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民族与中华民族概念_迟成勇

试析民族与中华民族概念_迟成勇
试析民族与中华民族概念_迟成勇

收稿日期:2009-07-28

作者简介:迟成勇(1966-),男,安徽合肥人,南京大学哲学博士,主要从事伦理道德与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 2009年第6期(总第113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试析民族与中华民族概念

迟成勇

(南京大学,南京210093)

摘 要:民族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汉语/民族0一词是为中国本土的词汇。由于中国近代革命的发展和世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民族0一词在国内开始普遍使用。一般而言,广义的民族,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或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民族;狭义的民族概念,通常指斯大林提出的民族概念。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阶级、国家消亡之后,民族将走向消亡。/多元一体0是中华民族的特色,其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总体。中华民族既是多元一体文化的主体,也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主体。在近现代中国,中华民族概念的确立,对于团结御侮、抗击列强,推动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形成

中图分类号:D 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09)06-0036-05

一、民族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民族0从词源学的角度可分解为/民0与/族0两个字。中国古代文献对/民0与/族0这两个字均有论述,如5尚书#五子之歌6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0,其中的/民0指称/百姓0;5吕氏春秋#异宝6说:/问其名族,则不肯告0,其中的/族0含有/家族0、/姓0的意思。但将它们合成/民族0一词使用,一般人认为始于1899年梁启超的5东籍月旦6一文。文中有/东方民族0、/泰西民族0、/民族变迁0、/民族竞争0等术语,这是汉语/民族0一词的最早来源。但是,近来有学者撰文指出,汉语/民族0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唐代[1]

。最早见于唐代李荃所著兵书5神机制敌太白阴经6的序言中:/夫心术者,上尊三皇,成五帝。贤人得之以霸四海,王九州;智人得之以守封疆,挫强敌;愚人得之以倾宗社,灭民族。0此/宗社0与/民族0一词虽不具有现代民族的含义,但

是汉语/民族0一词绝非近代的/舶来品0。汉语/民族0一词是为中国本土的词汇,其最早出处,或即在于此。进入20世纪后,由于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和世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民族0一词在国内开始普遍使用。

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认为,民族(na -ti o n)是一个充满感情色彩、在进行社会学定义时

最令人苦恼的概念[2]

。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则认为,界定民族概念/至今尚无一致通论或标准规则0[3]

。从世界范围的研究来说,对民族概念的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仍然没有统一起来。早在1903年,梁启超就运用瑞士)德国政治理论家、法学家布伦奇利的民族概念。布伦奇利认为,民族作为一个实在研究对象,具有8个基本规定性:根源于同居一地,根源于同一血统,同一人种生理体质,同一语言,同一文字,同一宗教,同一风俗,根源上共同进行经济社会活动[4]

。显然,布伦奇利的民族概念,把民族视为一个静态的实体,而忽视了民族是一个随着社会

#

36#

历史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动态实体,具有显著的形而上学色彩。因此,他的民族概念不能完全符合一个/民族0的生存与发展的实际状况。但布伦奇利的民族概念对于把握民族之间的区分仍然具有一定的意义。孙中山先生在5民族主义6一文中通过与/国家0概念的比较而对民族概念进行界定:/民族就是国族0,/由于王道自然力结合而成的是民族,由于霸道人为力结合而成的便是国家0。而所谓王道,就是/自然力便是王道0[5]。所谓自然力,孙中山先生又具体分析为血统、生活、语言、宗教与风俗习惯等五种力量。所以,民族的含义,就是由于同一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及风俗习惯等五种自然力而结合成的一种团体。一般而言,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以血缘、地缘为基本纽带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而且/不论怎样界定,民族都被认为是一个具有超越其内部的阶级、地位和地域分界特征的相对同族的实体0[6]。

民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民族,是指/既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和现代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也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民族,如中华民族、印度民族、阿拉伯民族、大洋洲民族等0[7]。狭义的民族概念,通常指斯大林提出的民族概念。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0[8]其中,/共同语言0,是同一民族内部人们交流思想和活动的工具,也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民族人们的思维;/共同地域0,是人们形成一个民族的客观条件;/共同经济生活0,是把人们凝聚为民族的物质基础,是人们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经济活动;/共同心理素质0,是指一个民族的精神、价值观及行为标准等。可见,民族是一个既包括一定的经济关系,又包括一定的思想关系的综合性的人群共同体,其中,经济关系居于主导地位,它决定着民族文化的实质,决定着整个民族的根本特征。但随着社会变迁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世界上有些民族并不完全具备斯大林的民族概念所内含的特征,但也还仍然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而存在。斯大林的民族概念是针对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即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言的,为的是确立民族国家的主体、民族自觉的主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斯大林是从政治角度来界定民族概念的。有学者指出:/斯大林民族定义可能有不尽完善之处,但是斯大林提炼出来的四大要素(或特征)是具有普遍性的,对认识民族国家层面的民族(nation)具有科学价值。0[9]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历史背景下,斯大林所界定的民族概念难免陷于不可自圆其说之境地。广义的民族概念是从文化学视角来定义的,主要是来自19世纪中叶以后的文化人类学(又称民族学)研究,被誉为/人类学之父0的泰勒在5原始文化6开篇之言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0[10]从文化学视角界定/民族0概念,为的是确立人类文化发展演变与交流的主体,它完全撇开民族国家和民族自决等政治问题。

从政治学意义来看,民族作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行为主体,大致经历了时间和空间上有所交错的三种历史形态。第一种历史形态可称为/部落民族0。部落民族最早指一个由共同祖先传下来的血亲所组成的团体。部落民族是一种原始的、古老的民族形态。根据摩尔根的研究,部落民族的典型的原生态是氏族。第二种历史形态可称为/文化民族0。它是随着血缘纽带的松弛和瓦解、经济联系的日益加强而逐步成长起来的。以经济联系为基础的文化认同与整合,便成为民族共同体的典型特征。它包括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伦理道德或宗教信仰、广泛遵循的风俗习惯和礼仪等。第三种历史形态可称为/政治民族0。所谓政治民族是随着现代化进程而崛起并组成近代意义的国家的民族。政治民族之所以成为政治民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把民族的生存、独立、发展同国家利益联系起来,把对国家的忠诚置于对家庭、村落、社区等群体的忠诚之上,从而达到与国家主权的一体化。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指出:/民族实际是因地因时而变化的,我们对民族的认识也应该根据实际的变化而不断发展。0[11]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中国共产党确定新世纪新阶段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

#

37

#

策。其中,对/民族0概念重新界定:/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0[12]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民族是由氏族、部落发展而来的,伴随着社会出现阶级、国家而出现的。在民族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有的民族分化了,有的民族被别的民族同化了,有些不同的民族则融合成为一个新的民族或民族集团。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在阶级、国家消亡之后,民族将走向消亡。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时代是现代民族形成并获得发展的时代;社会主义时代是民族全面充分发展繁荣的时代;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实现以后,世界各民族将逐渐融合为一个共同体,因而是民族逐渐消亡的时代。

二、中华民族概念的界定与形成

中华之名,由来已久。汉代以后,历史文献中开始出现/中华0二字。汉朝高诱注5吕氏春秋#简选6中有/中国诸华0的记载。/中华0一词,与/中国0、/华夏0相通,兼有族名、国名等多重含义。大约在魏晋时期,作为由/中国0与/华夏0复合而成的概念/中华0一词开始在文献中出现。据5晋书#刘乔传6记载:刘乔上表给晋惠帝时说:/今边陲无备豫之储,中华有杼轴之困。0其中/中华0对应/边陲0,无疑是指/中国0的地理概念。中国历史上,关于民族的分别与认同,历来不太看重肤色、血统,而更注重文化、礼教的异同。当时,/中华0一词主要是在文化意义上使用的。元人王元亮在5唐律疏议释文6中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中华。0晚清立宪派代表人物杨度曾指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0[13]哲学家张岱年指出:/-中.,意谓居四方之中;-华.,本义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涵文化发达之意。0[14]至19世纪末,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和世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0概念已被广泛使用,/中华民族0的概念便应运而生。

/中华民族0作为一个自觉的稳定的共同体,是近代以来,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的事情。早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孙中山在5兴中会章程6中第一个提出/振兴中华0的口号。关于/中华民族0名称的使用,最早大概是梁启超1902年在5新民丛报6上发表的5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6文章中最早提出/中华民族0概念: /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01905年初,梁启超在所著的5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6中多次使用/中华民族0名称,他说: /现今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0而且还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是中国人.之一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是中华民族一员也。0[15]梁启超使用/中华民族0概念,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愿望,即人们希望以/民族共同体0来抗击外来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1912年,孙中山在5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6中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0[16]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在5对外宣言书6中首次使用/中华民族0称谓。从此/中华民族0的名称被广泛应用。毛泽东在1919年8月出版的5湘江评论6第4号5民众的大联合6一文中首次使用/中华民族0概念,指出:/我们中华民族原有伟大的能力,,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0[17]1939年12月,毛泽东在5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6一文中以/中华民族0为第一节,多处使用/中华民族0概念,并高度赞扬/中华民族0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多种优良品质。例如,/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而且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0/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0[18]而且,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汉民族和数十种少数民族在内的多民族的集合体。

从民族学的角度看,中华民族不属于那种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的狭义的/民族0,而是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它是一个集合概念,由56个民族集合而成。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 38 #

-中华.一词,与-中国.、-华夏.相通,兼有族名、国名等多重含义。,,至近代,用以指称包括历史上居住于当时中国境内的一切民族0[19]。梁启超曾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0[20]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0的论断,即/它所包括的五十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0。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接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一体0[21]。或者说:/中华民族是主要生活于中华地域里的以中华文化为主要纽带而构成的包括汉族等56个民族以及世界华人在内的民族共同体。0[22]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特色,其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总体。56个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实践证明,中华民族从起源、语言到经济生活、宗教信仰等都呈现多元性。尽管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各有不同的宗教和思想信仰,而能彼此相容。/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0,正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信仰兼容并包的基本情况。而儒家所倡导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0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核心内容。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汉族是中华民族人数最多的民族。而汉族本身也是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融合而成的。华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认为,中原居四方之中,故把居住的地方称为华夏。华夏、中华,最初指的是我国中原黄河流域地区,后来包括我国全部统辖的领土而言,亦称中国,它是由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域诸侯国诸侯在历史长河中整合而成的。从总体上看,中华民族的整合融汇主要表现为:/一是华夏族的外向认同,即华夏民族的向外兼并扩张;一是华夏外围民族向内的凝聚,即他们认为自己也是炎黄的后裔龙的传人,是华夏族的一部分。0[23]具体而言,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戎狄等族逐渐融合,其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时代,又与匈奴、鲜卑、氐、羌等族融合而成为汉族。在宋元明清时代,汉族又与契丹、女真等族结合,进入20世纪,汉族与满、蒙、维吾尔、苗、藏、彝、壮等少数民族汇合而为中华民族。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形成的。0[24]具体而言,中华民族的确立,或者说从一个自在的民族到自觉的民族经历了四个阶段:从远古到春秋战国,汉族(华夏族)的雏形形成,同时,各民族间多元一体关系(华夏中心,四方关联)的雏形也同步形成;汉唐千余年,汉族诞生,同时,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也同步形成,即自在的中华民族基本形成;宋元明清约千年,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成熟,民族关系更趋合理;近代,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面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中华民族觉醒为自觉的民族,即成为自觉的民族文化、民族国家的主体[25]。就是在经历了上述四个历史阶段上万年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成为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伟大的自觉民族实体。

总之,中华民族就是在既定的地理和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多元一体文化的主体,以及中国这一多民族国家的主体。中华各民族,是各有其特定的文化的,但是,又由相互联系和交流,形成了共性,结成了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哲学家张岱年指出,秦汉以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文化类型,即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中原定居农业文化。在长达三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三种文化类型以中原定居文化为中心,多方面交汇融合,从而形成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这多元的文化整体,这多元文化中的共性,不是汉族或某个少数民族所创造的,而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所以,/多元一体0的文化,其主体只能是中华民族。中华各民族在历史上各有其政治的自主性,其中一些民族,还以自己为主建立过范围大小不等、时间长短不一的政权。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都曾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和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但无论是汉民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包容其他民族,都是多民族的国家。而且几经内乱、分裂之后,统一和稳定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不同民族为主的政权,最终都是多民族统一的政权、承继着同一政治文化传统的政权。中国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国领土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巩固的。开发和巩固边疆,少数

#

39

#

民族作出了特别重要的贡献。因此,不论历史上的中国或现实的中国,其主体不是汉族或某个少数民族,而只能是各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民族;近代,在抗击西方列强侵略和奴役的斗争中,争取民族自决的主体,也不是某一单个的民族,而是各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中国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合力抗敌,终于保卫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主权,使中华民族昂首挺立于世界文明民族之林。0[26]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及其形成,超越了狭隘的朴素的种族和地域的束缚,增强了/中华儿女0的民族意识,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是一家的新的民族理念,同时,也突破了/夷夏之变0的陈腐观念,反映了中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团结友爱的价值取向。在近现代中国,中华民族概念的确立,并得到国人的认同,对于团结御侮、抗击列强,推动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三、余论

民族是民族精神产生和发展的母体。没有民族,也就没有所谓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无疑是指/中华民族0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中华民族精神是由中华民族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并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此,探讨民族与中华民族的概念,进一步明晰民族与中华民族概念的含义及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有助于推动民族精神理论研究。同时,中华民族作为多元一体文化的主体和民族国家的主体,不仅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而且有利于提升民族凝聚力,从而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进程。

参考文献:

[1]茹莹1汉语/民族0一词在我国的最早出现[J]1世界

民族,2001,(6)1

[2][德]马克斯#韦伯1经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M]1

李强,译1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1201 [3][英]霍布斯鲍姆1民族与民族主义[M]1李金梅,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1

[4]转引自李鹏程1论中华文化的一体多样性及其现实

意义[J]1浙江学刊,2003,(5)1

[5]孙中山全集:第9卷[G]1北京:中华书局,1986:

185)1861

[6]转引自宇文利1中华民族精神现当代发展新论[M]1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81

[7]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总论[K]1北京:中国大百

科全书出版社,1986:11

[8]斯大林选集上卷[G]1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41

[9]郝时远1重读斯大林民族定义[J]1世界民族,2003,

(4)1

[10][英]泰勒1原始文化[M]1连树声,译1南宁: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11]费孝通文集第14卷[G]1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

971

[12]转引自陈玉屏1文化与民族[J]1思想战线,2008,

(2)1

[13]刘晴波主编1杨度集[G]1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3741

[14]张岱年,方克立1中国文化概论[M]1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1994:8-91

[15]梁任公近著:第1辑:下[G]1北京:商务印书馆,

1923:431

[16]孙中山全集:第2卷[G]1北京:中华书局,1982:21

[17]毛泽东早期文稿[G]1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393

-3941

[18]毛泽东选集:第2卷[G]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231

[19]陈永龄1民族词典[K]1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461

[20]梁启超1饮冰室合集第11册[G]1

[21]费孝通1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1北京大学学

报:哲社版,1989,(4)1

[22]萧君和1中华学初论[M]1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

社,1997:761

[23]闫德亮1中国古代神话的文化观照[M]1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8:421

[24]费孝通,等1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1北京:中

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11

[25]伍雄武1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凝聚新论[M]1昆明:云

南人民出版社,2000:2471

[26]张岱年全集:第7卷[G]1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6:3281

[责任编辑都永浩]

# 40 #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而中华帝国和其它古文明帝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的和其它的部落联合,融化和扩张,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帝国。当研究其它的古文明时,现代人一直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文字,以致难以了解自己的文明之始末,而现代的中国人却能读通几千年前的文字,了解中华祖先的文化。因为我们中华文明是世上唯一的统一和连续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当然有受到外族的侵入,中国也曾经被外族统治过,但是,不是我们要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文明,相反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不具侵略性,而博大精深的文明,所以,入侵者自己总是迅速的完全的被我们所同化,融合,使我中华文明更趋先进,更具活力。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的祖先吧。 自公元前三千至前二十一世纪,是中国文明初起的时代,有三皇五帝之说。三皇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伏羲,女娲,神农。传说伏羲氏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致嫁娶,以丽皮为礼,创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而已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文字,就约在五千年前,因此,伏羲氏确实应该是中华文化最早的代表。女娲是在伏羲氏以后为天下共主,他作笙簧,是音乐的开始,传说她练石以补天,聚芦灰以止滔水。神农氏(炎帝)继女娲后为天下共主,传说他是农耕和医药的发明者,又创造了五弦琴,开始蜡祭和市场。看来,至他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农耕社会。『五帝』乃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姓姬(或云公孙),号轩辕氏、有熊氏,原居于西北,后迁徙至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一带。炎帝传为神农氏,姜姓,号烈山氏或厉山氏。时南方强悍的九黎族,在其首领蚩尤率领之下,和炎帝争夺黄河下游地区,炎帝失败,向北逃串,向黄帝求救,并结为联盟。黄帝

新人教版政治必修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理解: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了解: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掌握: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理解:弘扬和培育民主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学习重、难点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 (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 ①。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③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④、⑤、的伟大民族精神。 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1.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的表现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⑦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⑧和先进性。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2)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如: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6971528.html, 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 作者:孙强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第18期 摘要:从19世纪40年代遭列强侵略开始,中华民族陷入不断沉沦的过程,同时也开启了争取独立解放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经过两个一百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梳理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历史进程,对于正视历史、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华民族从沉沦到复兴的二百年。梳理这二百年的历史,可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和成立后两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约一百年,每百年又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共六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895年甲午战争 这一阶段,帝国主义的侵略不断加重中华民族的灾难,中国面临“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在抗击侵略的斗争中开始觉醒,在不同层面上开始探寻反抗御敌之术和自救救国之路。其一,官僚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精英开始“睁眼看世界”,他们研究外国史地,了解世界形势,总结失败教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也主张吸纳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提出了具有思想启蒙意义的维新改良思想。其二,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反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提出了绝对平均的社会理想和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建设方案,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在中外统治势力的绞杀下失败。其三,地主阶级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主张把西方的物质文明纳入清王朝的轨道,提出“自强”、“求富”口 号,推行“洋务运动”。洋务派兴办近代军用工业、民用工矿企业、修铁路、办学堂、新式海陆军、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资本主义近代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是近代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一次尝试。但是,洋务运动的根本宗旨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在不改变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能,最终没能实现强与富,甲午战败标志其破产。 二、第二阶段,从甲午战后至1919年五四运动前 甲午战后,列强争夺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接踵而至,中华民族面临被“瓜分豆剖”的危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中继续沉沦。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道路上进行艰难探索。其一,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进行的戊戌维新运动,要求变革清王朝的政治制度,提出以君主立宪制度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救亡图存的落脚

论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及特征 hughekn 摘要: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随着近代中国的发展,而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清末明初,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逐渐形成,到了五四运动时期有了一定的发展,经过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这就使得民族主义思想空前高涨。而由于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导致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特征 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来,英国的洋枪洋炮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还打醒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美梦,大大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以民族主义救中国的呼声骤然而起。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清末明初,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阶段;五四时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九一八以后到抗日战争结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高涨阶段。 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 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于清末明初。实际上它是当时两种民族矛盾的存在并日益激化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一个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一个是中国人民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具体分析起来,民族主义思想在这一时期形成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资产阶级的产生并走向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的产生伴随着剥削和侵略,是近代民族主义形成或产生的阶级基础。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国内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的矛盾,都激发了我国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第二,双重的民族矛盾及其错综复杂的斗争,刺激了中国传统民族主义在20世纪初的“复兴”,并且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同时传入中国并被人们接受。这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产生不同于西方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背景。第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在争论的过程中,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想逐渐形成。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这是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形成之发端,但是一般来说,梁启超是最早使用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一词的思想家。他在1899年写的《东籍月旦》使用了“东方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为国家尽责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为国家尽责、为民族献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P7(1)4-5 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P8(1)4,补,5-7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P8(1)下面空白处补充: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第9页上面空白处补: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为什么要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铸就了我们民族的灵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民族精神是团结中华儿女投身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 P9(1)1-5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孙中山领导的。 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毛泽东领导的。 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是邓小平领导的。 P10(4),(5)1,2,P11(1)1,2,(2)1,2 中国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 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生 活幸福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 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史中得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P12(2) 第13页第1段下面空白处补: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性(或:作用、意义)P13(2)1,2-3 爱国主义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正是这样一面旗帜,它鼓舞和激励着千百万人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献出自己的一切,以至生命。 爱国主义的概念P13(3)1-4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同为国奉献、对国家尽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 第13页(3)第五行前面补 爱国主义具有丰富内容:P13(3)5,6,补,8-14 (1)热爱生我养我的祖国大地。 (2)热爱自己国家的历史,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 (3)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4)履行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任务。 (5)竭尽全力为祖国人民服务,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第15页第1段下面空白处补:为什么在当代,爱祖国就必须热爱社会主义新中国?P15(2)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情感,是同促进历史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因而爱国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我们生长在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历史和现实表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使祖国更繁荣、更富强,前途更光辉灿烂。因此,在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国际政治经济评论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潘亚玲 内容提要:现实生活中,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往往被等同使用,导 致了严重的混淆。但就其本质而言,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变种,是爱国主义与 恐外症的结合。因此,对待他者的态度差异,成为二者的本质性差别,并使民族主 义往往被想象为“公德”,而爱国主义仍保持其“私德”地位。这种“公”“私”区分 使“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得以合法化。由于这些本质上和伦理上的区别,在表 现层次上,民族主义要远比爱国主义来得盲目和非理性。真正的解决办法在于, 坚持爱国主义是种“个人判断”或“私德”,并坚持反对民族主义的所谓“公德”的 不适当要求。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变种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尽管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但却往往被等同 使用:不光普通大众对此不加区分,就连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是如此。比如,著名 的左派历史学家、民族主义研究的大师之一霍布斯鲍姆在其著名的《1870年以 来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就使用过像“民族爱国主义”(nati onal patri ot2 is m)、“民族的或国家的爱国主义”(nati onal or state patri otis m)等术语,他还把英 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原始民族主义视为与当代爱国主义相类似的东西;但在其他 地方,他又试图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进行区分,“民族主义是种与国家爱国主 义相区别的政治力量”。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混淆,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已经或正在遗忘其历史、遗忘其真正的过去。“在历史中,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3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朱明权教授的精心指导,在此致谢。 ① 参见E.J.Hobsba wm,N ations and N ationalis m since1870,Ca mbridge:Ca mbridge Univer2 sity Press,1992。

中华民族的象征

中华民族的象征──龙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龙的传人》这首歌曲,自诞生以来,一直吸引着众多的中国人,尤其是身在海外心向故乡的中国人。这是因为,漂泊海外的中国人,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有的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自认为是龙的传人。 中国是龙的故乡。中国文化中的龙,是一种身长、口大、大多数有角和足的动物,具有莫测变化的世间所没有的神性。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龙的影子随处可见。在扑朔迷离的远古神话中,中华民族的神灵、祖先多带有龙的特征。秦汉以来,帝王们多以龙种自居。民间百姓则将龙当作喜庆吉祥的化身和耕云播雨的神灵。龙是十二生肖之一。龙是一种信仰观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龙的形象和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那么,龙的起源是怎样的呢? 1988年,在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用蚌壳摆塑的龙的图形。这是目前中华大地上龙的人工物象的最早考古发现,展示了龙的起源。在中国,龙的形象与龙的观念的起源是多元的。一般说来,是古人们把几种动物加工为龙,作为一种象征。龙字最早出现在中国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中,这说明龙至迟在商代就存在了。可以这么说,龙属于商代艺术家在多种动物艺术形象的基础上再创造的产物,因而,龙的实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象。 自商代出现龙以来,龙就成了商王朝及诸方国共同尊崇的通天神兽,成了人们心目中最有神通、最为聪慧的神兽。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龙一直是一种神异的吉祥瑞兽。后来,随着佛教、道教的广泛传播,人们受到启发,就将传统的神龙尊奉为龙王。于是中国大地上凡有水处都有龙王。百姓为了风调雨顺求助于龙神,帝王为了江山稳固也求助于龙神。二者合而为一,大大刺激了民间龙王庙的发展,而且出现了许多与龙有关的节日活动,如正月十五舞龙灯,五月端午赛龙舟。中南与西南地区的壮族、瑶族、哈尼族、崩龙族、普米族等也有祭龙节、祭龙王节、龙潭祭节、龙公龙母上天节等。各民族所尊崇的龙是同源的,其文化中的龙的含义都是一致的,即以龙为兴云布雨掌管福祸之神。龙为中国民俗节日增添了色彩,也给人们带来了希望与欢乐。 从龙的起源与发展历史看,龙不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近年学术研究表明,龙也不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传人”是近百年从海外传入大陆的一种说法,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崇龙观念的一种歧变。从前作为帝王象征的龙,现在变为大至中华民族小至每一个中国人的象征了。这其中有海外华人对祖国传统文化依恋于内、炫耀于外的心理在起作用。其实,中华民族的真正凝聚力是建立在祖国辽阔壮美的国土与悠久精深的文化传统之上的。

论中华民族精神

论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什么?诗人艾青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认为这是对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解释,那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爱国主义。作为我们新纪元的中学生来说,我们热爱祖国,那我们需要做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勤学和好问,因为我们要做学问。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苏秦好学的故事。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这个大家庭所必不可少的东西。 可以说,一个民族一旦缺少了民族精神,那么,这个民族就无法光大,可是,一个民族有了民族精神却没人把它发扬光大,那么也不行。因此,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应成为我们每一个中华民族一员应尽的义务。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是光从嘴上说说就可以了,我们还应该投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中去。就拿生活中的举手之劳说起吧,居住在同一个村,同一个镇的人,大家就应该互相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使各村之间的人际关系保持在友好交往,善待对方的状态下,这便是不可缺少的团结的力量。

还有,我们青少年一代,应多帮助弱者,尊老爱幼,使老年人不孤独,幼儿们不寂寞,使整个中华民族,整个国家被爱包围着。 我们只要多为别人,多为中华民族,多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着想,努力做到自己应尽的责任,能多做一些有益的事,那也算是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而出一份力。 中华民族精神要在我心,同学们,只要每一个人,都能把自己中华民族可贵的精神发扬光大,让别人知道并且学会如何去做,那么这个世界上,那具有优秀品质的人也将越来越多,坏人也将随之减少。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虽然今天的我们不需要经历战火的洗礼不需要担心国土的沦陷,但是,我们有责任去弘扬民族精神,为祖国的一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新青年,我们必须将复兴中华民族,建设伟大中国梦作为自己一生的任务,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下去。人人争做好青年!

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影响

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中的影响 摘要:本文对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及特点作了介绍,把中国的民族主义与其它一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就中国民族主义在21世纪世界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及与作用以及如何去引导进行了探讨。 正文: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它的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民族的认同为作为单个的人提供了一种合法的归属感,民族国家是人们作为一个群体而效忠的对象。可以说:民族主义是推动近代中国历史变迁最大的思想动力。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在世界上从一个经济文化科技一直领先的国家跌落成了一个落后贫穷愚昧的国家,中国被列强瓜分,成为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至1895年之后,中国的民族主义澎湃兴起,我们可以将之约略区分为启航期、操演期、着陆期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1895-1918,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主力,是一批新兴的知识分子。在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党人流亡日本,紧接着又有大批青年学生赴日留学,据估计,由1901年至1910年间,中国留日学生共达32,428人,正是这群远离传统体制,赴外留学的新式知识分子,在留学期间,直接、间接受到十九世纪末期盛行欧美之各类民族主义思潮的浸濡,并且通过翻译、著述、散播各项新观念,从而使得中国的民族主义变成一套可以明确叙说的理念。 1919-1949,这是中国民族主义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大致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终于1949年的内战结束,中国共产党建国。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为抗议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解决方式,发动数千名学生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史上,五四运动无疑是一座具有典范意义的里程碑。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日益显著的侵华野心,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存亡绝续,也再度点燃了中国民族主义的热潮。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展史的角度来看,对日抗战无疑是由民族主义所激起的一场对外战争,而这场历时绵长、规模庞大的战争,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抗战结束后,中国如愿取消了长达百年的不平等条约的桎梏,国际地位大为提升,民族主义目标的实现,绽露曙光。 第三阶段:1949-- ,从1949年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上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那一刻起,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开始了艰难而又伟大的民族复兴历程,在经历建国后的成绩与挫折后,中国人民以崭新的姿态进行了改革开放,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获得巨大的成功与进步,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中华民族再也不是一个任人欺辱的民族了。原子弹的自主研发,航天器的一次次升上太空,2008年抗击汶川大地震,并成功举办了第29届奥运会等等,这几十年的诸多成就无一不让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为之一振。 在欧战直接推动的十月革命影响下,中国民族主义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

国旗的来历和含义

国旗的来历和含义 国旗国徽国歌含义中国国旗、国徽、国歌含义1949年6月10日,政协成立专门委员会研究新国家的国旗、国徽、国歌方案,并于7月14日至8月15日在报上刊登广告,征求设计方案。 最终,公元1949年9月27日,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形成定案。 国旗:四颗小星代表中国四个主要的社会阶级士、农、工、商(后依据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将顺序改为工、农、士、商,再改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其中城市小资产阶级相当于过去所称的士,民族资产阶级相当于过去所称的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另一方面,也隐喻以汉族为中心,其他满、蒙、回、藏等四族共同统一在中国之内的含义。 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说明: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国歌: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义勇军进行曲》新词。 改定国歌歌词后,各方面对此一直有不同意见,要求恢复国歌原

来的歌词。 直到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撤销1978年3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新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凝聚着中华儿女不做亡国奴的怒吼。 一首表现中华民族的刚强性格,显示祖国尊严、充满同仇敌忾、团结御敌豪迈气概的革命战歌就这样诞生了。 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1935年,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这首在中华大地上歌唱了近70年的歌曲,像一支战斗的号角,鼓舞了中华民族儿女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去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去建设社会主义。 对于中国人来说,《义勇军进行曲》最能唤起内心的强烈共鸣。 全国各族人民同唱这一首国歌,将不断激发出爱祖国、爱人民、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加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而努力奋斗。 中国国旗的蕴含意义中国国旗的蕴含意义:中国国旗中的大五角

论民族主义的起源及特点

甘肃政法学院 本科学年论文(设计) 题目论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特点 行政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2010 级二班 学号: 20X0330X0107 姓名: XXX 指导教师: XXX 成绩:___ ________ 完成时间:

目录 一、民族主义概述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 (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1)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 (2)民族主义国家的演进 二、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 (一)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 (二)中国民族主义的特点 三、民族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影响

论民族主义的起源与特点 付丽芳 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对民族主义的探讨首先要涉及民族的概念。作为一个从西欧开始起源并产生的概念,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促进了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民族主义的形成又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建构,二者完全是相辅相成的。民族主义所具有的巨大感召力,以及它在西欧民族国家构建中的成功,对其它的民族和国家产生了强大的示范效应。自民族主义最早西欧诞生以来,它和主要在它塑造下形成的近现代民族都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化。民族主义在今天面临的全新现实环境,迫使我们去重新审视这段历史过程。 一、民族主义概述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 “民族主义”,一言以蔽之,就是指从自我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出发,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低位考虑的包含民族、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二)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1、民族与民族主义理论的发展 民族主义的基础是民族。一个民族在现实之中是确定的、客观的。但当我们在抽象理论上给出一个定义时,却是众说纷纭的。因此,了解民族主义之前,有必要对“民族”作一个学理式的探究。英文中“民族”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但其语义在演变过程中逐渐与政治相联系,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后,该词的政治色彩日益浓厚。再往后,政治色彩成了该词的主要含义。[1]民族和民族主义的问题,一直是政治学研究学者所关注的重大问题, 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中的很多学者都主张,民族主义和民族都是近现代世界才存在的政治概念。这一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对各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演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推动了人们对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不断发展深入。冷战以后,世界各地各类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叠起,有力地影响着当今世界新格局的组合。韦伯曾说过:“在谈到‘民族’这个概念时,我们一再指出它同政治实力的关系。”[2]有人认为,民族问题将成为新世纪的主要潮流,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向。继二战结束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之后,冷战后的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再一次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 2、民族主义国家的演进 “民族是一个纵向和横向联系上的一体化的、拥有固定领土的群体,它是以共同的公民权利和具有一种(或更多)共同的集体情感为特征的。”[3]在民族主义推动下,近代民族国家和民族先后产生于十六世纪的英国、十七世纪中期的法国、十八世纪下半叶的俄国、十八世纪晚期的美国,以及十八与十九世纪之际的德国。在这个历史序列的演进之中,民族主义和民族本身都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化。 当民族主义在它的原发地英国形成发育起来时,它原本是一场处于既定的历史疆域内的全体人民把国家主权从皇室、贵族手里夺归大众所有的运动。也就是说,最初的民族主义所飙扬的,是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这时候的民族概念,“等同于国家,等同于人民”;吉登斯则认为,民族是指“居于拥有明确边界的领土上的集体,此集体隶属于统一的行政机构”[4]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团结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我们的祖先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精忠报国的抗金英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浑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抗倭名将戚继光、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等都是为捍卫国家统一,民族利益,英勇抗击外族侵略,被后人世代传诵和敬仰的民族英雄。 中华大地,民族众多,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弘扬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心力和汗水。任何一个民族,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其民族精神的先进性,就不仅要弘扬民族精神,而且要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是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比较而言,培育民族精神更根本、更迫切。民族精神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活力,民族精神在弘扬中培育,在培育中弘扬,这是民族精神保持活力、民族保持生命力的唯一途径。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的民族精神更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民族精神不只是一个如何弘扬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与时俱进地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问题。 现在中国的56个民族,都是古代民族在中国历史的大环境中,经过长期的相互吸收、演化、发展而形成的。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共同创造中华的伟业中,共同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从遥远的古代起,我国各族人民就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了紧密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各民族在共创中华过程中的贡献,主要通过族体上的相互吸纳、对中国边疆的共同开拓、经济上的开发和相互促进、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出来;在近代历史上,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更是在反对侵略、保卫中华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革命的各历史阶段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精神,正是随着我国各民族共创中华伟大事业的发展深入而日益发展和逐渐形成的,是中国各民族共创中华的伟大实践在各民族精神生活中的集中反映。 中华民族精神是由中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渗透在其血脉、贯穿其悠久历史、熔铸在灿烂文化及光荣革命传统之中的性格特征和意志品质,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从发展阶段及其形态上看,中华民族精神大致经历了古典民族精神、近现代民族精神、当代民族精神几个阶段。古典民族精神反映的是各民族自然经济、宗法社会条件下道德至上、贵和求稳的守成精神;近现代民族精神体现的是各民族在内忧外患挤压下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精神;当代民族精神表现为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背景下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开拓创新精神。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看,爱国团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博大宽和、兼容并蓄、勤奋睿智、刚健有为、坚忍不拔等等,都是贯穿古典、现代、当代民族精神的基本精神,主要集中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中华民族精神表现为各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我国各民族都无限热爱自己的家园,向往与自己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原地区。历史上,各民族所反映出的对中原地区的向心力,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最新资料推荐------------------------------------------------------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我们的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 7 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说明,同时本节课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这三个问题来展开。 一、说教材(一)内容和地位一、说教材(一)内容和地位本框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 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题的内容。 共包括三目: 薪火相传,越燃越旺;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三个方面,容量较大。 本框内容是围绕中华民族精神这个核心展开的,既是作为上一框题知识的拓展延伸,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学生要识记并感悟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理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现实意义。 懂得人人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能力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1 / 7

增强学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经过一堂课的学习之后,学生们要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自觉担负起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责任和义务,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 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依据: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所以需重点讲授) 2、难点: 让同学们自觉做民族精神的建设者、弘扬者和传播者。 (依据: 新课标指出: 要注重实践,贴近生活) 3、关键点: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依据: 只有意识到重要性,才会更加重视民族精神)二、说学情高中同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观还处在不断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中,一些同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的认同感还比较弱,通过对本框题的学习后,能进一步培养和完善同学们的三观,从而培养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说教法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辨清疑点,更好的完成本框的教学目标,本课主要采取了讲授法、案例法、启发式教

民族主义概念

“民族主义”,简言之,即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民族主义的一般性定义极为广泛,其争议遍及古今。民族主义的例子极其多样,论及民族主义不时引致极端性的情绪,使得表述并定义民族主义极为困难。一个反复发生的争议是,人们以自身地区性的经验来定义民族主义。对布列塔尼的民族主义者而言,国家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之争为论战焦点;对其他地区而言,其间的差异或无关紧要。民族主义的支持者经常担忧,因民族主义冲突所产生的负面结果、种族冲突、战争、与内政上的冲突,会归结至民族主义本身,导致旁人以负面角度看待民族主义的一般性观点。他们认为经由最负面的观点看待民族主义为扭曲原意。过份强调争端,定将对一般性争论的注意力转移至民族国家的特征等个案。民族主义者的运动不一定声称自己的国家优于他国。他们或者就是主张,一个民族在容许自治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分离,即民族自决之原则。然而,这经常承受来自有不同身份认同与法统的“敌对阵营”作意识型态上的攻击。在以巴冲突中,双方皆主张对方并非真正的民族,故无权建国;沙文主义(chauvinism)与极端爱国主义(Jingoism;主张对外实行战争政策)过份主张民族间的优越性;民族性的刻板印象极为常见,多具侮辱性。以上这些都是民族主义运动者抬头的现象,也值得注意,但不足以成为民族主义的一般性理论基础。极端类型的民族主义者几乎全然自认为本国优于他国,而最极端的民族主义甚至会寻求摧毁非我族类的文化,导致种族灭绝以及世界性的浩劫。 极端民族主义乃源自对世界主义(世界大同主义)的厌恶。“民族主义情绪在这里是指在政治上特别强调用牺牲其他国家的利益和不顾其他价值观念,如戒绝杀戮,遵守国际法以及通过双边或多边条约维持国际合作,以此寻求本民族的利益. 何谓“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对于自己的认同,对一个国家在国际上对于自己的定位起着很大的作用。民族主义分为两种。一种为积极的,一种为极端的。积极的民族主义,是在民族尊严受到无视以至践踏的时候,去捍卫它。极端民族主义:只为本民族服务,认为本民族是本国,或者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歧视别的民族,用暴力手段残害屠杀其它民族的人民,剥夺其它民族人民的生存权,肆意掠夺资源。民族主义者的运动不一定声称自己的国家优于他国。他们或者就是主张,一个民族在容许自治的情况下,最好能够分离,即民族自决之原则。然而,这经常承受来自有不同身份认同与法统的“敌对阵营”作意识型态上的攻击。在以巴冲突中,双方皆主张对方并非真正的民族,故无权建国;沙文主义与极端爱国主义(Jingoism;主张对外实行战争政策)过份主张民族间的优越性;民族性的刻板印象极为常见,多具侮辱性。以上这些都是民族主义运动者抬头的现象,也值得注意,但不足以成为民族主义的一般性理论基础。极端类型的民族主义者几乎全然自认为本国优于他国,而最极端的民族主义甚至会寻求摧毁非我族类的文化,导致种族灭绝以及世界性的浩劫。 政治学者萧功秦对这种民族主义的态度是要加以反对。他认为极端民族主义其害有五:1、中国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形成一种深层的“受害意识”,这种“受害意识”固然是激发我们民族奋力争取富强的精神资源;另一方面,基于受害的历史记忆而产生的高度敏感心理,任何现实的温和冷静的态度,将在这种非理性的情绪状态中被解读为“对外软弱”,

中华民族的起源

中华民族的起源 关于一个民族的起源,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谈及,历史的长河的源头有太多神秘的故事与传说,而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近代以来才有的民族学名称,泛指定居于中国领土上的所有民族。这个族体已存在数千年之久,其族称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大约在5000年前,当中华民族开始形成时,其族称为“华”。汉朝以后,开始出现“中华”的族称。至19世纪末,作为近代民族学术语的“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也应运而生。 中华大地的缘故居民,分散于中国这片土地上,适应辽阔中华大地的不同 环境,创造不同经济与文化,比北京猿人、蓝田猿人早几十万年的元谋猿人的 考古遗存表明了人类起源和中华民族最早祖先的演化,大量的考古文化遗存都 说明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性。 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所表现出的以细小打制石器为特征的北部草原地带狩猎游牧民族的文化、黄河流域一带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河 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等各不相同的系统特征。中国辽阔的疆域是靠中华各族 人民共同开拓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在古代许多 王朝建立时的重大历史事件中,民族集团为建立新生的王朝作出了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的加强,民相互了解和依存关系的加深,进一步导致政治上的接近和结合,从而逐步为组成统一的多民族的国 家而奠定基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统一了战乱频仍的中国,第一次建立起多民 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这给中华各民族进一步加强联系,创造了更为有利 的条件。 从总的趋势看,秦统一后的两千多年来,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统一约占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而且越到后期,分裂阶段的时间越短。中国历史上两千 多年来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对中华民族彼此接近、密切联系和互 相影响,乃至不少古代民族逐步融合,都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 裂的矛盾和斗争始终是有少数民族参加的在历史上不少朝代,如五胡十六国、 北魏、辽、金、元、清,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它们或者统一了中国大部, 或者统一了全国,这就从政治上说明了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 中华民族从起源到发展记载下了无数精彩的篇章,凝聚而成的也就是我们古老而且优秀的中华文化,书写了一部精彩绝伦的历史史诗。无论是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还是历史长河里经历的点点滴滴。中华儿女在中华大地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各个民族在分分合和之后最终走向了统一。 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还有很多神话传说。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相传他的母亲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 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后来就生下了一个 人首蛇身的孩子,这就是伏羲。还有神农氏,即炎帝,三皇五帝之一,远古传 说中的太阳神。传说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 龙颜

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时俱进、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 在人类历史上,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不断、生生不息,成为没有发生过断裂的社会文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连续进步、自强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一种源远流长、一以贯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团结统一的文化纽带与精神支柱。 为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养成文明的习惯,以实际行动继承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做一个新世纪的合格小学生。我们小05-2班特举办“弘扬民族精神”的主题班会今天参加班会的除了我们班的全体成员,还有学校的领导和嘉宾,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我们先进入第一板块“弘扬民族精神”,那么,到底什么是民族精神呢?我想先让我给大家讲解一下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它与民族一样,有其历史、现在与未来,具有传统性、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其内涵也可以分为传统精神、时代精神。今天,我们就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来谈一谈民族精神的内涵。 1.从传统精神来看,作为历史的概念,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可以概括为: ①为国而忘家的爱国精神例如:(学生参与同学演讲<<满江红>>)播放有关为国而忘家的典型人物图片) ②与民忧乐的济世精神例如:(学生参与播放有关与民忧乐的人物典型图片播放有关为国而忘家的典型人物图片) ③兼爱天下的仁爱精神例如:(学生参与播放有关兼爱天下的仁爱精神的典型人物图片) ④勤劳节俭的立世精神例如:(学生参与播放有关勤劳节俭的典型人物图片) ⑤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例如:(学生参与播放有关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典型人物图片) ⑥威武不屈的大丈夫精神例如:(学生参与播放有关威武不屈的大太夫精神的典型人物图片) ⑦舍生取义的尚义精神例如:(学生参与播放有关舍生取义精神的典型人物图片) 2.从时代精神来看,作为与时俱进的概念,民族精神能够适应现时代的民族生存与发展要求,它是时代文明内在、深层的精髓和内核,是在一个时代起主导作用的精湛思想、最高指导原则的时代精神。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逐渐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人生主旨、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精神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丰富了它的内涵,如:长征精神、抗北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任长霞精神等(学生回答,屏幕上打出相应的图片资料),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 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那么我们对于爱国方面的名句知道多少呢?下面我们来举行名句竞赛(抢答) 女:我们由刚刚的事例可以知道许多的名人、伟人他们的成功是与他们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分不开的,如岳飞从小他母亲就在他的背上刻下了精忠报国,让他从小就立下了报国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读书报告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读书报告 CUPL-Thriller 《想象的共同体》一书是由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著,吴叡人先生翻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自本书1983年在英语世界问世,到2007年年底为止,已经在33个国家和地区中,以29种语言出版。 作者简介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康乃尔大学国际研究院阿伦·L·宾尼约伯(Aaron L.Binenjorb)讲座教授,是全球知名的东南亚研究学者。其祖父是大英帝国的高级军官,其祖母是来自一个活跃于爱尔兰民族运动的家族。其父在中国居住近三十年,中文流利,热爱中国文化。其第佩里·安德森被伊格尔顿誉为“不列颠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毕业于牛津大学,是一位历史社会学家,《新左评论》的主编。安德森本人于1936年在云南昆明出生,后因中日战争举家迁离中国。1953年进入剑桥大学主修西方古典研究和英法文学。1958年远赴美国的康乃尔大学,投入乔治卡辛门下专攻印尼研究。并于1983年发表民族主义研究经典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古希腊语、拉丁语、印尼语、泰语、西班牙语以及菲律宾的塔加洛语。除《想象的共同体》外,其他著作还有:《比较的幽灵:民族主义、东南亚与全球》、《革命时期的爪哇》、《美国殖民时期的暹罗政治与文学》和《语言与权力:探索印尼的政治文化》等。 内容简介 作者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而这种想象之所以会形成是由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首先是旧有的共同体控制力的衰退,如宗教的衰退,神圣语言与血统的衰微等;其次是人们对时间观念的改变使得”同时性“成为可能,人们得以开始认识到在不同的地方有着自己不认识的同样的人;再次是语言的方言化在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资本主义的发展则进一步推动了方言的扩散,而印刷术则是在这个推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还有殖民地政府在殖民地的宣传,王朝家族的推动等等。 民族主义总共有四波,而每一波的形成又有其自己的特色。第一波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南北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运动,这一波能够成为一个民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母国对欧裔海外移民的排斥,使得移民们不得不将殖民地想象成他们的祖国;第二波民族主义是随着欧洲不同的方言的兴起而形成,这些民族是由语言来塑造的,即所谓的“语言民族主义”;第三波则是19世纪中叶以后在欧洲内部出现的“官方民族主义”这是欧洲王室对民间民族主义的反动,王室为了保住家族的权力而积极地从上到下的推动民族主义;最后一波额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亚非拉殖民地民族主义,其形成十分复杂这里牵扯到对外族的排斥,现代化教育的扩张,殖民地学校的特殊作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