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平时昨业

一、解释题

1.春秋笔法据传孔子修订《春秋》时,采用了含蓄谨严的笔法,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见大义于微言之外。人们就把这种以一字为褒贬,寓褒贬于叙事之中,含蓄谨严而又带倾向性的文字,称为春秋笔法。

2.骈文: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称骈体。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骈文注重形式技巧,往往束缚内容的表达,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南北朝骈文中也不乏内容深刻的作品。如鲍照的《芜城赋》,通过对比广陵昔盛今衰的兴亡变化,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豪华奢侈,抒发了华屋丘山、人生无常的感慨;孔稚珪的《北山移文》辛辣地嘲讽了身在江湖、心在魏阙的假隐士;庾信的《哀江南赋》描写了自己的身世之悲,谴责了梁朝君臣的昏庸,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这些都不失为优秀的骈文。唐以后,骈文的形式日趋完善,出现了通篇四、六句式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直至清末,骈文仍在流行。

3.古文:“古文”这个名称,先秦就有,但它不是文体名称,而是指秦以前的古文字(指大篆、小篆等),同秦汉时通行的隶书(今文)相对。

六朝骈文兴盛,“古文”同当时被称为“今文”的骈文相对举。如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与湘东王书》说:“若以今文如是,则古文为非;若昔贤可称,则今体宜弃。”然而这里的“古文”是“古人之文”的意思。

到了隋唐,以古文称文体者渐多。如初唐史学家刘知几《史通·杂说下》说:“夫以博采古文,而聚成今说,是则俗之所传,有《鸡九锡》、《酒孝经》、《房中志》、《醉方记》。”萧颖士《赠韦司业书》中说:“仆平生为文,格不近俗,凡所拟议,必希古文。魏晋以来,来尝留意。”当然,古文的这种提法,也还包含着古代典籍这一内容,作为文体术语还不十分严密。

从韩柳古文运动开始,古文作为文体之称则日趋明确并为人们所接受。不过,韩柳所提倡的古文,已不仅指古人之文,而主要是指打着复古旗号对古文加以改造而形成的新体散文,它不是机械模仿古人之文的形式,也不是照搬古书的语言,而是采用从口语中提炼而成的新的书面语言来表达的不同于骈文的自由体文章。

唐宋古文运动中广泛流行的“古文”一词,是指同魏晋以来讲究对偶、辞藻、声律、用典的骈文相对,指先秦两汉广泛运用的不讲对偶声律,奇句单行、质朴自然的散体文章。

同古文之名相联系,还有散文之称。散文,就其源流讲,也就是古文。不过,散文之名却产生较晚。六朝文中出现的“散文`”,均与文体无关。如木华《海赋》“若乃云锦散文于沙汭之际”,此句的“散文”为文采焕发之意;《文心雕龙·明诗》:“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是行文或抒写之意。作为同骈文相对的散体或散文之称,近代学者认为大约流行于两宋以后。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山谷诗骚妙天下,而散文颇觉琐碎”;又引周必大语:“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据此,可知散文概念的明确,乃是古文同骈文斗争的产物。

4.文以明道:道是目的,文是手段;道是内容,文是形式。文应当为道服务,即指文学的形式应当为正宗的儒家思想服务。

5.六一风神:欧阳修散文总的风格特色是既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即使在强烈抒情时亦如此。平易自然是宋代散文的共性,委婉曲折则是欧阳修散文的个性。所以欧阳修散文别具一种回旋跌宕的韵味,形成了感慨唱叹、委婉曲折,从容自得的所谓“六一风神”。

6.辞达:在语言上,苏轼强调“辞达”。要使物既“形于心”又“形于手”,作者必须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要求辞要达意、言能尽意。

7.义理、考据、辞章:即在注重文章的思想内容、章法布局文辞时,还要辅以考证。

二、简答题

1.《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战国策》的思想,不同于《国语》和《左传》,对传统思想有很大突破,其思想内容有了新的特征:它虽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对统治阶级的残暴、荒淫有所揭露,对有正义感、有远见卓识能济困扶危的高人义士给予热情歌颂,但它的主要思想突破了儒家思想的束缚,表现出《尚书》、《春秋》、《国语》、《左传》所完全没有的新思想,如不讲天道鬼神,不讲尊卑上下,不讲君臣之义,不讲忠孝仁义,而崇尚计谋,追求富贵利达,纵横之势,长短之术,诡谲之计,诈伪之谋充溢全书。就总体而言,主要反映了鲜明的纵横家思想。

2.为什么说“西汉文章两司马”?

因为司马相如是汉赋的大家,《子虚》、《上林》二赋是他的代表作。经过贾谊、枚乘,到司马相如,典型的散体赋的体制,由这两篇赋(也可视为完整的一篇)得到最后的确立。以后散体赋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模拟这二篇赋的体式,在题材和语言方面加以变化。而司马迁创作出不朽巨著《史记》,这是集先秦、汉初之大成的文史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而且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它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所以历史上人称“西汉文章两司马”。

3.韩愈对散文发展的贡献。

韩愈为古文运动提出了一整套理论主张,解决了前代古文家没有解决或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特别是他关于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学说,给统治文坛数百年的骈体文以致命的打击,为人们清算骈体文的形式主义文风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为唐宋和后世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使以后的散文能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自觉地发展,可以说,韩愈在中国古代散文理论的发展上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贡献。

韩愈领导了中唐的古文运动,为中唐古文运动组织了一支人数众多的队伍,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古文作家,使中唐的古文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韩愈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古文,创立了既不同于三代两汉的散文、又不同于六朝以来的骈体文的新体古文,这种散句单行、以文言书面语言为主的新体古文,为当世和后世的散文树立了楷模,并成为中国传统典籍中经典的、正统的文体。

韩愈是继司马迁之后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文学理论和典范作品,以至他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他集前人之大成,而又给予后世巨大的影响。

4.《种树郭橐驼传》的文体特点。

章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

5.宋代古文运动的新特点。

北宋古文运动是唐代古文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它和唐代古文运动在提倡古文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同之处;第一是北宋古文运动是和诗歌革新运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唐代古文运动就不是这样;第二是唐代古文运动在改革文风方面,主要是反对浮艳纤弱的文风,北宋古文运动除了要求革除浮艳纤弱的文风外,还要反对艰涩怪僻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唐代古文运动的缺陷。

6.晚明小品文的特点

由于受到左派王学个性解放思想、李贽“童心说”、三袁“性灵说”文化思潮的影响,晚明小品文具有鲜明的特色。谈艺论文,妙趣横生;点染山水,情韵盎然。色罗万象,尺幅千里;言近旨远,别有寄托。晚明小品文不是代圣人立言,不是宣传传统意识的“平正”的大块文章,也不是应世干禄而苦用心机的大著作,与“高文典册”、“肉食大言”的庙堂文学不同。而是不讲“性理”,不受形式拘束,以性灵为主要选择,不肯言他人之所言,而言其所不敢言,运用自然清新甚至口头语言,抒写自我感受之作。上至宇宙之大,下至蚊蚋之微,无所不写;游山玩水,吟风异月;说理言情,往来小简,信手拈来,有则多写便长,无则少写便短,随心所欲,自由活泼,隽永有味,富于个性色彩。

三、论述题

1.试述《左传》描写战争的特点。

《左传》所记战争大大小小有三四百起之多,而能各具特色,互不雷同,即使战况相近者,也能同中见异。写得尤为出色者,便是春秋时代著名的五大战役。紧张多变的交锋场面,错综繁纷的双方背景,与战争相关的政治、外交活动,无不写得井井有条,绘声绘色,摇曳多姿。

《晋楚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是《左传》中描写战争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这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晋军之所以取得胜利,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君臣协力,上下同心。虽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有不同意见,但大家的目标是共同的,故能经过讨论取得一致。不像楚国楚成王与子玉各执己见,互相掣肘,抵消了力量。二是晋国善于利用外交手段瓦解敌军的联盟,使楚国陷于孤立;同时采取克制态度,“退避三舍”,后发制人,使自己处于理直的地位。三是晋国在交战时讲究战术,指挥有方,采用了避强击弱,佯败诱敌的巧妙战术。四是晋国君臣的个人素养也起了作用,晋文公谨慎稳重,谋虑周全,善于听取部下意

见,知人善任。先轸、子犯等人克尽其职,富有见识,善于谋略,作战英勇。

《晋楚城濮之战》描写战争,不是孤立地描写战斗过程,而是把战争与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结合起来写,从而展示战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战争胜负的原因。作者还借人物之口表达了一些发人深省的军事思想,如“有德不可敌”、“师直为壮,曲为老”,“少长有理,其可用也”等等,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益。在具体描写战斗过程时,则能以简练的笔墨,逼真地传达出战场上的气氛,清楚地交代交战的过程。

2.举例论述孟子散文的风格。

《孟子》文章的突出特色是讲究论辩艺术。孟轲的为人,不像孔子那样深沈庄重,而是自傲自负,锋芒毕露,好辩而且善辩,动辄与人言辞交锋,必欲争胜。而且客观情势逼使他不得不这样,孟子曾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滕文公下》)所谓“不得已”,是指“处士横议”的客观环境迫使他起而进行思想交锋。在论辩中,他特别注意论辩方法,讲究论辩技巧。如《梁惠王下》: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用设喻的方法,由私到公,由小到大,层层进逼,最后使齐宣王无辞以对,只得“顾左右而言他。”可谓善设机巧,引人入彀。这是一段非常尖锐犀利的论辩文章。

又如《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等,都善于抓住所论问题的要害,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对话的主动权,时而旁敲侧击,时而单刀直入,时而欲擒故纵,时而咄咄逼人,表现出高超的论辩技巧。

“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题辞》),他善于运用具体生动的比喻说明事理,陈述主张,变抽象为具体可感,化深幽为浅显明朗。如用水向下流的属性比喻民众归仁的必然趋势:“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也,兽之走圹也。”(《离娄上》)再如“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百不敬,兽畜之也。”孟子把在物质上养活人而人爱之,喻为养猪;爱之而不敬之,喻为畜养狗马,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也运用了不少生动的比喻,这些比喻新鲜巧妙而且有趣,通俗朴素而且不流于平庸。如用“力足以举百钓,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比喻“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比喻“不能”与“不为”的不同;用“缘术求鱼”比喻以武力称霸的荒唐。《孟子》一书还多处运用了譬喻的高级形式——寓言,这些寓言,有简练的细节,有人物行动、心理描写,甚至生动的对话,如“揠苗助长”(《公孙丑上》)、“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上》)、“齐人有一妻一妾”(《离娄上》)等。

孟子的文章具有尖锐犀利的文风,磅礴雄健的气势。苏询说孟子之文“语约而意尽,不为巉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上欧阳内翰第一书》)确实,孟子之文纵横捭阖,酣畅恣肆,情感强烈,气势充沛,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这一特点同孟子所处的百家争鸣的时代有关,也跟孟子的个人修养有关。孟子曾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指“至大至刚”之气,实即一种远大的志气。这种志气,是“配义与道”的,故敢于藐视王公大人,无所畏惧。有了这样的志气,发为文辞,也就有一种雄伟之气,

奔放之势。

孟子论说,常常直言无隐,毫无顾忌,词锋逼人。他当面告诫齐宣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下》)。他当面指责梁惠王:“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他把矛头直指向最高统治者,如在《梁惠王下》中与齐宣王论失职之事,逼得齐宣王无言以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论说常运用排比、顶真、反问等手段来增强言辞的气势。如在询问齐宣王“大欲”时,连用五个排比句进行反问,珠连绳贯,一气呵成:“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梁惠王上》)使对方难以招架。又如:“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孙丑上》)这样排比,起到一种突出和强调的作用。孟子文中的反问句式随处可见,如:“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其如是,孰能御之?”其运用顶真之法,如:“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给人以“首尾萦回,如环无端,”气势贯通之感。

《孟子》一书的文章形式比《论语》有所发展,将简明扼要的语录,发展为长篇大论。它标志着先秦诸子散文由语录体向专题论说文过渡的重要发展阶段。

3.《史记》的文学成就。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所谓“史家之绝唱”,首先,这是集先秦、汉初之大成的文史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丰富,都是前所未有的。它记事博大精深,全面地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发展状况,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在《史记》之前的《国语》和《战国策》,是记述的各国的片断的历史。《左传》以鲁国为中心,兼及各国,限于二百五十年。《战国策》分国编排,分记十二国策,记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而《史记》则扩大为全中国史,以历代天子为主,改变了分国割据的历史概念,建立了历史的统一观点,写成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通史。

其次,《史记》结构之严密,体制之完整,也可以说是空前的。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的通史体例,给后世史家树立了法则。宋代郑樵《通志总序》云:“(《史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云:“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自此例一出,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就体制而言,《史记》是可以称为“极则”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经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

再次,是《史记》表现出的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这一点不仅是空前的,而且,至少在阶级社会里,也是绝后的。就是班固在批评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之后,也说:“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史记》之称为“实录”,主要是同前后比较而言的。比较起来,司马迁虽然身为史官,但他的秉笔和前后史官都不一样,他不是完全站在官方的立场来写官方之史,不是奉君命而修一代国史,而是继父志而成“一家之言。”因此,

一部《史记》,后代虽然列为“正史”,当代却曾视为“谤书”。汉明帝就说过:“司马迁著书”,“微文刺讥,贬捐当世”。汉明帝所谓“贬损当世,”主要是指司马迁批评了当代,揭露了时弊,甚至批评了当朝天子。例如司马迁在《封禅书》中淋漓尽致地揭露汉武帝迷信神仙方术,妄想长生不死:“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李少君病死,天子以为化去不死。”李少君是汉武帝迷信的第一个方士,其实是骗子。此君本是“病死”的,而武帝却以为他“化去不死”。司马迁揭露武帝甘心受骗,是非常明显的。司马迁还揭露了武帝信奉方士齐少翁、栾大等。《封禅书》简直就是武帝迷信神仙的“实录”。《史记》列了《酷吏列传》揭露了酷吏张汤、王温舒等。王温舒任河内太守时,大肆捕人,“连坐千余家”,“流血十余里”。立春以后,按照法令不能用刑,这个杀人成性的刽子手竟顿足叹息说:“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司马迁接着满腔愤怒地揭发说:“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这也就是汉明帝所说的“贬损当世”。

所谓“无韵之《离骚》”,是从文学方面对《史记》巨大成就的高度赞扬。

首先,在遭遇不平而发愤著书,通过著作鸣不平于天下后世这一点上,司马迁和放逐之后“乃赋《离骚》”的屈原是十分相似的。他受宫刑之后,在忍辱发愤的十年中完成了《史记》,书中时时流露出他的隐痛和郁郁不平之气。

其次,《史记》能够通过对人物生活经历的具体描绘,栩栩如生地再现出人物的鲜明形象和性格特征。这种具有个性化色彩的人物描写,是《史记》的人物传记富于文学特征的又一个原因。

《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而且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它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这部作品采取了以写人物为中心,即用记录人物一生事迹的办法来反映历史情况,从而写出了一些具有很高典型性和文学意味的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这种主要靠描写人物来反映生活的特征,使《史记》富有强烈的文学色彩。

再次,《史记》在描写历史人物时,寄寓著作者的褒贬和鲜明的爱憎感情。司马迁在继承“春秋三传”论史传统的基础上,首创了“太史公曰”的论赞体,或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或对某些史实进行补充。如《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等的“太史公曰”都在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中流露出强烈的情感,议论和抒情融为一体。除了“太史公曰”之外,《史记》在写人叙事中亦寄托着爱憎好恶,把主观感情寓于客观的事实叙述之中。这种写法,顾炎武早已看出,他说:“《史记》于叙事中寓论断”(《日知录》卷26)。刘熙载评论说:“叙事不合参入断语,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彻妙”(《艺概》卷一)。如《史记》写廉颇、蔺相如、荆轲、项羽、李广流露出敬佩、爱戴之意;而写佞幸、酷吏则充满了憎恶之情。这种“寓论断于叙事”之中,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具体描写,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使形象本身具有动人心弦,移人性情的强大感染力。这是一般史书所不具备的又一特点,也是构成《史记》文学色彩的又一因素。

这种在形象中寄托强烈爱憎的人物描写,具有象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一般的感染力量,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二者的主要区别只在《离骚》是韵文,而《史记》是散文。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才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4.试论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柳宗元散文中最见精彩的部分是山水游记,共有二十多篇,大多写于被贬永州之后,以“永

州八记”最负盛名,成为游记文学的千古绝唱。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突破了前人对景物作客观摹写的传统旧习,倾注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抒其愤,写其爱,把山水游记创作推向了高峰。所以,写山水抒幽愤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突出特点。在“永州八记”中,抒写了他的不幸遭际和他对现实的不满,因而作品具有一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说:“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抑郁悲愤之情溢于言表。而且“永州八记”中的山水景色已不全是客观的自然美景了,无论是“不与培塿为类”的西山,还是“荡击益暴,啮其涯”的钴鉧潭,或是生长“嘉木”“美竹”的小丘,都寄寓着作者深深的情感。在《钴鉧潭西小丘记》中,柳宗元看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同病相怜之感油然而生,深感自己被朝廷贬谪抛弃有如眼前的小丘,故赋予它深刻的意义。小丘经过“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的修整,万千美景展现在眼前。小丘的重获新生,寄寓了作者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对于自然景物,柳宗元以他特有的感受,经过自己的眼睛,透过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去体味,去思考,所以在这些景物的刻画描写中,他融进了自己的身世之哀,抒写着自己的愤懑不平。他是把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寄托到被弃置的美丽自然之上,在山水中表现着他的感慨和命运、他的现实感受和人生理想。永州的奇山怪石、异木幽泉,在作者笔下成了其性格、感情的象征。西山的“特立”而“不与培塿为类”,小丘之石“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正是他不苟世俗的性格和傲然兀立的形象的写照;西山宏大的气势:“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正是他宽阔的胸怀,远大的抱负的表现;小石潭“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过清”之境,正是他寂寞凄苦的心情的投影。“自然界的美丽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正因为“永州八记”中的山水寄寓了作者的喜怒哀乐,反映了作者对美丑的态度,因此它才富有动人的魅力,千百年来为读者所激赏。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只是模山范水,而是借物写心,写山水而寓以牢骚。这样的写法,和南北朝的山水文字明显不同。

南北朝士族文人写的山水文字,重在模山范水,尽管也“放浪于形骸之外”,却主要是描绘山水景色,以得形似,少有“感士不遇”的牢骚,没有象“永州八记”那样寄情于山水。如《水经注·沮水》引盛弘之云:“风泉传响于青林之末,岩猿流声于白云之上,游者常若目不周玩,情不给赏。是以林徒栖托,云客宅心,泉侧多结道士精庐焉”。这里所谓“游者常若目不周玩”云云,乃是泛说“游者”,好象著书人不在其内;而所谓“林徒栖托,云客宅心”云云,也只是著者发表旁观的感想,写得相当客观,好象“林徒云客”的情趣同自己也没有什么关系。又如吴均《与宋元思书》云:

风烟俱静,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这里的山水景物,虽然都是作者亲眼所见,但所谓“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云云,也是相当客观的感想。其中所谓“息心”、“忘返”,好象都不是自己的感受。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和他之后的人的游记也不同。宋代的古文家也有记游之作,象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轼的《石钟山记》等,都是山水游记,其中虽也写景抒情,也发议论,但是,宋人的游记,更多哲理的意味。借记游来说理是宋代游记的一大特色,这种游记不以写景抒情见长,而以说理议论取胜。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是一篇游记形式的说理文,作者借一次游山探奇,说明了这样的道理:无论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有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治学应有求实精神和严谨的态度。苏轼的《石钟山记》重点在辨明石钟山得名之由来。作者身临其境进行实地考察,最后找出名石钟的根据,并从这一具体问题的探究中得到启发,指出对任何事物作判断,必须“目见耳闻”,认真调查研究,弄清事物的真相,而不可主观“臆断其有无”。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体现了作者的务实精神。

其次,“永州八记”精雕细刻,绘声绘色。六朝山水小品的绘景状物,多用简笔粗线,勾勒轮廓,往往因过于粗疏而有彼此雷同之感。而柳宗元则与此不同。试以鱼写水为例说明之。吴均《与宋元思书》写道:“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郦道元《水经注·洧水》写道:“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都是前两句直接描写水的清澄缥碧,后两句以鱼衬托之。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则写道:“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作者用动静互见,虚实相间的手法,以日光鱼影写出游鱼相戏之状,鱼水相得之乐。以鱼写水,则潭水之清澈不言自喻;以鱼写人,则人羡鱼乐之情含而不露。显而易见,柳宗元的笔触细腻生动,更富有诗情画意,较吴均、郦道元为胜。

柳宗元绘景状物,刻划细腻的特点在“永州八记”中处处可以见到,这得力于他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观察事物的能力。他笔下的冉溪水是奔注的,因为“颠委势峻”,所以“荡击盗暴,啮其涯”;注入小石潭的溪水是“斗折蛇行”的,所以作者是未见其状,先闻其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石渠水是细幽的,所以“其鸣乍大乍细”,“其流抵大石”是“伏出其下”。小石潭是“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而石涧是“画石为底,达于两涯。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如果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很难想象作者会把这些事物千姿百态的情状一一描摹出来,当然也就达不到动人的目的。

再次,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喜爱描绘不为人知、不被人识的掩埋于恶木秽草丛中的奇异小巧之景,这些景点很少有境界开阔、气象万千的大场面和恢宏的气势。柳宗元对小范围的奇巧之景情有独钟,常具体、细致地描绘他们,象小石潭、钴鉧潭、小丘、石涧、石渠等,将他们的清丽可爱,奇异多姿描绘出来。他不厌其烦的叙述这些景点的地理位置,目的不仅为了说明其方位,重要的是强调这些景点的荒僻、冷落和被人遗忘。他对景点的选择和描写,折射出他当时的心态,这些景点寄寓了他的遭遇,寄托了他的理想与希望。

最后,在语言运用上,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喜用幽、奇、怪、异、奥等字词表现景物。他偏爱“幽泉怪石”,“深木幽林”,还有“草木猥奥”的“弃地”,“尾蟠荒陬”的丘山。这些奇巧怪异的景物,恰好烘托出柳宗元悲凄苦寂的心境。再有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爱用三四字短句、骈偶句写景,如《袁家渴记》第二段大部分都是整齐的四字短句及骈偶句,这样大量使用三四字短句和骈偶句,文章显得抑扬顿挫。

柳宗元的骚体辞赋,一类是赋体之文,一类是文体之赋,实则都是讽刺时世或抒发哀怨悲愤的杂文杂感。赋体之文的代表作是《牛赋》,题似咏物之赋,实为讽喻杂文。写牛的一生,

不利己专利人,却有功无赏,而羸驴则不劳而获。作者归之于“命”,实则鸣其不平。文体之赋的代表作如《乞巧文》,自称“臣有大拙,智所不化,医所不攻,威不能迁,宽不能容”。表面上“乞巧”,实则表示自己“抱拙终身”,不改初衷的人生态度。由于他的志向人品和思想遭际都与屈原有相通之处,所以深得楚骚精髓,写来没有丝毫模拟和造作。

5.试论张岱的小品文。

张岱在明末清初堪称散文大家,也是小品文的著名代表作家。其小品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多描叙江南山水风光、风土民情和自己过去的生活。常于追忆往昔繁华中流露对亡明的缅怀,也有不少作品旨在标榜士大夫闲暇优雅、清高拔俗的生活情调。他写情摹态,真切动人,字里行间,时杂诙谐,手法灵活多变,语言流丽清新,篇幅绝短,却往往充满浓郁的画意诗情。其名篇如《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早已脍炙人口。

《西湖七月半》描述了明末杭州人七月半游西湖的盛况,重现了当时的西湖景色和风土民情,表现了一种闲雅脱俗的生活情趣。作者着重描写五类游客:其一为假冒风雅的官僚,其二为无意风雅的富豪,其三为故意风雅的游客,其四为不懂风雅的市井之徒,其五为读书人中的风雅之士。前四类与最后一类清雅之士,庸俗与高雅,喧哗与清寂两相对比映照。描写生动传神,语言清丽简洁,具有诗一般的意境:

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頮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与同坐。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张岱小品文中的人物多为凡夫俗子、市井之徒,然而却鲜活生动,别具风采。像《柳敬亭说书》中“黧黑,满面疤癗,悠悠忽忽,土木形骸”,而说书技艺高超的柳麻子;《王月生》中“面色如建兰初开,楚楚文弱,纤趾一牙,如出水红菱,矜贵寡言笑”,“寒淡如孤梅冷月,含冰傲霜”,“嘲弄咍侮,不能勾其一粲”的南京名妓王月生;《朱楚生》中“色不甚美,虽绝世佳人,无其风韵”,“其孤意在眉,其深情在睫”的女戏子朱楚生等等。

张岱的小品文写景简洁疏朗,清虚空灵,正像其友人祁豸佳《西湖梦寻序》所说“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如《湖心亭看雪》写雪中西湖美景: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其《不二斋》写斋中的空寂清静之景: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窗,墙高于槛,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着恒在清凉世界。

斋旁的绿梧、翠竹、腊梅,一片浓荫,清丽凉爽,高洁雅致,居处斋中,人亦脱去尘俗。

注意事项:

把三道大题全部做完后一次提交.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学案例 南漳高级中学徐红菊 20XX/11/6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总体思路: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旨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诗词与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教案的总体设计上坚持在课堂上实践“自问自探这种教学模式”,来完成本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及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小品,是“序”的体裁。文字表现形式为文言文。学生要必修二的教材曾接触过一篇“序”(《兰亭集序》),所以对于文体有一定的了解,而作者李白,也是耳熟能闻。因此,重点应放在文言字、词、句的学习与整理上,放在对文本内容记叙的情境的描绘与欣赏上,放在对李白洋溢在文中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等的人生观与精神气质的赏析上。 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于文言文这一版块的内容,通过一年的系统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区域与学生本人知识能力的限制,依需老师的引导与校正,才能较好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3、比较阅读《兰亭集序》,理解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与精神气质的异同,体会李白的性格与才气。 教学重点:感受古代散文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同类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文情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解题 1.导入 师:李白在《将进酒》中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饮宴赋诗,自古以来是文人们的一大乐事,何况是在月光也能醉人的“春夜”,何况又是在桃花盛开的园子里,更何况是与自已聪敏多才的“从弟”,这是一场怎样的视觉与精神的盛宴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解题 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位堂弟)、事件(聚宴)。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某个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园宴游,并为之作序。 二.细读:整理文言字词句并翻译全文 通假字“序”同“叙” 重点字词逆良坐花醉月 古今异义大块文章 词类活用歌惭幽咏诗 特殊句式 1.会于桃花之芳园 2.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中国古典散文发展史

中国古典散文发展史 外语二班陈紫珺1421611033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2。历史散文 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3. 诸子散文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诸子散文各具特色:《论语》雍容和顺富有哲理性、《孟子》雄畅犀利富有鼓动性、《墨子》朴实谨严富有逻辑性、《荀子》淳厚富赡富有学术性、《韩非子》峻峭透辟富有政治性、《老子》玄妙精警富有思辨性、《庄子》汪洋谲怪富有浪漫性。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与诸子散文辉映一时的,是以记言记事为主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和《战国策》,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多出于各国史官之手。其中许多优秀篇章,情节曲折,人物生动,剪裁得体,有很高的艺术性,如《左传》中的《鞍之战》、《郑伯克段于鄢》,或叙述激烈的战争进程,或表现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在叙事写人方面均很出色。《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更有个性光彩,描写技巧愈加高明,是历史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一部。 (二)两汉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尚未脱楚辞形迹,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献赋诵赋风气大盛,产生了一大批赋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稍后的扬雄,有《甘泉》、《羽猎》诸赋。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到了东汉,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国强势不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刺时世。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疾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大赋原有的体制,对以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政论文 贾谊的文章《过秦论》,晁错以主张募民备塞的《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散文最为著名。 2. 史传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 【篇一: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文】 《湘夫人》(屈原)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菩萨蛮(其二)/韦庄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旅夜书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推荐作品

国殇/屈原燕歌行/高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菩萨蛮/温庭筠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散文之都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诗人有别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过小孤山大孤山/陆游自主赏析 庖丁解牛/《庄子》项羽之死/司马迁阿房宫赋/杜牧推荐作品 西门豹冶邺/褚少孙大铁椎传/魏禧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六国论/苏洵自主赏析 伶官传序/欧阳修祭十二郎文/韩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推荐作品 狱中杂记/方苞陶庵梦忆序/张岱 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自主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李白项脊轩志/归有光推荐作品 游沙湖/苏轼 苦斋记/刘基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整理精校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必修教案 0310 10:56 ::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一、单元整体分析 (一)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分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书体例 :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散文之部: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从全书编排可以看出,本册教材诗歌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基本的诗歌鉴赏的方法,而散文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散文的几个基本特点。三个单元分别从“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三方面入手,有助于初学者掌握运用。“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处在诗歌之部与散文之部的衔接点上,还肩负着从诗歌学习向散文学习的过渡和区分诗歌、散文特点的重任。 1.了解单元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有助于从宏观上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来衡量这几篇文章,从而认识他们的教学价值,找到最佳教学切入点。

“创造形象,诗文有别”,顾名思义,这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比较体味诗歌与散文在“形象”创设上的不同。所以,“艺术形象”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不同类型散文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特性,又要引导学生了解塑造艺术形象的多样化手段,还要关注形象创设方面散文与诗歌的区别。 在中国文学艺术中,“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否具有形象性是评价作品艺术性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很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诗歌形象非常发达,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散体化,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 而不同的散文类别,艺术形象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山水游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具有独特风貌韵味的山水风物,人物传记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说理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主观准确的事实论据,叙事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细致生动的事件,抒情类散文的形象主要表现为真挚感人的情感。不管散文中有没有具体的审美物象,都可以有好的艺术形象。 2.了解本单元几篇课文的文体和内容,有助于制定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 ( 1 )文体对象方面 本单元所选作品,文体可谓多种多样。既有山水游记类散文,如赏析示例《过小孤山大孤山》;又有寓言式的哲理型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庖丁解牛》;既有气势磅礴的赋体史论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阿房宫赋》;也有人物传记类散文,如自主赏析文章《项羽之死》和推荐作品《西门豹治邺》与《大铁椎传》。 ( 2 )文体内容方面 本单元所选六篇文章,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既有对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的描写,又有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典型塑造和精湛鲜活的故事场面的精彩叙述。既有对宫廷建筑和奢华生活的形象描绘,也不乏对生活中普通道理的生动阐述。 (二)课程目标在单元教学中的落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选修课“诗歌与散文”模块的学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中国古代散文欣赏》-论《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艺术 (2)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秋季学期期末(2020.2) 《中国古代散文欣赏》 主讲教师:卢燕新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15)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由《道德经》第二章看老子的辨证观 2、论《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艺术 3、论《庖丁解牛》的动作描写 4、论《察今》的论证技巧 5、论《过秦论》的构思 6、论《鵩鸟赋》的例证艺术 7、由《报任少卿书》看司马迁的历史观 8、论《归去来兮辞》的语言成就 9、论《与朱元思书》的描写特色 10、析《洛神赋》所描写的女性形象 11、论《滕王阁序》的用典 12、论《钴鉧潭西小丘记》的心理描写 13、论《岳阳楼记》的构思 14、论《答司马谏议书》的驳论艺术 15、论《病梅馆记》的暗喻技巧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论《烛之武退秦师》的语言艺术 说服一个人,看似简单,不就是花言巧语使人信赖;实则不易,会说与否大不一样。古人云:“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此话虽是夸张之词,却从一个侧面说明说服人讲求艺术性的巨大作用。苏秦凭利导法而位至六国“合纵长”,邹忌由己及人使燕、赵、韩、魏皆朝于齐,庄辛由物及人使楚襄王戒淫力政、国势大振,司马伍举以物喻人使楚庄王一鸣惊人,晏子数过责人使齐景公刀下留人,触龙循循善诱而救赵于水火,李斯巧言攻心而使秦王废逐客令且官复原职……。说的巧妙与否,小则关涉个人荣辱,大则连及国家兴亡,意义非凡。《烛之武退秦师》虽然记述的是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但其中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伯,解除国家危难,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的同时,也体现出他高超的说人艺术。 扬强示弱,博得好感。烛之武受命之际,弱小的郑国正处于危险之中,“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国都被围得水泄不通,烛之武出使也不得不“夜缒而出”。此时面见秦伯,烛之武毫无优势可言,因此他开口即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这话把自己置身于郑国之外,好像他不是郑国的使者,而是秦国的谋士,在秦伯面前盛赞秦晋之强大,自贬郑国弱小,螳臂当车,自不量力,必然亡国。这话满足了王者的虚荣和强者自大喜功的心理,自然会引起秦伯的好感,愿意听烛之武把话说下去。同时这话也把紧张、尖锐的矛盾气氛缓和了下来,为进一步打动秦伯提供了可能。 明言利害,动摇秦君。烛之武在博得秦伯的好感后,预感到完成使命有戏。于是接着就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常言道“无利不起早”,秦伯此次协晋围郑,不就是想从中获得一定的好处吗?而烛之武却说亡郑无益可言,这就使得秦伯心中犯起嘀咕。“敢以烦执事”除了烛之武表达对秦伯的尊敬之意外,同时再次强化了秦伯对烛之武的好感。紧接着,烛之武不失时机地就给秦伯分析了亡郑的利害关系。“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因此亡郑只会与晋有利,与秦不但无益可言,反而因“邻之厚”而使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本第六单元测试题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 (90分钟100分) 一、基础知识(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瓮报牖,仇爽.垲也爽:舒服。 B.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字:教……写字。 C.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方:方法。 D.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殆:大概。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累:堆积。 B.迩.年狱讼,情稍重迩:远。 C.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俾:使。 D.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了:了解,明了。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料得清贫 ..辍飧饔以劳吏者..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C.吾小人 B.奸民久于狱,与胥卒为表里 .. ..D.大块假我以文章 5.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用法,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不次.岁月,异年谱也C.甚善。名.我固当 B.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D.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6.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B.昔有西陵脚夫为.人担酒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C.犹思摹榻二王,以.流传后世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D.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C.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B.早缫而绪,早织而缕D.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8.下面是对不同年龄的代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立②花甲③耄耋④始龀⑤弱冠⑥古稀⑦知命⑧不惑 A.④①⑤⑦⑧②③⑥C.④⑦⑤②⑧①⑥③ B.④⑦①⑧②⑤③⑥D.④⑤①⑧⑦②⑥③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代对人的称谓时常先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如“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B.古代自称时则常用谦词,帝王则自称“孤”“寡人”,如“寡人之于国也”;而一般人则自称“愚”“仆”等,如“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报任安书》)。 C.古代若对他人不敬时常用贱称,如“小子”“竖子”等,如“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 D.古代在称谓前加“先”表示对逝者的尊称,如“妪,先大母婢也” (《项脊轩志》);在称谓前加“从”则表示叔伯关系,如《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10.补充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使完整。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夫天地者,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3)会桃花之芳园,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4)借书满架,偃仰啸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有光《项脊轩志》)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__________________,风移影动,__________________。(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阅读鉴赏(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

《中国古典名家散文鉴赏》教学大纲

《中国古典名家散文鉴赏》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了解中国古典与现当代名家经典散文的简明文本,使之对中国古典与现当代名家散文的产生、发展脉络、艺术特征、文化成就以及继承和创新等有一定的把握。该课程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典与现当代名家代表作家作品、流派和发展规律,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其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该课程的任务:深化中国文学史的学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吸取民族思想资源的养分,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讲先秦名家经典散文欣赏 教学目的: 了解《左传》、《战国策》体例的差异及艺术风格之不同

教学内容:掌握诸子各家思想之侧重及艺术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诸子各家思想之侧重及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2.《先秦散文选》 3.《论语集解》 4.《庄子译估》 5.《孟子正义》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理解《左传》《战国策》体例的差异及艺术风格之不同。 2.论述诸子各家思想之侧重及艺术特征的不同。 第一节先秦历史散文 一、散文起源与《尚书》《春秋》 二、《左传》《国语》 三、《战国策》 第二节先秦诸子散文 一、诸子散文的兴起及特征 二、《论语》《墨子》 三、《孟子》《庄子》 四、《荀子》《韩非子》 第三节先秦寓言 一、关于寓言 二、寓言思想及艺术 第二讲秦汉名家经典散文欣赏 教学目的: 了解秦代以贾谊为代表的政论文;熟悉汉代司马迁与史传散文; 教学内容:欣赏抒情散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政论文,史传散文 参考文献: 1.《古文观止》 2.《史记会注考证》 3.《汉书补注》 思考题: 1. 阅读《史记》,理解其选材及写人手法及其风格特征。 第一节政论散文 一、贾谊晁错 二、王符崔寔仲长统 三、帝王诏令 四、刘安

古代散文概论精彩试题库

古代散文概论 1、散文作为文体名词,是南宋人最早提出的,见于南宋末年罗大经的 《》一书。 鹤林玉露 2、孔子的{ }说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全面的分析与肯定,也为后世的文统、道统之争埋下伏笔。 兴观群怨 3、{ }是我国古代散文发展的奠基石。 先散文 4、司马迁作史记是为了{ , } 成一家之言。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5、丕《》是我国散文理论史上的第一座丰碑。 典论-论文 6、柳宗元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游记的作家,《》是其代表作. 永州八记 7、桐城派的优秀散文作品,记人叙事如方苞的《》,写景的名作则以鼐的《》为代表。 左忠毅公逸事、游泰山记 8、古代散文分为四大类:记叙性散文、议论性散文、{ }、 {} 应用性散文、赋和骈文 9、用散文写成的一部体系完整的历史著作是《》,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提纲。 春秋 10、孔子的{ }说对文学的社会作用作了全面的分析与肯定,也为后世的文统、道统之争埋下伏笔。 兴观群怨 11、《》开了中国古代散文单篇史论的先河。

过论 12、鲁迅誉《史记》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3、散体大赋最富代表性的作品是司马相如的《》。 子虚上林赋 14、从袁宏道到岱,晚明小品文在写景、{ }、叙事等方面开拓了散文的领域,丰富了散文的表现手法。 记人 15、散文是文体的基本样式之一。中国古代“散文”文体名词在————出现。 南宋 16、以表达方式为主,兼顾应用与语言特点将古代散文分为四大类:————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性散文、赋和骈文。 记叙性、应用性 17、史传文起源于先历史散文,如《左传》等。正式出现以人物为描写中心的史传文则从汉代————的《史记》开始。他在史学上开创了纪传体的史学体例,在文学上则首开传记文学。 司马迁 18、记叙文容很复杂,除人物传记、山水游记、亭台楼阁记外,其他记叙器物杂事而不易归类的文章,都可归入其他杂记一类。如清代学伊的《》、————的《病梅馆记》等名篇。 核舟记、龚自珍 19、历史论文是指议论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专门探讨历史理论的论说文章。其一是直接评论历史的专论,如————的《过论》、洵的《》。 贾谊、六国论 20、应用文,即实用文。这类文章在古代散文中所占比例很大。常见的如:书信、序跋、赠序、公牍、————、哀祭、————七种。 碑志、箴铭 21、古代散文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时期、两汉晋南北朝时期、————时期、元明清时期。 先、唐宋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赏析知识归纳

——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手法 第一单元 1、《长恨歌》——白居易 表现手法:以景衬情 思想内容:诗歌既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有对明皇迷色误国的讽喻。 2、《湘夫人》——屈原 表现手法:比兴、铺陈 思想内容: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 3、《拟行路难》——鲍照 表示手法:比兴 思想内容:表达了诗人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的遭受压抑的激愤之情。

4、《蜀相》——杜甫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通过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壮志末酬,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心情。 5、《书愤》——陆游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白描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6、《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写愤世嫉俗、感慨郁闷的内心世界。

7、《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表现手法:移情于物 思想手法:抒发了时光流逝,有志难酬和世无知音的寂寞。 8、《越中览古》——李白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虚实结合 思想手法:表盛衰无常的感慨。 9、《一剪梅》——李清照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 思想手法: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10、《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表现手法:对比

思想手法:以别离之苦写新事物和技术的昌明。 第二单元 1、《春江花月夜》——张苦虚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遐想、探求和对人生的无限沉思和感叹。 2、《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 思想手法: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表现手法:想象、夸张、比喻、对比、衬托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古代散文包括汉以后的赋与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具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古代散文与诗歌历史同样悠久。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尚书.盘庚》是商代国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报告辞,古朴艰涩,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等比喻,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精炼简洁,含义深刻。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大都带有格言的意味。书中不仅孔子的音容笑貌,就连子路、颜渊、子贡等人的性格,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侍坐》一章,已能给人以真实具体的感受。 《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是孟轲晚年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编篡的。它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孟子讲究养气,文章有充沛的气势,但又往往曲折生姿,富有幽默感。《孟子》议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代散文,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一书,在文章主旨的统领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地展示。庄子总能为他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确切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及其汪洋恣肆、变化莫测、挥洒自如的风格,对后世文章多有沾溉。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其他诸子百家,如《墨子》富于逻辑性,议论透彻,行文流畅;《荀子》朴实深厚,说理透辟,取譬精审;《韩非子》严峻峭刻,深抉隐微,对后代都有相当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史传文以记言、记事为主。《尚书》以记言为主,而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则是一部大事记,记述十分简括。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是为阐释《春秋》而写的,它详细叙述了事情的本末,以及有关的轶闻琐事。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使历史事件故事化,引人入胜。如《郑伯克段与鄢》从头到尾,常常出人意料,波澜迭起,精彩地刻画了几个人物的性格。《晋公子重耳出亡》中能够见出人物个性的情节更多,而且写出重耳性格发展变化的历程。《左传》出色记述了当时的许多外交辞令,描写了复杂的战争场面。《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都能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过程。《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记言多于记事,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许多精彩的部分。《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以记言为主,塑造了一系列“士”的形象。如苏秦、张仪、冯谖、鲁仲连等人,莫不情态毕现。其中有许多出于虚构想象的文学性描写。《战国策》铺张扬厉、议论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 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虽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但其文学性的光芒不可掩饰。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 汉代史传文作家,西汉有司马迁,东汉有班固。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梳理 (一)成语梳理 1.《庖丁解牛》 目无全牛:开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游刃有余:形容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善刀而藏:将刀擦拭干净收起来。比喻有所收敛、适可而止或自藏其才而不炫露。 2.《项羽之死》 四面楚歌: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望风披靡:披靡,草木随风倒伏。草一遇到风就倒伏。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没有交锋就溃散了。比喻军队毫无斗志。 3.《阿房宫赋》 钩心斗角: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也作勾心斗角。 锱铢必较:锱、铢,都是占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4.《文与可画筼筜偃竹记》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也说成竹在胸。 贻人口实:贻,遗留;口实,话柄。指做事或说话不小心,给人家留下了话柄。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 5.《六国论》 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 披荆斩棘: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6.《陶庵梦忆序》 雕虫小技:雕,雕刻;虫,指鸟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7.《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浮生若梦:浮生,空虚不实的人生;若,像。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 8.《项脊轩志》 万籁俱寂: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万籁,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9.《苦斋记》 膏粱之子:膏粱,肥肉和细粮,泛指精美的饮食、代指富贵生活。比喻富贵人家过惯享乐生活的子弟。 (二)文化知识

古代有名散文

古代有名散文 篇一:我最喜欢的古代散文 我最喜欢的古代散文 作品原文 枯树赋殷仲文[1]风流儒雅,海内知名。世异时移[2],出为东阳[3]太守。常忽忽不乐,顾庭[4]槐而叹曰:此树婆娑[5],生意尽矣。至如白鹿贞[6]松,青牛文梓[7]。根抵[8]盘魄,山崖表里[9]。桂[10]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11]?昔之三河[12]徙植,九畹[13]移根。开花建始[14]之殿,落实[15]睢阳之园。声[16]含嶰谷,曲[17]抱《云门》。将[18]雏集凤,比翼巢[19]鸳。临[20]风亭而唳鹤,对月峡[21]而吟猿。乃有拳曲[22]拥肿,盘坳[23]反覆。熊彪[24]顾盼,鱼龙起伏。节[25]竖山连,文[26]横水蹙。匠石[27]惊视,公输[28]眩目。雕镌[29]始就,剞劂[30]仍加。平鳞[31]铲甲,落角摧牙[32]。重重[33]碎锦,片片真花。纷披[34]草树,散乱烟霞。若夫松子[35]、古度、平仲、君迁,森梢[36]百顷,搓[37]枿千年。秦则大夫受职[38],汉则将军坐焉[39]。莫不苔埋菌压,鸟剥虫穿。或低垂于霜露,或撼顿[40]于风烟。东海[41]有白木之庙,西河[42]有枯桑之社,北陆[43]以杨叶为关,南陵[44]以梅根作冶。小山[45]则

丛桂留人,扶风[46]则长松系马。岂独[47]城临细柳之上,塞落[48]桃林之下。若乃[49]山河阻绝,飘零[50]离别。拔本[51]垂泪,伤根沥血。火入[52]空心,膏[53]流断节。横[54]洞口而敧卧,顿[55]山腰而半折,文[56]斜者百围冰碎,理[57]正者千寻瓦裂。载瘿[58]衔瘤,藏[59]穿抱穴,木魅[60]睒睗,山精[61]妖孽。况复[62]风云不感,羁旅[63]无归。未能采葛[64],还成食薇[65]。沉沦[66]穷巷,芜[67]没荆扉,既伤摇落[68],弥[69]嗟变衰。《淮南子》[70]云“木叶落,长年悲”[71],斯[72]之谓矣。乃[73]为歌曰:建章[74]三月火,黄河万里槎[75]。若非金谷[76]满园树,即是河阳[77]一县花。桓大司马[78]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79]汉南。今看摇落,凄怆[80]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81]! ”[2] 篇二:古代散文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 一、先秦历史散文; ? 二、汉代历史散文; ? 三、魏晋六朝的传记文; ? 四、唐代的传记文; ? 五、宋代的传记文; ? 六、元明清的传记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梳理(学生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梳理 《过小孤山大孤山》 一、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及抛江 ..过其下: 2.杰然特起 ..: 3.舟行颇迟.: 4.二山东西相望.: 5.已非它山可拟.: 6.鸥鹭灭没 ..: 二、写出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 2.实不然.也: 3.杰然.特起: 4.盖以.此得名: 5.皆以.杏仁澄之: 6.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7.信.造化之.尤物: 8.自数十里外望之.: 9.徙倚久之.而归: 10.岸土赤而.壁立: 三、指出词类活用用法及意义 1.宝装 ..屏风: 2.皆名.天下: 3.上.干云霄: 4.南.望彭泽、都昌诸山: 5.掠江东南 ..去: 6.岸土赤而壁.立: 7.晚.泊沙夹: 四、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义 1.自舟中望山,突兀 ..而已: 2.与江山相发挥 ..: 3.舟人指点 ..岸如赪: 五、翻译下列句子 1.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2.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chēng]者也: 3.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庖丁解牛》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2. 莫不中.音 3.乃中《经首》之会. 4. 进.乎技矣 5.批大郤,导.大窾 6.因.其固然 7.如土委.地 二、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③视为止,行为迟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乎乎 ①技盖至此乎②进乎技矣 ③依乎天理④而况大軱乎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然 ①奏刀騞然②因其固然 ③虽然,每至于族……④怵然为戒 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虽然,每至于族 而 ①官知止而神欲行②而况大軱乎 ③提刀而立④善刀而藏之 (连词,表承接。) 三、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古今异义 虽然古:今: 至于古:今: 四、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臣之所好者,道也 2.技经肯綮之未尝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4.视为止,行为迟 五、理解下列成语 ①游刃有余:现在使用他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②目无全牛:现在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③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④切中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 现在指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⑤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项羽之死》 一、解释下里加点的词语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文档从网络中收集,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古代散文包括汉以后的赋与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具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古代散文与诗歌历史同样悠久。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尚书.盘庚》是商代国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报告辞,古朴艰涩,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等比喻,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精炼简洁,含义深刻。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大都带有格言的意味。书中不仅孔子的音容笑貌,就连子路、颜渊、子贡等人的性格,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侍坐》一章,已能给人以真实具体的感受。 《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是孟轲晚年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编篡的。它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孟子讲究养气,文章有充沛的气势,但又往往曲折生姿,富有幽默感。《孟子》议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代散文,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一书,在文章主旨的统领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地展示。庄子总能为他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确切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及其汪洋恣肆、变化莫测、挥洒自如的风格,对后世文章多有沾溉。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其他诸子百家,如《墨子》富于逻辑性,议论透彻,行文流畅;《荀子》朴实深厚,说理透辟,取譬精审;《韩非子》严峻峭刻,深抉隐微,对后代都有相当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史传文以记言、记事为主。《尚书》以记言为主,而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则是一部大事记,记述十分简括。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是为阐释《春秋》而写的,它详细叙述了事情的本末,以及有关的轶闻琐事。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使历史事件故事化,引人入胜。如《郑伯克段与鄢》从头到尾,常常出人意料,波澜迭起,精彩地刻画了几个人物的性格。《晋公子重耳出亡》中能够见出人物个性的情节更多,而且写出重耳性格发展变化的历程。《左传》出色记述了当时的许多外交辞令,描写了复杂的战争场面。《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都能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过程。《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记言多于记事,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许多精彩的部分。《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以记言为主,塑造了一系列“士”的形象。如苏秦、张仪、冯谖、鲁仲连等人,莫不情态毕现。其中有许多出于虚构想象的文学性描写。《战国策》铺张扬厉、议论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 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虽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但其文学性的光芒不可掩饰。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班级姓名 1、我国最早的片段散文是时期文的某些。 2、《论语》是体散文,《孟子》属于着作。 3、我国最早的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先秦散文还处在。 4、先秦散文的哲学家用以,而用以记事。哲学家的代表作有、 、。后者的代表作有、。 5、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初步成熟的着作是。《战国策》塑造了一系列的形象。 6、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和。 7、汉代散文可分为、、三类。 8、创立了纪传体通史的着作是时期(作者名)写的。 9、西汉的贾谊和是文作家。贾谊的代表作是。 10、先秦的散文走出应用文尝试的是从开始的,而西汉最流行的文学体裁是。 11、东汉辞赋出现了新的题材,即“”。代表作家是班固的,张衡的。最早写赋的是战国后 期国的。 12、西汉赋家有、,东汉赋家有、等人。 1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在这一时期盛行一时。 14、魏代的散文以曹氏父子为代表,他们是、、。 15、魏晋之交散文的代表人物则是、。 16、南朝(作者名)的《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的先驱。 17、(年代)王羲之的代表作是。《五柳先生》的作者是。 18、在北朝描写山川景物丰富多彩的作者是,他的代表作是。 19、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以为代表。 20、被誉为初唐骈文双壁的作者是和,他们的作品分别是、。

21、南北朝时期最杰出的赋家是,他的代表作是。 22、唐代古文运动的领导者是和。其中是司马迁之后又一语言巨将。 23、现在广为使用的词语“垂头丧气”、“杂乱无章”、“摇尾乞怜”等都是所创的。 24、宋代散文文风的创立者是。他之后代表宋代散文最高成就的是。 25、柳宗元山水游记清新秀美,代表作是。为游记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26、时期的李商隐主要写作律诗和四六体骈文,后来形成风靡一时的。 27、成为元明清三代散文楷模的是、、、、 、、、这八大家。 28、元明清三代、兴盛起来。明清两代用于科举考试的文体是 29、明代晚期以为首的“公安派”提出。 30、明代开国之初散文主要作家有、。 31、讽刺元末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作品是写的。 32、明代中期“前七子”以、为中心;“后七子”以、 为中心。在他们之间的则是以为代表的“”。 33、晚明小品成就最高的要数明末的。代表作是。 34、明末清初在诗文中有突出表现的是思想,代表人物是。 35、鸦片战争前后,杰出的家、家(作者名)开创了的新风,标志着清代。他的代表作是。 36、康熙、乾隆年间一个着名的散文流派是,它的创立者是。 37、晚晴时创立了“新文体”的是,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 38、“五四”时期,被誉为文学改革的先导的是:(人名字)。 39、中国古代散文的特点有哪些: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 《中国古代散发展概述》教案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散发展概述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古代散发展的脉络。 (二)方法与过程: 梳理中国古代散发展的脉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中国古代散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散的发展脉络。。 四教学难点: 内容的时间跨度大,信息量丰富。

五教学步骤: 散是我国古代的主要体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骈体相对的散体称为“散”。我国古代散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1 第一部散集《尚书》 殷商甲骨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成篇的散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为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自汉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情景式默写 1、《将进酒》中体现人生短暂,应当及时行乐的句子是: 。(覃子怡) 2、在《夜归鹿门歌》中,作者用江边佛门清静与世俗喧闹作对比的句子是: ,。(覃子怡) 3、《将进酒》中表达出诗人豁达乐观,相信自己一朝能得到重用的句子是: ,。(钱鼎元) 4、《积雨辋川庄作》中描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清斋素食、静修坐禅的一句是 ,。(刘蘅丹) 5、《越中览古》中写作者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句子是: ,。(刘赟) 6、《扬州慢》中写现在扬州的情景若被杜郎看到都会感到吃惊的句子是: ,。(王双雅) 7、《蜀相》中诗人借诸葛亮的形象抒发自己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句子是: ,。(黄若静) 8、《书愤》中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达不会放弃志向的句子是: ,。(黄若静) 9、《阁夜》中诗人感叹人生无常、宇宙永恒的句子是: ,。(雷雪艳) 10、《李凭箜篌引》中通过以声类声和以形类声写出音乐之声的是: ,。(蒋玉芬、陈方艳)11、韦庄的《菩萨蛮》(其二)中通过用典来写江南人美得是: ,。(龙再琴) 12、屈原的《湘夫人》中与“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龙再琴) 13、《越中览古》中体现今昔对比的句子是: ,。(陈星妮) 1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体现诗人被梦中所见吸引而遗忘时间的句子是: ,。(杨琴) 15、李煜的《虞美人》中化愁之无形为有形的句子是: ,。(熊凯嘉) 16、《阁夜》中描写诗人彻夜未眠,感慨人生苦短、漂泊天涯的句子是 ,。(肖鑫) 17、《蜀相》中描写诸葛亮忠贞不渝,雄才大略,坚毅不拔的句子是 ,。(肖鑫) 18、《书愤》中,体现诗人无法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悲痛与岁月蹉跎、年华易老的凄凉的句子是,。(饶海荣) 19、《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体现李白敢于向权贵挑战、追求自己的个性自由的句子是,。(杨淑娴、洪桥峰) 20、周邦彦《苏幕遮》中,描写鸟雀探头探脑、活泼欢快的句子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