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网技术研究现状

微电网技术研究现状
微电网技术研究现状

微电网技术研究现状

国 海1、2;苏建徽1;张国荣1

(1.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2.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凤阳 233100)摘 要:首先阐释了微网的概念、结构及特点,然后对当前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的微网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微网运行方式,最后着重探讨了现阶段微电网研究中的关健问题和相关研究现状。

关键词:微网;DG;分布式发电;电网

Abstrac t:F irstly,t he concept,t he structure and t he character i stics o fm i crogr i d are presented.T hen,the presen t deve lop m ent o f m icrog rid in the U nited States,Europe and Japan is i ntroduced as w ell as t he operati on m odes ofm icrog ri d.A t last,t he key prob l em s and the research cond itions related to m i crog rid are d i scussed e m phaticall y.

K ey word s:m icrog rid DG;distri buted gene ra tion;pow er g ri d

中图分类号:TM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54(2009)02-0001-06

1 微网的概况

1.1 微网产生的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需求迅速增长,电网规模不断扩大,超大规模电力系统的弊端也日益凸现,成本高,运行难度大,难以适应用户越来越高的安全和可靠性要求以及多样化的供电需求。尤其在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接连发生几次大面积停电事故[1], 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冰灾还是在汶川震灾期间,中国电网都发生了大面积的停电[2],电网的脆弱性充分暴露了出来。

分布式发电可以提供传统的电力系统无可比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具有污染少、可靠性高、能源利用效率高,同时分布式电源位置灵活、分散的特点极好地适应了分散电力需求和资源分布,延缓了输、配电网升级换代所需的巨额投资,它与大电网互为备用也使供电可靠性得以改善[3]。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开始广泛研究能源多样化的、高效和经济的分布式发电系统,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4]。

尽管分布式电源优点突出,但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如分布式电源单机接入成本高、控制困难等。另外,为减小分布式电源对大电网的冲击,大系统往往采取限制、隔离的方式来处置分布式电源,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分布式能源必须马上退出运行。这就大大限制了分布式能源的充分发挥,也间接限制了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777015)对新能源的利用[5]。

为了降低DG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发挥DG积极的辅助作用,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把DG和负荷一起作为配电子系统 微网(M icrogri d)[6~8]。

1.2 微网的概念

从1999年开始,美国电力可靠性技术解决方案协会(consorti u m for e lectric reliab ility technology so l u tions,CERTS)首次对微电网在可靠性、经济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到2002年, CERTS从结构、控制、经济等方面系统全面介绍了微网的概念[6]:微电网是一种由负荷和微型电源共同组成的系统,它可同时提供电能和热量;微电网内部的电源主要由电力电子器件负责能量的转换,并提供必要的控制;微电网相对于外部大电网表现为单一的受控单元,并可同时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1.3 微网的结构

微网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微网中包含有多个DG和储能系统,联合向负荷供电,整个微网对外是一个整体,通过断路器与上级电网相联。微网中DG 可以是多种能源形式(光电、风电、微型燃气轮机等),还可以以热电联产(co m b i n ed heat and po w er, C H P)或冷热电联产(co m b i n ed co ld heat and po w er, CC H P)形式存在,就地向用户提供热能,提高DG利用效率。

在图1中微网有A、B、C三条馈线,其中A、C馈线中含有重要负荷,安装有多个DG,馈线B为非重

1

图1 微网结构

要负荷,必要时可将其切断。馈线A中含有一个运行于C HP的DG,同时向用户提供热能和电能。当外界大电网出现故障停电或有电力质量问题时,微网可以通过主断路器切断与外界联系,进入孤立运行状态。此时微网全部由DG供电,馈线B通过公共母线得到电能正常运行。如果系统需要,可以断开馈线B 停止对非重要负荷供电。当故障解除之后,主断路器重新合上,微网重新恢复和主电网同步运行,保证系统平稳的恢复到并网运行状态。

1.4 微网的特点

通过微网的结构和定义可知,微网技术是新型电力电子技术和分布式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和储能技术的有机结合。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微网提供了一个有效集成应用DG的方式,继承拥有了所有单独DG系统所具有的优点。

(2)微网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模块,不会对大电网产生不利影响,不需要对大电网的运行策略进行修改。

(3)微网可以以灵活的方式将DG接入或断开,即DG具有!即插即用?的能力。

(4)多个DG联网的微网增加了系统容量,并有相应的储能系统[9],使系统惯性增大,减弱电压波动和电压闪变现象,改善电能质量。

(5)微网在上级网络发生故障时可以孤立运行继续保障供电,提高供电可靠性[10]。

2 微网的研究现状

2.1 美国的微电网研究

美国CERTS最早提出了微电网的概念[6~8],并且是众多微电网概念中最权威的一个。美国CERTS 在文献[6]中对其微电网的主要思想及关键问题进行了描述和总结,系统地概括了美国CERTS微电网的定义、结构、控制、保护及效益分析等一系列问题。

美国CERTS微电网的初步理论研究成果已在实验室微电网平台上得到了成功检验[11、12]。2005年CERTS微网的研究已经从仿真分析、实验研究阶段进入现场示范运行阶段。由美国北部电力系统承建的M ad R iver微电网是美国第一个微电网示范工程,用于检验微电网的建模和仿真方法、保护和控制策略以及经济效益等,并初步形成关于微电网的管理政策和法规等,为将来的微电网工程建立框架[13]。

美国能源部还与通用电气共同资助了第二个!通用电气(GE)全球研究(G lobal Research)?计划, GE的目标是开发出一套微电网能量管理系统(m i cr ogrid energy m anage m en,t M E M),包括电气和热能的性能和成本优化控制,与公用电网的并网控制及对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发电的管理。

在美国还开展了许多研究,如加州能源委员会资助的分布式效能集成测试平台、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所完成的对佛蒙特州微电网的安装和运行的检验,它们都促进了微电网的发展。

2.2 欧洲微电网的研究现状

欧洲各国对微电网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近几年来各国之间开展了许多合作和研讨。2005年,欧洲提出!Sm art Po w er N et w orks?概念[14]。欧盟微电网项目(European Co mm issi o n Pro j e ctM icrogrids)给出的定义是利用一次能源;使用微型电源,分为不可控、部分可控和全控三种,并可冷、热、电三联供;配有储能装置;使用电力电子装置进行能量调节[14、15]。

欧盟第五框架计划(5th Fra m e w ork Progra m, FP5)中,专门拨款450万欧元资助微电网研究计划。该项目已完成并取得了一些颇具启发意义的研究成果,如DERs的模型、可用于对逆变器控制的低压非对称微电网的静态和动态仿真工具、孤岛和互联的运行理念、基于代理的控制策略、本地黑启动策略、接地和保护的方案、可靠性的定量分析、实验室微电网平台的理论验证等。

欧盟第六框架计划(6th Fra m e w ork Progra m, FP6)资助850万欧元。目前,这项计划正在进行中。欧洲所有的微电网研究计划都围绕着可靠性、可接入性、灵活性3个方面来考虑。电网的智能化、能量利用的多元化等将是欧洲未来电网的重要特点。

2.3 日本微电网研究

2

日本在国内能源日益紧缺、负荷日益增长的背景下,也展开了微电网研究,但其发展目标主要定位于能源供给多样化、减少污染、满足用户的个性化电力需求[l6]。日本专门成立了新能源与工业技术发展组织(NEDO)统一协调国内高校、企业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新能源及其应用的研究。NODO在微电网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很多成果[17]。NEDO在2003年的!Reg ional Po w er Grid w ith R ene w ab le Ener gy Resources Pro j e ct?项目中,开始了3个微电网的试点项目[18]。这3个测试平台的研究都着重于可再生能源和本地配电网之间的互联,分别在青森县、爱知和京都,可再生能源在3个地区微电网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目前日本在微电网示范工程的建设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有日本学者提出了灵活可靠性和智能能量供给系统(flex i b le re liability and inte lligent e lectrica l energy de li v ery syste m,FR I E NDS)[19],利用FACTS元件快速灵活的控制性能实现对配电网能量结构的优化。

从各国对未来电网的发展战略和对微电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可以看出,微电网的形成与发展绝不是对传统集中式、大规模电网的变革,而是代表着电力行业在服务、能源利用、环保等方面的一种提高与改善,是对大电网的有益补充。

3 微电网的运行方式

微电网系统有与外部电网并网和独立运行两种模式。当电网并网时,微电网内的负荷根据用户的情况从电网内部以及外部吸收能量。由于电压降落、故障、停电检修等原因造成外部电网连接中断,微电网需要从并网平滑过渡到独立运行状态。与外部电网隔离后,微电网进入独立运行模式。文献[20]通过微网实验系统运行证明:微网系统在合理的控制下可以实现并网运行和孤立运行,并可实现两种运行模式的平滑过渡。

3.1 并网运行

对微电网自身来说,并网运行方式是其正常工作方式之一。由于下列问题:在电网内部,由于某个发电单元故障、检修等原因退出运行或者负荷急剧增加,致使供电功率不足需要与外电网并联引进功率;或者由于在某种极限情况,在满足负荷和储能需求后,仍有功率富余,可与外电网并联向外送出能量。并网运行时,微网和传统配电网类似,服从系统调度,可同时利用微网内DG发电和从大电网吸取电能,并能在自身电力充足时向大电网输送多余电能。

3.2 孤立运行

孤立运行的能力是微网最重要的特点。在由于母线电压降落、外部电网发生故障或并网联络线突然跳闸等造成外部电网连接中断,微电网需要平滑地从并网运行模式到独立运行模式。

文献[21~25]针对上述不同情况对微电网稳定的影响,需要分别通过采取不同的分析和建模方法加以研究。并通过软件仿真证明了微网在上级网络断电后可以成功进入孤立运行。文献[25]对微网孤立运行时,不同类型DG间相互干扰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仿真,表明了储能设备对微网频率恢复的重要性。文献[26]研究了微网孤立运行时无功电容器优化配置问题,使用遗传算法实现了电容器布点和容量的最优化规划,对微网无功平衡和电压控制有着积极作用。

4 微网的关键技术

4.1 微网的控制

由微电网的结构和特点可见,微电网的运行离不开完善的稳定与控制系统。控制问题是微电网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微电网中的微电源数目过多,一个中心控制点对整个系统的快速反应和相应控制较难实现,一旦系统中某一控制元件故障或软件出错,很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瘫痪。因此,微电网控制应该做到能够基于本地信息对电网中的事件做出自主反应。

4.1.1 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即插即用?的控制[27]

DG控制器基于本地信息进行操作,每个控制器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方式对负荷变化做出反应,不需要从其他DG获取通讯数据。这样就使每个DG系统拥有!即插即用?的能力[28]。即插即用意味着一个DG不需对机组的控制和保护做任何更改就可以直接应用于微网之中,这种DG模块可以接入微网中任何需要它的地方。文献[29]提出一种控制方法允许DG的分散布局且不需要DG之间的高速通讯。

此类方法根据微电网要求,通过下垂特性曲线进行控制,将系统的不平衡功率动态分配给各机组承担,具有简单、可靠、易于实现的特点。但该方法没有

3

考虑系统电压与频率的恢复问题,因此,在微电网遭受严重扰动时,系统的频率质量可能无法保证。该方法仅适用于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微电源间的控制。

4.1.2 基于功率管理系统的控制[30]

该方法采用不同控制模块对有功、无功分别进行控制,很好地满足了微电网多种控制的要求,尤其在调节功率平衡时,加入了频率恢复算法,能够很好地满足频率质量要求。另外,针对微电网中对无功的不同需求,功率管理系统采用了多种控制方法,从而大大增加了控制的灵活性并提高了控制性能。但与第一种方法类似,这种方法只讨论了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机组间的协调控制,未综合考虑它们与含调速器的常规发电机间的协调控制。文献[6、31]中对此类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

4.1.3 基于多代理技术的控制

该方法将传统电力系统中的多代理技术应用于微网控制中。代理的自治性、反应能力、自发行为等特点,正好满足微网分散控制的需要。

文献[32、33]介绍了多代理系统技术在微网控制中的积极作用。基于C/S架构的多代理微网管理软件,使用客户端在DG机组、负荷、能量管理器实现了智能化分布控制,达到微网内DG之间负荷分配最优化和微网同主电网间能量交换的最优化。

但目前多代理技术在微网中的应用多集中于协调市场交易、对能量进行管理方面,尚未达到对微电网中的频率、电压等进行控制的层面。要使其在微网控制中发挥更大作用,仍需大量的研究工作,运用更加先进、智能的控制策略。

4.2 微网的保护

微电网的保护问题与传统电力系统的保护有很大区别,主要表现为:潮流的双向性和并网运行与独立运行两种工况下短路电流差异较大两方面。因此,如何保证保护的选择性、快速性、灵敏性与可靠性,是微电网保护研究的关键和难点。

文献[34]针对单相接地故障与线间故障给出了基于对称电流分量检测的保护策略,以零序、负序电流分量作为主保护的动作值,并结合传统的过电流保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献[35]研制出微电网保护的硬件装置。

但由于微网的特点,发电机和负荷容量对保护的影响、不同类型发电机对保护的影响及微电网不同运行方式和结构对保护的影响等,都是微电网保护策略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仍需大量的研究工作。

4.3 微网的经济性

微电网的经济效益是多方面的,其效益主要集中于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环保以及个性化电能供给的安全、可靠、优质等方面。

4.3.1 经济性设计

美国CERTS提出的分布式电源用户侧模型(DER-C AM d istri b uted energy resource custo m er a doption m odel)是对微电网资源结构进行经济设计的重要工具[36、37]。该模型将分布式发电的安装和运行成本等与电力部门的供电费用结构进行比较,可以为用户提供供电效果佳且成本低的分布式发电技术组合以及热电联产的技术配置决策。文献[38]将地理信息系统与DER-CAM模型结合起来,采用就近组合原则形成用户群,为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提供了现实基础。

4.3.2 微网运行的最优化

微网的经济最优化问题和大型电力系统有着很大不同,DG可以以CHP形式同时供给电能和热能。另外,微网的独特设计可以提供比一般配电网更高的可靠性,满足对可靠性有特殊要求的用户需求,提高电力附加价值。

文献[39]根据微网经济的独特性,提出一种微网经济最优化的运行策略。文献[40]介绍了微网技术的应用,从中肯定了微网的市场竞争力。文献[41]使用序贯蒙托卡罗模拟法,提出了一种处理网络重构的算法,以得到最优化的微网配置,以期减小购买主电网电能的投资,并减小由于供电中断引起的损失。

文献[42]从电力市场的角度对微网并网运行管理作了研究探讨,从DG的控制策略和微网与大电网电能交换等方面论述了微网的管理和控制,以期实现运行的最优化。

文献[43]通过仿真计算,提出利用价格信号控制微网和电力市场运作的方法,并介绍了微网技术带来的经济性和环保方面的优点。文献[44]通过竞标的方法实现电源和电力负荷的双边联系,以此实现调整DG以适应电力需求。

尽管以上相关文献对微网的经济性和运行的最优化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但随着微网的发展与成熟,如何将微电网对用户、电力部门及社会的效益全面量化,仍将需更深入的分析研究。

4

5 结 语

在能源日益紧缺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普遍受到重视,微网在提高供电可靠性、改善电能质量、节约能源与环保等方面的突出优点都决定了微网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也将是今后电力系统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胡学浩.2003年国外(美加、意大利、瑞典和英国)大停

电事故经验及教训[A][C].电力系统安全及其战略防

御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 许洪阳.通过冰灾和震灾看发展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的

重要性 访电网规划专家田华[J].电子技术,2008.

8.

[3] 李蓓,李兴源.分布式发电及其对配电网的影响[J].国

际电力,2005,9(3):46-49.

[4] 梁有伟,胡志坚,陈允平.分布式发电及其在电力系统中

的应用研究综述[J].电网技术,2003,27(12):71-75. [5] 梁才浩,段献忠.分布式发电及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25(12):53-56.

[6] L assette r R,Akhil A,M arnay C,et a.l T he CERTS M i cro

G r i d Concept[EB/OL][2008-10-18].CERTS.http://

certs.l b.l gov/pdf/50829.pd.f

[7] L asse ter R H,P a i g i P.M icrog rid:A conceptual so l uti on[C]

#The35th Annu l IEEE Pow er E lecrron i cs Spec i a lisrs Con

ference.A achen,G e r many:2004.

[8] M a rnay C,R ub i o F J,S i ddiqui A S.Shape of the M icrog ri d

[C]#2001I EEE Powe r Eng i neeri ng Soc iety W i nter M eet

ing.Co l u m bus,U SA:2001.

[9] 程华,徐政.分布式发电中的储能技术[J].高压电器,

2003,39(3):53-56.

[10] 李峰,李兴源,郝巍.不间断电力变电站中分布式电源

接入系统研究[J].继电器,2007,35(10):13-19. [11] Stev ens J.D ev elopment o f sources and a test bed fo r

CERT S m icrog ri d testi ng[C]#2004IEEE Pow er Eng i

neer i ng Soc i e t y G eneralM eeti ng.D env er,U SA:2004. [12] Stevens J,K l app D.CERTS m icrog rid syste m tests[J].

Pow er Eng ineer i ng Soc i e t y G eneral M eeti ng,T ampa,

2007.

[13] kli ng er a.N o rt hern pow er syste m s,m icrogr i d pow er net

work to address risk o f pow er outrages[EB/OL].[2008-

10-20].htt p://www.no rt hernpow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7139397.html,.

[14] European Comm i ssi on.Strateg ic resea rch agenda fo r Eu

rope?S E lec tric ity N e t w orks o f the F uture[EB/OL].

[2008-10-20].htt p://www.s m.artgr i ds.eu/do cu

m ents/sra/sra_fi nalversi on.pd.f

[15] Sanchez M.O verv ie w of m icrog ri d research and deve l op

m ent acti v ities i n the EU[C].M ontreal2006-Symposi

um on M icrogr i ds,2006.

[16] tadah iro goda.M i crogr i d research at m itsub i sh i[EB/

OL].[2008-10-20].https://www.360docs.net/doc/a117139397.html,/

pier/esi/docu-m ents/2005-06-17_symposi um/GO

DA_2005-06-17.pd.f

[17] SATO S H IM orozu m.i O verv i ew of m icrogr i d reaearch and

deve l op m ent acti v iti es i n Japan[EB/OL].[2008-11-

02].http://www.cee m.uns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7139397.html,.au/content/userdocs/

ove rv ie w of m i crogr i d m anage m entandcontrol_000.pd.f [18] T suji K.FR IENDS i n the context of m i crogrid research

[EB/OL].[2008-11-02].h ttp://de r.l b.l gov/ne w_

site/2005m icrogr i ds_files/presenta i o n_pd fs/CERTS-

tsu j.i pd.f

[19] K II CH IRO T suj.i F riends i n t he contex t o f m icro gr i d re

search[EB/OL].[2008-11-05].htt p://der.l b.l

gov/new site/2005m icrogr i ds_fil es/presenta ti on_pdfs/

CERTS-T s u j.i pd.f

[20] G eorgak i s D,P apathanassiou S,H a tziargyr i od N,et a.l

O peration o f a prototype m i crogrid system based on m i cro

-sources equipped w ith fast-acti ng pow er electron ics

i nter f aces[C]#2004A nnual IEEE Pow er E lectron ics

Specia lists Conference,35t h.A achen,G e r m any:2004. [21] K atirae i F,Iravan iM R,L ehn P W.M i c ro-grid au t ono

m ous operati on du ri ng and subsequent to i sland i ng process

[J].IEEE T rans On P o w er De li very,2005,20(1):248

-257.

[22] M endez L,N arvarte L,M a rsinach A G,et a.l Cen trali zed

stand a l one PV syste m i n m i crogrid i n M o rocco[C]#The

3rdW or l d Confe rence on Phorovolra i c Energy Conv ers i on.

O saka,Japan:2003.

[23] P ecas Lopes J A,M ore ira C L,M adureira A G,e t a.Con

tro l strateg ies f o r m i croG r i ds e m ergency operation[C]#

2005Internationa l Confe rence on F ut ure P o w er Syste m s,

30t h,Am sterda m,N ethe rlands:2005.

[24] Laaksonen H,Saar i P,K omu lai nen R.V o ltage and fre

quency control o f i nve rter based w eak LV ne t w ork m icro

g ri d[C]#2005Internationa lConference on Fu t ure Pow

e r System s,30t h,Am sterda m,N ether lands:2005.

[25] Zoka Y,Sasak iH,Y o M o N,et a.l A n i nte raction proble m

o f distr i buted genera tors i nstall ed i n a m i crogr i d[A]#

2004IEEE Internationa l Confe rence on E lec tric U tility

5

D eregulation,R estructur i ng and Powe r T echno l og i es.

H ong K ong,Ch i na:2004.

[26] A l-A ska ri S A,R anade S J,M itra J.O pti m al all ocation of

shunt capac itors p l aced i n a m icrog rid opera ti ng i n t he is

landed m ode[C]#P ro ceedi ngs of the37th Annua lN o rt h

Ame rican pow er sy m po si u m.Am es,U SA:2005.

[27] P I AG I P,LA SSETER R H.A utonomous control o f m i e ro

g rids//P ro eeedings o f2006IEEE P ower Eng i neeri ng

Soe i e t y G ene ra l M eeti ng,Jun18-22,2006,M on trea,l

Q uebee,Canada.P i sea ta w ay,N J,U S A:IEEE,2006:8-

15.

[28] L asse ter B.R o le of distr i buted g enerati on i n reinforci ng

the cr iti ca l e l ectric pow er i n frastruc t ure[C]#2001

IEEE Pow er Eng i neeri ng Soc i e t y W i nter M ee ti ng.Co l u m

bus,U S A:2001.

[29] Stev ens J.D ev elopment o f sources and a test bed fo r

CERT S m icrog ri d testi ng[C]#2004IEEE Pow er Eng i

neer i ng Soc i e t y G eneralM eeti ng.D env er,U SA:2004.

[30] KAT I RAE IF,I RAVAN I M R.Power m anage m ent stra teg ies

f o r a m iero gr i d w it h m ulti p l e distributed generation units.

I EEET ransonPow erSyste m s,2006,21(4):1821一1831.

[31] L asseter R H.M i c rogr i ds[C]#2002I EEE P ower Eng i

neer i ng Soc iety W i nter M eeti ng.N ew Y o rk,U S A:2002.

[32] D i m eas A,H atz i argyriou N.A m ulti A gent syste m f o r m i

cro G rid ope ration[C]#Pow er Eng i nee ri ng Soc i ety G ener

a lM ee ting.D enver,U S A:2004.

[33] D i m eas A L,H atziargy ri ou N D.O perati on of a m ultiagent

syste m for m i crog rid con tro l[J].I EEE T rans on Powe r

Syste m s,2005,20(3):1447-1455.

[34] N I KKHA J OEI H,LA SSET ERRH.M iero g ri d Fault P ro teet

i on based on symm etrieal and d ifferential cu rrent compo

nents[EB/OL].[2008-11-05].http://www.pserc.

org/cg i-psere/ge t b i g/pub lieati o/2007publi c/m ierog ri d

protec tion-1.pd.f

[35] KRO PO S K I B.M ierogr i ds-hardware testi ng and standards

deve l op m en t[EB/O L].[2008-11-06].htt p://der.

l b.l gov/new_site/2007m icrog ri ds_fil es/U S-K ropo s k.i

pd.f

[36] RUB I OFA,SIDD I QU I C,M ARNAYC,e t a.l CERTS cus

to m er adoprion model[EB/O L].[2008-11-06].ht

tp://eerts.l b.l gov/pdf/47772.pd.f [37] SIDD I QU I A,MARNAY C,HAMA C H I K,e t a.l Custo m er

adopti on o f s m all-seale on-site po w er genera ti on[EB/

O L].[2008-11-06].http://der.l b.l gov/new_S ite/

pubs/IBNL_47896.pdf

[38] EDW ARDS J,MARNAY C,BARTHOLOM E W E,et a.l

A ssess m ent o f G r i d d i str i bu ted energy resource potential

usi ng DER-C AM and G IS[EB/OL].[2008-11-

08].http://rae.l berke l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7139397.html,/fil es/2002/Edwards E tal

-M icro-gr i dLBNL2002.pd.f

[39] H ernandez-A ra mburo C A,G reen T C.Fue l consu m p

ti on m i n i m i sati on of a m i cro-gr i d[C]#Conference R e

co rd of t he I EEE39th IAS A nnua lM eeti ng Seattle,U S A:

2004.

[40] D av isM W.M i n i gas turb i nes and h i gh speed genera tors

a preferred cho ice for serv i ng larg e co mme rc ial custom ers

and m i c rogr i ds II.M icrog rids[C]#2002I EEE P o w er

Eng i neer i ng Soc i e t y Su mm er M eeti ng.Ch icago,U S A:

2002.

[41] G h i ani E,M occ i S,P il o F.Opti m a l recon figuration o f d i s

tr i bu tion ne t w orks acco rd i ng to t he m i crogr i d paradi gm

[C]#2005Internati onal Conference on F ut ure P o w er

Syste m s.Am sterda m,N ethe rlands:2005.

[42] H atziargy ri ou N D,D i m eas A,T sika lak i s A G,e t a.l

M anage m ent of m i c rogr i ds i n m arket env iron m ent[C]#

2005In ternati onal Con f e rence on Future Pow er Syste m s.

Amsterdam,N etherlands:2005.

[43] Pudji anto D,Strbac G,van O verbeeke F,e t a.l Investiga

ti on of regulatory comm ercia,l econo m ic and env ironmen

ta l issues in m i cro G r i ds[C]#2005Internationa l Confer

ence on Future Powe r Syste m s.Am sterdam,N et her l ands:

2005.

[44] A li bha i Z,G ruverW A,K o tak D B,e t a.l D istributed coor

di nation o f m icro-gr i ds usi ng b ilateral con tracts[C]#

2004I EEE Interna ti ona l Conference on Sy stem sM an and

Cybe rneti cs.H ague,H o ll and:2004

作者简介:

国 海(1974- ),男,黑龙江人,安徽科技学院讲师,合肥工业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收稿日期:2009-01-20)

节约一张纸 节约一寸导线6

微电网的发展现状

微电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摘要 微电网作为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一种有效手段,逐步引起了广泛关注。从结构设计、运行控制、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经济运行与安全机制、仿真平台和示范工程等5个方面介绍国内外微电网的研究进展,微电网并网和孤岛两种运行方式的控制策略,并分析了主要控制策略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以便微电网安全运行。 关键词:微电网;并网运行;孤岛运行;电力电子 引言 微电网是一种将分布式电源、负荷、储能装置、变流器以及监控保护装置有机整合在一起的小型发配电系统。凭借微电网的运行控制和能量管理等关键技术,可以实现其并网或孤岛运行、降低间歇性分布式电源给配电网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地利用分布式电源出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将分布式电源以微电网的形式接入配电网,被普遍认为是利用分布式电源有效的方式之一。微电网作为配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纽带,使得配电网不必直接面对种类不同、归属不同、数量庞大、分散接入的(甚至是间歇性的)分布式电源。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2010—2030 应对能源挑战白皮书》中明确将微电网技术列为未来能源链的关键技术之一[1]。 近年来,欧盟、美国、日本等均开展了微电网试验示范工程研究,以进行概念验证、控制方案测试及运行特性研究。国外微电网的研究主要围绕可靠性、可接入性、灵活性3个方面,探讨系统的智能化、能量利用的多元化、电力供给的个性化等关键技术。微电网在我国也处于实验、示范阶段,截至2012年底,国内已开展微电网试点工程14个,既有安装在海岛孤网运行的微电网,也有与配电网并网运行的微电网。这些微电网示范工程普遍具备4个基本特征:1)“微型”,微电网电压等级一般在10kV以下,系统规模一般在兆瓦级及以下,与终端用户相连,电能就地利用;2)“清洁”,微电网内部分布式电源以清洁能源为主,或是以能源综合利用为目标的发电形式;3)“自治”,微电网内部电力电量能实现全部或部分自平衡;4)“友好”,可减少大规模分布式电源接入对电网造成的冲击,可以为用户提供优质可靠的电力,能实现并网/离网模式的平滑切换。因此,与电网相连的微电网,可与配电网进行能量交换,提高供电可靠性和实现多元化能源利用。微电网与配网电力和信息交换量将日益增大并且在提高电力系统运行可靠性和灵活性方面体现出较大的潜力。微电网和配电网的高效集成,是未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docx

构造地质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分支学科之一,以岩石圈的各种地质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组合形式及形成、发育、变形、破坏规律。一般根据其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差异,分为狭义构造地质学和广义构造地质学。狭义构造地质学侧重于对中、小型地质体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构造的几何形态、产状、规模、形成演化等。广义构造地质学的研究范围更加广阔,从地壳演变至岩石圈结构,从重要造山带至板块边界,从显微构造到晶格错位,几乎涵盖了10_8?108cm的所有地质体。近代以来,构造地质学研究获得了空前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来,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陆构造研究得到了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点研究岩石圈的演化和三维岩石圈的建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动力学研究兴起。这些研究使得构造地质学在研究深度和研究广度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1.构造解析构造学本质上是对地质体变形和演化的认识,构造地质学强调野外实地观测,其主要研究方法是构造解析法。构造解析是对地质体空间关系和形成规律的分析解释,内容包括对地质体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气几何学解析是指对地质体的产状、规模、组合形式进行研究,进而概化为构造模式。运动学解析主要研究地质体在构造作用中发生的变形和位移。动力学解析是在几何学解析和运动学解析的基础上,反推构造应力的性质、大小、方向,分析和解释该研究区域的构造演化史。 2.研究现状步人20世纪后,构造地质学开始从形态描述逐渐进人对地质体的成因和力学分析研究中,由定性观察转入定量研究,由几何学研究转人运动学、动力学的领域。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引人,使得构造地质学获得了极大地进步,促进了构造地质学和其他学科的交流融合。尤其20世纪60年代后,以板块构造为主的各种新理论的提出,促使构造地质学的发展进入全新阶段。 2.1板块构造理论体系相关研究1968年前后,地质学家归纳了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从全球统一的角度提出了板块构造理论,该理论将固体地球表层在垂向上划分为刚性岩石圈和塑性软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档完整版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 档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综 述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微课程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是微课程研究的兴起,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可知,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检验。此后微课程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开始对微课程进行解读,研究其概念含义特征等。 一、研究内容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时间较短,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设计开发、应用领域三方面展开综述(见表1)。 (一)微课程的含义特征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即形成微课程。 胡铁生通过对微课程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总结微课程的特征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国内微课程领航人李玉平关注的却是微课程的呈现,认为微课程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画面三部分组成。这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发思考,让学习者在充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从以上众多学者的理解可知,微课程有两个显着特征:一是以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可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二是微课程时间短小,一般在3-8分钟以内,这种时长符合学生的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

微课设计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基于“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作品分析

微课设计的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基于“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作品分析作者:张振英 来源:《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 2017年第5期 张振英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 410006) 【摘要】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型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 精悍、交互性好、应用便利”等特征被教育领域广泛认可,文章通过微课的概念、特征及制作 方法的简要介绍,并以“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小学数学《鸡兔同笼》专题的参赛作品 为对象进行分析,研究微课资源设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从两个方面提出微课资源设计的 有效策略和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微课设计;微课大赛;现状分析;设计策略 一、微课 随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蓬勃发展,各种以微型课程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创新型教育教学实 践在全球范围内迅速铺开。2010年11月,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针对目前国内教育 教学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提出了微课(Micro-lecture)这一概念,在此后,微课概念在我国教育领域迅速传播,并带动了各级各类的“微课大赛”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微课这一 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起来。 胡铁生(2015)将微课界定为“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 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在“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中,将微课界定为以视 频为主要载体,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单一的、严格定义的学习主题(或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从上述定义可以总结得到微课具有以下特点:(1)以视频为主要载体;(2)围绕学科知识点(如重难点或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制作;(3)时长短;(4)内容精;(5)支持多种形式的自主学习。 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部分。鉴于此,微课视频的制作尤其重要,微课视频的制作水平直接反映了微课的质量。孟祥增等人指出,有关微课视频的制作方法主要 有五类:教学录像型、屏幕录制型、多媒体讲解型、动画讲解型和视频剪辑型。 二、“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分析 为了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扎实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微课资源在课堂教与学应用中的创新模式和有效方法,深入挖掘并大力推广各 地区的典型示范和先进经验,切实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 建共享,湖南省教育厅举办了“2016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旨在丰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 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更好地将微课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 (一)参赛微课基本情况

微电网技术研究现状

微电网技术研究现状 国 海1、2;苏建徽1;张国荣1 (1.合肥工业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2.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凤阳 233100)摘 要:首先阐释了微网的概念、结构及特点,然后对当前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的微网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介绍了微网运行方式,最后着重探讨了现阶段微电网研究中的关健问题和相关研究现状。 关键词:微网;DG;分布式发电;电网 Abstract:Firstly,the concep t,the structu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 icr ogrid are p resented.Then,the p resent devel opment of m icr ogrid in the United States,Eur ope and Japan is intr oduced as well as the operati on modes of m icr ogrid.A t last,the key p r oblem s and the research conditi ons related t o m icr ogrid are discussed e mphatically. Key words:m icr ogrid DG;distributed generati on;power grid 中图分类号:T M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54(2009)02-0001-06 1 微网的概况 1.1 微网产生的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需求迅速增长,电网规模不断扩大,超大规模电力系统的弊端也日益凸现,成本高,运行难度大,难以适应用户越来越高的安全和可靠性要求以及多样化的供电需求。尤其在近年来世界范围内接连发生几次大面积停电事故[1], 2008年年初中国南方冰灾还是在汶川震灾期间,中国电网都发生了大面积的停电[2],电网的脆弱性充分暴露了出来。 分布式发电可以提供传统的电力系统无可比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具有污染少、可靠性高、能源利用效率高,同时分布式电源位置灵活、分散的特点极好地适应了分散电力需求和资源分布,延缓了输、配电网升级换代所需的巨额投资,它与大电网互为备用也使供电可靠性得以改善[3]。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开始广泛研究能源多样化的、高效和经济的分布式发电系统,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4]。 尽管分布式电源优点突出,但本身存在诸多问题,如分布式电源单机接入成本高、控制困难等。另外,为减小分布式电源对大电网的冲击,大系统往往采取限制、隔离的方式来处置分布式电源,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分布式能源必须马上退出运行。这就大大限制了分布式能源的充分发挥,也间接限制了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777015)对新能源的利用[5]。 为了降低DG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发挥DG积极的辅助作用,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把DG和负荷一起作为配电子系统———微网(M icr ogrid)[6~8]。 1.2 微网的概念 从1999年开始,美国电力可靠性技术解决方案协会(cons ortium f or electric reliability technol ogy s olu2 ti ons,CERTS)首次对微电网在可靠性、经济性及其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到2002年, CERTS从结构、控制、经济等方面系统全面介绍了微网的概念[6]:微电网是一种由负荷和微型电源共同组成的系统,它可同时提供电能和热量;微电网内部的电源主要由电力电子器件负责能量的转换,并提供必要的控制;微电网相对于外部大电网表现为单一的受控单元,并可同时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1.3 微网的结构 微网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微网中包含有多个DG和储能系统,联合向负荷供电,整个微网对外是一个整体,通过断路器与上级电网相联。微网中DG 可以是多种能源形式(光电、风电、微型燃气轮机等),还可以以热电联产(combined heat and power, CHP)或冷热电联产(combined cold heat and power, CCHP)形式存在,就地向用户提供热能,提高DG利用效率。 在图1中微网有A、B、C三条馈线,其中A、C馈线中含有重要负荷,安装有多个DG,馈线B为非重

国内外微课研究现状

国内外微课程概念辨析及其研究实践现状 作者:张静然,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 (独家授权发布,请勿转载) 一、关于“微”的遐思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微”既有“细小,轻微”的意思,又有“精深奥妙”的解释。不得不说,“微博”“微信”“微视频”……大行其道的今天,早已经被打上了“微时代”的标签,“微”这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必然不是微不足道、微乎其微,而更代表了“微言大义”。微时代下的诸多微功能,不仅给传统的互联网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冲击,更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教师,首当其冲地成为各功能的探路先锋。 不超过140字的微博,给了不喜欢长篇大论的草根们更多的发挥空间,并相继衍生出了微小说、微刊、微访谈等功能,曾经风光一时的博客不免显得“垂垂老矣”;在教育领域,许多教师也从博客的早期追随者和饯行者,转而开始尝试应用微博来支持德育教育,甚至辅助教学。 对于相当一部分的智能手机使用者来说,已经有20年历史的、曾经不可或缺的短信功能也逐渐地“风光不在”,微信因为其语音即时通信功能占用流量少、不用输入文字等优势,正成为年轻人的新宠;在教育领域,微信成了家校互通的重要渠道,它让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更加迅速、便捷。 流媒体技术的发展、视频网站的兴起,更让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播放时长短(短则30秒、长不过20分钟)的微视频、微电影使“人人都成为生活的导演”,草根民众成为媒介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在教育领域,来自一线的教师开始尝试以数字故事的方式制作自己的微视频课程,某些网校的行动更为迅速,他们早已经推出称之为“微课程”的、时长定义不尽相同的学习视频,供没有大段时间学习的学习者实现无时、无处不在的学习。 以上诸多“微”功能均具有“短”、“快”、“精”的核心特色,更有制作简单、容易上手,传播范围广、接受程度高、传播成本低,互动参与性强、可以形成具体相同兴趣的社交群体等共同特点,广泛分布在桌面软件、浏览器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上,这些对于教育领域中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来说,都是天然的优势。 二、关于“微课程”的争鸣 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微课程的界定还不够明晰,在e-Learning业界、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定义和理解都各有不同。 1.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档

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综述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微课程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是微课程研究的兴起,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可知,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检验。此后微课程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开始对微课程进行解读,研究其概念含义特征等。 一、研究内容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时间较短,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设计开发、应用领域三方面展开综述(见表1)。 (一)微课程的含义特征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即形成微课程。 胡铁生通过对微课程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总结微课程的特征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国内微课程领航人李玉平关注的却是微课程的视频呈现,认为微课程视频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这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发思考,让学习者在充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从以上众多学者的理解可知,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可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二是微课程视频时间短小,一般在3-8分钟以内,这种视频时长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三是微课程视频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

中国微电网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现状分析

中国微电网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现状分析 微电网是一种结合了电能供应与优化控制的微型电力网络布设技术,在我国一些人口集中的海岛、校园等应用较多,本文就微电网技术进行了概述及组成研究,并就其应用特点以及现状进行了研讨。 标签:微电网技术;应用现状;电力 引言 微电网是我国电力供给结构的一种形式,它是积极利用当前新型绿色再生能源进行电能供应的一种电网技术,当前我国各地都在积极应用这种新型能源与电能网络输送结构技术,为国家电网电能输送结构提供了补充,未来微电网还会得到技术更新与更广泛地应用。 1微电网技术概述以及组成分析 1.1微电网技术概述 微电网技术其实就是由微型电源以及电能负荷共同组成的一种电能供、消网络结构,微电网运行中电源实现电能供应,而负荷结构则实现电能向其他能量的转换。我国研究人员对于微电网的定义为:一种小型发配电系统,它主要由储能装置以及电网控制系统以及电源结构构成电能供应单元,而由网络电能负荷设备组成电能消耗单元,微电网可以进行供配电以及电能消耗的自我管理以及保护操作,当前微电网已经成为我国智能电网建设中的重要建设内容。 1.2微电网的主要供电单元组成分析 1.2微电网中的分布式电源装置 针对不同的发电系统采用不同的分布式电源,目前的发电类型包括光伏发电、水利发电、风力发电以及潮汐发电、内燃机发电系统等,对于微电网对接的发电类型主要是可再生能源发电。微电网和外部大型供配电网络相比,容量小而且电压等级也相对较低,因此一般以380V、10kV和110kV的电压等级和外部大电网进行能量交换。 1.2.2 储能装置 随着储能技术的发展,目前储能装置也已有多种类型,部件包括热儲能装置、机械储能装置,还包括电磁储能装置以及新型电化学储能装置。电化学储能装置一般通过蓄电池储能实现其功能,对于电磁储能装置而言一般采用超导体和超级电容来实现其功能。

微课研究背景与现状

研究背景与现状: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微文化”的悄然诞生,我们已经悄然进入了一个微时代”一―微博、微信、微访谈、微电影、微小说等,手机的普及,4G技术的应用,是人类社会迈入了微信息时代。有了互联网,知识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信息量大大增加,达到了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程度,教学也由此进入了数字时代。时代的进步要求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在传统教育模式遭遇信息时代冲击的当下,小学英语教学应该疏堵结合,将信息化的趋势与传统教育的优势进行有机的结合。 我们学校处于城市与农村结合部,学生学前教育参差不齐,家庭教育背景较为复杂,对于语言学习,缺乏语言运用的机会,有些学生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家长能够辅导,但有些家长忙于生计,对英语的辅导和检查真是心 有余而力不足,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短,很 容易走神,听课的效果差,容易错过老师讲授的重难点知识;还有个 别学生因为生病或者其它原因缺课,影响后期的持续学习;所以我们在教学平台上推行微型课程、发微信帮助学生复习,重难点知识。,拓展教学资源,更新教材形式,扩大学生的英语接触面,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其最终目的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概念界定与解读:微型课程”的全称是微型视频课程”它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幵展教学。微型课程是一种在线教学视频,它满足了不同学习者对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时间、不同学习地点、不同学习成本、不同学习方法的碎片化需求,使用多媒体,尤其是PPT课堂技术,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某个知识点、考点进行针对性的讲授及学习。 研究内容:1.学习有关微课的相关理论及视频。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基于微课的近五年研究的文献综述

基于微课近五年研究成果的研究 摘要:本文从微课的内涵与特点、微课的研究状况、微课翻转课堂、微课的质疑对微课的研究状况进行了近5年的分析。对微课的认识由形式到内容、由片面到全面、由感性到理性、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学术界对微课的研究也是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微课和翻转课堂共同作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微课热是暂时的,微课却是长期的,因为微课符合了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的需要。 关键词:微课;内涵与特点;研究状况;翻转课堂;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方便快捷的移动设备广泛普及。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人们对学习方式的多元化需求不断增长。以高科技产品为传播媒体、能满足任何人随时随地学习的微课,便应运而生。 然而微课并非中国本土产物,而是“舶来品”2011年,中国广东省佛山市举办了中小学微课设计与制作大赛。佛山教育局在大赛中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2011年,“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和“微课网”创立,微课自此开启了在实践层面上的建设与发展。2014年举办的中国外语微课大赛,全国已有28个省筹备参与。由此可见,微课的影响已经由广州一省逐步扩展到河北、河南、四川、云南、江西、浙江、内蒙、辽宁、广西、海南、山西等多省及北京、重庆、上海和天津市。微课在中国通过短短的几年时间,经历了由区域到全国、由中小学到高校的发展趋势演变,内容所涉及的学科也越来越丰富。对微课研究也成了学术界一个很热的话题,介于此,我想从学者们对微课的解读、微课的研究状况、微课的发展课堂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微课的理解的误区探讨近些年来学者们对微课的研究。 (一)微课的内涵与特点 微课又称微课例或微课堂,主要以视频的方式记录课堂某学科知识点的教与学,此外还包括与其相关的教学设计、课件素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学生反馈、专家同行点评等多种教学辅助资源。一个“微”字就可以说明微课的关键所在。“微”字意味着微课的上课时间短,而时间的短暂决定了课堂的学习内容少而精。 微课是个“舶来品”,国内对微课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胡铁生是教育硕士,中学电教高级教师。他2012年起担任全国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评委,专注于微课等领域的实践与研究。他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三个不同时期分别给出了微课的定义: (1)2011年,胡老师把微课定义为“以教学视频为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 (2)2012年,他定义微课是包含与教学相配套的“微教案”“微练习”“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支持性、扩展性资源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3)2013年,胡老师定义微课是“基于网络运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 通过把胡铁生老师不同时间对微课的定义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从2011年到2013年,以胡老师为代表的微课研究专家们对微课的认识由最初的把微课定义为

微电网技术及发展概况

第42 卷中国电力电力系统 (微电网及分布式发电专栏) 微电网技术及发展概况 左文霞,李澍森,吴夕科,程军照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分布式发电以其投资省、发电方式灵活且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 注。微电网能以更具弹性的方式协调分布式电源,从而充分发挥分布式发电的优势。介绍分布式发电及微电网领域研究的诸多问题,讨论微电源、储能装置、逆变装置及隔离装置中需要研究的问题,并从电力系统应用的角度分析微电网的控制和保护、安全稳定运行、电能质量、运行及接入标准等问题。对分布式发电及微电网研究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分布式发电;微电网;配电网;安全稳定性;电能质量中图分类号:TM727;TP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649(2009)07-0026-05 收稿日期:2009-02-05 左文霞(1985—),女,湖北仙桃人,硕士,助理工程师,从事配电系统相关方向研究。E -mail :zuowenwen1985@https://www.360docs.net/doc/a117139397.html, 0引言 微电网是由一系列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 Generation ,DG )系统、储能系统和负荷组成的微型 电力网,根据需要可选择与配电网并网运行也可选择独立运行。相对传统的输配电网,微电网的结构比较灵活。网内微电源与用户直接相连,安装在用户区域,由电力电子技术提供所需要的控制和接口。微电网系统与外部电网通过隔离装置连接。网内潮流和电压控制器通过能量管理系统在允许的范围内调节潮流和母线电压。当负载变化时,本地微电源自行调节功率输出。正常工作模式下,微电网与公共系统并联运行,可以通过合理的控制使得微电网相当于配电网的一个恒定负荷;当公共系统出现故障或者电能质量达不到要求时,微电网可以通过隔离装置与外部电网隔离而孤立运行。故障清除后,微电网需平滑与外部电网重新同步,实现正常并网运行[1]。 近年来,欧洲、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都已开展微电网研究开发及示范工程建设工作[2]。目前,国内多在分布式发电和分布式储能方面开展研究。对分布式发电运行的研究,多与配电系统相联系,研究分布式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等,对微电网的研究基本处在起步阶段。 1需要研究的问题 1.1微电源 1.1.1分布式电源与分布式储能技术 分布式电源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如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燃料电池、微型燃气轮机和内燃机等。可再生能源一般都有分散性和规模不大的特点,且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因而需要储能装置储存其富裕能量。另外,基于逆变器的分布式发电装置没有大型的转子因而不能满足瞬时功率变化的要求,包含大量微电源的微电网系统运行在孤岛模式下需要有储能装置来保证能量平衡[3]。目前用于电力系统的储能技术主要有超导储能、蓄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器储能和飞轮储能等。 储能有多种形式,如在每个微电源的直流母线上安装储能电池组或者超级电容器,直接连接交流储能装置(带逆变器的交流电池组、飞轮)等,需要根据系统稳定的需求来选择储能方式。美国电能可靠性技术解决方案研究协会(CERTS :the Consortium for Electric Reliability Technology Solutions )研究的微电 网通过在每个微电源的直流侧母线上安装直流储能装置来保证供电可靠性,同时,安装一个附加电源,从而保证任一元件故障时微电网仍然能正常运行[4]。 1.1.2电力电子接口 微电源通过电力电子装置与微电网连接或隔离,各DG 单元均由电力电子装置提供所需要的控制接口。 (1)DG 与微电网连接的逆变装置:大多数DG 装置接入交流系统时,需要相关的逆变、整流及滤波装置。DG 逆变器的主回路控制上具有如下环节:a.内环电流/电压控制回路;b.外环有功、无功功率控制回路;c.DG 与外部电网的同步控制;d.保护及故障短路的电流抑制功能[1]。通过对基于电压源逆变 中国电力ELECTRIC POWER 第42卷第7期2009年7月 Vol .42,No.7 Jul.2009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国内外微课研究现状.docx

国内外微程概念辨析及其研究践状 作者:静然,位:中央化教育 (独家授布,勿) 一、关于“微”的遐思 在《代典》中,“微”既有“ 小,微”的意思,又有“精深奥妙”的解。不得不,“微博”“微 信”“微”??大行其道的今天,早已被打上了“微代”的 ,“微” 个字所代表的意,必然不是微不足道、微乎其微,而更代表了“微言大”。 微代下的多微功能,不的互网用来了革命性的冲,更在教育域生 了不小的影响,教,首当其冲地成各功能的探路先。 不超 140 字的微博,了不喜篇大的草根更多的空,并相衍生出了微小 、微刊、微等功能,曾光一的博客不免得“垂垂老矣”;在教育域,多 教也从博客的早期追随者和行者,而开始用微博来支持德育教育,甚至助教 学。 于相当一部分的智能手机使用者来,已有20 年史的、曾不可或缺的短信功能也 逐地“ 光不在” ,微信因其音即通信功能占用流量少、不用入文字等,正 成年人的新;在教育域,微信成了家校互通的重要渠道,它教和家之的沟 通更加迅速、便捷。 流媒体技的展、网站的起,更制作成本低、周期短、播放短(短30秒、 不 20 分)的微、微影使“人人都成生活的演”,草根民众成媒介的造 者和播者;在教育域,来自一的教开始以数字故事的方式制作自己的微程,某些网校的 行更迅速,他早已推出称之“微程”的、定不尽相同的学,供没有大段学的学者无、 无不在的学。 以上多“微”功能均具有“短” 、“快”、“精”的核心特色,更有制作、容易上手,播范广、接受程 度高、播成本低,互参与性、可以形成具体相同趣的社交群体等共同特点,广泛分布在桌面件、 器和智能手机、平板等移智能端上,些于教育域中的无是教是学者来,都是天然的。 二、关于“微程”的争 在教育域的用中,微程的界定不明晰,在e-Learning 界、基教育域、高等 教育研究域的定和理解都各有不同。 1.国外的研究及践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程”有关的名有 Minicourse 、 Microlecture 但其“微型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大学附属学校于出微型程 ( Minicourse ),也可称短期程或程元;新加坡教育部于、 Microlesson 等, 1960 年首先提 1998 年施的 MicroLESSONS研究目,涉及多程域,其主要目的是培教可以构建微型程, 其程一般 30 分至 1 个小,教学目集中,重学情境、源、活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学支架,同也教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行具体的教学; 2004 年 7 月,英国启教道(),每个目15 分,道开播后得到教 的普遍可,源的累最达到35 万分的微目;2008 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一分教授”戴·彭斯(DavidPenrose)因首了影响广泛的“一分 的微”的“微程” (Microlecture )而声名播,其核心理念是要求教把教学内容与 教学目密地系起来,以生一种“更加聚焦的学体”。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微程”、“微” 的研究,但其核心成源不一,有的是教案式,有的是式;

微课国内外研究现状文档

我国微课程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研究综述 我国微课程的相关研究是从2011年开始,2012年、2013年微课程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11年是微课程研究的兴起,通过对文献进行分析可知,最早发表的与微课程相关的文章是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微课程”概念的源,并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我们通过实践检验。此后微课程逐渐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大家开始对微课程进行解读,研究其概念含义特征等。 一、研究内容 我国微课程的研究时间较短,当前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微课程的概念、含义、特征等浅层次的探讨,对微课程的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以下从微课程的含义特征、设计开发、应用领域三方面展开综述(见表1)。 (一)微课程的含义特征 目前很多学者对微课程进行了定义和解读,其核心和理念是一致的,但是还没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 胡铁生从系统观的角度首次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他认为“微课程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他还提出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是构成微课程教学资源生态系统的要素,这些资源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微课程资源生态系统。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程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视频。黎加厚教授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课程。同时他还指出“微视频”并非等同于“微课程”,其只有与学习单、学生的学习活动流程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否则它只是一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 从以上阐释可知,微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而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不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截屏,而是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后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短小精悍的视频即形成微课程。 胡铁生通过对微课程资源库的设计开发以及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总结微课程的特征包括:“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半结构化,易于扩充”。国内微课程领航人李玉平关注的却是微课程的视频呈现,认为微课程视频长度在5分钟左右,由文字、音乐、画面三部分组成。这种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引发思考,让学习者在充忙的生活中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300秒经历一次思考”。 从以上众多学者的理解可知,微课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视频为呈现方式;二是凸显微课程的“微”。这里的“微”是微小,碎片化,能让学习者借助移动技术和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学习。“微”是微课程的灵魂,可从四个方面理解:一是教学内容含量小,每集只针对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具体问题;二是微课程视频时间短小,一般在3-8分钟以内,这种视频时长符合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和学习认知特点,能让学生在短暂的零碎时间中高效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感到疲劳和注意力分散;三是微课程视频形式生动活泼,趣味性强,

微电网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117139397.html, 微电网技术研究及其应用现状 作者:王向东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5年第30期 摘要:中国的微电网技术发展与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由于分布式电源的多 样性及微电网运行方式的复杂性,使得微电网的规划设计和运行调度等方面与传统电力系统有较大区别。本文从结构设计、运行控制、示范工程等3个方面介绍国内外微电网研究的最新进展,最后结合中国未来智能电网建设规划,对微电网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微电网;分布式电源;综述 微电网是一种将分布式电源、负荷、储能装置、变流器以及监控保护装置有机整合在一起的小型发配电系统。微电网作为配电网和分布式电源的纽带,使得配电网不必直接面对种类不同、归属不同、数量庞大、分散接入的(甚至是间歇性的)分布式电源。凭借微电网的运行控制和能量管理等关键技术,可以实现其并网或孤岛运行、降低间歇性分布式电源给配电网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地利用分布式电源出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将分布式电源以微电网的形式接入配电网,被普遍认为是利用分布式电源有效的方式之一。 1 微电网结构 美国电气可靠性技术解决方案联合会(CERTS)提出的微电网概念和结构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承认,是目前最为流行的微电网结构,见图 1。 基本组成部分包括微电源、功率和电压控制装置、公共接入点、断路器及分界开关等。该结构包括了对分布式电源接口、控制和保护的要求。目前中国微电网的研究和应用大都借鉴了其相关设计理念。 按照接入配电系统的方式不同,微电网可分为用户级、馈线级和变电站级微电网。用户级微电网与外部配电系统通过一个公共连接点连接,一般由用户负责其运行及管理;馈线级微电网是指将接入中压配电系统某一馈线的分布式电源和负荷等加以有效管理所形成的微电网;变电站级微电网是指将接入某一变电站及其出线上的分布式电源及负荷实施有效管理后形成的规模较大的微电网。后两者一般属于配电公司所有,是智能配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微电网运行控制 2.1 微电网中电源数学模型及优化配置 微电网具有网架结构灵活、电源类型多样、控制方式复杂、运行模态多的特点,使得微电网中微电源的数学模型和多种微电源的优化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首先,微电网中微电源大致可以分为逆变器型微电源和旋转电机型微电源两类,其中既可能包含柴油发电机、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