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溶解度教学案(第3课时)

课题2溶解度教学案(第3课时)
课题2溶解度教学案(第3课时)

实用文档精品实用文档系列 (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课题2溶解度(第3课时)教学案

班级:初三()姓名:学科:化学课型:新授编者:审核:备课组

【学习目标】

1、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

2、知道结晶有蒸发结晶、降温结晶和升温结晶三种途径。

3、理解气体溶解度的概念,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学习重点】学会使用溶解度曲线。

【学习难点】合理选择结晶方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自我,我沉着!)

1、7.“20℃时KClO3的溶解度为7.4g”,它表示()

A.20℃时100g KClO3饱和溶液中含KClO37.4g

B.20℃时,KClO3在水中溶解7.4g,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C.100g水最多溶解7.4g KClO3

D.20℃时,100g水溶解7.4g KClO3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100g水里最多能溶解36g食盐,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g

B.所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有过剩溶质存在于其中的溶液,一定是这种物质在该温度时的饱和溶液

D.20℃时100g水里溶解了30gKNO3,所以KNO3的溶解度是30g

3、在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在20℃时,向50g水中加入20g食盐,形成的溶液是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溶质质量是 g,溶液质量是 g。

二、先学(充实自我,我自强!)

(六)气体溶解度

1、讨论:①为什么汽水打开后产生气泡,而不打开时没有?

②为什么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

③夏天,阵雨来临之前,鱼塘里的鱼常会出现“浮头”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

假如你承包了这个鱼塘,你将采取哪些措施?

2、知识架构:

(1)气体溶解度:某气体在千帕,一定时,溶解在体积水里达到状态时

的气体。

[例2]在0 ℃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则在千帕, ℃时,1升水中最多能溶解氮气。

(2)影响因素:气体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随温度的升高而。

三、后教(完善自我,我能行!)

结合教材中图9-12的溶解度曲线,海水晒盐和课题1中硝酸钾的实验进行讨论:

⑴利用溶解度曲线,试分析对应的结晶方法。

结晶方法

①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的固体,如

②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的固体,如_______

③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的固体,如_______

⑵ 溶解度曲线交点的意义:

⑶ 溶解度曲线上点的意义:

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

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

四、巩固(测试自我,我细心!)

1、根据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的是 (2)t 1℃时甲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

(3)M 点表示的意义是 (4)A 物质属于 (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物质 (5)A 物质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6)C 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7)等质量的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 2℃降温到t 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到

是 ,没有晶体析出的是 。

(8)从A 的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从B 的饱和溶液中析

出晶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从C 的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可采用的方法是 。

(9)t 1℃时,取A 、B 、C 三种物质各10g ,分别制成饱和溶液,所需水最多的是 ;

若用100g 水配制饱和溶液,所需溶质最多的是 。

(10)从混有少量B 的A 混合物中提纯A ,可采用的方法是

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 )

A.烧开水时,沸腾前有气泡逸出

B.喝下汽水感到有气体冲出鼻腔

C.揭开啤酒瓶盖,有大量的泡沫溢出

D.夏季黄昏,池塘里的鱼常浮出水面

【学(教)后记】

溶解度21温度

20

初三化学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初三化学溶解度(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初三化学第七章第三节溶解度 开课教师:邹生建 开课班级:初三(1) 开课时间:2009.12.27(周三)上午第四节 一﹑教案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进一步巩固溶解度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根据溶解度计算的几种常见类型。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物质间的固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事物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并学会利用自然规律来解决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重点﹑难点﹑关键 1、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在大纲中属于掌握层次,是本章的重点知识,通过例题的分析和讲解及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根据溶解度概念的计算,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2、难点的确立及突破 掌握有关溶解度计算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很多学生解题过程中,对于溶解度定义中所暗含的溶剂量为100克这个已知条件容易忽略,有的学生易将溶质﹑溶剂﹑饱和溶液三种质量的对应关系列错,这两点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应特别强调,并多举例子,以加深理解及掌握使本节课难点得到有效的突破。 3、本课时计算的关键是搞清关系式中温度﹑溶质﹑溶剂﹑饱和溶液质量的相对应关系,通过正比例方法计算。 三、教案方法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四、教具投影仪。 五、教案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溶解度?其要素是什么? 2、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克,其含义是什么? 要求学生弄清以下关系: 温度溶质溶剂饱和溶液 20℃ 36g 100g 136g (讲解)由此,若在20℃时,将36gNaCl溶于100g水中恰好饱和,则在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由此所组成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36g。 3、20℃时,若要将200g水配制成NaCl饱和溶液,应加入NaCl多少克?可得

宽城三中 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宽城三中九年级化学导学案主备人:周建华审核人:裴庆敏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学习目标: 1.能区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晶体及晶体的形成过程,理解海水晒盐的流程图及其原理。 自主学习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________下,向一定量的_________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_____继续溶解时,所 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__溶液,________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_________溶液。 注意: (1)描述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时,必须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饱和溶液是指条件不变时(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而(填“可能”或“不可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如某温度下的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继续溶解________,还可以溶解______________等溶质。 2、判断方法: (1)观察法:当溶液底部有剩余溶质存在,且溶质的量不在减少时,表面溶液已经饱和。 (2)实验法:向该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搅拌后,若能溶解,是______溶液,若_____ 溶解,是_______溶液。 3、相互转化: ()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饱和溶液与浓溶液:饱和溶液_________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_________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______. 练习: 1.在一定的和里还(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而在一定的和里还(填“能”或“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在一个大萝卜上挖个坑,向其中注入饱和食盐水,一定时间后将食盐水倒出,在相同的温度下,发现倒出的溶液还能溶解少量的食盐,这说明倒出的溶液() A.是饱和溶液 B.是不饱和溶液 C.氯化钠溶解度升高 D.氯化钠溶解度降低 3.t℃时,有一杯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下列做法一定不能使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A.蒸发溶剂 B.降低溶液的温度 C.向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D.向溶液中加入t℃的饱和溶液 4如图所示,在室温下的饱和食盐水中放了一个塑料小球。(1)现加入少量食盐晶体,充分搅拌和静置后,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小球在液面沉浮情况有何变化,并简叙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在不用外力的情况下使小球略上浮,你准备采取的具体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课时 溶解度(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探究溶解度曲线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分钟较,方案4温度和溶剂 量都相同,可以比较溶 解能力,方案3温度相 同,但是溶剂量不同, 但是可以通过计算,得 出在40℃时100g水中 可以溶解64g硝酸钾, 溶解能力比氯化钠强。 力。 新课讲授25分钟提出问题:比较10℃和40℃时 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应怎么比 较? 讲解溶解度的含义:在一定温 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 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 量(单位g)。例如:20℃时 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 36g,是指在20℃时,100g水 里溶解36g氯化钠达到饱和。 引导学生分析20℃时,氯化钠 的溶解度的其他表述方式。在 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加深 “一定温度”、“100g溶剂”、 “达到饱和”、“单位是克” 的印象。 学生思考,根据方案4 和5中的数据,计算在 等质量的水中最多溶 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可 以进行比较。 学生讨论氯化钠溶解 度其他表述方式:20℃ 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 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 为36:100;20℃时36g 氯化钠溶于100g水 中,得到饱和溶液; 20℃时的氯化钠饱和 溶液,每蒸发100g水, 会析出36g氯化钠晶 体等。 使学生 感受到 科学研 究基准 问题。通 过讨论、 辨析和 运用溶 解度概 念表述 的训练, 加深对 概念的 理解。 讲解:通过实验,可以测出在 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展示氯 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 溶解度,这种表示方法叫列表 法。 请同学们观察氯化钠和硝酸钾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分析 以下两个问题:(1)氯化钠和 硝酸钾溶解度相同的温度范 围,(2)50℃时氯化钠和硝 学生聆听老师讲解,并 观察幻灯片上展示的 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 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从 中发现规律,氯化钠和 硝酸钾的溶解度都随 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回答问题。 (1)氯化钠和硝酸钾 溶解度相同的温度在 20-30℃之间。 (2)50℃时氯化钠的 让学生 认识到 列表法 是数据 处理的 一种方 法,并从 列表中 的数据 发现规 律。

2020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2020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归纳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会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教师: 1、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你知道为什么吗? 2、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呢? 3、请同学们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议论纷纷) 学生: 控制变量设计实验方案。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大家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如何来定量地描述KNO3与NaCl 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呢?学生:溶解度。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得不错。什么叫溶解度呢?在教材中找出溶解度的概念,并理解其中的四个要素。 学生:大声朗读定义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加深对溶解度定义的理解。 教师:在教材P36,表9-1,给出了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大家查一查20 ℃时NaCl的溶解度。 学生利用表格信息回答问题。 教师: 1、强调溶解度有单位。 2、“在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这句话所表达的含义是什么呢?学生:(踊跃发言) 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教师: 溶解度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①指明一定温度; ②溶剂为100 g; ③必须达到饱和状态; ④单位为g。 及时小结,纠正偏差。 学习了溶解度的概念,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练习,相信你会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判断正误: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温度,同一物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 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下册课题2溶解度 课题2溶解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5.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 2.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 [学生活动]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学生发言]1.能2.不能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 1.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 操作加入5g氯化钠,搅拌再加5g氧化钠,搅拌再加5mL水,搅拌 现象 结论

Unit3教学案第2课时

Unit 3 Let’s celebrate! 教学案 第二课时Reading: A Getting ready for Halloween 课型:新授执笔:鲁河中学陈寿红审核:初一年级英语组 一、课前热身 同学们已经了解不少中西方的节日吧,你能列举出一些吧,并谈谈你最喜欢的节日好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知识导航 同学们一定了解许多中国的传统节日吧?但我们知道西方的节日也是绚丽多彩,今天 我们一起走进西方的万圣节,共享万圣节的快乐吧! 1、学习目标: 能运用所学的单词词组讲述万圣节的情况。 2、重点概览 (1) Thank you for telling me about the mid-autumn Festival. Thank you for 后面可以接名词,这可接动名词。 例如:Thank you for your bike. Thank you for helping me. Thanks very much for (invite) me. (2) We play a game called “trick or treat”. 这里called意为“被叫着……”被称为…… named或with the name of a. a boy called Simon. b. Do you know the dog called Hobo. =Do you know the dog named/ with to name of Hobo. 3. If they do not give us a treat we canplay a trick on their. 这里give a treat 意思为“招待……” play a trick on sb 对某人做一个恶作剧。 (1)Mr Wang gives us a treat. (2)The little boy often plays tricks on his classmates. 4.We wear special costumes with masks. 三、学海拾贝 随堂检测: 一、根据课文填空 Halloween is on 1 . People in west 2 it. People celebrate Halloween in many ways, Children wear special 3 and masks at Halloween. Many children play a game called 4 . They knock on their neighbours’ doors and shout 5 . Their neighbours usually give them a treat of sweets. If the children do not get any sweets. They can play a 6 on the neighbours. Some people also make 7 out of big orange 8 . They cut out shapes for the eyes, the nose and sharp teeth. They put 9 in them. So the light shine through the eyes, the nose and the teeth. 二、阅读理解 Millie: Today is Halloween. Let’s celebrate it.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九单元 课题2 溶解度(第3课时)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I)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第3课时) 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I) 预习案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P-P,相关资料,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1.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相关知识;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通过预习还有不懂的地方是: 探究案 【探究一】固体溶解度曲线 【阅读】课本P36表9-1。 查找:20℃时,NaCl的溶解度g;60℃时,KNO3的溶解度g。【讨论】分析“列表法”表示溶解度的不足之处。 1.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横坐标表示,根据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绘制成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变化的曲线。 【探究】课本P36-37 绘制溶解度曲线 2.仔细观察图9-12和图9-13,我们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⑴可以查出某一物质在不同下的溶解度; ⑵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的溶解度; ⑶曲线的交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⑷物质的溶解度受变化影响的大小。 3.溶解度曲线的涵义: ⑴三线: ①“陡升型”: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如KNO3; ②“缓升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 ③“下降型”: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 ⑵四点: ①曲线上的点:所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该温度下状态)。

溶 0 t1t2温度/℃ 解 度 /g 40 20 ②两曲线的交点:两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数值。 ③线上方的点表示:在该温度下,该溶液是且有部分; ④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该溶液是。 【课堂练习】如右下图所示思考下列问题: ⑴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如何? ⑵对于A物质来讲Q点、X点和R点分别代表什么意思?P点呢? ⑶对于B物质,它的曲线下方表示什么意思?上方呢? ⑷阴影部分对于A、B两物质有何意思? 【探究二】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例题】认真分析右上溶解度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Q点的含义:。 ②P点的含义:。 ③t1℃时甲、乙、丙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④t3℃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为。 ⑤t3℃时,将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可采取的方法有或。 ⑥t3℃时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时, 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物质,无晶体析出有物质。

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设计一

第九单元课题 2《溶解度》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准备: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什么是溶液?举例说一说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氯化钠溶液我们不陌生,那到底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氯化钠?是无限制的溶解吗?让学生大胆猜测,讨论一下。接下来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二、新课学习 (一)饱和溶液 1.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探究1:最多能溶解多少氯化钠 学生分组探究2:硝酸钾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总结规律,获得知识。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什么吗?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说明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是无法无限溶解某种溶质的。而随着外界条件(温度、溶剂的量等)的改变,情况又发生了变化。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已经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反之则是不饱和溶液。 在这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的量引起溶解情况发生的改变上来分析)。 2.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饱和与不饱和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可以互相转变的。只有在指明“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3.海水中提取盐 (二)溶解度 在上面的活动与探究中,用的水都是20mL,其中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的质量是否相同?由此可见,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时,最好要注意什么?除此之外,还要附加什么条件?用一杯水和一盆水来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谁溶解得多吗? 我们把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 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如何理解?分析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质量。 阅读:P36页: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 2.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列表法、作图法两种方法处理溶解度数据,了解溶解度变化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体会数据处理和表达在解决化学问题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探究溶解度曲线 三、教学难点 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五、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2分钟 我们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和溶质、溶剂的种类有关,请大家根据如下数据,比较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能力。 学生根据幻灯片上的数据,进行思考、分析、首先得出方案1和2温度不同,不能进行比较,方案4温度和溶剂量都相同,可以比较溶解能力,方案3温度相同,但是溶剂量不同,但是可以通过计算,得出在40℃时100g水中可以溶解64g硝酸钾,溶解能力比氯化钠强。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新课讲授25分钟 提出问题:比较10℃和40℃时硝酸钾的溶解能力,应怎么比较? 讲解溶解度的含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单位g)。例如: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是指在20℃时,100g水里溶解36g 氯化钠达到饱和。引导学生分析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的其他表述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加深“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单位是克”的印象。 学生思考,根据方案4和5中的数据,计算在等质量的水中最多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可以进行比较。 学生讨论氯化钠溶解度其他表述方式: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36:100;20℃时36g氯化钠溶

课题2 溶解度(2)导学案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2) 主备人:姚娟娟审核人:邱芳玉、马瑞丽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及涵义; 2、能根据固体溶解度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自主学习】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及涵义 【阅读】课本P36第一段文字,完成下列习题。 固体溶解度是指:在下,某固体物质在里达到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里的溶解度。 强调:应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时,必须注意“四要素”:①一个条件;②一个标准;③一个状态;④一个单位。 【讨论】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这句话的涵义。 【练习】氯化钾在30℃时的溶解度是37g,则此温度下配制得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三者间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___。 【小结】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g溶剂中形成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此时的溶解度(用S表示),此时饱和溶液的质量为。【讨论】通过溶解度(S)可得知:此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间的质量关系,即溶质、溶剂和饱和溶液三者的质量比为:(用S表示)。【阅读】课本P36“资料”,回答: 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等有关。 【当堂训练】 1、在6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是45.5g。此时氯化钾溶液中溶质质量g,溶剂质量g,溶液质量g,该溶液为(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100g水中溶解20gNaCl达到饱和状态,则NaCl的溶解度为20g B.在20℃时,把20gNaCl溶解在100g水中,所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20g C.在20℃时,把20gNaCl溶解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20g D.在3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7gNaCl恰好饱和,则30℃时NaCl的溶解度为37g 3、在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关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0B.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21 C.溶剂质量:溶液质量=10:21D.溶液质量:溶质质量=21:10 4、60℃时,将某物质的饱和溶液12.5克,蒸干得到2.5克固体,则60℃时该物质溶解度为() A.25克B.20克C.20D.25

43.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导学案

寨河中学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导学案印前签字:班级:姓名: 课题: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课时安排:一课时年级:九年级科目:化学设计者:马学军 内容学习注解学习目标: 知识: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 互转化;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技能:引导学生学会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知道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及 其影响因素;认识溶解度、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用溶解度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释。 重点:饱和溶液及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曲线绘制的探究;气体溶解度及其 影响因素。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溶解量、溶解性与溶解度三者的 关系。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新课预习:根据要求,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1.溶解度是对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在理解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 定义时,你认为应分别抓住哪些关键要素? 2.通过学习,你认为溶解度曲线可以表示哪些意义?有哪些应用?(提示: 可从溶解度曲线的点、线表示的意义以及物质结晶方法的选择上等方面进行归 纳) 3.要将一杯接近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为饱和溶液,你可采用哪些方法?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形成》,现在我们先来回答下面几个 问题(板书):①什么叫做溶液;②溶液是由什么组成的;③什么叫做溶质、溶 剂。④蔗糖溶液中,它的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⑤氯化钠溶液中,它的溶质、 溶剂又分别是什么?我们知道氯化钠能溶于水中,但是否能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 量的水中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课题2《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33页, 快速阅读活动与探究的第一个实验。 三、课内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汇报: (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阅读教材33—34页,完成下列表格) 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5g氯化钠,搅拌 再加5g氯化钠,搅拌 再加15mL水,搅拌 内容学习注解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结论: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大部分固体物质)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三)浓溶液与稀溶液 在同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溶液——; 含溶质较少的溶液——。 不同的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相同溶质、相同温度: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 (四)溶解度 1.固体溶解度 在下,某固体物质在里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的质量。 条件:一定温度 标准:100g溶剂(一般指水) 状态:饱和 单位:克 讨论:200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这句话的含义 温度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的质量 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课本P36上的资料卡片) 2.溶解度曲线 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 通过绘制、观察氯化钠溶解度曲线,你得到什么信息? 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查出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 解度,还有可以知道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的关系; 通过观察这两图可以知道有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 度的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钾、氯化铵。 只有少数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少,例如氯化钠。 也有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例如熟石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案Unit 3 第2课时

第二课时Section A(3a-4c) 课时目标

自主学习 一、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或汉语提示写出单词。 1.Would you mind not throwing litter around? 2.Neither(两者都不)of them can speak Japanese. 3.Could I borrow some money from you? I have used up my money. 4.Linda used to hate(讨厌)doing chores. 5.While(当……的时候)we were having dinner,the bell rang. 二、写出下列画线短语的汉语意思。 1.I threw down my bag and went to the living room.扔下 2.Could you please take the dog for a walk? 带……去散步 3.Neither of us did any housework for a week.两者都不 教学过程 环节1新课导入 (教师通过PPT的方式呈现上一课时的关于家务事的图片) T:Do you remember some expressions about doing chores? What is Peter doing in picture 1? S1:He’s taking out the rubbish. T:Very good.And what is the girl doing in picture 2? S2:... 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复习上个课时的重点句型。

溶解度教案

课题2 溶解度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 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关系。 3. 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结论的推理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教学难点 确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有前提条件的。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教师手持一杯水,问:“我这些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呢?一勺、两勺?” 过渡:一定量的水中究竟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溶质呢?我们还是让事实说话。 二、新课教学 1. 实验9-5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5,明确实验内容及步骤。 投影方案,以实验简图的形式,更显直观、生动,便于明确情景、理解内容。 精品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 结论:①5 g NaCl在20 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 g NaCl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不能溶解完。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问题启发:怎么让这部分没溶解的NaCl再溶解掉? 学生:“再加水。” 学生实验验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写在教材第33页的表格中。 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水多溶解的食盐就多,水少溶解的食盐就少。水的量一定时溶解的食盐是有限度的。 过渡: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在一定量的水中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呢? 2. 实验9-6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3页实验9-6,明确实验情景,按步骤进行分组实验。然后提出实验中需思考的问题: (1)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后硝酸钾到哪里去了? (2)溶剂量一定时,温度升高,溶解溶质硝酸钾的量的变化? (3)“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的溶解量是一定的。”我们从实验9-5得到的这个结论是否严密?如果也升高温度,溶解溶质食盐的量是否也会变? (4)溶剂(水)的量一定、温度一定时,与其所溶解溶质的量有什么关系?所能溶解溶质硝酸钾的量是否有限?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交流、体验,然后将实验现象和结论填写教材中的表格。 (冷却至有晶体析出,需要一段时间,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 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什么?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升高温度,KNO3溶解的量增加。结合生活常识,热水比凉水溶解固体物质的能力强。水的量一定、温度也一定时,溶解的硝酸钾是有限度的。 结论:①5 g KNO3在20 mL水中能溶解完;②10 g KNO3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不能溶解完。即KNO3在一定量水中,一定温度下,不能无限制溶解。 3. 饱和溶液 学生阅读理解教材第34页第一自然段,形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 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反之不饱和溶液。 引导学生分析:从以上两个实验中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从改变温度、溶剂的量 精品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9.2《溶解度》(第1、2课时)教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化学下册 9.2《溶解度》(第1、2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能初步区分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这两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 【学习重点】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习难点】学会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区分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这两组概念。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自我,我沉着!) 1、下列物质属于溶液的是() A.矿泉水 B.油水 C.泥水 D.蒸馏水 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中只能有一种溶质 B.无色澄清液体一定是溶液 C.只有固体能作溶质 D.外界条件不变时,食盐溶液中食盐会从水中分离出来。 3、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吸收热量的是() A.硝酸铵 B.氢氧化钠 C.浓硫酸 D.生石灰 4、取少量汤进行品尝就可知道整锅汤盐味如何,是因为溶液具有_________(填一条性质)。 5、洗涤剂能洗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汽油能洗涤油污是因为汽油。 二、先学(充实自我,我自强!)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学生实验:向50 mL 的小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进行如下实验(每次实验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将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中。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1、学生实验:向50 mL 的小烧杯中加入10mL蒸馏水,进行如下实验(实验1-4,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将现象和结论填入表格中。

3、知识架构: ①②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①②③ 三、后教(完善自我,我能行!) 1、引导学生分析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的注意点: (1)只有指明“”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饱和溶液只是对于溶质而言的,对于溶质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教师实验:常温下,将2克氯化钠加入10克水中,将0.1克熟石灰加入10克水中。 现象:2克氯化钠在10克水中溶解,溶液较但形成的是溶液; 0.1克熟石灰在10克水中溶解,溶液很,但是形成的是溶液。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下,饱和溶液溶液比不饱和溶液。 四、巩固(测试自我,我细心!) 1、下列哪些方法能使20℃时的1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 A加入硝酸钾晶体 B蒸发水分 C降低温度 D加入水 2、能证明某KCl溶液在20℃时已经达到饱和状态的方法是() A.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少量水,结果溶液变稀; B取少量该溶液,降温到10℃时,有晶体析出; C.取少量该溶液升温,无晶体析出; D.温度不变时,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KCl晶体,晶体不再溶解。 3.蒸发食盐水中的或往溶液中加入都能使不饱和食盐水变成饱和食盐水;往饱和食盐水中 加入可使其变成不饱和食盐水。 4.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硝酸钾固体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该溶液仍然是;如果加入的是少量的水,搅拌后,则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质量,该溶液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9.2《溶解度》优秀教案

课题2 溶解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 [学生活动]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学生发言]1.能 2.不能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

1.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 [结论]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 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 解。 [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学生讨论、回答]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熔解。 [引导]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 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思考]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学生发言] [投影板书]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 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 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有效性构建及其应用研 究》探讨课例 韶关市第九中学朱丽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对氯化钠溶解的实验探究形成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涵义的认识。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的状态问题。 五、教学方法 分组实验探究 讨论法 六、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28小组,每小组2人。每组准备器材:烧杯1个(各装250mL 水)、钥匙、1 g NaCl 两份(预先称好)1 gKNO 3三份、5ml 注射器,酒精灯、火柴、试管两支。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点评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小明爱喝糖水,他想如果一杯水中放许许多多的糖下 去,是不是就能得到很甜很甜的糖水,他的想法对吗?食盐是我 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以生活事例 作导语, 由生活经验作铺垫, 学生感到自然亲切, 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 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 验简图)。 5mL水中加入1gNaCl,搅拌(A 溶液) 继续加入1gNaCl,搅拌(B溶液)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 图)。 再加5mLH 2 O,搅拌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 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 方案源于教 材,形式 却别于教 材,更显 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 作,掌握 直观区分 “溶”与 “不溶”的 依据 ──杯底是 否有未 溶固体溶 质。

课题2溶解度学习知识点,习题集及规范标准答案

知识点1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2、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知识点2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知识解读: 一、对溶解度含义的理解: (1)20℃时NaCl 的溶液度为36g 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 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 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通过溶解度可得该温度下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比。假设某温度下, 某溶质的溶解度为Sg ,则溶质、溶剂和溶液之间的质量比为S :100 :(S+100)。 S =剂 质m m ×100g 二、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1)内部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如20℃时,KNO 3的溶解度为31.6g ,食盐的溶解度为36g , 造成溶解度不同的原因是两种溶质的性质不同。20℃时 KNO 3在水中、汽油中的溶解 度相差很大,是由于溶剂的原因。

(2)外部因素:温度。与溶剂量的多少没有关系,因为定义中已经规定了溶剂为100g,所以固体 物质的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三、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2)曲线法: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3)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点:①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②两条曲线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此时的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其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也相同。 线:曲线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情况。曲线变化幅度大,说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 曲线变化比较平坦,说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小。 面:①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②曲线及曲线上面所表示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4)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A、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如NaCl 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2(5)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可以判断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③判断溶液是否处于饱和状态 ④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时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