翘、板蓝根各15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甘草5克,薄荷5克(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肝胆火盛型

【证见】皮疹发生于胁下腰胯部,成大片状。伴有发热,恶寒,口苦,咽干,目赤,胸胁部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数。

【治法】泻肝火,利湿热。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泽泻、木通、牡丹皮各12克,车前子15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5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大黄12克(后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3)龙胆泻肝颗粒,口服,每次1—2包(4—8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火毒挟湿型

【证见】皮疹发生于小腿、足背部,或并见水疱、大疱。伴有恶寒,发热,疲倦乏力,头痛,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

1.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薜、防己、木瓜、金银花、连翘各15克,牡丹皮、牛膝各12克,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水牛角30克(先煎)。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热毒内陷型

【证见】病势急骤,除有皮疹之表现外(以发于头面部者较易发生邪毒内攻),并见寒战,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或黄糙,脉洪数或弦滑数或沉而数。

【治法】泻火解毒,清热凉血。

【方药】

1.主方清瘟败毒饮(余师愚《疫疹一得》)加减

处方:水牛角60克(先煎),生地黄、金银花各30克,生石膏30克(先煎),赤芍、连翘各15克,黄芩、玄参、栀子各12克,牡丹皮、知母各9克,黄连、生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2剂。

2.中成药

(1)紫雪丹或新雪丹,口服,每次1~2瓶,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2)清开灵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湿热夹瘀型

【证见】皮疹反复发作,或形成象皮肿者,伴时有发热,疲倦乏力,肢体沉重,纳呆。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涩。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方药】

1.主方萆薢渗湿汤(高秉钧《疡科心得集》)加减

处方:萆薜、泽泻、木瓜、忍冬藤、丝瓜络、赤芍各15克,牡丹皮、通草、防己、苍术各12克,生薏苡仁30克,滑石2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坚肿难消者,酌加穿山甲、皂角刺各12克,乳香、没药各9克等。

2.中成药

(1)复方丹参片,口服,每次4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慢性复发性丹毒非急性发作。

(2)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15日为1个疗程。3.单方验方

(1)苍术膏(《朱仁康临床经验集》):苍术1 000克,加水连熬3次,取汁,慢火煎成浓膏,加蜂蜜250克,调和成膏。每次服1匙,每日2次,温开水冲化服。适用于慢性复发性丹毒非急性发作。

(2)苍术防己泽泻升麻丸(顾伯康《中医外科学》)。

处方:苍术、防己、泽泻各60克,升麻30克,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9克,每日2次,饭前用温开水送服。适用于大脚风(即已形成象皮腿)者,可常服。

丹毒的外治法

可选用双柏散、金黄散或玉露散,以水、蜜调制冷敷,每日1~2次。也可用新鲜草药,如马齿苋、仙人掌、芙蓉叶、野菊花叶、紫花地丁、蒲公英等,选l~2种捣烂外敷。

大脚风(即已形成象皮腿)者,可用鲜乌桕叶、鲜樟树叶、松针各60克,生姜30克,切碎水煎,每晚熏洗1次。

老年肺炎

编辑本段疾病概述

老年肺炎常缺乏明显呼吸系症状,症状多不典型,病性进展快,易发生漏诊、错诊。

常见类型

(1)吸入性肺炎。(2)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3)支原体肺炎。(4)终末期肺炎。(5)医院获得性肺炎。老年肺炎是指在住院期间由细菌、真菌、支原体、病毒或原虫等引起的肺部炎症。在老年人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发病率达0.5%~15%,占医院内各种感染的第1-3倍。主要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最多见,占68%-80%,其中又以肺炎杆菌、绿脓杆菌、肠杆菌、克雷白氏杆菌常见。革兰氏阳性球菌占24%,霉菌约占5%。

临床症状

(1)多无发热、咯痰等典型症状。(2)首发症为呼吸加速及呼吸困难者,或有意识障碍、嗜睡、脱水、食欲减退等。(3)体征:可出现脉速、呼吸快,胸部听诊可闻及湿性罗音,或伴有呼吸音减弱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辅助检查

1、血液检查。

2、动脉血气分析。

3、胸部X线片。

4、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

治疗

1.抗生素的选择。(1)致病菌确定之前:主要考虑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首选青霉素类或第一代头孢菌素。(2)致病菌确定后:应根据病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择用药。

编辑本段疾病分类

老年病科

编辑本段症状体征

老年肺炎常缺乏明显呼吸系统症状,症状多不典型,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漏诊、错诊。据文献报道,病理证实为肺炎但临床未能诊断的漏诊率为3.3%—61.4%。而临床诊断为肺炎但无相应病理所见的“误诊率”为10.8%—39.3%;老年肺炎大致有如下临床特点:(1)多无发热、胸痛、咯铁锈色痰等典型症状,有症状者仅占35%左右。(2)首发症状以非呼吸道症状突出:老年肺炎患者可首先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及食欲减退等消化道症状,或心悸、气促等心血管症状,或表情淡漠、嗜睡、谵妄、躁动及意识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高龄者常以典型的老年病五联征(尿失禁、精神恍惚、不想活动、跌倒、丧失生活能力等)之一或多项而表现之。(3)缺乏典型体征:极少出现典型肺炎的语颤增强,支气管呼吸音等肺实表体征。可出现脉速、呼吸快、呼吸音减弱、肺底部可闻及湿罗音,但易于与并存的慢性支气管炎、心衰等相混淆。(4)实验室检查结果不典型:1)基础疾病多,易发生多脏器功能衰弱。2)并发症多而重:老年肺炎易发生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呼吸衰竭、低蛋白血症、心律失常及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高。

编辑本段常见类型

(1)吸入性肺炎。由于老年人喉腔粘膜萎缩、变薄、喉的感觉减退,咽缩肌活动作用减弱,产生吞噬障碍,使食物及寄生于咽喉部的细菌进入下呼吸道,引起吸入性肺炎。临床症状不典型,高热仅占34%,无呼吸道症状者14%,35%以上病人以消化道症状为主,错诊率高。20%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低血压、感染性休克、发绀、乏力等,胸痛和铁锈痰少见,白血球不高,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胸片显示斑点或小片状阴影。痰菌检查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点1/2-1/3,革兰氏阳性球菌仅占10%,混合感染1/3。(2)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院外感染的肺炎中占20%,而院内感染中占15%-80%,死亡率可达50%以上。病原菌主要有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克雷白肺炎杆菌等。可分为:①社会获得性肺炎,多为原发肺炎;②医院获得性肺炎,多为由吸入咽部分泌物所致(内源性感染),从空气飞沫传播者(外源性感染)少见。

(3)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在老年肺部感染中占20%,起病隐匿,主要临床表达为刺激性干咳,不规则发热、头痛、胸闷、恶心;胸部X线片下部炎症,呈斑片或点状阴影,多形性,右肺多于左肺,可并有少量胸水。临床上难与病毒或轻度细菌性感染区别,误诊率高达55%。因此有以下情况:①有类似病毒感染的

临床表现,经抗生素(红霉素、四环素除外)治疗效果不佳者;②病性与胸片病灶不相称(即胸片炎性病灶明显,而症状不重)者;③肺下部炎症并有少量胸水,难以结核解释者。应进一步作血清支原体抗体检查,血清特异性补体结合试验(+)1:40-1:80,冷凝试验(+),有助于诊断。(4)终末期肺炎。是指病人临终前发生的肺炎,常继发于其它疾病的晚期,与一般肺炎不尽相同,病理资料高达30%~60%。目前尚未列入独立疾病。临床特点,早期往往无明显体征,随病情加重可有以下特点:①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发热或寒战;②出现呼吸困难或紫绀与原发病不相称;③不能用原发病或其它原因解释的低血压、休克或昏迷加重;④脓血症;⑤多发生皮疹或脓泡疹;⑥肺部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湿性罗音不受体位改变而变化者。(5)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指在住院期间由细菌、真菌、支原体、病毒或原虫等引起的肺部炎症。在老年人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发病率达0.5%~15%,占医院内各种感染的第1-3倍。主要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最多见,占68%-80%,其中又以肺炎杆菌、绿脓杆菌、肠杆菌、克雷白氏杆菌常见。革兰氏阳性球菌占24%,霉菌约占5%。

编辑本段疾病病因

革兰阴性杆菌多见

在20世纪50年代,肺炎双球菌是肺炎的主要致病菌(90%)。但随着青霉素及部分合成青霉素的问世,减少了该菌种肺炎的患病率和危害性。近十多年来,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明显增多(82%)多为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流感杆菌等。尽管新型抗生素不断问世,但目前仍没有改变这种趋势。

呼吸道条件致病菌感染逐渐增多

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降低,口咽部的常存菌(真菌、厌氧菌等)可引起肺炎。口咽部正常菌丛中厌氧菌比需氧菌多10—20倍,系入行肺炎的1/3—1/2为厌氧菌感染,由于常规培养不能生长,易被忽视,因此在送检标本时应常规厌氧菌培养。口咽部革兰阴性杆菌居住与否,与机体健康状况有关。正常人口咽部革兰阴性杆菌仅占2%,门诊患者约束占20%,住院患者增加到30%—40%,危重病人高达75%。这可能是造成老年人革兰阴性杆菌肺炎的主要原因。

混合感染多见

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常表现多种病原体所致的混合感染。如细菌加病毒、细菌加真菌、需氧菌加厌氧菌等。

耐药菌增多

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及广泛使用,造成致病微生物的基因发生改变而产生耐药、其中以革兰阴性杆菌最为突出。

编辑本段诊断检查

1、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可增高或不高,但半数以上可见核左移、C反应蛋白阳性、血沉快等炎症表现。

2、动脉血气分析:可出现动脉血氧分压下降、二氧化碳压下降,但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因肺泡换气不良可出现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3、胸片:呈支气管肺炎形态者比大叶性肺炎更多见,病灶多呈斑片状、网状、条索状阴影。应注意的是老年人常因病情严重或意识障碍,难以摄出满意的吸气相胸片,从而影响病灶的显示,另外,又因肺组织弹性差、支气管张力低,肺通气不足,淋巴回流障碍等原因,致使病灶吸收缓慢,多数需4—6周才能完全吸收。

编辑本段治疗方案

控制感染

(1)抗生素的选择:1)凭临床经验选药:社区获得性肺炎以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多见,首选青霉素类或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罗红霉素、林可霉素等。中度以上感染者,可选用强的抗生素。如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等。对于医院获得性肺炎,由于致病菌复杂,革兰阴性菌多,两种以上细菌感染及耐药菌多,故首选广谱抗生素,如第二、三代头孢菌素等,必要时联合用药,吸入性肺炎应选用甲硝唑等药物。2)依据致病菌及其药敏选药:革兰阳性球菌:可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一、二代,或三代喹诺酮类。革兰阴性菌:一般采用广谱抗生素或联合用药。如流感杆菌、肺炎杆菌,可选氨苄西林6—10mg/d静滴,或用二、三代头孢菌素。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

首选二三代头孢菌素或三代喹诺酮类有可联合用药,军团菌肺炎,首选红霉素,支原体或衣原体:首选红霉素或环丙沙星,用药时间2—4周。厌氧菌:多为双相感染,应用青霉素G或广谱抗生素加甲硝唑500mg,2/d静滴,用药时间7—10/d。(2)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防止滥用、尽量减少不良反应药菌的产生,应掌握以下原则:①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证,抗微生物等活性、药动学、药效学和副作用。②根据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状态合理用药。老年人血浆白蛋白减少,肾功能减退,肝脏酶活力下降,用药后血药浓度较青年人高,半衰期延长,易发生毒副作用,故用药量应小,为成人用药量的50%—70%(1/2—2/3)。并应根据肾功能情况选择用药,慎用氨基糖甙类。③老年人胃酸分泌减少,胃排空时间长,肠蠕动减弱,易影响药物的吸收、对中、重症患者,应采用静脉给药为主,病情好转后改口服。

④及早确认病原学症状,根据致病菌及药物敏感度测定,选择用药。⑤掌握给药方案及疗程。因老年人多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故给要方法途径选择要适当。用药时间应长,防止反复,一般体温下降症状消退后7—14/d停用,特殊情况,如军团菌肺炎用药时间可达3—4周。急性期用药48—72h无效者应考虑换药。⑥治疗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老年人易发生菌群失调,假膜性肠炎,二重感染,应及时防治。⑦熟悉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增加毒副作用,发挥协同作用。

促进排痰

老年人咳嗽无力、失水等原因使痰液粘稠,容易阻塞支气管,加重感染。口服和静脉补充水分是稀化痰液最有效的方法,但应注意适量。还可通过鼓励咳嗽、深呼吸,翻身拍背,使用去痰剂、超声雾化等促进排痰。

纠正缺氧

生理状态下的PaO2随增龄而降低,老年人PaO2的正常参考值为≥9.33kPa(70mmHg)。因此约半数的老年肺炎患者伴有低氧血正。一般采用鼻导管或面罩给予较高浓度(40%—60%)氧,伴有二氧化碳潴留者应采取低浓度<30%给氧;Mendelson综合症应采用呼气末正压给氧。

防止误吸

吸入性肺炎患者应谨慎进食,头部抬高,以防再次误吸。平卧位时头部抬高60°,侧卧时抬高头部15°,对于假性延髓性麻痹所致吞咽困难者,应插胃镜鼻饲。另外应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腔内的细菌不断进入肺内。

重视并发症和并存病的处理

经上述处理后,病情不改善或改善缓慢,除了重新考虑诊断外,应特别警惕并发症的发生。另外,老年人发生肺炎后,原有慢性疾病(并存病)可能恶化。因为,应重视并发症和并存病的处理。

编辑本段安全提示

老年肺炎常与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糖尿病或其他疾病并存,这些疾病又很重,故常常使肺炎症状被掩盖,而不易被发现。老年肺炎发病率高,老年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季更多。其发病率高的原因是:老年人全身抵抗力下降,免疫功能低下,造成抗病能力低下,加之肾上腺皮质的应激机能减退,所以易患肺炎。

丹毒护理常规讲课稿

丹毒 丹毒指以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素体血分有热,或湿热火毒之邪侵人肌肤破损处,郁于肌肤而发。 (二)临床表现 本病特点是发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灼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发无定处,多见于小腿、头部、面部,新生儿多发生于臀部。 (三)护理评估 1.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体温变化。 2.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3.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热蕴毒证、湿热蕴毒证、胎火蕴毒证。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局部皮肤完整。 (3)下肢丹毒,抬高患肢,以利于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皮损的颜色、水肿、疼痛的程度,做好记录。如见全身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是为毒邪内攻之险症。应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的情况。 3.给药护理。 (1)口服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症状消失后,仍需继续服药数天,以防复发。 (2)外敷药时,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如有小面积破溃、局部出现红疹、瘙痒时,报告医师。 ( 3 )注意保持外敷药湿润。 4.饮食护理。 (1)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食荤腥及辛辣刺激之品。毒邪内攻者宜半流质饮食,湿热内蕴者宜食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如玉米粥、西瓜及冬瓜汤等。

(2)高热者,多饮淡茶水和清凉饮料,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5.生活护理。 (1)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及皮肤抗病能力。 ( 2 )病重者宜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3)保持患者个人卫生,防止皮肤损伤,避免毒邪入侵。 6.情志护理:注意稳定患者情绪,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积极配合治疗。 7.起居护理。 (1)患者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床边隔离,多饮水,不宜吹风日晒。 ( 2 )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 8.临证(症)施护。 (1)体温超过39 C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针刺

丹毒患者的日常注意事项

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该疾病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常见的发病部位是面部以及四肢,不仅会对患者的外在形象产生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于患者的健康也是有很大的威胁的。 丹毒患者日常要注意什么呢?专家说,丹毒的注意事项有以下几个: 1、饮食注意:丹毒患者在饮食上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的,如:禁止吃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禁止吃容易产生过敏的食物、禁止烟酒以及咖啡等,这些都是丹毒患者应该忌口的。而最合理的饮食方式就是,以清淡为主,多吃瓜果蔬菜,荤素搭配要合理,同营养也要跟得上,这样才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以及抵抗力。 2、注意休息:在平时的作息习惯上,丹毒患者一定要养成合理的作息时间,平时注意劳逸结合。千万不能熬夜、加班或者通宵,这些都是会加重丹毒的发病进程的。特别是每天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三点之间,一定要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因为很多的身体机能都是在这个时间段进行运作的。 3、卫生注意:丹毒也是有很多的病菌引起的,而平时的卫生要是做的不到位的话,也是会引起丹毒或者使丹毒恶化的。因此,大家在平时的卫生习惯上也要多下些功夫,不管是自身的卫生还是周围的环境卫生,大家一定要积极处理,同时,居住的地方最好是采光好、通风透气的,这样就不会出现潮湿等现象,对于丹毒的预防以及治疗也是很有帮助的 丹毒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疾病,丹毒对患者身体健康产生的严重影响,此病可以引发多种疾病,而且容易复发,给患者带来很多困扰。 1、丹毒会损害肌肤:丹毒红肿向四周蔓延时,中央的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足癣或丝虫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的反复发作。有时可引起皮下淋巴管阻塞、增生而形成橡皮腿。并可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 2、丹毒影响生活和工作:丹毒常以寒战、发热起病,可有全身不适、恶心及呕吐等症状,继而局部出现与正常皮肤分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表面紧张发亮,并向周围迅速扩展,触之有热感,压痛明显,有时皮损表面可出现大小不一的水疱。

丹毒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丹毒该怎么办

丹毒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得了丹毒该怎么办 丹毒最有效的西医治疗方法 一、治疗 1.全身治疗原则为除去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原发病灶,全身症状严重者应给予必要的支持疗法。 2.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可静脉或肌肉注射,体温恢复正常后仍要坚持治疗2周左右。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生素也可应用。 3.局部治疗原则为消炎。局部可选用各种抗生素软膏、丹毒软膏、20%鱼石脂软膏或纯鱼石脂贴敷。患部周围可涂2%碘酊或用0.1%依沙吖啶(利凡诺)溶液湿敷。 对慢性复发性足癣及以下肢静脉曲张为其病因者,氦氖激光、紫外线及浅层X 线照射治疗有效,链球菌抗毒素局部注射可预防复发。 二、预后 婴儿和年老体弱的患者,如治疗不及时,常可发生肾炎、皮下脓肿及败血症等并发症,预后危重。婴儿如发生丹毒可导致败血症,死亡率较高。 丹毒最有效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医 1.中医疗法: 二、辨证选方 1.风热化火 治法:散风清火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牛蒡子15g,薄荷(后下)10g,僵蚕12g,生山栀10g,黄芩10g,黄连10g,板蓝根30g,银花12g,连翘12g,赤芍12g,丹皮12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大便干结者加生大黄、元明粉;咽痛加玄参、生地。 2.肝脾湿热 治法:清肝泄热利湿。 方药:柴胡清肝汤或花斑解毒汤加减:柴胡12g,黄芩10g,生山栀10g,龙胆草30g,生地15g,丹皮15g,赤芍10g,银花15g,连翘12g,车前子(另包)30g,生甘草5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3.湿热化火 治法:利湿清热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紫花地丁15g,,银花10g,连翘20g,赤芍15g,丹皮15g,川牛膝15g,赤苓12g,车前子(另包)30g,粉萆薢14g,生苡仁

丹毒拔罐疗法

取穴方一阿是穴(患部)、大椎、曲池(双)、委中(双)。发于上部者,配合谷、尺泽;发于下部者配血海、足三里、解溪、太冲。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用三棱针快速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10-15分钟,以每穴出血量约0.5-1毫升为度。其中解溪、太冲点刺出血,不拔罐。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屡用效佳。一般1-2疗程即愈。 取穴方二膈俞、大椎、委中。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或梅花针叩刺后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或梅花针叩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拔罐10-15分钟。隔日治疗1次。 主治:丹毒。 效果:屡用皆效。 取穴方三大椎、厥阴俞。上部配曲池、肩外俞;下部配委中、血海。 方法:采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以毫针用泻法针刺,然后拔罐5-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 效果:临床多年,效果甚佳。一般1-2疗程即效或痊愈。 附记:笔者师传经验。 取穴方四大椎、委中。上部配曲池、合谷;下部配阴陵泉、血海。 方法: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丹毒。 效果:屡用皆效。 取穴方五大椎、身柱、肺俞、肩外俞、曲池、病变周围的健康皮肤处。 方法: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头面部丹毒。 效果:屡用多效。

附穴方六委中、血海、三焦俞、大肠俞、环跳、次(骨+谬)、病变区周围的健康皮肤处。 方法:用单纯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主治:下肢丹毒。 效果:多年使用,效果甚佳。曾治疗15例,经治2-3疗程,均获痊愈。

一例丹毒病人护理体会

一例丹毒病人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8-12-04T11:32:34.20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9期作者:毛嘉 [导读] 湖南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四病室湖南长沙 410000 【关键词】丹毒;治疗;护理;预防 丹毒(erysipelas)是一种细菌导致的急性皮肤浅层感染,常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而入侵,如足癣、刺伤等侵入,继而引起皮内网状淋巴管的急性感染,故又称急性网状淋巴管炎。本病多发生于下肢和面部,通常起病急,蔓延快,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局部可出现界限清楚的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可褪色,可有烧灼样痛。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可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全身反应。丹毒经及时治疗可基本治愈,但复发率较高,反复发作的丹毒,又称为复发性丹毒,可致局部淋巴管阻塞,淋巴液回流障碍,组织增厚,形成象皮肿。少数严重患者可引起脑膜炎、急性肾炎、心内膜炎,甚至败血症,预后甚为严重。因此,丹毒的防治十分重要。我科于2018年6月28日收治一例丹毒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并制定出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后,患者痊愈出院,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现将次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6岁。因“左下肢红肿热痛3日”入院。患者三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小腿部皮肤疼痛、灼热感、大面积红肿,伴局部皮温升高。小腿内侧皮肤可见成片浅黄色水泡,无破损,无渗出,无皮屑。当时无头晕头痛,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纳可,寐安,二便调。今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以“丹毒”收入我科;高血压病史,诉自服施慧达(具体用量不详,血压不详)。手术史:1998年行胆囊切除术(具体情况不详),腹部有一15cm疤痕。2015年左踝关节骨折,内侧可见一7cm疤痕、外侧可见一15cm疤痕。否认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病史,无心脏、血液、内分泌及神经系统疾病史,否认外伤、中毒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未询及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2 治疗 2.1 中医治疗 龙胆10g、车前子10g、木通10g、黄芩10g、炒栀子10g、当归12g、生地黄20g、麸炒泽泻10g、麸炒柴胡12g、甘草6g、牛蒡子15g、黄连10g、淡竹叶10g、大黄5g、羚羊角超微1g、川芎12g煎煮成7剂,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2.2 全身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遵医嘱抗生素治疗选用头孢美唑钠(0.5g)4支*0.9% NS100ml Bid,0.9% NS 250ml*注射用转化糖qd,0.9% NS100ml*奥美拉唑(20mg)2支 qd。并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仍继续应用3~5日,以免丹毒复发。 2.3 局部治疗 患肢抬高,局部用50%硫酸镁液湿热敷及复方消炎散外敷以消炎散肿,并配合红外线照射疗法。 3.护理 3.1 一般护理 3.1.1 体位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患肢制动,抬高30度左右,有利于水肿消退。 3.1.2 饮食护理 饮食清淡,宜低盐低糖、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多吃新鲜蔬果,忌辛辣油腻;指导病人在发病期间要戒烟、戒酒; 3.1.3 环境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为防止接触性传染,不与家人共用洁具;3.1.4病房内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新鲜,注意通风;接触患者及周围环境前后均要洗手消毒,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2 皮肤护理 3.2.1 全身护理 指导患者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并保持清洁,皮肤若感到瘙痒,不可用力抓挠,以免加重感染; 3.2.2 局部患处护理 患处要充分暴露,避免热源,避免碰撞,避免压迫;每天要用温水洗脚,切忌用太热的水烫脚;局部敷药时应将药物直接敷于患处皮肤,敷药时宜均匀、轻柔,以便于药物充分渗透;每日用皮尺于同一部位测量肿胀患肢的周径,以了解肿胀缓解情况 3.3 心理护理 3.3.1 患者家属 家属、好友对患者应多加关心,亲友可以多陪陪患者,让患者的心情愉悦,来自亲友的支持会给患者无穷的心理能量。 3.3.2 患者 病人常因患处皮肤红肿疼痛导致行动不便或局部水泡导致自卑、焦虑、忧愁。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和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向病人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并缓解其不安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的重要性,给予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4 药物相关护理 丹毒因需长期足量应用抗感染药物可致病人菌群失调,多注意病人口腔有无真菌感染。 4.体会 4.1 抗生素应正规、及时、足量使用。首次发病的病人常因使用抗生素效果明显而不遵医嘱用药,导致丹毒不能彻底治愈而复发。而首次用药若没有足量用药,再发时再用原来的药可能会导致效果不佳。所以,应向病人做好宣教,积极配合治疗。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摘要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以急性败血症、亚急性皮肤疹块、慢性疣状心内膜炎、皮肤坏死和多发性非化脓性关节炎为特征。该病能感染各年龄阶段的猪,但主要侵害育成猪和架子猪。猪丹毒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各地养猪的规模化和技术化,加之实施以免疫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猪丹毒的防治水平不断提高,猪丹毒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由于近年来有的猪场忽略了猪丹毒等细菌性疾病的免疫预防,致使猪丹毒又有了流行的趋势。免疫接种和使用青霉素是防治猪丹毒的最有效、最简便最低廉的措施。 关键字:猪丹毒,特征,防治 目录 1.病原 (4) 1.1 分类、形态和特征 (4) 1.2 培养特性 (4) 1.3 血清型及其致病性 (5) 2.流行病学 (5) 2.1 传染源 (5) 2.2 传播途径 (5) 2.3 易感动物 (5) 2.4 流行特点 (5) 3.临床症状 (5)

3.1 特急性型 (5) 3.2 急性败血性 (6) 3.3 亚急性疹块型 (6) 3.4 慢性型 (6) 3.5 隐形型 (6) 4.病理变化 (7) 4.1 特急性型 (7) 4.2 急性型 (7) 4.3 亚急性型 (7) 4.4 慢性型 (7) 4.5 隐形型 (7) 5 诊断 (7) 5.1 典型临床特征 (7) 5.2 实验室诊断 (8) 5.3 鉴别诊断 (9) 6 防治 (9) 6.1 急性败血型治疗方法 (9) 6.2 亚急性型猪丹毒治疗 (10) 6.3 慢性型猪丹毒治疗 (10) 6.4 隐形型 (10) 6.5 预防 (11) 7 防治体会 (11) 参考文献 (11) 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 猪丹毒(swine erysipelas)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俗称“打火印”,是猪传染病中重要而古老的病种之一。该病主要侵害架子猪,特征性病理变化为急性型的败血症全身变化、亚急性型的特征性疹块变化以及慢性型的关节炎、心内膜炎和皮肤坏死等[1]。该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至今世界各国尚未彻底净化该病,常给养猪业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呈世界性分布,对人类健康也易构成威胁[2]。1878 年,首次发现猪丹毒病。该病在我国最早发现于四川,1946 年以后,其他各省相继有所报道,是威胁我国养猪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3]。 1.病原 1.1 分类、形态和特征 猪丹毒的病原为丹毒丝菌属红斑丹毒丝菌,习惯上又称之为猪丹毒杆菌,是

左下肢丹毒

左下肢丹毒 患者张桂贞,女,78岁,主因左下肢肿痛伴发热(体温最高39℃)1周于08.3.25入院治疗。入院前于急诊查学常规:WBC17.0×109/L,其余正常,给予头孢吡肟2g/q12h治疗7天,体温有所减退,但未降至正常。查体:患者诉反酸,左下肢红肿可见略吸收,有水泡形成,且水泡破溃,有少许浆液性分泌物。诊断:左下肢丹毒。患者既往冠心病史8年,于3年前行冠脉搭桥手术,无足癣病史。平素规律服用阿斯匹林0.1g/qd,倍他乐克25mg/qd,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索尼特) 60mg/qd。 入院后检查患者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ESR均无异常。 入院后给予NS100ml+阿乐欣(注射用阿洛西林钠)4g/q8h联合盐酸莫西沙星片(拜复乐)0.4g/qd/po抗感染;龙胆紫外用;NS100ml+泮托拉唑40mg/qd抑制胃酸;5%G250ml+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异舒吉) 10mg/qd扩冠;同时口服:阿斯匹林0.1g/qd、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索尼特) 60mg/qd、倍他乐克25mg/qd、单硝酸异山梨酯(欣康)20mg/tid。 患者自3-25至4月3日左下肢疼痛减轻、反酸减轻、水泡破溃处逐渐结痂,左下肢痛明显减轻,但仍低热,患处皮温高,感染控制不理想;且血压控制不理想,处于160/90mmHg左右。 4-2:考虑可能存在厌氧菌感染,给予奥硝唑0.5 g/qd静点。 4-3:仍低热,左下肢疼痛加重,血压160/90mmHg。感染控制不理想,停用阿乐欣、奥硝唑,改用NS100ml+青霉素钠160万U/q6h;外用如意金黄散,以醋调制;加用氨氯地平控制血压。 4-4至4-10未再发热,左下肢疼痛消失,红肿明显消退,于4-10出院。带药:希刻劳0.25/tid×5、倍他乐克25mg/qd×14、阿斯匹林0.1/qd×14。 分析: 1、首先应关注治疗用药的选择 丹毒(erysipelas)系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真皮炎症。中医称为火丹、流火。多由足癣或下肢外伤引起。治疗上应采取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首选药物为青霉素G,可选用红霉素或复方磺胺类药物。局部可外涂20%~30%鱼石脂软膏,或用0.1%雷夫奴尔溶液湿敷。中后期红肿稍

丹毒真菌治疗

★一个星期为一个疗程,一般一至两个疗程。 ★马勃10克,黄伞10克、革耳10克,白僵蚕10克,苦白蹄5克混合外用。★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 大秃马勃 【其他名称】大马勃、巨马勃、马粪包、热砂芒。 【分布地区】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中南等地区。 【科属分类】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腹菌纲(Gasteromycetes)马勃目(Lycoperdales)马勃科(Lycoperdaceae)【性状介绍】子实体球形至近球形,直径15~25厘米或更大,不孕基部无或很小,包被初为白色,后变浅黄色或淡绿黄色,初微具绒毛,后变光滑,薄,脆,成熟后不规则地块状剥离,由膜状外包被和较厚内包被组成。孢体浅黄色,后变橄榄色。孢丝长,稍分枝,具横隔但稀少,浅橄榄色,粗2.5~6微米。孢子球形,光滑,或有时具细微小疣,浅橄榄色,直径4~6微米。 【生长环境】单生或群生于草地。 【成分药理】①含有酯类化合物、氨基酸、地衣酸、尿素、麦角固醇、淀粉酶和溴<100微克/千克。孢子水提取物含有效成分马勃素(calvacin),是一种对热中度稳定的粘蛋白,对小白鼠肉瘤S-180和肉瘤MA387及Carbb、金鼠肉瘤效果较好,对多种动物瘤株均有抑制作用。清肺利咽,止血消肿,解毒治伤。大秃马勃的担子果经水提、乙醇沉淀、酶解、Sepharose 2B 柱层析,得均一性组分CGⅢ。CGⅢ对由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壳炎,甲醛致小鼠水肿,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显著延长小鼠热板反应时间。CGⅡ对供试微生物菌株无毒性。 【性味归经】辛,平。入肺经。 【功能主治】中药治肺热咳嗽,慢性扁桃体炎,咽喉肿痛,音哑,吐血,衄血,痔疮出血,外伤出血。蒙药治创伤出血,鼻出血,便血,尿血,吐血,咳血,月经过多,毒蛇咬伤,烧伤。

猪丹毒的症状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丝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是: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慢性型为非化浓性关节炎和疣状心内膜炎。诊断要点 (1)流行性特点本病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北方地区以夏季炎热、多雨季节流行最盛,而在南方地区则在冬春季节流行。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传染,有时爆发流行。以4-6月龄的架子猪发病最多;在流行初期猪群中,往往突然死亡1-2头健壮大猪,以后出现较多的发病或死亡病猪;如能及时用青霉素治疗,常能得到显著疗效,终止此病的流行。 (2)临诊特征 急性型:比较常见,精神不振、体温42~43℃不退,以突然爆发,死亡率高。发病初期个别猪无症状突然死亡,食欲下降,结膜充血,粪便干硬,附有粘液,小猪后期下痢。耳、颈、背等部位皮肤潮红、发紫。临死前腋下、股内、腹内有大小形状不一的红斑,指压退色。常于3~4天死亡。发病后死亡率达80%~90%。 亚急性型(荨麻疹型):皮肤出现疹块,颜色紫红色,在胸部、颈部、腹部、背部、四肢等处出现,俗称“打火印”。手指压退色。疹块突出皮肤2~3毫米,可于几天后消退干枯,干枯后形成棕色痂皮,同时伴有口渴、便秘、呕吐、体温高症状。需要注意的是,也有不少病猪在发病过程中,症状恶化而转变为急性型而死。病程约1~2周。 慢性型: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常见关节炎,关节肿大、变形、疼痛、跛行、僵直。溃疡性或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心律不齐、呼吸困难、贫血。病程数周至数月。剖检病变 <1>急性型的死猪以败血症的全身变化和肾、脾肿大为特征;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或有出血。肾浴血肿大,呈似大紫肾,包膜散在弥漫暗灰色不规则斑纹,被膜易剥离,呈花斑肾。脾充血肿大,紫红色;切面外翻隆起,脆软的髓质易于刮下。胃底及,幽门部粘膜弥漫性出血和小点出血尤其严重。 <2>慢性型的死猪,可见左心二尖瓣有菜花样赘生物,或有关节炎。 防治方法 (1)做好预防注射,详见本册免疫与疫苗部分。 (2)及时用青霉素按公斤体重1.5-3万单位,每天2-3次肌注,连用3-5天。绝大多数病例的疗效良好,极少数不见效,可选用氧哌嗪青霉素,若与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合用,疗效更好。 (3)在非疫区搞好猪场的卫生、消毒等工作,可免受猪丹毒丝菌感染。 治疗方法

丹毒护理常规

丹毒 丹毒指以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特征得一种病证、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素体血分有热,或湿热火毒之邪侵人肌肤破损处,郁于肌肤而发。 (二)临床表现 本病特点就是发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灼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发无定处,多见于小腿、头部、面部,新生儿多发生于臀部。 (三)护理评估 1、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体温变化。 2、患者对疾病得认识程度。 3。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热蕴毒证、湿热蕴毒证、胎火蕴毒证。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局部皮肤完整。 (3)下肢丹毒,抬高患肢,以利于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病情得变化,皮损得颜色、水肿、疼痛得程度,做好记录。如见全身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就是为毒邪内攻之险症。应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疼痛得部位、性质、程度得情况、 3。给药护理、 (1)口服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症状消失后,仍需继续服药数天,以防复发。 (2)外敷药时,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如有小面积破溃、局部出现红疹、瘙痒时,报告医师。 (3)注意保持外敷药湿润、 4、饮食护理。 (1)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食荤腥及辛辣刺激之品。毒邪内

攻者宜半流质饮食,湿热内蕴者宜食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如玉米粥、西瓜及冬瓜汤等。 (2)高热者,多饮淡茶水与清凉饮料,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得半流质饮食。 5、生活护理。 (1)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及皮肤抗病能力。 (2)病重者宜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3)保持患者个人卫生,防止皮肤损伤,避免毒邪入侵。 6、情志护理:注意稳定患者情绪,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积极配合治疗。 7、起居护理。 (1)患者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床边隔离,多饮水,不宜吹风日晒。 (2)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 8.临证(症)施护。 (1)体温超过39℃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针刺合谷、内关、曲池等穴。 (2)病变位于眼脸部,遵医嘱用外涂药,应妥善包扎、固定,

猪丹毒治疗方案

猪丹毒 1、病因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所引起的传染病。急性猪丹毒的特征为败血症和突然死亡。亚急性猪丹毒患猪的皮肤则可能出现红色疹块。 2、流行病学 猪丹毒杆菌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猪丹毒杆菌常由消化道侵入,随之繁殖于扁桃腺,继而造成病菌侵进血液循环。严重的菌血症迅速变成全身性败血症和突然死亡。稍后,病菌可滞留在皮肤,关节或心脏瓣膜,转变成亚急性及慢性型。 患猪主要为3月龄至上市龄猪群。有时候,后备年轻母猪亦感染。 3、临床症状与皮肤病变特征 其特征是一只或数只猪突然死亡。患猪体温升至42℃以上,高热稽留。急性猪丹毒的怀孕母猪常发生流产。感染后2-3天皮肤呈凸起的红色区域,此红斑大小形状不一。病好转时红斑可消失,病恶化时则融合成片。 亚急性疹块型:其特征是皮肤表现出疹块。通常发病后2—3天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位的皮肤发生疹块,呈方块形,菱形,偶呈圆形,稍突于皮肤表面。初期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瘀血,紫蓝色,压之不褪。 慢性型以跛行和皮肤坏死为特征。发病初期为关节疼痛和发热,随后变成肿胀和僵硬。 急性病例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部分初期病猪皮肤发生潮红,继而发紫,以耳、颈、背等部位较多见,指压褪色,指去复原,病程为3~4天,不死转为疹块型和慢性型。 猪丹毒的典型病变是皮肤红斑与疹块。慢性猪丹毒患畜的几个关节可见非化脓性关节炎。其他内部器官有时出现梗塞,特别是心瓣膜炎症时。 4、防治 基本原则发生后应立即使用药物控制,晚期治疗效果不理想。 1 对发病猪立即使用注射给药

芪泰素15毫升+比肟求1支 打120斤猪连用3天 2 对发病猪场全群混饲给药 优舒克1000g+黄芪多糖500克拌料1吨 连续使用1~2周。

丹毒的治疗方法

丹毒的治疗方法 我们都知道,皮肤疾病大多是威胁性比较小的病症,可是丹毒却并不如此。专家表示,丹毒发生之后,若没能得到及时的控制与治疗,其就会引发败血症等严重性疾病,继而伤害我们的生命。那么,你了解丹毒的治疗方法吗?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丹毒的治疗方法”,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丹毒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一、概述 丹毒(erysipelas)是发生于皮肤和黏膜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常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通常起病急,蔓延快,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局部可出现界限清楚的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可褪色,可有烧灼样痛。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可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全身反应。治愈后容易复发。 二、病因 丹毒的病原菌常为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亦可由B、C 和G型链球菌所致。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患者常先有皮肤或黏膜的某种病损,如皮肤损伤、足癣、口腔溃疡、鼻窦炎等,发病后淋巴管分布区域的皮肤出现炎症反应,常累及引流区淋巴结,病变蔓延较快,常有全身反应,但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

三、临床表现 1.好发部位 以小腿多见,头面次之,婴儿多见于腹部。 2.局部症状 局部皮肤呈片状红疹,颜色鲜红,中间较淡,边缘清楚,略隆起。用手指轻压,红色即可消退,淡松压后红色即很快恢复。在红肿向四周蔓延时,中央红色消退、脱屑,颜色转为棕黄。红肿区有时可发生水疱,局部有烧灼样痛,附近淋巴结常肿大,疼痛。足癣或血丝虫感染可引起下肢丹毒反复发作,有时还可导致淋巴水肿,甚至发展为橡皮肿。较多见于下肢及颜面部,亦可见于其他部位,婴儿多见于腹部。 3.全身症状 患者常有头痛、畏寒、高热、乏力、食欲减退和全身不适等。 4.其他 若于某处多次复发者,称复发性丹毒。患病时间长,可引起慢性淋巴肿。发于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称为“象皮肿”。婴儿及年老体弱者可继发肾炎及败血症,皮损消退后可遗留色素沉着。 四、检查 1.血液常规检查如白细胞计数等; 2.约5%患者血培养阳性;

丹毒

丹毒是皮肤突然发红,色如丹涂脂染的一种急性疾病,又称丹燥。根据其发病部位和临床表现之不同,中医文献中有不同的名称:发生于头、面部者,称抱头火丹;发生于胁下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生于下肢者,称流火或腿游风;新生儿丹毒,发无定处,称赤游丹。本病西医也称为丹毒。 丹毒的诊断要点 皮疹好发于小腿和面部,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 发病急骤。常见有恶寒,发热,疲倦乏力,头痛骨楚,纳呆,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 皮疹为略高于皮肤表面的红斑,掀热肿胀,色如涂丹,压之褪色,放手后即恢复原状,表面紧张发亮,与正常皮肤界限清楚,常迅速向四周扩展。严重者红斑表面可发生水疱或大疱,更严重者可发展成坏疽。 自觉局部灼热疼痛。皮疹附近淋巴结常肿大。 较严重者可见高热持续不退。若热毒内陷,则见烦躁,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或黄糙,脉洪数等证。病程为急性经过。 可复发。反复发作者称为慢性复发性丹毒;日久可继发形成象皮肿(以小腿多见)。 本病应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某种外界物质的病史,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皮疹多为在红斑上有密集的水疱(或有大疱),境界清楚,自觉灼热瘙痒而一般无疼痛感。 检查血象,白细胞常明显增高,分类常见嗜中性粒细胞增加。 本病主要治疗方法是清热凉血解毒,并宜结合外治法。 丹毒的辨证论治 风热火毒型 【证见】皮疹发生于头面部,伴有恶寒或寒战,高热,头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纳呆,口渴,咽干,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洪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佐以祛风。 【方药】 1.主方普济消毒饮(李东垣方,录自《医方集解》)加减 处方:黄芩、牛蒡子、柴胡、玄参、牡丹皮各12克,黄连、桔梗、升麻各9克,连翘、板蓝根各15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甘草5克,薄荷5克(后下)。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片,口服,每次3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清开灵口服液,口服,每次1支(1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肝胆火盛型 【证见】皮疹发生于胁下腰胯部,成大片状。伴有发热,恶寒,口苦,咽干,目赤,胸胁部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或弦滑数。 【治法】泻肝火,利湿热。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李东垣方,录自《古今医方集成》)加减 处方: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泽泻、木通、牡丹皮各12克,车前子15克,生地黄25克,生甘草5克,水牛角30克(先煎),生大黄12克(后下)。水煎服,每日l剂。 2.中成药 (1)龙胆泻肝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2)双黄连注射液,每次3.6克,加入5%葡萄糖溶液500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3)龙胆泻肝颗粒,口服,每次1—2包(4—8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 火毒挟湿型 【证见】皮疹发生于小腿、足背部,或并见水疱、大疱。伴有恶寒,发热,疲倦乏力,头痛,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丹毒

丹毒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丹毒英文名称:erysipelas 定义:以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应用学科:中医药学(一级学科);外科疾病(二级学科);疮疡疾病(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 丹毒(Erysipelas) 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丹毒虽以“毒”命名,却并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真皮炎症。其病原菌是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多由皮肤或粘膜破伤而侵入,但亦可由血行感染。 简介 丹毒虽然只是皮肤病,却严重影响个人形象,给患者的工作、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丹毒的发生常伴随有皮肤粘膜的擦伤及其他细微不易发现的皮肤破损,如足癣、虫咬等皮肤疾病诱因,尤其不清洁的伤口更易感染,故平时应积极预防和治疗足癣,对皮肤粘膜的小伤口及时消毒处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尤其是婴幼儿皮肤柔嫩,很容易造成损伤,故要精心照护。糖尿病患者皮肤最易发生细菌感染,一旦出现小的感染源应积极处理,防止病灶的扩散引发丹毒。中医古方蒲银散快速驱除丹毒感染,全面调养,保障身体健康。针灸治疗本病的现代报道,虽在五十、六十年即有,但例数少且多为内部资料[1]。1959年3月10日,上海“新闻日报”曾刊载耳针治疗本病的通讯。最近十余年来,有关文献开始迅速增多。一系列工作证实,针灸对本病是确有效果的。有人曾对各种软组织炎症进行疗效分析,发现针灸对蜂窝织炎和丹毒收效最快[3];另有人治疗急性发作的丹毒,平均治愈天数仅为9.6天[4]。而穴位刺激法上则以剌血法用得最为广泛。本病可在原部位反复发作,称复发性丹毒。患病日久,可引起慢性淋巴水肿。发生在小腿的慢性淋巴水肿,亦称象皮腿。丹毒的典型病理变化是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真皮中有广泛的脓性白细胞浸润,可深达皮下组织。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及血中白细胞增高,可诊断为丹毒。但应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外界刺激物的病史,无全身症状,有瘙痒;蜂窝织炎为境界不清的弥漫性浸润潮红,显著凹陷性水肿,不软化破溃,愈后结疤。丹毒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并适当隔离。如病在下肢,则应卧床,抬高患肢。药物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口服或静脉滴注。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红霉素或磺胺类药物。局部可外涂20%~30%鱼石脂软膏,或用0.1%雷夫奴尔溶液湿敷。 丹毒病因 丹毒的病原菌为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偶有C型或c型链球菌所致。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故鼻部炎症、抠鼻、掏耳、足癣等因素常成为丹毒的诱因,病原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其他如营养不良、过分酗酒、丙种球蛋白缺陷及肾性水肿等皆可为丹毒的促发因素。 丹毒的发病机理 (Erysipelas) 本病系由B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火丹"。 丹毒的临床表现 发病前有全身不适、寒战、恶心等症状,继而局部出现边界的水肿性鲜红斑,迅速向四周扩大,皮损表面可出现水疱,自觉灼热疼痛,可伴发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多见于颜面及小腿部,面部损害发病前常存鼻前庭炎或外耳道炎,小腿损害常与脚癣有关。并常有复发倾向,复发时症状往往较轻。婴儿多见于腹部,脐部感染有关。愈后遗留有色素沉着。需与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鉴别。 〖临床特点〗 一、病因: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名中医治丹毒四个秘方

名中医治丹毒四个秘方 治丹毒秘方(3首) 2.1蝎槟导滞汤 【来源】余步卿,《浙江中医医院学报》(6)1980年 【组成】全蝎(或蝎尾)4只(研吞)、槟榔、生甘草各4.5克,川牛膝、炙甲片、桃仁各9 克,红花、独活各3克,赤芍、黄柏各6克,忍冬藤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化湿清热,疏结导滞。 【方解】本方是已故名医余步卿用以治疗流火早期的经验方。方中的独活、黄柏、生 甘草化湿清热;忍冬藤解毒通络;以全蝎搜风、散结、通络;槟榔、川牛膝、炙甲片、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疏结导滞,且牛膝导药下行直达病所,故兼之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化湿清热、疏结导滞之功。用之临床,一般三四剂即可见效。 【主治】流火早期(下肢丹毒)。鲁贤昌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本方不但对流火早期 有效,而且对流火中、晚期(除化脓者外)和多种下肢疾患,如热痹、血栓性静脉炎、炎性肿块、手术后感染和伤筋瘀肿疼痛,人造血管术后栓塞等均可主之。 【加减】如有表证,发冷发热,脉浮数、舌苔白腻,可加薄荷、苏梗;热重烦躁,舌 苔黄腻,去红花,加焦山栀、黄芩、丹皮;脘闷欲呕,去桃仁、炙甲片、独活,加藿香、姜半夏、广郁金、炒枳壳;肿硬痛剧,加乳香、桑寄生;皮色潮红、光亮肿大者,去炙甲片、红花,加晚蚕砂、地骷髅、绵茵陈。 鲁贤昌用药经验:如方中缺全蝎,可用地鳖虫、地龙或蜈蚣代替;槟榔用量可酌情增 加;高热时,去独活、红花、炙甲片,加金银花、紫花地丁、半枝莲、丹皮等。

在内服药治疗的同时,也可适当配合外治:如腹股沟淋巴结坚硬肿大,可用温经通络 的薄贴盖之;局部红肿较剧者,可加用如意金黄散外敷。 【疗效】临床屡用,均获良效。鲁贤昌临床验证流火(下肢丹毒)、血栓性静脉炎、人 造血管术后栓塞各1例、均获痊愈。多年临床使用,用治上述各病症,证明均有良好效果。2.2鹿角阳和汤 【来源】郑锦章,《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鹿角霜30克,麻黄5克,熟地30克,肉桂5克,白芥子3克,炮姜1.5克,川椒5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头二煎温服、第三煎熏洗患处。 【功用】温阳解毒、利湿消肿。 【方解】慢性丹毒出现局部漫肿,疼痛不著,患处皮温稍低,皮色苍白或紫暗,自觉 木胀感等是虚寒之象,故方用麻黄开腠,可助解散寒凝;取肉桂壮元阳、益火之源,以消 阴翳;炮姜守而不走,助肉桂温中散寒;白芥子对皮里膜外的寒凝有消散之功;方中重用 熟地补血生精填髓,扶正以驱邪。且熟地与麻黄同用,既能缓麻黄发表,又能去熟地滋腻; 川椒温经散寒;鹿角霜功力不及鹿角,故用量较大,取其温补肾阳兼能散瘀消肿而治虚寒 性疮疡。合用共奏温阳解毒、利湿消肿之功,故用之多效。 【主治】慢性丹毒。 【加减】局部皮色紫暗,加丹皮20克,红花6克,鸡血藤30克;疼痛加乳香、没药各6 克。 【疗效】治疗17例慢性丹毒虚寒型,除1例转口腔医院,2例下肢呈慢性水肿样而中断 治疗外,其余均获良效。 2.3解毒清热汤

中医如何治疗丹毒

中医如何治疗丹毒? 中医学认为,丹毒的病因以火毒为主,可由风湿热诸邪化火而致。其中发于颜面者,又称抱头火丹或大头瘟;发于下肢者,称为流火;发生于新生儿或小儿的丹毒,称赤游丹或游火。辨证论治可分为四型。 (1)风热火炽证见于头面、耳项、臂膊等处,灼红,重则双目合缝,不能睁开。伴见口渴引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以散风清热解毒为主,方以化斑解毒汤加减。 (2)肝经郁火证发于胸腹、腰背、胁肋、脐周等处,红肿,向四周扩展,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以清肝利湿解热为法,方以柴胡清肝汤加减。 (3)湿热火盛证常发于下肢腿股、足背等处,红肿灼热,向上蔓延,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行走困难。伴见纳少,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解毒为法,方以利水渗湿汤加减。 (4)毒热入营证重证者范围较大,可见神昏谵语,躁动不安,恶心呕吐等诸逆证。治以凉血解毒,清心开窍,方用清温败毒饮加减。水煎服,日1剂。神昏谵语者,加用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或牛黄清心丸,选用一种。 局部可用清热解毒之中药外敷。初期用仙人掌、马齿苋、芙蓉叶、绿豆等,任选一种,捣烂外敷,干则换之。中后期红肿稍退,可改用金黄膏或如意金黄散,蜜水调敷。 对反复发作的丹毒,可服药预防:生薏仁米30g。每日煎服1次。 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并与健康人隔离,避免接触。忌食辛辣、荤腥、油腻之品,多吃蔬菜、水果。 丹毒(erysipelas)系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的急性真皮炎症。中医称为火丹、流火。 脚气是真菌感染,造成皮肤损伤,容易继发细菌感染,引起淋巴管、网发炎,即丹毒。

一、病因: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二、先驱症状:畏寒、全身不适、高热,39~40℃ 三、好发部位:小腿、颜面部。 四、皮损特点:鲜红色水肿斑,表面紧张发亮,边界较清楚,严重者可发生水疱Fig1。 五、全身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热等 六、自觉症状:压痛明显,局部皮温高 七、预后:复发性丹毒引起慢性淋巴水肿,下肢反复发作可导致象皮肿。 八、实验检查: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白细胞增高 〖鉴别诊断〗接触性皮炎、蜂窝织炎、癣菌疹 〖预防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一、全身治疗: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480~800万单位/日静点,过敏者可用红霉素 二、积极治疗局部病灶如足癣、鼻炎等,下肢应抬高患肢。 三、支持疗法,对症处理。 四、局部治疗:呋喃西林液湿敷,外用抗菌素类软膏:如百多邦软膏等 五、物理疗法:紫外照射、音频电疗、超短波、红外线等

猪丹毒治疗方法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病程多为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的疹块型,转为慢性的多发生关节炎、心内膜炎。主要侵害架子猪。 一、猪丹毒症状图片 如有更多问题,欢迎点击下方(右侧)咨询技术老师解决问题! 一、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其它动物、人也可感染,称为类丹毒,良性经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炎热多雨季节多发。病猪、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损伤皮肤,吸血昆虫传播。 二、临床症状:潜伏期短的1天,长的7天。 急性型:常见,精神不振、体温42—43℃不退,以突然爆发,死亡

高。不食、呕吐,结膜充血,粪便干硬,附有粘液,小猪后期下痢。耳、颈、背皮肤潮红、发紫。临死前腋下、股内、腹内有不规则鲜红色斑块,指压退色后而融合一起。常于3—4天死亡。 慢性型:由急性型或亚急性型转变而来,也有原发性,常见关节炎,关节肿大、变形、疼痛、跛行、僵直。溃疡性或椰菜样疣状赘生性心内膜炎。心律不齐、呼吸困难、贫血。病程数周至数月。 如有更多问题,欢迎点击下方(右侧)咨询技术老师解决问题! 三、病理变化 急性型猪丹毒肠粘膜发生炎性水肿,胃底、幽门部严重,小肠、十二指肠、回肠粘膜上有小出血点,体表皮肤出现红斑,淋巴结肿大、充血,脾肿大呈樱桃红色或紫红色,质松软,包膜紧张,边缘纯圆,切面外翻,脾小梁和滤胞的结构模糊。肾脏表面、切面可见针尖状出血点,肿大。心包积水,心肌炎症变化,肝充血,红棕色。肺充血肿大。 疹块型:以皮肤疹块为特殊变化。 慢性型:溃疡性心内膜炎,增生,二尖瓣上有灰白色菜花赘生物,瓣膜变厚,肺充血,肾梗塞,关节肿大,变形。 四、猪丹毒诊断 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尸体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猪丹毒病应注意与其他疾病特别是与猪瘟、猪肺疫、猪流行性感冒、猪弓形虫病、

丹毒病110

丹毒病(丹毒)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丹毒的患者。 一、丹毒病(丹毒)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丹毒病(TCD 编码:TCD:BWC080)和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丹毒(ICD-10 编码:A46.X01)(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 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2-94)及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 (李曰 庆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年) 。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黄家驷外科学》(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丹毒病(丹毒)诊疗方案” 。丹毒病(丹毒)临床常见证候: (1)风热毒蕴证 (2)湿热毒蕴证 (3)毒热入营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协作组丹毒病(丹毒)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丹毒病(丹毒)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7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丹毒病(TCD 编码:TCD:BWC080)和丹毒(ICD-10 编码:A46.X01)。 的患者。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门诊治疗期 间不需特殊处理,或者其他疾病的治疗并不影响第一 诊断的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住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检查、血糖 (3)心电图 (4)胸部X线片 (5)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可选 用下肢血管彩超等。 (八)治疗方法 1.内治法: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一)风热毒蕴发于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肿胀疼痛,甚至发生水疱,眼胞肿胀难睁;伴恶寒发热,头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风热毒邪犯上,与血分热邪蕴结,郁阻肌肤,故见头面部皮肤掀红灼热,甚则发生水疱;经络 阻塞,气血不畅,故皮肤肿胀疼痛,甚则眼胞肿胀难睁,或伴头痛;风热毒邪与正气相争,故见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为邪热尚在表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大便于结者,加生大黄、芒硝以泻下通腑。 (二)湿热毒蕴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可伴轻度发热,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反复发作,可形成象皮腿。 辨证分析:湿热下注,复感外邪,湿热毒邪淤结于下肢,郁阻肌肤,经络阻塞,故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热毒炽盛,腐化肌肉,故甚者可至结毒化脓、肌肤坏死;湿邪中阻,故见胃纳不香;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湿性粘滞,与热胶结,故易反复发作。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方药: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肿胀甚窄或形成 象皮腿者,加苡米、防己、赤小豆、丝瓜络、鸡血藤以 利湿通络。 (三)毒热入营证:重证者范围较大,可见神昏谵语,躁动不安,恶心呕吐等诸逆证。 治法:清热解毒、镇痉开窍。 方药:紫雪散。并针对风热、湿热辩证口服普济消毒饮或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 2 .外治法 外用金黄膏外敷,1日换一次。7天为1疗程。外用药物过敏者禁用。 皮肤坏死者,若有积脓,可在坏死部位切一二个小口,以引流排脓,掺九一丹。 3.可辩证选用中成药口服 4.其他疗法:砭镰法:用七星针或三棱针叩刺患 部皮肤,放血泄毒。针灸疗法:主穴:地机、血海、三阴交、丰隆、太冲、阿是穴、四缝。亦可配合拔火罐,以减少丹毒的复发,此仅适用于下肢丹毒。 (九)完成路径标准 红肿热痛基本消失,患者无发热。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若出现辅助检查异常,需要明确异常原因,可能导致医疗费用增加。 2.既往合并其他系统疾病,治疗期间疾病发作或加重,需要治疗,可导致医疗费用增加,或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或出现严重并发症,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