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讲义(一)基本内容

一、绪论:

1、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性质P001

(1)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由物理学、教育科学、心理学、哲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的边缘科学。

(2)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的边缘性和理论性的学科。(3)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还是一门新兴的发

展中的学科。

2、课程(教学)目的P001

使学生学习现代物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思想,掌握物理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进行教学技能的初步训练,为顺利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和教学研究,成为合格的中学物理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2

3、研究对象(补充):

它主要研究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具体有: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

任务、中学物理的内容和体系、中学物理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原则、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和手段、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征、物理课堂教学和物理活动课程、物理教学评价、物理教师的备课和教学研究等。

4、课程内容:广义(补充):

(1)物理教学(概)论;(2)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与研究;(3)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4)物理教学技能训练等。狭义(具体P002)研究跟物理课程与教学有关的各种理论,把它们应用于物理课程与教学的实 3

践;对物理课程与教学的实践进行进行总结和理论概括。具体选编了12个专题

5、课程学习方法P002-003。

(1)思想上要认识并重视这门课程的重要性(§0-4)

(2)学好相关科学并注意处理好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特别要处理好与教育心理学及物理学的关系。我国传统的教学论受苏联的影响较大(德国的赫尔巴特),新课程改革主要是借鉴美国的教学论(杜威)。

(3)学好相关实践课程(教材分析、教学技能与实验技能训练等)、积极参与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实践

4

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纸上谈兵与纸上练

兵是不够的)

(4)与时俱进,不断吸取先进经验,广泛收集积累资料

学会反思、学会合作。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教学的基石。

二、物理教学目的

1、物理课程的界定(什么是物理课程,补充):

物理课程是指物理学科的总和及其进程。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 1、数学的属性表现在: 2、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的呈现方式 3、按照我国比较传统的认识,将数学能力结构分为: 4、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分解为: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任务呈现方式 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7、弗莱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教学情景包括: 8、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 9、教学设计的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学习的 10、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由下列哪几部分组成 11、设计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 12、学习评价的价值 13、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 14、课堂活动的构成要素: 15、数学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 16、影响儿童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 17、小学数学概念包括: 18、数学规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9、数学问题的特征 20、影响儿童数学问题解决得主要因素 二、填空题 1、数学的产生是以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为起点的。 2、数学的研究对象:一是现实世界的形式和关系,二是思想世界的形式和关系。 3、数学课程目标分为三类:实用知识、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 4、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构成,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二是指构成的方式。 5、从认知学习的分类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知识:陈述性(概念性知识)、程序性(自动化技能)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 与之对应,有三种类型的学习形态:概念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技能性)知识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的)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6、根据小学数学认知学习获得过程和目标的不同,学习任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记忆操作类的学习、理解性的学习和探索性的学习。 7、范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校内外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地批判、判断和决定事物的能力。 8、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更体现出“物化”的特征。 9、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前期分析、方案设计、设计评价。 10、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结为两项: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 11、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即教案)。 12、学习评价从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分为三类: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3、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表现在:一是忽视了方式的多样化;二是忽视了价值的多元性。 14、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与评价目标的多元化。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标准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标准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本课程教学标准的制订,依据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贯彻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内容宽、新、实相结合,力求理论观点高,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体现数学教育的主要理论,突出反映现代数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并密切联系我国数学教育实际。 课程性质: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师范大学数学系本科教育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掌握数学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是每个师范生的必要修养。《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交叉性、综合性学科。它以一般教育学为基础,广泛地应用现代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思维科学、数学方法论、数学史等方面的有关理论、思想和方法,结合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以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来综合研究数学教育活动的特殊规律、内容、过程与方法。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掌握数学教学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评价等内容,使学生获得系统的数学教学知识,掌握数学教学的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学生对数学教育的整体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之适应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数学教师的要求。 教学要求: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具备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初等数学及简单高等数学的基础知识。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采用的教材为: 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本课程主要参考书目: 1、十三院校协编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罗增儒.中学数学课例分析[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曹才翰.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6、李求来,昌国良.中学数学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7、钟启泉、崔允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3. 8、王林全.现代数学教育研究概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9、王林全.当代中小学数学课程发展[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8 10、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1、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 我校“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在全校90多个硕士点专业中,目前是最大的一个硕士专业点,其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是专业的培养方向数量最多,到目前为止有文理科等16个培养方向(教学论原理、课程原理、学科课程论、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政治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生物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在招生,覆盖了学校各个师范教育专业。 二是专业研究生数量最多,目前本专业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规模基本保持在150—160名左右(不包括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每年专业的招生数量在50—60名左右。 三是专业导师数量在各个专业硕士点中也是最多的,目前16个培养方向的硕士导师有40位左右,其中教授13人。 四是本专业学校明确为“跨学院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采取集中与分学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代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三门专业公共学位课程统一在教育学院学习,其他课程由各个培养方向设计、组织和实施。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本专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当时独立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负责学校这一专业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并进行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工作和研究生培养效果,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工作经验和研究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核心期刊上。十多年来培养有一大批质量很好的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高校或中学学科教育和研究领域的骨干,他们当中已有二十多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同时,硕士点的建设与发展也为本专业的博士点建设与博士点授予权的获得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近年来,围绕专业建设与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国和上海市新课程改革等工作,专业导师承担并主持进行了数十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上海市、上海市教委、各级横向研究课题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本专业的研究生导师组织带领研究生积极参与了全国和上海市的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有多位导师承担了中小学新课程与教材建设的主编工作;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出版研究专著、高校教材近20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有多项成果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及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成果奖,学科教育研究所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现任学术带头人蔡宝来教授。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全国中小幼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命题专家、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论、初等教育、比较教育、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卓越型教师培养。研究方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MOOC、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开发与设计研究;课堂有效教学行为与有效学习指导策略;SDP课程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混合学习与深度学习研究。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等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著作(教材)20余部。获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教育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奖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畅销书一等奖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浅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摘要】作为人才的培育者——教师,责任更是责无旁贷。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关键词】物理教学论;物理教学实践;物理教学艺术 【引言】教学方法是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1]教学方法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够对教学产生巨大的作用,而且由于这种独立性,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比较容易着手,可以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不做的变动前提下进行。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又为教师灵活的施教提供基础保障。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一、激发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

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 运用故事、生活实例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起。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试卷

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1、《电气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以电气学科教学课程为主要研究对象。 2、《电气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掌握分析和处理电气学 科教材的基本方法,并具备一定选择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 教学方法的能力。 3、电气学科教学的构成视为一个系统,这个教学系统由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材(客体)三个要素组成。 4、从教学相长的观点看.教师既是知识信息的传播者,又是知识信息的接收者。 5、要使教学系统功能最佳,必须使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材(客体)这三者组合最佳。 6、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最佳结合,即让学生通过电气学科教学过程,能借已 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 动。 7、所谓"两全一化",即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健康活泼的个性化。 8、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不加外来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观察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这在课程与教学论中称为科学观察。 9、通过访问、座谈和问卷方式向熟悉研究对象的当事人甚至第三者了解情况,从而了解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问题,这在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中称为科学调查。 10、科学调查一般要经历准备、实施、整理、总结这四个步骤。 11、运用人工控制某些变量,建立实验条件,对教学过程进行研究的方法称为科学实验。 12、在运用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教学过程时,应注意:学科理论、观察和实验自身的性质不随教师、教材编写者、时间及地点的不同而改变,而教师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育与教学经验则可能因人而异。 13、电气学科研究所强调的能力有:观察与实验、科学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还有自学与创新能力。 14、科学实验特点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可以纯化研究对象,还可以强化研究对象。 15. 如果某物理现象在第一个场合出现.在第二个场合不出现,这两个场合只有一个条件不同,这条件就是该现象发生的原因,这在因果联系归纳法中称为求异法。 16、在不同场合下考察相同的物理现象,若这些场合里只有一个共同的条件,这条件就是该现象发生的原因,这在因果联系归纳法中称为求同法。 17、若所研究的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都存在一个共同条件,而所研究的现象不出现在另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条件,这条件就是所研究现象出现的原因,这在因果联系归纳法中称为求同求异法。 18、为了使科学研究的成果尽可能符合客观事实,最大限度地包含客观真理,

福建师范20年8月《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试卷A答案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试A卷 姓名: 专业: 学号: 学习中心: 一、填空题(共30分,每小题5分) 1 2 3 4 5 6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2. 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推理与证明”是数学的基本思维过程,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实验和实践的结果,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某些结果的推理过程. 归纳、类比是合情推理常用的思维方法. 3.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建议有(1)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2)2.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3) 3.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整体的认识;(4)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5)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6)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学习;(7)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质量. 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的课程目标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阐述。其中情感态度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 1967年至1970年,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担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主席.在他的倡导和组织下,第1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于1969年在法国里昂举行. 6.“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在经历具体的综合与实

数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后习题答案涂荣豹

第一篇数学课程 第1章数学的特点、方法与意义 第2章数学课程概述 第3章国外的数学课程改革 第4章国内数学课程改革 第二篇数学教学理论 第5章一般教学理论概述 第6章数学教学模式 第7章数学教学评价 第三篇数学教学设计 第8章数学教学原则 第9章数学教学设计 第10章数学知识的分类教学设计 第四篇数学教学基本技能 第11章备课与说课 第12章数学教学的语言 第13章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 附录 第14章数学能力及其培养 第15章中学数学思想方法 第16章数学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篇数学课程 第1章数学的特点、方法与意义 数学语言:如同数学的对象一样来源于人类实践,它源于人类的语言,随着数学抽象性和严谨性发展,逐步演变成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数学语言主要有文字语言(术语)、符号语言(记号)和图像语言组成。 数学方法:是以数学为工具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用数学语言表达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经过推理、运算和分析,以形成解释、判断和预

言的方法。 公理化方法:从五个公设和五条公理出发,运用演绎方法将当时所知道的几何学知识全部推导出来,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体系。随机方法:随机方法又称概率统计方法,就是指人们以概率统计为工具,通过有效的收集、整理受随机因素影响的数据,从中寻找确定的本质的数量规律,并对这些随机影响以数量的刻画和分析,从而对所观察的现象和问题作出推断、预测,直至为未来的决策与行动提供依据和建议的一种方法。 数学模型:那些利用数学语言来模拟现实的模型。广义地说,一切数学都是数学模型。 数学的特点:(1)抽象性:①数学抽象的彻底性;②数学抽象的层次性;③数学方法的抽象性。(2)严谨性,(3)广泛的应用性。 公理化方法的作用和意义首先有利于概括整理数学知识并提高认知水平。其次促进新理论创立。再次,由于数学公理化思想表述数学理论的简捷性、条件性和结构的和谐性,从而为其他科学理论的表述起到了示范作用,其他科学纷纷效法建立自己的公理化系统。 数学模型方法:是指对某种事物或现象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数学概括、描述和抽象的基本方法。 随机方法又称概率统计方法的特点:A概率统计方法的归纳性B处理的数据受随机因素的影响C处理的问题一般是机理不甚清楚的复杂问题D概率数据中隐藏着概率特性。 第2章数学课程概述 经验课程: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学生,它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

中学物理教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a1374793.html, 中学物理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学物理教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中国教育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8期.邢红军.陈清梅. [2].试论低成本实验在民族地区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民族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1期.范增.吴桂平. [3].探究性学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学科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1年9期.曾志旺. [4].西藏中学物理教学成就、挑战及其对策研究. 《民族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4期.李凯. [6].中学物理教学中的STS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科教文汇》.2009年23期.王杰.尹钊. [8].趣味物理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年12期.张启. [9].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与科学素质培养. 《教育界》.2015年33期.叶秋香. [10].中学物理教学内容体系现代化的思考与分析. 《教师》.2014年11期.刘连军. 二、中学物理教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被引次数:33 作者:李沐东.教育·教育技术学上海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 [2].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次数:26 作者:吴海荣.课程与教学论·物理西南大学2010(学位年度)

河南师范大学810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2018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与名称:810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适用专业或方向:学科教学?物理米 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150分试题编号:B春 (必须在答题纸上答题,在试卷上答题无效,答题纸可向监考老师索要)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前概念 2、迁移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1、简述物理学科所强调的思想方法和能力有哪些? 2、我国初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哪些? 3、人们总是倡导“把趣味性归还给学习过程”,这就是物理教学的趣味性原则。请简述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增强趣味性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4、简述物理概念教学大体经历哪几个阶段? 5、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中评价的新理念有哪些? 6、请结合下边的案例说明您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 【案例】下边概括了一位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该教师对自己教学思想的解释:首先,课堂教学的前半段时间是初步建立新知识。该教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一边做实验、一边说明实验现象的特点,然后进行总结、得出本节课的新知识,由此完成新课教学。 然后,课堂的后半段时间是巩固练习。教师先讲解一道例题,再让学生模仿练习三道题。 教师本人认为这堂课属于探究式教学,前半段有实验,因此叫做实验探究;后半段是纸笔练习,因此叫做理论探究。 您认同他的观点吗?您认为这堂课是否属于探究式教学?请说明理由。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第1页,共2页

1、物理学习活动中学生实验能力包括哪些方面?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策略有哪些? 2、物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请您谈谈您是如何理解这条理念的;并请您结合初中“压强”的概念的教学谈谈根据这条理念应该怎样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说明:某版本初中“压强”一节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1)压强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是:P=F/S。 (2)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 第2页,共2页

福师《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一1答案

福师《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在线作业一-0001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数学教学中的(),就是要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对教学步骤作出最佳设计方案。 A.定度控制 B.定序控制 C.定势控制 D.定度控制 正确答案:B 2.关于能力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主观条件, B.能力是指主观条件中的一种心理特征。 C.能力总是和一定的活动相联系,并且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 D.能力与心理特征无关 正确答案:D 3.如果判断本身包含其它判断,则称之为 A.复合判断 B.简单判断 C.关系判断 D.联言判断 正确答案:A 4.不属于“学生中心论”教学理念的是 A.“从做中学” B.“注入式教学” C.“以典型产品组织教学” D.“以课题组织教学” 正确答案:B 5.以下哪项不属于数学课程内容改革 A.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考虑全体学生的需要 B.课程内容范围应有所扩展,选择更多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C.将现代数学中新的内容和新的技术引入数学课程之中 D.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以抽象内容为主体 正确答案:D 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客观依据是

A.教学内容 B.教学模型 C.教学方法 D.教学目标 正确答案:A 7.数学的()具有一个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发展而逐步提高的过程。 A.量力性 B.严谨性 C.概念性 D.抽象性 正确答案:B 8.阶梯模式的学习过程不包括 A.选择阶段 B.回忆阶段 C.概括阶段 D.分析阶段 正确答案:D 9.传递接受教学模型的框架不包括 A.激发学习动机 B.复习旧课 C.讲授新课 D.讨论交流 正确答案:D 10.美国NCTM数学课程标准(1998)把()作为有“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 A.具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B.具有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C.具有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D.具有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正确答案:A 11.对于数学科学的理解,以下不正确的是 A.数学是一门技术。 B.数学是一种文化。 C.数学是理性的艺术。 D.数学的研究内容只是数量关系

中学物理教研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a1374793.html, 中学物理教研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学物理教研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立足课改挖掘资源优化教研——基层中学物理教研活动探新. 《物理教学探讨》.2008年3期.赵光明. [2].实现校本教研核心价值的探索以南京市金陵中学物理教研组为例谈校本教研的开展.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4年1期.徐锐. [3].保护孩子弥足珍贵的创造力专访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物理教研组组长宁成.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年10期.赵媛.张鹏. [4].强化科研意识提高教学水平——义乌中学物理教研组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物理教师》.2006年1期.王超良. [5].多维度创新模式下中学物理校际联合集备策略探究. 《课程教育研究》.2013年32期.刘艳辉. [6].关于中学物理骨干教师在教研方面的调查报告——以赣州地区中学为例. 《物理教师:高中版》.2011年11期.陈琪.钟晓青. [7].例谈中学物理主题教研活动的设计与开展. 《物理教学探讨》.2008年21期.胡晓旭.唐彩云. [8].中学物理校本教研模式的探索. 《中学理科园地》.2013年6期.吴寒平. [9].浅论中学物理教学管理. 《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年9期.王强. [10].“精益求精”提高课堂效率——观摩第九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有感. 《物理通报》.2011年7期.谢忠民.肖发平. 二、中学物理教研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https://www.360docs.net/doc/a1374793.html, [1].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中学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讨.被引次数:8 作者:董云.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湖南师范大学2003(学位年度) [2].物理探究课有效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被引次数:10 作者:姜涛.课程与教学论西南大学2013(学位年度) [3].中学物理纸笔试卷编制的研究与实践.被引次数:1 作者:陆李杨.教育学上海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 [4].中学物理教师专业成长现状的研究:基于教育科研.被引次数:1 作者:贾丽芳.课程与教学论湖南师范大学2013(学位年度) [5].中学优秀物理教师成长的叙事研究.被引次数:9 作者:孟凡森.学科教学(物理)东北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 [6].网络环境下《中学物理教学法》的自主学习与网站开发研究. 作者:赵莹.课程与教学论山东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 [7].备课组活动对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促进作用. 作者:胡怡婷.学科教学(物理)上海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 [8].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被引次数:13 作者:李佳.科学教育学西南大学2011(学位年度) [9].物理学史与中学物理教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被引次数:3 作者:李红娜.课程与教学论(物理)山东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 [10].中学物理教师教育科研现状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李兰.课程与教学论湖南师范大学2011(学位年度) 三、中学物理教研论文专著参考文献 [1]中考物理高效复习之我见. 史津宇,2012北京101中2011年科教研年会 [2]悄然进行的变革通过区域教研促进教师实验素养的提升. 桑嫣,2012全国第六届中学物理特级教师学术研讨会暨江苏省第二届物理名师论坛 [3]课堂教学用资料型多媒体管理系统. 刘玉良.王健生,1998“新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国际会议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习题

第一章中学物理课程理论基础 学习目标: 1.了解影响物理课程设置的因素 2.明确物理课程的价值以及目标 3.了解国内外物理课程改革的情况 4.理解物理教学大纲的地位和作用 5.能够比较初、高中物理教学新大纲与物理课程标准的异同点 本章小结: 本单元主要论述中学物理课程理论基础,包括物理课程的设置,物理课程的价值,英、美、日、俄等国家物理课程、教材的改革,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历史沿革,物理教学大纲与物理课程标准的区别,使学生能够了解国内外物理课程和教材的改革过程和特点,明确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的要求和发展趋势,对以后的实际教学有所启示。 1、运用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方式,比较国内外物理课程目标的异同点。 2、比较归纳物理课程改革对各国物理教育的影响。 3、总结我国物理教材改革的得失。 4、通过课外阅读了解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地位和作用。 5、如何将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实际教学中。 本章测试练习题 1、物理学的特点主要有哪几方面? 2、影响物理课程设置的因素有哪些? 3、简述物理课程的价值。 4、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目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美国和英国的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趋势及特点有哪些? 6、现代物理教材改革的特点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7、新中国物理教材的辨析饿过程大致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8、简述中学物理教学大纲的地位和作用。 9、简述现行高中教学大纲的主要特点。 10、比较物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阐述物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主要区别。 1、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及其结构,物质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运动和转化的特点及其联系,以及在实际中应用的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学的特点主要有:1)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3)物理学是一门精密的定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作业答案

1、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见课件) 2、试述《标准》所确定的课程目标 答: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其中总目标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总目标分4个方面——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作具体阐述。只是这四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和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互相交融的有机整体。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此4个方面的目标在三个学段中分别呈现,螺旋式上升发展。 3、评析《标准》所确定的课程目标 答:对总体目标的认识: 一、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二、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对各课程目标领域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数学问题的总体目标被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数学课程的目标不只是让学生获得必须的数学知识、技能,它还应包括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发展。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 4、什么是课程内容的组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有几种方式? 答:课程内容的组织是指对选择和确定的课程内容进行组合与编排的方式。通常有(1)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叙事模式; (2)为学生留有探索空间,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具有明显的探索性;(3)插图、文字与图标的使用是内容的形式新颖活泼、图文并茂、板式多样、色彩明丽等。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00467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P3 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P4 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P4 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P5-6 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P9-10 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P11-12 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P13 8、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P13

9、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P14 10、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P14 11、学科结构两个基本含义: 1是一们学科特定的半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 2是一门学科特定的套就方法与探究态度。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骇异的统一。P15 1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 “实践性课程”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实践性课程”开发的方法:审议;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P17-20 13、“概念重建注意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利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P24 14、反思课程研究的整个进程,我们可以获得的基本结论是: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逐渐转向“实践兴趣”,最终指向于“解放兴趣;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探讨课程开发的规律、规则与程序,逐渐转向“课程开解”—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其内涵的意义P24 15、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P25 16、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的国教育家拉特克。P25 1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P26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答案

答:1)由关心教师的“教”转向也关注学生的“学”; 2)从“双基”与“三力”观点的形成,发展到更宽广的能力观和素质观。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简称) 三力: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新课标提出了新的数学能力观,包括:“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3)从听课、阅读、演题,到提倡实验、讨论、探索的学习方式;4)从看重数学的抽象和严谨,到关注数学文化、数学探究和数学应用; 2、简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的具体内容. 答:(一)、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教学过程的原则。它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给学生以展示,强调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这种整合,是以数学教学的具体任务完成为目的,有意识地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让学生做到个性学习与协作和谐统一,以达到数学学习的目标。 (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 整合的教学设计。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所以最好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支持“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注意的是,对于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都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课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协作交流工具。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正好能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体现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支持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研究相同的数学知识,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这便是数学创新思维的产生源头。 (四)、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信息技术作为数学学习的基本工具的原则。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论文:浅析“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与思考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论文:浅析“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 的发展与思考 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学教育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即便在西方,以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育新理念和实践还在完善中,因此许多问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培养科学教师的核心课程,应注意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努力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学科学与课程论”的新课程体系。 1.处理好学术性与师范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处理不好学术性与师范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关系,就会使得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出现某些失衡,导致培养出的师范生的科学教学素质与一线小学科学教师的要求之间出现一定程度的落差。因此如何真正处理好课程设置上师范性和专业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关系,追求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2.加强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教材的编写 —个学科领域的教材代表了这个领域的专业程度。当前,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种类很少。现有教材的结构框架、内容选择等都处于探索形成阶段。现有教材缺乏小学科学教育的针对性,关于小学科学知识、教学模式、教法与学法等概念有待理清,教材的系统性、逻辑性与可读性有

待进一步完善。 3.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指出:“如果我们要想很好地完成改革的使命,那么专业进修就必须包括那种能使预备教师和现职教师积极参与可以充实其知识,增强其认识,发展其能力的活动。”j(耽’当前高校的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严重缺乏可操作性,使这门本应具有大量的、系统的教师教学操作方法示范和学生的操作行为训练的课程的价值得不到应有体现。因此,教师要组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通过具体高效的教学策略,达成课程目标。 4.积极开发与利用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资源近些年,设置科学教育专业的高校逐步增多,关于科学教育的书籍大量涌现,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改逐步推向深入,小学科学教学呈现出精彩纷纭的生动材料。教师要适时把各种资源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要充分利用实习基地资源让学生深入小学课堂进行观课、讲课、交流等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性资源包括学生的质疑问难、微格试教、教学反思等的积累。 5.改变对师范生的评价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师范生成绩评定既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注重学生科学教学素质与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浅谈“泰勒原理” 拉尔夫·泰勒(R Tyler)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也是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泰勒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1934年,泰勒出版了《成绩测验的编制》,从而确立其“评价原理"。1949年,泰勒又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这本书提出了四个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并且以这四个问题为核心,为教育界提供了一个关于课程开发的历经多年不衰的课程研究的主导范式。由此确立起其“课程基本原理”。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TylerRationale)。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不过,“课程基本原理”涵盖并发展了原先的“评价原理",所以人们有时也把“泰勒原理"等同于“课程基本原理"。 一、“泰勒原理”的思想渊源 泰勒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其学位论文的指导老师是教育心理学家贾德(c.H.JtN)在这个时期,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E.L.mdike)的卓越研究不仅确立了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宣告了教育心理学的独立,而且强烈地冲击了教育的每一个领域。泰勒把桑代克的重要性称为“世纪最重要的五德和桑继承并发展了德国实验心理学的创始冯特(wundt 心理学的研究路线,倡导行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他们对人的学习和动机展开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并确立了“行为的一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提高学习效率,他们积极主张对人的学习进行心理测量,这极大地影响了教育领域,美国由此兴起了“教育实验运动"。贾德和桑代克的研究德的观点和方法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泰勒在后来谦逊地承认,他在1949年发表的对课程原理的阐述不过是试图归纳和综合像博比特、查特斯、杜威、波特、拉格和哈罗普等课程学者早说过的东西而已。由此看来,泰勒原理是前人研究的升华。 二、“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 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并且是为了给处理这类情境提供一种可靠而井然的程序。这里特定的环境条件主要是指“八年研究”(the Eight Year Study)。 “八年研究”的直接起因是世纪年代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经济大萧条”造成了许多严重的教育问题,并对课程工作者提出了严竣的挑战。当时大批青年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回到高中读书,然而大多数学生对当时的高中课程兴趣极微,认为所教授的内容毫无意义。当校长和教师们意识到这个事实后,便支持对普通高中的课程和教学计划进行重建,以满足大萧条时期学生的需要,但他们又不想因这种改革而影响学生进大学的机会。当时“进步教育协会”承担了这个两难任务,组织了“学校和学院关系协调委员会”,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由每一所学校自行设计课程以满足其学生的需要)的长达8年 (1934-1942)的实验研究。泰勒当时是这项研究的评价组主任。为了使每一所学校在课程开发时有章可循,泰勒应广大校长、教师的需要,提出了课程开发的一般程序和原理,即反映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的“泰勒原理”。 1986年,泰勒总结了“八年研究”的四大成就:“可能对当今的课程开发实践意义最大的是人们普遍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学校能够开发出使大多数学生感兴趣,有助于满足一些学生的需要,同时又为学生在学院里获得成功提供必要准备的教育计划。‘八年研究’的第二项成果是,学院和大学认识到,在那些没有达到特定的学科要求的高中毕业生中,可以发现有许多学生在学院学业中获得成功。第三项成果是‘在职研讨班’(inservice worksho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