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就会:使用deap做DEA模型

一教就会:使用deap做DEA模型
一教就会:使用deap做DEA模型

例如处理这样一家企业:

例1 某公司有甲、乙、丙三个企业,为评价这几个企业的生产效率,收集到反映其投入(固定资产年净值、流动资金、职工人数)和产出(总产值、利税总额)的有关数据如下表:

用deap软件来处理:

1.在网上下载一个deap软件的文件夹:

文件夹资料里不用动

2.处理数据:产出在前、投入在后,不要变量名称,将数据复制到新建的txt文件中,txt 文件要放在deap软件的文件夹内,如我将新文件夹命名为qiye.txt

3.设置文件:对deap文件中的Eg1-ins.txt,点开设置

qiye.txt DATA FILE NAME

qiyeout.txt OUTPUT FILE NAME

3 NUMBER OF FIRMS

1 NUMBER OF TIME PERIODS

2 NUMBER OF OUTPUTS

3 NUMBER OF INPUTS

0 0=INPUT AND 1=OUTPUT ORIENTATED

0 0=CRS AND 1=VRS

0 0=DEA(MULTI-STAGE), 1=COST-DEA, 2=MALMQUIST-DEA, 3=DEA(1-STAGE), 4=DEA(2-STAGE)

说明:第一步,设置参数,变量及选定所用模型,下述:qiye.txt是文件名;qiyeout.txt是输出文件名;

3为DMU个数,即总体样本个数;1为面板数据中的年限,如果做横截面数据,就写1,面板数据则写选取的时序个数(如年数);2,3分别为产出指标、投入指标个数;0表示选取的是投入主导型模型,1表示产出主导型,二者区别不大,关键结合问题选取,一般选投入主导型;crs表示不考虑规模收益的模型即C^2 R模型,vrs表示考虑规模收益模型即BC^2模型;最后是内部算法,一般选0就可以。

4.然后双击deap.exe,输入Eg1-ins.txt,点击enter,文件夹中会出现一个qiyeout.txt

5.点开qiyeout.txt,这就是你所需要的结果:

投入产出模型

第9章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对于研究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制定国民经济的计划与规划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投入产出模型的原理与方法,现介绍其建模与应用分析的具体方法步骤。 第1节投入产出模型概述 1.1 概念 投入产出模型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利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来研究各种经济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特别是研究与分析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耗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所建立的一种数学模型,其主要含义如下: 1)投入产出模型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2)投入产出模型的理论基础是计量经济学理论,集中体现在投入产出方法的原理与方法; 3)投入产出模型的关键任务是直接消耗系数与列昂节夫逆矩阵的求算; 4)投入产出模型的主要方法是数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集中体现在投入产出模型数学模型的建立及运用计算机进行矩阵运算的求解应用; 5)投入产出模型的最终目的是研究与分析各个经济部门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科学决策服务。

主要用途是用于研究与分析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耗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反映各个部门之间的直接与间接的经济联系及各个部门之间的综合平衡问题。目前,已拓展到用于研究与分析各个地区,各个企业部及之间的各种经济联系。 1.2 作用 1)编制国民经济计划。 2)经济指标的预测。 3)经济政策研究,研究重要经济政策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4)专题研究,研究专门的社会经济问题。 5)编制区际经济计划。 1.3 发展概况 投入产出法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由俄国出生的美国经济学家瓦。列昂节夫(w. Leontif)首先提出于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分析法”,来分析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随后发表了不少的论文和论著,在1944年他编制了美国经济部门的1939年投入产出表,它可称是世界上第一个“投入产出表”,当时,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重视,此后,美国先后又编制了1947年,1958年,1963年,和1966年的投入产出表。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西方各国曾经出现了编制投入产出表的热潮。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期,联和东欧国家也开始重视这一方法。后来,发展中国家也纷纷编制了投入产出表。据不完全统计,1950年以前,只有7个国家编制了投入产出表,其后,已有100余个国家

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是指对于经济系统(这一经济系统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多部门的投入与产出进行研究,编制投入产出表,并建立其数学模型,称作投入产出模型。这种将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关系编制成投入产出表,建立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研究的方法叫做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法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节夫20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的。最初是由研究一国的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间的联系发展起来的,因此被人们称作部门联系平衡法,又叫产业关联法。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和进行经济预测,这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数量分析,叫做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第七章我们所介绍的一般均衡理论,主要是对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研究。但随着这一方法的广泛应用,它也可以研究一个部门(行业)的经济活动,一个公司或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本章将在介绍投入产出模型的基础上,着重介绍投入产出模型在国民经济预测和企业经济预测方面的应用。 第一节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形式 一、投入产出表 所谓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需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力的投入;所谓产出,是指产品生产的总量及其分配使用的方向和数量,包括生产消费(中间产品)、生活消费、积累和净出口等。生产过程就是投入与产出关系的客观反映,一定时期内产品的产出受投入的影响。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关系可以编制成一种矩形的表格表示,即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可以按实物形态编制,也可以按价值形态编制。按实物形态编制的投入产出表叫实物表,按价值形态编制的投入产出表叫价值表,两者基本结构形式是相同的,它们之间只差一个价格因素。 投入产出表按编制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作世界投入产出表、国家投入产出表、地区

模型基础教学方法与手段

模型基础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教学模式的设计 1 .工学交替: 技能实训在实训工场间操作,知识了解在课堂与实训工场间学习;知识了解除校内学习外,组织带领学生下企业走市场参观调研;技能实训除校内实训工场间进行外,如有合适的岗位或项目,学生直接去企业在设计师或技师的指导下进行。 2 .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 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意图在于使学生置身真实的工作情景,面临实际的问题,在开动脑筋、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实训的项目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模拟的;项目的类型则完全可以依据真实的任务要求而多样化,比如为设计师制作表达理念的概念模型;为房产展销会制作形、色、材俱全的综合模型等等。 3 .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本课程的课堂理论学习和实训室技能实践,是同一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和形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两者在形式上可能不在同一空间,在内容上一定是一体化的。 教学模式的创新 以工作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以学科结构组织教学的模式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是建立在对教学目标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从模式的建立到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实施的过程,因此,教学模式的创新,是过程的创新,是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务实创新。本课程是职业技能课,在新的教学模式框架内,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设计均以有利于技能的掌握为准则,并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未来。知识,是技能的、基本的知识;技能,是可行的、原理的技能;而教学方式,更是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乐于他们接受的方式。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知识了解阶段: 知识了解有间接和直接两种,本课程知识涉及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必须要调动学生耳听、眼观、口说以及手动等多种感官功能,直接间接齐头并进,方能奏效。 1 .多媒体讲课 除了静态的图片资料,还可以有动态的视频以及模型、材料和工具等实物的展示;讲课过程中,师生之间尽量互动交流,需要教师在备讲时根据上课的阶段的和学生的情况,准备一些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的图像资料和话题,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临场反应,有意识创造机会,营造氛围。 2 .参观调研

第九章 企业投入产出模型

第九章企业投入产出模型 第一节企业投入产出表的特点 一、企业投入产出模型与国民经济投入产出模型比较 投入产出技术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与工具,它为不同领域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它由原来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逐步扩大到国际贸易、地区间关系、部门经济、地区经济、企业等若干领域。 投入产出技术在所有领域应用的共同特点:1.独特的棋盘式表格,2.以对研究对象各单元关联关系的解剖为主线的分析模式。 企业投入产出技术与国民经济投入产出技术的比较 1. 应用对象不同 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主要用于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企业投入产出技术主要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可以应用于生产过程各种要素的消耗控制、物料供应量与供应价格的控制,……。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之目的。 2. 解决的问题不同 国民经济投入产出技术主要用于解决社会经济运行中由部门关联关系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企业投入产出技术主要用于解决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将该方法与企业的多项管理指标结合运用,可以实现生产过程各岗位的全面成本控制、全面成本核算、物料消耗与价格控制、生产与供应计划的制定、在制品数量的控制、半成品成本价格的核算、管理指标的修正与完善、人力资源的管理与考核等。对于生产工艺比较复杂的企业,例如机械制造企业,应用更加有效。 3. 投入产出表的结构不同 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一般划分为四个象限,每个象限都有确定的经济意义和规范的结构。由于企业投入产出表的应用要求多种多样,需要描述的投入要素因使用要求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除自产产品、原材料、能源、费用外,有时还要求对设备加工工时、劳动工时等的使用分配进行描述,因此,企业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和消耗关系矩阵块的数目都是可变的。 4. 编表周期不同 各种国民经济指标的计算、比较大都以年度为周期,年度资料消除了季度变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能集中反映社会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水平。因此,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以年度为报告期,是由国民经济核算期以及国民经济的管理要求所决定的。 对于企业来说,一般实行月度核算制度,有的核算周期更短些。编制年度表不能满足经营管理的要求,企业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必须与企业的核算期同步。 5. 表的类型不同 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主要分为价值型、实物型和劳动型三种,企业投入产出表主要分为实物型、成本型和劳动型三种。 6. 不同类型表的关系不同 价值型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和实物型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计量单位上,而且对于同

《投入产出分析企业投入产出模型》

§3.6 企业投入产出模型 一、企业投入产出表 对于一个部门或一个大中型企业,包括能源工业部门或能源工业企业,生产多种产品,一部分作为企业(或部门)的最终产品,一部分在企业(或部门)内部生产过程中作为中间产品被消耗,多种产品间也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一般讲,在计划经济下,国家对该企业(或部门)下达一定的销售指标,给予该企业(或部门)一定的物资(如能源、原材料等),企业(或部门)如何根据国家下达的销售指标来安排企业(或部门)内部各种产品的生产呢?如何安排各种外购物质(包括能源)的供应呢?如何在保证完成国家任务和国家给定的能源和其它物资限制下最优地安排企业(或部门)的生产呢?投入产出法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好方法。在市场经济下,企业根据市场需要预测销售指标,同样存在如何根据销售指标来安排企业内部各种产品的生产,如何安排各种外购物质(包括能源)的供应,以及如何在保证满足市场需求下最优地安排企业的生产等问题。而且在市场经济下,企业内部具有很强的计划性。所以,企业投入产出模型无论对于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是重要的。部门是同类企业的集合,下面仅就企业为例加以说明。 表3.6.1为企业投入产出表表式。表中包括企业内部产品n 种,外购物质m 种。企业销售产品一般即为企业最终产品,国家或者市场给企业下达的生产任务一般就是销售指标。用x ij 表示企业在生产第j 种产品过程中直接消耗的第i 种产品的数量,v i 、m j 分别表示生产第j 种产品的劳动报酬和纯收入。这样,从投入产出表中,可以得到下列系数: j j vj X v a = j ij ij X x a = j j mj X m a = j ij ij X w = γ a ij 为对本企业产品的直接消耗系数,γij 为对外购物资的直接消耗系数,a vj 为劳动报酬系数,a mj 为纯收入系数。 若企业的销售指标为Y Y Y n 12,,…,,则为完成该销售指标,企业必须安排各种产品 的生产量为X X X n 12,,, ,企业必须外购各种物资数量为n W W W ,21 ,,,这里

高中生物的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的教学方法 【摘要】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生物教师更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实施个性化、人性化教学。 【关键词】生物教学方法 1 新课程下教学方法的原则 1.1 重启发引导。根据新课程观念,改变只让学生学习已知和定论知识的传统,变为支持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探究未知世界,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新尝试。教师的教学策略就需要发生相应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启发学生思维型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以启发引导为原则,达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良好愿望。 1.2 师生双向互动。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是一种“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将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因此,师生双向互动原则,对避免重教轻学是最有效的。 1.3 平等合作性。教学中的合作性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新课程实践中,生物教师应遵循合作性原则,能营造亲切和谐的学习气氛。这种气氛可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友谊和社会吸引力,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集体教育影响力就会得到增强。 2 高中生物的教学方法 2.1 模型教学法。模型方法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生物概念和实验过程都需要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去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很好地运用模型方法,对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会有很大帮助。 首先,建立生物模型的概念。模型就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利用研究得来的机理,吸收一切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所创造出来的图画,是形象化了的自然现象。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复杂,涉及因素较多。为便于探究问题的本质,从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研究对象的简化描述称为生物模型。它具有抽象性、代表性、直观性等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科学知识,同

高中生物的教学方法

高中生物的教学方法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高中生物的教学方法 【摘要】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生物教师更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体现生物学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运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实施个性化、人性化教学。 【关键词】生物教学方法 1 新课程下教学方法的原则 1.1 重启发引导。根据新课程观念,改变只让学生学习已知和定论知识的传统,变为支持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探究未知世界,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新尝试。教师的教学策略就需要发生相应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启发学生思维型转变,这就要求教师以启发引导为原则,达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的良好愿望。 1.2 师生双向互动。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是一种“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将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因此,师生双向互动原则,对避免重教轻学是最有效的。 1.3 平等合作性。教学中的合作性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新课程实践中,生物教师应遵循合作性原则,能营造亲切和谐的学习气氛。这种气氛可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友谊和社会吸引力,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集体教育影响力就会得到增强。

2 高中生物的教学方法 2.1 模型教学法。模型方法在高中生物学课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许多生物概念和实验过程都需要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去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很好地运用模型方法,对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会有很大帮助。 首先,建立生物模型的概念。模型就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利用研究得来的机理,吸收一切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所创造出来的图画,是形象化了的自然现象。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活动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复杂,涉及因素较多。为便于探究问题的本质,从复杂的现象中抽象出研究对象的简化描述称为生物模型。它具有抽象性、代表性、直观性等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物科学知识,同时为学生认识事物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 其次,正确对生物模型进行分类。高中生物课程中涉及的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天然模型:生物课堂上选择动物或植物体来对照说明研究对象结构或特征。人工模型:由专业人士以实物为参照的仿制品。概念模型:通过分析大量的具体形象,用文字和符号表达对象的主要特征和联系。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是对研究对象的生命本质和运动规律进行具体的分析、综合,用数学方程式、关系式、曲线图等来表达,并作出判断和预测。 再次,将计算机与生物学模型方法相结合。计算机技术使生物数学模型直观化、形象化、高效化,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总

投入产出模型实例

投入产出模型实例 例1: 假设某企业在所考察的期间内,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生产过程中,甲、乙两种产品的产品量,可提供的商品量及互相提供消耗的数量关系统计如下表(表中第一列的两个数分别表示生产250t 甲产品时甲产品和乙产品的消耗量,第二列的两个数分别表示生产100 m3 乙产品时甲产品和乙产品的消耗量)。 (1)假设在下一个生产周期内,设备和技术条件不变,商品需求量增加。其中甲增加到85t ,乙增加到50 m3 。应该如何计划甲、乙两种产品的总产量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2)假设下一个生产周期计划总产量甲为260t ,乙为110 m3 ,那么可提供给市场的商品量各是多少? 通过上述表格,我们可以求出甲、乙两种产品各生产单位产品量时对甲、乙产品的消耗量。设下个生产周期甲、乙产品的总产量和可提供的商品量分别为 x1、x2和y1、y2则可得下表 在下个生产周期,甲、乙计划总产量为297t 、122m3 时扣除消耗掉的产品量后的商品量才满足市场需求。 虽然计划总产量增加了,由于比例不当,在下一个生产周期内甲产品的商品量反而减少了。 ??????= ????? ????? =25.014.025.12.0100252503510012525050A ?? ? ???=1001I ??????--=??????----=-75.014 .025.18 .025.0114.0025.102.01A I 1 28550y y ????= ? ?????将 带入(2) 1 1 1220.8 1.252970.140.75122x y x y --???????? == ? ? ? ?-???? ????12260110x x ????= ? ?????11220.8 1.2570.50.140.7546.1y x y x -? ??????? == ? ? ? ?-???? ????

投入产出分析习题集及解答-陈正伟

《投入产出分析》习题及解答 陈正伟 2010-05-26 第一章投入产出法概论 1、投入产出法: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说,是研究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地区经济、部门经济、公司或企业经济单位)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名词解释、填空 2、国民经济:是指由一系列纵横交错的各种经济活动组成的有机整体。本处研究的投入产出表实际上就是国民经济投入产出表。-名词解释、填空 3、投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劳动力和支付的各种费用及利润、税金等项目的总和。-名词解释 4、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原材料 B 固定资产折旧 C 贷款利息支出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税 5、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原材料 B 固定资产折旧 C 国家给予职工的物价补贴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税 6、下列属于投入产出分析中的投入有() A 获得的捐赠物质 B 国家的奖金 C 国家给予职工的物价补贴 D 劳动者报酬 E 生产补贴 7、产出:是指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的总成果及其分配使用去向。-名词解释 8、某地区总投入为3000亿元,中间投入为2000亿元,则各地区总产出为()亿元。 A 3000 B 2000 C 1000 D 5000 9、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下列关系成立()。 A 总投入=总产出 B 总产出=中间使用+最终使用 C 总投入=中间投入+最初投入 D 总投入=中间投入+增加值 E 各个部门增加值总和=全社会最终使用总和 10、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下列关系成立()。 A 总投入=总产出 B 总产出=中间使用 C 总投入=增加值+最初投入 D 总投入=中间投入+最终使用 E 各个部门增加值总和=全社会总产出的总和 11、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内容:编制投入产出表、建立相应的线性代数方程体系,综合分析和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分析重要的宏观经济比例关系及产业结构等基本问题。简答 12、投入产出表;是指反映各种产品生产投入来源和使用去向的一种(矩阵)棋盘式表格。名词解释 13、投入产出表是反映各种产品生产的()。 A 投入来源 B 使用去向 C 棋盘式表 D T型结构表 E 上下结构表 14、投入产出模型:是指用数学形式体现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内容的线性代数方程组。-名词解释、填空 15、投入产出法的基本作用: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模型,能够清晰地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产业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反映国民经济中各部门、各产业之间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与间接联系;能够反映各部门、各产业生产与分配使用、生产与消耗之间的平衡(均衡)关系。正因为如此,投入产出法又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简答 16、投入产出表的两个基本平衡关系式: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品;中间消耗+最初投入=总投入。 17、价值性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是()。 A 中间使用+最终产品=总产品(实物) B 中间消耗+最初投入=总投入 C 增加值=最终使用 D 总产出=增加值 E 中间投入=中间消耗 18、投入产出法的基本特点如下:-简答 1)它从国民经济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观点出发,综合研究各个具体部门之间的数量关系(技术经济联系)。整体性是投入产出法最重要的特点。整体性。 2)投入产出表从生产消耗和分配使用两个方面同时反映产品在部门之间的运动过程,也就是同时反映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使用价值的运动过程。-同时反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形成与运动 3)从方法的角度,它通过各系数,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另一方面用以测定和体现社会总产品与中间产品、社会总产品与最终产品之间的数量联系。其中两个最重要的系数是:直耗系数、完耗系数。-系统反映部门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4)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技术的结合。-数学与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 19、投入产出方法的基本特点有()。 A 整体性 B、同时反映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形成与运动 C 数学与计算技术的有机结合

建构高中化学模型教学方法的研究

建构高中化学模型教学方法的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化学教学过程,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较抽象的化学问题,提出一种构建具体化学模型的教学方法。同时对零碎知识地整合提出一种构建抽象化模型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在教学中如何去构建化学教学模型。 【关键词】建模;具体模型;抽象模型 一、前言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从实际问题出发,一问题为本的过程本身就包容了理论知识与抽象知识的整合,包容了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在高中化学知识中,有许多比较抽象的内容,如氧化还原反应,原电池原理,电解原理等。学生存在一定理解上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内容,是我们教师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要是抽象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有深刻的印象,应该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而通过建模是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同时也存在许多具体的,零碎的知识,如何让学生整合这些零碎的知识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对于整合一些零碎问题,可通过寻找零碎问题的共性,建立抽象化模型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建模观点 建模思想就是把研究对象的一些次要细节和非本质的联系或提取或舍去,把那些主要因素,本质联系,主要特征抽象出来再综合到一起,从而在观念上形成一个对客体结构和过程的认识的思想发放,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并借以符号,线条,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 我们知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当讲到晶体结构和有机物结构时,我们一般会借助一些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当作教具,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晶体和有机物的空间结构,通过观看模型,学生基本上能理解比较抽象的空间结构,这在教学上给了我一点启示。通常情况下,我们所指的模型是指狭义上的模型,也就是指一些具体存在的、看的见、摸的着的模型和教具。但是,我个人认为模型不仅仅指一些形象化的模型,还应包括一些抽象化的模型。比如,可以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这个例子看成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的一个具体模型;可以把铜——锌原电池看成是一个原电池原理的一个具体模型;可以把电解氯化铜溶液看成是电解原理的一个具体模型等等。同样我认为可以把酸的通性看成一个抽象化的模型,把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看成一个抽象化模型.这样就让一些抽象的理论在一些具体的模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用一些抽象化的模型去理解一些具体问题。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抽象问题,我非常重视让学生构建一些具体的模型,学生容易忘记一些抽象的知识,但容易记住一些具体模型,根据具体模型进而推导出抽象的理论知识,符合人们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对于一些零碎的知识,可以通过构建抽象的模型,让具体零碎的知识归结到抽象模型中去,符合人们由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 三、典型例子 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这块抽象知识的时候,这是历届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完之后对此一点印象也没有,建立不起氧化还原的概念。在该内容教学过程中,我选择了氢气还原氧化铜这个具体的模型。之所以选择这个例子有以下两个原因,第一,这个例子是学生在初中自然科学中已经学过的内容,

巧用多种教学方法

巧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宇宙》单元教学效益 太阳系、月球、星空知识和对宇宙的探索简史构成了六下科学《宇宙》单元的主要内容。神秘的宇宙、浩瀚的星空,引人无限暇想,很多学生对宇宙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在资讯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对天文知识也并非一无所知,但他们知道的并不多,而且他们所知道的很多都是纯粹的知识,并不能将这些知识互相联系起来。根据对学生的观察和调查,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很弱,而且缺少实际观测月相和星空的感性体验,再加上客观存在的观察障碍,为《宇宙》单元的教学增加了难度。 要提高《宇宙》单元的教学效益,就要让学生增加感性体验,让他们的好奇心变成探索宇宙的兴趣。 一、结合国际天文年活动法,注重实际观测指导 2009年是国际天文年,全球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天文科普系列活动。恰此时,我校的科技节结合天文年推出了适合学生开展的天文项目,同时要求各教研组根据自己的学科内容,开展学科科普活动。这为我们《宇宙》单元的教学创设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为此,教研组抓住时机,对学生提出了观测记录要求,并做好相关的指导。 1、月相观测──提前组织,及时指导 根据教材安排,《宇宙》单元教学的时间大概在4月初。我们在2月中旬就向六年级学生下发了月相观测记录表(见表一)。 农历:初一 月日 点分农历:初 二 月日 点分农历:初三 月日 点分

我们首先向学生做了任务布置,并结合记录表做了如何观测、如何记录、如何画月相的前期指导。我们希望学生能坚持一个月的月相观测,并能在观测中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为了让学生能坚持观测,第二天一早(正值农历正月十七),我们就到班级中向学生询问月相观测情况,然后对照学生的月相图进行指导。以后我们每天早上或上课前总要询问一下,即进行指导,又进行提醒。可天公不作美,自第四天起,连续三四个星期的阴雨天、雾天,打乱了我们的计划,也让学生观测的热情滑坡。此时,我们结合“天文学100小时(4月2日──4月5日)”活动,在全校学生开展观月相活动之际,再次对六年级学生提出要求,并将其作为科技节的一项活动,对上交的记录表进行质量评定,记入各科技小队的积分榜中。学生观测的热情被再度点燃。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月相规律更易于让学生理解。 反思这次月相观测活动,能坚持进行观测和记录的学生比上几届增加了很多,成功之处其一是教师每天的提醒和指导,这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也和我们在一起进行观测,而且他们对当日有关月相的疑问可以即时解决,学生的观测心理得到了支持,点燃了他们的观测热情;其二,将观测记录作为一项竞赛活动,纳入校科技节的整体活动中,因为每个班级都组建了科技小队,每个小队都有科技比赛成绩的积分榜,这使得小队成员间加强了互相提醒。 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的训练,如果学生能坚持做到一个月的月相观测,其实就是在让他养成观测的习惯。春天的天气状况,是不利于学生观测习惯的养成。如果将观测活动放在寒假,由于缺少指导,学生的兴趣降低,也难以养成观测习惯。因此,我认为组织学生进行月相观测的时机,还是在六年级第一学期的10-11月份进行更好。这也是本次活动给我的一大启示。 2、星座观测──加强对活动星图的使用指导 《在星空中》的教学激起了学生观测星空的强烈兴趣,他们想在夜晚的星空找到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愿望是那么迫切,他们还想找到更多的星座。要观星,就要学会使用活动星图。我首先请学生观察活动星图都有些什么?再对使用方法进行解释,然后让学生谈谈还有什么问题?最后,进行模拟观星训练:确定今晚8:00,让学生转动转盘,将日期与时刻对齐后,面向南方站立,然后左手捏星图第一面的东字、右手捏西字,头仰望天,同时将星图高举头顶寻找星座。最后告诉学生,最好是脚朝南躺下看星星,边对照活动星图边寻找星座,实际观测中不要忘记带好手电筒。第二天上课前,学生就纷纷来汇报他们在哪里看到了什么星。他们兴奋的言谈表现了他们找到星座的成功感。

投入产出模型

系统控制方法 ——投入产出分析模型及其应用 投入产出分析是将研究对象视为黑箱,通过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分析研究,来判断和了解系统的状态、行为和功能。具体地讲,它是研究管理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相互关系的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在微观管理系统, 所谓投入是指产品生产所需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固定资产折旧和劳动等等;所谓产出是指产品生产的总量及其分配使用方面的数量,如生产消费、外销量及增加储备等等,其中生产消费称为中间产品,外销产品和增加储备称为最终产品。投入产出分析法最初是由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工业,农业等)间的联系发展起来的,故称其为部门联系平衡法或产业关联法,但它的应用十分广泛,不仅可应用于国民经济、地区经济的综合平衡,也可以有效地应用于企业内部的综合平衡,尤其适用于产品种类繁多,产品间联系复杂的企业。 在企业中应用投入产出分析通常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编制投入产出表,二是建立投入产出数学模型;三是应用模型进行经济分析或实施优化分析。 一、企业投入产出表 企业投入产出表按其用途不同和计量单位分为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和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两类。现分述于下 (一)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企业实物型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格式如表1所示。 实物型表包括四个象限(部分)。Ⅰ象限是本企业自产产品用于本企业生产消耗的数量(以产量表示,)是反映企业内部中间产品间的技术联系,现以X ij代表本企业第i种自产产品用作第j种产品生产的消耗数量,称之为流量,表的这一部分称之为自产产品流量矩阵,以符号[X ij]表示,是一个方阵,表内i,j=1,2,…,n;Ⅱ象限(部分)是本企业自产产品的最终产品数量,包括外销产品、增加库存的数量及其他用途的数量,以Y i表示;Ⅲ象限(部分)是本企业生产中外购产品用作中间产品消耗的数量,以符号U ij表示外购产品i用于本企业第j种产品的生产消耗数量,表的这一部分称为外购产品流量矩阵,以[U ij]表示,基中的i=1,2,…,m为外购产品的品种数。Ⅳ象限(部分)是外购产品作为最终产品使

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

一、有限马尔科夫链 1、马尔科夫过程是用来测量或者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移动。马尔科夫矩阵中的每 个值都是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状态移动的可能性。通过反复用转移矩阵乘以不同状态下的初始分布的向量,我们可以估计不同时间上的状态变化。 2、假设:At 和Bt 分别代表在时间t 上的A 公司和B 公司的员工人数,定义转移概率是: P AA =目前在A 者还留在A 的概率, P AB =目前在A 者转移到B 的概率, P BB =目前在B 者还留在B 的概率, P BA =目前在B 者转移到A 的概率。 如果我们把在时间t 上员工转移的分布写成向量,得到:x ’t = t t B A 矩阵形式的转移概率就是: M = BB BA AB AA P P P P , 一般,对于n 个时间段: t t B A BB BA AB AA P P P P n = n t n t B A ++ 。 3、稳定状态:由最初的转移矩阵的幂次数上升而形成的新转移矩阵最终收敛到各行数字相同的矩阵。 二、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 1、投入-产出分析:任何一个产业的产出,往往是其他许多产业的投入,或者是该产业自身的投入。“正确”的产出水平将取决于所有n 个产业的投入需求。同时所设想的“正确”的产出水平是为了满足技术上的投入--产出关系,不是为了满足市场均衡条件。 2、投入-产出模型结构的假设:(1)每个产业仅生产一中同质的产品。(2)每个产业用固定的投入比例或要素组合生产其产品。(3)每一产业的生产服从常数规模报酬。 3、为生产每一单位j 产品所需投入的第i 种商品为一固定数量a ij , a ij 称作投入系数。对于n 部门经济投入系数可排成矩阵A=[a ij ],每一列表示生产每单位特定产业的产品所需的投入。 A= nn n n n n a a a a a a a a a 212222111211 4、开放模型。若上述中的n 各部门构成了整个经济,则他们所有的产出都将仅被用于满足同样n 个部门的投入需求而非最终需求。同时经济中所用的所有投入将具有中间投入的性质而非基本投入的性质。为了允许最终需求和基本投入的存在,我们在n 个部门的框架之外引入一个开放部门。考虑到开放部门的存在,投入系数矩阵A 每一列的元素和必定小于1。

第四章 投入产出模型应用

第四章产品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 在本章中,将主要通过价值形态产品投入产出模型的实例,来说明投入产出模型在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制订中的应用。 第一节投入产出模型在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1、深入分析国民经济中的基本比例(结构)关系 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比例关系有:两大部类的比例、农轻重的比例、产业结构、投资与消费比例等。在经济分析中,投入产出法的主要优势是在结构分析上,这是其它分析方法难以做到的。下面来分别介绍: (1)分析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 马克思主义再生产原理明确指出,要使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就必须使两大部类产品在生产与分配使用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这里不仅是指两大部类产品在实物形态上要顺利地实现交换,而且在价值形态上也要能得到补偿。但这个原理在实际应用中,遇到困难最大的是,有关两大部类总量及结构数据难以得到。 而利用投入产出表,则可以较好地克服这个困难,即能够较精确地计算出整个社会产品中,两大部类产品各自的总量及其价值构成。其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计算生产生产资料部门(第一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部门(第二部类)的总量实际上,在简化投入产出表中,最终产品中的消费部分的和就是第二部类产品的总量,而全部中间产品加投资的和就是第一部类产品的总量。亦即 每一部门的产品分为两大部类为:

∑∑===+++n j i i i ij i n j i ij X w z x w z x 1 1 ),,1(n i = 因此,整个经济两大部类的总量为: ∑∑∑∑=====+=n i i n i n j n i i ij w W z x W 1 2111 1 计算各部门的部门物资消耗系数(cj a )劳动报酬系数( vj a )和社会纯收入系数 ( mj a ) 即 cj a = ∑=n i ij a 1 j j vj X v a = j j mj X m a = ),,2,1(n j = 计算第二部类产品(消费资料)的价值构成 物资消耗: ∑==n j j cj w a C 1 2 劳动报酬: ∑==n j j vj w a V 12 社会纯收入: ∑==n j j mj w a M 1 2 即 2222M V C W ++= 计算第一部类产品的价值构成 物资消耗: ∑∑==-=n i n j ij C x C 11 2 1

投入产出模型讲解学习

投入产出模型

6.1 投入产出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对于研究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制定国民经济的计划与规划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投入产出模型的原理与方法,现介绍其建模与应用分析的具体方法步骤。 第1节投入产出模型概述 投入产出分析是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瓦。列昂节夫(W. Leontif)首先提出的,它是研究整个经济系统各部门之间“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线性模型,一般称为投入产出模型。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个部门在运转中将其它部门的成品或半成品经过加工(称为投入)变为自己的产品(称为产出),如何根据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确定各部门的产出水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是投入产出综合平衡模型研究的问题。 投入产出表投入平衡表简称投入产出表,它是指能够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所有产品的投入与产出关系都表现出来的统计表格。它是建立投入模型的基础。主要根据所研究的目的和要求来确定投入产出表的类型。现以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例,如列昂节夫的第一个投入产出表是研究全美国的经济结构的,他编制了全美国十大部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如表1是一张简化的中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表中国民经济由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批零餐

饮业和其它服务业6个部门构成,对每个部门有初始投入和总投入,以及外部需求和总产出。 表1中国2002年投入产出表(产值单位:亿元) 表中数字均以产值计算,6个部门的横行表示该部门的产品供给各部门生产使用的数量,6个部门的纵列表示该部门生产中消耗的各部门产品的数量。 直接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是投入产出应用分析研究最重要的指标。可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求算直接消耗系数,它可显示出各个部门在生产中的技术经济联系。如表1中运输邮电部门消耗403亿元工业部门的产品,总产出为1570亿元,于是运输邮电部门的单位产出对工业部门的直接消耗是403/1570=0.257,如此得到的直接小号系数如表2.由于每个部门的总产出等于总投入,计算式将每行数字相应地除以最后一行数字即可。

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专门模型

§3.4 投入产出专门模型(一) 投入产出方法在经济分析、预测、计划、综合平衡和政策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往往需要建立专门模型以用于专门领域,为了专门的目的。 可以将专门投入产出模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改变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即仍维持四象限投入产出表式和基本平衡关系,以此为基础建立的模型;一类是改变了投入产出表的基本结构,以此为基础建立的模型。当然还可以有许多其它分类方法,这里按这样的分类将专门投入产出模型分两节介绍。本节中仅介绍前一类,以能源投入产出模型和信息—经济投入产出模型为例。 一、能源投入产出模型 一般的经济投入产出表(包括价值型和实物型),主要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种产品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包括能源部门、能源产品与其它部门、其它产品的联系。它可以用于能源分析,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进行能源预测时,若利用实物型投入产出表,或者因为所包括的实物产品种类不全而影响预测值,或者因为包括的实物产品种类太多而使计算工作量太大。若利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表中都是以货币为单位的,由于不同能源有不同价格,同一种能源用于不同的部门也有不同的价格,而现行价格并不是以能源所含热值为标准的,因此用价值表预测能源需求量,往往会因价格问题而造成混乱;而且价值型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比较粗,一、二次能源往往不能严格分开,所得到的往往是某个能源部门的以货币量表示的产值指标,而不是某种能源产品的以热量或能量单位表示的产量指标。所以,一般的实物型、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在用于能源需求预测时都存在一些问题。又如,考察一下能源从资源开采到最终使用的全过程,就会发现非能源部门(如钢铁、机械、农业、居民等)的需求并不是笼统的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直接投入,而是最终用能形式的直接投入,比如工艺热、动力电、照明、采暖等。这样,在产生某种最终用能形式的一次、二次能源之间是可以互相代替的,也是可以进行优化的。而在一般的投入产出表中,认为能源消费部门是直接消耗能源供应转换部门的产品,而且互相之间不可替代,以这样的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构造的模型在整个能源系统模型体系中难以与其它模型相连接,尤其难以与能源系统优化模型连接。 所以,为了能源系统分析的目的,需要对一般的投入产出表进行改造,编制专门的能源投入产出表,下面仅介绍两种能源投入产出表表式。 1. 四块式能源投入产出表 表3.4.1为一种四块式能源投入产出表表式。它是由一般的投入产出表稍加改造而成的。其主要特点有两方面,一方面,它把物质生产部门分成能源部门和非能源部门两大类。在划分部门时非能源部门可以划分得粗一些,尽可能保持一般的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尽可能与计划、统计中的部门分类相一致。但对能源部门,则应打破一般的石油工业、煤炭工业、电力工业之类的分类方法,应按照能源产品来划分,把一次能源产品与二次能源产品分开。例如,可把能源部门分成原煤、原油、水电、天然气、火电、炼油、洗煤、炼焦等部门;每一个部门实际上是一种或几种产品的集合。另一方面,非能源部门的产品仍以货币量(如万元、亿元)为单位,而能源部门的产品,则采用统一的能量或热量单位(通用单位),如万吨标煤、1012焦耳等。所以这样的投入产出表实质上是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只是采用统一的实物量单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