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总称,它是随孙中山的思想不断扬弃而逐步充实和完善起来的,是孙中山先生吸收西方先进的政治、法律思想,并结合中国历史实际形成的一套自己的革命理论与思想,是孙中山为了解决近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民族解放、民主革命、社会改革三大历史任务而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经济和理论纲领,也是其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它的发展经历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巨大转变。一般认为,旧三民主义形成于孙中山广州起义失败流亡于欧美时期,而明确于中国同盟会成立后的《民报》发刊词中。它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基础,也是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制定民主法令的立法依据。新三民主义形成于20世纪二十年代,明确于国民党的《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根据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改造为反帝、反封建的新三民主义,奠定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基础,也使其思想理论更趋革命、成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孙中山基于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提出了不同的立法主张,故研究三民主义,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华民国建国初期的立法与实践,准确把握孙中山法律思想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中的首要问题。在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推翻清政府,光复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这种民族主义包涵以汉族为本位的大汉族主义思想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由于当时清王朝已成为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压迫中国人民的代表,并在其统治中国的二百余年中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所以要求推翻把持国家政权的满族贵族的统治,显然又具有革命意义。而且即使在当时,孙中山也并没有将民族主义完全局限在单纯的“仇满”、“排满”的狭隘范围之内。他一再指出:“今有满清政府为之鹰犬,则彼外国者领取我土地,有予取予携之便矣,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洲政府,别无挽救之法也。”“民族主义,并非是遇着不同种族的人便排斥他”,以为“民族革命要尽灭满洲贵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绝无寻仇之理”[1]。这些话表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基本精神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复仇。比起狭隘的民族主义革命家,孙中山的远见和卓识显然要高明得多。他所主持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皆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营业、言论、集会、通信、信教等自由,以及请愿、诉讼、选举与被选举等项权利。”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赋予民族平等以法律效力。

不过,孙中山的旧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的确是一大缺陷。这样就使得多数革命党人包括孙中山在内,都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就意味着民族革命已经完成。所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对外宣言中反而首先承认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国家所订立的条约和所赔的外债,甚至海关收入的支配权,上海混合裁判的领事裁判权,均无条件地送给列强。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军阀统治教育了孙中山,使他认识到帝国主义才是民族革命的最大敌人,民族主义的任务远未完成。经过重新解释的民族主义,基本上克服了旧民族主义的不足,把反帝当做了首要任务。他说:“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2]。并指出“各民族一律平等”,是民族主义对内的任务,目的是“组织自由统一的中华民国”;“中国民族自求解放”,是民族主义对外任务,“目的在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孙中山还指出,民族主义的对外政策是“扶倾济弱”;“我们对于弱小的民族要扶持它,对于世界的列强要抵抗它……我们便要把那些帝国主义来消灭,那才算是治国平天下……这便是我们几万万人的大责任……便是我们民族的真精神”[3]。孙中山制定的这一对外政策,充分体现了他在对待帝国主义问题上认识的飞跃,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主持公道的祟高精神和向往人类大同的远大理想。

所以说,民族主义的精髓,是要以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代替旧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它贯穿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民主精神,为立法提供了指导原则,其具体主张包括: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废除领事裁判权,恢复关税自主权,收回租界和失地等,而这些主张对以后国民党政府的政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民生主义

在涨价归公方面,孙中山以为“地主如果以多报少,他一定怕政府要照价收买,吃地价的亏;如果以少报多,他又怕政府要照价抽税,吃重税的亏。在利害两方面互相比较,他一定不情愿多报,也不情愿少报,要定一个折中的价值,把实在的市价报告到政府。”[13]此一理论的问题在于如果地主永远不卖土地,没有买卖的行为,涨价归公便无从实施。孙中山

的“涨价归公”理念是来自于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于1879年出版的《进步与贫困》(Progress and Poverty):“人人都有使用土地的平等权利,正如人人都有呼吸空气的平等权利一样。”,张五常认为亨利·乔治的“涨价归公”理论是“闭门造车”,对经济学一窍不通。

节制私人资本,发达国家资本,台湾早期大量的国营事业,如:台盐、台肥、台铁、烟酒公卖局、邮局、中华电信等企业赚取大量的费用但是服务品质也不见提升,原因就是没有竞争,自从开放民营竞争以后品质才略有改善。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本具有浓烈的社会主义色彩,例如他在民生主义第二讲便提到“...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主张民生主义的人应该要细心去研究的。”“共产主义既是民生主义的好朋友,为什么国民党员要去反对共产党员呢?这个原因,或者是由于共产党员也有不明白共产主义为何物,而尝有反对三民主义之言论,所以激成国民党之反感。但是这种无知妄作的党员,不得归咎于全党及其党中之主义,只可说是他们个人的行为。所以我们决不能够以共产党员个人不好的行为,便拿他们来做标准去反对共产党。”但因国民党政府迁台之后,力行反共产主义、反社会主义的国家政策,虽然打著是发扬、拥护三民主义的旗号,对其中左倾的部份,采取模糊带过的方式,使民生主义真正的精神,反而更显得模糊不清。

民权主义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的基本内容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国。随着孙中山认识的不断深化,他对民权主义的剖析更加深刻。早在《同盟会的宣言》中,孙中山就把实行民权主义作为革命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他指出:“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选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改有帝制目的者,天下共击之。”1906年,在《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中,他又强调说:“民权主义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因此,从政治革命的意义上说,“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4]。

孙中山反对封建帝制的态度很坚决,一贯主张政治革命或国民革命的结果,应当使“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但需指出的是,他所主张的自由、平等、博爱是全体国民,即整个的而不是个人的自由、平等、博爱。在其《民权主义》第二讲中,分别用民族、民权、民生来说明法国资产阶级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认为在中国,自由就是反对列强专横的、民族的、国民的自由;平等就是反对专权的全体人民权利的平等;博爱就是让四亿人都过上好日子。这就从民族、民权、民生三个侧面说明了整体的自由。因此,对孙中山来说,个人自由亦被当做是国民、人民这个整体变成一盘散沙因素而遭排斥,认为中国不是没有自由而是个人自由太多[5]。为达到平等,他颁布了一系列人权法令,如《通令开放蛋户、惰民等许其一体享有公权私权文》等。并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把人民主权思想以变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可以看出,旧民权主义基本未超出西方“天赋人权”思想的范畴,所谓“民权主义,即人人平等,同为一族,绝不能以少数人压迫多数人,人人有天赋人权,而不能以君主而奴隶臣民”[6]。但与西方强调个人权利为重心的理论有异,西方已具体为个人有财产、安全、幸福的权利,不可剥夺。

新三民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新三民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1)孙中山革命思想的飞跃 ①条件:A革命斗争实践的教训及探索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五四运动,十月革命对孙中山的影响 C中共和共产国际对孙中山的帮助。 ②完成: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国民党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旧三民主义比较,新三民主义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新的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使其半殖民地的民主革命性更强。孙中山已能认清国内反动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关系以及对中国革命的危害。 新的民权主义在君主专制被推翻后矛头直指一切不民主的政治体制,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强调国家政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强调它的人民性、群众性。”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受一切自由及权利。“这样,将资产阶级民权政治和反帝民族主义斗争相结合,把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发展为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和飞跃。 新的民生主义强调“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重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重新解释”平均地权“,提出了新的方针。“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即“耕者有其田”,反封建的革命性进一步加强。 “节制资本”,“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所不能

办者,如银行、铁路、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这样,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国民革命。 新三民主义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内容,并且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民权为“平民所共有”和“节制资本”的口号已表明对旧三民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理想,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反对帝国主义”和“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使它有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内容,能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的支持,也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正如孙中山所言:“我们就是重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革命,终要把军阀推翻,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对于对外的责任,有要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主义……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都来解放。” (3)孙中山三民主义发展线索 孙中山斗争足迹,由反满专制、建立共和制度到反北洋军阀专制,维护民主共和成果,由国共合作开始到国民大革命的蓬勃展开,孙中山的伟大思想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转化,完成了一生中的伟大转变。社会革命、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即民权、民生、民族三大主义涵盖了孙中山一生的伟大斗争,其进步成功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其局限和不足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三大主义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民权主义离不开民族、民生主义的推动。

美国民族主义

美国民族主义:是情人还是杀手? 作者:周庆安 以美国信条为基础的美国民族主义,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日渐强大。这种民族主义究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情人,还是美国与世界和谐共处的杀手?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利芬(Anatol Lieven)的担忧似乎从“9.11”之后变得越发明显。 这位卡内基基金会高级副会长在《美国正确还是错误:剖析美国民族主义》(America Right Or Wrong: An Anatomy Of American Nationalism)中向人们预言:“美国是一座美好的房子,但是在它的地窖里却藏着一个魔鬼,他的名字叫做民族主义。” 从历史上看,“美国信条(American Creed)”一直都是美国民族主义最重要的核心之一。作为合众国的民族主义,从一开始就注定无法是血缘的,它既难以具备历史学家眼中的古老性,也不发轫于这个民族最早的种族优越感。美国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在政治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信仰和价值观。即利芬所说,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和法治规范就是美国信条的核心。因此,美国的民族主义不像其他典型民族主义那样充满历史悲情。 问题在于在反恐之战开始后,甚至在“9.11”发生之前很久,面对全球日益发展的反美思想,这种民族主义究竟是美国对外政策的情人,还是美国与世界和谐共处的杀手?以美国信条为基础的意识形态,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日渐强大。尤其是在被利芬称为“民族主义色彩浓厚”的小布什身上,美国信条会把其外交政策推向与世界不和谐的方向。 理由有三条,首先,美国信条正在成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笔下的官方民族主义,许多学者担忧,这种官方民族主义是通向帝国式政治的捷径。美国对外政策必然借助国内民族主义对于美国政治的优越感,向外推行其霸权政策,并在世界谋求利益最大化,遭致国际社会的反感。卡内基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裴敏欣就曾经针对美国民族主义的悖论做出判断:“作为美国核心理念的自由主义会最终成为帝国外交政策的绊脚石。” 其次,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民族主义,混淆了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分野,进而侵占了国际规范的空间。以全球反恐为核心的美国外交政策,对于国际事务的判断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在“9.11”发生后,小布什在讲话中多次提及“我们的原则”,而不是“我们的看法”,这种原则,就是基于美国信条的民族主义观念。在这种原则基础上,民族主义将会损害美国的国际道德,使美国外交政策把意识形态当作国家利益,按照信仰和政治取向划分敌我。

“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13250140.html, “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的关系 作者:马业鹏 来源:《历史教学》2000年第10期 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的主要内容就是明确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对此,教材这样表述:“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以适应时代潮流的精神。这就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这一简短、概括式的结论中,提出了两个新的历史概念:“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学生学习时对此迷惑不解:究竟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为弄清楚此问题,首先让我们分析教材所给的三则材料:材料一:孙中山说:“此次我们通过宣言,就是从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革命。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于对外的责任,要有反抗帝国侵略主义,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动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从材料中的内容来看,孙中山在几经挫折之后,接受了中共和共产国际的帮助,顺应时代潮流,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了革命的任务:反帝反封建。材料中所提“对内的责任”是指在国内要发动和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力量,同中国共产党紧密合作,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对外的责任”是指在国际上联合社会主义苏俄,把中国革命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紧密联系起来,这就说明新三民主义是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相结合。 材料二: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崭新的反帝反封建内容。第一,关于民族主义,它打破旧三民主义反对清朝种族统治的局限性,明确了反帝要求,这是新三民主义最大的特点,这一要求是由中国具体国情决定的,也体现出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从国际上看,“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苏联处在帝国主义的包围之中,中国的民主革命强调反帝的重要性事实上就等于站到苏联这一边,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国际政治经济评论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辨析 潘亚玲 内容提要:现实生活中,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往往被等同使用,导 致了严重的混淆。但就其本质而言,民族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变种,是爱国主义与 恐外症的结合。因此,对待他者的态度差异,成为二者的本质性差别,并使民族主 义往往被想象为“公德”,而爱国主义仍保持其“私德”地位。这种“公”“私”区分 使“爱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化”得以合法化。由于这些本质上和伦理上的区别,在表 现层次上,民族主义要远比爱国主义来得盲目和非理性。真正的解决办法在于, 坚持爱国主义是种“个人判断”或“私德”,并坚持反对民族主义的所谓“公德”的 不适当要求。 关键词: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变种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这两个术语尽管存在非常大的差异,但却往往被等同 使用:不光普通大众对此不加区分,就连严肃的学术著作也是如此。比如,著名 的左派历史学家、民族主义研究的大师之一霍布斯鲍姆在其著名的《1870年以 来的民族与民族主义》一书中,就使用过像“民族爱国主义”(nati onal patri ot2 is m)、“民族的或国家的爱国主义”(nati onal or state patri otis m)等术语,他还把英 国都铎王朝时期的原始民族主义视为与当代爱国主义相类似的东西;但在其他 地方,他又试图将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进行区分,“民族主义是种与国家爱国主 义相区别的政治力量”。①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混淆,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人 们已经或正在遗忘其历史、遗忘其真正的过去。“在历史中,真正的爱国主义者  3 本文在修改过程中得到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朱明权教授的精心指导,在此致谢。 ① 参见E.J.Hobsba wm,N ations and N ationalis m since1870,Ca mbridge:Ca mbridge Univer2 sity Press,1992。

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当代民族主义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民族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政治思潮之一,它是_把双刃剑,对于尚未实现现代化的中国来说,民族主义可以提供强大的凝聚力,是不可缺少的力量,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我们要倡导理性爱国主义,促进民族主义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爱国教育 1民族主义的概念 1.1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其含义总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地变化的,例如西欧早期就出现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追求平等、自由和民主,创建民主政治的国家,最后形成以侵略和奴役其他民族为核心的民族主义(nationalism)。同样,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民族,其所产生的民族主义也拥有不尽相同的内容和形式。尽管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主义观点,但是它往往都包含着民族感情、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因此,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本质上可看做是同一民族的所有成员基于民族意识、民族感情、民族自尊上对本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争取本民族独立、维护本民族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意识形态和具体实践行为。 1.2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区别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也就是命运与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首先,爱国主义在本质上表现为人们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国家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统一起来。因此,爱国主义可以与正确的、理性的、包容的民族主义统一起来,在内涵上二者基本一致,在外表上趋于相同,都是人们对自己国家的热爱和对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认同和忠诚,这既是一种情感,又是一种理念,一种改变自己国家面貌,捍卫自己国家主权,维护自己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奋斗的结合体。在历史上民族主义曾多次等同于爱国主义,例如在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兴盛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20世纪中期各发展中国家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和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革命运动等,那时的民族主义都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家发展的精神支柱,它与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次,在民族成分相对单一的国家里,例如德国、日本等,由于国民身份与民族身份的一致性,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在表现上往往是一致的。但在内容上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即纳粹主

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是形式相同而内容不同。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决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纲领。在其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反对民族压迫;“建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就是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后孙中山又提出土地国有政策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通过了由共产党人参与起草制定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使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从而奠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同前者相比,新三民主义有了反帝反封的内容: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1)前者的民族主义主要是反对清朝的种族统治,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纲领。清政权被推翻后,便失去灵魂而毫无号召力;在国内民族关系上,它还存在着大汉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后者的民族主义则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对内反对民族压迫,实现民族平等”的明确主张。 (2)前者的民权主义,只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的要求和“自由、平等、博爱”等抽象空洞的口号。而后者的民权主义则明确提出民权要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国民党“一大”的《宣言》指出: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民族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宣言》还规定,“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 (3)前者的民生主义只有“平均地权”一个空泛的口号,并没有与农民的土

新三民主义的特点及影响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Word版含解析

(2019届山东省临沂市第十九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蒋介石曾在1925年演讲中说:“民生主义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这一论断 A.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B.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兴起 C.奠定了国共之间第二次合作的理论基础 D.明确显示蒋介石掩盖反动面目的欺骗性 【参考答案】A 【解题必备】新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革命目标上基本相同,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也反对封建

军阀统治。中国共产党除民主革命纲领(最低纲领)外,还有最高纲领,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而新三民主义则没有这些内容。 图示法理解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由此可知,新三民主义中增加“节制资本”的主要目的是 A.以国营经济取代私人资本 B.限制外国资本的发展 C.提高广大民众的社会经济地位 D.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1924年5月1日,广州工人代表大会召开,孙中山亲到大会演讲。他指出:工人“要废除中外不平等的条约,便可以做全国人的指导,作国民的先锋。”对这一情景的正确解读是 A.新三民主义为其奠定思想基础 B.它是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产物 C.工人阶级自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D.这说明孙中山已接纳中共纲领

1925年5月,上海《民国日报》报道:“国民党自改组以来……国民了解了国民党的主张,因而挺身加入者,据现知概数,已达百万以上。”材料说明 A.国民党已成为人民政党 B.新三民主义符合时代需求 C.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主流 1.【答案】D 2.【答案】A 【解析】材料信息体现出反帝主张,新三民主义增加了反帝内容,因此这一情景的思想基础是新三民主义。故答案为A项。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B项;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排除C项;孙中山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并非接受中共纲领,排除D项。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作者:杨宁一文章来源:中学历史教与学网站点击数:962 更新时间:2006-2-10 摘要: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对世界历史进程最具影响力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是现代化的产物,经历了形成时期、发展和扩散时期,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时期等不同阶段,存在着原发型和传导型两种基本类型。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既起到过积极作用,也造成过巨大破坏和灾难。正确认识民族主义,总结民族主义演变历程的经验教训,对当今世界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字:民族主义,民族国家,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5)010-0013-06 民族主义是最能拨动人们心弦的情感。在世界近现代史上,伴随着现代化的进展,民族国家逐渐建立与发展,并成为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有学者认为:“自从民族主义进入世界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人类的进步、繁荣、战争、大规模的暴行,如种族屠杀,大都是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以国家权力和国家暴力的方式进行的。”[1](p.245)因此,“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世界最强大的政治和社会力量之一”[2](p.3),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世界近现代史的主题之一,以至英国著名左派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得出结论:“若想一窥近两个世纪以降地球的历史,则非从‘民族’以及衍生自民族的种种概念入手不可。”[3](p.1)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又兴起新的高潮。因此,研究民族主义为了解世界近现代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而且也有助于正确认识当前的世界。不过,民族主义研究在我国起步时间不长,众说纷纭。本文尝试勾勒出民族主义发展演变的历程,从中总结出有益的启示。 一、民族主义的形成 目前学术界对民族主义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一般认为民族主义最早兴起于近代的西欧,以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为形成标志,以后逐渐扩散到整个世界。“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民族主义认为世界是分为民族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命运;个体的忠诚首先是对他的民族;民族是一切政治力量

《民族与民族主义》

10 邱志芳《民族与民族主义》 主要内容: 《民族与民族主义》论述民族与民族主义在欧洲近两百年历史中的种种表现及其内涵之演变。作者回避了对民族的概念和标准等问题的纠缠,而是着重于它们的变迁与转型,并借助于民族主义的研究来说明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欧洲近现代史是因民族主义兴起而重新拼制版图的历史,各种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意识也影响到周边地区与殖民地,因此,民族与民族主义的发展演变构成了这段历史的主旋律。《民族与民族主义》对了解民族与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演变状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民族的概念: 至今尚无一个通论或标准规则,可作为民族区分的标准——即使有人宣称“民族认同”乃是他们个人安身立命最基本而不可或缺的认同所在,是他们所依赖的社会价值所系,已无法解决此项明确界定的难题。(p5) 民族根本不可能具有恒久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定义,因为这个历史新生儿才刚诞生,正在不断的变化,且至今仍非举世皆然的实体。语言、族群性等,其实都非常的含糊不清,想用他们来判断民族,无异缘木求鱼。(p6) 作者对“民族”与“民族主义”基本立场 1.我所谓的“民族主义”是采用盖尔纳的定义,亦即“政治单位与民族单位是全等的”(p9) 2.作者认为“民族”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实体,民族不但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而且是一项相当晚近的发明。”民族”的建立跟当代基于特定领土而创生的主权国家。……民族主义先于民族的创立。不是民族创造了国家和民族主义,而是国家和民族主义创造了民族。(p10) 3、民族,并不光是领土国家或民族情操的反应,同时也受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影响。(p10)

4、“民族”是具有双元性的,它必定是有居上位者所创建,但却也一定得从平民百姓的观点分析才能完全理解。(p11) 总结: 民族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们共同体形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民族归属。民族和民族主义的问题,一直就是自有民族以来的世界历史上为人们所关注的重大问题,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古今中外的学者和政治家们,从他们生活的年代和所从事的学科性质、政策应用等不同的角度和目的出发,分别给民族下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其中较有权威的是,1913年斯大林在他的《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的概念至今还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之一,民族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从生物学、人种学到社会学、政治学演变的历史过程。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岁月里,随着民族概念本身的不断演变,人们的看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们总在试图发现生活中的民族到底是怎样的?于是在衡量判断什么是民族时,便有了众多不同的见解。地理学家们认为自然环境对形成民族具有一定的意义;历史学家们则把民族看做是生活在特定的领土内的、在共同的历史中因共同的愿望而拥有共同的思想和感情的、主权政治国家的全体居民;政治学家们认为民族是一类人的正式的组织;哲学家们认为民族是文化与共同的历史、语言、文学、传统、英雄和忠诚的统一体;社会学家们则把民族看成是最大和最重要的人类集合体之一,他们强调构成民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是一致或同一的感情;心理学家们把对民族的观察点定在个体的行为上,以寻找所谓的民族的心理特征;精神病学家们则把民族描绘成个人直接显示他的忠诚的最大的社会聚合体以及超我的外在的代表……。 从民族主义来研究“民族”的概念 “民族”最重要的涵义,是它在政治上所彰显的意义。(p21)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身份认同和爱国主义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身份认同和爱国主义——对爱国主义情感的民族学解读 阿迪力?买买提 2012-4-9 13:35:49 来源:《黑龙江民族丛刊》(哈尔滨)2011年5期内容摘要:在全球化过程中,现代民族国家尤其是后发展国家面临着“去中心化”的威胁,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国家认同与国家安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公民而言是认同危机,对国家而言则是安全危机。为了维护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后发展国家不得不同时完成构建民族国家和融入全球社会这两大任务。在全球化时代,国家认同变得困难重重。领土分割在后现代的全球化时代已不再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民族存在于多层治理体系的世界之中,作为一个民族,我们是谁,我们代表着什么,这些问题都希望得到解答,这些问题也变得更加开放,而且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全球化;认同;爱国主义 作者简介:阿迪力?买买提(1959-),男(维吾尔族),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民族社会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11) 05-0029-07 一 自从20世纪80年代西方媒体出现“全球化”一词以来,它已成为一个时尚的字眼,专家学者们更是对其非常关注。这大概是因为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

世界性潮流,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任何国家、民族无法独立于这股强大的全球化浪潮之外,难怪人们对其格外关注和普遍重视。何谓全球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尚无统一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从历史上看,它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大机器工业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由于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的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革命、冷战结束以及原计划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空前的全球化浪潮。 客观地说,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贸易的自由化、资本国际化以及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这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提供了一个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进入国际市场、发挥“后发优势”的难得的历史机遇。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融入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国际合作中获得了短缺的资金和技术,从而加快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许多国家还实现了经济持续和高速的发展。如果因此我们将经济全球化仅仅看作是发展中国家的“福音”,那就大错特错了。经济全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它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和风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如此。由于经济全球化从一开始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和推动的,当代经济的全球化实质上是在当代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因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必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可以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寻求发展的机会,但也必然会因此而付出昂贵的代价。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是由少数发达国家制定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利与弊肯定是大不相同的。正如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世界上不存在对任何人都有益的事物,经济的全球化并不能均衡地同时对每个人给予某种回报。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展的同时,却面临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进一步拉大的严峻现实。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除了面

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

★一、旧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的提出,是由于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各种救国方案先后失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思想武器,以美国、法国的民主思想作为政治思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并用以指导了辛亥革命的实践。旧三民主义的思想集中代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但未能真正给中国社会指明出路。旧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2)民权主义(核心):建立民国。这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民主权利的共同愿 (3)民生主义(发展):平均地权。说明孙中山顾及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但由于站在了资 评价: ①进步性: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新三民主义 一九二四年一月,孙中山接受共产党人的建议,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旧三民主义从此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包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纲领,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则增加了: (2)新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实行专政。 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集中体现在三大政策。没有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就失去了灵魂。这也是新旧三民主义的根本区别。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

全球化时代的民族主义及其影响 摘要:20 世纪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深刻地触动了当代民族主义的神经, 促使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本文通过对全球化时代下民族问题的研究,说明民族主义发展对当代世界和平发展,对现代国家建设,对国家认同的影响,从而多方面了解民族主义,能更好的使民族主义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服务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更好的促进世界和平。 关键词:民族主义全球化现代国家国家认同 一,冷战后的全球化与民族主义 在18 世纪末, 以北美人民赢得独立战争创建美利坚合众国和法国发生大革命并建立法兰西共和国为标志,民族和民族主义获得了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大众政治形式、意识形态概念以及全等于享有主权的人民即国家的确切词汇语义。此后,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普遍政治动员话语和建国运动形成世界性的浪潮,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20 世纪中期亚非拉地区的非殖民化进程, 欧洲国际体系扩展为世界规模的民族国家体系。在苏联、东欧集团的解体和剧变导致冷战国际体系崩溃以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达致了全球化的规模, 世界由两极对峙的冷战国际体系进入了所谓全球化国际体系。不过,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的同时, 该地区出现了以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为目标的民族分离运动;而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发生了与民族、种族有关的地区冲突;另外,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的经济贸易摩擦不断出现, 甚至在发达国家也产生了根据价值观、宗教和移民问题提出以文化、文明为核心概念分析国际政治并强调文明的对抗性关系的理论。于是, 所谓冷战后民族主义新浪潮成为学术研究的世界性热点。 从理论上说, 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全球化的进程是相背的。全球化的发展, 超越和淡化了民族国家的界限, 使民族国家受到削弱, 民族主义受到抑制;相反, 民族主义的兴起和上扬, 也会使全球浪潮消沉, 使全球化进程受到阻滞乃自停顿。然而, 20 世纪末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却是这样一个客观现实:在全球化迅速发展、全球化态势日益明朗的情况下, 民族主义却表现得异常活跃, 民族主义强化的趋势也在发展。 二,全球化时代民族主义的再兴起 20 世纪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深刻地触动了当代民族主义的神经, 促使民族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 势头不减。首先,全球化挑战民族国家主权, 导致了民族主义的再兴。冷战后, 全球化迅猛发展, 大大促进了各国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相互依存的程度, 不断超越着原有民族国家的界限, 从而冲击着传统的主权观念。一方面, 全球化的深化, 使各种超国家的组织正在越来越地代国家的职权, 限制着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另方面, 全球化制定出来的规则成了国际法, 它们正在向干涉权、国际监护、人权和有限主权等概念转化, 逐步侵蚀着国家

民族主义的利与弊

民族主义的利与弊 谈及“民族主义”一词,总有一种界定模糊的意味。它不像“爱国主义”,总是积极向上让人学习信奉;它不像“官僚主义”,让人们唯恐避之不及。它是这样一个词,人们在听到它时会做一番思索,这到底是给反抗外国侵略以凝聚力和向心力那个民族主义,还是让国家海外侵略不断扩张的民族主义呢。 民族主义究竟是什么?“民族主义”,一言以蔽之,就是指从自我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出发,将其置于至高无上的低位考虑的包含民族、人种、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 民族主义起源于英国。由于宗教改革将英国转变成了一个真正独立的主权国家,而之后的领土战争,贸易争端更加强化了民族国家的意识,推动了民族主义发展。十七世纪的光荣革命最终让英国确立起了自由民主的制度,将权利由国王手中转交给整个民族,民族国家就此诞生。而这正是民族主义的基础。由此可见,民族主义刚出世时是民族要求独立建国,反抗侵略和压迫的主张和运动,起到的是一个巩固国家,增进英国自我发展的力量的作用。 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洲各国和美国原有的民族 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胀的生产力。于是,它们走上了以武力拓展国际市场 的道路,通过扩张和征服奴役了众多弱小和落后国家,使亚、非、拉美的广大地区沦 为殖民地和附属国,成为它们商品和资本输出场所和原材料的输入地。正是在扩展国 外市场的过程中,欧美等国的民族主义逐渐失去了维护本民族正当民族利益的进步性, 一步步蜕变为维护统治阶级和特殊政治集团利益的民族沙文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些国 家的资产阶级利用人民大众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 文明”和为本民族媒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以侵害其他民族 利益为代价,对整个世界进行瓜分,建立起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因此,从主导成分 上说,殖民主义就是恶性发展的民族主义,是侵略性的民族主义。 依据它的发展历程,可将民族主义按照西方思想家伯林的标准来划分。他将民族主义划分为“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和非进攻性的民族主义,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在思想上表现为种族主义,大国或大民族沙文主义,极端民族主义。非进攻性的民族主义,就是赫尔德的文化民族主义,赫尔德提出了归属和民族精神的概念。我认为划分两者的标准在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程度,过度的自我为中心,就会产生盲目性,会侵犯其他民族的领域,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 之前说到很多人在提及民族主义时要对其角色进行思索,其原由大概就在于民族主义这的这两面性。它可以让人们为自己在压迫中的民族奋起反抗,也可以让民族闭关自守或盲目扩张。在抗战时期我们得以胜利,依靠的就是强大的民族主义的保护意识,它的排外性很强,只要拥有它,这个国家的对手就不会好过。犹记得零八年,由于奥运火炬传递在巴黎遭袭击,我所在城市的居民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抵制来自法国的家乐福超市,虽然该超市给大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且事件与该超市实在没有丝毫关系,但大家抵制的强度让超市负责人叫苦不迭。所以很多政治家赞赏民主主义的热情,但反对民族主义的狂热,因此分析它的利与弊并得出一个中和点就成了当务之急。 先说民族主义的弊端。根据民族主义发展一个终端是进攻性民族主义来说,他的弊端来自于没有处理好度,即过度的本民族为中心。可以看成是极端性,在保护本民族的道路上走的太远导致民族侵略。狂热性,丧失了理智的盲目的民族主义反而会损害本民族利益。 1.极端,民族主义很多都有极端倾向,像各种排外运动的始作俑者一般都是各国的民族主义者。在这种情况下民族主义演化为了大国沙文主义。最明显的代表是日不落帝国——英国,英国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当之无愧的政治经济大国。在进一步的发展道路上它只考虑自身利益大力开拓海外市场,以增强自身国力。除此之外,我们所熟知的拿破仑也是一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出生于被法国占领不久的科西嘉岛的拿破仑从小意识到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

民族主义之利弊

民族主义之利弊 民族主义产生于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它自产生时起,便开始对世界历史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它已是一种根植在世界上每个人思维深处的情感和概念。然而,民族主义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下面,我们将对民族主义的利与弊进行深入的分析。 民族主义之利: 1、民族主义促进了民族国家的产生。在欧洲中世纪,基本上是没有民族和国家的概念的。当时的欧洲虽然有各个人种,如日耳曼人、凯尔特人、斯拉夫人、希腊人等,但这只是一种广泛的地域上的概念,就如同他们认定新大陆的人都是印第安人一样。他们只是通过这种名称的不同而简单地将欧洲人按照地理位置大致划分开来,而并没有形成一种民族归属感和荣誉感。当时的欧洲所谓的国家,其强调的意思主要是领地。某个公爵在某地有了自己的领地,那么他就是那块领地上的统治者,他可以将自己的领地划分成若干区域,分给侯爵、伯爵等作为他们的领地,侯爵、伯爵等就要对他负责。在领地内,领主就是“国王”,别人无权过问他的领地上的事务。中世界的欧洲,就是由这样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领地组成的。直到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的兴起,市民阶层没有领地,不是封建领主,但他们又需要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于是,某一区域有共同利益的市民阶级便联合起来,共同对封建领主进行干涉,要求获得政治权利。这样,由资产阶级主导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意识便开始觉醒。这种民族意识,在当时主要表现为同一地区有共同利益的资产阶级对抗其地区有利益冲突的资产阶级。同一地区的资产阶级便形成了一种共同的归属感,也就是民族归属感。这种现代意义上的民族,是有共同利益的民族,而不是纯粹的地理意义上的民族。资产阶级没有领地,为了获得政治权利,他们只有通过代议制与封建领主进行对抗,到后来这种代议制战胜了封建领主制,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的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便产生了。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是有民族归属感的属于同一民族的资产阶级建立的,是一种民族国家。 2、民族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在向近代转型时期,封建领主和天主教会是其两大阻碍。民族主义促进了民族国家的诞生,无疑清初了封建领主这一障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打下了制度基础。同时,对于本民族的热爱,也鼓舞了人们摆脱罗马天主教会,建立本民族基督教的斗争。这股斗争伴随着宗教改革的发展,而逐渐席卷了西欧。宗教改革的发展,无疑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在思想领域的禁锢,也清楚了罗马教会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压迫。同时,民族主义使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上升到了各民族之间的斗争,激发了各民族的危机感和努力奋斗的精神。以上种种都在相应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世界的现代化。 3、民族主义促进了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民族主义促进了欧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各地非正义的殖民扩张几乎压迫了世界其他地区所有的民族。美洲印第安人及后来移民的人、非洲黑人、中国人、印度人等等,这些民族无疑在文明的碰撞中深受荼毒。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无疑为这些民族争取本民族独立产生了巨大影响。美洲民族独立和民族国家的建立,主要是美国独立和玻利瓦尔领导的拉美独立战争,印度章西女王领导的民族大起义,中国义和团的反帝运动等,都是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虽然有些失败了,但无疑都对本民族的民族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4、民族主义在文化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有利影响。民族主义强调一种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它可以在一个民族内部形成一种向上、奋进、自强的情感,充分激发人们的潜能,从而促进这个民族的发展。同时,对于本民族的认同和归属,会让人们有意识地去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新三民主义之民生节制资本

新三民主义之民生节制资本 摘要新的三民主义中,对民生也进一步修正并合理化。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民生问题关乎国家社稷,节制资本是为了对资本主义加以限制,对国有经济更加发展,这符合中国的方针政策。所以节制资本作为民生的一个大的方面,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新三民主义;民生;节制资本 孙中山所说的新三民主义,是对其旧三民主义思想的充要与修改,是他晚年联俄联共、扶助和依靠农工的思想的体现。其中增加了,民族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民权主义的民权为一般公民所共有;民生主义的节制资本。我想要具体谈论的就是孙中山提出的节制资本。 节制资本主要是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的发展。其中主要包括节制私人的资本,防止私人资本或外国企业太大难以控制,更甚者独占某一市场。另一方面使国家资本发展壮大。 实现资本国有则需考虑到资本和社会生产的关系,资本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关系。生产需要资本,不是解决资本问题不能发展社会生产。资本的私人垄断是实现发达后出现贫富差距、阶级矛盾的源头。社会不是一开始就存在阶级矛盾与斗争,阶级之间的斗争是因为工业革民后资本专制而产生的。资本家的机器掠夺了工人的血汗,产生了悬殊的两个阶级。这便带来了阶级斗争。西方工业革命产生的社会问题在于资本专制,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所以节制资本具有与时俱进创新思维的能力。 节制资本,已不再是将过去的大银行,工商收归国有,但“平均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使用的资本发展经济,通过征收他们的利润市场宏观调控,建立科学的价格,质量保证,控制通胀,降低价格,振兴中国的股票市场,维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建立中国股份制规范管理,限制过度竞争和垄断,开展绿色产品生产大型建筑工人和农民,解决人民的问题,人民的福祉;管理必须是标准化在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通过摩擦的基础上,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的体制改革等方法,建立能有效解决国内现实管理问题的方法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节制资本成为社会的创新和运用,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的全面特点。 早在汉朝,汉文帝曾接受晁错在《论贵粟疏》中提出的“重农抑商”的富民强国的经济思想。《论贵粟疏》中有说到:现在需要做的事情,莫过于让百姓扎实发展农业就足够了。想让百姓安心务农,关键在于以粮食为贵,而要以粮食为贵的途径,就在于使百姓把粮食作为赏罚的标准。古代人重视要吃的饱,现代人讲究要吃的好,节制资本中的粟就相当于绿色工农商品。汉文帝接受晁错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制定了以“精耕细作”为主的经济社会管理的方法,奠定了汉武帝后来统一天下所需的经济基础,也奠定了从唐朝到明朝中国一直都是世界经济中心的基础。正当西方国家轰轰烈烈的进行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工业化大规模转化和生产之时,满清政府却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闭关锁国 ,固步自封,始终拒绝接受西方国家的先进的资产阶级经济工业化的思想和方案。所以,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间,萧条落败的中国始终处于被西方资本主义雷强压迫的状态。 后来,中国人民在毛主席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的带领下,依靠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使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也使得建国初期新民主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功。毛泽东一直认为:中国革命的第一是要建设一个更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是要进行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只有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才会节制资本,才会没有剥削,才能减弱两极分化,实现广大人民所迫切希望的的共同富裕。 一些富人没有练习适度经济资本,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最终导致了腐败、盲

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

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 南希·马修斯(Nancy Mathews) 在1776年《独立宣言》发表之后仅仅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就将自己打造成为了世界强国。简而言之,到1915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务与服务的生产者。工业与农业的先进为美国带来了巨大财富,这使得美国外交决策者开始试图摒弃固有的孤立主义原则,而谋求与海外东西部国家建立更富主动性的互动关系。这一时期的美国艺术也是这种大的变化、美国新的国际主义的可见的佐证。 1890年,在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为汉密尔顿?迈考?汤布里(Hamilton McKown Twombly)所作的肖像画中,透露了美国的惊人财富以及关于美的新旧标准的清晰对比。画中人物的服装,与印象主义的绘画风格,都显示了行家对于新的美学标准的把握;而在豪华服装及画中人物的姿态中,又都透露出中老式的海外文化风格的修饰。或许没有其他的例子能比1899年托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的“有闲阶级论(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更能说明对美国特权的批评了。在凡勃伦看来,着装得体的女子最能体现出美国的所谓成功:“优雅的服装之所以能取得典雅的效果,不仅仅在于它们的昂贵,还在于它们是悠闲、安逸的象征。这不仅表明了那些穿着者具有了相对可观的消费能力,同时也说明了穿着者可以不从事生产而只享受消费。” 然而,萨金特仅仅说出了1900年前后多彩美国艺术的一个侧面。由于出生并成长与欧洲,萨金特有着外部资源和内在倾向去在描绘作为美国新贵族的富有人士。但是覆盖在所谓镀金时代表面上的矫矜,面临着另外一些艺术家们的挑战。玛丽·卡萨特(Mary Cassatt)的1886年的作品《做头发的女孩(Girl Arranging Her Hair)》,就强调了模特赤裸裸的丑陋,以及对日本出版物等非西方资源的兴趣,从中可以看出具有巴黎先锋派绘画的反叛主义精神。1900年之后,“丑陋”成为美国艺术的一个主题,例如在乔治·贝洛斯(George Bellows)的1912年的作品《码头上的人(Men of the Docks)》中,就描绘了纽约的以蒸汽为动力的工业化以及火热的移民大潮。 这些矛盾性事物的存在,造就了那个时代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新兴的国际主义精神促使越来越多的美国人跨出了国门,也刺激了遍及全球的大规模的移民运动,这些都改变着国家自身的特征。美国人在伦敦、巴黎等国际文化中心的成功,促使他们越加需要界定自身的民族认同,并在自己的国家里培养和发掘受众。19世纪晚期杰出的美国艺术家们,如萨金特、卡萨特、伊金斯与霍默,不仅常常奔波于国际舞台与自己国家之间,而且着力谋求自身能在欧洲及美国艺术界能占有一席之地。这些人构成了19世纪末期一批见多识广、对欧洲及亚洲艺术都有所了解的新一代的艺术家,他们热心于创立表现独特的美国主题的美国式艺术,或者谋求以美国式的特有眼光诠释现代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