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与异化

物化与异化
物化与异化

文化工业

一、看完这段视频,大家有什么感受,一个购物狂的自白,从题目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它想传递给我们的主旨。购物本来是日常生活中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或者说是我们生活的一个必须部分,可以说在如今这样一个商业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充当着消费者的角色,但是当购物这一正常现象冠之以狂的定位时,我们就知道出问题了。那大家可否就这部电影谈谈观后感。

1、社会主流价值观特别金钱本位的导向,金钱和以金钱为目的的权势成为所有人不自觉的价值导向以及衡量标准,唯金钱马首是瞻。

2、个人意志力薄弱,经不起诱惑,虚荣心强。;是确实满足了人无限的欲望才招致人们普遍的追捧;

3、资本主义资本权力的逻辑思维掌控了人的思维,促使商家不断地激发人的购物欲,使人物化或者异化,不受自主掌控。更或者体现了中西方的消费观差异国人总喜欢存一大把钱,然后等老了的时候再去慢慢花,这似乎是一个很有计划的消费方法,我们不必担心明天,尽管今天是苦了点,可是当我们在节约着花每一分钱的今天,我们又怎会知道明天的我们会发生什么事,如果好好的,那当然最好了,可是如果生病了,住院了,后者,离开了这个世界,到了另一个天堂.....这些我们都无法去预测,无法去知晓,所以今天永远比明天重要,享受今天才是正确的消费观。女人在原始社会由于社会分工从事的采集业,经过这么长久的演化发展,善采集的秉性就沉淀在女性的基因,所以几乎没有一个女人不喜欢购物,我们都有成为购物狂的潜力,

二、这部电影主要是昭显了在如今文化工业背景下,人们特别年轻人或者说特别是一些女性朋友的现实生活写照。2009年经济危机,在纽约这个繁花渐欲迷人眼的国际大都市,女主角的漫无边际的购物欲望得到极大宣泄,不实用的服饰源源不断运回家。然而硬币的另一面,却是由此导致的债台高筑。糟糕的财务状况让她的生活一团糟,虽然试图戒掉购物瘾,不过最终都在心仪的商品之前败下阵来。

这个世界上,其实本没有什么人是天生的购物狂的,所有的购物狂,都是我们这个社会培养出来的。首先,我们的这个社会所规定的主流价值观,就是一个人人崇尚成功和财富的价值观,每个人都会被拉进这个游戏规则里去,去参与竞争和攀比。这造成了现代都市人内心深处无比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所以,大家都通过各种方式去给自己寻找安全感,而年轻的丽贝卡们,选择了用衣服把自己武装起来。其实这是很容易理解的,看看我们的杂志上宣传的东西,商人们运用媒体和广告,正在不断用这样的招数来贩卖自己的商品:首先打击你的自信心,告诉你是一个多么的不完美,你腿太粗,你体重过重,你脸上有小痘痘。然后当把你的自信打到在地,又踩上两脚,内心的焦虑灼烧得你无法入睡的时候,他们就以最爱你,最贴心的姿态告诉你,你现在需要什么,你需要那瓶昂贵的化妆品,你需要减肥,你需要那条绿色的丝巾来向你未来的上司展示你的品味,你需要这个,你需要那个,如果你拥有了这一切,你就像灰姑娘变成了公主一样,你就会被人尊重,会被人爱,再也不会焦虑,有不安全感。如果你没钱,你也许就只能学习着去调整自己的心理,去用看书,钓鱼什么其他的方式排解焦虑。你的钱就会被存在银行里,反正它们也不够买什么。但是,魔鬼不会让你没有钱的,他可以发给你一张魔力卡,它得到的是这么容易,一张不够?没关系,我们给你第二张,第三张……,“把钱存在银行是老人家才会干的事”,“年轻不应该等待”,“无尽的物欲是人类正常的欲望,压抑它是对身心的摧残”,种种诸如此类的观念,每天在报纸媒体上反复出现,轮番对人们进行轰炸。试想一下,在丽贝卡成长为一个购物狂之前,她接受的就是这种教育,那么,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孩有一天成为购物狂,这不也是很正常的事吗?也许,丽贝卡的故事在中国现在还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看看我们的周围,看看我们现在种种的杂志,媒体正在灌输给我们的观念,想想银行的各种广告,想想在中国,办张信用卡也已经成为越来越容易的事,其实你就会发现,中国的今天,正是美国的昨天,而今天美国的丽贝卡,也正是中国未来的一代年轻人

小说描写的是某金融杂志的女记者丽贝卡是一名购物狂,由于无法控制自己的购物欲,自己不仅成为“月光族”、“卡奴”,而且欠下一屁股的债,她为了逃避要债人的追踪,上演了一幕幕闹剧,尽管这种样,她却误打误撞成为大众理财专家,并意外收获了美妙的爱情。电影虽然是以喜剧结束,但生活中的购物狂就不一定都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对一般的人来说,购物只是一种“商品交换”的市场行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其目的就是享受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但“购物狂”的购物目的似乎更注重享受购买行为的过程,对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是过分讲究,所以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购物,但购买的物品很少使用,只是成为家庭橱柜里的收藏品。购物狂和非购物狂的购买行为相同点,都是为了享受,也就是一种精神愉悦,只是发生阶段不同,所以说购买行为的真谛就是“购买快乐”,只是购物狂比普通人更会享受,过分痴迷这种享受,甚至是不折手段地追求这种享受,所以在经济上最终破产也是必然的了。从电影中可以看出,像丽贝卡这样的疯狂购物者,不仅仅是个人的喜好问题了,应该是精神方面或是心理方面的疾病,所以需要进行心理疏导或治疗,在片中丽贝卡和众多有相同“癖好”的人在一起,在心理专家的帮助下进行治疗,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这方面我们国家的相对还是比较落后了,大家都比较忌讳看心理医生,就算是大中城市也没有什么“购物狂”方面的心理咨询,就算有这方面的服务,也没有人承认自己是“病态的购物狂”。

三、我们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既然冠之以这个名称,那就有必要将这一普遍的社会现象上升到理论层面,从理论上把握本质,提高我们的认识,甚至是对我们接下来的现实生活确实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不只是盲从地跟随大众之流。有了自己的深刻认识,对外界社会有更明确地把握,我们就可以更加自主地掌握自我和生活。

这里我想大家首先会想到的是马克思的经典理论——异化理论,“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关于这一概念的使用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很多哲学家和政治家对之也有不同的表达。这里我们主要讲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马克思从经济学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进行的初步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异化劳动”进行了规定。第一,工人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不仅不能占有劳动产品,反而在其中丧失自我; 第二,工人与自己的劳动行为相异化。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人类活动,工人的状态是: “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第三,人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劳动行为的异化使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谋生手段; 第四,人际关系异化。异化劳动本质上是人异化,是一类人对另一类人的剥削。异化的结果是: “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就越少; 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 工人的产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 工人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 劳动越有力量,工人越无力; 劳动越技巧,工人越愚笨,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法兰克福学派则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等哲学家都从异化”角度对西方后工业社会中的意识形态、技术理性、交往理性、大众文化和人的生存状态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批判,指出了意识形态的虚伪性,技术理性导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对人们身心的奴役。弗洛姆认为,个体的人因为整体感的丧失而感到不安、焦虑,导致生活全方面的错位。今天人的痛苦根源不在于贫困、不在于本应为劳动者所有的劳动产品被剥夺或劳动创造本性的丧失,而更多的是在于个体人的心理状态的异化。同时他们认为,消费异化是当今社会中最严重的异化现象,人的虚假需求代替了真实需求,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促销、奖励、宣传活动面前,人们成为异化的消费者。在这种环境里,人们的消费就像他们买来的商品一样是由工商业决定的,人们的趣味、品味都受舆论导

的控制,他们想看想听的其实是社会让他们看和听的。而且,人的道德、礼貌等品质也成为商品。如此一来,人失去了自我意识,人的自我价值取决于他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结果是,商品不再是为人们服务的商品,反而使人成为商品的奴隶。以及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提出的文化工业理论强调了当代人生存矛盾的核心问题是文化危机。文化的统治所形成的异化生存状态不仅是被统治阶级的命运,而且也是所有现代人的普遍境遇。受到文化的影响,心灵的安宁和自由成为一种奢求,焦虑感、不安全感、空虚感和危机感占据了人们的心灵,进而造成了许多心理上的疾病。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卢卡奇在马克思的《手稿》被发现并并发表之前就在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出了物化的概念。物化概念吸收了《资本论》的商品的拜物教性格的特点,指人的活动,他自己的劳动成了对他来说是客观的和对立的东西。这种对立既有客观的方面,又有主观的方面。客观的方面是出现了一个事物及其关系的世界,它们的规律的确能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但是不能加以改变;主观的方面是人自己的劳动活动成了他自己对立的客体,这个客体服从于支配社会的客观自然规律,对人来说是异己的。物化的四个要素:物化的成立前提是作为对象化、普遍客观化的表现外化的行为;历史哲学主张人自己创造的文化和文明本来应该受制于人,它却反过来摆脱人的恶控制,实现了独立化,并逐渐成为压迫作为主体的人;实现理论化的的是作为客观化=合理化的物化,即形式合理化=客观化;继承了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思想观点,主观的价值与通过交换价值可以计算出来的商品结合起来的情况叫做物化=具体化。物化意识会陷入到粗糙的经验主义和抽象的乌托邦主义,前者即意识成了它自己必须顺从从而从来不能加以控制的客观法则的消极观察者,客体的力量被无限夸大化了。后者即是不主张社会革命,而是寄希望于个人伦理水平的提高来实现社会主义,其目光只停留在个人和社会的局部现象上。同时夸大了主体的力量,相信奇迹会改变一切。在再版序言中,他把物化作为异化的同义词来使用。物化从属于客体化,它本身不过是一种中性的现象,只有当客体化的形式在社会中获得了使人的本质与他的存在相冲突的功能,只有当人的本性被压抑、变形和伤残时,我们才能谈到异化的客观的社会条件。

四、大家怎么看待物化或者异化现象,他们就一定不好吗,或者知道不好我们如何来对抗这种异化现象,让人恢复到人的本质存在状态。在异化面前我们大多数人都选择了一种无法抵制的态度,甚至根本无法摆脱这种被异化状态。根本的解决方法是什么,是否异化到一定程度,经济发展水平达到很高的阶段,我们才可以摆脱这种状态。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对翻译中异化法与归化法的正确认识 班级:外语学院、075班 学号:074050143 姓名:张学美 摘要:运用异化与归化翻译方法,不仅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作品的内容,也能让读者通过阅读译作,了解另一种全新的文化,因为进行文化交流才是翻译的根本任务。从文化的角度考虑,采用异化法与归化法,不仅能使译文更加完美,更能使不懂外语的人们通过阅读译文,了解另一种文化,促进各民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跨文化的交流。有时,从语言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可能远不及从文化的角度所作出的译文完美。本文从翻译策略的角度,分别从不同时期来说明人们对异化法与归化法的认识和运用。 关键词:文学翻译;翻译策略;异化;归化;辩证统一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与意译(liberal translation)是两种在实践中运用最多,也是被讨论研究最多的方法。1995年,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与异化(foreignization)之说,将有关直译与意译的争辩转向了对于归化与异化的思考。归化与异化之争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是两对不能等同的概念。直译和意译主要集中于语言层面,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语言的范畴,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思维、美学等更多更广阔的领域。 一、归化翻译法 Lawrwnce Venuti对归化的定义是,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和当前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使其迎合本土的典律,出版潮流和政治潮流。采用归化方法就是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归化翻译法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语义内容,不在于语言形式或个别细节的一一再现。它的优点在于其流利通顺的语言易为读者所接受,译文不会对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其缺点则是译作往往仅停留在内容、情节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无法进入沉淀在语言内核的文化本质深处。 有时归化翻译法的采用也是出于一种不得已,翻译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它受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制约,还要考虑到两种文化之间的

马克思的物化思想与卢卡奇的异化理论的区别

第二章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比较 第一节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异化的含义 异化,一词源于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研究,是在1841 年春完成的博士论文《伊壁鸠鲁哲学与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区别》中,这里马克思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去剖析现象和本质,认为本质是现象的基础,现象是本质的异化。他还进一步用异化的观点去探讨社会问题,把现存的政治制度比作人民生活的宗教,认为国家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开始用异化分析经济问题,指出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却向它顶礼膜拜”。在《巴黎笔记》中,马克思又将对异化的研究由法、道德、国家等转到市民社会、家庭、商业等,并初步地把“谋生的劳动”和“异化的劳动”进行比较。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系统的异化理论。 综上所述,马克思从大学毕业开始,一直就在进行异化问题的研究,终于形成了《手稿》和异化劳动理论。在《手稿》中,马克思把哲学同政治经济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式使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这一事实,看到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刻矛盾;进而又把异化和对劳动的分析结合起来,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从而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和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归根结底是劳动的异化,这是人

的一切异化的基础。把人的异化归结为劳动的异化,才能展示人的异化的秘密,从而揭示出社会不平等的根源。这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规定了异化概念的确切含义,赋予了这个概念以社会经济的时代内容,树立了一个正确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新起点。 异化的含义是指,人(主体)的创造物同创造者相脱离,不仅摆脱了人的控制,而且反过来违背人的意愿,变成与人对立的异已力量。异化的概念是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核心思想。马克思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活动,劳动是人的“类生活”。然而私有制产生后,它强化着异化劳动,同时异化劳动也强化着私有制。这时,人的劳动的自由自觉的对象世界,同时,当它发展到极端时就走向它的反面,否定人的本质力量,这时对象化就表现为异化。但异化只是一种可能性,只有在特定的阶段,也就是客体对象反过来控制主体时,对象化才表现为异化。 而卢卡奇的物化概念却把二者等同起来,没有对其严格的界定,而把二者在同一意义上使用了。而马克思认为,对象化与异化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人类永恒的范畴,而后者则是一个历史范畴。 二、异化劳动的规定性和表现 《手稿》集中而深入的阐发了雇佣劳动作为异化劳动的规定性:1.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所生产的劳动产品成为独立于劳动者之外的异已的存在物,在劳动产品生产出来之后不依赖劳动者存在,成为统治劳动者的社会力量。劳动者生产的

浅谈马克思异化理论及其现实意义(DOC)

浅谈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马克思在批判研究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继承和发展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异化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观。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及其四个表现,并且指出扬弃异化的根本道路是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异化现象的理论武器。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强迫性分工和私有制依然存在,所以劳动异化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因而,在当前经济背景下,重读马克思异化劳动观,对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现实意义和谐社会指导作用 Marx's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Wu Xichao Law and Politics School,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 Abstract: "alienation labor" theory is Marx in his book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 very important theory proposed by. Marx criticized the bourgeois classical economics research,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alectics of Hegel's idealism, view on the basis of feuerbach's humanism alienation,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 labor. Marx's alienation labor view of comprehensive system reveals the root causes of alienation labor and its four performance,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fundamental way of sublating alienation is to realize communism. The view of Marx's alienated Labour guide our correct recognition of the theory of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a at the present stage in China. Is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in our country, implements the public ownership as the main body, a variety of ownership economy common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economic system, compulsive division of labor and private ownership still exist, so the labor alienation phenomenon will exist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for a long time to come.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rrent economic, reread Marx alienation labor,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has the reality guiding sense. Key words:Alienation of labor Realistic significance Harmonious society Guiding role 一、前言

异化现象

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 异化的定义 所谓异化指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在生命科学中,异化是与同化相反相成的范畴,是指生命个体不断地分解自身,把物质和能量不断地排出体外的一种作用过程。在哲学领域,作为普适性较高的范畴,异化所反映的内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解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异化劳动”学说,用异化劳动即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来说明历史,批判资本主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异化,论证在共产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克服,由此引申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动、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国外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异化现象在一定程上也是存在的,也一定程度的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如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分配不公、两极分化、权力滥用、人情冷漠,现阶段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 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 一、科学技术异化的定义 科学技术的异化,具体来说,是指科学技术作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创生、发展的产物,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使自然界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然而,随着它的产生、发展及其正面效能实现的同时,出现了有悖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使自然界向着不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进,结果导致了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实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的社会现实。简言之,科学技术的异化是指人类所创生、发展、应用科学技术在造福于自身的同时,科学技术又反过来同人作对,损害、扭曲、束缚、支配、威胁人类的现象。 二、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的表现 科学技术的异化一般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的成果与科学技术劳动相异化。科学技术成果是科学技术劳动的物化或对象化,而在私有制社会中,这种物化或对象化表现为异化,即科学技术的产品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科学技术劳动者的力量,同科学技术劳动相对立的东西,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控制科学技术劳动、剥削和压迫科学技术劳动者的手段。 (二)科学技术劳动与科学技术劳动者相异化。一方面,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目的之一是提高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结果却使科学技术劳动者的生存遭到其束缚、限制和威胁;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的目的之二,是想进一步显示人类的本质力量,结果却是在私有制社会中科学技术劳动成为人们谋生和谋利的手段,成为与动物的求生本能相类似的活动,进而否定了人的本质;再者,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的目的之三,是想显示人的价值和尊严,结果却出现了1997年的IBM计算机“深蓝”以3.5:2.5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的事实,使人的尊严在一定意义上丧失了;第四,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的目的之四,是使自然界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进而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但其结果是使人和自然的关系紧张化,

归化与异化

Domestication & Foreignization 归化与异化 一、异化归化的概念及特点 Questions: 长期以来,翻译中一直存在着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原文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的矛盾。 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呢? 怎样尊重及保存民族文化 怎样将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译介给国外的读者 如何在翻译中保持源语的文化特征 1.归化与异化的正式提出: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问世,里面使用了一对关键术语—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中文译作“归化”和“异化”。 归化(Domestication):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which a transparent, fluent style is adopt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f the foreign text for TL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归化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归化法的特点: 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ed 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归化法的优点: 1) smoothness in language; 2) easily accepted by TL readers. 1) New brooms sweep clean. (proverb) 译文1:新扫帚扫得干净。 译文2:新官上任三把火。 2) 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 译文1:在北京,高楼大厦犹如蘑菇般地涌现。 译文2:在北京,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归化法的缺点: 1) losing original imagery 1) Every dog has his day. 译文1:每只狗都有走运的一天。 译文2:凡人皆有得意日。 2) 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译文1:宁为鸡头,勿为凤尾。 译文2:宁当狗头,不当狮尾。 归化法的缺点: 2) bringing obstacle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开题报告:异化与归化

一、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般而言, 翻译中文化的转换有两种基本策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和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异化,但针对具体问题究竟该采用异化还是归化,是一个久而未决的话题。 本课题主要从异化与归化的提出背景出发,对两者的关系及其应用价值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异化与归化理论的阐述,结合实例,解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探讨文化因素对于异化和归化翻译的影响及选择,并指出译者对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合理态度。具体内容如下: 本课题的第一部分:阐述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出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异化和归化,并对其重要性进行说明。 本课题的第二部分:结合中外作家与作品,具体分析归化理论。其中,以归化的领袖人物尤金·奈达为重点分析对象。 本课题的第三部分:结合异化的定义,以代表人物韦努蒂的异化理论为基础,对异化进行具体分析,并指出异化翻译的优点与缺点。 本课题的第四部分:重点讨论如何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以及译者对译文读者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态度来具体选择运用异化或归化原则。 本课题的第五部分:概括异化与归化的关系,即我们不能把异化与归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看成是绝对的, 应辩证地研究二者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应将两种翻译策略相互补充,根据具体情况将二者结合起来,灵活运用。2.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异化与归化各自的优缺点,从而在实际中,更好地掌握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运用。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选取一个策略而完

异化理论

论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摘要:在马克思理论与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异化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要把发展作为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第一要务,要注重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要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异化劳动异化 一、马克思对异化的论述: 异化: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也是有其诞生和发展的过程的,马克思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将异化概念不断深入完善,最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1、青年黑格尔派时期(1843年前): 马克思开始学习了解异化概念,是从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开始的。因此,马克思的异化论也是从自然的异化开始的。“自然对我们的意识来说,不再是恐惧的来源,而正是伊壁鸠鲁使直接的意识形态、自为存在成为一种自然的形态……对自然的任何关系本身同时也就是自然的异化。[1]”此时马克思认识到的异化仍然是黑格尔的观点,而他自己的思考也停留在思想层面,思索着自然界的本质,进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权衡,并没有超出黑格尔的范围。 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期及巴黎时期: 在这段时期里,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费尔巴哈逐步克服了黑格尔哲学的束缚,认识到了黑格尔哲学中的种种缺陷,逐步开始形成全新的世界观。在异化论方面,马克思认识到了黑格尔异化论中过于夸大“自我意识”的作用,并扬弃了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对异化的思考也逐渐深入到政治经济学层面。 (1)马克思对于黑格尔理想的政治制度开始批判。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市民处于官僚组织(国家组织)和社会组织(市民组织)双重组织中,前者的物质由市民构成,国家对市民来说是形式的对立面,而后者的物质并不是国家,市民本身对国家来说是物质的对立面。因此,“要成为真正的公民,要获得政治意义和政治效能,就应该走出自己的市民现实性的范围摆脱这种现实性……进入自己的个

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

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科技带来的好处,在不知不觉中,科技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类从懵懂的远古时代发展到享受着空调、冰箱、彩电和轿车等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功不可没。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视角看,科学技术自产生之日起便发挥着重大作用,而且显示出越来越大的功能,不断地推动着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进程,实现着人和自然的共同进化和发展。这也是科学技术创生、发展的正面效应之所在,是人们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目的之所在。然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目的、正面功能的实现的同时,科学技术的异化现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负面效能也在不断地产生和扩大。 所谓科学技术的异化,简言之,就是指科技这种人的创造物变成了统治人压抑人的一种异己性力量,马克思对这种异化意味深长的评价道:“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最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在近两个世纪,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类自身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前提,但是并未如人们所期待的那样,给人带来全面的自由和解放,相反,却使人陷入了深刻的,全面的异化之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统治人的物质力量。科技异化的基本观点是:科技已日益成为超出人类控制,甚至是支配,统治人类与社会的外在力量,它导致了人的物化和自由的丧失,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的分裂,泯灭了劳动的价值,沦丧了生存的意义,人不再是掌握,控制科技的主人,而成为了被迫适应科技社会需要的工具,总之,科技已成为一种与人相敌对的甚至控制人与社会的异己力量。 科技异化主要是从近代西方开始产生,整个西方社会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也是科学技术异化不断加剧的过程,近代社会发展观对科技异化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可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极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提升了人类的生活水平,但是,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也日益引起了人类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省。 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科技在军事和工业诸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科技的负面社会影响越来越明显。首先,在血腥惨烈的现代战争中,高技术武器的使用是造成人类生存危机的祸首元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投向日本的两枚原子弹将人类推向了核战争的深渊之中。两次海湾战争中,美军频频使用贫铀弹等非常规武器,不仅破坏了伊拉克的生态环境,而且使许多参战的官兵患上了无药可医的“海湾战争综合症”。其次,与人们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网络问题。网络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

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之比较

摘要: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现代哲学史上均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笔者认为,二者尽管在异化的概念、产生根源和扬弃途径上存在着差异,但二人的理论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他们所处时代的具体问题。 关键词:物化;异化;卢卡奇;马克思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许多哲学家都对异化理论进行自己的阐释,在众多的异化理论中,马克思和卢卡奇的理论又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而我们有必要对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和马克思的“异化”思想进行认真分析和比较。 一.关于物化和异化的定义 关于“物化”,卢卡奇的定义为:“在这里,关键问题在于,由于这种情况,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成为某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东西,成为凭借某种与人相异化的自发活动而支配人的东西。”紧接着,他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分别展示物化的内涵和基本规定性,即:“从客观方面看,物化指一个充满客体与商品的世界作为异己的力量同人对立;从主观方面看,物化指一个人的活动变成了与他自己相疏远的东西,变成附属于社会自然规律的人类以外的客观商品。”接下来,卢卡奇即:又指出了“人们对自己所创造的商品顶礼膜拜,使自己受制于物”这一物化现象。并概括了物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人的符号化或抽象化、主体的客体化以及人的原子化。 关于异化,马克思的定义是这样的:“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一种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此外,马克思还概括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二.物化与异化的一致性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序言中所说,他的目标是“用马克思的思想真谛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但是他在1922年出版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并提出其“物化”理论时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还未公开面世。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卢卡奇关于“异化”思想所说的东西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所说的竟然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有:首先,二者理论的批判对象是一致的,都把资本主义社会当作批判的靶子,具体来说,这两个理论都与资本主义商品及其拜物教相联系,都看到了人类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或商品)对人的“控制”。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得出直接依据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分析。二人都承认,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了许多社会财富,但也产生了一个“客观的、物的世界”,这一客观的世界有着自己特殊的运行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其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越来越走向人的对立面,对人的“控制和异化”越来越强烈。 再者,尽管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四个方面的表现与卢卡奇物化现象的表现并不相同,但二者的实际含义是相近的。 最后,二者都是从实践的和社会物质生产的角度出发来展开论述的,没有仅停留在思想层面的批判上。卢卡奇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重点放在商品拜物教方面,而马克思则深入到了人类历史和生产方式这一更深的层面来探讨异化问题。对此,尽管二者在论证的角度上有所

弗洛姆异化理论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 德裔美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是现代西方著名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敏锐地洞察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虽有巨大发展,物质财富也不再匮乏,但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人们孤独、不安、机械化,人们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日渐分离,人被全面异化。弗洛姆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人本主义伦理学,以促成“健全的社会”,消除其对人的压抑,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身的统一。 一、人与自身相分离的生存现状:人类“生存的两歧”及全面异化 自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便意识到了自己面对这个强悍世界时的软弱无力,看到了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的“生存的两歧”:生与死之间的“两歧”;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两歧”;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歧”。理性使人陷入“生存的两歧”,同时理性也驱使人们寻找各种方法以期解决之。面对人的软弱无力和孤独状态,弗洛姆指出:“摆脱这种状态的道路有两条:一、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二、向后倒退、放弃自由,通过填平自我

与世界之间已形成的鸿沟来克服孤独感。”而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及其文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意识乃至无意识领域的全面操纵,则注定了第一条道路必然是布满荆棘。 弗洛姆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修改、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描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相异化的生存状态,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全面异化。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个个体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拜他们。”在异化状态下,人的生存依靠的不再是自己,而是自身之外的某种力量,人们丧失了自我意识,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人已经不再是他应该成为的、潜在的那个样子,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已相分离。弗洛姆认为异化现象古已有之,只是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才发展到了空前的程度,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在生产领域中,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而是获得最高利润。工人成了一个经济原子,劳动愈来愈单调机械,工人的生命力、创造性被否定。在消费领域中,现代西方人的消费欲望已脱离了人的真正需要,异化为工业和其他行业为了投资利益而强加于人的需要,消费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给人以快乐,而是单纯的为消费而消费。消费本身成了目的,消费只是为了拥有,至于使用时得到的享受、满足却成了次要的了。“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

翻译法-同化翻译和异化翻译

对于非政治或是法律上的翻译,原则上可以清楚表达意思就可以了,不一定是一样才正确。 你们餐馆的翻译很形象,比我上面举的例子要生动好多。 Stir fry rice 感觉比fry rice 生动些,因为好的炒饭,是一颗颗的米饭,不是整团的,所以这个stir有强调烹饪时的搅拌和抛起的过程。Good! Sizzling体现是上菜时的效果,吱吱的声音,让人感觉很热乎很好吃。hotplate/pot 则交代的是用什么容器烹饪,着重在解释。让有文化差异的人,更容易理解点的是什么样的一道菜。 下面顺带上上我的翻译课笔记。 翻译法: 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Assimilation and Dissimilation in Translation 归化翻译: 改造外来文化,就是本民族化,本土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主张译文尽量适应、照顾目的语的文化习惯,为读者着想,替读者扫除语言文化障碍。 异化翻译:就是接受外来文化或是外国化。是以源文化为归宿,提倡译文应当尽量去适应照顾源语的文化及原作者的遣词用字习惯。 Function: 归化的翻译,在理论上把语言看作是交际的工具,实践中要使译文通顺,要让译文读者读起来像是读母语的创作,就要把文化因素的差异尽量缩小,要改变、要调整原文,追求的是译文的通顺自然。 异化的翻译,目的是尽量保留源语的语言与文化特点,要通过移植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要通过异化的译文让读者了解异国风情、异国的先进文化和异国语言的特点,以补充本民族文化之不足,以丰富本民族语言的表达法。 example: 1/ 2

[归化译法]能否把你比作春日璀璨? [异化译法]能否把你比作夏日璀璨? 2)名词的异化和归化翻译 Spicy bean curd & Ma po dou fu Dunpline & Jiao zi Peking & Beijing 中国文化传播越来越广泛,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许多的叫法都因这些影响的不断深入发生着变化。 如: 麻婆豆腐,开始译为辣豆腐;而后其的广泛推广,中国人也不需迁就foreignor 的叫法顺口,进而都用拼音读法。(学日语的同学都知道,小日本也管这个叫Mabodoufu )。 Peking北京,在80年代的时候,老外都管我们的首都叫"peking",而现在几乎没有这种叫法了。 Dunpine: 这个和老外的dunpline不是一回事。(小日本也管饺子—jiaoza)而现在也不怎么叫dunpline,改叫Jiaoz。 2 / 2

关于归化与异化的理解

翻译的归化/异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是在1995年由美国学者L.Venuti(文努迪)所提出的,而这一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Schleiermacher着重探讨了翻译与理解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异化),另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归化)。如果让读者靠近作者的语境,他就能感受到异国的情调。归化和异化是将语言层次的讨论延续升格至文化、诗学和政治层面。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文学翻译除“五四”后十余年异化译法一度占上风外,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归化译法为主调。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翻译界受西方翻译理论的启发,对异化、归化进行了重新思考,异化译法开始受到重视。 归化策略(domesticating method) 归化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是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心中既要想着原作及原作作者,尽可能的把原文的内容和风格准确而生动的表达出来;同时,译者还要想着译文的读者,翻译出来的东西要尽可能接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例如:1.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2.a lion in the way 拦路虎3.lick one’s bo ots 拍马屁4.Diamond cuts diamond 棋逢对手5.A flash in a pan 昙花一现6.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风烛残年7.T o grow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8.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body.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异化是指对文化价值观的偏离主义的压力下,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

异化_物化与文化批判

收稿日期: 2007-06-15 作者简介: 张献忠(1960-),男,河南遂平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第23卷第4期 华 北 水 利 水 电 学 院 学 报 (社科版) Vo.l 23No .4 2007年8月 Jou r n al ofNort h C h i na I n stitute ofW ater Con servancy and H yd roelectric Po w er(Social Science) Aug 2007 异化、物化与文化批判 张献忠 (郑州大学,河南郑州450052) 摘 要: 通过对马克思的异化观以及卢卡奇的物化观的解读,论证了卢卡奇对马克思理论的发展,同时开启了西 方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理论逻辑:一是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方法;二是批判资本主义。为后现代的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的批判提供了理论先导。 关键词: 异化;物化;消费主义 中图分类号: B512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4444(2007)04 0105 03 1932年出版的马克思早期著作 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世界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到底是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 还是 不成熟时期的作品 ,至今在国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未有定论,而沉寂很久的 异化 概念却日益凸显在哲学争论的视域之中。更为重要的是, 手稿 的出版还有力地佐证了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独具慧眼。尽管异化与物化概念有着较大差别,但这并不妨碍卢卡奇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的发展。笔者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不仅仅是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一种机缘契合,更是在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状下的一种深层放释,即对发达工业社会的科学技术、文化、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批判。 一、 手稿 里的异化观 在 手稿 中,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进行认真批判研究及对资本主义的观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1](P267)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已经蜕变为异化劳动。但是他并没有把物化和异化混为一谈,物化有两种:一种是对象化的物化,一种是异化的物化。作为对象化的物化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是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展现。而异化的物化则是由于社会分工、交换的发展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异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在通常的、物质的工业中(人们可以把这种工业理解为上述普遍运动的一部分,正像可以把这个运动本身理解为工业的一个特殊部分一样,因为全部人的活动迄今为止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同自身相异化的活动),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 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2](P507)不仅如此,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人类对于异化的批判性反思还可能促成人类的解放和发展,因为对它的辩证反思指向的恰恰是 创造着具有人的本质的这种全部丰富性的人,创造着具有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感觉的人作为这个社会的恒久的现实。 [3](P506) 在马克思看来,需要否定和批判的是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态,这种异化把人们之间的关系变成独立于人、支配人的物的关系。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进行了疯狂的原始积累,财富被少数资本家所掌握,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是: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1](P267)在这种状况下: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产品成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独立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2)劳动者与其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劳动变成了否定、摧残自身的活动; 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在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 他的活动属于别人。 [1](P271)3)劳动者与人的 类本质 相异化,人的类本质转化成人的异己性存在;4)人与人相异化,人对他人关系转化为物的关系。 在历史辩证法的现实逻辑中, 任何一个存在物只有当它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时候,才认为自己是独立的,而且只有当它依靠自己而存在的时候,它才是用自己的双脚站立的。 [2](P509)因此,人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对异化进行积极的扬弃。在马克思的批判语境中,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自然之我向自由之我的真正转向。这种转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

马克思异化理论发言提纲 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基本内容是什么?有何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级重要阶梯。也正因为《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发了对这一理论广泛、热烈而持久的讨论。目前,流行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创立唯物史观后就根本抛弃了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学概念替代了“异化”概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思想顶峰”,后来的唯物史观著作对异化问题的继续探索,是一个“创造力下降”的退化过程。这两种观点貌似合理,实际上都是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严重曲解,他们都根本忽视了马克思后来的科学著作(特别是《资本论》)对早期异化观基本思想的直接继承和重大发展。笔者就针对这两种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作一辩护。 一、“异化劳动”概念解读 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义。在近代,欧洲哲学家霍布斯是第一个提出异化概念的哲学家,霍布斯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种异化(他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像狼一样,总是处于战争状态),异化主要是指转让。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异化思想反映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发表的《人权宣言》中,他主要从经济、政治和伦理道德的角度阐述了这一思想,把异化看成是人们利己主义的结果。而真正从政治上探讨异化,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在他的伦理学和社会理论中,汲取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积极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的社会往往使人们行为的结果也发生异化,良好的愿望并不产生良好的结果。由此可见,在近代,异化概念是唯物主义或启蒙学派的哲学家们用来表达反封建社会政治观点的一个工具。真正把异化概念纳入唯心主义轨道,还是从德国古典哲学开始的。首先使用异化概念的是费希特。在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一“自我”和“非我”中,异化是个基本概念。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在本体论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异化概念。他认为异化是绝对观念向自然和社会的外化和退化;异化是正源的对象化或物化和客观化;异化是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建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的异化观;马克思从英国古典经济学特别是从黑格尔关于劳动和异化的思想中得到启示,认为人的异化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异化,这是人的一

劳伦斯·韦努蒂与异化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1260493.html, 劳伦斯·韦努蒂与异化翻译 作者:张帆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9期 【摘要】本文研究翻译研究派的集大成者、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Lawrence Venuti,1953-)的翻译思想。通过介绍劳伦斯·韦努蒂翻译理论中的几个重要概念来昭示一种能够负载和交汇异质文化的翻译文本,彰显翻译活动的主体。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使 翻译活动的意义得以重新解释。这不仅赋予西方译学研究以后现代的品性,也值得中国译学 反思。 【关键词】归化异化译者隐身抵抗翻译 一、引言 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1953-)是当今美国翻译理论界的领军人物,是当今美国译学界最重要的翻译理论家。在韦努蒂的翻译研究中,有一条中心线索贯穿始终,这条线索就是:韦努蒂以“异化”翻译贯穿始终,韦努蒂高举异化翻译大旗,以此将译者从隐身的后台推向显身的前台,将翻译研究从学术界的边缘推向中心。韦努蒂的翻译研究涉及语言文化、社会、伦理,他也以此成就了翻译研究派集大成者的辉煌地位。 二、劳伦斯·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理论 在韦努蒂的翻译研究中,有一条中心线索贯穿始终,这条线索就是:韦努蒂以“异化”翻译贯穿始终。“归化”和“异化”这对翻译术语是由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于1955年在《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中提出来的。首先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归化”和“异化”的概念。 1.“归化”和“异化”。“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认为这种翻译类似于施莱艾尔马赫所反对的翻译方法:“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与施莱艾尔马赫有所不同的是,韦努蒂的归化翻译还包括译入语文化对文本的选择,即有意挑选那些能够采用归化翻译方法的外国文本,以便于将之同化到译入语主流文化当中。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科学技术异化及其表现

1、科学技术异化的概念 异化就是自己创造的或者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反过来制约、支配、驾驭自己的现象。然而科学技术异化是在异化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科学技术的产生使人类可以更好的改造自然,使自然总是朝着我们希望的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它的产生、发展以及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反过来抑制、损害、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就是科学技术的异化。 在异化状态下,技术日益超出人类控制的范围,不再只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不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客观手段和方法,而成为支配统治人类和社会的外在力量,人不再是掌握控制技术的主人,而成为了被迫适应科技社会要求的工具。 2、科学技术异化的表现 (1)科学技术异化对自然地作用主要表现为生态危机。 在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过程中,人们从自然界索取大量的原料和燃料,同时把大量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自然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多,严重破坏了地球上自然资源体系。早期空调的发明和使用本是为使人类生活空间更加清凉,最终却异化为使人类共同生活在更热的环境中的一个原因。日本福岛突发的核泄漏、核辐射也给民众造成极大的恐慌,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 (2)科学技术异化对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人的精神和行为世界发生了异化。 科学技术使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在信息化社会里,电话、传真、手机、电子邮件、电脑、网络等现代化通信工具像凶猛的洪水铺天盖地般涌入人们的生活,人类对这些电子产品产生了强烈的依附感,繁杂的信息容易使人麻木,细腻的感情变成信息后也常常为人所忽视。人类渐渐地成为了信息的奴隶。这时信息作为主体的异己力量与主体对立起来,信息控制着人的感觉、思想和行动。 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机器大生产的同时却失去了人类的主体性,现代机器大工业中自动化生产技术虽然减轻了工人的体力劳动,却剥夺了工人的主体意识,由工人操作支配机器变成了机器操作支配工人,工人成为机器的零件盒奴隶。随着技术的发展,作为客体性的异己力量的技术逐渐吞没着人的主体性,使人的行为失去主动性和目的性。 (3)科学技术异化表现出的不确定性 转基因技术可谓是21世纪的尖端技术之一,目前利用该技术培育的农作物很多,但是当微生物进入自然界和人体之后所产生的长远后果,人类现在却不得而知。 人工智能的进化理论的提出和智能机器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类的某些行为可能被机器所替代,如果机器有了人类的智慧,人的存在就越来越微不足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