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一.词类活用
文言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或用法,也使词的意义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活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使(宾语)怎样”。
1.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例如:
项伯杀人, 臣活之(使……活)(《鸿门宴》)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来)(《季氏将伐颛臾》)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例如: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触龙说赵太后》)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使……稳固)(《谏太宗十思疏》)
3.名词偶尔也有使动用法,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或事物。例如:
(二)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活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状态。例如:
渔人甚异之(认为……奇怪)(《桃花源{己》)
2.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把宾语当作某种人或事物。例如: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把……当作老师)(《师说》)
(三)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事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例如: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为王) (《鸿门宴》)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登记) (《鸿门宴》)
置人所罾鱼腹中 (用网捕)(《陈涉世家》)
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封侯)(《触龙说赵太后》)
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两个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关系或偏正关系,其中必有一名词活用为动词。例
①天下缟素,今日量也。(缟素活用为动词,意为"穿丧服")
②函梁君臣之首(函活用为动词,意为"用木匣子装着")
2、名词后面带代词代词充当宾语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驴不胜怒,蹄之。(用蹄踢)
②汝幸而偶我。(和我结为配偶)
3、紧跟在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 ①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②用讫再火令药熔(用火烤)
4、名词用在能愿动词后,活用为动词 例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水,泅水) ②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
5、名词用"而"连接,无论在"而"前"而"后,一概活用动词。
例 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筑墓,建墓)
②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养蚕,穿衣)

四)名词用作状语
在文言中,名词经常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
1.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作比喻,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或用于比喻,描述动作行为的情态、特点等。例如:
a)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像影子那样)(《过秦论》)
b)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包、囊:意为像席子卷物一样,像打包那样,像用口袋装物一样)
c) 其一犬坐于前 (犬:像狗一样)
2.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表示主语对宾语的态度。例如:
d)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鸿门宴》)
e) 人皆得以吏使之 (吏:用对待奴隶的态度)。
f)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邹忌讽齐王纳谏》)
3.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例如:
g)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愚公移山》)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如:
h)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在国内)(《过秦论》)
5.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做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趋向和频率。例如:
i) 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东;向北)(《过秦论》)
j)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夜:在夜晚,表时间)
k)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 (北:在北面,表动作的方位)
l) 骊山北构而西折 (北:沿北;西:向西。这两个名词在此表示动作的趋向)
还应指出的是,名词做状语,与其后的谓语动词构成的是偏正词组,不同于主谓短语。名词做状语时,它不是动作行为的发出者,而是动词谓语的修饰成分。它也不同于名词动用,名词紧紧附着在动词之前,用于修饰动词。
(五) 除了上面讲到的以外,词类活用还有其他一些情况。例如:
1.动词用作名词
a)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东西)(《捕蛇者说》)
b)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的人)(《游褒禅山记》)
2.形容词用作名词
a)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陈涉世家》)
b)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愚人)(《师说》)
3.形容词用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变小变弱)(《过秦论》)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鸿门宴》)
4.数词用作动词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阿房宫赋》) 一军皆壮之(全)
二.常见文言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

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④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此世所以不传也。
⑦莲,花之君子者也。 ⑧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④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⑤此亡秦之续耳。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其中“是”表示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是,代词,这样)
◆4.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①予本非文人画士……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③有司、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④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⑥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秦,虎狼之国。
(二)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曷、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哉等)提出问题。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1) 谁为哀者?
2) 沛公日:“君安与项伯有故?”
3)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 且焉置土石?
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
5) 壮士,能复饮乎?
6)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8)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9)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
1)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2)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3)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

……”表示被动。例如:
a)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 吾属今为之虏矣。
c)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d)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e)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f)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g)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h)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4.用介词“被”表被动。
i)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j)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k)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l)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1)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2) 沛公谓张良日: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录毕,( )走送之……
4) ( )问:“( )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2.省略谓语动词。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动词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1)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3)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 )三四里……
4) 除臣(为)洗马(《陈情表》)
3.省略宾语。
◆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1)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
2)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
3) 项王日:“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4) 竖子不足与( )谋。
5)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
4.介词的省略。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1) 今以钟磬置( )水中。
2) 但见悲鸟号( )古木。
5.省中心词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
宫中府中(之吏),俱为一体(之吏)
(五)变式句(倒装句)
所谓变式句,就是倒装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置。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甚矣哉为欺也!
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有几种情况。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例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②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③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②何以效之?
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④沛公安在?
◆用“

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
②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
③岂不毂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岂是为不毂?是继先君之好)
◆介词宾语前置
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②国胡以相恤?
3.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之子孙)
②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些则置后作补语。例: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得双石于潭上…… ④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5.倒装杂糅
①安在君子能急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