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导入:今天下午就由我来给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对黄土地貌的认识和看法,当中如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就请大家帮忙斧正,大家相互学习和交流。

1.首先,给大家看一组图片,这些是我从网上下载下来的有关我们国家黄土高

原的图片。-----------PPT---------相互分享对黄土高原的认识。……………..留下诸多疑问或混淆。

2.承转:大家对黄土都有所了解,但似乎都不是很了解,拿下面就让我们一起

来系统的认识一下。

3.在了解黄土高原之前,我们需要花点时间一起来学习一下什么是黄土。

(黄土不是土壤,而是一种第四季沉积物。----黄土与黄色土壤的区别?)4.黄土的成因:

在地貌学中,黄土的来源或成因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大量的文献中关于黄土成因的学说达二十余种,如风成说、湖成说、河成说、坡积说、洪积说、土壤成因说、冰川成因说、风成残积说、综合成因说等等,真是五花八门、不胜枚举。其中比较流行的说法,主要是风成说、水成说和风成残积说三种。而风成说的影响尤为广泛。对于黄土的成因,曾经有过如下学说,湖相说、海相说、火山成因说、宇宙成因说。

但现在大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风成学说,既,黄土是风将荒漠中的粉沙、尘土吹扬至荒漠边缘集中堆积的结果,是风成粉尘堆积物。

风成学说的证据:—戈壁、沙漠和黄土有规则地依次成带状分布;

其次,黄土的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与所在地区的其它岩石成分截然不同;

第三,距离荒漠愈远,黄土粒度有逐渐变细的规律性;

第四,黄土覆盖在多种成因的、形态起伏显著的各种

地貌类型上,并保持有相似的厚度;

第五,黄土含有陆生的草原性动植物化石;

第六,黄土层中含有多层重叠的土壤层。

黄土水成说者认为,黄土形成主要是流水作用的结果,因而有些黄土往往分布在干燥区的山口、谷口及山麓的冲击、洪积平原上。而在古代冰盖的边缘地区,冰融水带来了细粒物质,在冰水排泄平原的外围地带也会成为黄土沉积下来。

而“风化残积说”则认为黄土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风化、成壤过程中的产物,因此,黄土是在原地形成的,不是从外地搬运而来的。这就是黄土风化残积说与风成、水成说的根本区别。

特征:粒度均一,分选好,粉沙含量(粒径0.005-0.05mm)占黄土总质量的50%以上,不存在砾石,疏松多孔隙,富含碳酸钙,透水性强,易侵蚀易沉陷。

5.黄土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

矿物成分:碎屑矿物、粘土矿物,自身矿物。

碎屑矿物主要是石英,长石、云母。还有一些辉石、角闪石、磁铁矿等。

粘土矿物: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针铁石等

化学成分:SiO2占优势,其次是AL2O3 、CaO,以及Fe2O3、MgO、K2O、NaO、FeO等,且以易容化学成分较高,这也表明是在干旱气候环境下形成。

6.黄土分类:按其后期受侵蚀情况可分为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后期受流水作

用改造再次堆积的黄土。)

按黄土的成因或来源的不同,可分为暖黄土和冷黄土两大类。黄土粉尘主要来自于温带沙漠、戈壁的称为暖黄土;物源主要来自于冰缘、寒漠区的则称为冷黄土。

冷暖黄土形成的共同条件是气候干旱或半干旱、多风且风向稳定、上风向地面粉尘丰富以及干旱或半干旱草原植被。

7.黄土的分布(PPT图)

世界黄土的分布:中国、中亚、中欧、北美中部、南美洲的阿根廷

我国黄土的分布:黄土高原、新疆地区、东北部分地区

分布原因:作为第四季特有的沉积物,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现代荒漠外围

大陆冰盖的南缘草原地带,产生于冰盖的强烈而频繁的气流,将冰缘地区的寒漠粉尘吹向南方堆积形成黄土。属于冷黄土。

黄土是一种风尘粉尘堆积物,它的形成除了上述的两个条件外,还需要有另一个条件:

黄土的沉积如同降雪披覆于山麓、丘陵、洪积扇、平原、阶地等各种老的地形之上。其他地区如荒漠面积广泛的北美洲、澳大利亚等地虽然粉尘物源丰富,但因缺乏黄土集中堆积和堆积后长期保存的地形、气候和植被环境,所以黄土分布较零星、厚度不大。

黄土高原

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在中国中部偏北,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海拔1500到2000。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高原上覆盖深厚的黄土层,黄土厚度在50~80公尺之间,最厚达150~180公尺。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于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但由于缺乏植被保护,加以夏雨集中,且多暴雨,在长期流水侵蚀下地面被分割得非常破碎,形成沟壑交错其间的塬、墚、峁。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

陕西地貌特征分析报告 境内以黄土高原、平原为主,亦有少量山地,地貌形态南北迥然不同,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北部属黄土高原南缘的一部分,其中东北部为土石山地。北山以南为泾渭冲积平原,属关中平原的一部分。依地貌和高度可分为黄土台原和河流阶地与河漫滩。 一、地貌类型 (一)平原 境内由渭、泾等河流作用所形成的堆积平原(不包括黄土台原),按其成因、形成过程以及形态特征,分为泾渭河冲积平原、河谷平原和洪积扇裙等类型。 1、泾渭河冲积平原 主要是渭河冲积物以及泾河、清峪河、冶峪河和漆水河等河流冲积物所组成的平原,大部分布在渭河北岸和泾河下游东部,基本连成一片,范围较大,但在渭河北岸呈带状分布,泾河以东呈片状。按其形态,又可分为河漫滩及各级阶地等。 2、河谷平原 属渭河、泾河的一些较大支流如沣河、马栏河、漆水河、冶峪河等,以及泾河上游切穿黄土高原、黄土台原或冲积平原而形成的具有平坦较宽广的河谷阶地、河漫滩的地貌形态。 3、洪积扇裙和洪积扇 在北山南麓一带,从三原嵯峨山一直延伸到乾县石牛山,分布着东西向的带状冲积扇,其宽度不一,西宽东窄。洪积扇分属4个不同的洪积时代,即晚中更新世早期、晚中更新世晚期、晚更新世早期及全新世。这是由于鄂尔多斯地台向斜南缘在第四纪一直处在上升运动之中,故又使老洪积扇被切割,新洪积扇又在老洪积扇之下出现,但它们之间的结构较为复杂,既有埋藏型洪积扇裙,也有迭置洪积扇裙。组成物质为含泥的砂砾卵石及含砂砾质粘土及次生黄土状土,全新世以前的洪积扇的上部,多为风成黄土或亚粘土、亚砂土层所覆盖。 一些范围较小,尚未形成洪积平原的现代洪积扇、冲积堆等个体形态,在境内为数众多,常附加在平原、台原、阶地等地貌形态之上。 (二)黄土台原 1、黄土台原 黄土台原为关中渭河两侧或山前被黄土覆盖的呈阶梯状倾斜的台状地,具有明显的台坎和平缓的台面。本市的黄土台原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以北、北山以南的范围内,泾河以西面积最大,是黄土台原的主体。 黄土高原以南正处在渭河北岸的断阶部位,而断块式断凸自北而南陷落,断凸上覆厚层黄土后形成阶状台面,阶状台面南低北高。黄土台原地势较高,海拔高度450~800米,平均高出平原200~300米,台原与平原往往以陡坎相接,成为境内地形的第二阶梯。 黄土台原的组成物质,下部多为第三系或第四系早期的洪积、冲积、湖积物,上部为第四系风成黄土或冲积黄土。台原表面一般比较平坦、完整,坡度一般在5°以下,很少超过10°,台原边坡冲沟发育,滑坡、崩塌、泻溜等现象屡见不鲜。这里的台原间有河谷切割,其上有洼地、岗梁分布,各级台地以陡坎相接,相对高差50~150米。本市黄土台原依原面高程、倾斜程度、物质组成以及下伏地层,可分为两级。低者为一级台原,位置偏南;高者为二级台原,位处一级台原之北。

黄土高原

第三节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学生能够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表、图文资料,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通过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 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不断地渗透乡土地理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地理分析、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貌景观。 教学难点: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读图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地理课本、地理填充图册 导课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黄土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时给出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图片和鲸鱼沟及其周边的景观图片) 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

文明的摇篮 1、位置和范围 在图中圈划出以下地理事物: (1)黄土高原的范围:太行山、乌鞘岭、内蒙古高原、秦岭。 (2)黄土高原所在的省级行政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渭河和西安,知道本地区的位置。 1、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填空:黄土高原 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 以为界),南抵。 2、学生在图中重点圈出秦岭和渭河以及西安;明确西安(包括灞桥)的位置,知道西安(包括灞桥)也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逐步渗透乡土地理的知识,明确本地区的地理位置。 请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 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2.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原因是黄土具有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请学生谈谈自己所见到的灞桥周围的窑洞景观,并分析居住窑洞的优点。 结合生活中的地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是干旱和半干旱区发育的独特地貌,风力是其塑造地貌的重要营力。它们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以及成因上都有密切联系。 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或风成地貌。 黄土是风把干旱沙漠、戈壁地区的细粒物质吹送到半干旱草原区堆积而成。黄土堆积地貌是由风力作用主导形成的,而现代黄土侵蚀地貌,则由流水的侵蚀作用所控制。 §1、荒漠 ★荒漠是指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组成物质粗瘠的自然地带。荒漠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3 。 ★荒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基岩裸露,物理风化强烈,风沙活动盛行,形成各种风沙地貌形态(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世界荒漠的分布 ①南、北纬15°—35°之间的亚热带区域,即各大陆的西岸。如北非的撒哈拉、阿 拉伯半岛、澳洲中西部、南美的阿塔卡马等地。 ②温带的内陆地区。如中亚、我国的我国的西北、美国的西部等地。 ★荒漠的类型 1、岩漠(石质荒漠); 2、砾漠(砾质荒漠,戈壁); 3、沙漠(砂质荒漠); 4、泥漠(粘土荒漠,盐沼荒漠) §2、风沙作用 风和风沙流对地表物质所发生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风沙作用。 1、起沙风; 砂粒开始起动的临界风速称为起动风速,一切超过起动风速的风称为起沙风。起动风速与砂粒粒径、地表性质和砂子含水率等多种因素有关。沙漠地区的砂,多为粒径0.1~0.25mm 的细砂,砂粒起动的风速约为4~5m/S 。 2、风蚀作用 吹蚀作用:指风直接把地表松散物质或岩石表面的风化产物吹走; 磨蚀作用:指风挟带的沙子对地表物质的冲击、磨擦,一般在接近地面处比较强烈。 3、搬运作用 风沙流:是一种贴近地面的砂子搬运现象,绝大部分砂子通过风沙流的形式搬运,但以跃移方式为主(在常温下,水的密度为1g/cm3,要比空气密度1.22×10 -3 g/cm3 大800多倍),其速度一般每秒可达数十到数百cm 4、风积作用 风沙搬运过程中,当风速变弱或遇到障碍物(包括植物或地表微小的起伏),以及地面结构、下垫面性质改变时,都能够发生砂粒从气流中脱离而堆积的过程。 §3、风蚀地貌 1、石窝和风蚀壁龛; 2、风蚀蘑菇和风蚀柱; 3、风蚀谷和风蚀残丘;、 4、风蚀雅丹; 5、风蚀洼地。 ★石窝和风蚀壁龛 ◆石窝、风蚀壁龛,由风蚀作用把陡峭岩石表面的热力风化产物吹走,形成小凹坑或小洞 穴,并进一步磨蚀将其加深扩大而成。石窝,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直径约20cm,深10~15cm,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能力。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原因,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 合分析的能力。 4、知道黄土高原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懂得进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 要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图文资料,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 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地理区域,假如从飞机上看这一区域,那几乎看不到一丝绿色,那里的人们因地制宜,挖窑洞居住。黄河也流经其中,因而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黄”河,这区域就是黄土高原。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在哪儿呢?请同学们P24“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明确其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 1、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引导读图:黄土高原主要跨越哪些省区呢? 2、主要跨越省区:晋、陕、甘、宁等 引导阅读:说起黄土高原,很多人不仅会想起它那千沟万壑的景观,而且还会想起这片古老黄土地上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请阅读课文24-25页内容。 3、文明的摇篮: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设疑: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厚度一般超过100米的黄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讲述: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是吹来的。 二、风吹来的黄土 引导思考:虽然我们不能像科学家一样进行周密严谨的研究,但我们也能客观地对这一学说进行分析。请大家合作完成P27的活动题。 1、黄土高原成因—风成说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优秀范文

黄土高原初中地理教案优秀范文 初中地理黄土高原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 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 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 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教师:请小组在黑板上把小组的探讨结果板书出来。剩下的同学完成25页活动题。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评价小组板书,纠正、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范围: 2.地形:高原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发育在第四纪黄土(或黄土状土)地层中的各种地貌形态的总称,具有一系列自己特有的特征。(黄土是一种黄色的、质地均匀的、松散的第四纪土状堆积物。它具有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透水性强、富含碳酸钙、易塌陷等特点。在流水作用、重力崩塌作用和风力吹蚀作用下,形成沟深、坡陡、沟壑纵横、地面支离破碎的黄土地貌景观。根据成因和形态特征,可分为沟谷地貌类型、沟间地貌类型和潜蚀地貌类型)在黄土高原主要由塬、梁、峁组成的特殊地形。中国是世界上研究黄土地貌最早的国家。2000多年前就有“天雨黄土、昼夜昏霾”涉及黄土地貌堆积过程的记载;800多年前,北宋沈括对河南、陕西一带的黄土侵蚀地貌形态作了生动描述;历代在治理黄河下游河患方略的讨论中,已认识到黄土高原侵蚀产沙是其根源。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带。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下游流域,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50~200米(甘肃兰州九洲台黄土堆积厚度达到336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地貌。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沟谷众多、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多数地区的沟谷密度在3~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最大达10公里/平方公里,比中国其他山区和丘陵地区大1~5倍。沟谷下切深度为50~100米。沟谷面积一般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地区达到60%以上,将地面切割为支离破碎景观。地面坡度普遍很大,大于15度的约占黄土分布面积的60~70%,小于10度的不超过10%。(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它们作用于黄土地面的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或称地下侵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等。其中潜蚀作用造成的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称为“假喀斯特”。强烈的沟谷侵蚀或地下水浸泡软化土体,使上方土体随水向下坡蠕移形成的泥流,只有在黄土区才易见到。黄土的抗蚀力极低,因而黄土地貌的侵蚀过程十分迅速。黄土丘陵坡面的侵蚀速率为1~5厘米/年,高原区北部沟头前进速率一般为1~5米/年,个别沟头达到30~40米/年,甚至一次暴雨冲刷成一条数百米长度的侵蚀沟。黄河每年输送到下游的大量泥沙中,有90%以上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河流输沙量大于5000吨/(平方公里·年)的区域约占黄土高原面积的65.6% 成因和过程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风是黄土堆积的主要动力,侵蚀以流水作用为主。黄土塬、梁、峁等地貌类型主要由堆积作用形成;各种沟谷则是强烈侵蚀的结果。黄土区的侵蚀有古代和现代之分。现代侵蚀是指人类历史近期发生的地貌侵蚀过程,它和古代侵蚀的主要区别是有人为因素的参与,表现为侵蚀速度的加快。古代侵蚀纯为自然侵蚀,其速率通常是缓慢的。现代侵蚀和古代侵蚀在多数地区以大规模农耕兴起时期为界。现代侵蚀都以沟道流域为基本单元。沟道流域内,谷缘线以上的谷间地和以下的沟谷地侵蚀特点是不相同的。 区域变化各种黄土地貌类型的区域变化,黄土高原黄土地貌类型图所示。黄土塬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南部,六盘山以西多长梁宽谷黄土丘陵;六盘山以东以梁峁深谷黄土丘陵为主;黄土高原北部长城沿线的黄土丘陵坡面常有片状流沙。在沟道流域内,梁峁丘陵与沟谷类型的关系十分密切。头道梁多是河沟流域的分水岭;坳沟流域的分水岭大多是二道梁;三道梁或者夹于两冲沟之间,或者沿河沟或坳沟的谷缘线分布,并为现代沟谷割切。这种关系反映了黄土梁峁与各类沟谷发育过程中的时间顺序和相互关系,以及和黄土地貌发育的侵蚀、堆积轮回。 利用和改造黄土是适于植物生长的土质。黄土富于直立性,其中的天然洞穴曾是原始人类的住处,也为现代人建筑住宅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强烈的现代侵蚀破坏了当地的土地资源,给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造成障碍;大量泥沙入河,淤塞河道,妨碍水力资源顺利开发,并使下游河道经常泛滥成灾。所以,必须对黄土地貌进行改造。改造黄土地貌是一项十分复杂和艰巨的任务。首要

《黄土高原》2019年中考地理真题汇编

《黄土高原》2019年中考真题汇编 (2019年济宁学业考)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在改善本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本区经济是一个重大课题,据此完成1、2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有() ①减少土壤肥力②淤塞河道③破坏农田④生态环境恶化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黄土高原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的优势有() ①自然资源丰富②名胜古迹众多③工业基础雄厚④国家政策、资金扶持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解析】1选D,2选B。第1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农田破坏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淤塞河道并形成“地上河”;植被覆盖率减低,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恶化。第2题,黄土高原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国家政策支持,重点扶持能源工业的发展;黄土高原历史文化悠久,开发早,名胜古迹众多。 考点: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发展经济的优势。 (2019年苏州学业考)地坑院也称“天井院”、“地窖”,是黄土高原古人穴居方式的遗留。这种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家家户户掩于地下,构成了独特的地下村庄(图5)。据此完成2、3题。 3.下列关于地坑院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夏季多雨,易于蓄水②窑顶平坦,便于耕作③冬暖夏凉,调节气温④就地取材,造价低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图6中的省K有地坑院分布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解析】3选B,4选C。第3题,黄土高原的地坑院位于黄土塬,这里形成地下村庄的原因,一是地下冬暖夏凉,调节气温;二是造价低。窑洞顶部不是为了耕作。地坑院需要排水,目的不是夏季蓄水。第4题,地坑院分布在黄土高原,陕西省北部是黄土高原,即丙。甲是贵州省,乙是辽宁省,丁是青海省。考点:考查黄土高原传统民居及黄土高原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域。 (2019年连云港学业考)读我国北方地区某地地形景观图,回答5、6题。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认识黄土高原的过渡性。 2、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图,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特征,知道塬、墚、峁、川的形成原因及其特征。 3、能利用图文资料,解释黄土高原形成的主要原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及治理措施。 二、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 1、造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实验验证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黄土高原的介绍,同时配以图片展示。提出问题:老师刚刚描述了我国哪个地形区?由此导入本课——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图片和文字介绍展现了黄土高原自古至今的生态环境变化以及风土人情,并配上本地区所特有民歌——信天游。一方面是为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初步感知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为本节课学习其成因、水土流失严重打下基础)【讲授新课】 一、全球最大的黄土区 同学们朗读屏幕展示的学习目标。 1、认识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出示图片)黄土高原位置和范围图 (1)请学生到讲台前,边指图边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总结归纳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黄土高原地处黄河中上游地区,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2)老师在屏幕上出示黄土高原包含的省级行政区域轮廓,学生说出名称及简称。师生总结归纳:黄土高原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山西、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南省等7省。 (3)(出示图片)干湿地区分布图、农耕区和牧区分布图。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通过问题的引导总结出黄土高原地处湿润半湿润区向干旱半干旱区过渡、农耕区向牧区过渡的地带。 (设计意图: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通过独立完成读图、指图的练习,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到了总结归纳方法) 【承转】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来自哪里? 学生可能给出风吹来的、流水冲来的等多种答案。 2、风成说 教师:关于黄土高原黄土的来源,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 播放视频:风吹来的黄土 学生边观看动画,边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黄土来自哪里? 2、距离沙漠的远近不同,沙子的颗粒大小有什么变化? 学生根据视频中获取的信息,总结答案。 师生归纳:黄土来自蒙古高原、中亚及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自西向东,沙子的颗粒逐渐变小。这些黄土的沉降过程,就像冬天下雪一样,而黄沙最后像雪花一样很均匀的飘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以观看视频的方式了解风成说,一是营造了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二是动画的方式更形象直观,学生更容易接受。) 【过渡】(出示图片)部分黄土地貌类型图。读图回答,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学生回答: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屏幕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片段。

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九章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 第一节风成地貌 引言 在干旱地区,日照强烈、昼夜温差大、降水变率大、植被稀疏、地表裸露、风大而频繁。因此,地表径流贫乏、流水作用微弱,代之而来的是物理风化盛行、风沙作用强烈,在风沙作用下形成一系列独特的地貌现象。当然风沙作用并不局限于干旱地区。在半干旱地区,大陆冰川的外缘,甚至在温润气候带的植被稀少的海岸、湖岸和河岸也都出现。因此研究风沙地貌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一)气候干旱 干旱区的定义:干旱区一般是指降雨少,年降水量小于年蒸发量,降水不能满足一般作物或植物生长所需的地区。广义的干旱区包括极端干旱、干旱、半干旱三个亚地区或类型。关于干旱区的范围和界限,直至现在仍缺少较一致的认识,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在这当中最重要的当属根据气候来划分。 干旱区的分布:根据梅格斯的分类,全世界的干旱区面积为4800多平方公里,约占陆地面积的33%,主要分布在长大区域,即:北非、亚洲中部、西南非、北美中部、南美的西南部和澳大利亚。 在我国干旱区是一条弧形条带绵亘于西北、华北北部和东北部、西部地区,总面积达71万多平方公里。其中干旱的沙质荒漠约占60万平方公里,占干旱区面积的84.5%。主要在新疆、甘肃、青海、宁夏和内蒙西部;半干旱地区11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于内蒙东部、陕西北部和东三省的西部。 (二)风沙流 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在与沙质地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含沙的气流称为风沙流。 1.起动风速与起沙风 沙粒开始运动的临界风速称为起动风速。它与沙粒粒径、地表性质和沙子含水率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切超过起动风速的风称为起沙风。

简述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特征。

简述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特征。 共性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称为高原。高原与平原的主要区别是海拔较高,它以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区别于山地。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的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它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平原,又以较大的平缓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 差异性 成因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而且两板块相对运动,向北向亚洲板块挤压,由此引起昆仑山脉和可可西里地区的隆起。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一万年前其上升速度曾达到每年7厘米。 云贵高原云贵高原东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岩溶(喀斯特)分布区之一,许多石灰岩地形发育得非常典型。这里又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雨量充足,因此有“天无三日晴”的说法。从化学知识中我们知道,石灰岩很容易受流水的冲刷和侵蚀,经过多年不断的流水冲击,低的、有水流的地方就逐渐地被冲成峡谷。山高谷深,人们常说:“对山唤得应,走路要一天”。由于多雨,因而也就出现了那么多的沟谷地带。 黄土高原多学者都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 形成年代 青藏高原2.4亿年前,由于板块运动,分离出来的印度板块以较快的速度向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构造运动。 云贵高原距今约2.08亿年前的中生代三迭纪晚期,印支运动爆发,云贵高原形成;距今约3600万年至5300万年前的第三纪始新世时期,发生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云贵高原被再度抬升。 黄土高原郭正堂等通过对董志塬的黄土和黄土下的上新世红粘土以及甘肃秦安的中新世晚期古黄土与古土壤序列(即以前称为甘肃系的地层)的研究,认为亚洲内陆荒漠化起源于2200万年以前,由此到620万年之间为较稳定的干旱化和气候波动时期,形成了秦安的黄土。自620万年到500万年是一个干旱时期,500万年到360万年这段时间则是一个相对温暖湿润时期。360万年以后黄土高原粉尘沉积的速率表现为持续增长的趋势,到260万年这种再次增长加强,第四纪黄土大量沉积。 岩性 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北部为湖区或谷地;南部通常为正常浅海相沉积,北部为大洋深海沉积;南部有一条花岗岩类岩浆杂岩带,以及与其共生的高温变质带,北部有一条断续的超基性岩带,以及与其伴生的低温浅变质的挤压揉褶带。 云贵高原多高山,有雪峰山、大娄山、乌蒙山等,主要岩性为碳酸盐类、砂页岩;主要土壤为黄壤、红壤和黄棕壤等,土层薄,基岩裸露,坪坝地位石灰土,溶蚀为主;水土流

多彩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摘要: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脆弱的生态系统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水土保持是该地区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是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探讨了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建议。本文提倡采用节水型水土保持模式,加强淤地坝工程建设,防范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提高生态植被建设质量和效率,推进退耕还林、退人还植工程建设。只有以水资源保护为核心,发展“混林农业”,加快山区的梯田建设步伐,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减轻或根除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关键词:水土流失;退耕还林;梯田建设;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地区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叠加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尖锐的对立之中,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最为集中的地区,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一些地区在水土流失的治理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水土流失仍然是黄土高原上很严峻的一个环境问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努力。搞好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恢复生态和社会经济建设的基础,关系到当地社会经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全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否顺利进行。 1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概况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部地区,其范围东起太行山,西到日月山,北起长城沿线,南抵秦岭,总面积为 6.15×105km2,其中水土流失总面积为 4.54×105km2,平均海拔800—1800m,地貌类型为山地,黄土丘陵和高原沟壑;气候属于东部季风区向西北干旱区过渡地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年降水量200—600mm,主要集中在6月,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且强度大,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年辐射总量为4.60—6.30×109J/m2[1] 。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基本现状 黄土高原区土壤侵蚀模数为0.5—2.6×104t/km2·a,地面分割强烈,形成塬、梁、峁独特的高原景观。2006年黄土高原五省区因水蚀、风蚀造成的水土流失高达1.2×105 km2。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向黄河输入泥沙1.6×109t,相当于损失N、P、K养分8.0×106t,其中甘、陕两省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占总量的80%左右[1]。据统计,黄河每年从中游带来的泥沙约有4×108t,淤积在下游河道里,河床每年抬高10cm,给下游防洪造

风沙地貌

风沙地貌定义 风力作用于地表,风力与沙质地表相互作用的产物。大尺度的形态有沙丘沙堆,平沙地。小尺度的形态有沙波纹,沙垄等。 一、风沙地貌定义:风对地表松散堆积物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地貌,称为风沙地貌。 二、风沙地貌形成条件:表到处都可有风,但只有当风吹扬起地表松散颗粒,形成风沙流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各种风沙地貌。 三、风沙地貌分布范围: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那里日照强、昼夜温差大、物力风化盛行、降雨少(小于250mm/a)而集中,年蒸发量大,常超过降雨量数倍甚至数百倍,植物被稀疏矮小,疏松的沙质地表裸露,特别是风大而频繁,所以风沙作用就成为干旱区塑造地貌的主要营利。当然,风沙作用并不局限于干旱区,在半干旱区和大陆性冰川外缘,甚至在植被稀少的沙质海岸、湖岸和河岸,也有风沙作用,也可形成风沙地貌 成因 在风力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中所形成的地貌。亦称风成地貌。可分为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两大类。青海高寒干旱,位于西风带范围内,全年盛行高空西风,风力强大,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以及青南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尤多西风和西北风,风速〉5米/秒(起风沙)的天数一般在50天以上;加上这些区域干旱和半干旱的气候,植被稀少,岩石裸露,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广泛堆积,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致使植被遭到破坏,在风力作用下发育成各种风沙地貌。风蚀地貌以风蚀残丘和风蚀洼地形式广泛分布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以冷湖一带最为典型。垄岗之间为风蚀洼地,还有风蚀谷、雅丹、风城、风蚀蘑菇等地貌分布。风积地貌是风力作用堆积而成的各种沙丘和沙堆的总称,广泛分布于柴达木盆地 南部和东部、青海湖东岸、共和盆地、哈拉湖盆地以及青南高原的中部和西部,主要有新月型沙丘和沙丘链、格状沙丘和格状沙丘链、沙垄、沙堆等。共和盆地沙丘面积达860平方千米,青海湖东岸湖滨平原上沙丘面积达320平房千米。 相关信息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首次在库姆塔格沙漠确认了“耙状沙丘”和“沙砾碛”这两种风沙地貌新成员的存在。此前,在学术界这两种地貌类型尚未被发现或报道。[1] 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董治宝介绍,自2005年以来,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多次深入库姆塔格沙漠腹地,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遥感影像分析,在该沙漠北部线形沙丘区确认了独特的耙状线形沙丘。[1] “…耙状沙丘?外观酷似耙子,它的发现既丰富了风沙地貌学的内容,又有利于揭秘西北

第七讲 黄土地貌

第七讲黄土地貌 黄土在世界上分布相当广泛,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成东西向带状断续地分布在南北半球中纬度的森林草原、草原和 荒漠草原地带。在欧洲和北美,其北界 大致与更新世大陆冰川的南界相连;在 亚洲和南美则与沙漠和戈壁相邻;在北 非和南半球的新西兰、澳大利亚,黄土 呈零星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厚度 最大的国家,其范围北起阴山山麓,东 北至松辽平原和大、小兴安岭山前,西 北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达长江中、 下游流域。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集 中,占中国黄土面积的72.4%,一般厚 50~200米,发育了世界上最典型的黄土 地貌。 中国是世界上研究黄土地貌最早的国家。2000多年前就有“天雨黄土、昼夜昏霾”涉及黄土地貌堆积过程的记载;800多年前,北宋沈括对河南、陕西一带的黄土侵蚀地貌形态作了生动描述;历代在治理黄河下游河患方略的讨论中,已认识到黄土高原侵蚀产沙是其根源。 100多年来,许多科学家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几十种假说:有的认为黄土的 “老家”不在当地,是风力把黄土 搬运到黄土高原上的(称为黄土风 成学说);有的认为是流水把黄土 搬运到黄土高原(称为黄土水成学 说);有的认为黄土的“老家”就 在当地,是风化作用将原来的岩 石、砂砾“粉碎”之后,残留原地 演化成黄土的(称为风化残积学 说),等等。 近二三十年,更多的科学家 赞同黄土风成学说。因为经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距离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越远,黄土的颗粒越细;自西北向东南呈现出戈壁、沙漠、砂黄土、黄土、粘黄土的带状分布规律,而每一个带的矿物成分与荒漠地区砂砾的矿物成分完全一致,但与当地的岩石成分迥然不同;黄土无选择地覆盖在黄土高原的山岭上,且厚度也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薄;在黄土中还发现干旱草原型的陆生动植物化石等。 按照黄土风成学说的解释,黄土高原是这样形成的:在蒙古、中亚和我国西北一带的荒漠地区,气候干燥,温差很大,由于热胀冷缩的作用,使岩石、砂砾等被“加工粉碎”成细小的砂子和粉尘。强劲的西北风将以百万吨计的细砂和粉尘旋入天空,随风南下。于是粗粒的先沉降下来聚成沙漠,细粒的则被飘移至秦岭北麓。经过二三百万年的搬运堆积,终于

我国黄土的分布

我国黄土的分布 我国黄土分布的广度、黄土的厚度和发育的完整性都是世界罕见的。我国的黄土堆积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黄土的广泛分布,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景观特征。 (一)黄土的堆积 黄土是松散的黄色土状堆积物的习用名称,它是第四纪以来长期的堆积物,颜色由黄至红黄、疏松多孔,粉沙质,质地均一,层理不明显,富含碳酸钙。钙以各种矿物的外蒙体形式包裹在黄土尘状物表面,使松散状堆积物具有一定的胶结力并导致垂直节理的发育。 黄土层包括早更新世的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的离石黄土和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其中离石黄土厚度最大,分布广,覆盖在山地之间广阔的各种古地形面上,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黄土层内含有多层古土壤,以及一、二个剥蚀面。马兰黄土颜色淡黄,质地松软,厚度虽较小,却罩盖在所有塬、梁、峁上,并散布在一些岩石山地的坡麓,甚至山顶上。 黄土覆盖层的地表高度,其变化趋势取决于下伏基岩地面总的倾斜方向。在六盘山以西,会宁、通渭间华家岭上的黄土海拔近2000米,自此向西北到黄河沿岸降至1500—1000米,向东南到渭河上游谷地降至1000—750米。陕北靖边白于山山顶黄土海拔达1800—1900米,向南或向东南经过1000米左右的董志源、洛川塬,至渭河平原降至500米。黄土的覆盖虽然大大减缓了基底地面的起伏,但未能改变地势总的倾向。 黄土堆积的总厚度在地域上有明显的变化,陇东、陕北、晋西是黄土分布的中心区。除黄河峡谷两岸地带黄土厚度为60—70米以外,黄土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子午岭西侧的董志塬和东侧的洛川源,出现两个最大厚度中心,分别达到200米和180米,六盘山以西,吕梁山以东,渭河北山以南的地区,黄土总厚度减为50—100米。

初中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_黄土高原_地理 课题: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1.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省区。 2. 了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 3 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知道其后果并找出解决对策。 教学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成因。 教学难点: 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及治理。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大家听到的是什么音乐?(学生答信天游,黄土高坡)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板书) 展示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 这张图用黄色突出了黄土高原,一方面让同学们认识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在脑子中建立印象;另一方面这张图突出了主题。 请同学们阅读P24 图6.25 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找出下列问题: 1、在图中描出黄土高原的边界。 2、从省区说明黄土高原的范围。 3、黄土地貌景观,通过黄土景观图展示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读图6.29,由“塬”到“梁”再到“峁”的原因。

明确:2 源的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源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叫;沟谷进一步发育形成,黄土川,它是黄土高原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通过以往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 高原的特点:黄土高原的地表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样子。 设计意图:图6.25 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是本节的一张重点图,这是一张分层设色地形图, 这张图综合了黄土高原的范围、主要的边界、主要的地形和河流,图上的信息量挺大的,所以拆解成了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在引导过程中突出“描范围—提信息”这两个读图的环节。 (板书)2、地貌 (过渡)黄土高原共跨越了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总面积达60 多万平方公里,从而成为世 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这么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 二、由来:风吹来的黄土 风成说 请同学们阅读P26“阅读材料”黄土“风成说”,了解风成说,找出黄土的来源地。 完成P27 活动题,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地理现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风成说”。增加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树立认识世界的科学观。 (过渡)黄土高原被厚厚的黄土覆盖,而黄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黄土地貌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水土流失)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模拟实验:(为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更好地理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把模拟实验搬进了课堂,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观察分析) ①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土壤) ②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植被) ③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降水) ④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产活动) 以及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生产活动)活动设计:组长提问检查,同桌互相提问检查,意在增加学生的监督与团结意识,又能提高课堂效率。

黄土高原的地貌

黄土高原的地貌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分布很广,从全球范围看,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燥或半干燥的大陆性气候环境内。我国黄土集中分布在北纬34~40°,东经102~114°之间,即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从青海湖,东到太行山面积约达3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地理上称为黄土高原。本区除了一些基岩裸露的山地外,黄土基本上构成连续的盖层,厚度达100~200m,形成非常特殊的地貌。甘肃西部、青海西北部及新疆等地前低山丘陵及一部分山地的山坡上,黄土呈片状分布,而在山麓洪积-冲积平原和古河谷阶地上,也断续分布着经过搬运的黄土状土层。东北松辽平原、辽西翼北山地、华北平原和山东低山丘陵等地亦分布有黄土和黄土状土层。上述地区黄土一般呈零星分布,厚度也不大,加上自然条件等因素,黄土地貌发育受到很大限制,形态不典型。 分布在黄土高原区的典型黄土地貌可分为两大类:谷间地地貌和沟谷地貌。黄土地貌总的特征是地面非常破碎,表现在沟谷密度(单位面积的沟谷总长度)和地面分割度(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百分数)两项数值很高,例如晋西个别地区沟谷密度为8km/km2,地面分割度达43.70%。地势起伏频率大也是黄土地貌的一个特征,地面频繁的出现200~300m的起伏。上述两个特征是我国其它地区所罕见的。 黄土峁 黄土峁简称峁,是椭圆形或圆形的黄土丘陵。峁顶面积很小,呈明显的穹起。由中心向四周的斜度一般在3~10°。峁顶以下直到谷缘的峁坡,面积很大,坡度变化于10~35°之间,为凸形斜坡。峁的外形呈馒头状。两峁之间有地势明显凹下的窄深分水鞍部,当地群众称为“墕”。黄土峁分布有的呈散列的,也有呈线状延伸的,后者称连续峁,它往往是黄土梁被横向沟谷分割发育成的。 滑坡 黄土谷坡物质在重力作用下的块体运动,是谷坡扩展的主要形式,其中,滑坡是常见的一种。黄土滑坡发生后,在谷坡上部遗留下圆弧形的黄土陡崖(滑坡壁)与坡脚的庞大滑坡体。黄土高原沟壑区和丘陵沟壑区分布着许多微地貌,常见的有黄土墙、黄土柱、黄土桥等。 黄土坪 分布在黄土高原河流两侧的平坦阶地面或平台,称为黄土坪,简称坪。有些黄土坪即是黄土梁峁区河流的阶地,沿谷坡层层分布。另一些是由于现代侵蚀沟的发展使黄土墹遭到切割而留的局部条带状平坦地面。黄土地区的河流阶地,每一级平台的下方有明显的陡坡,平台面向河流轴部方向倾斜。 黄土陷穴 黄土陷穴是黄土区地表出露的一种圆形或椭圆形洼地,我国西北称为龙眼或灌眼,深度大的称为黄土井,分布很广。它是由地表水和地下水沿黄土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并把可溶性盐类带走,下部黄土层被水流蚀空,表层黄土发生坍陷和湿陷而形成的。黄土陷穴往往出现在水流容易汇集的谷间地边缘地带,谷坡坡折的上方和冲沟中跌水和沟头陡崖的上方,常呈串珠状分布。 黄土塬 黄土塬简称塬,是黄土高原谷间地地貌的一种类型,具体是指四周为沟谷蚕蚀的黄土高原。在我国西北,由于长期沟谷蚕蚀,面积较大的塬已保存不多。面积大、形态完整的塬,破碎塬是由塬四周沟谷源侵蚀分割塬而形成的,它基本上保留塬的主要特征:塬面平坦,塬边坡折明显。破碎塬面积明显地比塬小。

初中地理知识点: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

初中地理知识点:黄土高原的自然 地理环境 一、选择题 1.黄土高原各种地貌中,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是 A.黄土塬B.黄土坡C.黄土峁D.黄土梁 2.在黄土高原行走,本来距离很近,却常要绕道远行,其原因是 A.河道纵横B.沼泽遍布C.冰川广布D.千沟万壑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黄土高原的土地总面约为53方平方千米,其流失面积大约43万平方千米,其中严重流失区约有25万平方千米。这里地面支离破碎,生产条件差。彻底治理黄土高原,是我国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据此完成3~4题。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A.气候干旱,沙丘向南迁移 B.地面径流量少,降水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 C.黄土土质疏松 D.人们违反自然规律,不合理地利用土地 4.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是 A.地表崎岖,典型的喀斯特地形B.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C.一望无际D.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5.下列高原中,地表形态可以用“千沟万壑”描述的是 A.青藏高原B.云贵高原C.黄土高原D.内蒙古高原 6.下列哪幅图是黄土高原农业较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 A.B. C.D. 7.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 A.地势低平,河网密布B.千沟万壑,地表破碎 C.高山环抱,沙漠广布D.雪山连绵,冰川高悬

读图,回答8~11题。 8.图示地貌名称为 A.黄土塬B.黄土峁C.黄土梁D.黄土坡 9.在图示地区极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是 ①崩塌②涝灾③洪灾④滑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0.最能全面反映图示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是 ①地表裸露地较多,缺少植被保护②黄土结构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③降雨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④开垦、采矿、修路,使得地表疏松 A.①②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1.图示区域所示的地貌类型中,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修建梯田,大力发展粮食生产B.打坝淤地,大力发展粮食生产C.引进外资,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D.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生产 二、解答题 12.暑假期间淄博市某学校初中二年级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赴下图所示区域进行了一次“红色之旅”和“自然生态之旅”。 (1)第一站:从济南出发乘车至全国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之一的西柏坡。西柏坡地处A_________山脉。该山脉西侧为_______省,东侧为__________地形区。 (2)第二站:驱车前往壶口瀑布。亲眼目睹黄河奔腾咆哮、浊浪排空的气度。黄河在流经___________地形区后泥沙含量大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