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红酒(wine)流行史话

日本红酒(wine)流行史话

这几年,我们身边关于红酒(wine)的话题出现的频率明显增加。在各类媒体上,广告铺天盖地,令人眼花缭乱,某些酒庄和银行联手甚至推出了红酒理财品种,连央视都跟风凑趣地赶制出了一个红酒打假的专题。看来这回是真的火了!面对红酒在国内的突然窜红,五娃我作为一个曾经的“业内人士”,心中五味俱全。在惊喜之余,亦颇感惭愧。主要是因为离开业界已久,以前的知识业已陈旧,而且基本还给老师了,如今就是挤到槽子上也不知道往哪儿下嘴了。

话说当年,五娃也是科班出身,在学校学了点儿葡萄和酿酒的专业基础后,仰望星空,心里一下凉了。当时,五娃根据国人的饮酒习惯和生活水平,悲观地认为:红酒要想真能在国内火起来至少也得50年后。那时,五娃都70多了,爱谁谁吧。因此,五娃毕业后在一家酒厂干了不到一年,便毅然决然地东渡扶桑了。谁想啊,赶上和谐盛世了,不到30年,红酒就真的火了!估计神仙也想不到。

大学同学里面有一半儿多都改行了,干什么都有,有一哥们儿甚至成了“地方台小崔”。留在圈儿里的虽然没有太出名的,基本也都走上了领导岗位。吊诡的是,以前校友里和红酒不沾边儿的专业,倒是出了几个葡萄栽培和红酒业界的专家,不是砖家啊,对他们五娃是很钦佩的,正是和他们的闲聊,才有了这篇小文。

本来想写篇日中饮酒文化比较之类的东西,但面儿太大,用葛优话讲,容易扯着。上次闲聊,鉴于哥儿几个对日本的几次红酒流行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如每次流行的背景、推手等等。正好,其中也有五娃在日本赶上过的,算是亲身经历,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本文的一些数据主要参考了谷歌、维基和日本行业协会的资料。

日本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发生过的一些事情、遇到的问题等,在某种意义上讲,同样在中国发生过、正在发生或可能将要发生,比如奥运、世博、经济高速成长、双休制、黑社会强拆、泡沫经济,等等。好,先不往远扯了,咱们言归正传。

一、第一次流行—追求安逸与有乐趣的生活

红酒在日本大致风靡过五次。它从昔日的王榭堂前燕,到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正融入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了近40年的时间。日本的红酒市场每10年的增长率平均约为140%。在迄今为止位于顶峰的1998年,日本一年消费掉红酒298,000KL,是大阪世博会(1970年)那年的50倍。2006年的日本统计数据显示,人均一年红酒的消费量是2瓶(750ML),是美国的四分之一。日本人口是1亿2千万,现在人均消费已经超过2L。由于五娃对我国这方面数据尚未掌握,所以这里就无法对比了。

一般认为,日本第一次红酒的流行发生在1972年,其背景是随着经济的高度成长,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安逸、有乐趣”的生活,这种诉求扩展到了饮食文化层面。此外,1970年大阪世博会后,与外国文化接触机会的增多,以及同年日本放开了对红酒进口(自由贸易)的

限制,也被公认为是红酒流行的催化剂。1972年日本红酒的年消费量首次突破了100万箱(每箱720ml×12)。

对于东洋人民,那是个被津津乐道的时代,是充实的、忙忙碌碌的时代,同时也是日本人被称作“工蜂”的时代。那时,白色家电(冰箱、洗衣机等)开始普及,本田公司牵头,双休制在大企业中陆续开始实施,出国旅游方兴未艾(1964年开始)……以上是五娃从所接触到的日本人、从所看到的书籍、影像上得到的对于那个时代的印象。

日本第一次红酒的流行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其契机就是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日本人开始彻底告别二战时期“奢侈是敌人”的口号,拥抱“我劳动、我享受、我光荣”。要说推手也是有的。当时,酿酒企业很快就注意到了人们的这个需求,并为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提供了解决方案。洋酒巨头三得利公司马上推出了一款叫做“Delicatessen”的佐餐红酒,通过电视广告的狂轰乱炸,迅速引爆了流行,这款红酒成为了那一年,乃至日本人“昭和记忆”的一部分。三得利公司于1973年开设了日本第一个红酒信息中心--“红酒热线”,建立起一个为客户提供如何享受红酒的服务体系。这一时期,日本国产红酒是消费的主流。

有同学一定想了,中国现在正好也处在世博会后,也流行红酒啊!作此类比较,五娃有点头痛。因为一方面,会有人愤愤地指责说难道你认为现在我泱泱天朝仅相当于日本的70年代?而另一方面,事实是,日本1970年的人均GDP为9714美元,中国2010年的人均GDP仅为4282美元。而且,那时候的日本喝红酒的是什么人呢?是普通的“工蜂们”开始喝得起进口红酒了。而如今在中国,红酒好像主要是在大款、领导、艺人、小资等各种爱造型的群体中流行。“蚁族们”倒是也开始喝红酒了,可那是新发地批的,一瓶5元不到的“昌黎造”。也许研究一下国内现在都什么人喝红酒,什么人喝进口红酒,什么人正在努力地去了解红酒更实际。为什么一个拉斐酒庄(1982)的空瓶能卖几千,“酒干倘卖无”在欧洲上空徘徊……

二、第二次流行—在家里享受红酒的需求

红酒第二次在日本的流行始于1978年,随着日本经济进入稳定成长阶段,在家里享受红酒的需求不断增加,1,000日圆(约70RMB)的红酒开始不断上市,三得利的“reserve”是其中一个代表。人们对红酒需求的特点,就是在价位上提高了一个档次,因为觉得有点儿闲钱了,可以稍微“装”一下了。也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的价位得到了广大日本民众的支持,再次点燃了红酒的流行。五娃简单地查阅了一下资料,有行业的差异,不一定准确。在1978年,日本大学本科毕业的起薪在10万日元(约7,000RMB)前后。懒得比较那时候中、日的鸡的屁了。

这样的时代中国应该还没到来。1978年,五娃还只是在电影里见过“以日本鬼子为首的美国、德国鬼子”。随便扯两句那年的日本,算管中窥豹吧。那一年,中国同日本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日本当时除了流行红酒,时尚是流行没膝大裤衩、旅游鞋,家用轿车、空调畅销。这些倒是和今天有点儿相似。君不见,转眼间北京小车都限购了。对了,森村诚一的那本80年代风靡中国地摊儿的《野性的证明》,是当年日本的畅销书。那一年日本比较火的流行语是“热带夜”(类似北京的“桑拿天儿”)、“家庭暴力”、

“试管婴儿”等等。

红酒第二次在日本火起来,主要还是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其实更像是第一次流行的延续,质的变化并不是很大,所以不少日本人对这次流行印象并不深,这一时期,贵腐wine(Noble rot wine)的畅销,让五娃感觉日本人对wine的认知还停留甜口果酒的层面。当然,这要比20年前中国人民喜欢喝的什么“野山葡萄”之类的止咳糖浆还是要高档得多,至少它是原汁残糖的甜酒。同时,消费价位的提高为下一次流行留下了伏笔。此时,日本市场上,国产红酒和进口红酒的比例约为3:1.

三、日圆升值与欧美生活方式的影响—第三次流行

日本第三次红酒的流行是由“一升瓶”(1.8L)的畅销揭开的序幕。目前国内日本料理店常见的那种巨大瓶的“松、竹、梅”、“菊正宗”之类日本酒多是“一升瓶”装。时间是1981年。由于“国内产地红酒”的人气上升,及人们不再拘泥于外在的东西(是否进口、包装等),而开始注重红酒本身,低价格的“一升瓶”红酒销量激增。加上红酒关税的下调以及日圆升值造成进口利好,进口红酒变得便宜了,这些都促进了红酒销售的增长。

关于这次红酒boom,五娃认为日圆升值、坚挺是主要原因。在欧美的生活方式、习惯已经深入日本人的生活(穿西装、吃面包、喝牛奶、坐椅子……)的情况下,红酒成为了日本家庭日常的饮品。随着日圆升值,进口红酒降到了几乎和国产红酒相同的价格,竞争力大增,从而开始抢滩日本红酒市场。进口红酒质优、品种丰富,进一步激化了竞争。而此后,日本红酒市场的竞争更是年年加剧。结果呢,那当然是日本百姓高兴了,因为从此可以选择更便宜、更好的红酒了嘛。这一时期,日本市场上,国产红酒与进口红酒的比例接近1:1。

上面提到了日圆升值、坚挺的事情,时下人民纸好像也同样面临着升值的问题,尽管中国政府似乎一直在拒绝升值,但喊归喊,这不,对美元的汇率已经比两年前升值了有20%了吧。对于不懂经济的五娃,日圆升值带来的印象仅仅是,和进口关系密切的企业欢喜,做出口的忧,广大东洋人民基本是打酱油的心态,因为LV、洋酒、出国旅游等统统地、死啦死啦地便宜了。这里给大家列一组日圆升值的数据,自己判断吧。

1950年:1美元/360.00日圆,这个汇率一直持续到1970年

1971年:1美元/314.75日圆,开始升值并一路降低

1978年:1美元/195.10日圆,首次突入200日圆以内,在200左右徘徊

1986年:1美元/160.10日圆,之后又是一路降低,今天已在100以下

前面每次流行都谈到了当时日本的世间百态,这里也简单地介绍一下。五娃今天才知道1981

年其实挺热闹的。国际上是教皇保罗二世遇刺重伤,最近被赶下台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的前任萨达特遇刺身亡,刚上任的伊朗总统、首相被“让炸弹飞”,查尔斯和戴安娜“大昏“……而中国国内当时是忙着公审“四人帮”。当然,那时候勤劳的东洋人民也没闲着,揪出了“田中角荣腐败窝案”。当年的流行语比较搞笑,有“浪漫色情”、“恍惚的人”、“未婚妈妈”“同居时代”、“无内裤酒吧”,等等,呈现出一个性解放的前夜。像是表明我们的东邻开始饱暖思淫欲。

日本从这一年开始,17岁高中男生的平均身高达到了170cm,彻底摘掉了“倭寇”的帽子,以后可别再称呼人家小日本了。和中国有关的也有一个,47名战争遗孤首次来到日本寻亲,特有一种小蝌蚪找妈妈的感觉。后来五娃在日本见过一些遗孤,他们基本都变成青蛙了,一个家族有100多人在日本,多的甚至一家二三十人领政府补贴,每月好像近15万日圆。

当时,五娃已经开始学英语了,并在某饭店附近跟一个老美聊过,或者根本就不能称其为“聊”,而是被一个老美Hi! Morning了一下,后面他说的什么五娃感觉都云里雾里了。那是五娃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鬼子”,还tm挺紧张,现在想想搞不好那哥们是前来访华的里根总统的保镖,穿的、长的都很酷,饭店周围那个扮相的老外真不少,好莱坞影星罗纳德里根就是那年当选了美国总统,之后访问的中国。

四、泡沫经济与博若莱新酒节—第四次流行

第四次红酒的流行始于1987年,法国博若莱Beaujolais新酒节(新酒解禁)带来了空前的红酒人气。日本红酒流行也有四次的说法,一般是将这次归入上一次。法国的博若莱地区,用当年采摘的葡萄采用MC法快速发酵酿造的“新酒”,以新酒独具的清新、圆润的口感,加上时差的关系,日本人可以比法国人提前尝鲜,对于喜欢享受季节恩赐的日本人(应季海鲜啊,樱花、红叶什么的),想不掀起空前的Boom都不行。有多人气呢?解禁的那一周,每年11月的第三个周四,新酒的话题无处不在,你要是不知道,就跟中国人似的,这个下面再详细介绍。日本有很多人都是通过博若莱新酒开始喝起红酒的,新酒节为红酒市场的拓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次红酒Boom的推手很多,可以说是海、路、空全方位的,红酒进口商、厂家、运输公司、零售商(商场、酒行、酒吧,后来甚至7-11等便利店都加入了)、各种媒体(主要是电视),新酒话题的炒作也是空前的,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下一次的红酒流行,这拨儿咸带鱼五娃虽没赶上,基本情况还知道一些。在此之前,简单话普一下博若莱新酒节与日本。

新酒节的起源是博若莱当地果农庆丰活动的一部分,后来酒商介入就火了,比较准确的说法是“品鉴当年新酒”的活动。因时间的关系,葡萄收获后采用特殊的方法酿造,比一般的红酒发酵时间要短不少,酒的特点是清新、圆润,有果梗的青涩感。新酒好的年份,红酒一般都不错,酒商会大量订货。新酒节到了日本却被炒得变味儿了,简直就是本末倒置,进口大量新酒,不管好坏,之后对博若莱的红酒倒是黑不提白不提了,没文化真可怕。博若莱当地开始出口新酒是从1968年开始的,以前也没有什么解禁的问题,后来酒商蜂拥而至,当地厂家都竞争着早点儿发货使得品质下降,后来就有了解禁日,最先是每年的11月15日,1984年开始改在11月的第三个周四。今年好像是16日,大家可以买瓶尝尝。

日本开始通过空运进口博若莱新酒是在1976年,真正在日本百姓中流行起来是80年代的后半叶,日本的泡沫经济如日中天,就是个猛!三菱地产2000亿日元收购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是个标志。如果后来不崩盘的话,今天国内央企搞不好还得去日本去买法国酒庄。日本人也会炒,媒体上动不动就是“今年的新酒百年一遇”,到第二年又是“今年的新酒五十年一遇”,大家听着是不是特耳熟?而且搞得神神秘秘的,24小时营业的大超市、西餐厅、酒吧都有活动,没开箱的酒上贴着“某年11月某日0点前严禁消费”,所有的人都流着哈喇子,眼巴巴的等待着0点到来的那一刻,愣是将新酒节弄得跟新年守岁似的。最搞笑的是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没深夜的活动,为了赶在天亮前喝上新酒,甚至出现了深夜打车去成田机场赶头一拨儿带鱼的装逼犯。

你还别说,1987年的日本和现在的我朝有不少相似的地方。地价、房价高企,四轮驱动车畅销,东京大学的名誉教授小川昌俊还锦上添花地获得了诺贝尔奖,盛世啊,日本也出现了职业暴力强拆公司。那年,坂本龙一通过《末代皇帝》获得了奥斯卡作曲奖,街上流行超短裙,村上春树的《挪威森林》是畅销书之一,还有就是发生了艾滋恐慌,刚解放,合拍。

五、观念上的革命—第五次流行

第五次红酒boom是从1994年开始的,那时五娃已空降日本,有了一些亲历。先简单介绍一下1994年的日本。那一年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之一、隔壁的老金同志离开了我们,电视里是清一色的特别报导,可惜当时五娃忙于生计,加上日语也不灵光,对此没留下什么太深印象,倒是对老金同志脖子后面的大包印象挺深。日本的三陆冲发生了M7.5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3人死亡,375人受伤,这同最近东日本大地震M9.0级相比简直都可以忽略了,日本真是自然灾害频发之地啊。当年,北海道东方冲还发生一次M8.1级地震,无人伤亡。日本首相从细川—羽田—村山,三个月间走马灯似的换了三次,搞得东洋人民都不知道老大是谁,更别提其他几个常委了,他们看见五娃就问。泡沫经济崩溃后的各种影响开始表面化,大学生就职进入“冰河期”,简直就是民不聊生。

还是在那一年,美元对日圆战后首次突破了1:100,对此,包括五娃在内的在日华人和一小撮喜欢进口货、出国旅游的东洋人民都欢欣鼓舞。当时,一个在日本仅能买一听饮料的钢蹦儿是近10元人民纸啊!五娃当时打工一小时是8个蹦儿,一天干4个小时,大家对比一下国内当年普通人工资就能明白那感受了。1994年,日本除了红酒流行,还流行车载导航、手机已经在省吃俭用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颇为流行,此次为日本地震捐款100亿日圆的软银总裁孙正义,当时还是一开手机店的。超短裙的重新流行很值得关注,记得上次红酒流行的时候也有它。有志于研究国内红酒营销的同学,可以适当考虑将超短裙作为风向标,解构其内在联系。

基本上没有找到中国能和1994年的日本类比的时期,《廊桥遗梦》是当年的畅销书之一,为后来《失乐园》的畅销埋下了伏笔。当年的流行语是宫泽里惠在“宝酒造”CM里的一句广告词,「すったもんだが、ありました」还真挺难译的,大意就是“发生了许多事情”,得稍微八卦一下背景,这话借广告词说出了宫泽对与贵花分手的无奈,他俩在日本曾有“金童玉女、天作之合”之称,贵花在当年升进为大相扑横纲。五娃觉得倒是可以译成“神马都是浮云”。

扯远了,回到红酒的话题上。进入90年代,日本的红酒市场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增长开始了短暂的停滞。经济的长期不景气使得消费低迷。日本百姓在消费上开始倾向于“物美价廉”,除了黑社会成员,街头脖子上戴着手指粗细大金鎏子的人少多了,不过,五娃在日本还真没见过卖空心儿金鎏子的,回来后才补上这一课。日本红酒厂家很快发现了市场的这个需求,加上日圆坚挺,开始从东欧甚至将魔爪伸向了智利等拉美国家,进口红酒原酒在国内装瓶,推出了一系列价位在500日圆前后的红酒。架不住在媒体上铺天盖地的一通广告,红酒呼的一下子就又火了。

随着这个价位红酒的普及,红酒在日本发生了观念上的革命,其迄今为止的假神秘、奢侈、装逼等正面形象被一扫而光,而开始根植于一般家庭的餐桌,并成为人们佐餐(家内、家外)酒水的一个选项。此前,日本人的佐餐习惯是,酒水在性价比最好的啤酒与日本酒之间做出选择。另外,随着经常饮用红酒人群的增加,对红酒知识、兴趣的增长,有一定品位、品鉴能力的人群开始将目光放到更高价位的红酒,在日本,红酒真正开始了良性循环,并已经开始在整个酒水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能够与传统的啤酒和日本酒争夺市场份额了。

这次红酒Boom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改变了人们的红酒饮用风格。以前,在日本喝红酒的宝典为“肉红鱼白”,五娃给演绎一下就是猪头肉、溜肥肠配红wine,臭鱼烂虾配白wine,现在,有文化了就不兴再那样了,人们根据红酒的国产、进口、产地、品种等不同特点、个性来佐餐,自由自在地享受红酒。另外,红酒有益健康(心血管等)的影响间接的加速了红酒的普及,东洋人民开始力争活过95岁,可以像北京人那样享受免费医疗、生二胎。

最后,简单说一下这次流行的起源和推手。日本人对这次流行印象极深是有原因的。现在依然活跃在一线的著名侍酒师田崎真也,1995年,在有着侍酒师奥斯卡之称的第8界世界侍酒师大赛上一举夺魁,为国争光。其获奖感言“感谢国家”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后来,全日本开展了学习田崎的热潮,日宣部为田崎同学发行了“漫画”(小人书),并制作了动漫、电视剧等。此外,还有一个推手就是有日本张悟本之称的大源隆法博士,提出喝红酒可以治疗包括心脏病、动脉硬化等101种疾病,由此红酒一下子变得一瓶难求。

纵观红酒在日本的流行史,我们可以发现其每次流行都是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是欧美的红酒文化在日本生根、发芽的一个过程,最终,日本在红酒文化上完成了“脱亚入欧”。当然,中国还是要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红酒文化”地,五娃也想早日能为祖国喝上茅台、拉斐。

日本海外酒庄投资由盛到衰仅十年

日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处于高速成长期,红酒消费伴随着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开始迅速增长。日本民间出现了“红酒同好会”等组织,影视剧中经常出现在西餐厅喝红酒的场景。一瓶红酒陈酿的价格也被市场炒得很高,投资红酒成为高回报率的一项生意。那一时期日本很多企业及富人纷纷涌向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红酒生产国,收购被视为“重要文化财产”的葡萄酒庄园。

日本知名的饮料商三得利1983年率先收购了法国波尔多的三级酒庄拉格喜酒庄。这件事情轰动了法国,法国社会当时的普遍反应是“不敢想象竟然把酒庄卖给亚洲人”。三得利也成为第一个踏进法国文化产业禁区、波尔多列级酒庄的亚洲企业。三得利接手拉格喜酒庄后,注入大量资金引进设备,整合葡萄园,让拉格喜酒庄重现昔日光辉,升格为二级酒庄。三得利也凭借这个酒庄产的高级红酒,几乎占领了日本国内高端红酒市场。之后,日本企业、富豪纷纷到法国波尔多的梅多克地区购买酒庄。此举使法国其他中小型酒庄的生意越来越差,也促使法国政府开始陆续限制日本人购买法国酒庄。

不过,收购酒庄只是第一步,之后酒庄的经营、生产设备、葡萄园的维持等还需要注入大量资金。在经济上升时期,红酒被推崇、甚至被当成收藏品,而当经济下滑时,市场需求锐减,高级红酒就很少被问津了。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日本经济出现混乱和停滞,很多富人破产。高级红酒热也冷了下来,很多无法继续投资酒庄的富人纷纷从法国撤回。日本海外酒庄投资由盛到衰仅约十年。之后,人们对高级红酒的追逐变淡,也不再将红酒视为高档饮品,而是将其视为健康饮品、佐餐酒、美容酒。对中低档次、普及型的红酒越来越喜欢。

日本人从海外酒庄撤回,除了日本消费模式发生变化外,还因为日本人现在购买海外红酒、食材等有了更多渠道。日本很多贸易商代理外国各种牌子的红酒在日本销售,消费者只要在网上下订单,就可以买到原汁原味的外国红酒,且价钱不会很贵。还有一个原因是,日本本土产红酒终于“站”起来了。以前日本人认为“红酒就应当是法国产的”,日本产红酒就只能走廉价路线。而现在日本的酿造工艺等不断提升,使得日本产葡萄酒也越来越受到本国人的好评。在日本国内市场占有率上,日本产葡萄酒逐渐成为主流。日本信浓地区的葡萄栽培和酿造技术已经声名鹊起。

尽管现在三得利在法国梅多克的酒庄依然在酿造着高级红酒,但三得利已经不是日本高级红酒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了,该公司已将重心转向功能性饮料和一般饮品。▲

我们要不要去国外买酒庄?

酒庄里的工作很辛苦呢,想要赚钱真有那么容易吗?我们是否是在重复日本收购酒庄的老路?七类酒庄投资者,你又属于哪一种?

收获的季节,视葡萄成熟度不同,一片园子从早到晚要分几次采摘。日本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处于高速成长期,葡萄酒消费伴随着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开始迅速增长,日本民间出现了“葡萄酒同好会”等组织,影视剧中也经常出现在西餐厅喝葡萄酒的场景,葡萄酒价格也被市场炒得很高,投资红酒成为高回报率的一项生意。那一时期,日本很多企业及富豪

纷纷涌向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葡萄酒生产国,收购被视为“重要文化财产”的葡萄酒庄园。

有了自己的酒庄,你或许会爱上螺旋塞呢!

1991年,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经济出现混乱和停滞,很多富豪破产,高级红酒热也冷了下来,很多无法继续维持酒庄运营的投资人纷纷从法国撤回。日本海外酒庄投资由盛到衰仅约10年。之后,人们对高级葡萄酒的追逐变淡,也不再将其视为奢侈生活的一部分,而是将其视为健康饮品、佐餐酒、美容酒,对中低档次、普及型的红酒越来越喜欢。

辛苦了一天,波尔多Chateau Pontet Canet酒庄的一家人准备共进晚餐。

日本人从海外酒庄撤回,除了日本消费模式发生变化外,购买海外葡萄酒、食材等渠道多样化也是一个原因。其次,日本本土产红酒终于“站”了起来。之前,日本人认为“葡萄酒就应当是法国产的”,日本产葡萄酒就只能走廉价路线,后来,日本的酿造工艺等不断提升,使得日本产葡萄酒也越来越受到本国人的好评。

酒庄里的工作很辛苦呢,想要赚钱真有那么容易吗?

7类投资者,你属于哪一种?

1、稳赚不赔

中国葡萄酒消费快速增长,投资酒庄有利可图。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认为,一些中外投资公司渲染“液体黄金”,“稳赚不赔”,“3年回报150%、10年500%”等,让许多意在套现的中国投资者趋之若鹜。真的吗?

2、多一个窝

中国房地产价格疯涨,在北京或上海买一套豪宅也要两三千万,完全可以在波尔多买一座酒庄,何乐而不为?真的吗?

3、有便宜干吗不占?

受欧债危机影响,2010年波尔多地区的葡萄园价格下跌14%,意大利蒙塔奇诺地区下跌18%,新西兰霍克湾下跌23%,美国纳帕谷下跌25%,现在正是入市的好时机。真的吗?

4、彰显身份的社交平台

对于很多富豪名流来说,拥有一座私人酒庄与拥有私人飞机、私人游艇不同的是,以葡萄酒和酒庄为平台,建立一个私密而独特的社交场所,也能彰显自己高雅的生活品味和文化追求。真的吗?

5、力争上游,拥有价格支配权

中国是“最后一个有潜力的葡萄酒消费市场”,中国有近2亿人可能成为葡萄酒消费者,人们看中的并非现实市场赢利,而是“赢利预期”,从源头垄断酒庄酒资源,并握有价格支

配权。真的吗?

6、移民手段,换个身份

投资一些国家的酒庄可以帮自己和家人移民。买个酒庄就拥有了新的身份,真的吗?

7、企业战略

财团购买酒庄,一是为了产业扩充的需求,比如“中粮”收购“雷沃堡”,和企业的纯投资是不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