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

习报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习时间:2012年7月1日——2012年7月6日

实习地点:江西庐山

实习对象:

实习内容与目的:

1、了解庐山自然地理特征,认识一些基本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及河流

发育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2、通过观察不同地点、不同海拔的土壤剖面,对比其颜色、成分等变化,

探讨土壤垂直分布规律。

3、观察庐山上主要植被类型,认识一些常见的植物,了解植物标本制作

方法,及进行植物群落样方调查。

4、了解庐山上一些气象知识,观测不同地区的气温、气压、温度的变化

及识别云的类型。

指导老师:

实习路线:

7月1日:庐山气象站——月照松林

7月2日:月照松林——飞来石——如琴湖——锦绣谷——仙人洞——天池寺——龙首崖

7月3日:汉口峡口——大校场水库——大月山顶——五老峰——一线天路——植物园

7月4日:香支山一路——庐山博物馆——芦林湖——黄龙寺——黄龙潭——乌龙潭

7月5日:大校场U谷——植物园——含鄱口

7月6日:王家坡——女儿城——好汉坡

实习工具:GPS、罗盘、铁锨、卷尺、锤子、测绳、气压仪、干湿球温度计、三杯风速仪、剪刀、笔记本

一、庐山概况

庐山地处中国江西省北部九江市南部,地理坐标位于115°52′E~116°08′E,29°26′N~29°41′N之间,属于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它是座地垒式断块山,周围断层较多,特别是东南部和西北部,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的断层规模较大,故形成较多的奇峰峻岭、悬崖峭壁。它的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474m,高出四周平原约1440m,属于中山类型。

庐山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昆虫2000余种,鸟类170余种,兽类37种。山麓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是“鹤的王国”,有世界最大的白鹤群,被誉为中国的“第二座万里长城”。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二、地质地貌

庐山是由东北——西南向断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断块山,中部宽而向东北和西

南逐渐变窄,山体内的褶皱、断层和单斜构造地貌都很明显。此外,就庐山上是否存在过第四纪冰川还处于争论之中。

1、重力地貌:指地表风化松动的岩块和碎屑物,主要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块体运动过程而产生的各种地貌现象。具体来说,以泥石流地貌和坡积地貌为主。⑴、坡积地貌:就是由坡积物堆积而成的地貌,主要有滑坡和蠕动。

①、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影响滑坡的因素很多,岩性、构造、地貌、气候、地下水、地震和人为因素都是影响滑坡的因素。从岩性上看,滑坡现象主要出现在松散沉积层中,基岩滑坡相对较少。

②、蠕动:斜坡上的土体、岩体在重力作用下,顺坡向下发生缓慢的移动现象,其原因有:重力作用,斜坡上碎石片热胀冷缩,使土层缓慢移动。岩屑或土层蠕动的地面标志是:树根部向坡下弯曲,而树杆和树冠向坡上倾斜,也就是“刀型树”。在去往黄龙寺的路上就有出现这样的树。

⑵、泥石流地貌: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由此形成的地貌成为泥石流地貌。

目前就庐山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这一问题,以李四光先生为代表的冰川派和以施雅风先生为代表的反冰川派为此而争论不休。

冰川派认为,目前庐山的侵蚀地貌形态,是经过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塑造,又经过冰后期风化、流水作用的改造,还受到地质构造与岩石性质的影响,甚至控制,是古、今地貌内外力矛盾斗争统一的产物。庐山地区的堆积地貌与组成它们的堆积物,同样也是既经过第四纪冰川的搬运与堆积作用形成,后来又经过间冰期及冰后期的湿热风化、流水作用的改造而形成。李四光根据冰川遗迹,确定庐山在第四纪曾发生过三次冰川,并一次划分了三个冰期,从老到新依次:鄱阳湖—大姑冰期—庐山冰期。

主要依据有:①冰斗,如大月山西北坡的大拗冰斗②U形谷,如王家坡谷地与大校场谷地,其中在谷地中发现了冰碛物,大块砾石上具有冰川的擦痕。③冰窖:如窑洼、东谷、西谷等,作为冰川发源处储存冰雪的凹地

而在20世纪80年代,以施雅风院士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问题提出了与李四光冰川学截然不同的新观点:①中国东部只有太白山、长白山以及台湾中央山脉等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山存在古冰川遗迹,其他都缺乏有效的证据;②中国东部冰期气候以干冷为特色,不利于古雪线的大幅度下降和冰川的发育。③东部山区被当作冰碛物的巨石泥砾、漂砾、条痕石等,多数为泥石流或冻融泥流所产生;④中国东部所谓的“古冰川遗迹”,可以用新构造运动、地质构造和岩性影响下的地貌发育和泥石流的模式进行合理的解释。

我个人认为,泥石流学说比冰川学说更有说服力。理由如下:首先,庐山的山体不大,海拔不高,很难达到冰川发育的条件;还有,我们在庐山上发现了网纹红土,而网纹红土的形成需要暖温带——亚热带湿热环境,而不是寒冷冰川环境。

2、河流地貌: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⑴、河流袭夺:河流袭夺的原因主要是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流动。庐山地区一般是流向东南或西北的河流袭夺流向东北或西南的河流,并使水系发生变化,变平行水

系为格网状的水系。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庐山山体抬升之前,地面发育已处于成熟阶段,河谷循较弱岩层发育,故流向呈东北或西南向;当山体大量抬升,流向东南或西北的河流由于流路短、比降大,再加上沿断裂或垂直节理发育,下切、溯源侵蚀强烈而迅速,以致袭夺东北或西南流向的河流。

①、锦绣谷河流袭夺:当庐山被抬升后,坡降增大,侵蚀基准面相对下降,流水侵蚀加剧,发生溯源侵蚀现象,从而造成河流袭夺现象。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西流的锦绣谷袭夺。

②、汉口峡河流袭夺:该河切穿插女儿城山岭,袭夺了大校场河上游,使大校场河上游原来向南西流入芦林盆地的,现向北西流入东谷,造成汉口峡。

成因:女儿城坡度大,使得河流纵比降大,河流的溯源侵蚀强烈,使得汉口峡河流成为袭夺河。而大校场坡度小,地势平缓,河流的侵蚀能力较弱,使得其中的河流成为被袭夺河。总之,是两条河流的纵比降差异导致的河流的侵蚀能力不同所形成的。

⑵、沟谷形态:

①、锦绣谷上游v型谷中下游为u型谷的成因:

锦绣谷上游水流速度较快,流水不断对河岸的冲刷侵蚀,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水的下蚀和溯源侵蚀能力强,河谷的加深速度快于拓宽速度,从而在横断面上呈v字型河谷。

而到了锦绣谷的中下游,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变小,河流下蚀能力减弱,谷地变直并加深、加宽,谷壁变陡,谷底变平,从而在横断面上形成U型谷。

②、障谷:障谷是由隘谷发育而成的,两壁陡峭但谷底较隘谷宽,常有

基岩侵蚀面或砾石浅滩露出水面。

典型代表:锦绣谷

3、构造地貌: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

⑴、褶皱构造地貌:

①、五老峰:单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断层陷落于山南,断层共1300多米。五老峰高1358m,岩石为含砾石英砂岩,上部岩石坚硬,下部抗侵蚀能力较弱。

②、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构造控制,走向北东—南西,主要由石英砂岩组成。

③、大校场及西谷次成谷前者在大月山与女儿城之间,后者位于虎背岭与牯岭之间。成因是牯岭向斜两翼的软弱岩层受外力的强烈侵蚀、破坏而成,地貌特别低下,故成为谷地。

⑵、断层构造地貌:

五老峰断层崖地貌:

因庐山垄正断层切过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会一带崖高达1000米,向东北方递降,断层崖亦分2~3级,断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蚀,形成许多垭口,所谓五老峰就是五大垭口之间的山峰。

三、植物地理

庐山植物资源丰富,其中高等植物近3000种,主要分布有樟科、山茶科、壳斗科、豆科、木兰科、蔷薇科、胡桃科等植物。庐山地处中亚热带,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导致植被类型多种多样,并呈现出垂直分异规律。

1、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

·从山麓到山顶的植被分布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常绿阔叶林:位于山地植被垂直带的基带,分布于海拔600m(西北坡)或700m(东南坡)以下,占有最大的垂直宽度和面积,分布广泛,且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较大。

·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西北坡分布于600~900m之间,东南坡分布于700~1000m之间,为常绿阔叶林向落叶阔叶林变化的过渡地带。

·落叶阔叶林:西北坡分布于900~1250m之间,东南坡分布于1000~1300m之间,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相对稳定的垂直地带性类型,局部地区有针叶林出现。

·针叶林:分布于海拔1250或1300m以上,这里气温低,湿度较大,云量多,风力大,因此出现了较为耐寒的针叶林,其中混有少量的灌丛和草甸,是非地带性的植被类型。

2、植物样方调查:

①、先选择样方地,视植物密度决定样方面积(密度高的样方可以适当小些,我们实习时采用的样方面积是10m×10m。)

②、用卷尺良好距离,在样方的四个角上插上竹桩,并用绳子连起来(显示样方的边界,避免被破坏)。

③、记录样方内植物物种数和每种植物的个体数,再进行统计分析。

3、植物标本的制作:

①、植物的采集。选择生长正常、无病虫害、具有该种典型特征的植株作为

采集对象。力求有花有果及种子,保证植株的完整。再进行初步修整,去掉枝叶,留下分枝及叶柄一部分。

②、将植物中的水分弄干,及时更换吸水纸,采集当天大概换三次纸。换纸

后放在通风、透光、温暖处。

③、标本压制干燥后再进行装订,固定住植物的三个地方,缝合在白色的台

纸上。

④、用压蜡纸盖住,贴上标签(包括制作时间,地点,名称等)

⑤、注意防虫,防霉,防蛀。

4、认识的植物:

紫薇(痒痒树)、罗汉柏(叶片背部有白色的气孔带)、扁柏(叶片呈水平状)、侧柏(叶片是侧着的)、伏地龙柏、线柏、黑藻(水生高等植物,断枝繁殖)、金松、午夜地锦(药用)、光棍树、猪笼草、云锦杜鹃、井冈山杜鹃、凌霄花、山樱花、青灰叶下珠、雪球荚蒾、金钱松、青杄、算盘子、十大功劳、婆罗树、金星桧、构骨冬青、皂荚、千手观音、假万寿竹、凹叶厚朴、海通、白接骨、庐山茶杆竹、蛇根草、垂笑君子兰、玉山竹、镜面草、吉祥草、化香树

血水草——药用,具有止痛消炎的功效。

黄山松——常绿乔木,可长至20余米,枝平展,干皮深灰色,裂成不规则的鳞状厚块片,叶二针一束,稍直硬,暗绿色。

马尾松——常绿乔木,叶细长柔软,呈长针形,二针一束生于枝端,形似马尾,针叶较柔细,翠绿色,顶芽棕褐色,叶基具叶鞘,叶边缘有锯齿。

日本冷杉——常绿乔木,高达40米,胸径约2米。树冠幼时为尖塔形,老树则为广卵状圆形。树皮粗糙或裂成鳞片状;叶条形,在幼树或徒长枝上者长2.5-3.5cm,先端成二叉状,在果枝上者长1.5-2cm,先端钝或微凹。叶尖有叶裂,叶片呈螺旋状。因松鼠等好食其种,会常见树下有青色果鳞堆落。

杉木——常绿乔木,树皮褐色,纵裂成长条片,枝条横展,枝稍端下垂。叶尖无叶裂,叶片呈螺旋状生长,叶背中脉两边有白色气孔条。

粗榧——灌木或小乔木,高达12m;树皮灰色或灰褐色,呈薄片状脱落,叶片条状披针形,枝叶繁密耐修剪。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有两条气孔带。种子卵圆形。叶片呈羽状,叶条形,通常直,很少微弯,端渐尖,长2~5cm,宽约3mm,先端有微急尖或渐尖的短尖头,基部近圆或广契形,几无柄,上面绿色,下面气孔带白色,较绿色边带约宽3~4倍。

鹅掌楸——又名马褂木,落叶乔木,一年生枝灰色或灰褐色,叶两侧通常各具一缺口,叶前端平值,叶柄红色,形如马褂。

杜鹃——落叶或半常绿灌木,叶椭园状卵形至披针形,两面均有褐色硬毛,花玫瑰红色,有深红色斑点,直径约3.5-5cm,2-6朵簇生。

柳杉——常绿乔木,针叶长1厘米左右,前端稍弯曲,螺旋状排列。

东方荚果蕨——根茎直立,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披针形大鳞片。叶簇生,二型;营养叶的叶柄长30-80cm,禾秆色;叶片长椭圆形,长50-80cm,宽25-40cm,顶端渐尖,深羽裂,基部不变狭,叶轴和羽轴疏被狭披针形鳞片,二回羽状半裂;羽片长12-22cm,宽2.5-3cm,裂片边缘略具钝齿;侧脉单一。

鸡爪槭——槭树属落叶小乔木或乔木,树冠伞形,姿态雅丽。树皮平滑。小枝红棕色。叶对生,掌状7~9裂,基部截形成心脏形。裂片先端尾状,边缘有不整齐锐齿或重锐齿,嫩叶密生柔毛,老叶平滑无毛。秋日红叶如锦,十分悦目。

南方铁杉——叶多少呈二列,线形,先端有凹缺,上面中脉凹陷,下面有白色气孔带。

交让木——单叶互生而丛生于枝端,常于新叶开放时,老叶全部凋落,因有“交让”木之称;矩圆形,厚革质,长15-20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圆楔形,全缘,上面有光泽,下面蓝白色,中脉带红色;叶柄粗壮,长3-4厘米,平滑,红色。

日本扁柏——常绿乔木,鳞叶前端饨,原产日本,现在庐山海拔1000米以上有人工纯林。

云片柏——树冠窄塔形,小枝片先端圆钝,片片如云生鳞叶的小枝薄片状,有规则地紧密排列,侧生薄片小枝盖住顶生片状小枝,如层层云状。

四照花——落叶小乔木,单叶对生,叶椭园状卵形,表面暗绿色,背绿,白色,两面有短毛,花小,成密集球形头状花序,总苞片4枚,大形,白色,花瓣状。

三尖杉——常绿乔木,树皮红褐色或褐色,片状开裂。叶螺旋状着生,基部扭转排成二列状,近水平展开,披针状条形,常略弯曲,长约5—8厘米,宽3—4毫米,约由中部向上渐狭,先端有渐尖的长尖头,基部楔形,上面亮绿色,

中脉隆起,下面有白色气孔带,中脉明显。

红豆杉——小枝秋天变成黄绿色或淡红褐色,叶条形,雌雄异株,种子扁圆形。属浅根植物,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高30m,干径达1m。叶螺旋状互生,基部扭转为二列,条形略微弯曲,长1~2.5cm,宽2~2.5mm,叶缘微反曲,叶端渐尖,叶背有2条宽黄绿色或灰绿色气孔带,中脉上密生有细小凸点,叶缘绿带极窄。

珙桐——又称鸽子树,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树皮呈不规则薄片脱落。单叶互生,在短枝上簇生,叶纸质,宽卵形或近心形,先端渐尖,基部心形,边缘粗锯齿,叶柄长4~5厘米。

毛果槭——树皮灰褐色或深灰色,粗糙。小枝圆柱形,粗壮,当年生枝淡紫色,密被疏柔毛,多年生枝深褐色或紫褐色,近于无毛。

四、土壤地理

1、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使庐山沿着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米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北缘,这决定了本区植被土壤垂直带谱的性质;地貌和水文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和发育也起着一定的作用,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的土壤。

2、土壤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

①、气候。气候是影响土壤形成方向和强度的基本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从而又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风化过程、植物生长、微生物活动,以及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不同气候带中水热状况及分配比不同,决定土壤有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过程及其变化。庐山在气候上处于中亚热带的边缘,受东亚季风环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的特色,进而影响着土壤的发生与发育。

②、植被。绿色植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成活体有机质,再以有机生物残体形式聚集于母质表层,推动土壤的形成和演化。庐山在自然植被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植被的分布规律是: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由于植被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并影响到土壤结构以及保湿和保持养分的性能,所以庐山植物的垂直分布特征直接影响到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发育类型与植被类型相适应,形成丘陵平原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

③、地形地貌。地形是影响土壤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通过其他成土因素对土壤起作用。从庐山的地质基础来看,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使庐山沿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400m的山地,奠定了当前庐山土壤垂直地带性的基础。此外,在庐山长期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形成了各种类型多样的地貌形态。这些都是构成了庐山土壤形成的基本条件。由于山地地势高,坡度大,特殊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发育不同的土壤类型。这样就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土壤。例如仰天坪一带,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从而发育成山地沼泽土。

3、主要土壤类型:

庐山的土壤与上述的环境条件相适应,发育成多种多样的土壤类型,其主要类型有:

⑴、地带性土壤:

①、红壤。分布于山麓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石英砂岩等残积坡积物。土壤质地较均匀,且红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很低,土壤呈酸性反应,酸度主要由活性铝引起。

②、黄壤。分布与山麓地形低平的部位(海拔在600m以下),或发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质上,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砂岩、混合岩及第四纪风积物,有机质含量低。

③、山地黄壤。分布于海拔600~800m。由于所处海拔较高,空气湿度大,因此常处于湿润状态,其自然含水量及吸湿水含量均较红壤为高。有机质含量较黄壤高,植被保存较好、盖度较大的山地黄壤,其有机质含量可达6~8%。

④、山地黄棕壤。分布于800~1100m地带,植被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或灌木草木。其粉沙粘粒含量较高,粘粒含量不及山地黄壤明显。这与所处的地形部位较高、气候较冷湿,风化作用较弱有关。山地黄棕壤全剖面呈较强的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较高,甚至底层含量相当于红壤、黄壤表层的含量。

⑤、山地棕壤。分布于1100m以上地带,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坏,目前大部分成为灌丛草类。母质主要为砂岩、板岩的坡积物,局部地区以风积物为主。有机质含量较高,粘粒下移现象不明显。由于山地降水较多,物质有一定的淋溶,土壤呈微酸反应。

⑵、非地带性土壤:

①、山地草甸土。这类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较平缓地段,植被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在生长季节中,土温并不过低,草本植物生长高大而旺盛,不论地表或地下,都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过程旺盛,但由于暖湿的生长季节不长,土壤经常保持湿润,有机质分解缓慢,较深的土层,积聚了大量的有机质,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质层。

②、山地沼泽土。该土类分布于地势平坦、低洼,容易积水之处,其有机质含量较高,粉砂粒含量也较高,粘粒也有一定的含量,心土常年或一年中有一

段时间积水,土壤有机质分解程度较强,呈酸性反应。

五、气候气象

庐山气候温适,夏天凉爽,冬天也不太冷,。节令特色: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庐山气温,根据历年记载:最高只32℃,最低在-16.8℃,全年平均为11.4℃,可见庐山气温适度。以至于四季,按季节平均计算差异也较正常:春季是11.5℃,夏季为22.6℃,秋季则为17.4℃,冬季常在1℃左右。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所以,庐山雨量丰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2天。

1、根据积温确定庐山自然带:

九江06-08三年平均积温

我国个温度带的积温情况:

根据以上表格可知:6288.33在4500~8000℃范围内,所以九江地区属于亚热带,即庐山的基带为亚热带。

2、庐山与九江的气温、降水、湿度、风速、气压、日照时数的对比:

九江与庐山山上2006-2008年平均气压比较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明显看出,九江的气压比庐山山上的气压要高,气压是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递减的,而九江的海拔比庐山要低的多,所以九江的气压总是比庐山的要高。

九江和庐山2006-2008年月总降水量对比

由上表可知:九江、庐山都处于东部季风区,受季风影响比较大,因此夏季降水比冬季降水多。而庐山降水比九江地区要多,主要是受山地地形的影响,庐山东南面面临的是鄱阳湖,水汽可沿着山地向上爬升,形成降水,而位于庐山西北面的九江则成了雨影区,降水变少。

九江和庐山2006-2008年月平均风速对比

由上表可知:庐山的风速比九江的大得多。这是由于庐山为块状隆起山地,山上摩擦力比平原小,气流沿陡坡山地抬升,山地上部流线密集,风速也相应地增大。长江中下游处于我国亚热带气候与温带气候的过渡带,南北强气流频繁到达。春末夏初,长江中下游暖湿气流异常活跃,庐山的地形引起空气强烈不稳定,因不稳定的暖空气活动所引起的大风远比冷空气活动产生的大风为强烈。

九江和庐山2006-2008年月日照时数对比

由以上表格可知,总体上来说庐山上的日照时数比九江地区的要多,而在八月时九江却比庐山多。因为庐山的海拔高,空气较平原地区稀薄,因而接收太阳辐射的时间长。而在8月份时,九江地区进入伏旱天气,云量、降水量都非常少,因而太阳照射时间比庐山上长。

九江与庐山2006-2008年度月平均相对湿度对比(%)

由图可以看出,九江和庐山基本上都是在夏季几个月中湿度比较,而且庐山山上的相对湿度总体上来说,要比九江的相对湿度大。

分析原因:庐山山上的相对湿度比九江的相对湿度大,主要是因为山上的海拔高,温度相对要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要小,所以相对湿度也大。还有它们夏季几个月中相对湿度较大,主要是因为夏季我国主要是吹东南季风,受从海上吹来的暖湿气流影响较大,而且庐山西南面便是鄱阳湖,我们在庐山实习时,在大月山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它西面的山水汽不断顺着山地爬升的现象,而且在五老峰我们都能很清楚的感受到从东南方向吹来的水汽,五老峰上的湿度达到96%,将近100%。

九江和庐山2006-2008年月均温对比

从表格可以看出,九江地区的气温比庐山上的气温要高5-7℃,由于大气热量都来自地面,海拔越高,离地面越远,受地面影响越低,接受热量更少,所以气温便越低!

3、庐山小气候分析:

(1)山地气候:庐山平均海拔1000m左右,从山麓到山顶,随山地海拔高度增大,各气候要素垂直变化明显,形成在东亚季风气候下控制,由600-800m以下中亚热带,,渐变成900-1100m以下山地暖温带气候,900-1100m以上山地温带气候,三个不同气候带组成的山地垂直气候带谱。山地气候,主要表现在辐射、气温、降水、云雾、湿度、风等气候要素,随山地海拔高度的变化。

(2)谷地气候:庐山山地中的谷地,受周围山地的阻挡,谷内气流很难与其上自然大气交换,因此谷内气温较同海拔其他地方高,晚上冷空气下滑,气温又较同海拔其他地方低,谷地气温日变化、日较差大。例如,在黄龙寺一带本应为山地暖温带,却形成了中亚热带气候,黄龙寺小气候是由于特殊地形造成,黄龙寺谷地是东北——西南走向,北面地势较高挡住南下的较冷的气流,南面地势较低,有利于南面暖湿的气流进入,这样使得黄龙寺孤独气候比同一海拔高度地区的气候要暖湿些。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习,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习地区自然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杭州地区 时间:XX年8月27日—XX年9月2日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____(省、市、区、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地区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 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更添人类文化(特别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响之叠加。由于以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____(省、市、区、县)域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峨眉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峨眉山——自然地理实 习报告

目录 第一章实习区概况 (3) 1.1 峨眉山简介 (3) 1.2 峨眉山地质 (5) 1.3 峨眉山地貌 (14) 1.4 峨眉山气候 (15) 1.5 峨眉山水文 (17) 1.6 峨眉山动物资源概况 (18) 第二章实习目的及要求 (18) 2.1 实习目的 (18) 2.2 实习要求 (19) 第三章实习路线、时间、地点、组织单位 (19) 3.1实习路线 (19) 3.2实习时间 (19) 3.3实习地点 (19) 3.4组织单位 (19) 第四章实习内容 (20) 4.1 峨眉山植物 (20) 4.2峨眉山土壤 (23)

第一章实习区概况 1.1 峨眉山简介 峨眉山区是我们此次野外实习的重点,主要为大峨山,重点识别该区所出露的各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划分地层和判断褶曲、断层等构造,认识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形态。 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主峰为金顶。最高峰万佛项,海拔3099m。相对高差近2600m。面积154km2,外围保护区域面积为469km2。地理坐标为103°20′E,29°30′N,地处长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是长江上游唯一的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之地,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古时称作蒙山、牙门山,被誉为“震旦第一山”。 长久以来,峨眉山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神话般的佛教胜迹而闻名于世,故有“峨眉天下秀”之美称。峨眉山,距成都160公里,面积115平方公里,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的总称。因大峨山、二峨山远望相对如娥眉,故称峨眉山。 英语E-mei, Mount 亦作Mount Emei。峨眉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举世闻名的普贤菩萨道场。主峰3099米,高出成都平原2,500~2,600米。为褶皱断块山地,断裂处河谷深切。一线天、舍身崖

《庐山的云雾》阅读答案

《庐山的云雾》阅读答案 庐山云雾,天下闻名。初次上庐山,便在雾中行。车在山间盘旋,路沿山势蜿蜒。城市的炎热、喧嚣,统统被甩在车后。迎接我们的是:满山的绿,凉爽的风,还有守在半山、频频招手的白云。我闭上眼睛,任由身体随着车子摇晃、颠簸,嗅着混杂一点汽油味的山野气息,进入半梦半醒状态。猛一睁眼,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 原来,那半山上的云,已成了身旁弥漫的雾。到底哪儿是云,哪儿是雾,谁也分不清了。就这么穿云破雾行到了住处。住处在半山坡,有小溪在旁边潺潺流过。傍着小溪,一条石阶小径通到山下。周围苍翠的松林,笼着轻柔的白纱。里面隐隐地隆隆作响,似有仙人在作法,远远听来,像是有犬雨倾盆一般。于悬戎好奇地走入松林。雾气罩在身上,湿湿的。偶尔有几滴水珠从树上落下,却分明没有下雨。以前听过“松涛”这个词,在此亲身体验,原来不仅是”形似”,也是“声似”。如果说,溪流“哗哗”声有如“小弦切切如私语”,那么,这雾罩松涛的隆隆声真是“大弦嘈嘈蜘急雨”了。 * 有声,古时就有记载,其成因至今尚不明。有种说法是认为“风作鬼”,使雾中水汽在树叶阊激荡出声,可我感受了雾的抚摸,却并没有觉得有风的吹拂。这耐人寻味的自然之谜更为庐山云雾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 著称于世,不仅因为它四季常有,扑朔迷离,更由于它形态万千,瞬息万变。雾起时,那蓝天、绿树、红屋顶、

青石壁,全部脏脏腑俄,半逐半露,犹如画家信手涂抹出的斑斑色决,又像梦境中随意组合的点点断片。 奇峰秀岭一时变得虚无鳔缈,若有若无。 而雾散后,天高气爽,阳光明媚。群峰傲然挺立。枯岭上,白色铁皮屋顶银光闪耀。山谷下,阡陌交通,良田美宅,尽收眼底。身处望江亭,更可见天际阃横着一线苍茫水色,那便是长江了。 * 四时常有。正是夏日旅游旺季,我在山上小住几日,已为 * 的多姿多彩所折服。若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时候。雾天更为多见。那时,云掩雾锁的庐山又该有怎样的神韵呀。 阅读题及答案 (1)作者“ * 中行”是在什么季节?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表明季节的语句。 答案:夏季。“城市的炎热、喧嚣,统统被甩在车后。”“正是夏日旅游旺季。” (2)“猛一睁眼,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一句中“恍然”的意思是什么? 答案:(仿佛) (3)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回答什么叫“松涛”? 答案:“苍翠的松林,笼着轻柔的白纱”,其间隆隆响声就是“松涛”。 (4)用括号在文中标出与“这雾罩松涛的隆隆声真是‘大弦嘈嘈如急雨”’一句相照应的语句。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地貌学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桥龙宫格凸河考察时间:10月28日——31日考察目的和要求: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2,使学生学习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考察内容;(一),区域地貌观测实习1,认识安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2,通过对地形图地貌的判读,观察安顺地貌的分布规律。3,认识地貌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4,初步分析地貌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二),北盘江河流地貌观测实习1,观测河流侵蚀地貌特征。2,观测河流阶地地貌特征。3,观测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4,观测河流干流交汇处的地貌特征。(三),喀斯特地貌观测实习1,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 1 / 6

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目录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大学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的相关实习报告例文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由小编推荐给大家参考阅读! 一、实习目的 1.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 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 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 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

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

南京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目录 前言 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方法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 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地质地貌 一、南京地区地质地貌简介 二、典型的地质地貌地区 第三章土壤地理 一、实习地点 二、实习目的内容 三、实验工具 四、实验步骤 五、黄棕壤概述 第四章植物地理 一、实习地点 二、实习目的 三、实习区域气候条件 四、本区与山东地区的植物群落比较 五、主要植物 第五章水文学 一、长江 二、玄武湖 结束语 前言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大纲中有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一,观察与实践是学习、研究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物地理学等的重要方法,因此,野外实习对于自然地理学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目的分为四个方面: 首先,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第三,发现问题,培养并激发兴趣点,培养科学家探索精神。 第四,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为将来相关专业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实习方法

1.?踏勘法。通过对实习地线路的观察和资料分析,了解地质地貌的总体特征。 2.?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地图法。利用已有的地形图资料,填注调查区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专业分析。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实习课程包括本科期间学习的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矿物和岩石的识别,地质地貌类型与构造岩石的关系、了解地层分布、火山活动及其产物的特点、河流与地貌形成、生物分布与地理特征间的关系、不同的土壤类型与母岩间的关系等。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 根据地理与旅游学院实习课程计划,本次本科二年级综合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安排在11月下旬进行。根据实习内容、实习条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实习地选为南京及周边地区,主要实习地点根据实习内容,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具体实习线路。 实习出发前两天:开准备动员会;实习前室内辅导,进行野外实习的准备工作。第一天:早晨乘客车从日照至南京,途中观察沿线景观变化。下午到达南京前观察六合瓜埠火山。 第二天:南京汤山—孔山—棒槌山—湖山—大石碑—国家地质公园 第三天: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 第四天:小茅山及中山垭口—中山陵 第五天:燕子矶—玄武湖 第六天:地质博物馆 第七天:返校 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这次南京野外综合实习,地质地貌部分是在学完《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习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包含对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认识底层剖面,识别主要的化石,判识基本的褶皱和断裂构造,了解重要的内外动力地质现象,使书本知识更好地和实际相结合。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判读地形图,在地形图上定点,使用地质罗盘测量产状,记录地质现象、地质示意削面图、地质素描图,采集和编录标本以及编写地质报告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和技能受到初步训练。通过实习,使学生对地质工作的性质与内容有所了解,开阔眼界,培养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巩固专业思想,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野外实习是地质地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靠教师讲解,更要靠学生刻苦学习,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 江苏省苏州市与南京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1度14分—32度37分、东经118度22分—119度14分。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为江苏省会,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景色优美是我国着名的风景旅城市,地理优越,风景佳丽,有国家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经济核心区——长江三角洲、宁镇丘陵小区、江淮平原,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资源充足,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指导 前言 自然地理是地理科学系地理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施自然地理实践环节不仅可以巩固、增加自然地理知识,印证课堂、书本理论,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技能和野外调查研究方法,而且为今后地理教学、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环境调研等积累深厚的知识储备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一般方法 一、目的要求 1.建立认识、掌握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一般思路 2.初步掌握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类型判断的方法 3.初步掌握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的观察调查方法 4.能够对观察到的地理事物进行成因分析 5.学会运用和绘制有关地理图表 6.写出有一定见地的实习报告 二、基本内容、方式与阶段 (一)基本内容 本实习对应的课程为自然地理学、地质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等,以各部门自然地理要素(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的调查、自然地理综合现象的考察、各要素相互关系的认识为主要内容。 (二)主要方式 集中时段,长途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自然地理相关课程基本完成以后,约两周时间。主要方式有两种: 基地模式:即选择自然地理现象比较典型、研究比较深入、资料比较齐全的地区。经

过长期建设积累,年复一年安排学生在此实习。在基地中,选择成熟的线路和典型剖面进行比较细致的考察分析。 点线模式: 南京晓庄学院地理科学学院经十多年的摸索、试验,在自然地理的野外实习中,已形成了一整套点、线、面相结合,沿途考察地理环境的实习模式。即:根据自然地理教学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安排设计野外实践教学。根据需要与可能,安排实习区域,进一步选择高效,经济、实用的路线,确定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实施具体考察。同时沿途考察地理环境,随时随地开展教学。野外实习的区域、实习路线、考察点不是长期固定不变,而是根据情况变化和课程需要加以选择设计。实施全过程野外教学:收集资料、课堂简介实习区与实习内容、沿途讲解介绍、途中地理现象(随时停车)的考察分析、实习区域专题自然地理要素的考察调研、定点自然地理要素考察分析、室内资料整理、撰写野外实习报告。 其实习点、线的选择原则: 1.以南京为中心,400千米左右为半径的实习区域范围。两周的实习日程。 2.以校车为交通工具,根据实习内容确定一线多点。一般不选回头路。 3.实习区域和考察点的选择一般应有:一条河流及两岸:流水地貌;一个溶洞:喀斯特地貌;一个水库或湖泊:水文;一座千米高山:反映垂直带;一片山地:土壤、植被调查,地质地貌考察 4.师生食宿行随遇而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三)主要阶段 地学的野外考察工作根据时间的顺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野外考察阶段、总结阶段。 1.准备阶段:野外实习必须经过必要的准备,具体包括: ⑴实习计划准备 根据教学计划,确定实习班级,实习科目,实习指导教师,和有关工作人员;确定实

小学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原文、教案及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庐山的云雾》原文、教案及练 习题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生字词: 秀丽、幽谷、云雾、漫步、腾云驾雾、飘飘欲仙、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重点句子: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流连忘返”、“飘飘欲仙”、“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流连忘返”、“秀丽”造句。 3、继续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

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 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 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 增添、姿态、遮挡 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 第一节: 这小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 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 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 第二节: 绒帽、缠绕、 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请同学来帮帮忙。 弥漫:(雾气)布满、充满。 缠绕:环绕。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乐山—峨眉山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阿坝师专人文社科系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项目:乐山—峨眉山地理野外综合实习 专业:地理教育 年级:2010级 学号: 20102385 姓名:吴丽 实习地点:乐山、峨眉山 实习时间:2012年5月 30日—6月1日

本次野外实习主要区域是在乐山、峨眉山进行,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实习,是一次全面综合的野外实习,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完成自然地理各课程全部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目的是获得各自然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深化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以后进行教学工作、开展课外活动、适当进行职业教育准备,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教育。 本次实习着重进行区域地理综合研究学习,结合所学的相关地理知识,通过对乐山、峨眉山的地理研究,整体观察、感知和分析该区域人文地理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探讨区域人文景观形成机制和人地关系,从而在掌握综合分析研究区域地理问题方法的同时,培养观察分析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对地理各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习成果 1、乐山、峨眉山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乐山市位于四川省中南部,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中下游,地处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的过渡地带,总体趋势西南高,东北低,高差悬殊大。峨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主峰金顶的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峨眉山发脉于 2

昆仑山的北岭,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雄秀西南。 (2)地质背景:乐山地质结构较为复杂,蕴藏着钙芒硝、磷矿等多种矿产资源。地域范围相对较小,但自然生态条件多种多样,浓缩了蜀山岷水秀丽景色。峨眉山保存了从前寒武纪以来比较完整的沉积地层,为研究地壳及生物演进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地质史料:岩浆侵入与喷溢所产生的侵入岩与火山岩,为研究上地幔的深部作用过程、岩石圈的拉张破裂、地壳的动定转化提供了典型的实例。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所产生的复杂的地壳构造变形,又为研究地壳的表层构造,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这里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珍稀濒危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森林覆盖率达87%。 (3)地貌特征:乐山市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48%左右;丘陵占38%左右;平原占14%左右。峨眉山由于山顶上是一大片古生代喷出的玄武岩,其下岩层受到保护而得以保持高度,又因山中内部“瀑流切割强烈”,进而形成了高2000米以上的“峡谷奇峰地形”。登山沿途地形因地层之分而多貌并存。 (4)气候环境:乐山因地域处在北纬29度附近,全市属中亚热带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受季风影响和地形的抬升作用,气候湿润,雨量丰沛,水热同季,无霜期长,农业气候条件优越。 3

2021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第1节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课时分层作业含解析中图版必修一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个野外考查小组到西藏考察藏羚羊生存状况。据此回答1~2题。 1.野外考查小组不需准备的仪器设备有( ) A.望远镜B.罗盘仪 C.照相机D.汽车 2.野外考查小组需准备的装备有( ) ①防晒霜②羽绒服③雨衣④救生衣⑤救生圈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③④⑤D.①④⑤ 1.D 2.A [第1题,汽车属于交通工具,不属于仪器设备。第2题,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太阳辐射强,天气多变,因此需要准备防晒霜、羽绒服和雨衣等装备。] 3.晚上在野外迷路,可利用辨别方向的一组是( ) ①罗盘②太阳③树木的年轮④北极星⑤手表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②⑤D.①③④ D [晚上在野外辨别方向可利用北极星、树木年轮和罗盘,因晚上没有太阳,无法用太阳作为参照物,手表定向也不能用。] 4.依据房屋朝向可辨别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北半球房屋一般坐北朝南,南半球一般坐南朝北 ②北极点房屋门窗朝南,南极点房屋门窗朝北 ③城市比乡村的房屋朝向更有利于反映光照情况 ④城市中房屋多沿街道分布,目的是充分利用太阳光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A [为了获得更多的太阳光照,北半球由于太阳一般位于南部天空,房屋多坐北朝南;南半球由于太阳一般位于北部天空,房屋多坐南朝北。与城市相比,乡村对自然的依赖性更强,房屋朝向更能反映光照情况;城市房屋多沿街道分布,主要是为了获得更为便利的交通条件。] 下图为我国某中学生研学绘制的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与图中虚线所表示的分界线相吻合的地理事物是( ) A.分水岭B.山谷 C.河流D.纬线 6.有关图中区域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图示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较少 B.图示地貌为河口三角洲 C.M地区的耕地,有可能出现明显的盐碱化 D.绿洲所处地形为冲积扇 5.A 6.B [第5题,图中河流支流从虚线处流下后,在山下形成冲积扇,可判断为分水岭。第6题,河口三角洲出现在河流入海口或入湖口。] 植物的生长具有趋光性,光照条件较好的一侧生长较好。下图为某同学在我国西北某地旅游时所拍摄的一张照片。完成7~8题。 7.拍摄者位于树的( ) A.东方B.西方 C.南方D.北方 8.拍摄时,该地的地方时可能是( ) A.4:00 B.9:30 C.16:30 D.19:00 7.B 8.B [第7题,读图可知,光照好的一侧是阳面,生长较好。图为我国西北地区,阳面是南面,所以拍摄者位于树的西方。第8题,由上题可知,图中树影朝向西北,说明太阳位于东南部天空,属于上午,该地的地方时可能是9:30。] 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从5月3日开始进入了为期3周(5月3日—22日)的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周,本次实习分为校内准备阶段、野外实习阶段和校内考核总结阶段。实习区主要有潮汕实习区、厦门实习区、湄洲湾实习区和泉州专题调研实习区。 本次野外实习方法主要是在指导教师的现场讲解下对野外实习区进行考察,实习区域路线考察与定点专题调查研究相结合,区域专题实习与不同区域同类专题的比较研究相结合。在分配到的小组专题调研——“泉州中心城区交通”中,以教师指导调研线索为辅,小组自行调研为主,通过小组成员的配合、研究,对泉州中心城区的交通,即四纵八横进行交通道路系统、道路布局、节点、停车场、公交停靠站、交通问题等方面的调研。 1、潮汕实习区 5月5日在潮州参观了开元寺泰佛殿、韩文公祠、广济桥。开元寺泰佛殿属于南传佛教,其建筑是泰式建筑,金、白为主色,三角形、大坡度的屋顶,鱼鳞片状、墨绿和黄色的瓦片。孔雀头麒麟身的吉祥物别有特色。整个泰佛殿的结构为T字形。韩文公祠位于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韩愈被贬至此后整治了当地的水患和鳄鱼之灾,对于当地而言功不在禹下,因此当地人民特地建立了该祠庙来歌颂他。广济桥,又名湘子桥,横卧在韩江上,是世界上第一座开启式大桥,是中国四大名桥之一。并且其桥墩之上的亭阁,受中元文化影响,又融合潮州地方风格,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的闽南文化特色,如具有燕尾翼,却是灰砖灰瓦。韩江江阔水深,具有航运价值。 5月6日上午途径国家跳水训练基地,到达位于汕头湾南侧的千佛塔和白花尖大庙进行考察。千佛塔共有7层,呈四方形,每面铸有大小佛像250个,四面合计为一千佛,故名千佛塔。白花尖大庙,分三进,一天井,第二进是拜亭,第三进是主殿。该庙属于道教,但却有属于佛教的双龙戏珠,燕尾翼的部分也是具有闽南特色。 下午和晚上以公园和广场为线索参观了汕头人民广场、滨海公园、时代广场、中山公园和潮州人民广场。广场是城市的名片,是市民表达政策需求的地点。广场的类型有市政广场、商业广场、站场广场、文化广场、体育广场和综合性广场。其选址也有不同的特色,如被称为城市心脏的市政广场通常选址在城市的几何中心或中轴线或重要区域。广场的设计主要是硬化面积必须大,有中心公园、绿地。广场前段是人民活动、集会的场所,后段则是休闲空间。例如汕头的人民广场,主要是以植物配置为主,楼亭阁较少,硬化空间不足,并且无地下空间。而时代广场却不时代,主要功能是乘凉乘风,广场以草地为主,硬化空间少。周边以居住区为主,浪费广场周围的高价值公共空间。汕头中山公园是汕头市现存建园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它四面环水,北面濒临韩江,可以眺望韩江的自然景致,三面是人工河道,用三座桥与市区相连。中山公园地处闹市区又没有闹市的喧嚣。园内水面宽阔,绿树成荫,被称为是汕头的“市肺”,还是汕头新八景之一。潮州人民广场是集市政、休闲、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大众文化中心。人民广场的设计和建造在空间形式上划分了市政广场区(大型集会用)、下沉广场(包括露天舞台)、草坪区、休息区、牌坊街区、运动区、文化区、密林区(包含停车场)等八个区域。广场充分体现了地方风格和历史文化特点。气势磅礴的水幕电影、旱地喷泉、水池音乐喷泉、五彩缤纷的照明灯饰、悠扬悦耳的背景音乐,以及大屏幕电子显示屏,使中心广场增充满了现代感。最后去了北回归线纪念塔,塔身为火箭型,塔基部建筑是天坛式样。 5月7日上午走访了潮州开元寺和牌坊街。潮州开元寺位于老城区,是城区型宗教地,因此面积较小。大雄宝殿为5开间,结构为半封闭式回廊,两侧回廊封闭,建筑风格为闽南式的红砖红瓦。树木、塔较少。与泉州开元寺相比,泉州开元寺中轴长,结构为开放式宽回廊,两侧也是开放式回廊,且有百年榕树。牌坊街是旅游步行街,两侧是两层为主的西洋式

福州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福州地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院系:地理科学系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号:姓名: 指导教师:邓钟、李林、朱高龙、吴炳玉、陈郁青、 王库、郑宇、吴锡麟、李廷旺、杨柳艺 实习目的:了解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四个基本要素。通过野外实习有利于把抽象的理论与真实的形态和过程结合起来,巩固和理解课堂理论知识,初步掌握野外工作观察的一般方法和技能,培养独立思考与工作的能力。 实习时间:2010 年7月2日——2010 年7月16日 实习地点:福州鼓山、长乐漳港 实习内容:观测河流地貌形态特征,河谷横纵剖面的形态特征,冲积物特点,分析其成因。 实习工具:地质罗盘、皮尺、量尺、地质锤、标杆、地形图、记录纸等。 一、区域自然环境与地理概况 福州市别称榕城,是中国福建省的省会,位于福建省东部的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现辖5区2县级市6县,市区人口271万,全市总人口683万,是福建最大的城市。在近现代史上,位列中国最早开放通商的五个城市之中。这里的习俗、文化都自成风格,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 福州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境内有闽江、西湖等河湖。矿产有叶蜡石、花岗岩等。郊区产水稻、甘薯、小麦等;工业以轻工、手工业为主。 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城区位于盆区中央。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其海拔多在600~1000米之间,东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五虎山;北有莲花峰。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地貌类型通常由丘陵到红土台地到沿海平原,花岗岩、流纹岩等火山岩遍布全区。 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概述 (1)气候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全年无霜期326天,年平均气温19.6℃,1月均温10.5℃,7月均温28.7℃,年降雨量900~2100毫米,无霜期326天。风向受地貌影响很大,风速由沿海到山地递减显著,6~9月为台风季节,最大风力可达12级。 (2)水文 1、长乐漳港南澳海滩 (1)波浪作用

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报告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949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Let All Personnel Enhance The Executive Power, Avoid Self- Development And Collective Work Planning Vio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Mode To Form Daily Report To Hand In, Finally Realize The Effect Of Timely Update Progress, Quickly Grasp The Required Situation.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报告通用范本

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报告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报告文件可用于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地貌学 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桥龙宫格凸河

西北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材料

师大学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院系: 专业及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前言 自然地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野外教学实习对本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一次启蒙教育,是以认识为重点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实践过程。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的必要手段。此次考察目的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让我们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的知识。并让我们发现新问题,激发新的研究兴趣和科学探险精神。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使我们了解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 2. 通过实习,学会用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解释地质变迁过程和现象。学习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 3.通过实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GPS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二、实习路线、节点及容安排 1.实习路线及地点: ——(翠华山)——凌(中科院水保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省博物馆、中科院寒旱所、家峡)——(湖)——(丹霞地质公园)——中卫(腾格里沙漠)——(地质博物馆)———— 2.容安排: (1)实习: a.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崩塌地貌、秦岭北坡地质构造、堰塞湖、岩溶洞; b.凌科技城,中科院水保所人工模拟降雨,凌科技博览园; (2)中卫实习: a.腾格里沙漠; b.沙丘地貌形成发育过程; c.绿洲的形成及其变化原因探析; (3)实习: a.丹霞地貌的成因及形成过程; (4)实习: a.湖的形成演变、流域特征及资源概况; b.青藏高原地质、地貌、气候特征;

庐山的云雾阅读答案

个人收集整理-ZQ 庐山云雾,天下闻名. 初次上庐山,便在雾中行. 车在山间盘旋,路沿山势蜿蜒.城市地炎热、喧嚣,统统被甩在车后.迎接我们地是:满山地绿,凉爽地风,还有守在半山、频频招手地白云.我闭上眼睛,任由身体随着车子摇晃、颠簸,嗅着混杂一点汽油味地山野气息,进入半梦半醒状态.猛一睁眼,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原来,那半山上地云,已成了身旁弥漫地雾.到底哪儿是云,哪儿是雾,谁也分不清了. 就这么穿云破雾行到了住处.住处在半山坡,有小溪在旁边潺潺流过.傍着小溪,一条石阶小径通到山下.周围苍翠地松林,笼着轻柔地白纱.里面隐隐地隆隆作响,似有仙人在作法,远远听来,像是有犬雨倾盆一般.于悬戎好奇地走入松林.雾气罩在身上,湿湿地.偶尔有几滴水珠从树上落下,却分明没有下雨.以前听过“松涛”这个词,在此亲身体验,原来不仅是”形似”,也是“声似”.如果说,溪流“哗哗”声有如“小弦切切如私语”,那么,这雾罩松涛地隆隆声真是“大弦嘈嘈蜘急雨”了. 庐山雾有声,古时就有记载,其成因至今尚不明.有种说法是认为“风作鬼”,使雾中水汽在树叶阊激荡出声,可我感受了雾地抚摸,却并没有觉得有风地吹拂.这耐人寻味地自然之谜更为庐山云雾增添了神秘地色彩. 庐山雾著称于世,不仅因为它四季常有,扑朔迷离,更由于它形态万千,瞬息万变.雾起时,那蓝天、绿树、红屋顶、青石壁,全部脏脏腑俄,半逐半露,犹如画家信手涂抹出地斑斑色决,又像梦境中随意组合地点点断片.奇峰秀岭一时变得虚无鳔缈,若有若无.而雾散后,天高气爽,阳光明媚.群峰傲然挺立.枯岭上,白色铁皮屋顶银光闪耀.山谷下,阡陌交通,良田美宅,尽收眼底.身处望江亭,更可见天际阃横着一线苍茫水色,那便是长江了. 庐山雾四时常有.正是夏日旅游旺季,我在山上小住几日,已为庐山雾地多姿多彩所折服.若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地时候.雾天更为多见.那时,云掩雾锁地庐山又该有怎样地神韵呀 ()作者“庐山雾中行”是在什么季节?用横线在文中画出表明季节地语句. 明确:夏季.“城市地炎热、喧嚣,统统被甩在车后.”“正是夏日旅游旺季.” ()“猛一睁眼,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一句中“恍然”地意思是什么? 明确:(仿佛) ()根据第四段地内容,回答什么叫“松涛”? 明确:“苍翠地松林,笼着轻柔地白纱”,其间隆隆响声就是“松涛”. ()用括号在文中标出与“这雾罩松涛地隆隆声真是‘大弦嘈嘈如急雨”’一句相照应地语句. 明确:“远远听来,像是有大雨倾盆一般.” ()庐山雾著称于世地原因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不仅因为它四季常有,扑朔迷离,更由于它形态万千,瞬息万变.” ()请你谈谈对文章最后两句地理解. 明确:作者被庐山雾地多姿多彩所折服,设想若在春季,庐山将更具神韵,赞颂了庐山云雾扑朔迷离,虚无缥缈地神秘景色. 1 / 1

桂林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 系别: **************** 年级专业: **************** 学生姓名: ********** 学号: **************** 实习时间:2011-4-11——2011-4-24 指导老师:**************** **************** 2011 年4月24日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完地质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课程后,组织的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本次实习,要求我们能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我们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和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地理教学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习时间、地点和实习单位 1.实习时间:2010年3月22日——2010年4月4日 2.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等 三、实习过程概述 1、2011-4-11 *** 实习准备:实习动员、安全教育以及收集实习资料。 2、2011-4-12 **市火车站乘车前往桂林,以及安排食宿。 3、2011-4-13 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参观岩溶模型及标本;请专家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2011-4-14 桂林园林植物园考察珍稀植物及亚热带生物群落特征 5、2011-4-15.16 桂林——阳朔漓江沿岸岩溶地貌,观察漓江沿岸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6、2011-4-17 七星岩、芦笛岩考察地下喀斯特地貌和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特征。 7、2011-4-18 月亮山、象鼻山、伏波山考察穿山、孤峰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8、2011-4-19 桂林市郊唐家湾一带观察大型直立倾伏背斜,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 9、2011-4-20 桂林市郊刘家村北渡口观察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河流的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报告

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 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实 习 报 告 曹洪生2012063145 土地资源管理一班

目录 一、报告主题 (3) 二、实习目的 (3) 三、实习时间 (3) 四、实习人员 (4) 五、实习路线 (4) 六、实习区域概况 (4) 一)观音峡地质构造 二)云门镇紫色土 三)涞滩古镇文化景观 四)乡村聚落“空心化”调研 五)缙云山植被演替 七、总结评价 (7)

一、报告主题 —土地资源管理第一次野外实地考察 二、实习目的 野外实习考察是培养我们掌握野外调查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初步的地理科研能力,巩固我们的书上知识。1.掌握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提高野外调查的能力,并通过野外实习加深、加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了解实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地域文化景观的构成与基本特征,深入认识其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3.通过对实习区域自然、人文等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的观察、感知,综合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去发现、认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对地理学各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以后的学习和参加社会经济建设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实习时间 6月1号:1.上午8点在兰花湖出发 2.上午考察观音峡地质构造 3.下午合川地区 4.在缙云山农家乐住宿 6月2号:1.上午考察缙云山植被 2.下午西南大学博物馆 3考察结束返校

四、实习人员 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土地资源管理带队专业教师—王爱民,臧业君等。土地资源管理一,二班全体同学。 本队组长:李爽 本队组员:曹洪生,陈钊,张程晨,邬普芬,黄晓宇 五、实习路线 本次实习区域位于重庆市北部,考察地点主要有5个:北碚嘉陵江小三峡,合川区云门镇紫色土,中国十大古镇之一涞滩古镇,古村落,国家级森林公园缙云山植物园;室内参观点1个:西南大学地质实验室和天文馆。 六、实习区域概况 一)观音峡地质构造 我们首先在嘉陵江边从车上停下来了,观看周围的群山及巍峨的岩石,特别的壮观,老师给我们讲了这些岩石的构造,教我们如何运用罗盘测量岩石的倾角,岩石的走向,以及嘉陵江的两岸的景观,江边构造,水的流向,还讲了观音峡的由来,观音峡在文笔石旁的悬岩高处,有一个古刹,叫观音阁,观音峡由此得名。嘉陵江也是要通过这里形成壮观的景象,江水比较波涛汹涌,与两岸的岩石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思考题—用地质思维分析峡谷的形成:观音峡属于背斜,夹在水土和北碚两个向斜中间。嘉陵江从西北向东南横流过,切岭成峡,遇谷成沱,分别形成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峡:沥鼻峡、温塘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