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文化类旅游产品竞合分析

广西民族文化类旅游产品竞合分析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及服饰文化 内容摘要: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有众多少数民族,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优势。多元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保持活力的良好催化剂,文化的多元,有利于民众活跃思想,提高创新能力,活跃文化生活。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它来源于生活,人们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编成歌曲,吟唱出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广西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是一种文化,它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中装饰物在服饰文化中显出夺目耀眼的光辉,它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是少数民族人民身上美丽的风景,同时又蕴含了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历史积淀。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体会其中的文化精髓,将其发扬光大,让其永存。本文将以广西壮族、苗族、瑶族和侗族的民歌及服饰来浅析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并就如何保护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提出初浅的见解。 关键词:民歌服饰少数民族文化 一、民歌 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民歌是口头文学,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颗颗珍珠,用文化情感将它们串成了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民歌作为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在广西经久不衰,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人们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 广西是个爱歌、善歌民族聚集的地区,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这里,人们表现出崇智、重情、向往自由,轻钱财、重人品、鄙权势的价值观。这些特质常常明显地反映在民歌之中。在广西各族的民歌中,主要的是山歌,此外,劳动号子、水歌、渔歌、谣歌、儿歌、酒歌、风俗歌等也非常丰富。同时,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着自己丰厚独特的民歌和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做娘”、侗族的“会期”、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音乐汇成,使得广西“歌海”之誉广传天下。 (一)壮族民歌。 壮族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善歌著称,他们往往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蔚成风气。春秋时代壮族先民就有以歌代言的“越人歌”。这里的人们从降生人间即开始聆听摇篮曲,直至结束生命而为其演唱哭丧歌为止,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歌声中度过的。壮族人民大都喜欢听民歌、学唱民歌,不仅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民歌中了解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历史,学习和体验本民族的祖先布洛陀这位“无事不知晓的老人”和“歌仙”刘三姐的斗争意志和生存智慧,而且他们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本身就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审美对象的活动,是一种善于体验生存意志和情感,善于享受生命快乐的一种智慧。对于世代生活在壮乡的人们来说,民歌氛围给了民众很好的文化体验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旅游社会学 班级旅管134班 学号89 姓名强兴萍

民俗旅游文化的发展 —杭州旅游为例一、民俗旅游文化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但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背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旅游文化失去其本真性时,逐渐被商业化、戏剧化、仪式化代替,已经不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景观了,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民俗旅游文化已经没有了其原承载的意义,而是变成了一个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一种文化符号。 历史上西湖所在的杭州有两个时期非常重要,即吴越国时期和南宋时期,至今西湖周边地区还遗留着大量这两个时期的遗迹,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显著的都

中国民俗文化之壮族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之壮族文化 一、壮族文化源远流长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等南方地区,作为一名壮族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壮族歌节是我们壮族人民最具特色的节日。很多人不禁问道,壮族三歌节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那么,基于我对于本民族的了解与认识,下面我将给大家讲述的就是壮族歌节的来源、历史及独特之处。 广西每年盛装上演的官方国际民歌节,一首《大地飞歌》,让广西激情澎湃,处处是歌的海洋。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民间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歌圩”在壮语中又称为“圩欢”、“圩逢”、“笼峒”或“窝坡”。尽管“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在广西有很多著名的歌圩,比较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田阳的乔业、都安的棉山、宜山的下涧、田东的仰岩、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二、壮族歌圩节的来历 三月三歌圩节作为壮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之所以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壮大,也充分体现出它满足了壮族人民的生活需要。三月三歌圩节不仅使得广西壮族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演化和发展,也为该民族的生存和劳动带来信心和乐趣,体现了该节日的文化功能。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 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

关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研报告 旅游业发展至今其文化属性表现愈发突出,欣赏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文化、感悟民族文化、追求民族文化是现代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终极要求。因此,展现民族文化内涵、张扬民族文化个性、突出民族文化差异性是我县旅游业不变的灵魂和永久的主题。为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提高文化旅游品位,进一步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 牌,根据县委、政府部署和安排,永顺县民族事务局日组织了专门的调研组,对我县的芙蓉镇旅游进行调研:中国*** 一、芙蓉镇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现状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主要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全县万人,土家族有万人占总人口的75%。历史悠久,民族性突出;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不断的传承、不断光大、不断变革。这里沉淀着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内容博大精深,她包含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饮食、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土家特色建筑等,而芙蓉镇更是土家族重要聚居区和发祥地,之所以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之所以被县委政府不遗余力将其打造为我县旅游黄金带,其核心就在于除了分布自然旅游景观之外,更为迷人的地方在于她是一座千年古镇,陈列着溪州铜柱等土家民族创造的、极为丰富的、以文化遗产为主体的众多人文旅游景观,这里遗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和土家民族特色建筑,而这正是大批游客心仪芙蓉古镇的重要理由。 1、历史文化 芙蓉镇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的古镇,它是土司统治溪州800年重要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号称“酉阳雄镇”,原名王村,因中国电影泰斗导演谢晋、著名明星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土家族起源于斯、统一于斯、建都于斯、发展鼎盛于斯。被专家誉为“土家源、千年古镇”。因得舟辑之利,可上通川、黔,下达沪、杭。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仕愁与楚王马希范发起土家历史上最著名的“溪州之战”,公元940年双方言和立铜柱(现存该镇,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于该镇会溪坪。明嘉靖年间,“东南战功第一”的抗倭英雄彭翼南就是由该镇起程,率部三千前往东南抗倭。而这里发现和挖掘的汉代古墓与天主教堂、红军医院等见证着该镇的历史。 2、自然生态文化 古镇三面环水,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道,窜镇而过的营盘溪瀑布连着瀑布,尤其是王村大瀑布,高101米,宽60米,飞流而下,声响如雷,故芙蓉镇又被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沈从文先生曾对古镇王村赞道:“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清脆,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镇内还有著称“天下第一漂”的漂流和猛洞河沿岸秀丽宜人的美景。这些鬼斧神工朔造的奇特美丽的芙蓉山水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天然资源和生态条件。 3、土家饮食文化

广西传说典故:广西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

; 广西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大力发展先进文化,要在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注重突出广西民族文化的三大优势:一是发挥民族地域文化特色优势。广西民族地域文化绚丽多姿,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如扁担舞、铜鼓舞、绣球舞、芦笙舞等各具特色;民族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如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苗族芦笙节、侗族花炮节、彝族跳弓节、京族唱哈节等各展风采;文化古迹如铜鼓、花山崖壁画、灵渠、真武阁、风雨桥、鼓楼等闻名中外。此外,广西边境文化、旅游文化特色浓郁,凭祥友谊关、桂林山水、北海银滩、乐业天坑等众多人文自然景观和边寨风情文化,都展现了广西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优势,抓好这些民族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广西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和重要基础。二是发挥民族文化艺术品牌优势。广西多年来举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山水旅游文化节、北海珍珠文化节、柳州奇石文化节以及孔雀奖少数民族声乐大赛;刘三姐歌圩"等,我们要全力以赴抓好这些品牌活动和工程建设,使之成为西部大开发广西文化建设的大型重点项目,以此提高广西文化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三是发挥民族地方戏剧精品优势。广西具有悠久独特的少数民族戏剧和地方戏种,如壮剧、桂剧、彩调剧、邕剧、苗剧、毛南剧等。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挥广西民族戏剧和地方剧种的特色优势,实施民族文化精品战略,积极组织剧作家、艺术家深入实践,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浓郁民族风情和强烈时代气息的新剧目。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努力实现文化和建设的新跨越。迈入新世纪,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发展先进文化,繁荣广西文化事业,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创新,我们就能在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广西文化建设新跨越的进程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山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山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作者简介:宋琳英(1992-),女,汉族,山西省洪洞县,硕士,大理大学政法与经管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摘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的生存环境、历史渊源,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和民族,最终形成了不同的各自独具特色的民俗。不同的民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是留给我们的重要遗产,他是一种价值很高的旅游资源。甚至可以说,特色民俗旅游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因素之一。山西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淳朴的民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将为山西旅游带来更多的魅力和活力。以大槐树为切入点,对民俗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为现实条件下山西省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开发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入境旅游接待1.35亿人次,国内旅游超过2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8935亿元,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近1500万人,2012年全年国内出游人数29.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1%;国内旅游收入22706亿元,增长17.6%。

在此之中,民俗旅游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民俗旅游项目以其鲜明的民俗特色、独特的文化内涵、浓烈的民俗气息、显著的地域特征以及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对中外旅游者形成了巨大诱惑和感染。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明代以来的数百年间,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到处流传,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明朝初年山西人民向各地迁移的情况,也在华夏民族心目中留下了悲欢离合的血泪回忆。 一、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文化生境 (一)大槐树景区的移民历史 大槐树旅游区位于洪洞县内,洪洞县位于临汾北30公里,位于临汾盆地北端,东靠南同蒲铁路与霍侯一级公路,南临309国道,西接汾河与大运二级公路以及大运高速公路,北依洪三公路,交通极为便利。从洪武六年开始至永乐十五年间,发生的数以万计的大规模移民总共18次,主要是从山西迁往周边主要的省份等地。直到元末明初时期,由于灾害越来越多,战争不断,导致中部地区人空虚,耕地荒芜,同时山西因太行山、吕梁山、黄河作为屏障,这个地利优势导致易守难攻,所以人民生活安定,农作物风调雨顺,连年丰收,和相邻的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正因为这些原因,各地各省的难民大量涌入山西,是的这里

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与对策毕业论文

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与对策毕业论文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 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 题目:罗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与对策姓名: 学号:11Y4100S0028 导师: 专业: 年级:2011级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 2013年10月17日

目录 内容摘要………………………………………………………………… 一、罗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优势 (1) (一)各种优势资源 (1) (二)区位交通优势 (2) (三)发展机遇优势 (3) (四)政策优势 (3) 二、罗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3) (一)民族文化建设的政治意义 (4) (二)民族旅游产业的经济意义 (4) (三)民族文化建设的文化意义 (4) 三、罗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5) (一)罗城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5) (二)罗城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6) 四、发展罗城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对策和措施 (8) (一)加大对民族文化、人文资源的挖掘和保 护 (9) (二)传承发展十大文化,打造仫佬族文化精品工程 (9) (三)加大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旅游业发展 (12) (四)依托优势旅游资源,打造仫佬族特色旅游品牌 (13) (五)拉长产业链,凸显民族文化旅游的产业效应 (15) (六)区域合作,提升旅游区域的吸引力 (16)

(七)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营销,进一步拓宽民族文化旅游 市 场………………………………………………… (17) 参考文献 (20)

内容摘要 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有着悠久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罗城旅游产业建设,势必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优势,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对旅游景观赋予民族文化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城旅游产业的建设,主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建设,旅游产业建设是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是仫佬族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保护和建设。民族文化产业的建设,无疑要促进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民族文化的建设,在于民族自治地方的罗城,其在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都具有其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罗城县委、县政府提出大力实施“文化名县”和“旅游兴县”战略,按照“一山一城带两江”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以仫佬族民俗文化风情为依托,以特种旅游项目为辅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借助仫佬族文化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仫佬族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追赶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丽仫佬山乡创造充分条件,将是罗城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旅游

广西民俗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

广西民俗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发以来,旅游作为一项无烟的绿色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旅游业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的以观光为主的旅游,而是向着休闲、度假、求知等多方向发展。旅游活动发展的早期是强调文化带来的经济利益,而在旅游发展的成熟时期,则需要用经济的发展,来带动当地文化的传播。 民俗,指的是一个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自古有之。而民俗文化则指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的风俗,具有世代相习的特点,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社会文化,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在本民族的发展过程都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的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服饰、居住、生产、饮食等方面都形成了不同的风俗。这些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也从各个方面反应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俗的博大精深。 民俗文化同旅游的结合,给我国的旅游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文化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也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不仅满足了游客休闲娱乐的要求,同时,还满足了游客“求知、求异、求新”的心理要求,逐渐成为各地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民俗文化游一方面促进了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有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拉动了旅游景区当地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1.文化性与历史性 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都是由各民族的民俗来承载的,要想了解一个国家,就要从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开始。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因其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自然产生不同的生活习俗,这是他们能够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保证,也是他们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文化能力,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并稳定下来,形成自己独居特色的风俗习惯、饮食习惯、服饰习惯、待客礼仪、

广西桂平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广西桂平市石龙镇“舞春牛”民俗现状调查报告 2012级文化项目创意与管理张智 1240703013 调查对象:广西桂平市石龙镇居民 调查目的:了解石龙镇民俗“舞春牛”发展现状 调查方式:调查法:(1)走访调查(2)文献法 调查地点:广西桂平市石龙镇 一、桂平的地理位置及概况 桂平市是广西历史悠久的城市,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桂平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北回归线横贯其中部,地处低纬地区,属南亚热带。这里阳光充足,气候温和,交通便利,东可下广州往香港,南至北海,西通贵港达南宁到昆明,北上柳州可到京、沪、郁江、黔江得江三江交汇,水路也交通方便。桂平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有“桂林山水甲天下,更有得城半边山”之美誉,这里“得城半边山”就是指桂平西山,向有“林秀、石奇、泉甘、茶香”四绝而著称。此外,道教一一罗从岩、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广西第一高塔一一东塔、广西第一座北回归线标志塔、江流峡谷大藤峡等都是美丽的景色而又具有特色的文化,更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金田起义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址。 石龙镇位于桂平市西部,是桂平市的“西大门”。东与蒙圩镇相邻,西与港北区庆丰镇、奇石乡相连,南与厚禄乡相接,北与武宣县桐岭乡接壤,与三里镇隔黔江相望。总面积284平方公里,辖21个村街146个自然屯,总人口7.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0%。 二、民俗介绍 民俗,即民间习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沿承袭的生活及文化活动。俗话说,“聊向村斋问风俗”,“入国先问禁,入境先问俗”,我们除了对山水的徜徉,也应注意对民俗景观的欣赏,从而使民俗文化可以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大理旅游业的发展与白族文化相互关系

白族文化与大理旅游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摘要:白族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环境的保护是大理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旅游并非无烟工业已形成共识,传统的文化旅游方式已对旅游地的文化、人文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众多传统文化在旅游的影响下面临消失的危险;在民族文化地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意义在于使当地的民族风俗、传统文化得以完整保存,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理白族文化旅游业 1.大理概况 自1982年以来,在大理发展旅游业的二十多年间,大理的经济发展是巨大而明显的。这是一个契机,大理找到了支柱产业,加快了大理发展的步伐,也为后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提高。可与此同时,外来文化也冲击着本土文化,白族语言的使用越来越少,古老习俗无人问津,建筑越来越城市化现代化。这种冲击对一个名族而言是非常可怕的。对于大理土生土长的白族人,白族文化就是名族的灵魂,对大理地方而言,大理白族文化是区域发展的资本命脉,所以,必须要很好的发掘、保护、传承以及使用白族文化,认真思考白族传统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传承和发展。我们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更应该清楚认识,在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的今天,白族文化在大理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以及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才是大理地区的灵魂和支柱,它才真正决定着发展的方向和兴衰成败。 2.白族文化与大理地方旅游业的相互关系 文化不只是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不只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存在于生活中,也不只是某些特有的器物与精神产品,它还是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让人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的价值观世界观。据此,文化,对于旅游而言,就是灵魂,它与旅游密不可分。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也就是一种文化。综观旅游发展史,各个地区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观赏,甚至于是较浅层面的探索,都表现出文化自身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就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都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相互联系是与生俱来的,无可改变,大理地区孕育的地方白族文化与大理现阶段发展的旅游业也是这样。正是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得在发展的过程中绝不能容许破坏性开发的出现,把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的尴尬境地,衍生出畸形的发展模式。 发展旅游业的首要是发掘名族文化,民族文化又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也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吸引力。对于大理部分业内人士都提出的,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的反映,就是对文化应用的体现、旅游产品的品位体现,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以及原著民对该文化的理解。应该这样来说,无论是三塔崇圣寺,无论是蝴蝶泉金花阿鹏,无论是南诏古城洱海小岛,所有的一切,所有的风花雪月,其实都是文化的载体,是白族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白族的文化就是该地区所进行的衣、食、住、行等等,把这些种种旅游活动拿到旅游产业角度来分析,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旅游活动就是一种流动的文化现象,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过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古朴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而这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旅游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以及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造成旅游地价值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负载着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含了各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1]。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泉。但是,并非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这其中能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的往往是那些显性文化和混合性文化,而隐性文化通常情况下难于被外来游客所感知、理解和接受,因而往往难以被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2]。但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3],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再生产”,也就是说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少数民族文化应是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下“本土文化的重构和表达”[4]。 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各少数民族凭借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事项,以其丰富的内容、浓烈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由于其满足了游客的“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及“追求审美和愉悦体验的本质规定”[5],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及现实的可行性。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以人为本,鼓励游客参与 2.以文化为本,突出民族化与地方化

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现状

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 【摘要】民俗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广西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省,本文对广西的民俗旅游资源现状进行了介绍和简单分析。 【关键词】广西;民俗旅游资源 广西是全国有名的民俗旅游大省,其境内居住着汉、壮、瑶、侗、仫佬、毛南、水、彝、仡佬、京、回等12个民族,而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则是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和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斗争,创造了广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博大的民俗社会。而且广西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其民俗风情古朴原始,传统文化完整,可以说,广西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缩影,它融合了西南十几个少数民俗的文化精华,谱出了代表中国西南民族的交响曲,对于开发民俗旅游有着极大的优势,所以广西发展民俗旅游是时代的要求。 一、民俗旅游的概念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二、广西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广西旅游业取得不俗的成绩,桂林、南宁、北海、玉林四个城市先后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旅游行业发展趋势越来越好,正朝着旅游强省的方向稳步发展。据统计,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可供开发的景区景点400多处,分布于8个地区、63个县,其中开设为民俗旅游景区(点)58个。广西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物质精神文化,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铸就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民俗旅游资源宝库。 (一)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 广西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民俗节庆活动。壮族的蚂拐节、苗族的芦笙节、瑶族的盘王节、侗族的花炮节、京族的唱哈节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较高的开发和旅游价值。而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史文化节、阳朔的渔火节和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渗透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承袭了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这些现代节庆活动,在传播文化、促进旅游,扩大各地的知名度、树立各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二)各具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习惯 广西的民族服饰丰富多姿、独具民族风情。如“黑衣壮”妇女的服饰,分为上、中、下三层,上衣较短,向右斜直开襟,中层为黑叠裙,下边为长裤子,该民族以黑为贵,在各种重要节庆活动时都要穿黑衣。而瑶族则有五彩斑斓的服装,象征瑶王的五个手指印的各种

从民俗风情看壮族民族文化

从民俗风情看壮族民族文化 民俗风情是民族的个性,更是民族宝贵的遗产,经历了历史的洗礼而沉淀的民族精髓,它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壮族的先民从百越民族走来,风起云涌的历史隧道里,雕刻了壮民族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南蛮之地的浔江畔孕育了壮民族的文化。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人曾经屈服自然的统治,对于自然界的变化无从解释,所以,人类选择了崇拜自然。民族也有自己的崇拜,有图腾崇拜,神灵崇拜,自然崇拜等。壮族的风俗经常反映民族的信仰,壮民族文化融合在它的民俗风情中。 壮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铜鼓文化”。铜鼓本是壮人的炊具,后来发展成为乐器。传说,壮先民生活环境一般是山区,但不是悬崖绝壁,而是有山有水的地方。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壮族人也是比较开阔,积极乐观的性格,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集体劳作的古老年代,壮族人经常是苦中作乐的,劳累休憩中,经常创造鼓舞精神意志的娱乐活动。铜鼓的前身是先民们的锅底,敲击发出声音,集体娱乐。壮族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创山歌,幽默和谐的比喻,巧妙的问答,配以铜鼓的声乐,后来铜鼓就渐渐改进,用以配乐,成为乐器。 铜鼓的外型也是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逐渐丰富的。铜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艺术。无底腹空,腰曲胸鼓,给人以稳重饱满之感。造型夸张、雄强、有力、庄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许多具有浓郁装饰性的绘画图案。鼓足则空留素底,造成一种疏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效果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最多的是青蛙。铜鼓的外形首先表现的是壮民族的审美观,具有圆满的追求,又有粗犷的意味。在这里要重点提到的是,壮族的民族崇拜---图腾崇拜。 壮族崇拜青蛙,这是壮民族最原始的信仰之一。壮族先民相信万物有灵,青蛙的叫声随天气变化而变化,壮族是稻种民族,雨水对水稻生产有重要意义。先民认为青蛙可以呼风唤雨,灭虫除害,便尊为图腾。在神话里,蛙是老大雷公和三妹蛟龙私通所生的,它被派往人间做神,据说蛙神上通雷神,下通龙神,可以保护大地风调雨顺,壮人可以和和美美的过日子。壮族把青蛙雕刻在铜鼓上,人们做祷告上天风调雨顺用。认为可以表达心愿和诚意,并祈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国泰民安。而且,每逢婚丧庆典或重大节日,壮族都要敲击铜鼓,奏乐起舞,以示"天地自然和谐相生,人文情怀长存不息",并表达对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除了图腾崇拜,壮族人也有神灵崇拜,壮人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在奈何桥那里生活,祖先在阴间可以保佑后代子孙安康富贵,兴旺发达。因此,人死时,后人要在死人手里放一些东西,通常是钱,如果没有准备,也可以是毛巾之类的,但必须是新的。壮族住宅的厅堂正中板壁前,立有一个高约五尺的长条形神台,神台下是八仙桌,上面是过年过节时摆放供品的。神台上放着香炉,神龛在香炉后的墙上,有遮檐,壁上写着“+氏历代宗亲考妣之位”。春节,正月一般都要祭祀,祭祀要燃半柱香之后才能烧纸钱,烧纸钱表示祭祀完成,春节期间是祭祀后燃放鞭炮的。平时的大小节日,也有些人家摆供品。鬼节时,壮人家都要在供桌旁烧纸钱纸衣。 壮族最丰富的文化要算山歌文化了。以前的壮族人十二岁开始学唱山歌,十七八岁便会用山歌对答。至今,农村的老奶奶还津津乐道当年那些有趣的山歌。逢年过节,歌会都随时展开的,两个人以上就可以对歌,这是比较通俗的山歌会,大型的歌会是山歌节,也就是三月三歌节。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开发 提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只有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两者更好地融合,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拉动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一、民俗文化、民俗旅游的概念、特征 (一)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概念。民俗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程中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民间习俗、信仰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与文艺。民俗文化,则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有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居住样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及特有的民族风情吸引着广大的海内外游客。 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它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各种民俗文化事项和民俗活动为资源,并通过挖掘整理和再现或艺术加工的手段,为国内外游客提供服务的一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社会经济现象。它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各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风韵别致的文物古迹、情趣怏然的民间文娱活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 (二)民俗旅游的特征。“民俗旅游”有着自身的特征,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1、质朴的民间性。民俗源于民间生活,体现民间生活,包含着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与语言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总显示出浅显不定的功能作用,成为人们参与社会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基本手段。民俗是伴随着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历久传承的文化形态,而非朝廷的、官府的、寺庙的等上层文化或宗教文化的简单代表。因此,民俗旅游应取材于民间风俗,才会显示出其固有的特色。 2、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民俗体现民族的生活,并因各民族生存空间不同而各有差异。所谓“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正反映出民俗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民俗旅游的开发应以本地资源为依托,不应胡乱建设、猎奇,这样才使旅游产品具有当地特色和民族气息。 3、情趣的乐观性。民间生活追求向上的、乐观的,应与悲观绝缘,民俗旅

浅谈广西民俗文化内涵及旅游开发前景初探

文化产业脉动中的民俗文化———浅谈广西民俗文化内涵及旅游开发前景初探

目录 1.引言 2.广西民俗文化的发展与民俗旅游的现状2.1 广西民俗文化发展及现状 2.1.1 各具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习惯 2.1.2 丰富的民俗旅游节庆 2.1.3 精彩纷呈的民间歌舞 2.1.4 民俗旅游专线产品崭露头角 2.2 广西民俗文化的特色表现 2.2.1 开放性 2.2.2 多元性 2.2.3 变异性 2.3 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2.3.1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作用 2.3.2民俗旅游概念 2.3.3两者关系 2.4广西民俗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3.广西民俗文化旅游价值开发的评估与分析3.1项目旅游建设的评估

3.2项目开发条件分析 3.3市场分析 3.3.1市场定位 3.3.2市场容量与市场开拓 3.3.3项目开发现状 4.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价值开发的建议措施 4.1全面发掘民俗文化,更新提高并提高现有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4.2保护民俗文化环境 4.3不断丰富民俗旅游的形式和内涵 4.4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文化旅游 4.5注重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 4.6要注意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 4.7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相关思考 文化产业脉动中的民俗文化———浅谈广西民俗文化内涵及旅游开发前景初探 内容摘要: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文化象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广西境内居住着汉、壮、瑶、侗、仫佬、毛南、水、彝、仡佬、京、回等12个民族,而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则是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

打造民族民俗文化品牌 促进柳州旅游大发展

打造民族民俗文化品牌促进柳州旅游大发展打造民族民俗文化品牌促进柳州旅游大发展 [内容提要]柳州市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为柳州市建设文化名城和旅游名城提供了丰厚的题材,同时由于缺乏整合,尚未提升为优秀的民俗文化品牌而没有发挥其促进旅游发展,丰富柳州人民文化生活的优势。本文通过对打造柳州市民俗文化品牌,发展柳州市旅游业的三大优势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深刻地思考了如何深度开发柳州市的民俗文化资源,从如何打造民俗风情园、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提高民俗文化的层次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柳州市民俗文化品牌和促进柳州市旅游大发展的具体建议。[关键词]民俗文化品牌柳州旅游打造发展 中共柳州市委十届六次全会议提出了“全面实施‘二次创业’,努力实现‘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奋斗目标,柳州市从此吹响推进城市功能、城市品位、城市管理升级的号角,如何使柳州市由单一经济城市向文化、社会、生态、人民生活相协调的和谐城市转型?带着这个问题进行调查、调研,我们认为柳州市在打造民族民俗文化品牌、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方面有我们的优势和不足。如何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我们在思

索、在探讨。现把我们的一些想法提出来,以供政府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柳州市发展民俗文化品牌和旅游有着三大优势 (一)三江民俗风情是侗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精华:以鼓楼、风雨桥、侗寨为代表的侗家建筑文化;以侗族大歌、侗戏为代表的多耶文化;以百家宴、二月二、三月三花炮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是三江最典型的民俗风情。三江侗族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民俗文化资源丰富,门类品种繁多,风格朴实纯正,存在形态多样,主要表现有:

1、天籁之音——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与侗族风雨桥、侗家鼓楼合称为侗族文化三宝。侗族大歌是侗族民俗文化的精髓,是我国民间音乐中唯一的多声复调的音乐。是侗族民歌中的极品;在广西少数民族的民歌中,从风格特色、曲调数量、乐曲结构等方面看,最具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的首推侗族大歌。“大歌”是从侗语“嘎老”音译而来。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要由集体歌队来演唱; 二、有两个以上的声部;三、它的正规演唱场合一定要在村寨的活动中心鼓楼来进行。侗族大歌可分为鼓楼大歌、男声大歌、女声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混声大歌、戏曲大歌等等。其曲调悠扬,旋律优雅,多声部和谐独特,演唱技巧极高,在国际上被专家喻为“天籁之音”,侗族大歌享誉国内外。早在2005年三江县《侗族大歌》已经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08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三江代表我区参赛的侗族大歌又获第22名的优异成绩。 2、朴素独特的民间戏剧——侗戏 侗戏自清代由贵州黎平人吴文彩首创以来,传入我区三江县已经有160年的历史,它与后来传入的各种汉戏相融合,形成了既保留侗戏原有的朴素形态层次又汇集了博采众长的 独特的侗戏音乐,侗戏成为了三江侗族人民逢年过节必备的精神食粮。

关于民族文化展示

全文显示(马列、哲学、政治、法律、社科总论2002年:MH) 当前库:马列、哲学、政治、法律、社科总论2002年 关于民族文化展示 【原文出处】广西民族研究 【原刊地名】南宁 【原刊期号】200202 【原刊页号】67~72 【分类号】D5 【分类名】民族问题研究 【复印期号】200210 【作者】吴伟峰 【作者简介】吴伟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南宁,530022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个案论述了民族文化展示的定义、人文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探讨了当前民族文化展示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完善民族文化展示提出建议。 【摘要题】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旅游 【正文】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2)02-0067-006 民族文化展示是指通过实物、图片、音像、表演等形式对民族文化进行宣传和介绍,具体如博物馆和民族文化村中的民族文化陈列展览、民居展示、习俗、技艺表演等。近年来兴起的民族生态博物馆和某些旅游景点因含有民族文化的展示内容也属本文讨论的范畴。 一、民族文化展示的个案考察 民族文化展示的具体管理部门或经营实体主要有文化厅(局)、民族事务委员会、旅游局和股份公司,这些主管部门领导或指导的各民族文化展示场所类型不同、内容丰富、各具特色。个案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民族文物苑)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创建于1934年,现隶属自治区文化厅,1978年在南宁市民族广场东侧建立新馆,1988年扩建民族文物苑。陈列大楼是一幢颇具南方特色的现代建筑,占地12680平方米,原有《广西历史文物陈列》、《广西民族民俗展览》、《古代铜鼓陈列》、《广西革命文物陈列》、《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历史陈列》等固定陈列展示。《广西民族民俗展览》以民族文物和图片,反映了居住在广西的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广西民族文物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南边,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

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doc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思考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古朴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朵朵奇葩。而这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旅游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以及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造成旅游地价值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负载着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含了各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学者把它分为以下几类: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民间传承文化,包括民间文学艺术、民间歌舞、民间游乐等;科技工艺文化;信仰、巫术文化;节日文化等[1]。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泉。 但是,并非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任何一种民族文化的内在构成部分都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包括富于民族特色的服饰、饮食、建筑、交通工具、生产工具等;隐性文化,如各民族的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等;显性与隐性的混合文化,如家庭婚姻、人生礼仪、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节庆节日、民间艺术等。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这其中能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的往往是那些显性文化和混合性文化,而隐性文化通常情况下难于被外来游客所感知、理解和接受,因而往往难以被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2]。但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3],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再生产”,也就是说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少数民族文化应是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下“本土文化的重构和表达”[4]。 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各少数民族凭借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事项,以其丰富的内容、浓烈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由于其满足了游客的“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及“追求审美和愉悦体验的本质规定”[5],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及现实的可行性。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以人为本,鼓励游客参与 以前的民族文化旅游,各旅游地只是通过舞台表演等形式单纯地展示其文化,游客只能像一般观光旅游那样简单地浏览。现在则要求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以便于游客自由活动和参与,让游客真正体验与目的地居民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亲身感受各少数民族文化的韵味,让游客吸收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再通过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