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学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通俗文学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通俗文学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o 孔庆东

通俗文学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关于通俗文学究竟是不是低俗文学的问题,在当下的学术语境中似乎已无进一步/澄清0的必要)))尽管许多重量级的学者坚持将所有通俗文学统统称为/文化垃圾0。即使这一立场有一天成为共识,也不应将/通俗文学0与/通俗文学研究0混为一谈。垃圾之是否有价值另当别论,但目前困扰全人类的几大重要课题之一就正是垃圾问题)))各种意义上的垃圾。如果承认我们正处在或正在走向一个信息社会,那么根据信息社会的价值规律,一条信息的价值与其可被使用的次数成正比,那么就应该意识到,传统社会的艺术价值规律正越来越不适应于今天,一首不能被两个以上的人读懂的诗歌,其价值只能是零,而梵高的作品正由于能够被翻印到千万件T 恤衫上,原作的标价才得以向天文数字飙进。于是从这个意义上,

我们看到了通俗文学、通俗艺术、通俗文化亮现出迥然不同于已往的深度蕴涵。信息社会的降临之所以由改变景深到彻底颠覆掉固有的文类金字塔,其原因不能不从20世纪以来全球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进程中去追寻访察。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整个人类的视野日益趋同,不同的文明一步步集合到同一幅世界屏幕前按大小个排队。弱肉强食的公理与东方成王败寇的集体无意识一经结合,富国强兵便成为所谓/落后民族0不容瞬目的选择。而富强的样板、途径均已具备,于是,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富强也就是/复制0。

在那些对大众社会持批评态度的人看来,/复制0是一个贬义词。但在事理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复制是生命唯一的奥秘。全

部文明都奠基于DNA伟大的自我复制。复制产生了地火水风宇宙万物,复制可以使生命强大永久,复制当然也可以使一个文明强健更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大程度、或者说所谓/综合国力0,实质上也就是它的复制能力。所以,现代化的实质就是提高和加强复制功率,使全民族达到高度的标准化和一体化。如肩使臂,如臂使指,/组织起来0,/军民团结如一人0,/七亿人民七亿兵0。且不论此中蓄积的二律背反和人类试图摆脱其困境的种种努力,总之是现代化取得了辉煌的胜利,50亿张面孔比巴别塔工程期间要相似不止百倍,不要说死去哪位伟人不会改变这个世界,即使现有的种族灭亡一半,人类的生活方式依然不可阻挡地沿着互连网和连锁店的高速公路前行。这便是现代化/复制的威力,而这一威力的得以建立,通俗文学可以说是厥功甚伟的。

对通俗文学的价值判断之所以存在难以化解的差异和矛盾,有一个容易忽视而又不该忽视的原因是,当人类文明的主流汇向工业化的一统模式后,通俗文学的功能和性质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在传统社会中,通俗文学基本处在一种自发自为状态,无论主观定位或是客观定位,它都是文类金字塔的最下层。它主观上自觉向高等文类看齐,用高等文类的标志和题旨来妆扮自己。如小说的名称叫做/E E传0、/E E记0,向正史靠拢;小说的首尾充斥着叙述者的惩劝说教,以合于主流意识形态;小说中点缀诗文,表示不堕风雅,等等。但这些都掩盖不住通俗文学所传达的民众集体无意识,当这种集体无意识对同等文类所建立的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定的威胁和伤害之时,通俗文学便会遭到相应的镇压。明清两代对禁书的查抄,其严厉程度远远超过今天的/扫黄打非0。这种镇压的结果当然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0,就像农民起义被镇压后,不过是重新调整官民之间的统治系数,即便农民起义成功,农民依然是农民,雅人依然是雅人,只是雅俗之间保持了一种和平共处的张力而已。所以,列宁的关于两种文化的理论是适合于传统社会的通俗文学境况的,传统社会中存在着雅俗两种文化、两种文学,占主导地位的是统治阶级的/高雅0文学,以经史子集为样板文体,占从属地位的是被统治阶级的/通俗0文学,以戏曲小说为代表文体。通俗文学不但被认为而且也自认为是/低俗0文学,尽管它主要传达的是被统治阶级的集体无意识,但其中也往往表现出同/主流话语0千丝万缕的影响。鲁迅说过老百姓是常常拿老爷绅士的思想当成自己的思想的,阿Q对于男女之大防的严正立场就与他对小尼姑的调戏天衣无缝地调和在一起。通俗文学在这样一种/宾语0状态下,恰恰是作为/高雅文学0合法地位的/旁证0而存在,它大量转译/高雅文学0的符码,使自己的神经元充满高雅话语的汁液。这样一种/雅俗体制0保证了传统社会的稳定和一统,尽管通俗文学中跳动着许多对高雅话语的离心因素,)))特别是5红楼梦6、5水浒传6这样的超级巨著)))但总体上仍不过是宣泄,无害于高雅文类的尊严。直到/五#四0时期,林纾反对尊5红楼梦6、5水浒传6为白话文学之圣时,还说:/不知5水浒6中辞吻,多采岳珂之5金陀萃篇6; 5红楼梦6亦不止为一人手笔,作者均博极群书之人。0(5致蔡鹤卿书6)总之在传统社会中,通俗文学是名副其实的既通且俗。其/通俗0性即便经过今天阐释而获得或转变为高雅性,也无改于它们在当时语境下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历史本来面目。5红楼梦6的命运可以极为典型地说明这一道理。

然而随着近代工商业由量到质的发展,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通俗文学也在不知不觉间移动了它的舞台重心。在传统社会中,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有某一种类型的通俗文学占据主导地位,例如明末清初

的才子佳人小说风行达一个世纪以上。而越到近现代,通俗文学越以它的整体而不是某个局部/天天风行0于文明的生活之中。托马斯#英奇编的5美国通俗文化简史6中讲道:/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主要特点在于,通俗读物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没有一种新形式占据统治地位。感伤和家庭小说、宗教书籍、地方色彩的作品、历史小说和非小说、历险记、轰动一时的暴露作品和少数侦探小说,全都赢得了广泛读者。0通俗文学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稀释品,而是精神餐桌上日不可少的大菜。酉阳野史在5新刻续编三国志引6中云:/夫小说者,乃坊间通俗之说,固非国史正纲,无过消遣于长夜永昼,或解闷于烦剧忧愁,以豁一时之情怀耳。0而到了梁启超的笔下,小说成了振兴民族的头等大业。固有的文类金字塔开始倾覆,用康有为的话说:/经史不如八股盛,八股无如小说何。0其实,小说还是小说,是一个民族结构方式的变化需要把/通俗0凸现到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之中。所谓经史与小说之争、文言与白话之争,其实质并不在于抽象的/优劣0之比较,而在于功能之差异。黄遵宪之所以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0,为的是/适用于今,通行于俗0,/欲令天下之农工商贾妇女幼稚,皆能通文字之用0。古代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0的模式改变为/通俗)))启蒙)))现代化)富强)))平天下0的模式。在这一新的模式中,通俗文学显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来看,文艺复兴以后)))在中国是从宋元以后,全球文明就进入了一个/世俗化0阶段,人与人之间获取信息量的差值在减少,以至于很微小的信息处理差异就足以构成社会地位的不同。例如明清两代的讲史小说有一个特殊的文化功能,即系统地向广大俗众传授历史知识。俗众所得到的历史知识一方面是由正史演义而来,受正史观念的导向控制,另一方面又不如正史真实严密,杂有许多野史逸闻和民间想象。但是当整个社会的俗众掌握了这一套/历史0之后,它不但可以产生与正史一样的历史话语功能,而且进一步映照出正史的缝隙和虚矫。历史不再具有神话般的尊贵地位,而是变成社会全体成员均可享有的话语资源。越到后来,对历史知识的专门性掌握就越不具有神秘性,它只能使掌握者成为社会分工中的专家而不是天的代言人。并且,专家的历史观也无权强加于俗众之上,面对层出不穷的/戏说0历史和捧腹大笑的俗众,专家只能徒唤奈何。

中国从宋元开始通俗文学沛然兴盛。但在产生了几大名著之后,主要由于印刷业的不发达,约有两个世纪处于停滞的状况。清初以后,又重新起步。在/开谈不说5红楼梦6,纵然读书也枉然0的时代气氛下,通俗文学虽仍处于自发自为状态,但已为后来的通俗文学现代化做好了张本。胡适在5白话文学史6中说:/水浒红楼梦,已经在社会上养成了白话文学的信用了。0正统诗文总体上走着下坡路,胡适又说:/这一千多年中国文学史是白文文学的末路史,是白话文学的发达史。0/其实革命不过是人力在那自然演进的缓步徐行历程上,有意的加上了一鞭。0胡适所说的那/一鞭0,事实上应该理解为是现代化的使命降临到这个古老国度上空所激起的惊雷。

从晚清的洋务运动发轫,中国步履维艰地踏上了现代化的征程。在文化领域与之相伴的是文学通俗化运动的鼓吹。这些鼓吹的实质并非以通俗化为目的,而是以通俗化为手段,以现代化为目的。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坚船利炮强制下的中西大碰撞,没有一次次屈辱的战败,没有近代新闻报刊业的最初萌芽,那么/高雅话语0仍然要一本正经地稳居于文化中心,通俗文学或者/文学的通俗化0根本就只能是一纸空谈。晚清的文学

史是一部类别错乱、规则迷失的文学史,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雅俗秩序的崩毁。晚清是中国文学的一次巨大转型期,随着帝制的取缔、民国的建立,通俗文学与四万万国民一道,第一次名正言顺地获取了人的资格。此中可以启发人们的一点是,越是一个封闭的、等级森严的社会,文学的类别沟壑越深,通俗文学的社会评分越低,而越是一个开放的、民主平等的社会,文类的差别才越具有美学意义,通俗文学才越能不受先天歧视。

从民国建立的1911年,到文学革命开始的1917年,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通俗文学独踞文坛中心的5年。这是旧的规则礼崩乐坏,新的规则尚未草创的天赐5年。代圣人立言的话语权威突然隐没,而强大的学院知识分子集团还未成气候,主流话语出现了相对的/真空地带0。于是,被压抑了多年的文学自身的意识一时间得到极大的夸张。不用载道,不用启蒙,不用致力于文学以外的任何鹄的,甚至连/为艺术而艺术0的废话都不用说,文学就自顾自地投入到忘我的娱乐中去了。赤裸裸的消费性)))这正是现代/通俗性,通俗文学作为近现代工业社会的精神商品的力量,第一次让人们感到了震惊。一部5玉梨魂6,竟然销售达几十万册,使成千上万的旷男怨女一掬同情伤心之泪。这鲜明地昭示出,复制带来了统一的消费模式。这使人们不得不对复制的内容开始加以严重地注视。通俗文学市场性的暴露使社会像对待其他商品那样为它立法,通俗文学的市场规则一步步完善起来。

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民初5年的通俗文学被冠以/鸳鸯蝴蝶派0的谑称,斥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十里洋场的腐朽没落文学。这观点近年来逐步得到了/平反摘帽0性质的纠正,但事实上所谓鸳蝴)))礼拜六派文学仍然在艺术价值方面受到歧视,其进步性和先锋性远未得到充分揭示和肯定。

鸳蝴派的出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充分体现出了它的现代性。

一、类型齐全。民初5年的通俗文学,虽然以徐枕亚5玉梨魂6、吴双热5孽冤镜6、李定夷5雪

贝玉怨6为代表的哀情小说是其主力,但此外还有沿续晚清传统的社会小说和新兴的黑幕小说,如孙玉声5续海上繁华梦6、李涵秋5广陵潮6、平江不肖生5留东外史6,还有杨尘因5新华春梦记6和叶小凤5古戍寒笳记6为代表的历史小说,另外短篇小说异军突起,结束了三言二拍之后通俗小说史上长篇小说占压倒优势的二百多年的历史。这时的主要短篇作品集有徐枕亚的5枕亚浪墨6、刘铁冷的5铁冷碎墨6、程善之的5小说丛刊6等。多种类型并存,构成了一个比较成熟、比较丰富的市场,作品不靠类型取胜,而依靠自身的质量和/时尚0来竞争,这样的生存姿态无疑是/现代性0的。

二、文学宗旨的变化。鸳蝴派的文学观念已然从晚清的工具论脱离出来,他们淡化文学的功利性,相对更注重文学本身。这一点既不符合传统的文以载道思想,更受到/五#四0新文化运动的无情讨伐,斥之为游戏主义的/文娼0、/文妖0、/文丐0。但倘若平心静气思之,游戏、娱乐,何罪之有?文学艺术的最基本功能,恰恰就是游戏和娱乐,其他功能都要附在游戏之翼上才能一同飞翔。游戏娱乐的正当愿望长期受到正统文学的压抑,在民初5年突然得以释放,这恰是鸳蝴派作品大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加强娱乐性,是现代社会对文学艺术的时代要求,因为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问题之一就是,人的精神日趋紧张枯燥,需要高密度的精神滋补液予以润泽和缓释,所以娱乐性的突出正是吻合了时代转变的风气的。另一方面,注重游戏娱乐的文学基本功能,有助于提高文学创作的技巧,使作家尊重作者的期待视野,从而产生艺术上的精品。今天看来,早

期鸳蝴派的作品不但在思想境界上并不低下反动,更在文笔技巧上煞费苦心、颇有可观之处。即以哀情小说而论,一方面很深地触动了封建婚姻问题,但又不是以小说当作反封建的宣传工具,而是紧张精致深婉地如实描绘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和哀痛心理,这既是对生活的忠实,也是对艺术的忠实。另一方面,哀情小说把爱情上升到价值的最高点,为了爱情不但可以压抑欲念,而且可以献出生命,这正是现代社会的爱情观。尽管总的说来,民初小说还带有一定的从传统社会中挣扎出来的过渡性,但它们决不是倒退的,而是通俗文学走向现代化的第一声鸣啼。

三、技巧的革新探索。鸳蝴派小说走的不再是三言二拍或红楼水浒的老路,而是广泛采用和实验西洋小说技巧,为下一阶段的通俗小说和/五#四0新文学都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在中短篇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生活横断面的裁取0,这种实验到了/五#四0时期,被新文学小说水到渠成地据为己有了。至于倒叙、插叙、补叙和人称变换等新式手法,运用相当普遍,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小说叙事模式已经进入了现代化的门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起的侦探小说,这是完全有别于中国传统的公案小说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它带来的尊重法律、尊重科学的精神,彻底否定了微服私访、大堂动刑、冤魂托梦的模式,创造了一个现代经济社会的想象图景。而侦探小说所特有的布局手法和信息控制技巧,大大开启了作家的创作智慧。侦探小说是西方通俗小说的主力类型,它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不仅限于通俗小说,而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技巧性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技术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和推陈出新,使通俗文学和其他物质产品一道走向现代化。

四、充分商业化。通俗小说在古代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化特征,书商们通过刊刻风行的小说牟利。晚清民初以后,通俗文学与现代新闻、出版、印刷业结合起来,出现了专以写作谋生的职业作家,他们因职业的要求,更加注重读者反应,并由此而导致批量复制与摹仿,这便进一步促进了类型化的发展。商业化气息强烈的通俗文学表面上似乎只关心自己的销量,实则润物细无声地参与到整个社会的运行体制中。它与读者建立和保持了方便快捷的信息反馈联系,既传达又诱导广大俗众的心声,它通过自己的/名牌战略0把一整套审美模式和思维模式推向社会,潜移默化地推动着全体消费者的/现代化0。

在鸳鸯蝴蝶派如鱼得水的民国初年,正是中国的民族工业迅速繁荣的/黄金时代0。一方面是兵荒马乱,军阀连年混战,天灾人祸频仍,另一方面却物价低廉、供大于求。政府机关发不出薪水,军政要员却一掷千金,国家能够养活那么多的兵,支撑那么多的大小战役。这意味着现代通俗文学与这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样,勃然而起,却仍然处于乏序状态。正在这时,兴起了声势浩大的/五#四0新文化运动。这是一个理论先行、批判为纲的运动。新文化先驱们对鸳蝴派的口诛笔伐人们耳熟能详。从今天的角度看来,/五#四0新文化运动带有相当的/反现代0意味。这里的所谓/反现代0不是说/封建0、/保守0、/落后0,而是/超前0、/先锋0,/五#四0新文化运动对礼拜六派的批判,主要锋芒即是指向它的商业化和娱乐化,而这正是现代工业社会的特征。鸳蝴派文学对传统社会持否定态度,对现代社会持合作态度,它推崇一夫一妻制,赞美现代爱情,相信法制和劳动致富,欣赏个人奋斗,不反对劳资关系,趣味上靠近小市民、小家庭、小知识分子。而/五#四0新文学不但否定古代封建社会,而且否定现代/金钱0,它冷静地站在历史河道之岸,敏锐地洞察出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弊端,所以它提倡个性解放,却不沉迷于爱情的甜蜜,反对劳资间

的雇佣剥削关系,多写个人奋斗的悲剧与幻灭,斥责法律的虚伪,最重要的,它揭露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摧残,要求挣脱一切束缚人类美好天性的枷锁,从而具有一份执著的理想激情。这是/五#四0新文学与西方各种流派的先锋文学相通之处,也即是它对现代化的超越之处。作为现代社会中的/异己因素0,/五#四0新文学实质上是新的/雅文学0,这与它的初衷)))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存在着相当大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新文学后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通俗文学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曲折起伏,也发生了白云苍狗的嬗变。

经受新文学的猛烈打击后,现代通俗文学调整了自己的姿态,根据新的市场格局采取对策。首先利用与报刊业情同手足的利益关系,在长篇小说连载和轻松专栏方面保持住自己的阵地。以张恨水5春明外史6、5金粉世家6为代表的鸿篇巨制,一方面在/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0的气魄上开新文学同类作品之先声,同时使广大读者对现代社会的种种不满得到如意的宣泄。其次,通俗文学大力使自己的产品类型化,特别是在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两个领域大树特树自己的特长,从而使新文学无可奈何。

在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中,武侠小说成为不可或缺的主力军是一个颇有意趣的现象。从笼统的文化意义上讲,武侠小说是/反现代0的。这里的/反现代0并不是新文学阵管所攻击的/封建的小市民的文艺0,而是应该理解为通俗文学内部对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质疑和保留。现代化进程依照卓别林的影片5摩登时代6的图解,就是消灭英雄、消灭偶然性、直到消灭一切/个人0。所以西方的侦探小说保留了大众对英雄、对偶然性、对/个人0的留恋和渴望。这个角色在中国则主要由武侠小说来扮演,这是由中西历史文化结构的差异所决定的。武侠小说建立了一个似乎存在过的虚拟空间,这符合中国人的崇古心理。武侠小说中简单的人物关系、超越现实可能性的处世态度和方法,给了生活在现代社会的读者以精神上的绝大的自由感。有些学者奇怪为什么在冷兵器时代武侠小说的人物武功平平,而到了原子弹时代武侠小说的人物却功高莫测。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古今武师的功夫差别不会超过古今人体的差别,是古今读者的心理需求决定了武侠小说中功夫的/进化0。种种神武奇功正是表达了全体社会成员潜意识中对现代化的不满和厌弃。这种/反现代0的情绪在通俗文学中是曲折隐晦地表达的,与它适应现代、乐于现代的明确表达在总体上是互补合拍的。武侠小说对人体自身功能的推崇和想象,最有力地呼喊出对现代社会人性全方位萎缩的反抗。那些至今仍在不分青红皂白地批判武侠小说是荒诞不稽的封建糟粕的学者和伪学者们,实在是不但不读书,并且连脑筋也不肯多动一动的。

到30年代,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已经奠定了初步的格局,建设一个现代工业文明国家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而整个现代文学也进入了一个大的繁荣期,其中新文学和通俗文学可说是两翼齐飞,共同交织成一曲现代话语的交响乐。此时,新文学在通俗文学的映照下,发现和反省了自己/反现代0的超前性。新文学的宗旨本是以德赛两先生为旗帜建成标准的现代民主社会,但居于话语中心所产生的先锋惯性使它疏远大众乃至站到大众的对立面,或者说是将大众加速赶入通俗文学的怀抱。事实上,新文学中隐含着别一条与通俗文学不同的现代化途径,即通过/反现代0来加速实现现代化。但当时的新文学并没有关注这一点,而是改变话语姿态,用大众化、民族化来重新赢得市场。而通俗文学一面,也脱尽晚清旧套,不断改头换面,跟上时代步伐。更换产品类型,本是通俗文学所长,因为它的唯一方针就是满足俗众日益变化的精神需求,它始终既不超

前,也不落后,既有数量优势,也不乏一定的精品,加上胸襟坦荡地吸取新文学和外国文学精华,30年代的通俗文学实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如张恨水的5啼笑因缘6,刘云若的5红杏出墙记6,都成为现代言情小说的经典,还珠楼主的5蜀山剑侠传6则成为武侠小说史上空前绝后的百科大典。

抗战时期,禹域三分。沦陷区的/先锋文学0几乎被抽空,通俗文学空前繁盛。国统区的通俗文学主要由张恨水大厦独撑,他此期的二十余部长篇小说,成为大后方销行最广、销量最大的作品。另外以徐言于、无名氏为代表的后期浪漫派,则直接与世界通俗文学接轨,创造出真正现代化的中国通俗文学。所谓/现代化的通俗文学0,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风行于全世界的通俗文学主潮,它们神秘、浪漫、惊险,融许多通俗文学要素为一炉,既有较强的娱乐性,又渗透较深的哲理性和批判性,适合受现代教育成长起来的大众的口味。它们使大众不觉得自己是在阅读通俗文学,甚至作者也不觉得自己是通俗文学作家。如无名氏就认为自己/将来在中国文学界的领导地位是无问题的0(致其兄卜少夫信)。在解放区,则发展出一支贯注着新文学意识的广义的通俗小说。到了40年代末期,现代通俗小说达到了一个辉煌的高峰阶段,既有北派五大家为代表的武侠,)))还珠楼主的神怪,宫白羽的社会反讽,郑证因的硬派技击,王度庐的悲剧侠情,朱贞木的荒蛮新奇,又有多种走向的社会言情)))张恨水、刘云若、秦瘦鸥、王小逸、陈慎言、予且、谭惟翰,既有超越雅俗之上的张爱玲、苏青,又有外雅内俗的徐言于、无名氏和外俗内雅的赵树理、马烽、西戎。中国的通俗小说可以说一只脚已经迈进现代化的门槛了,然而由于政治生活的巨变,通俗小说的航向发生了急转。

50年代开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改变了方针,由一点一滴的民间积累、先民后国,改为集中策划、先国后民。市场机制被极度压缩以至取消,文学也由市场调整彻底变为计划供应。因此五六七十年代的文学既非纯先锋文学,也非纯通俗文学,而是满蓄着纯先锋的现代化使命、又采用通俗文学形式的一种人类文学奇观。通俗文学就寄身在这些严肃文学体内得以延续。如5青春之歌6之于言情小说,5林海雪原6之于武侠小说等等。而在港台新马地区,沿着原来路径继续发展的通俗文学,则与当地经济起飞一道,完成了现代化的航程。80年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重心移到市场经济的轨道,文学也由计划体制逐渐过渡到市场体制,雅俗分野又趋明朗。世纪末的通俗文学所面临的问题是,角色意识尚不够自觉,有时以充当/主流话语0的帮闲为荣,而不知道自己就是这个时代的主流。相对于港台新马地区,大陆的现代化事业还属任重道远,广大俗众心理上的现代化图景还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其中包括对现代化社会中的文学艺术的定性还缺乏起码的认识。这些都导致当前通俗文学总体水平的徘徊不进。通俗文学直接映现着社会心理结构,20世纪通俗文学的每一发展阶段,都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存在着表里互动。对照现代化程度较高国家的通俗文学,我们的差距十分醒目,/入超0额大于任何一种其他商品。缩小这个差距的前景并不是令人乐观的,因为它需要意识形态领域相当复杂的操作,而首先有赖于全体读书界以现代知识分子的立场摆正对通俗文学的认识。

(作者通讯地址:北京大学中文系邮编:100871)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蚌埠六中八(14)班段懿晨(A文)论文摘要:民国时期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大国的激烈矛盾和 斗争不仅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从五大 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化的是与非,体现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曲折道路。 正文: 一、不可逆转的时代 民国时期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大国的激烈矛盾和斗争不仅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国际大环境既可给中国带来积极有利的因素,也可能造成灾难。孙中山早已讲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任何国家和人民都不能背离。于是在这样浩荡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中国也进入了民主革命。 二、踏上现代化的梦与泪 至于现代性观念,则是中国近一百多年来历史发展的主题。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摆脱帝国主义欺凌压迫和甩掉贫穷落后,努力实现现代国家的斗争过程。现代化是民国史时期的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中国人民试图启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在期中所遭遇的种种挫折或失败是永不可磨灭的。作为中国人民艰难追求的独立、自由、民主、统—和富强五大政治选项与我们强烈宣示的反帝、反封建,应该是近代中国历史运动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不断推展和翻新、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人类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起初只靠双腿行走的慢节奏、短距离的交通方式再也 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于是,便诞生了——车。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00年,一个名叫奚仲的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辆车。这种车由两个车轮架起的车轴,带辕的车架,车架附有的用来盛放货物的车箱构成。 最初的车,由人力来推动,即人力车。后来人们开始用牛、马拉车,即畜力车。传说,畜力车是商汤的先祖相土和王亥共同发明的。1839年,英国人麦克米伦发明了蹬踏式脚蹬驱动自行车。自行车灵巧方便,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不断改进,因其独特的、不可被替代的优势,依然被人们沿用至今。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 许多发明家也纷纷把瓦特的发明应用到“自走式车辆”的设计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卡尔本次等人发明了内燃机,告别了适用笨重的蒸汽机的历史,并将其用在了汽车上。从此,汽车变为现实。现在,汽车已经遍布各个城市,“有车”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科学家也从未停止对汽车进行改进,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三、辛亥革命的功与过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共同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我们分析一切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要观察它是否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完成了,就是胜利的革命;反之,则为失败。历史赋予辛亥革命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腐败统治;一是建立民主共和国。考察辛亥革命,这两项任务都完成了。至于当时深刻存在的更为复杂的社会改造任务,绝非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或革命党人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辛亥革命后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封建残留以及妄想复辟倒退的势力,这在任何一个翻天覆地改变国家民族历史命运的大革命面前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对比一下l949年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政治、社会、思想领域中存在的大量旧传统遗留,已经走过了几十年,改革任务尚要深化,从中就不难理解辛亥革命胜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就不会过分地苛求革命的先行者们了。

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曲折中进行的原因探索

中国近代化历程在曲折中进行的原因探索 观看我中华历史,发现我们的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是在曲折中进行的,经过查看历史名家的论作,查看相关的资料,究其原因,感觉主要的也就下面几点。 中国的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之前几乎没有和世界进行技术、文化、贸易的沟通,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政府签订了卖权辱国的条约从此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而此时的封建统治者者还没有认识的改革和近代化已经势在必行了,依然以天朝帝国自居,没有清政府的最高层支持的变革是不会成功的,当时的封建势力很顽固,只是取得了一点点的成就,甲午战争把这一切都毁灭了,留的只是后人的反思,和很多的爱国志士的苦思,没有很好的办法,后来又经历很多战争签订了很多的条约,直到《辛丑条约》之后才想着改革,此时已经晚了,1840年到1900年的这段时间里面,清政府外忧内患,耗尽了帝国的元气,此时的所谓的改革只是帝国灭亡之前的垂死挣扎,虽然有很多的改革是好的也引进来了很多的先进技术,但是此时的清政府手中也没有多少的权利了,主要的大权在地方的“省长”手里。中央政府已经奄奄一息了。 辛亥革命算是压死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吧。而从此以后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开始袁世凯活着的时间,地方的大员还听从他的调遣安排吧,此时外国的势力在中国很强大而袁世凯也没有能力驱除外国势力,但是袁世凯为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不能的埋没的时间,可是后来由于孙中山领导的起义也好叛乱也好,使袁世凯的政治地位的受到了威胁,所以改革和近代化的进程被迫减缓,袁世凯死了,而孙中山没有实力统治中国所以袁世凯死了,后来一直都是袁世凯的收下大将在统治中国,不是他们腐败不改革,只是没有改革的政治条件,他们整天都是在争权夺势勾心斗角,一不小心就会被弄死,还哪有心情改革,有的贵居总统但是没有军权,说话也没有分量,所以说改革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也是白搭的。后来孙中山建立了中国国民党和黄埔军校,他没有统一中国,蒋介石统一了中国,这个统一也只是形式上的,因地方势力还依然厉害,给袁世凯的时间差不多,后来抗战和内战,蒋介石更没有时间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 后来毛泽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开始的几年忙于清理国民党的残余部队统一中国,还在朝鲜和美国干了一仗,这些弄的都是正事,没有推进近代化的发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后来的事情有点不堪入目了,以前封建帝国建立之后都要杀很多的功臣,人民国也不例外,国家主席被活活的饿死,知识分子被带上反革命的帽子,老师成了臭老九,近代化进程往后倒退了很多,这是很多人不得不承认的,后来的改革开放久了。中国也大大的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如果改革开放发生在1840年左右的时间,不是1978年,我只能说中国现在绝对是世界上一流的强国。然而历史没有假设。 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的近代化的进程主要的是中国政府过于软弱照成的,1840年时间的清政府是有能力的进行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的,但是他没,以后的政府都是力不从心。共和国虽有能力,但是的确改革开放晚了 还有的方面比较重要的是文化方面。文化我了解的不多,我看书上有说儒家文化一直认为发明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 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以后,中国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 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特征措施 1 中国城市化概述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 年代中期以 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三大标志 (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3. 中国城市化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1980至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doc20)

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 按照“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我国已经实现了前两步,进入21世纪开始走第三步,2001~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是: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为工业化、城市化、开放型经济;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推进制度创新。中国的现代化要实现三个根本性的转变: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还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制度的改革和健全。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增长的诸多有利条件,2020年以后,中国将按照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逐步地从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 一、2000年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和实践结果 中国在1964年提出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75年重申这个目标,这反映了当时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实际发展进程证明,这是做不到的,虽然在当时人民迫切希望集中力量进行国家建设的历史背景下,这样的号召曾经起过积极作用。 中国从1979年开始实行新的政治路线,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同时对经济发展战略作了重大调整,放弃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改而实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第一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社会的水平;第三步,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经济发展战略的这种重大调整,是基于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重新认识。这种重新认识,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的重要成果之一。在当时尚未摆脱贫困的中国,把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作为走向现代化的起点,是正确的选择。从温饱到现代化,时间跨度很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重大差别,把实现小康社会(注:“小康社会”的英译文是“a well-off society”,直译是“宽裕或者富裕的社会”;俄译文是 “среднезажиточноеобщество”,直译是“中等殷实或者富足的社会”;法译文是“société au niweau de vie relativement aisé”,直译是“生活水平相对宽裕的社会”;德译文是“Eine Gesellschaft mit bescheidenem Wohlstand”,直译是“具有低标准富裕程度的社会”;西班牙译文是“sociedad modestamente acomodada”,直译是“适度的或者有节制的富裕的社会”;是“小康(ぃくらかゅとりのぁゐ)社会”,直译是“稍有富裕的社会”。由于翻译上的困难,往往不容易找到准确的对应概念,其他文字译成中文也有类似情况。小康和小康社会,是典型的中国化的概念。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语言的隔阂,外国朋友不大容易准确理解,但在中国并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小康”一词,源自中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诗经》。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出自公元前1世纪成书的儒家著作《礼记·礼运》,是和他们所想像的远古时代“大同”乌托邦相联结和对应的一种现实的社会形态,是虽然不能做到“天下为公”,但政治比较清明、生活比较安康的社会局面。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小康”从书斋走向民间,其含义发生变化,指的是家有余粮剩米的比较殷实的生活。中国是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度,历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往往从古代典籍中吸取思想营养而又为现实目的而加以改造。康有为、孙中山和毛泽东都把“大同”思想改造成为向前看的未来理想社会状态。邓小平则借鉴传统思想,吸取人民语言的精华,赋予小康和小康社会以全新的意义,即温饱有余、日子比较好过、但还不富裕这样的社会状态,并且把它作为贫穷落后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必经阶段。这不仅有重要的现实社会经济意义,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也是值得研究的。)作为必经的中间过渡阶段符合经济成长的一般规律。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这种重新定位,引发了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也是促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1978 年到 2008 年的 30 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 30 年,是我国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 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 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 文化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例如:这一阶段的上海已经与传统的中国城市距离很远,西方的文化随处可见,并且占主流地位,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顽强地在这个城市中生存着。如沪剧、越剧这些地方剧种也拥有大量的观众,这种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令人十分费解,不过,人们认为这个现象与上海日后形成的海派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要求: 1、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总体特点; 2、各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和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室 教学过程: ★一、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历史分期 P1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 借用钱理群的话说: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指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所发生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最新的分法,是用“三个十年”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1917—1927年(20年代)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40年代) 二、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一)前五四文学时期 1898年戊戌变法:梁启超、康有为 梁启超:创办《清议报》,开始“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 林纾:开拓“汉译小说”,翻译了近180种西方名著。 (二)新文化运动 P3 序幕: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新青年》 主要内容:“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打倒孔家店”,是思想革命

和文学革命的统一。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1、文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原因 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文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 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3、文学革命的实质 (1)文学语言的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的“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文学观念的革命P4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武力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 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 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 (一)产生(1 9世纪60、70年代):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二)初步发展(1 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三)短暂繁荣(1 91 2~1 91 9年):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了一个高潮。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势头。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近代前期)。 (四)日益萎缩(1 927—1 937年): 国民政府统治肘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五)走向崩溃(1 937.1 949):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的加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再加上日本的侵略战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受到严重摧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破产。 抗日战争后,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出卖国家主权,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军费激增,造成通

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

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 必知热点 党的“十六”大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回顾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我们任重而道远。 必背知识 一个概念:近代化(现代化) 两大任务: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三个层次: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层次,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四个阶段:起步阶段、整体发展阶段、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新中国的现代化阶段。 五条基本线索:经济近代化(现代化)进程;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思想文化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实现近代化的前提与基础是民族独立。 一、关于“近(现)代化”概念 近代化即现代化,指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为推动,实现封建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近(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的系统工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而非自发地开始的。表现为政治上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思想上争取自由、民主、科学;经济上向西方学习现代军事技术、努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二、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繁荣富强、持续发展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一)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中国城市化进程共5页

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47% ,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 ,发展中国家在38% 左右,最不发达国家大约为22%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是31% ——中国要不要比学赶超? 今年,各方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纷纷出笼:国家统计局说,未来5 年将达到3 3%—35% ,新世纪前10年将达到4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说,20 年内将提高到60% ;最新的说法是,在未来30~40年内达到70% 。 9 月,“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从上海一直开到广州,以 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和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 将在2019年进入亚洲最大的三大国际城市群之列,专家们为中国的城市圈欢欣鼓舞。 且慢!几年前“珠三角迷乱都市化”的警告言犹在耳,都市里的村庄还赶不上现代化的快舞,撤县改市的换牌运动和城市圈的圈城运动是否另一场“大跃进”? 在2019年8 月之前,珠海斗门县还是广东珠三角庞大的城镇群中的最后一个盲点。8 月1 日斗门县撤县成为珠海市的一个区,中国港—澳—珠三角地区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落。 作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珠三角,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是50% ,规划中2020年将达到70% ——达到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而在更广袤的中国内地,新一轮的大规模城市化运动才刚刚开始。 城市化: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 尽管中国城市化历程曾经教训惨痛,但在中国,起码是目前,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仍然富裕程度最高。绝大多数人都因此坚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必成正 比。有专家预算,在现有水平上,城市化每增长1 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 增长

中国现代化进程论文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题:儒家思想的“守护” 姓名:刘宇 系科:马克思主义学院 班级:10历史教育 学号:1019033113

儒家思想的“守护” 摘要:世界在快速的发展,不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个人,它们都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在得到物质满足的同时对精神层次也有较高的追究,特别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开始于二站后,逐步发展并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研究在改革开放后兴起和发展,但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很迟缓的。究其根源是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导致的。 英文摘要: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regardless of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individual, they are at a relatively high speed of development. Material meets spiritual also a higher degree of accountability, in particular the study of human history more and more Western modern theory started in the second station,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he formation and maturation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roces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ut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is very slow. Caused by particularity of its root causes is the way of thinking. 关键字:思维模式束缚中西文化 理论无国界,各国的理论成果均可借鉴与参考。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的过程中就借鉴和采用西方的有益部分,但是对于不同的理论也引进,正因为有不同的思想相碰撞,才有可能产生火花。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缓慢的,有着曲折性。但它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传统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几千年,直到现在它的影响依然存在,我相信以后也是如此。只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影响力会稍微的削弱。 一、东西方现代化的途径 东西方进入现代化的方式和途径是不一样的,这也越来越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特别是近代的地理大发现,使得东方从属与西方。东方的国家中的中国和日本都是被打开国门的国家,美国的佩里叩关使得日本打开国门,派遣使团周游西方世界,学习西方,一次明治维新使得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中国被打开国门后也学习西方。西方国家是最早进入现代化的。 1.【1】中国,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用自己独有的文化魅力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中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文明是全世界独立发展起来的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大约在17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开发神州大地;八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已经在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的广袤疆土上,创造出了古代中国农业的雏形;四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由史前文明阶段逐渐进到她的文明阶段。夏、商、周三代是中国上古社会最早出现的三个依次演进的文明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就进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就是奴隶社会,比欧洲著名的文明古国希腊进入奴隶社会早了一千多年。综观世界文明史,任何一种古代文明形态都没有像中国古代文明那样,有着如此数千年绵延不断、独立发展的历史。比如与中国并称四大文明古国的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国都出现过历史长期中断的历史。相比而言,中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而灿烂。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时期,中国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但在封建社会的末期,中国却落伍了。在康乾盛世之后的是落日的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